以女人为题目的作文

2024-06-13

以女人为题目的作文(精选7篇)

以女人为题目的作文 篇1

以女人如何让男人爱你为题目的随笔

经济社会,金钱的铜臭气把人的心灵腐化了,特别是爱情和婚姻,在金钱的纵勇下脆弱得可怕,好端端的日子,说散就散了,好端端的夫妻,说离也就离了。

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拮据,时代给予我们一个新的课题,特别是女人,如何让爱守在身边,确实值得探讨深思。

女人要学会自强自立,要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不依靠男人过日子,无论你的家庭经济如何富足,丈夫如何本事,切记,走自己的路,千万别做一条毫无思想的寄生虫。

小Z是我一位朋友的妹妹,她是一个企业的普通职员,她的工作很辛苦,而且,生活上也很节俭,不知道内情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她的丈夫竟然是个拥有千万资产的富商,可她却仍然去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丈夫责怪她不懂享受,同事朋友说她是个财谜,可她总是笑着回答:“我感觉这样生活很幸福。”

这个简单的例子,可能会让很多读者认为小Z太傻,或者说她是个不懂生活没有品味的女人,实际上,小Z的做法是理智的,一个家庭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来营造,只要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努力了,获得的.回报多与少都是相同的、平等的,更确切地说,女人要和男人一样,做生活的追求者,切莫做生活的享受者。

女人要学会装扮自己。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这句歌词写出了男人和女人对美的追求。早在远古,杨贵妃、貂禅、昭君、西施四位绝代佳人曾以美色颠覆江山,可叹男人爱江山则更爱美人。圣人皆如此,何况凡人,哪个男人不愿意娶位貌似天仙的妻子呢?

美有很多方面,女人容貌的娟秀、身材的匀称是征服男人最好的武器;女人文明的语言,能代表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女人切记莫撒泼、莫唠叨,一个有修养的妻子是男人的骄傲,也是男人前显胜的本钱;心灵美对女人说很重要。每个人都有父母兄弟,孝敬老人,和谐手足、教养儿女,是女人必须做好的事情。女人要学会宽容,不计较或少计较家庭成员之间的小矛盾,善良的你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夸赞,当你老公听到赞誉声的时候,他会特别自豪。

做女人不容易,做幸福的女人更不容易,女人要想把男人的心留在自己的身边,请记住,别人帮不了你,只有靠自己。

以女人为题目的作文 篇2

从表一核心词汇分析比较表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的初中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也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美国的中学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关系,也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二,大海与小溪的关系,群山和砾石的关系比之于昏暗与光亮、下雪与太阳的关系,在哲学的普遍意义上远远不如后者的概括性和理论性,是具象思维在抽象思维面前的相形见绌,这与中国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关注别人、关注外界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愿意歌颂集体的伟大,而这种虚假的歌颂并不能解释普遍规律,也不能唤醒学生自己内部的情感共鸣;而美国学生对于“昏暗时人对光亮的苛求,下雪时对太阳的想念”的揭示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和作者本人的切身的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是真实的,而这样的体验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第三,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还在搞什么考前背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写进作文来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之类的训练、考场写作把司马迁、项羽、屈原至少一个写进自己的文章增强文章的历史感,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会让考生在考后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训练关注的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和自身无关的材料的堆砌,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即关注学生主体[1]。

以“难”为题作文分类点评 篇3

“难”这个字,读nán的时候,意思往往与“易”相对。做起来费事叫“难”,使人感到困难叫“难”,不容易、不大可能也叫“难”。和“难”相关的词语有很多,比如,难处、难度、难题、难点、难免、难为、难保、难怪……

请以“难”(nán)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

提示语中“做起来费事,使人感到困难,不大可能等”可归结为“不容易”这一内涵。做起来费事,重心在“费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使人感到困难,重心在“困难”,仍然在“不容易”这一层面。

对“难”做生活(包括工作、学习等)、哲学、审美等层面的解读,均视为切题。在生活方面,比如不向困难低头、挑战难度;在哲学方面,比如与“易”的辩证思考,以“易”写“难”、以“难”写“易”、表面写“易”实则写“难”等,通过对比或者辩证思考突出“难”的主题的,视为切题。

因此,“难”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第一层是因个人(自我、内心)而“难”(感到为难,觉得艰难),个人学业、事业上的困难处境,情感纠结,人生选择的为难,命途的艰难感慨,等等。第二层是因他人而“难”,主要从处理人际关系之难的角度去思考,父母与子女(养育与理解之难)、师生(教育之难)、同学同事(相处之难)、领导与百姓(服务与监督之难)、穷二代与富二代(因差距与歧视而“难”)等。第三层是指因国家(民族社会,大众百姓,历史文化,道德精神)而“难”,老百姓看病难(医保)、出行难(春运买票)、办事难(上头没人)、维权难(不懂法),生活样样都难,越活越难,不活不难。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有那么难吗?调查清楚,说清事情的真相有那么难吗?承认错误,担起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有那么难吗?少一些“三公”消费,多买几辆校车有那么难吗?

写作时,要特别注意“难”字在文章中的具体解释。即便用“难”组词,也要将重心放在“难”上。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真实体验,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或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深入挖掘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写作时应注意一个化大为小的问题,切不可罗列或泛谈各种“难”。其实就集中写家庭关系难协调、农民工买票难、做个好人难、爱一个人好难、自我人生中追逐与放弃之难等,不需要在不同层面和角度都提到一些,展开时又“平均用力”,这样的文章往往没有侧重,表达也不鲜明。应当使文章内容更典型,更有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才实在。审题思考时可以放开,具体构思布局时就应收拢,切入角度明确,可以的话加入些辩证思考(难与易是相对的),适当深入拓展一下。

【分类点评】

苏州一考生

我从未在舅爷爷口中听到过一声“难”,无论是调侃还是哀叹。

在他回来的前几年,他常常这样告诉我:“人只要能读书,肚子里有了墨水,天下事都不至于一个‘难’字了事。”说这话的时候他蹲在低矮的红砖平房前翻动着晒在场上的草药,屋檐下吊挂的龟甲轻微地摇晃着。

舅爷爷读了一辈子的书,可读书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全村敲锣打鼓送出去的唯一大学生,回来时却只带了满面的风霜和到了如今也养不好的一身瘦骨。

不是没有人背地里说些闲话的,仿佛当初的歆羡如今一股恼(脑)儿地变作了毫无道理的轻蔑。除了闲言碎语,舅爷爷的生活也很不宽裕。几十年在外,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可他从未抱怨过一声“难”,也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凭着在大西北自学的中医,他在医院谋了一份工作,即便上班的路程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他也乐此不疲。

闲暇的时候,他总爱给我们讲述在大西北的见闻,善于“引经据典”的舅爷爷能将简单的故事润色成一波三折的传奇。待到众人听得唏嘘不已,正神游其中的时候,他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已然稀疏的牙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忽视了漫天的黄沙,忘记了干裂的土壤,也没能在难以下咽的干菜里体味到某种艰难和辛酸。很久以后,我才懂得了那种快意潇洒后到底是怎样的“不难”。

每当这个时候,舅婆婆总会端着做好的饭菜出来,用她带着西北腔的尖细嗓音打断他的侃侃而谈,再讥讽上两句,也不忘送上个白眼。她总爱抱怨舅爷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对他所谓的“读书无难事”的理论嗤之以鼻,却放任他将屋子堆满了书和工具,时不时还会帮忙整理。

舅婆婆越是跟他叫板,他就越是起劲,仿佛在这种“难”与“不难”的争辩里能获得某种快慰。可这种争辩也戛然而止了。在舅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后的那几天,舅爷爷第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度让我们担忧不已。

如今他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谈,又似乎比往日更多话,有点喋喋不休,也不像以前那样妙语连珠。

只是他仍然不说一个“难”字,或许是不知说给谁听。

我去看望他,最后在告辞的时候,他依然告诉我:“要读书啊!就没什么是难事。”说着,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评 析】

文章摘取了舅爷爷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如舅爷爷年轻时坎坷艰辛的经历,舅爷爷返乡后对自己的“传奇”的描述,以及舅爷爷与舅婆婆对“读书无难事”的争辩,一层层地引发了读者对“难”的思考。同时,细节描写精炼传神,如“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了已然稀疏的牙齿”,“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个不畏艰难、重情义、豁达乐观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语言朴实真诚,字里行间汩汩流动着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舅爷爷的口头禅“要读书啊,没什么是难事”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串联全文,使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加深了讀者对“难”的感悟。总之,此文写出了有血有肉又有性格的舅爷爷这个人物。综合评分:68分。

徐燕笑

当青少年争相推崇名牌效应,当青少年对“快男超女”顶礼膜拜,当青少年对中性越来越痴迷,如何恢复青年的豪情壮志已成为难题。

是的,如何恢复青少年的纯洁已成为难题。

青少年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早已经不起物质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他们对耐克、阿迪趋之若鹜,极度追求物质享受。据说,有位年仅17岁的孩子,仅因为要买一部苹果手机而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尼采曾说:“成功只会在远离市场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试问,这样的青少年,还会取得怎样的成就?还能担当得起祖国的未来吗?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

我们迷失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我们是父母眼中的珍宝,富裕的生活让我们不必为温饱而奔波,于是“富二代”“官二代”出现了,于是有了“郭美美炫富”“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青少年的志向坍塌了,那么,中国的明天又会在哪里呢?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霸气已成为难题。

我们沦陷在“人似黄花瘦”的婉约中,早已没有了“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放。当年“五四”运动中激情澎湃的青年,当年高呼“内争主权,外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青年,如今又在哪里呢?

是时候了,青年们,起来吧!做一个像谭嗣同一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做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战士。

nlc202309010829

如陈嘉庚一般,有“敌未退出我国土,有敢言和者,以汉奸罪论处”的豪情,有温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壮志。

在《敬告青年》百年之后,我要写下:

战争的而非妥协的;

激烈的而非婉约的;

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热情的而非柔媚的;

在死亡到来之前,

让生命与日月争光辉!

【评 析】

文章抓住提示语中的“难题”展开论述,针对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缺乏“豪情壮志”的现象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批驳,立意准确,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章脉络清晰,内容旁征博引,语言热情洋溢,震撼人心。文章的不足在于对“难”缺少进一步的正面解读,内容略显单薄。同时,结尾部分还可适当点题,最后几行语意欠明。综合评分:58分。

沈 烨

世上之事,有难易之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难,如前进途中的绊脚石,绕过它,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难,如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难,如穷途末路的悬崖峭壁,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要愈挫愈勇,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吳。前进途中的绊脚石不可避免,但不论多难,只要不放弃,坚定信心,就可克服那道难关。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成就“史家之绝唱”——《史记》;孙子遭到陷害,膑脚后写下《孙子兵法》;左丘明失明,写下不朽著作《国语》;孔子四处游说不成功,编著《春秋》。这些人无不遭遇难关,可他们不畏艰险困厄,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留名千古,为后人敬仰。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楚霸王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仅余二十八骑,乌江亭长为其准备一小舟,助其渡江,可他却说:此乃天之亡我也。遂于乌江自刎,留下无限遗憾。试想,若楚霸王渡过乌江,重见江东父老,那他与刘邦的鼎力之势,也许会更为长久,胜负输赢更是一个未知之数。因此,我们不应被眼前的难关吓倒,而应放眼未来,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历览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其间困难重重,可中国毅然挺了下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长期封闭的大门,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抗日战争之中,全民族心手相连,共同抗日,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只有不畏难,才能赢得自由。

难与易,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身。只有不畏艰难,奋发自强,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评 析】

本文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入手,围绕面对“难”该怎么做展开文章,切合题意。但文章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文章思路混乱,从“要愈挫愈勇”到“末路之难”再到“中国的不畏艰难”,各分论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层次感。其次,文章素材的使用不够典型,同时因为对材料分析不够,有硬贴标签之嫌。综合评分:45分。

只因为是女人为题目的作文 篇4

正因为是女人,女人才应该自尊、自强、自信、自力,把是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会赢得到所想要的幸福;能把握未来才会赢得未来,才是新时代的新女性!

女人,有时候要承受的东西比男人要多,有人说,女人的承受能力比男人要来得强。她承受的不只是来自社会,更多的是家庭,朋友或许更多。

女人的心是自私的,如果她不能和自己爱的男人在一起,有时候她会希望他不好:“你和比我更好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我怎么办?”而有时候,男人就是利用一个女人爱她,来让她做许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像极一个生活保姆,公司秘书,但从不说爱,而这个女人,也心甘情愿,因为可以看到他,就够了。有时候女人就是这么简单。人说,女人都是现实的,可是真正爱情来的时候?……

男人,不想娶这个女人时候,就不要伤害她,女人要比男人活得更长久,所以她有更多的时间去恨你,她说会恨你一辈子就真的会。即使你回过头来,她还是会恨你,永远没办法像原来一样爱你。

人的感情都是有限的,或许会有人和你说:“我不想让你为我再耽误青春,你如果碰到更好的……。”他永远都不会明白吗?爱上你,就永远不会像爱你一样再去爱别人,永远不会了。我没有更多的爱情没有更多的感情再去投入到另一个人的身上,永远不会!真正的爱只有一次,只有一次,或许在你之前,有过恋爱,有过喜欢的人,终遇到你,是天意,是命中注定。

女人,真正想等一个男人的时候,时间在她手里真的一文不值,不管是五年,十年,或许明知自己等不到结局,但还是想等下去,只因为爱,不管他说什么,在她的心里,他永远是最好的,永远是!谁也取代不了的。等待,她就一直希望着那一天,做个最美丽的新娘。

女人,有时候是傻的,明知不可能的事情,她却要做。

女人,有时候是聪明的,别人都说着她的不好,而她明白,男人的.好,只有在她身边的女人才知道。

女人,有时候是盲目的,任何人的话,对她来说都是耳旁风,虽然她明白她们都是为她好。

女人,有时候是清醒的,一旦决定放手的时候,谁说,都是往事了……

女人,只因为是女人,有时候女人抱着你的时候,只是想抱着你。

以过年为题目的作文 篇5

的。年味异常的浓。当然,今年也一样喜庆,还有……

快到除夕了,我那小小的激动实在是按捺不住,真想早点到。一眨眼,除夕之日到了,那是一个大清早,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炸声打破了我的美梦。“谁呀,大清早的放什么鞭炮啊?”我条件反射地说了一句。我便慢慢爬起床,吃过早饭,便来到楼下“晃悠”了。只见新奇鲜杂货店前人山人海。爱凑热闹的我便左挤右挤,硬是钻

以思念为题目的作文 篇6

从很小开始,我就由姥姥来照看,姥姥经营着一间不大的茶叶店,开在店铺比较多的闹区,童年的回忆就萌生于这条小街,这间店。

小街的邻里关系十分和睦,还记着每次我在小街上溜达时,都会得到许多的小零食。这家蒸了牛肉了,给姥姥来送点,那家做了鱼了给我们来送点,每次吃饭都很有口福。

姥姥看着我长大,我看着姥姥变老。

每次清晨,阳光透过窗缝照射到我惺忪迷离的眼上,在阳光的沐浴下轻轻拍醒我的都是姥姥,穿好衣服就下楼去茶叶店。记得铁门是最不好开的,吱吱呀呀的有些生锈,每次都要旁边店铺里的叔叔帮忙拉开。爸妈劝过姥姥好多次了要她换个铁门可她说什么都不换,活像个叛逆的孩子。草草地吃完早饭后茶叶店就开始营业了。先泡上一壶好茶,一倒入热水,茶香四溢,芬芳扑鼻,整个屋子里满是清香。新茶到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筛茶叶,把茶叶和茶叶沫子分开来。筛茶叶是我最喜欢的了,把新茶倒在塑料膜上,拿起一个竹编的筛子,将茶叶倒入其中,轻轻地上下筛动,将沫子筛出放到盆里,把茶叶装入箱子中。整个过程是很考验耐心的,筛茶叶时不可太使劲茶叶会筛出来,也不能不用劲要不就达不到效果。将筛出的沫子倒入一个大盆里烧上几壶开水,徐徐倒入盆中,那香气一下子就挥发出来直往你鼻子里钻。空气中弥漫着满满的茶香,湿润的茶香使鼻腔一下子就通了。泡上约莫有十分钟后,就将大部分的水倒出。接下来的步骤就令我每每想起都要流口水了,是的接下来就要包饺子了!

将留有余温的茶叶沫子包入饺子皮中。那时候我用筷子将小面团擀成面皮,姥姥就在一旁包,边包边夸我擀的好。包一会儿我就没耐心了,便嚷嚷着要出去和小伙伴玩,等着回来吃香喷喷的大饺子。

与小伙伴约定好在街旁的杨树下集合,一同玩老鹰捉小鸡,三个字,还有几个顽皮的小男孩爬树,还会因为输赢而争论不休。那饺子一出锅,不用姥姥来叫,香气就冲破重重障碍来到我们身边了,我们疯跑回去吃饺子,姥姥让我给邻居们也送点,每次都会得到不同的肉菜,满载而归。

童年就在这间小屋子里,现在想来还会嘴角上扬。不过童年毕竟是短暂的,现在想来留给我的也只有想念罢了。姥姥也不再那么身强力壮了,白花花的头发,但脸上慈祥的笑容却是一点也没有变。旧街也在几个月前被拆除了,姥姥的茶叶店也早已不经营了,记忆中的茶香怕是再也不会有了,邻居们偶尔会来串串门吃顿饭。一切的一切仿佛变戏法似的消失了。不过幸好,回忆是忘却不掉的。

想念那条街,那间店,那个一去不返的童年。

以女人为题目的作文 篇7

《幸福与教育》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和约翰,杜威研究学会前任主席内尔·诺丁斯的又一部力作。在书中诺丁斯以“幸福”的另类视角为切入口重审了教育的目的,将幸福与教育相关联,对幸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教育事业的幸福使命进行了廓清和探究,引入了一些鲜活的概念,打开了教育研究新的视野,并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方面提供了幸福教育观的课程框架和实践建议。对于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精神危机、生态失衡、意义缺失等问题,《幸福与教育》无疑是一帖清醒剂,有助于我们反思教育、人类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诺丁斯谈到当她告诉人们正在写一本幸福与教育的书时,许多人表示困惑和不屑。的确,很少有人将“幸福”和“教育”联系起来讨论,但当诺丁斯看到那么多天资聪慧的孩子在交出一份份100分的完美答卷的同时却在心里祈祷周末的到来,那么多富有才能的孩子因为不适应学校的评价体系而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时,她强烈呼吁人们应将“幸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

关于幸福和教育

人们经常想过得幸福。在这种愿望变得几乎普遍化时,我们会期望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

——摘自《幸福与教育》,第68页

当我企图把促进幸福作为教育的一个目的时,我必须提出一种有说服力的对幸福的解释:它是怎样和人类需要联系起来的,在我们所栖居的社会中它意味着什么,幸福怎样才能使社会变得美好,幸福怎样与其他合理的目的相适应。像杜威谈成长、怀特海谈生活一样,我得说明幸福怎样才能作为用以判断其他目的和我们的目的讨论的价值标准。的确,目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激起那些能够丰富教育思想和人类智慧的目的讨论。我们会不断地追问:如果你的目的是X,为什么现在在做Y呢?Y是怎样适应X的?

——摘自《幸福与教育》,第76页

关于“幸福”的解释人见人殊、众说纷纭。作者以为,幸福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关,而教育则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让我们来举几个例子:例一,约翰没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原本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父母和教师非要逼着他参加钢琴课,约翰就体验到了不快乐和不幸福。例二,玛丽是一个可爱直率的女孩,但她却很不擅长那些选择题和填空题,于是她体会到了鄙夷、斥责和冷落而渐渐沉默。可见,教育与孩子们的幸福息息相关。

与幸福相对的概念是“苦难”,尼采赋予“苦难”以尊贵的地位,认为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通往幸福的必由道路。但在诺丁斯看来,幸福不应该被延迟,苦难是我们要尽力避免和缓解的,尤其是那些蓄意强加的苦难。这就让我们想到,一些父母和教师为了孩子的未来,用体罚、禁闭、斥责等手段来对待孩子,尽管有些于心不忍,但他们往往用“苦口良药”来安慰自己。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无论这些孩子今后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但都不利于孩子建立起“关怀和信任”的关系。

教育界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即“苦难的教育观”和“幸福的教育观”。“苦难的教育观”相信“相比于未来,现在微不足道,只有提前把未来的苦都吃尽,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而“幸福的教育观”则认为“现在和未来一样,都是生命中重要的一刻,成人的责任是给予孩子关怀和鼓励,使他有勇气和智慧去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苦难”。因此,“幸福的教育观”将幸福视为教育目的,去了解孩子的需求。而“苦难的教育观”则往往曲解孩子的需求,代之以“推断的需求”,从柏拉图刻画的“理想城邦”教育到现代社会中的标准化考试,从学校提供的单一课程和评价到家长胁迫孩子参加的各种兴趣班,我们很少审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以及幸福生活的需要。最优秀、最明智的父母必定目光长远、细腻敏锐,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希望孩子幸福生活,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家长会关注那些能给予和关乎孩子们生活幸福的领域,而不是孩子的成绩。

在诺丁斯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幸福”后,她引入了许多以往学校教育所忽视的领域,按照“喂养饥饿的孩子是因为他们饥饿”逻辑,她设定的课程体系直接联系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迂回曲折的“语数外”,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套洋溢着幸福的课程,根据生活的需要,诺丁斯将我们的课程体系分为私人生活领域的教育和公共生活领域的教育。

私人生活领域中的教育

几乎没有人会反对那种认为个人生活会给我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幸福机会的观点。教育能够为提升个人的生活提供什么帮助呢?

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持家了,孩子的前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出生的家庭类型……对我们生活来说如此重要的事情却为学校一直所忽视,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如果要重新调整课程,我们怎样才能把与持家有关的教育加进去呢?除了持家以外,我们绝大多数人要当父母,而这是为学校所忽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在预见学校成败时,如果一个人的家庭和父母比生活的任何其他方面都重要的话,那么,学校不教给学生有关养育子女的知识以便让更多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开端才是一件怪事情……还有,对我们许多人而言,快乐来自我们与生活住所及其自然环境的各种关联,然而,对自然史的学习已经趋于崩溃边缘——这些学科已经为生物、物理、化学等专门学科的系统学习所取代……还有精神与品格问题,对此我们早就以为它对获取幸福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要把这些内容也纳入到常规课程中无异于一场革命。

——摘自《幸福与教育》,第89—90页

在私人生活领域,学会持家、为人父母、善待环境和品格教育都是其中的内容。首先是持家。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步,家变得越来越私密而珍贵,因此持家显得非常重要,是男孩女孩都必须学习的事情,它涵盖的范围也很大,不仅包括传统的打扫、烹饪,还包括理财、读电表、写账单、环境布局、养植花草、关系维护等,持家让我们的家庭更加温馨和美,从而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和谐放松、充满活力。

其次是为人父母。为人父母为我们观看世界和审视自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在现实生活中,从医院里络绎不绝的堕胎女孩,戒毒所发出让人撕心裂肺喊声的颓废少年,到看着不争气的儿女捶胸顿足、懊悔不已的中年夫妇。对每一个家庭而言,为教育失败埋单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精神上的折磨和困扰。我们不禁要问,如此重要的课程,学校为什么会忽视?诺丁斯认为比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非正式”和“伴随”的特点,比如,我们在玩纸牌的时候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了加减乘除,我们在田野里玩耍、捕捉昆虫时了解了自然界的知识等。这些学习都是“额外”的,不是事先加以规定的,却出奇地有效。因此,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开设“为人父母”的教育,学校本身的课程体系也会得以启发和整合。

第三点是人际关系。根据研究我们得知人格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是遗传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性格是一成不变的,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一直在变化着,因势利导可以让自己的人格更健全,增强幸福感。人际交往关键在于自尊的培养,有了自尊我们才有自我,才愿意打开心扉,与他人真诚地交往。因此,诺丁斯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包容所有的孩子,无论他们的体貌、人格、成绩如何,都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友谊”和“爱情”的课程,比如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于“友谊”的精彩片断等。这样,我们的孩子会更好地理解忠诚、责任、浪漫等词的内涵。

第四点是善待环境。恢复与自然的关联在今天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孩子对自然的理解已经仅仅局限在餐桌上的那一盘盘“美味”上。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中更多地渗透“自然”,途径有很多,比如多走出教室,走向田野、河流、森林:收集树枝、叶子、石头、贝壳,把自然搬回教室;提供与自然和地理相关的杂志和书籍等,在对大自然进行探究时,教师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引导,使他们的好奇和探索能不断地持续和深入。

最后一点是品德和精神。在书中,诺丁斯希望我们能审慎地对待一些品德,比如勇敢、毅力等,教育最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敏感性,让他们学会体会、学会同情、学会关怀。此外,诺丁斯还强烈建议我们去寻求日常生活中的“相遇”时刻,就是和一个人、一棵树、一片海、一轮月等深刻地关联起来,忘却世界并得以精神升华,这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还有助于恢复与世界的关联感。

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教育

公共生活怎样才能增进个人的幸福?如果我们是诚实的,我们大部分人会承认:我们从公民生活中获得的真正快乐和成就近乎于零。同样,在有关幸福来源的清单中,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将社会生活或公民生活的地位放得很高。但是,如果从间接影响角度来说,自由民主社会的生活可能会对人类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我们将力图阐明这种重要性。对健康社区生活的参与也会增进我们的幸福,而且对有些人来说,这种参与是满足感的主要来源……然而,要想在我们觉得很幸福的工作中发现这种重要性的话,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这部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可能在导致我们情绪波动方面仅次于家和家庭。少数比较幸运的人可能同时会在职业与家庭生活中找到幸福。

——摘自《幸福与教育》,第193-194页

在公众生活领域,主要包括“职业”和“社会、民主与服务”。首先是职业。职业联接我们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和公众生活,可是,关于职业的教育,社会和学校却常常给予误导,比如,“如果不好好读书,你就只能去扫地了”。这样的话还是经常挂在父母和教师的嘴边,似乎前途是和赚钱联系在一起的。但事实上,许多人都意识到找一份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工作比拿多少薪水重要得多,因为只有适合的工作才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更重要的是,只有适合的工作才能焕发深层的幸福感。因此,诺丁斯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他们适合的工作。的确,人与人之间不仅有种族、外貌、性格、兴趣之间的差异,而且有智力水平、智能结构的区别。民主的关键不在于否认“差异”,而是提供“选择”。这里,“真正的选择”才是关键,在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对职业的认识时作出的“选择”是盲目的、仓促的、无效的。诺丁斯建议学校除了一些基础知识的教育外,更多地应该开设与职业相关的课程,在这些丰富的课程中整合渗透基础知识,而不是相反。尤其是中学阶段,在初中时应该提供一些个性化的“迷你课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自己、获取经验。这样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他们更有经验和能力为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找到一份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终身、享受其中的工作,而不是因为竞争、奖励等外在的动力攀到顶端,却发现顶端只是虚无。

其次是社会、民主与服务。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需要在群体和社会之中寻求一种归属感。所以,学校应该开设有关的课程,帮助孩子们理解社会规则,告诉他们社会规则的产生和益处,同时承认社会规则是可以被改变的。提醒孩子们当他们拒绝被成人社会所支配时,却有可能不知不觉地陷入被同龄群体“社会化”,他们认为的“自主”其实是在被另一种“权力”控制。而“民主”在诺丁斯看来就是“每个人都有属于他(她)自己的独特的幸福感,并对他人的不幸保持一种敏感和关怀”。因此,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也可能是幸福的直接来源。所以,诺丁斯认为学校应该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最好能将之提到与数学、科学等学科同等的地位上。

上一篇:洪濑中心小学2004年秋季工作总结下一篇:《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