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路期末复习提纲(精选5篇)
数字电路期末复习提纲 篇1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提纲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5、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
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1956年召开的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其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左”错误的做法(或现象)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雷锋。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是左倾思想泛滥的结果,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文革小组”
2、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
3、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1971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的覆灭(1976年),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人民运动是四五运动。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1978年底,重点: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9课改革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企改革内容有: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1987年,中共13大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总之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他是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第11课民族团结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后又实施西部大开发。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过第二大橡胶基地。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在国家的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
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1966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苏联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外交成就是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最早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最早同意的是印度和缅甸,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重点是中国代表团对会议成功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特点: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
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时恢复的还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3、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或实验成功的时间、意义(地位):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研究的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运载火箭、航天技术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网络:生活变化,为什么说网络是双刃剑?《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3、863计划:倡导者有四位科学家,批示者邓小平,八大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90年代提出,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文学:两个创作高峰期(1956年,中国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有了巨大发展。描写地下工作者以殊死搏斗保卫山城重庆迎接黎明的长篇小说《红岩》反映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青春之歌》,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老舍的《茶馆》。”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又一个高峰期,茅盾奖几个作品)。
艺术: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放映革命年代的故事片《大决战》,反映历史题材的故事片《林则徐》,反映新中国诞生的《开国大典》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抉择》,反映传统文化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体育: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从射击运动(许海峰)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衣食住行)?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后,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和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制度改革最密切关注的。
语文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篇2
一、考试范围:第1课~~第10课
二、考试重难点: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周国平,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它告诉我们: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高尚和卑鄙。
2、《一碗清汤荞麦面》作者日本栗良平,文章围绕“一碗清汤荞麦面”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从中可以使我们得到灵魂的熏陶,从而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主动进取、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3、《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就写了两件事:一是上学途中与绅士的谈话;二是到学校后与导师的谈话。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人物的对话,且对话中主角牛顿的话并不多,却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机警敏捷而又拘谨畏缩的少年牛顿的形象。
4、《天堂与地狱比邻》选自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的第3封信,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是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5、《员工守则》节选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员工守则,这份员工守则打破了规章制度千人一面的写法,特别是“总经理致辞”和“温馨提示”既强调了工作理念,又使得文本有可读性和亲和力。
6、《信客》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课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两代信客的职业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读来使人欷歔不己,感慨万千。
7、《好雪片片》来源于唐代著名的禅师庞蕴的典故,它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欣赏天地间这一片风光吧,这个典故告诉了我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用心感悟,生活时时处处都有美道理。
8、《项链》原题为《首饰》,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尤其是独特巧妙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极富戏剧性。
9、《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词,是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导人马丁·路德·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举行游行示威时发表的。
《社区工作实务》期末复习提纲 篇3
一、简答题
1.简述社区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社区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血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社区具有多重功能。由于社区建设内容的多样性和社区居民需求的层次性,社区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等多重功能。
(3)社区是居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社区是居民群众生活、工作的基本场所。
(4)社区是以聚落作为物质载体。社区的房屋建筑以及其他生活设施,构成了城市社区的聚落形式,是社区的重要物质载体。
(5)社区是发展变化的。社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区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简述社区有哪些功能?
答:社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社区大都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等作用。
(2)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社区组织、机构和群体发挥着指导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作用。
(3)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
(4)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功能。主要表现为社区担负着维护辖区治安秩序,调解民间纠纷,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项职能。
3.简述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答:社区建设应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加强党的领导。在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充分发挥党对各项改革和建设的领导作用。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要求,明确分工,统一步调,落实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
(2)推进基层民主。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依法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自治职能。
(3)提高服务质量。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社区居民需要为第一信号,解决好影响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立足各地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突出特色。
尊重和支持基层大胆实践,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5)实行共驻共建。社区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主动关心,协调配合,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4.简述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现有工作基础,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断丰富内容。
(1)拓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2)发展社区卫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条件。
(3)繁荣社区文化。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美化社区环境。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社区。努力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
(5)加强社区治安。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设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
5.简述社区治理的功能。
答:(1)有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拓展就业渠道,减少不安定因素。而要发展社区经济,就离不开社区管理机构的领导、支持、协调和服务,离不开社区治理所创造的良好社区环境,离不开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否则社区经济的发展将寸步难行。
(2)有助于社区文化的繁荣。社区治理有利于调动政府、民间组织和社区民众对社区文化的参与,从而推动产生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3)有助于社区环境的美化。社区环境需要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社区民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为多个主体参与其中奠定了基础。
(4)有助于社区治安的改善。社区治理有助于消除不稳定因素,预防违法犯罪现象。
6.简述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答:(1)完善民主选举制度。规范社区民主选举程序,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通过法律程序,把办事公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热心为居民服务的人选入社区居民委员会。
(2)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两委”联席会和议事协商会制度,坚持社区居民会议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决策权。
(3)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
标的民主管理实践,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
(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健全社区党务、政务、财务、事务“四公开”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监督权。
(5)完善日常工作制度。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与驻社区单位协商议事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有效运转。
7.简述社区教育的功能与定位。
答:(1)从现代教育的视角看,社区教育是一个满足社区发展和居民教育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直接反映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要求,应该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因此,社区教育的定位和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 “三民” 上,即民众教育、民生教育和民权教育。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篇4
第一单元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的成立, 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筹备新中国于北平召开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①制定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后来被确定为施政方针1949、10、1)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国都、纪年法为公元纪年(国徽没有确定)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注: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分别代表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时期;各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各时期的代表人物:董存瑞、李大钊、关天培
3、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新政权的巩固。
4、祖国大陆获得空前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5、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阿沛〃阿旺晋美
6、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7、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9、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威望的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的胜利
10、“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的反动气焰增高……”毛泽东的话说于 哪一事件发生后:美国侵略朝鲜
11、抗美援朝
原因:①美侵朝,威胁中国安全 ②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目的:保家卫国
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意义:(1)打击了美帝国主义(2)鼓舞了民族自信心(3)保卫了中朝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4)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5)为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2、中国赴朝参战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彭德怀、英雄人物有黄继光、邱少云等
14、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15、1952年,中国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土地改革
16、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得事件是:土地改革
17、土地改革
背景:①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农民要求土改 文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地区:新解放区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 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 ④巩固了人民政权;
⑤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8、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1)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3)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4)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1)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2)鼓舞被压迫人民和民族解放斗争
19、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中共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成果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方面说明)
政治上,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经济上,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
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军事上,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国建交。
第二单元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物质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
法律保证: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2、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 背景:①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②工业水平很低 发展重点及是重工业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一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向“世界屋脊”。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物质基础
3、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4、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颁布的意义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证
5、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剥削阶级、消灭剥削制度
6、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完成时间:1956年底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合作化
8、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9、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
10、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1、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1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发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13、十年建设中出现的模范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得好干部焦裕禄
好战士雷锋 石油工人王进喜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成就最大的工业部门是:石油工业
15、全面建设时期,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是因为:大庆油田的建成
16、十年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兴部门有: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17、建国以来“左”的错误最严重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间:1966-1976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4)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5)结束的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文革期间党和老干部的抵制和斗争:“二月逆流”(二月抗争);群众的抵制与抗争:“四五运动”。
18、在文革时期,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扭转了经济形势的领导人是:周恩来、邓小平
19、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的运动是:四五运动
20、代表中央果断采取措施结束文革的领导人是:华国锋、叶剑英
21、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底,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提高公有化程度。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至今,土地公有制不变,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第三单元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思想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当是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的时间:1978年
背景:①党的领导人坚持“左”倾错误,人民不满;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意义: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完成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5、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内改革的突破口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7、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先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发展乡镇企业
8、城市改革的重点是(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从1985年起 9、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10、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则是:平等互利
目的是:加快现代化建设
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1、对外开放初期,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经济特区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是:深圳 12、1980年对外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分属两省:广东、福建
13、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深圳
14、现今已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开发区是:上海浦东开发区
15、改革开放后建省,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的是:海南经济特区
16、四项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核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8、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19、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十二大 20、中共十三大的内容是: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作出三步走战略
2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2、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党的十四大
23、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大会是::十四大
2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25、中共决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南的会议:十五大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在: 筹建新中国
我国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几个:5个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共同发展 5、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地区百万农奴翻身,西藏地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因为:民主改革
6、支援少数民族建设的杰出代表,被西藏群众称为“活菩萨”的是:孔繁森
7、为了改变西部落后的局面,1999年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
8、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首先是针对:台湾
提出该方针的领导人是: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9、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意义:
中国内: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的一步。国际:为解决不同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10、香港回归时间是: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
11、香港被英国人占领的时间有:155年
12、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变化;
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
(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比较:港澳问题是中国的外交事务,需要中国与英国、葡萄牙平等协商解决,而
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
(5)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有利因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台湾回归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③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成功范例; ④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6)补充:近现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
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②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直到今天。
13、九二共识是指:海协会、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第五单元
1、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于1949年成立。
2、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的三支海军是: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3、人民空军是在什么兵种上建立的:陆军(1949、11)
诞生后遇到的首次考验是:抗美援朝 4、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 5、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6、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空军发展历程:购买——仿制——自制)7、20世纪50年代中国创建导弹部队(1957年)8、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二炮担任主要核反击任务)
9、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建国第一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7个
1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世界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背景是:1953年底,周恩来同印度代表团就两国在西藏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
判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14、万隆会议即:亚非会议
召开的时间:1955 会议的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15、在亚非会议上,为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促进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16、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重要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7、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18、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政策是:封锁禁运、包围威胁 1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关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20、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中美两国共同要求
21、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
2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 23、2001年APEC会议地点:上海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成果:《上海共识》
评价: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4、“求同存异”中的“同”、“异”各指什么?
同:各国都面临保卫和平、取得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要求。异:各国处境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意思形态不同。
25、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50年代:(1)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17过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3)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70年代:(1)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3)1972年,中日建交; 新时期:(1)20世纪80年代,分别与英、葡签《联合声明》,顺利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20世纪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七单元 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1、“两弹一星”是指: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
目的: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作用: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1964年10月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东方红1号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是:神舟一号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神舟五号、2003
4、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
5、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6、863计划的背景是:世界科技的挑战
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技术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7、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变成事实的途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8、20世纪80年代,促进基础教育大发展的措施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是在:2000年 10、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战略是:科教兴国
1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九年义务教育
12、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是:邓小平
1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的是:高等学校 14、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的指导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5、建国后首先走出国门参加比赛的体育项目是:乒乓球
16、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17、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容国团
18、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84年23届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
外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 篇5
1.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1762),创立了“自然教育理论”
2.自然教育理论的含义: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
位,无须成人的灌溉、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卢梭“回归自然”教育也是“消极教育”)
3.卢梭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
“回归自然”、遵循天性——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4.自然教育理论的最终培养目标:“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5.自然教育的原则:正确对待儿童和给予充分自由;由于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
二、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概念和内容),代表作
1.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总结了他早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经验,初步建构了自
己的社会观和教育思想。
2.教育目的:
人人都应受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符合他的天性和社会地位的教育
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发展
教育的措施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又要符合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将人的天性纳入社会秩序的正规,并促使他们把自己提升到道德状态
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才既是个性“完整的人”,又是人格上真正独立的人。
3.教育心理学化: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具体
包括4个方面:
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要心理学化;
教学内容要心理学化(要素教育理论);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心理学化(直观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儿童的自我教育要心理学化
4.(初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结晶)要素教育的含义: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
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在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
5.要素教育的内容:
德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的简单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
体育的最简单要素是各种关节的运动。
三、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代表作
(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
1.道德教育理论:
1)教育的根本目的:五道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2)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就是“通过
教学来进行教育”。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引起的智力活动。
3)道德教育:儿童管理和训育(儿童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某种恶行的预防,而训育是为了美德的行成)。
赫尔巴特的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训育分为4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
训育的具体实施有六种基本的措施: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主要作用是“引起学
生作出选择”);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2.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兴趣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五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四、福禄培尔(幼儿教育之父)的幼儿园教育理论
一、幼儿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幼儿园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
2.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3.幼儿园的任务:通过直观的方法培养学前儿童,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体格,锻炼感
官,使其正确认识人和自然以及增长知识;使儿童在游戏、娱乐和活动中,做好入小学的准备。
二、幼儿园教育方法
自我活动(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
游戏
社会合作、互相和参与(重要教育原理)
三、幼儿园课程
游戏与歌谣
恩物: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内在规律(恩物满足三个条件:
1、理解认识世界
2、包含预
示功能
3、部分与整体)
作业
运动游戏(根本原则:“部分-整体”,有助于儿童了解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自然研究
五、新教育运动概念、代表人物,及其实验学校;进步教育运动概念、代表人物,及其
制度和教育方法(昆西教学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此阶段思潮的共同特点
(一)新教育运动概念: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
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也称为新学校运动。
1.代表人物:雷迪、利茨、爱伦·凯 《儿童的世纪》(自由教育)、德可乐利
2.实验学校:
英国雷迪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1889);
法国狄摩林罗歇斯学校(1898);
德国利茨乡村寄宿学校(1898);
比利时德可乐利生活学校(1907)德可乐利教学法
(二)进步教育运动概念: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也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
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1、代表人物:帕克,帕克赫斯特,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之父”)
2、昆西教学法/昆西制度(帕克):
主要特征:
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
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3、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是一个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1)道尔顿制的主要特征:
学校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各作
业室配有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
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2)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自由与合作。
——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它还强调师
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4.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因素。
设计教学法的核心——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教学法的本质——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
1)设计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
计的学习单元。他根据不同的目的,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种类型:生产者设计、消费者设
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其中以生产者设计为重点,它最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化。
.提出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
2)设计教学法的意义: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练习。
(三)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前期欧美新教育思潮之间的共同特点:
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
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比较和测量
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六、蒙台梭利的幼教思想,纪律的形成,儿童之家的训练、代表作
1、代表作:《蒙台梭利方法》、《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手册》、《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新世界的教育》、《儿童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理》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心理具有吸收力
发展具有敏感期
发展具有阶段性
3、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重视早期教育;
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节奏性、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强调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及时、合理的安排。
(以遗传为中心的前提下,蒙台梭利把遗传与环境、教育这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统一起来。)
4、纪律的形成:蒙台梭利所谓纪律赖以建立的自由活动是指一种首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幼儿
期的各种感觉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工作可促进非压迫、非强制的纪律的形成。这一主张的实质是“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来”。
5、蒙台梭利教学法(即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儿童之家的训练:
感官教育(尤为重视触觉,循序渐进原则,分解的方法)
初步的读写算的练习(先写后读)
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
6、福禄培尔与蒙台梭利的异同:P3
51七、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论,思维与五步教学法,道德教育途径方法
(杜威是“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美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
1.教育本质观:三个命题的涵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改造)的过程是一个过程。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与社会脱节)
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
2)教育即生长(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以解决方法论问题)
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
要的要求;杜威所说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
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具有民主主义的意义。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以解决知识经验如何得来的问题)
经验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受环境的塑造。
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经验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
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2.教育目的论
1)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抑,在于要求教育
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2)杜威的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
具。
理想人的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与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
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3.思维与五步教学法
教学方法:从做中学。
思维:反省思维---对某个经验情景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
求得一个新情景,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
五步教学法: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运用检验他的观点,使这个观点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