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旭日东升的地方作文

2024-08-01

在那旭日东升的地方作文(共17篇)

在那旭日东升的地方作文 篇1

你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这颗幼苗。

——题记

清晨,太阳慢慢地从东边升起,露珠挂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自然开始沐浴阳光,开始充分地享受着这一切。那边的工地上,时而传来隆隆地机器声,一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中年人忙碌地指挥着工人,清晨的太阳照在他的脸上,使他看起来分外精神。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三十多岁了,脸上早已刻满了岁月的轮回,他的一生说不上是金光闪闪,却也是奋斗一生。父亲学历不高,却知识渊博,常常授予我许多人生的哲理。

在那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坐在书桌前,推开了面前摆着的一大堆作业,开始默默痴想。不知什么时候,父亲走进来了,他拍了拍我的肩:“在想什么呢?”我望了望他,摇了摇头,说:“现在的学习太辛苦了,一天到晚作业多的连书包都装不下了,老师到底是把我们当人,还是当机器?”父亲听了,笑了:“老师也是我们人生中的父母,他们给的爱是严厉的,如果不让你们学习,不让你们做作业,你们以后怎么办?孩子,不要把大人看得很残忍。在他们去限制你们做什么事时,一定有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走的路比你们长,经验也比你们多啊。”说完,便离开了。我又细细品味了父亲的这番话,是啊,父亲说的对,这世上若没有这些教育我们的人,恐怕世界都会随之而改变吧。

暑假了,家里异常的热,一时忍受不住的我去了父亲工作的地方。不知怎的,那里也异常的热,父亲也好像更黑了。在那里生活十分无聊,让我惊奇的是父亲每天都在不厌其烦的做着同一件事。

那天吃过晚饭,我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跟父亲一起出去散步。父亲拿着一个手电筒,走在白天施工的路上,不时去照一下有些地方。我忍不住开口了:“父亲,你每天都已经够累的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为什么你还要出来检查一遍?”他用手摸了摸快干的混凝土,说道:“做事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半途而废,当你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件事时,才发现,原来很多地方都是有缺陷的,这与不做有什么两样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道:“你们白天做的够仔细了,干嘛晚上还要再跑一趟呢?”“如果每个人都抱着你这样的态度做事,恐怕许多人早已无家可归了。”他摇了摇头,“你也要明白,做人要做的清白,做事要做的仔细,拥有了这两样,纵使生活再不如意,也会拥有许多朋友的。”我点了点头,和父亲一起走在那条道上,晚风徐徐……

父亲已半年未回家了,但我坚信:在旭日东升的时候,有一抹阳光会洒到父亲的身上,愿那抹阳光送去我对父亲那深深的思念……

在那旭日东升的地方作文 篇2

燕红桃原产河北, 燕红桃原名绿化9号, 是北京市林果研究所1954年杂交育成的品种, 20世纪80年代引入河口, 由于鸭绿江水域的影响, 造成了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使燕红桃在这里栽培得以成功。

河口的燕红桃果实个大肉厚, 口味纯正, 甘甜爽口, 堪称水果佳品。燕红桃底色黄绿, 阳面有暗红晕, 茸毛少, 果肉乳白色。初熟期时果肉硬脆, 成熟时柔软多汁、甘甜。而且燕红桃较耐贮, 硬熟果在常温下可储存一周, 冷藏20天左右品质风味不变。燕红桃是丹东市的主栽水果之一, 全市生产面积已达1.8万亩, 主要分布在宽甸县和振安区沿江一带。每年成熟期为国庆节、中秋节前后, 果实质量一流, 果实近圆形, 稍扁, 平均单果重0.2~0.35公斤不等, 果面底色黄白带绿色, 全面深红色, 果肉乳白色微有红色, 近核处红色, 肉质致密, 味甜, 有香味, 含糖量为13%。

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瓦房店村距丹东市中心50公里, 丹集公路贯穿境内, 沿边沿江, 与朝鲜隔江相望, 在这风景秀丽的鸭绿江畔蕴育出了口感纯正, 芳香宜人的干鲜果, 有个大鲜红香甜的燕红桃, 白净红晕, 酸甜适中的银白桃和独特的大板栗……这就是首届辽宁省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学员, 青年农民赵玉国的家乡, 他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很美, 我爱家乡, 我爱家乡的燕红桃。”

他家共有果园80余亩, 以燕红桃为主。多少年来, 都是传统的粗放管理, 燕红桃口感、含糖量、耐储性、病虫害防治、施化肥、打农药等都出现不少问题, 生产技术明显跟不上, 这种靠天吃饭, 经济效益可想而知。周边果农的情况大同小异, 甚至还不如他, 纷纷向他求教, 作为一名党小组长, 他着急苦闷, 自己买专业书学习, 四处讨教。但都不系统。这时, 县科技局选送农民上大学, 他看到了希望, 积极报名参加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果树专业培训班。在学习期间, 有针对性地向专家、教授请教有关燕红桃生产当中的技术问题, 并应邀参加了省科技厅组织的到北京三安集团参观学习关于超有机食品发展及生产技术, 收获颇丰。经过四个月学习, 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 还结识了许多专家教授, 结识了行内的众多朋友。开阔了眼界, 转变了经营理念, 增强了发展无公害燕红桃产业的信心。

结业回乡后, 2009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 他任理事长, 受到村委会、镇政府、县农经局、县果树站、县科技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先后聘请各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来合作社传授技术9次, 共有800多人参加, 深受社员及周边果农们的欢迎, 合作社的声誉不断提高, 周边的果农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108户, 共有燕红桃2100亩, 板栗1 5 0 0亩, 苹果4 6 0亩, 梨100亩。2011年被宽甸县科技局授予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依法成立了监事会、理事会, 于2011年4月份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已被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认定为辽宁省艳红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通过产品检测, 已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011年11月被授予A A A级信用企业的称号;2012年3月被长甸政府授予先进产业合作社的称号, 并于2011年12月申请注册了“绿园丰”商标。现已发展会员206户, 果园总面积达5500余亩。主要品种有:艳红桃、银白桃、日本大板、当地油栗和板栗、金翠香梨。合作社有800多立方设施冷藏库, 可存干鲜果200吨, 迎合反季销售。

在那遥远的地方 篇3

从口音听出他不是当地人,提起他当年职业选择的往事。李艳军笑着回答:“2006年大学毕业,我响应国家号召,做了一名西部志愿者来到这里的。”平实的语言透出当时的热血沸腾。他说:“我是山东人,在山东财政学院毕业后,之所以选择相对贫困的西部地区,是想体验一下最基层的生活。当时想,地方小,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抱着这样的梦想,我来到这里。其实新疆的生活环境比我预期的好,不瞒您说,当时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连日用品都带足一年用的。”

他说:“选择西部工作是想做一个过渡,2001年大学扩招,2006年我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非常大,当时想把到西部做志愿者作为一个缓冲,同时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到发达地区发展。”

西部志愿者为期一年,工作一年后可以返回,当时许多人选择返回城市工作。李艳军并没有离开这里,他告诉记者,2006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这里的共有12人,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他选择留下,是因为他发现自己适合机关环境,虽然这里地方小,因为是旅游景区,经济发展不错,自己发展空间很大。他认为自己挺适合在这样的小城市发展。

在李艳军看来,财政工作不比其他工作,需要懂财政的专业人才,当时从学校毕业首先进入了国资中心工作,认真学习业务是首要任务,刚从校门出来,自己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工作起来容易出现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因此,他觉得需要去不同岗位实践,既了解和掌握更多情况,也与当地人民建立良好关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正好全国都在推行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乡财局正好缺人手,李艳军便主动请缨要求调转。他说:“这次调动,使我有了深入接触当地情况,了解基层的机会,为之后的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李艳军之后又到财政局的综改办、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工作过,对各项财政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

其实在工作3年多后,李艳军也彷徨过,作为独生子离家太远,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实在不方便照顾。当时他也想过,要不要回老家山东找份工作。他看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几年过去了,都发展的特别好。这对李艳触动颇深。

李艳军仔细一想,认为自己适合这份工作,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几年下来爱上了财政工作。在体制内工作的他,小心翼翼地说:“自己没有过高的目标,只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李艳军表示,像我们这些新时期成长的一代,没有经历苦难和艰辛,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任务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群众意见的压力,心理难免不顺心,非常需要社会的关心和鼓励。“当时领导找我谈话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领导激励我,只要努力,在哪都能有所作为。”之后李艳军被调到办公室工作,领导的关心,给他很大动力,也给他吃了定心丸,现在他对工作充满热情。

李艳军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准备结婚了。

在那花开的地方作文 篇4

这本书是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写得。这篇故事主要写了有一个小学生周忍冬,是一个少白头男孩,因为长白发,所以有大量各种各样的帽子,但他每天都沉寂在“选帽子”的世界中,一旦选择起来犹豫不决,外号也因此而由来,选怕怕。比如文中有一段描写绘声绘色,充分表现出来选怕怕这个特点。

“我每天比别人早起至少一刻,结果因为仍然选帽子经常迟到。每天不知道该戴那一顶,硬帽子还是软帽子?有帽檐的还是没有帽檐的?黑色的帽子还是灰色的帽子……我脱了戴戴了脱,一次一次重复这个动作。”

从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看出选怕怕超级犹豫黏糊。可往后他无意间撞进了与自己住在同一条街的陶喜女士家中,那里收藏着许许多多漂亮的衣裙,这让他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美丽离奇的星球,也一头撞进了陶喜女士自由,爱臭美的生活里。

“我轻轻地跟在陶喜女士身后,来到了她家,。陶喜女士说要上楼找一条煎鱼用的裙子,我拖着下巴问:“在犹豫什么呢?”“油渍,哪一件都舍不得被溅。”我凑过去,拿起一件土黄色的衣服,“这件怎么样?油渍打上去就像打在沙滩上。”

“恩,不错。”陶喜女士满意地说。

从此以后,选怕怕在这个星球里每天都在和陶喜女士一起挑衣服,给鞋子补妆……

在这个美丽的星球里,这个超级由于黏糊,最怕做选择题的男孩选怕怕,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选怕怕,他由选怕怕变成为“爱琢磨先生”。在这个奇特无法形容的星球,让这个男孩爱上了选择,陶喜女士让这个男孩在迷失的世界中,找到了没,找到了爱,发现了勇敢奇迹的力量。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作文 篇5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当时的惊艳!然而却不知当初它的芽儿,曾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满牺牲的血雨。

——题记

走出现实迷宫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却在灯火阑珊处。迷茫了多少个春秋,蹂躏的只是“人生”二字,说不尽的遗憾,道不出的愧疚,不知道在哪里生根发芽,更不奢望在哪里落叶归根。像是行风,看惯了人生苦短,却仍不知怎样去衡量自身的价值;像是游船,在无垠的大海中心,看不到指路的灯塔,只有会被吞噬的旋涡;更像是十字路口的枯叶,秋风拂袖而过,已枯萎了大半身躯,却遇上了人生最后一个抉择——下一个路口,向左还是向右。

无尽的黑夜,盼望下一个黎明,当第一缕光辉撒向大地,这生命的缔造者又开始了一天的奉献,多想像它一样,受到人们崇敬的目光,可“人非圣贤”,我没有想过他是付出了几般的努力。我已进入了无尽的迷宫,我该在哪里开始,又该在哪里终止!

穿越地平线

不能做叱咤天际的雄鹰,那就做栖居枝头、步步为营的麻雀;不能做受万人青睐的玫瑰,那就做森林里冰清玉洁的`百合;不能做被诗人百般垂怜的月亮,那就做无名而又不可缺少的星光,何必要追求那至高无上的荣耀,平淡岂不是最大的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恣睢放任,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打开心窗,我宁愿享受只是一瞬间成就的喜悦,而不愿度过平白无奇的一世纪的浑浑噩噩。

人就像茶叶一样,只要投入沸腾的生活,点亮心烛,激活自己,就肯定能显现出生命力的颜色。如今,我已寻到灯火阑珊处的“它”,起点就在脚下,终止的地方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地平线。

如果下一刻地球就要毁灭,不管是什么,向天涯边的地平线进发吧!

在那遥远的地方初三作文 篇6

山川失掉了日落前艳丽的色彩,又是一个闷热的夜晚,又是一个漫漫长夜,书海中的航行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

听说淳朴的东西时时能引发他人的情绪。窗外的歌声又一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耍耍筷子洗洗碗……

依稀记得每晚挑灯夜战之时,对面楼房的窗户也时常透出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好像在朝我微笑,对着我轻声呢喃:时间一定要抓紧咯,你瞧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也依旧奋笔疾书。老人的微笑弥漫在他的嘴边,浮现在我的脑海,是慈祥的,是善意的,是经得起岁月沉积的。

今夜这样一个蝉声四溢的夜晚。老人的房间里被泛黄的灯光所笼罩,那绿色的军大衣像被点亮的星辰般耀眼,它把我的目光都吸引过去,它在静静地诉说着老人心底最深刻的记忆。老人的房间便像只小小的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伴随着早春的雨露而点灯,伴随着雪夜的幽静而落幕。

此刻,老人正戴着耳机。嘴里发出的声音虽含糊不清,但是最清晰的是那句:常回家看看。

那一刹那我无语了,只有嘴唇勉强跟上老人的步调唱着那首常醉人心的歌曲,那被老人的手紧紧攥着的小小收音机,那如湖面渐渐被风吹散而泛起的密集涟漪的双手,我开始跟不上老人口中的音调,那即便含糊不清也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音调,环绕在这燥热的空气里,围着桌上的古香古色笔筒转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跟着时光静静的脚步一每天地抒写着老人这颗平静的心。

不自觉地想起了电视上的那个公益广告,一位母亲做好丰盛的饭菜等待儿女风尘仆仆的归来。儿女却都因有事儿没有回家吃晚饭,母亲淡淡地说了句:忙,忙点好啊。

忙,忙点好。

也许没有这样的切身经历,是很难感悟到那样一种落寞的心情;没有经过岁月的洗濯,又怎么能那么深刻的.懂得世间最重要的东西在哪里。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追逐时代的脚步,习惯看人间的是是非非无动于衷,习惯了不择手段去牺牲一些东西用来得到另一些想要的东西。是因为适者生存这简单的但是如铁一般的定律,还是因为浑然而成的疑惑着人心的人性二字。

有太多太多太耐人寻味,有太多太多让人疑惑,到头来是否只是一场空?可耳边呼啸而过的一阵阵呼声又时刻提醒着现代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个年代,就是这样一个不卖力不行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年代。

就是这样一个年代,就是这样一个酒绿灯红空气腐朽糜烂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现代人的年代。

在那旭日东升的地方作文 篇7

剧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生动, 令观众印象深刻, 主人公袁鹰更是让我敬佩。袁鹰原本是司令员韦铁的女儿, 因为战友袁有生为救自己而失去生育的能力, 韦铁就把刚刚出生的女儿袁鹰送给了袁有生抚养, 并且双方约定谁也不能透露袁鹰的身世秘密。就连韦铁的妻子, 袁鹰的亲生母亲去世时, 也没有听到袁鹰的一声“妈妈——”, 遗憾离开人间。军人之间质朴、善良深深感染着我们, 最终袁鹰也明白了一切, 并且也原谅了一切。袁鹰小时候在养父母的教育下, 对军人充满敬佩, 想要参军入党, 但是这其中受过众多阻碍。她报名参军时, 班长一再阻拦, 说条件艰苦, 加上袁鹰本身的体质很弱, 所以部队不适合她。还有, 袁鹰的养母翠莲担心袁鹰进了部队和韦铁相认, 通过绝食来威逼袁鹰不要参军。然而袁鹰没有放弃, 追赶参军其他队员一直到达乌鲁木齐, 一个柔弱的女生最终以其坚强、勇敢, 不怕苦的精神感染了司令员韦铁, 也感染了曾经是一名光荣军人的养父——袁有生, 最终成为一名军人, 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部队里, 她积极主动, 上进心强, 并且主动要求去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圣女峰哨卡, 为那些边防战士送去健康、温暖、快乐, 还和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文革结束后, 通过努力, 袁鹰考上了中国第二军医大学, 可是就在在告别“圣女峰哨卡“的途中遭遇到暴风雪, 袁鹰为救生病的老百姓在缺氧的的高原上徒步行走时, 不幸牺牲, 成为圣女峰上一座永恒的圣女丰碑。

袁鹰在转为正式党员的期间接受了种种考验, 然而在任何困难面前, 她时刻以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要求自己,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和同志所学习和发扬的。她永不言弃, 任何事情不轻易服输, 并且敢于克服自身的不足,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和拥有的。参军后, 因为身体弱在训练中遇到很多困难, 但她并没有放弃, 凭着朋友们和自己的刻苦训练, 她努力完成任务。在去昆仑山哨卡为边防战士送温暖的队伍里, 原本没有她, 因为她只是一个新兵。可是她也没有放弃, 在同事柳荫, 阿依古丽和自己的努力学习下, 最终以专业和体能都是第一的好成绩成为慰问边防战士中的一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在困难面前经常是望而却步, 不敢面对和挑战困难, 最终导致任何事情都一事无成, 没有那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所以在袁鹰的身上的这种永不言弃、敢于向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深思。

袁鹰单纯善良, 在剧中她深爱着吕强, 却总是被他的花言巧语所欺骗, 她希望吕强能和自己一样, 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牺牲一切, 她时常写信鼓励吕强。然而, 懦弱虚荣的吕强吃不了苦, 屡次想要下山, 袁鹰主动感化和教育他。当最终吕强因为名誉、前途和韦洁走在一起的时候, 她仍然祝福他们。吕强受伤脚被冻坏了, 已经没有知觉, 袁鹰知道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彻底坏死, 她把吕强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捂着。这种宽宏大度和善良, 比起现在一些电视剧中的报复和仇恨更值得我们深思, 男主人公的卑鄙和女主人公的宽容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和必须要做的, 因为在困难面前, 我们都是同志, 同志都应该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其次, 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袁鹰的为人热情、对人诚恳。无论是对好朋友丁浩天还是炊事班同志老蔫, 包括其他的一些边防战士, 袁鹰都是和大家真诚以对, 正是因为自己的热情, 她也受到队友们的喜爱。哨所上, 袁鹰为大伙体检结束后, 战士们兴致高昂, 要她表演节目, 袁鹰和战士们唱了一首又一首歌, 突然她因为缺氧而晕倒了, 战士们得知袁鹰病了都抢着帮袁鹰干活, 还纷纷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她。当袁鹰要离开哨所, 边防战士不知道送什么礼物给她, 最终听从了邵卫东的意见, 他说“哨所上缺氧不缺精神, 最好的礼物就是精神, 他们哨所上最宝贵的“缺氧不缺精神”的精神。袁鹰在战士们的簇拥下登上哨塔, 她自豪站在哨塔上亲手升起了国旗, 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袁鹰顿时感觉无比骄傲, 胸中怀揣着对祖国的热血般赤诚之心。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 献给了人民。当维族的孩子急需要输血时, 她义不容辞。当暴风雪来临时, 她总是和同志们站在第一线。山上发生雪灾, 袁鹰与战士们一道掩护群众向外撤, 牧民们解救出来了, 而袁鹰却被雪崩埋在了雪里, 袁鹰牺牲了。但是她无怨无悔, 至死不渝。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还能有一次选择, 我还会选择昆仑山……”战友们说她是圣女峰上一只真正的鹰、勇敢的鹰、永远高傲飞翔的鹰……

电视剧播完之后,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脑海里总是想起袁鹰的美丽善良、不惧困难、勇于向上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 她不仅仅是60、70的军人榜样, 也是80、90、10后……永久的楷模。那圣女峰哨卡上“缺氧不缺精神”的品质对于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需要和铭记的。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注重物质享受, 而忽视精神内涵, 他们对于生命鉴定的意义就是“吃吃, 玩玩, 上上网。”很多人根本就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 该剧的播出也许会给他们送去一份警醒的精神食粮。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 边防军人仍然站在祖国边疆, 保卫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不仅如此, 他们还要面对边境上随时爆发的自然灾害、缺氧、食物和医药上的缺失, 但是他们依然快乐。“一切为祖国, 一切为人民”口号响彻在昆仑山上, 我觉得这句话不仅是边防战士们的信条, 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那些整天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已经很难体会到这种精神。当看到该剧的时候, 人们柔软的内心瞬间被征服, 为之感动, 人们开始关注着我们的边防战士, 关心着这样一群了不起的“雄鹰们”。如今, 在昆仑之巅, 你依然会看见翱翔于浩瀚天空的雄鹰, 和那些如雄鹰一样默默为国守边防的战士们。正如所听到的一首歌那样“我是一只鹰, 最大的梦想, 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俯瞰这大好河山, 百姓安宁……若有来世, 一定许下相守的誓言, 若有来世, 你我还选择驻守在这昆仑颠。”袁鹰就是这些雄鹰中的一只, 高傲飞翔、坚强勇敢, 永远守卫在昆仑山上。我们永远也会记得风雪中, 处于昏迷状态下的袁鹰说”如果还能有一次选择, 我还会选择昆仑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 一个优秀的女共产党员。

摘要: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部突破创作桎梏, 创新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一部新作。该剧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我们进行了一次洗礼, 从精神的高度讴歌了顽强的边防英雄。本文将从剧中主人公袁鹰的形象出发, 来浅析我国女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

在那遥远的地方 篇8

显而易见,慕容是渴望成为那样的一个女子的——穿着鲜红的裙子,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白色的羊群随着她温顺地走过草原,在草原的尽头,是那一层又一层的紫色山脉……用她自己的话说,此乃“初心”也,因为她血管里流淌的是一个“自春徂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的古老民族的血液。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后裔,慕容与生俱来透着一股世代相传的豪情壮意——而我也原以为,像这样一个以翱翔四海的神鹰与奔驰八方的野马为其图腾的民族,是不该有什么儿女情长的。不过如今看来,这恐怕是我的偏见了。作为一个女性,其文章字里行间无法不弥漫着一股温情柔意。在慕容的笔下,不论男女老幼,都对故土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以至于当其父得知多少年来一直铭记于心的“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句中的“长城外”,乃“长亭外”所误时,竟潸然泪下!此间情意,从未背井离乡的我又怎能真正领悟?

或许是由于我看惯了“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类的所谓“千古名句”吧,总以为我们就是文明,对方则是野蛮,如同幼年的慕容一样。也同慕容一样,直到通过汉文翻译,偶然得知了“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几句,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战争中,每一个民族其实都有自己的悲苦。

身为一个女作家、女诗人、女画师,慕容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抒发“初心”的重担。其实,这本书与其说是她个人情感的流露,不如说更是她对这个拥有着羊奶的醇香与马蹄的坚定的民族无微不至的关怀。细腻的笔触所及之处,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如同咀嚼橄榄,回味无穷。这是一支曾经横扫亚欧的部队,他们拥有着一望无际的原野;这是这支部队的一位女儿,她拥有一双明亮的眼与一颗善良的心。她要用笔头与镜头,记录下遥远的思念与寻根的点滴。

人与人之间,没有比和睦更重要的事;族与族之间,没有比和平更重要的事。谁不爱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谁不恨硝烟蔽日,流弹掠空?可喜的是,天下安澜,慕容得以闻一闻草的青,尝一尝奶的白;可悲的是,风波未平,仍有一小撮人唯恐天下不乱,整日地寻衅滋事,在中东,在非洲……耶路撒冷何日才能真正“神圣”?乞力马扎罗的白雪何日不再融为黑人儿女的泪?

收笔之时,电视新闻里又传来哈马斯自杀性袭击的报道。从前,我总对阿拉伯人的蛮横无理愤切慷慨,而对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悲悯万分,然而此时此刻,我不禁要问:难道战争,真的就非打不可吗?

[点评]

读着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眼前似映现出席慕容的配文画卷。文章画龙点睛地生发出对游牧民族的赞美和深切的反思,表达了希望民族和睦、渴望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情感。

在那遥远的地方作文500字 篇9

窗外,树影筛阴,时近黄昏,而临近中考的我,却无奈地伏在窗前,写着那一摞摞的作业,偶尔停下来,却无意中注意到书桌上两团若有若无的朦胧阴影,我注视着,总觉得它像什么,像什么呢……

蓦然间,我被记忆拉回那个熟悉的地方,那是一个平常得几乎找不到词赞美的地方,她像平常一样静静地等待每一个疲惫的路人,我默默地靠在坐椅上,抢起我被学习压得残破不堪的心灵。

“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从远处传来阵阵歌声,在这个边空气都显得疲惫的地方,却飘来如此甜美的歌声,让我不由得对这位唱歌的人产生了兴趣。

闻声而去,在一片绿草成荫的空地上,我见到了她——一个穿着雪白连衣裙的女孩。她微昂着头,白皙的脸庞显得格外美丽,细长而稠密的睫毛下,隐藏着一双大大的眸子。“在那遥远的地方……”歌声依旧响起,似乎在与她迷人的双眼述说她的幸福。

不,不会的,我以为她是幸福的,可是……在我静静地注视她的某一时刻却发现那双迷人的双眸上覆盖着一层无神的阴霾,为什么,此刻的她显得那么耀眼,我的视线无法从她身上移开,在她的世界,没有光明的`生活,她用什么填补?她用什么维持笑容?

“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呀,飞向那遥远的地方……”盲姑娘,那“遥远的地方”是你幸福的向往吗?那条“清泉流淌,阳光歌唱”的路上你不会孤单吧!

欧洲的作文:在那鲜花盛开的地方 篇10

走进欧洲,是我梦寐以求的向往。11月随团旅游,多年的梦想成真。

欧洲,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虽有耳闻,却很陌生。光靠传播媒体,获悉的点点信息,肯定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由于过去下意识作怪,我总误认为欧洲不堪入目,这种偏见一直延续到我不在愚昧。经过国门的敞开和思想的解放,才对欧洲有了朦胧的认识。确切地说,仍然没有摆脱人云亦云的感知。即使来到欧洲,坐在汽车上走马观花,也只能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生活方式,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无可厚非。当我走进欧洲,才知道什么是大千世界,并发出认同的感叹:欧洲真的优越。欧洲经济的发达,人民生活的富裕,文化情调的浪漫,都是欧洲文明的体现。现实的洗脑,终于改变了我的好恶。原来想象中充满铜锈味的欧洲,却是一片勃勃生机的绿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里是鲜花盛开的地方。

一·无限风光在欧洲

欧洲十一国旅游,简直就是坐在汽车旅行。从德国慕尼黑出发,途径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等国家,几乎穿梭在阿尔卑斯山脉。导游兴奋的告诉我们,阿尔卑斯山是上帝的恩赐。一切都在不言之中。我真真的看到了,它那气势磅礴的山峦,蜿蜒奔腾,挺拔峻峭的山峰,直插云端;林海茫茫,郁郁葱葱,白雪覆盖,松涛无声。宁静的山谷,随处可见天然滑雪场。不知是体育健儿,还是休闲的游客,在那峰巅、山涧,翻腾跳跃,忽隐忽现,好象俯冲的雄鹰,闪电般飞下。虽然我没有亲身体验那动感地带的刺激,但足以大饱眼福。

汽车在盘山道缓缓行驶,隐约看见对面的山肩上,有一个美丽独特的小村庄,捉云拨雾,宛如仙境。正在我幼稚的猜测,那里的人们如何出行的时刻,忽然闪出一条巨蟒似的马路,曲曲弯弯,向山顶爬去。甲克虫似的汽车,上上下下,仿佛在进行惊心动迫的拉力赛。尽管我不能身声临其境,可我想象得到,那个小村庄,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潇洒,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恬静。因此,它也给了我一个小小的疑惑:不知那里得人们,是靠山狩猎?还是拓荒种田?也许都不是,因为他们都是神仙。

美丽的山庄,在我的视线里渐渐的消失,我又把目光投向新的景点。按照导游的意图,我们来到阿尔卑斯山最壮观的风景区——贝希特斯加登阿尔卑斯国家公园。在它连绵不断的山峦中,时而看见我曾产生幻觉的小村庄,或在半山腰,或在山肩,或在峰巅,忽隐忽现。我尽管摆脱不了仙境般幻觉,但我坚信那是世外的山庄。当汽车开到风景区最靓丽的风景点——美丽的柯尼希斯湖旁边,我已不是幻觉,而是真的步入了人间天堂。美丽的柯尼希斯湖,群山环抱,碧水如蓝,云树倒影,鱼游峰巅。别有情趣,别有洞天,游人驻脚于此,谁不惊呼:天上蓬莱阁,只在此山中。

阿尔卑斯山是上帝的恩赐,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在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领域,丝毫不比大自然逊色。当我门走出阿尔卑斯山,走进繁华的大都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各国风格各异且一脉相承的建筑艺术了。古典庄严的罗马式;个性张扬的哥特式;艺术性的巴洛克风格;在欧洲的都市,交相争辉。就像一首首凝固的音乐,拨动着不同的旋律。有气势恢弘的交响乐;有委婉柔和的圆舞曲;有浪漫奔放的幻想曲;有风格各异的协奏曲;无不跳动着美妙的音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最富有音乐感染力的,就是遍及欧洲各国,那金碧辉煌的大教堂。正是它清脆悦耳的钟声,融进了各种音调的合拍,在欧洲的大地上撞击。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大教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意大利海上城市威尼斯,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圣马可大教堂,可谓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哥特式的小顶尖;罗马式的穹拱;伊斯兰式的圆顶;渲染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经历,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如果说圣马可大教堂,是一首历史的畅想曲,那么,城中之国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则以一首圣经中的玛利亚赞美诗,赢得世界天主教中心的地位。它和圣彼得广场,组合了一个封闭的城堡,几乎占据这个国家所有的土地。当我站在这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堂前,无法描绘它的巍巍壮观。走进容纳六万人的颂经大厅,更无法描绘它的金碧辉煌,只有虔诚的祷告。

提起欧洲建筑艺术,不能不涉及各国象征性建筑。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奥地利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荷兰红屋和屋前的风车,都是欧洲现代建筑艺术的杰作。还有比利时那不是建筑却胜似建筑的“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使所有来到欧洲的人,都想亲眼目睹这位撒尿的小男孩。

二·科学家的.摇篮

走进欧洲,尽管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类创造的建筑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在欧洲科这个科学家的摇篮里,升起的科学巨星,更引人注目。实事求是的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的科学家,几乎都诞生在这块鲜花盛开的地方。牛顿的“万有引力”,推动了地球的快速运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供了科学领域的理论根据;达尔文的“日心说”,揭开了天体神秘的面纱,使人类不再受天圆地方的束缚。因此我们说,在茫茫宇宙,灿灿银河,科学家就像七星北斗,最为耀眼,最为至高,最为神圣。它留给世人的崇拜和敬仰,万世永长。

当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近距离无声对话的时候,情不自禁想起另外一个星辰现象。在世界每个角落,有许多人对歌舞明星、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的崇拜,远远超过了对科学家的敬仰,因而引起仁者的牢骚,智着的感叹。愚不可及的我则不以为然,因为我坚信,没有生命力的明星,最终会变成流星,也许在划破夜空的一瞬间,遮住了北斗星的光芒。但是,流星很快无声无息,而北斗星依然光彩夺目,何必大惊小怪。不过我还是要说,在我们为明星喝彩的时候,在我们享受生活浪漫的时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正是伟大的科学家,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也正是北斗星的照耀,才有银河无数星辰的闪烁。让我们记住吧:伟大的科学家。

三·艺术的殿堂

艺术,是欧洲人最浪漫的话题。无论是酒吧、咖啡馆的闲谈,还是朋友聚会,总是津津乐道,兴奋不已。就是和我们这些外国人交流,也无不对欧洲的艺术侃侃而谈,流露出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艺术,也是欧洲最靓丽的风景线。因为走进欧洲,就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到民间杂艺,可谓群星荟萃,光芒四射。

在欧洲的艺术殿堂里,文学就像荷兰的郁金香,格外的鲜艳。伟大的诗人但丁,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神曲》,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与坐落在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一样,久负盛名。雨果因巴黎圣母院而声名鹊起,巴黎圣母院因雨果的小说更加神秘。当我来到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马克思的故乡,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更有满腹衷肠,向我的偶像倾诉。一个让世界改变摸样的人,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欧洲的艺术殿堂里,绘画和雕塑,堪称艺术的经典作品。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为欧洲的艺术殿堂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人的灵魂的出壳,是善的赞美诗,是对丑的无情鞭鞑。他的另一副作品《蒙娜丽莎》,通过一个真实的贵妇人形象,仿佛在向世人告诉,一个无形的心灵世界,装着让人猜不透的迷。那眼神的情感;那嘴角的意味;那不经意摆放的双手;真是绝妙丹青,至高境界。我站在她面前,和所有有缘的人,在想象、猜测,可谁也无法知道,她那双迷到所有人的眼睛,流露出的神秘。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人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裸露的肌体,强健得体魄,似乎流淌的血液,跳动的肌肉,全盘烘托出人物的精神。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整个壮观的场面,渲染了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不同的表现力和心灵感染力,为每一个欣赏者,留下了永恒的记忆——美。

在绘画艺术的领域,有一位杰出的荷兰画家。他的艺术成就,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有世界艺术品拍卖告诉我们,梵·高一直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上。正是出于对这位传奇画家的好奇,我认真品读了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兰色鹫尾花》、《麦田》和《麦田群鸦》。至此我才相信,这世上真的有天书之说。

我并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因为梵·高的作品,不是我这凡夫俗子所能读懂,但他却给了我画外的感悟。只有在这块鲜花盛开的地方,才真正体现艺术的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确如此,古典派、现代派、印象派、朦胧派、抽象派……如雨后的春笋,争相拔尖。梵·高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以物我两忘的笔触,留下了绝世之作。

我虽然不能悟出梵·高作品的真谛,但我凭着感知,看到了《向日葵》的灿烂,蒸蒸日上;《麦田》,不如说是大海的浪涛,滚滚天远;《麦田群鸦》,我唯一看出点热闹: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乌云笼罩,由枪声惊飞的群鸦,惊恐万状,拼命逃生,不仅渲染了弱者悲怆的挣扎,而且是画家悲惨一生的呐喊。这种孕育生机的环境,无时不有的追魂枪声,隐示对生命的珍惜和无奈,几年之后,恰恰应在画家自己的身上。

梵·高在生前,没有享受艺术成就的快乐,只有无人赏识的悲哀。就像卢浮宫收藏的“摄政王”金刚石,被埋在地下的时候一样,无法冲开厚厚的沙砾,而默默无闻。梵·高也同样无法忍受世态炎凉和病魔的折磨,怀着无比的悲愤,画下绝世作品《嘉榭医生》,毅然回到了天国。然而,梵·高没有想到,也许在他意料之中,他的作品犹如他的灵魂,再现了他艺术的辉煌。

在欧洲的艺术殿堂,我这个不懂艺术的门外汉,却幸运得到了艺术的享受,真是大开眼界。唯一遗憾的是与音乐之都——维也纳,失之交臂。尽管我们的旅游团两进多瑙河畔的音乐之邦——奥地利,却无缘目睹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的壮观,无缘倾听音乐王国的大师们的天籁之音。尽管我曾在电视里,听过海顿的《小夜曲》;贝多芬的《月光曲》;舒伯特的《野玫瑰》;施特劳斯的《兰色多瑙河》……也曾看到“世界第一指挥”卡拉扬魔棒的神奇;但是,总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感觉。也许是我太过于迷恋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的魅力;也许是我对大师们的遥望和零距离接触,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对比;也许是我近在咫尺不相逢的失落。世上的事,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当你幸运得到上帝的恩赐,上帝也同时忠告你:不能好事占尽。

不过,上帝还是为我们打开了幸运之门,让我们来到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这座美丽的山城,到处跳动着音乐的音符。层峦叠嶂的阿尔卑斯山,回荡着莫扎特的交响乐章;溢光流彩的萨尔茨河,流淌着卡拉扬的柔美圆舞曲;那片神奇的田野,又仿佛是两位大师创造音乐奇迹的灵感源泉。正是这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养育了世界级的音乐天才,也正是这天才的音乐大师,创造了音乐王国。

欧洲的艺术殿堂,犹如无际的银河,它博大精深的艺术,灿若星辰,看的我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描绘它的壮观,它的内蕴。可是我幸运的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记忆:欧洲真的美丽。

四·心儿永远的牵动

欧洲的风光,那么的美丽,欧洲的文化,那么的灿烂。短短十几天的汽车旅行,是无法尽收眼底的。其实我知道,就是在欧洲居住一辈子,也无法真正懂得欧洲。因为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人类的伟大发明和创造,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这里高雅浪漫的风土人情……就像大英博物馆的藏书,谁也不能读完。

在那遥远的地方 篇11

后来,老张邀请我一起去跑跑南疆。老张在克拉玛依油田工作,是个一直狂热的业余摄影师,很多年前刚有网络的时候,他正准备出一本禾木风光的摄影集,在“色影无忌”上找人设计封面,我一时手痒,给他做了一个,就此认识。后来他跑来深圳印摄影集,我们就见上了,特别厚道的一个人,老脸上总是挂着一丝羞涩的笑容。他说还没见过海,就带他去海边看了看,还忽悠他喝了三口海水。他后来说,味道不错。我说,南疆会不会很乱,会不会有生命危险。他说,没事,去吧。然后他策划了一条线路,从喀什到和田,然后横穿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再翻越天山回到乌鲁木齐。我大惊失色,塔克拉玛干?不会有生命危险吧?会不会在沙漠迷路?会不会没水喝?会不会走到半路汽车没油了?他说,没事。然后我就半信半疑地订了去乌鲁木齐的机票,飞6个小时,好遥远,其实还一直是很担心,还专门去买了个超大号能装3升水的水壶。乌鲁木齐转飞喀什,老夏和老崔开着车来接我们。

他俩在乌鲁木齐做生意,也是土生土长的汉人,都是高大胖子,看起来很能打架的样子,看到后我放心了不少。老崔说,我们其实就想借这趟减减肥。我稍放下来的心,又提起来了。但后来也没见他们少吃,回到乌鲁木齐的时候还是那么胖。老夏还带了一车尾箱的衣服,说要送给遇到路上的牧民,都是些御寒的大衣之类的。

老张负责找路,老夏、老崔负责开车,我只负责我的3公升水壶,后来那壶还是被我不小心忘在于田或麦盖提某家小旅馆里了,那时还没到塔克拉玛干呢。然后我们出发,新疆真的好遥远。路很直,车子很少,老夏、老崔开车开疯了,每天能跑七八百公里。刚开始看到雪山草原羊群,会“哇”地大叫一声。到后来完全麻木无视。路上经常跑半天不见人,每次终于碰到一个放羊的,或者戈壁上孤零零的一户人家,都要很高兴地聊一会。有时完全搞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互相微笑一下也很好。地理距离远了,陌生人的关系反而异常贴近。带路的老张,是个路痴,搞到经常站在大漠上,拿着手画的乱七八糟的地图茫然四顾,就差举起个舔完的手指辨别风向了。这时,我和老夏、老崔通常就会很同情地,默默凝视着他。然而会发现,无论我们问路、找陌生人帮忙,或者别人找我们帮忙,都很少会说谢谢。通常是,完事之后,说,就这样吧,挥挥手告别而已。虽然不是太礼貌,但是一点都不娘娘腔,很酷。在新疆,帮陌生人一个忙,是很天经地义的事。开始时,遇到维吾尔族人,或者其他少数民族,都会有点忐忑,没两天就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所有的误解,都源于陌生。在新疆,无论哪个民族,他们的淳朴直爽、热情开朗和可信任程度,一直都在。在那最遥远的地方,却有最淳朴的人心。旅程结束后,我们在乌鲁木齐的街头喝酒,老崔摇头叹息,这次减肥计划落空了啊,下次我们去可可西里吧。老张说,以后早餐不许吃手抓羊肉,严禁一顿吃一只馕。我说,那什么,再……再再喝一杯。写到最后才发现,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1939年在青海湖边写来送给卓玛姑娘的。

从喀什出发去塔什库尔干,要走314国道,这是中国最美的一段公路。这个最美,是我自己定义的。其实也不是没见过雪山和草原,但一路几百公里密密麻麻全是雪山,就很难见到了。一路都是整齐平坦的柏油公路,像新修好的一样,就像《汽车总动员》里闪电麦昆新修好的水箱温泉镇的那段路。在这样的公路上飞驰,确实是一种享受。几乎没有什么车辆来往,偶尔会遇到一个两个骑着马或者驴的人,在公路上慢慢地走,以我的眼力,根本分不清是哪个少数民族。于是随机的,有时用刚学会的维吾尔语(两句),有时用哈萨克语(一句),跟他们大声打个招呼,他们通常都会微笑地看我一眼,然后给我一个奇怪的表情。老夏说,别叫了,他们是柯尔克孜族。一个我很陌生的民族,他们的发源地是中亚花剌子模国,对了,就是郭靖做金刀驸马时,在冰川上搞攀岩极限运动的那个遥远苦寒的地方。

314国道,一路攀登帕米尔高原而上,这里途经的地方,古时叫葱岭,历史上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反复爬来爬去的著名地方,翻过葱岭就是四海的西海了,古人四海之内的“天下”,边界就在这里。历史上,这条路很难走,号称“血谷”,最早的旅行家周穆王驾着8匹马来到这里,来见西王母,交换手信,顺便确定下华夏的边界。后来这里成了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国的古代文明,伴着驼铃马帮,由这里走向西方;西方的古代文明,亦由这里来到中国。唐玄奘取经回国,途经这里,逗留数日,对当时我国西域在这里建立的城邦国“朅盘陀国”进行了考察,于《大唐西域记》中用《朅盘陀国》,记录当时这里的文明。还有传说,在唐僧西天取经之前,曾有一个多达万人的商队因遇暴风雪而全部死亡。至今还有人孜孜不倦寻找那支商队丢弃的宝藏。找宝藏就算了,然而看着就竖在路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雪山,加上帕米尔高原上的空气稀薄,难免就有一种灵魂被洗礼的幻觉。终于走到慕士塔格峰下的时候,我不断升华的灵魂已经被洗得快掉皮了。老张说,你是风光“菜鸟”,拍这种等我来,你让一下。我含恨,为报一箭之仇,等我们跑到雪峰下卡拉库里湖畔,在草原上的柯尔克孜牧民家做客时,我对老张说,你是人文“菜鸟”,拍这种等我来,你让一下。

塔什库尔干县城,这个中国的边境县,整齐干净,汉人甚少。虽然是夏天,空气却是极清澈干净,住在县宾馆里,推窗就可以看见雪山,不过一路早已经看吐了,直接无视。老夏有个县城塔吉克族公务员朋友,说是朋友,其实也就是一面之缘,连他手机号码都没有。于是跑到县政府直接打听,还真在,阿布拉江小跑出来,是一个圆脸满是笑意的大叔,也很高大,他说,来了啊,不上班了,到我家喝酒去。我有点忐忑,悄悄问老夏,不喝行不行。老夏说,喝吧,不上头。还好,是先吃饭再喝酒。先是杏子和西瓜,很甜,然后是摞得高高的馕和撒子,很香,然后是冻得凉凉的、稠稠的酸奶,很酸。之后才是正餐,先是烩菜就馕,塔吉克人叫“库尔塔克”,里面有羊肉、萝卜、白菜、粉条、西红柿,太混搭,吃不出什么味道。然后手抓肉,小羊肉嫩香无比。阿布拉江大叔说,先来个“白加黑”——就是羊油夹羊肝,好肥腻。然后是手抓饭,拉面,此时已经极撑,只想回去睡觉了。然而,酒上来了,高度酒,60度。一入喉咙,就像野火般熊熊燃烧。阿布拉江大叔说,这里晚上温度零下,你不喝睡不着觉。他开始逐个一杯杯地向每人敬酒,一圈结束再来一圈。喝了三五杯,我已经感觉化身高原上的雄鹰,在帕米尔的上空飞舞了。趁着酒意,阿布拉江大叔开始教我们跳塔吉克族的“雄鹰舞”,可惜我们跳得都有点像日本相扑。酒后,走在街上,见到好多盛装的塔吉克漂亮女孩三三两两地往文化广场走,我以为是喝高了,定睛一看,原来不是幻觉。那晚正好有县里的文艺汇演。趁着酒意混了进去,节目很精彩,微醺的夜晚美妙难言。那酒居然真的不上头。

深夜回宾馆的路上,静到令人发慌。清寒的小城一隅,夜风凛冽,还好满月光辉略带暖意。躲在厚厚的被子里,一夜都是带着青稞味的甜梦。

在那鸟语花香的地方五年级作文 篇12

繁殖季节又到了,蝴蝶们飞来飞去找配偶。蝴蝶小蓝找到了小蔚,它们一见钟情,似乎是天生的一对。它们决心给孩子们找一个环境优美的世外桃源,它俩把想法告诉了蜜蜂姐姐,蜜蜂姐姐听了后摇摇头笑着说:“如果世上真有世外桃源,那我还翻来覆去地采这几朵少得可怜的花干嘛?”虽然没有从蜜蜂姐姐地方得到指引,但两只蝴蝶并不放弃,接着去问别的动物,可别的动物要不说世上没有世外桃源,要不说不知道在哪里。蝴蝶夫妻决定自己去找。

它们先来到西湖。一开始它俩都觉得这儿不错,但不久,它们发现,因为这儿是旅游胜地,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来到这里,不少小孩还想抓它们来玩,惊吓之后,它们来到了乡村附近的一条小河边,它们本以为乡下环境好,但小河上游有个印染厂,把下游的水全污染了……

一天,它们在校园前停了一会儿,正好听见同学们在读《牧场之国》中的片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听着听着,它们入了迷,便立刻决定去荷兰。由于路途遥远,它们搭上了一条去荷兰的邮轮。它们望着越来越远的祖国,心里说:“我们为了后代,才离开了祖国,但愿祖国能够重视自然环境,让子孙们重返家乡!碧水蓝天,与我相约!”

在那遥远的地方诗歌 篇13

山是传奇的磅礴乌蒙走泥丸

人是吃烧洋芋的老实巴礁的人

昭通这地面上荒是荒凉了一些

只要黑颈鹤每年还会回来雪域

就有一些把天空都看穿了的人

比如村口盼你回家过年的母亲

比如远方盼着回家过年的亲人

天空不是什么都没有

也许飞过几只来来去去的小鸟

也许飘着几朵四处漂泊的`云朵

也许一会儿天阴过会儿就天晴

到处是浓得化不开的茫茫群山

这儿是山那儿是山到处都是山

山窝窝里蜷缩着遗失的茅草房

山上不是什么都没有

这儿几头牛儿那儿几匹马儿

山羊是黄大仙点化了的大石仓

石头是些大仙没有点化的山羊

绵羊是草地上没有化完的积雪

积雪是天空中没有散尽的白云

山上不是什么都没有

除了那些到处杂乱无章的石头

还有一条条隐隐约约的山路

像些软瘫瘫的蛇匍匐在山背上

山路,很长,长得看不到尽头

山路,很小,小得没有什么出路

路的一头伸向茫然未知的远方

路的一头拴着鸡鸣犬吠的小村庄

这个年代,要问就问心在哪儿

不要问高天上的星子身在何方

黑颈鹤年年都打这儿飞来飞去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篇14

种桃挖到第一桶金

陈小究是土生土长的城山沟人,家境的贫寒,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草根品格。他的经历也很丰富,打工、家禽养殖、副食品批发,他的创业由于经验不足,都归于失败,这种经历锤炼了他的韧性。1991年,他又一次大胆承包了城山村50亩荒山,这是他种桃生涯的开始。

上山伊始,他面对的是丛生的杂草,坎坷的山洼,许多年后他回忆这一段经历时,仍然感慨万千:“当时山上几乎没有路,车子根本开不进来。所有的树苗、肥料都是我推着独轮车,一点一点运上去的。”一辆独轮车,一把铁锹和一股韧劲,陈小究把50亩荒山变成了有4个品种,1400株水蜜桃的桃园。

在这之前,他从没种过桃,要让桃子满园,必须掌握种桃技术,为此他走出去向省内众多种桃专家请教,又买来许多桃树种植方面的书籍钻研。大量心血的投入,是丰厚的回报。1995年,经过一段漫长岁月的耕耘,三年前种下的桃树终于硕果累累,由于引进的水蜜桃品种优良,色泽鲜艳,口味甘甜,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当时,别人的桃子每斤只卖几毛钱,我卖了2元。”在多年奋斗之后,陈小究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品桃打响知名品牌

但不久陈小究发现,他的水蜜桃品种和市场上大部分果农种植的都是大观一号水蜜桃,同质化竞争终究会失去优势,况且,桃园桃树品种单一,都较为早熟。这样,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加上糖度低,不耐贮运,经济效益低,桃子卖不起价。要想占得先机,必须引进新品种,于是他把农业专家请到桃园,还到上海、奉化、无锡等地有名的产桃区取经。把早熟、中熟和晚熟的桃子品种合理栽种,延长采桃时间,整个桃园的品种由原先的4个达到了现在的颐和水蜜、早凤王、红艳露等20余个。优质高产桃树的引种,给桃园注入了新的活力,桃子成熟期的延长,可以使游客在每年5月下旬到8月中旬,都可以采摘和品尝到美味可口的水蜜桃。

陈小究是一个位注重品牌效应的管理者,他知道没有品牌的产品不可能在市场上长盛不衰。2002年,“城山沟”牌水蜜桃闪亮上市。这些水蜜桃均采用无公害、生态型套袋种植,并经过精挑细选,投放市场后,订单纷至沓来,单个的水蜜桃就可卖到3.5元。

陈小究深知创业的艰难,因此一直抱有忧患意识,尽管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仍然时刻不忘警醒自己和团队,特意在果园中留着几棵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桃”,“我们做事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些困难、挫折,最重要的是不放弃,这些桃树就是一种纪念和警醒。”

爱桃实现美丽跨越

初步的成功,仅仅是成功之路上的第一步,桃园渐成规模,但下一步怎么走,又成为陈小究心中的一个难解的结。2005年一次偶然的相遇启发了他,那年长兴县城街上的广告牌上写着一句广告语:没有人来人往,哪来聚财聚富。这使他突然醒悟到,为什么不能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实现桃子销售和乡村旅游两相旺呢?这一年,他投资20万元,在城山村平桥水库旁建起了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饭店,并举办了和平镇上有史以来第一届“采桃节”,一下子使桃源山庄远近闻名。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陈小究也有着独到的理解,有一回省农业厅的领导来桃源山庄考察,问起高效农业,陈小究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就能产生高效农业,他举了个例子,他花了300元买了菜籽种下去,菜种下后成为菜花田,极为养眼,人们到山庄来玩,买了门票观赏菜花,这些菜成熟后卖了8600元,这就是高效农业,农业厅的领导听了,觉得这一见解非常精辟,对一、三产业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释。

目前,陈小究把山庄打造成了集休闲、住宿、餐饮、棋牌、垂钓、水上活动、农事参与、果园采摘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实现了由单纯果园向农业生态观光园的美丽跨越。

东方风来满眼春

经过18年的精心打造,昔日的荒山,已成为绿树成荫,瓜果满园的“世外桃源”,桃源山庄已是长三角地区知名的休闲胜地,整个农业旅游观光基地,拥有农事参与区、水上活动区、服务中心、旅客接待中心、果园采摘区、城山寺佛教文化区6个旅游功能区。2008年山庄吸引游客22万人次,实现总产值650万元,今年预计游客可达到30万人次,实现总产值1000万元。与此同时,桃源山庄还相继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林业观光园、省市县乡村旅游示范点、省五星级农家乐等多张“金名片”。在2007年首届浙江省美丽乡村旅游展示评选活动中荣获“2007年度最佳农业(渔业)体验村”。

陈小究不仅使桃源山庄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胜地,还带动当地的桃农们一起致富,对前来求教的桃农,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无偿地提供技术支持,还用高价回购的办法推广标准化种植。这样,不仅解决了桃农的后果之忧,还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当地桃农致富,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链。

旅游的核心是文化。陈小究特别注重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并赋予景区中的景观新的文化内涵,如把历史上有关桃文化的典故运用到景点中,把山庄出产的茶叶命名为“九脉茶”,即是缘于城山有九脉,如九龙蜿蜒的历史典故。目前,山庄的三宝:城山沟水蜜桃、桃花鸡、九脉茶都成了知名的品牌。

规模的扩大,事业的壮大,对管理也提出更大的挑战。对此,陈小究有他自己独特的一句话管理法,即2007年提出摸不出问题,2008年是闻不出问题,2009年又是查不出问题,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实际包含着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适合环境的严格管理,员工的素质有明显提高。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山庄不仅没有栽员,还为员工加薪,提高了整个山庄的服务质量,游客比去年同期还增加了28%。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诗歌 篇15

还赶着上河口的绿皮火车

如果你暂时不能回

自己的故乡,就划轻舟

到我可爱的家乡来

五月是盛情的,如果你觉得

长一百双眼睛也不够

就带着一颗心来

左边有万顷桃花

右边有万里鸭绿江的水

十里春风飘荡着欢笑

也默默抚摸潮湿的心灵

我和你的家乡总有相似之处

对面,是朝鲜人祝福的家乡

我们知道,回家的那一天

是丰盛的一天

父母劳碌一天睡下的时候

既疲惫又幸福,还要

精打细算他们真正的日子

我们不是来看桃花的

不是来泛舟江上

不是来吃桃花流水鲤鱼肥

我们是要来歌唱生活

充满阳光,我们是要留下来

说谢谢,留下来和桃花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优美散文 篇16

桃坪村是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山上的一个小山村,海拔约500多米,漫山遍野生长着桃树,可能是因桃树多而得名。我最初的记忆,不是那儿的桃花,而是那儿的玉米饭好吃,与别处相比,除了淡淡的清香,还有一丝甜味。到了二十一世纪,衣食无忧的人们才发现,家乡还有这么美丽地方。

每到三月,是桃花盛开的时节。红色的、白色的、粉色的桃花开遍村子,山岗,凹地,房子的四周,呈现的是粉红的海洋。浓郁的香气随风四溢,引来了大群的蜜蜂嗡嗡飞舞。

走在桃树下,斑驳的阳光斜斜地投了进来,粉红花的投影在你的脸上闪烁,像是穿行在久远的`梦里。

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众多的帅男靓女穿行在桃花丛中,与花儿相辉映,组成了一道道极为靓丽的风景!每天都有很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那儿发生。伴随着桃花盛开的,常常不是美丽的阳光,而是连绵的春雨,桃花是一边盛开,一边凋谢,一边被雨水滴落到了地上,与泥泞混合在一起。让人因此感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每年的三月,我就会想起那漫山遍野的桃花,桃花丛中的老屋,以及童年的伙伴。好多次,我在梦里坐在开满花的桃树枝桠上静静地看书,蜜蜂在身旁飞舞;或者坐在桃林里还有些露珠的草地上,看着桃花缝隙里的天空发呆。微风轻拂,美丽的花瓣花粉纷纷扬扬,一阵美丽的花雨,飘落在头发上、衣服上。其实那是青春的记忆。

桃花是常人的风景,又在文人笔下升华,最早是在《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第一首用花比喻美人的诗。魏晋时阮籍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他喝着美酒,赏着桃花,是多么惬意。

诗仙李白爱喝酒,也爱看桃花,借“桃花流水”吐露了自己潇洒出尘之心和归隐山林之志。同时代的张旭一首《桃花溪》写得像桃花源一样扑朔迷离,令人神往。

桃花在杜甫眼里却成了悲愁苦恨之花。“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如此光艳灿烂的桃花,却反衬出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的忧郁愁苦,桃花亮人眼目却伤人魂魄。

崔护的一段城南旧事却演绎出一段“桃花运”般的美丽爱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有情人终成眷属。欧阳予倩先生就此故事写出了《人面桃花》。曹雪芹则把眼泪比桃花,那哀艳凄美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在那秋菊飘香的地方 篇17

“孙女啊,听你妈妈说,自从你上初中后,睡眠越来越差啦?”“奶奶,您放心吧,我不要紧的!”“那奶奶给你做个菊花枕吧。”

菊花枕,顾名思义,就是用菊花做成的枕头。在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儿时,每逢秋天到来,奶奶就会带着我去田里采菊花。我也帮奶奶一起采菊花,可年幼的我摘不到高处怒放的菊花,只摘得到快凋谢的菊花。“奶奶,抱我!我要摘那个大的!大的!”这时奶奶便抱起我,让我去采大菊花。但盛开的菊花我没力气去扯那个茎,便只好帮倒忙把花瓣都拽下来。奶奶见了,便笑道:“这下可做不了菊花枕喽!”一听这话,我的心里便忐忑不安:没了菊花枕,可怎么睡觉呢?没了它,我可睡不好!于是,又乖乖地自己去玩自己的。

采完了菊花,接下来就是挑晒菊花。奶奶把菊花放在木盆里,然后一朵一朵地挑拣菊花。新鲜的菊花用来做菊花茶、菊花糕、菊花饭。剩下的一些就放在院子里曝晒,用它们做菊花枕。

奶奶用上等的白棉布缝成一个袋子,然后在上面绣上我选定的卡通图案。犹记当时,奶奶坐在老藤椅上,一针一线地慢慢绣着。为了我这个调皮的孙女,那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她的汗水与心血啊!

想到这里,我的鼻尖又萦绕着菊花那纯朴清新的香味儿。

“孙女,在想什么呢?”“哦!”我从幻境中出来,“没什么,奶奶。谢谢你给我做菊花枕!”“傻孩子,谢什么。没事儿的,明天我就给您寄过去。”手机那头,奶奶一定像我一样,幸福地绽开了笑脸。

在我成长的路上,只要有菊花,就一定会有动力。因为,奶奶就像是芬芳的菊花一样,永远都是我虚弱时的强心针,是我前行时的指路牌,引领我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江苏省兴化市开发区中心校“南官河”文学社

简评:

菊花枕,睡眠的好帮手,而奶奶就是一朵盛开的菊花,爱意无限,给“我”带来不竭的动力。习作以菊花为线索,谈菊——忆菊——议菊,思路明晰,语句灵动。首尾呼应的结构,菊花情节的穿插,尤其是文末“奶奶就像是芬芳的菊花一样”的点睛之笔,让习作称得上是一篇情感浓郁的优美小散文。

指导老师:董 诚 推荐老师:唐应淦

上一篇:学习长征精神讲话稿下一篇:太阳报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