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春怨王昌龄,春怨的意思,春怨赏析(精选5篇)
《春怨》三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篇1
【关键词】《春怨》 传神 达意
一、引言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诗人百出,佳作更是让人应接不暇。金昌绪只以一首《春怨》传世。这是一首五绝小诗,语言简练,从题目就可猜其意。自19世纪末,就不断有人将其翻译为英文。近年来,又有不少人研究分析它的英译本。本文选取弗莱彻,宾纳和许渊冲的英译本,按照“传神达意”的标准,将分别从字词达意,句、篇达意,形似和神似全面地展开评析。
二、《春怨》及译本作者简介
据《全唐诗》记载,《春怨》又名《伊州歌》,只知作者姓名及何方人,身平事迹均不详。原诗为:“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醒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小诗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一个女子因怀念从军辽西的丈夫而埋怨打扰自己梦境的黄莺。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兵役制度,害的家人分离,亲人不得相见。诗歌是借一个平常女子之口来表达深受兵役之苦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
《春怨》的英译本有十多个,其中大多为名家翻译。本文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文,分别为弗莱彻,宾纳和许渊冲的译本。三个译文如下:
译文一: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A Lovers Dream, Fletcher )
译文二 :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xi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A Spring Sign, Witter Bynner)
译文三: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A Complaint Spring, 许渊冲)
弗莱彻(1879-1933),英国外交家和翻译家。他继承了理雅各和翟理斯以格律体翻译汉诗的传统,是英美格律体译诗的代表翻译家之一,在汉诗英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作品为《汉诗精华》。宾纳(1881-1968),现代美国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学识渊博,代表作为《群玉山头》。其译作特点是摒弃格律体以散体译诗。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诗歌翻译家,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三美原则,即“音美,形美,意美”。
三、从“传神达意”分析译本
根据汪蓉培教授,“传神达意”即“传神地达意”。“达意”为出发点,即表达思想,从字、词、句、章各层面来“达意”。字、词是诗歌语言的最小单位,所以对诗歌中具体字词“达意”的分析很重要。当然,单纯的“达意”还不够,必须是“传神地达意”,因为传神是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翻译诗歌的精髓。“传神”既包括传递外在的形式,也包括传递内在的意涵。内在意涵从整个篇章出发,涉及内容广,包括诗篇背景、内涵、语气,而外在的可表现为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翻译诗歌。
1.关于达意。
(1)字词达意。“春怨”作为题目,读过整首诗后,我们可以大致照字面意思理解为“春天里的埋怨”。“春”点出了时间是万物复苏的春天,“怨”表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读者看过题目后,自然会产生疑问,美好的春天里能有什么怨呢?宾纳和许渊冲均顺此意,前者把题目翻译为“a spring sigh”,后者为“ a complaint in spring”.二人的最大区别就在“怨”的处理上。“sign” 的准确意义为叹气,《韦氏字典》的解释为“an often involuntary act of sighing esp. when expressing an emotion or feeling as weariness or relief.” 显然,没有怨之情,如果再从英文回到中文,就成了“一声春日的叹息”。这样,目的语读者根本无法体会到原诗所要表达的思想。相比之下,许先生用“complaint”一词,虽然过于强烈,却至少表现了不满埋怨的情感,达到了说明诗歌主旨的意图。弗莱彻在题目的处理上,则直接抛开原文,意译为“a lovers dream”.光看此,读者很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描写浪漫爱情故事的小诗。“lover”还让人联想到情人,而诗中的女子已嫁作人妇,这显然不达意。
首句中的“打”是一个动作词,表示把鸟儿驱赶走,至于借助什么诗中就没交代了,这也是中国诗歌的特点所在,含糊其辞,留读者自己去推敲。弗莱彻和许渊冲都用了drive off 搭配,可谓贴切传神,既表达了意思,又保留了模糊联想空间。宾纳却用了drive away, 而在英语中,该搭配多指赶跑某人,不如drive off 达意。二、三句中的动词“啼”,都是指黄莺的叫声,由于英文忌讳重复,所以译文中都只相应地出现了一次,且都转译为名词。宾纳和许渊冲译为their music 和their songs,实质差不多,都体现了黄莺的叫声清脆动听,犹如唱歌。正常情况下,春日里的黄莺叫的确让人向往。可诗中的女主人公却觉得这啼声烦人,扰乱了她的梦,又怎么能称得上是音乐或歌声呢?所以弗莱彻的their warbling 倒更能表达出这位女子的厌烦心理。虽然比不上music 和song 雅观,但是雅还是要基于达意。接下来第三句中的“惊”字用得特别好,是全诗的一个场景转折点,主人公一下子从梦境回到了现实,强调她是被惊醒的。弗莱彻采用break, 意思理解上无什么问题,但过于口语化,更不能体现出主人公受惊而醒的状况。宾纳译为wake, 许渊冲为awake, 二者的唯一区别是后者带被动情感,从而也就更贴切于原文。所以这里awake 应为最佳选择。最后一句中“辽西”一词是最有争议的。《全唐诗》的注释为“辽河以西,今辽宁西部”,是当时唐朝的边疆作战之地。弗莱彻省去不译,宾纳音译为liao-xi,许译为frontier. 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人读者来讲,他们不知道liao-xi 是什么,除非有详细的注释,还不如译为frontier,既准确表达了思想,又保留了这首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2)句、篇达意。该小诗一篇一意,且句句相承,每一句都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下句作答,又生疑问。首句令人茫然生疑,为什么女主人要赶走原本可爱的黄莺呢?第二句解释说是不想让它在树上叫,为什么?春天黄莺的叫声不是很动听吗?奥,原来是啼声惊醒了她的梦,那梦到了什么呢?最后一句点出主题,即梦到自己到辽西与丈夫相见。诗歌采用倒叙手法,先实后虚,娓娓道来,可谓精彩。三种译文在前二句的达意方面,都能忠实表达,处理得也差不多。但三、四句就不同了。弗莱彻干脆把四句“不得到辽西”意译为“My lover smiled to me”. 可能他是想和自己的题目a lovers dream 相呼应,还有就是觉得“辽西”不好译,索性意译句子。但这样却完全打破了原诗环环相扣,最后真相大白的安排,也就谈不上表达主人公的埋怨之情。宾纳在三、四句的处理上,颠倒了顺序,加上受散体译诗的影响,就如平常说话一样,全无原诗精心的结构安排和巧妙的内容衔接。本来是“实,实,实,虚”,结果变为“实,实,虚,实”;本来是“疑→解→再疑→最后解”,结果变为“疑→解→最后解→再解”。原来巧妙的句篇安排被打破,也就不能在目的语读者中引起良好反应。而译为“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xi to join him there”, 达意过于浅显,不能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既思念又埋怨的心情。相比之下,许渊冲后两句的译文基本上避免了以上问题,紧扣原文逻辑安排,在句篇达意方面可谓做到了最好。
2.关于传神。
(1)形似。既然是翻译诗歌,就应该有一定的诗歌特征。虽然说“以诗译诗”很难做到理想,但尽可能保持原诗风貌,体现诗的特点,还是可以的。我们都知道,中国诗歌讲究平仄、用韵,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绘画性。《春怨》是一首五言绝句,共20字,押入齐韵,平仄相间。二、四句“ti”,“xi”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弗莱彻和许渊冲都是以诗译诗,宾纳延续以往作风,以散体译诗。弗译本全诗共21个单词,除第三句6个字外,其余全跟原诗一样保持5个,二、四句tree, me押韵,还保持有同原诗平仄相当的节奏,轻重错落有致,基本上做到了形似。许译本和原诗一样共20字,每行5个,采用三音步,呈现aabb英雄双韵体,形似程度胜过弗莱彻。而宾纳就不同了,由于采用散体,每行字数不等,音步韵律都未考虑,远离形似。
(2)神似。“神似”即指在精神实质上相似。它需达意,但不又同于字对字,句对句的对应,而是在精神实质上的对应和相似,从而给人以生动逼真的印象。
《春怨》表面上讲述的是很平淡的事情,然而,和众多中国诗歌一样,作者在此是别有用意的。如果我们去翻阅相关资料,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用。他是想通过一个普通女子之口对当时兵役制度表达不满。与其说这是一首闺怨小诗,还不如说是一首控诉诗。该诗真正想表达的情感在于控诉,而不是温柔、浪漫的思夫梦。题目和最后一句是本文精神实质的关键。弗莱彻的译文是“a lovers dream” 和“ my lover smiled to me”,完全与原诗表达的精神实质不一致。原诗愤恨不满,又极度思念,而译文却是浪漫温柔,没能表达出作者真正表达的东西,也就谈不上神似。宾纳的译文相比之下好一点,只是用词不是很达意,但仔细读过之后,还是能感受到埋怨思念之情的。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是三者中最为传神的,题目中一个“complaint” 就让控诉之愤恨弥漫于全诗,末一句“far off on the frontier”照应题目,如原诗一样含蓄,却又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艰辛的边疆生活,再一联想,可能就想到兵役之苦,起到了传情作用。
四、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到,这三篇译文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只有相对的优势和不足。弗莱彻和许渊冲采用诗体译诗,在形似方面胜过宾纳。然而就达意而言,弗莱彻似乎有没有其他两位完美。神似方面,可能由于许渊冲先生的本土中国文化陶冶,就比外籍人士弗莱彻和宾纳理解更深刻,更贴切原作本意。
当然了,读者不同,取舍不通。无论它们有怎么样的差别,三篇译文基本上都是传达原作意思的。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汪蓉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90-95.
[5]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
古诗《春怨》赏析 篇2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春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篇3
春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
代春怨
唐代: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译文: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暮春时节,独守空闺,每天都有几只残莺陪伴着叫个不停;卷起珠帘,目之所见草木繁茂,春色无边。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庭院里时时有东风吹入,千万条杨柳随风全都向西飘摆。
注释:
朝日残莺(yīng)伴妾(qiè)啼,开帘只见草萋(qī)萋。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赏析: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本诗截写了思妇在一个早晨里的所闻所见所思。写出了她在暮春时节对久戍西疆的丈夫的离惜别绪。言辞虽无怨字,“怨意”却无形中流露了出来。
一二句中“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朝日”、“残莺”不仅点出暮春之晨的季节,时间,也使人们的想象自然从今晨的镜头回溯昨夜以至整个春天。阳光八室,晓莺啼愁,又一个恼人的春夜度过了。“残”字流露出她的迟暮之忧,“伴”字更传达出她的孤凄之感。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三四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春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原文:
春怨
唐代:郑愔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
译文: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
注释: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qiān)罗幌(huǎng),还来著锦筵。
褰:1.揭起:“子惠思我,~裳涉溱”。2.古代称套裤。罗幌:丝罗床帐。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
赏析:
刘方平——《春怨》 篇4
【作者】:刘方平——《春怨》
【内容】: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作者】:
刘方平,河南人,邢襄公政会之后。与元德秀善,不仕。 诗一卷。
【注释】: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赏析】:
西宫春怨阅读题及答案 篇5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①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①云和:乐器
(1)试赏析“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的妙处。(4分)
(1)“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既点明季节,又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2分)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运用反衬手法,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2分)(共4分)
(2)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3分)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想赏春景而怕添愁怀,欲弹奏而只能抱云和的百无聊赖、无限幽怨的宫妃形
鉴赏赏析:
【春怨,春怨王昌龄,春怨的意思,春怨赏析】推荐阅读:
西宫春怨,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春怨的意思,西宫春怨赏析07-16
失题,失题王昌龄,失题的意思,失题赏析06-05
杂兴,杂兴王昌龄,杂兴的意思,杂兴赏析09-25
留别岑参兄弟,留别岑参兄弟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的意思,留别岑参兄弟赏析09-07
上马当山神,上马当山神王昌龄,上马当山神的意思,上马当山神赏析09-25
送任五之桂林,送任五之桂林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的意思,送任五之桂林赏析07-11
秋怨,秋怨李群玉,秋怨的意思,秋怨赏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