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自己成功的故事

2024-06-27

逼自己成功的故事(精选15篇)

逼自己成功的故事 篇1

他从小在贫民窟长大。一次,他在看篮球赛直播时,被迈克尔·乔丹精彩的投篮动作吸引,他梦想有一天也能成为那样的篮球明星。

后来,他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起初,他的积极性很高,可时间长了,他觉得训练很枯燥,便松懈了下来。教练沃克找他谈话:“如果你发愤图强,将来可能成为NBA的篮球明星,否则,你将永远住在贫民窟。”他的脑海里顿时呈现出贫民窟的画面,那样的环境他早已受够。从此,他一直努力训练,再未懈怠过。

18岁时,他以选秀第一名的身份被克里夫兰骑士队选中。,他加盟迈阿密火箭队,成为继迈克尔·乔丹之后,第二位在同一年囊括“年度最有价值球员”“总冠军”“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奥运冠军”四大荣誉的球员。没错,他就是勒布朗·詹姆斯。

有人问沃克是怎样改变詹姆斯的,沃克说:“我把努力和不努力的两种结局告诉他。很多时候,成功是逼迫的结果。他对苦难的深刻体验本应成为激发他前进的巨大动力。所以,鼓励他,除了为他描绘美好的蓝图之外,还要描绘不努力将导致的糟糕未来。”

逼自己成功的故事 篇2

王江民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 3岁时由于小儿麻痹症而留下残疾, 更不幸的是, 他上小学一年级时, 那条行走不便的腿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压断过一次。他的残疾是终生的, 但他始终没有屈服于残酷的命运, 每遇到人生的障碍, 都要逼着自己朝前勇敢迈步, 一步步挺向成功。

一次, 王江民在烟台海边的礁石上钓鱼, 潮涨后, 回不了岸, 由于身体的原因, 他只会潜水而不会抬头游泳。万般无奈, 他做好各种准备, 狠狠心, 一个猛子扎进水里, 喝了不少口苦涩的海水, 毫不胆怯地挣扎, 自此学会了抬头游泳。还有一次, 他见其他孩子骑着自行车来回都很方便, 便想利用好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 结果摔得鼻青脸肿, 他不服输, 发誓自己要像正常人骑车那样来去如飞。一次一次摔倒, 又一次次站起来, 调整自己、不断地适应自行车, 最后他真的学会了骑自行车, 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正是凭着这种自己将自己“逼上梁山”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干劲, 王江民在没有上过一天高中的情况下, 后来硬将自己逼成一家街道工厂的技术骨干和革新能手, 3年后还上了职工业余大学, 成为厂里的生产负责人, 从“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一路做到“全国青年自学成才标兵”和“全国自强模范”。几年后, 王江民被调到一家国有企业, 从事更高的研发事业。

王江民开始接触电脑时已经37岁了, 这个年龄, 许多人都是躺在功劳簿上优哉游哉地过着日子, 不再学艺, 不再精进, 他却习惯了自己逼自己不断奋发上进, 让人生呈现出新气象。他花了1 000多元买了一台学习机, 觉得不够用, 又买了一台PC机, 以极大的热忱自学Basic语言。他开发的第一个软件, 一套成体系的一二年级数学、语文教学软件, 竟是被儿子逼出来的。他说:“那时,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学校整天让家长出题, 出的题得符合逻辑。一天出50道口算题, 你不能说‘2+3等于几’、‘20+30等多少’, 你得简单考虑它的逻辑性, 不能随便出, 应付是不行的。别看是50道题, 挺费事儿的。所以, 我干脆就编个程序, 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来就是几十道题甚至上百道题”。这款软件在《电脑报》上交流, 风靡全国, 被评为第二名。

王江民将目光从教学软件最终转到杀毒软件上, 依然是一种自我逼使, 没有给自己任何退缩的理由。他开发出一种工控软件, 原本很好使, 可是因为一些用户的机器感染上病毒不能正常工作, 就据此认为他的软件有问题, 其实王江民已经发现了症结所在, 只是当时还没有人指出这是电脑病毒, 他决心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投入到杀毒上, 夜以继日地工作, 不知疲倦地开拓新道路, 在失败中淬炼成功的金子。每杀一种病毒, 他都要公开发表其中的程序, 与人共享。后来, 他觉得这样做太麻烦, 就把不同的杀毒程序集成在一起, 命名为KV6, KV6很快发展到KV20。

当王江民的杀毒软件快速升级至KV100时, 一个嗅觉敏感的商人前来请求合作, 希望他不再为电脑用户提供“免费的午餐”。这次合作却让王江民第一次受到很大的欺骗, 对方得到巨大的利益, 他并没有从中拿到应得的转让费。

王江民是个愈挫愈勇的人, 他很快从烟台停薪留职, 独闯中关村, 成立北京江民新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并销售KV系列杀毒软件, 他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跟其他同行比, 他起步晚, 成名晚, 但他不在乎这些, 一个能够自己逼自己的人不怕来自外界的压力。他一步一个脚印, 不求一帆风顺, 只求自己不被困难打倒, 他在争议中昂首向前, 自己给自己最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不盲目攀比, 不刻意包装, 低调做人, 全力创业, 最终在竞争无比激烈的京城创造了事业上的奇迹, 他的产品曾经占据过中国杀毒市场80%以上的份额, KV系列杀毒软件的正版用户一度高达100万, 创下国内正版软件销售量之最。

逼出来的成功 篇3

19岁的张威英俊帅气。是中央电视台的职员:19岁的考拉靓丽苗条,是北京工商太学的学生。

自从认识以后,张威与考拉经常在网上聊天,聊得比较投机。可是,约会时。张威却显得十分羞涩,似乎想对考拉说什么,然而吞吞吐吐的,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因此,当天他们分别时,考拉特意提醒张威:“心中有话要说出来,如果你不好意思当面说,就请你把想说的话写成情书,下次带来给我。”

第二次见面时,张威交给考拉的情书。居然有20页纸,每页纸500字,这封书信长达10000字!在情书中,张威畅所欲言,讲述他喜欢考拉的淳朴直率,以及她青春明媚的笑容;在情书中,不仅抒发他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情书的末尾,张威开门见山地询问,考拉,从今天起,你做我的女朋友,行吗?

“现在还不行。”看完张威写的情书后,考拉微笑着对他说,“我们这样约定吧,你努力地写情书,以后每次见面,你都给我10000字的情书,只要哪封书信特别感动我,我就答应做你的女朋友。”

“好吧。”张威坚定不移地说,今后他会拼命地写,保证每次与考拉见面。都要给她至少10000字的情书。可惜,尽力写了两个星期,张威才写出只有8000字的第二封情书,离他的承诺还差2000字。

虽然考拉知道,]0000字的情书会让张威写得很辛苦,可是她仍然严格要求,以后张威给她的情书,必须写够10000字,否则不要交给她。听到张威觉得实在写不出来的叹息后。考拉以不容商量的口气说,你仅仅写两封情书,竟然就想打退堂鼓,怎能说你真的喜欢我?

上网浏览文学作品后,张威的第三封情书,写得比前两封有水平。考拉看完后诚恳地说,这封情书开始感动她,不过张威还要坚持写下去,只要有新的情书,就可以随时叫她,即使天天见面,她也心甘情愿。

尽管工作强度和压力非常大,然而张威仍旧坚持给考拉写情书。当他连续加了两个夜班。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准时到达考拉的学校门口,从衣袋中把刚写完的情书拿出来之后,他苍白无血的面孔、深陷枯燥的眼眶,让身边的考拉深受感动。

“我们认识以来,你给我写了138封情书,总字数超过100万。”考拉激动地对张威说,“你的精神已经打动我,你是值得我依靠的肩膀。”考拉的肺腑之言,让张威的心中很暖和,他沉默着要求自己。要給考拉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故离开中央电视台后,张威对考拉说,他想创业,不过他还没有想清楚,究竟做什么最有前途。听张威这么说,考拉开始帮他出谋划策。考拉上网时发现。网上许多连载小说很走红,网络写手收人可观,她认为能写出百万字情书,写网络小说也不难,因而她建议张威写小说。

“你别开玩笑,”张威失望地说,“我没有那样的本事。”考拉立即开导他,你给我的情书,写得比网上的小说有水平。见张威还是信心不足,考拉干脆翻出他以前写的情书,捧着悠悠地朗读起来。

听着考拉的声音,张威的脸上忽然热起来,“从今天开始,我会努力用行动兑现情书里的诺言。”在考拉的引导下,张威真的振作起精神来。

经过考虑后,张威告诉考拉。他想写格调轻松快乐的玄幻类小说。他想挣稿费给考拉买结婚戒指。考拉听后欣慰地说:“我期待着你的戒指!事不宜迟,你现在就开始写,我相信你肯定会成为出色的网络写手。”

在考拉的催促下,写过100万字情书的张威,很快就写出玄幻小说《光之子》的故事提纲。接着写出具体的章节。他将写出的内容发在幻剑书盟网站上,果然得到广泛关注。读者们纷纷留言或者跟帖,说通宵达旦在网上等待着,要张威尽快更新故事。

考拉的真诚鼓舞,读者的热切追捧,使张威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只用去两个多月时间。他就完成了70万字的小说《光之子》。这本书在网上的点击量高居玄幻小说榜首,网站和出版社都看好它的市场前景,于是很快将其出版发行。

《光之子》上市后,张威继续忘我地写作。每月写下20多万字,6年的时间里,他在阿上连载10部作品,总字数近2000万,点击量达到5亿次,几部小说给他带来约1200万元稿费!

“如果考拉不逼我写情书,我就不可能成为作家。”张威是首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网络作家,记者采访时他说,“成功是逼出来的,有人逼你的时候,你便自觉地接受;无人逼你的时候,你就逼自己加油。”

编辑 杨逸

靠自己成功的故事6个 篇4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并不是死于溺水,而是死于自己过于强烈的求生欲望。越是在困境中,焦躁而强烈的欲望就越会成为你的负担,它会拉着你一步步向深水走去。

幾米是最近几年大受欢迎的漫画家,他的漫画诙谐有趣,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而就是同一个人,十多年前的画风却和现在大相径庭。那时,幾米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虽然奋斗了若干年,却始终找不到成功的机会,只能靠给杂志画些插图来维持生活。

贫穷的生活、卑微的身份、窘迫的经济环境,这一切都深深刺痛着幾米。为了摆脱贫困交加的生活,幾米开始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靠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彻底改变不尽如人意的生活。

他太想成功了,太想得到丰厚的财富、体面的生活了,就像溺水的人太想脱离险境,太想得到生命一样。然而,老天跟他开了个玩笑。过度劳累的幾米还没有看见自己的成功就先病倒了,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生命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秋风里最后一片挂在枝头的落叶,随风摇摆,飘忽不定。

经历了生死之变,体验到人世无常的幾米突然醒悟了。出院之后他仍旧画漫画,给杂志画插图,然而他的漫画风格却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次,他不是为金钱、荣誉、地位去创作,他卸下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用平和的心境去画自己,画身边的生活,画他眼中的世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生命发自内心的挚爱,纯净美好的思绪从幾米的画笔中缓缓流出。

幾米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被自己沉甸甸的求生欲望拉进水底,而是尽量忘记眼前的困境,身心放松,顺其自然。只要放轻松,就能浮上来,幾米浮上来了。

生活就是这样,太在乎赢了,往往输得很惨;太在乎得了,往往失去很多;太期盼财富了,往往离贫穷越来越近;太想求生了,反而容易被死神召唤。命运是一个势利的女神,她对向她顶礼膜拜的人不屑一顾,反而对那些毫不在乎她的人格外垂青。

金钱、荣誉、地位、权势,以及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哪一样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成功对我们太重要了,可看得越重要,心就越累,灵魂就越沉重,整个生命便在不知不觉中堕落。

成功要对自己狠一点的励志故事 篇5

同一个办公室的女同事经常挑剔她表格做得不好,影响搭档的工作效率。别人迟到,领导只是象征性地批评下。而她偶尔迟到一次,领导就那么严厉,还让她交罚款。最近,就连一直口口声声说会爱她一辈子的男朋友也似乎开始有些嫌弃地让她去减肥,还教育她说管不住自己的嘴的胖子都是颓废的人。

小美沮丧地说,自己看到的这个世界糟透了,身边的人可以包容别人,却独独容不下自己的那些小缺点。

在她跟我抱怨之余,我问了她几个问题。是不是女同事的表格做得很棒?是不是领导包容的那个迟到的人经常加班,而她总是按时打卡下班?是不是比起刚认识男朋友那会儿,她越来越胖了?

小美都一一老实地承认了。由此,我想起了几年前认识的一家大型上市企业的品类总监。

那位品类总监是一位女性。我认识她的时候,她三十多岁。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品类总监,她却只是高中毕业,没什么学历。年纪不算大,在职场位居要职,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这并不多见。

后来接触的多了,也听说了她的一些故事。她高中一毕业就去一家百货商场站专柜,做销售。上班第一天,她的主管对她说,如果她没有戴眼镜,那就更好了,整体气质就会提升一个档次,也会给顾客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于是,她决定摘掉框架眼镜,戴隐形眼镜。但是,她的眼睛一戴隐形眼镜就会发炎、红肿。医生建议她还是戴框架眼镜比较保险。然而,只要她认准的事情,她就一定要做到。哪怕是眼睛红肿、流水,她也坚持配戴。有时因为红肿太厉害,怕吓到顾客,她就上班戴框架眼镜,下班回去换上隐形眼镜,让自己继续适应。

建议她摘掉框架眼镜的主管看到她这么较真,又这么辛苦,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劝她说,其实戴框架眼镜也没什么不好,显得知性,现在很多人都把眼镜当成佩饰呢。她听了只是笑笑,继续坚持适应隐形眼镜。几个月下来,她终于适应了,成功摘掉了框架眼镜。直到现在,她一直都戴隐形眼镜。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的工作中处处都体现着对自己的这股狠劲。只要是她看来不完美的,她就会想办法去提升。所以,在公司的晋升评定中,她的不可替代的杰出表现总是能战胜晋升标准里面的那些硬性条件,譬如学历。因此,表面看起来,她的职业生涯一路绿灯,让很多觉得她有不可改变的“硬伤”的人都觉得生活对她未免太过包容了。

不仅工作上,她收获了更多善意。她的家庭也很美满,没有所谓的女强人就会有的支离破碎的家庭。她婆婆像疼女儿一样疼爱她,她老公对她一直保持最初恋爱时的温度。这是因为,她在生活中对自己也是足够的狠,不纵容自己对亲情、对爱情的松懈。

所以,不是这个社会对我们太挑剔,而是我们太懂得心疼自己,不舍得自己受一点点苦。我们怕自己累到,拒绝加班,明明有工作堆积在那里。

我们每天一下班就会沉浸在各种娱乐方式里面,美其名曰犒劳自己一天的辛勤劳作。然而,当遭到这个世界白眼的时候,我们又不太懂得反省,反而把抱怨当反击,怪世界太无情。

看到新闻报道里面,有人猝死,有人过劳死,我们就开始大呼小叫地说,人生苦短,人活着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太辛苦。

可是,要追的剧,我们还是一部不落下,哪怕通宵熬夜也一定要追完。要参加的聚会,我们一场都不错过,哪怕深夜里吆五喝六,喝得酩酊大醉。若对堕落包容和给予善意,那就是这个世界的“有眼无珠”。

我们在该心疼自己的地方太用力,在该对自己狠一点的地方却又太心软。况且,很多时候,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对自己的狠,真的不值一提。也只不过是把大把刷朋友圈、看泡沫剧的时间稍做减少,用来自我充实而已。

一个人这一生要吃的苦,大抵是平衡的。年轻时过于安逸,年纪渐长就只剩下“少壮不努力”的悔恨。在自己这里过于舒适,在别人那里难免会受些鄙弃。反而言之,你若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有自己的底气,别人又怎么能够对你严厉苛责?

当然,有时,并不是对自己狠的人,就一定收获了多于常人的善意。

更多的时候,只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点从别人的认可转移到了对自己的提升。他们的眼里更多的是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别人的褒扬、包容,所以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别人的“不善“,却反而更容易体验到别人所给予的善意。无所期待的收获,总会给人更多的温暖体验。

正如《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那样,一心沉浸在自己想画画这件事上,狠心抛弃其他所有对他来说是“累赘“的身外之物。当身边的人认为他的行为不可理喻,进而对他冷嘲热讽时,他从来感觉不到任何的恶意。因为,他的心里只有要画画这件事。

同样道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过得过于安逸和轻松的人,大抵是比较脆弱、不堪一击的,别人没给予自己所要求的那个温度,就会感到是一种伤害。

“逼自己”一下 篇6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逼自己”一下的时候:一周内完成一篇英文论文是逼了自己一下;跟别人打赌,说自己能跑10000米,后来真去跑了下来,是逼了自己一下;作为女生,主动跟暗恋很久的帅哥表白,同样是逼自己一下。“逼自己”看上去充满正能量,所以很多企业、很多团队,会在成员表现出不情愿的时候,用这句话激励他们。

但是,作为职业规划师,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这还得从我近期“逼自己”的事件说起。

那天,我接到一个老东家部门经理王总的电话,希望我给他的员工做一个关于“风险沟通,建立信任”的培训。我擅长培训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对这个“风险沟通,建立信任”我只是大致了解,从来没讲过,也不知道怎么讲。当他告诉我准备时间是一个月的时候,我有点儿犹豫,但还是答应了。挂电话的一瞬间我就有些后悔,我的培训对象是工作多年的员工,他们经验比我丰富,我若是讲得烂,毫无疑问会被他们狠狠吐槽,那个挫折我真是不敢面对。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看了大量的材料,精心设计课程,其中专门设计了几个信任模型,还穿插了MBA式的研讨。这段时间,我一次次后悔接这个活儿,觉得完全是在给自己挖坑,当然,说好听点儿,我这就是在“逼自己”。

结局是美好的,我和学员探讨如何建立信任、如何换位思考,讲故事、建模型、互动问答,凭直觉我能感受到大家都有所收获,王总很满意,让我明年再做3次培训。

或许你会说,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似乎如此。但仔细想来,“逼自己”也是有技巧的。当一个挑战符合几个条件时,你才应该“逼自己”一下。

首先,你逼自己的事情必须是你喜欢做的,或者背后有你想要的。你要先问自己想不想做,而不是敢不敢做。如果这件事有你所图,那你才有逼自己的动力。我选择接这个培训,纯是出于兴趣,我喜欢分享,享受在培训中跟所有人共同讨论、彼此启发的状态。

“逼自己”的另一个动力是这件事符合你的价值观。我的一个朋友逼自己减肥,每天去健身房锻炼、户外长跑、节食,原因是之前他上电视时发现自己的“大盘子脸”实在难看,虽然他也未必有多喜欢健身,但他看重的是美的价值;另一个朋友逼自己戒掉网游,是因为他有了孩子,網游当然是他喜欢的,但他认为家庭中做一个父亲的责任比玩网游更有价值。

无论这件事是你想做,还是它值得你做,当你选择坚持时,就是自己逼自己。然而,现实是我们“逼自己”的事往往不是自己逼自己,而是别人在逼自己。比如你的老板逼你装模作样市侩般谈生意,再比如你的领导逼你跟一堆客户拼酒……此时,逼自己之后得到的成长只会离自己的预期越来越远。

其次,在逼自己之前,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有“够一够”的能力?假如,我当时的培训能力很一般,我根本没有培训师的范儿、自信和技巧,我还会不会逼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觉察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当你选择逼自己的时候,你是否做过客观的评估。如果你想写本书,你可以先写几篇文章;如果你想一周之内跑万米,你头天先跑个3000米;如果你想做培训,你先找熟人试讲一下。这些客观的评估,会让我们清楚自己的限度。此时,我们要逼自己的,只是比那个限度高一点点,就像那颗跳起来能够到的苹果,这样就不会因太过焦虑而放弃。

另外,你要考虑的是,如何规划时间。当你评估了以上两个问题:我想做,我也觉得努力一下可以做到。那么剩下的就是,你如何更好地规划时间,让自己达成目标。

最后,每个人在逼自己的时候,最难克服的心理障碍就是:万一失败了呢?是的,确实有这个可能,尽管你做了完全的准备,下定了决心,也不能保证百分百不出问题。因为这世界的不确定性太大了。但同样,很少有失败能熬得过时间。10年后再回头看,人们多半会因为自己没做什么而遗憾,而那些做错的事或者做得不够好的事,我们会感激。当你老的时候,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逼自己”做的事都会让你的人生更好玩。(摘自作者的博客)

关于逼你成功的作文 篇7

有人说“逼”是一个另人讨厌的字眼,可蓦然回首,流金无痕,“逼”在飞逝的时光里留下了可爱的足迹,刻下了痛苦的过程,酿下了“逼”后的美酒。你会惊奇地发现,正因为有“逼”,你才会变得知书达礼;正因为有“逼”,你才会变得乖巧懂事;正因为有“逼”,你才会变得如此无怨无悔。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被逼的情形:我内向、冷静,最讨厌被逼上幼儿园,然而我却被无情地抛弃在里面。渐渐地,我学会了与人交谈,被逼会了认字。我虽然也被逼会了暴躁,但我仍真心地感谢它,伴我走过了童年,见证了我的成长,著成了我人生的宝典。我尝试着接受被逼,然而“逼”好像有一股魔力,为我的前进提供了动力,为我的生命点缀了色彩,为我的成功打牢了阶梯。

而今,我长大了,不再被逼,可偶尔却会重温一下被逼的感觉,而那惟妙惟肖的感觉却不复存在,“正如黄河一去不复返”般,一去不回。我暗自和它立下约定:从现在起,我要学会自己逼自己,这样成功才会有意义。

这种被逼的感觉伴我走过了的悠悠岁月,我感谢给过我这种感觉的每一个人,他们曾经给过我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只有被逼时才会发掘出自身最大的潜力。一个能承受被逼感觉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成功是逼出来的读后感 篇8

生活其实无时无刻不在逼着你,就像书中所说:“人一生下来就要大声啼哭,逼迫肺泡接受新鲜氧气,接着世界上的一切都逼这你去适应、去争取。”可如果没有逼迫,没有动力,社会必然是一片死寂,其实在当代社会逼是一种福,一种极大的福。

在阅读时我就想起了大作曲家贝多芬他的一生,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先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是屡受性折,可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他要与命运斗争到底。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是精彩的,除此之外,还有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尽管她从小失去视觉和听觉,但她从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许多著作,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而且我们要知道,现在的中国其实是被美国逼出来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功。从小身子底弱的我在医院里也见过不少因为患上什么严重疾病而整天郁郁寡欢死气沉沉的人而去世。也碰见过有许多人因为童年有什么挫折,而不停的否认自己认为自己不好向挫折而屈服的人。而这本书在提醒我提醒大家:生活求不得安稳,它需要挫折。

我上小学的时候总想一步登天,不劳而获,妄想要成为优秀的人,却烦躁着语文老师“逼”着我们背课文,数学老师“逼”着我们做题,英语老师“逼”着我们背单词。我好像从未付出,所以回报我的都是很平常的成绩。那时很普通的我,很平淡的读了这本书。然而进入初中后,会感到初中的压力会比小学要大,使我不得不逼自己一把。之后想过偷懒的我却从不能停下脚步,不然我只能看着别人的背影追随在别人的身后。

成功是逼出来的,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在这个过程中永远也不能害怕失败,失败是家常,成功却是侥幸。我们应该付出,但也应该知道回报只是一时。

逼自己成功的故事 篇9

关键词:青年教师;促进成长;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07-2

一、“逼”进课堂根深叶茂,让数学组青年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快速成长的新天地

两年前,一数学老师从一所四星级学校来沭阳支教,他发现,他上的每一节课都有组里的青年教师来听课。再看看其他年级的数学备课组,这种现象也很普遍。他感到惊讶:即使在一些省四星级高中,也只有在学校和教研组安排教研课或公开课时才有人听课。支教的两年时间里,他所带领的高三数学备课组接连两届高考数学均分列宿迁市第一,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有的成为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有的在市县数学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有的撰写的教学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这位支教老师认为:教师听课绝不是新鲜事,但做到所有的课堂向所有的青年老师开放,所有的青年教师也必须向所有老师开放自己的课堂,并成为一种教学管理的常态,这可以说是我校培养青年教师的独到有效的做法。

要求组内教师坚持开放所有的课堂,将数学青年教师“逼”进课堂学习,数学组内所有教师每周必须听课两节以上,新任教师必须听一课上一课,听课后必须写好听课心得,被听课者必须写好教学反思。为了将这一制度落到实处,各年级数学备课组每周印制听课安排表,我每天亲自督查外,再专人检查反馈。

不少数学青年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开始被逼着听课到自觉听课,从被逼着开课到抢抓机遇主动开课,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成长和成功中认同了一个观点:课堂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方沃土,听评课制度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扎根课堂才能根深叶茂,“逼”出自己成长的美丽。许多青年教师通过这一路径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了自己课堂教学能力,并把听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内化为自己专业成长需求,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和优秀的习惯。

二、“逼”挑重担响鼓重锤,让数学组青年教师找到展示个性和才华的新平台

好钢是锻造出来的。为了让数学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学校采取了“‘逼’挑重担,响鼓重锤”的培养策略。“逼”挑重担,响鼓重锤就是要给优秀数学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可以挖掘其潜能展示其才华的岗位,提供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遇,在特定的岗位上得到锤炼和锻造,使其迅速成熟。34岁的数学教师陈海军在2011年调到我校担任高一普通班教师,两年时间后,所带毕业班高考成绩名列同组合之首。2013年校长室研究,把高三实验班教学和班主任的重担放到他的肩上,这是一次更大的挑战。一年来,他不负众望,2014年高考中有3人考取清华北大,一年的超负荷工作尽管很累但很充实,担子尽管很重,但很能锻炼人。2014年学校让他担任年级主任。

“逼”挑重担,响鼓重锤就是相信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有发展的激情和潜能,给他们一个支点,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长为优秀。2015年高考,我校再创佳绩。1322名应届文化类学生参考,达清华北大线4人(裸分),全市理科前3名中我校有2人,达南大线以上38人(裸分),本一达线率38%,本二达线率85.4%。数学180分以上有5人,为达到清华北大线作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有一年青教师班上就有两人;另外,一个普通的理化班高三(3)班100%本二达线率,执教这个班的数学老师是32岁的青年教师。高考成绩公布后,该班数学老师说:“我第一次送高三,这个成绩是分管数学的校长与和谐协作的高三数学备课组“逼”出来的。分管校长信任我,班主任支持我,学生主动配合我,同事热情帮助我,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必须要逼自己向上,我必须要逼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逼”挑重担,响鼓重锤既要关注数学青年教师阶段性的发展,更要重视他们可持续发展。建校以来,针对数学青年教师人数多,专业基础欠扎实,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状况,我校制定了教师考学制度,一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考学活动。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的方式加深青年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精神、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以考的方式,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典型案例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教育智慧;以考的方式引导他们夯实自己的专业根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考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使每一位青年教师坚信自己能成为响鼓,经得起重锤的敲打,在不断地敲打中成长优秀。

三、深度觉醒“熬”成优秀,让数学组青年教师找到提升自我价值的新动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言,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内心的深度觉醒。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固然需要外部“逼”其进步的平台,但更离不开发自内心的深度觉醒。这种深度觉醒既包括为生存生活而产生的对数学教师本职工作的正确认识和对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更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敬畏,对自己教育人生价值的更高追求。在平时数学教研活动、备课组内活动,为了唤起青年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我坚持愿景感召、精神引领、榜样示范、表彰激励,为数学青年教师成长助力导航。

我校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理念,并作为我校教师工作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取向。为了使这一办学理念成为全组数学教师,特别是数学青年教师的共同愿景和自觉追求,我们通过实例剖析、数据论证、评价激励,增强青年教师的认同自信和实践自觉。引导数学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抓实最后一名”的管理策略,自觉实践我校“基于问题解决的‘301515’研究性教学模式”,加速自己的成长进程。

学校精神的弘扬和濡染,使我校许多数学青年教师具有了与一般青年人不同的品质,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理想追求。建校之初,一位数学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普通教师,从本县一所四星级高中调进我校。五年的摸爬滚打,如今的她已成为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我校教科室副主任。她说,熬成优秀需要力量的支撑,我的力量来自学校的“四个特别”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懂得了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经过凤凰涅槃的过程,我和学校共同成长。

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树立进步就是优秀。在对数学教研组管理过程中能采取理解、尊重、宽容、信任、激励、引导、参与、交流、协商、对话、帮助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而要摒弃以命令、训斥、控制、束缚等为标志的刚性化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环境,使教师受到鼓舞,从而使数学组变成教师乐于奉献而眷恋的地方。

逼自己成功的故事 篇10

文/冼浩权

你以为你尽力了,其实你是还没有发现你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1

初到大学的时候,伴着而来的拘谨与彷徨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不过,师兄师姐们的热情和友好,让家的感觉逐渐逐渐地漫上了心头。

每当对学校或是专业课程,有什么不了解的时候,师兄师姐们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解惑。

甚至有些问题,显得相当幼稚,师兄师姐们还是照答不误。

记得有一次,我去校外参加比赛。赛前,我足足准备了半个多月,每天的课后的时间就是我的训练时间。

我从不感觉到累和苦,因为我的脑袋里只装着一个念头:我要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所有人看!

但最终,我被淘汰了。

虽然我明白付出多少不一定会让失败停步,努力与否也不一定换来鲜花与掌声,但是失败所带来的失落与失望,就如同一层接一层的波浪,不断地翻滚着,也不断地煎熬着我。

2

事后,我压抑不住满腔的苦闷,便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那样,向一位师姐倾吐心肠了。

我们聊了许久,师姐的话有如初冬的一缕缕阳光,很暖心也很受用,我的心情也慢慢得到了平复。

聊到最后,师姐跟我说:没事,尽力了就好。

我当时非常赞同这句话:“为了这次比赛,我真的尽力了,可以说是无愧于心了,所以我又何必如此烦恼呢?过程不是比结果更重要吗?”

我们往往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句话当作是挡箭牌,把结果的意义淡化了,也就把失败的教训抛之脑后。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教授曾提出舒适区理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状态是伸长区,但绝大多数人都待在舒适区里不肯跳出来。因为他们觉得:已经尽力了,也就够了,所以也就停止了进步。

3

医学界曾断言:人类百米冲刺纪录是不可能跑进十秒以内的,因为人类的肌肉纤维承载的运动极限是少于百米十秒的。

幸甚的是,所谓的预言并没有成为人类继续挑战极限的桎梏。如今,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跑出的9秒58,或许让许多人望尘莫及,不禁慨叹:这可能就是人类的极限吧!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过是人类的又一个新起点罢了。

“尽力了就好”经常扮演着定心剂的角色,当他的身影出现得越多的时候,恰恰就是你徘徊不前、面临瓶颈的时期。

你以为你尽力了,其实你是还没有发现你发展的空间有多大。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可以爬到多高,飞到多远。

逼自己成功的故事 篇11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美好的愿望随着一场金融风暴的到来而烟消云散。2006年,美国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衰退,国际贸易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他所在的公司也厄运难逃,订单开始大幅度减少。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裁员。他作为公司的一个新人,既无社会背景,也没有什么突出贡献,自然被列入了第一批被裁人员的名单。

失去了安稳的工作,他感觉自己的天空仿佛一下子坍塌了。接下来,他开始四处找工作,不幸的是,所到之处,不是别人看不上他,就是他瞧不上别人。忙活了好一阵子,工作依然没有着落,而他身上的钱也用得差不多了,再这样下去,他很可能会流落街头。那段时间,他郁闷到了极点,一边继续寻找工作,一边在网上写小说,以此排解心中的苦闷。

儿时,他最喜欢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而他们所讲的大部分是鬼故事。他天生胆小,最怕妖魔鬼怪,尽管每次他都被吓得哇哇直叫,却无法抗拒那些故事的诱惑,于是经常缠着爷爷、奶奶给他讲故事。渐渐地,他喜欢上了鬼故事,尤其是盗墓题材的故事。儿时的记忆唤起了他心中的梦想,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坐在家里写网络小说。一方面让那些鬼故事给活得不太轻松的人们带来一丝快乐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可以换取一些稿酬,以维持生计。

他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将自己逼上绝路。他既没有写作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大学学的又是电子商务和网络编程,跟文学一点都不沾边。一个门外汉想吃文学这碗饭,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弄不好就把自己大好的青春耽搁了。面对重重压力,他没有退缩,而是认真地准备着相关的资料,计划写一部灵异探险类盗墓小说,取名为《盗墓笔记》。

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接着,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其作品被加印了一次又一次。

他就是南派三叔徐磊。他以158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二位,成为中国当代炙手可热的作家。

南派三叔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不要惧怕困境。虽然困境会让人产生压力,但是对于人而言,困境就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会人生存,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要硬。只有将自己逼上绝路,你才会全力以赴,从中找到新的出路。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希望常常隐藏在绝望中,山穷水尽之后,必是柳暗花明。

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 篇12

有人曾说,想成为优秀作家的人,都会由衷地羡慕严歌苓。父亲是作家萧马,前夫是名作家李准的儿子,她有着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然而除了天分与机遇,作为写作者,严歌苓还“幸运”地拥有传奇般的人生——12岁到西藏当兵,见过大川大河;20岁时作为战地记者,前线报道对越自卫反击战;30岁留学美国,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陷入热恋,这段恋情一度受到FBI的监控和审查。劳伦斯最终为了恋人毅然辞职。严歌苓嫁给了他。

丰富的人生经历,一度是严歌苓写作的宝藏。30岁之前她写部队、写女兵;去了美国之后写失眠者、写移民、写抢劫犯和穷光蛋留学生。对于心思敏感的人,嫁接生涯未尝不是好事,严歌苓也坦诚“自己运气不错”,“付出一分就能有一分收获。很多人付出许多,得到的寥寥无几。”

然而好作家不光是靠上天眷顾在自身经历中提取养分。一如严歌苓,最近几年,眼见身边的写作资源就要用光,她便写起了河南农民、日本遗孤、安徽革命女青年。每次,她都能把那些听来的“遥远事”,讲得格外动听。

新近完成的小说《赴宴者》仍旧是严歌苓“听来的故事”。只是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她选择用英文写作。2006年《赴宴者》在美国出版,2007年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发行。

而今《赴宴者》中文版推出,但并非由严歌苓亲自翻译。首发仪式上被问及原因,严歌苓说,“能料到结果的活儿总是乏味,我喜欢未知的创作,它令我high,让我觉得刺激。”

但用英文写作,绝不是严歌苓为求刺激的一时兴起。十多年前,完成小说《扶桑》后,她就展望:“今后我写小说就用双语,一个中文,一个英文。英语的许多字词很有想象力,跳得厉害。”

展望大胆,实践却异常辛苦。写作《赴宴者》时,严歌苓这个“写稿老手”甚至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拿中文写,基本在脑子里过一遍就落笔,但用英文,我常常反复修改三四次,还吃不准哪句最好。英文写作,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跟自己过不去。”

她也有美国式粗狂

严歌苓没说错。用英文写故事,的确是她和自己较了一回狠劲。因为,洗练漂亮的中文表达,几乎是她的写作标签。1988年赴美读书前,严歌苓就出版过三个长篇和几个中篇小说。在美国教授和作家班同学眼里,正式出版过三个长篇,已算是成熟作家。读严歌苓的书,常让人感觉,一堆汉字可任她筛选,最后挑出一个动词填进句里,极传神。就如她在《雌性的草地》里所写:女兵的童贞,被男人毫不犹豫地“勾销”了。

正是对中文的精准拿捏,严歌苓拿过多次国际国内文学奖项,多数是以中短篇获胜。她写这些篇幅不长但数量甚众的小说时,身份是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课余时间需要干餐馆女侍、保姆、清洁工的活儿赚保命钱。她利用日常生活的边角料进行创作,这也正是当年那些作品篇幅都不长的原因——时间不富裕。

在美国最初的几年,严歌苓常常饭只吃半饱,她的理论是,“这样脑子比较清醒,吃太饱人容易困。”有时“半饱”境界也难达到,“有次我饿极了却找不出东西吃,就喝了两包板蓝根。” 严歌苓曾借笔下人物之口,说出了写作生活的清苦与寂寥:一个文学作家班,根本没几个当作家的料,就算有几个有当作家的料,也没有当作家的屁股,不能坐稳了、捱过一本漫长小说的寂寞。

1990年代初,小说《少女小渔》在台湾获奖,导演李安找上门向严歌苓购买电影改编权,从此后身在他乡的严歌苓才终于不用为生计苦恼。“李安是我的第一个福音,之后我才可以用一只铅笔在外国生存,写小说、当编剧、获奖、出售版权。”

严歌苓同陈冲是好朋友,两人也同是“好莱坞编剧协会”的成员。多年前,严歌苓的小说《天浴》被陈冲拍成电影,影片获台湾金马奖7项大奖。此后,二人又合作过多次著名和非著名电影,严歌苓也终于出口转内销般红回国内。

如今,严歌苓的名字总能和大导演们联系到一起——她为陈凯歌编写《梅兰芳》剧本,小说《金陵十三钗》被张艺谋相中。有时,她的新书还未上市,电影公司就把改编权买去捂在手里。于是有人发现,严歌苓的语言风格也有了轻微转变——多年前严歌苓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最高纪录是三十四个通宵不眠不休,她那些又冷又灼人的中短篇就是失眠时代的产物。而在近些年的长篇小说或是剧本创作中,很少能让人再嗅到刺骨的独孤味,如今的她弄起文字又熟又透。

正是进入了中文写作的“自在状态”,严歌苓才感觉自己需要一种写作时的“紧张感、不适感”,于是,也才“逼了自己最后一回”——用英文写作《赴宴者》。在她看来,“做略感吃力的事,才能焕发出精神和身体里的一种凝聚力,才能使生命力达到更高的强度,或说浓烈度。”

这一逼,严歌苓发现自己还是有潜能的。不仅是用英文写作的潜能,还有性格的潜能——幽默。虽然多年来,“有趣”一直是严歌苓写作的“高指标”——她写苦难,很少弄得苦大仇深;她写自由和孤独,绝不自怜自艾、一副全世界都亏欠的委屈样儿;写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不挠,也不搞得根正苗红咄咄逼人。任何题材,她总要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打底,同时混合着一股狡黠的聪明劲儿。

但严歌苓却向来对自己的“幽默感”缺乏自信,尤其是对西方式幽默更显迟钝——她经常搞不懂,丈夫劳伦斯念给她的英文幽默小品,有什么可乐;她也不明白,为何自己在做英文讲演时,自认很幽默的地方,台下听众却毫无反应,而他们大笑时,她却总认为,人家笑的不是地方。

然而《赴宴者》英文版推出后,不少国外读者告诉她,他们如何被她的冷面幽默逗得发笑。这让严歌苓惊叹,“我发现了一个带些美国式粗狂,调侃的严歌苓。”

把自己倾榨到再也写不出一个字

和很多从大视野、大环境入手的作家不同,严歌苓在写作时更注重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在她看来,不论地域几回流转,朝代多少变迁,“人都是殊途同归那点事儿,写来写去,无非都要正视和承受人间悲苦,挖掘和敬畏生命能量。”

由于对人性的着迷与偏爱,严歌苓坦言,自己天生抗拒与成功人士交往,“因为成功人士都掐着点儿生活”,她喜欢充满变数的小人物。正是这一偏好直接催生了她笔下的扶桑、王葡萄、田苏菲、多鹤、朱小环、犹太难民,以及《赴宴者》里的蹭饭达人董丹。这些人都故事辗转,际遇传奇,爱恨起来还往往不可思议,但共性也显而易见:贫贱、耐活、好生养、丰满多汁,活得微薄但又劲头十足,受齐了苦也不六神无主。

严歌苓笔下的人物,其实多少有点她自己的影子——有股子坚韧劲。严歌苓一直把坚韧看作一个人“最优越的素质”。“只有顽强坚韧将如数报偿你所付出的一切:时间、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严歌苓的坚韧体现在写作上时,几乎都有点自虐的意味,“我极怕坐到椅子上,极怕拾起笔。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德行,一旦拾起笔,会把自己倾榨到再也写不出一个字。”

如今的严歌苓已摆脱失眠症困扰,生活极规律。一早起床,便兴头十足地写作。写累了,就在书桌对面的健身机器上运动,或出门跑步。严歌苓酷爱运动,不仅是为让自己保持秀美身材,按她说法,运动和写作一样,都让她“过足瘾”,是她“通往终极快乐的路径”:“科学家们发现人运动时,身体里分泌出的一种东西能刺激脑细胞,人会本能地觉得快乐。而写作时,可以让我把所有的敏感都唤起来,使感觉丰满到极致。于是乎一些意外的词汇、句子在纸上出来了,它们组成了人物细节、行为,再往前逼自己一步,再越过一点儿不适,就达到了那种极端的舒适,因为自由了,为所欲为了。”

写作是对精神纯度要求很高的活儿

2004年严歌苓的丈夫“复职”继续做起了外交官,严歌苓也随他在全世界辗转,两人目前住在德国。走过许多国家后,严歌苓说自己喜欢欧洲的人文环境,“在巴黎的地铁或公园里,常看到不同年龄的人,捧着名著或畅销小说认真阅读。”一个安静读书的剪影,无论何时都让严歌苓有种难以名状的感动。

正是骨子里对“纯文学”的敬畏,在《赴宴者》中文版首发仪式上,当有人向她提起诺贝尔奖、奥斯卡奖的话题时,她那股“我不想听到这些”的意思明确写在脸上。但严歌苓毕竟是大方的、有礼的,她会借《时代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告诉在座诸位:“有人认为,中国作家和足球运动员是最可悲的两群人,因为他们工作的目的性太强,显得那么功利。想获奖和获了奖常常是有悖论的,越用力就越得不到,何况写作是对精神纯度要求很高的活儿。”

严歌苓就是这样,有问必答,但不虚伪。正是如此性格,她才会在采访中大方承认,自己爱美爱漂亮,很怕报纸上的她是个不好看的老女人,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她摆出的优雅姿势丝毫不逊影视明星;她不怕和人谈起年轻时在部队当文艺兵的“不成功”经历,“当时舞跳得乱七八糟,用了几年工夫证明我根本不适合这个职业”;她不避忌谈自己的父母,她说《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男女主角不对等的爱情地位,便是取材自父母的感情真相;她说看过韩寒的作品,感觉“挺酷的”;她还会提到自己生性中的不自信,“写完《小姨多鹤》,觉得拿不出手,用铅笔写完后,让打字员录好存在电脑里,7个月的时间没动,希望能改头换面。最终拿出来是因为出版社在催。就连做饭我也不自信,做出来总不停道歉。”

说这些“好的”、“坏的”时,严歌苓总是慢条斯理,一顿一顿的,带着一股子天真的喜感。你真该看到她的脸。

严歌苓

逼自己成功的故事 篇13

今天我们在明阳天下拓展训练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给我们带来的是勇气,是相信队友,是团结协作,同时还有竞争意识。这些东西装成一大箩筐,装在我们的行囊,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怕困难,合作进取,取得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加油!

有时候不逼自己,永远战胜不了恐惧,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次拓展训练忒有意义了。一个牛逼的团队,它有个恶俗的名字叫英雄联盟。尝试从12米的高处跳跃。向上爬的时候只听得到风声和自己的心跳,以为下一秒就会受不了得尖叫,但还是坚持住了。最享受的便是从12米高处往下跳的一瞬,没有了恐惧没有了遗憾。

盲人方阵、感恩的心刚刚结束,很多伙伴都哭了,脱了鞋子袜子、挽起裤脚、戴上眼罩。不知道前后扶持自己的是谁,一路翻山越岭,平地、泥浆、石子地、草坪、河流、各种障碍物!看不见也不能出声,仿佛回到初生!这是第一次,最后一次,唯一一次的体验。明阳天下拓展训练的教官的总结让我受益良多,“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声音”,不会忘记这句话,这样的培训很有用!最后的毕业墙,值得纪念!4.2米的墙看着就好高,是团队的男汉子们,用肩膀把我们顶上去的,是教官和男汉子们把我们拽上去的,他们的后背留下了好多的血印,受了好多伤,谢谢团队男汉子们,谢谢明阳天下拓展训练公司的教官。我们50人组成人体墙,出乎意料的只用了十分钟就全部翻越成功。太兴奋了!让我明白了在团队中,每一个人要取得最好的绩效,都需要其他团队成员最好的配合。

第一次玩拓展训练,体会很多,收获很多。但很幸福,很快乐。虽然有点遗憾受点伤,但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勇敢。这么多伙伴这么多的信任。谢谢你们。更让我明白了整合团队,发掘每个人的最大潜力!最大限度的提升个人能力和公司软实力,更好的服务客户!

逼自己成功的故事 篇14

生活中我们总是羡慕那些从始而终的恋情,却并不知道那看似牢固的恋情之下,是两颗多么脆弱的心。当一个男人付出了真心去爱一个女孩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他现在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以及他将来的计划都是源于此时的女孩,他会想让这个女孩成为世上最幸福的女孩,他会想她能够得到她所有想得到的,他会想让她尽情的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但是往往所想总是与现实背道而驰的。

因为爱,所以总想创造最幸福;因为现实,所以总是事与愿违,他开始变的失落,彷徨,寡言少语,甚至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而那个她在此时选择了理解,宽容,却让他更感惭愧、无奈,内心的自责与现实的残酷,不断的刺激他的灵魂,他越来越觉得对不起她,越来越自责自己,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为她创造什么生活,他开始逃避,开始躲避,希望她过得更好,却又舍不得她的离开。

一个有责任的男人,总是会想的太多,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而一个理解宽容的女人,则更增添了他内心的自责与内疚,他开始选择残忍,狠心,所有的人都会以为他伤了对方最深,可没人知道他自己内心有多么的痛苦,他会告诫自己,唯有绝境才可逼的潜能,他会在心里默默的告诉对方,要等待着自己,自己有多爱她,只是目前不能给予她太多,所以选择了暂时的离开。而事实却不会如他所想,残忍的不止是人心,还有残酷的社会。

有一种爱,以为对方能懂

自从她离开他以后,一个人变得空虚,冷漠,封锁了内心,更了断了一切旧情,她不相信两个最相爱的人可以分开,更不相信一段真情会有暗淡的一天,直到结果来临的那一刻她才觉醒,或许不是觉醒,而是震惊,越是不相信的事情,在结果来临的那一刻越会打击一个人的内心。

当一个诺言经历了从坚信到绝望的过程,那么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经历了生与死的轮回,只是那个他还在幻想着真爱一直都在,只是暂时的封存。世间万物唯有人心是伤不起的,伤了就要付出代价,他在自以为合适的时刻离开了她,却让她一个人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他的离开是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未来,并为之奋斗,而她却因为丢了爱情,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疗伤之后,开始选择接受现实,慢慢的融入生活,重新接纳别人,适应新的生活。

他日,他功成名就之后,再次回来见她,却发现她一切都变了,她的态度,她的言行,她的感觉,包括她的心,他没想到自己一直坚信的真爱会有一天变质,恰如当初她不会相信他的离开一样,他的自私逼迫造就了自己今日的成功,却也输掉了自己的真情,她的昔日伤痛已经成为过去,却也淡然了真情。

华为终端:把自己逼得狠一点 篇15

7月16日下午2点,深圳南山区威新软件园6号楼接待室,华为终端营销副总裁邵洋微笑着走进来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他掏出两部智能手机,摆放在会议桌上,一部是华为超大屏幕的Mate,一部是刚上市的Ascend P6。“之前华为人不敢用,是因为华为手机做得不够好,怕拿出去掉面子。” 邵洋说,现在,大部分华为员工都更换成了华为手机。他一边说,一边拿着P6给记者做演示,着重展示这款手机出色的拍照和美颜功能。从成像效果来看,已可跟专业相机媲美。

华为造手机多年,最初从事贴牌生产,真正大起步,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从P1、P2,到D1、D2、Mate,华为手机的进步有目共睹,但离卓越有不小差距。P6出来后,人们对华为终端有了一个颠覆性的认识——原来中国厂商也可以将手机做得这么华丽,使用体验这么好。但在P6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后,华为接下来该如何持续创新,显得尤为关键。

P6背后的尝试

华为的创新源于如利剑悬头的危机感。今天,华为已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位居三星、苹果之后。但这并不足以让它感到安全。手机行业与电信设备行业截然不同,后者进入门槛高,属于剩者为王,而手机行业则充满着更多不确定性。

从全球范围看,曾经的王者诺基亚跟随微软在一条窄胡同里创新,难成主流;前两年独领风骚的苹果创新在变缓,市场影响力弱了很多;三星也面临创新乏力的困境,被寄予厚望的S4销量远不如预期。

就在苹果与三星遇到一些小麻烦时,P6的诞生让华为智能手机的关注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P6采用金属机身,6.18毫米创下全球最薄手机的新纪录,而出色的成像效果,内部UI的完美优化,都代表了国产手机的最高水准。基于热烈的市场反馈,华为预计P6销量将超过1000万部。

“华为造手机多年,以前跟运营商打交道,都是一次性采购订单,手机卖出后就与华为无关了。”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对《IT时代周刊》表示,这种B2B模式,让华为获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缺乏与消费者的沟通,导致手机业务成长缓慢。华为手机真正大起步,是从2011年转向B2C模式开始,这对华为终端而言是一次自我否定和重新出发。

去年以来,全球最薄手机、全球最快手机的诞生,表明华为手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含量。但在P6之前,华为手机仅能说中规中矩。“有好的想法难,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更是难上加难。”用邵洋的话来说,就是有力无处使。

去年2月,华为D1四核发布,业界充满期待,但直到去年10月才真正与消费者见面,原因是核心元器件的磨合、市场的节奏没有把握好。结果,D1四核销量不如预期,只卖出几十万部。这件事告诉华为,要想打造一款成功的产品,光有好想法还不够,还得去磨合系统、软件和芯片,各环节并不是孤立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有了前面的教训,华为在D2身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尝试。今年年初,华为发布D2,它采用全贴合屏幕工艺,具备1300万像素专业拍照功效,防水防尘功能,金属边框显得华贵典雅。华为希望借D2打一场翻身仗。然而,这款产品销量同样不及预期,原因在于成本太高。“这款产品的工艺、元器件,当时都是业界顶尖的。”邵洋说,“当我们公布3999元的定价时,外界一片哗然。因为,国产手机品牌撑不起这个价。”

这两款产品给了华为终端重要启示,使其明确了创新方向。如D2让华为知道怎么去合理运用金属。金属涉及复杂的生产工艺,三星不用金属,就出于这个担心。有了前面的磨合,P6就避免了一些关键的问题,缩短了上市时间。目前来看,P6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创新是有代价的,你必须把自己置于风险中。”在邵洋看来,自成立以来华为就不停地犯错,当年做无线时踩错点,错过了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错过了中国电信的小灵通。但正是这种判断失误让华为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不跟小势跟大势。

用百米速度跑马拉松

今天,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95%以上被三星、苹果占据了,其他数十家手机企业争夺不足5%的利润。华为要想缩短与三星、苹果的差距,得靠速度和耐力。现在速度已经展现出来,挡在它前面的竞争对手仅此两家。但业界担心,P6让华为终端达到了一个高度,往后的创新会变得艰难。

“对我们来说,将会把每款产品作为向上的一股动力,推动华为相对较弱的品牌和渠道向前一步。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我们会把自己逼得狠一点。”邵洋说,余承东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产品规划师 ,追求精益求精。

余承东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无话不说的“大嘴”,甚至不太注意细节。但他是通信行业的一员猛将。他发现了分布式基站的缝隙市场,为华为无线基站在欧洲市场捅出一道口子。2007年,余承东又力排众议,推动华为研发第四代基站(SingleRAN),这次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为华为在海外市场扫清了障碍,仅用了两年时间,华为无线就将在欧洲的份额由9%提升至33%。

“创新,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邵洋说,P6只是华为的一个新起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关键要把身段放下来,忘记自己是一家大公司,从普通用户的视角出发,造出老百姓想要的手机。而在何刚看来,既做通信设备,又做手机,还做手机芯片,只有华为。华为每年几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华为最有希望在创新上爆发,因为我们是从不毛之地上成长起来的,而且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一种叛逆心理。” 邵洋说,“中规中矩设计产品,没有人会注意,华为必须不走寻常路。”

记者获悉,包括余承东在内,华为终端上下的压力不轻。而华为从成立以来,就是在高压过程中不断成长的。邵洋跟余承东合作了十多年,他认为,整个过程就像爬山一样,一座很高的山,你爬了一大半,按理锻炼的目的达到了,可以打道回府了。但这不是余承东的风格,他从不喜欢往后看,一定要爬到山顶。于是又赶快往上爬,还得带着跑步的姿态。华为终端内部有一种说法:以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nlc202309010036

持久的战斗力

华为终端最初做ODM模式,对市场拓展、品牌要求不高。余承东上来后,华为终端提出了“自由品牌+精品”的概念,牵涉供应链、生产、制造、物流、渠道、品牌等各个方面,创新的难度和深度一下被拉大。

创新的背后是人。华为终端最大的挑战正是人才问题。现有华为终端的骨干很多是技术出身,再往前走就必须寻求变革。去年,华为轮值CEO胡厚崑给华为终端高层开了一个会。他说,终端不同于其他业务,不可能给华为一二十年的时间去培养自信心。这个行业变化太快,必须从业界寻找顶级人才。

去年年初,华为终端从华为集团各个部门抽调了精兵强将,力量大为增强。但仅从内部挖掘人才,显然不能满足华为终端的创新需要。从去年7月开始,华为决心从行业内找一些精英加盟,提供的职位则包括像首席营销官(CMO)这样的高级管理岗位,摩托罗拉、黑莓、三星、诺基亚、HTC等全球知名的手机制造商,都是华为的搜寻目标。此外,华为也在消费品行业内找人才,如可口可乐、宝洁等世界500强企业。CMO这个角色面试了十多个人,最后选择了诺基亚前高级副总裁赵科林。

“赵科林进来,我退成他的副手,做他的拐棍!”邵洋说,我们必须这么做。“赵科林来华为面试那天对我说过一番话,他说华为不缺技术,产品是国产手机中最好的,但在渠道和品牌上却又是最差的。”

赵科林这句话,全面地概括了华为的优势与弱势。华为必须去补强自己的短板,才能走得更远。根据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与优势,除了品牌营销,担任华为消费者业务执行副总裁的赵科林,还主抓零售以及公开市场渠道。目前,华为在加大品牌店、专卖店建设,主要功能是展示华为品牌形象,兼顾产品销售。不久前,何刚与赵科林去考察深圳华强北的华为旗舰店,赵科林就对何刚说,华为在产品摆放和人员布置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消费者进来后,无法在最合适的位置看到华为的产品,也没有人员及时出现在顾客前面替他们讲解。何刚也承认,公司在渠道建设上在摸着石头过河。接下来,华为还将在零售店发力,具体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据透露,华为的零售店今后将遍布三四线城市,让更多人可以方便地买到华为手机。

华为有着强大的运营商渠道,零售渠道却近乎空白。加入华为终端这个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公司,对有些人来说会相当痛苦,甚至很煎熬。包括余承东在内,就面临着很大的健康威胁,频繁出差,有时候开会到凌晨两三点。邵洋从办公室走出来接受本刊采访时,就在门框上刮破了手指,留下一道口子。他说,这是因为要思考的问题太多,脑子迷迷糊糊的。“赵科林加入,我退成他的副手,反而十分高兴。”

“有些人揣测,华为终端卷入到了内部人事斗争中,其实并非如此,在华为冲刺的过程中,路很长很曲折,牵头拉车的马非常累,必须一批批轮换,才能保证持久的战斗力。”邵洋认为,大量的外部人员加入进来,短期内需要一个磨合过程,这是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在高速成长期都绕不过去的问题。但大量新鲜力量的注入,将会带给华为终端品牌的大飞跃。

上一篇:要知足也要不满足作文下一篇:学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部署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