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18

迢迢牵牛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8篇)

迢迢牵牛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迢迢牵牛星(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悟古诗表达思念的常用意象。

2、与《鹊桥仙》对比阅读,理解这两首同题材的爱情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初中时是否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还有谁能够能够记得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说说。学生讲述故事,然后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板书课题《迢迢牵牛星》。

二、朗读课文

1、疏通字词。迢迢tiáo擢zhuó杼zhù脉脉mò

2、节奏。每句五字三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式。

3、基调。缠绵哀怨。

三、研读文本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研读。然后让学生质疑,师生讨论解决。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那么请大家找出诗中和故事相应的诗句。

生:读之。

师:诗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生:织女,或牛郎织女。

师: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织女的?

生:动作、神态和愁苦心情。

师:“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是解读这首诗的关键。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

生:可能是“怀人”,想念自己的心上人,思念远方的人儿。

教师要学生讨论:

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娲补天或者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生: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师:表达思念,古代诗文中除了课文所用的牛郎织女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常用意象?

生:常用的还有明月,红豆,枫叶,鸿雁,青丝,青草等等(例句略)。最常用的就是月。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轮明月,照两地相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抒情主人公是男的.还是女的?从何可知?

生:女的。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

师: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sì)妇诗。《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思妇诗,《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比如《青青河畔草》也是。

师:读了这首诗,你能从艺术的角度来鉴赏一下吗?

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四、拓展探究

对比阅读《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

思考二者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1、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

《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

2、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3、语言风格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虽属于文人五言诗,但仍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故语言兼有民歌和文人诗的特点,既显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又含蓄深沉。

《鹊桥仙》出自婉约派名家秦观之手,体现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婉约清丽,饶有情趣。

五、教师总结

同一个神话传说,两位诗人写出了不同的诗篇。真可谓“一个传说,两种风情”。《迢迢牵牛星》采用常规思维,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哀切动人。《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歌颂牛郎织女高贵、纯洁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吟来则韵味隽永。

迢迢牵牛星教案 篇2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在《迢迢牵牛星》中,运用了叠词和拟声词,

“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皎皎”,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后人。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仅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四、课外拓展

1、牛郎织女鹊桥会古来诗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感情故事至今被传诵。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下头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鹊桥仙·七夕》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迢迢牵牛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语文教案」《迢迢牵牛星》-by嘉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再现想象体会《迢迢牵牛星》的情趣 2.从《迢迢牵牛星》中了解《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3.了解叠字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相见却不能相会的离愁 2. 了解叠字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叠字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用心去领会这首诗歌的意蕴。 3.讨论法。诵读只是基础,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4.分组抢答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沉闷听课中动起来。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朗读,抢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 同学们对这首泰戈尔的诗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应该十分熟悉了,或者大家都还没有这种经历,这种感受,也觉得这种事情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今天和我们见面的这两位主角他们确实是这首诗最好的表现者。 是的,看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做好课前预习了,我们今天的主角是谁啊? 学生:牛郎织女 老师:对了,就是牛郎和织女,那大家知道他们故事吗?请一位同学跟我们分享一下. 学生:他们一个是仙女,一个是凡人,在一起犯了天规,所以被惩罚了。每年只可以见一次面。 老师:同学大概都知道这个故事,让老师来补充一下吧。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老师:好了,了解这个故事对于我们学习这首美丽的诗歌有很大的作用。趁大家现在还沉浸在如此凄美的神话故事中,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请同学们一起跟读,并且用心感受。 二、 学习过程 (1)初次接触,用心品读。 1,听录音并跟读,初次接触,用心感受。 2. 请一位同学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首诗歌的一些根本特点。 3. 老师提问:(1)这是一首几言诗歌?学生:五言律诗 (2)大家觉得题目有什么特点? 学生:跟第一句相同 好吧,看着幻灯片,让老师来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出处和特点吧 老师: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大都出自东汉末年,即三国演义开头那混乱动荡时代。 内容多为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和士人宦途失意的悲叹。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大家一定要把下面的注释,即是古诗十九首的年代,特点等有一个了解,记忆。出处,内容,特点,地位等等文学常识。 (2)分析诗歌,由浅入深 1. 有老师亲自配乐朗诵,学生带着问题,跟着默读。 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老师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这首诗歌描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他们不能见面,织女每天以泪洗面,无法织布,并且长久望着远处发呆。 3 老师:好的,看来大家对于课文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应该还存在一点偏差,现在由老师来详细解读一下。 (1)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些基本的字词解释,理顺诗歌 远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迢迢,遥远的样子。皎皎,明亮的样子。 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擢,摆动、伸出。素,白。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涕,眼泪。零,落下。 天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河汉,即银河 去,距离。几许,多少 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盈盈,水清且浅的样子。间,隔。 脉脉,含情对望而不语的样子。 (2)逐句品读,以互动抢答形式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老师:好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作品,在这个环节我们需要以团队合作为主,以抢答的形式进行,不过,大家一定要想好才能举手抢答,打错了没机会补答。 学生:分组,计分 老师:先不要急,我的问题不是一个接一个的,所以要留心跟着我的思路走。 首二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作者的视点是?抢答开始 学生甲:仰视,站在地上,仰望 老师:“迢迢”、“皎皎”我们知道这里都是叠词,那么这里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学生乙:对偶 老师:其实这里可以理解为互文,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从字面来看,似乎可以。但诗人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明艳动人。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我希望同学对诗歌的语言要仔细琢磨,仔细品味哦。 老师:三至六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我们看上片,作者为什么用“擢” “弄”这两个动词呢?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呢?抢答 学生:更细致,更有动感,来表达了织女那辛勤劳动,但是用心系牛郎的境况。 老师: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纤纤”“ 札札”这两个词语 学生: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老师:说得好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里可以看出织女很伤心。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两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第一片写景,第一片写事。 老师:没错,这是诗人想象的转移。最后一片写的是那银河清清浅浅,两岸间相距又该有多远呢?清清的一水相隔,却只能含情相望,不能互诉衷肠。“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为什么要用问号呢?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在里面呢? 学生:我觉得是作者带入到织女的角度去看,当时的织女应该是呆呆的无奈地看着河边,发出这样的感叹,虽然两岸不远,但是已经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了。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老师:从上下文找出可以支持你的论点的证据吧 学生:应该是“迢迢”。这个是一种对比矛盾的感觉。 老师:就是说这里不是真正发问,而是一种手法。那让我们在归纳一下,这里是一个语气的转折,是一声叹息,其实是为下文作了一个语气转折。 老师:读最后一片,有人来扮演一下当时织女的表情吗?举手 学生:(一片深情的眺望) 老师:大家觉得谁扮得最好? 。。。 老师:好,我们继续来看这句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先看“盈盈”“脉脉”这两个词的特点,通常用来形容什么? 学生:“盈盈”形容水流清澈,“脉脉”应该是含情脉脉,写人的眼神。 老师:说得好,但是你忽略了一个小细节。就是这里写的都是“水“ 老师:大家想象一下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其实流水与泪水已经互相融合在一起了。 学生:这里用了融情入境的手法。 老师:确实可以这样理解 老师:小结一下:全诗借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景情交融,委婉含蓄 (2)重点难点释疑,叠词的运用。 1, 先向同学提问他们所知道的叠词作用 2, 逐字分析 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表现女子的美好姿态,皎皎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 “皎皎”既表现星的明亮,又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真称得上“一字千金”。 “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2)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找句子分析 2. 用心体味 3归纳总结其作用 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请你来总结这堂课上你的所学所得,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学法,可以从语言,也可以从你的感受或联想等等。 2、学生合作读诗 3 作业布置

迢迢牵牛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东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

皎皎:灿烂明亮。

河汉女: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指织女星。

纤(xiān)纤: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

擢(zhuó):拔取,抽出,这里是从袖子中伸出来的意思。

阅读题: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答案:

一、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二、

(1)《迢迢牵牛星》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绸缪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9)“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翻译: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孔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孔孟》教案

《孔孟》教案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曾皙xī浴乎沂yí舞雩yú庖páo厨

B.马厩jiù饿殍piǎo老羸léi沟壑hè

C.谲jué诈桴fú筏经筵yán商鞅yāng

D.赠仪yí篡chuàn位热忱chén贵戚qī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形影相随(跟随)毫不讳忌(忌讳)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不为已甚(太)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无的放矢(箭靶的中心)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截然相对(界限分明)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孔孟

内容板书:

相同点

相异点

个性原因

间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

轻松愉快

对人性看法

性恶来自先天

对“礼”的看法

重视

闲雅热忱

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紧张

人性本善

不重视

革命性

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教学后记:

《孔孟》能力训练

一、基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论(lún)语曾皙(zhé)饿殍(piǎo)

B.赢(léi)老沟壑(hè)乘桴(fú)

C.嗜(shì)杀草营(jiān)耕耘(yún)

D.规矩(jǔ)热忱(chén)谲(jué)诈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与这种态度绝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B.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上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C.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撕杀。

D.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的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3.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等一下。”他对我说:“我想想再答复你。”

B.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C.我还有一个遗憾:参观完后,想买一些纪念品回去。可是,商店里的这些东西价格太高,只好空手而归。

D.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张力先生的指导;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知识出版社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下列句子中,选择哪一项词语填空最恰当()

①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②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二百年,中国的(),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③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

A.防范局势原则

B.防止局势原理

C.防止形势原则

D.防范形势原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

B.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

C.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大约也不算过分了。

D.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秦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

6.与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

A.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

B.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不剧烈

C.虽然那时候的战争还不剧烈

D.虽然那时候的战争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

二、课文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③“老赢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等词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7.翻译三处加横线的句子。①②③8.作者认为孔孟最明显的不相同是什么?

9.作者是从几方面来论证这种不相同的?

10.结合全文看,作者还谈了孔孟的哪些不相同?

11.作者认为造成孔孟的种种不同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稚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秋序仍可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知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使他知道,只有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裹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12.结合上文看,“这些条件”指的是什么?

13.翻译孟子和梁襄王的一段对话。

14.孔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呈现什么特点?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15.孟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呈现什么特点?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的基础上有了什么发展?16.孔子尽管有时也发牢骚,但他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试说说这方面孔子的名言。

17.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本文作者认为造成孔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课外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1题。

也是神话

张系国

为了搜集一些资料,重读了不少中国的神话故事,因而有个小小的“发现”。奇怪得很,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中国的神话和其他各国的神话一样,并不缺乏反叛的英雄,但他们的反叛却从未成功过。如共工氏造反,头触不周之山,却失败了。如后羿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最糟糕的是,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和他们的对手妥协,如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这还有可说。但后来他竟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对于一个“反叛者”而言,就未免太过分了!又如红孩儿哪吒,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了,加入现存的“统治集团”成为一个小小的神祗。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连闹“自由恋爱”的白娘娘,都要被多管闲事的法海和尚镇在塔下,其他叛徒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对比。别的不说,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大成功的反叛者。他原来也是天使,居然敢犯上作乱,虽被上帝赶入地狱,却始终不曾悔改,顽抗到今天,上帝也没有办法消灭他(当然,依照《启示录》的预言,到了世界末日,撒旦及其徒众都将被歼灭,但这一天始终未来临)。希腊神话里的天帝修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他率奥林匹斯山众神反叛了巨人族铁丹们统治,才夺得了天帝的宝座。不谈这些成功的例子,就是失败的反叛者,也往往能坚持到底。最著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再如西席伏斯,虽然永远在推石上山,但很难说他成功或失败。“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分别,完全在主观的一念之间。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英雄,更车载斗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总是不甘雌伏地和命运挑战。“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一个主要灵感源泉。反叛英雄所以在西方神话里占有重要的位里,也许就是这个缘故。

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有个很好的例子。“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上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如果让这神话发展到合理的结束,则愚公及其子孙真正铲平了太行山,也一样可能。但由于上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比上帝更强”的机会,因此愚公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反叛者。这是一个上帝和反叛者妥协的好例子。前面提到的孙悟空和哪吒,其实也不曾完全失败。天上的统治阶级接纳了他们,使他们也享受了部分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妥协的明证。当然孙悟空也必须妥协,取消“齐天大圣”的尊号,哪吒也必须向他的老子低头。除了太弱的反叛者被公然消灭之外,比较强一些的反叛者,都通过妥协的方式在众神里取得适当的位里。

这已足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了。中国人不认为命运完全不可改变,也并不大胆地肯定命运完全由个人控制,却现实地承认,命运是“天”、“人”妥协的结果。“人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中国人尤其是如此。中国人的神是他自己的影子。不论天堂或地狱,其实都是人间的翻版。也许中国人太聪明了,聪明到鬼神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绝不相信鬼神比人类高明多少。不论天上还是人间,总还是以“妥协”、“折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唐吉何德式的英雄实在太多了,要紧的是,“保卫正统”是可以的,“反对正统”却不可以!即使开始时不是“正统”,在取得统治的地位后,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统”,乃至祖先都必须是神人所孕等等。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反叛者,一转眼就里置身神之列,恐怕也有“正统”的观念作祟呢。

“妥协”似乎不是好字眼,提到“妥协”,总有“迁就”、“马马虎虎”的味道。不过这里说的“妥协”的观念,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中国人的哲学,一向是“唯人主义”的(不是“人道主义”)。中国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人口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与天争利”、如何养活自己上头。“天”、“人”妥协,是几千年“靠天吃饭”积累下来的经验。农民如不懂如何利用自然,和自然共存,就不可能养活自己。至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到今日还是如此。在调整人际关系上,自然更需要“妥协”、“迁就”的观念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一直存在“平衡”、“谐和”的概念,当然不足偶然的,是几千年生存于这独特地理环境的结果。在政治组织上,也反映出中国人在这方面特殊的能力。所以这儿所谈的“妥协”,就指为结合一个复杂的社会,使之运行不息,在人与人之间所必须存在的互访。历史上中国一向不曾遇到相等的敌国,因此倾向使用“妥协”的方式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是可以明白的。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已不再是“中”国而必须和世界各强国竟争,维持自己的生存,“平衡”、“妥协”的哲学观不再适用,也是可以明白的。不过某些思想的方式,是否影响了中国人在艺术上及科学上创造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决定了。

18.作者重读中国神话故事,有了一个小小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什么?

答:“发现”是19.(1)作者认为反叛英雄在西方神话里占有重要的位置,理由是

(2)对中国神话中没有成功反叛者这一现象,作者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

20.作者谈神话,论中西神话的异同,有什么用意?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答:

2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虽然中国神话中不缺少英雄,但他们的反叛从来没有成功过。

B.相比之下,西方神话中,反叛的英雄都成功了。

C.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中国神话中的上帝比较明智开通,因此神话中就出现不了成功的反叛者。

D.中西神话的差异,意味着中西方人民对待命运的看法不尽相同。

E.从对中国神话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现实社会的一些基本特点。

四、高考小热点

22.解释并记忆下列语句。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观过,斯知仁也

(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6)尽信书不如无书

23.将下列打乱的句子重新排列先后次序。

①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②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③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④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⑤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24.将后面所给句子填入原文中,并从中分析孟子的个性色彩。

(1)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

,。

(或受或不受望之不似人君他也称病全出己意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2)个性色彩:

参考答案

一、基础选择题

1A2D3B4A5B6A

二、课文阅读题

7

①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②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

③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

8、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认为人人都能做圣贤。/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往往违背“礼”的规定。

9、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有关。与《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有关。与时代特点有关。

迢迢牵牛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

2、 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3、 艺术借鉴: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4、人文素养:

○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

○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5、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教学重点

1、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 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 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元代口语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

2、 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配以歌曲《送别》(幻灯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

2、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3、艺术借鉴: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4、人文素养:

○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

○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4、 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1、2。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西厢记》

1、梗概

唐代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2、评价(见幻灯片)

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双玉读曲”的片断。(幻灯片)

四、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文注中的重点字词,略。)

2、诵读检查--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1、识情节--情节结构是怎样的?

部分 起止 段意 线索

四幅画 详说

一 开头--“索与

我惶惶的寄” 送别前:

送别途中 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表现莺莺

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以

线

二 “做到见夫人科”

至“专听春雷第

一声” 送别中:

长亭饯别

写长亭饯别的场面,刻画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 【四边静】至

“小生又生此念” 临别时:

临别叮嘱 写临别叮嘱的场面,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 【二煞】至结尾 别离后:

惜别目送 写分手后的场面,表现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析情节--矛盾冲突有何特点?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艺术借鉴: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程序

一、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端正好】

1、你能在表情诵读后诠释词意吗?

2、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3、联系化用诗词意境加深对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的理解。

--明确:

1、她仰视“碧云天”,寥廓苍茫,顿生孤独;俯看“黄花地”,满地菊堆,凭添惆怅;“西风紧”,木叶纷飞,倍感凄凉;“北雁南飞”,声声催回。可张生就要北上,此刻长亭,明日天涯,叫人情何以堪!怀着对爱人深情的眷恋和对婚姻未来不可把握的恐惧,在昨天那个不眠之夜,她泪水不断模糊了眼睛,流了又拭,拭了又流。此时此刻,眼前的满川“红于二月花”的枫叶,不正是自己悲痛的血泪所染?

2、

意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雁南飞、霜林醉。

艺术效果: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3、化用诗句: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课文化用诗句,情同景生,景同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

(二)、【一煞】

1、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怎样理解“夕阳古道无人语”一句?

3、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中

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4、与开头的【端正好】相比,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

1、意象: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效果:“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2、“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3、古诗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暮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4、早晨来时,虽惆怅泪眼,难舍难分,但还有短暂的相聚。而此时,人已远去,时已黄昏,氛围更加萧瑟凄冷,更加愁肠百结。

(三)、课文中还有许多情景交融的句子,找出一二例来,作简单的评析。

1、【滚绣球】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希望时间停止甚至时光倒流,变“合欢未已,离愁相继”为鸳鸯相偕,百年好合。

2、【脱布衫】中“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收尾】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二、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一)、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1、【叨叨令】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1、“儿”化: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

○2、叠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西西惶惶

○3、排比:“见安排着……有甚么……准备着……从今后……久已后……”

○4、反复: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2、课文中还有很多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一些来加以体会。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使人想起李清照的诗句: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夸张,极言离愁之多。使人想到如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渔《虞美人》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二)、化用古代诗词,语言清丽华美。

1、【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2、课文中还有很多化用古代诗词的句子,找出一些来加以体会。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

--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

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三)、多用民间口语,语言生动活泼。

1、【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2、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3、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的。

4、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三、总结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景渲染别离的氛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长亭送别的开始,开始在“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深秋时节,在离别的时刻遇到了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物,在任何一个送别人的眼里都会有凄凉、萧索的感觉的。如此的背景图案,别离的人镶嵌在这巨幅的画面上,开始了各奔东西的征程,一个“染”字是“景”还是“情”的动作?任由我们去想!景是别离的景,情是别离的情,情景的结合达到了巧妙的相融。

○2、由景引出人物的神态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拟人手法写出了“寒烟衰草”的情态,“寒烟衰草”在黄叶纷飞的西风中“萋迷”!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见张生“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寒烟衰草”的情态与张生的神态是何其的相似!在瑟瑟秋风中,草衰败了,在清冷的西风中,爱人要别离了,人有情,物有意。景物铺垫引神态,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了!

○3、由景突现人物的内心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别离是一种痛苦的相思开始。一个“隔”字,写尽了不愿分别的心境,疏疏落落的林子在淡烟中隐约出现,但却时常被“遮蔽”!“遮蔽”的是一种相思的情感抑或是别离的孤寂?在夕阳古道上的人,都默默不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嘶”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别离人的内心狂奔的急流,离别是彼此最不想出现的一幕啊!

○4、由景营造别后的场面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了离别后的.自然场景:四周的山,四周的水,四周的林……此时的它们却处在“一鞭残照里”孤单地怀想。孤单成了这时的唯一的名词!

○5、由景组建文本的情节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一般都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景物的描写在这段戏曲里不仅有上述的作用,还有组建文本情节的功能。《长亭送别》的情节大致分送别前、送别中、送别后等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作者穿插的景物描写,很好的服务了整个文本的情节结构。以上“一、二、三、四等中的景物就是组建的材料,分别是:送别前、送别中、临别时、别离后的景物设置。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2、化用古代诗词,语言清丽华美。

○3、多用民间口语,语言生动活泼。

比较关汉卿和王实甫戏剧之不同:

关汉卿戏剧属阳刚之美,而王实甫戏剧属阴柔之美。借用清代姚鼐的话来说,关剧“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王剧则“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寥廓。”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人文素养:

○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

○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2、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教学程序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赏析【朝天子】

1、哪一句彰显了文章主题?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2、这一曲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

1、主旨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句话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性格特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叛逆精神。

2、艺术手法: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比喻、夸张、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眼前茶饭怕不待吃,恨塞满愁肠胃。”--夸张,极言离恨。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二煞】

1、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2、“怕”什么?为什么“怕”?

--明确:

1、 怕。

2、 怕应取不中,母亲弃置张生;怕应取不中,张徨“金榜无名誓不归”;而又怕考中,

怕张生金榜题名后“停妻再娶”。

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处于悲惨屈辱的地位,她们身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莺莺

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与其说是一种倔强的性格,不如说是一种叛逆的精神。

(三)、课文中写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地方有哪些,一并找出来。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四)、归纳人物形象

1、崔莺莺

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2、其他人物

张生,出身低微,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见到崔莺莺时,仅“白衣一秀士”。但他为人诚挚,追求自由的爱情,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献计解围等情节都表现出对崔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自寻短见。重情重义,决不是普通的风浪才子。

红娘,剧中的重要人物。虽是婢女身份,但见义勇为、敢做敢担、机智爽朗、泼辣善良。她时而嘲弄作假软弱的崔、张二人,时而为他们的爱情挺身而出,是崔、张爱情的促成者和保护神。

老夫人,老辣,世故,满脑子封建思想。始终不忘自己相国家的高贵门第,因此对女儿的自由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赖婚。她那“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隐藏着一副势利小人的面目,以及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

二、理解形象的意义

(一)、主旨: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二)、《西厢记》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性:

《西厢记》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课堂练习

当堂背诵开头三曲、结尾两曲。

四、拓展

课后“练习”四

迢迢牵牛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2、了解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

3、学习梳理归纳信息。

(提示:同学们要先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在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二先”活动。)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受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议论性散文。

2、本文关注了“钱”的什么方面的问题?

钱的“经济学脉络”。

“经济学脉络”的含意:

“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脉络,比喻条理和头绪。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是指从经济学的层面探讨钱的发展情况。

3、“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品味探究

1、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到,“从钱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请梳理出本文的“经济学脉络”。(练习二。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提出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问题)──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

解决问题(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

2、课文为什么说“‘钱’变成‘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表面上轻了,是指物理重量轻了;实际上重了,是指纸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3、全文的议论中心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第二自然段

4、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探讨了钱的“经济学脉络”,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有关问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地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拟声词)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沿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信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那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间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徽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口白汤,一场痛苦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愉快欢乐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需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数的人,他们当然也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阅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前两句描写秋虫集居的鄙野乡间,请概括这鄙野乡间的特点(8个字以内):

(2)本段从哪几方面描写“秋虫的合奏”?(10个字以内)。

(3)本段描绘秋虫的作用是

2、对第四段的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A、品尝了酸甜苦辣,人生才丰富多彩。

B、人们宁愿吃苦,也不愿过着淡漠无味生活。

C、淡漠无味的生活,沉寂郁闷的社会,令人愤懑。

D、既有甜美又有酸苦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E、人们追求有味的生活、充实的人生。

3、说说第六段中赞美“那美妙的秋之音乐”时运用的表现手法。

4、第七段中“井底”和“铅色”的“象征的意味”是指

迢迢牵牛星(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古代文化常识

【积累整合】

1.古代占星家将天上星宿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李白《蜀道难》诗句“,以手抚膺坐长叹”提到的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2.请用正楷写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不认识的字请查字典注音。

天 干 :

地 支 :

3.古人“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对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陶渊明为陶元亮。别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别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杜甫号少陵野老,陆游号放翁。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

4.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月中叫(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每月最后一天叫。

5.我国古代两种常见纪时法是天色纪时和地支纪时,请查资料补充完整下面列表。

天色

纪时 夜半 鸡鸣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i 晡时 日入 人定

地支

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化

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应用探究】

6.查找资料,解释下面句中画线部分。

(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诗)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4)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蒲松龄《促织》)

(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7.从下列面句子中找出意思为“天下”的词语。

(1)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司马光《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4)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5)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6)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8.解释句中画线处。

(1)《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3)《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4)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简要回答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句中表年份的词是,表季节的词是,表月份的词是,表日的词是。

10.写出下面中华传统节日的大致时间和风俗。

(1)社日

(2)清明

(3)端午

(4)乞巧

(5)重阳

【拓展创新】

11.月亮的别称众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月亮别称。

12.查查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13.由于文化的影响,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据你所知,略作分析。

上一篇:个人纪律作风自查报告8.2下一篇:晏殊的《九月八日游涡》诗文相关介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