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得不到好报的造句

2024-09-24

好心得不到好报的造句(共3篇)

好心得不到好报的造句 篇1

好心总会有好报

大家好,我叫陆任杰,来自机电101。我代表我们宿舍成员来发表演讲。我们宿舍成员有:王尚超,周奉曜,成鹏,滕翰,赵岩,刘国明,邱广庭。我此次演讲的题目是:好心总会有好报!

我是我们班的四号辩手,我想把自己的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想心灵上有所触动。不仅要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更要落实于行动中去。下面是我的演讲稿。

好心总会有好报!好心,就是利他之心。同时,好心必定会带有好行。自己有利他之心,但不可求他人皆要利己,只起好心好行,对自己就会有所感悟,有所回报!为人一世都能行利他人,利公众之行为对于这个人的一生都是成就。我们应该付出自己的好心。

好心总会有好报,粗一设想没有什么依据,仔细想想却不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有恩报恩的。社会就像一个反作用器,通常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经历磨难,真正吃过苦的人,更为看重恩仇,有大智慧的人都会选择付出自己的好心,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其实能够得到的好处只有像他们那些智者才能明白吧!

虽然说,在当今社会,好心有好报并非如此,难道是麻木的社会造就了麻木的我们,还是麻木的我们造就了麻木的社会?我认为社会不麻木,我们更加不会麻木。我们需要一颗好心来做事,这种精神的传承是给我们最大的回报!有时候好心好事做起来着实不大容易,甚至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梦想罢了,然而这个梦想是多么的美丽与神圣,我们会为自己的这个梦想付出好心,相信等别人领悟到自己的时候,对方同样会用最纯的情意答谢你,一声谢谢!一个微笑,与你交一个挚友,这就是最真的回报。

在社会的历史舞台上,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异的,就因为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公平的机遇与竞争而认为人心险恶,而好心会同化他人的心意,让他人消除这种反感,从而另社会更加的和谐。这也是好报的另一种体现。

日行一善不罔人间转一转,凭心而为不罔人间走一回,好心的付出,换来的必定是真诚的回报,所以我坚决认为:好心必有好报!

虽然只是一段非常简短的演讲词。但我想内容是及其丰富的。在这我在次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想,有所思,有所得!谢谢大家!

为什么我的好心得不到好报 篇2

唐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她的女儿小雨今年14岁,经常离家出走,还有自残倾向。愁肠百结的唐女士找到我求助。交谈中我渐渐明了,她现在的痛苦其实很早就埋下了种子。

柔弱的依赖者

20年前,唐女士生活在安徽宣城一个小镇上,在一个农业银行储蓄所当普通职员。她长得很漂亮,有许多追求者,但都被她拒绝了。

1990年夏天,做农产品生意的韩先生从珠海来到小镇,并在半天之内三次光顾唐女士的窗口。唐女士说:“后来我们多次回忆那一天,感觉那真像是命运的安排。一笔很简单的转账业务,他连连出错,居然跑了三趟;而那天,我是替同事值班。”他们就这样认识了,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一年后,二人完婚,定居珠海。

小镇上,人们猜测,唐女士拒绝了那么多条件很好的男士,不惜辞去公职,离开父母,到遥远的珠海生活,一定是贪图富贵。其实,当年韩先生只是刚刚开办了一家小公司,并不富有。唐女士毅然远嫁,其实是想远离那个偏僻的小镇。当然,不可否认,唐女士爱韩先生。

婚后,韩先生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唐女士则在珠海帮丈夫打理公司的会计业务,晚上给身在外地的丈夫打长途电话,听遥远而私密的甜言蜜语。由于聚少离多,他们五六年没要孩子。

不久,唐女士感觉到了来自丈夫的不耐烦。“他经常不接我的电话,无论他人在珠海还是在外地,即使接了也是简短说几句就找理由挂断。我怀疑他有了外遇,可他坚决否认,反怪我疑神疑鬼,依赖性太强。”唐女士承认自己的确依赖性很强,可她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我一个人在珠海,举目无亲,有了麻烦不找他找谁呀?”有一次,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喷出的水把厨房变成了水帘洞,唐女士又听不懂维修工的粤语,身在外地的韩先生只好用长途电话遥控指挥家里的“抗洪救灾”。

类似的事情发生得多了,韩先生就犯了糊涂,公司的各项业务妻子熟悉得很快,处理起来也挺麻利的,为什么家务事这么没主意?对此,唐女士总是说:“我依赖你,错了吗?你是我丈夫呀,你不爱我了吗?”每当唐女士这样说,韩先生就只好沉默。是啊,妻子依赖丈夫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可怪罪的?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

但是烦恼终归是烦恼。

温情的支配者

1997年,唐女士生下女儿小雨。韩先生欣喜地发现,妻子像是换了一个人,对日常生活忽然具备了掌控力,不仅把女儿养得白白胖胖,还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什么都不让他操心。对此,唐女士也很得意。她说:“生孩子以前,我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现在我是一个母亲,要保护女儿,养育女儿,当然不能什么都靠别人。我发现自己在生活方面挺有能力的,甚至比老公更强!”

小雨两岁时,唐女士发现丈夫又心事重重起来,不接她电话的事频频发生。唐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不再黏人了,为家庭操劳这么多,为什么还不能让丈夫满意?对此,韩先生的解释是:“你太强势了,控制欲太强了,整天指手画脚的,我受不了。”

唐女士反省,觉得自己的确管得太宽了,家里衣食住行各种事务,无论大小都由她定夺。比如,一家人开车外出,唐女士总是坐在副驾驶座上指挥:“注意左边,有人要超车!”“前方路口有两道左拐道,注意换道。”“刷刷雨吧,看不清路多危险啊!”刚开始,韩先生把妻子的絮叨看成关心,后来就不这么想了,开始故意违背妻子的意志,每每把家庭气氛搞得很紧张。唐女士说:“他越来越厌烦,说我不尊重他,把他当工具使。我不明白,他哪来的这么多怪念头?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全家好?他为什么不领情呢?”她固执地认为,如果丈夫爱她,就会采纳她的意见,如果丈夫横竖看她不顺眼,那一定是不爱她了。这是大多数中国妻子的观念,听上去也有点天经地义的味道,但并非所有丈夫都同意。

此时的唐女士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怯生生的安徽姑娘了,她多次暗示丈夫,如果真的合不来,可以考虑离婚,但小雨一定要归她。

韩先生经常赌气说同意离婚,却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唐女士发现,丈夫明显有了一些耐心,比以前听话多了。她认为这是因为丈夫“懂事”了。

小雨渐渐长大,在幼儿园表现很乖,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过,她有点呆呆的,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一天,唐女士突然接到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小雨打伤了小伙伴。从那以后,小雨便每隔一两周就爆发一次,不是打人就是乱摔东西。

韩先生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建议家长改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爱,让孩子生活得轻松一些,不要约束太多。韩先生很愤怒,怪罪妻子平时管得太严,伤害了女儿的心理。唐女士不以为然,她说自己小的时候也是这样,是性格遗传,长大就好了。

韩先生决定不再忍受,正式向唐女士提出离婚,并要求小雨随他生活。

离婚拖了两年之久,最后唐女士得到了女儿的抚养权,还有住房的所有权和一笔7位数的补偿金,韩先生每月支付女儿的抚养费2000元。韩先生很大度,搬家时把汽车钥匙放在茶几上,让唐女士先开着,不必考虑归还的事。

离婚后,唐女士曾经后悔过,但木已成舟,她只能黯然神伤。为调节心情,她带女儿回安徽娘家小住,可只住了两天就回珠海了,因为她受不了父亲指手画脚的做派。

整个小学阶段,小雨表现尚可,学习成绩也不错,只是比较忧郁,不喜欢和同学交往。探视日,小雨和韩先生过得很开心,但每到告别的时候,小丫头总要问爸爸两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和妈妈离婚?你准备再婚吗?两个问题韩先生都无法回答,他的确弄不清自己为什么要离婚。因为妻子太唠叨?因为妻子太能干?这理由太牵强,又显得很矫情。正因为想不明白,他无法说服自己组建新的家庭。

上初中以后,小雨变化很大,不再安心学习了,经常一个人随旅行社出游。有时,她出游前不告诉妈妈,也不告诉爸爸,过几天就安然无恙地回来。这便是唐女士所说的“离家出走”。

伤心的付出者

回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唐女士颇为伤感,但我还是要追问她来珠海之前的经历。我猜测,那段经历可能更令人痛苦,而且是隐秘的痛苦。

“你小的时候,父亲很宠爱你,是吗?”我问。

“是的。”

“他能满足你很多愿望,只是要求你听话。”

“是的。”

“如果你不听话,他会很生气,会强制你就范。是吗?”

“是的。可是,你怎么知道?”

“你想逃离父亲,逃离家,可你没有勇气,也没有机会。”

“没错!你是怎么知道的?”

“别着急,”我说,“先告诉我,父亲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什么形象?”

“高大,强势,威严,温暖,对家庭付出很多。我想亲近他,却又想远离他。”

“再想想看,在你前夫和女儿眼中,你本人是否也是这样的形象?”

唐女士愣住了,半天不说话。

“你的父亲不是暴君,却是一个温柔的支配者。”我解释,“他以爱的名义压缩家人的生活空间,制约家人的自我意志,所以让人敬而远之。他不是故意这样做,却造成了真实的伤害。他一定感觉很委屈,认为家人没良心,看不到他的付出,但家人同样感到委屈,甚至度日如年。你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你不自觉地用你讨厌的父亲的方式对待小雨,小雨的心情是什么样?这对你很容易。小雨经常性的不告而别,只是短暂的逃离,等到她长大,可能也会选择一个外地男孩嫁得远远的,就像你当初嫁给韩先生。你看,这像不像一个轮回?”

“可是,我也曾依赖前夫,非常的依赖,他也同样不喜欢。”

好心得不到好报的造句 篇3

L从小都是用开水冲开冲剂再喝下去的,所以随口答应了一声“哦,还能够那样吃啊?”然后就继续喝她的冲剂。

这时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那位老同志突然大发雷霆,骂L不识好歹,大致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并且夹杂了当地的标准口头骂。

可怜的L身体上的各种不适还没有调整过来,又被这突如其来的责骂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从,心理阴影面积瞬间扩张。事后足足反应了一段时光,才走出了那种无法形容的感受。

当然了,这可能是离开家乡到异地发展的年轻人普遍会经历的一个文化磨合期事件。因为经过一两年的适应之后,L逐渐从内心释然了:这是当地人的习惯性表达方式,而并不是自我真的做错了什么。确定了这一点,心理阴影面积才逐渐缩小,并且阳光面积越来越大。

然而问题是,像老同事这样的“好意指导”,真的就能够因为“出于好意”而所向披靡,获取无条件理解吗?

我还有一位同龄闺蜜J,以前我们经常在一齐互相八卦和吐槽自我的各种经历和感受(汗一个先,千万不要据此以为木兰整天不务正业,就明白各种八卦)。J经常跟我吐槽的一点是:我一片好心对待某某某,没想到这个人却那样对待我,真是一片好心被人当成了驴肝肺。

一开始我总是各种安慰她、开导她。内心里也难免暗自嘀咕,怎样我接触某某某好像不是这样的人啊,难道人真是有各种多面性?

过了很久,我才发现:原先J的问题跟前面那位老同志一样,看似一片好心,实则冒犯了他人的自主界限,越位了。

每个人的成长模式不一样,生活习惯也有很大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倾向。而价值观的不一样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不但办公室友情,甚至感情、亲情,都不是同化三观的理由,更不是“你务必跟我持续同步”、或者“你务必认可我的方式”的借口。

我们拿美国大选来作为本文的调味料说明这个问题的严肃性。大家都明白,美国主要的两大政治阵营:民主党和共和党。每隔四年到了美国大选的.时候,支持不一样党派阵营的人就开始产生各种矛盾。不一样政治观点的父子、朋友、夫妻,大打出手、一拍两散的极端故事时有见闻。以至于每隔四年,美国的媒体都会集中出现“政治倾向不一样如何保证家庭美满”之类的指导性文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我想主要是因为身在其中的人,首先相信自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继而期望说服对方认同自我、大家一齐走向“正确”的道路。

事实上,真正成熟的人会明白,一个人的价值观通常根深蒂固,经由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思考沉淀而成,而心态、眼界和思考潜力都是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时候,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改变另一个人的想法,更不可能改变他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作为一个行业上的老一辈,也许你有很多工作经验是有价值的,也确实能够给新人带来少走弯路的好处。但是对方是否理解你的指导,真的取决于TA的个人需要以及发展喜好。

看到别人做事与众不一样就觉得不顺眼,忍不住去说两句。说了没有到达自我期望的回应就觉得对方不识好歹,忍不住破口大骂。甚至遭到对方的拒绝就心怀不满,到处评论人家忘恩负义。这些,都不就应是成年人的行为模式。

上一篇:去动物园看猴作文150字下一篇:车间主任半年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