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猪比作文(通用6篇)
探险家猪比作文 篇1
小猪比熊散文
我有一个圆圆肚子,红扑扑脸的小胖猪,憨态可鞫,很像小熊威比,所以,我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小猪比熊”,它便是我的钱罐罐。
小猪比熊伴随着我碾转天涯,流浪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忠心耿耿的陪伴了我N年,在它可爱的笑容里见证了我所有生活的磨难,坎坷的路程。它的小肚子积攒着我的财富,全是硬币,一元、五角、一角,几分……其实它的财富更是我生活的经历,我无比珍惜!
平时花余下的硬币都会放进比熊的肚子里,这个习惯养成了N年,N年里,比熊的肚子也随着我的生活起起落落!
N年里,我流浪了四个城市,换个五个行业,生活动荡,老天总是这样磨炼着我的意志,苦的时候,身无分文,三餐难继,于是,我便弄个比熊肚子下面的橡皮垫,取了硬币维持活着,出去工作或找工作时只允许带在身边五个一元的硬币,省去早点,一日两餐,别无所求,时间久了,带的硬币开始变多,五角的,一角的,每次出门时都会拿出很多硬币放在自己的包里,沉甸甸的,同样也是沉甸甸的心情,但这便是当时我救命的食粮。
买方便面看着店主一脸狐疑,惊诧的.看着我一捧的硬币,我故作轻松的说“花了这些零钱吧”!回过头去,眼泪只会梗在心里,倔强的隐藏在眼眶里,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开始变得无比坚强!
后来,我的境况一变再变,起落无常,比熊的肚子也就是在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里陪伴着我,每每这样苦的时候,看到比熊红扑扑的腮,总是傻傻的笑,没有忧愁的烦恼,在比熊的笑容里我试着学会安慰自己“坚持生活的继续。”
也从那时起就会记下一句话“没人会可怜你,只有自己学会坚强。”
看到我这个小猪比熊的朋友都会羡慕我的细心,羡慕我里面满满的硬币,我微笑着,不会做出任何解释,其实他们永远看不到小猪比熊的肚子里包容着的不仅是硬币,更多的是我的人生,我的经历,我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无法品读,无法共享!
小猪比熊目前已经陪伴了我十年之久,从一个青涩少年开始到现在已是而立之年,我已经在一个固定的城市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买房置车。比熊的肚子自此再也没有饥饿过,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会随时随地吃的饱饱的。我的生活稳定下来,它的肚子也渐渐圆鼓鼓起来,它圆鼓鼓的肚子承载了我的人生,承载了我奋斗的历程,那里面也有着我的少年,我的青春,我所有走过的岁月痕迹。
前几天收拾书桌,又拿出了比熊看,它圆鼓鼓的肚子快要装到爆了,我开心的想,现在应该给它找个比熊老婆了,让它一起来承担我生活的苦与乐,这样想着,再看比熊的笑容时,似乎更加的充满了幸福,充满了笑容!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完美,总会波折,总会起伏,只是要学会忍耐和坚强。
生活的态度学会像小猪比熊的脸庞,总是面带微笑,生活无论好与坏总要继续,生活的过程里拥有这样一张微笑的脸才会有一颗洞悉世事,永不颓废的心。
我倒出所有的硬币,数了数,总计,4358元7角8分。
我打算做出捐献,捐给山区的孩童,虽然他们不会了解这些财富的由来,但真心希望他们也会坚强的走出自己的人生。
捐出之后我会为小猪比熊娶个超大号的比熊老婆。重新置放我的财富,因为我相信,我人生在此转折,以后路漫漫,我需要更多的耐性和坚强去拼搏人生,相信这个超级比熊同样会伴着我无论天涯海角,人生路上,风雨同舟。
探险家猪比作文 篇2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者先提供一段文字,或者图表等形式,在图文材料中一般隐含某种寓意,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选择不同的审题角度,把握内涵,确定中心,不再由命题者“定标题”来规定相关的审题角度或进行含义的明示。
一、审题立意
1立意的多向性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材料和要求如下: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假设在往年的话题作文阶段,很显然,最后一句“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作为提示语,暗示学生在审题立意中应作为关键句,可以由此把握住材料中的主要写作对象和含义,具有导向性。但是,这则材料作文则不同,“②角度自选”要求考生不能仅仅抓住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或某一句话来立意,而应该抓住材料的不同对象,也就是不同的“角度”以及“核心语义”来审题立意。
在“新材料”作文中,材料中不同的对象都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角度,比如这次作文出现的对象有:探险者、蝴蝶和蜡烛。可以把握每一个对象中蕴含的不同深意。
首先,从蜡烛的角度分析。当时探险者因为要深入山洞探险,所以点燃蜡烛,本没有想到会打扰或者破坏蝴蝶的生存环境,但是,他们的无意之举,确实在客观上,改变了山洞里的温度和湿度,而对此非常敏感和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的蝴蝶,只好退回到更深处的山洞石壁。微弱的改变竟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结合原材料最后一句提示语,可以确定立意:“小”与“大”。“小”可以包括:“细节”、“小事”、社会中的“小人物”,但是应该和他们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大影响联系在一起分析,如果仅仅单纯地分析某一方面,则偏题。进行关系型话题的辩证思考,可以写出思维品质较高的考场作文,这也是本次作文的主要立意。
其次,从探险者的角度分析。当他们进入山洞之后,看到有很多美丽的蝴蝶在山洞的石壁上休息,探险者并没有因为蝴蝶的漂亮和对它们的喜爱,就去捕捉它们,反而是选择了不打扰蝴蝶,悄悄地离去,这样的行为背后,虽然已经在不经意间破坏了蝴蝶的生存环境——蜡烛使山洞的气温和湿度发生了变化,但是应该不难发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和体现出来的探险者的思想:保护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
再次,从蝴蝶的角度分析,蝴蝶在面临突然来临的生存威胁时,并没有选择“适者生存”,学会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是退回到更深处的山洞石壁内,从积极的角度立意的话,可以隐喻象征人生的哲理——某种处世的哲学——静美、在浮躁的社会中追寻心灵的家园、坚守等。如果有这样深刻的立意,就可以从很多较浅显,同时人云亦云,缺乏新意的立意中脱颖而出,体现出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以上的立意角度是笔者对《评卷手册》上明确提供的关键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小与大”、“关系”、“影响”的解读。实际阅卷过程中,考生如果能够紧密结合原材料,不离开原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及含义范围,说得有道理,能够自圆其说,都不算审题失误。
有一位考生对原材料中的“蝴蝶”产生疑问:“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会生活在山洞里吗?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蝴蝶研究专家钱范俊教授说:“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山洞,至少在中国基本没发现过。”蜡烛会让它们退避三舍?这不是蝴蝶是蛾子吧!飞蛾扑火自古有之。这种“生物式质疑”,以新颖的角度、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思维分析,博得了阅卷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许。
材料作文最为忌讳的是材料立意的晦涩或单一。所以很多考生虽然抓住了最后一句话,审题准确,却成绩平平。审题立意应该是作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大变化,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准而求新”。
2立意的所指和能指
审题的丰富性,是否就意味着在审题方面可以不做过多的要求呢?非也。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既是写作的依据,又是写作的范畴。它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限制性。因此,只有在读懂材料,理清材料所指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写作。《评卷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立意自定”并不意味着随意“立意”,“角度自选”也并不表示没有“角度”,脱离材料。
3审题立意的赋分和样卷分析
拿到一份考生作文试卷,阅卷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归类”,也就是《评卷手册》上面提供的《评分表解》三大类、六小类,按照“审题”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切题(56分~70分)、基本切题(42分~55分)、不切题(0分~42分)。按照“立意”分为六大类,分别是:一类卷独到深刻(63分~70分)、二类卷准确正确(56分~62分)、三类卷基本正确(49分~55分)、四类卷略有牵强(48分~42分)、五类卷牵强贴标签(41分~28分)、六类卷不正确(27分~0分)。
如何将46万考生的作文进行归类呢?如果作文没有偏题,切题了,首先赋分42分以上。比如一篇扩写原材料的作文:“探险者”去洞里追赶“大蝴蝶”,一直追到山洞的深处,还不肯罢休。这时候,从山洞深处突然飞出一只特别大的蝴蝶,被作者称为“蝴蝶王”,“蝴蝶王”从嘴里喷出火来,终于把“探险者”赶出了山洞,这种低幼化,明显受到网络游戏影响的文章,最终因为切题而得到42分。
另一则案例,可以看一下《评卷手册》提供的样卷14,题目叫《心田花开》,开篇这样写道:
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了。猛抬头,我心田里的姜花也开了。——题记
我的书桌旁有两盆植物,一盆是姜花,另一盆也是姜花,姜花如花,但它不会开花。
主体部分采用了双线交织的手法,以姜花会开花比喻梦想能实现,抒发考前30天的内心情感,故题为《心田花开》,从原来以为姜花不会开花,到后来“忽然看到姜花冒出花朵,淡黄淡黄的,小如花”,让该考生“突然明白:梦想总是遥不可及,不应该放弃。我定会如姜花一样,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完成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让心间开出一朵骄傲之花”,写“小小姜花”对自己高考时心情的影响,对人生的激励作用,文辞优美,情感细腻,但“文章无视试卷所提供的材料,没有能从材料的内容中引出自己的观点,感悟,而是另起炉灶,自成话题,表达人不该放弃梦想的主旨。有宿构的印记。”(王涛)该文判为六类卷,20分。
第三则案例,可以看一下《评卷手册》提供的样卷1,题目叫《熄灭蜡烛,莫惊扰美》,文章是这样写的: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愿你我熄灭心中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这篇文章的立意可谓别致、独到、深刻:罗丹的名言“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几乎尽人皆知,而作者偏要唱反调——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眼睛,更缺少的是一颗不去追名逐利的宁静的心。可以说这样的立意与成千上万的考生“小与大”的指向性审题有明显的新颖、独到、深刻之处,使阅卷教师眼前一亮,最后得分68分。
可见,在阅卷过程中,审题立意这一关并没有受材料的指向性关键语影响,并没有因为文章写的是“小与大”就在分值上有所倾斜。只要是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的立意,都是允许的,而且现在鼓励能有思想火花,有个性解读的审题立意。
二、改变的启示
“新材料作文”与以往“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相比,优势较为明显。
首先,不再由命题者提供写作的对象来限定写作的范围,或者由所提供的材料指向性明显的语句,引导学生单一地理解把握原材料。它打破了故有的思维限制,扩大了写作对象的范围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让考生紧密联系材料,体现审题的准确度,同时又不限制考生的思维,让他们尽可能地驰骋思维,体现出思维的缜密性、发散性和创新性,“新材料”作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命题形式上的灵活性以及思维角度的丰富性,需要学生自己决定写作的角度和思考材料中的深刻内涵,这就避免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直接可以套用作文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新材料”作文功不可没。
这样的改变对高考作文的改革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何永康教授说这种题型在近几年将保持相对稳定,如果不出意外,下一年度应该依然是新材料作文。
三、补充提示
在审题立意不偏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得到远远高于平均分的高分呢?议论文关键还是加强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思辨性、对素材层层解剖的深刻性,以及平时素材的广泛积累。记叙文关键是写人叙事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素养”的体现。
当然,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对语文不够重视等问题依然存在。“语文素养”的培养看似很空,但实际上,教师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和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甚至在每一张模拟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中,都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写好规范、优秀的议论文和记叙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议论文关键需要加强思维的训练,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一篇高分的议论文,应该体现思维的质量,至少有一处正反对比的辩证思维,文章整体应该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层层递进关系。
但依然有考生的作文是平面式的结构,举两到三个例子,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文章就结束了。有的作文还是使用分论点式的并列结构,甚至所举例子和观点没有任何关系,有的干脆没有论据,连议论文的“三要素”都不能保证。有的考生简单分析问题之后,就开始记叙自己的生活经历,文体既不是议论文又不是记叙文,或者仅在开头和结尾强行贴一下标签。学生思维混乱和低幼化的问题,在现行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的高考作文中,暴露得非常明显,这也是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与训练中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记叙文由于避开了理性思维的高要求,所以问题明显较少,但是依然有很多学生不会写记叙文。具体表现在:象议论文一样分析所举的若干例子,同时加入个人的情感故事,文体不明;故事的主旨和材料没有“神似”,好像在说和材料没有任何关系的另一件事,只在结尾点一下主旨;故事全部是记叙,没有任何描写,情节平淡,表达能力差,甚至胡编乱造,不是这里发生车祸就是那里死人,更不要说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小见大,小切口,大主题等要求了。
联系前三年的作文题目,2010年“绿色生活”体现了一种生活理念,2011年“拒绝平庸”体现了一种人格修养,2012年“忧与爱”则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这些题目都涉及人生、社会的话题,都引导考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给广大师生一个启示:作文决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比单纯的写作方法更重要。作文最终考查的是认识水平。
硬派探险家 篇3
沃尔沃新款XC60采用整体色彩设计,视觉效果和谐统一,同时设计团队通过强调车身水平线条有效降低了车身视觉重心,使车型外观更具魅力。在前脸设计上,沃尔沃新款XC60采用显眼的X型设计,高对角线豹眼造型大灯,全新线条设计的引擎盖以及雕体曲面保险杠,传递出强壮、厚实的力量感。
在细节方面,前挡风清洗喷嘴被隐藏在引擎盖下方。另外,雷达盖添加了高光黑色漆面,这令它看起来似乎消失在了格栅中间。而一体式清洗大灯配件也被隐藏起来,整个前脸的线条更加自然流畅,完美展现了北欧简洁的设计精髓。在尾部设计方面,新款XC60添加了更多现代动感元素。在保持原有立体式尾灯设计的基础上,尾门添加了镀铬横条装饰件组,并采用了全新运动风格的矩形双出排气尾管,更显高端大气。
内饰更多豪华及个性元素
沃尔沃新款XC60拥有顶级工艺及豪华个性的内饰。从真皮材质,到缝制细节,处处体现了北欧豪华的精良。镀铬镶边的功能区、拉丝金属镶边的氛围灯,以及丰富和谐的颜色搭配,让内饰整体看起来既简洁又优雅。
新款XC60提供全新运动型真皮座椅,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使驾乘者能舒适地由座椅包裹,充分享受人车一体的感觉。较高的驾驶座位,更使驾驶者拥有全面的视野和一切尽在掌控的驾乘体验。
同时,新款XC60可搭载Connected Touch附件,让普通屏幕变为触摸屏,多媒体信息交互系统进一步丰富。该附件采用红外线技术,即使带着手套也能操作使用。
轻装上阵的越野行动力
沃尔沃新款XC60拥有同级别车型中极佳的通过特性基础,其离地间隙同级最高,为236mm。而其所搭载的Haldex四驱系统,结构精巧,智能反应灵敏、快速,提供更舒适更自信的驾驶体验,普通路况更可实现节油优越性。
新款XC60前、后保险杠均配备金属护板、车身侧面配备金属防擦条,不但起到保护车身的作用,更加展示出新款XC60越野气魄,从容应对更多越野考验。同时,它可选装同级中最大的20英寸强地型针对性轮毂,既能维持与19英寸轮毂相同的轮胎截面高度,强化车身视觉效果,还能优化行车稳定性。
智能科技保证安全与健康
新款XC60搭载了多款全球首创、行业领先的尖端安全科技,涉及夜间行驶、驾驶盲区等诸多领域。
尤其是世界首创的FAHB全智能主动式远光灯,突破了传统大灯远近光的限制,在远光灯常亮的情况下,针对同向及相向车辆自动调整远光灯照射区域,在防止对他人造成眩目的同时,使自己得到最佳的道路照明,及时发现在近光灯照射条件下较难发现的路边行人,从而大大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和视觉的舒适度。在配上感应式辅助转向灯,在转弯时使转向部分的路况更加清晰,提高夜间行车安全。
新款XC60不仅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还时刻关注他们的健康。全系标配的IAQS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以及CZIS主动式座舱清洁系统,不但能有效过滤95% PM2.5颗粒和有害气体,还可以智能化地预先营造车舱内清洁环境。
电影探险家:导演卡梅隆 篇4
曾经的《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最初拍摄于1997年。当时为了追求场面的宏大,内容的真实,卡梅隆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说到为什么会想要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时,卡梅隆说当时他刚拍完《终结者2》,这时他碰巧注意到一部叫《铭记的夜晚》的电影,它就放在卡梅隆的书架上。卡梅隆已经不记得他是什么时候买的这部片子。他把它放进了影碟机,这是一部1958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面貌。这部电影没有奢华的特技,依靠写实的风格,再现了灾难的完整过程。
卡梅隆从中受到启发,他在电脑里整合了所有关于这艘船的探险资料,还有机器人潜海搜集到的资料,把它现在残骸的现状和它沉没的历史联系起来,还原出当时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卡梅隆准备自己亲自来拍摄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
为了复制泰坦尼克号的场景,卡梅隆当时设计了一条228米长、10层楼高的游轮,以及一座足以容纳它的摄影棚(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棚)。当时,面对千余名演员,卡梅隆只能坐在塔吊上,用扩音器指挥现场。
除了这些硬件设施,卡梅隆还制作了一个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间表,并把所有当时在船上的见证人都标出来。在弄清楚了所有事件发生的顺序后,卡梅隆去了泰坦尼克的残骸现场,先后12次潜到沉船处去拍摄电影需要用到的画面。正是这些还原历史的真实画面,才让《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如此成功。
3D影片的新纪元
在拍摄完《泰坦尼克号》之后的12年间,卡梅隆一度销声匿迹。直到2009年,电影《阿凡达》的横空出世,人们才再次领略了这位电影狂人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首部真人3D电影,《阿凡达》耗资超过3亿美元。这部电影中的3D电脑动画场景占了60%,特效镜头达到3000个,可谓史无前例。卡梅隆曾经算过,《阿凡达》中只有15个镜头不包含特效。
卡梅隆认为,《阿凡达》是一次旅行,讲述了一个人们如何相爱的故事。观众在观看《阿凡达》的时候会感到这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虽然电影里的主角大多不是人类。
很少有人知道。在卡梅隆销声匿迹的12年中,他差不多用了8年时间,潜入深海拍摄了一些探索类型的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他亲自研发了日后为《阿凡达》准备的3D摄影技术,亲自创造了能匹配他电影野心的技术手段。
3D版
《泰坦尼克号》
3D版《泰坦尼克号》经过了14个月的重新合成,影片中巨大的冰山看起来更加恐怖,女主人公的“海洋之心”钻石项链的立体效果让观众与这枚“传世珍宝”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在导演卡梅隆的电影里,卓越的特效技术总能制造出让人热血沸腾的视觉效果。
3D版《泰坦尼克号》并不是简单地把原影片进行电脑化处理,而是通过人工把每个分镜头重新进行了3D制作。卡梅隆亲自参与转制工作,每帧画面都至少花费他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特别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场景,在3D技术的威力下,效果更加震撼人心。
卡梅隆介绍说,为了制作3D版《泰坦尼克号》,共有300多个艺术家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多,细心地勾画出每一帧画面上的每一个物体。比如女主人公的特写画面,就需要勾出她头上每一根头发的轮廓,以便她可以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这不仅要求艺术家们要突出头发形状,还要给这些形状一个深度。他们为此制作了一张深度表,如果你也有一张这样的深度表的话,你就可以把原电影转换成3D版,尽管这个过程会非常复杂。
永远的探险家
卡梅隆14岁的时候,看到了电影大师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他在电影院里连续看了10遍之多。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寻梦之旅。
1977年,卡梅隆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要创造的东西。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他开始熟悉从镜头到摄影机导轨的各种电影制作器材,甚至和朋友制定了人生第一个拍摄计划,想要利用手头的设备和自制的模型制作一部10分钟的科幻影片。直到1981年,卡梅隆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问世,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除了拍摄电影,卡梅隆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科学探险。
2012年3月26日,卡梅隆独自缩在狭小的潜水艇里,以150米/分钟的速度快速下降,在寂静之中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在海面以下近11000米的地方,压强是海平面上的1000倍 ,相当于3辆面包车同时压在卡梅隆的脚趾上。但卡梅隆似乎从未感觉到紧张,反而兴趣盎然地告诉工作人员,他从未感觉这样好过,已经等不及和海面上的人们分享他所看见的一切。
在海底,卡梅隆也不忘带上多架3D摄影机和一个LED探照灯,卡梅隆对海底的画面进行了3D摄影。6个小时之后,卡梅隆浮出水面。事实上,为了这次探险,卡梅隆已经准备了8年时间,甚至连潜水器都是卡梅隆亲自参与研发设计的。
如今,卡梅隆已经为美国宇航局做了3年的科学顾问,并参与研究用于火星探测任务的120台相机。他还是火星协会最活跃的成员,这个私人组织的目标是,带领人类探测并最终移民到火星。
看3D电影为什么要戴眼镜?
3D立体成像技术,有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但采用的原理都是一样的。3D眼镜上的每种颜色会过滤出一部分图像,给每只眼睛一幅稍微不同的图像。红色镜片只能分辨除红色外的景象,蓝色镜片只能分辨除蓝色外的景象,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会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因此,立体电影的制作原理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下景物的像,制成电影胶片。在放映时,也需要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
3D电影工作原理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厘米,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会利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因此,立体视觉的关键在于深度。
20世纪最有名的探险家 篇5
斯文·赫定第一次的探险经历发生在19岁,当时他只身到波斯高原和美索不达尼亚平原游历。1890年4月,斯文·赫定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再次来到中亚,并在外交使命完成后,考察了土耳其斯坦和我国新疆西部地区,抵达中亚名城喀什。
1893年10月,斯文·赫定组织了一支中亚考察队,再次前往亚洲。1894年2月考察队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墓士塔格山脚下驻扎了一段时间,斯文·赫定还曾试图攀登这座著名的“冰山之父”。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绿洲的居民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沙埋古城”的传说,这足以证明它的危险。1895年4月10日,斯文·赫定考察队离开了麦盖提的拉吉里克村,驼队有8峰骆驼、两条狗、3只羊、1只公鸡和10只母鸡,有足够考察队食用三四个月的粮食,全套皮大衣、冬装,以及足够装备一个警卫班的3支长枪、6支短枪,还有从气温表到测高仪等一应科学仪器……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没有带上充足的饮水!
踏上征程的几天后,考察队就耗尽了所带饮用水,在此后行程中,他们喝过人尿、骆驼尿、羊血,一切带水分的罐头与药品都成了甘露,最后,不得不杀鸡止渴:可割掉鸡头,母鸡的血已经成了凝固的“玛瑙”。
在斯文·赫定的日记中记载了这一系列故事:
“1895年4月24日,我们进入了沙漠的中心地带,西风卷起沙土将天空染成红黄色。第二天则东北风又起,四处的沙漠都变了形状。我看了看水桶里的水,惊讶地发现所有的水只可支持两天了。我曾让仆人们带足10天的水,可他们从引导人那了解到只要两天就可以到达和阗了。我完全相信了引导人。我吩咐斯拉木巴依去负责管好我们的水。我们自己每日的水量须减少。从那以后,我和仆人都徒步行走,因为骆驼已经没有多少水可喝了。
傍晚时分,我让仆人去掘点水。卡栖姆拿了一个铁锹去掘,等天黑了以后我们都参加了工作,还在挖井的现场点上两根蜡烛,可掘了十几尺深仍不见有水渗出。沙土干得如火绒一般。仆人们躺在地上,希望在睡觉中忘掉白天的不快。
我和斯拉木巴依商量,一日的水要用三天,每人一天只能喝两杯水,约尔契和羊各喝一碗。而骆驼已三天没有喝一滴水了。
4月27日早晨,我一个人先动身了,我走得又累又苦,便骑到了一峰骆驼身上,可它的腿软得没有一点力气。我只得又跳下来蹒跚而去。
沙山到了180尺高,在最高的山顶上我用望远镜向西方察看,可除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什么也看不见。
当黄昏将至,西方忽起蓝色的雨云,我觉得希望又来了。可一会儿那黑云竟完全不见。斯拉木巴依悲哀地说:‘我们的骆驼将先一峰一峰地死亡,然后就会轮到我们了。’
4月28日清晨醒来,我们发现,由于一夜的大风刮过,我们差不多被埋在了沙土中。我们的靴子、帽子等物件都不见了,掘了半天土才把我们的用品找到。
风愈刮愈大,我们无法向前移动。索性停下来躺在地上,将面部压在骆驼的腰窝间。”
和田河可望而不可及的河岸林带,赋予了他们超常的毅力,可是当他们最终挣扎着来到和田河时,却发现那实际上是季节河,这个意外使他几乎崩溃。但幸运的是,和田河中游一处全靠旺盛泉水才保持在枯水期也不干涸的水潭拯救了他们。此后,探险家斯坦因、瑞典科学家安博特都找到过这个水潭。他们最终丧失了全部骆驼、牺牲了两个驮夫、放弃了绝大部分辎重,遗失了两架相机和1800张底片,从此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了一个别名——“死亡之海”。
知识加油站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它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这儿风沙活动频繁,沙丘形态奇特,最高达二百五十公尺。最奇妙的是两座红白分明的沙丘,名圣墓山。山顶经风蚀而形成“大蘑菇”。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红砂岩和白石膏构成的沉积岩露出地面,形成红白鲜明的景观。
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树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的和田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考察还发现沙漠中地下水储存量丰富,且利于开发。有水就有生命,科学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区论”。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丝路古道南道的精绝、小宛、戎卢、圩弥、渠乐、楼兰等古代城镇和许多村落都被流沙所湮没。
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变幻多样的沙漠形态,丰富而抗盐碱风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气候,以及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绿洲,潜入沙漠的河流,生存于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和飞禽昆虫等;特别是被深埋于沙海中的丝路遗址、远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种金属矿藏都被笼罩在神奇的迷雾之中,有待于人们去探寻。
斯文·赫定(1895-1962),1865年,他诞生于瑞典首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庭和早年经历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是他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那正是为19世纪地理大发现吞没的时代。西方地理学界,也许可以说是整个知识界已向地图中的空白点宣战,征服极地的船队一支支驶出港湾,单枪匹马的无名之辈,因为测绘了一条热带雨林中的河流或标明某个处女峰的海拔高度可以一夜间扬名天下。呼吸领略了这样的氛围,使斯文·赫定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迷恋。
所以,当19岁时(中学刚毕业)获悉有机会到遥远的巴库做家庭教师,他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离乡之路。工作结束后,他以所有的薪金为路费,到波斯及中东进行了首次考察旅行。斯文·赫定为广袤的亚洲腹地深深吸引,终生事业方向由此确定。此后长时间的探险生活,甚至使他无暇娶妻。他说:我已和中国结婚。
两项成绩使赫定名满天下。一个是发现楼兰古城,一个是填补地图上西藏的大片空白。(当然这都是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说,赫定通过精确的描述,第一次把它们纳入西方知识体系。赫定因此成为世界级偶像,激励了包括斯坦因等一批人步其后尘)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对赫定的介绍者说:你该不是说,这就是那个赫定吧?而当时很多西方国家领袖以结交赫定为荣。
斯文·赫定最著名的著作为《亚洲腹地探险》一书,同时他还写了其他大量的科学游记,比如《中亚细亚沙漠》、《外喜马拉雅》等,这些游记内容丰富、描述生动、科学性强,并附以大量的插图和照片,非常受读者欢迎,而且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心理点拨
斯文·赫定小时候曾目睹了一位探险家所获得的尊重,由此他在心里有了一个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他一步步接近了自己的梦想—探险。他走过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发现别人没发现的地方,成为一代伟大的探险家。在他了不起的一生中,一个词跟随了他一生,那就是——坚定。他拥有坚定的梦想、坚定的目标,所以才成就了他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一生。
探险家猪比作文 篇6
“嫦娥二号”——刷新了中国新高度
早于“嫦娥三号”升空的,是“嫦娥二号”卫星。“嫦娥二号”被赋予的任务是进一步完成“嫦娥一号”月球科学探测使命,同时肩负着为“嫦娥三号”探路的“担子”。2010年10月1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拔地而起,一举把“嫦娥二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9日进入飞经月球南北极、距月面100千米高的圆形工作轨道运行,周期为118分钟。“嫦娥二号”原来设计工作寿命为半年,到2011年4月1日,已经完全实现了预定目标。鉴于它仍然有不少燃料,航天专家们决定让它开展三项拓展性试验任务。第一项是补全月球南北两极的图像,第二项是再次降至近月点15千米轨道高度,对月球虹湾地区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这两项试验己经在2011年5月23日全部完成。剩下的第三项,也就是择机从月球“逃逸”,飞往更远的深空。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成功飞离月球,奔向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太空更远地带,开始了它的新任务,这一飞驰,对中国航天而言,是航天器第一次飞向如此遥远的深空。随后,“嫦娥二号”卫星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已于2013年1月5日成功突破与地球1 000万千米的距离,5月24日突破4 000万千米,11月26日突破6 000万千米,2014年2月14日突破7 000万千米,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到2014年7月已经突破1亿千米!
“嫦娥二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回归至距离地球700多万千米的近地点。“嫦娥二号”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它最后不会回到地球,将在太空自由飞行,直到能源耗尽。
“嫦娥三号”——月球上玩“互拍”
早在2013年的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空繁星满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直冲云霄,火红烈焰划破夜空,在天幕上形成一道明亮光带。这是人类第130次探月之旅。“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被称为“玉兔”的月球车组成,总重约3.8吨。在夜幕中飞行19分钟后,火箭把“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高度210千米、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12月14日,“嫦娥三号”平稳落月于虹湾着陆区。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三号”的登月是中国航天领域中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的一次任务,需要突破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和地面试验验证等多重难关。在实现软着陆之后,月球车成功分离是开展后续工作的第一步。
自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虹湾地区,并于15日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随即开展“测月、巡天、观地”科学探测以来,所搭载的8台科学仪器就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同时,研究人员在月球浅表层地质结构、月基天文观测以及地球等离子体观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到2016年的11月末,“嫦娥三号”探测器已经在“月宫”待了37个月夜,这一时间刷新国际上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的最长纪录。
“舞娣”——“嫦娥五号”的“探路者”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绰号“舞娣”,是“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前的一颗探路星。
“舞娣”试验器由服务舱和返回器两部分组成。它于2014年10月24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到11月1日,服务舱与返回器分离。最终返回器在完成了备受关注的最后阶段的旅程后,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回收场境内着陆。
与返回器分离后,服务舱经过两次变轨,返回到远地点54万千米、近地点60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上,开展拓展试验任务。舱器分离10个小时后,运行在绕地大椭圆轨道上的服务舱转入了长期管理阶段,计划实施长达半年的拓展试验管理任务,以验证未来“嫦娥五号”任务相关飞行控制技术。
2015年8月30日至9月2日,服务舱同时采用双分辨率相机的宽视场相机与窄视场相机,对“嫦娥五号”预定采样区进行了遥感成像,图像效果良好,为“嫦娥五号”任务月面软着陆和采样区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至此,服务舱完成了三个阶段的拓展试验。截至目前,服务舱状态良好,这又是我国探月工程的一大亮点。
【探险家猪比作文】推荐阅读:
关于探险家的作文09-04
科幻作文:如果我是探险家07-15
木星探险作文05-12
探险之旅作文09-21
深海探险作文10-06
黑洞探险记作文05-19
洞穴探险之旅作文06-17
想象作文:月球探险记07-06
游玩上海探险世界作文06-17
探险家日记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