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共10篇)
《登鹳雀楼》王之涣 篇1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百度百科: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中文名称 鹳雀楼 地理位置 山西省永济市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2.064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08:00-18:00(夏 季);08:00-17:30(冬季)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60元
始建时间 公元557年至580年(北周)废毁时间 元代初 复建时间 1997年12月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历史沿革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公元557—571年)宇文护造。”唐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
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唐世诸公多有题咏。历宋至金明昌时尚存。有河中府录事李逵书楼额。”元代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公元1272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旧志云:“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
改革开放以来,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约557-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鹳雀楼。
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
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
1272年冬元朝王恽游蒲州,登鹳雀楼旧址故基,并写下《登鹳雀楼记》。1992年7月永济县召开了鹳雀楼复建方案论证会,初步选定楼址。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江泽民题写的《登鹳雀楼》诗原件托山西省委转送永济县委。
1994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到永济视察,现场询问鹳雀楼的重建情况,并察看楼址。
1996年5月,“山西永济鹳雀楼复建工程指导委员会”成立。8月,永济市召开鹳雀楼复建方案修改审定会,从四种仿唐和三种仿明方案中,选定仿唐第三种方案。
1997年12月31日,永济市在鹳雀楼复建工地举行“奠基开工仪式”,副省长薛军等领导为工程开工奠基、剪彩。
1998年3月鹳雀楼复建工作列入运城地区重点建设项目。11月,“鹳雀楼主楼工程招投标”在普救寺进行。
2001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太原视察期间,应山西省委,省政府之请,为鹳雀楼题写了楼名匾额。
2002年6月,“山西永济鹳雀楼旅游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303万元。9月19日,鹳雀楼试开放庆典活动与2002山西永济世界情侣月活动同时举行。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国内外游客试开放。
2地理气候
鹳雀楼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所处的山西省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永济西滨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
鹳雀楼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最冷月平均气温-0.4℃,最热月平均气温27.1℃。
3景点景观
鹳雀楼四周以古典园林分布,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
1、名楼浏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和名楼中心浏览区。
2、黄河风情浏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馆和柳园。
3、山水浏览区。包括:苍山苍林自然景观区、吉祥如意湖和鹳雀宛。
4、康乐浏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代马球场和日潭戏水园。
[3]4建筑结构
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
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宇文护戌边筑楼”、“王之涣旗亭画壁诗名扬”、“毛泽东主席手书登楼诗”、“江泽民总书记三题鹳雀楼”等名人佳话,都为鹳雀楼增光添彩。鹳雀楼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5文化底蕴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6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08:00-18:00(夏 季)08:00-17:30(冬季)门票价格60元
交通指南 线路一:到永济乘三路公交车到普救寺转车
线路二:到永济乘二路公交车
《登鹳雀楼》王之涣 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学习生字词语,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设计理念:
1.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由于知识储备较少, 理解能力也较差, 对于古诗的含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就诗教诗, 而应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课文的图与文字的描述, 将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孩子进行熏陶和教育。
2.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 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后由图入文, 图文结合, 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 渐入佳境, 在读中思、在读中想、在读中悟, 直至最后融情于境, 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 板书“登”, 指名读, 读准字音和复习写法。
2. 给“登”组词 (登上、登高) 。
3. 今天, 我们要和古代的大诗人去登一座楼, 这座楼的名字叫——— (继续板书:
鹳雀楼) , 谁能读好这个楼的名字 (指导学生读好楼的名称) 。
4. 鹳雀是一种鸟, 形状像鹤。
这座楼 (出示图片) 就是因常有鹳雀留在上面休息, 而得名为鹳雀楼。这座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本来这座楼并不出名, 就是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成了游览胜地。
5.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登鹳雀楼》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
6. 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 相信你们自然就能读好这个题目了 (指导读好题目:登/鹳雀楼) 。
二、扣题质疑
1. 读了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 生质疑。 (这首诗是谁写的?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诗人还想到了什么?)
3.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读准诗音 (知音)
1. 拿到一首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它的音, 谁来读一读。
2. 指名朗读, 纠正字音。
(点评:你读得既正确又流利;你读得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你不但读得流利, 还读出了古诗的味道, 真了不起!)
四、理解诗意, 体悟诗情 (明意、悟情)
1. 了解诗人
读了课文以后, 我们知道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回答) 对, 他是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诗人的画像) 王之涣的诗歌在当时很有名气, 他的诗有不少被当时的乐工制成乐曲, 广为传颂, 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首诗中诗人王之涣在一个傍晚时分登上了这座鹳雀楼, 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2. 借助图画, 学习诗的前两行
(1) 诗人站在楼上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来看一幅画面 (出示课件, 再现太阳依着山慢慢下沉的画面) 。
(2) 生回答:诗人站在楼上看到了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
(3) 说得真好, 在鹳雀楼的前面是中条山, 山脉连绵起伏, 诗人站在楼上看了太阳就是靠着这座山在慢慢地往下沉, 所以诗人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 此时的太阳是靠着山下沉的? (生:依) 说得非常准确。
(4) 太阳下沉到最后怎么样了? (生:看不见了)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 就说出了你们说的意思, 是哪个字 (生:尽) 真聪明!“尽”就表示完, 没有了的意思。
(5) (出示诗歌的第一行:白日依山尽) 借助画面我们理解诗中的“依”和“尽”,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白日是什么意思?) 对, 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 我们再来看这幅画面, 诗人是什么时候登上这座楼的? (生:傍晚) 傍晚时候的太阳有时是什么样的?有时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生:有时通红通红的;有时颜色很淡) 对, 你们说得很好, 因是傍晚时分, 太阳颜色很暗淡, 所以诗人才会说它是白日, 而不能理解为白色的太阳。
(6)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行诗, 读出太阳慢慢下沉的情境。 (点评:太阳下沉得还不够慢;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一幅太阳靠着山在慢慢下沉的画面, 谢谢你!)
(7) 在鹳雀楼下是一条黄河, 诗人站在楼上还看到了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再现滚滚的黄河水流向大海的情境)
(8) 生:看到了黄河里的水在流动。
(9) 黄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用学过的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滔滔) 对,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词语 (教师相机出示:滔滔、滚滚、奔腾不息、波涛汹涌) ,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记一记。
(10) 这样气势非凡的黄河水它最终流入了哪里呢? (生:大海)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中说到的“黄河入海流”)
(11) (出示第二行诗:黄河入海流) 指导学生读出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 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情境。
(12) 站在鹳雀楼上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象,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太阳靠着山慢慢地往下沉, 滚滚的黄河水流入了大海)
(13) 将前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
3. 学习诗的后两行,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 诗人此时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这句话就是说 (出示:想要看到, 就要
(3) 生: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就要再上一层楼。
(4) 那诗中的“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千里目”自然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通过这句话, 诗人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出示:只有站得, 才能看得
(5) 指导读好后两行诗句。
4. 配乐朗读、背诵整首诗
(1) 指名配乐朗读。
(2) 指名配乐背诵。
(3) 集体配乐背诵。
五、听音乐, 画诗境
1. 请同学拿出你的笔和纸, 来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2. 配音乐, 学生自由作画。
3. 交流、赏析。
六、学习生字词
1. 出示生字:“雀”、“楼”。
2. 指导书写。
经典名著《登鹳雀楼》 篇3
据《清一统志》,旧楼在山西蒲州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蒲州今山西永济),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沈括《梦溪笔谈》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世事沧桑,河道变迁,尽管当年的鹳雀楼已淹没于黄河中游,今目的鹳雀楼已非故物,然而诗人的绝唱仍然给我们以启示和享受。
《登鹳雀楼》是首五言绝句,二十个字。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包含白日、山、黄河、海四个意象(image)。何谓白日,有人说是太阳,也有人认为不是太阳的本体,而是明晃晃的日光。实际上它有双重含义,一重指太阳,另一重指的是与黑夜相对的白天,曹植诗《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苏轼《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郭沫若词亦有“东方白”之句,白日者,白天也,光明也。原因是白天、光明与“日”是紧密相连的。
“依”不仅有“依傍”之意,太阳、整个白天以至于光明依傍着中条山冉冉消失了,作为诗眼,“依”饱含着感情,白日不仅依傍着山,白日还依依不舍的消失在山的那一面,诗人凝视着这一情景,是眷恋、是惆怅、是赞美,确实难以言表。
秦晋高原是壮丽的,郁郁葱葱的中条山是高耸的,太阳不仅消失在山的那面,整个的白天和光明也消失在山的那面。值得注意的是,“白日依山”不仅写出了白日和山的空间关系,而且写出了白日和山的时间关系、起初是整个太阳,接着是半个太阳,“尽”则是太阳隐没在山的另一面,留下的是晚霞,接着是黑夜,因而“白日依山尽”写出了日落的全过程,写出了光明与黑暗的分野。太阳隐没于山的另一面,光明与白天也将隐没于山的另一面,因而这一瞬间是精彩的,美妙动人的瞬间。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写海上日出,写草原日出,写泰山日出,写大漠日出,而王之涣写的却是日落,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的是远离故乡的愁思;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直指云天,长河则是长长的线条衬之以圆圆的落日,王国维认为此乃“千古奇观”;王之涣抒写的则是光明与白昼即将消失的白日,这既是天空景,又是远方景,还是西望景,意味极为深长。
第二句“黄河人海流”,鹳雀楼距入海口山东东营何止千里,站在鹳雀楼上,只能看到黄河汹涌澎湃的向东流去,和落日的动态美一样,黄河人海流也是一种气势磅礴,有声有色的动态美,上下相映,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一般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出,情景交融。比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通过“长江”这一浩浩荡荡,无尽无休的意象体现出来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心理深层次的感情,通过“桃花潭水”的意象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登鹳雀楼》抒发的不是情,而是理,一种具有超越意识的哲理,“欲穷”者,尚未穷尽也,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并不满足于眼前秦晋高原落日之美和大河奔流之美,所谓“千里目”,千里是一个大数,不是十里八里,也不是三百里,五百里。诗人所要追求的有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样极其广阔的境界,有的学者认为,一二句所写是诗人站在第二层楼所见,所以要更上一层楼,我则认为诗人的“欲穷千里目”是要看到白日落在山的另一面,另一面会是怎样一个景象;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蜿蜒数千里,奔流到海(海又是何其宽广)不复回的完整的宏伟景象,因此“更上一层楼”不是形而下的实指,而是在形而上的想象中超越日常生活有限的视野而进入到无限的那种“更上一层楼”。
登高才能望远,这是常识,王之涣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通,富有诗意地升华为哲学层次的哲理。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演绎,不仅观赏胜景需要“更上一层楼”,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更高更远的进取精神。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唐王朝衰微的时代精神的映照,而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盛唐精神的象征。
《登鹳雀楼》把景物与感情、空间与时间、现实与想象、具象和抽象、有限与无限,浑然—体地提升为哲理,我想,这才是《登鹳雀楼》魅力所在。
《登鹳雀楼》四句全用对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骨高”指的不仅是间架结构的高,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超越、進取的精神。前一联用的是工整的正对,“白日依山”对“黄河人海”,“尽”对“流”,(“尽”是无,“流”则是有),后一联则是流水对,最后一个“楼”字扣题。
唐人登鹳雀楼诗作多矣,沈括《梦溪笔谈》认为:“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首七律,诗题为《同崔邻登鹳雀楼》,诗作如下:
鹤雀耧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畅当的诗也是首五绝,题目也是《登鹳雀楼》,诗作如下: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四英译本评析 篇4
An Ascent to Stork Hall
The setting sun behi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muddy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If more distant views are what you desire,
You simply climb up a storey higher. (徐忠杰译)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 许渊冲译)
On the Stork Tower
The mountain is eating away the setting sun;
Going seawards the Yellow River is on the run.
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
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re flight! (吴钧陶译)
Upward
Westwardthesun,endingthe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Eastward the Yellow River, emptying into the sea. 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 upward! Up another storey! (翁显良译)
一、专有名词的处理
全诗涉及到的专有名词有两处,一是鹳雀楼,一是黄河。四个译本中,三位译者徐忠杰、许渊冲、吴钧陶采用的都是直译+意译的方法,将鹳雀楼译为stork+hall或者stork+tower, 翁显良则另辟蹊径,未正面翻译名称,而将题目内容整体处理,取其意项,译为Upward!
对于第二个专有名词黄河的处理,四位译者意见基本统一,三位直接采用标准译法the Yellow River,只有徐译在标准译法前又加入了解释性形容词muddy,进一步说明黄河之名的实质,不过徐采用此译主要意图可能并非认为确有解释的必要,而是出于格式上同其第一句setting sun 对仗的考虑。
二、词性、时态、语态的处理
原诗标题《登鹳雀楼》体现了一个登楼观景的动态过程,四个译文当中,徐译An Ascent to Stork Hall当中注意到了这个差别,使用了动词性的ascent, 许译和吴译都使用了介词on引导的短语,意思基本一致,但更强调一种状态,未体现出“登”的含义;翁译使用了表示行为过程的动词upward,一语双关,一则体现攀登的含义,二则暗合全诗高瞻远瞩、向上进取的主旨,很有创见,只是如同上节所述,作为题目未出现登临之地――鹳雀楼,正文当中也未能提及,似有欠缺。
四个译本正文部分词语词性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阅读全诗不难发现,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后两句写意,由景生情, 意韵悠长,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果以汉语断句来翻译,英译也可以是四小句。四位译者基本采用了此思路,这样英译中谓语动词使用4个应该已经足够。观察表二注意到许译最为标准,是4个动词;徐译增加了1个系动词;后两位实义动词使用较多,分别为6个和7个,吴译当中还另有系动词2个。
结合表二各译者特色词汇,将全诗前两句译文进行比较。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四位译者词汇使用差别不大,只是动词上分别使用了 “glows, glows, is eating away, ending”, 原诗此处表达了太阳徐徐落下到夜幕缓缓降临的情景,从时态方面来看,吴译“is eating away”和翁译的“ending” 都很好的表现出太阳逐渐被吞噬的情景, 很符合原文。徐译和许译都使用了glow的一般现在时形式,尽管许译当中又借the setting sun强调景物渐变的过程,但传递的含意还是没有后两位细致。同样在第二句“黄河入海流”中,徐、许仍继续简约路线,用seawards配合flow完成,而吴译用go与seawards 配合并附加了介词短语on the run,翁译采用了更多的特色词汇,继续第一句进行时态的使用,来凸显黄河奔腾气势,且对黄河流向通过 eastwards 一词进行了补充。就意思完整性讲,翁译无疑是涵盖最全的,只是句式也最为复杂。
表三对各译者译作正文部分用词总数和使用词汇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三) 各译文字数情况
不难看出,许译是四个译本中,用词最少的一位,只有23词,徐在前两句的翻译中同许基本一致,只是在“sun, Yellow River”两个名词前增加了 “setting, muddy” 这样体现状态的两个形容词,仔细揣摩,这种增词并不冗余,可更好的将隐含意义传递给读者。吴译在第一句的`处理中,同其他人略有不同,原诗当中动作的主语是 “白日”,其他三位都以白日为主写景,而吴译是以“mountain”为主体,尽管白日与山峰的相对关系未发生改变,但这样描写出的景物似乎同诗人当时欣赏到的景色略有差别;而翁译此处过于注重了意思的完整表达,加入了如“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into the sea”等解释信息,简练程度远远不够。
在后两句的翻译当中,许译尽管字数最少,但达意是最清楚的。尤其是“欲穷千里目”一句,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元代杨载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可见此句的重要性。许译直接采用人称代词 “you” 引导简单句,体现了登楼者登高望远的心情;徐、吴两人选择了条件句,句式自然略为复杂;翁译未提及人称,而使用了两个介词短语,效果也不错。该句另一难点就在于如何翻译“千里目”这是一个虚词,许译采用了“a grander sight”而徐、吴翁分别采用了“more distant,good and boundless,the farthest horizon”的表述,“千里”一词尽管在汉语当中是强调距离,但联系全诗,不难发现,此时诗人正在登楼远眺,他看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很远的地方,更应该是广阔而一望无际的大好山水,这样使用more distant,farthest似乎片面强调“千里”的字面意思,不如“grander”展示的画面那样开阔、壮观。翁译的“good and boundless”已经尝试表达其中无限和壮美的意思,不过整体感觉还是表意全面但简洁不足,与汉语绝句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理念相悖。
三、韵律的处理方法
《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写法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全篇对仗。“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千里目”对“一层楼”,非常工整。在四个译本当中,徐、许、吴都采用了诗体,结尾使用AABB韵式,而翁译使用了散文体,这也是他译文字数较多的一个原因。
表四反映了四位译者在辞格使用方面的概况。按照同类汉语诗的要求,许译在对仗方面是最为工整的,几乎没有什么额外之词,而在达意方面又毫不逊色。徐译和许译都使用了 “setting sun”头韵,setting 一词有助于那些汉语为非母语的读者对于该句的理解,为读诗过程中增加了不少音乐美,由于在音节安排上译文采用了最基本、最常用的格式―抑扬格, 明快而形象地刻画出了登高望远的心情,但细看徐译会发现,尽管整个译本都押了尾韵,但在后两句当中韵脚用词并非同一词性,表达上也没有许译简单;吴译的尾韵是比较规整的,只是并未能做到像汉语原诗那样公正的对仗,但也一气呵成,不失为一篇佳作。
结论
四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继承了王之涣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尽管翻译当中各有侧重,有些方面也略有伯
《登鹳雀楼》王之涣 篇5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反复朗读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解诗题,知诗人
1.写诗题,教学生字“雀”和“楼”。孩子们,今天马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它的题目叫《登鹳雀楼》。诗人登的是什么楼?看,这就是鹳雀楼。鹳雀又叫鹳鸟,这个“雀“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怎么写呀?我们看看古人怎么造这个字的。上面小鸟头,下面拖个大尾巴隹,联成一体。我们把它送到田字格里去,读que。“楼”也是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2.再读这座楼名――鹳雀楼,一直默默无闻,可有一天,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去了那,写下了这首――立刻这楼名声大振。
读诗句,感诗律
自读3遍。马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对照拼音,放开喉咙,把诗读通顺了,读3遍!我喜欢按自己的速度用心读书的聪明孩子。
检查自读。逐字落实正读音。王之涣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舞台,要听听我们二(1)班选派出来的最优秀的孩子是怎么读他的大作的。(此处出示人物形象)读书,尤其是读诗,讲究个字正腔圆,把每个字音咬准了哦!谁来试试!(你听了,有什么建议?字字准确你真是一鸣惊人啊)孩子们,你们读的都太好了!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单独认看看!厉害!哪些字容易读错,你给大家友情提醒一下。齐读生字。优秀送给你们!
3.我们一起看黑板,再来读这首诗!
4.示范读,轻声跟读,初感节奏。孩子们读这么好,王之涣先生很满意!马老师也想试试,读一读。可在大诗人面前,有点紧张。孩子们,你们陪我一起读,好吗?轻声的跟着老师的节奏,听听马老师是怎么读的,好吗?
马老师读,好在哪里?相机标出节奏线。逐句练习,逐句跟读。
师生合作,按节奏读。A.师上句,生下句。B.师声音低一点,生声音大一点。C.师读题,女生男生合作。
再指名读评价:比优秀还好,你们定评价语!(好的不得了!超赞!)
1.明诗意,悟诗境。激趣王之涣的评价。(配画外音)读的倒是挺热闹,可这一张张小脸上咋一点表情也看不见呢?我老先生写的诗,你们倒是读懂了没有啊?
2.自由读诗读得懂吗?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读读,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问质疑。
3.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孩子们,能提出问题,证明你聪明,爱思考!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王之涣给你们想了个高招。(配画外音)我看人家编教材的给我这诗配的图就很不错,小朋友们,你们可以读读诗,看看图,把它们看得活动起来,就什么都懂了!
第一句:说说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白日依山尽”,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出示图像,什么叫白日呢?想象说话。看句式说话站在鹳雀楼上,只见太阳( )。或者站在鹳雀楼上,我看见一轮( )的太阳紧贴着( )的`中条山( )。
第二句:黄河视频你有什么感觉?这就是李白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黄河入海流”。提供句式说话我看见( )的黄河( )地流向大海或者自由说话。
师小结: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比如,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这就是――白日依山尽。千军万马般的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这就是――黄河入海流。
4.看着这么美的眼前风景,孩子们,你们读懂诗人心里还想干什么了吗?――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往高处爬。对,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示诗句)。
诗人所想,太有道理了,小松树被大山托起,站得高看得远;孩子们,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小鹰飞得越高看到的世界越辽阔;青蛙登上山顶看见向往已久的海洋……)这些都证明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从古到今鼓舞了多少人向更高目标前进前进前进!我们该怎么读?
5.一千多年前,诗人登上鹳雀楼,看(板书看)到了(引读――),诗人想(板书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于是诗人说(引读――)。
6.现在你们再读全诗肯定能超过马老师了。想和我PK一下吗?我们都来再自己练练。
7.建议课外多读读古诗。拿出马老师课堂上奖励的卡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建议课后交流朗读。祝同学们古诗积累越来越多,也“更上一层楼”。
诵诗句,临诗篇
完整诵读这首诗。摇头晃脑出节奏,想画面。
学写生字。王之涣见识到你们的厉害了。最后还有一点要求,不知你们能不能令他满意。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很多人以它为素材创作书法作品。你们也能把这首诗美美地写好给王之涣、给马老师欣赏下吗?
要想写好,首先要写正确。这首诗里的生字都会写了吗?“雀”和“楼”会了,你还会写哪些字了?识字大王在这里!哪个字真简单――你们自主识字的本领让我佩服!
看来这个“欲”和“更”字有点难。今年庄稼欠收成,猜是什么字?看看在田字格里该怎么写。
配乐写古诗。
活动下我们的小手,看看诗篇在这张纸摆布在什么位置好看。用心写吧!
作品展示。王之涣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放心地穿越回古代了。
王之涣《出塞》 篇6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②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③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 《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作者】
王之涣的诗 篇7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横吹曲辞·出塞》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3、《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6、《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唐代诗人王之涣 篇8
传说王之涣曾经破过一起命案,而且过程十分有趣。刘月娥的丈夫在外经商,刘月娥和小姑一起住在家中。不想有天晚上小姑被一青年男子杀害在家中,刘月娥赶到的时候,只在凶手的脊梁上抓了几道印子,凶手逃之夭夭。刘月娥只好前去报案。
王之涣得知,问刘月娥家中是否养了狗,刘月娥说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没有叫。王之涣了然,于是说第二天在庙会上审狗。那天来了很多人,不料都被赶了出去,只留下了青年男子,王之涣让他们脱掉上衣,终于发现一个脊梁上有印子的人,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受害人的邻居,也就是凶手。原来王之涣听到狗没叫,就推定是熟人,但怕大张旗鼓地搜查会让凶手跑了,于是想出了审狗的方法。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 篇9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诗人王之涣简介 篇10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历史评价
沈括曰:“河中府鹳雀楼两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现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我国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
后世纪念
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
王绾墓志记载,王绾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公元七九三年,王绾死于京城长安。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消息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茔。
【《登鹳雀楼》王之涣】推荐阅读:
王之涣《登鹳雀楼》鉴赏01-15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拼音09-06
登黄鹤楼 王之涣翻译11-07
王之涣 送别11-25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05-21
《宴词 王之涣》阅读答案06-27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10-24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05-15
王之涣的生平介绍06-03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 赏析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