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鉴赏

2024-06-03

左思咏史鉴赏(共5篇)

左思咏史鉴赏 篇1

浅论左思《咏史》

【摘 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西晋是曾有短暂的统一,但腐朽的门阀制度又特别严重,从西晋初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左思出生寒门,仕进不得意。面对此情他的诗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对当时门阀制度进了激励的抨击,从而形成了左思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左思诗除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关键词】:

丰富多彩 独特 左思风力。

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

左思出身寒门,他因妹妹左芬入宫被封为“贵妃”,迁居洛阳,而做了个秘书郎的小官。当时门阀制度已经形成,当官的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虽然左思的妹妹被皇帝选入宫,加上他的《三都赋》已经闻名于世,但还是因出身寒微而只能位居下位,得不到重用。左思是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一心想建功立业,但不能有所成就,自然愤愤不平,表现在诗歌里,就必然“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样的诗,就超过了同时期的忽视内容而专为辞藻句法等艺术形式的陆机、潘岳的诗作。﹙一﹚抨击揭露当时反动腐朽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陷入分裂和**中。西晋是曾有短暂的统一,但腐朽的门阀制度又特别严重,从西晋初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左思是出生寒门,仕进不得意。面对此情,他对这进行了抨击,像他的《咏史》其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以山上的小苗比无才而又有权势的人,以涧底的高松比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接下来 就直接说世族子弟居高位,有才而无势的人只能做下官。再借用金张因祖先世代为官,因此他们家族七代都做汉朝的贵官,冯唐虽有才,但到老也只是个小官不被重用。这是封建社会的极不合理的现象,也是它的本质,在这样的时代里有才学而出身低微的人是不可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的,现实和理想是有矛盾的,而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这里用了史事来比喻,因此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对当时门阀制度进了激励的抨击。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对象与否定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显得更加有力度。其七“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的感叹,表明了并非自己无才能而是出生寒士被“遗之在草泽”,对门阀制度也是强烈的控诉。

(二)表现自己为国立功的胸怀

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

所谓“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自古以来的达士,更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左思作为一位达士尽管仕途不得意但他依然有为国立功,安定边疆的责任感和志向。例其一“虽非甲胃士,畴昔览《穰苴》”表明自己虽非武人,但熟读兵书。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确实需要勇气的。特别魏晋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世系之家,他能够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可贵的。“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说自己胸中的豪气需要发泄,并且根本不把东吴放在眼中,从此句可见作者的豪情壮志。作者以“铅刀”自比说自己虽才钝,但也想自试才能,为国立功,正如铅刀也以一割为贵,表明了左思为国立功就是献身也在所不辞的胸怀。

(三)表现自己“功成不受爵”的价值观

左思虽一再表明自己有为国立功的思想,但却毫无贪图爵赏之愿,像其一最后两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就表明了自己功成后还是愿过自己平淡的生活,“归田庐”更有些隐士的意味。

其三以段干木、鲁仲连自比,赞扬他们“功成耻受赏”、“比之犹浮云”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屏弃,表明自己对这一切的藐视,这固然是对其一所咏叹的“功成不受赏,长辑归田庐”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只是在这一首中具体地规划了自己“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道路,即做一介布衣。需要的只是平凡的隐士的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是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以笼中鸟比穷巷士,荆棘比喻障碍,说明“士”的生活贫困并充满艰难困阻的,想施展才智,却事与愿为。以李斯、苏秦这两个纵横家的尊荣和杀身都是在顷刻之间发生的,一切荣耀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太刻意的去追求。“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以鼹鼠、鹪鹩来说明“达仕”应该知足寡欲,不应像李斯、苏秦那样耻贫贱、慕荣华。其实这表明了左思自己对深居僻巷,落落寡欢生活的赞扬及喜欢,不追求荣华富贵,过平淡的隐士生活。其五中“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许由”是传说中的高士,尧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而逃避山下,隐居躬耕。写自己愿意着贫民衣服离去京城,去像许由一样去过隐居躬耕的生活。“高步”可见作者毫不犹豫,洒脱的从“尘世”走向“山林”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旷达、豪迈的胸襟。

(四)表现自己面对困难不屈的精神

自古英雄多磨难。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

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在他创作之初陆机偿讥之:“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最后《三都赋》名满京城使“洛阳为之纸贵”。可见左思也是经过了许多困苦才获得成功的啦!例四写杨雄著书生活虽寂寥,但其在艰苦的条件环境中成有成就,其才将传于天下。可见杨雄也是先遭受困厄,终成大业的。其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不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分别以主父眼、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贤的遭遇,及接下来说历代英雄都会遭遇很多困厄。以此一方面对自己在当时“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情况下自己仕途不顺的安慰、激励,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以英雄自居,因此才会面对困厄的,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心志。

二.独特的艺术特色

左思诗除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色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

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不仅如此他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其独特的特色。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左思《咏史八首》中运用了许多对比手法,可谓处处皆见,大块运用啦。例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一边是汉代繁荣的长安城中权贵们的豪华生活,一边是扬雄寂寞的著书生涯;一边是朝夕相聚、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荒淫无耻,一边是安于贫贱、甘于寂寞、潜心著述、闭门写书。这首诗是整首对比,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形成层层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题,对扬雄甘于寂寞的著书生活的赞扬表明了作者自己的心志。

其二中“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是把涧底松与山上的小苗相比,虽然山上的草木才长出,不好是枝叶繁茂,但它由于地势的缘故反而能把涧底的枝叶茂盛的松树给遮挡住。把“蹑高位”的“世 胄”子弟与“沉下僚”的“英俊”之士相比较;把金张与冯公相比,一边是凭借祖业世代为官,一边是有才能但不被重用,通过这些对比该诗鲜明、深刻生动地揭示出门阀制度的腐朽。

其三的“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与其六的“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及“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相比较,一褒一贬,表现了作者藐视一切的气概。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其二把郁郁葱葱的涧底松比作寒门出身沉沦下层的才智之士,将山上的寸茎小苗比作豪门出身居高位的无能之辈,由于地势的不同,使得“高者为卑,卑者为高。”

这种比喻使主题鲜明生动。

其八以“笼中鸟”比喻“穷巷士”。说小鸟要展翅高飞就碰到笼子的四角,飞不起来。贫士深居僻巷,落落寡合,独守穷庐,形影相吊。仕进之路充满枳棘,无路可通,想施展才智,却事与愿违,终身失意,比喻恰当形象。钟嵘《诗品》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所谓典怨,就是托史以鸣不平。所谓“精切”主要就是指这类形象贴切的比喻,这是左思诗中运用比兴的艺术效果。他把概念的东西(指社会不合理现象)用形象表现,把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来比附,将自己心中的愤慨托之古人,以代古人鸣不平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诗歌的兴味和寄托。远离“人世”是困苦的,引出下面的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同时写苏秦、李斯那些人他们处心集虑想得到荣华富贵但终究是短暂而过终被杀,左思认为人应该安贫知足,做一个“达仕”。该首把一、二句铺垫用得游刃有余,使整首诗都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三)语言的质朴而奇特

语言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效果,并且不同作家各自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像鲁迅先生的语言犀利、尖锐就决定了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批判性。屈原喜用兮字,因而开创兮字体的诗。左思的诗语言质朴是因为他的语言并没有刻意求工﹑雕琢字句﹑语句华丽。但是其语言也有其自己的特点。1.喜用叠字

其二中的“郁郁”是指树木繁茂的样子,“离离”是枝叶下垂的样子。这两个叠字对“涧底松”与“山上苗”进行了很好的说明与修饰,才有了下面的“以彼径寸茎,荫尺百尺条”其八中的“习习笼中鸟”“落落穷巷士”“习习”说鸟屡飞貌,“落落”指和人疏远难合,用这两个叠词也是说明了士生活的贫困。其二和其四两个叠词都起修辞作用,它使表达更加深刻形象。

其四“济济”是美胜的样貌,“赫赫”是显盛的样子,两句话写出了京城内王侯住宅富丽堂皇,诗歌用叠字渲染气氛,使人仿佛身处闹市之中。“寂寂扬子宅”“寥寥空宇中”“寂寂”“寥寥”都是寂静的意思,写出了扬雄甘于寂寞,安于贫穷,安

心著书的精神。2.喜用反问句

其二“冯公岂不伟”说冯公难道没有才能吗?我们知道“冯公”是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曾对文帝指出当时法律严苛,不能用将等弊,由此可见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老年还是居郎官小职,不被重用。用这一个反问语气更加强烈,不仅对冯公“白首不见招”的愤愤不平,同时带出作者自己的感慨,自己也是有才能而不能受到重用。这是多么的让人痛心啦。

其六“豪右何足陈”是说富贵大家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表现了作者对贵族的一种鄙视,结合全诗看,作者认为那些贵人只知道食禄,他们像尘埃一样不值得一提。

其七“四贤岂不伟”说的是“主父”﹑“买臣”﹑“陈平”﹑“长卿”这四贤难道他们都没有才干吗?这是更加肯定的他们是很有才干的人,结合他们各自的遭遇看:主父游学四十年,困于燕、赵,父母兄弟不以其为亲;买臣未仕时穷困卖柴,妻不耐贫苦,改嫁而去;陈平汉高祖功臣之一,少时家贫,所住的地方在背着城郭的僻巷里,以席为门;长卿是指司马相如,归成都家中空无所有只见四壁。他们都是有能之人,但在人生中都经历了很大的挫折。这样用反问更加肯定地表达了自古以来英雄多遭困厄,历代英雄始终埋没不彰的多的很,自己不被重用也是众多英雄中的一个,同时也肯定了自己的英雄地位。可见反问的运用使语气更加肯定,加强诗的主题思想。

三.左思风力及其影响

左思的咏史诗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下,通过自己创造出现了“左思风力”。“风骨”我们通常认为“风”指艺术特色,“骨”指思想内容。刘勰对风骨的解释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沉吟哺辞,英先于情。故辞之侍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文心雕龙.风骨》可见时代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文笔健美有力,是被刘勰纳入了风

骨的美学范畴的。对于“建安风骨”这个词,各自的文学家下的定义各不相同,郭预衡先生编著的《古代文学史》把通脱、骋词、华糜这些特点认为是“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而袁行沛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既有政治思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的时代;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建安风骨”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的高度统一。左思的《咏史八首》在内容上表达了自己为国立功,而又不贪荣华富贵,对门阀制度的批判,同时还写了面对困厄时不颓废沮伤,内容可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啦。艺术上具有引用史事、对比、比兴等,因此他的诗有“左思风力”、“文典以怨”之称。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冶诗词,故是一代做手,岂潘(岳)、陆(机)辈所能比埒。”①左思不仅在文章方面艰苦琢磨,而且在道德方面也深深地冶炼.左思在洛阳生活很艰难,但他仍然自尊自重“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六)左思在洛阳门庭很冷落,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其四)他不为暂时的困苦而折节奴颜,不为长久的孤寂而攀附献媚。同时在当时“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这种门阀制度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左思作为一个下士并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想法,并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激励的抨击。可见左思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远大的胸怀。例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对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看似赞扬段干木、鲁仲连,其实是以他们自比,用朴素的语言写自己在“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这种时代背景下,自己仍愿为国家排忧解难,又不图封赏,歌颂了他自己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的态度。“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气势雄健、感情充沛,表现了自己对功名富贵不屑一顾的志节。

“左思风力”对古典诗歌的传统风格也是有影响的。它曾直接熏陶了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唐代陈子昂提倡诗歌革新﹑反对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时,得讽喻之致的左思便受到很大推崇,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显然受到左思的影响。今天左思所抨击的黑暗时代一去不返了,但他的《咏史》诗作为珍贵的古典文学遗产,那沉雄悲凉的诗句依然回扣人们的心弦。

总的字数:7580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沈德潜,《古诗源》卷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6页。②张玉谷言,转引自刘文忠《中古文学与文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83页。

③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卷七,1977年7月版,第163页。

参考文献

1.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华书局,1962年版 2.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沈德潜,《古诗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辞书版,1992年版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房玄龄,《晋书》,岳麓书社,2000年版

左思咏史鉴赏 篇2

关键词:左思,咏史诗,历史人物,精神

一、左思简介

左思, 字太冲, 齐国临淄人, 西晋太康时期著名文学家。父左熹, 出身于小官吏, 母早离世, 妹左芬。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左芬被选入宫, 左思移家洛阳, 在此期间初涉仕途, 任秘书郎。元康年间, 加入贾谧门下文人集团“二十四友”, 为其讲《汉书》。永康元年, 其妹左芬去世, 贾氏集团覆灭。左思退居宜春里, 专心典籍。后齐王冏请为记室参军, 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 张方纵暴洛阳, 左思移居冀州, 数年后病逝。左思现存的作品有诗十四首、赋三篇, 其中以《三都赋》和《咏史》八首最为著名。

二、《咏史》八首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名类, 从汉代的班固到唐代蔚为大观的咏史之风, 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左思更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位诗人。他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加入了自己的创造, 为咏史诗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大门, 即“借咏史事, 抒己之怀”。代表作便是他的《咏史》八首。

关于左思《咏史》诗的创作时间有三种说法:一主完成于灭吴之前;一主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应作于灭吴之前, 其余七首为西晋统一之后陆续写成;一主八首皆左思后期作品, 第一首乃晚年回忆之作。笔者在这里较为赞同第三种, 《咏史》八首在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读来一气呵成, 是一个整体, 很有可能是左思人生后期集中创作的。再者左思的咏史并非对历史事件的铺陈, 而是带着自己强烈的感情表达他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一种看法, 在其爱憎分明的态度、慷慨激昂的情调和简洁有力的语言中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诗人跃然纸上。

三、左思的精神世界

1. 为国效力之志, 不为名利之情

这一点是贯穿整个《咏史》八首的, 左思提到的众多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追求, 最突出的两个人便是段干木和鲁仲连。他们是左思最为欣赏的古代圣贤, 代表着他心中的理想人格。《咏史》其三写道:“吾希段干木, 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 谈笑却秦军。”“希”和“慕”都有仰慕之意。段、鲁二人都是战国时人, 段干木怀君子之道, 声驰千里, 以贤名免干戈, 却不慕功名, 自甘退隐, 终身不仕;鲁仲连谋略不凡, 谈笑之间“却秦军”, 却在事成后拒绝封赏。

左思钦佩他们, 段、鲁二人身上寄托着他为国为民的追求。他在《咏史》其一中说自己:“著论准过秦, 作赋拟子虚”, 以充满自信的口吻告诉读者自己是一个兼有文武才略的能人。“铅刀贵一割, 梦想骋良图。”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解释说:“才虽钝也想自试, 为国立功, 正如铅刀也以一割为贵。”为国效力之志正是他家世儒学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再者段、鲁二人视名利如浮云, 轻富贵, 傲王侯, 是不羁之人。他们在国难面前镇定自若, 以高尚的德行驱逐了外敌, 然后又如弃草芥般谢绝厚褒重赏, 飘然而去。左思评价道:“功成耻受赏, 高节卓不群。”恰恰印证了左思《咏史》其一所说:“功成不受禄, 长揖归田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左思精神世界里更可贵的东西:他梦想中的“良图”是像段、鲁那样为国家做出贡献, 平定东吴、羌胡。但在建功立业后要弃绝名利隐退田亩。其一“功成不受赏”在这里变成“功成耻受赏”, 他真正追求的不是名利, 建功立业是为国效力, 为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也要坚持精神自由, 保持自己的不羁。他借两位先贤道出自己理想的处世态度。诗中的段、鲁二人并不是单纯作为历史中的人物被提及, 而是左思本人的化身, 他们身上寄托着他的理想抱负。

2. 批判门阀, 蔑视权贵

左思《咏史》八首中那种蔑视权贵的批判精神使他在奢靡成风的西晋独树一帜。批判是通过两种人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即满腹才华的寒士和蹑居高位的豪门世族, 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冯唐和金张家族。冯唐是西汉代郡人, 一生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君主, 虽自身才能出众, 一生也不过任郎官小职。汉武帝时征求贤士, 这一年冯唐已经九十多岁, 不能再做官了。“金张”指金日殚和张安世, 是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张依靠祖先的世业, 七代都是汉朝的贵官。

冯唐空有才华, 不被重用, 一生屈居低位令人唏嘘, 这又何尝不是左思的遭遇?左思出身寒门, 从他举家迁居洛阳到病逝冀州, 并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左思自272年入洛, 直到290年才为陇西王祭酒, 291年做到秘书郎。虽然左芬为晋武帝贵嫔, 他的一生仍不得志, 他在《杂诗》中写到:“壮齿不恒居, 岁暮常慨慷”感叹自己志不得伸、老之将至。他左澄江湘, 右定羌胡的“良图”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自曹丕确立九品中正制, 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 豪门士族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进入西晋, 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这一时期人们对于门阀的重视超过了才能, 于是出现了纤细“山上苗”遮盖了葱郁“涧底松”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左思才高志清, 却因出身低微而没有得到门阀社会的重视, 空怀报国热忱的他在《咏史》其二中揭露和抨击了门阀制度的罪恶。“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一句是对魏晋门阀重压之下官场形态的最好总结, 也是左思代表天下寒士向不合理的社会门阀制度发出的抗议书。用冯唐和金张家族的对比, 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 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 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有力。

左思在社会压迫面前没有被动接受, 而是提升自我精神世界, 做出个性化地反抗。社会贵贱等级的评价体系在他眼里不屑一顾, 他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贵者虽自贵, 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 重之若千钧。” (《咏史》其六) 这种人生态度表明, 人的尊卑贵贱的社会地位是由社会、由他人决定的, 但人的尊严、价值是由自己来决定的。王侯将相的荣华富贵并不代表个人价值的实现, 利用自身的才智排忧解难、成就高名, 不受权势羁累, 追求心灵自由, 保持精神高洁才是左思渴望的理想人生。

3. 安贫知足, 旷达为怀的自处之道

《咏史》其八写到两位人物——苏秦和李斯。苏、李都曾贫寒不得志、后荣极一时、最终反被权势荣华所累, 付出了性命。左思在诗中写到:“俯仰生荣华, 咄嗟复雕枯。”苏秦学成《阴符》一书后, 周游列国被燕文公赏识, 其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让他成功组建合纵联盟, 任“从约长”, 佩六国相印。李斯自《谏逐客书》被秦王采纳, 仕途一路高升, 秦统一天下后, 被任为丞相。那时的苏、李二人是何等风光。可是政治局势瞬息万千, 合纵失败, 苏秦死于刺杀;秦始皇驾崩, 李斯沉迷于权势, 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 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 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 被腰斩于咸阳闹市, 并夷三族。荣华富贵不过一瞬, 一个人得权、失势不过俯仰之间, 对于权力、物质的过度追求会使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偏离了初衷。所以诗人写道:“饮河期满腹, 贵足不愿余。”左思借《庄子》中的两个寓言说明对于人生中万事万物的追求, 贵在知足。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倏起倏落、乍荣乍枯的境遇, 对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贫士的生活虽穷困, 但苏秦、李斯那种际遇不值得羡慕。自处之道应该是安贫乐道, 旷达为怀。弃却富贵, 退居乡里, 以求洁身自好是左思的必然道路。《咏史》其五“被褐出阊阖, 高步追许由。”正是这一选择最好的写照。田居生活远离权势中心, 左思怡然自得, 乐在其中。《招隐》:“非必丝与竹, 山水有轻音。”但左思又是矛盾的, 《杂诗》:“岁暮常慨慷”又可见左思退居乡里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

4. 反思历史, 肯定自我

左思精神中熠熠发光的地方不仅在于他的“志”与“情”, 更在于他长远的眼光。《咏史》其七写西汉四贤:“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主父偃、陈平、司马相如、朱买臣四人有文有才, 但他们未遇之时, 依然免不了饥饿流亡。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统治者赏识与否。左思看到了英雄人物常会有的悲剧:如果他们不被统治者赏识, 没有脱颖而出的机遇, 他们就会像平庸的人一样被埋没于历史之中, 他说:“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可见左思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面对门阀重压、志不得伸的痛苦, 他没有自怨自艾, 而是反观历史, 充分肯定自己的才能, 认为自己也是像四贤一样的一代奇才, 自己至今没有实现自身的抱负, 是社会制度和时代导致了这种无奈。因此左思强烈地批判社会制度, 肯定自我。在那个时代, 左思能具有这种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左思一生历程曲折, 思想复杂。在他身上, 既有为国为民的儒家情怀, 也有功成身退、耻受封赏的高尚品质。从为国效力到安贫知足, 从积极铸就“良图”到“高步追许由”, 他满怀济世的希望常与报国无门的无奈相伴随, 这看似矛盾的对立面却铸就了左思熠熠生辉的君子人格。在魏晋这个重视荣止风貌、气质神情的时代, 左思没有占优势, 但是他的思想, 足以让他发光!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魏晋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 1996.10.

[2]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M].中华书局, 2003.

[3]吕慧娟, 刘波, 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3.

[4]戴燕.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入门[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5.

[5]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中华书局, 2012.9.

[6]管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

简论左思咏史诗 篇3

关键词:咏史 咏怀 建安风骨

最早以咏史诗命名的当推东汉班固的五言《咏史》。钟嵘在《诗品·总论》说:“东京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1]班固的这首《咏史》几乎用的是史事的叙事手法,我们很难窥视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因此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无法与左思《咏史》相比,但不难看出后者对前者的承袭。清人何焯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太冲多自虑胸臆,乃又其变。”[2]从咏史诗的发展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为正体,以“自抒胸臆”为变体。前人的咏史诗虽有咏怀成分,但偏重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把历史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如此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始自左思。刘熙载《艺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3]所谓“论体”,重在议论。惟有采用议论方式,才能坦率咏怀。诗人把议论融于形象,使作品富于感情。不管是回顾过去,还是面对现实或驰想未来,一切理想和雄图的表述,都紧紧地扣合着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每首诗中,诗人的自我都得到了升华。

张玉谷所言:“(左思的咏史)或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4]诗人往往错综史实,连类引喻,从容调度,纯熟而自然地直抒胸臆,名咏史,实咏怀。如《咏史》第一首,直抒胸臆,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慷慨抒写无遗。第二首“郁郁涧底松”里,一边是赫赫洋洋的金日磾和张汤,一边是年老官微的冯唐。对比了他们的悬殊地位,这样“蹑高位”和“沉下僚”的具体事例有了,“由来非一朝”的铁证也昭然若揭。在《咏史》第三、五、六三首中,左思歌颂了段干木、鲁仲连、许由、荆轲、高渐离等高节之士的情操。鲁仲连建有功业,诗人景仰;许由不慕功名,自甘退隐,作者追慕;荆轲、高渐离傲岸世俗更为太冲赞赏。第四首诗中,作者表示愿以扬雄为准的,著论辞赋,希以“立言”求“不朽”。第七、八首中,诗人“直举胸情”,诉尽寒士的悲辛。

由此可见,左思所关注的不只是事件所蕴含的得失意义及道德评价,而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通过历史上的人、事来抒发,这样的咏史诗往往有所寄托,他把历史人物作类的归纳以探讨寒士的命运与出路,从中获取的不是某件事的具体教训,而是抉择生活道路的启示。这使他的《咏史》超出事件的限制而真正具有“史”的意味。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是当时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的不良风尚中重振建安风骨的唯一诗人。钟嵘评其诗“出于公干”,[5]公干即建安诗人刘桢,在论及陶渊明时说“又协左思风力”[6],“风力”与“风骨”相近。可见钟嵘标举“左思风力”,含有左思再现建安风骨之意。钟嵘还说他的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7],也批评他“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8]。这固然是囿于齐梁时尚,但我们从中可知钟氏所谓“左思风力”并非指其诗的文采,而主要就其内容而言。很显然,左思不像以前的咏史诗人那样,只在客观铺叙史事中略见自己的意旨,而是能慷慨地以古人自喻,做到了咏史而己之情性俱见。他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抒发性。再加之他恰当而变化多端地以史实作为抒怀的素材,这就使他奔放热烈的感情能多角度地自由迸发。故他的咏史诗典而怨,精而切,得讽喻之致。其建安遗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在咏叹古人古事中抒发了自己慷慨敷昂、高洁不凡的功业理想

咏史第一首,叙写自己早年的文才武略、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铅刀虽钝,犹贵一割,为国捐躯,何等慷慨。一“眄”一“盼”,一“澄”一“定”,表现了他为国立功的勃勃雄心。“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与渴求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建安诗人曹子建何等相似。

(二)无情的批判了黑暗的现实

如果说前面抒发的理想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那么咏史其二则是他对当时门阀世族的直接揭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涧底松喻受屈的寒士,山上苗喻依仗门第世代为官的士族。通过比兴,揭露了当时贤愚不分的黑暗现实,指出了这种历史悠久的根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观今鉴古,全诗洋溢着强烈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晋时代,在门阀世族制统治下,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左思着他的身世之感,同时还替古人发了牢骚。如果说曹操的《蒿里行》是用民歌体的形式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是“汉末实录”,是“史诗”,那么,左思以咏史诗的形式展现了魏晋门阀制下庶士受压的历史。他在兴寄讽喻中嵌进史材,咏史以咏怀,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建安风骨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左思作品中抒发了高洁不凡的人格理想,鲜明地提出了评价人物的独特标准——尊重“寒士”,追随“隐士”,钦佩“侠士”,倾慕“达士”。

咏史其四,以赋的手法铺写京城的豪贵繁华和扬雄穷居著书的寂寞,表现了对寒士的崇高评价。清人何焯说:“此首言地势既非,立功难觊, 则柔翰固在,潜于篇籍,以章厥身者,乃吾师一也。”[9]指出了左思在“铅刀一割”的理想没有实现之后,力图“以翰墨为勋绩;以辞赋为君子”以寂寞寒士自况。左思的确有与扬雄类似的经历。公元272年,他送妹入京而迁居洛阳。当时著名文人陆机听到左思想作《三都赋》就讥笑他说:“此间有绝父欲为此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但左思仍穷居著书,赋成之初,时人看不起,最后左思请有高誉的皇甫谧为之作序延誉,终于使得“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由此可见,左思对历史上的寒士的崇高估价渗透了他个人独特的身世之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豪贵士族的蔑视。

咏史其八抒发了作者认清黑暗现实后产生的愤嫉和绝望。他反对苏秦、李斯之辈的暴兴暴亡,主张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虽于反抗黑暗现实是消极的,但与那些虚伪狡诈、逐鹿荣华的人相比,就高洁得多了。左思独善其身的归隐思想是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他能在污浊的现实中坚持独立的人格,正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骨气的真实表现。

综上所述,左思咏史诗能直抒胸臆而不颓废,抒发感情时有《古诗十九首》那样的真率自然,而去其庸俗颓废的糟粕。整组咏史诗达到了历史感、现实感和身世之感的统一,洋溢着向上的情调,托史抒怀,使人感到风力内充,有建安诗人“骨气奇高”、“慷慨悲凉”的风骨。

注释:

[1][5][6][7][8]周振甫:《〈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别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6年版。

[2][9][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清]刘熙载:《艺概(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清]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师版) 篇4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咏史怀古诗该如何解读。

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泊秦淮》《过华清宫》《乌衣巷》《与诸子登岘山》《山坡羊·潼关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真题导航: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②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③,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②麦秀:即麦秀之诗。《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③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1.这首《荆门道怀古》从题材看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依据是什么?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南国帝畿本应楼阁玲珑,但现实却是“宋台梁馆”的遗迹依稀可辨,首联两句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韵味无穷; ②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以及对唐王朝政治局势的忧虑。“麦秀空城”,并非实写城内空空如也,唯麦子而已,而是用“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暗示唐王朝如不认真改革弊政,也会重蹈南朝四代的覆辙。

③抒发了作者被贬的伤感。尾联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余味无穷。

三、链接高考:

师问:这种咏史怀古诗的情感题,我们该如何作答?(插入高考题)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

2.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16江苏卷《八声甘州》)

①盛赞朋友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

②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借李广自比,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腐败和黑暗。③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结句融情于景,不得重用、抑郁悲凉的情感寓于“斜风细雨”“轻寒”之景中,余味无穷。

总结答题步骤:

①概述情感:如怀古伤今、怀人伤己、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等。

②阐释分析:抓关键词(意象词、情感词等)和典故,逐句分析,这样分析更全面准确。

四、课堂反馈: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吊古伤今之情。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消逝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

(2)警示当朝统治者: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无法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3)借古讽今,借六朝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喻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不要步六朝的后尘。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咏史怀古诗的特征,以及咏史怀古诗情感题的解题方法,需要注意的是:1.解读诗歌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歌;2.解读诗歌要善于运用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如:题目、作者、朝代、注释等。

五、课后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请对本诗的尾联加以赏析。(4分)

(解析)本诗的尾联就是“以景结情”。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 ;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亦不明言。本诗的尾联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左思咏史鉴赏 篇5

例如“怀古”类诗歌的复习情况:

(1)选定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 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石头城》(唐,刘禹锡)、《蜀相》(唐,杜甫)、《乌衣 巷》(唐,刘禹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怀》(宋,辛弃疾)、《赤壁》(唐,杜牧)、《金陵怀古》(唐,许浑)、《咏怀古迹》(唐,杜甫)。

(2)借助教材、相关资料、工具书或网络资源对这 些诗歌的内容作出分析和探究。

(3)得出此类诗歌内容特点的“共性”一般有以下 三种:a.通过怀古来表述作者对时局的忧虑;b.通 过怀古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之情;c.通 过怀古来警示统治者(或“世人”)要以史为鉴。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归纳、整理,我们对 “怀古”类诗歌的内容便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在 以后的考试中,一旦确定所鉴赏的诗歌属于“怀古” 类,其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就不难把握了。

第二节、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234

4. 用典 5. 化用 6. 寓情于景

七、鉴赏步骤

(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比如1996 年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故意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心

爱心

专心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霜天晓角•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该词为登蛾眉亭远望,因景生情而作。风格豪放,气魄恢宏。

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险景天成: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词人见奇景而顿生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前句是说:那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宛如美人刚刚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的蛾眉。“凝”,谓凝止、聚积;在这里则指蛾眉凝愁;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与恨,几时极”来,“极”谓极尽、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说的是蛾眉含愁带恨,其实发泄的却是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愁苦。词人生于宋、金交兵、战火遍地的**年代,身为南宋官员,面对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应是对恢复版图、统一旧时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灭与继续企求。

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与景融。“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是写: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边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长城为塞,“塞外”则指今长城以外亦即我北部边疆地区,它常与“江南”相对仗使用。身在南国的词人所听到的“塞笛”,只能是因为日夜将收复失地萦绕心头而形成的一种幻觉,在写作技巧上则是使用了跨越空间、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胆联想,这使豪气之中多少带进了一丝苍凉。当然,“塞笛”也可指实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因为那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军事重镇,史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将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地。但诗词贵虚不贵实,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异的色彩。接下来词人又迅速将驰骋的想象拉回到眼前,这里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颠沛、依傍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矶一带正是诗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中,前句是说: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作者对着茫茫江水,呼唤寻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这寻找、这呼唤,既是对所倾心仰慕的诗人的凭吊(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记载,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却也可理解为词人在积极地为苦闷心情寻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旷达、豪迈如李白般的性格。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开阔,它不仅对前面之问句作了答复,而且是词人对愁与恨交错缠绕所作的奋力摆脱: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当更有令人神驰的景物。

该篇在写景时,采取张弛、刚柔迭相使用的手法,达到了映衬鲜明的效果。例如“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与“天际两蛾凝黛”之间反差极大,前者刚劲有力,后者柔闲多姿;同样地,“怒潮

用心

爱心

专心

风正急”与“酒醒闻塞笛”两句,前者如张弓扣弦,后者则安闲舒缓。都显示出各自的美。此外,在抒情处,使用了两个问句,给读者留下更多可供思索的余地。(韩秋白)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①诗的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字里行间寄寓 的情怀。

②这首诗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寄寓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4.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用心

爱心

上一篇:海燕第1课时学案下一篇:检察院任职表态发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