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共5篇)
怀古咏史 篇1
怀古咏史诗在历朝历代都作为一种专门诗歌题材而为文人们所创作乃至吟咏。尤其在唐代达到鼎盛,它以一种独有的对于历史的感悟和人生的体悟成为诗人们争相创作的对象,也是唐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景观。在词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后,词人也需要用吊古伤今的形式来抒发兴亡变幻、盛衰枯荣之感,。于是,词中也出现了怀古咏史这样瞩目典范的题材。事实上,它在运用长短句那种情韵绵长的形式来咏史抒怀时,有一些独具匠心的风采之处。
一、花间词人———个人命运的感伤
唐五代两个词人创作中心,即西蜀词人群和南唐词人群。其中花间词人避居西蜀,他们大多目睹了唐王朝宦官争权、结党营私、藩镇割据、 异族侵略的残酷事实,目睹了唐统治者腐朽无能乃至改朝换代,五代十国的分裂并立的局面。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随之失去了应有的光辉,历史上的动荡和篡乱每每在“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的智慧观照下,1被顺理成章地置换为现实社会的殊相,成为抚感时事、寄托遥深的载体。晚唐诗人们尚且可以在过往历史中找寻亡国的经验教训,迸发出唐王朝的最后一抹流光溢彩,可是花间词人们只能被动接受亡国的命运,凄凉地哀叹神伤,其中寄托着个人命运的无可奈何,悄怆幽邃的伤感无奈。
花间咏史怀古词的出现受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影响,他们熔铸唐人诗情画意,营造唐诗朦胧情景、讽刺历朝历代兴衰荣枯故事,记录了不同时代下词人对当时事件的不同情感和心路历程。花间词人的吟咏抒怀集中在历史上兴亡变幻、沧桑巨变的史实上,他们在后人眼中处于一个被讽刺感慨的时代,而当时将前代凄艳衰飒的故事来写进词中,情韵缥缈间哀感凄怆。
如孙光宪的两曲《思越人》以“古台平,芳草远,馆娃宫外春深。翠黛空留千载恨,教人何处相寻”、“古渚莲枯,宫树老,长洲废苑萧条。想像玉人空处所,月明独上溪桥。”渲染悲剧的气氛词人借用西施之事来感怀伤情,用悲悯绝望的目光来俯瞰自己所处的时代,乱世乱离,生发出无奈惆怅、生不逢时的苦涩郁结之情。
二、北宋词人—忧患意识的抒怀
北宋中后期咏史怀古词开始蔚为大观。外忧内患的历史背景下词人们感怀乱离,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兴亡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宏大的特定时期文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环境。从而名篇迭出。
其中文人政客的咏史怀古作品以苏轼为代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雄奇深厚、纵逸豪放的气概冠绝千古。他将山水之音与壮志未酬熔铸在一起,借古伤今,以三国的苍茫史实来呈现如烟往事、抒发功业未成的感慨。从而扩大了怀古咏史词的表现功能,并提高了其艺术品位。词中借周郎写出自己的人生失意,而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转为将个人命运、历史变幻放到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中去考量,物我两忘,超然自得。这是经历一番痛苦思考。后的人生领悟,如黄苏所言: “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1]“人生如梦”并非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还有对于国事民生的体慰感触。
三、南宋词人—英雄失意的悲诉
南宋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民族危亡、志士扼腕,促使人们开始接受苏轼的词风,加强了用词来抒发时代感伤和民族情怀的功能。怀古咏史词在靖康之难后大量涌现,或是沉痛失地、或是立志收复、或是报国无门、或是感叹兴亡、或是借古伤今。朱敦儒、辛弃疾、史达祖、陈亮、张孝祥、李纲、戴复古等无不写下传世名篇。
南宋的怀古咏史词在特殊时期内呈现出新的风貌,沧桑巨变下展现文人英雄的情怀抱负、感怆伤怀。他们的创作常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史事联系,展现出以词记史的真实和沉郁。
隆兴元年,张浚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开府建康积极筹备北伐。张孝祥在张浚席上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有泪如倾。”一气如注,满是英雄自诩的气概和参与北伐的激情。如陈廷焯言: “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2]张孝祥的词作感慨昂扬,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收复失地而努力。灌注着强烈的情感和澎湃的豪情。
辛弃疾的咏史怀古词取得了南宋咏史怀古词的最高成就,誓要收复故土的愿望与南宋小朝廷苟安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以建康为咏怀的地点,抒发收复神州无望的失落、激愤,赋予了南宋咏史怀古词辉煌沉郁的色彩。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这些登临怀古之作无不显示出一个报国无门、伤今怀古的仁人志士的形象。纵观辛弃疾的咏史怀古词,其英雄失意的悲诉千载之中令人动容。
南宋时期的咏史怀古之作塑造了词人们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了激昂沉郁的情感。慷慨激昂的英雄从振奋到失落、从希望到哀然的心理过程,展现出英雄失意的悲诉。
怀古咏史词时代精神的依次演变,使人们追思古往今来一幕幕相似的兴亡变幻,时代背景不同,词人们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同,但是无不将天下兴亡、物是人非与个人的感慨悲歌联系在一起,赋予咏史怀古词浓郁幽邃的感伤悲剧色彩,千载之下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读之心中或感慨或惆怅或惊叹。
参考文献
[1]黄苏.蓼园词评[M].唐圭璋.词话丛编:册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3077,1986:3077.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M].唐圭璋.词话丛编:册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3912.
怀古咏史 篇2
许粉青
李完清
一、概念导引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古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感慨的咏史怀古之诗作称为咏史怀古诗。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过华清宫》 《赤壁》 《咏怀古迹》
2、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常见意象】以登临所见周围景物为主。主要有:春草、黄昏、斜阳、流水、杨花、月、烟雾、杜鹃、鹧鸪、寒雨、芦苇、寒鸦等。(①朝代:春秋吴国,六朝,隋朝,安史之乱,南唐,后蜀,意在揭示这一历史时期盛衰的原因,以前朝君主荒淫亡国的史实警戒当时的君主。②地点:前代京城:姑苏、咸阳、长安、洛阳、金陵等;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等;历代帝王与名人故居、陵墓、祠堂、庙宇: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武侯祠等。③人物:项羽、贾生、诸葛亮、王昭君、秦始皇、西施、屈原、荆轲等。)
二、情感主旨
㈠ 忆古人: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一般怀的是英雄,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失落型
《蜀 相 》-----同病相怜型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感情主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未)酬、生不逢时 不得重用 功业无成„„(表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壮志难酬的悲愤 颠沛流离的苦痛 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英雄的仰慕惋惜
(二)咏古迹:怀古伤今(吊古伤今)写景多写废墟 1.昔盛今衰型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一、二句写南京城内乌衣巷的一些景色,当年乌衣巷、朱雀桥繁盛热闹的景色不见了,只剩下桥边的野花荒草,巷口的夕阳残照。诗人以野草、夕阳这些意象来象征人世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人们从中可以领悟到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无非是历史上一瞬的现象。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感情主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物换星移,多借古讽今,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三)忆古事:借古讽今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鞭挞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揭露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类似例子:烽火台周幽王博美人一笑,导致国破家亡。)
感情主旨: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自己:爱国情怀
(四)理性反思
前三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为项羽自刎而惋惜;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三、鉴赏方法
(一)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古事是怎样的?)
要想理解咏史怀古诗,必须首先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史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1、平时: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一些典故,积累得越多越好。
2、若在考场上,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二)其次,要体会意图,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段往事?作者的什么态度?)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即那个触发诗人感情的媒介,可以是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件事。如: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最后,要分析写法。(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的)
1、整体创意:借古抒怀(多写人)、借(吊)古讽(喻、伤)今(多写景.写事)
2、局部创意
①对比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以景衬情(衬托)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③欲抑先扬: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④直接议论抒情: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两句。⑤虚实结合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用典抒情(化用典故):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用典的好处:使表意凝练典雅、含蓄深刻;增添文句意蕴,加深文章意境,丰富文章内容,富有启发性,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增加文化含量,使文章富有文学色彩。——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四、例题导航
【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晴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五、实战演练
1、【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2011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出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着怎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2004全国高考卷)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5、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②,陇上羊归塞草烟③。回日楼台非甲帐④,去时冠剑是丁年⑤。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⑥。
注解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1、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6分)
两首赤壁怀古咏史的背后 篇3
众所周知,赤壁大战奠定了后来的三国鼎足局面,从而在史书里占有一席之地,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又因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成为中国兵法史上的著名战例;特别是在东汉末年那个多事之秋,涌现的各路英雄豪杰云集赤壁,更为这场大战增添了云谲波诡、变幻莫测的色彩;加之这场战役在出奇制胜中落下帷幕,更使赤壁大战成了经久不衰的文字素材与津津乐道的坊间谈资。但,不管是付诸文字,还是民间传说,东吴主帅周郎总是风流倜傥“领尽风骚”,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曹孟德数十万大军的狂妄自负,双方其他将领谋士的各显身手,东风骤起火烧战船的惊心动魄——都绘声绘色地成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喜欢看到的故事。每个人都像杜牧、苏东坡一样,都想在“赤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苏东坡以他那惯有的大手笔,抒发了多么豪放又多么复杂的思想情感,唯其这种豪情、这种怀才不遇的复杂心绪,才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同情与赞赏,才在中国文人的心灵里引起了强烈共鸣。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场就非同凡响:大江的气势,历史的苍茫,风流人物的顶天立地,构成了让终生以“修、齐、治、平”为志精的中国文人心驰神往的浪漫世界,谁不想在这个世界里一展身手,建功立业?开篇的亮点是“风流人物”占据了千古历史的制高点。可以看出,在苏轼的笔下,道不尽的,是其对“风流人物”的倾心向往与热情讴歌。即便在决定成千上万人命运的历史关头,苏词仍有“小乔初嫁了”泛起“英雄美人”的动人情致,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什么比“英雄美人”更让人浮想联翩?还有什么比美人更能映衬英雄的威武雄壮?一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把一个将国家命运与百姓生死系于“背水一战”的统帅,美化成了胸有成竹的人间战神。不是吗?几十万大军的生死对战,在这位指挥若定的潇洒周郎的“谈笑间”,轻而易举地“樯橹灰飞烟灭”了。这样千钧一发中的淡定,让人不可思议,让人怀疑实际生活中是否可能?——这样的淡定大概只能出于苏词的浪漫想象。实际上,苏轼对风流人物情有独钟的“浪漫想像”,与历代文人每遇“风流人物”便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都同出一辙、一脉相承——在有着同种文化意识的中国文人的笔下,竟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风云变幻的历史、吏治腐败的社会、盗匪四起的乱世、生死煎熬的命运、生灵涂炭的战争,以及那些人为造成的社会灾难,都在文人的“浮想联翩”中反转变化为一种可资利用的素材,从而塑造了各类“风流人物”光彩照人的形象——其实这是一种病态文化意识:苦难中的人不去深究苦难的原因,却在荒谬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赞美苦难,赞美造成苦难的人。《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有气贯长虹、情满乾坤的豪迈,然而豪迈之余,还是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失望:火烧赤壁的恐怖与惨烈,几十万人顷刻间葬身鱼腹;大战后出现的六十年“三国争衡、兵连祸结”的乱世;以及周郎那不足为训的“侥幸取胜”,都烟消云散在作者倾情打造的“千古风流人物”光芒四射的风采里了。苏轼在赤壁凭吊怀古中赞美“风流人物”的情怀,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崇拜、英雄史观心理的蓬勃展现,这是一种中国文人普遍拥有的文化意识。
虽然杜牧也在赤壁凭吊怀古,但是当年的赤壁大战在杜牧的“思古之幽情”中没有引发作者慷慨激昂的情绪,没有别人在这个古战场上面对赤壁大江顿生的蓬勃豪情。《赤壁》开场就是一种平淡的叙述:江边出土的一块折断了的锈蚀斑斑的兵器,使作者想到了当年的赤壁鏖战。这样的低调咏叹,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豪气冲天的吟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一般人眼中波澜壮阔的赤壁大战,在杜牧平静的思绪中,不过是中国历史上见多了的战争厮杀,有什么可精神振奋的?后人不吝笔墨歌咏的“风流人物”周郎,也在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黯然失色;东吴的大获全胜,不过是意外的东风相助,这样的侥幸取胜是不足为训的,有什么可值得赞颂的?特别是末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以精妙的艺术构思涵有的辛辣讽刺,将读者引向深邃的历史反省与无尽的理性思考中。于是,中国文人浓墨重彩的赤壁大战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在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变得平淡无奇了。
杜牧写《赤壁》时,正值“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际。所以,历代学者解析《赤壁》时,都指出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隐痛与才干自负如何影响了《赤壁》的创作:“杜牧精于兵法,此时似有不足周郎处”,“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国家不保”,杜牧“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是在于自负知兵,借诗一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这些说法不无道理,却失之肤浅,并未发现一句看似平常的“东风不与周郎便”,才是这首七绝含英咀华的魅力所在。
读《赤壁》应该注意到:作者在“风流人物”面前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冷静——中国文人由于受各种情结缠绕,这种理性现象极其少见,对“风流人物”的批判意识,却是这首七绝与众不同的思想亮点。唯其有了这种批判意识,作者才可能发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一石破天惊的声音。
“东风不与周郎便”不是心血来潮中的“兴之所至”,它是作者深入思考的结果,体现了一种有悖传统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有着历久弥新的意义:
如果没有“东风”,这场战争的结局将会改观,胜败双方将会易位:即曹操胜了,东吴败了,“东风”在杜牧眼中是决定战争结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决定三国鼎足局面的关键是“东风”,而不是大家都认为的周郎等“风流人物”。这个结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一直被中国文人崇奉不疑的英雄史观是站不住脚的——“风流人物”情结虽不能说是荒谬的,却是一种不成熟的、非理性的文化意识,英雄史观一种是有悖历史事实的价值理念。
“东风”是从哪里来的?是诸葛亮这样的“风流人物”借来的吗?显然不是。“东风”是谁也无法左右的自然现象,这种人类无法左右、却能决定社会格局、影响历史走向的偶然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历史社会中。然而这种偶然性却被笃信英雄史观的人们长期忽视了。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说,慈禧早死十年、晚死十年,中国的现代史都不是后来的模样:早死十年,光绪变法就成功了;晚死十年,君主立宪就成功了。然而慈禧在1908年去世了,这是个偶然现象。
法国大革命是国王路易十六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临时召开三级会议引发的,如果没有三级会议,就不可能出现群情激愤的“网球场宣誓”,也就不可能爆发大革命。召开三级会议是临时决定的,是个偶然现象。恰恰是这个偶然现象改写了法兰西的历史。
统治俄国三百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垮台的。“二月革命”是——圣彼得堡的市民因为面包短缺而走上街头酿成群体性骚乱,无人组织、无人领导的革命在群众骚乱中突然爆发。如果没有这场骚乱便不会有“二月革命”,沙皇统治也不会垮台。但“二月革命”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偶然现象。
偶然性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一类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赘。应该指出的是,偶然性事件不仅改写了历史,也改变了身在其中的人物的命运。由此推而广之可以发现,人类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无可奈何,都是人生道路上有着太多无法预料也无法改变的偶然因素影响的结果。
怀古咏史 篇4
关键词:咏史怀古,议论新奇,说理透辟,翻案法
皮日休是我国文学史上唯一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诗人。晚唐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皮日休 (834?—883?) 字逸少, 后改字袭美, 湖北襄阳人。年轻时隐居襄阳鹿门山, 遂自号鹿门子。又号闲气布衣、醉吟先生、酒民、醉士。唐懿宗咸通七年 (866) , 自编其诗文集《皮子文薮》, 咸通八年 (867) , 进士及第, 十年, 于苏州刺史崔璞幕下为郡从事, 与陆龟蒙等结为诗友, 唱酬颇多, 陆龟蒙编唱和联句诗为《松陵集》。十三年至长安, 为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二年 (875) , 皮日休又回到吴郡, 为毗陵副使。乾符五年 (878) , 加入黄巢起义军, 广明元年 (880) 十二月初五, 黄巢起义军攻下长安, 十三日黄巢称帝, 国号大齐, 建元金统, 授皮日休为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 皮日休下落不明。皮日休的诗文都很有名, 他反对当时浮艳绮丽的文风,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要求诗文反映“国之利病, 民之休戚”, 于政治上可“上剥远非, 下补近失”。他的散文, 特别是政论小品文, 观点鲜明, 笔锋犀利, 逻辑严密, 说理透辟, 短小精悍, 一事一议, 爱憎分明, 突出主旨, 颂古非今, 善用比喻, 宣扬仁政爱民, 提倡农桑垦殖, 揭露社会黑暗, 抨击暴君酷吏, 表现了他愤世疾俗的反叛精神, 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他的诗, 主张“诗之美也, 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 闻之足以戒乎政”, 多有反映统治阶级之残酷压迫与剥削, 描绘人民悲惨生活的佳作, 闪烁现实主义的光芒。其作品之语言, 先效白居易, 通俗显豁, 以浅喻深, 后仿韩愈, 雕词镂句, 流于奇涩。今存《皮子文薮》十卷, 《松陵唱和集》十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九卷。
《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
绮阁飘香下太湖, 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 只把西施赚得吴。
这是《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是皮日休在苏州任职时, 因寻找馆娃宫旧迹而作。馆娃宫, 古代宫名。公元前494年, 夫差宠爱越王进贡来的美女西施, 特地为她建造了这所规模宏大的大型离宫, 宫内“铜勾玉槛, 饰以珠玉”, 楼阁玲珑, 金碧辉煌。吴人称美女为娃, 故曰“馆娃”。馆娃宫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比较完备的早期园林, 故址在今江苏吴县灵岩寺, 据《吴越春秋》载:“阖闾城西, 有山号砚石, 上有馆娃宫。”砚石山便是如今灵岩山别称。左思《三都赋·吴都》:“幸乎馆娃之宫。”李白《西施》诗:“西施越溪女, 出自苎罗山。秀色掩今古, 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 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 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 扬娥入吴关。提携馆娃宫, 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 千秋竟不还。”
“绮阁飘香下太湖”首句写馆娃宫之盛。绮阁, 华丽的楼阁。晋葛洪《抱朴子·知止》:“仰登绮阁, 俯仰清渊。”《北史·常景传》:“夫如是, 绮阁金门, 可安其宅。”飘, 飘动, 飞扬。李白《赠裴十四》诗:“飘若浮云且西去。”下, 从高处到低处。《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太湖, 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 长江三角州南部, 它是中国近海区最大的淡水湖泊, 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全句的意思是说, 馆娃宫华丽的楼阁中, 妃嫔媵嫱, 朝歌夜弦, 芳香四溢, 由山上一直飘下太湖。这是从馆娃宫的华丽和脂粉飘香两个角度写馆娃宫之盛, 暗讽吴王夫差穷奢极欲, 迷恋声色, 荒淫糜乱。
“乱兵侵晓上姑苏”, 次句写馆娃宫之衰。乱兵, 这里指越国的军队。乱, 反叛, 叛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从吴国人的角度看, 原已臣服的越国现在是“犯上作乱”, 故称“乱兵”。侵晓, 天色渐明时, 拂晓。《北齐书·崔暹传》:“侵晓则与兄弟问母之起居, 暮则尝食问寝, 然后至外斋对亲宾。”后蜀欧阳炯《木兰花》词:“侵晓鹊声来砌下, 鸾镜残妆红粉罢。”上, 登上, 由低处到高处, 引申为攻进, 攻占。姑苏, 就是苏州, 苏州古称平江, 又称姑苏, 位于江苏省东南太湖之滨, 长江三角洲中部, 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当时吴国的都城。全句的意思是说, 越军夤夜出其不意突袭, 拂晓的时候就攻占了姑苏台。这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 写越国攻破吴国都城苏州, 宣告了吴国的灭亡。
“越王大有堪羞处, 只把西施赚得吴。”三四两句明嘲勾践, 暗讽夫差。越王, 指越国国君勾践 (?—前465) , 前497—前465年在位, 曾被吴国打败并向吴国称臣屈服。为了使吴国退兵, 曾以美女买通吴国太宰噽, 噽劝说夫差退兵。此后他励志图强, 悬胆以卧, 置薪以卧, “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 终于转弱为强, 灭了吴国。继而北进, 大会诸侯于徐州 (今山东滕县) , 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堪, 能够, 可以。杜甫《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羞, 羞愧, 羞惭。曹操《整齐风俗令》:“吾欲整齐风俗, 四者不除, 吾以为羞。”只, 仅仅, 只有。杜甫《示侄佐》:“只想竹林眠”。把, 介词, 将, 用, 把。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施, 一作先施, 春秋末年越国苎罗 (今浙江诸暨南) 人, 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 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 吴亡后, 与范蠡偕入五湖。赚, 诓骗。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 越王勾践大有可以羞愧的的地方, 仅仅用了献上美女西施的计谋就诓骗吴王疏于防范, 耽于享乐, 便赚来一个吴国。从而批判了夫差的荒淫误国。
诗人采用反用故事手法, 明嘲勾践, 暗讽夫差, 指桑骂槐, 旁敲侧击。这样写, 既免落俗套, 又鞭辟入里, 批判得痛快淋漓。写诗忌直贵曲, 这种委婉含蓄的暗讽, 发人深省, 弦外之音, 绕梁三日而不绝。
运用对比, 是这首诗的又一突出特点, 前两句中的“下”与“上”对比, 揭示了馆娃宫的“盛”与“衰”, “下”写吴王通宵享乐, 沉湎酒色, “上”写越王枕戈待旦, 月夜奔袭, 鲜明的对比中, 批判了吴王夫差的耽于享乐荒淫误国。
《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
汴河, 亦称通济渠。《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开通济渠, 引谷、洛水达于河, 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 谓之御河。”《通鉴》:“自板渚引河入汴, 又引汴入泗, 达于淮, 又淮南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大运河在汴水一段, 习惯上称为汴河。怀古, 追念古代的事情 (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 。
“万艘龙舸绿丝间”, 首句写隋炀帝率众出游之盛, 舸, 船,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又预备走舸, 各系大船后。”龙舸, 即龙船, 龙舟, 指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诗中指供帝王游幸水嬉之用的大船。《隋书·炀帝纪》:“上御龙舟, 幸江都。”绿丝, 嫩绿的柳丝, 大运河“渠宽四十步, 渠旁皆筑御道, 树以柳”, 绿丝即嫩绿的垂柳的枝条。间, 中间, 曹操《渡关山》“天地间, 人为贵。”这句诗的意思是, 无数艘龙船行驶在嫩绿的柳丝之间, 《隋书·食货志》“大业元年造龙舟, 凤榻、黄龙、赤舰、楼船、篾船幸江都, 舳舻相接二百余里。”这句诗就是对这一盛况的概括, 借出行一事点化, 含而不露, 运笔绝妙。
“载到扬州尽不还”, 次句写隋炀帝乐极生悲之衰。载, 装载, 引申为乘坐, 《汉乐府·陌上桑》“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到, 到达。《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蒙到, 二郡皆服。”扬州, 古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 古称广陵, 隋改称扬州, 又因避隋炀帝名讳改称江都。尽, 都, 全部。黄巢《不第后赋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还, 返回, 归还。李白《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句诗的意思是, 这些龙舟船队载到扬州去的全都没有回到长安。这是对隋炀帝游幸江都及落败的高度概括。据史书记载, 大业元年 (605) 三月廿一日动工开凿大运河, 同年八月十五日隋炀帝就从洛阳乘龙舟去江都巡游。至大业十二年 (616) 十二月逃往江都, 其间多次巡游, 最后在义宁二年 (618) 三月被其部将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发动兵变缢杀于江都。这句诗明写被龙舸载到扬州的隋炀帝被部将杀于扬州, 难以返还长安, 也暗含像隋炀帝这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已一去不返了。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三四两句充分肯定开凿汴水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应, 应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 (指刑法重) 则本非应死之罪。”天, 这里的“天”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人们想象中的万事万物的主宰者, 如《论语·颜渊》:“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二是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荀子·天论》:“列星随旋, 日月递照,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是之谓天。”“天行有常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教, 使, 令, 让。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开, 开凿, 开通。汴水, 隋开通济渠, 其间自今荥阳至开封一段为原汴水, 唐宋时人遂称通济渠东段出黄河入淮河的全流为汴水, 亦称汴河或汴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 这里一千余里的地方没有山峦, 应该是天意让在这里开凿汴水的, 这是用倒装句法强调, 黄淮地区, 千里沃野, 广衍平川, 无险山峻岭, 顺应自然条件, 开凿运河, 既可有利当时, 又可惠及后人, 从而肯定了开凿运河积极的一面。
运用盛衰对比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 隋炀帝开运河, 造龙舟, 穷奢侈, 任挥霍, 耗民力, 害民生, 终至逸豫亡身而“尽不还”, 对比中高度概括了荒淫无道的暴君恶行。
先抑后扬是这首诗的又一特点, 前两句记叙历史史实, 痛斥隋炀帝贪图淫乐而祸国殃民, 后两句则从另一个角度充分肯定开凿运河可以有利当代惠及后人, 展现了诗人独到的历史观。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尽道隋亡为此河”, 首句写常人论调。尽, 都, 全部。道, 说, 讲。《盐铁论·遵道》, “饰虚言以乱实, 道古以害今。”隋, 指隋朝, 隋文帝杨坚于北周大定元年 (581年) 二月, 代北周而有天下, 因坚为隨国公, 遂以隨为国号, 又因“辵”走也, 不祥, 故去“辵”为隋。义宁二年 (618) 恭帝杨侑被迫禅位于唐, 隋经三帝, 凡38年而亡。为, 介词, 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天行, 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常, 有一定规律。) 此, 指示代词, 这。《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这是先引入一般常人对隋朝亡国的看法, 预作铺垫, 为下句设伏。事实上隋朝灭亡的原因很多, 杨广穷奢极欲, 滥用民力, 建东都, 修宫苑;筑长城, 辟驰道;开运河, 造龙舟;穷奢侈, 任挥霍, 兴徭役, 征高丽;信小人, 杀勋臣, 终至民怨沸腾, 纷纷起义。义宁二年 (618) 三月, 兵变者数其罪曰:“违弃宗庙, 巡游不息, 外勤征讨, 内极奢淫, 使丁壮尽于矢刃, 女弱填于沟壑, 四民丧业, 盗贼蜂起;专任佞谀, 饰非拒谏。”
“至今千里赖通波”。次句直陈己见, 正面肯定开凿运河有利航行和灌溉。至, 到, 到达。今, 现在。赖, 依赖, 依靠。王充《论衡·逢遇》:“以 (因为) 有补于人君, 人君赖之。”通, 畅通, 没有阻碍。司马迁《报任安书》:“通邑大都。”波, 波浪。通波, 指开凿的运河畅通无阻。全句的意思是说, 直到现在千里平川还依赖这畅通无阻的运河水带来的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这里用“至今”写收效时间之长, 用“千里”写受益幅度之广。一个“赖”字充分肯定了大运河便利交通惠及民生的重要作用。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所以作者以辩证的眼光, 一反众口一辞之论调, 用“翻案法”指出, 虽然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巡游江南的私欲, 但客观上对于便利沿岸城镇交通, 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沟通南北物资交流, 灌溉千里肥田沃土还是大有益处的。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三四两句用假设复句再次阐明自己的看法。若, 连词, 假如, 如果。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无, 没有。《孙子兵法·军事》:“军无辎重则亡, 无粮食则亡。”水殿龙舟事, 隋炀帝诏令开凿运河同时, 遣黄门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 龙舟四层, 高45尺, 长200尺, 上层有正殿、内殿, 东西朝堂, 中间两层有120间, 皆饰似金玉, 皇后所乘之船, 稍小, 但装饰无异。由于工程巨大, 官吏督役严急, 役丁死者十之四五。共, 共同, 一道,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幼则同游, 长则共事”, 禹, 传说为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 姒姓, 名文命, 亦称大禹或夏禹, 为鲧之子。虞舜时, 他由四方部落推选治水, 在外奔忙长达十三年之久, 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以疏导之法获得了成功, 同时开沟修渠, 有利于农田灌溉, 因此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 他继任为部落联盟首领。据说, 他继位后, 铸象征权力的九鼎, 被后世奉为圣贤, 论, 讨论, 研究, 引申为议论, 评论, 评议。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功, 功劳, 功勋。《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较, 比较, 韩珝《为中书崔相公让官第六表》“论才较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 假如没有建造水上宫殿巨型龙舟的事情, (杨广) 开凿运河和大禹治水一道评议功绩大概也比得上了。这两句诗以假设条件为前提, 然后故意把历史上最暴虐无道的昏君和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受人景仰的圣贤并提, 欲抑故扬。这种欲夺故予之法, 对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批判更为深刻, 斥责更为强烈。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使用翻案法,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七用事》:“此前辈所谓翻案法, 盖反其意而用之也。”即指推翻前人的评价, 结论, 论断, 别立新说。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奇, 发人所未发, 唐人咏史怀古诗多用此法。前人“尽道隋亡为此河”, 皮日休却强调“至今千里赖通波”从便利水运交通, 造福后世, 惠及民生, 造福时间长, 受益地域广角度, 肯定了开凿运河客观上所起到的作用, 当然, 皮日休并不是要为隋炀帝翻案, 而是强调要辩证地实事求事地来认识这一史事。而且后两句诗采用欲擒故纵手法, 欲抑先扬, 再次批判了隋炀帝的荒淫暴虐, 祸国殃民。
参考文献
[1]吕慧鹃, 等.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2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3.
咏史怀古诗鉴赏 篇5
千古兴亡几何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玩赏赏识
【传授假想】
若何怎样指导高足举行诗歌赏析,回答诗歌玩赏赏识题?各种资料民俗采纳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能、思维内容和看法态度等几点组织温习,结果并不肯望。假若以诗歌内容为准绳举行分类训练,使高足掌握各种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结果将会若何怎样?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余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着重分类玩赏赏识训练。
传授思绪:讲义温习→特点概括→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徙训练。
【传授目的】
(一)知识目的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维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要领与技能。
(二)才能培育目的
1.探究掌握此类诗歌主旨的平常要领。
2.培育高足准确玩赏赏识咏史怀古诗的才能。
(三)感情态度与代价观培育目的
1.感触我国古代文人猛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责认识,承担其卓绝的文化古代,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全力的职责感和社会责任感。
馨园教育
2.感触诗歌的魅力,接纳文学艺术的熏陶,培育杰出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掌握此类诗歌主旨的平常要领。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维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大的抒怀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感情伯仲之间,所分别的是作者的汗青观、选材与写作技巧。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墨客们,而这些宦途总是不顺的墨客就不自觉地转而逗留于瞻仰凭吊奇迹、咏评汗青人物中,感叹光阴白云苍狗,喟叹人生万古悲风。纾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民气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玩赏赏识代价。连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观点
怀古咏史诗是墨客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奇迹时,有感于汗青人物或事变的好坏,以汗青事变、汗青人物、汗青痕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思念奇迹引发出对形势或自己出身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到达感叹兴衰、依附哀悼、托古讽今等主意。这类诗由于多写昔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技巧含蓄,容与思维多数角力计较繁重,情感基调平常都角力计较苍劲悲惨。墨客们对汗青的处置时常是“攻其一点,不足别的”,使诗作文短意长、委婉蕴藉,令人回味一再。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时常要知道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昔人、往事,墨客为什么要写这个昔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再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要领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寄义和汗青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寄义:
咏史与怀古都因而汗青题材为咏写目标,对汗青人物的功过、汗青事变的成败等,宣布议论、或抒发感叹,可能借古以讽今,可能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着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汗青事变或汗青人物,有所感叹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发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再有差异。
A、班固的《咏史》,被以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华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能力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连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连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警告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身分较少。
其它,借史来抒发立功立业的胸宇,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依附了墨客们对功名的热望,再现他们主动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
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叹。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唐咏史怀古诗: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仅出现大量作家作品,并且总体程度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汗青事变和汗青人物的怀咏,或对汗青奇迹的凭吊,针贬时弊,依附胸宇。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墨客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⑷晚唐咏史怀古诗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急的加重和季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叹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绩最高的两位墨客,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㈢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叹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实际的担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叹。贺铸《快要酒》(城下路)讥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厚的汗青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古人诗句。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品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满地连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维。
㈣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态象征:标题中有奇迹、昔人名,或在奇迹、昔人前冠以“咏”,或在奇迹、昔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频频运用典故,或写景,或比较,或陪衬,或抑扬,或讥刺,或委婉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平常为:描摹此地当前的衰落、荒漠、荒凉,或形色汗青事变的通过,抒发感叹;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性:
1)“诗”与“史”的连合:文学性与汗青性的团结;
2)“咏史”与“言志”的连合:对实际政治的猛烈重视;
3)“古”与“今”的连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概括
怀古诗常触及诗民气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玩赏赏识代价。连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构造平常是临古地,思昔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続:咸阳、长安、金陵、苏州、洛阳、汴京
B.产生过重大事变的位置: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流的故舍、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汗青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昔人平常是昔人的出身与境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昔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比较沮丧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体境遇转变,借昔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叹。昔人能一展愿望,立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由于某种因为被朝廷冷淡或不及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以至低沉幽居之心。在玩赏赏识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汗青人物或事变和墨客自己出身之间的接连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明白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致风骚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具体不行一概而论。猛烈的比较生发出浓厚的“人生如梦”的感叹,当代之无奈却只能在月白风清间买醉。故地重游,遐想昔人,照料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照料,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广大的意义,引起了几何人的协同的心绪感触,正是这样,这首卓越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永久的生命。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乱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回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墨客瞻仰苏武庙时所写。墨客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维情感?
墨客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形,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感情,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端正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他乡的持久光阴。颈遐想到苏武回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朽迈。尾联遥想苏武回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开始,尔后满是想象,追思汗青。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拜之情和世变乱迁的怅然之情。
这种怀人偶然不光是伤己,还伤同期间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作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作者之以是追念项羽,不光是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英豪之气,还由于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好汉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讽,更是一种叫嚷。比较之下,诗作的寄义自然角力计较清楚:竖子自甘堕落,期间召唤好汉。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本日秋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隐藏藏春草,铜雀荒漠对暮云。莫怪临风倍忧郁,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奇迹之作。外观上是凭吊昔人,现实上是自抒出身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特长章表文牍。初为上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贡献计诛灭太监,不被接纳;后出亡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草拟征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便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穿着墨客自己和陈琳之间分别的期间、分别的境遇的比较,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比较,青史垂名和书剑漂荡的比较,文采斐然,依附遥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那里望神州?满眼景色北固楼。千古兴亡几何事,悠悠,不尽长江滔滔流。
幼年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好汉谁对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维情感?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团结抗曹的奇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转头回来“三国”时期吴蜀团结抗曹的往事,思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何等期盼南宋王朝可以或许重演这段汗青,振奋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实际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穷感叹,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便是一种怅然和忧郁的心思。
2.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荡流动,条理明晰。墨客从大处落笔,视野万分裂阔,气概极其宏壮强壮。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外观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好汉,现实上指责南宋主和派的昏暴软弱。“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怒。
2.惺惺相惜型
自己和昔人的遭遇雷同,追思昔人更再现自己的不得意,感叹出身,照料自我,抒发自己渴望立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叹。(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华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深化了墨客怀才不遇的感叹。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那里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好汉泪满襟。
墨客幽幽思古,感叹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力所激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概以及君臣相契、游刃有余的情形。末端两句,墨客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团结中国的雄心大计,惋惜操劳过分,死于军中。对此墨客充裕了哀悼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光是一首咏史诗,并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连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概,便是期盼当朝出现相仿的好汉来安稳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便是讽喻当朝天子不要猜忌贤才、诟谇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便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落魄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裕实际主义的精力。
㈡怀古伤今
古代墨客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国民的想法使他们更多重视在国度政治、社会生存上。墨客们常借写奇迹、古事来表达对实际的关心、热情、不悦、警惕。怀古纵然触点在古,但现实上再现了对实际的猛烈重视。实际不公道想模式的时刻便是怀古最有原由的时刻。依据奇迹或古事的近况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实际的不尽人意就不免使墨客触景生情,抒发兴衰之感叹,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痛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叹,暗含对实际的不悦乃至批驳,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发统治者的昏暴腐败,怜悯基层人民的困苦,担心国度民族的前程运气。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临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墨客们情感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几何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险些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昔日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住一片荒凉,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彼苍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卉,都已隐藏在偏僻的小道里;东晋显耀临时的贵族,更已酿成一座荒漠的古墓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普通平民家。
墨客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壮盛,目前野草丛生,荒漠残照。感叹白云苍狗,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斜阳斜”涂抹配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穷。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凋零,已化作普通平民矣。这样则感叹无限,用笔极曲。”
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发统治者的昏暴腐败,又怜悯基层人民的困苦,担心国度民族的前程运气。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令郎名无忌,南国美人号莫愁。本日乱离俱是梦,斜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令郎:曹魏时,曹丕,曹植为令郎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令郎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那里?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此中一种技巧做大概剖析,(3分)
墨客把讽喻唐末天孙贵族生存奢侈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汗青上值得称赞的风致风骚人物身上,这是用典;墨客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苦,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伤,也是用典。
墨客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忌惮”“肆无顾忌”之意,这是双关;墨客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斜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用借景抒怀的技巧,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消灭的悲哀。(从作者个体角度答复,抒发了出身沧桑之痛,亦可。)
2.物是人非型
旧日的景色还是,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境似的感想,忍不住让人做沉着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祖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流还是,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祖国”、“空城”、“旧时月”,旧日繁华已子虚乌有,全诗基调悲惨不胜,句句都融合着墨客的祖国荒凉之感,令人不堪悲伤。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寡情最是台城柳,还是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奇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气氛;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景色还是,阳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委婉蕴藉,感情无穷感叹。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此中,抒发一己之感叹;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汗青的高度,独抒心裁,表达自己对汗青真相的特别看法,启示众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确切的生存感触和特别的生存体验,具有猛烈个体认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依附: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意图享乐/过分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汗青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祖国晚秋,气象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绘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往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再现了“祖国晚秋”中山河景致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叹息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现实上是借汗青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意图享福而重蹈汗青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剖析,独抒心裁,表达自己对汗青真相的特别看法,启示众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更视角,讽刺周瑜胜利的荣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感叹前朝人物奇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汗青就要改变。诗的构想极为精美,议论新鲜特别,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线人一新。
我们没关系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研究: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钝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北,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汗青的烟尘,分析他失败的因为,从中引出某些汗青鉴戒。杜牧以墨客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意,指出精彩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怜悯、可惜之余,又对他的独断专行,缺乏自知不无讥刺。尤为人激赏的是,墨客含沙射影,道出一个颇有主动意义的命题:坚持不懈,才力胜利。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其时形势的角度意,指出项羽已失去民气,不会再有胜利的期盼。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真实是汗青的必定。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活泼了,纵然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民气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搏命认真吗?“卷土重来”真实是笨蛋说梦罢了。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民气向背是胜败的要害这个根蒂,可以说是一语说破。他绝不包涵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蒂因为,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五.玩赏赏识要领指要
最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肯定要有所知道,这就要求要积聚肯定的汗青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普通平民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众眷居住此地,其高足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旧日繁华壮盛,目前野草丛生,荒漠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旧日的王谢权门如今已居住着普通平民之家;今昔比较,感叹白云苍狗,人生多变,令人叹惜一再。假若不知道这些汗青知识,就很难深入的明白蕴涵此中的诗意。
原来,高考诗词玩赏赏识题所涉及到的汗青事变某人物时常在讲义中出现过,例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好汉?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汗青,在讲义和读本中家常便饭。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以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汗青,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传记》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原理:普通讲义、读本及其注释、操练中所出现过的汗青人物和事变、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行超卓视之。看待唐宋著名墨客的概略履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知道墨客创作该篇时的配景之处境下,也能做个概略的猜想,不至于两眼抹黑。由于这是最根本的,以是就不再详加论述。
比如,我们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夕阳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干。惋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这样!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好汉泪!
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爱用典,不知道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再现了什么?”就务必运用本段所谈到的要领答复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存,只想立功的高尚愿望。以桓温的话抒发了好汉失意,光阴虚掷的的痛楚。”
固然,怀古诗词的玩赏赏识还要涉及到其他很多知识,如诗中的景象描摹,则要连合运用写景诗词的玩赏赏识要领,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技巧,和其他类别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逐一细说了。
其次,要明白情感。
诗家怀古咏史,大抵有两种处境,一种是对汗青作理性的沉着的分析,议定昔盛今衰,古今转变,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叹个体的出身,抓往的只是汗青的一些影子,议定赞扬昔人立功立业的奇迹,表达自己立功立业的心思,同时,含蓄地对实际举行指责,情感身分较浓。在玩赏赏识怀古诗词时要抓住汗青人物或事变与形势和墨客自己出身之间的接连点。
如杜甫《咏怀奇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又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
绘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明晰痛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原来,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流落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浩劫为用”的悲剧运气。诗中的明妃便是墨客自己,墨客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推测出诗作的寄义。
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注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江山内外潼关路。望西都,意踯躅,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平民苦;亡,平民苦!
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怀,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兴衰之慨。末了二句,以短小精壮的抵制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述了封建社会的性子,充沛再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高尚精力。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遐想起关中灾民颠沛流离,饿殍四处的凄凉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述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广大顺序,力敌千钧,内在丰裕,情感悲愤,全面地揭发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平民的罪恶,精譬警励,振聋发聩,闪烁着高度人民性的光芒。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再现了词人为平民叫嚷的果敢精力,富裕战斗性和实际性。
再次,剖析技能,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平常是先叙事写景,竭力铺垫;后议论抒怀,点明主旨。再有一些只叙述比较而不加议论,留有充沛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分别的写法,是由分别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没有,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讥刺。有效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抵制比,或是侧面渲染,不胜枚举。
如: 越中揽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过去的繁盛和本日的悲惨,议定具体的景象,作了显然的比较,写人事的转变,兴衰的无常。
小结:玩赏赏识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摹的昔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昔人这段往事 ?墨客在诗中再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情感)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要领表达(剖析技能)
六.实战演练
㈠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题目。
山围祖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青山还是,围绕着六朝故都。潮流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了归去。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漠残缺的故都。
这首诗借描摹石头城的荒凉气象,依附着鼎祚陵夷的感叹。
1、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墨客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句的修辞作大概剖析。
此句利用拟人技巧,外观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叹。潮流拍打着城郭,似乎也发觉到石头城的荒漠,遭受际遇极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安静退去。然而想当初,这里曾通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高贵。而方今山水还是,金陵城旧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共都是那么的悲痛,那么的凄清。面临着这荒凉冷淡的气象,不禁引入沉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陈迹?可以说,墨客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几何难言的情怀,几何深刻的汗青训导。可谓字字千钧,撼民气魄。
2.面临当前的衰景,墨客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因为,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玉蟾,这有什么深刻寄义?
在这里墨客把玉蟾看做汗青的见证人。墨客称它为“旧时月”,由于它照见过六朝腐败的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况,照见过当年的华丽生存,也眼见了这些朝代的敏捷消逝。目前夜只有多情的玉蟾依旧旧情不改,穿过女墙照过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墨客无尽的感叹含于此中。
3.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连合汗青说说此诗的主旨。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落,朝廷里大臣相互倾轧,出现了“牛李党争”,太监专权依然仍旧;地方上藩镇豆剖权势又有所昂首。)
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实际,即借六朝的消逝来抒发鼎祚陵夷的叹息,期盼其时唐朝的统治者能以之为前车可鉴。
㈡阅读吴激的《人月圆》,完成词后题目。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首词整个化用古人成句典故而成,指出划线句子化用的成句(包罗作者及来由),说说这两句词再现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情感?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普通平民家”,写方今山河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堕落人,重逢何须曾相识”,表达作者的出身堕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
㈢阅读下面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问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猛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建国虎争时。
交战不假挥长剑,已挫好汉百万师。
1.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曹操。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刻赤壁之战的汗青,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律,区别安在?
杜诗感叹周瑜荣幸胜利,胡诗赞美了年青统帅周瑜的劳绩。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分别?
杜牧诗开头描摹发掘往时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沉着的汗青覃思。胡曾诗倒是直接报告汗青,表达对好汉的热情赞颂。
七.链接高考
1.2004年高考天下卷之四(青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复题目。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寡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苏州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永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苏州山上。
这首词明写当前实景,暗寓汗青沧桑。词中“水寡情”、“空有苏州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连合全诗加以赏析。
“水寡情”明写夕阳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大东去的风景,暗指六朝帝王被汗青寡情地裁减,他们荒淫豪奢的生存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玉蟾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答复题目。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穷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未几。
⑴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分别,抒发的感叹也分别,请作大概剖析。
李诗重在议定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芜,抒发了对隋王朝灭亡的感叹(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高明地对亡国之君举行了猛烈的指责。
⑵ 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式样各有着重,请分别加以阐明。
李诗以描摹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特别。
八.作业
1.阅读下面两首诗,答复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钝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度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尊长怜而王我,我何面孔见之?”乃自刎。
1.杜诗以为项羽还或者卷土重来的因为是什么?王诗以为项羽不或者卷土重来的依据是什么?
杜诗以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失望,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或者的。王诗却以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民气,江东子弟不或者再为他认真了。
2.两诗末句表达式样有何分别?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现推测,现实上是含沙射影。王诗利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夸大了汗青之必定。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答复题目
山坡羊•潼关注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江山内外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平民苦;亡,平民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山河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网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①。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消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势。牛继马:相传创建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1.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魄力有何分别?
宏伟超卓 安宁冲淡
2.试剖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情感。
为广阔平民在封建王朝繁荣时被拘束,在封建王朝灭亡时做殉葬而伤心。
3.陈作开头的景象描摹,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维情感?
写出对寂静澹泊的隐居生存的赞美,情趣文雅。
4.两首散曲的末端句式相仿,但寄义纷歧律,试剖析蕴涵的作者的思维情感。
愤怒 讥嘲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纵目荒凉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想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视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线一片荒凉,写尽了梁园的衰落。
三、四句作者匠心独运,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答复题目。(8分)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胜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刻。佳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念书人一声浩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纪录,班超长久驻守疆域,老迈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希望生入玉门关。”
(1)元曲包罗__和,这是一首。[中吕]是指。(2分)
杂剧 散曲 散曲(或小令)宫调
(2)张可久这两首曲子,有雷同点也有分别点,请从写法、主旨上作大概剖析。(6分)
两首小令,皆借汗青真相来抒发情感。只是第一首意在阐明封建统治者醉生梦死终致消逝的训导;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比较,显得委婉。第二首旨在借汗青真相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灵的伤叹和愤怒,阐明民生困苦愈甚于好汉死路;以“念书人一声浩叹”作结,直抒胸臆。
6.阅读下面的唐诗,答复反面的题目。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彼苍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行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弄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主谈达旦,往后袁宏名声大著。
畴昔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怀关联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杂乱感情?
答:第一联写墨客夜宿牛渚,江夜寂然,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融会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洪志难酬的寂寞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潇洒、豁达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答复题目。(6分)
洛桥 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何堪好景色,独上洛阳桥。
注:“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乱后,已无往时盛况。河南县再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大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简略可见。
(1)诗歌前两句情形融会,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答案: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东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似乎一群纤细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景色。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主题是抒发对昙花一现、繁华消歇的汗青兴衰的感叹,请从艺术构想和再现技巧的角度谈谈诗歌的特别地境和情调。(4分)
答案: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逝了的汗青豪奢比照正在消失的本日繁华,激励人们对实际的重视,而不陷于汗青的感叹,发人深省;(1分)用柳姿舞腰的轻松形象起兴,似乎要引起人们对盛世快乐的憧憬,却以独上洛桥的忧郁,确切引起人们对时世陵夷的关心,委婉深长的(1分)诗歌从实际看汗青,以汗青照实际,从快乐到忧郁,由轻松入深沉,高明地把汗青的临时繁华和大自然确当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再现出唐由盛入衰的情形。(2分)
8.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⑴—⑵题(6分)
夏季绝句 李清照 咏 史 朱淑贞
生作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盖世好汉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
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片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月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瓜代时期。
⑴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雷同点?(2分)
答:吟咏目标雷同,都是写的项羽;作品品格雷同,都写得慷慨豁达,都是“金刚眦目”式的作品。
⑵你更喜爱此中的哪一首?请用大概的语言阐明原由。(4分)
更喜爱李清照的《夏季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吕,是对其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收复故土,却还是过着醉生梦死的生存的猛烈讥嘲。“生作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光是对项羽好汉魄力的赞美,也是李清照酷爱祖国,抵制外族陵犯的情感透露。
【怀古咏史】推荐阅读:
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技巧01-11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10-11
易水怀古,易水怀古马戴,易水怀古的意思,易水怀古赏析07-09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许浑,金陵怀古的意思,金陵怀古赏析07-14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唐尧臣,金陵怀古的意思,金陵怀古赏析12-05
洛川怀古,洛川怀古刘希夷,洛川怀古的意思,洛川怀古赏析05-30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殷尧藩,金陵怀古的意思,金陵怀古赏析10-16
春草宫怀古,春草宫怀古刘长卿,春草宫怀古的意思,春草宫怀古赏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