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新闻报道策划

2024-05-19

教师节新闻报道策划(共8篇)

教师节新闻报道策划 篇1

策划新闻与新闻策划区别

涵义不同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虽只有“新闻”与“策划”两个词组合的先后顺序不同,但意思却相去千里。“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新闻策划”的涵义。

“新闻策划”中,“策划”(意指“设计谋划”)作名词,“新闻”修饰“策划”,合起来讲意思是“(关于)新闻报道的设计谋划”。进一步说是,围绕新闻设计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新闻是目的,策划是手段。“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重点是解决做好报道的问题,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新闻活动的行为,仍然属于新闻活动的范畴。

2)“策划新闻”的涵义。

“策划新闻”中,“策划”作动词,“新闻”是“策划”这个动作的对象,合起来讲意思是“设计谋划新闻”。进一步说,就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策划是目的,新闻是手段。“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围。

运作不同

由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涵义不同,其运作也不同。1)“新闻策划”的运作。

新闻策划,既然是围绕新闻设计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那么,在运作中,应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如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新闻策划的运作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

2)“策划新闻”的运作。

策划新闻,既然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那么,在运作中,应是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事实基础上,如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策划新闻的运作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

性质不同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新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真假之别。”从中可见,对新闻的定“性”是以真假区分,而不以好坏区别。倘若硬要以好坏区别,也只能说:有标准就是真假。依照这个标准,不妨也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中的“新闻”作一定“性”。

1)“新闻策划”的性质。

根据“新闻策划”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它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新闻策划”的新闻是真实的,是真新闻。

2)“策划新闻”的性质。

根据“策划新闻”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它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策划新闻”的新闻通常是虚假的,是假新闻。

目的不同

依然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涵义和运作入手,从中可以分析出其目的也不同。1)“新闻策划”的目的。

“新闻策划”是报道活动的策划,重点是解决做好新闻的问题。显然,“新闻策划”之意在新闻,目的是通过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报道活动的策划,使新闻报道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传递信息、教育、娱乐等)。

2)“策划新闻”的目的。

“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重点是解决做好策划效果的问题。显然,“策划新闻”醉翁之意在策划,目的是通过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新闻事实”的策划,人为制造“卖点”,赚人眼球,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阅读率。

意义不同

目的与结果相关,结果与意义相关。“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目的不同,其意义自然也不同。1)“新闻策划”的意义。

新闻策划立足于客观事实这一前提,是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的前瞻性的、有巧妙创意和构思的、能够解答重要新闻热点问题的谋划与设计。其意义在于最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可见,新闻策划重在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表现出公益性。

2)“策划新闻”的意义。

策划新闻为了最大限度地赢得读者的“眼球”,它经常通过策划活动,人为地制造事实,然后当成新闻来报道。它偏重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社会效果和社会责任感则考虑不多。可见,策划新闻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表现出功利性。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在涵义、运作、性质、目的、意义等方面均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策划”并不等于“策划新闻”。“策划新闻”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畴,在本质上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当前一些新闻媒体盲目追求所谓“卖点”,将“炒作”误以为“策划”,其实是对宝贵新闻资源的一种不合理配置。新闻策划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以社会效益为首位,避免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

教师节新闻报道策划 篇2

一、旗帜鲜明、站位高远, 省内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省直各新闻单位在对张丽莉事迹的报道中, 胸怀国家大局, 立足时代高度, 把握正确导向, 做强正面宣传, 其社会影响之广、宣传规模之大、震撼人心之强鲜有前例。

事发当时, 有热心群众把此事当做一起交通事故的新闻线索提供给我省媒体, 编采人员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隐藏的重大新闻价值。5月10日, 省电视台《新闻夜航》节目和《法制在线》节目率先播发这条新闻, 重点报道了张丽莉在危急时刻挺身保护学生的英雄壮举, 抢占了舆论引导的先机。该台于次日将此条新闻上传至中央电视台, 5月11日19:15分, 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题为《最美中国人———年轻女教师为救学生失双腿》的消息, 拉开了全国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张丽莉感人事迹的序幕。《黑龙江晨报》作为首家报道此事件的平面媒体, 11日在头版以较大篇幅刊发了题为《客车失控撞向人群, 危急时刻———女教师奋力推开学生》的报道, 同时配发张丽莉婚纱照和生活照, 该报道迅速被全国90余家网站转载, 多家电视台播报, “最美女教师”的照片在各大网站占据当日头条。‘

在随后的报道中, 省直媒体结合自身特点, 各展所长, 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其中, 《黑龙江日报》发挥其言论优势, 连续发表了《大美形象龙江骄傲》等3篇评论, 感人至深, 发人深省。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黄金时段连续10天推出特别直播节目《你的勇敢如此美丽》, 多侧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宣传张丽莉的感人事迹, 同时把对英雄的敬意、关怀和学习汇聚成巨大的道德力量进行传扬, 引起听众广泛共鸣。黑龙江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继续坚持独有的“三加一”报道模式, 每天推出一个本台评论, 其中《谢谢你说:谢谢你》等评论立论高远、掷地有声, 极富感染力。东北网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迅速、海量、互动的优势特色, 展开全景式、立体式宣传。其大型互动专题《大美大爱感天动地》跟踪报道了全省各地向张丽莉同志学习活动的热潮, 弘扬了社会正气, 形成了媒体与网友的良性互动。《生活报》从刊发首篇报道《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危急瞬间你的勇敢如此美丽》以来, 刊稿总数260余篇, 其中深度报道约占近四分之一, 仅专题版面就达到85块。该报注重以情感人, 突出形式创新, 通过摘发丽莉演讲稿、丽莉大学同窗的“原声讲述”、日记体连载 (包括ICU护士长日记和爱心接待室工作日记) 等, 还原了一个血肉丰满、胸怀大爱、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英雄形象。

二、深度挖掘、步步深入, 为“大美大爱龙江”做精彩注脚

在本次报道战役中, 省直各媒体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 按照几个重要时间节点, 确立了不同的宣传重点, 步步深入, 层层递进, 将报道不断向深度、高度和广度推进, 使报道的主导思想升华到“大美大爱”龙江精神的高度。

此次报道活动的高峰期持续近一个月,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月8日至5月12日。在此阶段, 省直新闻媒体重点报道和解析了事件发生的经过, 迅速聚焦在张丽莉老师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上, 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第二阶段为5月12日至5月19日。各媒体跟踪报道对张丽莉老师的救治情况进展, 并通过采访她的亲人、同事、学生、邻里、老师等, 充分挖掘她的高尚情操和丰富的心灵世界。在此阶段, 各媒体还重点报道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张丽莉的关心和帮助。第三阶段为5月20日至6月上旬。省直新闻媒体以刘延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张丽莉为契机, 掀起宣传高潮, 特别是对一个阶段以来的新闻进行盘点式报道, 推出了爱心篇、救治篇、宣传篇、关怀篇、反响篇等几个有分量、有深度的综述报道, 把对张丽莉事迹的宣传上升到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高度。其中, 《黑龙江日报》刊发的《道德内化本能重塑精神尊严———省内社科学者多角度评价张丽莉》等文章, 深度解析张丽莉的奉献精神正成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中的火炬和航标。《生活报》推出的“发现龙江大美大爱”系列评论, 多视角、深层次“观照”张丽莉事件, 提升了报道的思想深度。《黑龙江晨报》组织多位社会学家、大学教授撰写《龙江大地尽显人性之美》、《大美大爱汇善成河》等文章, 用理论思辨的形式对张丽莉的感人壮举进行了详细解读和深度概括。与此同时, 各媒体把张丽莉汇同历史上, 特别是近两年我省涌现的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刘英俊、苏宁、郭肖岐、谢尚威、王世伟、荆百岁、高铁成、邰忠利等进行了聚合式的宣传, 将他们身上闪现的崇高精神上升为黑龙江这片土地积淀深厚的人文特质和优秀精神的传承。黑龙江电视台的开篇评论《龙江出英雄》, 细数了最美叔叔、最美学生等先进典型。《生活报》相继推出八块版的《发现黑龙江之美·大爱读本》———“还原英雄本色”大型报道, 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还原, 对英雄身上那些共同的优秀特质进行了探究。《黑龙江晨报》以四个版的篇幅讲述龙江英雄故事, 热情洋溢地礼赞龙江大地这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在宣传高峰期之后, 各媒体仍持续跟踪张丽莉老师最新进展, 在恰当时机, 营造新的关注热点。7月1日,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 各媒体聚焦张丽莉老师入党宣誓仪式, 丽莉老师对党的信仰和热爱跃然于新闻报道字里行间, 再度提升了报道的深度和分量。

三、打破常规、凸显特色, 各媒体独运匠心创新报道

在这次宣传报道战役中, 省直媒体不仅“常规动作”有条理有章法, “自选动作”更是精彩纷呈、亮点频现。各媒体开拓思路、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增强了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黑龙江日报》在重要领导活动的报道中大胆突破、改进文风, 使报道更加鲜活。如5月15日, 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代表国家领导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同志探望张丽莉, 该报刊发了题为《张丽莉, 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牵挂你》的报道, 5月20日, 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张丽莉, 该报刊发了题为《以后你可以叫我姐姐》的报道。这些报道完全跳出了以往时政报道的窠臼, 亲切自然, 平易感人, 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也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令人动容人难忘。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 打破节目常规, 整合节目资源, 变所有节目为统一信息发布平台, 随时插播最新消息, 回应广大听众对丽莉老师的关切。他们还制作播出了“心灵微力量”公益宣传, 表达群众对丽莉老师的祝福与心愿。此外, 龙广面向全省征集歌颂丽莉老师的歌曲近30首, 其旗下的吴迪音乐工作室连夜制作了歌曲《美丽的冰凌花》, 在各频率不间断播出, 深深地感染了广大听众, 让大美大爱的旋律在龙江大地回绕激荡。黑龙江电视台更加注重发掘感人细节。比如演员海清在病房外看望张丽莉时流下热泪, 新闻标题也意蕴深远———《昨天, 你是我的粉丝;今天, 你是我的偶像》。此外, 黑龙江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宣传片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特别是刘延东看望张丽莉的画面在第一时间加入到宣传片中, 代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在节目中他们还大胆地使用了MV, 整首MV从作词、谱曲到音乐录制全部由台内主持人完成, 播出后被多家网媒转载。东北网通过组织评论引领网络舆论、视频访谈活化内容、动画演示再现事故现场等全媒体形式开展了系列报道。

四、拓展渠道、良性互动, 新兴媒体助推舆论高地形成

在本次报道战役中, 我省的网络媒体发挥其即时、海量、开放、互动等优势, 放大了主流话语的影响力, 对营造浓厚的正面舆论氛围起到了助推作用。传统媒体也积极调用新兴媒体的平台和手段, 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共振、相辅相成、处处生辉的报道局面。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传统报道方式之外, 利用龙广在线网站、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形式, 多点关注张丽莉老师, 达到了立体传播的效果。黑龙江电视台每天把《新闻夜航》节目视频上传到微博, 同时要求编辑、记者、主持人在自己的微博转发, 利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及时掌握主流声音。东北网在整合原创新闻和传统媒体稿件的基础上, 推出大型网络互动专题《“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大美大爱感天动地》, 仅一个月时间, 这项专题的点击量就超过了4000万人次。《生活报》善于发掘利用来源于新兴媒体的新闻素材, 在报道中采用了丽莉QQ空间精彩内容呈现、网友祈福摘登等新形式来配合宣传。黑龙江新闻网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 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张丽莉事件的经过和反响, 网友评论近千条, 网站点击量突破千万, 此外, 该网站还积极利用新浪和腾讯的官方微博, 不断扩大报道影响。

让策划为新闻报道添彩 篇3

为更好地掌握策划,运用策划,我们有必要了解策划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好策划工作。

新闻策划的意义

由于报道策划是认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是否进行报道策划,传播效果大不一样。从新闻实践看,策划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第一,深化报道主题,突出报道重点。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题材,往往是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现象、问题。它们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不易把握,没有重点,就无法凸显事物的价值与内涵。策划就是为了突出重点,以具体事物为观察点去透视和展现大主题、深层次。经过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本质,把握其精神,从而深化报道主题,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第二,赢得更多的受众。报道策划往往是若干新闻工作者一起研讨报道对策,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敏锐地回忆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及时而准确把握发掘新闻价值。策划行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把一些已经存在并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媒体的介入而托出水面,形成一个此起彼伏、扣人心弦的现实生活事件,报道出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自然让人争相传阅,爱不释手。

第三,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都市报崛起以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大战”已成为记者的家常便饭。只要新闻事实一发生,各家媒体都会派出自己的记者去“抢新闻”。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传媒不仅要努力向受众提供独家新闻,而且也要尽力推出独家报道。如果说“独家新闻”主要是指“新闻事实”的独家,那么,“独家报道”则是在其他媒介对某一新闻事实已经作出报道的情况下,强调报道视角和思想观点的独家。怎样抢到独家新闻,需要策划;如何形成独家报道,更需要策划。报道策划在促进媒体推出独家新闻和独家报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做好新闻策划

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在新闻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新闻策划毕竟只是新闻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新闻工作的目的,更不是全部的新闻工作。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陷入误区。

首先,从实际出发,新闻策划不应干扰新闻源。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方式的策划,不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这不仅是社会公众对媒介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闻策划在追求社会反响的同时,必须遵从新闻的一般规律,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讲究真实性,主动接受各种法规、纪律、道德的约束。

策划前,必须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舆论导向作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不能为了追求新闻轰动效应,而置大局和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在新闻策划中,一定要讲辩证法,防止因片面性造成本质的失实,从而影响受众对是非的判断,影响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其次,以“新”制胜。新闻策划的灵魂在于创新。如果缺乏创意,没有新颖的构想,只是一种常规的、平庸的报道,便谈不上新闻策划。要提高新闻策划水平,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猎的领域,同时也要采取别人未曾试用的形式,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报道形式会给报道内容增添新的内涵和效果,报纸版面需要用不同的形式来装点、美化,它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载体运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标题制作等方面都要匠心独运,真正使形式与内容珠联璧合。

要做到创新,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前人没有提出的新的方法、构想、模型,得到新的发现,积累新的经验,进而将实践活动推向前进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做到前人所没有做过或者做得很少的内容。如果报道对象已被广泛报道,也要找到它的亮点,以求新鲜,或是深入挖掘,以求深刻。另外,还要重视新闻报道形式上的创新。受众在面对过量信息时很自然容易产生厌倦、丧失耐心,所以仅仅策划出好的选题还远远不够,在策划报道形式上也需要下很大功夫。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报道方式大致有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等等,也经常见到多种报道方式被灵活多样地组合使用,这种组合使用本身也算是一种创新。除此之外,大可不必完全拘泥于这几种形式,策划者在实践中应当依据报道内容的特点和报道环境所具备的条件,选择与报道对象最匹配的报道方式,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以读者需求为根本。由于新闻策划是报社有目标指向的新闻筹划活动,是新闻人的一种主观行为和“议题设定”,很容易出现一厢情愿和读者不买账的局面。因此,策划人必须要了解读者喜欢什么,对新闻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新闻策划,千万不能我行我素,将一些读者根本不关心和喜爱的选题搬进策划中来,自我“作秀”。

《现代快报》副总编辑赵磊说:“策划目的是满足需求,而不是显示报纸的水平。既叫好,又叫座,才是好策划。叫好是专家、同行认可,叫座则是市场认可。”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篇4

一. 专题报道可行性分析

1.题材分析

一座城市最能表现文化的是建筑,最能展现市井风俗的是老街。老街是城市文明延续的载体,人文市井的再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前门大街,上海新天地,天津津门,成都宽窄巷子是当今中国城市老街修旧如旧的代表,在“老”字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赚足人气,获足美誉,着实成为城市建设的标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有着属于本地文化的细胞,在保护和传承上都有独特的想法。从上述四城打造的老街中,可以清晰地瞥见地域文化对城市文明发挥的决定作用。2.受众分析

比较怀旧并关注老街历史文物保护的那部分人。

二. 报道主题

走进城市老街

三. 报道主旨

那些曾经在历史上熠熠闪光,带有浓厚民间风味的老街古屋,历经数十载风霜雨雪侵蚀,伴随着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文明的告诉发展,那些在高楼靓丽外表下若隐若现的老街古屋显得愈加暗淡无光,并逐渐开始淡出大众视野。

本组成员立意做一个关于探寻老街历史沧桑味道的策划方案。走进老街,敲开一扇扇斑驳的木门,找寻老街蕴含的悠悠古韵,以及厚重的历史人文风貌。

四. 报道目的

着眼于下关市具有代表性的老街古屋的兴衰更迭,以一些沉淀城市文化命脉并日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街道与建筑为立足点。介绍城市老街风貌,将老街目前面临的种种现实性问题重现于大众眼前,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老街的保护与延续问题,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保护这些即将消逝在城市中的文化。

五. 报道角度

1.就下关市龙尾街的历史起源、兴盛时期以及后来破落的原因。

2.龙尾街街道周围老屋的历史,历经多少次更迭,房子现在的用处,现居住的人口结构,生活居住条件,城市发展进程的推进对其的影响。3.龙尾街现住户对老街的感情,发生过的一些故事,以及没有居住在龙尾街的老一辈下关人对其的记忆。

4.龙尾街周边城市商业区对老街的看法,有无拆除老街适应城市发展的必要。

5.相关部门对龙尾街的保护性政策,实施力度,以及对龙尾街将来的相应规划。

六.报道定位:系列专题报道

1.报道进程安排:做一个周的连续性报道,首先是走进龙尾街,采访老街的居民,做几篇人物通讯,带出老街的历史和人情风味。接着选取一些较好的角度撰写特写,向社会公众征集稿件,诗歌亦或散文,文体不限,抒发其对老街的感情。然后采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了解关于龙尾街的发展过程,采写专访。最后,以评论收尾。

2.体裁类型:主要采用人物通讯、特写、专访、评论这几种体裁。

七.报道要求:记者深入采访,写稿时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靠,注重实效,态度中立客观。

八.媒体及人员分工 A组:负责搜集有关龙尾街的历史文献资料。B组:全组成员共同参与多方采访:

a.龙尾街现住户对龙尾街的感情以及发生过的有意思的故事。

b.周边商业区对龙尾街的看法。

c.非龙尾街居民的老下关人对龙尾街的记忆。d.相关部门对龙尾街的政策和规划。C组:负责各类资料的汇总以及整编筛选。D组:负责新闻稿件的采写,新闻照片的拍摄。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篇5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

赞助单位:

活动时间:__.4.22-5.16

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活动内容 策划 :

一、宣传:4.22-28日在校园内、各网络媒体宣传活动

二、投稿

投稿时间:__.4.28-__.5.11

投稿内容:文类新闻作品、图片类新闻作品、微新闻作品

投稿方式及要求:

1、每位参赛者须填写一份参赛表,文和图片作品提交时一并打包压缩提交至邮箱:,邮件主题和作品文件名均为“好新闻大赛+组织名称/姓名”,参赛者可登陆校团委网站、学通社新浪微博等查看西南大学第八届“好新闻”大赛详情。

2、微新闻大赛:在新浪微博上以话题#微视角看西大#以图片+新闻内容的方式发布身边新闻,并@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微博(微信、QQ空间同时进行。)

稿件评选要求:

文类:①新闻稿件内容健康积极,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新闻稿件全篇语句通顺,语言严谨,无明显的语法错误。

②新闻应为本人原创,若发现有抄袭现象,则取消选手的参赛资格。

3、新闻事件发生时间为__年5月至__年5月

图片类:①内容积极向上,主题鲜明,事实准确。

②作品必须原创,不得抄袭、剽窃。

③新闻事件发生时间为__年5月至__年5月

⑤后期处理:只允许裁剪和调色,不可进行大方面改动。

⑥限个人形式参赛,且每人最多选送6张,可以组图和单幅的形式参加。

三、赛制及流程

(一)文组比赛(4.27-5.11为稿件收集时间,5.16公布结果),海选筛选出100篇稿子,最后评出一二三等优秀和人气奖。

(二)图片组比赛(4.27-5.11为稿件收集时间,5.16公布结果),海选剩下100幅,最后评选时网络投票占百分之二十,专业评审成绩占百分之八十,最后评出一二三等优秀和人气奖。

(三)微新闻大赛(5月15日为截止日期,5月16日公布结果。需要在截止日期前将微博截图私信给@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微博。)新闻都需要附上图片,最终以转发和点赞量进行评比。注:微信和空间同时进行。

奖项设置:

一等奖

二等奖

新闻报道策划(范文模版) 篇6

2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a满足受众需求的策划

b战胜竞争对手的策划

c展现自家所长的策划

3当前新闻报道策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a吸引眼球,制造假新闻事件

b违反道德标准,丧失社会良知

c违反法律准则,参与共同犯罪

d哗众取宠,违背事物发展规律

e审查程序缺失,致使策划失败

f将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混为一谈

4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前提

A有的放矢——新闻报道策划的价值前提

(一)目标价值

1.目标的作用:目标是一个矢量,具有方向性

目标可以给人们行动的协调

目标可以给人们行动的鼓舞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又是检验策划成功与否的标尺

2.目标的分类:总目标,分目标

总目标:a符合新闻规律,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

b具有良好的导向性,给人们和社会以正确的舆论导向

c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给受众以新的震撼。

3.目标的把握

a必须明确具体、有约束性

必须规定目标的约束条件或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弄清楚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b目标要确立“必须完成”和“希望完成”两部分

(二)导向价值

正确的舆论导向:a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

力的舆论

b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

c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d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

e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包含两个内容: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新闻价值:指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新闻事实中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的分量

(三)服务价值

表现在四个方面

a方针政策服务c科学知识服务

b思想观念服务d生活消费服务

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a广泛性与特殊性

b权威性与多样性

c通俗性与高雅性

d现实性与超前性

e批评性与建设性

(四)艺术价值

a把握时机

b美化形式

B实事求是——新闻报道策划的事实前提

(一)新鲜新奇是首要的事实前提

“新”分类:a新近产生的事物

b新近消亡的事物

c新近发现的事物

d新近变动的事物

(二)真实可信是基本的事实前提

a显性要素正确是基本前提

b隐性要素正确与否决定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新奇角度是有效的事实前提

1.观察角度 a正向角度方法

b逆向角度

c侧向角度

d纵向角度

e横向角度

2.写作角度a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b选择读者知识水平最容易接受的角度

c选择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d选择时空距离最接近读者的角度

e选择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

(四)准备充分是必备的事实前提

a信息准备b人员准备c设备准备

5.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原则

a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b真实准确,客观公正

c把握大局,统筹安排

d把握节奏,保持理智

e讲究艺术,注重技巧

6.新闻专题报道

定义:指传媒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板块里,运用广视角、大容量、深层次、多手法的报道形 式,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特殊人物、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内容主题的揭示或研 究报道

专题报道策划思路

a在释疑解惑中体现主题 b注意把握热点和冷点两个方面 c运用正向和逆向的思维方法

专题报道策划的主题确定

a客观全面,选题求实 b说理透彻,选题求深 c超前思维,选题求新 d发散思维,选题求变 专题报道的题材形式

a重大成就专题报道 b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 c舆论监督的专题报道 d时事形式专题报道 e服务性专题报道

7.参与式报道的策划

参与式报道包括体验、暗访、催生或促成等报道方式,是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很受新闻媒体和广大受众的欢迎,满足了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受众渴望探求真实内幕的需 要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需要。

体验式报道是指记者以被采访对象的身份深入到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经历之中,在与 他们的平等交流和接触之中,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经历,反映他们的心声,以求得 社会的认同、理解、关心和帮助的一种采访报道方式

催生、促成式报道: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在事件发生后予以报道,在可能的情况下,新闻工作 者还应同时参与正在发生或还没有发生的事件之中,以自己的主观努力与被报道对象一起催 其产生和促其圆满和完善,尔后再予以报道。

8.会议报道

是对会议议程、会议内容和会议精神进行广泛介绍、宣传的一种传播形式。

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a重视会议内容,加强双向互动

b跳出会议新闻,抓住鲜活内容

。挖掘反映先进执政理念的新做法

。挖掘折射时代文明进步的好风尚

。挖掘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情节

。挖掘具有警示、警醒意义的反常现象。

c确立报道定位,力争双方满意

d讲求形式创新,凸显会议内容

e重视摄影报道,图文双翼并茂

f版式设计简洁明了,读者更易找到“信息点”

g多媒体联合互动,寻求个性化突破

h突出主持人个性,突出个性化品牌

9.多种媒体联手互动的报道策划

就目前而言,主要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等媒体在一段时间、一个地域或不同 地域里,为了共同确定的主题而进行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新闻报道。它应时代变革而兴 起,应受众需要而发展,越来越受到新闻传媒的重视。

应注意的问题:a抓时效性,选题要有提前量

b抓接近性,满足受众需要

c注重系列性,报道有始有终

d追求多样性,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e吸引受众参与,把握舆论导向

f邀请专家咨询,增强权威性

g领导重视,协调统一

10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策划中的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关系

首先要核实事实的真实性

其次,根据隐性要素的需要,选择能够表现和说明隐性要素的真实事实

再次,对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独立的、深入的、符合真实事实的科学判断,揭示其内在的真正意义。

1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两者的关系如何

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新闻报道从新闻价值上来说是完全可以发表的,但从社会宣传效果来说又是不宜发表的,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能发表;有的报道从宣传效果上来说是很好的,但从新闻价值上来说,它的“含金量”太小,这样的报道发表了效果也不好。选择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的报道予以发表就能最好的体现导向价值;如果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发生矛盾,必须以宣传价值为主来决定报道的发表与否和如何发表,这是不能动摇的。

12如何做才能让新闻出新求异呢

它必须学习或借鉴过去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新闻工作者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用多学科来武装自己。学习与综合是创造的前提,要创造,必须综合他人的研究成果,从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创新是以不断的否定过去、否定他人和否定自己为前提的。创新是在不断继承和批判前人、他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要有勇气,二是要掌握大量的材料。只有材料翔实,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策划者要勇于打破传统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不受经验的羁绊,能在固有的常识基础上寻求一点突破就是创新,有了这种敢于创新的观念,创新也就不期而遇了。它要求我们时刻为着寻找新事物、探求新经验、解剖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反映新情况、获取新信息、创造新形式而探索新的道路,开辟新的领域。

13特定日报道策划的难点有哪些

难度在于等时距地进行,即每隔一年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复进行报道。年年都是一个模式、一个内容,报道无法进行,读者看了也乏味,如何不断出新是媒体策划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14特定日报道策划如何才能贴近群众

15媒体的专栏主要可分为哪几类?一个专栏要取得成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

分类:新闻专栏、评论专栏、服务专栏、个人专栏、访谈类专栏、舆论监督和群众呼声专栏、媒体新闻与观点摘要专栏、科学专栏

完善:

16新闻类专版的策划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专版的时机选择

专版的主题确定

专版的内容构架

17怎样看待专刊的新闻性

18开展公益性的社会活动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目的必须十分明确,以是否有助于增进公众对本组织、本企业的了解和好感为目的.为达此目的,可以在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中,配以本企业、本组织的标记.2.选择的范围,要一最有利于达到预定目的为宗旨.3.被资助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个固体,要考虑到该项目和该组织是否纯正,在公众心目中是否有好感.4.开展和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其规模和出资款项要以本企业、本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为依据来考虑.(1)要抓住有利时机。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活动,很容易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如新年、春节期间的拥军优属活动;全国植树节期间的绿化厂区、村庄活动;“六一”儿童节期间的为少年儿童做好事活动;“七一”和“十一”期间的慰问老干部、老党员、老英雄、老模范活动等,意义都很重大,也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2)要继承光荣传统。共青团组织在以往工作中创造并得到社会广泛承认的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城市的综合包户活动,为您服务活动,便民利民活动,修建青年公园、青年候车亭;农村的助耕包户、扶贫致富小组、送温暖小组活动,修建青年路、青年林活动等都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3)要发挥组织优势。共青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击队。团组织要善于运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在抢险救灾,美化市容,建设文明村、镇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做倡导文明新风,净化社会风气的先锋和模范。

主题策划与创新法制新闻报道 篇7

面对都市报和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冲击, 法制报作为专业性相对较强、发行渠道相对固定、覆盖面相对有限、读者群相对专业的传统报媒, 已经越来越紧迫地认识到新闻策划的重要性。特别是如何在同一报道领域内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最大差异化, 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法制事件的深刻内涵及其承载的社会意义, 如何给读者带来最切实有效的法制信息服务等, 值得深思。这就要求法制新闻人不断强化新闻策划意识, 特别是结合专业报特点, 加强大型系列主题策划, 努力探索创新法制新闻报道样式和内容, 以切实服务自己的受众群。近年来, 河南法制报坚持“服务政法机关、服务政法工作、服务人民群众”, 同时不断改善服务的方式方法, 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主题新闻策划, 取得了一些成效, 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和专家的肯定。

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是服务政法中心工作的有效平台

自2006年以来, 我们坚持每年一到两个主题, 先后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大型系列主题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赢得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法系统的肯定。

好的策划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做好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 一定要选好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定要结合当地政法中心工作。

2006年2月, 《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刚刚颁布, 报社领导敏锐把握, 决定启动《平安河南巡礼》大型系列报道:从省里刚刚表彰的政法工作先进集体中选定了60余个县 (政法单位) 作为报道对象, 以全省平安建设为大背景进行采访。并确定每篇报道发一个整版, 通过报道实践, 探索政法典型报道的创新和改革。经过精心策划, 2月下旬报社组织了精干的报道小组, 开始了河南法制报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采访活动。从当年3月1日推出首个整版, 此后每天一期, 至6月3日共推出《平安河南巡礼》62个整版24万余字。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 采访小组深入全省各省辖市中的基层单位, 走村串户, 深入全面报道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的做法。这一系列报道得到了省委、省委政法委以及各级政法系统领导的肯定, 并先后荣获河南省社会治安综治好新闻一等奖、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围绕平安河南建设, 报社紧接着又策划了《走百县, 看平安》系列报道, 10余个报道小组骑车深入100余个县 (市) 进行采访报道, 营造了浓厚的平安建设舆论宣传氛围。

2008年到2009年, 河南省委政法委按照中央政法委的要求, 结合全省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 在建立执法巡视制度、开展执法巡视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省委政法委把开展执法巡视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的有效手段, 通过深入执法巡视, 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全省政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予以监督。报社随即策划实施了《关注执法巡视》系列报道, 很好地服务了政法中心工作。

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是创新法制报道方式的有益尝试

经验报道、典型报道难做, 难就难在创新。创新是新闻宣传的活力源泉, 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旋律, [1]如何在深入、融入中贴近实际、把握主题、抓住重点、满足读者的新需求新期待, 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几年来, 河南法制报按照集团党委的要求和政法机关报特色的定位,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注重策划, 力求从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落实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破解“新闻报道四难”的要求, 积极地配合平安河南建设和全省政法中心工作, 创新性地做好报道, 得到了省委政法委和全省政法系统的肯定和欢迎, 报纸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是中央2010年年初对全国政法稳定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全省各级政法机关围绕这一中心任务, 结合实际,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0年下半年以来, 河南法制报启动了《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建设平安和谐河南》大型系列报道, 组织报道了全省各级政法机关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 记述我省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生动实践。从2010年7月开始至年底, 《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建设平安和谐河南》大型系列报道先后刊发了省委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18个省辖市以及部分政法工作先进县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深度报道66个版面。

为了切实做好此项报道工作, 河南法制报制订了详细的报道方案, 明确由编委会成员分头带领骨干记者深入一线, 扎实采访, 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报道任务。为凸显报道效果, 河南法制报对于该策划报道, 每篇都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导读及核心提示。同时, 在版面处理上做到了精心、美观、大方、图文并茂。

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是锻炼采编队伍的有力途径

要搞好法制新闻报道, 就要有一支过硬的采编队伍。优秀的采编队伍是提升新闻质量的基础。而通过大型系列报道活动的组织实施, 又进一步锤炼了队伍。

河南法制报一直认为, 积极抓好彰显民主法治特色的新闻报道, 才能够实现使政法综治、社会稳定的报道生动活泼、部门满意、群众爱看、效果良好的目标。2006年9月, 为进一步创新报道形式, 改进采访作风, 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 开阔新闻视野, 更真切地感受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平安建设进程中的新观念、新风尚、新思维, 我们又策划、组织了《走百县看平安》大型系列报道活动。报社的领导班子成员和采编中层分期分批带领1至2名记者, 组成10余个报道小组, 骑自行车深入全省100个县 (市) , 以平安建设为主题, 走进田间地头, 接触千家万户, 采访各地的平安状况, 倾听群众的呼声, 然后以讲故事的手法、特写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报道写作。为了把报道做深、做透、做好、做活, 让群众喜闻乐见, 在策划方案上明确提出必须实现报道思路上的创新, 要求写出的稿子一人一面、一街一景, 特色鲜明, 生动形象, 必须写出“人人心中有, 人人笔下无”的东西。事实也证明, 记者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 不拘泥于体裁和篇幅的限制, 使报道生动活泼, 面目清新, 主题抓住了, 个性彰显了, 文字可读了, 领导满意, 读者爱看。

2008年4月, 河南法制报开辟了一个迄今坚持每天一期的《记者蹲点日记》专栏。报社每个月派出一名记者到最基层的政法单位 (乡镇综治办、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 蹲点, 以“深入、贴近”为基本要求, 与基层政法干警同吃、同住、同工作, 切实体验基层政法工作, 每天写出一篇日记式报道, 采写最真实最新鲜的新闻,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年多来, 作为河南法制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好的一次策划报道活动, 报社的全体记者、编辑都轮流蹲点一到两次, 有的甚至蹲点三到四次, 老记者获得了最基层的信息, 新记者和见习记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不仅要善于抓“大”, 还要注意抓“小”

抓“大”是配合政法中心工作, 抓“小”同样是为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也是实现法制新闻“软着陆”的一个很好载体。

多年来, 我们坚持发现身边的“感动”, 坚持以内容为王, 经常策划组织实施一些小而精的栏目。2007年下半年, 我们开辟的《发现身边的感动》专栏先后刊发稿件52篇, 52个鲜活的场景、52个感人的场面都在这里展现。在这些“感动”之中, 有对他人的无私帮助、有对子女的悉心呵护、有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有对朋友的忠诚友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感动”, 构成了我们美好和谐的社会, 鼓舞了我们快乐生活的信念;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感动”, 既感动了我们的记者, 也感动了我们的读者———读者来信说:“这个专栏突出了时代主题, 从细微之处展示了我们这个社会积极向上的美好事情, 所写的事儿朴实深厚, 不华丽但却很珍贵。”

在报道活动结束之际, 我们还把报道中涉及的“感动人物”请到报社座谈联谊。应邀参加联谊活动的20名感动人物, 来自各个战线, 有公安民警, 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有治安巡防队员, 有公交车司机, 有交通协管员, 有普通市民, 有打工人员, 也有在校学生。在联谊中, 感动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对社会的责任, 释放自己美好的心情, 也对报社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要与时俱进, 做舆论“及时雨”、工作“风向标”

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要与时俱进, 敢于引领舆论导向。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如何起步, 怎样发展, 何以融入, 河南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系统都在思考和探索。政法系统如何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如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 春节刚过, 报社主要领导就组织大家讨论选题, 反复酝酿, 进行策划。

2011年3月以来, 我们组织启动了《河南政法护航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型系列主题策划报道, 连续刊发了18个省辖市的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在护航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努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的典型报道,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一系列报道有深度、很给力。一些专家和读者反映, 中原经济区建设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 河南法制报就组织策划了这组报道, 在舆论引导上可谓“及时雨”, 报道对各地政法工作在护航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如何主观能动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有着“风向标”意义。一些资深报人评述说, 河南法制报的这组报道深入阐述了各地政法系统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应该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 站得高, 看得远, 不仅从理论高度助推了中原经济区建设, 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借鉴意义。

总的来看, 这些经过策划组织实施的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同时也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法制报也都在积极寻求新闻质量的提升, 特别是从大型系列主题策划着手, 力求创新法制新闻报道, 以较高的新闻报道质量服务特殊的政法和行政执法读者群。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但也存在着有的记者作风不够扎实、采访不够深入、写作不够精细, 导致个别报道大而无当, 失之于空泛, 以及策划不够到位, 针对性还有待提高、组织和指导不够有力等问题。这些都是今后我们需要注意并加以改进的。

摘要:传统媒体正面临发展的瓶颈, 突破和创新是唯一通道。法制报如何不断强化新闻策划意识, 特别是结合专业报特点, 加强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 努力探索创新法制新闻报道的样式和内容, 切实服务受众群体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 河南法制报坚持“服务政法机关、服务政法工作、服务人民群众”, 同时不断改善服务的方式方法, 推出了一系列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 取得了一些成效。笔者通过对系列新闻实践进行阐述, 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是服务政法中心工作的有效平台, 是创新法制报道方式的有益尝试, 也是锻炼采编队伍的有力途径;还着重论述了大型系列主题新闻策划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以期以河南法制报的具体新闻实践为全国法制报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大型主题策划,服务,政法,法制新闻

参考文献

教师节新闻报道策划 篇8

例如,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企业报《准格尔能源》第1062期(2010年9月17日出版)的一份关于“神华杯”采煤技能国际邀请赛的特刊。这次邀请赛是全球煤炭产业的首届国际性技能大赛,由神华集团发起和主办、准能公司首次作为东道主承办,无论对神华集团还是对准能公司来说都意义重大。因此,公司有关领导及报社负责人高度重视,立即成立策划小组,认真策划此特刊,笔者有幸成为主要策划者。

根据事先对大赛相关内容的掌握,将应刊登的内容分别放在特刊的4个版面上,并对每个版进行了分工:一版为赛事要闻版,主要刊登赛事的综合(开、闭幕式)消息、评论员文章、神华集团及准能公司领导的致辞、讲话,以及获奖选手名单,旨在突出主办方、承办方对这场大赛的重视程度;二版为赛事信息版,主要内容是5个比赛项目的现场比赛情况、比赛过程特写,点缀以集团领导对大赛工作的指导以及大赛的动态消息,旨在反映大赛的严谨性和公开、公正;三版为赛事扫描版,侧重于对大赛的参赛选手、裁判员、翻译、青年志愿者、新闻工作者等群体的工作特写,反映出大赛参与者及工作者认真、友爱、辛勤、忘我的精神;四版为赛事花絮版,运用通讯、新闻特写、专访、散文、诗歌等多种新闻体裁,通过描写大赛期间9个国家、12家煤炭企业的中外来宾、采煤技术能手欢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整个特刊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这次大赛,提升神华集团和准能公司的国际知名度,为世界煤炭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和谐进步搭建广泛交流、共同发展的桥梁。

这期特刊按照策划方案,经过新闻采编人员的齐心协力,得以顺利出版发行。特刊见报后,得到了上至神华集团有关领导、下至准能公司普通职工的一致好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此特刊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跟事前的报道策划是密不可分的。

从整体来看,这期特刊版面风格协调明快,版式设计精美、大气、舒朗,稿件内容充实、质优,写作体裁多样,图片和色彩、线条等版面元素合理运用,视觉冲击力强。在内容上很好地突出了大赛“友谊、交流、合作”的主题,在版块设置上合理、全面,信息量大,版面内容和版式设计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审美品味。

由此笔者认识到,新闻媒体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中,如果认真做好策划,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就能让自己成为受众眼中的“独一份”。

一. 什么是新闻策划?

对新闻策划的准确定义,目前业界众说不一。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新闻策划,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使报道更具特色,取得更佳的社会效果。

新闻策划对新闻编辑人员来说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谁承担或者说谁能胜任具体的报道策划,通常要根据报道任务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某一个部门不能独立完成重大新闻的策划,而是要成立专门的策划指挥中心或小组来负责设计和调度,其报道策划及组织、实施一般由总编辑牵头。相对不是特别重大,或报道面较小、内容比较单一的报道,就可以由某一部门完成,可以由有关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者版面主编来承担策划,独立完成任务。同时,新闻策划还是一项集体性的行为,当遇到策划的内容比较重大或专业性较强等情况,策划人员需要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建议和意见,有时还要专门邀请一些新闻界的资深人士或新闻界以外的专业人员参与策划。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新闻媒体或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每天都在采写或编辑很多稿件,但这些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劳动,有的甚至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不能称其为策划。只有精心构思、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创造性的谋划和设计才能算得上是新闻策划。

报纸的新闻策划以内容策划为主,是通过版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最佳宣传效果的策划。前面所举的例子,准能公司“神华杯”采煤技能国际邀请赛特刊的策划便是如此。

二. 新闻策划有哪些重要性?

可以深化报道内容,突出宣传主题。需要进行策划的题材,通常都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现象或问题。一般来说,这些事件、现象、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千头万绪、杂乱繁多,使人们不容易把握其实质和核心。经过策划,新闻从业人员就可以更好地认识本质,把握精神,从而深化报道内容,突出和渲染主题,进而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可以更深地挖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新闻需求。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不浪费、不漠视任何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将其开发和利用到极致。新闻策划不仅可以敏锐地感觉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追忆过去的历史,而且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不仅能够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开发没有被发现的新闻,使之成为“浮出水面”的新闻,更深地挖掘新闻价值。所以,对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新闻的报道,涉及的面越广、越多、越深,就越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可以在报道的主题、内容、形式、规模、角度、手法等方面创新,提高传播效果。新闻报道是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为新闻报道内容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报道需要不断创新正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随着各种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抢”新闻的加剧、受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新闻报道的创新也变得迫在眉睫。这也是新闻策划要适应这些新情况而必须创新的迫切要求。

三. 新闻策划有哪些基本要求?

1.认识要超前。新闻策划工作要做在新闻采编等工作之前,这是策划的前提。对现实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预测,挖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题材进行报道,具有前瞻性,这是“超前”的一层含义;另一层含义是:策划构思“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新闻。策划的“超前”,不仅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还要以准确把握信息和全局为基础,作出预见性的策划。同样是一种体裁,大家都策划,谁策划得技高一筹,谁策划后的宣传效果好,谁就掌握了“超前”的精髓。

而运用超前的意识,往往集中体现在对待具体事件作充分准备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做《东方之子·学者访谈》其中一期节目的准备工作中,为采访11位著名学者,用3个月的时间认真做了策划。为了给观众更好地呈现这些学者感人的事迹和真实的故事,他白天采访学者们的同事、朋友、家人,晚上查阅他们的各种资料。经过精心、充足的准备,在荧屏上,他泰然自若地面对这些学者,于谈笑间让观众看见一个个个性不同、意境不同的至情至性的名人。他也因此顺利地达到了采访目的,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2.倾向要鲜明。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提出了新闻的倾向性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该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应有的战斗风格。”

在策划过程中要有鲜明的倾向性,这是我们策划的根本目的。作为策划者,在做策划时必须心怀高度的责任感和新闻敏感,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围绕社会生活的焦点、难点和热点,站在百姓的角度进行策划,突出选题。如果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那更不可能引导受众的思想倾向,更起不到正面宣传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观点突出,才能深化主题,达到宣传效果。

3.基础要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相符。不仅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报道要真实,而且全部事实都要真实,与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完全一致。新闻报道策划,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手段;而新闻事实则是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以即将、或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为基础,离开了新闻事实,策划就成为空谈,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一定要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前瞻性,在此基础上才进行新闻策划。如果否认这个事实,即使再周密细致的策划也成为假新闻。

4.方法要灵活。一方面,新闻策划的核心是“创意”,这就决定了新闻策划是一个集体行为。因为对一个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新闻的报道需要有与众不同的策划,在有限的时间内,仅靠一两个策划者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一组或一班人的集体智慧来共同完成,“众人划桨开大船”。再者,一两个策划者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群策群力,思维才是开阔的、多角度的,创意也才能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在刚开始酝酿策划时,由于对被策划对象的背景情况、因果关系等还不完全知晓,往往只能凭手头掌握的不完全情况和以往的经验,对报道方案作出初始的谋划,这就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新闻策划不是固定不变的、无任何调整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灵活性。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与预见的策划不一致时,新闻策划就要灵活把握形势,随时进行调整修正。大到主题的结构,小到一篇稿件,还是应以发生的新闻事实为依据。

5.思路应立体。近年来,少数新闻工作者的作品只顾数量,不顾质量,造成了作品枯燥、呆板、缺乏创新,致使新闻界一直呼吁的和读者喜闻乐见的“视觉新闻”、“现场新闻”、“新闻小故事”等新闻作品,却鲜见报端。因此,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经常采编新闻的从业人员,要彻底摆脱新闻写作平面叙事的表现手法,而应多采用一些融人、事、理、景于一体的立体化写作方法。相应地,在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多采用一些立体的思路。

曾荣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这篇稿件的策划中所表达的“立体”精神。不可否认,这是一篇策划得十分成功的佳作。新华社两位记者何平、刘思扬,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无限深情,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悼念邓小平同志的最后一次报道。他们捧出了震撼人心的精品、历史性的佳作。质朴的纪实性、深刻的政论性、浓烈的抒情性,构成了这篇佳作的立体感。在纪实性方面,记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选取了这历史性的一刻:银色的专机好象不忍离开邓小平同志长期生活的地方,“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然后描写了卓琳同志、胡锦涛同志和小平同志的子女和孙辈们、小平同志的卫士们的表情和动作。一段段朴实无华的文字蕴含着惊天动地的力量;一幕幕忠实的记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记者的现场描写十分真实,没有着意的夸张渲染,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字字句句打动人心。朴素的纪实性描写,达到了叙事、状景、融为一体的境界。在政论性方面,记者没有停留在骨灰撒放的纪实与描写上,而是把它与邓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起来。如何联系?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大海为契合点。记者的思绪随着浪花翻腾,而读者也随着记者的笔回肠百转。一次又一次的回述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把通讯的思想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抒情性方面,记者采取了两种表现手法:其一是拟人化的抒情;其二是运用诗歌的反复咏叹手法,一咏三叹。追念亲人之情,崇敬领袖之情,痛悼伟人之情……。既悲痛又激昂的感情在通讯中贯穿始终。在记者笔下,以大海比喻小平同志的思想;以波涛寓意小平同志的人生;以浪花负载小平同志的追求。“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邓小平同志的高大形象在我们面前立了起来,人民对伟人的情感活生生地显露出来。

四. 做新闻策划要走出误区

显而易见,新闻策划在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的报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应根据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依照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味地为策划而策划。

一是在新闻工作中,不是所有的报道都需要策划。要筛选那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题材、有较重要社会意义的典型题材进行策划,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是预先能够知道的重要社会活动或一些自然现象,如“十一”黄金周报道等;第二种是突发性重大新闻的连续、追踪报道,如地震、强降雨雪的报道等;第三种是新闻节目设定的特别报道、特别节目的选题,如年终亮点回眸等。

二是要把握适度原则,禁止滥用策划。在具体实施新闻策划时,应操作适度,注意分寸。新闻策划只是媒介日常工作中的“调味品”,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才是媒介的基本任务。如果媒介为追求轰动效应,整天沉湎于策划一个接一个的社会事件,那么势必冲击它的基本任务,造成主次颠倒、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同时,要控制新闻策划与常态新闻宣传比例,调控新闻策划数量,不要刻意策划、盲目跟风,要走精品之路,这才是新闻策划理智的选择。

(作者单位:准能公司新闻中心)

上一篇:杨玉良在2014年复旦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下一篇:《又见姑姑笑颜》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