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皮文化论文

2024-08-14

桦树皮文化论文(精选9篇)

桦树皮文化论文 篇1

“赫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渔猎民族, 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赫哲族在生产生活中, 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桦树皮文化”, 所谓东北“桦树皮文化”, 其实就是发生和保留在东北渔猎民族当中的以桦树皮为原料制作器物的文化, 是中国北方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 其历史悠久。而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在北方众多少数民族的桦树皮文化中, 最具代表性, 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保护与开发价值。

一、赫哲族“桦树皮文化”的历史

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吉林通志》在谈到赫哲人风俗时说:“无庐舍, 以木为架, 覆以茅或盖以桦皮, 四周亦以木皮裹之, 大如一间屋, 而数口栖聚于中, 谓之曰‘磋落’……其器物少瓦缶, 多刓木为之, 或缝木皮为筐篓, 亦精致可观。其渡水之舟曰‘拔子’, 俗名大红船。剥桦木皮, 缝作鸡卵形, 而平其底, 长六尺余……”1963年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南端发现了“莺歌岭”原始遗址, 在对其进行发掘清理时, 从上层1号房址中出土了一件桦树皮制品, 经炭14测定年代为距今2985±100年。

直至20世纪30年代前后, 位于黑龙江省合江地区最东部的饶河县, 其境内的赫哲等族山民仍在用白桦树皮缝制容器、碗、箱、笸箩等, 用桦树皮缝制凉帽、铺炕代席、苫屋等。[1]这说明了桦树皮制品不但涉及到赫哲人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赫哲族桦树皮制品的主要种类

桦树皮房屋:“人类利用树皮是从蒙昧时期开始的, 那时人类用树皮纤维制作绳索, 也利用树皮建造房屋。”赫哲族的住房在早年间就是以桦树皮为原料制造的, 这种桦皮小屋, 赫哲人称之为“撮罗子”, “撮罗子夏天的覆盖物就是桦树皮制成的。外形呈圆锥状”。[2]

由于赫哲族是渔猎民族, 四处迁徙, 搬迁时卷起来放在马背上驮走, 极为轻便, 非常适合其生产生活的需要, 《辽东志》对此概括为:“人无常处, 桦皮为屋, 行则驮载, 住则张架。”所以“这种住屋, 非常适合漂泊移动的游猎采集生活。”

桦皮箱、桦皮盒:桦树皮箱有长方形, 椭圆形, 方形等多种形制, 桦皮盒与桦皮箱相似, 只是体积小些, 赫哲人在桦树皮箱与桦皮盒的不同部位上还刻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同时还涂以各种颜色, 这些都有一定的寓意。桦皮箱与桦皮盒主要是用它盛放衣物, 它不怕潮湿、漏雨, 能保证物品安全。

桦皮摇篮:赫哲族的桦树皮摇篮的形状非常奇特, 整体上呈半弓状, 两端有弯把, 既可以放在床上摇动, 又可以在两端系上皮绳挂在树上或房梁上摇动, “桦树皮摇篮的原料就是桦树皮和鹿、犴、狍蹄筋线, 桦树皮摇篮的宽度是30~32厘米、长度为60~65厘米、高度有13~15厘米。并且整体结构都用加工好的3到4层的桦树皮制成”。[3]而且在摇篮上有各种图案及装饰物, 在桦树皮摇篮上刻画有各种花草、小动物等花纹, 摇篮的背面, 有各种装饰, 即各种动物骨骼, 将其锥成孔, 挂在摇篮上, 在摇摇篮时骨头之间会相磨擦出响声, 可使婴儿人睡。

桦树皮船:桦树皮船是赫哲族重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 赫哲人称为“乌莫日沉”, 《黑龙江外记》载:“有以桦皮作船, 大者能容数人, 小者挟之而行, 遇水辄渡, 游行便捷。”桦皮船具有船体轻、速度快的特点, 所以除用于载人运物外, 还是捕鱼和狩猎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桦皮船在行驶时声音很小, 猎人经常乘坐桦皮船狩猎。在夏季, 野兽常到河边或水泡去饮水、觅食, 猎人划着桦皮船寻觅野兽并伺机射杀。

桦皮帽:赫哲人称“博如”, 是早年的赫哲族人夏天时戴的一种帽子, “赫哲人用桦树皮做夏帽, 以遮光, 并以御雨。帽式为锥形……”[4]该帽形如斗笠, 顶尖檐大, 是用一块桦树皮卷成伞形, 里外边缘处也用薄桦树皮贴上, 然后用麻线缝起来, 缝合处涂上松脂, 防止漏水。无论是从事渔猎生产之时, 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赫哲族的人们都很喜欢戴着方便轻巧美观的桦树皮帽子。

三、赫哲族桦树皮文化存在的因素

1. 丰富的桦树皮资源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张广才岭是桦树的重要产地, 而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桦树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种得天独厚的丰富的资源是桦树皮文化存在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丰富的桦树资源在诸多的史料中均有提及, 如《全辽备考》记:“桦皮, 桦木皮也, 桦木遍山皆是, 类白杨”;《吉林外传》:“桦皮诸山皆有之”;《黑龙江外记》“山谷多桦木”;《钦定盛京通志》卷一0六《物产》篇记载:“诸山中皆有之, 而嫩江、混同江之间尤多。”;《吉林通志》“山中所产, 不可胜用也”, 桦树皮文化因桦树资源的存在而存在, 亦因桦树皮资源的消失而消失。

2. 桦树皮自身的特点

桦树皮文化的存在还与桦树皮自身的所具有的特点分不开, 桦树皮剥取简单、质地坚韧如同皮革、防水性较好、容易塑造、制品轻便、不易破损, 桦树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赫哲族使用桦树皮来制作各种生产与生活用具。

3. 赫哲族的“渔猎”生产方式

由于赫哲族是“夏捕鱼作粮, 东捕貂易货以为生计”的渔猎民族, “桦树皮制品具有轻便耐用、防潮性能好、不易变形、不开裂等特点, 非常适合于居无定所、经常迁徙的渔猎生活的需要。”

由于赫哲族是渔猎民族, 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所以“桦树皮文化的产生必定与其原始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也就是说只有在严重缺乏瓷器、陶器、铁器和铜器的民族中才会出现这种文化。”[5]故桦树皮文化首先由狩猎民族创造出来并传承下去, 是必然的。

4. 地域与气候因素

桦树是主要生长在大小兴安岭寒带地区的耐寒性落叶乔木, 大体分布在北半球北纬40度到70度之间, “其地土性寒浆, 春晚霜早”《黑龙江述略》中载:“然地处极寒, 八九月间江即结冰, 历日既壮, 厚过等身, 至次年三月, 始渐开泮。”气候寒冷, 冬季一到, 常常是大雪封山, 通行受阻;夏季时, 往往是四处沼泽, 道路泥泞, 限制了赫哲族对外交流与交往, 导致赫哲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 外界对其影响较小, 这也是桦树皮文化能长期存在该民族中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看, “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桦树皮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一直延续至今, 其原因主要是北方游猎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对封闭环境有关。

四、赫哲族桦树皮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赫哲族古老的桦树皮文化在现代物质文化的影响下, 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 正逐渐走向消亡。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需要政策扶持与引导之外, 还需对外进行大力宣传, 使得赫哲族的桦树皮工艺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使生产和销售形成一个网络, 不但使赫哲族古老的桦树皮文化流传下去, 还要使其为赫哲族的民族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在传承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中, 对桦树皮工艺品开发与创新显得格外的重要, 如在制作桦皮工艺品时, 除了继续制作传统的工艺品外, 还可以用桦树皮制作桦树皮画、桦树皮烫烙画, 也可以尝试着用鱼皮与桦树皮两者结合作画等等, 所以在开发桦树皮工艺品时, 必须积极地与全新的现代技术因素结合, 借鉴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 开发出更多的新的桦树皮工艺品, 为传承和保护古老的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桦树皮文化”是我国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最具代表性, 本文主要研究了赫哲族传统的桦树皮文化历史、桦树皮制品的种类、桦树皮文化存在的因素及传承与开发, 希望对桦树皮文化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并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渔猎民族,赫哲族,桦树皮文化

参考文献

[1]项福库.黑龙江古代民族与桦木、桦树皮文化初探[J].中国地方志, 2008, (1) :58.

[2]李宏复.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3, (5) :46.

[3]卡丽娜.论驯鹿鄂温克人的桦树皮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4, (2) :95.

[4]凌纯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0:71.

[5]张帆.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制作与分类[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6, (1) :123.

桦树皮文化论文 篇2

关键词:鄂温克族;文物陈列;小场景营造

鄂温克族历史上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或“住在山南坡的人们”。鄂温克族是中国和俄罗斯的跨境民族之一,世居贝加尔湖沿岸、黑龙江上游流域和外兴安岭等地区。鄂温克族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工艺精美,独具民族特色,神秘的萨满文化渗透到鄂温克族生活的各个层面,温柔的驯鹿是他们的萌宠,也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量鄂温克族的器物,全方面诠释了鄂温克族的渔猎、驯鹿、农耕、游牧等文化。

为更好的呈现展览的主题,营造整体氛围,海报、请柬、展览版面、宣传简章都做了一样元素的设计,大风格统一,再根据不同的宣传方式做细节设计,做到从不同形式和渠道宣传展览,传播信息。

1 紧扣少数民族文化大主题,从文物中提取设计元素

经过对展览提纲多日的研究,提炼出展览设计重点和风格。首先,鄂温克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生产生活的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此次展览充满民族特色的文物多达100多件套,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鄂温克族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如何把文物更好的呈现出来是设计的重点。

文物可以分为三大类:生活用品类、祭祀类、服饰类。其中有大量的文物是用桦树皮制作的,桦树皮在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小到生活器皿,大到居住用的帐篷,所以他们被称作“桦树皮上的民族”。

展览整体设计围绕桦树这个元素来展开,整个展板的颜色以土黄色为主,展览内容底版选择了牛皮纸的颜色。这样的质感给人树皮的感觉,文字选用的是深褐色,就像是在树皮上雕刻出来的作品一样。

海报的设计以冬季的桦树林为背景,林间道路上是穿着民族服装的鄂温克族妇女赶着一群高大的麋鹿。设计中特意把桦树树干拉高,给人直入云霄的感觉,冬季披上银装的桦树林更显神圣。展览主标题旁巧妙的选用鄂温克族的图腾作为点题。前言延续了海报的整体设计风格,以朝阳中鄂温克家庭为背景,大地白雪茫茫,篱笆中是用桦树皮盖起的帐篷,分外宁静。随着前言的简介,鄂温克这个独一无二的民族慢慢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2 版面设计图文并茂,多种陈列方式突出文物

展览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解读,一是溯古望今,二是传统经济,三是精神文化。充分利用历史文献、风土民情摄影作品和丰富的文物,对鄂温克族的起源、特点、文化生活、传统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全面展示。因此,展览版面内容丰富,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版面版式设计以黄色为主基调,在稍作肌理处理的黄色底版上是牛皮纸的背景版,文字图片精心编排,每一个部首精选一张此部分最有代表性的照片作为背景,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展览精选了100多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物,其中工艺品20多件、生产生活用具60多件、服饰鞋帽21件套。民族手工艺品,有毛皮材质、动物骨头材质,最多的是桦树皮制作的生活用品。根据使用类别,生产年代分门别类,用展托进行陈列展示。生产生活用品有铜器、打猎用的刀具等,还有用桦树皮制作的碗和桶,除了用展托展示外,还特意留了一整面墙体展示各种各样狩猎的工具。比如鹿哨(又称鹿笛,一种乐器,可模拟鹿声,吸引鹿群,用于捕鹿),布鲁(投掷打猎用具)这些独一无二的文物均上墙展示,让参观者可以更直观地的了解文物。服饰鞋帽里有男女平时生活起居的常服,有节庆男女服饰,尤其有两套萨满服非常珍贵,陈列展示手法也做了分别处理,有的整个撑开后挂在展墙上,有的穿在模特身上,有的叠放整齐置于展柜中。文物通过不同的陈列方式结合版面文字图片介绍,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3 因地制宜,营造小场景,使人身临其境

展厅面积很小,设计中因地制宜在展厅中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了两个小场景,生动地展示了鄂温克族的生活状况。

场景一:在展厅正中间位置,隔离出5米乘3米的空间复制了鄂温克族的生活场景。首先背景是整片白雪茫茫的桦树林,并购置了五棵真的桦树放置在前面,真假桦树虚虚实实,用厚厚的人工雪铺满整个地面。鄂温克的帐篷在当地叫“撮罗子”(由松木搭建成半张开雨伞似的架子,夏天在上面覆以桦树皮,冬天则盖上防冻保暖的鹿皮)可以抵抗零下58度的极端低温。设计中用真的桦树皮复原搭建了鄂温克族非常独特这种的树皮帐篷。在帐篷旁的是篝火与炊具,旁边一站一坐的模特身穿鄂温克族的民族服饰,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遥远的北国雪乡。

场景二: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是萨满,这次的文物中就有2套非常珍贵的萨满服饰,利用展厅中的一个凹位空间围合了一个祭祀场景,背景是大草原上的敖包,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神圣威严,特制的展架把几十公斤的萨满服完全撑起放置于橱柜前,两边橱柜里放置的是祭祀用的器具。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敢看欣赏文物之美。

简论赫哲族桦树皮文化 篇3

一、历史悠久的赫哲族桦树皮文化

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历史悠久, 《吉林汇征》记述的非常详细:“皮斑纹, 色殷紫如酱中豆瓣, 故曰桦。酱瓣状似白杨, 皮似山桃, 有花纹紫黑色。可裹弓及鞍镫诸物。山中皆有之。而嫩江混同江之间尤多。乌拉有桦皮屯, 设壮丁采皮。亦可作箭竿, 其木瘿纹极细。夏间剥其皮入淤泥中谓之糟;糟数日乃出而曝之, 地白而花成形者贵。特设桦皮木厂, 有章京有笔帖式有打桦人。每岁打桦皮入内务府。辽东桦皮遂有市于京师者。有以桦皮作船, 大者能容数人, 小者携之而行, 遇水辄渡, 游行便捷。又以桦皮盖窝棚;并有剥薄皮纫缀为油布, 大雨不濡。”又《吉林外纪》亦云:“桦皮吉林诸山皆有之。乌拉向有桦皮屯, 世管佐领, 带领兵丁剥取入贡。雍正年间, 裁去世管佐领, 将兵丁拨给官地交粮, 改为八旗官兵剥取。”吉林所产桦皮为贡品之一, 其名贵可知。上述文献记载表明赫哲人制作桦树皮用具, 由来已久, 其工艺也十分精湛。

二、赫哲族桦树皮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

(一) 产生的原因

历史上,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赫哲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张广才岭是桦树的重要产地, 三江流域桦树资源十分丰富, 这种得天独厚丰富的资源是赫哲族桦树皮文化产生、存在的前提条件。

桦树是生长在大小兴安岭寒带地区的耐寒性落叶乔木, 树皮薄, 韧性好, 颜色为白色或浅紫色, 皮上有斑点, 易于剥取。在北半球北纬40度到70度之间, 分布着茂密的桦树林带, 赫哲族正处于这一地理位置。丰富的桦树资源在诸多的史料中均有提及, 如《全辽备考》记:“桦皮, 桦木皮也, 桦木遍山皆是, 类白杨”;《吉林外传》:“桦皮诸山皆有之”;《黑龙江外记》:“山谷多桦木”;《钦定盛京通志》卷一○六《物产》篇记载:“诸山中皆有之, 而嫩江、混同江之间尤多。”《吉林通志》:“山中所产, 不可胜用也”。

赫哲族自古以来就有制作桦树皮制品的历史。他们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制作了各种桦树皮器物, 以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桦树皮制品具有轻便耐用、防潮性能好、不易变形、不开裂等特点, 非常适合于居无定所、经常迁徙的渔猎生活的需要。

(二) 延续性特征

赫哲族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原始文化, 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 并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展, 一直沿用至今, 具有延续性。赫哲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 传统的生活理念仍然起着主导作用。赫哲族居住的地区, 气候寒冷, 冬季一到, 常常是大雪封山, 夏季时, 往往是四处沼泽, 道路泥泞, 限制了赫哲族对外交流与交往, 导致赫哲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 外力对其影响较小。桦树皮产量大、又轻便, 这都是桦树皮文化能长期存在该民族中的重要原因。

三、桦树皮器物的制作方法及种类

传统的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 赫哲族人在夏天入山采取桦皮, 择树之直而大者, 在树干的两端将树皮横切一周, 再纵剖之。皮自脱木而下, 卷成一圈;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 用时必先用水煮或火熏, 使皮遇热变成软性;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装饰手法有用砸压的, 也有用剪贴的, 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 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桦树皮制品独有的特质———防水、隔凉、隔热、透气、防腐、杀菌、柔软、光滑、纹理细腻, 而且各层纹理、色泽各不相同, 既可剪裁、缝制, 也可精巧地咬合, 尤其可在上面雕绘各式图案。这些图案利用了桦树皮的自然纹理, 经过巧妙地加工, 可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赫哲族人用桦皮制成碗、盘、杯、勺、漏斗、木桶、船、衣箱、盒等各种器物。

桦皮碗高6.6cm, 长与宽均12cm, 制法:用24cm见方的桦皮一块先在火上熏或热水中泡, 使树皮变软, 折取其四角, 用麻线或鹿筋线将四角缝在左右两端, 再以宽2.5cm的桦皮缝在碗口的边缘处, 以防破裂。碗边以及碗的四面, 都绘有花纹以为修饰。桦皮碗能盛液体, 不致透漏, 如久用损坏, 可用松脂函塞漏处。

桦皮杯大酒杯, 非正方的四方形, 长5.9cm, 宽6cm, 高2.8cm。制法:用正方形桦皮一块, 中间画一方形作底将所画虚线处剪开, 折成方杯, 杯口内外都缘以1.5cm宽的桦皮, 外缘剪成波浪形, 以为美观。

桦皮勺有柄桦皮勺, 长10cm, 宽8.6cm, 柄长, 39.5cm, 木制圆形, 上粗下细, 细端穿过勺的一边, 外面尖端上再附桦皮一小块, (或插一木钉亦可) 使柄不致退缩;勺的另一端, 则用细麻线穿于柄上, 使柄不致移动。

桦皮漏斗口径9cm, 高8.3cm, 制法极简单, 用半圆形桦皮环合成一圆锥, 交合处缝以麻线, 稍去尖端成一小孔, 使水可以滴漏, 边缘穿麻线便于悬挂。

桦皮木桶高39cm, 口径28.5cm, 制法:用长桦皮一张, 环成一圆柱形筒, 以2.5cm的桦皮两条, 里外夹口, 麻线缝扎为边缘;又以宽约3cm的桦皮两条, 互交成把, 以便手提, 也用麻线缝扎在桶口两端, 桶面四周绘有花卉;凡桶的接缝, 均涂以松脂, 以免漏水, 小漏则纯以松脂缝补, 大漏须先以桦皮缝补, 再以松脂涂于补处四周。

桦皮船夏日赫哲人在水上的交通, 乘坐桦皮船, 赫哲语名“五米日陈”长208cm, 宽45cm, 船骨用杨木构成, 外包以桦树皮, 船之头尾尖形, 船身又轻, 故行驶速度很快。桨有两种, 一种是长桨, 长284cm, 一种是短桨, , 长162cm, 其使用方法:在船之左右分划。每船常备长短桨各一副, 在中流时用长桨, 靠岸时用短桨。桦皮船非常轻便, 一人能拿着行走, 遇水时就可以使用它渡水。

桦皮椭圆盒高20cm, 纵径20cm, 横径12cm, 成椭圆形。制法非常简单, 以桦皮一块卷成, 接头处用接榫法。先以桦皮两头切成三角形榫头然后互相对嵌。上盖下底用木板为之。底木在桦皮受热性软时嵌入, 敲盒的底边使包住木板, 至桦皮干硬则牢固不易脱落, 盖上穿小孔, 系一绳以便启闭。

桦皮衣箱高19.5cm, 长宽相等约31cm。制法:用大桦皮一块剪折四角成一方盒, 底里面的口边, 用宽约3.5cm厚6cm的木板四条贴住, 使其牢固, 且不致变形。盖用两块桦皮合成, 底盖前边有一小木条为子口木, 盖的后面用桦皮三道为搭缝合在箱口的后边。箱的锁闭处也都用桦皮为搭扣, 箱的各部连接全用麻线缝扎。箱盖及箱的四周都绘有花纹。

桦皮盘高10cm, 径约23cm, 制法与制桦皮碗的方法相同。盘口内外都有贴边, 盘的四周都绘有花纹。盘用以盛放各种零食杂物。

四、结论

赫哲族桦树皮文化历史悠久,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现在, 赫哲人会制作桦树皮制品的人越来越少, 桦树皮文化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掌握传统技艺的老人大部分已经去世;桦树皮制作技艺的过程繁琐;桦树皮传统技艺在传承上是以家族中师徒方式进行的, 这种方式受到徒弟人数和天赋的制约, 特别是如今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 不愿意学习不太挣钱的技艺。针对赫哲族桦树皮文化面临的现状。我们应当加强对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 加强对继承人的培训, 使他们获得提升艺术修养的机会。

赫哲族桦树皮技艺是人类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只要重视对它的保护, 深入挖掘、整理并建立完善的赫哲族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将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研究赫哲族桦树皮文化的产生、发展、制作方法以及技艺传承对了解赫哲族历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11.郭熙楞.吉林汇征, 114页

浅谈鄂伦春桦树皮工艺的制作 篇4

关键词: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柔韧性;浸泡;裁剪;打磨;浸泡;装饰性;民族图案

巍巍的大鲜卑山赋予了古老的鄂伦春人以勤劳勇敢和善良。滚滚流淌的阿里河水赠与鄂伦春人以灵气,在神秘的嘎仙洞前鄂伦春人用艺术作品祭拜先祖。桦树皮工艺为鄂伦春人狩猎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发出夺目的光彩。

桦树皮制品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防水性能,以此制成的器皿轻便耐用、易携带,不易破碎,是狩猎民族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它形式多样,造型各异。主要有桶、盆、船、篓、碗,上面刻压有各种花纹图案,它们不但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是精美的工艺品。桦树皮工艺的制作一直以来都是艺人间口口相传。为了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在学生中更好地推广桦树皮工艺的制作方法,使鄂伦春民族桦树皮工艺的这朵奇葩重放光彩,总结自己多年来桦树皮工艺的教学经验,今天特将制作过程写出来,以便更好地交流。

一、准备工具

预先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充足的材料才可以制作出更美的作品来,制作桦树皮工艺的工具不难。准备的工具如下:剪刀、粘得牢、锥子、铅笔、裁纸刀、橡皮锤、橡皮、彩笔、直尺、圆规、刷子、清漆、针(大针)、棒线、砂纸(400目)等等。

二、选料

不是所有的桦树皮都可以拿来制作桦树皮制品的,所以说选材也很重要。桦树皮有新旧之分。隔年的桦树皮颜色偏暗褐色,柔韧性差;新桦树皮颜色新鲜,偏浅黄色,柔韧性好。桦树皮的选材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如果要制作桦树皮桶,并要再桦树皮表面做一些装饰性的民族图案,这时尽量选择新桦树皮,表面光滑一些,尽量避免根、节的部分。制作桦树皮装饰画就无所谓新旧了,并且可以利用桦树皮上的天然纹理进行创作。天然的花纹往往是用笔画不出来的效果,还可以用桦树皮不同的层面的颜色进行粘贴制作。

三、桦树皮的处理:浸泡、蒸煮

选好的桦树皮在制作前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以便在制作中更柔软、更方便。

传统的制作时桦树皮要在大锅内蒸煮一下,这样省时省力。在学生制作时没有这样的条件,也可以用盆将桦树皮在清水中浸泡7---8个小时,这样桦树皮吸足了水分,制作起来更方便,制作出来的桦树皮制品更结实耐用。蒸煮后的桦树皮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桦树皮的外层的白色部分撕掉几层。如果是做背篓或是装米的大桶,就可以保留桦树皮的原样,直接裁剪制作就可。

四、裁剪

经过处理的桦树皮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裁剪了,这时可以借助剪子、裁纸刀、圆规、等工具进行裁剪,根据自己要做的作品裁剪出要的每个部分。

例如:圆形桦树皮盒:需要裁剪出来四个正圆形(做底和盖子),一个长方形(桦树皮盒的立面),若干根桦树皮条(用来粘贴盒子的缝隙)。需要注意的是:桦树皮条要规整,粗细一致,四个圆形每个圆的大小要一致,长方形规整,这样粘贴起来就不会出现比较大的缝隙。

五、打磨、粘贴、缝合

剪裁好的桦树皮盒的各个部分要用砂纸进行边缘打磨,边缘整齐才好粘贴。需要注意的是:砂纸要用400目的细砂纸打磨,不要用粗砂纸打磨,粗砂纸打磨后会留下很深的划痕,就不好看了。

打磨好之后就要把各个部分按先后顺序进行粘贴了。

例如:圆形桦树皮盒:先要粘贴圆桶(由剪裁好的长方形对着粘贴而成),再将两个圆两两对着粘贴,做盖子和盒子底,上盖还要粘好盒子的边沿(用裁剪好的桦树皮条站好)。粘贴时使用粘得牢要注意时间,不要太早,太早粘的不结实,太晚就粘不上了。传统的制作时为了使盒子更结实会用锥子和针进行缝合,这样的的特别。粘贴好的粘贴的地方要用橡皮锤进行捶打,这样就更结实耐用。

六、装饰

粘贴好的桦树皮桶要在其表面进行装饰,传统的桦树皮桶上绘有民族图案,或雕、刻、剪、刺、压出各种纹样,图案呈带状,或是三、四个单独纹样均匀粘贴于桶的表面,在桶的边、沿、盖子上都会有相同的图案进行装饰,格调十分鲜艳、明快,有比较突出的悦目之感。

装饰好的桦树皮桶可以在表面刷上清漆,刷地时候要注意漆不要刷的太厚,太厚看不清图案上的细节,太薄就不均匀。刷好漆放在干燥处阴干,避免灰尘太多的地方,否则会粘在表面。这样一个桦皮桶基本完成了。

七、鄂伦春民族图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鄂伦春民族也不例外,鄂伦春的民族图案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图案都来源于生活中,比如云的图案变形,树的变化,动物形象,山中的一草一木都会是他们的描绘对象,萨满文化的影响等等,都对鄂伦春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制作中要遵循鄂伦春文化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出充满浓郁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来。所以很多图案要求助于传统文化。桦树皮工艺是古老的狩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奥秘不是几段文字就可以写得完的。要做好桦树皮工艺,要用心、用脑。这个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有你热爱桦树皮文化,你家可以做好。桦树皮工艺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雕、可塑、可剪、可烫的多种制作方法。

桦树皮文化论文 篇5

随着产业革命的到来, 日新月异的物质文化资源为人们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随之改变, 尤其是人们在精神领域的诉求已经越发明显。与之相应的, 我国文化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猛发展。其中, 艺术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三重特征, 它以标准化、商业化、规范化的经营模式组织和影响着大众对艺术品的观念。而与此相应的一些栖居在大众时代中的少数民族艺术, 正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这种改变呢?

少数民族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活化石, 它们的存在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民族群落保护、民族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深处大众时代中的少数民族艺术, 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窘境。首先, 传统固守的生产、生活模式已经被完全打破, 过去以生产为目的的艺术活动已经被外出打工获取新的劳动收入所替代, 因此, 少数民族艺术生产真的变成了更为“少数”人的生产;其次,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被破坏, 原有传统技艺所依赖的自然原料已经愈发枯竭, 这也迫使许多依靠原始材料的传统技艺生产无奈终止;再次, 由于许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它们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文学的形式, 然而随着民族的杂居和融合, 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遗忘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因此依靠口头文学传承的传统技艺已经濒临灭绝。最后,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缺乏文字, 因此其族人对本民族艺术形态、传统工艺的总结和记载就只能依靠口头语言传承, 这种传承也多限于家族式的, 故全面的传统图案和民族技艺无法得到系统地梳理和长久地保存。

二、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历史价值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境内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支, 长久以来它通过本民族口传心授, 世代相传, 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样态和资源, 而这些活态流变的文化艺术资源, 不但是鄂伦春民族古老的记忆符号, 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内涵。面对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 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珍贵的传统文化为代价。因此, 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以鄂伦春桦树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鄂伦春族曾世代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大、小兴安岭地区, 而此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就是漫天遍野的白桦树。桦树在鄂伦春族人民的心中是纯净的、神圣的, 桦树赋予了鄂伦春族人民独一无二的桦树皮制作技艺。这是大自然对鄂伦春族的特殊馈赠, 勤劳智慧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这份偏爱, 逐渐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中制作桦树皮工艺的佼佼者。通过对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样态的考察和研究发现, 他们的桦树皮工艺美观, 用途相当广泛, 在种类上也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特殊的北方狩猎民族, 他们的生活起居与自然和生产密不可分, 几乎所有的生活日用品都来源于桦树皮, 小到器皿、刀把、配饰, 大到船舶、建筑, 随处都能看到鄂伦春民族对桦树皮的理解和应用。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桦树皮的韧性和自然的特性, 以桦树皮作为生活和艺术的原料, 在不阻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 取之于自然, 用之于自然。如今, 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鄂伦春民族的桦树皮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 近几十年, 随着鄂伦春族的移民下山定居、大众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 以及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 桦树皮制作技艺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时代考验, 和其他少数民族艺术所遭受的境遇类似, 它也面临着原材料短缺、民族口头语言消失、传承人后备不足, 以及濒临消失的制作工艺、寓意深刻的图案无人整理的窘境。因此, 对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远不仅仅是拯救个别民族文化艺术的问题, 应该提升到拯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层面上来。

三、鄂伦春桦树皮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已经从日常生活中走出, 逐渐成为家庭中的陈列品, 尽管有一少部分人能够生产出以艺术消费品的形式售卖的桦树皮制品, 而由于原材料的短缺、规模的局限、生产效率的低下, 出现品种单一化、样式商品化、形态规模衰弱化的现象, 以桦树皮用具为代表的制作技艺正逐渐走向消亡。因此, 我们有必要做好统筹, 针对少数民族艺术普遍面临的状况做好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第一, 应该继续加强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发掘和整理工作, 尤其是发动鄂伦春族人对本民族桦树皮艺术样式进行发掘、整理和记录。由于鄂伦春族的艺术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 因此, 在进行整理的工作中应重视鄂伦春民族艺术传承人的地位。由于鄂伦春族很多艺人已步入年老体衰的阶段, 年轻一代因很少接触本民族的语言, 已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鲜有接触, 因此, 一旦老一辈的桦树皮技艺传承人离世, 很多绝技不可避免的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世而长埋地下。因此, 我们应通过政府行为来加强鄂伦春的民族教育, 帮助他们从小学习本民族的口头语言, 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观念, 学习本民族包括桦树皮技艺在内的传统艺术, 培养他们自觉的文化艺术保护意识, 鼓励他们多发掘和整理本民族的艺术样态, 同时做好艺术传承人的评选和培养工作。

第二, 从尊重民族习性出发, 在特定区域内设立民族自由区, 同时大力开发鄂伦春民族旅游资源, 以艺术品消费促进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多年来由于鄂伦春族人聚居的规模越来越小, 其原始性的生存空间已经逐渐被现代农业文明所侵占, 越来越多的鄂伦春族迫于生计外出打工, 与其他民族栖居在一起,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性。而留下的族人由于生存空间有限, 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状态下也很难找到充足的桦树皮原料来进行传统工艺制作。即使仍有部分鄂伦春族桦树皮艺人出于文化传承和谋生的目的在进行桦树皮商品的加工, 而桦树皮制品的原始味道早已因商品化的制约而变得荡然无存。因此, 我们应该在特定区域内设立鄂伦春族人的自由活动区, 鼓励他们保持原始生活生产方式, 以展示少数民族艺术样态为产品, 开发这一区域的体验式旅游资源, 从而增加鄂伦春民族以展示原始艺术为主的经济收入, 开启桦树皮艺术生产加工的经济内驱力, 通过培养专业的桦树皮技艺传承人, 加大桦树皮艺术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以此来促进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艺术的延续、传承与保护。

结语

随着大众时代的到来, 以新技术为载体的多种艺术形态正以几何式的速度在增长着。相较于大众消费艺术与生俱来的亲和力, 少数民族在当下发展的弱势极其明显。如果不能及时发掘新的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那么, 它的一些先天优势, 如地域性、历史性、封闭性必将成为束缚其生存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面对新形势的思考与研究是保障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干志耿, 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文物出版社, 1982.

[2]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树皮”为何不能省? 篇6

就以四年级的一篇课文《狼与鹿》为例。当描述到人们杀狼,使鹿群肆意繁衍时,课文这样写:“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这里,大多数教师会这样提问:“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于是,学生脱口而出:“省略了其他被吃掉的植物,起到了语言简洁的作用。”教学也就止于此。

我在教学这个片段时作了这样的改进:也从省略号的作用开始教学,然后让学生去找找省略号前面的内容在排列方式上的特点。学生们发现是从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描绘了森林里可吃的东西越来越少。我再追问:“能不能在列举的事物中保留前三个,省略掉‘树皮’这个词,这不是更简洁吗?”经过讨论后学生表示:“树皮”不能省!因为自然知识告诉他们,树的生长是靠树皮输送营养的,没有树皮输送营养,树就彻底断了生机。植物没了生机,森林才会像着了火一样被毁灭。这是森林迅速消失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树皮”为何不能省,反映着如何理解学科。

仿真树皮施工技术应用 篇7

1 工艺特点

1) 能够保证基层结合牢固, 杜绝装饰面层脱落。2) 操作简单, 劳动强度小, 效率高。3) 成品观感逼真, 欣赏性强。4) 安全可靠, 可独立操作。

2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 工艺流程

结构验收→基层处理→结合层施工→调制砂浆→抹底灰→浇水养护→分层抹仿真树皮→细部节点处理→浇水养护→喷涂面漆→验收。

2.2 操作要点

1) 结构验收。

施工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结构进行全面验收, 对混凝土结构主要检查是否振捣密实, 表面有无跑模及疏松现象;对钢结构主要检查焊缝长度、高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并做好详细记录, 办理结构隐蔽相关手续。

2) 基层处理, 结合层施工。

a.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面层进行清理, 对于表面比较光滑的混凝土面层应做打磨处理, 然后用清水冲冼晾干, 刷一道胶粘性素水泥浆并且进行拉毛。

b.对钢结构表面进行防锈处理, 清理干净后喷涂两遍红丹防锈漆, 喷涂时要求薄厚均匀, 无流坠现象。待表面干燥后, 用12号铅丝捆绑6.4 mm×6.4 mm钢丝网, 钢丝网捆绑应牢固可靠。

3) 调制砂浆。

砂浆配合比宜选用1∶1水泥砂浆 (加适量胶粘剂或界面剂) , 水泥选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选用中砂, 采用人工拌合, 随拌随用。

4) 抹底灰、浇水养护。

基层处理后即可进行抹底灰, 抹灰前应抹一层薄灰, 将基层抹严, 抹灰用力压实使灰浆挤入混凝土构件细小缝隙内 (钢结构体为所捆绑钢丝网的网眼内) , 底灰厚度宜控制在8 mm左右, 表面用小木抹子搓毛, 24 h后用手压喷雾器喷水养护, 保持表面湿润, 以防产生空鼓、裂缝。

5) 分层抹仿真树皮。

a.仿真树皮装饰面层施工前应认真观察了解各种自然生长树木表皮构造形式。

b.表皮为鱼鳞状 (如松木) , 应掌握叠加密度, 分层层次, 涂抹灰浆时, 采用小型铁抹子沿着构件纵向逐层向后叠加移动, 每层厚度控制在3 mm左右, 成活后棱角应显示不规则状态 (见图1) 。

c.表皮为较粗糙状 (如槐木) , 应掌握纵向皱纹规律, 涂抹灰浆时采用自制铝制专用工具, 围绕构件周长分2遍~3遍向后平移抹出, 每层厚度控制在2 mm~3 mm, 成活后纹理应显示不规则且相互间不叠加的状态 (见图2) 。

d.表皮为较光滑状 (如杨木) , 应掌握横向皱纹及斑点规律, 涂抹灰浆时采用小型铁抹在底灰上抹5 mm厚灰浆, 灰浆表面略有压光, 同时涂抹出横向皱纹, 并在压光面甩上无规律斑点, 皱纹高于表面3 mm~5 mm (见图3) 。

6) 细部节点处理。

我们在仿真树皮施工时, 为了体现构件逼真效果, 必须营造这样的细部节点, 其具体做法为:

锯断后横截面 (见图4) , 施工时采用22号铁丝制作专用工具, 根据不同树木生产密度画出年轮线和木材在干燥期间所产生的自然裂纹。

树叉断头和树皮损坏部位因灰浆较厚 (见图5) , 施工时必须分层抹灰, 每层厚度控制在10 mm以内, 同时周边应做成比较随意自然的形状。

7) 喷涂面漆。

a.待灰浆达到一定强度后, 采用外用油漆进行喷涂, 其颜色应根据不同树类进行调配, 并区分树皮与节点的色差。

b.喷涂时选用油漆喷枪, 工作压力4 kg/cm2~7 kg/cm2, 喷涂两遍, 间隔2 h, 在喷涂过程中注意控制原材施工粘度一致, 喷枪距构件距离保持一致, 为防止此局部产生脱落现象, 注意出枪和收枪不要在正喷涂构件上完成, 而且喷枪移动速度要均匀, 喷涂厚度共计控制在2 mm~3 mm, 第一遍喷涂料略稀, 待干燥后再喷第二遍, 第三遍用料略稠于第一遍。

3 实施效果

临汾市尧王景区牌楼工程, 建筑物长14.80 m、高9.43 m, 主体结构由ф300, ф150和ф80钢管焊接。桥建筑物长44.96 m、高9.45 m, 结构设计桥腿由ф400和ф102钢管焊接;桥梁由HN400×150×8×3工字钢焊接。井亭长6.00 m、宽6.00 m、高8.57 m, 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

通过对三个单位工程仿真树皮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充分体现了汉代建筑的风格, 有效的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及使用功能安全性。

1) 对结构体做了有效处理, 解决了装饰层与结构体粘结问题。工程于2011年5月30日完工, 至今未发生脱落、空鼓现象。

2) 施工时以真实树皮为样品, 操作到位, 逼真感较强, 突出了景区整体景观。

3) 施工中采用了有效措施, 安全防护到位, 无任何事故发生, 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

4 结语

仿真树皮已在园林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 通过对结合层的合理选择, 并对灰浆配合比进行试配和工程施工, 以及加强施工管理和控制, 取得成功, 施工质量优良。该技术具有取材容易, 且用料少, 施工方便, 节省人工, 施工速度快, 造价低等特点,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在园林建筑中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 介绍了仿真树皮的工艺特点及施工流程, 着重从结构验收、基层处理、砂浆调制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操作要点, 并对仿真树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仿真树皮,施工工艺,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枸树皮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篇8

关键词:枸树,纤维,制取,细度,强度

0引言

枸树,又称楮树和谷树,桑科,是落叶乔木,高达10m,适应性强,喜光、耐旱、耐瘠和速生,常野生分布,有时也栽植于村庄附近、荒地或沟旁。茎叶折断后有乳液,可治皮肤病,嫩皮上有绒毛,后脱落,叶互生,叶片卵形,长8~18cm,宽6~12cm;树叶能治“刺风身痒”,吃嫩叶可以“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把叶子炒熟,研成细末,和面,可做饼吃,主治水痢;枸树穗,颜色暗绿,可食用,可以用来拌面蒸制,凉拌,也可做成麦饭,炒菜,做汤。枸树具有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易繁殖、热量高、轮伐期短的特点。在我国的温带、热带均有分布,不论平原、丘陵或山地都能生长,其根系浅,侧根分布很广,生长快,萌芽力和分蘖力强,耐修剪,抗污染性强。枸树叶还是很好的猪饲料;其韧皮纤维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材质洁白;其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树液可治皮肤病。枸树经济价值很高。如图1是构树树干,图2是枸树枝条和穗。

1枸树皮纤维的制取

1.1纤维获取的主要流程

枸树皮的剥取和除杂→浸纤维素酶和水→水洗→剥取纤维。

1.2枸树皮纤维制取的工序及工艺控制

1.2.1枸树皮的剥取和除杂

枸树皮是从枸树枝条上剥取下来的植物韧皮,枸树韧皮原料中会有部分死皮及未去除干净的细小枝条,同时还有的枸树韧皮因为枝条畸形、创伤或是病虫害造成的一些部位会出现疤痕和韧皮厚硬等情况,这些都会对制取的纤维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经过除杂,用清水洗去枸树皮表面的死皮。

1.2.2枸树皮的浸泡

浸泡纤维素酶,主要起到催化作用,但浸纤维素酶的浓度、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应进行控制。称取1g纤维素酶和49g水,见图3~4,制成浓度为2%的纤维素酶溶液。将若干枸树皮分别浸泡在水溶液和纤维素酶溶液中静置,浸泡14d,如图5~6。

经过14d浸泡后将枸树皮捞出,用清水水洗,为避免残留的纤维素酶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尽可能水洗干净,同时不破坏纤维束。经水洗后枸树皮纤维分离、分解成纤维束纤维。

2纤维的形态结构

枸树皮纤维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见图7、图8。其中图7是制取的枸树皮纤维在甘油浸润状态下的显微图像,可以看出纤维仍是成束结构,可以分解成更细小的单根纤维。并且已经从图上看出分裂细丝。图8是干态纤维形状,带有细丝。

10根枸树皮纤维细度测试情况见表1,表2为枸树皮纤维细度统计表。

从表2可知枸树皮纤维的平均细度为98.362μm。

3枸树皮纤维的机械性能测试

为了了解枸树皮纤维的机械性能,使用电子单纤维强力仪对枸树皮纤维进行拉伸实验。实验数据如表3。制取的枸树皮纤维平均断裂强力为108.86c N,制取的枸树皮纤维断裂强度为24.21c N/tex。

4结语

枸树皮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制取容易,纤维长度较长,细度可以根据分解的程度而定,平均为98.362μm,纤维进一步分解后能够满足纺纱的要求,强度较大,为新型纤维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枸树-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so.com/doc/3203756-3376380.html?from=228977&sid=3376380&redirect=search.

[2]杨乐芳,张洪亭,李建平.纺织材料与检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树皮作画乐无穷 篇9

见到69岁的卜庆蔚,握着他那厚实而有力的大手,看着他那爽朗、热情的开怀大笑,让我感受到这个山东汉子的宽阔胸怀。

卜庆蔚的家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画框,最大的将近两米,最小的十几厘米,全是山水风景画,观之令人悠然神往。他的作品全是树皮制作,凭着剪刀、镊子,用树皮等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得气势恢宏又细致入微,就是山石的苔藓也清晰可见。

在他家的阳台上,堆满了鼓鼓囊囊的编织袋,里面装的全是树皮、树叶等等,就连豆芽菜上的绿豆皮,也被他一个一个拣出来晾干备用。老伴儿说,一到秋天,他就一袋子一袋子地往家里背树叶子,成天倒腾这些东西。我说,您该有意见了吧?她说,没意见,我跟他说了,只要你高兴,你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再说啦,他鼓捣出的这些画我也挺爱看的。

卜庆蔚笑着说:不光老伴儿支持我,孩子们也很支持我。前几年我是到郊区的木材场找树皮,还能随便捡。这两年桦树皮越来越珍贵,上星期我听说河北省文安县有不少生产胶合板的厂子有桦树皮,儿子开车拉着我去了,找了七八家才找到一家有桦树皮的,别看是废物,不给钱人家也不让你捡,跑一趟不容易,买了六麻袋。我跟儿子说,就为了哄老爸玩儿,这一趟花了好几百元,太奢侈了。儿子还是那句话,只要我高兴,爱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

变废为宝始偶然

真没想到,卜庆蔚曾经从事的职业与艺术相去甚远。1962年,他从山东淄博工学院工业陶瓷专业毕业,分配到天津市元件六厂,先是搞电子高频瓷,然后搞半导体陶瓷……1965年夏天,天气闷热,他们正在从事一项试验,试品装进高温炉中,需要等几个小时,那时连电风扇也没有,实验室里热得跟烤箱似的,他们不得不在院子里乘凉。当时厂里正搞基建,满院子都是木料树皮,他捡起一块树皮,忽然有灵感袭来,同事说,这破树皮有嘛好看的?他说,好看,真好看!

下班后他捧着几块树皮回到单身宿舍,鼓捣了一晚上,一幅《青岛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位同事看了爱不释手,抱着就跑了。于是,这个让他做,那个也让他做,把他忙得不亦乐乎。有同事结婚,他的树皮画又成为新婚礼物。这段时间很短,因为他的正业是新品研发,而且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从技术员、工程师,到总工程师……那时他也曾很辉煌。

退休之后,巨大的落差让他一时难以适应,失落感让他郁郁寡欢。本打算回家乡青岛散散心,却看到很多老同学都比自己混得好,只有自己进了工厂,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退休金比人家少一大截……他越想心里越别扭。那时也把老伴儿愁坏了,生怕他郁闷出什么毛病。一天,老伴儿拉着他收拾原先的东西,无意间竟发现了当年的一幅树皮画!这让他眼前一亮,像是找到了一位老朋友。

其乐无穷收获多

重新拾起树皮画,让老卜发现了施展才华的另一番新天地。重拾不是简单地重复。他上网搜索树皮画,发现一般的树皮画总体水平比较业余,画面粗糙且俗气。经历过岁月的沧桑,老卜对生活的理解比年轻时更深刻了,当年钟爱新奇和华丽,如今他风格则趋于厚重与雅致,力求雅俗共赏。可是,对于一个没有经过美术系统培训的门外汉来说,求新谈何容易!“山东牛”的性格让他下定决心“学习”:一向书本学习,先后买了上百本画册和美术指导书籍,从基本画法开始学习;二向大自然学习,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拍摄了大量的山水风景照片,揣摩体会自然美景的奥妙所在;三向老师学习,向美术爱好者和画家虚心求教。

卜庆蔚虚心拜美术爱好者和画家为师,甘当小学生,结识了不少朋友。有一回,他从一本画册上看到一幅山水画,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那位画家打电话,表达了想用树皮作画的心愿,希望得到指教。没想到画家热情地说,现在就到我家来吧……他完成树皮画初稿后画家又给予一些指导。

求新的探索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心理愉悦。树皮画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修改,经过不断学习、揣摩、修改,他的树皮画越来越有艺术品位了。此外,他在背景材料上求新,放弃以前单一的白色涂料板,改为根据画面需要选用宣纸、画布、木板、瓷盘等等,运用水墨画、水粉画、油画等技法画出背景。他还发挥曾经的技术专长,将荧光粉移植到画面上,制作出夜里能发光的树皮画。

2006年金秋,中国(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在体育中心举行,卜庆蔚仿明代董其昌《书锦堂图》树皮画,吸引了许多参观者。他说,仿制名画最不容易,不仅比例大小,画面的构图、颜色等都也要力求一致,还要发挥树皮画的优势,凸现立体感。

用树皮作画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树皮,构思、制作画作,就是因材而异,有点儿类似于玉雕的随形雕。另一种是根据画作寻找合适的树皮,类似按图索骥,这要一边找,一边端详,一边琢磨,翻来覆去,经常是翻遍了几袋子树皮,也找不到合适的树皮。一幅《书锦堂图》,他用了将近半年时间才完成。当下,为了参加2009年民博会,他正在仿一幅名人山水画的作品。仿的是谁?老卜说:保密。

痴迷树皮画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他说:能够随心所欲地作创作,活得开心!欣赏满屋作品,心里舒坦!如果再听人家夸几句,心里边别提有多美啦。子女婚嫁、好友乔迁,送他们一幅画,大家分享快乐!说心里话,这些树皮画别人喜欢不喜欢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把它们当宝儿,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卖,也舍不得给人,就这么积攒着……但是,有公益活动,我一定会积极参与,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此外,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举办一个画展……

上一篇:农业气象预测下一篇:参数特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