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学》

2024-08-23

《报学》(精选12篇)

《报学》 篇1

i Schools组织是由一系列信息学院于2005年创立的, 致力于推进21世纪信息领域的发展。这些院系已经成立或正在从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方案中演变过来, 这些特定领域包括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图书馆学 (Library Science) 和信息科学 (Information Science) 。虽然每个i Schools成员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专业特长,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兴趣, 那就是信息、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目前, i Schools共有65个成员, 其中两个来自中国, 分别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i Schools各成员的历史悠久, 在经历了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信息爆炸之后, i Schools成员的名称及其研究重点几经变迁, 而追寻这一踪迹, 可以了解图书情报学的演变方式及其发展趋势。

一、图书情报学的演变方式

i Schools成员的院系演变主要有由图书馆学演化而来、未经历图书馆学阶段而直接产生于信息科学及与其他学科相伴相生等三种情况。

1. 由图书馆学演化而来。

图书情报学源自图书馆学的相关研究,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出现了从图书馆学到图书情报学, 再到信息科学的演变, 其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世纪末-1920s, 图书馆课程与职业培训。经历该时期的i Schools成员是图书情报学领域历史最悠久的成员, 比如:1904年北卡罗莱大学的开展图书馆教育的暑期学校班, 1911年多伦多大学的图书馆培训课程, 以及1925-1952年北德州大学早期的图书馆课程, 这些培训班和课程主要用于图书馆员的职业培训, 侧重于实践。

1920s-1960s, 图书馆学系或学院, 图书馆本科、硕士与博士教育。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 在最初的图书馆培训课程的基础上, i Schools主要成员开始陆续举办图书馆学的本科、硕士与博士教育。这方面的实践最早可追溯到1892年德雷克塞尔大学与1893年伊利诺大学的图书馆学资格认定计划, 此后图书馆学系及其相关教育开始出现, 较早设立图书馆学专业 (The Department of Library Science) 的学校有加州大学 (1918年) 、密歇根大学 (1926年) 等, 这些学校设立的图书馆学专业慢慢从本科, 到硕士, 再扩展到博士教育。与此同时, 在上个世纪20至60年代这段时间里, 专门的图书馆学院也开始出现, 早期设立的这些学院大多是图书馆学研究生院, 除此外还有一些设立图书馆学院的学校, 其本质并没有太多差别。

1960s-1990s, 图书情报学系或学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图书馆的研究重心也开始出现了转变, 为了更好地概括本领域的研究内容, 各个学校都对本校图书馆学所在的院系进行了改名。这一更名运动始于1967年, 比如, 北德州大学将其图书馆学专业改为图书情报学院 (Th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 谢菲尔德大学将其刚设立不久的图书馆研究生院改为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研究生院 (The Post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70年代以后, 各大院校纷纷将原来的图书馆学院改为图书情报学院 (Th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在具体的专业名称上, 有将原来的图书馆学专业改为图书情报学专业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也有增设信息科学专业 (Information Science) 这一新专业的, 信息科学专业与原来的图书馆学专业研究内容相比, 有较大差异。

1990s以后, 信息管理学院或信息学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图书馆学研究内容在图书情报学专业里只占极小一部分比例, 图书情报学专业开始转向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的领域, 于是新一轮的改名运动自90年代以后又开始兴起了。其更名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将图书情报学院改为信息学院, 其专业设置做了一定调整。这场更名运动最早始于德雷克塞尔大学, 1984年, 该校率先将1978年刚更名不久的图书情报学院再次改为信息研究学院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tudies) , 其后1995年, 该校又再次将学院名称改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现在的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即包含传统的图书情报学专业, 也包含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专业。而加州大学也于1994年, 将1976年命名的图书情报研究学院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院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 , 之后2006年复改为信息学院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直接将图书情报学院改为信息学院这一更名方式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此类学校还有多伦多大学 (1994) 、谢菲尔德大学 (2010年) ;二是与计算机学院合并。我们注意到印第安纳大学有两个i Schools成员, 一个是图书情报学院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另一个是信息与计算学院 (School of Informatics and Computing) , 前者产生于传统的图书馆学, 而后者则产生于计算机科学, 由于二者共同致力于信息、技术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 2013年该校决定将这两个学校合并, 这也反映了当前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趋势;三是与其他学院合并, 比如, 1993年肯塔基大学将通信学院与图书情报学院合并为通信与信息研究学院, 2008年北德州大学将学习技术系合并到图书情报学院, 更名为信息、图书情报学与技术学院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也有许多至今仍保持着图书情报学院名称的学校, 比如伊利诺伊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

2. 未经历图书馆学阶段, 直接产生于信息科学。

这类信息学院多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诞生的计算机科学系。例如, 2005年印第安纳大学将计算机科学系与信息学院合并为信息与计算学院 (School of Informatics and Computing) , 主要授予信息学、生物信息学、逻辑与数学基础以及社会信息学等领域的学位。佐治亚理工学院于1970年将其信息科学院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改为信息与计算学院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 后又于1990年改为计算学院 (The College of Computing) , 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科学、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等领域。

3. 与其他学科相伴相生。

这类相关学科有教育学、公共管理等, 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1994年将教育研究生院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与图书馆服务学院 (The School of Library Service) 合并为教育和信息研究研究生院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 包含教育学系与信息研究系两个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包含着最初的公共政策学院和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最早源于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 (Boone Library School) , 之后1953年, 并入武汉大学, 更名为图书馆学系, 1956年始有图书馆学本科专业, 1984年成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其发展历程是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典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最有特色的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两大专业分别源自图书馆学专业与科技情报学专业 (1978年创办) 。

从根本上讲, 国内外图书馆学的起源是相同的, 但不同的是情报学的起源。受苏联科技情报理论的影响, 国内的情报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情报是高于信息的概念, 情报是经过人深加工、分析、综合, 甚至是预测得到的, 它加入了人的判断与智慧,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特色的情报观。

二、结语

从文献单元深入到文献里的内容单元, 即信息, 这是图书情报学发展历程中显示的趋势, 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的数量、驾驭信息的手段及信息对人们的价值都大大的提高了。所以, 国外图书情报学经历了从最初的图书馆学到图书情报学, 再到信息科学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 对信息及其技术及其对人的适用的相关研究变得越来越受人重视, 其研究强度也变得越来越大。从我们的研究看来,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均注意到了这一趋势, 所以才有了研究重心的不断转移, 以及与之对应的改名运动。在这一比较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发展的步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内,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仍是高校信息管理院系的基础学科, 有的学校还将图书情报学并在经济管理学院里;在国外, 图书情报学院系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 一是不断向信息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 许多院系直接将原来的图书情报学院改为信息学院, 二是不断与计算机和通信学科整合, 其研究覆盖了图书情报学、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人机交互等众多领域, 其步伐紧跟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其典型代表是德雷克塞尔大学, 该校的图书情报学院名称先后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改动, 从最初的图书馆学院改为图书情报学院, 再改为信息研究学院, 最后改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当前的研究内容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ISchools.ISchools简介[EB/OL][2015-05-10].http://ischools.org/about/.

[2]北卡罗莱大学.北卡罗莱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历史[EB/OL][2015-05-10].http://sils.unc.edu/about/history.

[3]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大学信息系简介[EB/OL][2015-05-10].http://www.ischool.utoronto.ca/about-us.

[4]北德州大学.北德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的历史[EB/OL][2015-05-10].http://lis.unt.edu/brief-history.

《报学》 篇2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

1. 论述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2. 网络环境下情报学传统优势的变化及其对情报学发展的意义?

3. 情报学近几年有什么新的研究方法?

4. 金融危机的根本是金融监管不利,情报学能为之做些什么?

5. 情报学与信息管理的关系,以及其未来走向?

情报学业务与技术

1.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之间有什么关系

2.网络环境下情报业务遇到的挑战、机遇和政策

3.语义网格和知识网格的技术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信息资源整合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

军事情报学 篇3

该书对情报的途径和来源也做了详尽的论述。在确定一个目标后首先就是要搜集情报,然后把目标分解成阶段目标,再对资源进行评估并作合理配置,进而制定计划取得目标。我们平时只是把情报划分为有用和无用,而本书把情报划分为战略情报和战术情报,从而可以使我们对阶段目标进行更加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合理利用资源并能够更加快速实现既定目标。

情报分析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是我们在现实中所应该具备的,比如,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准确的判断力,科学的预见性,丰富的想像力……在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一下想像力。在科学界有这样一句话:科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所以我想在这里强调一个词——幻想!请注意,是幻想,而不是空想。另外,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会让你在整合、处理信息的时候事半功倍。请记住这本书的名字——《军事情报学》!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在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学》 篇4

20世纪初, 由外国创办的各种报纸在中国显露出强大的影响力。对中国新闻界产生影响最大的便是欧美国家。这些报业发展强国虽然给中国报业带来了一定的垄断压力, 但同时也打开了中国了解西方报业发展的途径。此时的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在实践教学上创办了多种出版刊物供学生和业界人士学习实践, 《报人世界》和《报学》便是其中之一。

《报人世界》于1935年出版第一期, 由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在北平主编、刊印, 目前只能看到第1期和第4~7期, 停刊时间不详。刊物“旨在服务报界, 当思有以弥补之道, 故特辑此刊, 对欧美各国新闻界之理论, 现状, 技术, 发明, 消息等, 作有系统之介绍”。[1]此刊物“为不定期性质, 内容材料, 虽无一定限制, 唯以介绍诸凡与报业报学及报界有关系者为主”。[1]

《报学》于1941年8月1日出版第一期。需特别说明的是, 该刊物仅出版了一期便再无后续。《报学》由燕京大学新闻学会出版委员会主编, 委员会主席为李寿朋。创办此刊的原因在于编者“感到中国需要一个标准较高的报学刊物, ……多少年来, 许多次的试验, 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我们想到从一面介绍一面研究当中找出路。介绍报学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于报学研究的情况与结果, 拿中国的情形来对比, 来试验。合者引用, 不合者想法子去改良”。[2]

二、《报人世界》和《报学》的理论取向

《报人世界》和《报学》作为同一时期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办的学术期刊, 在理论研究上有着相同的契合点。

(一) 关注西方报学研究, 借鉴欧美研习结论

受当时社会环境及燕京大学新闻学系的特殊办学经历影响, 《报人世界》和《报学》对西方的报学研究有着强烈的尊崇心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报人世界》的全部文章和《报学》的部分文章皆为译文, 内容均与欧美各国新闻界有关。新闻学系认为“我国报业, 虽与欧美诸国, 相差尚不可以道里计, 然而本身之长足进步, 实不容否认”。[1]由此看出,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以欧美国家的报学发展为榜样, 以期发展自身能力, 与其并肩前行。

(二) 关注报业发展趋势, 学习他国办报方法

《报人世界》和《报学》的一大目标便是通过文章了解欧美国家的报业情况。从刊发篇数和内容上可以看出该刊物最关注的是未来报业的发展趋势, 尤其认为技术的革新将带来报业的发展变化。编者认为“欲谋与此日新月异之世界并驾齐驱, 以与无线电广播及其他物质发明竞争, 则必更有新的革新, 以充分发挥其功能”。[3]无线电的存在虽然对新闻有所影响, 但“新闻纸确实有它特殊的功能”。[4]除了关注报业的发展趋势, 各国的成功办报经验亦在编者的关注范围, 办报者、行业内部甚至国家领导人对报业的重视程度皆为影响报业发展的因素。

(三) 重视宣传分析, 探讨舆论影响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虽然在成都复课时期 (1942~1945年) 才将舆论学引入课程计划, 但对它的关注从北平时期 (1929~1941年) 就已开始。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认为“宣传工作为战后新闻之事业, 在一切社会事业, 政治文化等方面, 皆有之卓越贡献。惟是宣传之运用, 亦有须善为处置考虑者”。[5]李寿朋谈到对宣传的认识时讲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现在, 二十多年当中, 曾有好些人费了不少的功夫研究‘宣传’, 给‘宣传学’打天下。……关于宣传分析的系统研究, 目前还不是很普遍。在中国恐怕还很少有人听说过‘宣传分析’这几个字, 研究更谈不到了。”[6]因此, 《报人世界》翻译了大量和新闻及宣传有关的文章, 研究如何运用舆论宣传把握政治命脉;《报学》刊物也另辟专栏, 翻译相关文章, 带动国内对舆论宣传的研究风向。

(四) 看重职业保障, 力求制度完善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认为“是以新闻从业员之本身职业安全保障, 实为不可忽视之问题。我国新闻界同仁, 对此似少努力……或者吾国报界同仁, 亦能奋然兴起, 以自保其权益也”。[7]因此, 从对新闻记者每周工作时间的研究, 到对版权法的讨论都是围绕新闻从业者及其劳动成果的制度保障展开。除此之外, 新闻记者的筛选制度和法律保护皆为该系的研究对象。记者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本身的重视体现了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较为完善的研究领域和远见卓识。

综上所述,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在20世纪初期紧跟报业发达国家的脚步, 对报业的认知有着较为全面的界定。其中对于新闻自由、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关注, 处于国内研究的前沿, 对此时期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值得欣慰的是,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没有将视线全部放到欧美报业强国上, 后期对于国内自身的研究立足本土, 值得肯定。但可惜的是, 身处国家动荡的年代, 《报学》忽略了对于战时新闻的探讨, 仅将视角划定在对报业的学术研究中, 甚至对于新闻自由这样的本质性内容都不再关注, 有失新闻教育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

摘要:《报人世界》和《报学》两份学术刊物创刊于20世纪初期的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两份刊物的理论取向, 以期推动对该阶段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在新闻界和报界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报人世界》,《报学》

参考文献

[1]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报人世界:发刊词[J].报人世界, 1935 (1) :1.

[2]李寿朋.报学:发刊词[J].报学, 1941 (1) :1.

[3]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二十五年来新闻事业之转变[J].报人世界, 1936 (4) :6.

[4]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明日的新闻[J].报人世界, 1936 (5) :7.

[5]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宣传与新闻[J].报人世界, 1937 (5) :16.

[6]李寿朋.宣传分析引言[J].报学, 1941 (1) :180.

[7]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欧洲新闻从业员之职业保障[J].报人世界, 1937 (5) :1.

[8]齐辉, 王翠荣.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教育评论, 2010 (01) :139-142.

[9]肖朗, 费迎晓.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人才培养目标及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92-97.

《报学》 篇5

【摘要题】理论纵横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而成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类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使包括情报学在内的学科研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和利用,情报学的传统方法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就要进行自身的转化。如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相应地网络信息计量学(WebmetricsorCybermetrics)就应运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链接分析法来描述和组织网络信息世界。网络信息计量学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使传统的基于文献和信息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面临着新的变革。关于其定义主要有:网络计量学是一门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上数据相互引用的科学,是一门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科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其应用范围覆盖了所有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信息测度。网络计量学是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一门科学。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各种定量方法,对网络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借以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链接分析法研究现状

2.1 链接分析法的内容

链接分析法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中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超文本通过链可以将结点链接起来,一般使用两种方法——索引链和结构链进行链接,它既可以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网络的手段。在将网络相关信息资源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参考文献链接功能,并通过引文关系来分析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引用程度和引用权威信息源来分析,在网络信息组织、检索、评价、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1.1 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组织方面的作用

网络信息资源生产者如网页创作者使用链接分析,创建一些对访问者有用的链接,可以链接到不同主题或相同主题质量更优秀的网页。一般来说链接类型大致有:合作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友情链接(网站之间可能由于在资源或其它相关方面有关系,相当于影视术语中的友情客串)、推荐链接(被推荐网站由于质量好、人气旺、访问用户多或是热门网站等原因链接)、内容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或相通关系等),可以起到网络导航的作用,大大方便用户在网上冲浪。Google还通过链接分析来确定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源来进行相关的排名。Google认为网页制作者仅创建他们认为重要的网页的链接,链接到另外的网页就像一本书的引文,网页之间的这种引文关系“像是对网页进行评论的过程”。例如,网页的制作者们创造了几千个Yahoo的链接,困此Yahoo被当作一个重要程度点;如果许多重要的网页都指向Yahoo,则其重要程度会更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网页制作者不可能误导网站的排序,并且扩展性极好——当网络增长时,产生更多的重要网页的链接,自然更能确定该网页是否是权威的信息源。

2.1.2 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

链接分析主要应用于网络信息检索方面,如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检索结果的排序等。网络信息检索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多媒体数据库,采用超文本技术使检索空间比传统的信息检索范围更广泛,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以超链接的方式链接相关内容,更加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线性存储的限制,真正实现多维检索。Web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利用链接信息来优化对相关文献的查询,能够极大地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在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过程中,J.Kleinberg认为搜索引擎的Robots直接访问Web提取出权威页(AuthorityPage)。但是如何提取出权威页,这需要一个原始积累和评价过程。先给出一批起始网页,Robot从这些源网页开始收集,可以按照深度优先或广度优先的算法进行。当网页提取回来后,采用链接分析技术(具体用递归算法)来计算出权威页。有了权威网页,Robot在收集Web信息时,就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访问Web网页。搜索引擎检索结果排序方面也运用了链接分析技术,由于索引数据库容量大,若用户输入一个关键词,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条记录相匹配,搜索引擎对如此庞大的结果如何排序,如何把最相关的几十条记录显示出来?搜索引擎按记录号的顺序提取结果集中的前几十条记录,再按邻近图(NeighborGraph)算法对这几十条记录排序,最先显示给用户。这种检索结果排序就是利用链接分析技术,大大减轻了搜索引擎的负担,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就采用了超链接分析技术来对检索结果排序。2.1.3 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在学术方面衡量学术期刊重要性的指标之一是“影响因子”(IF),哪家期刊和论文被引用次数多,影响因子就高,谁就被认为是权威,论文也就是优秀论文。在互联网上IF对应于统计指向某一网页的链接数目后对该网页作出的排序,网站引用分析对应的是某个站点网页被其它站点引用的情况的统计分析,也就是网页可能被其它网站搜索提问命中的结果数的多少,采用计分法和线性代数方法对中心网页和权威网页分数进行迭代求和,以确定权威网页和中心网页。这与百度搜索引擎的创始人李彦宏1996年提出的搜索引擎的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相一致。根据这一定律,用链接分析法进行统计网站被链接和访问次数,可以作为评价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一个指标。再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对搜索结果进行的按相关性排序,不完全依赖于词频统计,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超链分析。在Internet上链接关系反映的是网页在全世界范围内、同一学科类属的影响力,评价范围是很广的、甚至全球性的。目前主要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在网络上检索网站和网页的链接情况,并按相关性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大大方便了用户在浩

翰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易于操作、实用且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同行评议等定性方法的缺陷。

2.2 链接分析法对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向前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随之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善于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科学研究中应用研究、实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比重逐渐增大,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表现在:一是情报研究的领域、对象、内容等的扩大和深化;二是现代科学学科与方法的创立和发展。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情报学科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研究模式的更新、学科结构的变革和学科体系的拓展,就必须研究和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方法,及时反映最新的学科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理论学说,移植、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哲学方法、数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信息技术方法等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创造和大胆创新,不仅引起自身学科结构的变革和深化学科前沿的研究,而且不断发展新的分支学科,促使学科研究充满时代气息。

链接分析法大大拓展了信息计量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充实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内容,是情报学研究的新领域,完善了情报学方法论体系。它是情报学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历程碑,标志着情报学理论方法的一个新的飞跃。

2.3 链接分析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文献计量学中,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只要统计参考文献数据就可完成引文分析的任务,但是在互联网上,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广、动态性强,具的信息量巨大、不确定性、缺乏合理组织、难以预测等特点,且信息过载(InformationOverload)和信息污染(InformationPollution)现象严重;引用与被引用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链接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Internet是在一个商业化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网站的被链接数量还与它的商业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种评价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因此,在使用链接分析法时要充分考虑以上问题,尽大可能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结束语

由于链接分析法借鉴了引文分析法的方法和思路,是情报学研究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新应用,目前链接分析法主要实验工具是搜索引擎,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知识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的发展,必将为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情报学也必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吸收其它学科的先进方法来深化、完善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体系结构,从而改变情报学学科的面貌。

《报学》 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情报学;发展

“情报学是一门研究情报的性质和特点、影响情报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报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中国学者们认为: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它使人们正确认识情报自身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拓宽和提高,情报学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一部分。

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在人类可以到达的宇宙空间范围内,可以开发利用的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不可共享的;而且,对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其开发利用会大大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人类和地球所在的宇宙在其存在的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内,生成了海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在其存在的有限时间和有限空间内,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能源,也生成了大量的信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其他资源的节约、替代作用,可以降低材料、能量等资源消耗,可以改善其他资源的配置,大幅度提高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信息流代替人流和物流,降低经济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活动在地域上的束缚,节省人们在时间资源方面的花费。各类自然资源的节约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更好的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研究现状

在情报学领域,教师们对情报学理论、方法及其在信息经济、知识管理、网络资源等领域中的应用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研究中国当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向,在重建情报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网上信息资源类型分析、网络经济测度理论、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和检索软件评价、传统文献资源向数字化、智能化资源方向转化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其主要成果有《科技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理论与实践》、《电子信息资源检索》、《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研究》、《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

权和隐私权保护研究》、《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导论》等论著和200多篇论文。其次,通过为政府、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和培训教育,充实情报学理论、方法,使情报学研究更贴近于实际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报搜集方法、行业竞争环境监测、竞争情报系统建立、信息咨询方法等,不仅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第三,针对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知识产权等问题所开展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研究,包括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许可问题、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主权问题以及相应的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网上有害信息防范、信息伦理、商业秘密保护、信息政策制定和立法的保障体制等,在信息法规研究领域

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三、信息资源推动当代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兴行业如联机检索、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信息咨询服务等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由于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传统的信息服务业也得到了新发展,图书情报部门信息存贮与检索的媒体形式、信息处理与服务的技术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对图书馆员和从事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各自发展,也使这些学科更加具有共同的技术手段和相似的横断面,使它们集成化的时机日益成熟。由于情报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情报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情报学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社会化的程度将日益提高,传统情报系统的观念也将发生大的变化,情报工作将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情报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不仅由每个有情报意识的人脑来承载,而且需要“世界大脑”来承载。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突出位置,将促使对情报经济问题研究深化。在研究方法上,情报学将从定性的研究过渡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并将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创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从而给本学科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将紧紧地与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实的学科体系与研究规范,将揭示未来信息社会中人们情报活动的规律性.以及情报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情报学要顺应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原有学科结构和成分的重大变化,重新思考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加强知识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科体系。

四、结论

为了使人们随时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报,就要在情报学的研究中注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光盘、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人工智能系统等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将获巨大发展和应用。情报学除了会在情报产生、加工、传播等环节上继续加深外,情报交流全过程的研究将会发展,情报利用问题将会突出出来。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情报学的综合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会出现更多的分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情报计量学将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

[2]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研究 篇7

我国最早关于开放存取的文献始于2004年, 但目前对开放存取尚未有统一的称呼, 也称为开放获取、开放访问等, 在本文中将免费资源也纳入开放存取范围。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总库 (CNKI) 为样本范围, 限定截至年限为2015年, 以检索式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免费、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类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领域and主题=开放获取进行检索, 经过筛选, 共得到有效记录31条。

一、研究现状

(一) 论文发表年分析。2005~2015年, 我国共发表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的论文31篇, 如图1所示:2005~2006年开始起步, 年发文量1篇, 2007~2010年有所发展, 年均发文量2.5篇, 2011年后进一步提高, 年均发文3.8篇, 2013年最高, 发文量6篇。总体来看, 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论文发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说明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关注正在升温。 (图1)

(二) 期刊分布。在总的31篇论文中, 发表超过2篇的期刊如表1所示:其中《图书馆建设》发文量5篇, 《情报科学》4篇,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3篇。可以看出, 这三种期刊是关注这一主题研究的主要刊物, 关于本主题的发文量总计12篇, 占论文总量的38.7%。另外, 31篇论文中有16篇发表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 占总发文量的51.6%。 (表1)

(三) 作者分析。对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 对高被引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 高淑琴以被引21次名列首位, 黄如花被引17次, 吴娟仙被引13次, 董文鸳被引9次。31篇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107次, 平均被引频次3.45次。从发文量看, 本主题下第一作者仅于新国一人发文量5篇, 其余作者发文仅1篇。

(四) 发文机构。发文量超过2篇的机构如表2所示:武汉大学5篇,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3篇,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3篇, 嘉兴学院2篇, 济南大学2篇。以上机构总发文量总计15篇, 占全部的比例48.3%。 (表2)

二、研究内容

(一)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文献来源及获取。马爱芳介绍了国内图书情报学重要学术网站、学术期刊网、信息导航、学术博客和个人网页等开放资源, 并给出获取这些资源的方法:确定个人网络学术资源范围、收集学术资源网址、查找网站互访链接、利用RSS功能和存储网页内容等。吴娟仙介绍了获得图书情报学免费外文资源的多种途径:通过公共搜索引擎、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预印本文库、学科资源门户、学术期刊官网、专业论坛、个人主页与博客、协会网站和隐蔽网络资源等。高淑琴介绍了4类图书情报学的开放资源: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开放资源搜索引擎、学者个人主页和个人博客等。姜美玉、王海介绍了从国内外博客、开放存取网站等途径获取图书情报学免费资源。李丹分类介绍了机构网站、开放期刊网站、会议文献、科研项目站点、博客和邮件讨论组等来源的英文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王爱国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仓储E-LIS的资源概况及检索方法。

(二) 开放存取资源对比分析。朱玉奴、田稷选择了国内外6种有代表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知识库, 从创办团体、文献收录情况、文献提交和保存、版权管理、质量控制、搜索功能、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E-LIS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 其他知识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李睿调查了Ariadne、Information Research、First Monday、D-Lib Magazine 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发行、资金来源、版权管理、评价体系、资源格式、被各检索工具收录的情况等特性, 调查表明这4种刊物被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链接, 发表论文时都不要求作者付费, 有严格的评审机制, 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其他商业出版模式的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基本相当, 并分别被著名检索工具收录, 结论是: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和非开放存取的核心期刊不相上下。刘锦宏、徐丽芳对100多种图情学OA期刊和50多个图情学OA仓储的语种、地理分布以及出版频率、质量状况和文献数量等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OA资源数量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英语被OA期刊广泛采用, 而其他语种的OA期刊少;OA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 载文量较小;图书情报学OA期刊被SSCI收录很少, 质量控制之路任重道远。OA仓储收录的论文数量, 远多于OA期刊收录的论文数量。

(三)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研究及实践。张璇对比了图书情报学的国内外3个学科知识库E-LIS、DLIST和LIS-oar的基本信息、资源情况、特色服务和版权政策等, 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库建设提出建议:注意质量控制;提供全面的用户帮助和交流平台;具有明确和保障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政策, 特别是作者的隐私权;完善系统的界面, 加强系统界面的汉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杜伟、李庆芬研究了E-LIS学科库的建设情况, E-LIS收录文献丰富, 内容语言和来源国别多样。严格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政策管理是E-LIS正常运行的保障。E-LIS文件格式及使用的软件支持数字对象的长期保存, 指出E-LIS可为其他学科资源库建设作出启示。熊惠霖对利用DSpace定制和开发学科库进行了实践, 实现了信息的抽取与收集、发表与上传、整理与保存、浏览与检索等主要功能, 论述了用户界面的中文化、数据统计功能的设置与拓展、信息抽取与收集功能实现以及设置RSS订阅服务的方法。刘敏、张颖、林琳通过Open DOAR平台, 调研了图书情报学机构知识库 (IR) 的数量、地区和国家分布、系统软件、资源类型和使用语言, 图书情报学IR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数量上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但与健康和医药、历史和人文相比, 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速度还很落后, 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迎头赶上。我国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不仅数量较少, 资源数量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图书馆界和情报界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推动IR的快速建设和发展。黄如花、吴晶晶研究了我国图书情报学刊物开放存取的现状, 提出了努力寻求政府支持、选择恰当的开放模式、扩大开放范围、提高学术影响力、注意整理、宣传及利用、与开放存取仓储结合以及发挥学术机构的支持力等建议, 以促进该学科期刊开放存取的发展。

(四) 开放存取图书情报资源学术影响力研究。马景娣的研究表示, 网络免费图书情报学电子期刊是传统纸本期刊的强大补充, 被收录于多种文献数据库。其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不容忽视。董文鸳、陈清文选择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87种开放存取期刊, 运用引证分析和超链接分析等方法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 发现有超过1/5的期刊有文献被WOS引用, 且有4种期刊引用较高, 超过1/4的期刊有文献被LISA收录, 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但仍尚待提高。

三、结论

目前, 关于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资源研究在年度分布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持续性比较好, 起伏不大。关注本主题的作者多, 但平均发文量低, 表明图书馆界已普遍开始关注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 但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性研究, 对这一主题持续关注的学者仅有1人。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3种期刊是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已有一些机构对本主题进行持续性关注, 武汉大学为研究最多的机构。

对研究主题分析的结果表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的资源为开放仓储, 开放期刊, 学科网站, 博客和搜索引擎;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内容比较发现, 部分开放存取刊物质量较高, 但大多数开放存取资源仍需扩大收录文献规模, 注重质量控制, 提升服务水平;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制定版权政策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意整理宣传, 重视用户个性化等;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学术影响不容忽视, 但仍尚待提高。

摘要:本文以CNKI为调查范围, 调查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研究。本主题已受到图书馆界普遍关注, 但对其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状态。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三种期刊为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武汉大学是对此研究最多的机构。资源主要来源为开放仓储、开放期刊、学科网站、博客和搜索引擎;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重质量控制, 注意整理宣传, 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开放存取资源,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马爱芳.国内图书情报学免费网络专业信息源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5.11.

[2]吴娟仙.获取图书情报类外文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的十大途径[J].图书馆建设, 2006.5.

[3]高淑琴.图书馆学情报学开放获取资源类型划分及其现状[J].情报科学, 2007.186.2.

[4]姜美玉, 王海.浅析图书情报学术资源的免费获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48.7.

浅谈建立和发展情报学理论 篇8

关键词:情报学,建立,发展

1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日趋完善

我国著名情报学家严怡民教授认为:“情报学是研究情报运动的四个基本环节--情报的产生、情报的组织、情报的传递以及情报的吸收和利用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情报学产生于情报工作的具体实践, 必然会随着情报工作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创立的历史短, 发展得比较快, 建设基础差别比较大, 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比较弱, 学历层次不高, 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少。从近年来高等学校毕业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就业情况来看, 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而且缺口还比较大。研究生教育是未来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需要一大批硕士和博士补充到图书情报机构中去。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 博士学位授权点直到90年代才建立。目前专业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还有待提高, 迫切需要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专门人才充实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师队伍。另外, 目前研究生生源状况还不够理想, 对研究生管理还不够规范, 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保证尚不尽如人意, 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备, 应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有27所大学具有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只有5个, 他们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其情报学博士点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申报, 以及吉林大学。据统计, 截止1998年底, 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培养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1465名, 博士43名, 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科研和图书情报机构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和硕士正在成长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 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和重用, 其中有些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 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立足于国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竞争情报系统的管理工作

竞争情报系统的管理工作包括对情报的管理和情报人员的管理工作。要使竞争情报系统最有效的为企业发挥作用, 必须是收集、分析、服务反馈、管理决策各环节紧密配合。对竞争情报的管理是从情报的收集、分析研究、利用与决策开始。竞争情报收集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情报后, 立即传送给研究部门进行分析, 做到情报的进一步精化,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提炼出高价值、智能化的情报, 供决策层及相关部门应用, 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好的战略决策, 以此来赢得市场与竞争。尤其是对竞争对手的企业实力、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进行仔细分析, 了解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作出抢占市场前的准备。通过分析后的情报是智能性、增值性的产品, 它由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信息经理) 反馈给各部门主管及决策层, 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赢得竞争, 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才算发挥了作用。

当今有很多企业是建而不用。所谓“建而不用”即跟着风潮建立相应的竞争情报系统, 却不会去应用它, 这是企业的重大失误。这不仅是企业人员与资金的浪费, 也使企业失去很多良好的机遇, 企业也因此可能走向衰落。

人是关键性因素。对情报人员的管理尤为重要。首先要保证其素质与技术水平, 情报人员要学会如何快速、广泛地收集情报, 无论是从书籍、报刊、产品目录等收集, 还是从第三方获得情报, 都需有细致、全面、认真的态度, 还要保证了解计算机现代技术, 拥有很好的人际圈子, 争分夺秒的意识, 做到以上这些, 才能收集到情报。情报人员还需对情报有分析研究的能力, 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与市场分析能力, 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做好系统分析, 形成规范化、条理化的情报送交CIO, 再由CIO发送给决策部门处理利用。情报人员还需要有很强的保密意识, 对情报系统的任何资料都需妥善保管, 以免被其他公司窃取利用, 对本公司造成不利和损失。设想如果情报人员都不能做到“不该说的一句都不说”, 那么, 公司的竞争情报系统必定是个失败的部门, 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CIO的素质是情报系统的决定性因素。首先, CIO要有领导艺术, 如果他在系统中能有高超的领导才能, 独特的领导艺术魅力, 这个系统就有了好的首领。CIO必须是一个卓越的管理专家。对企业综合、复杂的情报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 建立多方位多功能的情报体系, 最大限度地实现情报资源的共享, 以辅助公司高层决策和长远规划。CIO还必须有战略远见。CIO能否及时获取和处理与本公司经营活动有关的最新情报, 帮助公司确立新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策略往往就成为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协调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CIO一方面直接对最高决策者CEO (Chief Enterprise Officer) 负责, 另一方面还要全面统筹调控情报系统各分支机构和部门。商业经营头脑是CIO的基础。有着管理IS和公司商业部门的双重经验, 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灵活的商业经营头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他们通过对财务报表、管理报告和用户信息数据的分析和集成, 开发出具有新活力的信息, 并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 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反应能力。所以在建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之前, 选择优秀的CIO是首要管理工作。企业董事会还应时刻监督管理CIO的工作, 保证了CIO的工作, 情报工作即做对了一半。

另外, 企业还应对情报人员也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收集到的情报如果给企业创造了时机与效益, 就应给予奖励, 这样才能激励情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反, 若企业因为未得到情报而失去了机会, 则应进行教育与惩罚。情报系统应该成为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系统。这样才算管理好了。

4 情报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断更新

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先后大致经历了二次巨大的变革, 即从文献到信息再到知识, 并形成了以三大研究对象为核心的情报学研究内容体系。

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20世纪40年代以前, 尽管情报学研究主要是以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各种要素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分类、编目、书目资源治理、文献采访、文献保存与保护等, 没有明确地提出以文献为研究对象, 但其中包含着文献, 因此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的基础仍然是文献。20世纪40~50年代, 情报学研究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献工作或文献学, 如文献分类、编目、文摘、索引理论与方法等。20世纪60~70年代, 由于文献量剧增, 计算机在信息组织、检索方面的优势日益明显, 计算机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机读目录、联机检索等成为情报学研究的新课题, 引文分析、书目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的地位也日渐上升。20世纪80年代, 计算机大量应用于情报工作, 情报自动化集成系统、文献信息治理系统、联机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应用以及情报网络化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这一时期, 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都以文献为基础展开,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科研究的逐步深入, 文献的概念、类型与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形成了以文献为研究对象和以文献工作为研究内容的情报学。

今后智能信息学的发展, 除了进一步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外, 尤其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加强知识化环境和网络化环境下信息激活规律的探索, 吸收借鉴思维科学、行为理论、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家思想的精华, 向学科智能化、服务集成化和手段网络化方向发展, 这样, 就必定会使该学科适应社会需求而繁荣壮大起来。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篇9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CSSCI收录的情报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在CSSCI数据库中设定时间为2006—2010年,选择来源文献,通过下拉框选择“情报学”二级学科,执行检索,共获得情报学相关文献共4 615篇。对这些文献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CiteSpaceⅡ来进行分析,绘制情报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即是基于词频分析法的原理统计关键词或主题词的出现频次,以及不同关键词或主题词之间共现的频次,并以可视化的方法将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频次大小和聚类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来判断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的发展现状。

2 研究热点分析

使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开发的转换软件,将从CSSCI检索得到的4 615篇文献题录信息转换成CiteSpaceII可识别的格式,并导入CiteSpaceII中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设置相关参数为: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2006—2010,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Slice)设置为1年,主题词来源选择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Descriptors与Identifiers),阈值为前30个高频词,词类型(Term Type)选择名词短语(Noun Phrases),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为专业术语(Term),运行程序,得到72个结点和9条连线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图中,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关键词,结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两个结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表示两个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结点的年轮结构反映的是某一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色调由冷变暖表明时间由远及近。

由图1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有以下特点:

(1)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学科研究(情报学、文献计量学);企业(企业竞争情报)等。

(2)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相关内容(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等);知识管理相关内容(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组织等);网络和信息技术相关内容(搜索引擎、数据挖掘、XML、语义网等)。

(3)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计量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

具体来讲,从图1中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即结点大小),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信息服务、数据挖掘等领域。

2.1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这一关键词在图1中的结点最大,出现的频次居热点关键词的榜首,仍是现阶段情报学研究中当之无愧的热点领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竞争情报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关于竞争情报的研究已从最初对其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过渡到现在致力于应用研究。这一变化也可从近五年关于竞争情报的研究论文中得以体现,主要表现为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针对竞争情报的分析以及预防对手获取自身情报等研究,如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及应用、人际情报网络构建与应用、技术竞争情报、反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加工、竞争情报战争游戏法等。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与竞争情报这两个关键词出现了共现关系。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获知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我国情报学研究中较热的一个微观领域。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重点是对竞争情报系统的研究,其他还涉及: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如五层次模型、战争游戏等)、竞争情报中知识转化和创新、竞争情报的法律道德边界和灰色地带研究、中小企业竞争情报对策研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进行竞争情报个性化服务及服务推送等,整体上呈现出操作性强的实践层面研究的特点,说明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已较为成熟。

2.2 知识管理

西方学者对于知识及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知识管理为信息系统研究者所关注并持续至今,目前已进入理论深化和实证应用阶段。而我国直到2000年后该领域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五年,通过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图书馆和企业依旧是知识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另外对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研究也是一个热点。知识管理侧重于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针对知识管理的背景、对象、过程、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等几个方面;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图书馆、高校、个人、企业的知识管理;技术研究包括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挖掘和知识链等。知识管理研究成为目前学科研究中的热点,这也是情报学研究知识化趋势的突出表现。

2.3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的研究是自计算机应用于图情工作以来一直的研究热点,研究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转换不断地发生变化:八十年代,信息检索以研究检索算法和自动标引、分类为主;九十年代以检索技术为主;而近几年则致力于语义检索、检索的可视化、多媒体信息检索、数据搜索及智能检索等。我们通过对这些关键词标引的文献分析得知,这些文献的内容涉及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技术研究以及针对用户检索行为的研究等,如信息检索技术(如Lucene、向量空间模型、中文分词技术)、信息检索系统设计、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检索可视化、跨语言信息检索、图像检索等。

2.4 本体

本体最初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概念体系的有效工具,本体在图情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2年CSSCI中图情档学只有3篇用“本体论”标引的文章,2003年10余篇,2004年有30余篇,直到2006—2010年在图谱中可以看到本体这个关键词的结点很大,是绝对的高频词,本体论及其应用研究已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这五年有关本体研究的文献进行定性分析,我们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本体的重要应用领域。关于本体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领域本体的构建、本体的概念、本体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本体学习、本体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本体在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等。

3 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图1中大结点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我们把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情报学研究向前沿发展并向外延输出。

从前面总结的研究热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五年我国情报学向前沿发展以及向外延输出的趋势。根据图1中所列的研究热点体现出的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建构,我们描绘了情报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相关性,如图2所示。图2中,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学科,各个圆圈的交叉部分是各个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表示一种相关性。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情报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从技术、信息组织与检索及管理学的角度丰富和深化其研究内容,导致情报学研究外延不断向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管理学输出。首先,情报学的发展深受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上的每一次突破几乎都会给情报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带来巨大的推动,本体的出现使情报学的信息组织与检索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情报学者研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在搜索引擎与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使情报检索更加有效率;除此之外,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系统建设也逐渐成为情报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些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注入丰富了情报学的研究内容,使情报学研究不断向计算机科学输出,逐渐丰富了我国技术情报学的研究内容。

其次,长期以来,图书馆学、情报学被认为是同宗学科,两者紧密联系、同源发展,使得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十分明显,尤其在信息组织与开发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如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最后,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并存互补,而信息管理学隶属于管理学范畴。因此,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情报学与管理学有着比较深的渊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对信息战略、信息流程、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等研究内容的重视程度逐渐升温,情报学研究者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吸收与之密切相关的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管理学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等,对情报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和资源等进行管理研究,从而为情报学自身的发展获取更强的动力,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数字图书馆管理等方面。

在图2中,我们看到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图书馆学的理论和方法已成熟地运用到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中,并表现出一定的结构形式与特征,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研究领域,使情报学得以向前沿发展。另外,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也逐渐运用到其他相关学科的领域中,如文献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对其信息及信息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这些学科领域内知识的生产、组织、流动与作用的方式及规律,使情报学向外延输出成为可能。情报学的发展与不同学科的碰撞交叉而产生的前沿研究领域,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和扩大研究范围,情报学的向前沿发展与向外延输出对情报问题也展开了多维度分析研究,大大丰富了情报学研究的背景框架。

(2)情报学研究呈现多元化、技术化、定量化及人文化态势。

首先,从图1中的理论研究、企业竞争情报、数据挖掘、web2.0、搜索引擎、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高频关键词,我们可以概括出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的发展主要涉及理论、应用、技术、管理这四个层面,体现出了学科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进入数字时代后,智能化情报技术已成为情报学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的进步让各种新的理念运用于信息组织、检索、获取与分析领域,形成了许多新兴的智能化情报技术的研究方向,如数据挖掘、信息抽取、信息过滤、图像检索、web2.0等,这些关键词也是图1中的热门研究领域。可见,技术应用研究在数字化时代仍然盛行;另外,由引文分析、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期刊评价、h指数、网络计量学等高频关键词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今的情报学研究正呈现计量化的态势。

最后,情报学研究还呈现人文化的态势。这种态势虽然在关键词中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从理论层面上看,情报学的确切角色是支持用户对情报和知识的获取与利用,除了研究信息和情报本身的特点、规律以外,情报用户和技术工具也同时被纳入到情报学者的研究视野。由于情报学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属性,而整个情报形成过程又与人的智能过程紧紧相关,因此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与情报学研究相互观照和演进的现象。在人文精神与情报学研究互相依存的关系中,人文精神的无形价值与情报学的技术理性始终是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双重语境,其“文献—计算”传统、“实践—认知”传统都充分体现出这一显著特征,其在双重传统的互补整合上正在起到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与效果。

(3)知识已成情报学新的核心话语。

从情报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可见,知识化已成为情报学的核心话语。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以文献为研究对象,转向以信息为研究对象,而后又转移到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在网络环境下,对知识单元的发现、揭示、组织和利用,对知识交流过程、特点及其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目前情报学界对于研究对象的共同认识。在图1中我们也可以察觉到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已逐渐被知识管理、知识组织、知识服务所超越(通过对结点大小的比较得知),知识共享、知识发现、知识转移这些高频词也是这些年激增的研究领域。从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情报学中的知识研究呈现出两种取向:情报学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吸纳以及情报学“知识传统”的复兴。情报学所研究的知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科学知识的范围,而是由早期研究的科学知识转向了网络环境下作为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知识,这种知识既包括客观知识在内又包括意会知识,而不再局限于传统上的客观知识或者说编码知识范畴了。王知津认为,情报学是研究知识和知识活动规律的科学,情报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知识科学[8]。他曾详细论述了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通过对情报学与知识组织、知识获取表示和处理、知识库、知识管理和创新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指出知识化必将成为情报学的主要方向[9]。肖勇则把新世纪基于知识的情报学发展概括为在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检索、知识挖掘、知识发现和知识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10]。不难看出,对知识相关理论的重视已成为情报学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当今的情报学研究也已步入“知识化”的时代。

总之,由上述热点及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情报学主要以信息和知识为研究对象或主要资源;以数字化带来的社会需要(问题、任务、课题、项目、人才)为驱动;以IT为支撑、网络为平台;以情报学目前的核心领域为基础;以知识融合为内容和核心;以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为先导来展开研究。

4 研究走向分析

利用CiteSpaceⅡ的词频分析功能,分别统计每年的关键词词频,通过词频的逐年变化探测关键词所代表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表1列出了2006—2010年具有明显特征及变化动态的25个关键词。从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关键词呈上升态势,经各年比较,可将关键词分为四类:第一类词虽稍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之势,概括为上升的态势;第二类词是在统计的前几年关键词数较少,而后几年却由少到多,表现出激增的态势;第三类词是各年词频相对稳定或增幅不大,呈平稳态势;第四类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稍有起伏,但整体的趋势不增反降,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呈上升态势的关键词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主题,如知识组织、文献计量、共词分析、知识管理等。

(2)呈激增态势的关键词有如知识转移及人际网络。据进一步统计,在2001—2005年这五年中,知识转移这个关键词每年只出现过一次、人际网络这个关键词只在2003年出现过一次,而最近五年这两个词表现出了激增的态势。虽然这类关键词的词频并不高,不能够代表全局的研究热点,但其突然或迅速增加却能体现局部研究热点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最新出现的低频词有时是学科研究前沿的闪现,只是还未形成广泛认知。

(3)呈平稳态势的关键词代表情报学持续研究热点,如元数据、知识共享、数据挖掘、Web2.0等。

(4)呈下降态势的关键词,如搜索引擎、信息检索以及信息资源等,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它们将不再代表情报学的研究热点,但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相关领域的热点在降温。

结合图1和表1中的高频关键词及词频变化规律,我们可以试分析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走向:

(1)图1中较大结点的高频词如知识管理、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共词分析、统计分析、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关键词在表1中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见,今后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将仍以知识化和计量化为主要发展方向。

(2)表1中呈平稳态势的关键词,如元数据、数据挖掘、Web2.0等,代表着未来情报学发展的持续热点,这些关键词大多来源于情报学的技术领域。情报学是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图书馆领域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图书馆学浓郁的人文特征,情报学有着很强的技术特征。情报技术研究历来就是围绕着(情报)信息检索技术与(情报)信息组织技术进行的,这两大研究领域自然也是当前提高情报学技术含量的主攻方向。目前,国外情报学研究已改变过去技术至上的倾向,技术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并重、技术与经济并重,不断探索情报与技术最佳匹配模式,情报学研究焦点转向知识管理和利用、用户、信息、技术、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平衡[11]。从上述统计的图表中关键词的特点及趋势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未来我国的情报学技术的研究方向也显示出了与国际并轨的趋势。

(3)图1中,理论研究这个高频关键词与情报学这一关键词产生了共现关系,并在表1中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对于情报学的理论研究,学界已有抬头之势。这五年来,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其核心内容主要涉及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理论体系以及理论流派、元情报学等。情报学需要技术支撑,但应“为技术而不唯技术”。以往,技术应用研究盛行的结果导致了情报学理论研究的薄弱,这一现象正逐渐为情报学界所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得到应有的加强。

5 结语

本文通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来分析情报学领域词频及关键词共现的分布情况,并同时针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现状和未来走向。但笔者也清楚地看到,从目前情报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来看,在研究主题以及相关方面还具有特殊的不确定性,即当前的研究主题今后将独立地发展,还是与其他研究领域共同探讨彼此之间的相同特性?更为重要的是,情报学研究在前行的道路上是否还会继续扩展研究范围?将会沿着怎样的方向拓展?这是目前情报学界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情报学框架的空前扩大,再加上学科背景的日益复杂化,任何试图确定出情报学研究边界的努力在今天都变得十分困难,而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明确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并坚守其内核,无论学科情景和框架如何变化,情报学研究的根本是不可能改变的。

摘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06—2010年CSSCI数据库中有关情报学的文献及其参考文献进行分析,以发现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现状与走向。结果表明:我国情报学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包括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本体、信息服务、数据挖掘等领域;研究现状表现出向前沿发展并向外延输出,且呈现出多元化、技术化、定量化、人文化及知识化态势等特征;知识化与计量化、情报技术的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将成为未来情报学研究的主角。

关键词:情报学,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孝文.试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走向[J].情报资料工作,2007(1):30-33

[2]王琳.数字化时代情报学理论的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9-13

[3]严怡民.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情报学报,1994,13(1):6-12

[4]靳娟娟.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3(10):31-36

[5]段宇锋,寇功杰.中国情报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1990—2005)[J].情报学报,2008,27(2):285-294

[6]刘旭旭.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状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6):577-580

[7]雷银枝.对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图书.情报.知识,2007(5):70-73

[8]王知津,陈芳芳.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J].情报科学,2007,25(9):1281-1286,1292

[9]王知津,李德升.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情报学进展(第三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10]肖勇.论基于知识的情报学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3-15

梁启超“报学启迪民智论”的影响 篇10

一、梁启超“报学启迪民智论”的形成

(一) 梁启超“报学启迪民智论”的萌芽

鸦片战争后, 维新派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 有着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进步思想和主张。梁启超提出了“欲以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的主张。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维新思想广为宣传, 使世人皆知维新, 皆思维新, 并进一步提出了“报馆者, 养普通人也”, 其功在救一时, 明一义也。因此, 欲开民智“非有报馆不可, 报馆之议论浸渍人心”, 则民众也可破除迷信愚昧广开见识, 继而发奋图强, 富国强兵。这便是梁启超“报学启迪民智论”的雏形。

(二) 梁启超“报学启迪民智论”在办报过程中发展成熟

梁启超的一生历经数次社会与思想的大变革, 他的言论与思想也顺势顺时而变, 但是报学始终是他唯一的追求, 力求“报学启迪民智”, 并在他近半生的报纸实践过程中将之贯彻完善。

公车上书之后, 梁启超与维新派同仁一起积极参与了《中外纪闻》和《时务报》的创办, 并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是》, 在此文中他将报馆比作国之耳目、民之喉舌, 报馆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 并强调:“阅报愈多者, 其人欲智, 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创办不久变销量上至数万, 举国之内争相阅之, 梁启超也因此名噪一时。

1898年, 戊戌政变之后, 梁启超流亡日本, 开始接触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以及新闻理论, 这些新的思想理论使其重新思考报学启迪民智的方法。1902年《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办, 梁启超认为, 中国所以不振, 由于国民公德缺乏, 智慧不开, 所以本报专对此病加以诊治而挽救之。他提出以教育为主脑, 政治为附从的办法, 准备采和中西之道德, 以为德育之方针, 广泛宣传各种理论学说及科学知识, 以为智育之根本。

《新民丛报》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观念, 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鼓吹民权革命, 标志着梁启超国民教育与改造思想体系的基本形成, 也标志着梁启超报学思想日趋成熟。

二、梁启超“报学启迪民智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 从思想启蒙到政治启蒙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的启发, 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梁启超的办报活动起始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在此过程中, 目的逐渐显现清晰:宣传他的党派和政治主张。他开民智、造新民不是为了培养富于个性智慧的个人, 而是为了新国家、新政府、新制度。梁启超提出只有首先提高人民群众的治理以及文化水平,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才能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

(二) 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深远, 尤其是对当时政治的变革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主张开民智、兴民权, 并坚决反对政府对报业的垄断和对思想的控制, 主张打破报禁、解放思想。当然需要指出的是, 梁启超当时提出的自由主义传播观念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传播观念是有明显差别的。西方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是一项绝对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是人的天赋权利, 个人的发展成就是社会国家的最终目标;而梁启超认为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无约束的自由和权利会危害国家。

梁启超明确提出, 报纸是舆论机关, 是宣传工具, 是为政治服务的, 其功能在于发表政论以引导人民向自己所宣扬的方向前进。他认为, 要根除国民的劣根性, 把中国数万民众塑造成有近代观念的“新民”就应该大力宣传西方的近代社会思想。

开民智的重点内容在于对国民进行科学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同时涉及改变社会风尚等方面的内容。例如, 维新派所办的各种学会、学堂、报纸杂志、翻译西书西报, 创办实业, 禁止社会恶俗等, 都属于开民智的内容。

三、梁启超“报学启迪民智论”的现实意义

(一) 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新闻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 新闻媒体失范问题频频出现, 新闻侵权、虚假新闻、恶意炒作等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职业形象。

梁启超的新闻职业观涉及记者的道德品格, 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等各个方面, 强调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以及提高新闻从业者素养的必要性。

一是立场公正。梁启超认为, 民众所发表的舆论能起到监督政府和官吏的目的, 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 正确的舆论导向显得尤为重要。梁启超的观点与今天我们党和政府所强调的舆论导向及媒体监督不谋而合。新闻媒体应该正确引导舆论, 坚持公正的立场和态度, 进行舆论监督。

二是学识广博。梁启超认为, 报馆从业人员应积累丰富的知识, 在他看来,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重大现象以及原理、原则等知识, 本国以及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时事热点, 都是普通人的常识, 是进行判断的基础, 而记者要承担向导国民的重任, 只有“识图至熟, 择涂至精”, 才能有益到人, 给普通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帮助民众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些关于记者的要求在今天看来显得更加重要, 如何让记者具有敏锐的识别能力, 写出优秀的稿件离不开基本常识的支撑。

三是掌握技巧。梁启超认为, 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必须要掌握高超的宣传技巧, 因此他提出了“浸润”和“煽动”的方法。如今, 随着新媒体力量的崛起,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 但在更加注重传播效果的今天, 掌握宣传艺术仍是记者应具备的良好技能之一。其中, 梁启超所倡导的打破旧规, 采用通俗自由的新文体, 近乎现在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新闻传媒理念。

(二) 以专业主义精神开展新闻工作

梁启超提出关于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 “宗旨定而高,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 报事确而速”的办报标准, 体现了一种专业主义精神。在今天的新闻工作中, 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坚持崇高的办报目的, 以崇高的思想引导受众, 在媒体上汇集多元的信息和观点,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以更为专业的精神做新闻, 从多方面实现专业化操作, 并增强受众意识, 进而拓展公众的认知领域和知识水平。打造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 以高度的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建构媒介责任, 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同时, 提高我国媒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增强我国新闻媒体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三)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方法和思路的改革

新媒体的逐渐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下信息的传播模式, 改变了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进行积极的改革。在这一点上, 可以说梁启超也是根据环境不断进行新闻改革的先驱。对于报纸版面, 改革了报纸的版式, 采用了新式书籍的装订法。他还打破了旧式期刊的“首论说、次上谕”等的格式, 使用铜版新闻照片配合文字进行宣传;办报原则方面等都做了一系列改革, 虽然具体的改革方案已不适用于今天的报纸, 但这种创新意识正是目前媒介融合背景下各个媒体实践所需要的。虽然梁启超时期还未形成完整的信息新闻产业链条, 但他的受众意识却始终暗含于整个办报过程。无论是网络媒体、传统媒体, 报纸还是电台都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都应该学习梁启超的创新精神。

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报人。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学术活动都与办报活动紧密相连。梁启超的“报学启迪民智论”就是全面发挥报刊的社会教育功能, 通过增加受众的知识、开阔受众的眼界、更新受众的思想观念来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和思想素质, 为社会的进步打好群众基础。其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报学启迪民智论,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中华书局, 1986.

[2]李喜所.梁启超传[M].人民出版社, 1993.

[3]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1890-1907) [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

[4]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报学》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半衰期;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19

Analysis of Half-life of Literatures on Libraries,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Based on CNKI

Abstract The citing and cited half-life are important indexes to describe obsolescence of literatures, disciplines, and periodicals. By taking libraries,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above disciplines' citing and cited half-lif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alf-life using disciplines classification number a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ng and cited half-life of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three disciplines' empirical data.

Key words libraries; information; archives; half-life of a discipline; citing half-life; cited half-life; citation analysis1 引言

文献老化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半衰期研究是文献老化的主要方法。英国学者Bernal JD[1]从历时角度观察到文献老化现象,提出用“半衰期”来表征文献情报老化速度,而美国学者Burton和Kebler[2]则从共时角度提出文献的半衰期概念。自半衰期概念提出以来,学者围绕半衰期来考察文献老化现象开展了大量研究。罗式胜[3-5]分别对期刊引用半衰期和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将半衰期的概念进一步推广至学科、作者、机构、国别等。李玉珍[6]、王崇德[7]等对文献半衰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张黄群等[8]对半衰期与其他有关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在图书情报学与档案学领域,黄利平[9]以图书情报和管理学领域25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半衰期进行了实证研究,陈子玲[10]对图书馆学期刊文献老化进行了分析,方一言[11]研究了档案学期刊的文献老化等。综合对以往文献半衰期的研究可知,大多数半衰期研究都是针对期刊引用半衰期和期刊被引半衰期展开的,以学科为计量对象的半衰期研究还相对较少,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中(2010~2012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中图分类号检索结果,从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视角探讨了学科间的文献老化差异,并分析影响各学科文献老化的主要因素。最后,还从原理上揭示了学科引用半衰期与学科被引半衰期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为工具,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中的学科分类号,统计了时间跨度为2010~2012年,分类号为G25(图书馆、图书馆事业)、G27(档案学、档案事业)、G35(情报学、情报工作)的学术文献作为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统计对象(相关年度各学科发文情况和引用及被引情况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CNKI数据库中文献来源数据库主要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论文集、硕士论文集及2013增刊、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年鉴等库,不包含图书信息,而来源文献的引证文献中包含图书信息;被引数据库中有关图书信息记录的具体被引情况无法获取,另外,在CNKI的引文数据库中也没有收录该库尚未收录期刊全文的文献,故可以认为被引数据库不包含图书信息和CNKI未收录期刊的被引论文;在后文会对此进行相关说明。

从发文及引用概况可以看出2010~2012年G25(图书馆、图书馆事业)各年的年发文量都是最多的,超过G27(档案学、档案事业)和G35(情报学、情报工作)年发文量的总和,其参考文献数量和年被引频次也是最多的,三年平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4.64和3.76;G27的年发文量排在第二位,约为G25的1/2,三年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1.78和1.45;G35虽然年发文量是最少的,但其三年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和篇均被引频次最大,分别为8.41和4.88。从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可以初步看出档案学的引用和被引都较少,学科相对封闭;而情报学学科内交流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流都较活跃。从总体来看,三个学科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和篇均被引频次都在逐年增长,这说明三个学科的学科内外交流在不断加强,学科质量在不断提高。

3 学科半衰期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3.1 学科半衰期概念及计算方法

3.1.1 学科引用半衰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就单个文献的引用来说,引用行为可以说是文献作者的一种主观行为,其可能引用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语种、不同作者、不同发表年代的文献;但就一个学科来说,在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引用行为不能单纯认为是一种主观行为,其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科对于某一其他学科、某一研究主题或某一年度发表的文献关联程度的不同。而学科引用半衰期就是从参考文献发表年代的角度,用来衡量该学科对于过去历史文献时效跨度长短要求方面的指标,换句话说,学科引用半衰期用于表示该学科对距今多长时间跨度内的研究特别关注,一般通过参考文献部分的被引文献发表时间来计量[12]。本文将学科引用半衰期定义为:某学科在T年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中的50%(较新那部分)是在最近(以T年为第0年)多长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某学科引用半衰期短,则意味着该学科的文献更关注近期发表的学术文章,紧跟较新的研究成果,其表现为学科所有文献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有一半是短期内发表的;反之,则表示该学科对发表时间较久的文献更感兴趣,更关注早先发表的文章。

根据学科引用半衰期的定义,给出了学科引用半衰期(H1)的计算方法: H1=A+(50%-B)/(C-B)

其中:A为累积百分比接近50%的年数;B为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C为累积百分比刚超过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

以图书馆学为例,计算该学科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累积百分比(见表2)最接近50%的为2009年的44.01%,其对应的年数为3,因此图书馆学2012年学科引用半衰期为:

H1=3+(50%-44.01%)/(53.32%-44.01%)=3.64

3.1.2 学科被引半衰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学科被引半衰期是指某一学科文献在指定年份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文献发表的时间跨度,具体定义为:某学科在T年(通常为一年时间内)被引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以T年为第0年)多长时间内发表的[13]。一般来说,最新发表的文献具有最强的生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命力会逐渐衰退,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引用也就会越来越少。那么,被引半衰期越长,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慢,被利用时间越长,生命周期越长;反之,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快,被利用时间越短,文献的生命周期越短。

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和学科引用半衰期的方法基本是类似的。以图书馆学为例,计算该学科2012年的被引半衰期:累积百分比(见表3)最接近50%的为2009年的46.13%,其对应的年数为3,因此图书馆学2012年学科被引半衰期为:

H2=3+(50%-46.13%)/(57.37%-46.13%)=3.34

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都是反映一个学科文献老化速度的指标。假设一个学科是封闭的,不与其他任何学科发生交流,那么该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值会相等,但在实际中,某个学科或多或少会与其他学科发生不同程度的交流,不过学科内的交流必然是占主导地位的。在某个学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既有本学科内的文献,也有其他学科的文献;同样的,某个学科的文献既会被本学科的文献引用,也会被其他学科的文献引用。这就导致了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在数值上的差异,后文中对学科引用和被引半衰期的差异会作具体的分析与介绍。

3.2 学科半衰期在图情档学科中的应用

3.2.1 图情档学科引用半衰期分析

根据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三个二级学科在2010~2012年的引用数据,以及前文关于引用半衰期计算方法的介绍,本文计算得到了三个学科三年的引用半衰期(见表4)。

可以看出2010~2012年学科引用半衰期的排序都为情报学>档案学>图书馆学;整体图情档领域的引用半衰期介于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之间。

情报学是在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两者都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信息源,其2010~2012年引用半衰期在3.97~4.40之间,平均为4.25,三年的引用半衰期都是最长的。可以看出相对于较少的载文量,情报学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远远大于另外两个学科,这很符合情报学的学科特点,以各类文献作为自己研究的信息源,学科内外交流较多。情报学的学科引用半衰期最长,这不仅说明情报学文献本身的生命周期长于其他两个学科,更重要的是,情报学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更多地将其他学科较为成熟的成果应用于其自身研究中。细致分析情报学论文本身,单纯以情报学(G35)作为分类号的文献,其中研究情报资料处理的文献约占该学科总文献量的50%,而研究情报资料处理的文献一般都是侧重理论与方法的,如情报分析方法、情报分析处理技术、学科期刊等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一般而言,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引用半衰期较长。这些都说明了情报学文献的引用半衰期长于其他两个学科的原因。

档案学的学科引用半衰期介于情报学和图书馆学之间,大于图书馆学,略低于情报学,三年均值为4.11。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档案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旨在探索档案学、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也偏向于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但档案学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和篇均被引频次都较低,这说明档案学发展相对封闭,学科内的交流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尚显不足。档案学的引用半衰期相对较长,说明档案学文献更关注于较长时间跨度内发表的文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档案学研究近年来缺乏重大创新性研究成果。

图书馆学的学科引用半衰期最小,说明和其他两学科相比,其对于更短时间内发表的文献更感兴趣,对于文献的时效要求更高,换句话说图书馆学发表的文献更喜欢引用近期发表的文献,这与下文笔者提到的图书馆学近年来研究内容变化是直接相关的。笔者认为,学科引用半衰期与该学科统计当年的研究重点有密切联系,如果该学科当年研究重点是新的热点问题,是一个新兴领域,那么它的参考文献就会偏向于选择近期发表的与该热点相关的文献。

3.2.2 图情档学科被引半衰期分析

本文对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三个二级学科在2010~2012年的引文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前文关于被引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得到了三个学科在这3年的被引半衰期(见表5)。

通过观察各个学科的学科被引半衰期具体值,笔者发现2010~2012年三年被引半衰期排序皆为: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但档案学和情报学较为接近,差值较小,而图书馆学与其他两者差值相对较大。

图书馆学2010~2012年被引半衰期在2.89~3.34之间,平均为3.14,各年都低于档案学和情报学。这说明图书馆学文献的老化速度要快于档案学和情报学,生命周期较短。可以看出,图书馆学年载文量最大,年平均总被引频次最多,篇均被引也较高。这说明被引半衰期和载文量、总被引频次没有直接的联系,从高载文量和高被引频次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是一个发展较为繁荣的学科,发展历史相对较长。虽然图书馆学在图书、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发展中较为成熟,但由于近年来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因而学科研究内容产生了较大变化,更多地与网络环境相结合,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图书馆2.0、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以及个性化图书馆服务等方向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图书馆学被引半衰期缩短。

档案学和情报学的被引半衰期较接近且较长,三年的均值分别为3.43和3.42,说明这两个学科与图书馆学相比,文献老化速度相对较慢,生命周期相对较长。档案学被引半衰期较长一方面说明其文献生命周期较长,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学科研究内容偏重于理论,笔者通过分析中图分类法以及其相应分类号发表文章情况,发现档案学研究侧重于具体的档案工作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理论研究。另外,档案学近几年发表文献数量增长快也是导致其被引半衰期较长的因素之一。

情报学2010~2012年被引半衰期在3.15~3.61之间,平均为3.42,略低于档案学,但长于图书馆学。从表1看出相对于较少的载文量,情报学的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都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报学文献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情报学侧重于研究情报资料的分析处理,同时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情报学中研究情报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的文献被引频次处于较高水平,如《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方法研究》截止到2013年被引次数分别为203、139、116、78,说明情报学中这些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学界的关注,因此该领域文献生命周期较长,被本学科内文献以及其他学科文献引用较多,使得情报学的被引半衰期较长。

总的来说,三个学科之间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有差异,但差值不大,分别在0.09~0.87之间和0.01~0.31之间,这说明在图情档领域三个二级学科的相似性较高,进一步说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都是以研究信息(文献)为核心内容的学科,它们各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其研究学者、专业期刊、研究工作学科交叉现象非常普遍。在如今信息化、数字化的环境下,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也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多。

无论是学科被引半衰期还是学科引用半衰期,图情档领域总的学科半衰期都略大于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更加接近,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载文量还是被引频次、参考文献总数量,图书馆学都要远远大于其他两个学科。究其原因,图书馆本身更趋向于社会化,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众多,图书馆学期刊也远多于其他两个学科的期刊。同时,许多档案学、情报学研究者和工作者也出自图书馆学。

3.2.3 图情档学科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对比分析

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都是反映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两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笔者试图通过对两个半衰期进行对比(对比数据见表6),发现其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探讨两者之间密切的联系。

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三个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都在逐年小幅增长,并显示出继续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图情档学科的研究热点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同时也表明文献老化的速度在减慢,科学研究成果的生命周期在延长,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图情档学科科学研究沿袭性、连续性增强,相关的研究工作难度增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方面,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文献质量在逐渐提高,学者也更加注重对他人成果的引用;另一方面,近年来学科研究的热点引起了学者的一致重视,如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主题,这些广泛引起重视的主题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成果,具有较高的被引次数,因而使得学科整体上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增加。如笔者分别以“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或“知识服务”为关键词、主题词进行检索,被引频次超过50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69、128。

虽然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都是反映一个学科文献老化速度的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是一个学科,因为在计算学科半衰期时涉及到了其他学科,一个学科可能引用其他学科的文献,该学科的文献也可能被其他学科引用,但学科内的引用与被引占主导地位),但两者也有区别:(1)性质不同:学科引用半衰期是主动行为,是本学科的文献对其他文献的引用行为,学科被引半衰期是被动行为,包括本学科及其他文献对本学科文献的引用;(2)文献范围不同:前者研究范围是文献中的参考文献,其中可能包括各学科的文献,后者研究范围是所有学科引用本学科的文献,因此它的范围仅限于本学科文献;(3)意义不同: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长短所代表的意义不同,这一点可以通过(1)、(2)体会到。

从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三个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都随着年代增加而增大。从表面数值上来看,学科被引半衰期相对较长,其学科引用半衰期也会相对较长,这说明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学科引用半衰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整体正相关性。为何两者会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呢?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针对一个学科而言,引用与被引大多发生在学科内的文献中,学科内的文献A引用了学科内的文献B,那么同时也就是说学科内的文献B被学科内的文献A引用了,该引用行为同时触发了被引行为。甚至可以认为引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被引,因为有了引用才会有被引。所以说如果假定引用行为与被引行为都发生在一个学科内部,那么引用的总量其实就等于被引的总量。当然不排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引用关系,但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互引,其余单向的引用与被引行为只占小部分,在此可以暂时不予考虑。譬如说2012年学科引用半衰期延长了,说明2012年该学科发表的文献对更久以前的研究成果增加了引用,这会直接导致该学科2012年的被引中有较多被引来源文献发表在更早的时期,因而被引半衰期也延长了。综上所述,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学科引用半衰期在根本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同时也可以发现,三个学科2010~2012年各年的学科引用半衰期都大于被引半衰期。其原因可能在于:

(1)数据源的问题,CNKI数据库中引文数据库不包含图书信息,而来源文献的引证文献中包含图书信息。一般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较图书的生命周期要短,大多数论文在发表3~5年后被引会急剧减少,而图书的生命周期较长,一般发表8~10年,甚至几十年后被引仍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计算学科引用半衰期时被拉长。

(2)学科内与学科外引用与被引行为也会对此产生影响。正如前文所述,文献的引用与被引行为并非都发生在一个学科内,学科与学科之间也会产生引用与被引。以图书馆学2012年发文及引文情况为例,图书馆学2012年所有发文的参考文献数量为99696,被引文献来源数量为47917,被引总频次为84255(见图2)。通过对图书馆学2012年发表的文献引用其他学科的参考文献和图书馆学2012年被其他学科引用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本学科引用的是其他学科相对成熟,发表年代较久远的成果;而其他学科引用本学科偏向于引用本学科热点或最新研究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本学科的引用半衰期会大于被引半衰期。

4 结语

一般来说,学科半衰期反映了该学科文献的生命周期。学科引用半衰期越大,说明该学科研究热点持续时间长,学科的发展相对成熟,所引用的文献时效跨度也较长。学科被引半衰期值越大,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慢,文献生命周期越长,被利用时间也就越长。两者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科文献老化的速度,进而反映出一个学科的发展情况。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是反映一个学科文献老化速度的指标,而非评价一个学科的评价指标,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学科的半衰期,并不是半衰期越长越好,也非越短越好。

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同时影响,如该学科文献自身质量与学术价值,近年来所关注的研究重点与热点的变化,学科的性质特点,学科发展所处的阶段,时代的变更等等因素。通过分析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三个学科的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学科引用半衰期,发现图书馆学近年来研究重点、热点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积极关注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等领域的研究;档案学的研究偏重于档案工作和档案管理,理论性研究较多;情报学的研究侧重于情报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这一部分文献的学术影响力较大。

笔者分别从数值上和原理上对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数值上来看,学科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整体正相关性;从原理入手分析,认为两个指标在概念上存在较大区别,但从学科引用与被引的根本上来看两者又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发现,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学科引用半衰期的数值差异主要在于学科内与学科外文献的交流,即本学科引用其他学科的文献与其他学科引用本学科文献的年代差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科半衰期的数值差异。这一分析结果对于学科交叉分析和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Bernal J D. 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 User's Analysis[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nformation,1960: 77-95.

[2]Burton R E, Kebler R W. The “half‐life” of som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s[J]. 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60, 11(1): 18-22.

[3]罗式胜.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及其应用[J].情报科学,1994,15(1):23-25.

[4]罗式胜.期刊引用半衰期的概念——一种与期刊被引半衰期对应的指标[J].图书与情报,1995(2): 20-21.

[5]罗式胜.文献半衰期的类型及其应用[J].情报学报,1997,16(1):63-68.

[6]李玉珍,郭振平.科技文献半衰期的计算[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3(4):74-76.

[7]王崇德. 科技文献半衰期的计算[J]. 图书情报工作, 1983, 5(1):7-10.

[8]张黄群. 期刊被引半衰期与有关指标的相关性[J]. 学报编辑论丛,2011:114-116.

[9]黄利平.基于引文分析的文献老化研究——以图书情报和管理学为例[J].情报杂志,2011, 30(10):30-35.

[10]陈子玲.图书馆学期刊文献老化的分析[J].黑龙江图书馆,1989(3):10-15.

[11]方一言.我国档案期刊情报功能及其文献老化研究[J].上海档案工作,1993(1):20-22.

《报学》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HPSP知识管理领域研究课题之“组织领域国际卫生发展资料收集与情报学分析”中经过筛选确定的外文文献。源数据库包括Medline、PubMed、Elsevier、ISI Web of Knowledge、Springer Link、Wiley InterScience、JSTOR、ProQuest (ARL) 、OCLC FirstSearch、Kluwer Online、WorldSciNet、ProQuest、ASP (EBSCO) 、EMCC等电子文献数据库, 同时还利用Google Scholar、baidu advanced和KS Yahoo检索网络灰色文献, 以及联合国 (UN)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世界银行 (WB) 和经济合作组织 (OECD) 及美、英、加、澳等国家的政府网站资源。 研究对象为最终确定的1950-2008年间7288篇外文文献。

1.2 检索策略

研究的主体概念为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和Organizations。相关的主题概念包括但不限于Decision Making、Organizational、Hospital Administration、Hospital Restructuring、Organizational Affiliation、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Personnel Management、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on、Interdepartmental Relations等等。

1.3 文献确定

通过确定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和检索策略, 获取原始文献数据161780篇 (条) 。对文献进行了文本下载, 导入Endnote软件进行不同来源数据的集成, 将经过格式编辑后的文献数据通过网络上传HPSP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排重处理后, 再经过人工审阅和初步判断, 排除与卫生组织无关文献, 剔除评论、书信、会议报道、新闻等非研究类文献, 最终确定选入情报分析的外文文献7288篇。

1.4 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数量统计、共词分析方法, 对文献的内部特征题名、主题词进行词频分析、共词聚类分析等情报学分析。利用Endnote软件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集成;采用汤姆逊数据分析家软件 (Thomson Data Analyzer, 简称TDA) [1]软件、SPSS统计软件, 将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文献的数据计量分析、共词聚类分析, 挖掘有关卫生组织文献的时间分布、主题概念分布规律, 揭示卫生组织文献的研究热点以及各热点主题之间的关系。

1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时间分布

经过检索筛选, 本研究确定的分析文献最早始见于1950年, 由于数据采集截止时间为2008年12月, 故最后的入选文献止于2008年11月。在此期间入选的全部7288篇文献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2.2 文献期刊分布

所有卫生组织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来源于“Hospitals”的比例最高, 其次为“Modern healthcare”, 均超过2%, 分别为3.03%和2.32%;文献量排名前10的期刊中, 美国出版期刊最多, 为7种, 其余3种期刊出版国分别为英国和俄罗斯 (详见表1) 。

2.3 文献区域分布

7288篇文献中, 有1852篇文献 (占总文献量的25.41%) 在题名或其它文献信息栏中标明国家/地区/洲/国际组织, 共涉及国家/地区/洲/国际组织45个, 文献涉及最多的10个国家/地区//洲/国际组织见表2。

2.4 文献内容分布

2.4.1 文献主题词频

采用TDA软件对7288篇文献的题名进行自然语言处理, 抽取题名中的主要概念, 然后将文献主题词与题名中的主要概念进行数据融合, 并对融合后的主题词、主题概念进行数据规范, 得到卫生组织相关高频主题概念25个。这些主题概念覆盖了5081篇文献, 占总文献量的69.72% (见表3) 。

2.4.2 高频主题词/主题概念

采用TDA关联SPSS软件对1950~2008年卫生组织相关的25个高频主题词/主题概念进行共词分析, 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生成相似矩阵, 生成聚类树形图谱如图2。图中序号与表3中高频主题概念序号一致, 每个序号均代表相应的主题概念。

3 讨 论

3.1 卫生组织领域研究文献的发展历程与外部特征

文献计量学和共词分析法都是常用的情报学研究方法[2]。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 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 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 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3,4]。其对某一学科、专题论文发表年代的统计, 可以从时间和数量的概念上了解该专题研究的发展历程。本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对卫生组织的研究, 卫生组织研究文献总体呈递增趋势,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 趋势更加明显。20世纪60年代以前, 卫生组织研究文献数量较少, 说明当时对卫生组织的研究还没有气候, 卫生组织建设和发展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卫生组织研究文献有较快增长。8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 这一领域的研究活跃度日见增强, 相关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

从期刊分布上看, 文献量排名前10的期刊中刊载卫生组织研究的文献989篇, 占全部文献量的13.57%。这也就是说, 刊载卫生组织领域的研究文献期刊分布比较广泛, 尚未形成卫生组织领域研究的核心期刊。从另一方面讲, 国际上对于卫生组织的研究尚处在发展探索阶段, 需要更多利益相关人员的加入才会呈现成果丰硕的局面。通过文献涉及地域分布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卫生组织研究较为活跃的国家大多分布在欧美地区, 特别是权威研究机构及高产研究机构多集中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亚非国家相对少些。文献量排名前10的期刊, 7份出自美国, 3份出自欧洲 (英国和俄国) 。但从文献研究国家所在经济水平上看,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正在缩小, 表明卫生组织领域相关问题的暴露和寻求问题的解决策略,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一需求都是十分显著和迫切的。

3.2 卫生组织领域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分布

源于文献计量学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形成的共词分析法 (Co-term Analysis) , 作为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 利用文献集中词汇对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 词汇对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 表明它们的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5,6,7]。籍此分析卫生组织研究文献的内容分布, 可见其主题呈现广泛、分散而又有相对交叉的态势。医院管理出现频次最高, 占总文献量的29.76%, 成为卫生组织研究的核心内容当之无愧。其次, 对于公共卫生管理、卫生保健改革、全面质量管理和员工管理的研究也比较多, 所占比例均在5%以上。

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 以共词出现的频率为分析对象, 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 把众多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 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出卫生组织研究文献的内容分布聚类过程[6]。图2中第14与第19个主题词的距离比较接近, 即私营部门、公营部门共现强度相对比较高;第5与第18个主题词的距离也比较近, 即员工管理、员工绩效考评有比较高的共现强度;第1与第7个主题词的距离比较近, 两者聚类后与第13个主题词距离又比较近, 即医院管理、医院重组、多机构系统3个主题词的共现强度比较高;第22与第24个主题词的距离比较近, 即私有化、所有权共现强度比较高;第6个与8个主题词距离比较近, 即卫生服务组织、组织模型共现强度比较高。

3.3 研究结论

国际上对卫生组织领域的专门研究文献自上世纪50年代就已有报道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进入新世纪后研究活跃度显著增强, 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刊载卫生组织领域的研究文献期刊分布比较广泛, 尚未形成卫生组织领域研究的核心期刊。卫生组织研究较为活跃的国家大多分布在欧美地区, 特别是权威研究机构及高产研究机构。但各国对卫生组织领域相关问题的暴露和寻求问题解决策略的需求都十分迫切。

医院管理为组织领域国际卫生发展较强的研究热点, 以医院管理为中心, 包括医院重组与其他卫生组织的组合状态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呈热点趋势。员工管理、员工绩效考评在卫生组织研究中有较强相关性, 医院管理与管理人员、员工管理和组织目标形成一定的研究主题, 且与医院重组、多机构系统、组织间隶属关系等主题有一定共现强度。私营部门、公营部门共现强度相对比较高, 之间关系最强, 且与所有权相关;提示在公、私营部门研究过程中, 加强与所有权关系的研究可能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此外, 研究人员在卫生服务组织研究过程中对组织管理模型的探索也已显现出较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Scientific T.Thomson Data Analyzer[EB/OL].2009-05-22.ht-tp://www.thomsonreuters.com/products-services/scientific/Thomson-Data-Analyzer

[2]杨锐.关于情报学方法体系建设的思考[J].情报探索, 2008, (5) :126~128.

[3]赵波, 张志强, 等.从科学文献计量看中国国际地球科学研究队伍现状与科研影响力[J].科学新闻, 2006, (2) :34~36.

[4]张勤, 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 2008, 22 (4) :30~35, 50.

[5]钟伟金, 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 (二) ——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 2008, (6) :141~143.

[6]钟伟金, 李佳, 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 (三) ——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 2008, (7) :118~120.

【《报学》】推荐阅读:

上一篇:庐山西海下一篇:管理水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