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2024-09-25

己所不欲(共12篇)

己所不欲 篇1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阐释, 是中国文化界所面临的难题。一旦涉及具体的经典阐释, 就会生出许多争议。诸如孔子的“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就有截然相反的多种断句和阐释。在马国川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中, 余英时和茅于轼等学者都谈到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一观念, 对此, 文史学者张耀杰从逻辑学角度出发进行了辨析。需要说明的是, 刊出此文, 只是为了呈现多元思想, 并不意味着本报赞成作者观点。

1934年3月, 国民党CC系发起中国文化建设运动, 成立中国文化建设协会, 由陈立夫任理事长, 并于同年10月出版《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1月, 号称十教授的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傭、樊仲云、萨孟武, 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公然宣称:“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 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 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在发表宣言的同时, 何炳松等人还给党国元老蔡元培写信寻求支持。蔡元培在回信中表示说:“现在最要紧的工作, 就是把应取的成分, 系统地编制起来, 然后可以作一文化建设的方案, 然后可以指出中国的特征尚剩几许。若并无此等方案, 而凭空辩论, 势必如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标语, 梁漱溟‘东西文化’的悬谈, 赞成、反对, 都是一些空话了。”

70多年过去, 我们依然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应取的成分”系统地编制起来, 反而像鲁迅笔下的阿Q连同当年的张之洞、梁漱溟一样, 满足于“凭空辩论”。在新近出版的马国川编著《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中, 被戴上“十贤”桂冠的余英时先生解释说:“我所谓‘文明主流’, 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普世性文明。只要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胸襟, 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价值。”

同样被戴上“十贤”桂冠的茅于轼先生, 在访谈录《自由的扩大与中国改革30年》中说:“事实上, 儒家思想中蕴涵着宽容合作的现代文明观念。孔子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要求每个人遵守严格的权利界限, 这是避免社会冲突和发展市场关系的重要条件。”

作为“十贤”之一的袁伟时先生, 虽然没有在该书中谈到“己所不欲”, 但他在《文化与中国转型》一书的《中国文化的冷思考——2007年8月11日在长江商学院的报告》中, 另有这样一段话:“还有其他好的东西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西方的基督教里面类似的东西很多。要强调中国的特性, 就要证明西方没有这些东西。”

为三位前辈贤士异口同声加以肯定的“己所不欲”, 出自孔子语录《论语·卫灵公》。被后世儒生奉为儒教教主的孔子, 面对子贡的询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给出了这样的经典答案:“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 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样的宽恕仁爱, 应该是所有个人奉行一辈子的最高行为准则。

但是, 这样一个否定性的逻辑命题并不周延, 也不完整。旧时的皇帝于是将其置换为另一个肯定性的逻辑命题或者说是逻辑陷阱, 即“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 意思就是:仁慈博爱的专制皇帝想要像疼爱溺爱自己的儿女那样, 关心爱护普天之下的臣民百姓, 臣民百姓就必须接受甚至忍受这样的疼爱溺爱。假如专制皇帝的这种单边片面的权力欲望遭到臣民百姓的拒绝反抗, 专制皇帝就可以把所有的诅咒惩罚施加在这些臣民百姓身上。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就是这种充满等级森严的身份歧视的单边片面、野蛮专制的变态权力欲望的经典表述。把这样一种逻辑陷阱极端演绎下去, 便有了后世公然反人性的“君让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 子不得不亡”的纲常伦理。孔学儒教所提倡的等级森严的“礼教”和“仁爱”, 说到底就是这样一种专制皇帝即使杀人抄家, 也要被杀害被抄家的大臣奴才谢主隆恩;父母家长即使儿女并不情愿, 也要强制包办儿女婚姻的单边片面、野蛮专制的变态权力欲望。像这样完全不尊重对方当事人自由自治、自主自愿的主体权利的单边片面的变态权力欲望, 无论如何都不会像余英时所说的那样, 是一种人类大同的重视“人”的道;更不可能像茅于轼所说的那样, “是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友爱互助的社会环境的根本要求”。

无论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还是“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 都只是单边片面的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本恕道, 远远没有升华到与孔子几乎同时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所体现的相互尊重、契约平等的理性智慧和价值信仰。进一步说, 现代工商契约及民主宪政社会的所有创新商品, 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欲望需求, 而不是把自己的欲望需求强加在客户身上。假如孔子当真是一名已经具备尊重别人的博爱大同之心的现代文明个人的话, 他应该表述的是相互尊重、契约平等的“人之所欲, 施之于人”, 而不是单边片面、自欺欺人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 篇2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样解说的。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樊迟fán皋陶gāoyáo弘毅hóng枉wǎng

2、学生群众诵读

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能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齐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⑴天下归仁:赞许

⑵为仁由己:靠

⑶请问其目:详情

⑷回虽不敏:资质愚钝

⑸请事斯语矣:实行

⑹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字

⑺尧舜其犹病诸:担忧

⑻能近取譬:比方

⑼士不能够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⑽死而后已:停止

⑾不仁者不能够久处约:贫困

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⒀其恕乎:大概

⒁尧舜其犹病诸:大概“之乎”合音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问知。子曰:“知人。”“知”通“智”

⑵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⑵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⑷知者利仁“知”通“智”

5、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⑵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⑶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⑷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⑸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

三、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能够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能够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能够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职责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职责,这样的职责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能够久处约,不能够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二)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

A、什么是仁

明确: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仁”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B、怎样才能到达仁?

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学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对下列关于“仁”学的句子作一解读,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就应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期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期望爸爸、妈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但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期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这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期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能够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以前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清洁工,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舍长,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有些人总以为上苍欠他的,父母的呵护、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视恩情如草芥,背信弃义却毫无愧疚之意,感恩之心早已荡然无存,其实内心的真诚感恩也是“爱人”的一种温暖的表现。

“爱人”即感恩,它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爱人”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

讲几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爱人”的内涵。

⒈为何国王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

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明白是您支撑他们。”三儿子:“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真诚,它就应来自心灵的深处。

⒉小女孩为何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老师正在做一次如何感恩父母的调查。一个同学立刻说:“等我长大的时候,我要送一套很大很大的别墅给他们。”其他的同学露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另一个同学之后说:“我要请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南极的冰川和北极的极光就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其他的同学传出不小的赞叹声。只有一个女孩怯怯地说:“我要给妈妈洗头,让……让她的长发飘逸起来……”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声。“为什么?”老师不解地问。“在一次车祸中,妈妈的双手致残了,只有我给她洗头……对妈妈来说,洗头是种幸福!”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爱,它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就应来自平凡的生活。

⒊奥运会冠军顾俊的感人之处何在?

《江南时报》报道,载誉归来的奥运会冠军顾俊回到家乡无锡,得知父亲顾德元所在的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正遇到贷款难题,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16枚金牌,给父亲拿去作为贷款抵押。如今,这家企业蒸蒸日上。当职工们共拿出20万元奖励她时,顾俊却说:“我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是就应的……没有家乡的哺育,就没有我的这天。”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就应来自博大的胸怀。

⒋国手拒绝回国原因哪般?

釜山亚运会之前,中国篮球协会召回在美国打球的王治郅,准备将他与姚明、巴特尔组成固若金汤的防线。然而,由于害怕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这位无人能替的国手最终没有回国效力。比赛的结果能够想象,我们以几分之差屈居亚军……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就应远离冷漠,拒绝自私,对心胸狭窄勇敢地说“不”。

⒌《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其大意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诗经-小雅》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天下至爱莫若父母。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就应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应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四)问题探究

⒈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明确: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⒉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贴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⒊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好处,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状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必须的启发好处。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务必思考到他人的存在,思考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务必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这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⒋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

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这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能够说我们一向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

五、课外延展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用心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己所不欲 篇3

推荐理由:

选文围绕先贤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这一箴言对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维持国际和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提炼论点、理解论证过程及联系实际进行思考的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期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道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到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________

你的说明:________

己所不欲 篇4

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本义

在《论语》中, 孔子两次提到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第一次是孔子给仲弓答疑的时候:“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篇》) 。但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八个字并非是孔子创立, 因为早在《左传》中有记载, 晋臼季曰:“臣闻之, 出门如宾, 承事如祭, 仁之则也”。这说明这句话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孔子只是做了引用和传播扩大罢了。

在《论语·卫灵公》中, 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 有没有一句能够让人终身受益的金玉良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孔子回答道:就是忠恕之道了,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不能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表面上看是由个人本位出发“不欲”的情感体验, 到不向外所“施”的道德规范, 是孔子对人和人的关系较为浅显理解, 实则是对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的论证, 最终为表达“仁爱”作为理论基石。

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误区

1、自我中心的错误偏向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除了上述分析意思, 还隐含着一层意思, 那就是“己所欲, 施于人”。就是, 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而自己想得到的, 可以让别人也得到。看似体现了对别人的好意, 却隐含了很典型的自我中心, 思维的出发点是自己, 是有自我来判断是否该“欲”与“不欲”, 即我不给对方的, 是我认为不应该给予;我给对方的, 那是我认为对方需要的。我国学者赵汀阳也认为这种主体观点是以“我”为中心, 作为“眼睛”, 作为决定者, 试图以我为准, 按照我的知识、话语、规则把“与我异者”理解、归化为“与我同者”。可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错误偏向。这也与我们现代礼仪, 以对方为尊, 予对方所需, 是背道而驰的。

2、动机效果上的不可控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只是强调了不要把自己的“不欲”强加给他人, 认为强加是不合理的。但是这句话却没有包含具体的内在内容。也就是说,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出发点可能是善良的, 也可能是恶的, 即若行为主体秉持吃亏是福的心理, 那么他会认为行为客体需要吃亏。由此, 导致他人可能有益或受损两种后果。从动机效果论来看, 那么至少有四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道德动机是善的, 道德效果是恶的;二是道德动机是善的, 道德效果是善的;三是道德动机是恶的, 道德效果是善的;四是道德动机是恶的, 道德效果是恶的。正是由于动机效果的差异, 所以可以发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

3、是否具备普世价值

是否有价值观念具有普世价值, 在伦理学界还存在着分歧, 多数学者持保留态度, 此处笔者不作探讨, 仅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否具备普遍价值取向为探讨, 以中西方差异为探讨方向。随着对外交往程度的加深, 有人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与西方格言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 为英汉互译。这两句格言是否能对应?其差异刚好能反映中西方存在的不一致。在98 年有一则新闻:一辆面的和一辆拉蜂窝煤的三轮板车相撞, 煤撒了一地, 两位司机争吵不休, 互不相让, 围观者众多却无一人上前帮忙, 倒是刚巧路过的几位美国人帮助拾起了煤, 解决了纠纷。其中的美国人就由此感悟, 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与英语的“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作为比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让中国人冷漠, 因为仅仅是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而美国人信奉“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 就是要乐于助人。这位美国人有这样的感悟, 一是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理解不够到位, 二是中西方还是有一些观念的差异。所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仅仅能在一些领域中作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使用, 不能粗暴的作为普世价值观。

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教育层面的伦理启示

1、尊重学生的平等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其中有两个不同的个体, 一个是自己, 一个是他人, 在自己和他人不管是在“欲”和“不欲”, 上都是同进同出的, 孔子这句话, 就体现出来了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 讲求了一个人格平等。这对我们开展教育活动有着尊重学生, 注重师生平等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是为了达到一定情感、知识的目标效果的过程, 在这个交互过程中, 师生双方是都具备人格平等的个体。正如教育的主体是人,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发展。教师作为引导者, 而非领导者, 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教学策略启示

根据“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内涵, 可以提炼出结合自律、结合移情的教学策略, 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效果。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中, 可以感悟到什么是自身的需要, 以及是不是利他, 体现出了一种自律精神, 从而让学生自己判断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含有的由己推人的思想, 在师生交互活动中, 可以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移情作为便于师生沟通的策略, 增强一种为他人着想, 体贴理解对方的心态。

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的教学原则启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可以是一种教学原则。这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 不教什么;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什么。此原则, 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能把自己还没领悟透彻的知识、技能向学生传授。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树立正确的态度, 把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 不能生硬的强加给对方。

摘要: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不仅对国人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还在国际上受到推崇。但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句经典语录, 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 反思误区, 能够更好的理解经典以及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关键词:孔子,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百度贴吧.《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要义——1997年世界宗教会议发表[EB/OL].[2011-03-21].[2012-08-20].http://tieba.baidu.com/f?kz=1030.

[2]赵汀阳.现代性与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365.

[3]毕继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J].语文建设, 2000 (6)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文] 篇5

活动准备

学生收集“志愿者”助人的故事。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仅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和陈赞。老师猜到了,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的内在含义,是吗?

2.感悟名言:学生先阅读传统美德故事《买屋让屋》,从中领悟苏轼买屋又让屋的道德心境,即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施加给别人,然后阅读第五页的开头一段文字,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在含义。

3.讲故事:各组推举代表讲述有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4.师生对话:有人说,”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关键的是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待人处事,你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充当角色,换位思考:先感受案例中的人事情景,了解胡文,赵磊、王晶三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设身处地思考三人的言行,最后在教科书的留白处,分别写出自己要充当的角色,应当如何想?如何做?

6.将心比心:先在左边轴心圆下面的空白圆内填写自己不喜欢别人的行为内容,然后按照“我不喜欢别人......”“我就应该......”的思考方式,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右边的五个空白圆内写出自己所应表现的行为内容。

错觉无所不在 篇6

【眼见并非为实】

我们的感觉器官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很多人认为,它们准确地描述了现实事物。然而,你所看到的是大脑加工后的产物,并不是对现实事物的直接反映。

让我们先来看看视觉系统的基本特征。正常人每5秒左右就会眨一下眼,除非你刻意关注它,否则你不可能注意到你那不透光的眼皮,因为大脑已经将它编辑后舍弃了。眨眼还只是影响观看诸多因素的冰山一角,即使你的眼睛一直睁着,它们也只能获得一小部分的视觉信息。

视网膜的中央密集排列着图像接收细胞,其中有直径约1毫米的密集区域,我们称之为视网膜中央凹,它是感知图像细节和辨别颜色最敏感的部位。距离中央凹越远,感知图像细节以及对色彩的敏感度就越差。这意味着在某一时刻我们仅能准确地捕捉小部分视觉信息,犹如一个指甲在整个手臂中所占的比例,其他部分只是模糊的单色调图像。然而,我们的实际视觉感受并非如此。我们的眼睛快速地扫过视觉对象,只用几百毫秒注视某一点,然后就迅速移开了。这样的眼球运动我们称为扫视,它在1秒中有3次,每次能保留200毫秒。通过每次注视,我们的视觉系统就能捕捉一部分清晰且色彩明确的图像,通过某种方式整合到一起就产生了事物整体的虚构图像。大脑究竟是如何将这些片段信息整合成一部自然而有色彩的“电影”呢?目前仍是一个谜。

视觉系统里的另一个“漏洞”,会让你忽略一些本不该被忽略的事情。视网膜中央凹扫视图像的运动并不是任意的,它是受大脑注意系统支配的。不过,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大多数人不可能一次同时注意4—5个运动的物体。这有时会导致你的视觉系统察觉不到在你面前的一些东西。美国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因注意而产生的盲点。他们让受试者全神贯注地观看一场篮球比赛的电视转播,其间让一个人扮成大猩猩从荧幕前缓慢走过,并不时拍打着自己的胸脯。结果,有一半的受试者没有看到荧幕前面走过的大猩猩。

【记忆会被篡改】

你可能记得几年前的除夕下着大雪,你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赶回了家。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一家人终于又可以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这段美好的记忆会像电影一样在你脑海中一遍遍回放。可是,几年以后,你可能会说:“我坚信我的记忆,那天没有下雪,而是一个难得的晴天。”

记忆为什么会发生错误,真实的记忆去哪里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就发现记忆不是录像机,它是可以被改造的。因为你不可能精确记录你的过去,你的部分记忆常由老照片或父母及兄弟姐妹的谈话所构成,而不是你实际的回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记忆中存在部分错觉。这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其实早在30年前心理学家就得出结论:记忆是容易犯错和受他人影响的。

心理学家的大多数证据都来自于植入虚假记忆的测试。在这项测试中,心理学家利用受试者的同事照片或修改其父母的故事,让受试者相信自己儿时曾经乘坐过热气球,结果实验的成功率为30%。由此可见,记忆是容易受影响的,而你不可能记下每件事情并对它们进行思考。

实验控制下的记忆如此,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记忆又如何呢?事实上,它同在实验室一样容易被影响。生活中有许多例子,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许多人能够回忆当时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干什么,他们对这段记忆很有信心,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生了改变。“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后的几天,心理学家调查了大约700人,记录他们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如何得知此信息、和谁在一起等问题。1年后心理学家再次询问他们,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改变了他们的“故事”,但他们仍坚信他们的记忆非常准确。

【“优于常人”效应】

你的驾驶技术如何?假如你各方面都和平均水平差不多,你可能认为还不错。一项研究发现,74%的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水平优于平均水平。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曾经出过交通事故的司机比未曾出过交通事故的司机在个人能力上更自信,这显然不符合现实情况。同样的,对自己优点的评价,如能力、智力、诚信度、独创性及亲和力等,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优于平均水平;而对于自己缺点的评价,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水平。

这种自我夸大的错觉被称为“优于常人”效应。它无处不在,但大多数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我们除了过高评价自己外,也会过高评价我们喜欢的人。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认为他们的伴侣比一般人更聪明、更有吸引力、更热情和幽默。父母几乎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同龄人更聪明伶俐、更有发展前途。

“优于常人”效应只是众多积极错觉的一种,积极错觉让我们感觉自己与众不同。另一种是乐观心态,它以对未来过高的期望为特征。大多数人希望自己活得比一般人更长寿、身体更健康以及事业更成功,而像离婚、生病或出事故等“坏事”出现得更少,即都期望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无为”教师“无所不为” 篇7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老子曾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虽然看似“无为”,实际则是“无所不为”。这种哲学思想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山东省淄博市杜郎口小学的“无师课堂”理念。杜郎口小学尝试的“无师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模式,是对课堂、对教育的重新思考。可以说,杜郎口小学的“无师课堂”是一种具有高级智慧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全新课堂模式。

“无师课堂”从表面上来看,教师是“无为”的———课堂上不再有教师出现,他们也不再承担教学、组织、管理等任务。但从实质上来讲,“无师课堂”恰恰又体现出了“无所不为”。在“无师课堂”中,虽然没有教师,但学生依然能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探究与展示评价,还能通过检测与反馈了解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为什么能够如此?因为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习惯,掌握了推动课堂流程的重点和关键。课堂上“无师”,但教师一直在关注着学生———他们培养学生习惯、培训学生能力,如果课堂出现了问题或偏差,教师也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以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回正轨”。因此,在“无师课堂”上,虽然没有教师,学生的学习依然是有条不紊、积极主动的,课堂也依然是有序、活泼、充实的。

表面“无师”的“无师课堂”,无处不体现出“有师”之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也就是不能固执地违反事物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他们所不适合的功能。“无为”遵循了事物的内在法则,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采取适宜的行动。杜郎口小学的“无师课堂”不正是遵循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事物内在法则”吗?将学生视为学生,将儿童视为儿童,让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把课堂与学习更充分、更完整地交还给学生———这正是“无师课堂”的根本理念。

你所不了解的“:”与“;” 篇8

冒号的第一个用途:用于引出下文各项。下文各项可以是词, 短语, 完整的句子或段落。

1) Also important are the ornaments a person wears:buttons, medals, jewels, etc.

该句冒号后接的是表示并列的词, 是对冒号前句子中“ornaments”的举例说明。

2) Think about some of your most unforgettable meetings:an introduction to your future spouse, a job interview, an encounter with a stranger.

该句冒号后接的是表示并列的短语, 是对“your most unforgettable meetings”的举例说明。

3) Imagine a few people sitting in a waiting room:one is tapping his fingers on his briefcase, another keeps rubbing his hands together, another is biting his fingernails, still another grabs the arms of his chair tightly and one keeps running his fingers through his hair.

该句冒号后接的是表示并列的句子, 举例说明冒号前句子中“a few people”具体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当冒号用于引出下文各项时, 紧跟在冒号后的句子开头不大写。但是, 当引出的下文各项分别引领一个段落时, 就需要大写了。比如: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suggest concrete ways of increasing creativity:

Capture the fleeting.

Daydream.

Seek challenges.

在这个例子中, 冒号后的三句话分别为三个段落的开头。此外, 反过来也可以, 冒号用于总结上文各项。比如:

Saussure, Sapir, Bloomfield, Chomsky:all these have revolutionized linguistics in one way or another.

冒号的第二个用途:在正式书面语中, 用于补充说明主句的从句或短语之前。 (此处可用分号或句号代替冒号, 但不可以用逗号。)

因为此处可用分号或句号来代替冒号, 短语开头小写, 句子开头大写, 小写都可以。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 She knows exactly where it can be found:under a pile o napkins.

此处冒号后接的是介词短语, 开头不大写。

2) As a contrast, we may consider a famous story:the discovery by Henri Poincare of a new mathematical method called the Fuchsian functions.

此处冒号后接的是名词短语, 开头不大写。

3) But there was one strange thing:he feared there wasn't enough food on the ship.

此处冒号后接的是句子, 用于补充说明主句, 句子开头可以不大写。

类似的例子还有:

What you communicate through your kind of dress definitely influences others to accept the picture of yourself you are projecting:in the business world, the person who dresses like a successful manager is most likely to be promoted into a managing position.

冒号后句子开头大写的例子:

1) I understand why I imagined being robbed by a man They're physically more dominating and I've never heard of anyone being robbed by a female.

2) Face it:Cheaters never succeed—and pay a high price when caught.

但是, 在冒号后如果是问句的话, 则句子开头一定要大写。比如:

1) Ask yourself this question:Are you going to interrupt someone who appears to be deep in thought?

2) But the appearance of the internet raises the issue:Is this new technology making cheating more widespread?

冒号的第三个用途:引出引语。引语如果是完整的一句话, 则开头大写。比如:

1) 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the say:'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2) There is a quotation from a battered women's shelter that I especially like:"Peace on earth begins at home."

3) He basically asked the same questions as Gail's mother:"Why the haste?Who is this Mark?What's his citizenship status?"

如果引语过长, 包括几句话, 则令起一段, 引语部分不加引号。引语部分如果为短语, 开头不大写。

Webster’s Dictionar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name:“a word or words expressing some quality considered characteristic or descriptive of a person or a thing, often expressing approval or disapproval.”在这个例子中, 引语部分为字典里对单词的解释, 是名词短语, 开头没有大写。

另外, 冒号也可以用于引出心里说, 而实际上没有说的话。比如:

She looked at me with alarm:“You're not really going there, are you?”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冒号在英文里与逗号, 分号和句号一样, 表示停顿, 起到强调或解释说明的作用。在冒号的使用过程中, 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

第一, 在中文里, 直接引语用冒号, 双引号。英语则使用逗号, 双引号或单引号, 而不是冒号。

第二, 最常见的冒号用法上的错误就是将冒号放在完整句子的中间。比如:

Every repairman must have:a screwdriver, a hammer, and a saw.

如果我们想强调这三样工具, 应改为:

There are three things every repairman must have:a screwdriver, a hammer, and a saw.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分号的用法。分号用于分隔地位平等的独立子句, 主要作用是分清结构层次, 其表示的停顿比逗号长。在某些情况下, 使用分号比使用句号更显出子句之间的紧密联系, 另外分号也经常与连接副词thus, however, therefore一起使用 (放在这些词语之前) 。

分号的第一个用法是:用以代替逗号, 分隔句中已含逗号的部分。分号前后两个句子通常为并列关系。比如:

1) She was determined to succeed whatever the cost;she would achieve her aim, whoever might suffer on the way.

2) One sat in a car, crying;another stood surrounded by sympathizers offering pity.

3) Few people will remain in the same occupation for their whole lives;many will move frequently from one position, company, and sector of the economy to another.

分号主要用在并列的分句之间。为了体现分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非并列关系也可以使用分号。

有时, 分号前后的两个句子为转折关系。比如:

1) When I went to senior middle school, I was eager to continue studying English;however, my experience in senior schoo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before.

2) He might have gone a step further and called for respec for both our economists and our trashmen;otherwise, they wil both leave garbage behind.

有时, 分号前后两个句子为因果关系。比如:

3) I think;therefore, I exist.

分号的第二个用法:相当于冒号, 分号后的句子是对主句的解释说明。比如:

1) But he felt pretty good;he had been one of the lucky ones, who had received his shots to make him young again before he turned 40, so he was still a young-looking fellow.

此句中分号后补充说明“he felt pretty good”的原因。

2) They had blanket packs on their backs;guns, but no bullets;matches, but no food.

此句中第一个分号与冒号的作用相同, 分号后的句子是对主句的解释说明。而第二个分号则表示两个成分的并列关系, 因句中已含逗号, 用分号代替。

分号的第三个用法:在正式书面语中, 用以分隔两个主句, 尤其是无连词的两个主句。比如:

1) The sun was already low in the sky;it would soon be dark.

2) They didn't have to talk about it;they demonstrated this truth by their lifestyle.

3) The virus cannot be seen;it spreads with frightening speed;no known cure exists;it is an enemy that knows no national limits.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分号连接的两个部分多为并列或递进关系, 有时也表示对比。比如:

1) People were worried about my head;I was worried abou something far more threatening.

2) I saw eternity;they saw food.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大写字母开始, 以句点结束。写英文时用逗点代替句点、分号、冒号或破折号叫“逗号错”, 这正是中国学生所要避免的。请比较下列例句:

误:It was raining hard,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逗点前后的句子是完整的-----单独拿出来都能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 用逗号违反了英文规定, 即一个句子只能有一套主干。应改为:

It was raining hard;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本文中的例子大多摘自新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教材, 因此涵盖面还不够广泛, 但是通过这样的分析, 相信大家对冒号和分号的用法清晰了许多。要想用好这两个标点, 还需要大家在阅读中多总结, 在写作中多练习。

摘要:英语学了这么多年, 你可能为记单词烦恼过, 为听不懂郁闷过, 但是没听说过哪位英语学习者被标点符号难住过。大家往往认为标点和阿拉伯数字一样, 似乎是中英通用。然而, 真相并非如此, 芝麻大的事儿也许就会成为你日后进步的绊脚石。下面我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教材中的材料为例, 对冒号和分号的确切用法加以举例说明。

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 篇9

【本经】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善者, 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臆解】

用大道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 不会凭借武力去征服天下。用武力去征伐常会遭到报复, 看似解决了的问题最容易返回到起点, 始终是难以如愿。军队所到之处, 百姓流离失所, 田地荒芜遍生荆棘;战乱之后, 必有疾病与饥荒。真正善于用兵的人,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会休兵罢战, 而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取得了战果也不炫耀功劳, 不夸耀武力, 不骄傲自大, 还要让人明白是被逼迫不得已而战, 不是故意以强兵坚甲欺凌他国。草木壮极则枯萎, 人壮极则衰老, 国运也是这样, 强盛过头就是不遵道, 不遵道而行就会走向灭亡。

【评说】

“物壮则老”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老子把它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因而说理就显得极其自然, 让人心悦诚服地认同。老子不好战, 但他的用兵思想却高瞻远瞩, “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可以说是用兵之要, 历史上就有很多恃武而骄以致失败的战例, 用兵者不可不戒。赤壁之战中的曹操, 刚刚收复荆州, 正志得意满, 于是在欢宴时横槊赋诗, 《短歌行》结尾四句“山不餍高, 海不餍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那是何等胸襟!可惜他没有听进老子“果而勿骄”的警告, 最终大败而归, 天下百姓也因而继续饱受战争之苦。

第三十一章

【本经】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兵者, 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臆解】

天下所有的兵器都可以说是不祥之物, 兵动则生杀伐, 万物无不厌恶, 因而遵循大道的人不会去摆弄它们。有道君子平日家居以左侧为尊贵, 但在战争时, 则以右侧为尊贵。因为兵器是不祥之物, 不是君子所应该使用的器物, 所以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就算要用它, 淡然处之才是最好的态度, 即使打了胜仗, 也不要夸耀。如果把打胜仗看成是很了不起的美事, 那就是乐于杀人了。乐于杀人的人, 不可能赢得天下人心, 最终也就不会实现他的愿望。吉祥的事情以居左侧为尊, 凶暴的事情以居右侧为尊。因此在战场上, 偏将军站立在兵车的左侧, 上将军则站立在兵车的右侧, 其用意是像对待丧礼一样去对待战争。在战争中杀人众多, 生还者要用悲哀的心情为死者哭泣哀悼, 打了胜仗的一方, 也要按丧礼的方式处理后事, 表明君子贵德而贱兵的态度。

【评说】

虽然说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不必讲仁慈, 但他自己却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 主张统治者节用爱民, 反对战争, 希望天下人皆安居乐业。然而, 他又很清楚, 因为人的自私本性, 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 天下不可能消除战争, 所以他只好劝诫有道者不要轻启战事, 不得已而战也不要乐于杀伐, 即使战胜也要“以丧礼处之”。其悲天悯人之心显而易见。与老子同时代的孙武尽管以善战闻名, 但他并不是一个好战乐杀者, 他的核心军事思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认为“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也”。正因为他心存仁慈, 不乐杀人, 所以才能成就他的功业。有研究者认为本章语句有些杂乱, 当是错简或后人补注与原文相混所致, 好在不影响文意的表达, 也就无须细究。

第三十二章

【本经】

道常无名, 朴, 虽小, 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臆解】

道总是无影无形, 故无法给它一个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固定的名称, 如果把大道呈现出来的原初状态比作朴的话, 那么它虽然很小, 但天下没有什么能使它臣服。侯王若能谨守大道而施为, 那么天下万物将自动成为宾客臣服于大道, 百姓亦将自动臣服于侯王。天地间阴阳自行交合, 则甘露不求而自降, 百姓无须听从谁的号令, 会自行安排各自的生产与生活, 而天下亦富足均平。任何一项社会制度在创制之时, 都有它的根源与理性基础, 也都有相应的名称与名分, 在有了名称与名分之后, 人们便可以照章施行, 但是还要知道它的局限与底线在哪里, 只有知道了极限所在而有所节制, 并能根据现实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才能确保天下秩序井然, 不会有太多的危殆。大道能通行于天下, 则万物归往, 就像是川谷自动流入江海。

【评说】

本章意在讲“制”, 创设时先要考虑是否合乎大道, 施行中还要自然地进行节制与调整, 让它始终不背离大道。在这里, 老子很清醒地意识到, 任何人为的施设都有它的局限, 因而劝诫人们要知道极限所在, 这是相当明智的认识。如果治国者不能认识到这一点, 不知适时因势而变化, 那结果将是非常危险的。明代中兴宰相张居正锐意改革, 使国家出现了巨大的转机, 然而因为他在改革过程中树敌太多, 死后新政便被废止, 他的家人亦不免于罪。经此变故, 明王朝迅速衰落, 残局变得不可收拾。历史上, 这样的教训很多。

第三十三章

【本经】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臆解】

能够透彻地了解他人, 那是一种智慧, 而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 那才叫心明眼亮;能够战胜别人, 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而能战胜自身的弱点, 特别是控制住情欲, 那才可以真正走向强大。知道满足而不贪多, 那样就会时时感到富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能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 那才是真正有志气。人们处世与行事, 任何时候都不背离根本, 那样才可以长久;身体与生命不复存在于世间, 而功业永存, 声名能不被人们遗忘, 那才叫长寿。

【评说】

本章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被奉为人生格言, “死而不亡者寿”一句见仁见智理解不一, 道家认为人可以走向永生, 直接得道成仙;佛家则言人的灵魂长存, 在现实人生世界之外, 还有另外一个彼岸世界。实际上, 老子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不认为个体生命可以永生, 不相信在生命之外还有灵魂或彼岸世界。河上公《道德经注》曰:“目不妄视, 耳不妄听, 口不妄言, 则无怨恶于天下, 故长寿。”他的这种理解也太肤浅, 且置“死”字而不顾。其实, 能不与生命俱亡者, 唯有人的精神与思想, 还有成就的功业, 而这些皆是一种客观存在, 尽管生命也可以不需要精神与思想。

第三十四章

【本经】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 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臆解】

大道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它甚至可以存在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中。虽然世间万物皆顺道而生发, 而道却从不言语, 不会对万物发号施令, 成就了万物也不据为己有。道隐惜养育了万物却不做万物的主宰, 匿德藏名, 无欲无为, 似若微小;万物同归于道, 而道却不做万物的主宰, 从这方面来看, 又可以说它很伟大。因此圣人总是效法大道, 匿德藏名, 不自命伟大, 而最终却能成就他的伟大。

【评说】

“不辞”、“不有”、“不为主”、“不为大”强调的是无为思想, 无欲主张, 这也是老子一贯的思想, 容易理解。在这里, 老子还认为, “道”还存在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以及“智慧出有大伪”等论断就包含有这层意思。在基督教里, 上帝耶和华是统领一切、支配一切的主宰, 万物、众生必须顺从这个最高主宰, 听命于这个最高主宰。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 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认为真主是至高无上的神, 并且从一开始, 教义便为政治服务, 成为了一种工具。佛教尽管否认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一切的上帝, 认为人与天人、诸神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它始终认为有神灵存在, 人还可以通过修行而成佛。而中国本土的道教则认为, 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仙, 与佛教有很多相通之处。正因为这样, 所以在中国, 很多地方佛教与道教并存。而老子的“道”却不同于世上一切的宗教, 它涵盖万物而没有任何占有欲与支配欲, 任凭万物顺其自然地生生灭灭, 可以视为自然的规律, 接近于现代的科学观。所以我以为, 只有老子的“道”, 才可以称之为全人类的智慧, 能帮助清除人类思想上的妄见, 进而促进全世界各人种与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最终形成世界大同的局面。

第三十五章

【本经】

执大象, 天下往。往而不害, 安平泰。乐与饵, 过客止。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臆解】

人主若能谨守大道, 顺其自然地施为, 那么天下人都会向往并归依。天下人归附之后, 依旧施行自然之治, 不给人们造成丝毫的伤害, 则国家可以安宁而致太平了。这就好比是呈上音乐与美味的佳肴, 过客自然会驻足欣赏并尽情地享受。这些道理说出来了, 其实也平平淡淡, 没有什么深奥难解之处, 只是用眼睛去看却看不见, 用耳朵去听也听不到, 但运用之妙却没有穷极。

【评说】

孔子曾经说过:“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他所言说的“文德”可以理解为仁政思想, 与老子所主张的“大象”意思当然不同, 然而, 出发点都是让天下安定太平, 从这个角度来说, 他们的思想主张可谓殊途而同归。任何时候, 执政者若能真正遵循大道, 清明执政, 讲民主, 讲科学, 不胡乱作为, 那么国家一定会强盛, 可以无敌于天下。

第三十六章【本经】

将欲歙之, 必故张之;将欲弱之, 必故强之;将欲废之, 必故兴之;将欲夺之, 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臆解】

想要收缩某方面势力, 就一定要先让它尽量扩张;想要削弱某方面势力, 就一定要先让它尽量变得强大;想要废除什么, 就一定要先让它兴盛起来;想要从他人手里夺取什么, 就一定要先给他些什么。这可以称为幽微之明, 也即是隐藏起真实的意图与面目。人们行事目的不可过于直露, 方式不可太过强硬, 要懂得迂回, 要知道柔弱的事物, 其生命力更胜于刚强者。就像鱼类不可能离开水而生存, 一个国家也要有核心机密, 最锐利的武器之类, 不能拿出来向人展示。

【评说】

《左传》里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郑庄公为了铲除弟弟的势力, 先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让他的野心不断扩张, 以引起国人的共愤, 最后再一举击溃, 以显示他是迫不得已。其行为足以印证此章之义, 郑伯亦被历来史家称为处心积虑的阴谋家。《公羊传》便如此评论:“杀之, 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 己杀之, 如勿与而已矣。”然而, 光子并不觉得他有什么错, 如果说共叔段没有将野心变为行动, 庄公会征伐他么?《谷梁传》便云:“段失子弟之道矣, 贱段而甚郑伯也。”有人也据此视老子为阴谋家, 那更是大谬, 他不过是讲述一个辩证法而已。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如果他是阴谋家, 必然有所欲, 也不至于退隐。就老子的智慧, 难道不及于孙武与范蠡么?他之所以不协助谁争霸天下, 并非完全无能, 主要是不欲为, 不愿意违背自己的主张:“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我无为而民自化”。

第三十七章

【本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臆解】

大道从不瞎张罗什么, 却没有办不成的事。侯王若能做到不瞎折腾, 世间万物就会自行生发, 天下百姓就会各行其事, 从而至于天下富足太平。万物生发, 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侯王还是依凭大道去统御, 而无意于一定要显示自己就是万物之主、百姓之王。依道去统御世间万事万物, 也就不会有什么私心与欲念。侯王没有私欲, 就能做到心静而不浮躁, 不会急功近利而胡乱作为, 那么天下自然就随之而安定。

【评说】

从前, 我们因为落后而挨打, 于是总想赶超英美, 成为世界强国, 可是强国之路何在?靠大跃进能走向强大?靠摸着石头过河就能强大?有些时候, 我们不妨放慢脚步, 冷静下来审视他人走过的道路, 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理性地确定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在举国上下都极力提倡创新鼓励创造的今天, 光子以为人们不妨听听老子的主张:守静, 不要瞎折腾, 不要胆大妄为。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走太多的弯路, 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而稳步走向强大。可现实中, 我们不仅走弯路, 还重蹈他人以及自己的覆辙, 一次次地把自己逼上绝境, 步入死胡同。

三星“星”之所向,无所不能 篇10

说起三星, 立刻想到的是唯一能和苹果手机并驾齐驱的手机厂商。但这仅仅是三星的冰山一角, 三星集团几乎涉足所有你能想象到的行业, 电器、保险、造船、物产、重工、航天……是一个独立王国, 庞大的产业链给三星的产品带来了先天的技术优势, 而旗下的三星中央空调产品也不例外。

虽然说2015年以来, 市场普遍哀嚎一片, 工装市场下滑幅度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市场份额缩小也随之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但是近期, 三星中央空调核心产品DVM S系列接连中标汉峪金谷、中润世纪广场项目。此外, 在济南的财富中心、山东高速集团、齐鲁软件园项目等也都是采用三星DVMS系列空调, 对此很多人不禁要问:这款三星DVM S系列中央空调究竟是何方神圣?到底有何出众之处?产品为何屡屡中标?

产品为王——技术引领潮流

虽然现在中央空调市场并不景气, 时常也有人宣称中央空调行业是“夕阳产业”, 但是对此观点, 显然是不能苟同的。以三星刚刚中标的中润世纪广场地产项目为例, 整个项目在济南开发有四五个楼盘, 在项目投标前期三星中央空调并没有介入, 在后期才通过合适的方式切入, 虽然开始处于不利的地位, 但是最终依托三星的强大品牌优势和雄厚的技术能力成功中标。甲方负责人表示, 三星在压缩机的制热能力以及技术能力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加之项目团队对项目非常重视, 提供的服务又全面, 对此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最后评标时三星才能够后来居上。

技术上永不停息的创新追求正是三星这样一家技术主导型企业能在各行各业都取得成功的秘诀, 这也是三星中央空调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作为三星的核心产品, DVM S系列完全继承了三星商用空调高节能、高效环保、绿色创新的优秀传统品质。给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满足了不同建筑类型的需求。

总的来说, DVM S系列产品拥有三大优势:其一, 三星智能压缩机能根据房间环境, 自动调节制冷制暖容量。从而能迅速而高效的应对房间环境变化。“DVM S”所采用的智能压缩机, 冷媒控制等先进技术, 能进行±0.5℃精准控温。

其二, DVM S采用第三代压缩机SSC, 进一步改善压缩机效率、电机性能、变频器技术与低温制热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压缩损失与实现低噪音。其使用的压缩机BLDC电机扩大变频范围 (20~140 Hz) , 可在全域负荷下实现高效运行, 应用集中卷式电机, 性能较分布绕组改善了3%。DVM S最大单模块容量22 HP, 组合模块88 HP, 不仅减小了占地面积, 也大大提高了安装的灵活性。并采用自动调试和管理, 一键试运转, 自动生成测试报告。而且采用的双变频高效两段压缩技术更是世界首次开发完成的新技术。

其三, 通过不对称涡旋盘设计, 实现了冷媒动态连续压缩, 将压缩损失降到最小, 进一步提高性能。负荷变动时连续实现顺畅的容量变更, 有效控制成本系统中出现的特定负荷领域容量不连续的问题, 大大提升了舒适度。

展望未来——节能大势所趋

现代化的城市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让人、生活、城市和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 将商务、商业、景观绿化、休闲娱乐、交通停车等城市功能和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完美展现一个能够自我生长、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互动空间。中央空调作为建筑耗能大户, 在目前中国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三星作为一家始终坚持绿色环保促进人类事业发展的企业, 在中央空调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中总是将节能环保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

三星DVM S系列作为节能方面的标杆之作应用了革新式Samsung Smart Compressor, 采用了高效全变频压缩技术, 实现能源效率最大化。相对于先前两代技术, 第三代变频技术容量变化精确, 低频运转效率更高, 容量变化连续运行, 低温制冷效果显著提升。而全变频压缩机的试用, 可对房间温度, 进行线性控制, 改善了定速产品的控制不均匀现象, 通过全频及喷气增焓技术, 实现最优能效。而所使用的自主研发的智能压缩机, 在日趋严苛的空调等级评估中, 仍然可以获得最高等级。三星“DVM S”的面世, 标志世界顶级能效IPLV进入了新时代, 是典型的高效率、环保型空调。

永不止步——创新总在路上

多少企业躺在以往的功绩簿, 不思进取, 最后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创新作为三星的标签, 早已深入三星的文化精神中, 就如同服装界的名言“衣服被生产出来就过时了”, 三星中央空调从来不会沉醉于已取得的成绩中, 新的产品技术永远在研发中。虽然DVM S系列产品销量优异, 广受客户好评, 但三星人不会停止创新的步伐, 作为DVM S系列的升级产品NASA DVM S系列也在2015年上市, NASA DVM S系列作为三星中央空调的最新产品, 也期待市场的反馈。

你所不知道的 篇11

答:这不是处理厨余垃圾的好办法。

厨余垃圾的有机质含量很高,排入下水道后,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污染水质,增加污水处理压力。

好的垃圾处理办法是不把污染转移,应该尽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将之资源化,降解,无害化。把厨余垃圾排入下水道,实际上是把垃圾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转移到了污水处理系统。

这种现象还反映了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纯粹以利润为导向的制造商经常打着环保的旗号推销许多实则不环保的产品和服务;反映了公众环保知识的欠缺,分辨能力有限;反映了人对待垃圾的心理习惯,只要眼不见为净,似乎问题就消失了;也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便利的时候,制造了更严重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努力克服的。

2.我很好奇:城市里的人们的粪便都怎么处理的呢?

答:中国是个极不重视“生活排泄物”的国家,处理它的主要方法是“污染转移”。中国人对待厕所和粪便的方式,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至今困扰着国人。以北京为例,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平房时代的北京住宅缺少两个关键设施:屋里缺乏下水道,屋外缺乏公共厕所。

旧北京粪便是一项产业。粪便晒干后,卖给农民做肥料。旧北京有所谓的官督商办的粪业,延续了400年之久。公共厕所极其简陋。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对城区几百处大小粪场进行初步整顿。1949年8月17日公布了《城区存晒粪便处理办法》;1950年初,成立了卫生工程局,设置了专管粪便的粪污管理所。1951年至1953年,粪便的收集工具仍为背粪桶、粪勺、手推车和畜力车。1954年淘汰了手推车和畜力车,改用粪罐汽车作为粪便收集容器,对主要街巷及公用户的厕所实行了夜间掏粪办法。北京曾经产生过一个著名劳模时传祥,就是掏粪工人。

到2006年底,北京城区和郊区共有约11000座公共厕所,市区和郊区各约占一半。年需清运粪便约550万吨,其中市区约300万吨左右。粪便清运主要指化粪池、厕所(尤其是无市政管网的老城区,小胡同的厕所粪便)通过专用粪便清运车辆,抽运至粪便消纳处理站,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所谓的无害化处理,就是用离心机把粪便“干稀分离”。干的拿去填埋,湿的甩到污水处理厂,因此,粪便处理一定要傍在污水处理厂旁边。

北京已经建设起了一些大型的粪便处理厂,以便处理集中排泄在公共厕所里的粪便。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东郊高碑店的粪便处理厂。该厂具体工艺为:对粪便进行固液分离和絮凝脱水二级处理,并与高碑店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初步处理后的粪液同城市污水一起进行处理,降低了粪便的处理费用。该工艺具有占地小、投资少、能耗低等优点,对北京的粪便处理起到示范作用。而固形物则作为肥料销售或者转手给垃圾填埋场。

私人家庭或者大型楼宇厕所的抽水马桶,其下水道与洗脸池、厨房其实是相联通的。它们一起汇总到楼宇下的化粪池中,然后一起汇集到城市污水管,最终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有人说抽水马桶可以说是“人类最可笑的发明”,因为它拿清水去冲洗肮脏之物。结果不但污染了清水,而且“放大了污染”。北京由于越来越缺少水,因此,街边的公共厕所开始“生态化”“无水化”,其实方法要么是像农村厕所那样“挖深坑”,让粪便直接掉入,不再用水冲;要么是用塑料袋将排泄物“一次一打包”。最后,仍旧要收集起来,送到粪便消纳站、粪便处理站进行“干稀分离”。

3.用完后的电池可以当作一般垃圾扔掉吗?

答:废电池是不是一般垃圾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危险废物的标准。从前废电池被明确划为危废主要是因为含汞,现在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许多类型的电池已经做到无汞和低汞化。因此,国家现在已经不把电池看作一种危险废物,也不鼓励在没有完善处理措施的情况下,集中回收一次性废电池。由电池无汞化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禁止产品中有害物质的使用,相比末端处理,是最好的垃圾管理和污染治理的思路。这样的思路现在也体现在已经通过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之中,除了汞之外,其他五种有害物质也被明确禁止在相关产品中使用。

然而,原来也认为电池不用集中回收的欧盟和相关国家,最近改变了政策立场,觉得有必要回收废电池。其三点主要理由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a)虽然无汞化,但废电池仍然具有一些潜在的环境污染,根据预防的原则,不可不重视;b)废电池种类繁多,并非所有都是环保的,如果要求回收其中不环保的,操作起来并不现实,不如全部都收;c)将废电池直接废弃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废电池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技术和成本都很高,仅有极少数的国家可以做到,但安全存储倒是包括发展中国家也能够实践的办法。北京现在就具有这样的设施,并有上门收集废电池的服务,而且是免费的。民间也有人士积极探索废电池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办法。政府、企业、普通公民一起积极努力,应该能够找到令各方相对满意的解决办法,毕竟废电池问题是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心结。

4.常常看到文章批评我国的循环经济做得不好,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答:一些先进国家虽然被认为具有完善的循环经济,但我们要考虑到,它们的经济模式是基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尽管少数国家已达到50%以上的循环利用率,但在大部分国家,只有一部分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没有被回收利用的垃圾仍然是相当可观的。比如2005年日本和英国的循环利用率分别仅为19%和27%。

影响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在西方国家,一方面循环利用的成本较高(劳动力,运输),另一方面原生材料低廉,使得再生资源市场得不到足够的驱动力。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法律和制度会发挥它们的作用。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像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在我国表面上似乎没有形成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但是废品回收利用的经济驱动力很强,回收产业非常兴盛,而这些产业对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没有或很难被统计。据一个相关部门透露的数据,北京市2006年的回收量达163万吨,若以这个数据来计算,废物循环利用率已达20%以上(注:仅仅以回收率的数据来判断某个国家的循环经济的成熟程度是错的,应该还要考虑再生资源工程的效率及污染排放的控制等其他因素)。

但要考虑的是,循环经济不能仅靠经济驱动力,因为它会造成如下问题:经济价值低的废品不被再生资源化;再生资源化的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市场缺乏秩序,影响效率、发展并导致各种社会问题。政府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负责应通过制定行业标准、鼓励和限制政策等手段对这些主体加强监督和规范。

5.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是否就说明了这个小区没有垃圾分类的能力?

答:设分类垃圾桶这个做法的基础是要有比较完善的市政分类收集运输系统,没有的话,有桶不能起到作用。北京市有许多小区虽然已设分类垃圾桶,但实际上是虚假的。

垃圾分类是要分垃圾,不是分垃圾桶,分类垃圾桶和垃圾分类不能划等号。中国的实际情况是,除了环卫部门有限的回收体系,还存在大量民间的废品回收系统,他们有的在社区中,但更多的是流动的,并非为某一个社区工作的,他们的回收工作不一定需要垃圾桶。居民可以直接跟他们联系,他们可以为居民提供比垃圾桶更方便的服务。

在日本,居民的垃圾定时扔到指定的附近垃圾收集点,一般在垃圾收集点不设垃圾桶。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我们要采取日本模式,而是为了强调垃圾桶本身只不过是制度所需的“工具”,而有的制度或实际情况根本不需要这个东西。

6.循环利用就可以解决一切吗?

答:循环利用的过程正如生产一样要投入新的资源和能量,并造成污染。因此应该首先考虑减量和重复利用的可能性,然后再考虑循环利用。

7.高档社区居民觉悟高,分类就更好一些?

答:有钱不意味着环保意识高,很多收入水平较低的社区的环保活动也开展得很好。经过实地观察,有很多高档社区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垃圾分类做得也不好,有的还没舍得投入设置分类回收的设施。而且,由于高收入的人往往对“卖破烂”不感兴趣或没时间,而他们产生的垃圾中回收价值高的比例大,这产生了更大的浪费。有些高档社区排斥捡垃圾的和收破烂的人进入,大量可回收物只能连同其他垃圾被运到填埋场。

8.真的能做到物尽其用吗?用过的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塑料包装物这些垃圾应当怎么处理?

答: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物尽其用的,但实际中有很多限制因素使得一些东西不能物尽其用,包括:

(1)一些垃圾体积大,重量轻,经济价值低,相对于纸类,饮料瓶,铝罐等可回收物,回收从业者对它们不太感兴趣。

(2)这些东西往往比较“脏”,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很多本身就是食品的包装,另一方面是因为价值低,居民经常把它们混在厨余垃圾中,其结果是增加了捡出这些垃圾的难度和成本。

(3)现有技术条件不能使所有的东西再生资源化,或处理过程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能量,得不偿失。

无所不有的电磁波 篇12

当你拿起手机给亲朋好友打电话,或者通过无线网浏览网页时,你是否曾想过,这一切都得益于人类对电磁波的发现和利用。我们生活在一个电磁波的世界,而这一切源于詹姆斯·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等一大批19世纪的科学家与发明家们的努力。

电磁波的预言与证实

1831年6月麦克斯韦出生于英国爱丁堡,他自幼对科学有着强烈的爱好,且有着极高的天赋。14岁那年,他便写了个人第一篇名为《椭圆曲线》的科学论文。由于他年龄太小,没有提交个人科学成果的资格,故由爱丁堡大学的教授,麦克斯韦后来的老师之一,詹姆斯·福布斯(James Forbes)代为宣读。16岁后,麦克斯韦先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为他今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研究始于1855年,从剑桥毕业后不久他受到迈克·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所著的《电学的实验研究》的启发。由于法拉第的数学基础并不突出,在这本不朽巨作中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公式,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记载了一系列关于电磁感应方面的物理规律。

麦克斯韦则不同,他的数学能力极为出色,他尝试用简洁的数学方程归纳电磁原理。从1855 ~ 1865年的十年间,麦克斯韦共发表了三篇重要的论文,提出电场和磁场以波的形式并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将电、磁、光统归为电磁场中的现象。

手指碰到水的时候,水面会泛起涟漪向远处传播开去。麦克斯韦的理论则表明:改变电流的方向会改变其周围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则会产生电场。如果不断改变电流的方向,就会产生一系列在空间传播的带有能量的电磁波,直到能量被传播路径上的物体所吸收。

在1873年出版的《电磁通论》中,他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他的数学公式非常复杂,在当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甚至还遭到了一些抵触。但他的理论却启发了年轻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也正是赫兹让理论上的争论变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1857年,赫兹出生于一个富裕且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1878年,赫兹到柏林大学学习,在两年内便以优等成绩获得博士学位。1885年,他成为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教授,并在那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的实验十分巧妙,他的思路是:如果麦克斯韦的理论成立,那么在电磁波扩散路径上放置金属导线,就能让导线中出现电流,当电流通过金属导线两端的空隙时会产生火花。1887年,赫兹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拿着接收器在漆黑的房间中,寻找麦克斯韦所预言那个的火花。

除了赫兹之外,英国一位年轻的物理教授奥利弗·洛奇(Oliver Lodge)也对麦克斯韦的方程感兴趣。但是,他发现电磁波的经历并不是精心设计的结果,而是一次意外。1888年初,在研究避雷实验时,他发现两条通有交流电的导线之间出线了发光的纹路,而且纹路之间是等距离分布的。他意识到这是电磁波的波峰与波谷,而麦克斯韦理论的确是正确的。

他十分激动,准备在当年的英国夏季科学年会上宣布自己的发现。但不巧的是,他决定在此之前先去度个假。而这个决定可能是洛奇这辈子最糟糕的决定——将“第一个发现电磁波的人”的头衔拱手相让。因为,与此同时,赫兹终于找到了他一直期盼的电火花,并描绘出了房间中电磁波的形状。

度假归来后的洛奇认为自己将迎来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在科学年会的开幕式上,洛奇的好朋友数学家乔治·菲茨杰拉德(George Fitzgerald)在讲话中提到赫兹探测到了电磁波。从此,赫兹被公认为是电磁波的发现者,而洛奇则失去了这个永载史册的机会。

麦克斯韦、赫兹等科学家奠定的基础为今后不断改进的电磁波利用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纪念他们所创下的功绩,后人把磁通量的单位命名为麦克斯韦,频率的单位则命名为赫兹。

电磁波带来通信革命

1894年1月,36岁的赫兹因败血症英年早逝。当年夏天,为了纪念赫兹,洛奇在牛津大学进行了一场带有演示意义的讲座。

马可尼无线电报系统

洛奇改进了赫兹捕捉电磁波的方式。他在接受器的天线中间加上了一个装有铁屑的管子,并将管子与装有电铃的电路相连。当接通能产生交流电的装置时,其产生的电磁波就会穿过铁屑使其聚成一堆,闭合装有电铃的电路,电铃就会响起。这个实验在当时新奇程度虽然不能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但还是引起了一阵轰动。

洛奇的演讲确实掀起了新一轮对电磁波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因无线电报技术而获得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马可尼。

马可尼于187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1894年,当他了解到电磁波时才20岁。在马可尼看来,洛奇的实验不仅证明了麦克斯韦的伟大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

经过一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将信号通过无线方式传送至2.4公里以外的地方。他相信如果有额外的经费,他的系统能将信号传输得更远并拥有巨大的商业和军用价值。

1896年,在被意大利政府拒之门外之后,他来到伦敦寻找机会。他把自己的系统介绍给了英国邮政的总工程师威廉·普利斯(William Preece),获得了后者大笔经费和技术支持。他们两人还一起向政府和海军高层展示了实验成果。

但马可尼不准备完全依附于英国邮政,而打算自己单干。1896年他在英国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报系统的专利,1897年在伦敦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899年他建立起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通信。1901年12月,他第一次使无线电波横跨3500公里,越过了英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大西洋。

与有线电报相比,无线电报不再需要铺设电缆而能够节省大量费用,还能将信息传递到那些无法架设电缆(如远洋船)的地方,是通信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泰坦尼克号与无线电报

1914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也安装了马可尼的无线电报系统。电报员杰克·菲利普斯(Jack Phillips)受雇于马可尼电报公司,所以,不直接听命于船上的官员。

针对无线电报在此次沉船悲剧中扮演的角色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批评人士认为杰克在撞击冰山前忙于发送乘客的电报,而未能接收到有关冰山的警告电报,否则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另一方则认为,杰克在撞船后始终坚守岗位,及时通报泰坦尼克号所处的位置,才使得附近的船及时营救705人,而自己则未能逃生。

马可尼本人获赠了一张泰坦尼克号的船票,但在起航前三天,马可尼因为要与助手共同完成一些学术论文,而提前登上了英国远洋邮轮卢西塔尼亚号。马可尼幸运躲过一劫,但也有人说若马可尼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也许能避免它沉没。

这一惨剧发生后,各国纷纷制定法律,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船只必须配备无线电装置。

麦克斯韦(1831~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麦克斯韦方程被科学界认为是史上最美的十大方程之一。他对物理学的贡献被认为仅次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磁通量的单位以他的名字命名。

海因里希·赫兹(1857~1894年),德国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频率的单位以他的名字命名。

伽利尔摩·马可尼(1874~1937年),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企业家。他是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人,并因此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头像出现在2000意大利里拉的纸币上。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 ?

不要过分靠近电磁波,

距离多远才合适,

【己所不欲】推荐阅读:

上一篇:物理新课下一篇:铝阳极氧化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