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

2024-09-25

物理新课(精选12篇)

物理新课 篇1

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事必躬亲, 间接经验的获取要比直接经验多, 因此学习是获取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更应该坚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间接经验为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是物理教师更是如此。我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二十余年了, 坚持课余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有所思:一是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新在哪里?二是如何处理初中物理中的有关习题?根据我自己的理解, 下面聊聊我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浅显认识。

一、新的物理课程新在哪里

第一,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有所降低。新课程注重科技知识和学科渗透。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与过去有所不同。比如说, 八年级物理下册中两电阻串联, 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要求学生记住求总电阻公式R=R1+R2。对于两电阻并联, 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新课程不要求学生记住求总电阻的公式, 同时也不作为考查内容。

第二, 科学探究的学习精神贯穿全书。初中物理新课标系统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有七大要素, 即一是提出问题;二是猜想与假设;三是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四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五是分析与论证;六是评估;七是交流与合作。这七个要素不是固定模式, 可以交换位置进行运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第三至第六要素, 要让学生精通这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是今后考查学生能力的必出试题。第一、二、七要素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 可以把它们当做次要因素。因为探究是人的一种精神, 所以广大师生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反复运用, 达到熟能生巧, 它能磨炼人的意志, 培养人的品格。

第三, 学生实验与过去有所不同。新课程中的学生实验是一种探究式的实验, 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所需器材, 实验完毕再回忆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般由学生自己设计。最后对实验所得的结论和实验装置等进行评估、合作交流。

第四, 新课程要求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一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例如, 建立学生成长手册。二是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书面考试重在考查学生动手操作的体验。比如说, 有一杯热水、一杯温水和一杯冷水, 把手放进热水中, 再拿出来放进温水中的学生会说温水冷, 把手放进冷水中, 再拿出来放进温水中的学生会说温水热, 如果没有亲自动手的学生就没有这种体验。

二、关于初中物理部分习题的分析和处理

(一) 开放性习题

通过解读新课标, 我了明白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答案, 只有合理答案。开放性物理问题的教学能形成交流、讨论的民主氛围, 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探究的平等参与关系。教师与学生一样进入问题情境, 充当角色, 参与小组讨论, 成为学生的高级合作伙伴,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 互相评论和补充, 进行交流和比较, 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面对学生列举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设计的不同方案,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从中寻找规律, 概括出更一般的结论。开放性问题的解决, 不仅使学生增强自信, 培养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 同时还能深切地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感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进步和伙伴的友谊。

(二) 观察和调查习题一般安排在课外或节假日

在观察活动开始时, 学生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 喜新奇, 好热闹, 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但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 是无法观察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 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 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 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 我就给大家介绍了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十六世纪, 年仅十八岁的伽利略从吊灯的摆动现象, 发现吊灯向两边摆动的幅度虽然逐渐减小, 但是每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都相等;伽利略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制造了很多医用测脉器……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 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 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更加懂得观察。

(三) 科学作文题

科学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 渗透的说理, 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 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 论题的价值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 二者的有机结合, 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学小论文。首先要培养学生去发现, 提出问题;其次是思路要清晰;第三是要学会逻辑分析;第四要学会收集信息;第五是理解新知识;第六是学会组织信息和语言表达。

(四) 培养学生亲自动手, 亲自去体验

在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 设计了“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大量的构思新奇、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小制作。这些小实验、小制作, 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机会,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落实新课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查阅资料的习惯

在21世纪的大教育环境下,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 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 而应该更多地将它与学科进行整合, 补充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 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想这才是这场学科整合运动的初衷。

综上所述, 我通过业余解读初中物理新课标, 对新的物理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明确了初中物理的编排意图, 学会了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知道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 才能获得更充实的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 最终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 .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 .

[3]王较过主编.物理教育学.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8)

物理新课 篇2

九佛第二中学 林燚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新课程以及学生思维水平,针对一些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将科学的抽象转变成一幅幅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和实例,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情境 学习兴趣 教学

正文: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便更好、更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创设情境,一般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

一.加强实验,创造学习物理的情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作为物理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精神,通过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或寻找替代性实验的办法,以保持物理课应有的浓厚本味。至于那种完全丧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讲“实验”来代替物理实验的做法,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不出高水平的物理工作者的,应彻底摈弃。尤其是在新课标中,更 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根据中学生分组实验较少的现状,物理教师应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这样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大物理课的本味,更有利于师生配合寻规律、学生积极练能力、课堂教学增效率。例如在教学显微镜和望远镜时,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自己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这样的物理情境既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它们的构成及作用,可以在课堂中花点时间做此实验。又如教学电流的强弱时可以安排在实验室上课,边学边做实验,有了电流表这一实物这种物理情境可以使学习使用电流表的能力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创设物理情境教学中占有重要位臵。

二.课堂使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1.利用诗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又如教学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并且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还要快时,联系《三国演义》里面军队作战的情形,要想最快知道敌军是否来临,通常哨兵会趴在地面上,他是在做什么呢?由这种故事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对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则比较抽象,学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诗歌、典故,先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再学习新概念时,也就不觉得抽象难懂了,反而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对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借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

2.运用夸张、类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电路和电流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电阻这一概念,以致学生不能很顺利地分析电路。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将电荷的移动类比成人的流动,遇到山路(即电阻大的用电器)时,会选择平路(即电阻小的开关或电流表等)这条路走,分析短路时就容易多了,也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 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使学生“僵死”的思维“死而复苏”,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总之,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手段,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3.多联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物理情境。

教学“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物理情境: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扒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却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来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

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可以创设这种物理情境:刚煲汤煲得热呼呼的瓦煲突然用冷水淋一下,容易破裂。在学习惯性时,创设坐汽车的物理情境等。

如在教学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

又如在教学“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

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堂物理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物理学的难、抽象等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入一些合理的物理情境,使课堂松驰有序,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合适的物理情境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对物理教师的亲切感。新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给我们提供幽默风趣的材料,我们应当充分的加以利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电化教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加之教学挂图,教学简笔画,可增大教学信息容量,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应的物理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起重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透镜”一节,课本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可以运用Power-Point的制作幻灯片功能),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等多种信息形式于一体,通过“透镜”,大胖子“变成”小孩,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恰当的物理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最佳状态,如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有关“透镜”的特点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又如在教学“家庭电路”这一节时,用flash将触电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教学“眼睛和眼镜”这一节,用幻灯片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具体情况放映出来等。

总之,对物理情境的创设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方法,物理本身是生动有趣的,随着新课程的推出,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物理情境中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评:

总体较好,是一篇较好的文章。如果将创设情境的实例再写得具体详细一些会现好。

如果再能附上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就会更加完美了。修改意见:

1、红色字的地方,请再仔细考虑一下。

2、段落标题二中的2、3不适宜放在此标题下。

3、结构需要改动一下,请列出参考文献。建议:

继续整理创设情境的具体实例,安排到每一节新课时(概念、规律课)中。

初中物理引入新课“九法” 篇3

物理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开场白精彩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必会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因此引入新课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下面就如何设计巧妙的方法引入新课,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直接引入法

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如“测量的初步知识”中长度的测量。可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有过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的经验。测量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问题。直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来引入新课,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材料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活动,从而比较容易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能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去理解物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复习引入法

恰当的复习引入新课,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物理的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系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效果。如《欧姆定律》这节课的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电流和电压、电阻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们的定义……电压是促使电荷移动形成电流,而电阻却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三、故事引入法

通过讲与物理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情景来引入新课,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学能解开很多神秘的现象和问题。在讲《光的折射现象》时。先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漫故事:爷孙俩乘船到江中叉鱼,爷爷叉中了很多的鱼,而孙子总是叉不中水中的鱼,孙子迷惑地问爷爷这是为什么?爷爷说你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后就会明白了,由此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又如在上《安全用电与保护》这节课时,笔者这样引入新课:有一天我姨妈用电炒锅炒菜时,被电了一下,吓得一直不敢再用电煮饭菜,后来问我怎么回事,同学们谁能帮我教一教她怎么样才能安全地用电?接下来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分析和讨论安全用电的常识。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发展史和日常生活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收到寓教于乐之效。

四、实验引入法

学习物理最重要的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好奇好问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通过实验,让学生听到或观察感受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与浮》时,可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入:用一个废旧牙膏皮捏成团,浸入水中再放手,会看到牙膏皮下沉;再把牙膏皮撑成空心浸入水中再放手,会看到牙膏皮上浮。教师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的沉与浮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研究的状态。最后教师演示第二个实验:将同一只鸡蛋分别浸入水和盐水中,看到鸡蛋在盐水中上浮而在水中却下沉,从而把整节课引入高潮。

2,学生实验引入新课。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把生活和物理联系起来,从中领会到物理无处不在。如《压强》这节课的引入:上课时发给学生一人一颗图钉,要求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按住图钉的钉帽和钉尖,逐渐用力压(注意力度不能太大,以免刺伤手指),说说力在哪一边的作用效果更明显。把图钉的钉帽和钉尖对换过来再试一试。再引导学生分析:压图钉时压力大小相同,但钉尖压力作用的效果(强度)更大,物理中就用“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五、歌曲引入法

音乐能使听觉神经活跃起来,消除人的疲劳感,解除学习的压力,且学生特别想听老师唱唱歌,教师能唱歌又展现出多才多艺的才华,使学生产生崇拜心理,进而从其师信其言,有利于教学。如讲《汽化》时,笔者唱《刘三姐》插曲:“哎,山顶有花山脚香哩,桥底有水桥面凉哩。”笔者问学生:“桥底有水桥面怎么会凉?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实践证明用歌声引入新课,最容易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从而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六、提问引入法

这种方法是最简便最适用的课堂引入法,是多数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形成师生互动和共鸣。可先提问旧知再引入新知,也可直接提问新知,教师要巧设疑,巧提问。如讲“相对运动”时,笔者提问:“请问,谁能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这时学生们瞪大了眼睛,有的说抓不住,有的说超人能抓住,还有的说孙悟空能抓住……接着笔者再问:“老鹰能抓住飞鸟吗?”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能”。“为什么?”有学生说:“因为老鹰和飞鸟飞得一样快。”“对,这时它们是相对静止。”就这样引出了“运动和静止”的课题。

七、相声引入法

这种方法具有趣味性,可由教师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的单口或对口相声,激发学生想听、想看、想参与的学习兴趣。如“摩擦力”一节,笔者请两学生进行对口相声《大同小异》:

甲:小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运动?

乙:我最喜欢爬到滑梯上去,然后一屁股滑到底,感觉好爽,你呢?

甲:我喜欢踏上滑板去溜冰。

乙:那我们哥俩爱好的运动一样啊!

甲:不一样的,你那是用屁股去滑动,我可是用轮子去滚动的,物理上把你的那种运动管叫滑动摩擦,我的这种运动管叫滚动摩擦!

乙:大同小异嘛,你等等,我去请教请教老师再说。

这样就把“摩擦力”引到课堂上了。

八、类比引入法

类比法是在学生已经熟悉的某一事物、定义或规律的基础上,把类似的未知的事物、定义或规律摆在一起进行对照,从而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如讲“电压”时,先讲用抽水机往高处抽水产生水位高低落差——水压。水压形成水流,再把电源类比抽水机,电压类比水压,电流类比水流;同样,用电磁波类比水波,用磁铁对铁钉的引力类比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这样就能自然地引入新课。

九、新闻引入法

新闻引入法就是根据最近发布的与物理有关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由于新闻具有新奇新颖性,内容广泛,有天气、雪灾、火灾、地震、海啸、战事等都有涉及物理学的光学、电学、热学、力学、磁学的问题。

新课标下高考物理备考策略 篇4

新课标下的高考试卷一般称课程标准卷, 试题是由国家命题中心统一命制, 理综物理卷满分110分, 其中选择题 (多选) 8小题, 每小题6分, 共48分;实验题15分, 一般两小题;计算题共32分, 两题分值分别为14分和18分或13分和19分;选做题三题, 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3-5各两题, 共15分, 两题分值分别为6分和9分或4分和10分, 一般一题为填空题或选择题, 一题为计算题。近几年课程标准卷物理部分的试卷格式、分值分配、试题难度均很稳定, 是我们高考复习最好的参考资料。

二、2012年理综物理试题简析

近几年的课程标准卷物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试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立足于基础, 区分度合理, 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 就以2012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为例, 有以下特点:

1. 题型稳定, 重点突出。2012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以力电考查为重点, 考查形式、知识点分布相对稳定, 知识点分布参看右表。

2. 依据考纲, 重视基础。考题围绕力与平衡、直线和曲线运动、能量的观点、电场与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展开。

3. 注重模型, 考查能力。如第24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临界角问题, 要求考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4. 强化应用, 力求创新。如第21题用比较方法求引力加速度的关系。第23题突破力学和电学实验的严格界限, 难度不大, 但以操作性的内容为主要考查内容。

5. 联系生活, 考查能力。如第21题、24题、25题等难度较大, 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理解课程标准卷物理部分命题思想

2012年10月18日, 国家命题中心的专家来我省进行了高考命题的专题调研和座谈, 命题中心专家在总结座谈内容时, 反复强调高考试题的稳定性和能力考查的倾向性, 对新课标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也将逐步渗透到高考试题中。因此, 我们要理解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思想。

1. 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考查仍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础。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高考题再怎么灵活, 它都要紧扣课本、围绕考纲来命题。近几年课程标准卷中常规题占总题数的一半以上, 只要我们把基本技能掌握了, 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 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形式的高考。所以, 我们务必要加强“双基”训练,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特别是那些自己觉得比较抽象和陌生的知识点, 要强化对它们的理解。

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 大纲在变, 高考也在变, 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 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 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中, 一定要对主干知识加强理解, 熟练运用, 既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 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 理解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中能力考查的核心。

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 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 要进行逻辑推理, 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 都必须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高考试题中往往出现一些新的情境、新的信息, 更需要我们读懂题目理解题意, 这往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 也是命题者设置情境的出发点和意图。

3. 创新应用试题是高考试题的生命源泉和永恒追求。

随着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的高考命题原则的确立,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 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解释自然现象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必定是重要的命题方向。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应用型、创新型试题已不断出现。物理与自然和生活的联系丰富多彩, 如天体运行、航天技术、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医药卫生、通信气象、交通安全、家用电器等。物理中每一重要的知识块, 几乎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 如, 圆周运动与GPS全球定位系统;万有引力与宇宙探测;光的反射、折射与激光光纤通信;电场与静电的防止和应用;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列车;原子核与核技术的应用;激光全息技术等等。物理应用型、创新型试题的特点是选材灵活、形态复杂、立意新颖, 在题干或问题中以现代科技、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某个事件、问题为背景, 通过描述问题的过程提供新的规律、公式、图象、方法, 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计算的能力。

创新型试题的设计要突出新情境、新材料, 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物理教学和高考命题的大势所趋。例如,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计算题的建模思想, 从以往的理想模型向实际问题转变, 考生应具备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 抓住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因素, 解决实际问题。

四、备考策略

1. 认真阅读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明确高考的内容和要求。

(1) 了解考查的知识范围。凡是《考试大纲》中未列入的知识点和实验, 不会出现在考试题中, 这一点一定要明确。

(2) 把握知识考查的深浅程度。由于受各种参考书的影响, 学生花费很长时间去解偏题、难题, 复习效果并不好。因此, 大家在阅读《考试大纲》时, 一定要仔细领会其中含义, 准确把握重点知识的深浅程度。少做或不做高难度的题, 高考试题中易、中、难题的大致比例为3∶5∶2, 个别试题稍难一些主要是为重点大学的重点科系选才用, 对绝大多数同学能否考上没有影响。何况难题均是难在对题目的理解和问题的分析、解题技巧等方面, 不会出现超过《考试大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 正确理解《考试大纲》中Ⅰ、Ⅱ两个层次的含义。不能把《考试说明》中的Ⅰ、Ⅱ两个层次与试题的易、中、难作简单对应。实际上Ⅰ、Ⅱ两个层次的知识标明了其在高中物理内容中的地位, Ⅱ层次所列知识为高中物理的重点核心内容, 学好它对学好其他知识有关键作用, 当然是考查的重点, 但具体考查这部分知识的试题不一定全是难题。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1) 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重点分析理解题目中隐含的条件。

(2) 培养画草图帮助思考的习惯。要尽可能地把题目的文字尽量变成有助于思考的图形、图象, 不仅有助于正确审题, 而且对解答题目也会有启发。

(3) 培养写已知量、设未知量、统一单位的习惯。

(4) 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书写、表达的习惯。科学、规范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如正确书写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有效数字;正确书写有效的原始方程。如, 在粗糙水平面上, 沿水平方向拉动一个木块, 求某一时刻的速度, 或者某一阶段时间内的位移, 需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 如果写F=ma, 是无效的, 是不给分的。写成F-μN=ma, 才是有效的原始方程, 所以, 在解题过程中盲目的堆积公式是不会得分的, 只有联系题目中的情境写出的方程才是有效的。

(5) 培养用规范语言分析、表述物理过程的习惯。

3. 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全面复习是高考复习和高考得分的根基。

坚实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根基。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 高考试题在不断改进, 能力的考查将是永恒的主题, 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物理教学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想清、想透, 要反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不仅要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工夫, 而且要从广度上做文章, 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4. 重点知识、主干内容的熟练应用是高考复习的一条明线。

要突出重点知识、主干内容的教学, 同时兼顾次要内容的教学。在知识的建立和运用中突出系统性, 重视学科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 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 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及高考复习的一条暗线。

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根本目标。物理高考虽已明确了五种能力的考查, 但是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没有一种能力是独立存在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能力的训练, 寓能力培养于新授知识中, 寓能力培养于实际生活中, 寓能力培养于科技活动中。

6. 找准自身的薄弱点是高考复习的有效途径。

考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 通过练习和考试, 每个人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应该有比较全面、比较客观的了解, 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 确定自己的目标, 找准自身的薄弱点, 有针对性、有计划、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只有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概念、原理、规律的同时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 才能实现有效复习, 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7.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高考有效复习的关键。

初中物理新课教学引入 篇5

胡克陵

(兴义市第四中学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课堂的有效引入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引入过程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幸福地主动地学习,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课堂引入、学生、好奇心、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由一维转向三维,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过程,形成科学的思想,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让出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在这些时间中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掌控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趣的课堂引入能迅速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就新课堂引入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引入的原则

1.理念新。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同时更应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引入时给学生创设的物理情景、现象或问题,以及引入的过程的设计,要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手动,用脑想。

2.有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条件之一。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新颖独特、生动有趣的开场,容易在课堂中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转化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则我们的物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具有针对性。“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在选择课堂引入的方法、创设的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背景、爱好兴趣和个体差异,又要考虑教学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出“奇”不意,满足学生好奇心,创设的物理情景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并与教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能为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做好铺垫,有助于形成与新知识相关的思维,避免由此产生一些过于复杂、有分歧、甚至是错误的思维。

二、课堂引入方法

1.以学生游戏引入。游戏是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进行游戏,课堂将会异常活跃,由此产生笑话或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学生的亲身的经历和直接感受,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引入,准备好一支短木棒,木棒的一端削得较光滑,并涂上滑石粉,一端较为粗糙。让一大个子的学生握住木棒光滑的一端,另一小个子的学生握住木棒的另一端,两人同时发力进行拨这木棒比赛。结果是力气大的学生却没能抓住木棒,输得不服气,让大家感到意外,产生疑惑,争论原因,这时我们要维护大个子学生的尊严,让学生通过观察木棒上的“玄机”,去发现是“摩擦力”在搞鬼,将木棒调个方向再进行比试。由此引出摩擦力,学生兴趣倍增。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让出了课堂的舞台,学生完全占领了课堂这个舞台了。

又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节教学引入时,用一次性纸杯、细棉线和牙签制成的“土电话”,让学生用“土电话”直接通话,也可让他们联网通话,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新奇、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以发挥。

2.以小魔术引入。刘谦的魔术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尽了风头,老师的魔术也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引入,准备一个在沸水中煮过2分钟的鸡蛋,并去掉外壳,一个玻璃瓶(瓶口直径约为鸡蛋的三分之二),将六根火柴同时点燃后投入瓶中,把蛋的一端塞在瓶口,用小丝巾盖住鸡蛋和瓶口,老师在旁边“发功”,见证神奇的时刻到了,“扑”的一声,鸡蛋钻

进了玻璃瓶的“肚子”。问是什么力量将一整个鸡蛋完好无损地推入瓶中?如何将鸡蛋完好无损地从瓶中取出来呢?再用劲往瓶中吹气,然后迅速将瓶口转向下,鸡蛋由于重力作用落到瓶口,“扑”的一声,鸡蛋就从瓶子中钻了出来。

又如在“摩擦力”一节的引入,也可以表演个小魔术“听话的小球”。准备一个小木球,木球中间钻透一个小孔(球内的小孔道是个弯孔道),将一细绳穿过木球中间的小孔,两手分别拉住细绳的两端,将细绳竖立起来,让小木球沿细绳下滑,教师一叫“停”,同时用力一拉紧细绳,由于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木球就停止下落,叫声“走”,将细绳放松,木球因重力又向下走。

3.以惊险刺激的表演引入。为安全起见,最好是老师自己当演员,才能把握好表演过程中德尔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保证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学生将会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瞪大双眼,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让老师给吸引过来。

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引入,准备一个钉板,取一块木板,在长*宽=12cm*24cm的范围中,用钻子引孔(钉钉子时木板板材不裂开),密密麻麻地钉上二百多根长均为1.5寸长的铁钉,用铁锤将铁钉钉尖一侧锤齐整,并把顶尖的部分锤钝一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铁钉刺破东西,容易扎伤人体,问:若老师光着脚踩上这个钉板,脚会伤成什么样子?当老师站在钉板得中央安然无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接下来就会产生疑问想究其原因。又如在“安全用电”一节的引入,将火线单独引出到讲台上,用测电笔检测一下表示确实“有电”,教师坐在干的木椅子上用手去触摸电线(该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

4.以故事引入。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有大量有趣的故事和传说,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之余,能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在“机械运动”一节的教学时,可以选取这两个小故事:一战期间,一名法国的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身旁有个小东西在飞,便迅速地将它抓在手中一看,他抓的竟然是一颗德国的子弹。

1924年欧洲举行一次汽车赛,比赛是在公路上举行的,赛车穿过一片西瓜地,正值农民们在地里收摘西瓜,有位农民想慰劳一下赛车手,就挑了个大西瓜,仍给飞驰而来的车手。没有想到这西瓜竟然把车身砸坏了,把车手也砸伤了。

5.演示实验法。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用身边常见的东西做一些物理实验,把惊奇现象展现给学生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实验器材随手可得,实验随时可以进行。

如在“摩擦起点”一节引入,取一个吹大的气球,用丝巾将气球轻轻擦过几遍,用细线把气球悬挂起来,故意让手上的丝巾靠近气球,发现气球友好地向老师的手靠过来。再取另一个吹大的气球,同样用丝巾擦过几遍,用细线把这两个气球悬挂在一起,这时看到两个气球不友好了,两气球不会靠在一起。

又如在“流体的压强”一节引入,取一根长吸管,用刀在吸管中间切上一刀(不把管子切断),将管子做成“7”字形,将下垂的一段的管口浸入红色的水中,通过水平管口对管子吹气,管子前面挡一大张白纸,这时白纸上出现一大朵“红玫瑰”。

课堂教学的引入方法还很多,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引入的有效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能为新课的展开服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幸福地学习。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教学问题

刘炳昇 解读国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何润伟 初中物理实验的“原型”和设计原理

高中物理新课导入方法 篇6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规律的自然科学,学起来比较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因此,如何使学生爱上物理课,是每位物理教师不得不认真思索的问题。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是在课堂的开始。在教学中,精心安排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如何导入新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下面结合高中物理教材的部分内容,谈一谈新课引入教学中的几种尝试。

一、温旧知拓新识引入新课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物理知识的传授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由温习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复习前一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内容顺利引入。通过上一节的实验探究可以发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从而推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这样不但使学生温习旧知识,而且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讲故事创情景引入新课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青少年的天性。课起始,学生的精神状态处于高度兴奋阶段,很多人虽进入了课堂,但心中想着的是课间的玩乐。此时,可以讲一些小故事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物理学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趣之效。如学习“电流的磁场”时,给学生讲述18世纪末,年轻的奥斯特受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启发,想象电、磁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在一段时间内,他一边思考,一边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败,终于发现了课堂上像是偶然实为必然的揭开电磁新时代帷幕的故事。这样能引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物理原理讲得生动活泼。用扣人心弦的生动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参与教学。采用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献身科技事业的事迹或物理规律发明的历程引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意志品质,提高献身科学事业的愿望,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探求知识奥秘的能力无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诵诗词激趣味引入新课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古代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用其吸引学生注意,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如讲“物体的运动”时,可用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的诗词引入:“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云天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系,云是静止的。

四、做实验获猜想引入新课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弟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一上课教师先演示与本课时内容有关的实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高度的集中,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多方面猜想,自然引入新课。例如对“交变电流”的引入,可采用如下几个演示实验:1.把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二极管并联,注意使两者正负极的方向不同,然后连接到教学用发电机的两端。转动手柄,两个磁极之间的线圈随着转动。边实验边让学生注意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会发现小灯泡交替发光,一亮一暗)2.观察某电路中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以零刻度线为基准左右摇摆)3.用电流传感器先观察电池供给的电流波形,再观察学生电源交流档供给的电流波形(前者是一条直线,后者是数学上的正弦函数图像或者余弦函数图像)提出问题:以上几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这样一开始使学生进行感知,为理解教材准备了条件,生动、新奇的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新奇而不见怪、有趣而不乏味、直观而不繁琐的实验引入,使学生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把学生引过探索知识的海洋。

五、设疑团制悬念引入新课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如在讲“摩擦力”这一节的引入,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能把线织成布,把布缝成衣服?为什么拿在我们手中的书本、铅笔不会滑落呢?

六、用电教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物理课堂教学引入中,采用电教媒体,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内容时,可以播放几段视频:“水流星”的杂技表演;翻滚的过山车;中国民间舞龙表演等等,让学生猜测、发表观点;也可展示一些图片:骑自行车、摩托车转弯,汽车、火车转弯,飞机作俯冲运动、汽车过拱桥等。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新课导入方法初探 篇7

1 实验法导入法

实验法导入即用实验导入新课, 例如:讲授《探究物质的密度》时, 可先将体积相同的一铁块和一铝块分别放在已经调好的天平的两盘, 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表明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 (铁和铝) 质量不相等, 从而引入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又如:讲授《大气压强》时, 可演示空气塑料挂衣钩吸在光滑的墙壁上, 能挂很重的物品;一张硬纸片托住杯中的水柱;用注射器吸水;喝汽水比赛:一人用吸管吸入, 另一人用嘴含住瓶口吸入。或直接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半球很难拉开。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再如:在讲授《奥斯特的发现》时, 先演示“指南针”在桌面上静止时两极有一定的指向 (南北方向) , 将导线平行地架在“指南针”的上方, 然后把导线的两端接入电源的两极, 闭合开关, 《指南针》的指向发生改变, 断开开关, 指南针又恢复原来的指向, 从而引入“奥斯特的发现”———电流的磁场。实验导入法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我们的教学视线。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给学生一个强而有力的刺激, 使之在头脑中产生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 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2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通过故事或历史资料导入新课。例如:讲授《浮力》时可介绍“死海不死”故事, 从战俘平安躺在海面上, 没有沉入海底, 引入浮力的教学。又如讲授《凹面镜》时可先介绍阿基米德的“魔镜”破敌故事引入新课。故事导入法趣味性强, 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 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3 多媒体辅助导入

多媒体辅助导入就是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与教学有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引入新课。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主题歌《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片段, 且出现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并展示课件中的:“两边的山不动, 船向前行进;船不动, 两边的山向后退”引入《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运用多媒体引入教学, 可以加大信息量, 缩短时空距离, 把一些静态的平面型的教学转化为图、音、像、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的动态教学, 使教学过程音、像并茂。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性、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4 从生活实例导入法

从生活实例导入法就是列举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引入新课教学。例如:讲授《比热容》时, 可先介绍沿海地区气温变化没有内陆地区显著, 且内陆地区上半年多刮东南风, 下半年多刮西北风 (季风形成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学科渗透) 。塔里木盆地一带常有“早穿棉袄, 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特点及江南地区的农民育早稻秧苗时, 白天把田间的水放掉一些, 傍晚又把水灌满一些, 以防止轻微的霜冻等引入《比热容》教学。又如:讲授《连通器》时, 可列举茶壶、洒水壶、酒壶、过路涵洞的结构特点, 引入连通器的概念。再如:通过讲述刀的刃很锋利而墙基做得宽而厚引入《压强》的教学。又如:讲述机动车驾驶员开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上完坡到平路面时又要换成高速档引入《功率》的教学。这种方法形象、直观, 且所列举的事例有的是学生感知过的, “一点即通”, 这真正应印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客观性原则。

5 习题导入法

习题导入法就是通过解答计算习题导入新课, 例如:讲授《密度知识的应用》可先编一些习题, 像怎样从货店购买2千米细铁丝?怎样用量筒量出100克酒精?等引入新课。又如:讲授《安全用电》时, 可让学生计算某一用户有1000瓦的电炉一只, 100瓦的电视机一台, 40瓦的灯泡5只, 200瓦的电冰箱一台, 问应配什么规格的熔丝?若某处火线与零线相碰, 结果会怎样?这种方法, 学生直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能突出教学重点, 分散难点。便于抓住主要矛盾, 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能使我们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 从而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物理课的导入方法不局限于以上几种, 还有许多好的方法, 如:谈话法、类比法、讨论法、设疑法、悬念引入法等。这里就不一一叙述。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物理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导入方法。同时, 各种导入方法可以交配使用。不能每一堂课都用同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 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难于引起师生的“共鸣”。另外, 导入过程不能太长, 否则就会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难于突出教学重点, 使学生抓不住中心。

总之, 新课导入应是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防止学生产生厌烦心里, 有利于教和学。

参考文献

[1]吴思法.谈新课程下物理课导入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06) .

[2]王增科.谈新课标下物理新课的情境创设[J].科学之友, 2010 (08) .

物理新课 篇8

一、生动实例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 大多数学生只能感觉到却不知道其原因, 一旦对它剖析、解释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等) , 就会引起学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多列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和现象, 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实用, 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惯性及其应用”时, 向学生提出:“钢笔不出墨水, 往下一甩为什么墨水就出来了?”“衣服上有尘土, 为什么只凭拍打、抖动就能将灰尘除去?”“汽车刹车时, 为什么还要跑一段才能停下来?”……列举这些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 就会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地进入新课教学。

二、直观演示导入

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这种导入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磁感线”时可用模型来导入;讲“单摆”时可用实物来导入;讲“变压器”可用幻灯片来导入等等。在演示教具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演示物与所学对象的形状、特点、结构及性质等结合起来, 为他们进一步思维加工奠定基础, 使学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巧设实验导入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且, 初中生感性思维强, 对实验反应强烈。根据学生已知的现象或知识经验设计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 导入新课。

例如, 讲授《大气压》时, 可在一广口瓶中装入一些水, 瓶口用一个双孔瓶塞塞住, 两孔内各插一支玻璃管, 将广口瓶倒过来 (口向下) , 用手指堵住其中一个玻璃管的口, 水不会从另一个玻璃管中流下来。若将手指松开, 其中一个玻璃管向瓶里进空气, 而另一个玻璃管向下流水。如果将其中一个玻璃管插到一个盛满水的杯中, 则会看到有趣的喷泉现象, 即一根玻璃管向下流水, 而插入水杯中的玻璃管向瓶内上水, 在瓶内形成喷泉, 瓶中水量不会变化。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情绪激动, 兴趣盎然。

实验导入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 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但要防止由于实验器材过多, 过程较复杂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教师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不能深入思考, 只是看热闹的现象。

四、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新闻、历史故事、科学史的事例设置学习情境的一种方法。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故事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将有趣的情境与有用的知识联系起来, 产生了问题情境, 很好地引入新课。

其实,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不管是哪种导入方法, 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明确导入的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教学活动, 使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学?学习情境的设置应在分析新知识的逻辑意义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 建立两者的实质性联系。 (2)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导入活动引用的材料要尽可能直观, 引人注目,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要新颖有趣。 (3) 导入的方法要多样, 要有变化。教师在活动中要富有感情, 能感染学生, 激发学习激情。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初探 篇9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优势分析

1. 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更加合理。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共同必修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共12个模块。共同必修模块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三个选修系列分别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技术应用和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展示物理学。

显然,新课程标准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作了很大调整。与以往的教学内容相比,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普及教育,打破了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教育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从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看,就力学部分而言,以前是先学习力,然后讲解运动方面的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再讲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由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前者是让学生知道原因再来看结果,而后者是让学生先了解现象,从而探究引起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2.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最后只能导致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新课标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教师对所教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必须扎实、系统地掌握,而且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远远超出其规定的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真正做到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这些都要求教师广泛地汲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综合能力。也就是说,要想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首先要终身学习,走在科学的前沿。

2.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在重视施教过程中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施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把考试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阶段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去单一的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而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合理的分析、建议和说明,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具体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改变过去由教师单独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要鼓励由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次,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除了有传统的书面测试之外,还应有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

3. 努力扮演新角色,促师生关系创新。

(1)教师由灌输者转为引导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课程传递不仅是一个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形成新的目标和活动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去思维和探究,课堂才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应从“独唱者”逐步过渡到“伴奏者”,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积淀和充分运用知识,引导他们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2)教师由主宰者转为交流者。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传媒高度发展,人们学习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新课程要求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合作、平等的教师文化生态,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讲台走下来,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统治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思想,在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中重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新的“学习共同体”。

4. 物理教学改革中引入立体化教学模式思想。

知识立体化基本上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方面是指就知识本身所涉及的情景的再现,使知识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推理以景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广义层面的含义是指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不能单靠这一方面的知识,而要多学科地整合,比如物理问题,要涉及化学知识、数学知识和生物知识等。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在这样的核心要求下,大力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大胆推进教学改革尤显必要。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物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创新的追求与其脚踏实地不懈地探索、实践,将会圆满地完成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顾建新.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五个基点.教育探索, 2010.2.

[2]窦宝玲.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10

下面结合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区别, 谈谈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重视实验教学,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大纲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开教学, 而新课标将其融合在内容标准之中, 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再单独列出。新课程认为, 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 不仅仅在于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 而在于学生更多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这样, 更多的学生将通过物理实验把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 使他们在获得成功体验中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物理实验多样化组合,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简要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主要侧重于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测量方法的应用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相对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操作过程。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来看, 传统物理实验模式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而新课标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证明,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后, 学生做完实验后印象不深, 学习兴趣也不大, 久而久之对实验也就不重视了。因此, 我们需要将物理实验进行多样化组合——演示实验与计算机辅助实验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小科学家, 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 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学有所得,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改变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传统的物理实验都是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的, 如同人工流水作业——照图施工, 效果不好,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 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 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活动后, 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位置,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此,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认真预习。实验前要让学生认真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实验原理, 按照自身基础设计实验方案及步骤。

第二, 规范实验。实验时要要求学生规范操作, 动作清楚明了, 干净利落。让每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收集实验数据, 处理数据后, 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第三, 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结论不同层次的小组对比实验误差, 分析原因, 重新设计方案。

第四, 精心求证。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按照重新设计好的方案再次求证, 得出相对合理的实验结论。

第五, 教师在评价学生实验时应突出物理思想, 突出创新, 而不必过于奢求精确度, 以培养学生实验兴趣为主, 对设计独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应多加表扬, 充分肯定他们成绩, 引导他们积极进取。

四、充分利用各类现代的工具和身边现有器材,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新课标》的宗旨在于让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和角色, 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 学生应通过现代各类工具设备自制仪器, 开展小实验或家庭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 尽量利用废旧材料自制仪器, 多开展身边小实验, 这样既环保且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 篇11

关键詞:初中物理 教学 提高效率

在新课改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我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我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一致对待,和他们和睦相处,时常与他们谈心:拉拉家常,讲讲笑话等,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尽快做到,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一些小毛病,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与他们的感情,这样得到他们的信任。如: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往往恼羞成怒,对学生斥责,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殊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任意的给予扼杀和毁灭。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新课程提倡科学研究式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探究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这样我们也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指导过度,学生们无法自己探究学习,这样就成了一句空话,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若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自己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从而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自己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正确处理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新教材中出现观察与思考,接着出现“想一想”,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同时,大胆地提出问题,将知识的疑点彻底弄清楚,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多做实验,提出质疑,去探索,去解开科学之谜。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提出现在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时,作为老师不要“一棒打死”,而要向学生说明,要分清这些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养成提问的习惯,使学生长期处在提问的思维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对初中物理这一启蒙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物理知识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际应用的广泛性,在每学习一个物理知识后,我都会设计一些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应用,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物理的认识。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果过于强调物理的抽象形式,忽视生动的具体模型,过于集中于内在的逻辑联系,割断与外部现实的密切联系,失掉了产生兴趣与刺激动机的最重要的源泉。必然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的伤害,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注重物理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

2.要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即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3.教学策略选择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探索教学、启导教学、发现教学、自学辅导教学、问题教学、尝试教学、单元目标教学等方法各具特色,各展身手。通过优化物理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最终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物理。

新课标期盼灵动的物理课堂 篇12

关键词:物理课堂,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创作学习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学生感到其概念严谨, 推理周密, 难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 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的方法, 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 昏昏欲睡, 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巧妙激疑, 成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优化物理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

1.改 “一言堂”为 “群言堂”

以往的课堂上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 并要求学生边听边记, 然后课后进行大量的练习。 现在要打破正襟危坐的“听-记-练”模式, 提倡活跃的课堂, 让学生开口说, 动手做, 表演, 探索, 实践。比如, 地上的光斑有各种形状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需要让学生亲自看到地上的光斑, 然后带着所学的知识 (光沿直线传播) 去猜想, 设计实验, 验证猜想, 得到结论, 体会一个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摒弃死记硬背, 提倡质疑发问, 鼓励奇思异想,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物理。

2.把低声教育带进课堂

很多情况表明, 学生都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对学生大声训斥的老师,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通过微笑和低声传递学生就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大量实践表明, 低声教育往往比大声训斥更有效果。 尤其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他们往往很在意自己的“面子”, 完全可以分辨清楚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不对的, 教师没有必要一定将学生的错误放大, 在一旁低声提醒相信他们有改正错误的能力。

3.让物理课堂更有趣

玩是学生的天性, 因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趣。 如果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做点趣味实验, 恰如其分地设计一些游戏, 就会使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趣味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熔化和凝固》时, 我先取一个小试管放入少许水, 然后放入小木棒, 再将试管放入“神奇的液体中”, 不一会水就结冰了。 让学生现场看到了一个制作冰棒的过程, 当时很多学生都表示很惊讶, 其实“神奇的液体”就是汽车的防冻液。这样的小实验使得物理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愉悦。

4.创设小组合作模式

学生在学校里面不单单是学习文化接受知识, 更要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合作。 大多时候我们更需要集体的智慧。 我在自己的物理课堂上推行小组合作模式即四个人成为一个小组, 我将问题提出, 小组四个人相互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然后将各小组方案进行讨论说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的数据处理和最后实验结论都由各小组四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并锻炼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5.引导学生亲自动手

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用试验方法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先让学生在光屏上呈现蜡烛的像, 再观察像的大小和样子, 帮助他们记录像距与物距, 让他们亲自动手找到物距像距与像的大小和倒立正立的关系。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加深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印象, 并让他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只要我们愿意动脑, 动手, 就可以将它解决。 学生通过眼前看见的真实现象, 激起学习兴趣, 也使课堂气氛轻松起来。

6.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反对“题海战术”让学生一味地做题目最后变成只会做题目。 学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方法和概念解决问题。 比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总会认为空中飞行的足球还受到踢力, 因为它在向前运动。我就先请学生讲解什么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然后再寻找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最后学生找不出谁作用在足球上, 理解只受重力的作用, 向前运动时因为球具有惯性。 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法解决, 万不可只记答案。 通过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解法的认识,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对学生好的解法应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他们把知识学活, 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实验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课堂实验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实学生在实验过程出现得问题和困惑。 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 让学生做实验追求的是学生如何尽快得到实验结论, 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 得到结论只是物理实验的一小部分要求, 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器材, 设计方案, 体会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比如安装直流电动机, 有些学生很快安装完毕线圈正常工作, 但是有些学生的线圈不转动, 这时候完全可以让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帮忙解决问题。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总结解决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使学生养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习惯。

8.提高教师素质, 构建体现新课标为主线的物理课堂

物理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都是教师无法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应对的。 因此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而且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

9.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对物理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学生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重分数, 轻能力;重理论, 轻实验:重灌输, 轻思维的教学方式。现在的社会环境更看中学生的能力,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

10.补充新的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上一篇:“学导式”教法下一篇:己所不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