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

2024-10-19

霓裳羽衣舞(通用12篇)

霓裳羽衣舞 篇1

摘要:唐乐舞《霓裳羽衣舞》的嬗变轨迹,和唐朝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其风格特征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霓裳羽衣舞》在盛唐时期充满浪漫色彩,中唐时期显得平实而灵活,晚唐时期具有惆怅抑郁的基调和肃穆庄严的风格。唐朝时期最为有名的、最富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之中,《霓裳羽衣舞》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品之一。《霓裳羽衣舞》的历史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乐舞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唐乐舞,霓裳羽衣舞,嬗变轨迹

唐朝时期最为有名的、最富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之中,《霓裳羽衣舞》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品之一。《霓裳羽衣舞》的历史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乐舞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的研究之中,唐乐舞《霓裳羽衣舞》备受人们的重视,其不仅对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对现代当代的舞蹈艺术创作有着不同忽视的影响。

一、唐乐舞《霓裳羽衣舞》的起源

艺术的发展繁荣始终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艺术作为上层建筑,自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霓裳羽衣舞》的由来和唐玄宗有着直接的联系,《霓裳羽衣曲赋》中就写道:“我玄宗心崇至道,化叶无为,制神仙之妙曲,作歌舞之新规。[1]384”唐玄宗不仅是一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同时还是著名的舞蹈家、音乐家,其十分热爱乐舞艺术,精通音律,信奉道教。唐玄宗亲自创作了许多以仙道故事作为题材的曲子,比如《得宝子》、《凌波仙》等,而不少人的研究认为《霓裳羽衣舞》曲之中的散序部分就是唐玄宗创作而成的。古籍 《异人录》、《逸史》、《鹿革事类》的相关内容中,均记载了唐玄宗梦游“月宫”得词曲,说唐玄宗梦里见到月宫中嫦娥舞姿翩翩,唐玄宗便“默记其声”,只记下了乐曲部分,而对于舞蹈部分没有完全记下来。上述古籍,也并非正史,但据这些记载可表明《霓裳羽衣舞》的音乐中的部分可能就是唐玄宗创作的。据唐朝宰相张九龄诗歌中的记载,也可表明唐玄宗确实创作了《霓裳羽衣舞》中音乐部分词曲。由此可知,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词曲并非是后人的牵强附合,而是有实据的。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唐朝天宝十三年,对《霓裳羽衣》和《婆罗门》予以改乐,说唐玄宗先创作了《霓裳羽衣》中的散序部分,后来又由其他人进行了创作,最后由唐玄宗予以润色。改乐之后的《霓裳羽衣》中融入了部分《婆罗门》中的乐舞元素。《霓裳羽衣》和《婆罗门》结合后仅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因而部分人甚至认为“蕃汉合奏”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白居易《法曲歌》中说:“法曲法曲合夷声,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2]56白居易也认为《霓裳羽衣》和《婆罗门》合奏而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人的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开化,却有不少人认为皇帝下诏将“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对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舞蹈正统礼制产生了破坏,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概而言之,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的词曲并非创作于一时一地,有唐玄宗“梦中所得”等记载。天宝四年,朝廷曾经在大型的仪式中演奏《霓裳羽衣》曲,属清商乐舞的继承和发展,而正是该次仪式中演奏的乐曲,是《霓裳羽衣》词曲的真正来源。天宝十三年,《霓裳羽衣》和《婆罗门》结合,从而又形成了新的《霓裳羽衣》词曲。此外,目前的相关典籍之中,并无《霓裳羽衣》舞蹈部分的较为明确的创作的相关记载。仅仅在一些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著作中有所记载,比如,《逸史》中记载“:女仙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即便如此,可以明确的是,《霓裳羽衣舞》是按照同名乐曲进行编排而成的,《霓裳羽衣舞》的舞蹈部分被创作出来的时间大概为唐朝开元年间。洪昇的《长生殿》中,杨贵妃向唐玄宗说:“妾于昨夜梦入月宫,见一群仙女奏乐,尽着霓裳羽衣,意欲取此四字,以名此曲。”[3]57后人的许多诗歌、小说、戏曲中对杨贵妃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描绘之时,提到了杨贵妃从梦入月宫之中习得《霓裳羽衣舞》,后来经过改编之后在“翠盘”上进行舞蹈。但是,《霓裳羽衣舞》中的舞蹈部分的创作者是否就是杨贵妃,还有待作考证,目前依然是个谜。

二、唐乐舞《霓裳羽衣舞》的嬗变轨迹

1.充满浪漫色彩的《霓裳羽衣舞》。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获得极快发展,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唐王朝在经过唐初的“与民生息”政策之后国力更为强盛,唐玄宗在其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该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和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唐乐舞《霓裳羽衣舞》的词曲和舞蹈就创作于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开元年间。《霓裳羽衣曲赋》中记载:“昔开元皇帝以海内清平,天下丰足,思紫府瑶池之乐制霓裳羽衣之曲。”除此之外的许多作品中,均提及了《霓裳羽衣舞》的创作问题。大唐盛世到处充满浪漫色彩,而《霓裳羽衣舞》也和盛唐风采保持一致,充满了浪漫色彩。《霓裳羽衣舞》在其创作之初期是一首道曲,而道教正是当时的国教。《梦溪笔谈》中就谈到:“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混元圣纪》中也记载:“开元二十九年二月,帝制《霓裳羽衣舞曲》、《紫薇八卦舞》以荐于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开元二十九年所制的《霓裳羽衣》正属于道曲,是为了太清宫的仪式以及宫廷宴食之时使用的,这也是最初创作《霓裳羽衣》的目的,后来逐步演变为供人们欣赏的乐舞。刚开始的时候,《霓裳羽衣舞》只有皇家梨园中的人才可学习,而且对其教授也十分严格,“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要求具有倾城倾国姿色的宫女才能学习此乐舞,其风格充满浪漫色彩。天宝十年,唐玄宗在木兰殿宴请诸王之时,杨贵妃曾经独舞《霓裳羽衣》。《杨太真外传》中记载:“上又宴诸王于木兰殿,时木兰花发,皇情不悦。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4]416杨贵妃在醉中舞《霓裳羽衣》而使龙颜从“不悦”转为“大悦”,其醉中独舞颇具飘忽、游移、浪漫的风格,舞蹈的非凡气势也似乎可见。盛唐时期的开元、天宝年间,《霓裳羽衣舞》主要在宫廷流传,用于“君臣共乐”之时演奏舞蹈,该时期的唐朝对于胡乐以开放的心胸对待之,天宝十三年,《霓裳羽衣舞》和《婆罗门》“蕃汉合奏”,从而使中原乐舞和西域乐舞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结合,使其更具浪漫色彩。

2.平实而灵活的《霓裳羽衣舞》。唐朝开元盛世留给许多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元气大伤,山河破碎、战乱连连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量的军费掏空了朝廷银两。此时,人们更加怀念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强民富的昔日的繁盛,人们期待开元盛世能够在唐王朝重现,即便是那些非常细微和开元盛世稍微有着一点关联的事物,均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让人们流连徘徊。盛唐时期的《霓裳羽衣舞》以瑰丽浪漫的色彩作为其主旋律,而这正是大唐帝国兴盛繁荣的极佳象征,正因如此,“安史之乱”后的唐人更加怀念盛唐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极其怀念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霓裳羽衣舞》。唐贞元年间,诗人白居易在张尚书家曾经欣赏过家伎关眄眄表演的《霓裳羽衣舞》。白居易在其《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写道:“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风态。……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从白居易文章中描述的情形来看,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等战乱之后,原本只在宫中流传的《霓裳羽衣舞》逐步被传播到官宦人家。唐宪宗时期,《霓裳羽衣舞》曾经在皇宫中的大型宴会活动之时进行表演。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说:“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此外,《碧鸡漫志》中亦记载:“宪宗时,每大宴,间作此舞。”但是,中唐时期的《霓裳羽衣舞》和盛唐时期浪漫的风格不同,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各种战乱之后,《霓裳羽衣舞》的乐舞规模和之前已经大为不同,其风格趋向于平实而灵活[5]222。

3.惆怅抑郁的《霓裳羽衣舞》。中唐时期,人们还幻想大唐王朝能够恢复到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看清了现实,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那个国强民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盛唐年代了,人们也已经不再对恢复到盛唐时期的景象心存幻想,昔日的那种浓烈的感情也无处可抒发了,晚唐时期的《霓裳羽衣舞》的风格也随之转变,逐渐趋于平淡而且显得较为惆怅抑郁。唐文宗时期,儒家思想逐步被更多的人所向往,儒教势力逐步增强,加之唐文宗就非常喜爱宫廷雅乐,因而命令冯定按照雅乐的标准对《霓裳羽衣》进行改乐、重新制作。《新唐书》中记载“:文宗好雅乐,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及《霓裳羽衣舞曲》……,乐成,改法曲为仙韶曲。”[6]478文宗时期,太常卿冯定曾经指挥宫廷中的乐工们站立于悬挂有玉磐的木头柱子中间训练《霓裳羽衣》,众乐工的表情就像军队中督办工事的将官那么严肃。由此可知,文宗时期经过改编后的《霓裳羽衣舞》和盛唐、中唐时期的风格大相径庭,乐舞表演者的动作幅度不大,而且显得较为拘谨,此时的《霓裳羽衣舞》已经被雅化、儒化。宣宗时期,《唐语林》中记载了宫廷表演《霓裳羽衣舞》的情形“:宣宗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官婢习之。其曲有词,合舞。包括《霓裳曲》等数十曲。……有霓裳曲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7]199由此可知,宣宗时期宫廷中表演的《霓裳羽衣舞》的风格特点,依然显得过于肃穆庄严,和盛唐、中唐时期的风格已经大为不同,对舞者的容貌和技艺水平均有所降低。

霓裳羽衣舞 篇2

倘佯岁月流动的彼岸,蛰伏云舞松盈的阡陌深处,晚风晨露轻吟着“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诗意般穿行于庙堂之上的黄灯经卷,轻轻叩击木鱼喁喁、便把芸芸众生的信念,隽刻在在僧侣口中朗朗吟诵的“大悲咒”里。沉沦的生命一旦复苏,被风佛过,苏醒的记忆就如同远山的枫叶,一夜间便会染红了山峦,留一生尘世的妖娆,恋一季季节的妩媚;又会在冬季莅临的一夜间,一叶知秋的凋零成片片落花,铺满苍凉而又窒息的夜空,令秋水也悲喑,秋风也凄婉。

也许,岁月的自然流逝,带走的不仅仅是我们花样般的年华,还有那些涂抹在生命画板上不断变幻的油彩。窗外幽暗的灯火点缀远山的暮色,穿行在深邃的广袤夜色里,为这副萧瑟的画面增添了一抹浓浓的秋色。深深懂得,当铭心的一段爱情徐徐落下帷幕,留下的也只能是一些记忆的倒影。如果痴缠于曾经花前月下的一抹温柔,便会随月光流泻在指尖上暗暗盈动,时间久了,也自自然然幻化成了一缕袅袅的尘烟。

盘桓于脑海中依稀的记忆,清晰的画面投影在低眉的瞬间循环播映,自己也曾努力试图将它抹去,当柔柔指尖轻缓的触碰,无意识唤醒了心底的疼痛,冰凉的泪水早已无声地滑落在脸庞,一行行苦涩的泪珠,就像时光掠过时留下的痕迹,想要去仔细辨认却又遗忘了记忆的起点。

被遗落在鬓发里的光阴,柔弱的流连于尘世的苍白,努力找寻着曾属于它的曾经。静坐独守的边缘,沉眠于暗夜的冰冷,多么渴望一丝阳光的温暖。心如闪烁的霓虹,恣意撩拨着璀璨的星空,隐匿在红尘的万籁俱静里,任凭记忆恍如潮水般蔓延。我知道,当习惯了夜色的怅惘,孤独的灵魂便会凝结成回首的张望,于夜色中苦苦寻觅,流失在广袤里那一抹记忆的残影。

岁月匆匆走过,往事也被无情的发酵成了回忆,流失在时间的长河里石化成了一簇簇箭矢,穿破岁月筑起的篱笆,刺疼心中朦朦胧胧的一抹温柔。这是忧伤划过时弹奏出的旋律,伴随着故事的绵延起伏,蛰伏在每一个黑夜的背后,摇曳出梦一样的缠绵。

时光似流水,烟云弹指间,不觉,又到了秋水季节的轮回。信步游荡在飘满落叶的香径上,静静的思索着自己的人生,从陌生到相遇,从相遇到熟悉,再从熟悉到陌生,似乎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链条,只是不知,当故事被再一次颠覆,时光回归最初始的黑白,又有多少熟悉的身影将变为曾经的过客,或许,能留到最后的始终还是自己吧!

如果,世间真有轮回,来世我宁愿做一株深谷里的小草,领悟静水流深,沐浴日月精华,从此,不闻人生百态,不叹世态苍凉。

行走世俗的边缘,风月潜藏在销魂的暗夜里,把零落的记忆,绽放成一抹温柔的笑容,穿梭于文字的孤影之间,无限的拉长了时光的距离。当曾经的美好被镌刻成一道道无法逾越的伤痕,是谁在岁月的轮回渡口,幽怨一声尘封已久的叹息。

独自走了很久也思索了很久,或许,生命里有些东西注定是无法割舍的,比如记忆,不管你如何的深掘掩埋,它依旧伴随着疼痛恣意纠缠,难以泅渡我跨过真实的界线,久久徘徊在梦景与现实的交叉点上,聆听忧伤拔节的旋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一路走来,时光的斑驳若隐若现,被忆起的曾经,似梦非梦,穿越寂寥敲打的音符如同经堂里的木鱼声声,潜移默化的涤荡洗刷着灵魂,需要不断修正前行的轨迹,让自己的生命在文字间绽放出花一般的妖娆。

虫音寥落;草木凋零;多情的云霓舞一袖秋风,拈一枚红叶,轻语呢喃水墨的大雁,在诗意南飞的路途一字型飞过,“啾啾“鸣唱着相互间的呵护与关爱。人生,宛若昔日艳丽的花,曾经碧绿的叶,总会步入繁花似锦的盛世,丰盈着一段人生的历程;当一次繁华、一个轮回之后,人生也最终会回归于生命的本真。

红尘深处,相遇时总是过于简单,一个转身、一个擦肩,求缘也好、化缘也罢,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只叹相逢太短;尘缘界首,一指流沙便将彼此离散,化为生命的印记,弥久珍藏,陪伴你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PORTS,女神的霓裳羽衣 篇3

发源地:法国

产品:服装鞋帽、女装、眼镜、男女正装、时装

创始人:Luke TanabeJulie Enfield

设计师:Julie Enfield Dean & Dan Catin兄弟 Fiona & Tia Cibani姐妹

品类:时装、钻石

品牌精神:上世纪60年代,“在路上”的精神影响着众多渴望自由的心灵。Ports的创始人Luke Tanabe先生在品牌创立之初,将“世界灵魂,都市神韵”作为品牌精神,而地球图案更是成为该品牌中的重要标志。Ports的标识令人难忘:字母“O”被巧妙地设计为地球的样子,简略了五大洲,却更凸显了纵横经纬的率真练达。

跟着Ports的脚步去旅行,每一季,Ports皆以世界上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主题,为人们带来一次次新的惊喜。在历年作品中,Ports始终将环球视野与时尚潮流融于一体。如果想要实现“清晨在撒哈拉沙漠畅游,傍晚在纽约晚餐”的奢华生活方式,Ports的时装绝对是令人倾注绮丽幻想的最佳范本。

故事:

50年前一个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商业专业毕业的学生Luke Tanabe从开自己的小卖部做起,到一个大进口公司的加拿大分公司总裁,在从事进出口工作中,他有了想创建自己品牌的想法。因为对服装设计的兴趣及对旅游的热爱,他将这个服装品牌命名为Ports(港口)。

1961年Ports品牌诞生于风景秀丽、充满人文气息的加拿大港口城市多伦多。品牌创立之初,Luke Tanabe先生设计了一款名为No.10 Blouse的白衬衫,质地精细的顶级埃及棉,点缀着海蓝色珍珠纽扣,纯手工制作,简练流畅、工艺精湛、细节完美。那个年代,加拿大女性刚进入职场,宝姿No.10 Blouse成为当时成功职业女性身份的标志,掀开了时尚界简约优雅的新篇章。同样,宝姿在90年代初进入中国,也正赶上职场成功女性阶层的崛起,宝姿立即被中国女性奉为时尚圣经。这历史性的巧合无不在向世人宣告,宝姿代表着所有女性对着装、品位和美丽的永恒追求。

宝姿的设计师一直由兄弟或姐妹担任,颇具传奇色彩。设计师兄弟或姐妹犹如双生并蒂莲,将不同的个性相融合,创作出完美的设计,使得宝姿拥有经典永恒的魅力,成为当今时尚界一段佳话。从钟情Print印花图案的Christine & Miki Tanabe姐妹,着力表现女性柔美性感的Dean & Dan Caten兄弟,再到现任的宝姿首席设计师Fiona & Tia Cibani姐妹,都始终秉承“世界灵魂,都市神韵”的真谛,在看似平淡的极简中,翻弄着层出不穷的新鲜创意,强调于精致细节处展现优雅。

现任宝姿首席设计师Fiona & Tia Cibani姐妹善于在环球旅行中发掘灵感,一如品牌创始人Luke Tanabe先生所倡导的那样,每一季聚焦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汲取世界各地精华,打造现代都市人的精神风貌。在服装中,随时能感受到“地球村”文化的浸染,环球视野和时尚潮流融为一体。妹妹Tia Cibani还被好莱坞赞为最会帮明星打扮的设计师之一。

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瑞茜?威瑟斯彭、桑德拉?布洛克及米娜?苏瓦丽等众多好莱坞明星都加入这女性魅力十足的摩登潮流中,纷纷穿着宝姿出席红地毯、派对及宴会;凭借《欲望城市》奠定时装造型大师地位的纽约星级造型师帕翠西娅·菲尔德,也对宝姿珍爱有加,精选宝姿时装为电影《穿Prada的恶魔》中奥斯卡新秀安妮?海瑟薇打造银幕经典形象……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钩沉 篇4

一、帝王所好成就经典

一般而言, 艺术创作趣味与艺术审美情趣的历史发展与转变都不是艺术本身所决定的, 而是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人们生活的决定因素。唐代初期和中期在政治经济方面对内政策统一、局势安定, 对外开疆扩土、威震八方, 加上交通运输的发达和贸易的繁荣, 异国的乐舞、服装、礼俗、宗教等也一并融入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这一背景下, 唐代各民族之间、各阶层之间、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促进了新的艺术创作趣味与艺术审美情趣的形成。来自异国、包括乐舞在内的艺术被唐代在引进中吸收、在吸收中创新。作为人体艺术的一种, 唐代舞蹈离不开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加上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以及唐代统治者对乐舞繁盛的政策支持, 都深刻影响了唐代乐舞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例如唐玄宗就是一个极为钟爱乐舞的帝王, 他精通乐舞乐律, 且尊道教为国教, 所以也创作了很多以道仙为故事题材的曲子, 以至于后世乐舞学者大多认可唐玄宗即是《霓裳羽衣》散序的创作者[1]38。

尽管基本可以确定《霓裳羽衣》散序部分的由来, 但关于唐代《霓裳羽衣》的整体由来还难有定论。众多相关说法之中多为后世文人、艺人的想象和附会。例如《霓裳羽衣》舞曲音乐的由来就说法众多。《碧鸡漫志》将制曲归功于唐玄宗, 说他是在梦游月宫时见仙人翩翩起舞, 于是记下了舞蹈的乐曲部分, 醒来后创作了《霓裳羽衣》的舞曲音乐。但宋代王灼却认为, 梦游月宫一说过于玄幻而不可信, 根据《新唐书》所言应该是唐玄宗在西凉献曲后三乡眺望而命名了此曲。还有一种说法, 即在天宝十三年时, 《霓裳羽衣》和《婆罗门》实现了番汉改乐合奏, 唐玄宗为之制曲, 《婆罗门》的创作者杨敬述润色。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霓裳羽衣》的制曲与唐玄宗密切相关[2]26。

而《霓裳羽衣》的舞蹈部分, 其创作时间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 只能确定它是由唐代以前的同名乐曲改进编排而来, 大致创作的时间为713—741年。当然也有一些具有神话色彩的舞蹈来历传说。例如《异人录》和《逸史》中说, 唐玄宗梦游月宫后向宫廷乐人描述了仙人舞蹈的大致场面, 宫廷乐人们根据唐玄宗的描述加上自己的灵感创作出了《霓裳羽衣》的舞蹈部分。另据有关文献的记载, 唐代《霓裳羽衣》的最早演出时间在751年的上元节, 唐玄宗宠爱的杨玉环首演了这支舞蹈。所以《霓裳羽衣》在唐代声名大噪与杨玉环的表演不无关系。总之, 有关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舞曲与舞蹈创作渊源存在诸多说法, 在共识未达成之前只能存疑[3]53。

二、一朝兴衰一曲《霓裳》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嬗变可以分为盛唐、中唐和晚唐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 盛唐时期的《霓裳羽衣》。盛唐作为一个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时代, 在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之下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快速发展, 后世称之为开元盛世。唐代的《霓裳羽衣》即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中唐和晚唐时期的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都提到过:《霓裳羽衣》在开元年间已经拥有了比较固定和成熟的演出方式, 并赋予了它《开元太平曲》的美名和身份, 以勾起中唐和晚唐人们对盛唐开元盛世的怀念之情。根据《梦溪笔谈》和《混元圣纪》的记述, 盛唐时期的《霓裳羽衣》实际上是一首道曲。所谓道曲, 在唐代是一个新出现的音乐品种, 它初现于唐高宗时期, 兴盛于唐玄宗时期。唐代道曲主要有祭祀仪式和宫廷燕乐两种功能, 盛唐时期的道曲大多是为太清宫内举办的仪式制作设计出来的。所以《霓裳羽衣》的最初创作动机亦可归于太清宫的仪式需要, 后来才渐渐演变成为宫廷燕乐供人欣赏。无论是太清宫仪式需要还是宫廷燕乐供人欣赏, 盛唐时期的《霓裳羽衣》对表演者的容貌、技艺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以至于能学习和表演这种乐舞的人并不多。但这也无法阻止其传播范围的扩散, 除了都城长安, 《霓裳羽衣》的宫廷表演者经常被外出巡游的皇帝带到江浙和南方一带表演[4]115。总之, 盛唐时期的《霓裳羽衣》主要在宫廷用于君臣共乐或皇帝享乐, 也在一定程度上流传于民间。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对胡乐舞的开放政策, 使番汉合奏有机会通过《霓裳羽衣》实现西域与中原乐舞的精妙融合。

第二, 中唐时期的《霓裳羽衣》。安史之乱后, 唐代由盛而衰, 《霓裳羽衣》越来越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用来作为深深依恋盛唐繁荣与兴旺的象征性寄托。唐德宗时期, 白居易的一首《燕子楼三首并序》说明, 张尚书家家伎关眄眄的一曲《霓裳舞》勾起了包括张尚书、白居

论胡服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与推动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分院张雅娜

摘要

关键词胡服独特样式审美需求文化影响

一、胡服的由来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⒈胡服。所谓胡服, 是随着胡人的称谓而产生的。在古代, 中原地区的人将西北地区少数名族以及游牧名族称为胡人, 他们所穿的服装也因此被称为胡服。

⒉胡服的传入。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 胡服是被战国时期的赵灵王第一个引进到中原的。文中记载道:“吾不疑胡服也, 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 智者哀焉;愚者所笑, 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 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 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1]。当时中原人的服饰大都为上衣下裳相连接的形式, 并且非常宽大, 在日常生活中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那时中原人与西北的少数民族还处在对立的阶段, 双方战争不断, 但是由于中原服装又宽又大, 给在战场上厮杀的军士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提高战争的效率, 减少军士的伤亡, 赵武灵王决定推行胡服骑射。与中原服饰不同, 胡服的特征是衣长齐膝, 裤子紧窄, 腰束郭洛带, 用带钩, 穿靴。这种服装相对于中原服饰来说, 更加轻便实用, 在战场上更有利于战士发挥战斗水平。但是当时胡服仅仅是作为一种军事服装来使用, 并没有在民间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作为军事服

易等在场之人心中对于盛唐的怀念。但是经过一番战乱, 普通官宦之家的《霓裳舞》与之前宫廷的《霓裳羽衣》在表演技艺上肯定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出入。唐宪宗时期, 《霓裳羽衣》再次回到了宫廷燕乐的表演行列。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曲歌》便可知, 该乐舞曾在806年于昭阳殿中演出过。此时, 它已经完全从番汉合奏的舞蹈风格转变为纯正的中原风格, 道教色彩愈发浓厚, 还加入了些许佛教梵呗曲调的特征。唐穆宗和唐敬宗时期, 随着中央集权在日益壮大的地方割据势力面前势弱, 中唐乐舞文化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在众多文人雅士家中活跃着大量优秀的乐舞艺人, 她们表演的《霓裳羽衣》也逐渐表现出了趋于朴实、厌弃华丽的特点。此外, 与宫廷《霓裳羽衣》的大型套曲演出不同的是, 民间《霓裳羽衣》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灵活, 并在套曲基础上进行了摘编和改编。例如“秋霓裳”部分被改编成了可根据场合以及表演者心情、能力变化独奏曲;节奏舒缓、演奏时间较久的“慢霓裳”也是在这个时期摘编并完善的[5]。

第三, 晚唐时期的《霓裳羽衣》。晚唐时期的文人雅士由于看透了国家临近衰亡之势而早已失去了往日浓烈的人文艺术情感, 《霓裳羽衣》也随之被赋予了淡静、抑郁的风格。唐文宗时期, 儒教势力渐渐取代道教势力而重新抬头, 原本就喜好雅乐的唐文宗命人重新创制了《霓裳羽衣》, 摒弃了过去的道曲风格, 具有比较肃穆、庄重的雅乐风格。唐宣宗时期, 再次被改编创制的《霓裳羽衣》在舞曲、舞蹈内容中又加入了诗词。在宫廷表演中, 上百名舞者手持节幡、身着羽衣、舞态凝澹、舞姿飘然, 无论是舞容还是服色都明显有异于盛唐时期的乐舞

胡服, 是古代中原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的总称, 也就是古代的塞外少数名族所穿的一种服装。自从胡服传入中原之后, 它所带来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 直至今日, 还能看到人们在仿制古代的胡服。

装的胡服也逐渐推广到了民间, 在《后汉书·五行志一》中有一段记载,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2]可见当时胡服已经开始渗透进中原文化当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 北方少数民族背井离乡, 进入中原地区, 与中原人民杂居, 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各种习俗和文化也逐渐相融合, 服装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胡服比战国时期的胡服更加能够贴合身体, 在腰部加入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腰带, 使得服装的整体形象更加完美。随着朝代演变, 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逐渐增加, 到了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给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西域大批的少数民族来到中原, 将他们的文化带进中原地区, 例如舞蹈、音乐等。

⒊胡服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有了之前的胡服的流入, 民族之间交融更加密切, 到了盛唐时期, 一种在西域非常普遍的胡舞在中原流行起来, 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胡舞热”。这场胡舞热不仅使得西域的舞蹈进入中原, 更重要的是相配套的胡服在中原流行起来。盛唐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的开放, 对于新鲜事物能够很快的接纳并且吸收, 他们用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着少数名族的文化, 并且

面貌。偏于肃穆、庄重的舞蹈风格对舞者技艺和容貌的要求都大为降低, 反而多看重舞蹈所渲染出来的气势和舞蹈队形变化的精彩。

三、影响后世经久不绝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对后世的影响至今日仍然经久不衰, 后世不断有人对唐代《霓裳羽衣》进行揣度和创作向往, 并以戏曲舞蹈、转踏、队舞、法曲、古典舞等多种面貌和形式出现。尽管后世众多取名为《霓裳羽衣》的作品不可能是唐代的原貌, 但它们的审美趋向和大致的舞蹈风格都不可能脱离唐代《霓裳羽衣》的影响[6]。例如宋代戏曲中的《霓裳羽衣》, 无论是取名还是表演服饰、演出故事等都明显透射出唐代《霓裳羽衣》歌舞乐的影子, 只是戏曲作品并非单纯乐舞, 而是靠文字流传的艺术形式。该戏曲中有关舞蹈部分的描写与白居易所做的《霓裳羽衣舞歌》如出一辙, 可见后世《霓裳羽衣》对唐代《霓裳羽衣》的继承与发展。

总而言之,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创作与唐玄宗、杨玉环等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嬗变随着盛唐、中唐和晚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式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特点。《霓裳羽衣》对唐以后的乐舞、戏曲等艺术表演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并具有丰富的艺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刘漫.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3]王明霞《.霓裳羽衣》艺术特征及多元化分析[D].河北大学, 2006.

[4]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5]曾美月.宋代笔记中音乐学术考辨文献的史料价值[J].音乐艺术, 2011 (12) .

霓裳羽衣舞 篇5

卧听法曲霓裳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金磬玉笙调已久,牙床角枕睡常迟。朦胧闲梦初成后,

宛转柔声入破时。乐可理心应不谬,酒能陶性信无疑。

起尝残酌听余曲,斜背银缸半下帷。

★ 法曲献仙音,法曲献仙音柳永,法曲献仙音的意思,法曲献仙音赏析

★ 柳永:曲玉管

★ 《鹦鹉曲》赏析

★ 颁奖曲

★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

★ 难忘曲原文及赏析

★ 晨 曲作文

★ 采莲曲白居易

★ 《秋月曲》读后感

霓裳羽衣舞 篇6

O型身材:O型身材突出腰线最关键是用强调腰线的服装让你的身材比例瞬间完美,使平面身材立刻凹凸有致,让你的秋装造型也可以穿出性感体态。

搭配Tips:俏皮短夹克与雪纺裙的组合,非常适合腰臀部曲线不够完美的O型身材MM。硬朗皮夹克配雪纺连衣裙,优雅帅气并存,上短下长的组合打造出完美的身材比例。

A型身材:对于A型身材的MM,究竟怎样遮盖臃肿的下半身线条可谓是当务之急,开阔的下摆可以帮你藏起下半身赘肉,打造全新形象。

搭配Tips:蓬蓬衫款式的短风衣绝对是吸引视线的最佳选择,宽松的下摆让下半身赘肉瞬间消失。蝴蝶结的加入为你增添甜美气质,饱和的橘色能够带来温暖气息。

H型身材:H型身材难免给人“上下一样粗”的印象。典型的筒型身材,或许整体看来并不算胖,但因为腰际赘肉过多,使上半身缺乏曲线变化。只要巧妙穿着,H型身材也能变身完美S女人。

搭配Tips:收腰的款式是改变H型身材MM的最佳单品。A型下摆风衣巧妙地勾勒出S型曲线,军装式肩部设计与蓬蓬裙下摆上下呼应,与纤细的腰部形成鲜明对比。

X型身材:身体曲线明显,肩膀与臀部一拼宽,腰肢纤细,尽管你无意招摇,可有时别人还是会说你的身材真是太过丰满了!其实X型身材离S型只差一步之遥,只要你略加修饰,沙漏型身材马上可以变成前凸后翘傲视旁人的S型美女。

搭配Tips:今年大热的阔型轮廓,帮你改变X型身材过于丰满的形象。蝙蝠袖与宽松的款式结合,让丰满的身材瞬间充满轻松感。贴身的下摆更能有效收缩凸出的臀部曲线。

霓裳羽衣舞 篇7

一、唐代音乐氛围与《霓裳》的产生

《霓裳》只是唐代多种多样的音乐类型的一种, 必然会受到唐代音乐氛围的影响。作为大曲法曲等宫廷乐舞的优秀代表, 《霓裳》也带有唐代宫廷乐舞的基本特色。

1.《霓裳》的类型———唐代乐舞。

《霓裳》属于唐代的歌舞大曲, 所谓大曲是指由乐器演奏、演唱和舞蹈表演一起组成的一种多乐舞套曲。这种宫廷乐舞的结构安排十分严谨, 主要包括三部分:“散序”———“中序”———“破”。“散序”的节奏自由, 乐器轮流演奏, 有时也有独奏和合奏, 这一段没有歌舞, 所谓“散”, 指的是散板进行若干遍, 而每遍都是不同的曲调。“中序”中是歌唱为主, 有的时候会进行配乐舞蹈, 有时则只是歌唱, 乐器伴奏。“破”的部分舞蹈为主, 器乐伴奏, 有时会有歌唱[1]45。

歌舞大曲是唐代最为著名的歌舞形式, 也只有唐代这样的国力和社会状态才能进行这样复杂而又庞大的歌舞表演。在史料记载的46首歌舞大曲中, 最为著名的就是唐玄宗御制的《霓裳》。《霓裳》以商调为主, 所用的乐器大部分是中原乐器, 有着强烈的中原特色, 不过它却是由来自边疆地区凉州的《婆罗门》改编而成。据说唐玄宗只是在这部已经成熟的边疆大曲《婆罗门》之前创作了“散序”完成的, 明显吸收了边疆西域的胡乐成分。这体现了中原音乐与边疆的互相融合与影响。《霓裳》在流传时, 发展出了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的不同体式, 独舞以杨玉环最好, 而群舞的状态就像众仙缓慢前进, 飘然而至。《霓裳》最初并没有达到完全的流行, 因为只有少数的宫廷权贵才有机会欣赏这样的大曲, 而且排练这样的大曲需要很强的人力, 后世即使有模仿《霓裳》的, 也很难重现唐代的辉煌。

2.《霓裳》的形成与创作。

从唐代的音乐氛围中可以分析出来, 《霓裳》的产生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必然, 而不是部分音乐创作者的偶然作品。而关于《霓裳》的创作, 历来的说法也不确定, 从《新唐书》、《唐史》、《唐逸史》等文献资料中均能看到不同的记载, 然而无非包括西凉进献、唐玄宗亲制、多民族乐曲融合几种。纵观这三大类《霓裳》创作的说法, 都离不开唐玄宗这个人。

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 《霓裳》的创作来自于西凉进献的当地大曲《婆罗门》, 而玄宗 (依然在争论) 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 并且利用了《婆罗门》的声腔, 形成了全曲。不论《霓裳》究竟是不是玄宗御制或亲制, 都不能否认唐玄宗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玄宗本人是一位具有音乐才华的皇帝, 根据音乐创作理论的共同特性, 作曲家在创作时头脑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音乐思路, 由于某些事物的触发而形成了完整的乐曲, 也许《婆罗门》曲祈祷的就是这个作用吧。从目前所掌握的《霓裳》的相关乐曲资料分析, 唐玄宗的音乐创作一定受到了来自道教的影响, 才会使得这首乐曲大量采用商调, 表达了强烈的道教意识。

从结构上讲, 《霓裳》包括三部分:“散序”———“中序”———“破”。“散曲”部分节奏自由, 大部分的音乐都是器乐来承担, 散板在其中重复若干遍, 每一次都采用一个不同的曲调;在“中序”部分, 节奏变慢并相对固定, 以歌唱为主, 器乐承担伴奏的功能, 也是重复若干遍;最后一部分“破”, 节奏再次发生改变, 总体趋势是从慢板变成快板, 再到极快, 以舞蹈为主。从内容上讲, 《霓裳》所表达的内容比较清晰和明确, 首先, 它属于大曲法曲的性质, 这就决定了它是来表达一定的宗教思想, 而从唐玄宗道家思想和乐曲飘扬的特质可以看出, 它所要表达的是道家思想。

二、唐代多元艺术与《霓裳》的发展

《霓裳》从创作和形成之初就是多元文化、多元音乐和多元审美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它的艺术魅力也就具有了多元化的特点, 这一特点在《霓裳》的流传和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展现。

1.《霓裳》的多元性艺术风格。

首先, 《霓裳》在风格上继承了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西域音乐的艺术成分, 具体来说就是宫廷音乐的大曲法曲、西域音乐的西凉乐和《婆罗门》、宗教音乐方面的道家音乐。凭借着这样多元性的艺术特色, 《霓裳》在唐代宫廷中很受重视, 并且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表演中是演出频率最高的一支舞曲。据传玄宗还亲自进入宫廷的梨园教坊中, 教学徒进行演奏。《霓裳》的体制是器乐匠师演奏、宫女歌唱和女艺人舞蹈, 盛唐时期还专门为《霓裳》配备了一支30人的舞蹈队伍, 每次表演用到10个舞者, 轮流演出[2]26。

关于《霓裳》表演时的盛况, 目前的史料记载较少, 但是唐代流传下了大量的宫廷文人诗歌和文章, 这些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从唐代诗人的笔下, 我们可以看出《霓裳》表演时的盛大场面, 并且诗人们均是一致称赞。例如元稹就在《法曲》中赞叹道:“明皇度曲多新态, 霓裳心情号天落。”而大诗人李白在进入长安供奉翰林时也描述过这种场景, 当时斗酒诗百篇的诗仙被要求写出新乐章歌颂宫廷场景, 他的《清平调》中的第一首就以“云想衣裳花想容”开篇, 突出了《霓裳》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 即一看到彩云就能想到杨贵妃身着霓裳羽衣在歌舞, 虽然有奉承之嫌, 但是能够说明那时《霓裳》的流传度和表演的纯熟度。关于《霓裳》最为宝贵的多元艺术资料来自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白居易以篇幅浩大的长诗记录了《霓裳》的创作、音乐、舞蹈、服饰等各个方面, 很好补充了史料记载的不足。

2.《霓裳》的多元文化审美风格。

除了艺术上的多元性之外, 在发展过程中, 《霓裳》也充分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霓裳》浓缩了整个唐代社会, 突出了唐代“容纳一切, 融通一切”的文化气魄和政治风格, 这种兼容并通的大唐气质就是《霓裳》创作的文化基础。因此, 多元文化的考量不仅可以体现出《霓裳》的精神内涵和外延, 更能够展现艺术存在于社会中的真实面貌。首先, 《霓裳》的产生得益于唐代大一统的政治状况,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 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国力来进行大型的歌舞表演;其次, 对外开放和民族融合的政策也保证了足够的异域文化和多种宗教文化进入到中原, 出现了文化融合, 《霓裳》也得益于此;另外, 不容忽视的就是音乐教育的影响, 唐代在宫廷内设置了教坊和梨园来教授器乐演奏和歌舞表演, 这也直接影响着《霓裳》的艺术表达。

基于《霓裳》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和极高的艺术成就, 也可以分析出《霓裳》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多元审美因素。首先, 《霓裳》的表演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审美, 演出威仪、场面浩大, 具有展示国力昌盛的作用;然而, 《霓裳》能够流传至今, 更重要的是其非功利性审美因素的渗透, 比如服饰、舞姿、面容等多个方面, “线”、“转”、“旋”、“纵”等律动美也充分体现了审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历久弥新与《霓裳》的演变

经过唐代的创作与发展后, 《霓裳》奠定了其基本的形式特征和艺术风格, 这种乐舞在之后继续发展, 并且历久弥新, 还产生了新的表演方式。仅就宫廷乐舞来说, 从宋至清, 《霓裳》及其演变而来的乐舞不断出现在宫廷宴会、宗庙活动中。除了宫廷乐舞这种形式外, 《霓裳》还出现了新的体制, 即戏曲形式的《霓裳》, 代表的有元杂剧、明清传奇和京剧中的表演;在进入到20世纪后, 还出现了古典舞版本的《霓裳》, 近年受到多种文化风格的影响, 还常有器乐曲和校园歌舞剧形式演奏的《霓裳》, 可谓历久弥新, 极具生命活力[3]33。

从这些《霓裳》的演变版本中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两条基本的思路, 即唐代《霓裳》对后世的显性的影响和隐性的影响。从显性的方面来说, 按照宋代仿制而成的《拂霓裳》的表演, 可以看出虽然它已经逐渐告别了单纯的歌舞而走向剧本表演, 但是其中的舞姿、服饰等都是仿造唐代而成的, 表演中的起承转合也衔接了唐代创作者的基本思路。后世的创作是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和观众需求, 对《霓裳》进行了改编。从隐性的方面来说, 《霓裳》的演变则更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唐代音乐、艺术、文化乃至社会的新角度, 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出, 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后世的《霓裳》还成为超凡脱俗之美的代名词, 它已经从单纯的音乐演奏和肢体舞蹈表演层面上升到人们对仙界的向往和一定的文化情结, 为表达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而服务。

本文从唐代总体的音乐氛围出发, 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霓裳羽衣曲》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笔者认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得益于唐代整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更是无数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努力的结果。《霓裳》虽然在后代的流传度很广, 但是都很难达到盛唐时极具气势的场面。

摘要:唐相传《霓裳羽衣曲》由唐玄宗御制而成, 并且演出时声势浩大, 常常会有成千人前去围观。本文将从唐代音乐的整体特质出发, 分析《霓裳羽衣曲》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并从中窥探其艺术特质。

关键词:唐代音乐,古代音乐,《霓裳羽衣曲》,唐玄宗

参考文献

[1]王宁宁.迂回宛转分流而出[J].文艺研究, 2005 (2) .

[2]王小盾.唐大曲及其基本结构类型[J].中国音乐学, 1988 (2) .

中国丝绸博物馆惊破霓裳羽衣曲 篇8

仅仅一块丝绸, 万道霞光都在为它翩翩起舞, 顿时整个世界都成了春天……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风光秀美的西子湖畔, 玉皇山下。占地5公顷, 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博物馆为园林式的设计, 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馆内桑园吐翠, 小桥流水, 环境幽雅。石刻馆名的前面是喷泉中心, 中间矗立着一座挥舞着织物的古代美女雕塑。多年来, 我一直没弄清楚这座雕塑是传说中的蚕神娘娘, 还是响应古越国领导越王勾践“奖励农桑”富国强兵国策, 最终10年生聚10年崛起, 终于把敌国给灭了的女先人?或许谁都不是。这座遗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审美痕迹的石雕, 是游客拍照留影的好背景。

来丝绸博物馆的游客都有着抹不掉的丝绸情结, 这很好理解, 因为杭州自古有“丝绸之府”之称, 是中国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也是江南丝绸的主产区之一。马可·波罗在游记里盛赞杭州丝绸后, 这里就成为欧洲人的向往之地。此外, 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国内其他几个以丝绸为主题的博物馆相比, 无论以收藏文物的价值、专业规模、科研成果和影响力来说都是第一的, 目前也是世界最大的丝绸博物馆。

说起中国丝绸, 我们会联想到古代的丝绸贸易, 那条“丝绸之路”成了汉唐千年辉煌的见证, 也是多种文明相融合的通道——课本史书里都这么说的。但要细究丝绸产出的渊源, 多数人显然和我一样混沌。多年前, 读汉语言文学课本时就有过疑惑, 汉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写了一个邯郸秦氏女, 名罗敷, “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 这女子在邯郸的城南采摘桑叶用来养蚕。这一点让我想不明白, 一直以为丝绸出自四季如春的南方, 北方怎么也有养蚕业?后来, 看到《诗经》吟咏的《桑间·濮上》描述每当春天来临, 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 桑林里演绎了无数的男女风情, 恍然大悟, 原来古时候整个北方地区一直是丝绸主产区啊!

另外, 以前我以为享用丝绸的只是帝王尊贵, 所受教育中, 穿绫罗绸缎的基本上都划入地主豪绅之列。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丝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的句子, 十分不解, 难道他们都特别有钱, 可以穿得如此风光?其实, 千年之前川蜀江淮各州的桑蚕养殖业就遍地兴起, 品种扩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 水陆交通运输线上, 生丝蜀锦一直调运繁忙, 城镇中遍布鳞次栉比的绸缎庄, 当时的丝绸规模已经把消费层扩展到市民、士人、商贾, 穿丝绸已经是日常消费, 对古人的小康生活水平, 用阶级的眼光看真是笑话了。

话往回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内设序幕厅、历史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现代成就厅8个展厅, 收藏了大量历代珍贵的织绣染文物, 其中尤以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汉唐织物, 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辽、元织物服饰以及江南地区出土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官营织造局的匹料、龙袍、官补、旗服等最为珍贵。作为丝博的一大特色, 博物馆还收藏有桑蚕茧标本、传统织具、少数民族服装及建国后生产的丝绸名优产品、当代数码丝织艺术品。

丝博展厅分为丝绸厅、丝绸之路连廊、服饰厅、蚕桑厅、染织厅和织造坊这6个部分。走进去就被眼前形形色色绚烂多彩的丝绸织品所吸引, 像是进入了一个丝绸万花筒。一般我们说到丝绸, 总会用绫罗绸缎4个字去概括, 其实, 中国古代丝绸纷繁的品种多得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丝绸厅通过“丝绸的起源与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等专题布展, 讲述丝绸的发展历史和绚丽多姿的织染绣品。展台用“形形色色的丝织品种”“五彩缤纷的印染织物”“美仑美奂的丝绸绣品”“寓意丰富的丝绸纹样”4个部分, 通过包括介绍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在内的历代织绣精品、明清官营织造匹料, 陈列了商至西周的简单显花织物, 春秋战国时期素织的绢、纱、缟、纨、绮、锦以及唐代以后出现的缂丝、缎、绒和妆花等丝绸新品种, 直观地展示绫、罗、绸、缎、锦等样品。在展示样品的同时, 还在旁边用文字标明工艺手法, 让参观者对繁杂的丝绸品种以及织、染、绣等丝绸工艺手法有直观的了解。

大厅后面的一条拱形走廊被巧妙地布置成了丝绸之路连廊。走廊上布置有大型古代丝绸之路的多条路线图, 展示了丝路上出土的汉唐织物珍品, 努力还原著名的草原、陆上丝路、海上丝路等4条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及新航路开辟后的丝绸之路, 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因为丝绸之路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为了弥补直观性的不足, 博物馆方面还制作了丝绸之路DVD录像片, 小放映室里循环播放。

从丝绸之路连廊上二楼, 过一个廊桥, 就来到了最好看的服饰厅。服饰厅分“遵神循礼”“锦衣绣服”“家常日用”3部分, 用历代微缩服装人物模型、图版、复原场景等方式, 展示丝绸服装在古代社会的功用, 展现战国至清代流行的袄裙袍服、补服、龙袍等民间服装和宫廷华服实物。此外还有非常丰富的日常用绣品, 像什么香囊、烟袋、扇套、褡裢等等, 多到让人目不暇接。展厅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壁的龙袍, 最当中的那一件, 是乾隆爷穿过的“明黄缎绣云龙朝服”。

无论是多么华丽的丝绸, 其都是来源于蚕宝宝吐的丝。蚕丝由蚕茧中抽出, 一般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 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 这样就成了织绸的原料。正史中记载着我国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 元《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 始教民育蚕, 治丝茧以供衣服, 而天下无皴瘃之患, 后世祀为先蚕”。从蚕桑厅开始, 博物馆带我们经历从养蚕宝宝开始到最后制成丝绸制品的整个过程。主要展示蚕的自然属性, 以桑、蚕、蛾标本与色泽艳丽图版为主要展陈手段, 大量采用多媒体形式, 参观者可以通过多台触摸屏来了解蚕结茧过程、蚕器官及蚕乡蚕俗。通过“神奇的变化”“家蚕最爱吃桑叶”“蚕体的奥秘”“蚕茧”“蚕丝”“美丽的吐丝昆虫”“蚕农的家园”“蚕桑利用”等8个方面揭示从蚕到丝的奥秘。展厅还原布置了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养蚕工具和实物场景, 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染织厅以丝绸的织造、染色工艺为主线, 展览分“工艺流程”“丝线加工”“机杼原理”“织机脉络”“染色体系”5部分。以明代夏厚的《机织图》为脉络, 配上图片介绍, 旁边展示各种织具模型, 形象生动地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丝绸染织生产过程。

博物馆似乎体察了参观者的疑惑, 织造坊进行着织机的现场操作演示, 让观众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我对讲解员的“织造丝绸制品不仅是一项体力活, 需要手脚并用, 费时费力, 更是一项智力活, 需要眼、手、心并用, 稍有闪失, 就会出次品甚至报废”这句话印象深刻。

霓裳善变随心意 篇9

据说, 神奇的变色服装是近年来风行欧美的一种休闲服饰, 它的推出, 就是迎合了青年人穿着崇尚新奇, 追求时尚, 展现自我的穿着理念。这种变色衫的出现, 无疑是服饰万花丛中的一支奇花。穿变色服装, 领穿衣时尚, 已成为众多年轻人们的共识。

那么, 变色衣为什么会变色, 今天变色衣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又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各显神通的变色衣

还在远在古埃及, 君主亚历山大二世看到花朵色彩变幻, 便命令臣民采摘变色花朵, 取其汁液, 用来染布, 晾干后便出现色彩变化。给科学家启迪最大的是蜥蜴类动物变色龙。它栖息于树上, 为防止被其他动物伤害和便于猎食, 它能随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色来隐蔽自己。变色龙的变色是因为多层皮肤的细胞内含有在细胞内可以移动的绿色素, 有时聚成一点, 有时散开, 这样便改变了体色。

科学家由此得到启示, 根据仿生学的原理与高新技术研制成功一种能自动变色的化学纤维, 称为光敏变色纤维。它是采用纤维中引入具有光敏变色性化合物, 或合成能变色的聚合物纺丝的方法。如将能在可见光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物的、色泽变化可逆的硫堇衍生物导入聚合物, 然后纺成纤维。该纤维制品不仅对光线十分敏感, 而且湿度变化也能够引起颜色变化。如果把这种变色纤维采用光色性染料进行染色后, 便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光色变化而改变颜色。

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出变色纤维。我国试制的见光变色腈纶线, 编织成衣料后, 能随光源变化转换色彩:在自然光下是浅咖啡色, 到白炽灯下变得鲜红, 荧光灯照射后转为橙黄, 遇强太阳光又化为深褐色。日本研究的一种光色性染料, 能使合成纤维织物“染”上周围景物的颜色。穿上这种变色纤维服装去芳草坪上游戏, 衣服就一片翠绿;而在红地毯上跳舞, 周身便艳红如火;如果穿上它驰骋在晶莹的冰面上, 又仿佛银装素裹, 把人的服装“融”在自然景色中。

日本的科学家还受蝴蝶的启迪, 研究变色衣。原来在南美洲栖息着一种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 它靠翅膀中无数显色和不显色磷片, 受光的反射和折射显露出艳丽的色彩。科学家便将两种热收缩性不同的聚合物混合织成丝, 得到具有潜在“扭曲”性能的扁平断面纤维。用这种丝织衣时, 将纤维的扁平面垂直于织物表面, 这样, 进入肉眼的正反射光减少, 而光主要被纤维或纤维之间吸收和反射, 便产生变色效应。

英国科学家将液晶材料封闭在由凝胶物质交联而成的微小囊中, 再把无数小囊经特殊加工成可印染的油墨。液晶受外界磁、电、光、声、热和外力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当这些因素变化时, 液晶分子排列顺序就会变化, 从而引起对各种色光的折射率改变, 我们看到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如英国默克公司推出的一种奇妙的会变色的“液晶”时装, 在一天24小时内, 除了漆黑的夜晚, 时刻都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它分为女式和男式两类。女式服装在烈日炎炎时呈纯白色, 具有反射热量的功效;进入房间, 温度降低, 衣服变为浅蓝色;傍晚, 随着温度的下降, 又呈现出漂亮的玫瑰紫色。男式服装, 清晨呈现出明快的棕色, 午后呈灰色, 晚上呈黑色。

自动变色的新技术研究成功, 不仅使民用服装大放异彩, 可获得更为奇特的效果, 而且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它来制造自动变色的军服, 它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色, 特别适合部队调遣的需要。春夏天军服呈绿色, 与大自然的绿色混为一体;秋天为黄绿色, 与枯草一色;冬天则为白色, 与雪原同色。采用变色纤维制做的伪装服, 可随地貌环境的变化而交替变换不同的颜色, 为部队的伪装和隐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从“变色衣”到“隐身衣”

目前, 五角大楼的科学家正在开发两种新型变色衣, 它们能在特定条件下改变颜色。

第一种变色衣是由一种特殊的线编织而成。而用这些纤维线织成的衣服的色彩会根据人的心情或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它的原理与光感眼镜镜片会在日光下变暗相似。这种线是用一种叫做电致变色聚合物的材料制成的, 它是一种会随电流改变色彩的聚合物。

据介绍, 这种“变色线”的“化学键”中所含电子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 当外加电压改变时, 聚合物的电子能量也会发生改变, 其吸收的光线也将随之改变, 这样从外面看来就仿佛是材料本身改变了颜色。而且通过调整化学物质, 你就可以达到调整自己衣服颜色的目的。

目前, 五角大楼的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从橙色变为蓝色, 从红色变为蓝色的变色线。他们下一步的目标增加了难度, 让线在红—蓝—绿—白4色之间变化。最终的目标是, 把不同的“变色线”以纵横交错的形式编织成一件“变色衣”。科学家们还希望变色材料能主动发光, 这样就可以把衣料变成显示器——把变色纤维编织成十字型衣料, 每个十字点里都有微型集成电路, 通电后可以发光, 所有的十字点集合起来就是一台柔软的显示器。这种显示器在受到挤压的时候不会变形。这样, 衣服将由微控制器操纵, 穿衣人能根据自己的心情, 启动衣服上的一个微型控制器, 调整服装的颜色, 或者自动感知周围环境的图案及色彩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与之融为一体。这样穿衣者也就“隐形”了。

此外, 五角大楼还在研制另一种变色衣。它采用有源系统, 以近似迷彩图案的金属涂层置于织物表面, 用电源来调节金属涂层的温度和热辐射强度, 使之与所处的环境背景相一致。战士穿着这种军服,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根据环境温差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军服的颜色, 向外发出红外辐射源, 使自己的红外特征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这样不但人的肉眼难以发现, 而且连热成像仪和雷达也难以发现。当战士穿上隐身军服走进沙漠、森林, 军服很快就变成黄色和绿色;走进雪地, 军服马上又会变成白色, 与大地浑然一体。在作战中, 敌方很难发现这种变色的隐身化士兵。即使敌人使用红外夜视系统进行夜间作战, 也很难寻找到攻击目标。那时将是一方在白天、另一方在黑夜的作战。

变色纤维应用广泛

据《日本纤维新闻》报道, 温控变色纺织品在日本市场引起关注, 利用温度来改变颜色的产品在日本国内还不是很普遍, 但在美国, 近数年来, 变色的T恤大放异彩。

温控变色纤维的研究是纺织印染界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温控变色纤维不是纤维本身的颜色会改变, 而是使封入液晶的微胶囊附在纤维上使颜色起变化的。胶囊中含有特殊色素和发色剂, 在一定的温度下, 反复进行结合而发色, 切断而清除色。现在被商品化的是以T恤为主的服装, 变化的标准温度一般设定在27℃, 除了气温超过27℃的盛夏的白天以外, 在平时面料颜色也很易起变化, 这和人本身的体温有关系, T恤直接与肌肤接触, 所接触的部分有30℃左右的热, 这种变化是否会到达T恤的表面, 则看接触时间而定。透过外界温度、衣服内温度以及体温三者的综合作用, T恤的表面有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花纹。而且花纹还会因身体的活动, 就如同活的东西一样地起变化。因此, 温控变色纤维可以制造出前所未有的趣味性极高的商品。美国首先使用该技术开发了T恤, 进而在欧洲普及起来, 增添了新风格的商品, 现在在日本也开发了很多这样的产品。

最有实用性的是宝宝体温变色衣。体温, 是衡量宝宝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尤其是宝宝出现发热的时候, 正确、安全有效的测量体温更是一门不大不小的学问。

不久前, 欧洲著名的购物网站推出了一款能随着宝宝体温变色的衣服。据说,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柔软舒服的体温计了。这款“体温计”衣服采用了特殊的热敏染料进行染色, 只要宝宝的体温超过37度, 它就会变成白色。宝宝穿着这样一件衣服就相当于穿着一件24小时不间断检测宝宝体温的温度计, 家长们就能很容易的察觉到宝宝的体温变化了。

这种体温变色衣服采用了纯棉材质, 有粉红、蓝色和绿色三种颜色可以选择。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感温织物。由于人体正常体温在36.5℃~37.5℃之间, 所以体温变色衣将反应温度设定在37℃。当宝宝的体温达到或超过37℃时, 衣服就会开始变色, 这时家长就必须及时的检测宝宝的体温和身体状态。

色彩:城市的霓裳 篇10

美国学者伊利沙尔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景观所呈现出的所有可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包括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两个部分。自然色彩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的色彩指的是日照、季节和气候等因素导致色彩变化, 静态的色彩则是指土地 (含土路) 、山石、植被、水系等相对恒定的色彩。人为色彩也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指城市中的主体构筑物, 所有地面上的建筑物、广场、路面等硬件及其配套设施;其二是被称为“生活态”的色彩, 诸如交通工具、街头广告、橱窗、行人服饰、霓虹灯及窗台摆设等。狭义的城市色彩, 是指城市中以建筑和道路为主体的部分。

自从17世纪中叶意大利的都灵市开始有规划地实施城市环境色彩建设,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 欧洲、日本等国在城市色彩建设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科学有序的城市色彩规划与建设, 致使许多国外城市个性鲜明, 和谐悦目, 让人留连忘返。城市色彩规划与建设为这些城市带来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与此同时, 国外还建立了诸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色彩建设理论学说, 如法国色彩大师郎克罗关于城市环境色彩建设的“色彩地理学说”等, 对城市色彩建设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城市环境是社会化和公众化的, 必须强调协调性及统一性, 各种建筑风格都应该体现城市的区域性色彩特征。城市色彩体现着城市的个性, 展示着城市形象, 体现着城市文明发展程度。

和谐的建筑和环境色彩使人身心愉悦, 有利于营造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品位;对大众的审美水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人们对自己生存的城市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 而建筑色彩不和谐、不准确则容易造成城市的环境污染, 引起人们心情烦躁不安, 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吕品晶说:“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把握极大地借助于其色彩的构成, 当我们一提起某些富有特色的城市, 相伴而来的就是对该城市或凝重、或浪漫、或明快等印象的色彩联想, 良好的城市色彩构成能使居于其中的人们得到愉悦的视觉享受, 反之则会带来视觉环境污染。不同城市的色彩构成还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这能从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城市形象中得到印证。”

城市更新与色彩的混乱

站在国际城市文化的角度看, 中国城市的“特征色”曾经非常鲜明:比如水墨江南的粉墙黛瓦, 京城一望无际的青灰瓦房烘托着一座巍峨的黄瓦红墙沥金彩绘的紫禁城, 上海红砖灰石砌成的石库门群, 青岛的赤瓦洋房等等。这些特色不仅反映了建城的历史, 更呈现了当地特有的城市意蕴。

当前,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量建筑拔地而起。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缺乏对建筑与环境色彩的深刻认识, 迄今绝大多数城市和小城镇在规划和发展中没有统一的色彩规范和监督管理, 建设领域的色彩应用比较混乱, 从而造成建筑和环境上的视觉污染问题, 给城市形象塑造形成负面影响。因此, 迫切需要加大城市色彩的研究力度, 加强规划, 推进城市色彩的建设。

现在城市的发展迅速, 使许多城市在色彩中迷失了自己。如今, 科技手段的进步、物流系统的快捷, 使建材商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广东的建材卖到东北去, 开发商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把香港的建筑图纸“安插”到北京来。这种迁徙是不可逆转的, 它吞噬着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城市记忆。城市色彩的历史文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无情割断, “千城一面”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弊病。专家指出, 城市色彩的美感建立在和谐的秩序之上, 这种和谐应体现于城市环境中的统一与变化的关系中。过去的城市建筑由于取材于自然, 更由于有较持久而稳定的文化观念、伦理习俗的影响, 往往能够获得协调的色彩效果, 古都北京即为一例。随着社会的发展,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 建筑色彩在城市环境中逐渐呈现混乱的局面, 这多少反映出社会转型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的社会价值观。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说, 一些城市对色彩缺乏认真研究, 竞相模仿, 相互攀比, 一味追求豪华, 反倒形成了色彩上的混乱与无序, 失去了特色。

传承文明负载历史

城市文化学者王明贤说, 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城市的颜色在这系统工程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城市的色彩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今天的文化意味, 让市民直接体会到城市的精神。城市的色彩是历史积淀的过程, 不能人为地规定在短时间内满城涂上一种颜色, 弄得整个街道像劣质的布景, 缺乏历史的真实性。而立交桥等构筑物, 化妆似的刷上各种涂料也没什么必要, 应以混凝土的本色显出力量感。画蛇添足既是金钱的浪费, 又是美学的堕落。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并强调建筑的文化艺术属性无疑是树立良好城市色彩形象的重要保证。业内人士指出, 北京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以灰色系为城市主导色调, 对建筑色彩方案的制定给予引导, 这是一个可喜的举措, 但在实施过程中, 是否考虑再增加些可操作性, 如色彩分区规划, 控制宽严有度, 对于诸如重点传统风貌地区制定包括建筑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严格而科学的色彩控制标准;同时还应该加强建筑文化意识的宣传, 让人们认识到建筑不仅仅包括安全、预算、功能等技术要求, 还应该关注它的美学、文化问题, 建筑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更新技术知识的同时, 要为未来建筑师们打下扎实的艺术功底, 执业建筑师们也要不断主动提高艺术修养, 加强环境意识。

建筑师布正伟提出了清除城市色彩的视觉污染的措施。他认为, 面对城市色彩问题, 我们不仅要从现代环境艺术理论方面去提高, 而且, 更应当强化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务实精神。首先, 从视觉心理卫生的高度, 下决心去抵制甚至最终禁止那些色泽恶劣的屋顶琉璃瓦、室内外墙瓷砖、幕墙玻璃、广场铺装等材料的使用和生产。其次, 大张旗鼓地整顿杂乱无章的大小广告和字标, 还城市建筑原形、原色以清白。最后, 不能让烟灰、沙尘夺去城市的色彩。以上三条, 都可以通过各个城市自己立法实施监控。如果在重点市区、重点街道和重点建筑的日常管理中照章贯彻, 那么不少城市的色彩面貌就自然会从怪艳、拼杂的阴影中显露出来, 我们就会更有信心系统而深入地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城市文脉、场所意义以及个性表现等不同层次和层面上去探索未来城市的色彩创造了。

防止“形象工程”

值得欣慰的是, 近几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觉醒, 越来越多的规划管理者与普通民众认识到了色彩规划的意义。杭州、武汉、广州、澳门、葫芦岛、盘锦、哈尔滨、镇海、温州、福州,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加入城市“色彩整改”的队列。城市色彩规划的命题, 逐渐由学院派内部的学术研讨, 演变为面向中国政府官员和普通大众的全民话题。

但是, 总体来讲, 我国城市色彩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城市色彩建设还有差距。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色彩学研究和普及教育的基础较弱, 色彩知识盲点较多;二是我国专业人士接受色彩教育的水平也比较低, 即使是建筑设计专业、城市设计专业乃至规划专业的色彩教育水平也相当初级, 导致这些城市营造专业的人才的色彩学学分严重缺失, 色彩美学修养也非常贫乏。

本本的时尚霓裳 篇11

无论是什么包,它的组成部分都离不开面料、衬布、织带、拉链、扣具这几部分。当然,包是用来背的,因此背负舒适性,对内部物品的保护性也尤为值得考量。

简单地这么一分析,我们发现电脑包的挑选其实也不难。

细节一:看扣具

扣具就像是人身体上的关节,将织带、包囊联系在一起,使得电脑包可以安全地背在使用者的身上。这一看似最不起眼的原材料,却是笔记本包的灵魂所在,假若扣具损坏了,恐怕电脑包也要下岗了。因此,专业设计师在设计笔记本包时,对于扣具的挑选极其严格。

在业界,扣具成色被认为是衡量品牌优劣的标准,而影响扣具质量的绝对因素分别是原材料和力学设计。良好的原材料+力学设计,使得扣具的承受能力大大提升。一流厂商出品的扣具上都有原厂LOGO,以表明品质卓越并愿意承担责任。其扣具所采用的材质以及扣具造型都受到专利保护的。

在笔记本电脑包领域,设计师最常采用的名品扣具分别是NIFCOTIFCO、ITW和Duraflex。

NIFCO是专业扣具品牌,其历史悠久 在电脑包领域和专业户外登山领域都有很高知名度。其产品可保证在零下25℃境中仍能正常工作。正品NIFCO扣具在卡扣过程中都会发出清脆的声音?用于提醒使用者是否扣牢。

ITW和NIFCO最早是一家公司,之扣为扩大业面拆分成了两个品牌,与NIFCO志注于户外不同,ITW的产品主要针对极限运动和婴幼儿保护产品。以滑轮鞋和婴儿护具最为著名。

Duraflex也是很专业的扣具品牌,其原厂塑料扣具在佛罗里达生产,奠母公司National molding不仅仅产户外用品中用的塑料扣件,还生产工业用塑料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器等产品当中。

扣具的挑选要点

1、工艺。塑料扣具的边边角角是否有毛茬取决于模具的优劣,毛茬的存在说明模具不好,自然不是名品。

2、柔韧。没有韧性的塑料扣具最容易开裂,因此即使再结实再硬的扣具,也要求有一些韧性。当然,ITW扣具以坚硬著称,不考虑柔韧性。

细节二:挑织带

织带就是我们常说的背带,无论是双肩背包还是单肩挎包,背带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你的电脑包只能被称作口袋。

结实、耐用,舒适的织带会令你的携带更加舒适、轻便并且将织带与服装摩擦过程中对衣物的磨损降至最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目前一流厂商会采用与汽车安全带相同的纯尼龙材质,这样的织带美观、结实且不磨损衣物。

当然,市场中绝大部分的电脑包采用的是含有涤纶的尼龙织带。需要提醒的是,涤纶是很差的织带材料,如果织带含涤纶过多,不仅坚固度差很多,还会磨损衣物,厂商之所以采用涤纶制作织带是因为其比尼龙便宜很多。

织带的挑选较为简单,将织带对折后相互摩擦,涤纶含量高的织带摩擦的声音像纸一样干涩,而纯尼龙的则是细腻的材质声音。此外,有条件时还可以用火烧一下织带的毛边看生成物,烧过后的织带残留物中,白色的是涤纶,黑色的是尼龙在电脑包领域,新秀丽、森泰斯、诺浦敦、以及NIKE的大部分产品多会采用纯尼龙织带。

细节三:试拉链

试问,没有拉链的电脑包如何保证内部存放物品的安全?答案是没有办法,因此拉链对于电脑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拉链领域的发展并不像扣具那样百花齐放。在这个领域YKK是绝对的顶级品牌,品质出众且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据说YKK在行业知名是缘于独一无二的品质承诺:一批YKK提供的拉链货源中,只要有一条残次品,YKK便会向购买方赔付所有货款,如此自信的承诺,使得其成为了行业的龙头。除了YKK,KEE的拉链也属于品质优异、质量过硬的产品。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在NIKE,哥仑比亚等品牌的服装及背包上见到YKK拉链的身影而KEE的拉链则主要出现在KAPPA等二线运动品牌的服装上。

当然,品质与价格是呈正比的,一条用于电脑包的YKK拉链成本约为30~50元,由于成本较高,非一流品牌很少采用。

羽衣甘蓝露地高产栽培技术 篇12

目前我国栽培的羽衣甘蓝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经多年试种, 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品种有:沃特斯—美国引进, 株高中等, 生长较旺盛。该品种耐寒力很强, 耐热性良好, 耐肥, 抽薹晚。采收期长, 从播种至开始采收约需55d, 适于市场鲜销和加工;科伦内—荷兰引进, 早熟品种。植株高度中等, 生长迅速而整齐, 可用机械采收, 播种后50d即可初收。该品种耐寒力极强, 耐热性好, 耐肥水, 高产优质。温特博—荷兰引进, 植株高度中等, 叶片繁茂。该品种耐霜冻能力极强, 可利用改良阳畦或日光温室栽培;阿培达—荷兰引进, 株高中等该品种抗逆性很强, 可春、秋露地栽培, 也适于冬季大棚或日光温室栽培;京引10420—英国引进, 植株为高生型, 该品种耐热性很强, 夏季栽培表现良好, 加强肥水管理可延长采收时间;京引104203—美国引进, 植株较高, 生长势较强。该品种抗逆性强, 耐寒、耐热, 采收期长, 春季播种如作好田间管理, 可延续采收到冬季。以上这些品种仅供参考。

2 育苗

2.1 育苗时间

北方较寒冷地区可于2月下旬~3月上旬在保护地育苗, 4月初定植到露地, 5月上旬开始采收;露地直播, 可于4月初播种, 5月下旬开始采收。

2.2 育苗场地

羽衣甘蓝大面积种植可用播种机或人工直播, 小面积种植多采用育苗移栽。

春季保护地育苗, 可用经过消毒的肥沃菜园土作苗床, 施用磷酸二铵60g/m2, 硫酸钾15g, 与床土拌匀, 灌水沉实后可播种。

2.3 播种

播种方式为条播和撒播。条播时按5~6cm的行距开浅沟, 约1cm左右撒1粒种子;撒播要注意下种均匀。播后盖细土1cm左右, 并覆盖地膜。

播种后保持床土湿润, 温度保持在20℃左右。出苗后撤除覆盖物, 白天温度保持15℃~18℃, 夜间不低于10℃, 2~3叶期分苗, 营养面积为5~6cm2。也可用育苗钵育苗, 不分苗。当日历苗龄为30~35d, 生理苗龄达5~6片真叶时, 即可定植。

3 合理定植

3.1 定植前的准备

栽培羽衣甘蓝的园田, 应选择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 每667m2施用充分腐熟的鸡、猪粪等有机肥2000~3000kg, 翻耕整地后做成连畦在内为1~1.2m宽的小高畦。

3.2 定植方法

定植时, 先铺好地膜 (以银灰色为最好) , 打孔定植。每畦栽双行, 行距50~55cm, 株距45~50cm, 每667m2植苗2500~3000株。定植后浇足水, 加强田间管理。

4 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

定植缓苗后, 及时中耕松土, 在春季可提高地温, 减少水分蒸发, 促进根系生长, 并消灭杂草。一般在植株封行之前可中耕2~3次, 深度为3~4cm。以后可随手拨出杂草。

4.2 水肥管理

羽衣甘蓝适应性很强, 即使粗放管理, 也会有一定收成。但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产品, 必须供给充足的肥水。一般在定植缓苗后一周左右进行第1次追肥, 每667m2施尿素10~15kg, 或腐熟的人粪尿液1000~1500kg, 以促茎叶生长, 提高产量和品质。以后每次采收后, 每667m2追施尿素10kg左右。

羽衣甘蓝茎叶生长量较大, 消耗水分也较多, 除每次追肥后都应灌水外, 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但每次灌水量不宜太多, 夏季降雨集中时, 要注意排水, 田间不能积水。

5 病虫害防治

羽衣甘蓝病虫害少, 主要是菜青虫。

清除田间残株、菜叶, 减少虫源。人工捕杀, 以减少喷药污染。用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青虫菌粉 (每g含芽孢100亿) 1kg加水1200~1500kg喷杀, 使用时按药液量加入0.1%展着剂 (洗衣粉等) 可提高防治效果。药剂防治, 田间检查发现虫口密度大时, 可用20%杀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

6 采收

羽衣甘蓝定植后25~30d, 大叶长出7~8片, 再生出心叶, 即可陆续采收嫩叶, 一般早春和晚秋叶片质地脆嫩、风味好, 可10~15d采收1次;夏季高温时, 叶片较坚硬, 纤维较多, 风味差, 除可采取遮荫处理外, 应缩短采收的间隔时间, 减轻叶片老化程度。

摘要:羽衣甘蓝是以嫩叶供食用的蔬菜, 其食味清甜可口, 营养价值很高。嫩叶含热量很低, 100g鲜菜中仅含0.21KJ的热量, 很适宜减肥者食用。羽衣甘蓝适应性很广, 耐寒性很强, 产量较高, 容易栽培, 供应期长, 深受消费者和生产者欢迎, 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高档蔬菜。

上一篇:燃烧温度下一篇:CT预后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