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共4篇)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篇1
摘要:旱灾已经成为影响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严重制约着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研究当前安徽省农村抗旱效益, 对于降低农村经济系统的旱灾脆弱性、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进行抗旱效益分析, 并进行了两个创新性应用:一是设定抗旱投入资金及抗旱投入劳动力的产出为减少农业经济损失;二是在要素抗旱投入劳动力上引入了旱灾因子———旱灾强度指数。结论表明, 安徽省抗旱投入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关键词:抗旱效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旱灾强度指数
1 前言
受特定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干旱灾害最为频繁且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旱灾严重影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粮食产量、人畜饮用水以及农村工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尖锐,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旱灾的影响。
安徽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自然灾害每年都给安徽省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也对农业、工业、畜牧业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 近年来, 云南等地的严重干旱灾害使得我们更加关注旱灾对农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根据1990~2007年资料统计, 安徽省平均每年受旱面积157万hm2, 其中成灾面积65.3万hm2, 因旱临时饮水困难的人口和牲畜数平均每年分别为257.5万人和41.5万头, 平均因旱粮食损失量20.4万t, 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28.3亿元。旱灾已经成为影响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严重制约着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灾害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属性是其影响的负面性。农村经济系统对干旱灾害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缺乏导致的农作物减产, 造成损失, 减少灾害损失是降低农村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的核心目标。因此, 研究目前抗旱效益, 对于降低农村经济系统的旱灾脆弱性、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水科院关于安徽省抗旱规划工程进行的调研和资料汇总, 即《安徽省抗旱规划工程部分汇总表》。使用了其中部分指标1990~2007年间全省合计的数据, 其中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农村人口、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受旱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因旱粮食损失量、因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抗旱投入资金 (中央、地方、群众) 、抗旱效益 (减少农业经济损失、减少粮食损失) 等。
3 安徽省农村抗旱效益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生产函数描述的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柯布-道格拉斯 (Cobb-Dauglas) 生产函数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 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主要研究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模型形式如下:
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 A是综合技术水平, 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 (单位是万人或人) , K是投入的资本, 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 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 μ≤1。
本文根据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 (Cobb-Dauglas) 生产函数理论, 进行抗旱投入效益分析。由于研究的是抗旱效益, 因此对生产函数进行了改动。设定抗旱投入资金K及抗旱投入劳动力L1的产出为减少农业经济损失Q。其中在抗旱投入劳动力L1中引入了旱灾因子———旱灾强度指数Id, 因此, 农村抗旱投入劳动力L1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其中, L为安徽省农村人口数。
构建引入旱灾因子Id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其中, Q表示抗旱投入减少的农业经济损失, A为综合技术水平, K表示抗旱投入资金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群众自筹的总和) , L1表示抗旱投入劳动力, m为随即扰动项。
3.2 旱灾强度指数Id的计算
农业旱灾统计中使用的受灾、成灾和绝收的概念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业旱灾的强度, 但不能给人们一个清楚的灾害强度概念。因此提出旱灾强度指数概念, 作为旱灾因子, 用来描述区域农业旱灾的总体强度。农业旱灾强度指数Id可定义为一个区域内有效受旱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
其中Id是农业旱灾强度指数;S1、S2和S3分别是农业旱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S播是历年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w1、w2、w3分别表示S1、S2和S3的权重, 根据不同受灾程度下作物产量下降的比例设定这些权重。从以往研究中得知, 一个地区农业旱灾损失达到30%左右的农田所占比例即可看作是农业旱灾强度。因此, 以S2的权重为单位1, 我们可以得到w1=P1/P2=0.45, w2=1, w3=P3/P2=1.78, 其中P1、P2和P3分别是受灾、成灾和绝收的产量损失比例。根据我国灾害统计定义, 我们可以用中值法来确定P1、P2和P3的值, 分别为P1=20%, P2=45%和P3=80%。从Id的定义可知, Id值越大, 表示该省份农业旱灾越严重, 旱灾损失也越大。
3.3 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并进行加权回归以消除异方差性, 得到如下结果 (见表1) :
由表1, 可以写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结果显示, 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都是显著的, 表明该模型是整体有效的。R2=0.99,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抗旱投入资金K和有效投入劳动力L1两个变量均对Q有正向促进效果, 相对于K, L1对于减少农村经济损失Q的作用不太明显。
4 结论
由模型计算结果可知, 有效投入劳动力 (L1) 和抗旱投入资金 (K) 对减少农村经济损失 (Q) 都有积极的作用, L1对Q的弹性为0.158, 即当K一定时, L1每增加1%, Q就会增加0.158%;K对Q的弹性为0.754, 即L1一定时, K每增加1%, Q就会增加0.754%。以2002年为例, 抗旱投入资金为1.9亿元, 减少灾害损失为21.5亿元, 当抗旱投入资金增加1%即增加0.19亿元时, 减少灾害损失将增加1.62亿元, 安徽省抗旱投入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L1对Q的弹性为0.158, K对Q的弹性为0.754, 即两个弹性之和小于1, 属于规模报酬递减型, 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即同时增加劳动力和抗旱投入资金来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 在实际的抗旱工作中, 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使得投入的抗旱资金和劳动力能更有效的实现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成福云, 干旱灾害对21世纪初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 2002, 2 (10) :31-33.
[2]商炎蕊, 农业旱灾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4) :101-105.
[3]李文娟, 覃志豪, 林绿, 农业旱灾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 (3) :111.
[4]刘娟, 农业旱灾与水利投资相关性分析[J].山东水利, 2006, (6) :9-12.
[5]商炎蕊, 干旱、农业旱灾与农户旱灾脆弱性分析[J].自然科学学报, 2000, 9 (2) :56-61.
[6]张志霞, 缺水地区水资源经济价值的异同辨析——以北京市和陕西省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10) :19-25.
[7]李文娟, 覃志豪, 林绿, 农业旱灾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 (3) :111.
[8]黄文胜, 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新疆财政支农政策为例[J].林业经济, 2012, (10) :94-97.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篇2
α (资本) β, α+β=1 (1)
该数学模型常常被后人引用作为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本文也试图运用该模型测算广东省农业与农村技术进步贡献率。
1 数据选取
农林牧渔总产值代表产出 (Q) ,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代表资本投入 (K) , 农村社会劳动者人数代表劳动投入 (L) , 选用1995至2008年的统计数据 (见表1) 。
2 估算劳动和资本弹性系数α、β
为了估算劳动和资本的弹性系数可把模型 (1) 变型为线性模型:
lnQ=lnA+αlnK+βlnL (2)
其中 Q:产出、K:资本、L:劳动
运用线性回归方法估算α、β值。采用spss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可测算出资本和劳动弹性系数α、β分别为0.258和0.742 (R2=0.975, 标准误为0.06) 。
3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为了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可把模型 (1) 变型为:
undefined
其经济含义是产出增长率表示为技术进步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的线性和, 而技术进步贡献率也就是技术进步增长率占产出增长率的份额, 由此可测算出1995年至2008年期间广东省农业与农村技术进步贡献率为12.52%, 资本增长贡献率为58.44%、劳动力增长贡献率为29.03%, 由此可见, 在此期间劳动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说明
这里所指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技术进步, 其中包括资源配置的优化、组织管理的改良、劳动技能的提高等因素, 目前人们多称为综合要素 (TFP) 贡献率。以上的测算结果只是相对的, 与测算时间段的选取以及数据的选取有关, 选取14年的数据是为了提高测算结果的可信度。本文是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客观评价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效果的一种尝试, 是2010年广东省农业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广东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评估”的研究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迈克尔P.莫瑞 (MICHAEL P MURRAY) .现代计量经济学[M].费剑平,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中国科学指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篇3
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又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GDP中主要的贡献来源于工业,因此,对工业产值的动力源进行探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理论上讲,迄今已有很多关于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动力、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等理论上的研究。如Chow(1993)、Borensztein和Ostry(1996)、Krugman(1994)、Young(2003)、李子联(2011)等,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常艳(2005)和刘晓红(2009)等学者通过计量方法对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彭国川(2002)和邱晓华等(2006)通过模型建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问题;尹子民、罗丽兮(1998)和未来10年我国工业增长的驱动力研究课题组(2011)则通过相应数据对中国工业的增长方式和速率进行了理论研究;陈勇、李小平(2007)、林毅夫(2008)、庞瑞芝(2009)和杜群阳等(2011)通过转型期间中国工业行业的新特征和出现的新理论对转型期间中国工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研究。
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尽管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工业增长的一些特征,但对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问题及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解答还不尽完善,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目前又是受人们普遍关注的。因此,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研究2009年中国工业增长中劳动力就业、固定资产投入与产出关系,试图找出工业增长的动力源,并进一步从研究结果出发,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转型之路提出一些具体且实际的建议。另外,笔者之所以考虑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它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具有很多优良特性,且在数理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文采用EViews 6.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一、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横截面数据,收集了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文采用了除港澳台地区的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资料,原因是港澳台与大陆的统计方式不一样,且港澳台地区的实际情况也于大陆有所不同。
2. 模型建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t)LαKβμ,本文将其随机形式表达为:,其中Y代表产出;X2i代表劳动力投入L;X3i代表资本投入K;ui为随机干扰项;e为自然对数的底;β1代表A(t);β2代表α;β3代表β。
显然,给出的产出与两种投入之间的关系式是非线性的。通过模型的对数变换,可得其线性表达式为:
令β0=Inβ1,则可得:InYi=β0+β2InX2i+β3InX3i+ui
因此,建立模型:InYi=β0+β2InX2i+β3InX3i+ui
其中:InYi代表被解释变量产出的对数;InX2i代表解释变量劳动力投入的对数;InX3i代表解释变量资本投入的对数;β0为截距项;β2和β3为偏回归系数,β2是保持资本投入不变时产出对劳动投入的(偏)弹性,β3是在保持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产出对资本投入的(偏)弹性,总和(β2+β3)是规模报酬的信息;ui代表随机干扰项;i指第i次观测。
(二)实证分析
通过对模型InYi=β0+β2InX2i+β3InX3i+ui的回归分析,得出各变量对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动关系。
1. 模型初始估计
假定模型InYi=β0+β2InX2i+β3InX3i+ui满足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用OLS法得到如下回归:
从方程InYi=1.0697+0.5927InX2i+0.6126InX3i,易得0=1.0697;
因此,可以看到2009年中国工业产出的劳动与资本弹性分别是0.5927和0.6126。换言之,在研究时期,保持资本投入不变,劳动投入增加1%,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59%。类似的,保持劳动投入不变,资本投入增加1%,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61%。把两个产出弹性相加得到1.20,即为规模报酬参数的取值。看得出来,在此研究期间,中国工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
从纯粹的统计观点看,所估计的回归线对数据的拟合相当良好。R2取值为0.9803,表示产出(的对数)的变异98%都可由劳动和资本(的对数)来解释。
2. 对模型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残差的正态性检验
利用EViews可知此模型的最小本征值是0.0296,最大本征值是1.9704。因此可得:k=1.9704/0.0296=66.5676<100,。根据本征值和病态指数(CI)可以判断,此模型多重共线性程度极低,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残差i的分布情况来看,其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通过正态性检验。
(2)异方差性检验
根据WHITE检验,可得:nR2=7.7369,其渐进地服从自由度为4的χ2分布,对于4个自由度,2.5%的χ2临界值是11.1433;5%的χ2临界值是9.4877;10%的χ2临界值是7.7794。因此可认为此处不存在异方差性。
(3)序列相关检验
本文采用德宾-沃森统计量来进行序列相关检验。在此模型中,观测次数n为31,不含常数项的解释变量个数k′为2。因此,已知D.W.=1.884972,即d值约为1.885。查表得:当n=31,k′=2时,dL=1.297,dU=1.570。此模型计算出来的值1.885>1.570,因此D.W.统计量显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4)显著性和拟合优度检验
通过上述的多重共线性、残差的正态性、异方差性、序列相关的检验,可以判断,本文初始估计的模型InYi=1.0697+0.5927InX2i+0.6126InX3i可确定为最终模型。
在该模型中,InX2和InX3均通过了t检验。F统计量值为695.1275,F检验通过。此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80257,拟合程度很好。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看,研究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关系,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
二、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判断及政策建议
(一)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判断
1.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依然是资本和劳动,解释度为98%
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除此之外,还有技术进步等的影响,但本文主要探讨劳动力与资本对工业产值的影响。从模型中可明显看出,由于工业产出的98%可用劳动力和资本来解释,因此,劳动力与资本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资本仍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这点由资本对产出的弹性0.61可以说明。
2.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由模型得出,在保持资本投入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1%,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59%;在保持劳动投入不变,资本投入增加1%,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61%。把两个产出弹性相加得到1.20,即为规模报酬参数的取值。由于1.20>1,因此呈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即表明技术水平一定时,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
3. 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劳动的产出弹性
2009年中国工业增长中,固定资产和劳动力对其作用依然很大,但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模型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资本产出弹性0.61大于劳动产出弹性0.59,两者的产出弹性比较相近,且劳动产出弹性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政策建议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中国不具备实行资本密集型经济的条件,须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面临经济转型,更需要对工业生产方式有所转变,由以往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具体地,要通过技术进步、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实现以效率不断提高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彻底摒弃过去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为此,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新技术和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转化,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 扩大国内消费,逐步降低中国过高的国民储蓄率水平
以扩大消费来代替资本的过度投入,让消费逐步取代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具体地,要逐步降低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力度,适当扩大转移支付支出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城乡居民扩大消费、降低储蓄提供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制定严格的食品卫生、环保等国家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正常的消费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消费政策,改善信贷消费环境;大力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服务消费等。
3. 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从研究结果看,我国工业前期的增长主要是靠固定资产投资,目前面临经济的转型,未来应加大的是人力资本的投入。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丰富的优势,但是劳动力素质的低水平投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低水平贡献,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致命弱点,所以应不断加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具体地,国家应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要促使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倾斜,促进教育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实际与我国通过扩大资本投资来使经济规模扩张的实质是相符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我国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潜力,开发并利用好人力资本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利用2009年中国分省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工业增长的动力源进行判断,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为98%,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外延式增长;同时,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和为1·2,说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通过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增长仍应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中要重视劳动的产出弹性增加,即人力资本是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未来持续动力源。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篇4
中国的经济在经过30多年的渐进式发展,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整个中国经济呈现出了阶梯状的的发展分布状况,东部是阶梯的第一级,中部地区是阶梯的第二级,而西部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欠发达地区,则处在阶梯的第三级。随着目前国家的新的一系列发展政策实施,比如说“泛珠三角区域9+2”、“皖江城市带”、“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等区域战略,可以想到,在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必然会掀起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的热潮。
二、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由于资源供给或需求条件发生变化而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
有关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最早是从国际角度开始研究的。在我国,最早研究产业转移理论的是卢根鑫博士,他于1997年出版了《国际产业转移论》,提出国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是产业转移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实践上,把承接区域产业转移作为国家政策付诸实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崛起的亚洲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也是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加上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东部地区的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快速的发展。
以上的理论概述和具体实践充分表明,区域产业转移不仅广泛的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而且这种理论完全可以加以创新,运用于我国整个从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的具体实践中去。
那么,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到底来怎样衡量?其到底如何产生?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欠发达地区该如何有效利用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对理论的研究有着极有力的说明,而且对提升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整合保持产业的整体优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新的分析模型
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是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运用最多的一类函数,它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1928年在研究了从1899-1922美国加工制造业之后提出来的,他们创造性的将技术资源因素引入投入产出函数,最后提出了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Y表示产量,A表示生产技术水平系数,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L表示劳动的投入量,α、β表示K和L的产出弹性。
当α+β=1时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当α+β<1时为规模报酬递减的生产函数,当α+β>1时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
2.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新模型构建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本文将构建新的分析计量模型。在建立新模型之前,先提出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1)在C-D生产函数中,已知的生产技术水平系数A是该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发生产业转移的数量、科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生产组织制度等的函数。又因为,通常来说后三个自变量与第一个,第二个自变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了便于下文的分析,最后将生产技术水平系数A看成是资本投入技术水平T和产业转移数量N的函数,即A=A(T,N)
(2)假设产业转移后的资本技术水平,通常比产业转移前的资本技术水平要高,因此必然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从而对移入区的相应产业在短时期内造成某种“排挤效应”,故可以近似的认为T与产业转移的数量N直接相关,我们记住K=K(N)。
(3)在分析产业转移时,通常认为该地域新的资本投入会大于未发生转移时的资本投入,从而新的资本投入会导致新的劳动力规模即L的增加,这样我们可以把劳动力L的简单看成是该区域内发生产业转移的数量N的函数,即L=L(N).
(4)由于产业转移必然会对移入区部分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而且该地区由于承接产业转移而实施的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加上给当地的环境造成的一定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构成了由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转移成本,本文记作C。一般来说,产业成本C与该地域的产业转移的数量N,与发达地域和欠发达地域形成的利润率差异P,以及移入区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系数的变化程度(T0-T1)有关,并成正比关系,即C=C(N,P,(T0-T1))
根据以上假设,建立新的分析计量模型如下:
由于考察产业转移的效果如何,主要是根据C-D的投入产出来进行比较,因此,设最后效果函数记作U,
则
是指产业转移后的生产函数,是指产业转移前的生产函数,属于外生变量,可以近似认为是一个常数,C=C(N,P,(T0-T1))是指由于产业转移发生的额外支出,即成本。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可以将新构建的模型转化为:
则U就是三个内在变量T、N、P的函数
3. 新模型中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U和N之间的关系
将上式对N求导,得到
通常来说,产业转移成本C会随着产业转移的数量N的增加而增加,另外,通过发生产业转移会使移入区的资源可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但是资源利用规模有限,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会促使U随着产业转移数量N的增加而递减的速度不断增大,从而区域内接受产业转移数量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而是应该存在一个合适的最佳规模,即当N=N时,U→max所以,最佳的产业转移数量应该满足:
①d2U/dN2≤0②dU/dN≥0
用相同的方法,来考虑U与生产技术水平T的关系,可以得出:
一般来说,移入区的产业转移生产技术平均水平T1>T0。由于太高生产技术水平的产业转移将有可能导致移入区内劳工素质达不到要求,基础实施等无法配套发展,所以对移入区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难以合理有效地发挥,反而削弱了产业转移效应,而且移入产业水平过高,导致产业转移的边际效应过快提高,不利于移入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转移的生产技术水平T应该满足:
①T>T0②dU/dT≥0
综上所述,我们所建立的分析计量模型可以完整的表述为
由上式可知,U的大小取决于U1、U2、U3。U4表示在产业转移资本投入和劳动力不变的时,移入区生产技术水平系数变化所带来的转移效应,这部分效应是由于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替代了原有的生产技术水平,从而引起了移入区产业层次的优化;U2表示在移入区生产技术水平系数和资本投入不变时,移入区劳动力投入L增加所带来的转移效应,这部分突出的表现在就业人数的增加;U3表示在移入区生产技术水平系数和劳动力就业不变时,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转移效应,表现在资本的大规模转移到移入区。
所以,产业转移的总体效应共有三个来源:生产技术提高所带来的优化层次效应、产业转移所带来增加劳动力就业的扩大效应和资本投入所带来的发展拉动效应。
四、以云南为例的实证研究
1. 2005年~2008年云南省各个产业的产值以及在GDP中的比重
单位:百分比
2. 基于新模型的促进云南产值增长的因素分析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对式(1)两边取对数得LnY=LnA+αLnK+βLnL
上式为多元回归方程,运用spss16.0软件中的Regression可以计算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计算得出,模型参数的置信度达到了99.2%,判定系数R的平方达到了98.4%,即拟合优度很好,总的来说,模型是经得起考验的。根据图得,α=0.159,β=4.958
因而云南省的04-08年的C-D函数为:
由模型可以看出,
①α=0.159说明目前整个云南声经济的发展,社会固定投资每增加1%,就会使总产出增加0.159%。一方面可以看出,投资的稳定性对于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目前云南省整个产业发展的投入和产出比并不是很理想,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0.4%左右的资本投资系数仍有一定的差距。
②β=4.958即对劳动力每投入1%,总产出就会增加4.958%,说明一方面目前云南的生产方式依然主要是靠对劳动力的投入来进行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依照这样模式发展,按照长远战略来考虑,这样的发展并不具有完全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说明加快云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努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
3. 云南省产业发展结构现状研究
通过以上对模型和数据的研究,可以看出:
(1)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侧面反映出效率低,结构不合理。云南的第一产业产值在全省GDP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一直徘徊20%左右;而且“大”与“低”的情况并存,农业产出依然主要是靠劳动力的高投入,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没有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高增值,没有建成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截止到2008年,云南第一产业人口数量为1638.4万人,而08年全年云南就业人数为2638.4万人,占到63.6%。产值产不到20%的第一产业却占了64%的就业人口,因此云南农业可转移劳动力巨大,只要第二、第三产业有所发展,就可以进一步接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2)第二产业中结构单一,综合效益低下,产品的初级化特征十分明显。在第二产业中,资源性、基础工业占60%以上,加工工业的比重极低。长期以来财政主要培育云南的烟草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两者上缴的税收可以占到云南税收的75%左右,而对其他行业的投入较低,造成全省支柱产业单一,一旦遇到不控制因素的影响,将会造成大规模的税收递减。2008年,云南全省第二产业产值2451.09亿元,仅占全国的1.7%。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总量有待提高。从04-08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徘徊在39%左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48%的水平。2008年,总产值2056.95亿元,也仅仅占到全国的1.8%。除旅游业保持稳定发展,其他服务性行业发展几乎是原地踏步,第三产业支柱依然单一,无论是总量还是产业结构都有待提高。
(4)缺乏比较优势,绝对优势产业极少。云南目前的支柱产业主要是烟草、矿产、水力发电、旅游、生物、有色金属冶炼等。在泛珠三角区域中,与云南有同种类似情况的省份主要有广西和湖南,加上区位地理优势,可以看到云南在能源,机械等方面,竞争力不如广西和湖南,缺乏比较优势。而在绝对优势方面,云南除过来花卉和烟草生产外,并没有别的产业具有绝对优势。因此,云南地处泛珠三角区域的最西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时机和重点,将影响整个云南产业结构在整个珠三角区域中的调整步伐。
(5)各产业科技含量低,整个产业竞争力差。据统计,在全国近70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云南只有一个(昆明),而且根据2009年云南省统计年鉴,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泛珠三角区域中排在末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科技水平低下,产学研没有实现链接,从而进一步限制了云南的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除部分产业外,其他产业效益低下,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
4. 云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云南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时,注定云南不能走一条“遍地开花”的老路,而是应该走一条“点对点”式的新的承接产业转移之路,具体可以解释为: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努力发展比较优势,放弃竞争劣势。
(1)继续保持绝对优势
众所周知,云南的烟草和花卉行业目前在国内具有绝对的优势,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卷烟生产基地和鲜切花生产基地。现在,云南烟草应该集中优势,进行资源优化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建设一两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卷烟生产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断开发新品种,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绿色烟草战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云南建设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卷烟生产开发基地。同时,在花卉行业,云南应充分建立粤、港、澳及周边国家的销售网路体系,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努力拓展海外市场,要将花卉行业建设成云南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争取把云南建设成东亚的花卉供应商。
(2)努力发展比较优势
①发展现代医药产业
云南多样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使得多种生物得到很好的培育,境内动植物资源无论从种类还是品质上都居全国前列,是世界上难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越来越多的东部生物制药企业,将其科研机构和生产线都迁往云南,实现产业转移,降低开发和生产成本。云南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吸引东部地区以及发达国家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运用优惠的土地、税收等政策,加快承接转移的步伐。《云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以建设国家级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契机,形成优势资源链、科技链、产业链,将云南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云南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转化,争取在国际、国内现代生物产业领域分工中形成较高战略占位。
②整合矿产业
众所周知,目前东部地区越来越多的资源型企业都在向中西部转移。这些企业与中西部的企业比较,往往具有较高的科研技术水平,在创新、成本、人员素质上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因为东部缺乏企业所缺少的原材料,导致成本偏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云南矿产资源总量大,品种多,品质高,开采成本低,已发现的矿产占到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4%,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云南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产业。但是,云南地处高原,偏居于西南一隅,地形条件欠佳,矿产产品的运输成本是发展云南矿产业的一个极大障碍。云南的邻省广西省,地靠南海,距广东省的距离近,加上它的矿产资源也即具有发展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云南发展矿产业,进而承接港澳粤资源型产业转移,进军东南市场的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因此,云南应该以泛珠三角地区市场为导向,整合云南境内的矿产制造业,大力实施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构建完善合理高效的公路、铁路运输网路,政府实行优惠的税收及土地政策,首先要先把东部实施转移的企业引进过来。
③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现在,东部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因为土地、工人待遇等等因素,将其企业迁往中西部,实现产业转移,继续保持产品的低成本水平。从第三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第一产业人口数量庞大,东部企业实施的产业转移正好给这些人口带来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良好机遇。因此,云南应该大力宣传云南在人力资源上所具备的优势,吸引东部企业来滇投资设厂,招聘当地工人进行生产,这样既降低了转移方的生产成本,又同时增加了承接转移方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有针对性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等特征的大型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建立,往往会吸引居于该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转移,为其提供生产或服务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由此会促进这个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目前,云南可以根据本省的一些大的制造企业,吸引东部地区的配套产业进行转移,吸引具有高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的企业来滇投资,最后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完美的结合。
⑤发展特色水电产业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多条大河流经该地区。据统计,云南省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0365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为9000万千瓦,列居全国第二,开发条件极其优越。现在,国家实施“云电送粤”战略,云南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水电产业,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稳步占领广东市场,进一步发展泛珠三角市场,努力把云南水电产业建设成最具环保和成本优势的产业。
(3)放弃竞争劣势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水平注定了在产业转移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肯定有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薄弱点。现在有些政府为了增加表面政绩,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加考虑、不加消化地、只要是东部企业来滇投资设厂我都批准,导致最后双方都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比如说造纸行业、电镀行业,东部很多企业迫于政府压力,纷纷迁往内陆省份,这个行业耗水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类似的很多行业,云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就要多加以考虑和实地调查。
另外,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为本省企业的发展打造宣传平台,宣传来滇投资设厂的优惠条件和措施,为企业提供产销信息平台,构建物流服务平台;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育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速知识更新,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大批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高级技工。当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启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也越来越快,云南处在战略桥头堡的最佳位置,政府可以根据云南省的区位优势,结合“泛珠三角区域”战略的发展,将云南整个产业的发展融入这三大战略当中,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来吸引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来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结合上述方法,放弃任何产业都实行“拿来主义”,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最后实现云南产业的结构优化,发展合理持续。
五、总结
本文对云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做了简单的综述,这是产业转移发生的基础。其次,通过构建新的分析计量模型,来说明产业转移的总体效应共有三个来源:生产技术提高所带来的优化层次效应、产业转移所带来增加劳动力就业的扩大效应和资本投入所带来的发展拉动效应。然后对云南历05-08年经济的发展数据的进行分析,以及对云南目前产业发展状况的进行描述解释。最后,从云南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承接产业的原则以及具体措施,另外也简要说明了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应该履行的各种职能。
通过分析发现,云南相比较发达地区所拥有的成本、资源优势使云南承接产业转移具有优势基础,但云南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的滞后使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不足。但总的来说,云南的优势明显大于不足之处,只要政策运用合理,措施实施得当,相信云南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前中国正掀起新的一轮产业转移的热潮。这篇文章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着手,构建新的分析计量模型,并对分析计量模型进行组成分析,然后结合云南省近五年来各种数据的分析,得出云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产业转移,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云南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苏华:产业转移理论与实践认识的两个误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9卷(1):139-142
[3]张弢李松志:产业区域转移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模型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1期: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