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之殇(精选3篇)
燃眉之殇 篇1
在旅游为主导因素的语境中, 宏村西递主入口外区域风貌格局变化巨大, 共同的模式为临近入口是较大面积的硬质铺装集散广场与停车场;且开挖了水池或荷花池;进入村落的入口格局或村内游览顺序改变———西递将入口调整到跑马楼与新开挖的水池之间, 且于入口前加建了一座必须通过的石拱小桥;而宏村将主要乘车客流由两棵古树为“牛角”的村口吸引到南湖为“牛肚”的村口。这般漂亮实用, 却与原本的格局风貌失之甚远, 有些苏州园林的影子, 又多了几分城市化的气息。
而当下国内出现与之相同问题的村落遗产并不在少数。曾与田野相依的古村落入口外区域, 经这般改变虽满足了旅游开发的需要, 可终究不复孕育村落遗产内涵的最重要的农业景观。虽仅为局部, 可毕竟是村落的眉目, 如同人之眉目般重要———其景观直接与村内景观对接, 毫无疑问应当是村落内涵的重要外延与支撑, 是村落整体风貌格局的重要因子, 所以, 对入口外区域景观的解读将很大程度影响对村落的解读。
就此问题, 除旅游开发的利益驱使这个鲜明的缘由, 我们还应当反思什么?
1 燃眉之殇的技术层面思考
1.1 上层条例的缺憾
上层指导条例的作用不容轻视, 2008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整体对镇村遗产核心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相对更加深入具体, 这便有利于约束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对于控制地带, 保护要求阐述得就相对笼统甚至含糊, 更谈不上对村落入口这样原本意义特殊的区域有格外的重视。这就使得控制地带的规划编制、尤其是入口外这最关键区域规划的编制的失当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再看个别条例———第二十五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 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 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其它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这2条规定不免让人心生困惑: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工水系、耕地等原本就非以自然状态存在, 那么其改变是否不需要经过上述主管部门批准?其中当然包含了村落入口外的人工绿地水系。既然整部条例不断强调对真实性和完整性、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而在该条却出现了“其他”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批准的改变。可在开发的语境中, 在村落原本就是一个动态发展体的前提下, 究竟怎样是所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究竟如何是可被批准的“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 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 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 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 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 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它设施的, 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该规定也难免让人的理解四处蔓延, 阐述的目标对象皆为核心保护区;那么在核心范围以外的控制范围, 是否意味着新建扩建所谓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以及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它设施的自由度相对增加呢?这样的规定, 无疑为村落入口外的随意新建扩建拆除埋下了伏笔, 而且在二十五条中已包含了在控制地带的一些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地改变是可以经职能部门批准实施的意思了, 所以, 入口外的停车场、集散广场等设施及其它景观要素基本水到渠成。
1.2 专题研究的缺失
当下对于包括村落在内的片区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 更多侧重整体探讨, 不外乎以下范畴:保护模式研究、保护方法与流程研究、保护管理研究;偶有针对个别问题的研究, 比如, 村落保护规划的生态研究等, 但却没有针对遗产入口规划的个案研究。
处在城市内部的某些片区遗产, 比如, 历史文化街区、园林、甚至城市中宗教建筑等, 因为自身在很大程度与城市关联紧密, 其入口区域自身就体现许多城市的特征;所以, 在其入口规划中,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不算突出, 就像开封大相国寺, 历史上其外部环境就非常都市化, 所以基本没必要在此类片区遗产的入口处规划做太多额外的思考。
可对于不同于城市里片区遗产的村落遗产保护规划来说, 在不违背其有机更新发展的基础上, 村落的“原生态”是规划始终应当坚守的立场。不管村落遗产原生态的内涵有多复杂甚至模糊, 但有一点必须清醒, 即村落遗产作为不同于城市遗产的重要本质就是该片区以农业为经济支柱, 所以它的原生态必然要体现与农业相伴相生的特征, 这种理念的落实必然包括村落的眉目———入口外区域。
对于村落遗产保护规划来说, 在控制地带内除了建筑, 更多的是农田景观, 也就是说, 其控制地带的大部分区域规划技术压力相对城市遗产的较小。但其技术压力却转移到了村落入口外规划上, 因为村落遗产难免开发旅游与发展经济, 但与农田相依偎的眉目的原生态也是必然的。但目前却没有对村落遗产入口外区域给与专题探讨, 依然套用整体的控制地带技术要求。而在实践中必然包含村落入口外规划, 但由于缺少针对于此的专项思考研究, 便总在一个大的笼统框架内出现偏差, 城市中片区遗产入口外规划的模式被不假思索的的搬到这里。与此同时还应注意, 在日常与包括遗产保护规划在内的专业领域, 习惯了将镇与村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需注意的是, 事实上镇与村的经济形态也是有所区别的, 所以即便是在镇遗产适用的入口外规划也不一定就完全适合村落遗产。
2 燃眉之殇的制度层面思考
在相关的条例法规中, 村落遗产规划的决策仍然清晰无误的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 虽然谈到了社会监督, 可蜻蜓点水般的阐述却看不出以什么制度保障。可问题在于:无论由哪一级的规划与文物主管部门来批准, 以我国目前的行政体系, 这些部门是否能够真正的独立行政?而且, 他们自身的裁判权, 也有一定的凌驾于遗产价值之上的空间, 比如某些影响传统风貌格局的改变为什么可以被政府批准?而这种批准有谁来进行权力的制衡?如果干脆被默认为没有影响传统风貌, 是否可以绕开程序?所以, 尤其是没有以具体制度保障在行政过程中来自民间个体、社团与机构的监督建议的席位语境中, 真正有利于村落发展与保护双赢格局的村落遗产保护规划的诞生便具有更多的偶然性。
3 燃眉之殇的人文层面思考
规划不是纯技术学科, 它必然要求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是规划编制者的而且是行政主管部门当然也包括涉及的学界的人文素养。可在村落遗产入口大肆的改变中, 几乎读不到其中对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怀, 既没有对村落的人文关怀, 也没有对游客的人文关怀, 更加谈不上对后世以及其它文化背景群体于某村落遗产价值诉求的人文关怀。不错, 村落从来就不是博物馆里没有生命的古老器物, 它必然生生不息的演变着。可问题就在于, 无论怎样变都应本着高度的人文诉求。当旅游发展成为唯一价值标杆的时候, 是否悲哀?以西递宏村为例, 入口处硬质的大面积集散广场与停车场, 斩断了人们对“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的小桃源的想象。西递荆藩首相牌坊原先以田野为伴, 人们可以清晰的读到诞生于农业文明的荣耀, 还有田园栖居那不同于江南水乡的质朴旷达。可如今倒映着牌坊的水体, 还有入口前加建的小拱桥, 多少有点时空穿越到苏州园林的感觉。这样的保护规划过程中, 没人安下心来细心解读这里的风土人情, 只有想当然的解构拼贴。而宏村外那片小荷花池, 于进入村子迎面看到的南湖风荷而言无疑是画蛇添足的重复。如果规划对宏村的生存智慧即牛形规划还有最基本的尊重关照的话, 则宏村的游览路线, 便应是依据牛形村落的仿生原理, 从两棵大树为牛角的村口进入, 依次参观牛头 (雷岗山) 、牛身 (房屋) 、牛肠 (水渠) 、牛胃 (月沼) 、牛肚 (南湖) ;而且, 仅从人对景观节奏秩序的感受来说, 也应当将牛角大树放在开端, 而南湖则是最华彩的篇章, 出了村口的田野则应是尾声;可当主入口被引导至了南湖, 乐章的秩序就被颠覆了。到达西递与宏村主入口的道路, 在不同程度上多了城市化的气息———修路是必然的, 但于西递来说, 修路不代表最本质的农田景被抹煞, 在贴近西递停车场的路段, 已经不到农田的踪影, 更像一个酒肆商铺林立的城镇而非乡村。宏村外的公路, 两边倒是农田依旧, 可沿公路两侧的绿化, 为何不用乡土植物, 却一如城市道路绿化的整齐与时尚呢?
4 村落遗产入口外区域规划对策
4.1 修正上层条例
在现行上层条例基础上, 应当增加村落遗产入口外区域的针对性规定, 毕竟该区域特征非常强烈, 重要程度应当等同于村落内部;即不能笼统的概括于对控制地带的要求框架内, 也要明确区别于城市中片区遗产的入口外区域。与此同时, 在增加的条例中, 还要具体规定不能够做什么, 而不能只谈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否则很难具有约束力, 因为每个人对那些要求的理解不尽相同。条例应有对究竟什么样的改变风貌格局的活动可以被批准, 什么是完整性与原真性等问题、概念在附录中进行补充说明。
4.2 增加专题研究
针对村落遗产入口外区域规划的专题研究应该涉及以下方面:
4.2.1 入口外停车场。
事实上, 为发展旅游设置停车场也是必然, 但它完全可以做到与古村落入口所依存的外部格局不冲突, 即可以规划到距离入口一定距离之外, 既不使游客步行感觉疲劳, 又不妨碍入口区域风貌格局。
4.2.2 入口外集散广场。
当下规划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定向思维———人流较多的地点, 入口处一定要设置集散广场。所以, 在停车场与入口的中间段落上, 是大面积的集散广场, 却无法使游客近距离感受到农田的存在。它和停车场一同, 抹煞着烟霞与草木的传说。其实包括村落遗产在内的许多片区遗产作为旅游景点, 并不存在像学校剧院体育场那样瞬间密集的人流, 而非得需要集散广场不可。换个角度思考, 如果入口不存在开辟集散广场的条件, 是否该遗产就无法成为旅游景点了?
4.2.3 入口外景观要素。
在入口外, 除了指示牌等功能性要素以外, 究竟需不需要新增景观要素?比如水体、花坛、铺装、雕塑、构筑物甚至建筑物等。依笔者拙见, 除必要功能的建筑物以外, 其余景观要素应尽量避免, 因为这样既保证了景观的原汁原味又无妨必要的功能。
4.2.4 与入口外区域相接近的道路。
与入口外区域相接近的道路, 切莫城市化。道路绿化、两侧的建筑、景观, 都要最大限度的维持原生态的特色。
4.2.5 其它。
除了上述方面, 在具体的实践中还会涉及到其它问题, 比如说, 宏村的游览路线跟主入口设置的关系。
4.3 健全制度保障
可以确信, 在民间对村落遗产保护持关注态度且具有相当水准的力量具有一定数量, 而且在西方社团参与社会事务的实践与理论已经有很多可以借鉴。所以在政府部门体系之外, 应以具体的制度保障来自民间的个体、社团、机构参与到遗产保护, 当然也包括村落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来, 包括遗产保护规划的立项、编制、决策、实施、修改等方方面面。相信这样也会为拯救村落遗产的燃眉之殇提供机遇。
4.4 呼唤人文关怀
其实所有的学科都离不开人文关怀, 无法想像一旦缺失对社会、历史、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思考, 一门学科会变成怎样的行尸走肉。就是村落遗产的入口外这样一个小小的区域, 但因其重要性就像人的眉目一样, 人文关怀的含量, 在这里必然会有相当程度的体现。
村落遗产的保护, 必然牵涉多方利益的博弈———就村民而言, 也许长期以来中国乡村的贫穷让他们更加渴望通过发展旅游来改变生存现状;就当地政府而言, 显著的经济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政绩;就专家学者来说, 不同的出发点也会使得部分专家的支持更加倾向于旅游开发;就游客来说, 生理的舒适度的诉求也使他们中的部分群体希望村落遗产保护规划中多提供所谓的便利, 就像张家界与黄鹤楼的电梯, 也不乏游客的叫好之声;就规划编制专业人员来说, 或许是自身的素养或许是迫于重重压力, 保护规划基本变成了旅游开发规划......于是村落遗产保护规划中的人文关怀便逐渐被稀释。
那么人文关怀的指向又有哪些?我们要关怀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毕竟这些都是人之所为;我们要关怀村落的居民, 经济发展是他们不容置疑的渴望, 但肆意的改变村落的风貌格局又在温水煮青蛙般的剥夺他们发展旅游所依赖的资本;我们要关怀游客, 他们对最本质风貌的诉求和旅途中生理舒适的要求, 同样不容忽视, 但这二者在很大的空间内不会冲突, 只是要决策者和设计者少点想当然;我们要关怀后世与其他文化群体, 祖先留下的村落, 本应在我们手里传承并向世人展示, 我们有什么权利让后世或其他文化群体难以解读它应有的面貌?
5 结语
村落遗产的眉目———入口外区域的保护规划, 在旅游开发成为强有力的价值标杆、燃眉之殇势不可挡的时候, 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村落遗产之毙了。毕竟这个区域即决定了这里给人的感受要么将直接迷惑对遗产内涵的解读, 要么与遗产内部给人的感受发生冲突;这里也承载着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所以, 我们需要思考当下的规划技术层面与制度层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以便找到具体应对的措施;而更加本质的是要就这个问题拷问对人文关怀的缺失, 并找回缺失的关怀。技术、制度与精神, 在村落遗产入口外的方寸眉目之间, 缺一不可。
摘要:由旅游开发主导, 许多村落遗产入口外区域的风貌格局被大肆改变;而作为风貌格局与农业景观紧密相关的村落, 该区域意义特殊, 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保护控制地带规划要求;否则不当的处理会对村落遗产价值造成燃眉之殇。本文从技术、制度层面和人文层面对产生这种状况的缘由进行了思考,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村落遗产入口外区域,农业景观,燃眉之殇,缘由,对策
垃圾焚烧新国标,难解燃眉之急 篇2
新国标能否消弭争论?总体来讲, 此次修订, 信息更加全面, 如在争议颇多的选址环节, 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影响等因素, 这是第一次见诸案牍;要求也更加严格, 烟气排放物的在线监测从“日平均值”变为“时平均值”。但显然, 与亦是最近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修订版相比, 这部新国标缺少了业界期盼的严格性, 同样一些条款不具现实可操作性。
在近4年时间里, 我们 (指作者及一起发起信息公开申请的民间人士) 曾先后向28个环保部门申请过生活垃圾焚烧厂排放数据的信息公开, 也对多个垃圾焚烧厂进行过实地调研。对比现实中民怨载道的问题, 此次国标修订未能对症下药, 在有些方面甚至南辕北辙。
在入炉废物上, 对比旧版, 新国标在第六条第1点中, 明确列出入炉废物是混合收集的垃圾, 暂且不说此举会致使垃圾分类再无动力, 而且, 混合垃圾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也被合法地入炉焚烧。
在这些入炉废物中, 不仅包含一般工业垃圾, 还包含了经过消毒的医疗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这让我想起在调查江浙一带垃圾焚烧厂时看到的情况, 无一例外在这些厂的垃圾储存池内看到了大量工业垃圾。工业垃圾成分复杂, 无疑加剧了生活垃圾焚烧厂污染排放控制的难度。询问当地环保部门如何保证这些工业垃圾不是危险废弃物时, 没人能够答得上来。我们根据调查发现问题进行投诉, 但从环保部到地方环保部门, 几乎没有回应。
新国标对上述入炉废物的放开, 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释放的信息就是工业垃圾都可以入炉了。
除了入炉废物的放松, 公众尤为关注的是垃圾焚烧厂产生的三废, 即废气、废水和废物 (炉渣和飞灰, 前者是垃圾焚烧后产生, 飞灰是在烟道里产生, 含有大量重金属和二英) 的排放和处置要求。
新国标毫无怀疑是进步的, 尤其是烟气排放要求中, 二英的排放被提到和2000年颁布的欧盟垃圾焚烧指令标准限值同样的要求, 可以实现在线监测的烟气排放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 要求是时平均值 (以前是日平均值) 。但是,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
先看看废气。雾霾当前, 新国标对于颗粒物的排放要求并没有包含大家非常关注的PM2.5, 没有硝基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六氯苯、多溴联苯醚等致癌物的监测。而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限值, 比2013年《山东省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部分轧钢产业, 和2011年环保部发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还要宽松。
对于公众非常关注的二英和重金属排放问题, 新国标在检测频率方面却无法让人放心。一座常年运行的垃圾焚烧炉, 每年的二英检测却只有一次, 又无监督性监测 (监督性监测是由政府财政出钱, 环保部门委托或者招标检测机构进行) 要求。一次的排放收集检测如何能代表常年的运行状况呢?
飞灰则是另外一个需要关注, 却未进入公众视野的排放物。这种含有大量重金属和二英的固体废物, 势必要按照危险废弃物的管理来执行。但是新国标对飞灰的最后处置, 不管是进入填埋场还是水泥窑, 都未有明确的要求。而从过去数年民间环保组织申请公开十余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飞灰转运和处置的登记记录信息时, 没有一个焚烧厂和环保部门公开过相关信息。
再来看看环保部门对垃圾焚烧厂排放情况的监管。在28个曾被我们申请信息公开的环保部门中, 令人非常沮丧的是, 只有一家公开过二英和重金属的数据, 而且只有一年的数据。
我们曾经实地调查十多个垃圾焚烧厂, 发现飞灰和炉渣乱堆、废水乱排等问题, 曾经多次向各地环保部门投诉, 最终都石沉大海。在修订稿征求公众意见期间, 十多家民间环保组织提交了意见, 环保部也未做出任何回应。没有公众参与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在现实执行中可能会迷失方向。
不管这次修订的标准有多么严格, 对于监管的信息, 环保部门如果不能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众监督的话, 那么无论是企业自行监测的信息, 还是环保部门的官方检测都将毫无意义。
燃眉之殇 篇3
据了解 , 这12台谷王DF168混流式烘 干机组投 入运营后, 日处理量可达400吨,能够辐射当地6万亩小麦、玉米作物的干燥需求。 东阿县义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张义松是东阿县谷王高端烘干示范基地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当地农业发展目前急需高品质、高效率的粮食烘干机,去年“ 三秋”本应是玉米的大收时节,可是连日的阴雨天气却让种植大户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正因为如此,张义松才决定上马大型烘干机组项目,而在产品的选择上,他更看重烘干机的作物兼容性。
在购买烘干机产品前,张义松做足了功课。 他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主流烘干机产品多以横流干燥方式, 技术水平较低,适用作物少,烘干效率低,每小时降水率为0.5%-0.8%。 中联重科谷王DF168烘干机采用先进的混流干燥方式,能够让热风与谷物充分接触,从技术上大大提高了干燥效率,降水率也提高到每小时0.8%-1.2%。 张义松说“: 目前市场上横流式烘干机产品较多,我做过比较,虽然不少产品加大吨位、改进干燥设计,但是在烘干效率、 粮食品质等方面, 与混流式烘干设备相比仍然存在本质上的差距,因此我选择一步到位。 谷王DF168烘干机组技术更先进,能够满足玉米、小麦、 水稻等多种作物的烘干需求,兼烘性强正好匹配我们这里多作物的种植特点,‘ 三夏’‘ 三秋’都可以保证作物颗粒归仓。 ”
据测算,由于晾晒不及时或是晾晒不当, 造成粮食虫害、鼠害、霉变、发芽,山东每年要损失45亿斤粮食,约占全省粮食产量的5%, 其中玉米的损失占很大比重。 业内专家指出,玉米水分降低5个百分点,安全贮藏天数约可提高10倍, 将大大降低贮藏损失。 在玉米籽粒机械化烘干的技术上, 玉米具有含水量较高,籽粒较大、含淀粉多的特点, 籽粒的果皮结构紧密光滑,对内部水分的蒸发有很大阻力,特别是在高温干燥介质作用下,会导致表皮胀裂,产生裂纹,因此对烘干机产品的热风温度、热风风量、热风相对湿度、粮层厚度等干燥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考虑粮食品质的同时,还要保证产品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问题,才能更大规模地推广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
作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中联重科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 针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推出谷王DF168 ( 5HX215D) 低温混流循环式烘干机, 填补了玉米机械化烘干高端产品的空白,真正做到玉米、小麦等作 物 “ 一机兼烘 ”。 谷王DF168烘干机采用变径的混流式干燥层设计,烘干效率高,干燥均匀;独有风量变频节能系统,全自动调节热风量,适应各种谷物;谷王二代干燥监控系统的采用,让操作更智能、 管理更得心应手; 搭载进口在线谷物水分测试仪, 能够实时精准检测水分值。
据了解,谷王DF168烘干机适用谷物品种广, 既能烘粮,又能烘种,适用于干燥玉米、小麦、 稻谷、高粱等多种作物。 作为一款节能环保型产品,谷王混流式烘干机单位热耗比横流式烘干机产品更低,且相同条件下所需风机动力更小,干燥介质单位消耗量也更小, 具有便于清理、不易混种的特点。
6月15日,山东省农机局局长高明飞一行来到聊城市东阿县谷王粮食烘干机械化示范基地了解三夏粮食烘干贮藏情况。
在谷王烘干机示范基地,高明飞仔细询问了谷王烘干机的补贴、作业量、烘干效果、燃料等情况,并指出“ 粮食的收获后处理是粮食颗粒归仓的关键环节, 有了烘干机就不怕粮食霉变,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在了解到谷王烘干机不仅可以用煤、还可以用秸秆作为燃料时,他高兴地说“ 秸秆综合利用是当前国家重点关注问题,烘干机可以燃烧秸秆对社会有益、对农民有利。 ”
在待烘干的麦堆前,高局长抓起一把麦粒仔细查看, 说“: 水分还不到标准,要抓紧烘干。 ”在得知谷王烘干机示范基地是山东省最大、 也是国内领先的烘干机示范基地时, 他表示希望抓住国家政策扶持的大好时机, 在其他地区大力推广谷王烘干基地的模式, 让山东省的粮食烘干实现多地建设、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燃眉之殇】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