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氯苯论文(共12篇)
对二氯苯论文 篇1
随着石化资源被逐渐消耗殆尽和温室效应的愈演愈烈,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力。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其中一员以其成本低、环境友好及重量轻、可弯折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关注。自首次被报道有机物光伏效应以来,30 年内,大量的科研人员都积极的参与到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中来,不断的有新的有机光伏材料和新的试验改进方法被报道出来。作为现阶段评价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光电转换效率(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的实验室记录一直都在不断被刷新。Kim等通过采用多个活性层叠加的方式来增加整个电池在太阳光谱范围内的吸收范围来提升转换效率,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1]。Price等通过使用不同活性层材料的方式使得他们的薄膜电池效率达到7%[2],Lee等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活性层材料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亚稳态结构,这种结构能够促使材料分子轨道的能级发生变化从而提升电池效率,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3]。尽管实验室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硅基太阳能电池( 15% ~ 25% ) 的转换效率来说还有较大差距,想要完全将其取代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4]。活性层是太阳能电池结构中重要的一层,由donor和acceptor组成的。一般来说,活性层是通过donor和acceptor的混合溶液旋涂完成的。溶剂的选择能直接影响到活性层的形态从而影响到最终的I-V曲线,所以溶剂的选择就至关重要。 P3HT和PCBM是最常用的donor和acceptor材料[5—9]。
采用尝试采用氯苯二氯苯和混合溶剂对活性层影响的方法来探索改进电池效率的方法,并且取得显著效果。发现混合溶剂给出最好的表现( sola performance) 这种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短路电流密度的提高引起的,同时研究了活性层AFM高度图和相图的区别及其吸收曲线。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聚3-己基噻吩(Poly-3-)购买于西格玛药品公司;
PCBM购买于Nano-C药品公司;
氯苯购买于西格玛药品公司;
邻二氯苯购买于西格玛药品公司。
1. 2 实验仪器
旋转镀膜仪( spin coater) 为Shinu + 仪器公司生产;
太阳光模拟器( solar simulator) 某仪器公司生产;
分子力显微镜AFM为Veeco仪器公司生产。
2 实验方法
如图1 所示,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做在有ITO镀层的玻璃板上,结构是ITO/PEDOT: PSS /P3HT:PCBM / Li F / Al。
2. 1 溶液制备
分别配制氯苯、邻二氯苯和混合溶剂( 氯苯: 邻二氯苯= 1∶ 3) 的20 mg /m L的PCBM和P3HT溶液;然后将PCBM和P3HT溶液按照1∶ 1的体积比混合。
2. 2 旋涂
将ITO玻璃分别置于超声振荡器中用去离子水、丙酮、和乙二醇中清洗后烘干备用,将ITO放置于紫外臭氧( UV-ozone) 处理20 min。然后将PEDOT: PSS( Clevios P VP 4083) 以厚度为40 nm旋涂到ITO玻璃基板上后放置到150 ℃ 环境中加热30 min。在充满氩气保护的手套箱中将上述已配制好的三种活性层溶液均以100 nm厚度分别旋涂到以覆有PEDOT层的ITO玻璃基板上。
2. 3 负极材料蒸镀和退火
将Li F和Al先后按照1 nm和100 nm的厚度蒸镀到上述已旋涂过活性层的基板上后送入烘箱以150 ℃ 的温度加热30 min后再自然冷却致室温。至此,实验制作部分完成。最后将制成的样品分别用原子力显微镜、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太阳光模拟器来检测其表面形貌、吸收光谱以及转换效率以分析不同溶剂对转换效率的影响结果。
3 结果与讨论
3. 1 伏安曲线的绘制
图2 为三种不同溶剂的活性层电池的伏安曲线,由此可以看出,混合溶剂组的转化效率达到2. 948% ,明显高于氯苯组的2. 474% 和邻二氯苯组的2. 602% 。相比氯苯为溶剂的参比试验,二氯苯和混合溶剂设备的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5. 26% 和19. 43% . 我们用氯苯作为参比试验( control) ,开路电压Voc是0. 617 V,短路电流密度Jsc是7. 180m A / cm2,填充因子FF是0. 559,最终效率是2. 474% ,邻二氯苯的Voc是0. 615 V,短路电流密度Jsc是7. 673 m A / cm2,填充因子FF是0. 552,PCE是2. 602% ; 混合溶剂的Voc是0. 619,短路电流密度Jsc是8. 264 m A/cm2,填充因子FF是0. 570,PCE是2. 948% 。从表1 可以看出,使用邻二氯苯的Voc和FF与氯苯情况类似,但是Jsc有6. 87% 的提高。从而使PCE有5. 17% 的提高。混合溶剂的效果最好,最终混合溶剂组的PCE的19. 43% 提高主要是由于短路电流密度Jsc的15. 04% 和FF的3. 04% 的改善引起的。
3. 2 原子力显微镜( AFM)
图3 是通过原子力显微镜( 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 测得旋涂后的活性层表面形貌和相分布情况。很显然,二氯苯组的表面比氯苯表面要平整,而相比于单纯氯苯和邻二氯苯组,混合溶剂组的样品具有更加平整的表面; 平整的表面有利于活性层跟电极的完好接触,增大有机活性层与Al电极的接触面积。
另一方面,从相图上来看,三组表面均有小的突起,表面的突起是聚合物的不同聚集形态造成的[10]; 很明显,这种突起的粒径从上往下也是逐渐减小的,混合溶剂组的相图突起的粒径更小,这样利于激子的扩散和电荷的分离; 因为通常激子的扩散距离只有大约10 nm更小更均匀的表面形态能够提高电流和填充因子[11]。
3. 3 吸收光谱图
图4 三条曲线为三种不同溶剂的活性层可见光吸收光谱,从图中可以看到混合溶剂组的活性层吸收光谱在400 ~ 520 nm之间的可见光吸收强度明显大于另外两组,而这个区间的吸收主要是由于聚合物P3HT引起的; 分析认为,聚合物的聚集形态能够影响到能带分布,从而影响到最终的吸收曲线。所以,混合溶剂能够让P3HT形成更好的聚集形态从而更好的吸收光,提高了光的利用效率。
4 结论
分别试验了以氯苯、邻二氯苯及这两种溶剂按照1: 3 的比例混溶物作为溶剂来进行旋涂制作薄膜太阳能电池。通过对比这三种不同溶剂所制成的电池的活性层的表面形态、紫外- 可见光吸收谱、以及伏安曲线,发现氯苯和二氯苯互溶物组的产物可见光吸收强度和光电转换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的氯苯组和邻二氯苯组; 其中,二氯苯的情况又稍好于氯苯组。通过AFM的分析认为,在混溶物组中由于两种溶剂的作用,使得P3HT和PCBM之间形成了更好的相分离,而且这两相的分离后的尺度都为纳米级,比较均匀和平整。从而提高了激子的分离效率致使产生更多的载流子,提高了光的利用率,因而会产生明显的光电转换效率。该结果同时探索出了通过尝试不同活性层旋涂溶剂的方式来探索提升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Kim J Y,Lee K,Coates N E,et al.Efficient tandem polymer solar cells fabricated by all-solution processing.Science,2007;317(5835):222—225
[2] Price S C,Stuart A C,Yang L,et al.Fluorine substituted conjugated polymer of medium band gap yields 7%efficiency in polymerfullerene solar cel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1;133(12):4625—4631
[3] Xie X,Ju H,Lee E.Band gap enhancement by covalent interactions in P3HT/PCBM photovoltaic heterojunction.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2010;57(1):144—148
[4] Dennler G,Scharber M C,Ameri T,et al.Design rules for donors in bulk-heterojunction tandem solar cells-towards 15%energy-conversion efficiency.Advanced Materials,2008;20(3):579—583
[5] Chen D,Nakahara A,Wei D,et al.P3HT/PCBM bulk heterojunction organic photovoltaics:correlating efficiency and morphology.Nano Letters,2011;11(2):561—567
[6] Ameri T,Min J,Li N,et al.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the P3HT/PCBM solar cells through NIR sensitization using a smallbandgap polymer.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12;2(10):1198—1202
[7] Dang M T,Hirsch L,Wantz G.P3HT:PCBM,best seller in polymer photovoltaic research.Advanced Materials,2011;23(31):3597—3602
[8] Drummy L F,Davis R J,Moore D L,et al.Molecular-scale and nanoscale morphology of P3HT:PCBM bulk heterojunctions:energyfiltered TEM and low-dose HREM.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1;23(3):907—912
[9] Yin W,Dadmun M.A new model for the morphology of P3HT/PCBM organic photovoltaics from small-angle neutron scattering:rivers and streams.ACS Nano,2011;5(6):4756—4768
[10] Shaheen S E,Ginley D S,Jabbour G E.Organic-based photovoltaics:toward low-cost power generation.MRS Bulletin,2005;30(1):10—15
[11] Peumans P,Yakimov A,Forrest S R.Small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thin-film photodetectors and solar cell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3;93(7):3693—3723
对二氯苯论文 篇2
采用SPE-GC/MS法测定水中对硝基氯苯和2,4-二硝基氯苯,优化了试验条件.对硝基氯苯在1.00 mg/L~80.0 mg/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2,4-二硝基氯苯在1.00 mg/L~50.0 mg/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对硝基氯苯为0.6 μg/L,2,4-二硝基氯苯为2.1 μg/L,回收率对硝基氯苯为86.2%~94.7%,2,4-二硝基氯苯为87.3%~95.4%.
作 者:刘斌 王京平陈山 徐民 朱国军 LIU Bin WANG Jing-ping CHEN Shan XU Min ZHU Guo-Jun 作者单位:刘斌,陈山,徐民,朱国军,LIU Bin,CHEN Shan,XU Min,ZHU Guo-Jun(盐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盐城,224002)
王京平,WANG Jing-ping(盐城师范学院化学系,江苏,盐城,224002)
二氯喹啉酸(盐)的科学正确使用 篇3
二氯喹啉酸产品是水稻田稗草的特效选择性除草剂,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使用历史,在我国的安徽皖南、上海、浙江杭嘉湖等地区使用剂量在逐渐增加,但其杀稗效果不如以前明显,甚至无效。这其中有稗草的耐药性进一步加强的因素,也有天气、温度、秧苗素质、使用不当等因素。笔者结合市场实际、走访调查、总结,对二氯喹啉酸产品的科学使用,正确使用、合理使用提出如下看法或建议。
二氯喹啉酸是防除水稻田稗草的特效选择性除草剂,属于激素类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稗草的生长点,使其心叶不能抽出从而达到防除稗草的目的。二氯喹啉酸能被萌发的种子、根、茎及叶部迅速吸收,并迅速向茎和顶端传导,使稗草中毒死亡。二氯喹啉酸对稗草活性高,药效反应迅速,施药后1-2天稗草嫩叶边缘开始退绿、黄化,2-3天后叶片变软、叶色发黄、一周后叶片萎蔫、腐烂致死。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二氯喹啉酸市场,为我国水稻的化学除草综合治理作出卓越贡献。近年来国内部分厂家在生产原药时将产品进一步延伸,由酸转化盐,更有利于稗草的吸收,杀稗速度明显加快,进一步延伸了此产品的生命期。
50%二氯喹啉酸制剂在国内的销售量大约1500吨左右,国内有30多个厂家登记,销量较大的有江苏快达、浙江新安江、江苏天容、新沂中凯、沈阳化工院试验厂、巴斯夫等厂家。
二氯喹啉酸产品十多年来的连续使用使得稗草的耐药性也进一步加强,多年使用的地区(如安徽的皖南、上海、浙江杭嘉湖地区等)抗药性明显(即使增加用药量,杀稗的效果不如以前明显,甚至无效)。加之,使用二氯喹啉酸时的天气、温度、秧苗素质、使用不当等因素,二氯喹啉酸的药害时有发生,为了能正确引导、科学用药,进一步延伸产品生命期,笔者结合市场实际、走访调查、总结,对二氯喹啉酸产品的合理使用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使用对象,掌握用药最佳时期。
二氯喹啉酸(盐)杀稗剂在水稻不同的栽培方式上使用是不同的,秧田、直播田必须在秧苗两叶一心期以后用药(两叶前使用有药害),移栽稻、抛秧稻可以见稗喷药。最佳用药时期为稗草的2-3叶期(4-5叶的稗草也可防除但须适当增加用药量)。水稻制种田不要使用该类药剂,防止因使用该剂(激素类除草剂)而影响花期不遇。浸种、露芽种子、秧苗2.5期以前、水稻分蘖期、孕穗扬花期使用二氯喹啉酸(盐)对水稻敏感,切勿使用。
2、严格掌握用药量、兑水量,选好器具科学喷药。
50%二氯喹啉酸(盐)在直播田、秧田使用,农业部登记:每667m2用30-40克。这是最佳用药时期(稗草2.5-3叶)的用药量,如果稗草的叶龄大就需适当增加用药量,要根据具体稗草情况确定合理的用药量。喷药兑水量要足,一般为30-45公斤,不得低于30公斤(防止药液浓度过高,造成秧苗药害)。如果是二氯喹啉酸盐使用时由于盐溶解有一定过程,因此在使用时要充分搅拌(或采用二次稀泽法)使其充分溶解,防止药效不均匀。在喷药器具选择上一般选择手动喷雾器,切勿选择机动弥雾机(防止药液浓度过高,造成秧苗药害)。喷药时要做到喷雾均匀,不重喷(防止单位面积用药量过高)、不漏喷(没有喷到效果不好)。
3、掌握苗情,注重天气,注重田水管理。
做到安全使用二氯喹啉酸,就必须掌握实际苗情,注重天气因素。弱苗、地膜覆盖的嫩苗由于抗恶劣环境差,就必须壮苗、练苗后使用二氯喹啉酸。气温低(低于20。C),水稻苗生长缓慢,水稻对二氯喹啉酸分解能力差,增加水稻对水稻安全风险。施药前,要排水至浅水或湿润泥土状,药后2-3天放水回田,并保持2-3cm浅水层5-7天,以后恢复正常的田间管理。同时要注意田面的平整,施药后若大雨淹苗要及时排水,水层超过5cm会降低其除草效果。旱育秧田、旱直播、旱稻由于水管理差,用药时须增加用水量,保持秧板湿润,使药效充分发挥。
4、了解药剂基本特性,切实解决非药剂本身引发的田间问题。
二氯喹啉酸激素抑制剂类选择性除草剂,与多效唑、烯效唑等杀唑类生长调节剂有拮抗作用而引发药害(葱管叶),因此,对使用过(或准备使用)多效唑、稀效唑的水稻要有30天间隔期才能使用二氯喹啉酸。对因天气(温度、降雨)原因,过早过量使用、重喷、弥雾机喷药、与抑制性生长调节剂如多效唑、稀效唑、矮壮素同期使用等人为使用不当的原因造成的田间问题(如生长点褪绿,心叶、嫩叶扭曲、纵卷或变为葱叶状、植株矮缩、根系变短受害严重时,新生叶变黑,萎缩扭曲而窝在外层叶鞘中久不伸出,致使植株生长停滞或逐渐枯死等药害症状)可以采用芸薹素、赤霉素(920)、玉米素、吲哚乙酸等刺激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微肥均匀喷雾进行生长调节,减轻药害恢复生长。
对二氯喹啉酸敏感的作物有:番茄、马铃薯、烟草、茄子、辣椒等茄科;芹菜、香菜、芫妥菜、胡萝卜等伞形科;西瓜、甜瓜、南瓜、葫芦等葫芦科;甘薯等旋花科;莴笋等菊科。使用时须避免敏感作物。使用二氯喹啉酸的水稻轮作作物可以是水稻、玉米、小粒谷类、高粱等,不可种植敏感作物。在使用二氯喹啉酸地田里,来年不可种植甜菜、茄子、烟草,红辣椒、甜椒、番茄及胡萝卜,需两年后才可种植。
5、轮换使用,减少抗性产生,延长产品生命期。
随着除草剂使用时间的延长,杂草抗药性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由于我国除草剂品种花费的时间长,因此一种除草剂长期连续使用,作用于同一靶标,加之农民在使用中对浓度和施用期掌握不准,极易造成杂草产生抗性,引起杂草群落的变化。轮换使用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靶标除草剂,可以减少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的产生。稗草出芽前可以采用芽前除草剂进行有效封闭,减少二氯喹啉酸的使用;稗草芽后生长期可以与五氟磺草胺、莎稗磷等轮换或交替使用。进一步延长产品生命期。
总之,使用二氯喹啉酸(盐),必须了解其产品特性,掌握苗情,注重天气,选准时期,科学操作,轮换使用,达到科学使用,正确使用、合理使用目的,减少人为操作不当引发田间药害,减缓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产生。
对二氯苯论文 篇4
关键词:马来酸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HPLC,含量
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为抗过敏药物,通过对H1受体的拮抗起到抗过敏作用,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所致的喘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明显改善鼻塞、流鼻涕等感冒引发的过敏症状[1],主要用于过敏性皮炎、血管舒缩性鼻炎、药物及食物过敏及其它过敏性疾患[2]。作为医院制剂,现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2,3],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专属性低,重现性差,测定结果通常偏高[4],处理过程繁琐,为了更好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本实验建立用HPLC法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
1材料
1.1仪器和试药
Agilent 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紫外检测器,自动进样器,色谱数据工作站);XP205型电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乙腈为色谱纯,水为纯化水,磷酸和磷酸二氢铵为分析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047-200606,105℃干燥3h后使用,按(C16H19ClN2·C4H4O4计,含量为99.7%);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某医院自制,批号2012-02-29、2012-05-23)。
1.2处方组成
马来酸氯苯那敏0.2g,浓薄荷水2mL,单糖浆800mL,羟苯乙酯0.5g,加纯化水至1000mL。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C18 (4.6mm×250mm,5μm);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铵11.5g,加水适量使其溶解,加磷酸1mL,用水稀释至1000mL)-乙腈(75:25);检测波长:262nm;进样量:20μL;流速:1.0mL·min-1;柱温:30℃。
2.2溶液的制备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中约含0.1mg的对照品溶液。
2.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10mL,置20mL量瓶中,用少量水洗出移液管内壁附着液,洗液并入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2.2.3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按处方,照2.2.2项下的方法制备不含马来酸氯苯那敏的阴性对照溶液。
2.2.4系统适用性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20mg,羟苯乙酯溶液20mL(取羟苯乙酯0.5g于200mL热水中溶解,即得),加水制成每1mL约含0.1mg马来酸氯苯那敏、0.25mg羟苯乙酯的对照品混合溶液。
2.3阴性干扰试验
将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阴性对照品溶液在马来酸氯苯那敏出峰位置无干扰,见图1。
2.4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2.2.4项下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201L,记录色谱图。理论塔板数按氯苯那敏峰计算不低于4000,氯苯那敏峰与羟苯乙酯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以外标法计算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结果:理论塔板数按氯苯那敏峰计为10415,氯苯那敏峰与羟苯乙酯峰的分离度为29.9。
2.5线性关系试验
精密称取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199.5mg,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得浓度为1.995mg·mL-1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标准储备溶液。精密量取上述溶液0.05mL、0.10mL、0.20mL、0.50mL、1.00mL、3.00mL和5.00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7组系列浓度的溶液。精密量取上述溶液各2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8917.0449x—23001.4311,r2=1.0000 (n=7),表明马来酸氯苯那敏在9.94575μg·mL-1~994.5075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6回收试验
按处方,取浓薄荷水、单糖浆、羟苯乙酯溶液,作为空白辅料。另精密称取马来酸氯苯那敏原料约16mg、20mg、24mg各三份,分别置200mL量瓶中,各按处方量加空白辅料和水至刻度,摇匀,滤过,配制成相当于含量测定浓度80%、100%、120%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按2.2.1项下方法制备回收率对照溶液。精密量取上述溶液各20μL测定,记录色谱图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回收率良好,见表1。
2.7稳定性试验
取2.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批号:2012-05-23),分别于0、2、4、6、8、12及24h取样测定,记录色谱图。结果:氯苯那敏峰面积RSD为0.79%(n=6),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
2.8精密度试验
精密量取2.5项下系列浓度溶液的第4份溶液20μL,连续进样6次,记录色谱图。结果:氯苯那敏峰面积RSD为0.48%(n=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9重复性试验
精密量取本品(批号:2012-05-23) 6份,按2.2.2项下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2.2.1项下对照品溶液各20μL测定,记录色谱图并计算其含量。结果: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平均含量为101.45%,RSD为0.93%(n=6),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3讨论
3.1检测波长的选择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对照品溶液在200nm~400nm紫外区进行扫描,在261.2nm处有最大吸收,并参照文献曾选择262nm[5,6,7],最终选用262nm作为检测波长。
3.2流动相的选择
曾选用甲醇-水系统[8]、乙腈-水系统[9,10]和甲醇-乙腈-水系列[11,12],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色谱条件[13],考虑主峰氯苯那敏峰与辅料羟苯乙酯峰的分离度受流动相影响很大,本实验对此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乙腈-水系统的色谱峰对称性好,基线平稳,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可有效防止拖尾。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25:75)为流动相时,氯苯那敏出峰时间为7.143min,羟苯乙酯出峰时间为21.590min,分离效果好,主峰出峰时间适当,阴性样品无干扰,故选之。
3.3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比较
马来酸氯苯那敏糖浆原质量标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在534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本次实验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批样品,结果表明,两种测定含量结果无明显差异。
3.4
家长对二年级学生评语 篇5
2. 周启龙家长这个学期你的学习进步一点点,妈妈希望你在新的学期里能改掉课堂上的一些毛病,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老师和同学们会更加喜欢你的。
3. 杨庭骏家长你喜欢读历史故事,这非常好,有助于你获取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你小学的五年就像历史一样即将被翻过,希望在新学期你能书写自己崭新的一夜。细心,认真是使你进步的好帮手,不信?你好好试试看!
4. 陈柯苇家长你是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但是学习不够努力认真,希望你以后注意学习方法同时用心一些,争取各学科都有较大进步,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5. 黄润钰家长本学期,小孩还是有点贪玩,学习成绩也还是有波动。可喜的是喜好自控能力在逐步提高,我们看到他在进步。期望在老师及家长的鼓励下,后边他能稳定并提高成绩。
6. 李威麟家长威麟,爸爸知道你长大了,发现你其实也明白很多道理了,但希望你能够做到对的方面父母会表扬,但错的时候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要做到知错能改采石浩孩子,才能有进步,爸爸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期望新的一年有更大进步。
7. 希望老师多一点道德教育,多一点学习难点,不要让孩子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天堂。
8. 现在的孩子有一股傲劲,希望老师严加管教,循循诱导,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是一个成功的人材。希望我女儿虚心的学习,有特长之处加强学,不断上进,不足之处要加强学习,力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养。
9. 孩子在过去一学期中,有了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家长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10. 女儿到这一学期,总体来说比以前有长足进步,明确了奋斗目标,看到了发展希望,有了健康向上的心态,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们!!
11. **能亲身体验洗碗的艰辛,并能联想到奶奶“洗碗很累”,萌想“我要帮奶奶洗碗”的想法,充满爱心!学校布置假期作业时能把体验生活感受真爱的现实任务作为假期作业之一,让广大家长看到了学校教育思想的变化,看到了xx小学教育观念的创新与升华如果有更多象xx小学一样重视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学校,则中国的教育迎来了光明!孩子有幸!家长有幸!
12. 孩子比较爱动爱说,主动学习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希望新学期培养学习兴趣,加强语文英语的听写能力!
13. 寒假在家表现良好。积极完成各科作业,对人有礼貌,有爱心。希望在下学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14. xx是一个乖巧可爱的小姑娘。在家里是一个开心果,经常语出惊人,把爸爸妈妈惹得大笑。你也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认真学习,唯一做得不好的是爸爸对你辅导不足,妈妈知识有限,所以希望你学习有困难时多问,多向同学交流,希望老师给予多点关心。感谢!
15. 孩子在家时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对感兴趣的东西接受能力非常快,不感兴趣的接受能慢一些。热爱做家务,能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学习成绩有待加强,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努力的。
16. 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培养与厚爱,孩子进步很大,假期里表现很好,帮家人做家务,关心亲人同学,按时完成作业。
17. xx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对长辈有礼貌,就是有点任性和自傲,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希望你能改正这个缺点。
18. 勇敢活泼率真脾气急躁,完成寒假作业欠主动,贪玩!再接再厉,步步高升!
19. 寒假初期,xx能认真完成数学试卷,英语语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忽略了。在假期中以玩为主,会让家中小妹妹,在外对大人礼貌招呼。平时已阅读完《窗边小豆豆》《小水精》《汤姆历险记》等儿童小说,寒假没有规定她要看哪些书。这个假期属于放任的状态。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母语迁移;二语习得;韩语汉字词
第一章 绪 论
迁移本来是心理学术语,兴起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这一概念。70年代,Larry Selinker提出了中介语假说,认为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与目的语。学习者的母语特征不是迁移到目标语中,而是迁移到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同时Selinker认为不应该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成是“干扰”,而应该看作是“认知过程”。学习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母语的干扰,而是在认知过程中采取有效策略,尽快掌握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本文通过对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对比研究发现,大部分韩国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理解和使用最终只停留在中介语层面,这正是由中韩两种语言中大量的汉字词的迁移作用造成的。
第二章 汉字词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一、汉字词与汉语的“致命相似度”
汉字早在公元前108年便传入朝鲜半岛,并逐渐开始推广使用。虽然今天的韩语文字系统已经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较大演变,但在韩国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献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汉字。古代汉语词汇进入到韩国语言系统之后,有些词没有发生改变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而有些词发生了演变,形成了具有韩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形式和意义方面仍然与汉语词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Lee(1968)曾经指出,结构相差太大的两种语言在学习时反而会很少出现干扰。陈珺(2013)认为“致命相似度”常常会发生在两种语言在某种形式具有“亲源”关系或“借用”关系的情况下。汉字词与汉语的“致命相似度”属于“借用”。汉字词与汉语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韩语中汉字词多借用了汉字的字面义,但在借用过程中或借用后,其语意褒贬、语体色彩、词性和用法都会根据自己语言的固有语法体系作出相应的细微调整。与此同时,汉语中本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在整个语法体系的制约下,处于不断的演变当中。
二、汉字词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
在词义的理解上,同形同义词难度并不大,但是同形异义汉字词会很容易引起母语负迁移,同形异义汉字词在形式上和汉语词汇一致,但是意义却又存在差异,如果照搬韩语汉字词来使用就会造成意义理解的影响。例如“客气”一词,在韩国语中“客气”指“假装有勇气、血气”等意思,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客气”是指“有礼貌、对人很谦让”,在汉语中别人向自己致谢后,我们经常回答“不要客气”,可是如果按照韩国语中“客气”的意思解释,就是“不要假装有勇气”,这在词汇的理解上会给双方带来很大障碍。同形异义汉字词会导致韩国学生理解和运用上出现误差,这部分词汇是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时候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和学习者对这部分词汇意义和用法的区别的敏感性会决定这部分词汇理解和使用出现偏误的程度,为了减少偏误,教师和学习者应该加强对这部分词汇的意义辨析。
第三章 母语迁移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一、心理距离的远近决定迁移的产生
韩语母语者对汉语的心理距离远近决定迁移的产生。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迁移,心理距离越远越不容易产生迁移。母语负迁移就是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进行替换而产生的偏误。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会受到其母语语音系统的影响。韩语汉字词通常在发音上和汉语相应词比较相近,当韩国学生听到这些汉字词时,心理上会有很强的认同感,并根据母语猜测它们的意思。如有的韩国学生会把“东奔西走”写成“东分西走”,这是因为韩语里没有唇齿音“f”,只有双唇音【p】和【b】。又如,韩国学生把“闷闷不乐”写成“闷闷不热”,这是因为韩语的辅音里没有舌尖后擦音“r”,学生学习了之后与舌尖中边音【l】混淆了,产生偏误。
二、语际与语序词汇共性对迁移的影响
韩国语和汉语属不同的语序类型,韩国语是SOV型语言,汉语是SVO型语言,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语序共性。俞理明(2004)通过英汉词汇共性的正迁移研究指出,“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在类型学上互不相关的情况下,正迁移也可以发生。”韩语和汉语虽然语言类型不同,但语际词汇共性常常发生正迁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可是,语序共性不易发生正迁移。例如:“我们白天玩了在公园;我学习汉语在中国。”这两个例句的处所状语“在公园、在中国”错位于谓语动词“玩、学习”的后面,其实韩国语处所状语的语序与汉语相同,也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即“在公园玩了”,但学习者对这种语序共性没有感觉。
结 语
本文通过分析韩语汉字词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阐述了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韩语和汉语词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并积极将此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相结合。重新认识汉韩两国语言的“异”和“同”,充分利用相似性中的母语正迁移,避免差异性中母语的负迁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母语的正负迁移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帮助韩国留学更好的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陈珺.成年韩国人汉语比较句习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刘乐乐.浅析汉韩同形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迁移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10).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外文文献:
[1]Lee,W.(1968).Thoughts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85-194.
二氯酞菁锡(Ⅳ)的合成研究 篇7
Wang等[8]设计了功能分子基, 通过分子开关调控酞菁锡中的锡离子。Greif等[9]制备了负载到银表面的酞菁锡, 并考察了其化学键的几何构型。Wooley等[10]用俄歇电子能谱考察了负载到银表面的酞菁锡吸附分子的特性。Roy等[11]研究了硝基取代酞菁锡配体, 对光学、分子结构、电子传输和光敏等特性的影响。Seotsanyana-Mokhosi等[12]报道了可溶性磺化复合酞菁化合物对食管细胞的光敏活性。目前, 二氯酞菁锡 (Ⅳ) 的合成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和六水合氯化锡为原料合成二氯酞菁锡, 寻找出最佳制备条件, 并对其进行表征, 为进一步产业化奠定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邻苯二甲酸酐 (邻苯二甲酸酐) 、尿素、氯化铵、钼酸铵、硫酸, 全为分析纯, 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盐酸 (优级纯) , 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SnCl4·6H2O (分析纯) , 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其它药品均为分析纯, 使用前经过纯化处理。
BIO-RED FTS3000红外吸收光谱仪, 美国;X’Pert X射线衍射仪, 荷兰;PHI-1600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美国;SX2-2.5-10马福炉, 武汉。
1.2 实验过程
1.2.1 固相法二氯酞菁锡的合成
首先, 分别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酐10.00g (0.068mol) , 尿素12.20g (0.203mol) , 六水合四氯化锡4.73g (0.013mol) , 钼酸铵0.27g (0.00045mol) , 氯化铵1.00g (0.019mol) 混合后加入到在装有搅拌器、控温仪和热水回流管的500mL四口瓶中。其次, 待冷凝回流用水沸腾后, 开始加热反应物, 待温度升至80~90℃时, 反应物缓慢熔化, 继续升温至120℃, 反应物全部熔化, 继续加热到150℃并恒温保持1h, 反应物逐渐变成白色泡沫状固体。然后继续升温至160℃时尿素等原料大量挥发, 粘在四口瓶上部及冷凝管中, 应注意防止冷凝管被堵死:温度到达220℃, 固体再次熔化。升到260℃, 并恒温保持1h后结束反应。最后, 待反应器冷却到约100℃时, 取出四口瓶底反应产物, 研磨成粉末后浸泡于200mL 1%稀盐酸中, 浸泡2h后抽滤, 刮下滤饼, 用热去离子水洗涤, 洗至中性, 干燥后得深蓝色固体粉末6.54g, 收率为70.70%。
1.2.2 二氯酞菁锡的提纯
称取4.00g粗产品, 分批在5℃以下溶于80mL98%的硫酸中, 保持温度不高于5℃ (2~3℃) , 搅拌1h, 过滤。然后在剧烈搅拌下, 将滤液逐滴加到1500mL去离子冰水中 (2~3℃) , 从混合物中, 析出晶体, 过滤, 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7。
1.2.3 二氯酞菁锡中锡含量的测定
取提纯后的二氯酞菁锡1.00g左右, 放入坩埚中, 在马福炉内加热到700℃, 继续加热4h, 停止加热, 冷却1h后取出坩埚, 坩埚内剩余灰白色粉末状固体, 检测为氧化锡, 称重。可由其质量推算原产品中锡的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二氯酞菁锡的合成
SnCl2Pc的合成反应过程见图1。
第一步反应先由邻苯二甲酸酐和尿素生成邻苯二甲基酰亚胺, 第二步是邻苯二甲基酰亚胺继续与尿素作用生成1, 3-二亚氨基异吲哚啉, 这两步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 第三步为1, 3-二亚氨基异吲哚啉和氯化亚锡反应生成二氯酞菁锡。因为这两步反应所需条件不同, 因此需要分别考察。
2.2 氯化铵用量对收率的影响
在酞菁的合成文献中大都提及加入氯化铵能提高收率, 因此对氯化铵的用量进行了考察。
考察条件为:反应温度为第1段120℃, 第2段260℃;反应原料投入量:邻苯二甲酸酐10g, 尿素12.2g, 六水合氯化锡4.73g, 钼酸铵0.27g;反应时间为第1段1h, 第2段1h。在此条件下, 考察不同的氯化铵投入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结果见图2。
由图2表明, 随着氯化铵的用量增加, 产物收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当未加氯化铵时产物收率为44.65%;当加入氯化铵达1g时, 收率达到为61.25%;再增加氯化铵的用量, 反应收率反而降低。因此, 氯化铵对该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加入1g时可以获得最高的反应收率。
[ (a) 尿素; (b) 邻苯二甲酸酐]
2.3 反应物配比对收率的影响
在反应温度为第1段120℃, 第2段260℃;反应原料投入量:苯酐10g, 六水合氯化锡4.73g, 钼酸铵0.27g, 氯化铵1.00g;反应时间为第1段1h, 第2段1h。分别测定n (尿素) ∶n (六水合四氯化锡) 比值为10∶1, 12∶1, 15∶1, 20∶1时的产物收率。在相同反应条件下, 保持尿素的量为12.20g, 分别测定n (邻苯二甲酸酐) ∶n (六水合四氯化锡) 比值为3∶1, 4∶1, 5∶1, 6∶1时的反应收率, 结果见图3。
从图3 (a) 可以看出随着尿素用量的增加, 产物收率先增大后趋于平稳。并在n (邻苯二甲酸酐) :n (尿素) :n (六水合氯化锡) =6∶15∶1时达到最高产率62.27%。但相对于n (邻苯二甲酸酐) :n (尿素) :n (六水合氯化锡) =5∶15∶1的61.51%只有稍微的增加, 因此15∶1的尿素用量是最合理的。并且预测, 如果反应器整体温度较为一致, 则尿素不会在反应器上部凝结, 而是回流到反应器底部继续参与反应, 将会更大的减少尿素的用量。
从图3 (b) 可以看出随着邻苯二甲酸酐用量的增长, 反应收率也增长。本反应邻苯二甲酸酐与氯化锡的理论摩尔比为4∶1, 当处于理论比时, 反应收率仅为43.89%两者摩尔比为5∶1时反应收率迅速达到61.51%, 但摩尔比增大到6∶1时, 反应收率仅增大到62.27%, 增加很不明显, 本研究认为此时邻苯二甲酸酐量的增加未能使收率达到较大的变化, 为了节省原料, 邻苯二甲酸酐的用量定在与六水合氯化摩尔比为5∶1最佳。
2.4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分别变化反应第1阶段和反应第2阶段的时间, 考察与反应收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见图4。
从图4 (a) 可以看出, 随着第1段反应时间的延长, 反应产率先上升后下降。在反应1h处达到最高点收率61.25%。这可能是因为第1段反应0.5h, 时间过短, 未形成足够的邻苯二甲酰亚胺, 以供下一步反应;而反应超过1h后, 随着时间的延长, 尿素、邻苯二甲酸酐以及四氯化锡等原料的挥发逐渐增多, 不利于反应, 因而使产物收率降低。
从图4 (b) 可以看出, 随着第2段反应时间的延长, 产物收率呈下降趋势。当反应1h时得到最高收率61.25%, 若反应时间再延长, 反而会导致产率的轻微下降。
2.5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反应条件与考察氯化铵一致, 第1段反应温度保持120℃;在此条件下考察适宜的第2段反应温度;第2段反应温度保持260℃, 考察适宜的第1段反应温度。当反应在第2阶段升温过程中, 在加热到200℃之前, 反应器内一直为乳白色泡沫状固体;当超过200℃时, 才会逐渐变成深蓝色, 并且在220℃时反应1h后, 收集不到目标产物, 说明此反应要求较高的温度才能进行。当反应温度达到260℃时, 可得到最高收率61.25%, 若继续升高应反应温度, 反而会导致产率的略微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当温度较高时, 会加快各种原料的挥发, 从而使实际参加反应得原料减少, 而使产率会略有下降, 结果见图5 (a) 。
由图5 (b) 可以看出, 随着第1段反应温度的升高, 反应的收率逐渐上升, 并在150℃时达到最高为70.70%。这是由于六水合四氯化锡具有强吸水性, 若在空气中研磨则吸收大量的水, 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因而搅拌后直接将块状的六水合四氯化锡加入四口瓶中, 混合可能不太均匀。当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50℃时, 超过六水合四氯化锡的沸点, 利于反应的进行。但温度若再升高, 则邻苯二甲酸酐, 尿素将大量挥发, 带走六水合四氯化锡, 导致实验基本无产物生成, 所以应当选择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50℃, 能获得最高收率。
2.6 红外分析
采用KBr压片法, 测得SnCl2Pc的红外吸收光谱如图6所示。
图6是SnCl2Pc主要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cm-1) , 从该化合物的红外图谱上看出3022cm-1的肩峰为苯环上的C-H伸缩振动峰, 3410cm-1为与仲胺的N-H伸缩振动, 1623cm-1, 1521cm-1, 1487cm-1为骨架的伸缩振动, 1600cm-1处的吸收是酞菁环中的C=N伸缩振动, 1300cm-1处的强吸收是C-N键伸缩振动,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确认SnCl2Pc的生成。
2.7 XRD分析
将二氯酞菁锡粉末压片后, 以钴为接收靶测定的X射线衍射光谱如图7。
从图7中可以得出其衍射角为9.919、31.146、17.440与数据库值相对应, 可以看出其为无定形的晶体, 这是由于在提纯过程中使用浓硫酸所致, 与其他检测方法配合可以确定其为二氯酞菁锡 (Ⅳ) 。
2.8 锡的含量分析
取提纯后的二氯酞菁锡0.86g, 放入坩埚中, 在马福炉内加热, 当加热到300℃时, 开始冒出白烟, 继续升到700℃, 维持4h, 停止加热, 冷却1h后取出坩埚, 坩埚内剩余灰白色粉末状固体, 确定为氧化锡, 称重为0.17g。可由其质量推算原产品中锡的含量。
理论锡含量:
实际锡含量:
可看出, 酞菁锡中锡的理论含量为16.90%, 实际测得为15.57%, 是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可能是操作损失所致。
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将二氯酞菁锡的粉末压成片, 固定在样品托上。校正或消除样品的荷电效应, 然后测定得到二氯酞菁锡 (Ⅳ) 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结果见图8。
从图9中可以看出, 锡电子能级为487.134eV, 而Sn-N键的电子能级理论值为487.00eV, 同时从图8中可以看出分析样本中含有大量的氯元素, 可以预测Sn是和N, Cl共同成键。
3 结论
用固相邻苯二甲酸酐-尿素法合成二氯酞菁锡 (Ⅳ) 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取药品量n (邻苯二甲酸酐) ∶n (尿素) ∶n (六水合氯化锡) =5∶15∶1, 并加入钼酸胺, m (钼酸胺) ∶m (六水合氯化锡) =1∶16, 加入氯化铵, m (氯化铵) ∶m (六水合氯化锡) =1∶5, 加热到150℃, 反应1h, 升温到260℃, 再反应1h, 处理后得到产品, 产率达到70.70%, 经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 锡的含量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证实确实为目标产物。
摘要: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六水合四氯化锡为原料, 氯化铵为催化剂, 采用固法合成二氯酞菁锡 (Ⅳ) , 并用元素分析、IR、XPS、XRD进行表征。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催化剂、反应温度和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寻找出最佳合成条件为n (邻苯二甲酸酐) ∶n (尿素) ∶n (六水合氯化锡) =5∶15∶1, 以钼酸铵和氯化铵为催化剂, 加入反应器中, 用水蒸汽冷凝回流, 在150℃反应1h后, 升温到260℃, 继续反应1h, 收率达到70.70%。
关键词:二氯酞菁锡,合成,分析
参考文献
[1]殷焕顺, 邓建成, 周燕.金属酞菁的固相合成法[J].染料与染色, 2004, 41 (3) :150-152.
[2]殷焕顺, 邓建成.锡酞菁及其磺化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6, 25 (4) :52-56.
[3]俞开潮, 程红, 金玲.光动力治疗用酞菁类光敏剂的合成研究进展[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2003, 21 (2) :138-146.
[4]Yu S K, Ma C Y, Cheng C H, et al.[J].Dyes and Pigments, 2008, 76 (1) :492-498.
[5]Chauke V, Durmus M, Nyokong T.[J].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 2007, 192 (2) :179-187.
[6]谈廷凤, 王世荣, 白翔, 等.酞菁氯化铟的固相合成及光敏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 (6) :1167-1171.
[7]胡雅琴, 李祥高.酞菁类有机光导体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 2007, 35 (7) :5-7.
[8]Wang Y F, Kroger J, Berndt R, et al.[J], J Am Chem Soc, 2009, 131 (3) :3639-3643.
[9]Greif M, Castiglioni L, Seitsonen A Per al.[J].Phys Rev B, 2013, 87 (4) :085429-085437.
[10]Woolley R A J, Martin C P, Miller G, et al.[J].Surf Sci, 2007, 601 (5) :1231-1238.
[11]Roy M S, Deol Y S, Janu Y, et al.[J].J Mater Sci-Mater El, 2009, 20 (6) :984-995.
对二氯苯论文 篇8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 Waters2487紫外检测器, 德国 SARTORIUS CP225D电子天平。
1.2 试药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湖北XX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20080306、20081121、20090113) ;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00047-200606, 纯度:99.7%) ;辛烷磺酸钠 (山东省禹王实业总公司化学试剂厂) ;乙腈为色谱纯, 水为Milli-Q纯净水,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105℃干燥3h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 加水制成浓度为0.02mg/ml的对照品溶液。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10片, 精密称定, 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 (相当于马来酸氯苯那敏4mg) , 置200ml量瓶中, 加稀盐酸2ml与水适量, 振摇使马来酸氯苯那敏溶解, 并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静置, 滤过, 取续滤液, 即为供试品溶液。
2.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称取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辅料粉末, 按“2.2”项下的制备方法处理为阴性对照溶液。
2.4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实验
色谱柱:Agilnet TC-C18 (150mm×4.6mm, 5μm) , 柱温:30℃。检测波长:260nm。流动相:0.005mol/L辛烷磺酸钠 (用醋酸调节pH 3.0) ∶乙腈=3∶1;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 理论板数 (n) 按马来酸氯苯那敏峰计算达12 500, 且与各杂质峰的分离度均符合要求, 阴性样品不干扰样品的测定。见图1。
2.5 精密度实验
取对照品溶液20μl, 连续进样5次, 记录峰面积, 并计算5针马来酸氯苯那敏峰面积的RSD为0.5%,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 线性实验
取对照品溶液, 分别取5、10、20、35、50μl进样, 各2次以上。以峰面积 (A) 对浓度 (C) 进行回归, 得马来酸氯苯那敏回归方程为A=2.0×107C+6.36×103, r=0.9995, 在0.005~0.05mg/ml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2.7 稳定性实验
取供试品溶液于1、3、6、9、12、24h分别进样20μl, 记录色谱图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峰面积, 结果马来酸氯苯那敏峰面积的RSD=0.7%。
2.8 重复性实验
取同一批号 (20080306) 样品6份, 制备供试品溶液, 按本法测定, 结果马来酸氯苯那敏占标示量的平均百分含量为99.7%, RSD为0.6%。
2.9 回收率实验
取已测定含量的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供试品, 研细, 精密称取已测定含量的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细粉适量 (相当于马来酸氯苯那敏10mg) 9份, 0.20g, 分别精密加入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8.0、10.0、12.0mg, 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并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 分别进样, 结果见表1。
注:*样品量相当于马来酸氯苯那敏
2.10 耐用性实验
取对线性实验项下的对照品溶液, 分别用Kromasil 100-5 C18柱 (150mm×4.6mm, 5μm) 和Agilnet TC-C18柱 (150mm×4.6mm, 5μm) 重复进样6次, 进行耐用性实验, 12针进样的峰面积RSD为0.3%, 耐用性结果较好。
2.11 样品的测定
取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供试品3批, 按本文方法进行测定, 记录色谱图, 计算马来酸氯苯那敏占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百分吸收系数法测定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2。
3 讨 论
目前, 2005年版《中国药典 (二部) 》收载了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的质量标准, 其中含量测定项采用的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百分吸收系数法, 由于百分吸收系数法的专属性不高, 辅料中杂质很容易影响吸收值, 从3批供试品测定结果也可知百分吸收系数法测定的结果均高于高效液相法[3]。本文建立采用RP-HPLC法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的方法, 在200~400nm区对对照品溶液进行紫外扫描, 结果表明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 故选定紫外检测波长为260nm。在本法中流动相的选择也较为关键, 经多次实验, 选用0.005mol/L辛烷磺酸钠 (用醋酸调节pH 3.0) 和乙腈 (3∶1) 为流动相, 因辛烷磺酸钠为常用的离子对试剂, 有助于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并能改善峰形, 流动相的pH值对离子对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经实验将pH值调节至3.0效果较佳[4,5]。因离子对试剂是根据离子之间的作用来吸附在离子化的键合相上的, 所以离子对试剂对色谱柱的伤害非常大, 所以实验后一定要将色谱柱冲洗干净。本法与药典法比较更简便、准确, 专属性更强, 可用于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
摘要: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net TC-C18 (150mm×4.6mm, 5μm) , 流动相为0.005mol/L辛烷磺酸钠 (用醋酸调节pH3.0) ∶乙腈=3∶1, 流速为1.0ml/min, 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60nm。结果马来酸氯苯那敏浓度在0.005~0.05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5) ;平均回收率为99.0%, RSD=0.8% (n=9) 。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 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可用于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
关键词:马来酸氯苯那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1]芦晓春, 彭骥涛, 宋岳.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含量测定方法改进[J].中国药业, 2009, 18 (4) :30.
[2]杨萍, 熊然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J].World Health Digest, 2007, 4 (5) :20-21.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0.
[4]何勇虎, 周小露, 陈洪骏.HPLC法测定治感佳胶囊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J].今日药学, 2008, 18 (4) :26-27.
我国对二甲苯市场分析 篇9
一、国内PX供需情况
受聚酯和PTA工业快速发展的拉动, 国内PX生产能力日益增长。表1是2011~2013年我国PX供需情况。随着大连福佳大化100万吨/年的建成投产, 2012年我国PX产能为926.1万吨, 约占全球PX产能的24%。2013年, 我国PX总生产能力为1110.8万吨, 新增PX产能包括:腾龙芳烃 (漳州) 有限公司160万吨;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60万吨;中国石化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从70万吨扩容至77万吨。尽管新增能力较大, 但受原料供应困难及生产设备故障、检修等影响, 实际供应能力没有增长。另外受炼油负荷下降的影响, 全年实际PX产量比2012年略有增加, 约为770万吨, 开工率69.3%。2014年, 国内预计投产PX装置还有: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从70万吨扩容至100万吨;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65万吨。近年来, 国内环保意识增强, 加之市场“妖魔化”PX, 多地出现抵制PX的情况, 导致PX扩能受阻, 辽宁华锦、广西钦州佳龙、中化泉州、中海油惠州、恒力大连等均有PX新建或扩建计划, 但以上项目大多进展缓慢, 预计将在2018年以后投产。
万吨/年
近几年我国PX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下游PTA和聚酯产业发展。从2010年开始, 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X消费国, 2011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突破1000万吨, 达到1132.7万吨;2012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为1329.36万吨, 同比增长17%;2013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突破1500万吨, 达到1657.2万吨, 同比增长25%。我国PX几乎全部用于生产PTA, 预计到2020年PTA产量约为4400万吨, 对PX的需求量约为2880万吨, 而同期PX产量只有约2200万吨, 供应缺口达680万吨, 自给率约为76.4%。
二、我国PX进出口情况
近年国内PX供应量严重不足, 需要进口大量的PX, 国内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2011年我国PX进口量为498.2万吨, 出口34.79万吨, 进口依存度40.9%;2012年我国PX进口量为628.58万吨, 同比增长26%, 出口19.22万吨, 同比减少45%, 进口依存度45.8%;2013年我国PX进口量猛增至905.3万吨, 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44.0%;出口18.1万吨, 同比减少5.7%;进口依存度53.5%, 上升了9.4个百分点。较大依存度使国内厂家失去对PX的定价权, 外盘价格的波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市场价格。据了解, 我国PX进口主要来源于自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 三地进口量分别达281万吨、217万吨和163万吨, 占进口总量的72.9%;同2012年相比, 三地的进口量分别增长了47.5%、22.4%和184.2%。预计2014年国内PX的供需缺口或将扩大, 净进口量将达到950万吨左右, 供应持续紧张。按照目前PX和PTA项目建设进度,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PX。
三、国内PX市场分析
PX直接生产原料是异构混合二甲苯, 而混合二甲苯主要来自石脑油。目前PX主要是通过石脑油和混合二甲苯两条路径生产。图1是2013年1月~2014年2月国内MX、PX、PTA市场行情。2013年1月~2014年2月国内PX市场走势MX市场大方向走势上保持一致, 市场PX-MX平均价差由3000元/吨, 降为1400元/吨。扣除加工成本, 相对于聚酯产业中下游面临的亏损困境, PX生产环节总体利润水平仍较可观, 依然享受着聚酯产业链的绝大部分利润, 但PX行业平均利润为有降低的趋势。
国内由于公众对PX项目的抵触, 自2010年以来PX装置落地困难, 产能增长速度缓慢, 但下游PTA产能却大幅扩张。供需失衡之下, PX价格一路走高。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 从2010年到2013年4月, PX市场均价从8354元/吨涨至1.25万元/吨, 涨幅高达49.6%, 整个市场处于快速上涨阶段。2013年3月份成为了PX价格的转折点。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3月PX价格从1.28万元/吨跌至1.18万元/吨, 下跌幅度高达7.66%, 此后缓慢下跌, 7月跌至10550元/吨, 9~10月反弹到11100元/吨后又开始下跌, 12月跌至10500元/吨。全年跌幅达到12.23%。进入2014年, PX的下跌速度又开始加剧, 1月至今价格累计下跌近3%, 2月下跌至9850元/吨。从2013年起, 随着PX市场供应预期的改善, PX环节的高额利润有开始向下游PTA及聚酯转移的趋势。2014年亚洲地区有望迎来PX大幅扩产, 供应紧张局面将逐步缓和, PX生产商的议价能力面临削弱。预计2014年及今后几年我国PX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收窄。
结语
近年来, 随着国内环保意识的增强, 加之市场“妖魔化”PX建设项目, 导致国内PX扩能受阻, PX供应缺口逐年加大, 我国PX产业发展已明显滞后于下游PTA和聚酯产业发展。因此, 政府和企业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加快PX产能建设步伐, 解决我国PX进口依存度继续提高的压力, 掌握PX定价的话语权, 保障PX-PTA-聚酯产业链的产业安全。
摘要:对二甲苯 (PX) 是重要的芳烃产品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国内PX生产、消费情况, 并对国内PX市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对二甲苯 (PX) ,生产,消费,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明。我国对二甲苯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建议[J]乙醛醋酸化工, 2013, (6) :20-23.
环氧高沸制备2,3-二氯丙烯 篇10
环氧氯丙烷( ECH)[2]化学名称1 - 氯- 2,3 环氧丙烷,是生产环氧树脂、合成甘油、氯醇橡胶的重要原料,也可以用于制造玻璃钢、胶粘剂、阳离子交换树脂、电绝缘制品、特种合成树脂[3],也可用于增塑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和医药等行业。还有报道环氧氯丙烷可以制取超微粒子,目前环氧氯丙烷产量达到了300 万吨/年。主要生产方法是丙烯高温氯化法[4 - 5]; 甘油法[6]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投产的更为环保的环氧氯丙烷合成方法,产量目前并不大,占市场份额的5% ~ 10% 。丙烯高温氯化法生产环氧氯丙烷有一重要副产物,俗名叫环氧高沸,每年有数万吨的产量,主要用在涂料行业,利用率不高,对环境不友好,毒副作用大。其主要成份是1,3 - 二氯丙醇( 5. 5% ~ 10% ) 、2,3 - 二氯丙醇( 0. 21% ~ 1% ) 、1,2,3 - 三氯丙烷[7 - 8]( 75% ~ 80% ) 和四氯丙醚( 10% ~ 14% ) ,有报道先将环氧高沸再进行精馏分离[1],将1,2,3 - 三氯丙烷含量提高到94% 以上进行回收利用。但要通过多次精馏分离,能耗相当大。将环氧高沸全部转化为1,2,3 - 三氯丙烷[9],用于制备2,3 - 二氯丙烯[10]能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
1 反应机理
环氧高沸中的各组分在催化剂无水氯化锌的作用下,与气态的氯化氢反应,生成1,2,3 - 三氯丙烷,反应方程式如图1 ~图3。
1,2,3 - 三氯丙烷中的氯是强吸电子基,电子云偏向氯,呈电负性,相邻的碳上的氢显示正电性,其中仲碳上所连的氢活性最强,容易与氢氧根结合生成水,即是 β - 消除反应( 卤代烷烃的卤素原子与 β 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在碱性条件下,以卤化氢的形式脱去,形成烯键) ,对于1,2,3 - 三氯丙烷,脱去一分子氯化氢,形成2,3 - 二氯丙烯[4]。文献提到的碱是氢氧化钠,但后期的废水不易处理,且碱性太强易生成副产物1,3 -二氯丙烯( 图3) 。改用氧化钙,生成的副产物氯化钙过滤后烘干后可以做为商品出售。反应方程式见图2。
2 实验部分
2. 1 环氧高沸纯化
250 m L四口烧瓶投环氧高沸100 g,加入无水氯化锌3. 5 g,温度升到55 ℃ 后,通入干燥的氯化氢气体10 g( 钢瓶减重法测得) ,尾气用30% 的液碱吸收,搅拌,缓慢升温,回流比较大,当回流变小时,逐步升温到155 ℃ ,无回流后,保温再通0. 5 h氯化氢,停止通氯化氢,停反应,用氮气吹尽瓶中的氯化氢,冷却到室温,减压( 13. 333 k Pa) 闪蒸出1,2,3 - 三氯丙烷。气相检测1,2,3 - 三氯丙烷含量≥95% ,水份一般在1% ~ 1. 5%可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2. 2 2,3 - 二氯丙烯合成
250 m L四口烧瓶中投1,2,3 - 三氯丙烷100 g搅拌升温到60 ℃ ,停加热,加入氧化钙粉未( 200 ~ 300 目) 10 g,温度会上升到90 ℃ ,当温度降到70 ℃ 以下,再加氧化钙粉未( 200 ~300 目) 10 g,温度再次回升,当温度再次降到80 ℃ 以下时,再加氧化钙粉未( 200 ~ 300 目) 5 g,温度回升到90 ℃ ,缓慢加热,保温5 h,冷却到30 ℃ ,过滤掉固体物质,得到2,3 - 二氯丙烯粗品,气相检测含量≥95% ,2,3 - 二氯丙烯粗品经简单精馏,截取顶温92 ~ 94. 5 ℃ 馏出物73. 2 g。馏出物经红外光谱与核磁质谱鉴定为2,3 - 二氯丙烯。
3 产物分析与鉴定
( 1) 反应过程监控采用气相色谱检测,条件为: 色谱柱为DB - 17 毛细玻璃管柱,FID ( 氢火焰离子化) 检测器, 柱温180 ℃ ,汽化室温度240 ℃ ,检测器温度240 ℃ 。
( 2) 用KBr压片进行红外光谱检测产物2,3 - 二氯丙烯,结果如图4。
红外分析: IR ( KBr pellet,cm- 1) : 2925 ( w,CH2伸缩振动) ,2 847( w) ,1 637 ( S,C = C伸缩振动) ,1 399( m) 。
( 3) 核算磁共振( NMR) 表征,以TMS为内标,用CDCL3做溶剂检测,产物2,3 - 二氯丙烯的1H NMR图如图5。
1H - NMR CCDCl3, δ, ppm: 4. 158 ( 2H, S, CH2) ,5. 417 ( 1H,d, H ( CH2) ,J = 2 Hz) ,5. 585 ( ( 1H,d,H( CH2) ,J = 2 Hz) 。
对照产物的红外图谱与核磁图谱可以确定分子结构如图6。
4 结果与讨论
4. 1 催化剂无水氯化锌的用量对1,2,3 - 三氯丙烷含量、产量的影响
注: 环氧高沸投料量均为100 g。
环氧高沸纯化反应中,催化剂无水氯化锌的用量影响反应质量与产物数量,氯化氢通入的速度不影响反应的质量,反应温度低于55 ℃ 反应非常缓慢,但温度升的太快易冲料。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环氧高沸纯化反应条件催化剂无水氯化锌的用量在控制在环氧高沸质量出的3. 5% ~ 4. 0% 。
4. 2 氧化钙的用量对2,3 - 二氯丙烯含量、产量的影响
2,3 - 二氯丙烯制备反应中,氧化钙的投料量对2,3 - 二氯丙烯含量、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当投料量≥25. 0 g时,2,3 -二氯丙烯含量、产量达到了最佳。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分批加是防止升温过快冲料不易控制反应。反应温度选择在60 ℃ 加氧化钙后,立即开始反应,如果加氧化钙时的温度过底,则易发现突然开始反应,引起冲料。
注: 1,2,3 - 三氯丙烷投料量均为100 g。
利用环氧氯丙烷废料环氧高沸制备2,3 - 二氯丙烯的关键在于环氧高沸的提纯,以往的做法是通过精馏进行分离出1,2,3 - 三氯丙烷,重量收率一般在75% 以下。通过对环氧高沸组成的分析,在催化剂无水氯化锌的作用下,通入氯化氢,将其它杂质一并转化为1,2,3 - 三氯丙烷,进一步消除反应,脱卤化氢,得到较高纯度的2,3 - 二氯丙烯。工业化生产中,可以设计成零排放,利用加热浓盐酸制备气态氯化氢,干燥后用于环氧高沸纯化,废盐酸水用于处理2,3 - 二氯丙烯制备中产生的氯化钙废渣,将未反应的氧化钙全部转化为氯化钙,经煅烧后,可得到无水氯化钙。
5 结论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确定了环氧氯丙烷废料环氧高沸制备2,3 - 二氯丙烯的工艺条件,环氧高沸纯化的催化剂用量为环氧高沸质量的3. 5% 、2,3 - 二氯丙烯制备反应中氧化钙的用量为1,2,3 - 三氯丙烷质量的25% 。用核磁共振与红外光谱对产品2,3 - 二氯丙烯进行了表征。质量总收率达到73% ,极大降低了2,3 - 二氯丙烯生产成本,反应中产生的废渣通过自身可以处理成可以出售的无水氯化钙,减小了污染,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摘要:介绍了利用环氧氯丙烷的废料,环氧高沸经纯化后,以氯化锌为催化剂制备高纯度的1,2,3-三氯丙烷,进而经消除反应制备高纯度的2,3-二氯丙烯,优化了反应催化剂。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鉴定,本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污染小,能耗低,收率高的优势。
对二氯苯论文 篇11
摘 要 交通事故中对第二次碾压的处理情形,对二次碾压事故责任的认定,从二次碾压事故的处理方法谈法律完善。
关键词 交通事故 二次碾压 责任认定 处理
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经常有被害人被第一辆汽车撞击后,又被第二辆汽车或者第三辆汽车撞击致死的案件。在认定被害人无责任或者次要责任的情况下,对第一辆车认定主要责任并追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多大争议。但对第二辆车的责任认定和能否追究刑事责任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
一、司法实践中处理的几种情形
在司法实践中,根据第一次交通肇事的情形,结合第二次碾压的实际情况,对第二次碾压的处理情节一般有以下几种:
1.第一次事故发生后,被害人或者车辆在其车道内又被第二辆车或者第三辆车立即碾压;或者是第一次事故后,被害人或者车辆突然被撞进入第二辆车正常行驶的方位,而被第二辆或者第三辆车立即碾压。对这两种情形,第一辆车按正常的事故责任认定,第二辆车发生的事故则属于意外。
2.第一次事故发生后,在第二辆车安全距离之外第二辆车子碾压;或者是第一次事故发生后,经过了一定時间,如数分钟、甚至数小时之后,被第二次碾压的,如何认定第一辆以及第二辆车驾驶员的责任以及能否追究刑事责任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
在实际案件中,出现第一种二次碾压的事故责任的认定处理没有多大争议。但就第二种二次碾压事故的处理方式有较大的争议。
二、对第二次碾压的事故认定及处理方法
对二次碾压的事故,如何认定第一次碾压方、第二次碾压方及被害人各自的责任,三方或者多方的责任的区分直接关系到是否对第二次碾压方刑事责任的追究,笔者结合办理的两起交通肇事案件浅谈对第二次碾压的处理方法:
案例一:2009年11月的一天17时许,陈某驾驶电动自行车行驶在机动车道上,被一辆疾驰的桑塔纳轿车从后撞倒在地,肇事车辆随即逃离现场。陈某倒地受伤后,挣扎起来时,被酒后驾驶货车经过此地的邱某拖带900多米后死亡。
案例二:2009年7月一天17时许,顾某驾驶摩托车行经农村公路某路段时,撞倒一名行人,行人倒地后,顾某逃离现场。数分钟后,一辆疾驰的汽车第二次碾压了被害人。被害人死亡。
笔者试从责任认定的方法简单谈谈自己对第二次碾压的看法。
就第一个案例中认定第一辆肇事车辆与被告人邱某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陈某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公安机关的观点是:第一辆肇事车辆与邱某共同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
公安机关认为,第一辆肇事车辆与邱某共同的不法行为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作为一起事故,不应分别对其行为作出责任认定。故应认定第一辆肇事车辆与邱某共同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
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就第一辆肇事车辆与第二辆肇事车辆对被害人的死亡共同承担的事故主要责任,而第一辆肇事车辆与第二辆肇事车辆所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否是刑法上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要责任,公关机关不予明确和区分。这种事故认定给检察机关以及法院对该事故的刑事责任的起诉、审判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公关机关简单的将事故责任进行划分,不利于打击犯罪及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笔者认为第一辆肇事车与被害人的之间的碰撞是第一起交通事故,在此起事故中第一辆肇事车辆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被害人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邱某随即驾驶汽车将活着的被害人拖带至900多米处,应视为第二起事故,被告人在此次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而被害人停留在机动车道上的次要责任,则应由第一辆肇事车辆承担。故,邱某应对陈某的死亡承担主要责任。
三、法律应当完善对二次碾压责任认定
二次碾压的事故责任认定直接关系到对肇事者的刑事处罚,如不能准确对作出事故责任认定,将不利于打击犯罪,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1.明确对二次碾压事故的责任认定
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一般对二次碾压事故作为一个事故予以认定。而对责任划分,法律虽然要求明确三方或者多方的责任,但在实践中很少予以区分,而是简单的作出划为两方作出责任认定。因此对多方侵权的交通肇事应明确各自责任,应强化对责任划分。
2.明确检察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书的监督权
在处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作为肇事者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和法院量刑的主要依据,事故责任认定书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法律效力是无以替代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无论是作出该认定书的主体还是认定书的法律地位在我国刑事司法证据体系中都是一种不确定因素。现有法律法规均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只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有权作出,法院在审判时可以依法提出,而作为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该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不属于法律监督范围内,故不能在审查起诉时直接提出,也找不到相关法律依据。故进一步完善法律对事故责任认定的规定。
对二甲苯项目建设规范条件解读 篇12
根据《规范条件》,新建、改扩建PX项目厂址应位于污染治理和环境风险防范设施齐全并经规划环评的化工园区内,项目应符合规划环评的相关要求。
对二甲苯生产装置一般应包括预加氢、催化重整、芳烃抽提、歧化及烷基转移、二甲苯异构化、对二甲苯提纯、二甲苯分馏等工艺过程。《规范条件》对新建和改扩建对二甲苯项目的技术指标提出要求:连续重整工艺的碳五以上液体收率应高于87%,如超低压连续重整工艺等;歧化和烷基转移工艺歧化总转化率不低于45%(纯甲苯原料除外);二甲苯异构化工艺中,对于选择性吸附分离工艺,转化型异构化工艺的乙苯转化率高于23%、碳八芳烃开环损失率不高于2.5%,脱烷基型异构化工艺乙苯转化率高于60%、二甲苯损失率不高于1.5%;选择性吸附分离工艺对二甲苯单程收率不低于97%。
新建和改扩建对二甲苯生产装置鼓励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催化剂和装备。鼓励选用热联合、低温位热能、余压综合利用等节能技术。
新建或改扩建项目要有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鼓励炼化一体化布局,对于无大型炼油装置作为依托的项目,主要原料的外购合同期须在3年以上,且原料购货量必须达到总需求量的70%以上。鼓励集中利用区域混二甲苯、甲苯、碳九及以上重芳烃资源为原料生产对二甲苯。
在能源消耗方面:新建或改扩建对二甲苯生产装置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准入值不大于530千克标油/吨,先进值应不大于500千克标油/吨。工业加热炉的热效率须达到92%以上。
【对二氯苯论文】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