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精选5篇)
童“化” 篇1
不久前, 我读了一篇文章———《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惊讶于作者身上所蕴藏的那股孩子气:“教了四十多年的书, 最终, 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乐在其中……
也许, 你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写过《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其实不然!“变个小孩子”往往是小学教师的一个成长目标, 美妙而和谐的境界, 每每可望而不可即, 对于一般的师范生是这样, 对于身处第一线的我们亦然。尽管你可能以各种理由辩驳, 但严峻的事实还是会让你心悦诚服。
读着、读着, 我不禁想起近几年来的一些教育实践。虽说我已经工作了24年, 但是, 感觉自己俨然就是个小孩子也不过是近五年的事。
常有人说, 没当过兵的男子汉, 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汉。倘若此言有理, 我也要说, 没教过一年级的小学老师, 似乎不能算是真正的小学老师。这种感觉, 先前不曾有, 但当我有了一年级的教学经历之后, 便油然而生了。
2006年, 我到一所实验小学支教, 担任一年级 (3) 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那是6月下旬的一个中午, 我吃午饭的速度偏慢。班长徐心怡在我快吃完的时候, 来到我的跟前, 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 笑眯眯地。她的模样挺可爱的———扎着个调皮的马尾辫, 皮肤白皙, 一笑, 嘴巴上的两个小酒窝便“蹦”了出来。用罢午餐, 我对她说:“孩子, 谢谢你来陪我!”
可是, 她一声不吭, 还是一个劲儿地在笑。咦, 这个小家伙今天又要耍什么花样了?正在我纳闷之时, 她慢慢挨近我, 忽然说了一句:“于爸爸, 让我按一下门铃。”几乎是与话音同步, 她迅速地伸出右手, 用食指往我右侧的胸前轻轻按了一下, 犹如蜻蜓点水一般轻盈。随后, 她立即转身跑远了, 身后洒下一串银铃似的笑声, 那笑声洋溢着一股得意与自豪。
我先是一愣, 继而也身不由己地嘿嘿笑了起来———哈哈, 这个小机灵鬼, 居然跟我来这一手, 在我猝不及防之时, 她居然轻而易举地“得逞”了!我坚信, 至少在那个下午, 她是全世界最最开心、最最幸福的人!
或许, 在常人的眼里, 徐心怡的举动乃“大不敬”, 而我却不这么看, 恰恰相反, 那一刻, 我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按门铃”———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设计, 一个多么纯真可爱的“壮举”!它折射出师生情感上的零距离, 洋溢着温馨与友好的气息。这种浪漫而美妙的境界, 不正是我们为师者所梦寐以求的吗?
或许, 那一刻, 在她的眼中, 我已不再是老师, 而是她的玩伴吧!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言:“忘了你们的年纪, 变个十足的小孩子, 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吧!您若变成小孩子, 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在陶先生思想的感召下, 我一直努力做名身心“童化”的践行者:课堂上放飞童心, 下课后和谐共处……在每天下课后, 我时常陶醉于自己双手上各种各样的奖品———那是小朋友们从不同的角度夸我表现好而给我粘贴的“画纸”, 什么五角星啊、草莓呀、小动物啦, 可谓应有尽有。为了尊重孩子们, 我有时竟懒得洗手, 每天睡觉前, 总是习惯性地将这些宝贵的奖品小心翼翼地揭下来, 然后重新粘贴在一个专门准备的本子上。孩子们亲切地叫我“于爸爸”———那可不是谁的命令, 而是某个小朋友的创意, 没几日, 大家都学上了这样称呼我。不过, 放学时, 也时常有孩子说“于叔叔再见”、“于哥哥再见”、“于雄健再见”。我呢, 不怎么介意, 依然笑眯眯地向孩子们一一“回礼”。孩子就是孩子, 他乐意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没什么的。即使直呼其名, 也无所谓, 那大抵是跟我套近乎吧。言语与眉宇间都那样的纯洁、美好……细细回味, 那日我被“按门铃”, 大概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
想起这些, 我的心中便奔涌着一股幸福的暖流, 因为我已经渐渐参悟到了“童化”带来的那份感动……
童“化” 篇2
一、对“儿童江湖”的认识
常言说: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我想有儿童存在的地方也会有儿童的江湖:儿童不同于成人,因此他们有自己的江湖。江湖有江湖的故事,儿童的江湖也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儿童江湖,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喜怒,也有哀乐„„
江湖是有规矩的,儿童的江湖也有规矩,却并非成人能完全读懂。儿童的江湖,是向儿童洞开的,成人未必能够进得去,因为成人是远离儿童江湖的“前辈”。
在儿童的江湖里,成人的角色也是重要的,可能是强者,但也可能是“魔头”。尊重儿童江湖的“前辈”德高望重,不尊重儿童江湖的成人在儿童那里可能就是“千年老妖”。江湖需要大侠,教师和家长是培养儿童江湖大侠的“师父”,是拥有传世秘籍的“掌门”。有的师父强调培根固本,给好料子,打好底子;有的师父“歪门邪道”,所带的徒弟一时在江湖横行,却后无潜力。当然,也不乏自私、虚伪如“岳不群”式的刁难师父,也不排除有强势、扭曲似“裘千尺”般的恶毒之母„„
常言道:戏上有,世上有。儿童的江湖,味道长!
二、“儿童江湖里布道”之教育心理学理解 布道,是一个有宗教色彩的词汇。“儿童江湖里布道”,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布道,但教育面对儿童、面向未来,那生命的神圣、心灵的纯洁,心与心的契合,郑重与虔诚,却是必须的!我国已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说:“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这段话道破了“儿童江湖里布道”的教育心理学阐释:一是承认教育的作用。教育是神圣的。我们今天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时候是单方面的,是学校和教师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教育变成了一种要求或命令,进而变成一种“制造”,一种“计划”;或者,教育变成一种伺候,一种“混天过日”。这种教育,没有了神圣,远离了虔诚。教育,是针对心灵的,这一点正如宗教的布道!有教育家说:教育的别名叫做影响。因此,真正的教育是让儿童心向往之,让儿童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体验中,感受美好,充满郑重,濡染而成。命令,属于行政思维,教育本该鲜明地拒绝。教育,以所布之道充实童心,培养和生发心灵的主动和责任,激发儿童主动向学,而不是受制于上级和教师的“强迫”与“要挟”。教育失去神圣,儿童漠视责任,或许是今天我们教育最主要的“钙”流失,是教育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要尊重儿童的立场。“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对儿童立场的理解,就是对“儿童江湖”的尊重。“儿童江湖”需要教育用儿童视野去发现,用儿童心灵去体验。或许教育大师们就是这样发现儿童和融入儿童的。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感触:“游戏是儿童的工作。”蒙氏一定知道好多儿童在好玩、好动里发生的那些“江湖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感慨:“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翁肯定熟悉儿童在好奇、好胜中流传的“江湖正道”。概而言之,对“儿童江湖”的认识和尊重,本就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认识和尊重。
三、“儿童江湖里布道”是“童化作文”的内码
近年来,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先生及其团队的“童化作文”研究,异军突起,成果显著。在《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中,我经常读到吴勇老师的大作;在书店或网上书城中,吴勇先生的《儿童写作论》《吴勇教故事——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探索》《让写作浸润儿童心灵》《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著作,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在不同的场合,这些年我聆听过吴勇老师的作文课也有十多堂吧„„因此我暗地里想,看来这吴勇是“读不完的”,吴勇的课也是听不完的!在持续的学习中,“童化作文”给我强烈冲击,最集中在两个词,一个是“儿童”(儿童心灵),一个是“写作”(作文)。虽然“童化作文”我读不完,甚至也听不完,但我却大胆地说,我找到了“童化作文”的内码,那就是“儿童江湖里布道”!现以我听了四遍的吴勇老师《我要„„》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为生命而来:行走于儿童的江湖 1.“童化作文”,儿童是主动的。
吴勇老师《我要„„》一课,学生围绕“说服”这个话题,发现了六种“说服”的方法。所有的方法,没有一个是教师生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主动发现的。学生的主动,在课堂中有不同的表现。一是主动猜别人。开课时,吴老师让孩子们猜四幅图,从图中小女孩丰富的表情猜想发生的事情。孩子们的回答几乎都有“我猜”“我想”等字眼,可以看出是儿童的“自我”,是他们自己在主动想象,主动学习。二是主动说自己。当吴老师说:“像这样用表情说服别人,满足自己意愿的事,在你们身上发生过吗?”有一个学生说:“我(曾经)向别人借一样东西,别人不肯的时候,就用一种非常可怜的眼神看着她。盯了很久了,最后她终于借给我了。”
也许,在“儿童的江湖”中,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任务,儿童才会主动。儿童是主动的,这也才是“儿童江湖”的至道。2.“童化作文”,儿童是生动的。
生动的课堂来自生动的儿童。要生动就要有生机,有活力。在吴勇老师的课堂,孩子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这在课堂中俯拾皆是。师:(说服别人)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我想去游乐场,我妈妈是卖保险的,我就说:“妈妈,游乐场有很多小孩,你去游乐场可以卖很多小孩的保险。”妈妈一听就乐了,就带我去游乐场了。(众笑,鼓掌)师:这叫什么方法? 生:双赢法。
师:有创意。我玩到了,你也获利了,双赢法。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这叫什么法? 生:一针见血法。师:呵呵,不太贴切。生:换位思考法。(热烈的掌声)师:太棒了!(板书:换位思考法)
师:换位思考法是你发明的,也叫“×××(同学名)法”。
儿童活力焕发,生龙活虎。生动,这是“儿童江湖”的味道,因为老态龙钟不属于儿童,暮气沉沉更不属于儿童。儿童,上天赋予的,本就是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朝气!3.“童化作文”,儿童是灵动的。
好玩、好奇、好胜甚至好吃是儿童的天性,但也是动物性的表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儿童是有灵性的。让儿童灵活机动,有思想和智慧的灵光,是教育应该的追求。
吴勇的课堂,有灵动的对话,不断深入的思考,儿童灵光的闪现。如,当一个男生发言,想说服妈妈给他生个弟弟,理由是“你不是经常说我是一个‘宅男’吗?(我)眼镜的度数都已经超过300了,如果你给我生个弟弟,我就没有时间当‘宅男’,而是照顾弟弟,和弟弟一起玩耍,一起去同学的家炫耀。如果还不同意,(你)就和爸爸离婚,就再生吧„„(众笑)”吴老师随机采访一个女孩:“如果你是他妈妈,你答应吗?”这个女生理性回答:“我应该不会答应。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另一个女生却完全不同:“我不同意。我会狠狠打他„„他纯粹是威胁。”第三个女生说:“我不同意。因为为了给他生个弟弟,连自己的工作也丢了,还要把婚给离了,凭什么呀?”吴老师没有批评,却道:“给她鼓掌。这位妈妈很有底气,‘我’工作丢了,你吃什么?你喝什么?”“孩子,你的愿望可以达成的关键点在哪里?假如你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是可以生的。理由不怎么恰当,但这位同学没有发过言,一发言就一鸣惊人。掌声!”
儿童的灵动,需要教师对“儿童江湖”的深入理解,这个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男孩子这次表现就是证明。用“成人江湖”强势镇压,或以爱的名义“收编”,儿童何来灵动?儿童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表现为模仿,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因果方面的联系。正因为这样,儿童既像海绵,能很快地吸收学习,有时又像“少一根筋”似的语出惊人,甚至“出格”。我们要能容忍儿童,更要启发儿童,善于鼓励和引导,这样儿童的灵性和人性就会被点亮和培植。
(二)为使命而教:布道于写作的言语生命
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江湖,这是童化作文教学的前提,但不是全部。作文教学,是一项技术活,“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一点也不能含糊。怎样回答作文这四个关键问题,“童化作文”在下面三方面布道。1.“童化作文”,布道于童心。孙绍振说:“我认为‘找到自我’是写作教学的目标,而且是最重要的目标,至于能不能找到是个漫长的过程。”要寻找自我,就要直抵心灵。吴勇老师在课堂上直指儿童心灵的。他说:“这些说服方法,不是从那本书上抄来的,也不是从网上搜来的,这些说服方法都是从孩子那里来的。”的确,我四次听吴老师现场上课,这些说服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说服方法,要找一个权威的说法,是不难的,但儿童未必喜欢,也未必这么分类。吴老师在课上总结的这些说服方法,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经常用的,更是孩子们喜欢的。关注童心,很多人只会说,但吴勇老师已经化成了血液:当孩子说出一种“说服法”,吴老师便会心地鼓掌,并用该学生的名字命名;当孩子多次没有说得恰当,不理解时,吴老师会边写边说:“我来总结一下,你们看对不对?不对可以擦去。” 2.“童化作文”,布道于生活。
尊重生活,在吴勇老师的课堂上,突出的两个字就是“唤醒”。儿童有生活,有故事,而吴老师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经历生活,也唤醒生活。“如果你是妈妈,你同意他买狗吗?”这是经历生活。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我吓一跳。原来,说服人的高手在我们班上。今天我们PK一下(经历)好不好?看谁是高手中的高手?行不行?”这是唤醒生活经历。
无论是让学生经历生活,还是唤醒生活的经历,我们都感到吴勇老师的课有些与众不同,特别注意“现场感”。“现场感”就是生活中那些鲜活的人、那些鲜活的事,呼之欲出。“现场感”是吴勇老师尊重儿童生活的“独门绝技”。3.“童化作文”,布道于规律。
规律,就是对本质的深刻认识。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语文有语文的规律,作文也有作文的规律。要提高质量,比苦教苦学更有力的武器,那就是按照规律办事。这节课,是吴勇老师“童化作文”系列教学主张和实践探索的一个影子。“童化作文”主张把“童心”和“文心”作为作文教学的两翼,并鲜明地提出“童化作文”为“指向知识的功能性写作”等。这些主张就是“童化作文”对儿童习作本质规律认识的反映,也是“在儿童江湖里布道”的“道”之所在。《我要„„》这节作文指导课,“道”体现在哪里呢?首先,吴老师在课堂中开发出的“如何说服”的功能目标;其次,结合生活情境,综合使用“具体”“条理”“想象”等写作本体性知识;第三,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提炼出六种说服方法,搭建了从观察表情到感受动作,再到运用语言说服的“写作支架”。这些“道”,通过四步而实现“布道”:第一步,在交流中发现、归纳语言说服方法;第二步,用“今天我们PK一下好不好?看谁是(说服)高手中的高手”,让学生运用说服方法进行练说;第三步,要求“用一个自己最擅长的说服方法,加入一些动作和表情”进行片段练写,评比“说服达人”;第四步,课后成篇,“把自己说服经历写下来,至少运用两种以上语言说服方法,写清说服成功与否”。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就是学生习作成长的“支架”;课后让学生综合运用表情、动作和两种以上说服方法,写一篇作文,就是孩子习作成长的“平台”。它既尊重了写作的规律,也尊重了生活的规律,因为生活中的说服是有情境的,往往也不止使用一种说服方法,更不是一次就能说服成功的。
童化的语文课堂 篇3
一、 保持童心
语文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孩子的心灵”——会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会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会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真实的也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教材童化、趣化、活化,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他們接受。只要我们抓住契机,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他们能在玩中学,学中玩,这肯定能激活他们的童心。
我在教学低年级的课文时,最大的感受是少一些对教学内容的理性的、抽象的分析,而是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与灵性,在开发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小水珠、小蜻蜓、小鱼儿、春雨、落叶……它们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正是和学生们的心灵相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朗读、一起表演、一起感受大自然美丽小动物们的善良美好,共享美妙的童话故事的美好意境。
二、 呵护童真
学生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们纯真率性,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每个人身上又都有缺点,他们敢想敢说,有时甚至“口无遮拦”。课堂上,我们要呵护他们的这份率性,要在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可能思路独特;读得不好,说得不好,但他毕竟勇敢地站起来。即使是错误的,也可以把它当作教育资源来运用。
贾志敏老师的做法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在一次公开教学中,他请学生用“姆”组词。有个学生站起来不假思索地说: “母亲的母。”同学们哄堂大笑,一边大叫“错了!错了!”顿时,答错的学生面红耳赤,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但贾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他没错,只是没说完,你继续,母亲的母加上——”这个学生恍然大悟,紧接着说: “母亲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老师笑了,他也乐呵呵地坐下了。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资源,它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师机智地替他化解了众人的“嘲笑”,他定会终身难忘的。善待学生的错误,会让错误生发美丽。呵护他们的童真童言,才能从内心深处热爱孩子,与孩子的脉搏一起跳动,那么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充实、丰满,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 创设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天真童趣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活动。相对其他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更具形象性、情境性、情趣性优势。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气氛美的感染。将静态的教材(如《狼和小羊》)改编成动态的童话剧,通过绘声绘色、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再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整个课堂就会被渲染起采,这样的氛围很能满足学生们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能使他们学而忘苦,学而忘难。创设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让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研究 篇4
一、选择合适的童化作文主题
叶圣陶曾经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作文主题。作文主题要富有童心,充满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以后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充分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在给出学生作文主题的时候,也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写作,这样也能够为学生的写作创新提供条件。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3中,在教材中给学生呈现了一篇书信式的文章,王磊同学在书信中将自己家乡的魅力景色、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在欣赏结束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家乡有什么美景,自己回到家乡的时候又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在家乡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情。对于家乡的趣事,小学生一定是记忆深刻的,对家乡也充满回忆,因此在看到这个题目以后,许多学生就表现得很积极,想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记录下来,想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例如,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写到在自己的家乡有大家串门的习惯,在吃饭的时候喜欢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而到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就变得越来越冷漠,都只关心自己家里面的事情,因此就对家乡那种淳朴、善良的氛围十分怀念。有的学生在文章中记录了在家乡,每年春天的时候就会开很多的洋槐花,这些洋槐花做成的饭十分香甜,说最喜欢奶奶做的洋槐花饭。学生在写作中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场景回忆起来,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作文写作中,用童言童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开展“童化作文”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合适的作文主题的选择,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和美好感受。
二、提升儿童的写作主体地位
儿童在习作创作过程中,生活素材最能够体现出儿童的生活状态,因此就需要教师了解儿童才是习作教学的主体,要赋予儿童敢于想象、憧憬梦想的权利。儿童应该尽情享受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样习作创作也会变得容易起来。在体现儿童主体地位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一些儿童游戏中,在游戏中儿童的身心就能够得到自由释放,通过热情,学生就会对游戏充满热情,在写作过程中灵感也能够得到有效激发。
比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滚铁环”的游戏过程,并且以游戏的参与过程写出一篇文章。学生在听到这个游戏的时候,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是什么游戏,这个传统的游戏在当前小学生中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学生的父母对这个游戏却很熟悉,此时教师就让学生回家问问父母这个游戏是怎么回事,并且花一周的时间来准备一套玩铁环的工具。经过准备之后,学生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铁环,有木质的、有铁质的、有竹质的等。教师问学生这些铁环都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是对废旧的车轮钢圈进行了改造、有的是从废旧的竹笼屉上拆下来的,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制作的,有的则是直接从市场买来的。然后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教师示范铁环的玩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有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把握不住要领,不是铁钩勾不住铁环,就是铁环没走几步就倒在地上了,但是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以后,都掌握了玩铁环的要领。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玩铁环这个游戏的过程写一篇文章。由于学生参与到了游戏过程中,因此在写作的时候都十分积极,急切地想要将自己玩游戏的过程以及对游戏的感受记录下来,因此文章写得十分流畅,在写作中也得到了一种情感的释放。
三、注重儿童童真话语的回归
小学生在接触作文写作之前,与人交流过程中都是使用童真的语言,因此在写作中学生往往会将童言童语应用进来。但是一些教师只注重教学生使用成人化的写作语言,认为儿童的童言童语是幼稚的,这种过于着急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写作的语言是不具有思想性的,学生在模仿成人化的语言写作中也感到痛苦不堪。此时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的语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的时候,就能将作文主题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比如,教师让学生以“下雨了”为题目来进行作文写作,这个作文题目的范围较大,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写作,一些学生主要是以下雨时候的声音为主题进行了写作,在写作中应用了“滴答滴答”“稀里哗啦”等这样的拟声词,写自己不撑雨伞站在雨中踩着雨水玩的场景,感觉在雨中的感觉像是洗澡一样。这些内容、语言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进行写作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很轻松愉快,也能够大胆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写作,学生也更愿意通过写作和教师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在写作中对下雨之后的景象进行了描述,“草地上的小草都像喝饱了一样,变得很精神,但是花儿却像是不开心一样,耷拉着脑袋”,这些童真的语言瞬时就使整篇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的美好内心也呈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童化作文”作为一种尊重儿童、回归自然的作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写作中回归到一种轻松的表达状态,学生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和教师进行交流。当学生通过“童化作文”对作文产生兴趣以后,就能为学生以后的作文写作奠定基础。
摘要:为了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童心和童趣,教师需要提倡“童化作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具备自由写作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作文写作个性化发展,利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小学作文,童化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钱俪元.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5.
[2]吴勇.“童化”:守望精神意义上的童年——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的行与思[J].作文教学研究,2007(01):4-9.
童“化” 篇5
教师除了运用儿童语言,肢体语言也必须运用起来。课堂上,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势必感染着学生。如教学《升国旗》时,学生读熟课文后,笔者边朗读边比动作。读“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时,手指前方国旗,表情严肃;读到“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时,目视前方,逐渐往上看;读到“我们立正,向您敬礼”时,马上立正,向国旗行一个标准的队礼。学生被教师吸引了,他们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跟着比动作,很快就背下了课文。
总之,经常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与丰富的肢体语言,有助于形成快乐学习的课堂,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童“化”】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