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特征

2024-09-08

主题特征(共8篇)

主题特征 篇1

一、作品简介

塞缪尔·贝克特是一个爱尔兰人,因为其作品《等待戈多》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塞缪尔的家庭条件在巴黎是十分富裕的,但是由于他及其悲观的思想,他在戏剧中描写的都是西方世界中人们痛苦和绝望的情绪。在他看来,人类的理性是不可靠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即便它存在,人类无意义无目的的行为和乏味的生活也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人类是无法相互沟通的,因为我们对于他人来讲,都是不真实且虚假的,也不可能真正的去了解他人和自我。人类在本质上是智力残缺,漫无目的地在世界上挣扎着生存。

《等待戈多》于1952年出版,但1953年才被搬上舞台。20世纪被标上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标签,夺走了成千上万的生命,战争带来的灾难使人们遗弃了他们原有的信仰,上帝不复存在,生命毫无意义,人们的理想和抱负完全被战争和战后的现实所打碎了。帝国主义直接争夺世界的野心和冲突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大体上讲,英语文学在20世纪可以被分成两个阶段,战争中的阶段和战后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代把世界看做是荒芜的土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代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相反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都加深了。这些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世界性的经济灾难。其影响之广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艺术、文学、教育和科学都受到影响并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在一战爆发后,自由的信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之后,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如要证明历史上最具有毁灭性战争的话,对人类来讲二战无疑是更加可怕的灾难,超过一百七十万的各国公民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在希特勒短暂的统治时期中,许多国家都处在被毁灭的边缘。整个欧洲陷入了大规模的屠杀和种族灭绝主义的阴影里。尽管最后彻底地粉碎了法西斯主义,正义得到了胜利,但是人类还是受到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震惊于野蛮屠杀和法西斯的种族主义。这一切都给西方人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对于他们来讲,世界变得如此陌生以至于他们无法在世界上找到真正的自己。他们发现等待幸福生活的过程变得痛苦且毫无希望。这种思想在文学方面体现出来的三个主要趋势分别是,现代文学主义,愤怒的青年和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戏剧内容背景及角色的普通性

在一条村路上,两个流浪汉又相遇了,他们在等待戈多。爱斯特拉冈(戈戈)过分讲究他的靴子。弗拉基米尔(狄狄)过分讲究他的帽子。戈戈小睡但无法诉说他的梦想,因为狄狄不听。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们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没等来戈多却等来了波卓和幸运儿主仆二人。波卓手里拿着鞭子,他的农奴幸运儿带着波卓的外套。波卓介绍自己说,自己是拥有这周围的土地,讨论贩卖奴隶的问题。戈戈在幸运儿哭泣的时候给他一块手帕,但是幸运儿却踢了他。幸运儿对波卓惟命是从,主仆二人又恢复了他们的旅行。一个牵着山羊的男孩来了,带来一个消息:戈多明天要来。戈戈和狄狄依然在等待。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戏剧中的等待也代表希望。一个人必须对乏味而痛苦的生活充满不满才会引起他改变现状的欲望。在人类的存在发展中会产生多大的痛苦呢,但这让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意识的残酷中面对人类行为和他们自己。帮助他们逃避了思考。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在戏剧中,贝克特呈现的普通平凡的角色,剧中的人物不同于那些具有不确定背景的角色。对于他们的过去、家庭、职业,我们一无所知,甚至都不能确定他们的名字。他的人物是无名小卒,在社会中也没有一席之地。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从哪来的,也不记得他们的过去或是他们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他们在过去都做过些什么。我们是从和他们接触的那一刻开始才知道他们的,对人物社会根源的不细致描写为了强调他们的真实人性。普遍认为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分别象征的是智力与肉体,弗拉基米尔代表智力,爱斯特拉冈代表肉体,不可分割的两个人。弗拉基米尔是两人中的思考者,思考着哲学与道德问题,而爱斯特拉冈更倾向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他更加实际,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这对矛盾互补的角色也是人类特征的缩影,因此,我们可以把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看做是人类统一又矛盾的两个部分。他们代表了身体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人类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头脑和理性的部分让人类追寻看似对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并监督着人类的言行举止。总的来看,两个角色高度象征代表了人类自己,他们暗指人类社会历史方面没有变化的部分。

戏剧背景在傍晚的一条乡村小道上,贝克特没有丢弃传统的背景。他选择了一个空旷的背景去诠释空旷的内容。环境、自然、灯光一切事物的影响都缩减到最小,让观众不会被舞台上任何不重要的东西吸引。一条可以带你通往任何地方的路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干枯的无叶树木象征着没有生机的冰冷生活;昏暗的灯光模糊了背景,把观众置于一种难以形容的绝望之中。更糟的是,只有两个人陪伴我们,最小的社会单位: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一切都以最简单的形式存在着。戏剧以“Nothing to be done”开始,开始就意味着结束。但是贝克特的潜在意图是把事情变得复杂化。这无尽延伸的道路在狄狄和戈戈刻板的脚步下定格了;一成不变的树木和期待被晨光代替的暮光。贝克特用方言的艺术反抗当时的组织。多种矛盾有助它转向舞台。爱斯特拉冈陷于艰难的尝试无法脱掉他的靴子。弗拉基米尔以“short,stiff strides”的开场,表示了他身上戏剧性与悲剧性的共存。

三、写作技巧

1. 荒诞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西方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荒诞派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从广泛的意义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既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挤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而无逻辑。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

对贝克特来讲,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因此在这部喜剧中荒诞的写作手法表达了生活的真谛,也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尤奈斯库宣称:“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在这样的戏剧观指导下,荒诞派戏剧的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产生振聋发聩的荒诞效果。人类状态的荒谬性是这部戏剧的主题,在戏剧中反映的是生命的无形式无意义无价值性。

2. 存在主义

《等待戈多》的副标题是“两幕悲喜剧”,“悲喜剧”是贝克特对《等待戈多》斟酌后的描述,它指结合了悲剧与戏剧的特质,包含悲剧与戏剧的元素,一个以戏剧结尾的悲剧形象。在亚里士多德后,舞台戏剧就被喜剧和悲剧占据了,但鉴于《等待戈多》的特点,内容及效果,它不属于这两个范畴之中。《等待戈多》属于一个结合悲剧与喜剧的模糊的类型。这种把悲伤与欢乐混合在一起的模糊性就是荒诞戏剧的特征之一。贝克特选择“悲喜剧”的作品模式,恰当地表达了它的内容,包括戏剧的滑稽性和情绪深处的痛苦。

悲喜剧中的英雄并不富有、强大,也没有社会地位,他们活在一个迷茫的状态里。这不取决于他们的特点个性,而是由他们的尴尬处境所决定。他们默默无闻的在未知的世界里。这便是贝克特初期的困境,表演把他的主人公束缚在一系列没有尽头的循环的戏剧中,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身处在何种境地。

《等待戈多》里的角色是低微、谦卑、没有能力的,有着迷惑的思想,不善言辞,智力衰退,却又日复一日毫无希望地等待着戈多,这暗示了人类存在的悲剧。在两个流浪汉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一次次的脱下帽子和靴子,甚至用他们帽子表演杂耍,波卓和幸运儿的表演像是马戏团里的动物一样驯服,这一切都让观众联想到古时的通俗闹剧;两个流浪汉的对话,缺乏逻辑,随意无序,充满了强烈的滑稽的行为,有着戏剧相声形式独特的重复性。他们经常说生活在这种痛苦绝望的环境下,他们宁愿死掉。有两次他们想把自己挂在树上却没有成功,第一次是因为他们怕树干禁不住他们的重量,第二次是因为绳子太短了。想要结束生命的决定和无法达成目的的痛苦都是悲剧,但是这种极其荒唐的悲剧性通过他们小丑似的表演表现了出来。

在这里,与传统悲剧紧紧相关的死亡主题失去了严肃庄重的意义。悲剧和喜剧的界限模糊了,生命的悲剧也融合了荒诞喜剧。在《等待戈多》中,这种黑色幽默时常出现,让观众从戏剧绝望的环境中短暂的脱离出来,同时也强调了角色的痛苦。

四、结语

《等待戈多》的主题表达了当时的时代精神。那是闭塞、无序、丑陋并存的可怕的现实状态。等待象征着生命,等待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在等待着什么,让生命看起来更加有希望,那些等待人或事的人充满着信心,他们相信他们所等待的东西即将到来。爱斯特拉冈的等待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这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等待之所以珍贵重要是因为它在为我们描绘美好未来图画的同时减轻了我们的痛苦。就像现实中人们需要“希望”去支持他们的生活一样,来减轻对社会的失望。尽管人们知道他们所谓的“希望”可能永远不会实现。戈多代表了我们等待的客观事物,某件事情、某个东西、某个人,亦或是死亡。贝克特总结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情况。通过“等待”的主题,戏剧表现了一个典型的画面,描绘的是人们的尴尬处境和西方颓废荒诞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歪曲了,就连人自己本身也因失去身份,理性和特点而被强行的扭曲了。整个世界充满了无法避免又无从辨别的荒谬事物。以至于人们只能把“等待”当做习惯,当做最后的幻想来逃避他们不想面对的赤裸裸的现实。

生活看似是一再重复的,空虚使人烦腻的,在人类社会中“目的”或“过程”都是毫无意义的,每个人都为生活而挣扎着。消极的人认可它并清晰的展示出来,他们以一种脱离常规的自由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谬不理智的,他们不被世俗准则所束缚,为所欲为,而且他们看中现实中无为的人。其他的是些积极的人,他们总因为是忙于生活而没有自己的时间,更不用说陪亲戚朋友的时间了。他们通过繁忙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整天被各种烦人的人和事包围着,通过各种方法获取物质财富,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幸福的。这类人可能成功一时,但结果可能比那些消极的人更加糟糕。积极的人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财富,并不考虑这样做是否值得。如果有一天让他们停止挣扎,他们也不会真正的停止的。他们的思想始终被复杂的世界占据着,无法逃离,曾经束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只有疲惫却没有意义。一旦他们停下来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不知道将要做什么,他们会感到紧张和精神世界的空虚。我们应该做什么呢?等待戈多。一个没有人会知道他是否会来的人,但是依然等待。只要我们怀有希望,无论生活有多困难,它都会给我们前进的动力。

主题特征 篇2

叶耀

(南昌航空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联系方式:江西省南昌市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

邮政编码:330063 电话:***

E-mail: kfiqny123@163.com

[摘要]随着电影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是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相结合,具有情节描述性、剧情从属性和感染性。其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

[关键词]电影主题音乐;审美特征;艺术功能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一、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 沉思,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剧情中几大主角都刻画的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美国斯佩里博士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且两个半球分管的事项不一样。左半球分管说、写等功能,与言语、抽象思维等活动紧密相关,右半球与具体的思维能力联系紧密,在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有人称之为“音乐脑”。”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人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其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要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电影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 ①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P114.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点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与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如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主题音乐就贯穿着整个电影,其音乐是舒缓的,伴随着剧情的变化其音乐也随之响起;在影片《珍珠港》中,电影的场景很宏伟,能够带给观众震撼的感觉,它讲述了战争时代的故事,其主体音乐既高亢又低沉,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能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影片中,既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又给观众听觉上的享受。

在影片《头文字D》中,由周杰伦扮演的拓海是一名赛车手,他在进行赛车比赛时,“其主题歌《飘移》随着赛车的加速其音乐的声响也随之加大,音乐的频率与节奏也越来越快,电影中的画面也从秋名山的全景拉到进景,这种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巧妙结合,非常具有感染性。”①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能很好地渲染影片,起到很好地感染性。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①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8).p125. 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爱情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二、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想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个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①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菊花,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动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的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 ①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8).p131. 《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如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其音乐是既优美婉转,又壮美,但同时又不缺少气魄,让观众被影片吸引,被音乐吸引,完全沉浸在剧情中。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能有效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着信心,又会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而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 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参考文献

主题特征 篇3

关健词:教学 文学 思维导图 主题 运用

我们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讲明白了么?”“大家听懂了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与学的思维具有抽象性,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隐性的,有时是一闪而过的,有的难以再现的。就算是形象的教学语言,也大多难以复制和再现的,因为教学语言主要是声音,而言语是具有隐晦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容易导致交流的障碍。更要要紧的是学习的思维过程,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潜水的,其思维的向度广度深度,别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如何解决教学与学习中思维的潜水问题?如何让思维变为可复制可再现的物质?我们的方法是用思维导图技术,让其变得可视,可复制可矫正可升华可评价。

一.生成思维导图主题的前提是入境。

生成文学文本思维导图主题的前提是学生入情入境,融入文本,成为文本的“当事人”,或成为文本的角色,或成为文本的作者。

情感是人的精神内核,是文学灵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1]所有的阅读,都不是冷眼旁观,都是从别人的文字里读到自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只有融入文学的情境之中,并成为文本的“当事人”,才可能进行多元解读,多元感受。只有融入文本语境,才可能在悲欢离合的氛围中获得对“生命”新的理解、体验、超越、升华。

一切阅读都应是个性化的,唯有个性化才有真实的阅读,深度的阅读,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是到达个性化的不二途径。所以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融入文本。

只有学生成为了文本的“当事人”,才能有生命的“困惑”,生成“生命的问题”,进而将生成的问题进行思维可视化,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方向性、连接点、系统性等是否存在问题,才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细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可视化语文的概念、特征及其功用

(一)语文可视化的概念界定

可视化是借助思维软件将隐性的思维绘制成图,可视化语文是对语文的形象性、会意性、模糊性、神秘性等潜性思维的显性化,进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科学性、结构性、系统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力,实现学习效能的优化[2]。

(二)课堂思维导图主题的特征

课堂思维导图是课堂生成的,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明确的知识点能力点的指向性,能聚集绝大多数同学的思维,能成为课堂的主题。对节奏、结构、坡度、难度等课堂关键要素,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可视化的主题必然具备以下特征:

1.生成性。思维导图的主题(问题)是在课堂阅读时,学生入境入情后遇到的各种困惑而提出的若干问题,在学生共同讨论后确定的一个问题。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虽然老师可以预设,却不可包办代替。

2.唯一性。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多构性,所以学生在阅读时也必然会提问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问题,甚至一个学生会提出好多问题。如果课堂要回答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必然是散乱的,也是不必要的。因而要引导学生聚焦于一个问题,在一个主题下进行结构化思维训练。

3.形象性。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读者生成的问题,一定是生动形象、具体生动的。而不能太抽象,如教学《方山子传》时,聚焦式问题可以是“方山子是陈季常么”“标题能不能换成陈季常传”“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语义指向谁……却不可是“《方山子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4.切口小。思维导图的主题一定要切口小,具体化,以便让学生思维有抓手。不可将大而无当的问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如《祝福》,可以是“顺来逆受的祥林嫂有没有反抗”,但不可以是“鲁迅写《祝福》是为了表现什么”。

5.最近发展性。思维导图的主题不宜太难,也不可太易;太难则难以形成争论,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茫然失措或思路混乱,太易则难以聚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不需要讨论就可画出完善的思维导图。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可以是“思美人兮天一方”的“美人”究竟指谁?因为苏教版在这一个课前面安排了《离骚》,学习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懂得了“香草美人”的手法,应当能突破“思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内涵。但是,“嫠妇”注释为“寡妇”,合适么?应当怎么解?这个问题就不能确定为课堂的思维导图的主题,因为“嫠妇”这个极具文化内涵的意象[3],从小学到高中,课本上是第一次出现“嫠妇”这个词,学生必然无法解决。

6.时控性。绘制思维导图要根据学生讨论时思维的向度、宽度、深度进行时间控制,给思维一个适宜的空间和时间。既不可为了表演而一闪而过,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尚未真正展开,就仓促结束讨论。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的“为什么是淡酒”的讨论,不能放任学生在“假酒、兑水的酒、没钱买好酒等等”假问题的争论中。

(三)思维导图的教育功能

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聚焦性和系统性。“关注主题,注重未来”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更富于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勇气。

变知识课堂为思维课堂,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培养出啃老的宅男。

培养出胸怀博大、高远视野的创新人才。因为主题的结构化思维、因为案例、因为关注未来、因为争论,就必然利于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意见;利于学生面对自己的思考、研究的同时,要思考别人的观点;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自己新的理解;利于学生习惯民主和宽容;利于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之上形成决策能力。日久天长,学生心胸和视野就会变得博大,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爱好和文化。培养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滋润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坚韧性[4]。

三.运用思维导图突破文学文本的难点

(一)思维导图的类型

语文思维导图类型极多:有知识类,课文内容、知识点或考点、单元(专题)等,有文体类,文学文本类、实用文本类、议论文本类、写作知识类;有方法类,各种题型的解题通法,各种文本的阅读方法,写作的基本方法…不论多少类型,都可归为三种:知识类思维导图,策略类思维导图,模型类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

绘图的过程,就是思维结构化思考的过程。第一步,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第二步分支关键词的提取,第三步分层分支的标准确定。第四肯绘制导图。第五步,检验导图所体现的思维的科学性:一审最后的分支是否属于主题的真子集;二审每一层级的分支是否处于同一分类标准;三审每一分支的关键词与另一分支的关键词是否有共同的母集。

(三)思维导图的运用实例

用思维导图来破解文章的关键点、难点,能起到“突破一点顿悟全篇”的效果。因篇幅所限,仅举一例(因考虑杂志排版,只好将图转化为文字)。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5]

思维导图的主题为“隐”的内涵,进行结构化思考并画图:

第一分支为“隐”指向哪些句子,下位分支的关键词为“威王隐事”,可分支为“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再次分支,关键词为“隐的结果”,指向“百官荒乱,诸侯并侵”。

第二分支关键词为“大臣对隐”,又可分支为“隐”“左右莫敢谏”和“不隐”“淳于髡说之以隐”。

第三分支为“不隐”指向哪些句子,下位分支的关键词是“威王不隐”,可分支为“一鸣惊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下位分支的第二分支关键词“不隐的结果”,指向“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画图,问题就出来了,结尾一句“威行三十六年”是对“不隐”部分的总结,还是对全文的总结?经研讨,学生们终于明白此句是对全文的总结。随之,问题又出来了,“威行三十六年”既然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全文是分总结构,还是总分总的结构?经反复修订导图,学生们发现“齐威王之时喜隐”这句是总,当断为“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喜隐的主语不是威王而是“威王之时(世)”。全文的结构好似是总分总。

随之问题出来了,两个分支的“喜隐”“不隐”看似并列,却有轻重之分。“隐”是为了“不隐”;“隐”是表象,“不隐”才是施政的真实;“隐”是手段,是治国方略,是利用“世俗的好隐”来甄别和麻痹敌人。可得出结论:

第一,结构虽是总分总,但分的部分却不是并列,而是层递关系。

第二,“齐威王之时喜隐”的“隐”的意思,不仅仅是指语言的“隐晦曲折”之“迷语”、“隐语”,还包括各种各样的“隐”的技术,更可能指“隐”的人物性格,更指向治国方略。“齐威王之时喜隐”就是全文的主旨句。

第三,第一分支的“隐”与第二分支的“不隐”在结构艺术方面,不仅仅形成对比艺术手法,更有伏笔、悬念、照应等艺术手法。在人物描写的艺术方面,照应与对比,让威王与淳于髡,形象非常丰满,寓治国、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人物非凡的胆识和才智。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思维导图以极小的切口、生动形象的聚焦问题作为主题,能以点带面,突破一点,顿悟全篇。更重要的是,形成以案例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们“关注问题注重解决”的思维品质,从而让学力在结构化思维中不断地提升。同时,形成了主题式的课堂教学,聚焦了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堂学习不再支离破碎地生硬地从一个环链接到另一个环节,因为环节的聚焦,更能提升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刘勰在,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2]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中小学管理[J],2014.6

[3]李莹,魏晋南北朝“嫠妇”赋研究,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J],2009.6

[4]黄丽,焦点解决模式:理论和应用[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5]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M],北京出版社,2006.7

电视广告音乐主题的特征分析 篇4

电视广告音乐从属于音乐的范畴, 在实际应用中, 是专门为广告片创作或编配的音乐, 是用来通过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加强广告宣传的音乐。而音乐主题则是电视广告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电视广告音乐中具有鲜明特征并处于重要地位的旋律, 它能表现某一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基本乐思, 也是电视广告音乐整体结构中发展的基本要素。电视广告音乐的主题与传统音乐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从应用的的角度有时却有别于传统音乐主题。以下分别从电视广告音乐主题的不同特征上来加以阐述与分析。

1. 针对性

电视广告音乐针对不同的广告产品、不同的商家形象、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音乐受众、不同区域的人群, 其音乐主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与创作方案。如图1旁氏健康女霜的电视广告针对的是女性消费群体, 其音乐主题在A大调上呈现, 首先由弦乐以拨奏的手法由弱拍级进进入, 轻巧而透明, 之后进行节拍的变化并将原始动机节拍移位、音程扩展、音数增加, 旋律变化而严谨, 逻辑性强, 配以钟琴在高声区直线形旋律上的呼应, 一唱一和, 极富情趣, 主题形象鲜明, 表现了女人的温柔与细腻。对比复调手法的运用更是增强了主题的魅力。

又如图2日本Y A M A H A音乐教室的电视广告针对的是幼儿消费群体, 其音乐主题为四二拍子, 中速, 两小节的主题旋律由女童声在中声区天真的唱出, 灵动的声音清彻心扉, 感染力极强。旋律首先由中音C上行级进至G音构成五音列后随即反向回到C音, 简单易唱, 形象鲜明而集中。

2.服务于广告

电视广告音乐不能脱离所属的广告而孤立的存在, 它必须服务于所属的广告作品, 并与之有机结合来塑造广告形象, 这也是与传统音乐主题不同的一点。不论是背景式的铺垫或单一形象的塑造, 都与广告的中心形象密切相关。如图3五粮液黄金酒的电视广告, 亲情的广告主题在两位爱酒老者诙谐幽默的对话中展现, 最后旁白点题:“送长辈, 黄金酒。”在老者对话的过程中音乐轻快的响起, 四二拍子, 行板的速度, 采用降B宫调式进行创作, 音乐主题由一个4小节的乐句构成, 起始从降B宫音上行一个纯四度大跳而后旋律反向进行, 围绕宫音上下运动构成宽幅曲线的旋律, 之后进行变奏, 情感真挚, 生动而有趣, 在亲切的三弦演奏声中, 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增强了广告的艺术表现力, 令人回味无穷。

3. 主题的通俗性、流畅性、形象的鲜明性

电视广告音乐的主题旋律会比较通俗易懂、流畅, 所表述的广告形象应准确、鲜明而集中。如图2日本Y A M A H A音乐教室的电视广告音乐, 为表现儿童的纯真无邪、幸福快乐的精神面貌, 主题采用了四二拍子、中速、强弱的格律、十六分音符与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动力性节奏的运用、简洁的上行五音列级进之后反向进行、C大调明朗的色彩的体现, 以上的这些主题材料的处理配以生动的画面, 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而准确, 内容集中, 简洁易记, 顷刻间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图1旁氏健康女霜的电视广告音乐, 对比式复调成功塑造了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 低声部主题灵性而流动, 采用动机式的音乐材料, 大2度的音程关系明确、集中、简洁、精炼, 与弱强的格律、节拍的变换相结合, 音乐极富动感;

上声部主题则在四四拍、高声区出现, 强弱格律、宽松的长音、钟琴透明的音色结合, 和低声部音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动静结合, 个性鲜明。

4. 结构的灵活性

根据不同电视广告形象的塑造, 电视广告音乐的主题能非常灵活的出现, 从乐思上可以完整或相对完整, 从结构上也相对自由。它可以为动机式的音乐材料;也可以用乐句的形式加以呈示;还能为一句体乐段;整体布局上或方整或非方整, 只要能完美的表达乐意、准确而形象的塑造音乐形象即可。如图4中央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的由张惠妹代言的康师傅冰红茶电视广告, 其音乐主题由一个扩展性的乐句构成, 1 0小节的结构, 音乐情绪活力而热情, 感染力极强。

又如图5广州发展银行好融通的电视广告音乐主题, 为4小节方整性乐句的结构, 前后2小节相互呼应, 结构均衡, 形成一种对称美。

图6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新西兰篇的电视广告音乐由一个1 2小节的一句体乐段构成, 乐曲采用A大调、快速的四二拍子, 曲风清雅, 具有典型的苏格兰情调。主题起始由调式的主音A在高音区奏出, 由上而下徐徐进行, 直达中声区A大调的主音, 构成了宽幅曲线的旋律, 阶梯式的渐进下行平稳而流畅, 仿佛寓意为一次愉快的旅行, 惬意而舒爽, 一气呵成、绵延不绝, 成功的表现了广告音乐的主题形象。

5.表现的多样性

电视广告音乐的主题作为电视广告形象的典型代表, 从音乐的表现上非常多样化, 可以以人声的形式呈现 (独唱、齐唱、对唱、重唱或合唱) , 也可以以器乐的形式来呈现;可以以单一乐器表现, 也可以以室内乐或乐队的形式 (电声乐队、混合乐队、民族乐队、管弦乐队) 呈现。如图7广州发展银行好融通的电视广告音乐主题是由四小节的乐句构成, 采用c小调、中速的四三拍子, 起始由圆号在中声区弱奏, 旋律级进上行后反向小跳, 之后的两小节旋律在高声区由铜管和弦乐的混合音色奏出, 明亮而温暖。降B音上下的八度大跳使乐曲更加深情而有力, 肯定了音乐主题与广告的形象。

图8亚培宝宝智力一等高电视广告是一则婴儿奶粉的广告, 其音乐主题首先由单簧管在中声区俏皮的奏出跳音, 音调诙谐幽默, 性格鲜明、内容集中, 主题材料简洁而精炼, 然后大管在低声区与单簧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呼一应, 相映成趣, 圆润的单簧管软质音色与硬质浑厚的大管音色形成鲜明对比, 妙却横生, 顷刻间给音乐主题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亲切感人。

图9张裕解百纳干红葡萄酒的电视广告音乐, 主题开始由大提琴在中低声区奏出, 之后戏剧女高音在高声区的激情演唱和深沉质感的大提琴音色形成对比, 使音乐主题更加具有魅力, 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中央电视台在美国获奖的水墨篇广告则是在管弦乐队基础上进行的配器, 人声的点缀, 使主题大气、细腻、温暖而不乏文化内涵, 音乐与画面完美的结合, 协调统一, 仿佛在欣赏一幅意蕴无穷的古画, 意境深远。

6. 创意性

优秀的电视广告音乐对成功广告形象的塑造, 是曲作者与广告设计者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短短几十秒的时间, 应根据具体的广告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并反复推敲与修改, 仔细定位, 才会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并不是常人所认为的拿现有的世界名曲进行拼贴后进行的“补丁”式的加工, 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所以创意是优秀广告音乐主题的灵魂所在。

如中央电视台在国际上获奖的水墨篇广告就是一则优秀的实例。

又如图1 0还我山水的电视公益广告颇具创意性, 古筝在羽调式上奏出的协和音调与后面天空的雷电声, 大街上嘈杂的汽车鸣笛声, 及天空昏暗的色调的不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寓意为当今的世界正面临着自然的挑战, 唤起人们从自我做起, 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觉悟。虽然音乐在结构上仅仅短短7个小节, 却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而又有逻辑, 体现了起承转合的聚合力。

以上通过对电视广告音乐主题特征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电视广告音乐主题与传统音乐主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隶属于音乐主题的范畴, 都需要符合主题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不同之处在于电视广告音乐必须服务于所属广告商品, 根据商家的要求进行特定的设计, 从而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 为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

摘要:电视广告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并日趋专, 化、多元化,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新生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也越来越多的被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重视并研究。但主要集中于电视广告的作用、音响特征、和商业属性等方面。

主题特征 篇5

《秦腔主题随想曲》的音乐取裁来自我国古老的地方戏曲秦腔。贾平凹曾在《秦腔》一书中评价这首乐曲:“它是一种地域文化, 使源于古时的, 因为秦腔早已有之…….我觉得它不是对陕西人性格的反映, 而是对陕西这片黄土文化的浓缩。”秦腔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 是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的代表, 经过百年之衍变形成了粗犷、雄浑、强悍的音乐风格, 并积累了数百首曲牌。《秦腔主题随想曲》就直接选用了秦腔音乐中的[杀妲己][开柜箱][扭门闩]等曲牌, 通过变奏、发展等手法, 运用秦腔中苦音、欢音曲调对比艺术的统一于作品中。《秦腔主题随想曲》共分为六段, 此曲采用了秦腔音乐的旋律特点, 使二胡与其主奏乐器板胡技法得以有机结合, 形成了这首曲子独特的演奏技巧。

一、右手技法

在此曲中运弓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力度的变化上, 力度变化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它可表达丰富的情感, 并造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一般地说, 音乐较粗旷、紧张, 力度则强;相反, 音域较柔美抒情, 力度则弱。乐曲一开始运弓要饱满, 爆发力强, 在稳健的节奏中由慢渐快转入动力性的短小节奏型, 充分的运用了秦腔中滚板音乐戏剧性的表现手法, 运用节奏推动力突出节奏变化, 从而达到强烈的感染力。进入了第一段后, 有一个相同的音型先后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出现应该用外弦以中等的力度和较亮的音色奏出;第二次用外弦以较弱的力度和淳厚的音色;当这个音型再次出现时要用外弦以很强的力度和明亮的音色奏出。此乐曲中在力度上要有鲜明的层次感, 使之相同的音型产生对比, 这样处理才能体现出秦地人民的豪放、粗犷的天然本性。

二、左手技法

(一) 滑音

滑音是各类乐器体现地方风格的重要演奏技法之一, 秦派二胡的滑音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特性音的前后连接上, 滑音的方法不一样, 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滑音在运用中常常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变化的。如此乐曲引子部分第13小节re到sol是个藏头露尾的大上滑音, 演奏此滑音时左手要大胆快速的由re滑到sol音然后弓毛和手指马上离弦;第16小节的la音比18小节的la音滑动的幅度要大;进入乐曲第一段的第14小节和25小节均是异音同指回滑音, 要把握好左手手指的轻重缓急;到了第二段的第1小节第一个sol是快而重的上滑音, 第五个sol是大二度重回滑音, 第7小节的降si滑向do音时, 左手食指要按实弦重滑成前八后十六的音响效果;乐曲结尾部分的第1小节mi音要延长滑到高音sol音, 这是个藏尾式的大滑音略显俏皮, 从第2小节开始节奏上板且后面每个小节都有滑音, 演奏要发音饱满、情绪开朗、力度较强, 最后的高音do同样以藏尾式略显俏皮的大滑音来结束整首乐曲。

(二) 揉弦

揉弦或称颤音是弦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 它起到美化音色、抒发情感、调整音律的作用。在秦派风格的二胡作品中, 由于当地的戏曲和民间的音乐条式音阶固有的骨干音和特性音对其风格影响非常之大, 因此, 在处理此类二胡作品的揉弦时, 除了根据乐曲本身的需要安排好轻重缓急之外, 更关键的是要处理好骨干音和特性音。笔者在处理秦派风格二胡作品的揉弦时, 是围绕着“mi音、la音”和“fa音、si音”这两组骨干音和特性音, 灵活运用揉弦来表现乐曲风格的。如乐曲引子开始部分和尾声部分都运用了揉与不揉这个鲜明的对比手法, 突出了骨干音“mi”“la”和欢音宫调式主音“do”, 使得秦地人民豪放、朴实的性格得以完美展现;在苦音韵律中要突出“fa”和“si”的揉弦, 这两个特性音前后的音处理为不揉弦;到乐曲第一段第29-33小节, 前两个小节要轻揉后两个小节要重揉, 这是通过运用轻揉和重揉 (压揉) 的对比来表现乐曲的风格;乐曲第三段的小快板是运用了运弓力度的变化并结合轻重揉弦的对比来烘托出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贾平凹曰:“川不同;便风俗区别, 风俗区别, 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 剧不同腔;京, 豫, 晋, 越, 黄梅, 二簧, 四川高腔, 几十种品类;或曰:历史最悠久者, 文武最正经者, 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 对待秦腔, 爱者便爱得要死, 恶者便恶得要命。”《秦腔主题随想曲》作为秦派二胡音乐的代表作, 大胆的采用秦腔唱腔和曲牌, 凭着浓郁的戏曲风味, 将陕北人民豪放朴实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其意义和价值之大, 要想演奏好此乐曲, 不仅要掌握演奏技巧, 更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一首作品的成败与否往往并不是它的演奏技巧如何高超, 也不是它的作曲技法有多娴熟, 最终衡量的标准是它是否顺应大众的审美需求, 而此曲成功开辟了秦派二胡的先河, 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韵味吸引了众多的听众, 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秦腔主题随想曲》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它的音韵美上, 而其音韵美包括了演奏技法、音色、旋律线、调式调性等几个主要方面, 下面来谈谈它的美学特征:

1. 旋律风格和演奏技法的音韵美

a首先体现在运弓中, 一般粗犷的旋律多采用分弓演奏;抒情的旋律则用连弓来衔接。

b润腔技法, 从演奏风格讲, 适度的润腔技法包括色彩重音 (一般为“清角”或“闰”音) 、装饰音的加花润色、打音、泛音、压揉、浪弓及自然形成的抹、带等技法的结合, 都能产生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

c音波的变化, 演奏苦音左手指的颤、滑、压等动作能产生琴弦长度和松紧的变化, 从听觉上感受到明显的音波变化, 这说明揉弦手法的轻重缓急、迟到揉弦、揉与不揉的交替进行等都产生了乐曲音波变化的效果。

2. 旋律结构的音韵美

a乐曲引子段是欢音宫调式 (素材为秦腔曲牌【急急风】) , 是由调式的骨干音为主体通过裂变扩展使旋律听上去给人以一气呵成、手法简练、洒脱振奋之感, 从演奏技巧上来讲, 要合理分配弓速、弓压、弓量以突出顿挫分明之感, 为下面的抒

不名之为美

——类归后美何以不美

刘飓涛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美的视觉化问题是关于传达的问题, 是关于创作也是关于接受的美学问题。在此, 作者无意于谈论形象创造中的空白, 而论述的主题是关于美的概念化何以不成为美本身的问题。中国古典哲学对于此有着极其深刻的论述, 在此, 笔者将这种论述引入到了视觉美学领域的探讨。

关键词:写意;物象;似与不似;道

在有关于美与形象的问题, 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黄宾虹提出:“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画有三:一, 绝似物象者, 此欺世盗名之画;二, 绝不似物象者, 往往托名写意, 亦欺世盗名之画;三, 惟绝似又不似物象者, 此乃真画。”;齐白石也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三个人讲的是三句话, 三句话的核心观点是绘画艺术不应当太过具象, 应介于所谓的具象和抽象之间。关于这个问题, 普遍认为是一个关于绘画的“空白”的问题, 也就是从观看角度而导致的创作论。由此, 其核心思想是为作品预留出观看者的想象空间而排斥单纯的粗俗的完全呈现进而导致观者的想象受到抑制。某种程度可以说这是作者与观者的互动游戏, 是倾向于观者并以此为主体的一种创作“伎俩”。

对于此我持有另外的理解。促使我做出反思是受到陈箴的一件名叫《人工与自然——重绎“鲜花插在牛粪上”》的装置作品的启示:作品极其简单, 所用物件仅两类, 一个是天然的牛粪, 另外一个物件是塑料的玫瑰花。牛粪被固定在一个铁架子上, 上边插满了塑料花, 其摆放方式也是极其简单。但细细想来这个看似幽默的作品却是有着一种反讽的智慧:牛粪上插鲜花是中国的一个传统隐喻, 这个隐喻在美和丑的事物间构筑一种关联, 这种关联有着一种矛盾性, 由矛盾的幽默意味表达的是对于不搭调事物的讥讽。在此处, 陈箴并无意于这种幽默的重新演绎, 整个作品最妙的是鲜花变而为塑料花, 只这一下, 作品的时代意义得到显现, 批评意味也随之生发出来:“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不是一种时代性格很强的言说, 牛粪和鲜花本身也不具有时代性质, 但塑料花却是现代的产物, 它将时间概念带了出来。这其中表达出对于当下的批判意义。我无意关心这种批判意义, 我注视到的是这永远不会凋谢的意义——这所谓的“概念化的恒久的之美”。

美在此其实已经经由一种转换发生了变异:美来源于自然, 自然之美被模仿和固定之后, 这种美便发生了变异, 它作用于心理的感应不同于以往。在这样的背景下看这个作品中的物件, 牛粪还是牛粪, 是自然之物, 鲜花不是鲜花, 非自然之物, 为人为之物 (“伪”) 。因此, 这种表象的美丑之对比变而为道德性的甚或是哲学性的美学之对照, 而其批判的对象直接指向的是其产生的主体——人。自然是为“真”, 人为之物为“伪”, 真和伪

情部分奠定了基础。

b乐曲第一段从第12-33小节是对称性句式, 体现了同一音腔转换使得旋律产生高低的张力变化, 让人感受到刚柔并济的音韵美。

c从笔者的演奏经验中可以发现热情奔放的乐曲一般采用宫调式。宫调式能表现出一种激情向上的力量, 色彩鲜明, 宫徽调式“苦音、欢音”的转化融合了音色的细腻和粗犷, 《秦腔主题随想曲》中引子为欢音宫调式, 第一段为苦音徽调式和宫调式, 结尾处又转换成了欢音宫调式。

相遇之后, 视觉之美被搁置, 道德性对比得到显现 (在道德的层面, “真”胜“伪”) 。

但我在这件作品之中关注的并不是这些, 我所关注的要点在于美被确定之后发生的变异——美何以不再是美?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人有没有抓住美和表现美的可能性, 如果这不可能, 那么美的外化与交际就变成了各自理解的互动式交际, 美本身便是词不达意的。

《道德经》开篇老子便讲到“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欲了解万事万物需得破除名的障碍而得以将万物本质还原, 这是对于混沌和有序的共同参照, 亦如佛家讲“我执”、物执。也因此先天分别可参悟无上的道体, 亦可在其中再见其物。这也便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三个境界。也因此, 中国传统的哲学并不强调名份与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受到周易的影响认为万事万物皆在流变之中, 因此并不认为确定性中有真实。而当某件事物成为可确定的时候, 能指和所指已经的已经不是同一事物。而关于模糊性的表述上, 中国人在语言方式上巧妙地采用比喻、排比等等手法, 试图以经验的形象性去对应传达出某种感受以及确切的事物。

回归前边问题, 我倾向认为美是不可言说, 是一种流变之物, 美是感受本身。那么, 美到底是什么?我想对于中国的古人来讲, 美就是无上的道体, 或者对科学家来说, 美便是结构的平衡。对于美, 各种领域各个人是不一样的理解。美是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东西, 美无所不包又什么都不是。对于它, 最恰当的理解方式应当是中国式的辩证去理解。之所以美成为了学问并不断发展, 只是因为人对于理解不了的事物天然有着解读的欲望, 越要将其以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是在修改和创建关于美的规则之中, 在破坏和重建着美。

所谓美, 只是一种感受, 一种刺激, 只是一种外在加诸于己身而自然的感应或心绪波动。美是个人行为, 是个人肌体心绪的选择行为。反之, 庄子便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何以“不言”, 所有可以引发惊惧狂喜之物乃是自然而然, 是自然之道。无怪乎《金刚经》讲了通篇, 最后却一再强调“不着一物”, 甚至连经书本身观念都要放弃。这是一种看透彻透的智慧, 古人极早便以明白所谓文明只是在为自然注解。

这就可以回到始终关注的问题:何以美不能被固定以形态, 被固定形态和类归的美只是概念, 概念不是美本身, 真正的美永远不可言说, 存在于自然之中。

刘飓涛 (1985--) , 男, 汉族, 河南人, 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10级研究生, 从事美术批评和策划研究。

参考文献

[1]鲁日融.陕西风格二胡曲的特色与演奏技法[J].音乐学习与研究, 1989.2.

主题特征 篇6

一、戏剧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艺术特征

(一)舞台集中性

最初的戏剧文学剧本因衍生于戏剧艺术,故在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上都受到了戏剧表演方式的制约,其中“舞台”是制约戏剧文学创作的最主要因素。因为“舞台”为戏剧表演所提供的场所大小、场景变化和表演时间等方面极为有限,所以就要求戏剧文学无论是在创作结构上,还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内容表达上都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戏剧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进行表现。戏剧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作家山田宗树分别以笙和松子两个人的第一人称视角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构成了具有双重性质的相对平行的作品结构,并在此作品结构中将时间、空间划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部分,通过这些若干部分中的人物、时间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向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表现、表达。作家山田宗树将松子的人生经历集中在这几个重要的时间段或时间点内,并通过相继出现的各个人物与松子之间关系和发生的事情来表述松子的一生,对松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生动、形象的塑造。

(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

同时受到戏剧“舞台”的限制、约束,戏剧文学无法向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极其详尽的对作品内容进行表述,而是通过尖锐的冲突对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进而表现作品内容和主题思想。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作家山田宗树在平行的双重性作品结构中,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尖锐的戏剧冲突作为描写、叙述的主要内容。例如,松子侄子笙这一部分,如果不是松子的意外死亡,父亲委托自己去处理姑姑松子死后的相关事宜,笙还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叫做川尻松子的姑姑,正是因为从未接触过,笙在父亲一开始提及要委托自己处理姑姑的身后事时表现出厌烦和抵触情绪,这里表现出的是笙和自己父亲的矛盾与冲突。在作品中,若不是一同在场的明日香在其中劝和,恐怕笙与父亲之间的沟通会更加具有敌对性。随着故事的发展,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不断发生变化,笙开始好奇姑姑松子的人生经历,并且逐渐产生感情,直至当凶手被捕、庭审时,笙对姑姑的意外死亡表现出了悲愤的情绪、情感。

(三)戏剧人物的个性化塑造

在戏剧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塑造主要依靠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行为举止。在戏剧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山田宗树灵活的运用其特有的文学语言对各个人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刻画,无论是外形相貌、衣着打扮还是神态表情都充分展现出作品中人物的独特之处。例如,“我检查了一下自己身上的服装,下面穿着一条短裤,上半身是玛丽莲•梦露的T恤”,这是对笙的着装描写,从着装来看,笙具有现代年轻人的特征。作家随后对笙父亲着装等细节的描写则将父亲严谨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男人身穿灰色西装,捧着一个白色盒子,右肩上背了一个咖啡色的大背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汗水流进了眼睛,他那双细长的倒吊眼眨了好几下。两片厚唇依然横在脸上,但小平头中夹杂了许多新增的花白头发,身体也好像缩小了一圈。”。山田宗树还通过人物对话将人物形象刻画了出来。例如,在得知父亲让自己去处理姑姑死后出租屋的事情时,笙表示“真是的,临死还给家人添麻烦。”等诸如此类,这既将笙身上所具有的冷漠表现了出来,又为下文笙对待姑姑松子的感情的转变做下了伏笔。

二、戏剧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题思想

戏剧文学之所以比其他文学体裁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及观众记忆犹新,除了因为其表现形式的舞台直观性特点,还因为戏剧文学在主题思想方面的表现和表达方面更加形象、深刻。戏剧文学作家通常通过具有舞台集中性的故事内容对尖锐的戏剧冲突进行表现,从而揭示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类敏感的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在戏剧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作家山田宗树赋予多个主题思想于作品,并以此来揭示现实社会中的各类现象、问题、矛盾,同时对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性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例如,笙初闻姑姑松子意外死亡消息时表现出的冷漠,对于这位他不曾接触的亲戚,他的不耐烦代表着存在于人性中的冷漠、自私、麻木的弱点。又例如,松子所以常常被男人欺骗是因为在其自身对于爱的贪婪的欲望,贪婪使她无法辨认真伪,致使自己生活辗转坎坷。

综上所述,作家山田宗树灵活、形象的对松子、松子侄子笙等一系列人物进行典型的人物塑造,将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故事的发生、情节发展等内容集中在具有双重性的平行结构中,成功的展示了松子极具悲剧性的一生,对于人性的弱点、女性主义等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表述、阐释,并为日本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山田宗树.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万卷出版公司.2013.10.

主题特征 篇7

此方法并非凭空建立不同作品主题间的联系, 而是基于被比较作品间主题共性模糊, 同时存有相似写作特征但无法从中直接获取主题信息的情况。即把寻找作品主旨的线索从内容转向写作手法, 当写作手法的比较不足以直接得出结论时, 就通过颠倒其特征的手法间接找出主旨表达的共性。所谓的“镜面写作特征”, 就是通过部分否定来对原有作品写作特点进行颠覆。若用数学符号表示, 当两个需要被拿来比较的作品用集合A, B来表示的话, 二者各自包含的写作特征则可用a, b来表示, 而其镜面写作特征就用a, b来表示, 若能证明a, b均属于另一集合C的话, 则a, b就都属于新集合c, 从而可以得出集合A, B存在交集, 这一交集就是通过传统分析手段无法探寻出的主题共性。下面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的共性写作特征来进行分析:

特征一:战争因素在小说中不作为主要冲突

作为描述一场深刻改变美国历史发展的战争的作品, 两部小说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但通过阅读之后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 理应作为“第一矛盾”的“战争”在这两部小说中都只是映衬人物间冲突的“绿叶”。在《空中骑士》里, 比尔斯仅在第一章末段通过描述小卡特岗哨旁的险要地形来说明主人公的职责重大。在这一段之前, 虽然也是作者对故事发生地景物的描述, 但风格却完全不同:

“……那里有, 小片天然草坪, 一道溪水流贯其间, 但从映谷的边沿望过去, 却很难辨认出来。这片开阔地看起来比普通人家的家庭大不了多少, 其实方圆足有好几英亩。草坪比周围的树林显得分外青翠。再往远处, 耸立着连绵不断的崇崖峻岭……”

虽说是在描写战场, 比尔斯却刻意映射出一种轻松而闲适的氛围, 这些词句更像是在描绘一次郊游或一次远足, 而绝非一幕惨剧即将发生的地点。直到首章末端的那一句“不管是多么荒凉、多么艰险的地带, 人们都要把它变成战场……”时, 读者才恍然大悟。

而就在读者以为将看到北军与南军的针锋相对时, 作者又将我们拉到了一张传统南方家庭的餐桌上, 随机道出了整部小说冲突的所在以及为即将到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这一幕悲剧形成的原因并不在于人类之间的相残相杀, 而是在于责任与亲情间的孰轻孰重。作者在第二章的一句“在战争中杀死一个敌人难道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何况这个敌人突然发现了一桩对自己、对同伴们的安全关系重大的秘密……”就已经说明了战争并非小说要表达的主要冲突。

相比《空中骑士》, 《一个战争片段》在这一方面的特征更加凸显, “克莱恩采用多种手法, 将敌我对立转化成了‘我方’的内部对立”。当中尉被流弹射中手臂后, 并未像传统歌颂英雄主义的作品中那样沉着冷静, 而是“惊叫着看着周围的战友, 仿佛他在怀疑这是起个人袭击”。与此同时, 整部小说中将这种“内部冲突”进行放大, 整部小说里没有任何对南军的描写, 即使在中尉前往医院的路上, 他看到的也是骑手“朝黑压压的一团挥舞着鞭子”, 而并非在战场上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特征二:充斥着对联邦军队的负面描写

这一特征在两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在二位大师的笔下, 象征着正义、自由的北军不仅不像传统作品中那样英勇善战, 反而胆小、懦弱、缺乏训练。《空中骑士》一开场对主人公卡特的描写里, 就写到了“在西弗吉尼亚州一条路旁月桂树丛里躺着一个士兵……他是在值勤的岗位上睡着了的……”将象征正义一方的部队战士赋以“玩忽职守”的特征, 这在绝大多数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中都属鲜见。与此同时, 受到负面词语修饰的不光是卡特, 比尔斯对联邦军队的军官及其他士兵也进行了负面描写。在第三章中, 一位联邦军官“不知是受冒险精神或求知欲望所驱使, 离开了峡谷中隐蔽的宿营地, 漫无目标地听任双脚把他带到靠近峭壁脚下一小片开阔地的下沿”。并因此见证了空中骑士陨落的一幕, 而在看到这一幕时, “强烈的感情使他失魂落魄, 两腿发软跌倒在地。” (the officer was overcome by the intensity of his emotions;his legs failed him and he fell.) 事后也并不是镇定自若, 而是“爬了起来, 颤抖不已。” (the officer rose to his feet, trembling.) 士兵玩忽职守, 军官胆小懦弱, 是《空中骑士》里北军的重要特征。

在《一个战争片段》的北军描写中这一现象更加凸显, 且几乎贯穿全篇。克莱恩在主人公“中尉”受伤后两次提到他“温柔地扶着受伤的手臂, 仿佛它们是玻璃做的”。 (he held his right wrist tenderly as if the wounded arm was made of brittle glass.) 在去往医院的路上, 中尉目之所及尽是混乱的部队以及暴躁的军官, 而在得知自己将被截肢时他表现得极为惊恐, “他盯着学校的老房子的门, 在他眼里那简直是险恶的死亡入口”。国内学界在研究克莱恩对“中尉”这一形象的塑造时认为作者对其赋予了“女性化特征”, 甚至成为表现小说主题的线索, “这些描述相互加强, 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男子汉气概剥夺殆尽”。 (申丹, 2007)

特征三:缺乏对故事背景 (美国内战) 的信息描述

作为反映美国内战的优秀短篇小说, 《空中骑士》与《一个战争片段》对时代大环境的表述、介绍少之又少。以至于读者在阅读这两篇小说时, 很难感受到那个令人血脉偾张的历史背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 林肯为了解放黑奴, 维护国家统一, 推动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进行的这场南北战争是具有正义性的, 但这种本应贯穿美国内战前前后后的“正义性”在两部小说中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卡特向父亲提出参军请求时, 比尔斯并未说明其加入北军的动机和理由, 对于小说里卡特·德路斯所处的那场战斗, 军队为何在此休整?作战的计划和目的是什么?这些本可以用简要语句勾勒出的背景信息在小说里无从查找, 只能说安布罗斯·比尔斯在一部描绘美国内战的作品中刻意淡化了“战争”的因素。

而在另一部作品里, 刻意淡化战争的现象更为明显。整部小说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没有任何描写, 甚至连主人公“中尉”是属于哪一阵营的都没有明确表述, 读者只能从后文“绿木下蓝色的部队”得知主人公是属于象征着正义一方的北军的。由于时间、地点、阵营这些基础性信息甚至用几个词就可以使读者清晰明了, 作者的刻意淡化一方面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同时也为作品赋予了寓言式的特征。

当两部文学作品符合“以战争为主要冲突”“歌颂象征正义一方的军队”“对时代大背景 (美国内战) 有明确描述”, 这三方面特征时, 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将其划归到歌颂传统英雄主义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歌颂传统英雄主义”就是《空中骑士》与《一个战争片段》“镜面特征”的“交集”。可以用集合C来表示, 由此可得, a, b, c之间的交集就可以用c来表示, 也就是“歌颂传统英雄主义”的“镜面”, 即“对传统英雄主义的颠覆与讽刺”就是这两部作品主题上的共性特征。而这一共性的发现也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两部作品的理解, 这一特征也可以使读者明白在《空中骑士》中, 比尔斯为何歌颂圣人似的描绘属于南军的空中骑士, 也会理解《一个战争片段》中中尉受伤后周围士兵不明所以的举动, 小说主题新的发现无疑会为人们带来对熟悉作品的全新认识。

在进行文学比较时, 大多数研究者会依据冲突、人物、背景等基本要素来将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 而当这些基本要素相互冲突时常常会放弃对其相互之间的主题共性进行探究。而通过寻找“镜面特征”的方法, 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 发现易被忽略但又对分析文学作品有着深刻意义的细节, 从而开辟文学批评的新领域。

摘要:本文以《空中骑士》与《一个战争片段》两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为例, 介绍了一种通过寻找原作写作共性的相反特征来探究作品间主题共性的新方法, 从而解决了被比较作品间主题共性模糊, 同时存有相似写作特征但无法从中直接获取主题信息的情况。通过对“镜面特征”的寻找, 得出了两部作品“对传统英雄主义进行颠覆与讽刺”的主题共性。

关键词:主题共性,写作特征,镜面特征,《空中骑士》,《一个战争片段》

参考文献

[1]陈福顺.论《空中骑士》的艺术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34.

[3]申丹.“整体细读”与深层意义——克莱恩“一个战争片段”的重新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 2007.

[4]魏亚宁.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赞歌[J].成都大学学报, 2015.

主题特征 篇8

蛋白质在每个有机生命体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关键基因及其产物关键蛋白质对于有机体的存活及功能调控更是必不可少的。以往研究表明[1,2],缺少一个关键蛋白质就可能导致生命体的死亡或不育。Winzeler[1]等将关键蛋白质定义为通过基因剔除式突变将其移除后造成有关蛋白质复合物功能丧失。也正是由于关键蛋白质的这种不可或缺性,它逐渐成为新型抗生素药物的靶标。

研究人员在过去通过许多实验的方式寻找关键蛋白质,包括单基因敲除[3]、RNA推断[4]以及条件基因敲除[5]等。而利用生物实验的方法对关键蛋白质识别往往面临着价格昂贵及时间耗费的问题,实验人员不同的实验条件也影响着对关键蛋白质的识别。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蛋白质测序技术的提升,可获得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和蛋白质序列数据日益丰富,研究者们将注意力转向通过计算的方式发现和预测关键蛋白质。在预测关键蛋白质的算法中,最重要的是寻找能充分表示关键蛋白质的特征。目前,通过计算的方式预测关键蛋白质的方法主要基于两类特征信息:蛋白质序列信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拓扑结构[6]。蛋白质序列信息主要从进化的保守性、基因表达、蛋白质功能和调控方面描述了单个蛋白质的必要性,是个体蛋白质功能信息的最直接的描述。而细胞中每个蛋白质不是孤立存在,是通过与其他蛋白质一起相互作用组成复合物来行使其功能,所以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单个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复杂关系,进而表明个体蛋白质在复合物中的重要作用。

LDA模型[7]是近年来在文本挖掘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概率模型,因为模型的概率统计基础可以对数据单元隐含关系进行挖掘,使其应用在生物概念标注[8]、基因表达模式识别[9]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预测[10,11]等问题中,成为了生物数据领域中对信息挖掘和提取的有效统计方法之一。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工作将主题信息引入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中。这里通过引入蛋白质序列的主题分布信息提出了新的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TMNT(Topic model and network topology based method)。TMNT算法在现有的关键蛋白质预测方法(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拓扑结构的中心性测度)中引入蛋白质序列信息,利用LDA模型对蛋白质序列建模,定义了新的未知蛋白质与关键蛋白质间的加权相似度计算方法,从而在未知蛋白质数据中预测潜在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在酵母蛋白质序列和相互作用网络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并与现有的若干关键蛋白质序列算法进行比较。实验表明:在ROC评测标准中,结合了蛋白质序列特征和网络拓扑信息的预测算法优于只采用网络拓扑结构的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通过引入蛋白质序列的主题分布信息,新的关键蛋白质识别方法比原CPPK算法的识别精确度有所提高。引入主题信息的识别方法为关键蛋白质识别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计算模型及预测算法

1.1主题模型

主题模型是文本挖掘中的一种概率模型。以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7]模型为代表,演变出一系列概率主题模型,这些模型被推广应用于图像处理、情感分析、生物数据挖掘等信息处理领域。在本文中,利用LDA模型对蛋白质序列进行特征提取,将原来的生物序列映射到蛋白质功能模块空间(主题空间)。

LDA是一种层次贝叶斯模型,可以用概率图表示为图1所示。其中圆圈表示随机变量:空心圆圈表示不可被观测的变量,实心圆圈表示可以被观测到的变量,箭头表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即条件概率中的变量依赖关系,矩形表示内部结构的重复,矩形右下角的角标表示重复的次数。在蛋白质序列数据中,每条序列被重新编码分割成氨基酸片段,这些片段被预处理映射到73(343)空间维度上。这样,每个蛋白质序列被表示为氨基酸片段,而这些片段来自于一个343维度的空间。在重新编码后的氨基酸片段上对LDA模型变量重新定义为:M为蛋白质数据集中包含蛋白质序列的个数,N为一条蛋白质序列中氨基酸片段的个数,T为预先定义的蛋白质功能调控模块的个数,w为某个已知(可观测)的氨基酸片段,z为当前氨基酸片段所属的功能调控模块,φ为特定功能模块下氨基酸片段的多项分布,θ为一条蛋白质序列在功能模块中的概率分布,α和β是贝叶斯模型的先验超参数。

基于LDA模型,我们假设一条蛋白质序列的生成过程如下:

1.根据Dirichlet先验分布Dir(α)得到一条蛋白质序列d的功能模块(主题)分布θ。

2.对于蛋白质序列d中的每个氨基酸片段w的产生:

a)根据多项分布Mul(z|θ)采样一个功能模块(主题)z。

b)根据功能模块z和功能模块下φ的多项分布Mul(w|z,φ)采样一个氨基酸片段w。

其中,θ表示了蛋白质序列到功能模块的分布,φ表示了在功能模块下氨基酸片段的多项分布。通过引入这个概率生成模型,为我们带来了两个好处:1)实现了蛋白质序列的低维表示(从原来的序列空间映射到功能模块空间);2)抽取了蛋白质序列集上以氨基酸片段为单位的功能模块的挖掘,即主题空间。

给定超参数α和β后,θ、z和w的联合分布为:

对连续变量θ和离散变量z分别积分求和,得到蛋白质序列向量w的边缘分布:

在这个概率图模型中,求解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最优化问题,这里我们用Gibbs采样的方法近似迭代求解[12]。Gibbs采样的基本思想是:给定一个多维变量的分布,相比于对于联合分布积分,从条件分布中采样更简单。假设要从一个联合分布概率p(x0,x1,…,xn)中获得K个样本X={x0,x1,…,xn}的两个步骤为:

1.随机初始化每个变量获得X(0);

2.对于每个样本X(i),i=1,…,K,对于每一维度的变量xj,从条件分布概率p(xj(i)|x1(i),…,xj(-i)1,xj(+i1-1),…,xn(i-1))采样得到xj(i)。

在基于LDA模型的Gibbs采样求解中,从公式(1)中变量的联合分布,可以推导出适合Gibbs采样的氨基酸片段w和功能模块(主题)T的全条件分布:

其中n(wn)-(n,d),t表示剔除当前蛋白质片段(n,d)后wn被分配给模块(主题)t的次数,n(.)-(n,d),t表示剔除当前蛋白质片段(n,d)后被分配给模块t的片段总数,n(dn)-(n,d),t表示剔除蛋白质片段(n,d)后d中所有被分配给模块t的片段的个数,n(dn)-(n,d),(.)表示剔除当前蛋白质片段(n,d)后分配给蛋白质d的模块的总数。

1.2网络拓扑结构

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简称蛋白质网络)中,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表现为蛋白质在生物功能上的重要性和其在对应节点所处拓扑位置之间的密切联系。Jeong[13]等在酵母蛋白质网络中发现,节点度数小于5的蛋白质集合中有21%是关键蛋白质,当度数大于15时,集合中包含关键蛋白质的比例上升为62%。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网络中拥有较多相邻节点的蛋白质的缺失更易于影响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而对生命体产生致死或无法繁衍的效应,而这一效应也符合对关键蛋白质的定义。

本文采用边聚类系数ECC(Edge Clustering Coefficient)[14]来计算蛋白质网络中两个节点的相关性。蛋白质网络可以被看作一个无向图G=(V,E),其中V表示蛋白质节点的集合,E表示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边的集合。对于连接节点u和v边E<u,v>,希望知道同时与u和v邻接的点的个数:

其中zu,v表示在网络中包含边E<u,v>的三角形个数,du和dv分别表示节点u和v的度数。这样min(du-1,dv-1)表示可能包含边E<u,v>的三角形的最大个数。ECC值重新定义了加入了邻接点信息后连接一条边上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即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ECC值高的边更倾向于属于网络中小模块结构,因此这个衡量方法在一些大规模复杂生物网络中起到了聚类效应[15,16]。Hart等[17]研究了蛋白质网络小模块结构及其对生命体的重要性,他们发现这些小模块相比于蛋白质个体,对生命体起到更关键的作用。同时,关键蛋白质也倾向与聚集在特定的蛋白质络合物中(蛋白质模块)。

1.3预测算法

根据以上两个核心算法思想,将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的流程概括为图2所示。其中相似度计算是衡量算法模型最关键的步骤,这里,利用加权的蛋白质序列信息和蛋白质网络信息量化蛋白质之间的相似程度,蛋白质u和蛋白质v的相似度sim(u,v)定义为:

其中ECC(u,v)为蛋白质u和v在蛋白质互作用网络中的边聚类系数;DKL(u,v)为蛋白质u和蛋白质v在序列特征上的相对熵(又称为KL距离,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衡量了蛋白质序列主题分布的差异,这里采用了正规化后的KL距离;λ为调节蛋白质序列特征和PPI拓扑特性比重的参数,即取值在[0,1]区间的权重系数。ECC(u,v)值越高,表示连接两个节点的边在网络的小模块结构中越倾向于中心地位。1-DKL(u,v)越大,表示蛋白质序列u和v的主题分布之间的KL距离越近,差异程度越小。因此,sim(u,v)值越大,蛋白质u和蛋白质v的重要程度越相似。每次选取与关键蛋白质集合p最相似的蛋白质为预测的关键蛋白质,并把预测的关键蛋白质加入到已知关键蛋白质集合:

其中Np为关键蛋白质集合p在蛋白质网络中所有邻居节点集合。算法的初始阶段,关键蛋白质集合p用均匀分布随机采样的方式从已知关键蛋白质集合中生成。

2实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酵母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来预测关键蛋白质,并对预测结果做出分析和评价。

2.1数据集及预处理

酵母的蛋白质数据集具有可靠性高,数据完备的特点,因此实验以酵母蛋白质数据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酵母蛋白质序列数据来自于S.cerevisiae strain S288C[18]。酵母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两个高可信数据库:DIP数据库[19]和Bio GRID数据库[20]。

酵母序列数据包含6713条蛋白质序列。酵母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集在预处理过程中首先移除物种间相互作用,只保留物理相互作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集中,DIP数据库下载的蛋白质网络共包含4860个节点和22 138条相互作用边,BioGRID数据库下载的BIOGRID蛋白质网络包括5877个节点和84 686条相互作用边。关键蛋白质数据是通过整合以下四个数据库:MIPS[24]、SGD[25]、DEG[26]和SGDP[27]的数据而来,包含1274个关键蛋白质。

对于蛋白质序列的预处理过程,首先根据氨基酸的偶极子和侧链的体积特性,将20种基本氨基酸分成7类[10]。如表1所示,对于特殊氨基酸,例如X、B和U,分到第6类中。

例如,一条蛋白质序列P的氨基酸残基片段为:

这里,每个字母表示氨基酸残基的字母符号。根据表1的分类规则,原始氨基酸残基替换为类别标签后为:

再将替换后的序列以长度为3的滑动窗口切割。这样,我们就得到了73(73=343)的片段空间,并且原始的每条蛋白质序列被分成若干片段组合。

2.2评价方法

为了评价算法在酵母数据集中的关键蛋白质预测性能,引入主题信息的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与2014年Min Li[21]等人提出的利用蛋白质网络中心性拓扑性质预测关键蛋白质的CPPK算法、新的中心性测度方法NC(New Centrality Measure)[14]及基于局部平均连接度的方法LAC(Local Average Connectivity based method)[22]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对不同数目的功能模块(主题)以及不同的相似度权重λ的选取对预测算法结果的影响进行纵向分析比较。

本文采用文献[21]定义的预测算法精确度:

这里,预测方法Mi对预测结果集C的精确度为:预测结果集与真实集合Ve的交集在预测结果集中所占的比例。

同时,本文使用ROC(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和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Area Under Curve)两个指标来综合衡量预测算法。在ROC曲线中,纵坐标为敏感度(Sensitivity)或真阳性率TPR(True Positive Rate),横坐标为特异性(Specificity)或真阴性率TNR(True Negative Rate):

在二分类模型中,TP表示真阳性,FP表示伪阳性,TN表示真阴性,FN表示伪阴性。ROC和AUC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二值分类器的优劣,在ROC曲线中,计算不同的权重下预测结果的真阳性在假阳性中的比重。因此ROC曲线越靠近坐标系左上角,预测算法越好,同理AUC的值越大,预测算法准确率越高。

2.3实验结果分析

在酵母蛋白质序列数据集中一共包含6713条序列,其中1256条关键蛋白质,5457条其他蛋白质(包括非关键蛋白质和未知类型蛋白质)。可以看出,真实数据集中正样本(关键蛋白质)和负样本(其他蛋白质)比例不平衡。

在蛋白质序列数据集和PPI网络数据集上计算了主题数从20到100,步长为20,相似权重λ从0到1,步长为0.1的设定下,由100个已知的初始关键蛋白质从数据集中预测100个新的关键蛋白质的精确度,如表2所示为算法在DIP网络上的精确度。其中,当主题数目为20,λ为0.2时,预测算法的精确度最高,达到82%。算法在λ等于0.1和0.2时,预测精确度最高,平均分别为:71.8%和72.5%。并且根据精确度曲线走向可以看出,算法在不同主题数目和权重向量λ下,精确度保持平稳的趋势,虽然最低的精确度只有59.0%,但是由于数据集的不平衡(随机方法预测关键蛋白质的准确度为18.7%),在最差的预测结果下算法仍然可以选出一半的关键蛋白质。表3为算法在BIOGRID网络上的精确度。其中,当主题数目为40,λ为0.3时,预测算法的精确度最高达到73.5%。在BIOGRID网络上的整体精确度比DIP网络要差一些,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BIOGRID网络规模更大。由于预测使用的100个已知关键蛋白质和预测出的100个潜在关键蛋白质较网络5877个节点的数据规模差距很大,并且5877个蛋白质中最多只有1256条关键蛋白质。样本的不平衡性及预测数据整体的不均衡性,使得预测算法受网络规模影响,网络规模越大,预测算法准确率可能越低。

其次,由于在计算相似度时加权结合了序列信息和网络拓扑信息,因此横向比较了单独使用序列信息(λ为0时,只采用主题模型信息)和单独使用网络拓扑信息(λ为1时,只采用CPPK网络中心度信息)时的预测精度。如图3所示,表示DIP网络上主题模型与网络拓扑的对比图,图4表示BIOGRID网络上主题模型与网络拓扑的对比图,其中横坐标为主题个数,纵坐标为预测精确度。不难看出,只利用蛋白质序列主题信息对关键蛋白质预测优于单纯使用CPPK算法的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这里,在每组对比实验中,使用相同的初始化已知关键蛋白质种子集合,例如,在主题数目为10的Topic Model与CPPK算法初始化使用相同的已知关键蛋白质集合。对于不同组的实验中(主题数目不同的实验中),由于随机产生初始化已知关键蛋白质,所以不同组实验的初始化已知关键蛋白质集合不同。

表4列举总结了在DIP网络中每个主题数目下最高的预测精确度及其对应的λ。根据表4的统计,我们发现在DIP网络中相似权重λ在不同主题下对精确度的影响基本稳定在[0.1,0.3]。表5列举了在BIOGRID网络中相似权重λ在不同主题下对精确度的影响基本稳定在[0.0,0.3]区间内。由两个网络的统计结果看来,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和网络拓扑信息的结合对关键蛋白质的预测精确度具有稳定比例。

本文将引入主题信息的改进的CPPK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基于主题模型和网络拓扑结构的关键蛋白质预测算TMNT与原有的CPPK预测算法进行了比较。图5为两种算法在DIP蛋白质网络数据与蛋白质序列数据集上的精确度比较结果,图6为两个算法在BIOGRID蛋白质网络数据与蛋白质序列数据集上的精确度比较结果,其中TMNT算法的精确度选择每个主题下λ为0.2对应的精确度。

为了验证关键蛋白质序列在主题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里,我们只利用序列主题信息来计算两个蛋白质之间的相似度(即式(5)中ECC的权重系数λ设为0)。我们选取了与初始关键蛋白质集合主题分布最相似的5个潜在关键蛋白质:YGR116W、YNR016C、YHR165、YLR106C、YOR116。并把这5个预测关键蛋白质在BIOGRID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可视化出来,如图7所示。在BIOGRID网络中,抽取出包含这5个节点的所有边构成子图。抽取的子图中包含了273个节点和310条相互作用边。可以看出,子图中这5个节点的度数较其他节点高,具有明显的中心性倾向。因此,利用主题信息预测的关键蛋白质在对应物种的PPI网络中体现出了重要的生物调控意义。

最后,如图8所示,利用ROC曲线及其对应的AUC值综合测量了基于主题模型和网络拓扑结构的关键蛋白质预测算TMNT算法。并将其和2014年提出的CPPK[21]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以及其他两种常用的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基于局部平均连接度的方法LAC和网络中心度方法NC进行综合比较。图8中比较了利用随机选取的100个初始关键蛋白质预测100个潜在关键蛋白质在酵母蛋白质数据上的预测结果。其中TMNP的AUC值为0.682,高于CPPK,NC和LAC的AUC值。TMNP的ROC曲线与其他三个识别算法的ROC曲线相比,也更加靠近坐标系左上角。由此可见,TMNP算法的综合性能优于CP-PK,NC和LAC关键蛋白质识别算法,达到了比之前更好的识别效果。

3结语

本文提出在已有的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对关键蛋白质预测的算法上加入蛋白质序列信息,用主题模型学习出蛋白质序列的主题向量对原始蛋白质序列进行了基于氨基酸功能信息的特征提取,结合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的拓扑结构对关键蛋白质进行相似度计算,从而预测出潜在关键蛋白质。

该方法利用现有的统计学习理论和数据挖掘方法,从生物体的蛋白质信息中预测发现关键蛋白质从计算角度上解决了通过生物实验寻找关键蛋白质所需要的昂贵代价,并且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生物信息探索途径。

【主题特征】推荐阅读:

事件特征07-16

水泥特征07-18

底层特征07-19

特征因子07-19

词汇特征07-22

几何特征05-08

供求特征05-09

构图特征05-09

链式特征05-10

性状特征05-10

上一篇:童“化”下一篇:化工专业英语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