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ai

2024-10-16

Sakai(精选8篇)

Sakai 篇1

1 Sakaig与Moodl

Sakai是由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共同发起的一项开源CMS计划。Sakai项目的主要目标是, 开发Sakai程序的系统架构, 将之与已有各种CMS工具和组件整合为一体。这些工具与组件既可用于课程管理, 同时也可作为原有CMS模型的扩展插件。更为重要的是, Sakai也将支持研究性协作学习。

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 是完全免费的开放源代码软件。Moodle这个词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 的英文缩写。Moodle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包, 也可以说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 (CMS) 。Moodle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为各种Moodle用户 (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研究者和教导员, 当然也包括开发者) 提供一个发布信息、讨论和协作的中心。

2 Sakai与Moodle的比较研究

Sakai和Moodle同为开源的学习开发管理系统, 两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有些不同, 如表1所示。

2.1 从开发语言分析

从跨平台的角度看, Java和PHP都有很好的跨平台的特性, 几乎都可以在不作任何修改的情况下运行在Linux或者Windows等不同的操作系统上, 从这点看二者都是很好的开发语言。

比较两种语言, 会发现PHP有简单容易上手的特点, 有点C语言基础的便可马上上手, 而Java需要先学好Java的语法和熟悉一些核心的类库, 懂得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所以Java不如PHP好学。从这点上看, Moodle的开发比Sakai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但是, Java中有一些强大的组件, 如Java Bean是一种可复用的、跨平台的软件组件。使用Java bean可以方便地实现Java代码和html的分离, 能够增强系统的功能和软件的复用性, 而可复用性是未来软件开发的趋势。从这点上看, Java的前景相对PHP而言更为广阔。

2.2 从教学分析

Sakai不仅仅是用于教学 (More than teaching) , 还可用于研究和协作。而Moodle仅仅用于教学 (Teaching focused) , 对研究和协作的关注显然不及Sakai。

2.3 从架构模式分析

Moodle是架构于最流行的开源软件架构模式LAMP上的, PHP+My SQL+Apache的经典组合非常适合中小型应用系统, 开发成本低, 而且所有的软件都是开源免费的, 可以减少投入。而Sakai则是架构在J2EE之上, 系统架构比较复杂, 开发前期需要做大量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地工作, 在这点上Moodle有它一定的优势。

但是,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PHP只能实现简单的分布式两层或三层的架构, 而Java在这方面就比较强大, 可以实现多层的网络架构。数据库层 (持久化层) 、应用 (业务) 逻辑层、表示逻辑层彼此分开, 而且现在不同的层都已经有一些成熟的开发框架的支持。

简单的说, Sakai是面向服务的组件式微内核架构, 从技术的角度讲, 它比Moodle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可复用性和安全性都更强。

2.4 从软件许可证分析

Moodle遵循的是开源世界最流行的GPL (GNU通用公共许可证) , 而Sakai则遵循Apache License, 两者都允许免费使用和免费公布并允许修改源码。但是GPL跟Apache License的最大区别是, GPL要求修改代码也必须遵守GPL, 也就是说, Moodle应用了GPL, 其他人将无法将Moodle应用于商业用途, 除非他们承诺他们的商业软件遵循GPL;相比之下, Apache License更自由, 它可以将开源产品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然后再重新发布 (Combine with Proprietary) , 也就是说, 如果Sakai使用Apache License, Sakai的用户可以任意修改它, 并且可以选择以源代码方式或者二进制代码方式发布他们自己的成果, 而不需要公开自己修改后的源代码。

2.5 从开发模式分析

Sakai是合作开发的 (Community development) , 它由教育机构以及商业机构在同一个标准的框架上以合作的形式建立起来, 却又调动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是Sakai的用户, 我们就可以加入这个社区, 一起开发新Sakai科技以适应教学。比如Word-2-QTI批量制作网上试题技术、OCW Tool、LAMS、Wimba等都是全球Sakai社区共同开发的成果。

而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集中开发的 (Centralized development) , 虽然Moodle项目自身也有moodle.org网站作为交流的平台, 为各种Moodle用户提供了一个发布信息、讨论和协作的中心, 但是没有Sakai的开发群体大, 毕竟是单个人发起的开源软件, 无法与几所大学共同发起的开源计划相匹敌。

2.6 从用户对象分析

Moodle的用户很多, 但多是中小型用户, 因为在安装和设置方面, Moodle十分简捷, 并且由于其功能优越和开源性, 非常适合中小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而Sakai的用户相对少很多, 但用户多是大用户, 主要是一些大学, 中小学应用的还几乎没有。

2.7 从对E-learning标准的支持分析

Moodle在对E-learning标准的支持上, 远远不如Sakai以及其他的开源软件。在最新版本的Moodle中, 仍然不能支持SCORM2004。Moodle不支持IMS QTI的测试标准并不是开发人员忽略了这个标准, 而是对IMS QTI不够重视, 也许作为开源LMS的先驱者, 他们希望能以自己的行为为标准, 让别人都来遵守吧。

比较而言, Sakai一直努力支持SCORM2004, 比Moodle更重视对现有E-learning标准的支持。

2.8 从功能上分析

从整体功能来说, Moodle和Sakai都是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设计的平台, 适合于完全的在线课程, 也可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其设计与开发充分体现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教育理念, 允许师生、生生共同思考, 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与别人互动或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 自然地建立起概念。

但是, Sakai项目似乎更重视e Portfolio这个教育技术界的前沿技术。目前Sakai很重视商业运作, 在教育技术界大谈混合学习的时代, Sakai比Moodle应该能更好地接受这种“混合软件系统”的模式。

3 结束语

Moodle和Sakai各有所长, 但是他们所针对的使用者是不同的, 对于国内中小学这样的机构, 使用者更加偏爱于Moodle, 它的安装和汉化都是比较容易的, 技术支持也相对简单, 而Sakai更适用于像高校这样的大用户, 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还可以对Sakai进行二次开发, 让Sakai适合本地化的需要。

摘要:从开发语言、教学、架构模式、用户对象以及功能等方面对Sakai与Moodle进行了比较研究, 探讨了两种开源软件的优劣势, 分析了哪种更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Sakai,Moodle,LMS,E-learning

参考文献

[1]Michael Korcuska Executive Director Sakai Foundation Sakai in China.Sakai中国日讨论会发言, 2008.3.

[2]Java和PHP的web开发技术比较, http://etcn.blogdriver.com/etcn/1212217.html.2006.7.

Sakai 篇2

【关键词】Sakai;高职数学;网络课程

0.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都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教育活动中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和渗透下,也逐渐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向现代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这一发展趋势在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个教学阶段都有体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Sakai技术在教学中更能具有灵活性和交互性,本文就以《高等数学》为例,结合Sakai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的探讨。

1.Sakai概述

1.1Sakai的内涵

Sakai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由Sakai成员开发和进行维护,其本质上是一个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是以Java技术为技术的,能够充分体现服务对象要求的应用程序。Sakai通过提供一组软件工具来帮助需要开发一个共同用于协作或学习环境的研究院校、商业组织和自主群体创建一个用于协作的网站。Sakai的协作和学习环境是一个免费、共享源代码的教育软件平台,主要用于教学、研究和协作。简而言之,Sakai是一个课程管理、学习管理系统,同时包含虚拟的学习环境。

1.2Sakai系统的特点

Sakai系统的优点体现在多方面,首先,该系统是一种免费的开源;其次,当前已经有许多一流高校参与,在教育的功能模块上已经极大丰富;再次,该系统拥有基金会的支持和后续开发,在应用上具有强有力的保障;最后,Sakai系统支持插件结构,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形成特色的定制系统,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除了具有以上优点外,Sakai系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包括在系统中整合了大量的开源软件,形成定制开发的入门要求比较高,系统内的文档还不够详细,在版本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系统的升级存在困难,具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资源标准的支持较弱,应用还受到一定的限制。

1.3Sakai在教学方面的应用现状

当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都已经应用Sakai,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我国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如北京邮电大学,早在2008年就采用了Sakai作为网络教育的教学平台,还有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采用了该应用程序。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引进并采用Sakai,也是在Sakai平台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平台上学习,对于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基于Sakai的高职高等数学网络课程设计

结合高职《高等数学》的课程特点,在引入Sakai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块的设计,来构建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

2.1高等数学教学准备模块设计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是一门理工科、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必修课,高等数学课程强调基础性,通过高等数学学习来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治学态度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同时又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基于Sakai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设计一个专门的小型网站,编辑为课程指南,引导课程自主对一些原理的推导和演示进行了解,同时对所要学习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教学大纲、考核办法以及教材和教师等进行了解,做好课程上的准备。

2.2高等数学教学资源展示的模块设计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在引入Sakai系统进行教学设计中,必然要用到多种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案、讲义、教学录像、原理演示指导等,对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必须要通过展示,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模块设计中,要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编排,在Sakai教学平台中,具有Lesson Module这样的组建,能够实现对教学资源展示的编排功能,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能够在科学化的进程中真正理解和学会高等数学的知识。

2.3高等数学学习活动模块设计

学习活动模块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支持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即将开展的学习活动的一种规划设计,对于教师而言提前进行学习活动设计能够有效的循序的安排教学,也能够充分的进行备课准备,基于Sakai的学习活动设计能够更充分的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Sakai平台能够实现小组学习、在线学习、主题讨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设计,对于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可以根据所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化选择。

2.4高等数学教学评价模块设计

当前对于教学评价包括学校和教师都认为应当采用多元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评价体系构建存在难度,所以实践中还没有达到这一点,基于Sakai就能够实现多元评价的目的。在Sakai平台系统中,将学生学期内所提交的作业、回答、期末考试等综合情况进行评分,将过程与结果进行综合,所得出的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的就是多维度的评价。

3.结论

综上所述,Sakai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着一定的优势特征,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网络课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应用中还需要在功能模块上进行与高职教学相适应的开发,同时作为高职院校也要培养开发队伍和提供运行维护支持的队伍,来保障Sakai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姚君.Sakai与开源网络教学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l(252).

Sakai 篇3

Internet互联网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 高等学校教育的数字化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网络的联系日益密切。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风起云涌, 以智能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移动通信设备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智能手机的可扩展性与便携性使其受到广大手机用户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用户的青睐。根据美国HIS (Information Handling Services) 公司最新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 预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所有手机总量的54%;到2016年,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到67.4%, 这意味着每3部手机里面就有2部是智能手机。用智能手机依靠移动互联技术访问网络以获取资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习惯, 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提醒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抢先占领移动互联这一技术制高点, 使得技术为教学管理所用, 否则不与时俱进将会被时代淘汰。移动互联技术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将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教学和管理上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我们越是能够方便快捷的把海量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 学生越享受这一成果从而越能激发其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所以从这角度上说我们也是一种信息资源的提供者, 我们是在和其他的信息媒体抢占学生上网的时间。

传统的数字化校园网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 应用PC机作数字化校园网的终端设备。而以移动互联技术构成的无线网络, 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良好的信息交互条件, 使用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自由登录网络,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改变了以往“找网才能上、有网才能上”的局面, 使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成为移动的网络节点, 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因此网络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移动互联网络将成为数字化校园网的扩展和最有益的补充, 也将会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移动学习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Internet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模式, 俨然已成为今后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的趋势。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在对此新模式做探索, 力争抢占这一信息化教育的制高点。复旦大学推出基于IOS的“i复旦”、中山大学推出的“i SYSU”等, 主要通过手机获取校内新闻、黄页、通知、日历等资讯;湖北工程学院设计了为图书馆阅读提供查询服务的手机图书馆系统, 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为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设计的移动式教务管理系统。另外, 美国“信息化校园计划” (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 发布的2011校园信息化年度调查报告显示, 美国高校都在积极建设教育移动化的方案, 目前有超过半数美国各类高校已经或即将提供移动应用。所有这些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教育和学习中的方式催生出了一个新的学习概念, 我们称之为移动学习。

上世纪90年代, 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很好的方式和手段, 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称之为Electronic learning。本世纪初, 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 使得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 应运而生。移动学习可以理解为利用无线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互联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也就是说移动学习是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移动学习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学习理念, 即“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的4A式自由学习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促进了这一新的学习方式, 也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机交互研究室从2000年开始启动了名为“Mobile Education”的项目以来, 全世界的教育界和移动无线设备研发商都开始密切关注Mobile Learning的研究和实践。国内对移动学习研究实践始于21世纪初,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 我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规模还比较小, 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终端的软件开发研究、移动学习课程开发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移动学习将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基于Sakai平台的移动学习方案设计

1. 移动学习方案设计

移动学习的硬件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移动学习终端、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教学服务器等。教学服务器与互联网相连, 服务器内存储与教学相关的课件、图像、文档、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资源通过互联网或无线移动通讯网络进行实时数据传输, 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学习和与教师交互。对于在高校中的支持系统建设中, 为学习者提供存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教学服务器和移动通讯环境是开展移动学习的保障。

移动学习方案的设计是利用Sakai软件系统完成现有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的协调配置, 在移动终端上配备友好便捷的访问界面, 通过开发的无线网络接口访问Sakai软件系统, 即把现有的Sakai优势和无线访问的便利结合起来, 形成任何人, 任何时候, 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都可以共享园区的教学资源, 教学管理的信息可以实时传达到个人。

2. Sakai平台简介

Sakai系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高校开源课程与教学管理软件, 它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在2004年进行的一项开放源代码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 (CMS) 的开发计划。目前有美国有80%的高校在使用该系统。

在Sakai庞大的功能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系统开发课程, 从创建新课程, 到利用主页工具、课程大纲工具、资源工具设计新课程内容以及进行辅助性的课程资料维护的全过程都可以方便的完成。学生在登陆Sakai后, 可以利用共享资源、作业工具、测试工具, 课堂讨论等众多功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整个过程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作用。Sakai拥有非常优秀的平台集成功能, 所有的用户不需要独立开发自己的Web Site, 使用Sakai站点创建功能, 可以创建教育、培训类型的站点, 创建后的Web Site, 可以实现论坛、新闻公告、下载等功能, 并且还提供教学服务中的常用功能, 用户可以把Sakai平台作为专业的学习站点。

3. 移动学习终端的设计

移动学习终端从功能上讲要具备三大功能模式:基于多媒体短消息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基于视频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基于无线网WAP浏览等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从技术的实现角度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通信协议问题, 即终端设备如何接入网络访问Sakai系统;二、用户在使用终端上的软件时的体验度, 即界面是否友好, 使用是否便捷。本论文暂不讨论技术的具体问题。

移动学习的终端是使用者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PAD等电子设备, 要使其成为移动学习中使用者随时获取信息的工具需要两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有相应的无线协议接入网络, 二、设备上有相应的登陆软件。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开发的“掌上校园”软件就是满足上述条件应用于手机终端的软件。

通过移动终端完成了移动学习最后一个硬件节点的功能, 4A (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 的移动学习方式得以构建, 这样的新型学习方式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 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提高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 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率。

四、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移动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要让学习者和管理者都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很重要一点在于要培养使用移动学习的习惯。如同人们购物消费习惯的培养一样, 即使再好的事物在运行之初要做好宣传和行为方式的引导, 使大众从知晓这一新事物, 到愿意接受, 喜欢应用, 进而成为行为习惯。所以要使移动学习这一学习模式真正发挥实效除了上述所构造的硬件环境外, 初期的宣传是很重要的, 要尽可能的让使用者最广泛的了解这一新事物。

当使用者了解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之后, 软件的质量将成为这一模式能否有效推广的关键。软件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开发的移动终端软件使用时是否便捷友好, 通过移动方式可访问的资源是否丰富, 可完成的功能是否强大;二是指管理者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管理顺畅, 富有人性化, 服务细致到位这些都会使得使用者愿意参与并积极参与。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本身一定要首先充分认识到移动学习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这是一种未来的学习趋势, 要能跟的上这种趋势并率先掌握;其次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 所有的环节都做好了, 但是服务不到位等于把受众从身边推开;再次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这是使用者很愉悦的接受这一行为方式并逐渐使之成为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总之, 要使移动学习的模式真正产生效果管理者要像经营公司一样去管理:当有了很好的运营模式后, 硬件也准备好了, 接下来能否产生效益要看用户愿不愿意接受, 这就需要培养用户行为习惯, 让用户从了解到接受进而到习惯。如果这一环节做不好, 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大打折扣。

五、总结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设计的基于Sakai平台的移动学习方案自2013年9实施至今, 通过对使用该系统的教师和1000名学生的调查, 结果如下:教师中95%认为该方案使得教学效率提升, 增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5%的教师认为使用过程中操作不便利不习惯使用。学生中98%的学生认为较以往能更方便快捷的获取想要的学习信息, 更自由的和老师互动, 学习效率有明显提升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 对学习效果的提升不明显。不足之处有应用软件可以进一步完善使得参与者感受更友好;Sakai平台强大但是教师和校方提供的资源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可以增加娱乐功能等。总之,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设计的这一移动学习方案初期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受到绝大多数师生的认可, 总体是成功的。

移动学习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模式, 学习概念, 要使之发挥真正的效用除了其本身拥有的优势以外, 作为管理者要因地制宜的构建合适的移动学习环境和平台, 这个平台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 既要在初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也要在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服务体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尝试即是移动互联技术一种具体应用的研究, 也是在工业技术日趋发达的环境下对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的一种尝试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路兴武, 郝钢.论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5) :63-64

Sakai 篇4

面对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 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 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开展教、学是教师和学校面临的一个问题, 以Sakai 网络教学平台为工具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 介绍了 Sakai 教学平台的特点, 探讨了基于Sakai 平台的教师主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1 Sakai平台概述

Sakai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发起的一项开放源代码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 (CMS) 开发计划。Sakai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 它允许用户对其进行任意修改, 它提供了简单精巧的操作界面和大量的认识工具的集合, 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程管理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功能。Sakai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Sakai系统架构, 将各大学现有的各种课程管理系统的工具和组件整合为一体, 既可以实现在线学习, 也可以用来作为传统课堂课程的辅助。Sakai的可移植性强, 它既可以单独用来作为课程管理平台辅助教学, 也可以嵌入到已有的网络学习平台中, 可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定制功能。

Sakai平台自诞生至今不过短短几年, 但其发展速度很快。由Sakai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世界上有超过350个教育机构在应用Sakai。在我国最早引进Sakai平台的是香港科技大学, 2007年北京邮电大学引入了Sakai平台, 目前已将它作为该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投入使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开始跟踪Sakai项目, 承担了Sakai项目本土化研究的国家重点项目, 现已有一系列基于Sakai的研究应用成果, 包括数字课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可视化教学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等。

2 Sakai平台的主要功能

Sakai平台提供了近40种工具, 课程设计者可以通过工具定制的方式选择课程中所要用到的工具, 主要的工具有:主页工具、课程大纲、资源工具、课程空间、作业工具、答疑室、讨论区、成绩册、Blog、Wiki、测试与测验等等。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功能它提供了首页工具。利用主页工具, 可进行站点设置、站点编辑、课程授权、用户注册与集成、用户角色和权限管理等。教师可发布一些教学活动通知, 发布教学日程安排, 列出论坛和答疑室中的最新消息;学生可以浏览本门课程的教学信息、通知公告、学习方法描述等。

2.2 课程学习

Sakai提供了相当完善的课程学习支撑工具, 主要有课程大纲、资源工具、课程空间、作业工具等等, 资源空间支持绝大多数格式的数据文件, 它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存储的空间, 一次可上传多个不同类型的资源, 学生之间也可通过资源工具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建立小型资源库, 已建好的资源还可以归类、更新或编辑。Sakai平台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教师为防止网页失效或资源丢失可以先讲课程内容上传到资源空间服务器中进行保存。

2.3 互动与协作

Sakai平台融合了Web2.0, 并将Blog工具、Wiki工具、答疑室等多种工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Blog不仅可以由个人创建, 也可由小组群体共同创建, 它能够支持各种组织形式的学习, 既可以个人记录学习历程的工具, 同学间可互相点评。Wiki工具支持多人协作建构知识, 站点内的学生可以进行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等操作, 而且每一次的操作或页面的变动都被记录下来, 其特性使得它可以调动学生的集体智慧学习创造和互动。

2.4 教学评价

Sakai平台中提供了练习与测验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 档案袋工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保存作品的空间, 记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给学生一个公平合理的有总结性的教学评价。

3 基于Sakai的教师主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掌握语法并不困难, 但由于课时的影响, 很少能够讲到必要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技巧, 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常感到难以下手。课堂教学没有完整的实际项目做依托, 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全在一起, 不能形成体系。学生没有工程项目开发实际技能的体验, 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从而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只能读懂简单的程序, 编程能力和调试程序的能力都偏低。

针对上述情形, 笔者分析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进行了教学改革, 为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 我们提出了教师主导下的项目驱动方式补充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实践, 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环境中, 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被动地接受。在基于Sakai教学环境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并起到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需要创建一个轻松、合作的学习情境, 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地完成知识的构建, 当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予帮助, 并适当地就学生的问题提出见解与学生一起探究, 促进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研究式学习的能力。在基于Sakai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学生活动的主控人, 自己管理学习、调整学习计划及进行学习进度的安排, 能及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总结, 主动地完成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基于Sakai的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1)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完成之后, 教师会设计一些大的学习项目, 这些项目既要符合该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 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以及日常经历, 而且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大致相符。教师通过对本次项目学习中学生应达目标的分析, 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和目标, 以及最后应该取得的成果;制定指导计划, 使学生能定期得到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最终成果进行分析、总结, 并给出项目的详细评价标准。学生审视项目后, 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分组策略组建小组, 并理解学习项目的目标和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是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可利用Sakai平台中的论坛、答疑室等工具对学生选定的项目进行指导。

2) 小组成立之后, 小组首先应整体分析并明确本项目包括的内容及需要做的工作, 制定初步的问题解决策略。明确每个组员的将要承担的工作, 使每个组员有责任感并促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每个成员深入分析各自任务,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探究、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及技术工具搜索收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等。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直至确定最终解决方案, 在分析探究过程中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3) 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动手实践, 进行项目开发, 在上一阶段就可以开始着手进行开发准备工作。作品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教师要及时跟踪项目作品的进展, 并解答小组在制作作品中遇到的一些的疑难问题。

4) 项目完成后, 学生可将成果提交到Sakai平台中的学习档案袋。教师可组织成果展示来促使学生交流学习, 形式可包括展示、辩论等。各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总结提炼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中, 并分享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成功和喜悦, 通过交流还可使发现项目中的不足并进一步讨论如何进行完善。

5)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等教学工作进行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习者都能及时的得到反馈信息, 了解教学与学习中的不足, 同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进而对教学和学习进行适当的调整, 促进学习目标的最终实现。基于Sakai的学习模式的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部分, 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习成果, 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是指教师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观察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检査来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则主要是学习者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的一个反思评价;学生互评则是不同学习者间相互评价, 包含小组互评和个人互评, 这种形式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4 总结

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工具, 并逐渐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也改变了教学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基于Sakai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补充平台, 教师主导的项目驱动学习模式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 且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Sakai是一个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 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基础, 开展基于Sakai平台的教师主导、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探讨了在Sakai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模式和基本过程。

关键词:网络学习模式,项目驱动,Sakai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景福, 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1) :18-22.

[2]张屹, 许哲, 张帆等.基于Sakai平台的村镇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应用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5) 51-55.

[3]朱莹莹, 胡航.Sakai教育中的合作与学习环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3) :16-19.

[4]陈声健.高校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

[5]丁晋.从Sakai项目谈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1) .

[6]岑俊杰.基于Sakai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09 (9) .

[7]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16-18.

Sakai 篇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网络在线课堂的兴起, “微课”、“MOOC”等新教学方式提出, 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进, 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把“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 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1]

2 教学环境发生变化

经调研,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学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高职生学习水平发生变化

以某前身为师范学校的职业院校为例, 按照当时国家政策, 三年中职毕业有工作安排, 学校招收的都为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优秀、各项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 并且整体学习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学生自身积极向学, 群体向上发展空间很大。

随着国家中职培养政策发生改变、高考扩招, 学校升格开始招收高职生, 按照“分数指挥棒”划分, 学生的学习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2.2 班级规模发生变化

学院升格之前, 教学班级规模稳定在30-40人左右,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加强培养力度, 就近三年高职新生人数统计调查发现, 该在研职业院校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每班平均学生人数都超过50人。班级规模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 体现在教学上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会导致教学效率下降。教师在一个超过50人的大班中教学, 为了保证两节课的基本授课时间, 只能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案上课, 根本不可能将学生的水平差异控制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这样, 较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而索性逃课缺课, 而学得好的学生则因为整体进度慢而在课堂上干别的事情。

其次, 班级规模越大, 师生之间的交流就越少。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 如果点名学生发言, 全班50多人处于集体等待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教师只能不断的讲授, 这样反而加剧了“满堂灌”的倾向。

2.3 教师情况发生变化

根据近三年教务处对在研学院教师总数的统计调查, 发现教师与所教学生人数之比已经超标, 例如计算机类教师每周基本超过12节课, 教师数量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近三年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退休离开教学一线, 中青年骨干又处在成长时期, 因为是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需要, 刚毕业没有任何授课经验的教师大量增加, 虽然学历层次逐年提升, 但教学质量没有相应提高, 使整体教师队伍质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 除了新增教师缺乏经验之外, 还有一些教学型教师担任课程过多, 没有去进修学习和充电的计划;另一些研究型教师则忙于做科研、写论文或攻读学位而疏于备课和指导学生。

2.4 学习媒介发生变化

传统学习中教学唯一场所是教室, 主要依靠教师使用黑板、粉笔和纸质课本的讲授来完成学习。现在,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突破时空限制, 云资源的使用更加提供了一个无限大的教学资源库。学生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依赖性下降。

2.5 学生自身发生变化

作为网络原住民, 随着视觉媒体的兴起, 这一代学生听老师讲的注意力在逐渐下降, 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可视化工具来获取所需信息。好的方面在于, 学生更希望主动参与和表现自我, 并且对学习内容提出个人看法和要求。

由此可见,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和学生的新要求, 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说“走出课堂, 学习才真正开始”, 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在网络媒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来满足自己学习的需求,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平台可以很好地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

3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个性化学习实践研究

如何借助教学资源支持, 在sakai平台上开展个性化学习实践是一项挑战。

3.1 学习者分析, 明确学习者知识层次

学习者是sakai平台上完成教学活动的主体, 通过学习者分析, 明确学习者知识层次, 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习者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质, 有效地去布置教学资源。

对学习者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学习者一般特征的分析, 主要是分析对学习者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特点, 例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一般特征;第二是学习者的初始能力, 即分析学习者对所要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 以及学习者已有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2]

在这一阶段, 主要采用Sakai平台“投递箱”功能向参与教学实验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并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按照相关维度对问卷数据和学生在“我的工作室”中进行初始注册使用时留下的数据进行处理。

3.2 合理分组, 确保课堂讨论的真正发生

以在研学院小学教育系班级为例, 要确保师生、生生线上线下讨论真正发生, 首先应该提前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小组人数确定准则为方便关注每个学习者动态, Sakai引入分组概念, 可以方便的设置和查看分组用户信息。

分组完成后要为每个知识点设计好讨论主题, 好的讨论主题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 可以充分发挥sakai讨论模块的各项功能。如“答疑室”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流平台。只要在“答疑室”的界面下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点击“发送”就可以加入主题讨论。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参与者可以对该主题内的任何一条发文回复, 进一步延伸讨论。

“讨论区”与“答疑室”区别在于线索式讨论是“答疑室”的表现形式, 而“讨论区”采用的是平面式讨论, 也就是教师发布一条主题时, 学习者只能对这条初始发文的主题进行回复讨论。

Wiki功能则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不懂的问题发布在Wiki中, 然后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学习讨论, 在这个功能中体现出每个学生都可以作为创建者存在, 使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搜索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

3.3“导学”+“督学”, 对师生能力提出新要求

在基于sakai的个性化实践中, 课前, 教师首先根据实验班级学习者特征分析结果, 在Sakai“资源”功能中设置“导学”, 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策略, 有效实现Sakai个性化学习过程导学服务。然后利用Sakai的“日程”功能来进行课程时间安排, 学生通过查看日程中的信息就可以随时了解教学安排和事件通知。如果要向本门课程的全体学生发布本门课程的最新消息, 则可使用“通知”工具来进行最新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等内容。[3]

课后, 教师利用Sakai来组织学习者围绕设计好的知识点主题深入讨论。在这一阶段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Sakai平台上利用相关工具完成个性化“督学”。要实施个性化督学, 首先要按照“调查工具”将“练习与测试”的结果自动统计并进行数据格式处理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判断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督学对象;其次要明确培养自主网络学习能力的督学目的, 不断完善督学内容, 制定个性化督学重点。通过Sakai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并进行实时提醒, 老师可以很方便地追踪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当前学习状态, 指导为主, 督促为辅, 个性化督导一体, 在个性化基础上做到全面督促。

学生则要主动配合教师, 在课前导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策略, 按时按量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作业。课后则在Sakai平台支撑下, 根据个人学习进度选择并系统学习教师布置好的教学资料, 例如网站构建这门课, 有前台美工设计需要的同学可以去补充老师放置在Sakai上的PS等设计课程教学资源, 对于后台交互感兴趣的同学则可以主动学习网页编程教学资源。

3.4 形成+总结, 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利用Sakai的电子学档功能, 可以对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进行跟踪和记录, 为学习者个体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电子学档中过程性评价信息主要包括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合作性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各类作业、作品收藏、教师对于学习者各种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论和总结、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间谈论和评价、学习者对于自己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学习态度的反思与自评。在Sakai平台提供的作业、练习与测验等功能工具中,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最终成绩提出指导和建议, 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学生。

4 结论

通过教学资源支持下Sakai个性化学习教学实践, 对于在相关课程范围内改变师生角色, 更注重学习者的“学”, 而且是自主独立学习有较大帮助。其次借助于教学资源在Sakai平台的支持, 可以缓解师资的紧张, 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承载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让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然, 在Sakai平台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力度还有一定不足, 比如, 视频资源只能从Sakai上下载下来后观看, 无法做到在线观看、编辑的功能, 也不能对上传的资源进行权限的控制, 决定是否对外发布。而且音视频管理缺乏统一管理的标准。并且对于讨论过程等多用户并发访问情况出现时, 服务器压力大。这些都要在后期研究中对Sakai平台进行校本二次开发和整合, 让Sakai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个性化教学。

摘要:近年来有关Sakai平台的教研在国内逐步兴起, Sakai个性化学习研究首先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中高职生学习水平、班级规模、教师情况、学习媒介、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在教学资源支持下, 基于Sakai平台中课程资源模块、协作交流模块、测试评价模块和管理模块中的各项工具和功能, 如何帮助师生从学习者分析、合理分组、导学和督学以及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面完成个性化学习的解决思路, 希望为基于Sakai开源教学平台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Sakai,个性化学习,教学资源,学习者分析,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韩丽.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

[3]马颖峰, 陶力源.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6) :31-33.

[4]蔡基刚, 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 2003 (6) :2-7.

[5]颜正恕, 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5) :74-78.

[6]吴洪艳.智慧学习视角下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6) :127-131.

[7]郑云翔.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7) :126-132.

Sakai 篇6

关键词:Sakai平台,RBAC模型,SOA架构,权限管理

0 引言

Sakai是由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共同发起的一项开源课程管理系统计划[1], 其英文全称为Synchronized Architecture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frastructure。目前, Sakai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管理系统开源软件, 全球前百强大学中, 应用Sakai平台的院校占了总数的1/3, 共有超过160个教育单位正式采用Sakai作为自己的教学系统。

在中国有关Sakai的研究才刚起步,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始了Sakai的教育应用。例如:翟菁[1]从开发语言、教学、架构模式、用户对象以及功能等方面对Sakai与Moodle进行了比较研究;何超[2]对Sakai平台的基本开发环境、项目管理、数据库技术和表现层技术等实现技术进行了分析;李建伟等[3]结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采用Sakai平台作为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李浩等[4]深入研究了Sakai平台中站点、用户、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Sakai平台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

本研究在RBAC模型基础上, 根据Sakai平台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 提出了面向服务和基于角色相结合的权限控制策略, 实现了Sakai平台开放、动态的权限管理。本文分析了Sakai平台用户的特定需求,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服务和基于角色相结合的权限控制策略, 并将改进的RBAC模型应用到Sakai平台的权限管理中。

1 相关工作

权限管理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允许或限制用户访问级别及范围的一种方式, 可以简单地将其表述为“Who对What进行How操作”的逻辑表达式[5]。传统的权限管理主要有强制访问控制 (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AC) 和自主访问控制 (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 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将用户和对象直接关联, 根据用户的安全级别来决定其对对象的访问权限。美国Gemge Manon大学于1996年提出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o1e-based access control, RBAC) , RBAC成为了近年来最为热门的访问控制模型。

RBAC模型在用户和权限之间引入了角色的概念, 能够在较高层次上对角色设置相应的访问权, 通过角色来控制用户权限的改变, 从而实现了用户和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通过配置各种参数来实现某种安全策略, 可以被配置成传统的MAC和DAC。

Saudbu等人[6]提出的RBAC96参考模型反映RBAC的各种模型组件之间的交互关系, 其中, RBAC0[9]定义了所有RBAC系统都应具备的几个基本元素:用户、角色、会话、对象、操作和权限, 并规定了任何RBAC系统所必须的最小需求, RBAC1增加了角色层次的概念, RBAC2增加了约束的概念, RBAC3包含了RBAC1和RBAC2。在RBAC96模型中, 角色继承与会话有关, 可以解释为激活继承和权限继承。而Ferraiolo等人提出NIST RBAC[7]模型和随后的ANSI RBAC标准[8]中把角色继承看成是用户继承和权限继承。

由于RBAC模型简化了用户授权管理的复杂性, 并可以灵活支持各种不同的安全策略, 因而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胡俊鹏等[5]在RBAC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的安全保护策略, 并设计了基于角色的安全管理系统;陈继南等[10]把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思想运用在Asp.net平台, 提出了基于Forms的安全验证、角色实体关系模型、基于目录和文件限制的访问规则;蔡昭权[11]在RBAC基础上采用功能掩码的方法设计了与业务无关的权限管理模块。

在现代软件系统中, 权限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解决大型企业的统一资源访问控制的有效方法。在具体应用中, RBAC模型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架构, 在安全性、维护性、灵活性、完整性等之间比较权衡, 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

2 Sakai平台用户特定需求

Sakai平台具有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 包括教师、助教、学生和研究人员, 这些用户彼此的知识层次和知识背景存在差异, 在同一知识领域的贡献度和需求度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此, 在Sakai平台的权限设置上应考虑用户的特定需求。

教师希望利用Sakai平台提供的各种工具创建课程站点, 对课程进行编辑, 组织教学活动;助教希望利用某些特定的工具为教师授课提供支持, 为学生课前或课后学习提供帮助;学生希望利用教师和助教提供的资源进行课程学习或课后练习;研究人员在研究项目时, 则可能希望研究内容只对组内成员开放。若允许各类用户不加限制地编辑站点, 则站点内容会越来越混乱。因此, 需要依据知识层次将用户对工具和站点的访问权限加以限制来维持站点内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由于Sakai平台的站点是顶层的组织单元, 所有的页面都组织在站点中, 由标签建立页面组织的索引, 因此, 访问权限需要依据组织单元级别来设定, 即站点级的访问权限是所有页面级权限的前提, 在没有获得站点级访问权限时, 用户是无权访问该站点中任何页面的。

另外, Sakai平台应给予用户充分参与平台建设和维护的权利, 使用户可以发布信息资源, 也可以自主管理和维护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资源, 即用户对自己所发表的内容具有自主权。

3 Sakai平台权限管理模型

面向服务的架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是一个软件组件模型体系架构, 它将日常的业务应用划分为单独的功能单元, 单元间通过良好的接口和契约来联系, 使用户可以构建、部署和整合功能单元, 不用依赖应用程序及其运行平台, 从而提高业务流程的灵活性。

Sakai平台本身就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软件开发方法, 将平台分为40余个工具模块, 用户的权限控制策略就决定了用户具体可以访问哪些已经注册的工具模块。因此, 本研究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相结合的技术, 来为Sakai平台提供开放、动态、灵活的权限管理。图1描述了面向服务和基于角色相结合的Sakai平台的权限管理模型。

按照该模型的设计, 根据用户 (Users) 是否从属于某一站点 (Sites) , 将其分为两类:不从属任何站点的用户根据其注册的账号类型 (Account type) 进行权限管理;从属于某一站点的用户则根据其在站点中的具体角色 (Roles) 来进行权限管理。一个用户可以加入多个站点, 具有不同的角色。根据用户具体的类型或角色, 平台为其建立会话 (Session) , 并针对用户在会话中对某特定对象 (Obs) 的访问请求进行权限匹配 (Matching) , 来决定用户拥有的权限集合 (Prms) , 包括是否有权限访问请求对象, 以及对访问对象允许的操作 (Ops) 。

4 Sakai平台权限管理控制实施

基于上述模型, Sakai平台实施了非常灵活的动态权限管理, 可以控制用户权限、站点权限、小组权限、资源使用权限和帮助系统权限等, 使不同的用户和角色拥有不同的操作能力。

Sakai平台的用户权限管理分为两大类:账号类型和角色。基于账号类型的用户是指不从属于任何站点的用户, 按类型划分有4类:教师、学生、已注册和游客。当用户在平台申请了账号, 就获得了相应的权限, 例如, 用户申请了教师类账号时, 就获得了添加站点、添加用户等权限。

基于角色的用户是指已经加入到某一站点的用户。不同类型站点内的用户可以申请获得不同的角色, 一个用户可以加入多个不同的站点, 在这些站点内, 可以获得多个不同的角色。Sakai平台常用的站点是课程站点 (course site) 和项目站点 (project site) , 课程站点主要用来教学, 项目站点主要用来科研与交流。

课程站点的主要用户是教师、助教和学生, 据此定义了课程站点的3种角色:教师 (Instructor) 、助教 (Assistant) 和学生 (Student) , 操作对象包括自己 (own) 、任何人 (any) 、小组 (groups) 、信道 (channel) 、草稿 (drafts) 等, 操作权限包括新建 (new) 、浏览 (read) 、修改 (revise) 、删除 (delete) 、显示 (all) 和隐藏 (hidden) 。教师拥有的权限最多, 可利用站内所有工具来编辑课程, 例如上传资源、组织测验、管理成绩等。助教拥有必要的权限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例如设置论坛或发布站内消息。学生拥有的权限最少, 可以聊天、发送邮件等。课程站点内, 教师、助教和学生的角色权限定义如表1所示。

项目站点的主要用户是研究员或教师。项目站点与课程站点的主要区别是课程站点定义了教师、助教、学生3种角色, 而项目站点只定义了维护者 (Maintain) 和访问者 (Access) 两个角色。维护者拥有权限配置站内工具, 管理站内其他成员。访问者的权限较少, 可以利用站内工具访问其他成员, 进行交流。项目站点内, 维护者和访问者的角色定义如表2所示。

在Sakai平台, 无论是课程站点还是项目站点, 用户都是通过使用站内提供的工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每种工具在不同的站点内拥有不同的权限, 下面以公告 (Announcement) 工具为例, 介绍Sakai平台的工具在课程站点和项目站点中的权限管理。

在课程站点和项目站点中, 用户利用公告工具可以向站内其它成员发送公告, 公告可以显示在站点的首页 (Home page) 上, 也可以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站内其他成员。Sakai平台公告工具的权限描述如表3所示。

在课程站点中, 教师对自己、小组、草稿和所有站内成员的公告拥有阅读、新建、删除和修改权限, 助教和学生通常只拥有阅读权限。教师可以根据助教或学生的要求更改助教或学生的公告权限, 如图2所示。

在项目站点中, 维护者具有所有公告的阅读、新建、删除和修改权限, 而访问者只能阅读公告。当然, 维护者也可以根据访问者的要求增加其操作权限。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面向服务架构和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相结合的权限控制模型, 并将该模型应用到Sakai平台的权限管理中。针对Sakai平台用户的特定需求, 设计并实现了用户权限管理、站点权限管理和工具权限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 需完善Sakai平台的权限管理模块, 并深入研究Sakai平台在中国的其它本地化和和二次开发等应用, 以推进Sakai平台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翟菁.SAKAI与MOODLE的比较研究[J].软件导刊, 2008, 7 (9) :33-34.

[2]何超.Sakai开源学习平台的实现技术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 (26) :7353-7355.

[3]李建伟, 王栩楠, 刘洪沛, 等.Sakai开源教学系统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 (5) :98-102.

[4]HAO LI, QINGTANG LIU, QIAO WANG.The research on permission management of the open-source Sakai platfor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5]胡俊鹏, 谢坤武, 毕晓玲.基于RBAC的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 (2-3) :88-121.

[6]SAUDBU R, COYUE E J.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s[J].IEEE Computer 1996, 29 (2) :38.

[7]FERRAIOLO D, SANDHU R, GAVRILA S.A Proposed standard for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s[J].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 Security, 2001, 4 (3) :224-274.

[8]ANSI INCITS.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S].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2004.

[9]李兴唐.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系统[D].长春:古林大学, 2004.

[10]陈继南, 姜莹, 孔祥荣.基于角色的Web信息系统权限管理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8, 30 (2) :265-268.

[11]蔡昭权, 基于业务无关的权限管理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 2008, 34 (9) :183-185.

Sakai 篇7

1 sakai在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Sakai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 亦是一个免费、共享源代码的教育软件平台, 具有可靠性、协作性和可扩展性。Sakai完全开源免费并具有开放的API接口, 可以免费进行二次开发, 各个社区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开发新工具, 以适应本机构的特殊需要。结合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 教育领域中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都突破了时空局限的特点, 针对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将Sakai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已有的各种教学实践培养模块和组件进行整合, 可以形成一套适于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技能培养的新一代网上教学实践技能培养课程系统, 对于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 利用Sakai平台, 可以实现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各环节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发展; (2) 利用Sakai平台的共享教学资源, 可以实现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分层教学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环节, 进行学习和练习) ; (3) Sakai平台的网络在线教学的特点, 可以方便中小学教师参与到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教学体系中, 解决其师资不足的问题; (4) 可以优化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评价方案, 把每个学生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录像上传至Sakai平台, 让校内外指导老师和同学们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点评和互评。每个环节上传的材料与大家的评价信息可以成为学生实践环节过程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的重要依据。

2 基于Sakai的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共同体”模式构建研究

2.1 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三位一体”共同体模式构建

目前, 我国“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发展较热,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途径。通过对“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深入延展, “基于Sakai的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共同体”, 可以解读为“借助网络技术, 具有共同兴趣和学习意愿的师范生、师范院校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 以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 能为团体每位参与者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团体”。

基于这一内涵, 结合Sakai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教学、学习环境特点, 构建了“基于Sakai的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共同体”的“三位一体”模式。

1.高等师范院校大三、大四师范专业各专业学生, 是“基于Sakai的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共同体”中的学习主体。另外, 在共同体中, 师范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利用Sakai平台, 也可以提升自身教学技能。

2.高等师范院校教师, 是“基于Sakai的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共同体”中的指导主体。在共同体中, 师范院校教师联合中小学一线教师, 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 通过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积极进行教学经验总结, 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3.中小学一线教师, 是“基于Sakai的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共同体”中的指导主体。在学习共同体中, 借助日常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临床智慧”, 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 并通过“教学相长”, 获得自身专业发展。

2.2 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两区块、双五环”Sakai平台搭建

Sakai功能可以归纳为课程设计与实施、协作学习与交流、学习评价与管理及站点管理等方面。基于这些功能, 搭建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Sakai平台。

平台分为两个区块:教师区和学生区, 两个区块之间是平行并重, 相互交互的关系。教师区平台包括:电子课程区、电子公告区、作业收集及批改区、教学实践及点评区及资源汇总发布区五个模块;学生区平台包括:主题讨论区、协作共创区、实践验证区、评价反思区及资源共享区五个模块。单个区块的五个模块之间, 构成紧密衔接的单线线性五环关系, 两个区块中的两组五个模块之间, 构成平行交互、相互影响的五环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紧密围绕“两区块、双五环”Sakai平台展开。

2.2.1 教师区平台五环的实施模式

2.2.1. 1 电子课程区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需求, 发布特定时期内所需教学技能理论知识及相关经典案例, 将课程资源推送到Sakai平台上。

2.2.1. 2 电子公告区

利用Sakai平台的电子教学公告板区, 公布一定时期内教学活动主题和教学实践活动日程安排。

2.2.1. 3 作业收集及批改区

利用Sakai平台的作业收集及成批改区, 以小组为单位, 收集学生提交的书面教学计划和方案, 并利用Sakai平台的“成绩簿”功能 (教师添加新任务时, 软件自动将其添加至成绩簿, 并对成绩进行管理) , 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

2.2.1. 4 教学实践及点评区

首先,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校内、校外、在线虚拟课堂三个环境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校内, 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 将本小组提出的教学活动解决方案, 以微格教学的方式进行实践;校外, 在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下, 在各小组间筛选出优秀的教学活动解决方案, 让学生在实际班级授课状态下进行教学实践 (有条件可组织录音或录像) ;在线虚拟课堂, 学生个人发布电子文本教学讲稿或教学录音, 其他学生以学习者身份通过问题回答、提问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其次, 教师将教学实践活动的微格教学录像或实际实践教学过程录音、录像或教学记录上传至Sakai平台, 师范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点评, 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2.2.1. 5 资源汇总发布区

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活动后, 汇总Sakai平台上的各环节优秀资源, 发布优秀教学活动实践案例, 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优秀范例和共享资源。

2.2.2 学生区平台五环的实施模式

2.2.2. 1 主题讨论区

浏览教师区的电子课程区, 学习本时段教学技能培养主题的相关理论知识, 并观摩优秀教学案例;针对本时段的教学活动主题, 利用Sakai平台的“聊天室”功能, 主题讨论区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发布的教学活动主题进行主题论证, 小组成员对本小组各成员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筛选和论证, 确定与主题相关的热点。

2.2.2. 2 协作共创区

利用Sakai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 师范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共创, 方法是师范生个体先提交个人教学实践方案, 小组组长对其进行汇总和提炼, 形成本小组的教学实践活动主题书面解决方案, 并进行提交。

2.2.2. 3 实践验证区

除积极参与微格教学实践活动外, 各小组之间还可进行联合实践, “虚拟联合实践”和“校内、校外联合实践”。各小组结合构成“线上虚拟班级”, 对各小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实践验证;校内大三学生小组和校外实习大四学生小组结合, 进行实际课堂教学验证。多样化的教学验证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师范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实现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无缝对接, 使高等师范院校实现教学技能培养效益最大化。

2.2.2. 4 评价反思区

一方面, 学生就教学实践活动接受教师点评, 特别是接受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点评,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身教学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以便于开展教学反思。

2.2.2. 5 资源共享区

学生在线发布通过评价反思得出的优秀教学案例, 并参与教师区优秀资源共享活动。有效的优秀资源共享是决定学习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学习共同体若缺少这一环节, 将导致师范生、中小学教师对于学习共同体缺乏持续参与热情, 使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学习共同体最终流于形式。借助于Sakai平台的优势, 积极发布优秀资源, 以此吸引相关人员的关注, 最终达到不断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目的。

3 结语

基于Sakai的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共同体”模式, 对师范生和师范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控制难度增大, 要想运用其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必须在教师的精心策划、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手段下进行。怎样结合师范生的培养特点, 使基于Sakai的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共同体”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效益最大化、模式最优化, 依然是一个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摘要:将Sakai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已有的各种教学实践培养模块和组件进行整合, 解决由于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活动环节众多、时间跨度大、参与的指导教师多等特点引发的问题, 构建基于sakai及学习共同体理念, 适于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新一代网上教学实践技能培养课程系统。

关键词:Sakai,网络,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江丽君, 谢新就, 腾艳杨.开源Sakai的特色及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10) .

[2]邓国民.Moodle、Sakai、Drupal与Blackboard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6) .

[3]李慧方, 罗生全.教师专业素养养成:学习共同体视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 .

[4]林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制度化互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15 (6) .

[5]朱珂, 刘清堂.Sakai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8) .

Sakai 篇8

1 Sakai教学平台简介

Sakai开源软件是一系列用于帮助教育者和学生在Web上创建多个站点的软件环境。主要用于协同工作、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是一基于Java的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具有可靠性、协作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

Sakai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出一套适合高校使用的E-leaming基础性系统架构,将其与目前各高校已有的各种工具模块和组件整合,形成一套适于高校教学的新一代网上课程管理系统。它提供一组软件工具来帮助需要开发用于协同工作或学习环境的组织或群体创建一个用于协作的网站。

2 基于Sakai系统的网络教学过程

2.1 基于Sakai系统的课程开发

Sakai开源软件是一系列用于帮助教育者和学生在Web上创建多个站点的软件环境。着重于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从而达到团体合作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为各个专业一年级新生开设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在单机或网络环境下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并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在Sakai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发一门新的课程,由以下三个步骤完成。

(1)创建新课程。进入Sakai教学平台,点击右上角的登录按钮,进入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入Sakai教学平台,然后选择创建“课程”类型的站点。在创建过程中设置课程名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并选择添加需要的课程工具。

(2)设计课程内容。教师登录到Sakai教学平台后,通过前面添加的课程工具来设计相应课程内容,经常使用到的课程工具有以下几种。

主页:显示系统公告、我的工作空间、日程、最近通知、消息中心通告、讨论区中的回帖、答疑室中的发言等都会在主页上显示。

课程大纲:它的作用是浏览、编辑课程大纲。在这里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大纲。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需要修改课程大纲,可以使用“创建/编辑”按钮跳回大纲的创建和编辑页面重新编写。

资源:资源工具的作用是上传、下载和组织各站点的资源。教师通过这个工具为课程添加各种学习资源,资源自动储存于服务器上,形成多媒体学习资源包。

(3)组织教学活动。当教师讲解过某一节课程的知识点后,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比如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分组协作学习等。Sakai教学平台提供了多种教学活动工具。

作业工具:作业工具的作用是添加、批改作业,授予相关权限。根据作业工具的提示进行操作,就可以快速设计出一份作业。

讨论区:是站点参与者发布信息、交流心得的平台。在这个平台,点击“添加主题”,老师就可以指定一个主题,然后和学生针对这个主题发表各自意见,进行讨论。

练习与测验:这个工具主要是创建、发布测验,查看测验结果。教师作为课程站点的管理员,能够设置站点中管理员和访问者的权限。默认访问者仅有提交作业和读取作业的权限,而管理员拥有基本全部权限。学生通过做测验题目来检查学习效果,题目做完后成绩系统会自动记录到成绩册中。

成绩册:成绩册用来计算、发布学生的评分和成绩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已有数据表导入课程成绩。

2.2 教学过程

此处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堂课——“Word图文混排”来说明教学过程。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一个事先排好版的Word文档作为这节课的引子,Word文档内容包含文字、图片、艺术字等多种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内容讲解。接着要向学生讲授具体的课程内容,首先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本节课程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采用边讲解边操作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文档的每一部分的制作方法,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将本节课的大纲和课件以及所用到的资源存放在网络课程的资源库中,方便学生获取。

(3)自主学习过程。经过课堂内容讲解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Word图文混排”的制作方法,如果学生要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就需登录到本课程的网站中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软件使用方法,而且可以通过完成作业巩固知识。在讨论区和答疑室里,可以和同学、老师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探讨。

以上教学过程,由课堂到网络,再到课堂,摒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易接受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但从理论上掌握了“图文混排”的知识,而且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使得所学知识更加稳固。

2.3 教学评价

Sakai平台提供了一个“问卷调查”工具,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发起调查来收集意见和建议,获得教学反馈。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练习与测验”以及“作业”工具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Sakai平台提供的OSP工具记录了学生浏览教学资源的情况、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和内容、学生的提问内容与次数以及心得体会等,这些记录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3 结语

【Sakai】推荐阅读:

上一篇:不平顺度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