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2024-10-16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共12篇)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1

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其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职高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诱因,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辅导的主要渠道之一。学科教学过程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健康心理,又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以致造成心理障碍。因此,要设法提高学科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效应,同时减少和消除负面效应。从这点而言,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辅导者,肩负起心理健康辅导的重任。尤其是处于思想品德教育第一线和主阵地的政治课教学,更是责无旁贷。目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本轮课程改革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因此,在职高政治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选修课“心理健康”进行的有益补充和有力促进,又能够发挥学科优势进行“随风潜入夜”的“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必定能够取得效果。

一、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哲学教材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包括对学生人格和智能训练上的要求,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一资源,将心理健康辅导渗透到教学之中,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学习唯物论的观点,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我们经常听见有些职高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运气不好”等,没有遇到值得快乐的事,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和倒霉的事。于是整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或自大或自卑的心理,不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产生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学生会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入到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之上,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2. 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

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思维不够深刻,只重表面不重实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这也是职高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常犯的认识错误。这种错误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把握认识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不再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进。例如:学习“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时,我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畅谈了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人在认识世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探求真理时,总是带有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促其兴致勃勃地学习,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无限的热情,这种热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理解辩证的观点,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的思想,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固执一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等。通过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会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对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偏激、固执、孤单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例如:学习“矛盾的观点”时,我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学生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表态说今后在处理同学关系时,不再一味地苛责别人;有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应该积极与教师合作,走过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还有学生提到,原来事物都有相悖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促成事物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不要总停留在抱怨、激进的评价中。学生在送给我的贺卡上写道:谢谢您带我们走进哲学的殿堂,知道了原来哲学并不高深和枯燥,您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将受益一生,再次感谢您!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他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不仅从根源上说明了社会的客观性,而且鲜明地指出了青年学生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学生建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没有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使学生成为“乐知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只有教师乐教善教,采用循循善诱的教风和教法,学生才可能乐学、善学、主动学。哲学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和国家的实际。开设哲学课不久后,我就开始了“身边的哲学”系列演讲,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请学生讲他身边的故事,可以是听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通过故事说明哲学思想,使人明智、明理。学生积极参加,教室里每次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改变学生以往偏重于接受、记忆的被动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主动探求知识。作为学习主体的职高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认知的自觉性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自学基本理解或把握课本的主要知识。但是要让他们积极、乐意、主动地学习较为抽象、单调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深深体会到: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把情意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前进。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和生动,所传播的知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照片 (图片) 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 (抽象内容) 向学生展示,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要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接受能力,选择直观的,学生能看得懂、说得出,看了之后能够有感而发的材料,而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良好的教学情境,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课件,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学目标自然就会实现。当然,教学的成功还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三、职高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1. 教师要善于学习,具备渗透意识。

政治教师要首先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手段,把握“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如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保持关爱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的心态,经常关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 教师要善于观察,找好渗透点。

从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在学科教学中,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知识点或恰当的课堂时机,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偶然行为现象或学生思想的表现等,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要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渗透教育有的放矢。

3. 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度。

因为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把握好政治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主次的度,不能把政治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教育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扩散得过宽,力争把握好。

4. 注重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气氛,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堂轻松活泼而又有一定知识容量的课,能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并获得成功感和自信。这种成功的感受和自信往往会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事件中,产生良性循环。相反的结果则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形成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境,带着乐观的心态走上讲台,以发挥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某方面的智力缺陷和不足能够由健康人格得到弥补。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勤奋、踏实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好胜心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克服因基础知识差或能力较弱而带来的不利因素。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鼓励 (哪怕是稍加肯定)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和智力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之处,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等差异,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同时注意:对于学优生,要适当提高任务难度,以防止他们产生自负心理;对于中下生,要创造成功的机会,以防止他们屡受挫折,产生自卑心理。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职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重视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但这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努力找出能结合的点。在哲学内容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极大地丰富哲学内容教学,从而使哲学内容教学展示出独特的魅力,闪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吴增强.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3]陈绮莹.心理健康教育在哲学课堂教学中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下半月) , 2008, (11) .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2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利桥中心学校

张志强 电话:***

邮编:741039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阶段,然而在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只有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协家长和学生的关系、营造美好的同学关系等方面采取对策,才能让他们爱学而乐学,在自己的起点上自由、健康、活泼的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

状况;

对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山区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老师、家长、社会必须齐心协力刻不容缓的任务,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山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1.情绪萎缩、内向孤僻的心理。山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内战”给他们留下了阴影,“多余的人”使他们产生自卑、孤独、是少言寡语、胆小怕事、不愿与同学交往。

2厌师厌学、恐惧老师的心理。山区环境较为落后,家长忙于农活、或出外打工,对孩子辅导落在爷爷、奶奶肩上,他们既无时间,又无能力,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单一的学学校教育,学生的课业繁多,教师教育任务沉重,教法陈旧,教育的疏漏便有了学困生的出现,这些学生学习滞后、厌倦课堂、恐惧老师,纪律观念淡薄,集体意识差,对教师的批评置之不理。

3.逆反的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心愿,一部分同学由于没有达到家长、老师过高的期望,而产生逆反、抵触的情绪,家中父母关系紧张,学校与老师、同学关系冷漠,不听管教,不受约束、自暴自弃、推天混日。

4.盲目依赖的心理。现在农村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的溺爱,使子女产生对家长依赖的习惯。他们怕苦、怕累、怕难、贪玩,在学习和生活上一有任何困难就找家长和老师,从而养成不愿动脑,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以情感作为密切师生关系的纽,师生情感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付出真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更应该因势利导;对有心理缺陷和家中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加激励帮助,经常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有意识的多给学生关怀和温暖,经常面带笑容出入教室,发挥“镜子效应”让学生紧张迷惑的心情变的轻松、舒畅,让每一个学生在爱的情感中受到感化,“亲其师,信其道”,爱学而乐学。

其次,用民主平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真正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要增强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变相体罚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欢乐的学习情境中承认自我,满足自尊心和成就感,增强求知欲。

最后,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小学生对新事物有好奇的心理,也最容易接纳。他们不喜欢对现代信息一无所知的老师,反对“教师权威”、“教师一言堂”,反对枯燥呆板的被动灌输;喜欢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能充分发挥自己主体地位的玩中学,乐中学。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娴熟的专业知识以及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协调家长和学生的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教育。这就要求家庭中的成员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相互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下的孩子,情绪稳定,感情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在家庭生活中多激励引导,孩子便会自信,如果生活在友谊中,孩子便会觉得生活多美好。家长更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要具备坚强的性格,在困难面前敢于面对,善于动脑筋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这才能有利于孩子形成顽强的个性和战胜困难的品质。

尊重孩子不仅能促进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创新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生活中对孩子不责备、不讽刺,可用孩子的其它长处来激励孩子,家中不同学校,在远离同学,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家长适时的放大孩子的优点,他会在赞美声中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决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作为家长与孩子多聊聊,交谈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现状,同时把家长的想法传递个他们。只有让孩子把自己最关注、担心的问题说出来,能得到自己最亲的人——父母的理解,才是他们最欣慰的,才能让孩子放下包袱从头再来。

孩子渴望父母有平常人的心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果家长不顾客观因素,一味的高要求,结果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家长要留给孩子一片蓝天,多关注孩子的习惯,生活能力,以及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这比什么都更重要。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学会做人比学会读书重要,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3.营造美好的同学关系。

要鼓励学生之间正常交往,主动的关心帮助别人,能容忍他人的过失和短处,合理的解决交往中发生的冲突,使别人乐于与自己交往;积极的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来开阔视野;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自卑,不唯我独尊,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自由快乐的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3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

作为一个青春年少的学生,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触犯了法律,甚至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说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在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广大教师积极努力下,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暗示,知心电话,师生留言,户外拓展训练等一系列活动,以疏导,引导,倡导为主线,以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根本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现将我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些心得体会总结一下与同行商讨。

一、当前青春期学生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的目标越来越高,对社会的期望值越来越大,在丰满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中,必将带来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现在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过去好,学生整体素质比过去高,但是心理素质,受挫能力,抗压 能力 却比较差。加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病“公主”病,很多学生存在心理健康疾病,正常的压力和奋斗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不健康的心理和过高奋斗目标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目前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自信心不足,虚荣心 强,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力低,自我管控能力差,冷么、暴力、自私、享乐心态严重,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打人、骂人、说慌、混世、上进心不足、严重的出现暴力伤人伤害或自残自杀现象。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将无法适应现在社会的竞争形式。所以形势非常紧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提出健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明确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中和谐的,有序的,平衡的心理壮态,它具有情绪稳定,意志坚定,控制力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等特点。处在青春期学生有自己的特点,身心发育不齐,任知,思维,阅历有局限,青春期是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特别是当今社会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这些都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的一个主要因素。青春期的心理趋于成熟,但还不够成熟,处于矛盾多变过程中,在身体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没有成年人考虑问题周全。想摆脱父母照顾但却离不开父母的资助,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热衷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青春期的学生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不轻易表现出来。反而以逆反心理和闭锁心理表现出来,急切地希望像成年人一样步入社会,通过模仿成人的社会行为,获得别人对自己长大的认可。由于知识水平低生活阅历浅,认识问题难免片面化和表面化,如果生活中遇到问题,感到委屈或不满时,在强烈情绪支配下,容易爆发过激心理,作出激进性不理智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疏导不良情绪,把应激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不健康心理形成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一)自信心不足 ,自卑心理形成过程。

自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作出偏低的评价,生活中常表现害羞,不安,低头,内疚,失望,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也往往因心理因素不敢尝试而轻易放弃。在职业技术学校上学的学生中,初 中阶段学习成绩大多不够理想,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批评指责,好象暗示自己不够聪明,脑子反映问题慢,这辈子就这样了不是上学读书的料,所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学习当中遇到困难问题不是主动克服而是消极逃避。

(二)挫折心理教育及耐挫能力培养。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人都会遇到一些挫折,面对挫折,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有显著差异的,有些学生能意志坚强地经受挫折,而且能把挫折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逆境成材者多属此例,;有些学生稍遇挫折便垂头上丧气,心灰意冷 ,个别的甚至用报复别人的方法来面对挫折,用自杀的手段来逃避挫折。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偏差造成的。耐挫力实际上是心理抗御挫折打击的能力。例如,受过教育的儿童去逛商场需求得不道满足,心情不好但情绪稳定,没教育过的儿童 需求得不到满足必定大哭大闹。所以要教会学生面对挫折的方法,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挫折,应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是他门有能力解决的,而大多数是他们无能力解决或无法解决。例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社会地位,老师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态度,偶而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得到学习不努力,脑子笨等评价。如果学生平时没有一个对人、对己、对事的一个正确态度,他们就会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就会产生挫折感。所以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应教育学生会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的欲望和要求,学会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的方法,学会保持乐观愉快的态度,排解消极情感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抵御挫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个性和保护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现在的学生从学校到家庭受到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书中自有黄金屋,把书读好就行了,将来考重点,上名校,挣大钱,成龙成凤,出人头地,这种人人成才,正面励志教育方式本身就给学生带来压力,导致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作为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我在平时的教育中,多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思想减压阀的作用,考前适当降低高度,让每位学生的潜能都发挥到及至,给予学生恰当而实际的期望,提出合格有用的贫民化教育观,即自己在社会上生存合格,回报父母合格,对社会 有用。从而减少产生挫折心理的因素。挫折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在家里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他安慰、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恢复自信心,积极面对挑战和失败,即使离婚家庭也要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你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缺父爱母爱,处处有爱伴随,可有效防止暴力、冷漠、心理的形成。其次,进行逆境成才思想灌输,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挫折失败,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在无数挫折失败中坚持到最后的,这些逆境成才例子可以是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做到在挫折面前不甘屈服自强不息,从而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再次,设置困难情景,提供挫折机会锻炼学生。古人曾经说过吃一堑,张一智,就是说经过的困难多了抗打击能力自然就强,为了学生将来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我们在平时教育中,应有意识地创造和设置一些特定的困难情景,让他们经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给他们提供一些应付困难化解挫折的方法,提高对挫折的忍耐力,例如;让学生参加一些难以拿到名次文艺比赛,让班上篮球队挑战教师篮球队,鼓励学生敢打不怕输精神,情人节义卖鲜花为班上困难学生捐款,让学生明白挣钱不易节约可贵的道理,让城市的学生暑假到农村同学家帮忙干农活。这些内容合理,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困难“。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耐挫折力。

(三)自私,冷酷,暴力心态的成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阶段由于班干部,三好学生名额有限学生已经感到竞争的存在,有些家长教育不当,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不考虑同学纯真情感的建立,学习工具,参考资料不外借,集体活动不参加,逐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的自私心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外出大工,留下大量留守学生,由于监管缺失加上离婚残缺家庭子女性格畸形发展,很多同学具有冷酷心态,暴力倾向,比如;江苏某学校,因学生成绩好被成绩差的学生叫到卫生间毒打拍视频,多人围观,没人报案,没人制止,充分暴露 某些学生扭曲的冷酷暴力心态,更有甚者安徽某学生求爱不成泼汽油点燃伤人,温州火锅店未成年员工,因加汤言语不和开水泼向顾客,湖南的几个未成年,因盗窃学校小卖部几根火腿肠被发现,害怕老师报案而对老师痛下杀手,并专业的清理作案现场。三个孩子家庭背景分别就是长期在外打工人员子女,监狱服刑人员子女,夫妻离婚子女,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上网成瘾,玩暴力游戏。惨痛的案例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看后,背后发凉,扼腕叹息,如果我们的心理教育,心理疏导跟上了,学生缺失的爱在老师父母这里得到了满足,全社会都来关爱未成年的健康成长,这些悲剧 都是可以避免发生 的。

三、提高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

首先,根据德育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心理健康的主 渠道,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控自己的情绪。在讲课过成中加入老师的理解,观点,暗示,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师对待学生的 态度影响到他们对待同伴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把持爱的天平,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尽可能消除不公平现象,树立客观评价他人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赏识的眼光激励的态度教育每个学生,我是最棒的,世上唯一的,我行,你也行,大家都能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客观对待他人,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明白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其次,建立师生多渠道全方位感情通道,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德育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非常重要,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成为学生信的过朋友,学生才会克服封闭心理对你敞开心扉,老师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比如学生没来上课,请病假了,我就亲自到寝室看望一下,询问病情如何用不用马上看医生,问他有钱没有,掏出来让看看,都落实到位才放心,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花钱没有计划,没钱又爱面子,老师不经意的一点小事,都能换来学生对老师极大的尊敬。每到冬至节气我会主动邀请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到家里来吃铰子,重点不在于吃顿饭,在于难得融洽的沟通机会,在于亲自动手,分工合作的做饭过程中感受到老师关爱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再次,在平常教学和生活中耐心的灌输正确思想,疏导,暗示学生不正确心理行为。比如从“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谈起,防范学生的暴力心理,因为少年年龄,阅历限制了他门只看到了杀戮和哥们义气,没看到作者主要表现官逼民反的思想,不能看暴力电影玩杀人游戏。在疏导,暗示方面从“歌星崇拜”谈起,有女生喜欢李玉春经常穿男性服装,有男生喜欢李玉刚由崇拜到模仿,动作女性话,说话娘娘腔,还有学生大谈变性主持人金星的美丽,这不是老师的教学内容,我却感到一丝担忧,在讲课中加入戏剧知识和美学 知识,从梅兰芳学戏练眼神,到坤角的由来,告诉学生自然,善良才是最美的。表明老师的观点,暗示学生自己怎样做才能保持个性又符合大众审美。把潜在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情感问题,青春期随着身体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同时也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想和异性交往,又害怕和异性交往,在异性面前情绪较为紧张,敏感,行为反映过度,恋爱了就兴奋神秘,失恋了就沮丧失态,盲目早恋,把早恋结交异性朋友作为在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对老师家长逆反心理的宣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感情失败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杀人轻生的念头。我在心理教育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早恋就象夏季花盆中的西瓜子,萌芽容易结果难,因为不该播种的季节播种,不该收获的季节收获,是要受到大自然规律惩罚的,自杀更是懦夫的表现,人之发肤来至父母,生命不完全属于自己,属于父母家庭社会 ,生命的存在对我们以为着对父母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属于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人们。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对青春期学生的认知偏差引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它的根在与治疗学身学生的‘心病通过老师有效的指导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压力得到正确释放和宣泄,情绪得到合理调整,行为得到正确纠正,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平稳的度过青春期,成为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心理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吕宜方《 谈高中生的认识偏差》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不可忽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他们在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 焦虑、自卑心理。

当前, 学校课业繁重, 社会竞争激烈, 加之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和焦虑、烦躁的心理。

2. 盲目依赖心理。

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 而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 使很多子女产生了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惯;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家享受“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不能适应学校环境, 出现了指使他人做事, 甚至用钱让别人代做作业、打扫卫生等情况。

3. 逆反心理。

如一些学生因厌恶校纪校规而故意触犯, 因厌恶某人而故意与其唱反调, 其逆反心理严重。

4. 暗恋心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 与异性交往的意识逐渐增强, 有的出现早恋行为, 但大多数却是不敢表露。有这种心理的中学生, 往往心神不定, 神情恍惚, 甚至荒废了学业。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 深入到学生中去,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健康, 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 学生才会亲近教师, 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有知心话才会告诉教师, 正面教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对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 因材施教,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让其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3. 维系良好的班集体, 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实, 不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班集体的管理不善。教师要维系良好的班集体, 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 以身作则, 做好榜样, 这样既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教师更应爱护, 帮助其建立信心, 促使其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4.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当学生不敢表达时, 教师要尽量鼓励他们学会尝试;当其遇到难题时, 教师要多加指导, 帮其解决困难, 使其明白: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只要自己有信心。这样也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5. 开足课外活动课。

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学校要健全课外活动辅导队伍,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设立书法、电子琴、乒乓球、舞蹈等活动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积极参加。这样,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6. 开展心理咨询,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篇5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不能适应社会的重负。21世纪是身心愉悦发展的世纪,只有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成功。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室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学生中反映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不从小抓起,到了大学生和成人时期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就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虽然幼儿的心理障碍还不足以引起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据了解,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没有这一设置。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我们对本园幼儿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就显得十分迫切。

下面就建立幼儿心理咨询室的设想陈述如下。

一、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定义及要求

幼儿心理咨询室,即向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场所,也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真诚相谈和辅导幼儿短程游戏心理治疗的地方。开展幼儿心理咨询首先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受和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尤其是人格的健全与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二、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1.是幼儿生活辅导、游戏的活动室

开展心理咨询应了解心理评估的原则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搞清幼儿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把握幼儿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向幼儿提供游戏、情绪、生活、人际交往、幼儿园适应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同时,这里备有各种有关幼儿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案的资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具,心理咨询教师对幼儿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幼儿生活辅导和短程游戏的活动室,利用心理咨询室的现有资源,设计辅导方案。

2.对幼儿个体进行辅导的研究室

采用对话、游戏等方法不仅要解除幼儿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让其成为个体辅导的研究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和咨询人员的现有能力,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和治疗,以便帮助幼儿排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实现自立自强。

3.建立幼儿健康咨询档案

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对全园幼儿进行普查,及时大量地收集个体方方面面的情况,对初查有问题的幼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跟踪、复查和治疗。详细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性,建立个人档案,并分类保管,以便于查阅、了解和追踪研究。

4.成为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基地

当前,我国幼教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并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能力,幼儿园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室可定期给教师办讲座,提供典型案例分析,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辅导方案,研究咨询技巧及辅导艺术。平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同时通过园内局域网络建立相应的页面,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案例交流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等。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既是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职责,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位幼儿教师,都应学习一点幼儿心理咨询的知识,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幼儿的全员辅导,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总之,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提高教育技能和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基地。

5.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

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把孩子喜欢咬指甲、吮吸手指的习惯认为无所谓,尤其是老人溺爱、袒护幼儿,认为“孩子手上有二两蜜糖”,吸一吸没关系。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另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例如,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中表现得十分“顽皮”,他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打这个小朋友一拳,踢那个小朋友一脚,有时还故意将玩具弄坏。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经常以折磨小动物来取乐,抓住小蚂蚁或是蚂蚱,他总是将这些小动物的脚一只一只扯掉,然后看它们爬不动、跳不起的样子。因此,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不愿意跟他玩。从这一现象看,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问题,它的影响不仅是幼儿时期,而且会延续到成人时期。现代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普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许多家长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把孩子的身体和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许多孩子被父母从幼儿园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学习班学绘画、学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挤眼等)。许多家长喜怒无常,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为了有效地指导幼儿,心理咨询室还应成为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通过不定期地办宣传专栏、为家长办知识讲座、发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小册子和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们理解幼儿,了解幼儿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6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领导干部是从事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其心理是否健康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经过优选出来的干部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他们比一般人面临的问题更复杂,难度更大,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更多。因而,开展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的必要课题。

一、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领导干部的全员培训和远离工作情境的特点为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最佳平台[1]。但从现实状况看,干部教育在目标、师资、内容等各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都缺少必要的重视。

(一)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表述中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2006年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中规定干部教育的目标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强调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地位,而缺少了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关注。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教育目标虽因功能定位及自身优势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大致的内容与《条例》相同。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育目标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方针,利用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革命历史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为目标”,从中可以看出,注重政治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培养,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3]这是对从事干部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集中于政治素质及专业能力,却没有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能力。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构成中也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从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高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师资主要是从事党史、党建、基本国情等方面教学的专兼职教师。

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是首要的条件。目前大多数培训机构的师资配备中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决定着对心理健康需求的存在,并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这不是少数几个机构所能解决的。

(三)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中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受干部教育目标的影响,目前干部教育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普遍缺位。

如《条例》对干部教育内容的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4]中央党校目前开设有“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等课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课程设置中以党的优良传统、党性党风党纪和国情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和基本国情为主干课程。可以看出,不同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所不同,但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二、影响干部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要素

从现实情况来看,干部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其中既有相关研究缺位的原因,也与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相关。

(一)干部教育心理健康研究的缺位

从2005年6月中组部发文《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开始,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展了相关研究。如2005年,北京市对1,055名在职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在2008年采取综合评定方法,运用MMPI-2、16PF和自编的《领导心理健康量表》对401名厅局级干部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分析[5]等。但这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较少,不足以纠正人们对心理问题认识上的偏差。

同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角度,而缺少教育学视角的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开展研究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心理治疗和咨询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具有有效作用,可治疗毕竟是事后补救的方法,事前的预防更重要,而教育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手段,因而需要进行教育学的相关研究。目前由于教育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理论上的支持,缺乏自觉性。

(二)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领导干部追求的是奉献、敬业的社会价值,而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的问题很少顾及甚至全无意识。不少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6]。

同时,当前社会上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异常。受此影响,有的领导干部对心理问题故意回避、隐瞒,而且出于对职位的保护,他们往往不肯向外人透露自己的弱点,怕被人知道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因而,有的明知道自己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但羞于启齿、讳疾忌医。更不用说在党政机关设置心理咨询室,供领导干部去那里接受心理辅导。可见,对领导干部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意识和机制上还十分欠缺[7]。正因为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着误解,使得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造成了我国干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缺位。

但是,有一些领导干部会托朋友关系,悄悄去咨询,还有通过电话、网络这种具有隐秘性的方式来进行咨询,以期能够减轻压力,解决心理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深化研究,促进观念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问题存在的错误观念,是由于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科学的认识造成的。只有加大研究力度,丰富理论成果,使人们对心理问题获得清楚、正确的认识,才能纠正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错误认识。这种研究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方面。

目前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虽已有心理学视角的研究,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和透彻。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对一般的心理测验存在一定的“反侦测”能力。因而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研究要体现出针对性。要编制出符合领导干部特点的并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领导者心理健康量表。测量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对隐私的尊重,不公开,不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给领导干部创设一个充分宽松的心理环境。在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中注意结合领导干部的特点进行,使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同时,也需要有教育学的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当前,增强干部心理健康的首要环节是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素养,降低领导干部接受心理健康干预的敏感性。因而,在教育学研究中,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内容的构成和建设、教师能力结构和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原则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更加注意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研究成果,使理论不断完善,形成科学的体系,更好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开展。

(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保持心理健康能力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领导干部心理素养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将之纳入干部教育的课程内容是重要的一环。

一种方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的常规课程。在干部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党政干部心理保健课程,为广大领导干部弥补心理学知识的缺失,以发挥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知识点分散到培训班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每1~2周实施一个单元。也可以集中举办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培训的专题班,将各种教学内容集中在3~4天时间内完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效应,放大培训效果。

另一种方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培养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因“党校姓党”的特性,决定了在课程安排中仍要以理想信念、执政能力建设等内容为主,因而需在价值观的培养中进行渗透。通过教育,使学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正确看待成与败,以平和的心态、高尚的情操和公仆意识对待工作,消解更多由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干部教育机构中的EAP模式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EAP(员工援助系统)是某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从企业中引入的一个概念,并结合干部教育的特点进行了适度改造,主要是面向领导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其目标是提升干部的心理健康素养,使干部了解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的心理保健意识和观念。[8]此种方式在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它能适应各方需求,有效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素养,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在干部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意识,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培训,使之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干部教育培训中“专兼结合”的师资构成为聘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可邀请专家教授开设心理学讲座,给学员讲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试的方法。目前,一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已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随着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干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常规课程,如果只依靠聘请兼职教师开展工作,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不能满足课程需求。因而,干部教育机构专职教师的师资构成中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不仅是心理学专家,而且还应对干部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在理论上兼具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干部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中,与整个干部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一致。

在目前干部教育师资不足且对教师的培训尚未起步的情况下,为了满足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加的需求,就需要通过资源共享,利用各种渠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从2010年试点、2011年铺开的让高校作为新的干部教育培训力量加入干部教育培训网络的做法,为开展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资源。高校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储备上都比较成熟,可充分利用他们在学科、理论上的优势和优质人力资源,对领导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可利用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干部心理教育现状之下,广开渠道,利用各种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现实而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世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干预和保障机制[J].理论探讨,2008,(4).

[2][3][4]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5]余定鑫.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1).

[6]杨通华.新时期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与心理调适[J].探索,2009,(11).

[7]吕海霞.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8]赵世明.论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理论学刊,2009,(2).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7

一、农民心理与市民心理的巨大反差

农村和城市有决然不同的地缘、人缘关系, 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不一样的社会环境等等差异, 农民和市民的心理也有许多巨大的反差。表现在:

1. 封闭与开放。

农民心理比较封闭, 他们不善于也不愿意同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喜怒哀乐不愿与人分享, 许多不良心理, 自己排解不开又不愿向别人倾诉, 奉行家丑不可外扬的理念。农村社会结构简单, 生活安逸、人际关系比较单纯, 不良心理或许不多, 不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过多的消极影响。但城市生活复杂多变, 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复杂, 高效率、快节奏, 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由此给人带来的不良心理必然很多, 处理不好将会演变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给个人乃至社会带来危害, 富士康连续十几跳就是一个实例。相反, 城里人思想开放, 他们愿意向别人展露自己的心理, 甚至是夫妻私房事等, 这种展露一方面可以化解自己心中的烦恼;另一方面可以得到他人的及时帮助。

2. 悠闲与紧张。

在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农民生活上温饱问题逐步解决, 对进一步致富看不到希望;工作中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立的劳动单位, 何时工作, 工作时间长短由自己确定, 这就使得千百年来在农民中延续的安逸稳定、悠闲自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而城市是一种高紧张、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作问题、子女教育与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失业问题等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时刻考虑和担忧的。

3. 保守与创新。

长期延续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信息的闭塞、不发达的交通使得农民养成一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保守心理, 对新事物有一种潜意识的排斥、抵制心理。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在城市生活保守意味着落后、失败, 创新则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一步。迅速接受新事物并善于从中发现商机获取利益是成功的城市人必备的心理素质。

4. 自由散漫与组织纪律。

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 养成农民自由散漫、懒散拖拉的工作作风, 时间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而城市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条高速运转的流水线, 每一个人都被紧紧地绑在其中, 伴随着这个流水线的运转而运转, 任何自由散漫、拖拉懒散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 个体甚至会被社会抛弃。

5. 个人中心与和谐共处。

农村地广人稀, 每一个家庭或个人占有较多的地理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较大, 家庭或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不大,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顾他人而肆意妄为, 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 随心所欲。但城市是拥挤的社会,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有可能影响别人,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讲求社会公德, 力争与他人和谐共处。

二、农民继续教育中开展心理教育的内容

1. 时间观念教育。

城市工作和生活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表进行的, 上下班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即使是自己创业也必须同其他人的工作和休息时间相对应, 农村那种没有任何制约的想干就干的观念是城市社会所不允许的。在对农民工心理教育时必须进行时间观念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时间是一切社会行动的首要前提, 没有时间观念, 一切都无从说起, 再好的想法和愿景, 即便你有通天的能力, 终究不会成为现实。

2. 竞争与合作精神教育。

竞争意识, 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 通过竞争能够锻炼人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心理素质。合作, 则是集体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 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 以期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竞争与合作, 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基础, 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农村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邻里之间既没必要竞争也不需要多少合作。缺乏竞争与作精神, 他们一旦进入城市, 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其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困难, 没有合作精神在城市单打独斗必将寸步难行。

3. 责任心教育。

责任心就是责任意识也即角色意识, 既是对本职工作的岗位意识, 也是对工作敢于负责、勇于负责的精神, 有了责任意识,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责任意识淡薄, 就会玩忽职守, 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农民长期封闭的自耕自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导致责任意识淡薄。类似上海“11·15特大火灾”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农民工对工作、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够密切相关, 这也反映出对农民工心理教育中责任心教育的迫切性。

4. 质量意识教育。

同一种地方种植的同一种农作物, 只要种植过程一样, 其质量差别就不大。所以农民大多关心的是农作物收成的数量, 而对于农作物的质量却不必过多地关心。他们重过程、重数量, 不重质量。而城市工作质量是第一, 优质合格的产品, 才能赚取利润, 次品和废品是不能进入市场的。在对农民工的心理教育中, 必须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树立“视质量为生命”的理念。

5. 创新意识教育。

城市与农村是绝然不同的两个社会, 农村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一成不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城市行不通, 面对全新的社会, 农民必须抛弃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接受城市的新鲜事物并从中发现机遇, 开辟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地。创新意识是农民在城市生存的心理基础。

6. 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 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等。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约束着人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 将为人们所不齿。农民之所以被城市人看不起,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德意识差, 比如,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大小便、乱堆乱放、乱丢乱扔等肆意破坏公共环境。遵守社会公德是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进城后的农民要想融入城市, 变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 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公德意识, 遵循公共规范。

7. 组织纪律。

农村是一个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松散集合体, 生产和生活以家庭为单位, 没有什么组织, 也没有多少纪律约束, 所以农民的组织纪律意识很差。城市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 每一个成员必须依附各种各样的组织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而各个组织为了提高组员的工作效率, 培养其敬业爱岗的精神, 集聚组员之力量实现组织目标, 都有一定的纪律规范组员行为。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的人是不会被任何组织接纳的, 也即不为城市所接纳, 在城市无法立足。组织纪律教育是农民进城的必修课。

三、农民继续教育中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

1.各级各类农民继续教育机构, 包括农村成人教育学校、中短期的农民工培训机构等, 在对农民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 开设心理教育的内容。

2.各用工单位定期组织农民工参加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活动, 聘请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3.城市社区机构依托社区内的教育力量, 对社区内城市化后的农民进行心理教育。加强社区公共资源建设, 利用这些公共资源把社区内的农民吸引过来, 使他们走出封闭的小圈子, 既可增进他们与当地市民的交往, 进行感情沟通, 又可以通过城市居民的言行举止, 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完成由农民向市民心理上的转化。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伴随相应的职业转移, 面对社会转型许多农民感到迷茫甚至焦虑、恐惧、不适应。这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与发展, 更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农民的继续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加强心理教育尤为迫切。

关键词:农民,继续教育,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杜以德, 等.成人教育发展纵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291-307.

[2]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49-68.

[3]曾昱.城市农民工社会心理分析[J].兰州学刊, 2004, (4) :139-191.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8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作为人类的一大杀手, 正难以遏制地在全球蔓延, 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截至2014年10月底, 湖南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3515例, 其中艾滋病病人11097例, 死亡6847例。艾滋病疫情波及全省所有县市区, 呈现疫情覆盖广、以性传播为主、青少年和中老年人感染人数持续上升等特点。今年新发现的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经性传播比例近96%。[1]大学生是艾滋病病毒 (HIV) 感染的脆弱人群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措施。为此,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AIDS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现状, 从而探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为地方性高校健康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 抽取娄底市三所高校大学生300名, 年龄在18-23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AIDS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共发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共272份, 有效率为93.81%。调查时采用无记名独自填写的问卷确保真实性。

1.2.2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AIDS基本知识知晓程度

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6道AIDS基本知识题的平均知晓率为69.98%, 说明大学生对AIDS基本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其中100%学生认为“艾滋病是没有国界的说法”, 92.57%认同“看起来健康的人也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 此类常识性题目答对率较高。但对一些具体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却存在模糊的认识, 如回答“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12月1号”和“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是5-10年”等题时, 答对率仅为32.13%和35.76%, 这不得不引起学校健康教育部门的警惕。提示学校对大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不能浅尝则止和敷衍了事, 应该重视提供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客观性, 从而使大学生对AIDS有综合的认识和更全面的了解, 为防控AIDS提供强有力的知识贮备保障。

2.2 AIDS传播途径认知

问卷设计了性、血液、母乳、拔牙、蚊虫叮咬等几种传播途径。从结果来看:90.36%的学生能正确判断AIDS三大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 这可能与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有关。但对AIDS非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与艾滋病人共用厕所等) 认识比较薄弱, 25.45%和21.97%学生回答错误。可见, 被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了解要好于对不传播艾滋病途径知识的了解, 其原因可能与这方面知识宣教不够有关。其实让学生了解不传播艾滋病途径知识也一样重要, 因为通过对艾滋病不传播途径知识的了解, 可减少学生对艾滋病的不必要的恐惧。所以在大学生中进行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传播途径教育十分紧迫。

2.3 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

调查可知, 害怕AIDS的大学生占到51.53%, 另只有67.18%的大学生愿意与AIDS病人一起上课, 高达73.52%的大学生认为拥抱一个AIDS病人会感觉不自在。这些说明部分大学生对AIDS存在恐惧的心理。在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上, 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回答“你周围有人得了艾滋病, 你会怎样对待他/她”中, 有15.6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的态度;“避免与他/她接触”占了35.17%;“同情, 但不帮助他/她”占15.89%;只有33.29%的大学生能“正确对待”AIDS病人, 既知道去鼓励和安慰病人, 同时也知道要保护自己, 这说明当代主流大学生虽然具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 但仍有大部分学生对待AIDS病人缺乏正确的态度。究其原因可能已往的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播, 而忽视了向受教育者提供如何保护自我的技能, 使人们产生了“恐艾症”, 也导致了错误的观念和态度的形成。因此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 既要让大学生增加预防艾滋病知识, 消除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 同时也要培养他们逐步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歧视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因无知而引起的恐惧心理, 一方面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态度和责任感。

2.4 性行为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大众传媒中各种与性有关信息影响, 传统价值观淡化, 以及青少年性发育成熟提前, 使得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态度正日趋开放, 婚前性行为也存在相当的比例[2]。对此调查可知, 娄底市有30.52%的大学生承认发生过性行为, 这必然导致大学生也逐步面临艾滋病的威胁。进一步对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只有45.75%的大学生在发生性行为时经常用安全套, 从来不用的高达28.72%。可见部分大学生在性行为问题上已形成自己鲜明而又错误的观点, 学生的安全性行为的意识和行为都令人担忧。因此进行安全、文明的性教育势在必行, 而这也将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有关研究表明, 正确并始终使用安全套预防可以使艾滋病性病感染率降低95%以上[3]。这不得不要引起教育部门足够重视。

2.5 艾滋病知识来源

调查表明,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 其获取途径依次是书报杂志 (85.13%) 、看电视、电影、录像 (73.19%) 、听亲友或周围的人讲 (53.52%) 、现场宣传了解 (52.27%) 、听广播 (45.17%) 、听医生说 (40.24%) 等。调查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娄底市三所高校尚未开设专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 学生无法从正规的学校课堂教学中获取艾滋病知识来源。由此看来, 大学生获取AIDS知识不是主要来自学校的系统教育, 而依然是来自大众媒体的一般传播, 说明地方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严重缺失。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2.6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及教育方式

调查涉及一题“你是否同意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99.81%的学生经给予肯定的回答, 进一步采访得知绝大多数学生有迫切的愿望了解更多的AIDS知识。表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普遍得到同学们的欢迎, 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开展此类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针对教育形式选择进行调查, 发现94.23%学生选取正规的课堂教学, 其次通过广播 (85.13%) 和宣传画 (81.75%) , 再次知识手册 (75.47%) 和专业人员咨询 (67.91%) 等, 这为地方性 (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40页) 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形式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可见地方性高校应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大纲中, 通过采取授课、讲座、光盘、健康咨询、小册子、宣传画等多样的形式给予大学生准确、科学、全面信息。

3 小结

地方性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开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 随着大学生性观念、性态度趋向开放化, 大学生虽已掌握一部分AIDS基础知识, 但因系统的教育缺失;使得部分学生对AIDS及其病人缺乏正确的态度。另一方面娄底市三所高校均没有开设正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获得AIDS知识主要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获得;这与广大学生十分渴望获取艾滋病知识意愿极不相衬。因此, 在高校中开展以AIDS基础知识和预防措施为重点内容的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4 建议

加强领导重视是必要前提地方性高校领导是学校政策的决定者, 是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政策和环境支持的重要保证者。学校领导要自觉增强对艾滋病的认识, 以身作则的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去, 并进一步地明确领会艾滋病的防治对整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从而在政策和管理行为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和促进。

正规课堂教学是重要保障部分地方性高校没有把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正规课堂教学中。可能的原因:一是, 学校课时比较紧张, 没有足够的课时;二是, 对涉及到的“性”方面内容 (如正确使用避孕套知识) 相当部分的教师仍有疑虑;三是, 大部分的教师本身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内容 (如预防性侵犯知识) 的培训。对于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 学校的教育是不容忽视, 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学校教育所具备的优势教育资源以及便利条件在大学生AIDS知识获取及行为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地方性高校要克服课时、观念、师资等重重困难, 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社会和家庭参与是有力补充艾滋病会给社会、家庭、自身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 预防艾滋病教育应该由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相互配合进行, 单凭学校一方面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 应加强社会及家庭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从社会来讲, 要动员全社会, 运用公益广告、讲座、热线电话、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预防艾滋病传播和宣传, 把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从家庭来讲, 由于家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和亲和力, 以及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期盼, 将学校的“防艾”教育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有机、适度地结合起来, 将会形成合力和产生良好的效果。

教材及参考书建设是必要一环本调查显示, 娄底市三所地方性高校没有专门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这一主题开设课程, 没有教材也许是学校教育的一大困难。尽快出版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 切实解决教师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困难的必要环节, 是实现“防艾”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http://health.rednet.cn/c/2014/12/01/3537337.htm[OL].

[2]王永红.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及性健康教育需求的调研[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 (4) :376-379.

[3]景兴科, 曾莉.对青少年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医, 2003, 17 (6) :282.

[4]李延军, 蔡梦琦.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长春大学学报, 2006, 16 (4) :82-86.

农电职工身体健康不容忽视 篇9

供电企业每年组织农电职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同时建立健康档案, 让职工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农电工作中去, 这充分体现了供电企业对农电职工的关怀。但笔者发现, 从体检结果看, 一组组数据让人不容乐观。2010年11月, 江苏省扬州供电公司市郊农电公司587名职工参加体检, 有近30%的职工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电图异常等疾病隐患, 而男性体检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更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农电职工在体检结束后, 将体检报告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完事, 既不咨询治疗, 又不对症用药。有一名37岁的男职工经测量, 坐姿血压达175/110, 而他至今仍未服药。如此疏忽大意, 对自己身体健康不重视, 极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埋下安全隐患。

农电职工健康问题严重, 健康意识淡薄, 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由于农电职工长期在野外工作, 工作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 如果再带病工作, 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从小处说, 它影响工作效率, 影响职工的家庭生活;往大处说, 对于高空作业和操作设备的工作, 它无疑会随时引发人身安全事故或重大设备损坏事故, 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笔者建议, 职工体检后, 相关单位应及时做好后续工作, 对职工体检报告和健康状况进行仔细分析, 有的放矢地进行分类统计, 对确有病症的职工, 给予重点关注, 安排时间进行治疗和复查, 对有病不适合在原岗位工作的, 给予调换岗位。同时, 充分利用活动室、健身器材, 组织职工参加适宜的体育健身活动, 如健身舞、羽毛球、乒乓球、跑步等,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农电职工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电发展事业中来。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篇10

现象一:

我记得是上上届,信息技术会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会考复习如火如荼地在进行着。我们任课老师认为:在会考前让学生进入往年的会考系统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原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使会考中的失误减少到零。原因二是让学生尽早地熟悉会考的环境,增强学生会考的自信心。原因三是由于可以即考即阅,很快知识点及得分情况一目了然,老师能及时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而纠正。而有一些学生却不以为然,自以为是,自己不认真地复习,还要别人跟着他遭殃。

有段时间在几个班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每节课评卷前公布分数以后,总有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满脸无奈地问我:老师不知怎么搞的,我的成绩总是不好,原本会做的,该保存都保存过了,怎么会有一个大题是零分呢?……因为这些学生已不是一次这样问我,我就开始怀疑和推测,是不是上学期的问题又出现了。我真后悔自己冤枉了这些好学生,开始还以为他们的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而成绩不好,幸运的是我私下找了这些学生谈话,把问题的所在及时地告知了他们,同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庆幸他们的自尊心还没有受到伤害。前学期在高一(11)班就有同样的问题发生,当时我很冷静,没有直接找问题的制造者,只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班上竟有一个学生很奇怪:上课总是自言自语,老师制止不屑一顾,有测试他总是只做到60分,别人考得不好他就兴灾乐祸,上课游戏照玩不误,下课不让关机他偏要关,真是变态,我常常心里这样认为,真是拿他没有办法。课后找他谈话也不言语,后来我找班主任沟通才明白,这个学生确实有心理问题,我这才恍然大悟:肯定是他做了手脚。经过我的一番调查核实确实是他所为。

我们的会考系统有先天性不足:只要知道别人的准考证号码,就能进入别人的考试界面,点一下“重做”,别人的成绩就化为灰烬。这些老师又很难抓到证据。所以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从受害者下手,要求受害的学生不到下课的一刻决不交卷,总算问题能解决了。同样的问题在其它班又有发生,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河南巩义幼儿园遭人纵火后悲惨的一幕,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的,我们再也不要在无意识中为社会培养一些隐形杀手。

现象二:

最近高一年级电脑课堂又出现另外一种现象:有学生总子,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对远离父母的儿童在生活上多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把自己做好的作业拿出来共享,纵容一些做作业不自觉的学生,复制他人的作业来充数。对此情形,我在几个班都强调过,做人要厚道,不能这样的“帮助”同学,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这样是害了你的同学。同时我还要求复制作业的同学想一想,这样做事对吗?对得起自己吗?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吗?学习态度要端正,要有不耻下问精神。经过一番说教,是有一定的效果,但个别班级总有个别学生依旧我行我素,有个别学生已完全“拉”不回来,上课不做作业坐等不劳而获。要堵绝这一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共享者着手。因此以后的课堂我特关注这一点。我开始分析,共享者可能是电脑学得比较好的同学,而且做题的速度也很快,于是我每节课,从先交作业学生入手,一个个地排查,当排查到高一(2)班的时候,我发现王某某正在共享什么,我急忙拿来他的鼠标,打开一看,共享的果然是自己做好的作业,我当时心想,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可这位学生却毫无做错事的反应,竟说出这样一句话:我又没有让别人复制,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当时很是生气,但还是强压着怒火把他叫出机房反省。这位学生虽然做得快,但错的很多,因为这位学生平时行为习惯不好:上课说话声音很大,吃东西,还经常打游戏影响他人,无组织无纪律,屡教不改,我也请教班主任,讨教过高招,可没有效果,我都有放弃的想法,只要不影响别人。可眼下他不但对自己不负责,还影响了他人,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我能不管吗?随后,我查阅了我认为是“共享者”与“复制者”的图片处理作业,发现俩人作业错误完完全全一样,难道真的是巧合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从以上两则现象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需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完全不分场合地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学习上不愿动脑子,最好家长、老师或同学代他完成作业;生活上要求上档次,穿名牌,一点照顾不周,就大发雷霆,甚至威胁老师和家长,毫无感恩的心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物质财富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社会心理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虽然现代人有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自主权,现代人更注重个性发挥和价值的展现,更渴望成才,为社会多做贡献,更加尊重知识、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虽然现代人要求生活消费、环境的开放,更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但不是不要规范和公德,反而更注重自身的行为和修养。高中生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及时地引导他们,使他们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具有关的资料显示:心理轻微失调是心理障碍的萌芽,严重的心理障碍就是精神疾病。心理轻微失调学生都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只是心理有些不平衡,常常表现为情绪波动、遇事容易激怒、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等。我们的学生已有这样的苗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德,那我们就等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公害,那我们就是社会的罪人。我呼吁: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们要多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建议学校开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或咨询机构。和谐的空间。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篇11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很多,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子女成长和个人婚姻等各种问题,核心原因在于:职业、角色等多方面的压力较大与其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来自学生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表现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据此调整自己的工作,因此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常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中国教师所面临的学生考试及升学压力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教师的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人们又往往以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给教师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使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尽管高校扩招、高考学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有所改观,但高考、中考依然是指挥棒,考试成绩、升学率仍然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教师出于职业责任感,心中总是挂念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教师面对教育、教学双重任务,工作量大,工作琐碎,基础薄弱校的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任务更重(主要由于基础薄弱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生的问题行为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也不好,教师在教育方面常要付出比一般校教师多得多的努力)。

来自教师自我发展的压力:教师承担着众多的角色,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学习者等,需要不断转换,这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还有非常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情绪调控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该能力比发展其他能力更迫切)、元认知能力等,发展能力的要求与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也是重要的压力源。此外,教师工作量比较大,工作对象又是人,因此工作投入比较大,职业竞争压力也在逐步增强,而对教师的社会报偿、待遇相对较低,这种矛盾也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造成怠惰、自卑、失望等心理。

为什么教师群体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教师和医生这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种普遍性是行业特点造成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责任重大。相应地,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所以表现出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作为新闻媒体也好,学生家长也好,要明白这一点,不要一听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就紧张。

另外从教师的工作性质来看,工作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与孩子交往最多)。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给教师的人际交往提出许多挑战。面对无知的孩子,常处于教导的身份,教师容易形成好为人师的性格一总爱教育别人。教师生活环境单纯,导致思想意识与社会相脱离。教师做事小心谨慎、爱计较,

这本来是工作需要的,因为中小学的工作繁杂而细碎,工作需要认真细致,但如果长期如此,易形成过度计较的性格特点;与学生打交道需要人际敏感,也是工作必须的,但如果过分敏感,会形成过度猜忌、精神过敏,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病。教师若不善于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进行自我调解,与成人交往时,会因不适应新环境,产生许多难题、障碍和冲突,出现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状况将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会促进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若教师心理不健康,则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心境等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教师的行为又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学生也会同样积极。

教师的心理状况还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觉醒,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教师代表着社会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对教师对自己的态度非常关注,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比如,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学生,易使学生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学生,学生则会自尊、自信、快乐。教师常发现学生闪光点,学生会觉得教师对自己好,并会认为教师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好,就会接纳自己;反之,教师多批评、指责学生缺点,学生会觉得自己常犯错误,认为自己不好,不接纳自己,自我概念向消极方向发展,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甚至心理障碍。所以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无不受教师的言行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通过不当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例如,曾有一位班主任新接了一个班,给学生做心理测验的结果表明一半学生有较严重的抑郁心理,经过了解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以前的班主任经常无故发脾气,常常搞得学生不知所措,时间长了,学生心理受到压抑。

教师的心理状况还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足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参照,是榜样。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例如,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学生会模仿,人际关系、处世态度,学生会模仿,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也会学习和模仿,而且这种学习和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师源性”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总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非常大。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良好的班级氛围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环境气氛是影响学生心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直接控制着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在传统的学校中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操纵者,教师的说话方式、交往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成长的心理环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的情绪常随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而变化。不同教师的说话、交往等行为方式差异明显,班级之间的氛围就会不同。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有积极影响。因为好的环境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如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理解需要等。当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会发展高层次需要,如认知、审美需要等,容易形成优秀的品质,发展远大的理想。如果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往往会用不正常的方式满足,会表现出心理问题,个性、品德向不良方向发展,如自私、狭隘、无理想等。时间长了,学生在心理上会形成过强的防御机制,这会限制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

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不容忽视 篇12

一、日常生活细节

中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作业负担、学习时间都较低年级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同时, 他们也更乐于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很多家长发现, 孩子在进入中年级后, 变得“有主意”了, 之前的百依百顺不复存在, “顶嘴”现象越来越多, 而且对于学习也开始进入“迷茫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是学生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同学关系在这一阶段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这些细节可以发现孩子长大了, 同伴关系胜过了家长关系, 对老师不再是言听计从。家长想和孩子很好的沟通就要讲究说话艺术了。

二、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划分, 共包括四个阶段, 其中, 8-10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是逻辑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因此, 随着学生推理、归类、对比能力的增强,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和指导, 以便使学生思维的发展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中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所以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转化

人的记忆行为实际上是对所经历事物的一种反映, 它包括三个环节, 分别是识记、保持和回忆。所谓识记, 就是指输入信息和加工信息;所谓保持, 就是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储存;所谓回忆, 就是指在需要的时候, 将储存的信息提取出来。

中年级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 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 (2) 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一般从三年级开始, 学生的有意识记就开始成为主导, 随着他们理解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 意义识记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据研究发现, 小学二年级儿童有意识记组正确回忆的百分比为43%, 无意识记组正确回忆的百分比为42.8%。到了四年级, 有意识记组正确回忆的百分比提高到51.1%。

四、注意力、稳定性显著提高

注意力也是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一项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注意力是对事物的定向活动, 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 将自己的思维、知觉、感觉集中在某一项所选择的活动上, 同时抵御其他事物干扰的能力。具体来说, 可以将注意力分为两种类型, 分别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其中, 有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 需要为此作出一些努力;无意注意指的是没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为此作出意志努力。由此可见,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意注意。相关研究表明, 中年级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性明显增强, 集中时间大约为30分钟, 完全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

与记忆力相同, 注意力也需要后天的培养, 并且二者的培养往往是集中在一起的。在家庭中适当开展一些小的游戏有利于同时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例如, “大家来找茬”这个常见游戏就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再如, 拿一张纸在上面画出25个格子, 把1-25个数字打乱填入方格里, 让儿童按顺序填入, 掐着时间, 用的时间越少就说明孩子注意力越好, 同时也训练了记忆力, 一举两得。随着练习的顺利程度, 可以把数字增加到30个, 方法同上。这样能有效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和稳定性。

五、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

皮亚杰认为, 8-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大人的说法并不需要绝对顺从, 一般的道德准则也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所以, 他们之间的规则已经具备了确保相互给予、共同行动的可逆特征, 在规则面前, 双方的关系也开始变为可逆关系, 即我遵守规则, 你也要遵守规则。对于好、坏的判断标准也不再是以权威, 而是以是否公平进行判断, 即公平的, 就是好的, 不公平的, 就是!不好的。所以, 中年级学生的道德评判已经开始脱离外界给予他们的束缚, 道德自律开始萌芽。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趋利避害的心理特征, 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多做, 对自己有利的话就多说, 不利的事情和话语则予以躲避, 因此这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 中年级学生的抑制发展正在由他律向自律、由弱到强。他们的行动开始从受外部约束、权威开始向内部的自我认识方面靠拢, 行动的目的性变得越来越强, 克服困难的意志开始形成, 家长在这个阶段注重对孩子的意志力进行培养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情绪情感由外露到内控

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将会左右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行为与态度。相关研究二级果表明, 中年级正是学生情绪控制能力的重要培养时期。

三年级学生的情感开始由浅显、外露向不自觉的深刻、内控方向发展, 所以我们说三年级是学生情感变化的转折时期, 四年级是学生良好的情感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能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就能够让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 在中年级阶段, 学生对于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 不会再用哭闹、生气的方式予以回应。所以, 这时对他们的指责大多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时间一长, 他们可能会“故伎重演”, 所以, 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方式对于中年级学生已经不再适用。

七、社会交往的“团伙年龄”

与低年级孩子明显不同的是, 中年级学生的朋友“突然”多起来了, 放学后还要一起玩耍, 电话联系增多, 因此人们经常将中年级的学生称作“团伙阶段”。在中年级的学生, 其独立自主意识开始增强, 更愿意与同龄人相处, 社会交往的频率和意识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他们心中, 父母、教师的意见可以不听, 但是同伴的意见却不得不重视, 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被同伴孤立或抛弃。随着同伴数目的不断增加, 各种助人、合作、信息分享行为开始增多, 学生对于他人的同情、对于他人情感的理解、倾听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中年级阶段的学生社交活动量增大, 但是其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 可能会做出一些越轨或冒险行为, 所以, 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家长应注意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沟通, 从而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想法或行为。

总之, 为了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家长应多关注学生, 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理解学生, 支持学生。中年级的学生敏感、好动、好斗、思想活跃、发展快, 因此需要家长冷静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希望家长能用双手帮助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责编张翼翔)

摘要: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记忆和注意力等迅速发展, 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 记忆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 注意力稳定性提高, 道德约束由他律向自律过渡, 情绪情感发展处于稳定期, 人际关系复杂了, 朋友圈也大了。这时, 家长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Sakai下一篇:隔热保温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