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2024-11-06

优秀生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共6篇)

优秀生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1

优秀生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培养建设国家的优秀人才,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应当把爱心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当中,其智力状况、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养成教育”的观念正取代“选拔教育”的观念,但是在教师心目中,仍不免存在着优秀生、后进生的等级差别。

现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经引起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促进“后进生”进步也已是教师常抓不懈的工作。相比较而言,教师心目中的“优秀生”由于他们的优点比较突出,如学习刻苦,求知欲强,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使得优秀生在教师心中仍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教师给予他们关心爱护更多。正是这种对优秀生的过分的呵护,阻碍了“优秀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已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这种教育现象是我们所要高度重视的。

下面是我对优秀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具体做法。

一、培养优秀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意义。

优秀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优秀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较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高,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应是社会的“栋梁”,将来会比其他的学生对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但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我们常会发现当学生一踏入社会,游刃有余地干了一番事业的却不尽是这些所谓的优秀生,那些在学校让老师大为头疼的“差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丝毫不比他们差,甚至要远远优于他们。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其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差生”的过多的批评和对他们的漠不关心正好“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而我们对“优秀生”的过多的呵护,则“爱杀”了他们原本该坚硬有力的翅膀,使他们经不起风浪,受不起挫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是很低下的。想想吧,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地把学生培养得“又红又专”,但却因为忽视了对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他们人格、心理上的缺陷而使他们成为了“庸才”,这该是一种多么大的浪费和悲哀啊。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培养优秀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有非常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二、优秀生心理缺陷的形成和“隐蔽性”。

优秀生的自身缺陷是有其形成原因的,并且这些缺陷有着很强的“隐蔽性”。

因为优秀生的优点多,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听话懂事,所以师生们对优秀生都高看一等,使优秀生在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优势心理。久而久之,这种“优势”就转化成了高傲自大、妒忌心强、情感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等心理缺陷。

同样的,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再加上他们的缺陷往往又都处在我们的“教育盲点”上,他们的这些缺陷往往不仅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就是教师也未必看得真切,这是很可怕的。本来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有一些毛病或错误并没有什么,只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教育,他们会很快地改掉身上的缺点。可怕的是,由于他们是优秀生,倍受老师喜爱,对他们身上的这些缺点许多教师都能迁就,或者认为是“瑕不蔽玉”所以视而不见,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以致任其发展,使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肆以蔓延,痛失教育良机。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优秀生”的标签不可能在他们脸上贴一辈子,他们将来所要面对的社会竞争是无情的,社会这个大舞台马上就会使他们自身的缺陷暴露无遗,并让他们为之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三、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对社会负责,我在教学中一向很重视优秀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下面是我的几点具体做法。(虽然充分认识到了优秀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并没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下面仅是我工作的几个小例子。希望能得到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教或共同探讨。)

1、重视对优秀生自身修养的教育。

优秀生的榜样形象相当突出,要使他们在各方面真正的优于一般学生,就必须重视平时对他们一言一行的正确培养。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才能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大加强。

如我校五班有一位中队干部,工作出色,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在班里倍受注目,在同学们中间可谓“一呼百应”。有一次,老师要求他负责更换班里的黑板报。放学后,板报组的同学在他的带领下积极动手,从编排设计到书写插图,干得很认真。其中插图的那位同学和他的思路有些不一致,他就当着众人的面高声呵斥:“这里的插图我给你讲过多少遍了,你画得还是不合要求。笨死你了!”那位同学当即气得趴在课桌上哭了起来。从此,两人拉开了距离,同学 对此事议论纷纷。

我知道了这事后,就组织全班同学召开了一次主题队会,让学生讨论“当你认为别人做得让你不满意时,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同学们达成了共识。中队长是全班同学的表率,不仅要在学习上、工作上成为同学们的榜样,在言谈举止、行为修养方面也应该是同学们的榜样。不能持才居傲,不管别人能否接受,妄下结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做法更要不得。通过讨论,使这位学生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主动向那位同学道了歉,两个人又和好如初。全班同学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虚怀若谷,诚恳待人。小事情引出了大道理,不仅优秀生重视自身的修养,全班同学也以文明、谦和、恭让做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在良好的集体中茁壮成长。

2、重视对优秀生挫折能力的的培养。

优秀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在工作学习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常深得到老师器重。一旦遇到挫折,他们极易产生感情的波动,痛苦、忧郁,甚至受到很大的心理打击和心理损害。这也是造成他们将来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培养他们坦荡的胸襟,不断地提高其对困难和挫折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抗击挫折的信心和能力。

我班里的一位优秀生本想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结果只拿了第四名,并且和她很要好的一位同学,也据此事在别的同学面前说她的“坏话”。她对这一切感到不可思议,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几乎不能自拔。

为了开导她,我就给她找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和名人面对困难等方面的书籍,指导她阅读。这位同学很快便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会了和同学和睦相处,学会了面对挫折,从中吸取了教训,战胜了自我,又愉快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优秀生的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在他们遇到挫折时,更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对他们一点一滴的教育指导,正是教师爱心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向上。

3、重视对优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些教师偏爱纵容优秀生,对犯错误的优秀生自有办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认为优秀生自觉性比较强,没有必要进行思想教育。不少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对待优秀生表扬多,批评少,看到优点多,发现缺点少,迁就多,教育少。这种认识和教育方法上的偏颇,助长了一些优秀生不良心理的形成,从而失去一些做人应有的优良品德,其结果令人担忧。

有一次上自习课,我到教室里辅导,发现学习委员脚下有一团废纸,我随手拾了起来,放在了他的桌角上,想让他放回自己的抽屉里。可当我走过后,他竟用嘴轻轻一吹,纸团又落到地上,并把它踢到同桌的脚下。我先一愣,他在各方面一向优秀,怎么会有如此举动!我再次把地上的纸团捡起来放在他的桌角上,他才红着脸把纸团放在了自己的抽屉里。下课后当我向他询问此事时,他却说自己是无意中把老师捡起的纸碰掉的。

这件事让我深思,也让我反省。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忽略对这些优秀生的品德教育,放松对他们的思想品德要求,就会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的膨胀。这显然与我们的价值标准的培养目标相悖的。做为教师,应防患于未然。

我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观看《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讲座》,还给他们讲二十一世纪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规格”。通过生动直观的教育,同学们经历心灵的洗涤,他们纷纷写出观后感,争着让老师看。而学习委员也深刻全面地剖析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表示一定要虚心学习,做品学兼优的好干部。

总之,要使优秀生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以渊博的常识,完美的人格去影响这些优秀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心,自己的真诚,自己的热望与期待,给予每一位学生,不厚此薄彼;热心地引导他们远离卑劣走向高尚,耐心塑造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严中施爱,用理想的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教育他们攀登人生的制高点,使他们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文化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他们成为同龄的儿童中具有先进性的真正的优秀生,才能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优秀生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2

人们常说, 转化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同样有意义, 这是因为转化后进生, 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前途, 而且关系到这个群体的所有学生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转化后进生, 其实质是一个用社会主义道德和客观要求克服他们的不良思想、不良情感、不良习惯的过程, 要转化他们确实不容易。因此, 他们的转化工作已经是学校和老师常抓不懈的工作。但是, 我们教师却顾此失彼, 又忽视了那些“优秀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他们的优点比较突出, 诸如学习刻苦、求知欲强、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 使得这些优秀生在老师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老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爱护更多, 正是这种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 阻碍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我们做老师的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每当你送完一届学生, 你总会收到许多贺卡或祝福, 但你注意到了吗?在这些祝福中可能更多的是那些曾被你批评过的, 甚至是那些所谓的“后进生”, 这已成为当今一种普遍存在的不争现象。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他们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

因为优秀生的优点多, 品学兼优, 多才多艺, 听话懂事, 所以老师对优秀生高看一等, 使优秀生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优越心理。久而久之, 这种“优秀”就转化成了高傲自大, 妒忌心强, 情感脆弱,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等心理缺陷。因为他们太“优秀”了, 再加上他们的缺陷往往又都处在我们的“教育盲点”上, 就是老师也未必看得真切。从前, 我有这样一位学生, 他是我班的班长, 学习成绩出类拔萃, 班级的常规管理根本不要我操心, 做得井井有条, 而且人还长得帅, 真是人见人爱。可突然有一天, 有位小男生哭着跑到我办公室, 说班长因为这次物理测验不如他好, 就侮辱他, 还让其他同学远离他, 不准和他玩耍。

这件事让我深思, 让我反省。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忽略对这些优秀生的品德教育, 放松对他们的思想品德要求, 就会导致他们受不得挫折, 经不住考验。

优秀生的自尊心很强, 但心理承受能力弱, 在他们遇到挫折时, 更需要老师及时地帮助, 对他们一点一滴地教育指导, 这正是教师爱心的体现。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向上。

从此, 为了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我就一直很重视优秀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下面是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1.发扬优点, 引导优秀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优秀学生一般是学生集体里的小榜样, 在各方面能起带头作用。我利用他们的这些积极因素带动班级中的其他学生, 尤其是带动后进生的进步。优秀学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 不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 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2.严格要求, 重视对优秀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优秀学生有许多优点, 容易产生优越感。我对他们确立新目标,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于优秀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也要及时地进行批评和教育, 绝不能只看到长处而偏袒他们的缺点, 绝不能因为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好而对他们另眼相看, 满足他们一些特殊的要求。这样, 才能彻底消除滋生特殊化、产生虚荣心的土壤, 从而督促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俗话说“响鼓也要重擂, 使它更响”, 就是这个道理。

3.提高耐挫力, 重视对优秀学生挫折能力的培养。

优秀学生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 人生旅途上也一直是“红旗飘飘”, 表扬话听惯了, 一旦遇受失败, 容易一蹶不振。因此, 我对于优秀学生的表扬和批评都注意分寸, 既不表扬过分, 使其飘飘然, 又不加重惩罚, 损害其自尊心。对于优秀学生, 夸他聪明不如夸他努力。一些心理学家认为, 聪明的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不应该因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成绩总是得到夸奖, 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对优秀学生平时所犯的小错误, 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并经常渗透一些这样的教育:一个人要能上能下, 拿得起放得下, 跌倒了能重新爬起来, 等等。比如, 班干部不一定只让优秀学生担任, 可采取轮换制, 用部分后进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帮助改正优秀学生某一方面的缺点, 使他们明白, 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人人都有成功与失败, 缺点和失败不是只属于后进生, 优点和成功也不是优秀生的专利。这样可以锻炼优秀生对批评、挫败的承受能力, 使他们心胸更加宽阔, 更有可能振奋精神, 继续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许多老师和父母一心想让孩子“成材”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最近“重庆电梯摔婴事件”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不寒而栗。一个年仅十来岁的小女孩为何会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究其原因我觉得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孩子本应是单纯的小天使,可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人精”为什么会这样呢?

都说这一代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什么来什么。可是他们真的幸福么?难道这些就是他们想要的么?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在幸福的同时背负了太多本不该他们承受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成绩被“放大镜”照着。成绩稍有不好,父母就会绞尽脑汁,不管想什么办法也要将成绩提上来,甚至会大打出手。孩子带着父母的期望,他们甚至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有的孩子,放学了还要学习钢琴,美术….玩耍,看电视成了他们的奢望,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有逆反的心理所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熟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健康,和睦,充满朝气的家庭对孩子的的心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阴影,甚至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性格。现在很火的一个节目《爸爸去哪.》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适当有些小磨难其实未必对孩子不好。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老师其实和父母一样,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对每个孩子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经常造成对孩子的评价过于单一,更看重孩子的成绩。这导致一些孩子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而导致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公正全面的评价学生。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有点和特长,及时表扬鼓励。

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學校,家庭,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所以在人才备受重视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孩子心理教育。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力合一,孩子才能在一片净空下茁壮成长。

优秀生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篇4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极不稳定, 喜怒无常。

当其情绪稳定时, 学习积极性高涨, 与他人相处和谐;当其处于烦躁、忧郁状态时, 学习积极性低落, 与他人难以友好相处, 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 优柔寡断、虎头蛇尾, 自制力差, 易受暗示。

当其冲动时, 自制力较差, 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 容易动摇;当其在学习中碰到困难, 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 往往会表现出悲观、失望、破罐子破摔的情绪。

3. 青春期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 (1)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身体的发育, 心理上也会产生变化。一些学生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 有的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 (2) 有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 打不起精神听课, 陷入抑郁、幻想与早恋中。

二、运用多种方式, 对症下药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 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1. 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学习存在惰性的问题, 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 并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 并辅之以“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这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在活动中,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了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 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冷漠、自私的心理状况, 我则组织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 并让学生共同创作班歌, 唱班歌, 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 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学会了互相关心帮助, 整个班集体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

3. 笔谈——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在实践中我发现, 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 (特别是对于一部分问题学生而言) 。我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了一本“交心本”, 并要求学生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困惑、遇到的问题, 字数、内容不限, 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 东拼西凑或词不达意。一段时间后, 学生敢说真心话了。如班上有这样一个女生, 她成绩优异, 能力强, 却过于斤斤计较。一次, 在“交心本”中她谈到了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的一些看法。看完后, 我随即在其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 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 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 然而过于计较得失却是一种悲哀。”此后这个女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爱计较的毛病也改变了不少。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 无论是采用个别面谈, 还是笔谈的方式, 都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交流只有建立在民主和平等的基础上, 这样的交流才会有效果; (2) 共情原则。交流中, 教师要注意倾听, 并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 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3) 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 畅所欲言。

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个案研究  心理健康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26

教育不当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诸如引发他们的心理不适、情绪异常和精神障碍等等。中职生也不例外,甚至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他们毕业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加之现在形势比较严峻,所以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为此,我校从课程设置上去解决这一问题。每周都会有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尝试。目的是让他们拥有比较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学生在面对今后人生中的困难时,仍然能够拥有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要实现上述目的,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去做一定的健康指导。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担任班主任期间所精选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这一案例来探讨学生心理健康转化工作,进而探讨自己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思考,从而促进中职学校学生健康的发展。

案例:上课铃已响,语文教师还没有踏进教室,在门口就能听见小唐的大嗓门,当看到教师进教室后才匆忙朝自己座位走去,而且自己的课桌上书本乱放。上课后,小唐心不在焉,一会儿左顾右盼,一会儿发呆。当语文教师走到他前面,低腰小声跟他说:“请坐好,集中注意力,不能心猿意马,聪明的孩子应该是认真听讲的。”这时他好似悔改地低下了头,在后面的十几分钟中,他听得非常认真,而且能够积极参加教师所提的问题,脑子反应很快,但仅仅持续了十几分钟,小唐的老毛病又犯了……

小唐是一个让所有给他上过课的教师都“谈唐色变”的学生,从初一起就有迟到、旷课和逃课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思想抛锚开小差;对于很多教师的批评从来不虚心接收;但是这个孩子脑子很灵,课外知识面广,但喜欢在公共场合起哄,唯恐天下不乱。

一、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

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温暖和舒适的心灵港湾,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探索精神。相比小唐的家庭:父母均外出务工,而监护责任则由小唐的爷爷奶奶负责,加之年纪都很大,导致同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父母觉得对小唐的责任就是不要让他饿着、冻着,缺乏对小唐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小唐任性放纵。

(二)学校影响

小唐的上述行为,在很多教师看来无可救药或者懒得“救药”。大多数教师对他很头疼,但很少有教师真心与他进行沟通交流,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他的情况。其实小唐课堂上的很多行为其实是为了得到教师的注意和关注,甚至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而事实上,他的行为得到的不是肯定和表扬,这就是他产生抵触情绪,与教师对着干的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关键问题在于学校对此类学生的思想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高中生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的相对集中期。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以成人自居,想要摆脱束缚他们的很多限制因素;但却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容易产生情绪冲动和行为不测,因此,往往对父母、师长的批评和劝导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一)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上述导致小唐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放在首位的就是家庭因素。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走访和电话联系的方式,让其父母了解和认识家庭教育对于小唐发展的的重要性。让父母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努力进行处理和治疗,从而消除孩子的心理冲突,也重视培养其抗压能力。当然,期间的困难不言而喻。我不断地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方式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与他们推心置腹地商量,最终父母逐渐改变了以往不良的教育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小唐的心理确实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

(二)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

除了家庭因素外,学校在小唐的这一问题上也有着重要责任和影响。为此,我和科任教师共同携手,重塑小唐的形象:每周同他进行谈话,对于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再者,让他担任班级组织委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他开始经常主动找我和科任教师进行谈心,并表示一定会努力做一个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有一次他问我:“张老师,我还是以前的那个坏学生吗?”我立即就给予了否定,并且真诚地告诉他相关任科教师对他改变的极大肯定,听到这些话,小唐激动不已。 他让教师、家长和同学们重新认识了他。让他在公开场合展示出了他的才华,当他领到荣誉证书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原来我也很棒”!在他天真、欢快的抿嘴一笑间,也让我们欣慰,让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三)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加强对小唐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我阅读了大量相关心理学的书籍,同时同科任教师携手去疏导小唐的心理问题。通过在家校联合的基础上,消除他的很多错误认识,分析他的思想问题,明确了符合他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心理压力,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让这问题默默地解决了。经过高一一年多的合理教育,小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都有大幅度改变,也能够和教师同学们真诚交流,这表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孙焱, 朱薇薇. 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及疏导途径——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分析[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4).

[2]卞玉红. 失联的女孩-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J]. 科学中国人, 2015.

[3]洪兰贞. 德育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中职生教育个案谈起[J]. 科教导刊, 2012(1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篇6

另外,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虽然在一个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聚集了许多有利的成长条件,但也带来了诸如接受过分宠爱、缺少同龄群体、背负过高期望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孤独自私、不敢接受挫折等不良心理品质。那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所谓“雷声大”,就是口头上喊得比较欢,似乎重视程度很高,事实上呢,落到实处的比较少,具体措施不多,收获的成果更小,这就是“雨点小”的所指。说到具体表现,笔者归纳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学习成绩至上”的传统观念仍然主宰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教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从教师、学生到家长,极少会有人注意到心理健康问题。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少。学校过多地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师资培训、编写各种教材和办刊物等方面,真正有针对性的、分地区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则少之又少。第三,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学素养都比较欠缺,无法随时帮助学生调适异常心理。第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性比较低,社会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不能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得较晚做借口,来逃避问题,一定要深刻反省,检讨造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原因,对症下药。

教育难题如何破解

要使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困境,必须转换思路,切实研究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筆者提出“返本开新”的理论模式。“返本”是指回返到原本已使用过的套路。事实上,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或已认识到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开新”是指根据新情况特别是当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及心理认识状态开发出新的方案,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返本开新”的模式既立足于传统,又照顾到了新情况、新变化,应当能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出一条颇有价值的路子。

“返本”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思想舆论宣传的传统优势,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另一个方面是恢复和强化传统的课外活动,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新”的内容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要立足现有资源,搞好系统规划,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要借鉴外来经验,做好深度开发,做出个性化的行动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精细化并不是编写一本教材那么简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实效性的考察,即学生通过受教育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现实需要把学校德育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借德育资源之力来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从而实现“双赢”。

要看重媒体的“良心”

在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落后的现实情况下,各类传媒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极端的心理个案不宜大规模公开报道,更不应拿来炒作,传媒要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电视和网络首先要端正自已的态度,切不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置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于不顾。报纸和杂志虽然对青少年的影响相对弱些,却也不可把关不严,忘却自身责任。

媒体的行为虽受法律的约束,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要靠行业自律。在报道青少年学生的异常行为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力求不产生大的负面效应。媒体的“良心”支撑起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现在,更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上一篇:给汶川同学们的一封信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中小学安全教案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