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托啡诺

2024-11-01

布托啡诺(精选7篇)

布托啡诺 篇1

超前镇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 防止神经中枢敏感化, 减少和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1]。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超前镇痛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2月~200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40例, 年龄21~55岁, 平均年龄 (31.6±12.3) 岁, 体质量质量41~67kg, 职业:脑力劳动者60例, 体力劳动者30例,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51例, 高中及以上3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神经系统疾病, 无止痛药服用史。90例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职业、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结果, 开放静脉通道。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观察组注射1 mg布托啡诺。其余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均相同, 观察30 min后镇痛效果和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患者术后6 h、12 h、24 h疼痛情况:

通过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 0~10分, 0分:无痛;3分以下为良好:有轻微的疼痛, 患者能忍受;4~6分为一般: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为差: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 疼痛难忍。

1.3.2 观察两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自主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止痛时间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6h、12h、24h疼痛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30例, 6h (2.8±0.6) 分, 12h (2.4±0.5) 分, 24h (2.1±0.5) 分;观察组60例, 6h (2.1±0.4) 分, 12h (1.6±0.4) 分, 24h (1.0±0.3) 分。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自主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止痛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30例, 自主恢复时间 (min) 7.4±2.2, 拔管时间 (min) 15.2±3.1, 止痛时间 (min) 16.7±4.1;观察组60例, 自主恢复时间 (min) 10.2±2.3, 拔管时间 (min) 17.9±4.3, 止痛时间 (min) 21.2±4.0。3讨论

超前镇痛是一种通过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在向中枢传导过程中从而达到镇痛效果的麻醉学方法, 其不仅仅是在患者“切皮前”给予的镇痛, 同时还包括术中、术后减少不利刺激传导引起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2]。超前镇痛必需保证所用的神经阻滞能够持续到使外周炎症组织的损害性刺激降低到足以产生中枢敏感化的程度以下[3]。并且对于炎性因子的抑制要覆盖至术后的炎性反应阶段, 如果在术后的炎性反应阶段停止治疗, 则中枢敏感化不会被有效抑制, 达不到镇痛或者超前镇痛的效果。而防止中枢敏感化最重要的方法在于如何减少外周敏感化的形成, 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末梢神经的阻滞, 可以防止后角兴奋性的发展, 使脊髓不“体验损伤”, 减少留下损伤的“记忆”痕迹。布托啡诺与阿片受体结合牢固, 具有半衰期长, 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其镇痛作用强 (为吗啡的5倍) , 起效时间、作用高峰时间与吗啡类似。布托啡诺等阿片类镇痛药的超前镇痛的应用, 通过阻止中枢神经冲动诱发的有害刺激, 或在感受伤害前先制止中枢神经兴奋性, 可降低或消除组织损伤后导致的中枢神经敏感化, 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本研究通过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的观察组和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观察组术后6h、12h、24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患者自主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止痛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布托啡诺超前镇痛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超前镇痛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超前镇痛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自主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止痛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托啡诺超前镇痛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布托啡诺,超前镇痛

参考文献

[1]马柯, 姜伟.超前镇痛与背根神经节外周敏感化[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3, 24 (6) :380-382.

[2]王卓丹, 黄焕森, 许阳英.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1 (12) :55.

[3]王志伟, 韩飞鹏.布托啡诺联合咪唑安定在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23) :9-13.

布托啡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选择ASAⅠ或Ⅱ级足月孕产妇剖宫产术后拟行PCEA 120例, 年龄22~42岁, 体质量55~70 kg, 无心、肺、肝、肾及内分泌疾病, 无药物过敏史及椎管内麻醉禁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产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结束前15 min连接硬膜外镇痛泵 (麻醉医生不知镇痛液配方, 由专人配制) , 硬膜外镇痛用药观察组为0.004%布托啡诺+0.125%左布比卡因注射液, 对照组为4μg/ml芬太尼+0.125%左布比卡因注射液。两组均采用负荷量+持续剂量给药模式, 参数设置溶液总量100 ml, 负荷量5 ml, 背景输入量2 ml/h, 术后48 h停药。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镇痛48 h后, a.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0分为无痛, 1~3为轻微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 b.产妇对镇痛的评价:满意, 一般, 较差, 无效; c.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呼吸抑制 (以呼吸暂停作为指标) 、恶心、呕吐、皮肤瘙痒。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自评镇痛效果

观察组为良好55例 (91.67%) 、一般5例;对照组为良好37例 (61.67%) 、一般8例, 较差9例, 无效6例,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镇痛评分

观察组无痛例数高于对照组, 而轻微疼痛、中度疼痛例数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注:A组与B组比较, ①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恶心2例, 对照组恶心6例、呕吐7例, 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和皮肤瘙痒发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时、强效、高选择性μ受体激动剂, 为强效镇痛药。其时量相关半衰期3~6 min, 长时间输注无积蓄。芬太尼镇痛作用产生快, 但持续时间较短, 常用于围麻醉期镇静与镇痛, 也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但由于易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往往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1]。

布托啡诺是2004年底用于国内临床外科的阿片类镇痛药, 是一种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大量药理和受体结合研究发现, 布托啡诺是μ受体部分激动剂、κ受体完全激动剂, 对δ-阿片受体有优势拮抗力, 其镇痛效价为吗啡的5~8倍, 为哌替啶的30~40倍, 其作用持续时间与吗啡相似。由于布托啡诺对δ受体的亲和力低, 很少产生烦躁不安等不适感;受体特异性则使其呼吸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降低, 成瘾的危险性也显著减少。理论上布托啡诺在治疗中等程度疼痛方面较传统的阿片类药物 (如吗啡) 具有优越性, 而且其药物依赖发生率低[2], 可用于硬膜外和静脉镇痛。因此布托啡诺作为脂溶性很高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与阿片受体结合拮抗的双重作用, 使其在临床应用上有更为广大的空间。

在本研究中, 笔者发现产妇自评镇痛效果观察组为良好55例 (91.67%) 、一般5例;对照组为良好37例 (61.67%) 、一般8例, 较差9例, 无效6例,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镇痛评分观察组无痛例数高于对照组, 而轻微疼痛、中度疼痛例数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不良反应观察组恶心2例, 对照组恶心6例、呕吐7例, 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和皮肤瘙痒发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布托啡诺用于产科术后镇痛是可行的, 与芬太尼相比镇痛效果更佳, 产妇满意度更高,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江明性.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134-140.

布托啡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60例,年龄21~35岁,平均27.5岁;ASAⅠ~Ⅱ级;均为初产妇,足月妊娠,无妊娠合并症。将260例产妇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布托啡诺组)与对照组(芬太尼组),每组各1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产妇在手术前给予0.1 g鲁米那钠,0.3 mg东莨菪碱肌内注射。手术麻醉方式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点为L1~2,选择3%氯普鲁卡因作为局部麻醉药。剖宫产术后观察组给予负荷量为0.5 mg布托啡诺实施镇痛,对照组给予负荷量为0.05 mg芬太尼实施镇痛,两组患者均使用一次性PCA输液泵。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药物配方为,观察组:负荷量0.5 mg布托啡诺,10 mg阿扎司琼与0.25 mg/kg布托啡诺;对照组:负荷量0.05 mg芬太尼,10 mg阿扎司琼与20μg/kg芬太尼。使用0.9%氯化钠溶液将药物稀释至100 m L,给予背景剂量2 m L/h,PCA给药量为0.5~1.0 m L/次,锁定时间为20 min。

1.3 观察指标

从疼痛、镇静效果、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对观察组与对照组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为:(1)疼痛评分:采用VAS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无痛计0分,剧痛计10分。在剖宫产术后4、8、12、24及36 h分别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2)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法对患者镇静程度进行评分,1分为患者清醒、紧张;2分为患者嗜睡;3分为患者闭目,对轻呼有反应;4分为患者闭目,对高呼有反应;5分为患者在疼痛刺激时才有反应;评价标准为,计分2~4分为镇静适宜,<2分为患者镇静不全,>4分为镇静过度;(3)生命体征:通过持续监测患者HR、Sp O2、BP等指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4)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每分钟呼吸<10次即为呼吸抑制;(5)患者满意度:在剖宫产术后3 d,请患者对镇痛满意度进行评价,共有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满意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观察组与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镇静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4、8、12、24及36 h疼痛评分分别为(2.3±0.7)、(1.9±0.4)、(2.0±0.5)、(1.6±0.4)、(0.8±0.3)分;对照组患者术后4、8、12、24及36 h疼痛评分分别为(2.3±0.5)、(2.1±0.7)、(2.1±0.6)、(1.7±0.4)、(1.0±0.4)分。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12、24及36 h镇静评分分别为(3.4±0.7)、(3.0±0.8)、(2.8±0.5)、(2.7±0.4)、(2.6±0.3)分;对照组患者术后4、8、12、24及36 h镇静评分分别为(2.1±0.4)、(2.2±0.3)、(1.7±0.4)、(1.8±0.3)、(1.6±0.3)分。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均较为稳定,无呼吸抑制现象发生。观察组9例患者发生头晕,5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对照组10患者发生头晕,7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对PCIA的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1.54%(119/130);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9.23%(103/13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疼痛严重影响着产妇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患者自控镇痛(PC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疼痛治疗方法,具有痛苦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治疗方案个性化的特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3]。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合理选择药物对提高PCIA镇痛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芬太尼是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阿片类药物,但其具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布托啡诺是一种新型的阿片激动-拮抗剂,通过激动κ受体发挥镇痛、镇静作用,并且其不良反应少,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4,5],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给予布托啡诺PCIA,观察并比较布托啡诺与芬太尼的镇痛效果,结果显示,以布托啡诺或芬太尼实施PCIA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布托啡诺的镇静效果显著高于芬太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国内临床研究结果相一致[6]。由于头晕、恶心呕吐是实施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本文采用阿扎司琼可有效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PCIA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1.54%(119/130);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9.23%(103/13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布托啡诺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芬太尼组。

综上所述,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术后PCIA镇痛效果可靠、镇静适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在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例。观察组产妇给予布托啡诺进行PCIA,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进行PCIA。在剖宫产术后4、8、12、24及36 h分别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镇静评分(采用Ramsay法),同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4、8、12、24及36 h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均较为稳定,无呼吸抑制现象发生。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术后PCIA镇痛效果可靠、镇静适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布托啡诺,镇痛,剖宫产

参考文献

[1]高敏,陆志俊.剖宫产术中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麻醉效果比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29(1):95-97.

[2]谢宝富,肖笑雨,杨禄坤.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15-16.

[3]李国霞,周冠同,苏丽芳.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40-141.

[4]梁伟.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40-41.

[5]辛晓宇,马殿廷,孙家富,等.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19-120.

布托啡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肛肠疾病行肛肠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男54例, 女30例, 年龄22~73 (平均56.5) 岁, 体重42~79kg。按照布托啡诺使用剂量及镇痛配方将其划分为B1、B2、B3三组, 每组28例。3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均正常, 取侧卧位, 于L3 ̄4行蛛网膜下腔穿刺, 穿刺成功后注入布比卡因6mg开始手术。所有病人于手术结束时静注托烷司琼5mg, 布托啡诺10ug/kg, 连接自控镇痛泵行PCIA48h, 镇痛药配方:B1组布托啡诺1.2ug/kg.ml+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 B2组布托啡诺1.5ug/kg.ml+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 B3组布托啡诺1.8ug/kg.ml+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镇痛泵恒定速度为2ml/h, 自控量2ml/次, 锁定时间0.5h, 持续镇痛48h。观察术后6、12、24、48h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尿储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48h撤掉镇痛泵, 停止镇痛。

1.3 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手术结束后6、12、24、48h的疼痛状况进行VAV镇痛评分, 将评分结果进行详细记录: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剧痛, 分数低于3分表示镇痛效果优、3~4分表示镇痛效果为良、超过5分表示镇痛效果为差。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B2、B3组镇痛评分 (VAV评分) 显著低于B1组 (P<0.05) ;B2、B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B1组相比, *:P<0.05

2.2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B1、B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B3组低 (P<0.05) ;B1、B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 手术结束后有50%~70%的患者感到深度疼痛, 有20%~40%的患者表示存在中度疼痛[4]。临床上对于病理生理的认识日益深入, 术后镇痛工作开始引起临床重视, 也成为提高围术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关资料表明, 布托啡诺属于吗啡喃的衍生物, 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K受体激动剂, 不会对δ产生过大作用, 对k:δ受体的作用程度依次为25:4:1, 布托啡诺发挥的镇痛作用是吗啡的5~8倍, 对呼吸抑制仅为吗啡的1/5[5]。布托啡诺及阿片受体能实现有效结合, 其半衰期相对较长, 能够发挥较长时间的作用, 此外, 该药生效时间及作用时间十分相似。因为布托啡诺以K受体为主要激动对象, 发挥轻微拮抗作用, 有研究表明, 布托啡诺的药理学特性能够促进其呼吸抑制作用得到减少, 大大缓解胃肠道不良反应, 患者不会对该药物产生过度依赖。所以, 临床上一般使用布托啡诺代替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进行中重度疼痛控制[6]。

本次研究表明, 布托啡诺能够针对肛肠手术患者发挥良好的术后静脉镇痛效果, 手术结束后使用超过8mg的布托啡诺及100ml生理盐水进行镇痛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B2、B3组镇痛评分 (VAV评分) 显著低于B1组, 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1组、B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B3组低 (P<0.05) 。

在应用布托啡诺进行术后镇痛治疗的过程中, 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主要表现为心悸、血压不稳定等;布托啡诺还可能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其不良反应通常包括嗜睡、头痛、意识模糊及定向力障碍等;布托啡诺对于患者呼吸系统会发生一定影响, 当使用量在30~60mg/kg, 不会出现剂量依赖性, 持续时间与药物使用剂量存在密切相关性;一般会有小部分患者发生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 例如恶心、呕吐等。布托啡诺不会造成过高的成瘾性, 不会使患者对药物产生过度依赖, 反复使用该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仍然可以维持较好的耐受性。所以, 科学控制药物使用剂量对于整个术后静脉镇痛治疗来说意义重大。

总之, 布托啡诺具备良好的术后静脉镇痛效果, 肛肠疾病患者实施肛肠手术治疗后, 使用1.5~1.8ug/kg·ml剂量的布托啡诺实施静脉自控镇痛所取得的镇痛效果最佳, 能够使患者保持最舒适状态, 大大减少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研究分析不同剂量布托啡诺肛肠术后静脉镇痛效果, 评价其使用安全性。随机抽取收治的84例肛肠疾病行肛肠手术患者, 手术完毕开始采用布托啡诺对其进行镇痛治疗。镇痛药主要包括布托啡诺、托烷司琼。按照布托啡诺使用剂量将患者划分为B1、B2、B3组, 每组28例, 3组患者的布托啡诺剂量依次为1.2、1.5和1.8ug/kg.ml。比较3组临床静脉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B2、B3组镇痛评分 (VAV评分) 显著低于B1组 (P<0.05) ;B2、B3组之间的镇痛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B1、B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B3组低 (P<0.05) ;B1、B2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肛肠疾病患者实施肛肠手术治疗后, 使用1.51.8ug/kg.ml剂量的布托啡诺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所取得的镇痛效果良好, 能够使患者保持最舒适状态, 大大减少不良反应现象,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布托啡诺,肛肠手术,静脉镇痛

参考文献

[1]柳胜安, 王祖良, 茆庆洪, 等.布托啡诺对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疗效[J].吉林医学, 2010, 14 (5) :124-125.

[2]周廷发, 秦成伟, 郑晖.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开颅术后的镇痛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 2012, 8 (10) :87-88.

[3]孟志秀, 李鑫.布托啡诺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开胸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9 (2) :65-66.

[4]黄宇光, 黄文起, 李刚, 等.酒石酸布托啡诺镇痛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14 (10) :84-85.

[5]钱卫, 杜学柯, 黄冰, 等.布托啡诺术后静脉镇痛对血浆5-羟色胺、P物质和肾上腺素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17 (1) :85-86.

布托啡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产科手术患者100例。年龄22~42 (32.2±2.1) 岁。所有患者ASA评分范围在Ⅰ~Ⅱ级。本次研究患者均无阿片类过敏史或者成瘾史。体质量范围为35~87kg。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ASA评分以及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前30min给予剂量为0.01mg/kg的长托宁、5ug的舒芬太尼以及2.5mg的氟哌利多, 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麻醉诱导:给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还有丙泊酚, 剂量分别为0.3~0.5ug/kg、0.2~0.25mg/kg以及1mg/kg, 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注射, 快速诱导进行气管插管, 手术过程维持麻醉;手术过程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还有七氟醚, 剂量分别为2~8ug/ (kg·h) 以及MAC0.6~0.8, 间断给患者顺式阿曲库铵保持麻醉效果。手术完成后15~30min静脉注射负荷量, 对照组患者注射剂量为1g/kg的芬太尼, 产自宜昌人福药业公司, 观察组患者注射尽量为0.1mg/kg的地佐辛, 产自泰州扬子江药业集团。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后将镇痛泵和硬膜外导管连接, 并以每h2毫升的速度给患者输注镇痛液, 镇痛液主要组成如下:2.5mg氟哌利多、5mg布托啡诺、0.15%罗哌卡因。对照组患者则在手术完成后拔出硬膜外导管, 对其进行布托啡诺静脉自控镇痛, 其背景剂量为0.15mg/h, 锁定时间为15min, 自控剂量则为0.04mg。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指标如下: (1) 手术后的1、12和24h各个时间点对患者以下疼痛状况进行观察:切口还有咳嗽时。对患者的疼痛状况主要通过视觉模拟评分 (VAS) 进行评估, 分数为0~10分, 分数越高带便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 (2) 术后24h对患者的恶心还有呕吐进行评价, 两者评分分数均为0~3分, 分数越高, 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12及24h切口疼痛及咳嗽时疼痛相对于对照组患者均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术后24h不良反应情况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酒石酸布托啡诺是一种新型的阿片, 受体刺激/拮抗剂, 在临床上面它能够对减少患者出现呼吸抑制起到显著作用, 而且肠胃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也能够有效的降低, 而患者进行手术之后发生寒战的不良现象也能够得到对抗。而在患者出现中等程度疼痛的治疗上面, 酒石酸布托啡诺相对于其它的传统药物要优秀得多, 例如吗啡、芬太尼等, 酒石酸布托啡诺本身的镇痛效果出现时间段但是维持的作用时间很长, 而且本身药物的依赖性并不高[2]。酒石酸布托啡诺本身所具有的高脂溶性, 它能够增加酒石酸布托啡诺在产妇脊索当中的扩散, 而且还能够限制脑脊液当中存在的残余药物进入脑干, 而中枢正脑干是对不良反应进行检测的[3]。

本次研究中, 患者均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进行术后镇痛, 均取得较为突出的镇痛效果。而接受硬膜外镇痛的观察患者, 其镇痛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相对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方式的对照组均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该结果提示了对产科手术患者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连续镇痛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能够更好的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产科手术患者100例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还有丙泊酚进行快速诱导, 手术过程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还有七氟醚, 间断给患者顺式阿曲库铵保持麻醉效果。观察组患者接受硬膜外持续镇痛方式, 对照组患者则应用按需静脉自控镇痛方式。对比2组患者术后疼痛以及恶心呕吐发生概率。观察组患者术后1h、12h及24h切口疼痛及咳嗽时疼痛相对于对照组患者均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24h不良反应情况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产科手术患者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连续镇痛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能够更好的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酒石酸布托啡诺,产科,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杨立华, 张庆.酒石酸布托啡诺在妇产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 2012, 15 (14) :147-148.

[2]阮丁异, 何国金.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12 (6) :533-534.

布托啡诺 篇6

关键词:曲马多,布托啡诺,患者自控镇痛,meta分析

曲马多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镇痛药, 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而产生镇痛作用, 目前已广泛使用于硬膜外镇痛和静脉术后镇痛, 但曲马多单用时随剂量增加其恶心呕吐、出汗、头晕等不良反应 (ADR) 发生率明显增高[1]。酒石酸布托啡诺是人工合成的к受体激动药和μ受体部分激动药, 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5~8倍, 而呼吸抑制仅仅为吗啡的1/5[2]。当前, 不同类型镇痛药联合的多模式镇痛 (平衡镇痛) 成为术后镇痛的一种趋势, 在术后自控镇痛 (PCA) 中, 联用2种及2种以上的药物可以通过不同药物作用于不同的镇痛靶点产生协同作用, 从而增强镇痛效能, 减少药物剂量与药物的不良反应 (ADR) 的发生[3,4]。据此理论, 近年来, 不断有临床研究将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静脉自控镇痛 (PCIA) 用于术后镇痛, 但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却缺乏循证医学评价。为此, 我们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 对现有的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PCIA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 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做出评价, 为临床术后PCIA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研究为随机或半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中纳入患者的年龄≥18岁, 性别不限, 文献内容须为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PCIA术后镇痛;同时设有对照组, 且对照组为曲马多或布托啡诺PCIA术后镇痛, 测量指标: (1) 镇痛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2) 镇静 (Ramsay, RSS评分) ; (3) ADR发生率 (恶心呕吐、眩晕、嗜睡、尿潴留等) ;排除未设立对照组、诊断及疗效标准不规范、样本资料交待不清或不全及重复发表或数据不详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VIP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 并利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获取相关信息。检索主题词与关键词为曲马多、布托啡诺、诺扬、曲马朵、镇痛、tramadol、butorphanol、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

1.3 数据收集及文献评价

剔除重复发表的临床研究, 通过阅读文题及文章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 最后通过阅读全文检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 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3位研究者协助解决。提取资料包括作者、随机分配方法、病例数、干预和对照措施、剂量与疗程, 结局指标包括: (1) VAS评分:选择4、8、12、24、48 h不同时间点VAS评分的均值和标准差; (2) RSS评分:选择4、8、24、48 h时间点RSS评分的均值和标准差; (3) ADR发生率:记录恶心呕吐、眩晕、尿潴留、嗜睡等ADR发生率及总ADR发生率。文献的质量评价根据Jadad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5,6]。

1.4 数据处理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用优势比 (OR) , 连续变量指标采用均数差 (MD) , 各效应量均以95%置信区间CI表示。各纳入研究采用χ2检验评估异质性, 对无异质性 (P>0.10) 的研究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反之,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流程

见图1。

2.2 文献一般情况与质量评价

经检索、筛选, 纳入研究5篇[7,8,9,10,11], 且全为中文文献, 涉及受试者322例 (试验组119例, 对照组203例) , 5篇随机对照试验 (RCT) 方法学报道均不详, 经质量评价均为C级, 所有纳入的文献的一般资料结果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VAS评分的比较

5项研究提供了术后4、8、12、24、48 h不同时间患者的VAS评分数据, meta分析结果 (表2与表3) 显示: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组患者的VAS评分与单用布托啡诺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联合用药组在4、24、48 h患者的VAS评分较单用曲马多组的低, 有统计学差异[WMD=-0.81, 95%CI (-1.22, -0.40) , WMD=-0.34, 95%CI (-0.49, -0.20) , WMD=-0.16, 95%CI (-0.29, -0.03) ], 表明联合用药组优于单用曲马多组。

2.3.2 Ramsay评分的比较

5项研究均采用Ramsay评分法, 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两组在术后4、8、24、48 h患者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表3。

2.3.2 ADR的比较

恶心呕吐、嗜睡、眩晕及脑水肿等是曲马多、布托啡诺常见的ADR。在所有ADR中,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其他ADR发生率高, 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单用布托啡诺组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3, 95%CI (0.34, 1.18) ];而联合用药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单用曲马多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4, 95%CI (0.07, 0.28) ]。在眩晕方面, 联合用药组发生率较单用布托啡诺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 95%CI (0.08, 0.63) ];在总ADR发生率方面, 联合用药组均低于单用曲马多或布托啡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3, 95%CI (0.23, 0.80) ;OR=0.48, 95%CI (0.27, 0.85) ]。

注:B+T: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B:布托啡诺;T:曲马多;D:氟哌利多;G:格拉司琼; (1) 镇痛 (VAS评分) ; (2) 镇静 (RSS评分) ; (3) ADR发生率 (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表示无。

注:PCIA—静脉自控镇痛;VAS—视觉模拟评分法;ADR—药物不良反应。B+T: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B:布托啡诺;T:曲马多。

注:PCIA—静脉自控镇痛;VAS—视觉模拟评分法;ADR—药物不良反应。B+T: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B:布托啡诺;T:曲马多。

3 讨论

术后疼痛影响手术的预后,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与伤害。一个有效的术后镇痛治疗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手术后切口的疼痛,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减少治疗费用[12]。多年来, 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布托啡诺、吗啡等在术后疼痛治疗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 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和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严重呼吸抑制等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 也使得学者努力寻找其他镇痛药物及方法[13]。

多模式镇痛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镇痛观念, 是使用1种以上的镇痛药物或方法, 实现镇痛的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与单纯使用1种阿片类药物相比, 多模式镇痛不仅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 还可减少各种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研究证实, 多模式镇痛是一种术后镇痛的合理而有效的方法[14]。据此理论, 近年来, 不断有临床研究将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PCIA用于术后镇痛, 而关于两药联合PCIA用于术后镇痛的疗效与安全性目前未见相关的循证医学评价。我们采用系统评价方法, 对5项RCT进行了meta分析, 结果显示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PCIA与单用曲马多组或布托啡诺组相比降低了VAS评分与镇静评分;在ADR方面, 联合用药组与单一用药组相比, 恶心、呕吐、眩晕、嗜睡、尿潴留等ADR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 现有资料表明, 术后PCIA联用曲马多与布托啡诺能得到更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 同时也能够降低ADR的发生率。因此, 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术后镇痛提供一定的参考。

同时,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5项RCT均为中文文献, 国外目前尚无曲马多与布托啡诺联用的临床研究;另外, 大部分研究的样本量小, 并且没有样本量的估计的相关描述, 因此可能导致检验效能不足, 从而影响观察结果;再有, 各个研究结果指标存在差异, 纳入研究中的镇痛药物浓度、用量不同, 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因此, 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RCT的开展来对本系统评价进行更新, 从而进一步综合评价曲马多联合布托啡诺PCIA用于术后镇痛的疗效与安全性[15]。

布托啡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入院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女性患者108例, 年龄19~32岁, 平均 (25.73±5.28) 岁, 妊娠期7~15周, 平均 (10.56±4.91) 周。纳入研究的患者在术前均实施禁食, 不服用治疗药物。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54例, 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 芬太尼采取静脉滴入法, 用量为1μg/kg, 丙泊酚则采取静脉慢注, 用量为2.0㎎/㎏。研究组选用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 布托啡诺采取静脉慢注方法, 以10μg/kg稀释至50ml进行滴注, 丙泊酚采取静脉慢注, 用量为1.5㎎/㎏。两组的丙泊酚均使用二次推注法, 如果患者仍出现体动反应, 则酌情追加, 直到反应消失[4]。两组在术前采取相同措施实施外阴清洗, 采用截石位和鼻导管吸氧, 术前护理方法也相同。

1.3 观察指标

手术中及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率、脉搏、血压及呼吸频率的监测, 统计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对患者痛感进行评分, 记录其身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记录下床时间。1.4统计分析对于临床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得结果使用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差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诱导时间、丙泊酚使用剂量的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方法、丙泊酚使用剂量、诱导时间见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诱导时间存在差异不明显, P>0.05, 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有27例患者出现体动反应, 比率为50.0%, 研究组有4例出现体动反应, 比率为7.4%, 因此对照组又追加了诱导量, 从表内两组使用量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研究组的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用药诱导后术中及术后血压与心率、呼吸频率的比较

用药诱导后、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心率、脉搏、血压的监测结果见表2。从临床结果来看, 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心率和血压基本变化不大, 一直维持在平稳状态, 且未使用任何升压药或阿托品。在实施麻醉后, 两组患者血压有所下降, 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差异不明显, 在术后停药后迅速恢复, 与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在呼吸频率方面, 两组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现象, 在频率和幅度上都明显下降, 其中对照组患者为21例 (38.9%) , 研究组7例 (13.0%) , 存在显著差异。术后, 经过护理,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恢复正常。

2.3 术后苏醒、下床时间及疼痛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术后对患者痛感进行评分, 其身体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下床时间比较情况见表3。根据数据分析, 两组患者在苏醒和下床时间上均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疼痛评分方面, 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方面,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2.2%) 明显高于研究组 (13.0%) ,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以恶心为临床表现, 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呕吐现象。

3 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麻醉剂, 其起效快、苏醒迅速、对于患者身体功能的快速恢复影响较低, 因此, 临床常作为无痛人流手术中的麻醉剂来使用。但是丙泊酚由于自身特点, 受使用剂量控制, 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致使患者出现低血压和短暂性的呼吸暂停, 使得呼吸频率大受影响, 因此, 在临床使用中, 麻醉师经常会选用一些其它药物与其进行复合使用, 以降低对血压和呼吸频率的影响[5]。本次研究中, 选取了芬太尼和布托啡诺两种药物进行研究, 从临床结果来看, 配合布托啡诺使用能够减少手术中丙泊酚的使用剂量, 对于血压和呼吸频率的影响也明显低于芬太尼复合组, 患者不仅痛感降低, 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在临床手术麻醉中, 应注意麻醉剂的副作用, 复合其它药物进行控制, 对于减轻手术中麻醉剂副作用, 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综上, 丙泊酚复合布托啡诺使用在临床麻醉效果上较好, 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庄秀丽.不同药物配伍在早孕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 2007, 18 (2) .

[2]尚书军, 朱于临.布托啡诺复合氟哌利多用于术中镇痛镇静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4) :286-287.

[3]曾媛, 白勇, 许幸.不同配方异丙酚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的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 (11) :696.

[4]林河, 周彩峰.无痛人流麻醉中呼吸抑制原凶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 .

【布托啡诺】推荐阅读:

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08-25

上一篇:交易稳定性下一篇:体异质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