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理念

2024-08-09

导学理念(精选10篇)

导学理念 篇1

教学理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其缺失是科学认识教学活动的障碍, 从思想根源上牵制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导”与学生向老师的“学”是教学中的主体活动, 是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师之“导”需要正确的理念来支撑, 学生之“学”同样需要正确的理念来支撑。基于对师“导”与生“学”行为的综合考察与分析, 建构导学理念体系, 是创新与完善教学理念的途径之一。

一、导学理念的涵义与作用

导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活动, 是“导”与“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统一。导学理念是兼顾“导”与“学”的理念, 是在分析导学现象并把握导学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从教师角度来讲, 导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时, 获得一种高屋建瓴的远见和从容”, 使教师的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而从学生角度看, 它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对学习认知与学习行为的全局性把握。导学理念的作用在于它既利“导”又利“学”。

首先, 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同时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认同。导学理念, 不仅是师“导”的理念, 而且是生“学”的理念。基于共同的理念认同, 可以创造良好的心理认知氛围, 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供最佳时机。

其次, 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 同时促进学生对老师的积极配合。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落后”往往是“观念落后”。理念的觉悟与提升会让师生认识一致, 认识一致会让师生态度接近, 态度接近会让师生行为配合, 行为配合会促进师生有效对话, 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双赢”。

最后, 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向老师学习。理念, 它不仅仅是经过思考与推理等明显的智力活动而获得的结论, 还是一种既能科学体现时代特征又能反映未来需要的公式化想法。导学理念的确立, 让师生基于“导”与“学”这个实际存在事实, 看清了未来与发展方向, 在师生的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了桥梁, 促成师生想方设法互动, 达成共同的目标。而这个过程, 既是“导”对“学”实施方法指导的过程, 又是“学”对“导”不断靠近与深入探索的过程。

目前, 关于导学理念的研究, 尚无专门系统的论述。不过,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有效教学”、“以评价促发展”等理念, 以及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认知建构论的观点, 都为我们建构导学理念体系提供了研究基础。在对导学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建构导学理念体系, 是尝试, 也是责任。

二、践行参与意识的理念

在导学活动中, 没有教师片面的“导”, 也没有学生片面的“学”。教师的“导”离开学生的“学”, 只是闭门造车式的理论研究, 无法构成真实的教育行为;同理, 学生的“学”离开教师的“导”, 就是纯粹意义的自学, 不能构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没有交流就没有对话, 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 讲导学, 必须提倡一种参与意识。这种参与即“导”与“学”的交流与对话, 强调的就是教师的“教”必须参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必须参与教师“教”。从精神准备与心理需要上讲, 只有师生愿意共同关心导学现象, 共同参与导学过程, 共同完成导学目标,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有效对话才能成为可能, 教师的“导”才有可能跟学生的“学”在实践层面互动起来。

参与意识的缺位, 直接导致导学行为散漫。教师带学生不带学生一个样, 上课不上课一个样, 教好不教好一个样;学生课堂课外一个样, 有没有学习任务一个样, 完成没完成学习任务一个样。导学无效直接导致无效教学。确立参与意识, 让师生同时认识到, 一旦参与导学活动就必须遵守导学行为规则, 具体地说, 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必须以“导”的形式支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必须以“学”的形式支持教师完成工作任务。导学不是单方面的行为, 而是共建的, 是师生在参与意识支配下的一种共建行为。

践行参与意识, 意味着师生是合作伙伴, 师生关系是为达成导学目标形成的合作关系, 师生行为则是共建规则之上的合作行为。在这种特殊的合作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心理疏导、行为引导、方法指导等, 不仅体现专业水准, 而且因材施教, 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 必须跟教师充分互动, 在互动中生成新的东西, 获得新的发展。师之“导”与生之“学”相互衍生, 与生之“学”相伴而行, 与生之“学”共同发展, 导学活动必须践行参与意识。

三、控制现在行为的理念

在实际生活中, 教师的“导”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 学生的“学”也不代表全部学生生活。当教师的“导”对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产生积极影响时, 或者说当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提供的实时支持下完成时, 导学活动就真正发生了。在这里, 导学的真实存在与师生同时参与密不可分, 导学是“现在进行式”。否则, 教师就有可能离开“学”的现实场景, 对学生作一些空泛的安排与偏离需要的讨论, 譬如有的教师喜欢对学生课外布置很多作业, 却又没时间检查, 只把希望寄托在学生的自觉性上。事实上教师这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实质上的“导”的作用。教师之“导”, 在于现在, 在于“实时”。在一个特定时段, 教师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影响, 支持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就是“导”;没有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就无所谓“导”。

从“学”的角度来看, 就意味着学生在教师之“导”的现实场景中, 能够抑制情绪冲动, 抵制外来诱惑, 为完成既定的导学目标采取适应于当时情景的学习行为。譬如在课堂上, 有的同学听课三心二意, 下课又赶去请教老师, 有的同学上数学课在默英语单词, 上英语课又在补数学作业等, 这些“学”都跟课堂上教师的“导”脱节,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学”跟“导”在“现在时行为”上融为一体, 导学才会落到实处, 才会产生实效。

人的行为是在人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但人的行为并不是天然地适应于一定系统的功能要求。当我们把导学看成一个系统的时候, 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转及其自身稳定的“调节装置”就是师生现在行为。离开了对现在行为的调整和控制, 导学混乱, 导学目标无法完成, 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空谈。控制现在行为, 既包括来自导学目标的诱导性控制、导学过程的程序性控制、导学话语的指令性控制, 又包括来自师生本身的自我意志控制。通过对导学目标的精心设计, 导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导学话语的细节锤炼, 以及对师生意志力的训练, 促进师生对现在行为的自觉控制, 发挥导学活动的最大效能, 提升教学质量。

四、关注有效生成的理念

导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这是过程生成的东西不会完全跟预设的一样。可能跟预设的一致, 也可能跟预设的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 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意义”。在这种“加工并建构”的过程中, 学生之“学”不会获得唯一标准的答案, 教师之导不会获得唯一的效果。这样, 导学的生成就有了有效生成和非有效生成之分。非有效生成是导学活动的“副产品”, 对参与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可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 非有效生成是导学活动无法预设的, 也不是导学目标追求的。

关注有效生成, 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师之“导”的情景下, 是否进入了导学状态, 是否参与了导学过程, 是否获得了导学预设的发展。在这里, 导学预设应该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而是一种判断结果的答案标准。学生在学习导学过程中, 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不同的人会生成不同的认知, 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只要跟预设标准相符的, 就是有效的, 就值得关注。在师“导”生“学”的积极情景下, 这种有效生成就是判断导学有效的依据。导学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 考察有效教学, 就是关注导学是否有效。如果导学是无效的, 教师的“导”不曾影响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总是脱离教师的“导”, 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

在导学视域下, 关注有效生成就是要关注教师之“导”的每一个细节, 使教师之“导”步步行之有效。同时, 又要关注学生的之“学”正面, 关注学生之“学”的亮点, 只要学生取得的成绩是有效的, 即使微不足道, 就应该给予关注, 予以肯定, 而不是要所有学生达到同一个标准。

五、激励持续进步的理念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成长, 它是连续的、渐进的, 是在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中提高的。学生之“学”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而与学生之“学”相伴, 教师之“导”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也就是说, 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掌握适用于一切学生的万能方法, 教师之“导”总是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情况作一些改进与完善, 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 导学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激励持续进步, 从“学”的角度看, 需要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意味着三层意思。首先, 学生已经取得的进步就是进步, 不能因为进步本身之外的原因加以否认。譬如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可是后来因为某种原因退步了, 我们就不能判断这个学生没有进步过。其次, 是一个方面的进步也是进步, 不要因为学生一个方面的缺失而否认学生另一个方面的进步。最后, 就是要为学生的继续进步提供条件, 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取得足够的发展。

从“导”的角度来讲, 激励持续进步也包括三方面的涵义:其一, 不要以为教师已经掌握一切。教师某些知识或能力可能比学生懂得还少,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 不断改进方法,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二, 不要以为教师可以做到一切。教师之“导”只能对学生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次活动产生作用, 能“导”好一点就是一点, “导”不可能使学生一下子脱胎换骨、出类拔萃, 需要教师长期地坚持下去;其三, 不要以为教师应该管到一切。教师之“导”需要对学生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进行肯定, 需要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得到外界的认可, 需要为每个学生都可以进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即使是仅仅有益于一个学生, 在对其他学生没有危害的情况下, 教师也有责任去改进、去提升、去完善。

六、结论

导学理念体系的建构, 需要来自多个层面多种因素的支持。参与意识、现在行为、有效生成与持续进步等四个因素作为构建导学理念的四个核心因素, 被统筹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相互促进的发展体系。如果用“→”表示促进之意, 则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确立并践行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参与意识, 将促进师生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中现在行为的控制力;对现在行为的控制, 促使师生自觉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生成;对有效生成的热切关注, 为激励师生追求持续进步创造了条件。而对持续进步的激励与支持, 则反过来促进师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导学活动通过践行参与意识、控制现在行为、关注有效生成和激励持续进步等理念的建构, 为认识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导”和学生向老师的“学”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教学活动, 是教学主体活动。导学理念的建构有利于科学认识导学活动,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践行参与意识、控制现在行为、关注有效生成、激励持续进步等方面探讨了建构导学理念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导学理念,参与意识,现在行为,有效生成,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云.有效教学与教师教学理念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 2010, (1) .

[2]王淑琴.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J].中国商界, 2009, (10) .

[3]陈珏.教学理念思索.中国教师[J].2009, (S2) .

[4]陈浩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念与实践[J].教书育人, 2009, (3) .

[5]任顺元.导学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4.

初中政治教学理念的改变 篇2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但观察分析发现,有的没有经过专门师范类培训,从中专或非师范类大学毕业;有的经过了专门的师范类培训,但自身不注意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单一,单科发展,且知识陈旧,对新教材学科渗透有相当难度。不少教师虽然满腹经纶,但在知识的运用上却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常规和传统教学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很多仍然照本宣科,“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下的学生是被老师用“灌铅”的方式强硬注入的,当然这样的教学在新课改形势下是不能适应的。好的教学方法能让更多学生记住所讲的知识,因为许多学生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细节可能记得不太清楚,可老师采用的方法和过程却还记得,这本身就体现了方法的重要性。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采用幽默教学。幽默是一种艺术,是能感染学生情绪的艺术,能在上课时给学生以欢笑与乐趣,将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使用幽默教学时可根据课堂上的情况而定。

可借题发挥;比如:当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而疲倦瞌睡时,可以借用这一事件告诉学生避免瞌睡的方法,“火柴棍撑眼皮法”“胶布粘上眼皮法”“大头针刺肉法”,当然说这些学生并不真正去做,但他一定会因为老师讲了这么多稀奇古怪而有趣的“法”而忍俊不禁。

可故意出错。比如:讲到“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一目时,说到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几位“子”字辈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等)时,故意将老子姓李说成姓张(我本姓张),然后又突然表现出发现错了,特意制造出活跃气氛,一般这时学生都会因为这个小插曲而情绪高涨,后面的内容讲解起来就更为顺畅。

第二、采用小品教学。小品是一种家喻户晓的娱乐形式,它本身也是幽默教学的一个方面,但这里主要强调学生以小品形式来表达教学中的知识和内容。

第三、采用游戏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最活泼阶段,他们几乎都有一个通病,即上课坐不住,特别是初一学生,他们才从小学步入中学,上课精力仍不集中,采用游戏教学,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比如:讲初一“新学校、新同学”一目时,让四个学生分成两组,让每一组的同一个学生蒙上眼睛,第一次在没有同学帮助的情况下过障碍物寻找物品;第二次让另一个同学帮助他去找到物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做游戏的只有几个人,但其他同学都在关注他们的表现,游戏结束之后,让蒙眼睛的同学讲讲没有同学帮助和有同学帮助时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而在整个游戏教学环节中体现了班级的团结、同学的帮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二、教师的感情投入

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但不仅如此,教师更是学生感情的寄托者。中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很多都不适应新的环境,教师上好思想政治课,并能在精神上与学生保持平等,心理上与学生和谐交流,这能让很多因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管教不严调皮捣蛋的“坏孩子”、成绩老是倒数的差生与老师拉近距离,让老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老师对他们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更加信任老师,喜欢老师。

“悟学理念”的探索与思考 篇3

(一) “悟学理念”提出的初衷

理念是理性化的想法、看法和见解, 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是客观事实的本质性反映。可见, 和其他理念—样, 学习理念能直接指导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态度, 决定着学习的广度、深度、活度、巧度和乐度。笔者提出的“悟学理念”, 旨在使学习者成为明白人, 更有方向感。其初衷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重要性。“悟学理念”认为, 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 应理解“课堂教学具有战略意义, 事关国民素质的提高, 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必要性。“悟学理念”认为, 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 应明白“快也理念, 慢也理念;成也理念, 败也理念;富也理念, 穷也理念”。三是全面性。“悟学理念”认为, 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 应做到“从工作、生活、人生的角度来想学习;用战略、战术、世界的眼光来看学习”。四是方向性。“悟学理念”认为, 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 应懂得“学是什么, 学为什么, 学什么, 怎么学, 为什么这样学”。五是策略性。“悟学理念”认为, 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 应践行“智者明法、慧者通道, 道法得心、术器应手, 道法自然、炉火纯青”。

(二) “悟学理念”倡导“五个践行”

“悟学理念”认为, 只有注重知识的更新才能适应时代, 只有注重心灵的塑造才能融合时代, 只有注重素质的优化才能紧跟时代。因此, 作为学习者, 应深知“悟学”之意在于悟学习、悟工作、悟生活乃至悟人生, 从而做到学习工作生活化、工作生活学习化;让生命生存生活进入学习, 把学习引向家人国人世人。在思考事业时, 应理解践行干事业的“五么”: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在感觉事物时, 应理解践行感觉事物的“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了解事情时, 应理解践行了解事情的“五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在谋划工作时, 应理解践行谋划工作的“五点”:重点、难点、焦点、特点、亮点。在实施任务时, 应理解践行实施任务的“五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决策、善于实践、善于总结。这样我们的学习视野就更宽, 思维就更活, 办法就更多, 底气就更足, 兴趣就更浓, 效果就更好。

(三) “悟学理念”强调“八个注重”

“悟学理念”认为, 人们进行学习就必定伴随着一定的理念, 正确的学习理念一旦形成, 学习就有不竭的精神力量。作为学习者, 我们要理解“悟学理念”强调的“八个注重”。

一是“悟学理念”注重体现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悟学理念”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 体现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

二是“悟学理念”注重遵循学习的规律性。“悟学理念”认为, 无论是读书学习, 还是做工学艺乃至修炼做人, 都各有规律性。因此, 学习者应善于寻找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

三是“悟学理念”注重领会学习的本质。“悟学理念”认为, “学”是明理过程, “习”是行为过程, 两者的有机统一, 就是理论与实践、思与行的统一。“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 也是学习的本质所在。

四是“悟学理念”注重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悟学理念”认为, 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和手段, 只有道法得心, 才能术器应手;只有灵性悟性融合, 才能情商智商发展。可见, 善于处理“道法与术器”“灵性与悟性”的关系, 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广度、深度、活度、巧度和乐度。

五是“悟学理念”注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悟学理念”认为, 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使学习成为人的自觉内在需要而不是强加的负担。“习惯成自然”, 学习才能经常化、生活化、终身化。

六是“悟学理念”注重培养学习的进取精神。“悟学理念”认为, 学习在于求知, 在于发现真理。发现真知也好, 掌握真理也罢, 都需要进取精神和批判精神。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而人云亦云, 就会成为知识和表象的奴隶, 学习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意义。

七是“悟学理念”注重激发学习的激情。“悟学理念”认为, 要想学有所成, 使学习成为成长的扶手、进步的阶梯就必须催化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能, 激发其学习的激情。“快乐学习”会令学习者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魅力、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崇高意境。

八是“悟学理念”注重增强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悟学理念”认为, 一个人只有当他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的时候, 学习的本质才得以真正的体现。所以, 增强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 在为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而学习的同时, 努力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习, 将会极大地升华学习的境界, 使学习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悟学理念”的核心内容

学习, 是一个老话题, 也是一个新话题。古老而又常新, 说明了学习的永恒及其意境的深邃。迎面而来的学习型社会已向我们发出召唤:学会学习!可见, 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构建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势在必行。笔者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 提出了“悟学理念”, 力图对学习有自己的诠释。悟, 就是我心对世事的理解以及我心如何想、如何做的过程。悟学, 简单来说就是“看进去, 听清楚, 读懂了, 悟出来。内化于心脑, 外化于言行。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 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作为全新的学习理念, “悟学理念”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 关于学习的理解

“悟学理念”主张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人”, 应该做到“五明”:明学习的含义, 明学习的理论, 明学习的类型, 明学习的资源, 明学习的环境。也就是说, 学习者要成为学习的“明白人”。学习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体的学习, 还包括团体的学习和整个社会的学习。由于学习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受诸多因素制约的人类活动, 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审视。在理解践行“五明”时, 应该懂得学习既是求得知识技能, 也是分析研究矛盾, 悟学是人生终身的需要;学习要了解人本论、动力论、方法论;学习类型按学习活动分类、学习方式分类、学习内容分类各有不同;学习资源有专门设计的资源、非专门设计的资源、其他可利用的资源;学习环境有互重的和谐环境、互学的进步环境、互助的发展环境、互励的创新环境、互律的勤廉环境。

(二) 关于学习的视野

“悟学理念”主张学习者要注重“活学”, 做到“五跳”:跳出本课谈学习, 跳出本科谈素质, 跳出本身谈进步, 跳出本行谈能力, 跳出本地谈发展。这“五跳”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提倡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今天, 跳出习惯思维的框框去独立思考, 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学习是一个大概念, 需要大视野。学习者要学会在书本中学, 在观察中学, 在实践中学, 在生活中学, 努力实现知与行、学与用、识与能的高度统一。因此, 在理解践行“五跳”时, 应该做到:承上启下、开阔视野、活学活用;着力融会贯通、素质优化、全面发展;善于知己知彼、规划自我、造就自我;注重取长补短、能力培养、本领提高;科学谋划发展、周密统筹发展、确保和谐发展。

(三) 关于学习的方略

“悟学理念”主张学习者要讲究“巧学”, 做到“五善”: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善于决策, 善于实践, 善于总结。学习是一种探究与发现的过程, 是一个认识、实践、提高的过程。学习方略是对学习过程及其规律的遵循和运用, 科学的学习方略必然体现在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 是以科学的学习观作为其理论前提的。因此, 学习者要明白“智者明法, 慧者通道;道法得心, 术器应手”的哲理。在理解践行“五善”时, 应该做到:高瞻远瞩、见微知著、真知灼见;敢于思考、慎于思考、乐于思考;尊重规律、群策群力、联系实际;化繁为简、统筹兼顾、求实创新;一分为二、发现规律、挖掘特色。

(四) 关于学习的过程

“悟学理念”主张学习者要达到“乐学”, 应注重“五感”: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感觉是学习的入门, 感知是学习的基础, 感悟是学习的升华, 感恩是学习的境界。“五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环提高, 其中感悟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感恩是学习的目的所求。学习者要使“知识”真正“内化于心脑, 外化于言行”。因此, 在理解践行“五感”时, 应该懂得:有感动才有信心、才有动力、才有激情;有感觉就有方向、就有兴趣、就有思考;学习要勤感知、巧感知、乐感知;感悟才能领悟、才能提升、才能创新;用诚心感谢恩人、爱心感动他人、真心报答祖国。

(五) 关于学习的要求

“悟学理念”主张学习者要不断“增强”, 做到“五要”:要增强意识, 要增强责任, 要增强措施, 要增强能力, 要增强气质。学习意识是学习的主导, 为何学习, 以何种态度对待学习, 决定着学习的整个过程与成效;学习者的责任心、责任感是学习的力量支撑;学习措施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保障;学习能力是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学习气质即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性或精神状态。因此, 在理解践行“五要”时应该懂得:思想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行动、纪律决定执行、方法决定效率、作风决定效果、细节决定成败、素质决定命运、威信决定地位;放飞梦想、充满信心、找准位置、把握时机、求真务实、经受磨练、精益求精、性格伟大、善于交流、享受成果;创新学习理念、理清学习思路、丰富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把握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环境、端正学习态度、严明学习纪律、讲求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力、观察力、思考力、决策力、实践力、总结力、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调控力;学习有志气、思想有灵气、言行有朝气、谋事有大气、决策有底气、做事有才气、创新有锐气、做人有骨气、待人有和气、生活有正气。

三、“悟学理念”的主要观点

(一) 悟学

悟学简说:悟学就是看进去、听清楚、读懂了、悟出来。内化于心脑, 外化于言行。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 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悟学式课堂:以生为本, 面向全体;以悟为根, 先学后教;以巧为法, 教为不教;以乐为程, 学为活学;以创为要, 健康发展。

(二) 主张

悟学主张:能力为本、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理解践行:感恩使人生更有使命感, 感恩使事业更有责任感, 感恩使学习更有动力感, 感恩使工作更有成就感, 感恩使生活更有幸福感。

(三) 本质

教学简说:教育就是启发, 就是感动;学习就是培养, 就是感悟。教学本质要求:教以生为本, 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根本要求:学以悟为根, 学是为了活学。

(四) 精神

教育精神:人为本、爱为魂、悟为根、创为要。学生精神:热爱祖国、面向未来、学为真人、行为真理、与时俱进、立志成才;教师精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开拓创新、乐于奉献。

(五) 道路

学习道路:己作主, 乐为程;巧作法, 悟为根;活作舟, 勤为径。成功道路:梦想、理念、精神、环境、实践、创新、成功。

(六) 理解

学习理解:学习含意、学习理论、学习类型、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理解践行:学习就是研究矛盾, 是一种感悟、培养、常态、境界、快乐;工作就是化解矛盾, 是一种感恩、责任、追求、奉献、开心;生活就是品味矛盾, 是一种感觉、诚信、热爱、体验、享受。

(七) 视野

学习视野:跳出本课谈学习、跳出本科谈素质、跳出本身谈进步、跳出本行谈能力、跳出本地谈发展。教学视野:教学生一天, 为学生一生;让生活进入课堂, 把课堂引向世界。

(八) 方略

学习方略: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决策、善于实践、善于总结。理解践行:智者明法, 慧者通道;道法得心, 术器应手。发现规律源于观察分析现象, 发明创造来自思考实践问题。

(九) 过程

学习过程: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感觉是学习的入门, 感知是学习的基础, 感悟是学习的升华, 感恩是学习的境界。教学过程:融知识习得、行动实践、总结提升为一炉, 合道德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为一体。

(十) 要求

学习要求:增强意识、增强责任、增强措施、增强能力、增强气质。理解践行: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增强素质、提高本领、担当责任。

(十一) 环境

学习环境:互重的和谐环境、互学的进步环境、互助的发展环境、互励的创新环境、互律的勤廉环境。理解践行:人人是学习之师、物物是学习之源、事事是学习之样、处处是学习之地、时时是学习之机。

(十二) 克服

非主人思想:先入为主、与己无关、与人相轻、生搬硬套、本地不行。懒人思想: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兴趣、没有氛围、没有办法。

(十三) 境界

学习境界:变“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 达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认识境界: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十四) 素质

综合素质: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能力气质、处事方略。理解践行:天人合一为真、知行合一为善、表里合一为美、情智合一为妙、诚明合一为慧。

(十五) 愿景

着力建设:学习型自我、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团体、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学习愿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开心工作, 和谐发展;享受生活, 幸福人生;民富国强, 民族振兴;人类进步, 世界和平。

四、“悟学理念”的观点图解

(一) “悟学理念”中“悟”的循环关系

悟 (简记)

明醒领参感觉好,

理解道法术器后。

思想战略战术有,

做事得心又应手。

(二) “悟学理念”中“悟学”的循环关系

悟学 (简记)

看听读懂悟出来,

内外互化本应该。

己语说话能自在,

自话写出文章美。

(三) “悟学理念”中的大循环关系

悟学理念 (简记)

含理分资环明清

(理解“五明”) ,

课科身行地跳声

(视野“五跳”) 。

观思决实总善成

(方略“五善”) ,

动觉知悟恩感应

(过程“五感”) 。

意责措能气要定

(要求“五要”) 。

(四) “悟学理念”中的三个小循环关系

活学 (简记)

视野五跳心中明,

课科身行地跳声。

巧学 (简记)

方略五善要记清,

观思决实总善成。

乐学 (简记)

过程五感把握定,

动觉知悟恩感应。

(五) “悟学理念”中“学习道路”的循环关系

学习道路 (简记)

学习道路方向明,

己是主人乐过程。

巧妙方法悟根正,

活作舟来勤为径。

(六) “悟学理念”中“成功道路”的循环关系

成功道路 (简记)

成功道路要记清,

梦理神境重要性。

实践创新有干劲,

人生成功能确定。

(七) “悟学理念”中“悟学道·人生路”的循环关系

悟 (简记)

理解想做方法明。

悟学 (简记)

看听读悟互说写。

悟学理念 (简记)

主活巧乐增灵性。

学习道路 (简记)

已乐巧悟活勤径。

成功道路 (简记)

梦理神境实创成。

五、“悟学理念”的理论价值

(一) “悟学理念”的美好愿景

大家知道, “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是学习型社会的美好蓝图。建设学习型社会, 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根本是提升学习力、文化力、创新力等发展软实力, 软实力才是核心的竞争力。可见, 建设学习型社会, 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悟学理念”认为, 知识引导人生, 学习成就未来;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作为学习者, 要懂得:学习就是研究矛盾, 是一种感悟、培养、常态、境界、快乐;工作就是化解矛盾, 是一种感恩、责任、追求、奉献、开心;生活就是品味矛盾, 是一种感觉、诚信、热爱、体验、享受;要在学习中陶冶情操, 在学习中提升人格, 在学习中增强素质, 在学习中提高本领, 在学习中担当责任;要变“要我学, 我厌学, 我懒学”为“我要学, 我想学, 我勤学”, 从而上升到“我活学, 我巧学, 我乐学”的境界。这样, “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开心工作, 和谐发展;享受生活, 幸福人生;民富国强, 民族振兴;人类进步, 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就一定会早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 “悟学理念”的积极意义

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盲目的实践, 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理论, 真正的教育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悟学理念”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第一, “悟学理念”是“能力为本”的理念, 它主张学习者要努力实现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第二, “悟学理念”是“学会学习”的理念, 它主张学习者要努力实现由“学会什么”向“会学什么”转变;第三, “悟学理念”是“主动学习”的理念, 它主张学习者要努力实现由“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第四, “悟学理念”是“全程学习”的理念, 它主张学习者要努力实现由“先学习后工作生活”向“学习工作生活化、工作生活学习化”转变;第五, “悟学理念”是“终身学习”的理念, 它主张学习者要努力实现由“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悟学理念”认为, 人人是学习之师, 物物是学习之源, 事事是学习之样, 处处是学习之地, 时时是学习之机。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就应克服先入为主、与己无关、与人相轻、生搬硬套、本地不行的非主人思想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兴趣、没有氛围、没有办法的懒人思想;同时, 教育者应自觉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精神, 学习者应自觉践行“学为真人、行为真理、与时俱进、立志成才”的学生精神。这样, “造就和谐的自我, 当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主人”就不再是一句空话。笔者希望这些学习理念或观念的提出, 对营造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氛围, 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有积极意义。

(三) “悟学理念”的实践思考

实践证明, 仅凭知识和经验做事远没有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更大气。事业心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动力, 责任心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本分, 博爱心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根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带着教育的理想, 追求理想的教育”。

在思考教育精神时, 我们应懂得:教育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是人的精神和教育本质力量的展现。没有教育精神, 教育事业就没有发展进步的旗帜、就没有兴旺发达的动力、就没有永葆生机的源泉。要切实领会践行好教育精神:“人为本、爱为魂、悟为根、创为要。”“人为本”是教育精神的核心和本质, 是教育的理由之所在, 其核心是尊重;“爱为魂”是教育精神的灵魂和境界, 是教育的原因之所在, 是教育精神的基石, 其核心是博爱;“悟为根”是教育精神的策略和方法, 是教育的载体之所在, 其核心是悟学;“创为要”是教育精神的目的和要求, 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是教育精神的精髓, 其核心是创新。

在思考学习环境时, 我们应明白“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 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的事实。学习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 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气质的形成, 能直接影响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见, 学习环境是第一社会环境。因此, 要切实在营造“互重的和谐环境以提高凝聚力, 互学的进步环境以提高学习力, 互助的发展环境以提高执行力, 互励的创新环境以提高创造力, 互律的勤廉环境以提高调控力”的学习环境上下功夫。

在思考德育工作时, 我们应明白“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中, 这个大环境给予了我们生存的条件、尊严的保障、学习的机会、发展的空间和圆梦的环境”的事实和懂得“心中常怀感恩情, 人生才有幸福感”的道理, 切实注重理解践行“感恩使人生更有使命感, 感恩使事业更有责任感, 感恩使学习更有动力感, 感恩使工作更有成就感, 感恩使生活更有幸福感”“能苦别人不能之苦、能忍别人不能之忍、能为别人不能之为”和“天人合一为真, 知行合一为善, 表里合一为美, 情智合一为妙, 诚明合一为慧”。

在思考教育工作方向时, 我们应懂得“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 切实把握“六个发展”的方向:“尊重教育规律, 办科学发展的教育;缩小教育差距, 办均衡发展的教育;提升教育品质, 办内涵发展的教育;坚持依法治教, 办规范发展的教育;探索教育难点, 办创新发展的教育;化解各类矛盾, 办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思考教育工作思路时, 我们应了解“思想决定理念, 理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的意义。切实理解践行“三个优化、三个确保”的思路:“优化教育管理, 确保教育安全有序;优化教育教学, 确保教育质量提高;优化教育队伍, 确保教育和谐发展”。

在思考教育工作要求时, 我们应懂得“境界在那里, 就在你心中”的哲理。深刻理解“善处十种关系”的要求:“主观与客观, 理念与执行, 稳定与发展, 努力与方向, 动力与方法, 能力与文凭, 过程与结果, 肯定与否定, 奉献与享受, 长大与伟大”, 切实做到内化于心脑、外化于言行, 使之成为思想的统一、行动的自觉。

在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时, 我们应了解“课堂教学具有战略意义, 事关国民素质的提高, 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要义;可以灵活运用“悟学式教学法”关于“教以生为本, 教是为了不教;学以悟为根, 学是为了活学。教学生一天, 为学生一生。让生活进入课堂, 把课堂引向世界”的要求, 着力营造“以生为本, 面向全体;以悟为根, 先学后教;以巧为法, 教为不教;以乐为程, 学为活学;以创为要, 健康发展”生态高放的“悟学式课堂”。

新课改下绿色化学理念的透析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绿色化学 化学理念改革

新课程改革下的绿色化学理念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同时还能带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利于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化学是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能源,减少或避免排放有害物质,保护环境的一种化学技术。在化学教育理念中贯穿绿色化学思想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新课改下的绿色化学理念

(一)建立了和绿色化学一致的概念。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高中化学教材,已经从多个角度建立起和绿色化学核心内容相一致的概念。从环保的角度介绍了工业三废、酸雨、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物等概念,同时也对有关污染的原因与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探讨。从减废、减量的角度介绍了资源再生、催化剂改进和循环操作等概念。让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环境科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中学实验内容中得到体现。

在中学的化学教材中,一些实验内容的安排使绿色化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对于那些常见实验的试剂取用,教材上给出限量要求。高中化学教材在修订过程中,把硫化氢与苯磺酸这类在制备过程中存在危险和危害的实验删除了,这是充分考虑到绿色化学理念和保证师生安全后而做出的决定。同时也简单地介绍了如何闻气体,对于实验中的常见事故如何应急处理和特殊试剂如何保存及其使用原则与方法。制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实验须在实验室进行,制备氯气和氯化氢的实验着重介绍了如何处理尾气,减少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二、正确运用绿色化学理念

(一)把握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内容。

中学阶段的环境教育,其主要任务在于强化学生环境意识,由于学校没有对环境教育课进行单独开设,所以需要化学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起化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师要熟练教材,在教学的规定要求范围内,对教材中一些环境保护素材进行挖掘,利用化学基础知识和环境教育相结合,深入讲解各个章节环境教育的知识点,使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懂得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树立起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 保证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质量。

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精神文明建设。如今,衡量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单以文化学历和专业能力为重要衡量标准,还要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质量,树立起学生的环境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环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改革下的绿色化学理念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它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化学知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并深入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绿色化学知识和环境科学理论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绿色化学理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绿色化学实践的能力,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起绿色化学不仅能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护好环境质量,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了铺垫,实现资源、人口、环境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我国今后的发展谋取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化学教学中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理念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新课程改革的正确举措。

参考文献:

[1]刘青生.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J].考试周刊,2009,(09).

[2]王丰.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02).

[3]王丰.农科院校化学教学中参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篇5

一、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近些年, 绿色化学作为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手段,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化学概念从提出的那一刻起, 就明确了它的现实意义, 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 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 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即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消灭或减少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 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防止有毒有害的副产物、废物和产品。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 不再产生废物, 不再处理废物。

绿色化学是根据预防污染思想发展起来的, 是实现防止污染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工具, 也是提高人类物质再生产能力的一个技术保障和驱动机制, 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完整的体系和方式, 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性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的诞生,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 绿色化学彻底抛弃了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粗放发展模式, 进而采用绿色的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从源头上堵住了污染的产生, 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了污染, 是一条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治理和节约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和谐之路;其次, 它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控制污染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扩展, 为人类及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调节和制约的保护作用, 能够不断调整和平衡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 制约利用资源的速度和规模, 扬长避短, 变害为利, 减少和克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给自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再次, 绿色化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观察和监测的规划作用,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体现了人的能动性。

二、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要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在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知道硫的氧化物及氮的氧化物共同形成的酸雨和酸雾会损伤人的呼吸道, 致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毁坏, 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还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 从而进入鱼、贝体内, 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教学中, 还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 拓宽学生视野。

2. 要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学技能教育。

比如, 在做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时, 一定要采用封闭体系进行, 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 危害师生健康。同时, 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节能减排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和选取实验药品, 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

3. 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绿色化学实践对策。

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参与研究相应的环保对策, 以此来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减少酸雨的措施可以有:减少污染源, 采用低硫煤, 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开辟新能源, 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采取减少臭氧层空洞的措施, 如限制超高速飞机的飞行, 寻找新的致冷剂等。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 提高回收利用率, 变废为宝;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 探究环保对策。如, 参观火力发电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以及回家调查家庭生活污水的排放等, 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 并研讨对策。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构建和谐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导学理念 篇6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

新闻中经常提到绿色食品,这说明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同样绿色化学则体现了人们对绿色、无污染的环境需求。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绿色化学显得更为重要。绿色化学不是靠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每个人尽到自己的义务和本分。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所受到的思想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以及他们今后的社会行为。为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增强学生的自我环保意识,让学生从身边的节源、节能做起,为成为适应新世纪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骨干人才而努力,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社会对于化学的偏见。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策略

1.在课本知识的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授课本内容的同时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这种方法显得比较顺理成章,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认为是理所当然要学习的知识。而且初中化学教科书上也有大量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章节,例如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海水资源的利用、化石燃料的使用、金属的防护与回收以及环境保护等。

例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中的《空气》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强调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空气被污染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污染空气的最大根源来自于大量的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制造业废气的排放。教师可让学生针对自己所居住的地区,小范围地进行空气污染的调查,看看污染源头分别是哪些,并与小组成员讨论有哪些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这样的任务更能让学生树立起环保的意识。

2.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不管是课本上的习题还是课后练习书上的习题,我们都经常看到很多有关绿色化学的题目。多做这方面的习题,可以让绿色化学、环保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多布置这类型的选择题或者开放性的题目。

例如,下列做法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A.造纸厂的碱性污水直接排放到小河中

B.炼铁厂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CO,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C.农业上合理高效地使用农药、化肥

D.使用过的干电池直接丢入垃圾堆中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绿色化学和环保要求的,生活中有哪些细节是根据绿色化学理念而制定的。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的一切理论都立足于实验的结果,但是初中化学课堂中常见的是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绿色化学的理念,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切身体会绿色化学理念的具体应用。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对于实验中药品的取用、试剂的回收利用要做到节约再节约,严格控制药品、试剂的用量,杜绝浪费。

(2)对实验中化学反应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不让其污染环境。例如,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CO2,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对其进行处理;硫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中,可在烧瓶中放进少量的水进行尾气处理,让二氧化硫先和水反应,防止它散入空气中;等等。

(3)改进化学实验方法,使其更环保。例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由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可以在密封的环境中进行此实验,避免实验产生的物质对人体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初中化学应在教学中逐渐让学生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慢慢引导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并为之付诸行动,为我国的化学发展及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绿色化学体现了人们对绿色、无污染环境的需求,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绿色化学显得更为重要。初中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的阶段,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应从早抓起。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把握时机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导学理念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绿色化学理念,融入

在社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其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最为明显的变化就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并将环境保护理念逐渐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而绿色化学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逐渐被引入到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当中,绿色化学简单的描述,就是清洁无污染化学,也就是说在使得物品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所排放的物质尽量对环境的污染少,最好不要有任何的污染存在。这种绿色化学理念具体表现在实践当中,就从初中的化学教学开始,初中作为学生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化学的阶段,对于普及化学知识尤其重要,如果将绿色化学理念从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就开始融入的话,对于整个绿色化学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一、教学内容结合绿色化学理念

初中学生开始真正接触化学,所以对其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这是初中老师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最佳的时机。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绿色化学与具体生产生活的联系进行讲解,同时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讲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绿色化学对生产生活环境的具体作用。让学生们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绿色化学理念深深映入脑海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文化素养,比如说,老师在对现实生活中的酸雨现象解释时,可以说是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与环境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这能让生活与化学教学紧密相连,丰富学生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满足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好奇心,这对于以后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最后进入社会当中,环保理念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化学习题结合绿色化学

学生课后进行化学习题的练习或者是进行化学考试都是为了能够不断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并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老师在布置化学习题中,将大量的有关绿色化学理念的知识大量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检验学生们掌握化学知识的程度,督促他们认真仔细地进行化学的学习,同时还能给予他们绿色化学的学习理念,并将绿色化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难题,提高学生们将化学实践与理论进行充分结合的能力,促进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老师在布置化学作业的时候,并非为了习题而习题,而是采用比较多元化的方式,比如说在上课过程中,布置化学习题,让学生们对这些题目中的化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有个充分的了解,让学生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会如何具体使用绿色化学的产品,并通过自己的绿色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这种习题练习的方式,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更加深入地传授给学生,并能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而不断努力。

三、化学实验结合绿色化学

在进行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是在化学实验中,尽量少使用或者说不使用化学试剂。因为,目前,存在于初中化学实验当中的各种化学试剂,其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时刻谨记绿色化学的实验宗旨,对学生们的化学实验进行积极的引导,尽量少使用化学试剂,并培养学生们的节约环保意识,在实验中除非必须进行化学试剂的使用,否则尽量不使用或者说找其替代物品使用。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多余的化学试剂,要进行回收再利用,不能浪费任何的可用物品。同时,在选择化学实验操作器材与实际需要的物品时,老师们需要做好表率,尽量选择那些对环境的危害少、可以循环使用、操作简单易行的装置或物品。第二就是关于处理实验尾气的问题。目前,对于大部分的初中化学实验,师生们对于实验所最终达到的结果的重视程度高于一切,这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实验尾气的忽视,然而,对于有些化学实验,其最终所排放的化学尾气对于师生们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威胁。即使当下,不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其危害,然而,长此以往,将会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健康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中,老师们要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则,对于可能排放化学尾气的实验,必须引起重视,尽量减少化学尾气的排放,甚至对于一些不太重要,而其化学尾气的排放又是必须的情形下,老师们可以选择不进行具体实验操作,而是进行一些讲解。

导学理念 篇8

在当今社会中,化学电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之中,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电动玩具、汽车、摩托车等无不需要电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电池轻便化;环境保护要求的高涨,迫切需求新型绿色电池替代传统污染较大的电池,也迫切需求新型高能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以消除传统的汽油车所造成的严重大气污染;天然能源资源的日趋耗竭则迫切要求发展新型高效能清洁能源[1].各种新型电池,如无汞碱性锌锰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液流电池等被认为是21世纪理想的绿色环保的化学电源。鉴于化学电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在新型化学电源的研究和开发方面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我国对这一领域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科技规划中都将新型电池的研发作为重大科技专项。从这几年的全国化学电源类的学术会议可以看出,国内主要高校都开展了新型化学电源的研究工作,并且很多高校还为研究生或本科生专门开设了《化学电源》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一般是:(1)阐明化学电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系统介绍各种传统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源的结构、性能和制造工艺;(3)介绍各种新型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在该课程的内容中,涉及到绿色化学理念的知识虽然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大多数的知识点都穿插于相关的章节中,分布面较宽,缺乏系统的整合,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线来关联这些知识点。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尝试将绿色化学理念的核心—5R原则为主线,来贯穿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电源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意识,将来为绿色化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1 教学过程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众所周知,绿色化学的基本内涵体现在5R原则上[2,3,4],即:

(1)减量(Reduction),即节省资源,减少“三废”的排放;

(2)重复使用(Reuse),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又是减废的需要;

(3)回收(Recycling),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

(4)再生(Regeneration),即变废为宝;

(5)拒用(Rejection),指拒绝使用一些无法代替,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

《化学电源》课程所涉及的许多内容为绿色化学理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现有的教材都是按照电池的种类编排教学内容,如锌锰电池、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这样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凌乱,缺乏系统性。作者将教学内容分成如下三个方面:化学电源的发展概况、传统化学电源、(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2页)新型化学电源,这样既提高了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便于贯穿绿色化学理念。

1.1 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电源发展概况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种化学电源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其性能特点、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主要放在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这部分内容中。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1)高能量密度,高功率;(2)长寿命;(3)环境友好;(4)安全。可以看出,前三个原则都包含绿色化学的理念。高能量密度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未来用电器的需要;另一方面,它能使电池体积缩小,减少材料的使用量,起到节省资源的作用。长寿命的要求包含两层意思:(1)进一步提高一次电池的容量;(2)重点发展高循环性能的二次电池。这两个要求都能够实现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的目的,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这里的“环境友好”原则着重是指拒绝在电池中使用具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物质。关于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Ni-Cd电池的淘汰和锌锰电池的无汞化。近年来,技术性能优异的Ni-Cd电池遭到许多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主要是因为该电池中使用了对环境危害较大的金属Cd。同样,金属Hg是锌锰电池Zn负极的性能优良的缓蚀剂,但是因为Hg对环境不友好,锌锰电池需要进行无汞化。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解读,使学生明白未来化学电源的发展不仅要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还要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

1.2 传统化学电源的改进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这部分内容是介绍传统化学电源的原理、性能和制造工艺等,包括锌锰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铁电池等。这里需要重点突出的是传统化学电源的不足和改进策略。传统化学电源一般都具有价格低廉、生产工艺成熟、使用普及化程度非常高等特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被其它电池完全取代,因此在进一步发挥它们优点的同时,需要对其缺点进行改进。如碱性锌锰电池的无汞化和可充碱性锌锰电池的开发。无汞化改进是为了使其满足环境友好要求,而可充性发展则是符合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和减少废弃物的要求。显而易见,碱性锌锰电池的进一步完善与绿色理念的原则是非常吻合的。又如作为二次电池老大哥的铅酸蓄电池,它具有电池容量大、无记忆效应、价格便宜的优点,但是它有比能量低、循环寿命短等缺点。因此,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增加废弃物,这与我们所提倡的绿色理念相悖。未来铅酸蓄电池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其比能量和比功率,延长使用寿命。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会体验到对传统化学电源的改造升级的目的不仅是提升它的技术性能,还将使它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1.3 新型化学电源的研发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新型化学电源的原理、性能和制造工艺以及发展的趋势。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被认为是新型的化学电源,与传统的化学电源相比,它们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等特点。但是,这些所谓的新型电源有些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尚未得到实际应用,如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直到近十多年前,它才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视和被开展深入的研究,其得到重视的原因正是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燃料电池尤其是氢氧燃料电池由于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被认为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能源。因此,可以说重视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正是人类对绿色化学理念的一个践行。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电子设备中,它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该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钴酸锂,元素钴价格较高,并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开发新型的高性能价廉环境友好的正极材料是新型锂离子研发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最为大家看好的一种材料是磷酸亚铁锂,这种含铁材料具有价格便宜、容量较高等特点,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要求。

目前新型电池体系的研发主要关注点仍然在无机材料上,但是从长远来看,合成新型的高分子电极材料可能将是未来电池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1]。与无机材料相比,高分子电池材料将会极大拓展电池材料的发展空间,促进更多全新的电池体系的涌现,也将使化学电源真正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2 结论

绿色化学理念提倡人对大自然的尊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化学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者尝试将该理念贯穿于《化学电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电源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了解绿色化学,树立绿色化学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军,陶占良,苟兴龙.化学电源—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6-50.

[2]陈峰.高校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4):400-403.

[3]刘作华,张云怀,周小霞,等.绿色化学教育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312-314.

导学理念 篇9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绿色化学理念;重要性;渗透

一、前言

我国的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国民需要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理念的重要性。在化学方面,专家们为了避免化学技术所产生的污染,开始采用绿色化学的理念来降低化学实验对空气以及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多的化学专家开始研究对环境无污染的材料,并使化学工作的生产活动尽量减少环境污染。中学的化学教学中也提到了关于绿色化学的概念,力图从学生时代就灌输化学工作者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研究化学。

二、绿色化学释义

所谓的绿色化学,指的是对环境无害的化学,也可以被称之为环境友好化学。绿色化学具有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者所采用的化学技术需要竭尽全力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绿色化学的理念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源自于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使环境为人类带来了警醒。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重视环境的保护,了解到化学作业为环境带来的伤害[1]。人们重视环境保护,进而传播绿色化学的理念。绿色化学理念是一种健康的思想,也是指导化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主流思想。凡是学习化学以及从事化学工作的人员需要探索绿色化学,进而了解绿色化学理念将为化学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三、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期就是在接受思想传播的时期。中学生相比于小学生,其接受知识理念的速度更快,相比于高中生以及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可塑性。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对于化学实验十分感兴趣。而中学生对于化学的具体概念也是在该阶段形成的。为了使中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接受绿色化学的理念,中学需要在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知识当中。绿色化学能够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并了解到研究化学也需要保护环境[2]。在学生开始了解怎样运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运用化学知识尽量的避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伤害。课上所讲解的绿色化学理念不仅不会使学生的学习带来局限性,还会为学生们打开化学学习的新视野,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加感兴趣。

四、中学化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1.课堂中普及绿色化学

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当中普及关于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初中才刚刚接触化学知识,算是化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日常讲解化学知识的时候将绿色化学的理念上渗透到教学当中,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绿色化学理念的相关知识。教师在讲解某种化学物质的时候,凭借物质的特质以及操作方法来渗透关于环保的理念,就可以让学生逐渐接触到关于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学生们在接触化学时就能够培养绿色化学的意识,在其未来的工作当中也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带入到工作中,从而促进绿色化学的发展。

2.测验中考核绿色化学

处理日常的课堂讲解以外,中学化学要想加强对绿色化学的渗透,可以在测验当中考核关于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讲授绿色化学知识以后,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观察学生的测验答案[3]。化学测验中已经涵盖了关于绿色化学方面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出警示,表明绿色化学的重要性。中学以测验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能够使学生重视绿色环保理念,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3.实践中感受绿色化学

生活中低很多化学物质都为环境带来了污染。教师在讲解化学物质时,应该向学生举例说明哪些化学物质会对人体以及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们对于有害的化学物质有了大致的概念,就能够意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而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也将自行感受绿色化学带来的环境变化,从而意识到绿色化学会为人类的发展带来的益处。学生们对绿色化学产生兴趣,愿意学习绿色化学知识,能够形成对绿色化学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使绿色化学理念在学生思想中扎根。

五、结论

绿色化学理念的提出是为了保护环境不再受到污染。在中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是我国人民对于绿色环保的进一步认识。国家一直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的就是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渗透到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总而言之,绿色化学的理念需要在中学化学中普及。中学也需要为绿色化学理念考虑到课程的安排以及教师的安排。中学的化学教师都能够提高自身对于绿色化学的认识,才能够将正确的化学理念传授给学生,从而形成绿色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晓莉.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对策[J].才智,2016,02(20):100.

[2]危阳春.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生物化工,2016,05(03):75-76.

导学理念 篇10

一、绿色化学的定义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学。其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生产有害物质。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的过程为零排放和零污染。

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有资料统计,1个中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因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总量约为120L,固体废弃物约为3kg,各类废气约为1.5L;1个化学系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的4年中,因实验而产生废水、废液总量约为250L,固体废弃物约为12kg;1个生物系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因实验产生的废水、废液总量约为180L,固体废弃物则达18kg,且涉及危险、有毒、有污染的药品达数千种,处理不当,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中学化学作为化学教学的源头,学生是否了解绿色化学知识,掌握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对于能否用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污染和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并参与怎样减少化学实验污染及污染治理的实践,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关于绿色化学教学内容并不多,大多只是涉及环境的污染与防治,而不是从污染始端防御的角度出发,是传统的环境化学保护或防御,这容易使学生认为化学科学本身或化工生产污染环境是必然的,人类在防止化学污染方面是无能为力的等错误的认识及形成环境意识是思想障碍。由此可见,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内容欠缺,有关绿色化学基本知识的传授还是空白的。

基于以上,首先应加强中学环境教育,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环境意识(或称绿色意识),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逐步形成绿色化学思想,使环境教育与绿色化学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次,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增加绿色化学内容,并且要使在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中关于防环境化学污染的内容统一。

四、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途径

1. 必须更新教师观念,增强教师的绿色意识。

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更新观念,具备绿色意识才会达到积极的行为效果。我国化学教育中存在着思维固化的问题。首先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化学的研究内容,突出绿色化学。其次,要认识到从传统化学到绿色化学的转变,不仅是化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更是化学科学本身的进步与发展。绿色化学是在传统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化学,是为了改变当前严峻的化学污染形势,化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自觉地宣传并努力最终实现绿色化学目标,使化学教育服务社会,提高民族实力。化学教师应该努力收集环境信息,增强自身环境意识,注意收集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息,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污染问题的信息。

2.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可把本地区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自然地、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明确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如结合当地农牧渔业受酸雨破坏的情况,强调酸雨的危害性,在学习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酸雨的形成原因、途径、成分及其危害,启发学生想象并设计出减少酸雨形成的方案及采取的具体措施。开展诸如废旧电池回收、提倡保护森林,对家乡的某些污染(大气或水体等)进行取样、分析研究,找出污染的根源及治理的措施等活动。另外,教科书中的很多化学实验内容操作过程中会造成大气或水体污染,如: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传授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外,还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污染环境的化学实验的装置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成为绿色化学实验。还可结合课本知识,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引导学生用绿色化学的观念进行解答。例如,在讲到氮、磷化合物时,可设计问题:为什么要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讲到铅时,可提问:为什么要使用无铅汽油?在讲到硫及其化合物时,可提问:为什么要限制含硫量高的煤的使用?

3. 改进实验方法,走向绿色化。

化学试剂的绿色化,即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尽选择采用那些无毒无害试剂的实验或选择具有潜在环保属性的试剂,除非不得已应一律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进行实验。例如:绿色自燃实验———在现行的教材中为介绍“自燃”的现象而采用的是白磷自燃实验。白磷具有较大的毒性,而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确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我们以无毒的镁粉和石英粉末为原料,首先制备Mg2Si,然后将其投入水中,Mg2Si水解产生的SiH4在水面上的空气中立即自燃,其化学方程式表示为:(1) SiO2+ (3) SiH4+O2=SiO2+2H2O。整个实验安全、无毒、无污染,符合绿色实验的要求。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即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尽量使涉及的化学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实验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副产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反应产物的绿色化,即在选择化学实验时,应尽量使反应产生的生成物、副产物无毒无害,是环境友好产品,或者以一种环境友好的状态存在,如固态产物。

4. 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伴随着应试教育产生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录像、光盘等)和信息网络手段(如上网、使用多媒体等)能更直观、形象地体现绿色化学内容,更迅速地获取有关绿色化学知识及技术的最新成果,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还要开发能辅助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帮助设计和实施绿色化学,这对于绿色化学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投影、幻灯、录像、光盘、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例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化学仿真实验。可以以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将化学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化学与其他学科,化学与社会、环境、经济等问题联系起来,给学生以科学的全貌。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全面、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

【导学理念】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成药治疗下一篇:皱胃变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