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牙源性

2024-11-03

非牙源性(精选4篇)

非牙源性 篇1

摘要:目的 提高牙源性口腔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牙源性口腔溃疡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结果 痊愈18例, 显效6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结论结合溃疡部位和形态与机械性刺激相符合的临床特征, 去除刺激因素, 对溃疡面局部用药是牙源性口腔溃疡的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牙源性,口腔溃疡,治疗,诊断

牙源性口腔黏膜溃疡是机械性慢性刺激引起的创伤性溃疡, 溃疡好发于唇部、两颊、舌部、翼下颌皱襞等[1]。本文对近2年来我科收治的30例牙源性口腔溃疡病例进行追踪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确诊为牙源性口腔溃疡,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发病时间为1周~1年不等。

1.2 临床表现

由于机械性刺激因素的力量大小和受刺激的时间长短不同, 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不完全相同, 故形成各有特点的病损。 (1) 黏膜血疱。 (2) 地图形溃疡, 表面可覆灰白或黄色伪膜。 (3) 压疮性溃疡:溃疡边缘轻微隆起, 中央凹陷 (见图1、图2) 。 (4) Riga病:舌系带由于创伤而引起增殖性溃疡。

1.3 治疗方法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溃疡面局部涂擦碘甘油, 促进溃疡愈合, 如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 可给予抗生素 (如甲硝唑+螺旋霉素) , 如老年患者无好转现象, 必要时做活检以明确诊断。

1.4 疗效评价

Ⅰ级:治疗1个月, 溃疡面完全愈合;Ⅱ级:治疗1个月, 溃疡面2/3以上愈合;Ⅲ级:治疗1个月, 溃疡面1/3以上愈合;Ⅳ级:治疗1个月, 溃疡面无变化或者加重。

2 结果

30例病例中, 经1个月治疗, Ⅰ级18例, Ⅱ级6例, Ⅲ级5例, Ⅳ级1例。其中Ⅳ级1例是患者没有纠正不良咬习惯。

3 讨论

3.1 牙源性口腔黏膜溃疡是老人和儿童常见的多发病, 是病因清楚的一种黏膜病, 一般是由于局部机械性慢性刺激和不良习惯等因素所致。根据患者的主述及病损局部找到相对应的刺激物, 无复发史, 除去刺激因素后, 溃疡很快好转或愈合等特点不难作出诊断, 在临床中如去除病因溃疡仍不愈合, 溃疡又较深在或基底有硬结者需做活检,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3.2 在临床工作中为避免延误诊疗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复发性口疮:复发性口疮无相对应局部刺激因素, 有复发史、有自限性。 (2) 癌性溃疡:无刺激因素, 溃疡似菜花状, 溃疡基底有较广泛硬结, 疼痛不明显。若去除刺激后仍不愈合, 及时做活检明确诊断。 (3) 结核性溃疡:无相对应刺激物, 底部呈肉芽状、边缘不齐, 必要时做胸片检查。 (4) 腺周口疮:有自限性和复发史。

3.3 牙源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1) 拔除残根、残冠、多生牙、阻生牙, 调磨过锐的边缘脊和牙尖。对于乳牙慢性根尖周炎引起乳牙牙根穿出黏膜而刺激周围软组织, 拔除乳牙。 (2) 纠正自伤性习惯[2]:通过说服教育, 家长监督等方式自觉纠正, 对难以克服的患者, 采取配戴不良习惯矫治器进行治疗。 (3) 对于由神经精神疾病, 锌缺乏、铅中毒等其他全身疾病所致者, 应及时会诊[3], 从系统性疾病着手治疗。 (4) 溃疡面局部上药 (如碘甘油) 促进溃疡面愈合。伴淋巴结肿大者可给予抗生素。 (5) 对于Riga病首先应消除刺激, 患儿稍大时可结合手术治疗, 矫正舌系带过短。

参考文献

[1]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9.

[2]唐国瑶, 许国祺.口腔黏膜自伤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8 (5) :385-387.

[3]胡晓杰, 王玉, 李桂红.儿童自伤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520.

牙源性颌面瘘诊治的临床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白城市医院口腔门诊诊治的30例牙源性颌面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17例, 女性13例;年龄8~64岁, 以18~25岁居多;病史在3个月~6年。从瘘管分布看, 颌部、颊面部17例, 颏部7例, 鼻前庭及鼻翼旁6例。从病源牙分布看, 下颌第一磨牙龋坏残冠隐裂, 双尖牙畸形中央尖13例, 下牙龋坏重度磨损、楔状缺损11例,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4例, 上颌尖牙坏死变色2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就诊时多述无明显牙痛及张口受限, 局部皮肤包块和疖肿样损害是主要临床表现, 平时无明显痛感, 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或饮食不当, 则肿痛明显。使用抗生素或脓肿引流后肿物仍长期存在, 不易消除。牙体变色或不变色、牙龈正常、X线片示病灶牙根尖周骨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边缘不规则、牙髓活力测验无反应。

1.3 治疗方法

首先通过X线片检查所有病例, 拍摄病损处附近及颌骨侧位片明确诊断, 残根、残冠或下颌第三磨牙若无保留价值均可在急性炎症期过后予以拔除。拔牙术后清除肉芽组织、搔刮牙槽窝和瘘道, 将瘘口周围病变组织切除后缝合创口。

若根尖区X线显示阴影较小, 颌面部瘘道不明显或仅有疖肿样损害, 则提示该患牙为慢性根尖周炎具有保留价值, 尝试行根管治疗术尽量保存。面瘘未消除的患者应加根尖搔刮术, 根尖区X线显示阴影较大且瘘道明显, 则应在根管治疗后行瘘道切除术。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 经1~2年随访后, 按以下标准判定疗效: (1) 治疗后皮瘘愈合, 半年内无复发者, 判定为痊愈; (2) 皮瘘仍偶有少许脓性液, 但无胀痛感者, 判定为有效; (3) 症状减轻但皮瘘仍未愈或假性愈合, 挤压有外溢分泌物, 局部组织红肿胀痛, 瘘口有肉芽组织增生者, 判定为无效。

2 结果

30例牙源性颌面瘘患者经对病灶牙彻底治疗后, 皮瘘基本愈合且1~2年内随访无复发, 病灶牙保存后无松动, X线下显示病灶牙原骨质吸收阴影明显缩小或消失, 原瘘口凹陷瘢痕随时间近移而逐渐变平, 患牙能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

按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所得疗效结果为:痊愈27例 (90.00%) , 有效3例 (10.00%) , 未见无效病例, 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3.1 关于诊断

确定病因是诊断发生在颌面部的肉芽肿样小包块的关键, 问诊时应仔细询问其是否有牙痛史, 以便排除牙源性病因[1]。皮肤病损对应的口内牙床附近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残冠残根、龋坏变色牙及下颌智齿的位置、萌出情况;病损组织附近的X线检查若提示有根尖或冠周骨质破坏阴影, 或者病灶牙与瘘道经检查证明关系密切, 则可提示存在牙源性皮瘘[2]。另一种有效的手段是治疗性诊断, 对可疑病灶牙进行根管治疗, 根管冲洗时如出现瘘口溢脓或者经治疗后肿胀症状好转, 则可诊断牙源性根尖炎导致的颌面部皮瘘[3]。

牙源性颌面瘘的早期而准确的诊断是积极合理治疗的关键, 期诊断要点主要包括:已详尽询问病史, 不遗漏任何牙痛病史及外伤史; (2) X线片显示病源牙根尖有阴影, 周围牙槽骨有破坏; (3) 隐裂、楔状缺损、重度磨耗、畸形中央尖、阻生等病灶牙, X线片检查证明有根尖阴影存在或瘘道检查能证明病灶牙与瘘道关系密切, 提示要考虑牙源性皮瘘可能性; (4) 局部皮肤可见经久不愈, 间隙排脓, 凹陷呈喇叭口状的瘘口, 可触及牙根及骨面, 由瘘口插入牙胶尖摄X线片可显示瘘管趋向, 此时可提示病源牙部位; (5) 牙髓活力试验为阴性牙; (6) 患部皮肤活检无特异性, 呈肉芽肿样炎症改变。

3.2 关于病因分析

牙源性颌面瘘以青少年多见, 好发部位主要为下颌缘部、颏部。颏瘘的病因多为外伤和创伤、FDDC引起的下颌切牙根尖周炎。下颌缘瘘的病因为智齿冠周炎、龋齿、畸形中央尖所致下颌后牙慢性根类周炎引起。原因可能是青少年根尖孔比较粗大, 根管感染易扩散至根尖周组织, 且青少年骨皮质较薄, 当患牙根尖周骨质遭到破坏时, 脓液易穿破骨板, 穿出颊肌和皮肤形成皮瘘。

慢性根尖周炎急性期过后转为慢性, 形成破坏周围的骨组织和相应软组织的根尖脓肿, 脓肿多开口于牙槽黏膜上的相应部位成为瘘管, 严重者可在附近的对应皮肤处形成皮瘘。如鼻前庭瘘管病灶牙常见于上颌前牙, 鼻旁区瘘病灶牙常见于上颌尖牙, 颏部皮瘘病灶牙多见于下颌前牙, 面颊瘘常由下颌第一、第二磨牙慢性炎症引起。另外阻生智齿的冠周炎也可能成为病灶, 其特点是病灶牙与皮瘘的开口距离较远, 容易在口腔检查时疏漏引起误诊。中低位垂直型阻生的智齿更易引起瘘管, 冠周炎症的扩散方向多为磨牙后区, 先表现为骨膜下脓肿, 脓液沿着下颌骨外斜线扩散前行, 瘘管开口多位于颊肌与口腔前庭黏膜之间的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皱折处, 脓肿继续发展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薄弱处向外穿破形成皮下脓肿, 当穿破面部皮肤后可形成面颊瘘, 经久难愈。瘘口远离智齿时易将病灶牙误诊为第一磨牙, 尤其是第一磨牙存在病变时更易忽略智齿的问题[4]。因面部肿物诊断为皮脂腺囊肿的2例患者, 经外科门诊2次手术切除后迁延数年仍未痊愈, 来我科就诊经口内检查发现有低位阻生智齿, X线片显示存在牙周骨质阴影。经抗生素消炎后拔除智齿, 搔刮牙槽窝并进行瘘道搔刮, 面颊瘘2周后消失且后期未复发。

3.3 关于预防和治疗

牙源性皮瘘治疗关键是查清病因、去除病灶, 促进炎症吸收, 促进根尖组织愈合。对病灶牙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及时拔出反复发生冠周炎的智齿或无保留价值的残根、残冠, 可以有效的预防牙源性颌面瘘发生。单纯应用抗生素难以获得满意疗效, 必须在控制局部炎症的同时对患牙行根管治疗或拔出患牙、搔刮瘘道, 才能彻底的治愈牙源性颌面部皮瘘[5]。只有少数的患牙可以经根管治疗后保存, 多数需要拔除, 同时彻底清除病灶区的炎性肉芽组织, 根尖切除、牙槽窝搔刮、根尖搔刮及瘘道搔刮等手术的实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伴慢性颌骨骨髓炎的病例,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需进行骨髓炎刮治术才可彻底治愈颌面瘘。

循瘘寻源是牙源性皮瘘治疗的根本所在。口腔颌面部的皮瘘原因很多, 除了牙源性病因外, 甲状舌管瘘、先天性耳前瘘、腮裂瘘、慢性发脓性骨髓炎均可引起[6]。下颌病源牙明显高于上颌, 与病源牙尖位置和局部解剖特点有关, 下颌智齿冠周炎易形成颊瘘, 下磨牙区软组织比较薄弱, 下前牙牙根位置低且唇侧骨板薄, 根尖周炎症形成的脓液突破肌肉和骨壁而形成颊瘘或颏瘘。上颌尖牙根周感染易形成鼻旁瘘或内眦瘘。

部分患者出现延误治疗情况, 因为瘘管形成往往是在急性期过后形成并且距离病源牙有一定距离, 患者及医师均易忽视, 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 (1) 牙源性感染后只给予抗炎、脓肿切开而未检查口内及处理病灶。 (2) 反复感染患者自服抗菌药物而未就诊。 (3) 私人诊所义齿修复调后所致瘘管。 (4) 智齿冠周炎埋伏阻生误诊为磨牙或前磨牙残根、残冠。

治疗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预后, 在病灶牙确定后, 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可以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必须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检查、X线检查等综合分析, 制定最佳方案, 对于无保留价值的残根残冠、折裂牙、阻生牙及根尖病变范围较大的松动牙, 必需予以拔除。

医师应提高自身的诊治能力, 做到客观性、全面性, 找出病因, 给予及时对因治疗, 减少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 口腔科医师必须在诊疗过程中开展疾病预防和治疗知识的健康教育,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维护就医群体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海俊.牙源性面颊瘘60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5 (6) :378.

[2]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2-188.

[3]戴现梅.牙源性皮瘘的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7) :65-66.

[4]符绩文, 黄志权, 张沽霞, 等.下颌智齿冠周炎致面颊瘘的诊治[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 30 (3s) :85-86.

[5]李辰或.牙源性感染致颌面部皮瘘14例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10) :628.

牙源性颏部皮瘘12例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 年3 月~2015 年3 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2 例牙源性颏部皮瘘患者。 男8 例, 女4 例, 年龄10~33 岁, 其中, 30 岁以下9 例, 30~33 岁3 例。 患者均来自农村, 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 均多次口服消炎药。 3 例有多次行颏部切开排脓手术病史。 4 例有根管治疗病史, 但X射线检查显示有根管超填、欠填等情况, 且未及时进行根管再治疗。 病程5 个月~5 年。 临床表现为颏部形成长期不愈瘘口, 反复肿胀流脓, 2 例有牙外伤病史, 余无明显牙疼病史。患牙均存在不同程度松动, 咀嚼功能较差, 牙体变色, 均为死髓牙。 根尖X片均显示病灶牙根尖周不规则阴影, 部分阴影边缘见阻射线。

1.2 治疗方所有病例均常规行X线检查, 明确诊断为牙源性皮瘘。 这种皮瘘均由慢性根尖周炎所致, 病灶源是牙髓的坏死感染。 治疗上完善根管治疗术 (分别行根管长度测量、登士柏镍钛针根管预备、碧蓝根充糊剂及牙胶尖严密充填根管, 再行根尖片确认根充恰充) , 达到消除病灶源, 促进根尖周组织修复, 同期可切除瘘管。 也可根管治疗后观察一段时间再行瘘管切除术。 术后预防感染, 瘘管组织送病理检查, 最终确认诊断。

1.3 疗效评价标准颏部皮瘘切除术观察3 个月以上再做疗效评价。 治愈:牙齿咀嚼功能恢复良好, 颏部皮瘘切口组织逐渐恢复丰满, 无反复流脓肿胀症状。 X线片显示累及牙根尖区阴影明显缩小, 边缘阻射线变模糊或消失, 边缘可见到新的骨质增生;失败:牙齿咀嚼功能一般, 颏部皮瘘切口组织无变化, 局部反复肿胀流脓。 X线片显示累及牙根尖区阴影变大或无明显缩小, 边缘白色阻射线无明显变化, 边缘未见到新的骨质增生。

2 结果

研究样本共12 例, 均经根管治疗及手术切除瘘管, 结果:10 例患者于拆线后无任何症状, 术口愈合良好。 2 例患者术后局部开裂, 无溢脓, 无异常渗出, 判断为张力过大导致术口开裂, 再次减张缝合后, 愈合良好。 3 个月后均行X线检查, 原根尖区阴影消失或明显缩小, 边缘白色阻射线变模糊, 瘘口切口局部组织逐渐恢复丰满, 患者无诉肿胀不适。 治愈率100%。 治疗后根尖表现及病理图像见图1~3。

3讨论

本类型皮瘘影响外观, 经久不愈, 患者多次于门诊抗感染或切开排脓对症治疗, 效果不佳, 症状反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为门诊医生问诊的不全面及基层医生对牙源性皮瘘认识不够, 其二为设备的缺乏, 很多门诊未配备X线检查设备, 其三为患者文化程度不高, 自身不重视。究其根本是未曾考虑病灶源及对病灶牙的根治。病灶牙的早期确诊及合理治疗, 可预防颌面部瘢痕大面积形成, 防止创面炎症的扩散、蔓延及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和肉芽肿, 避免Ⅱ期手术造成的创面扩大[2]。

牙源性皮瘘多见于青年人, 本组研究30岁以下病例占75%, 原因为青年人创伤率较高、皮质骨较薄, 且根尖发育异常多表现在年轻恒牙。据统计, 颌面部窦道有6O%源于感染, 而其中感染来源于牙齿者占80%[3]。此类病变多为慢性过程, 大部分患者无牙痛病史。慢性根尖周炎是最常见的原因, 根尖部的感染扩散是慢性破坏过程, 中间可能伴随急性发作并导致不适。根尖感染物可突破根尖周骨质、骨膜、皮下结缔组织, 直接于对应皮肤形成瘘口。口腔颌面部皮肤瘘管比较多见, 病因各不相同[4]。因牙位不同形成的皮瘘也各不相同, 其中以面下1/3区域出现几率最高, 易发生皮瘘的牙齿是下颌切牙、下颌磨牙及上颌尖牙。颏部的牙源性皮瘘均来自下前牙感染, 继而发生牙髓坏死, 其化脓性副产物沿阻力最小的路径从牙根部到达皮瘘[5]。牙源性皮肤窦道的治疗关键是清除皮肤窦道的感染源, 即患牙的处理[6]。首先应确定病灶牙, 临床治疗中, 病灶牙与瘘管口可能不相对应, 需要采用X线片辅助检查、牙髓活力检查及瘘管探查等方法来确认。明确诊断后, 必须对病灶牙根管治疗。完善的根管治疗, 对防止再感染和皮瘘的复发、促进根尖病变的愈合具有重要意义[7]。根管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去除根管内的大部分感染物, 并通过充填根管、封闭冠部, 防止再感染。牙源性皮瘘进行单纯的抗炎治疗和外科局部瘘口切除治疗是无效的[8]。只有通过彻底的根管治疗, 才能使得病变的根尖周治愈。 根管治疗后须X线检查明确根管充填恰充, 因为根管治疗超填、欠填均不能杜绝根尖周感染或是再感染。 在皮瘘的病灶源已控制的情况下, 把病变的皮瘘组织切除, 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良好的外观外貌。 若病情较久, 颏部瘘管范围较大或明显畸形, 切除术后外观恢复相对较差。 对于有些病情历时更长且有瘢痕体质的人群, 应该在皮瘘愈合半年后视具体情况施行整形手术。 研究病例中2 例术后开裂, 原因是颏部瘘管长期反复脓肿, 颏部肌群及局部皮下组织溶解丧失, 切除瘘管至骨面, 术周组织张力较大所致。 另有报告称慢性瘘道、经久不愈的溃疡, 由于物理、化学、遗传等因素影响, 可能导致皮肤癌[9]。所以早发现、正确诊断、彻底治疗颏部牙源性皮瘘, 对预防并发症及愈后十分重要。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2例牙源性颏部皮瘘患者。结果颏部皮瘘行病源牙根管治疗及皮瘘切除术, 治愈率100%。正确的诊断和相应彻底的治疗可以治愈牙源性颏部皮瘘。

关键词:皮瘘,根尖周炎,根管治疗

参考文献

[1]谢占录.牙源性面部皮瘘28例临床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6) :487.

[2]赵炜, 胡砚平, 程筠.口腔颌面部皮瘘的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6) :410-411.

[3]赵皿, 肖明振.牙体病误诊误治[M].第2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于海俊.牙源性面部颊瘘60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5 (6) :37.

[5]Sisodia N, Manjunath M.Chronic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of dental origin[J].Ann Med Health Sci Res.2014, 4 (6) :962-964.

[6]Slutzky-Goldberg I, Tsesis I, Slutzky H, et a1.Osontogenic sinustracts:a cohort study[J].Quintessence Int, 2009, 40 (1) :13-18.

[7]刘伟宏, 欧阳芳瑾.牙源性皮瘘62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2, 12 (2) :178-179.

[8]岳松龄.口腔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81.

开窗减压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 08~2008- 12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198 例,男111 例,女87 例;年龄5~75 岁,中位数34 岁。所选患者术前检查均有面部外形改变,X线片显示病变范围涉及3 个牙齿以上或位于升支区。其中开窗减压术治疗45 例,刮治挖除术153 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组织学检查证实:其中角化囊肿88 例(其中开窗减压术18 例,刮治术70 例),含牙囊肿110 例(其中开窗减压术27 例,刮治术83 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

术前行X线片检查(图 1)。局部阻滞麻醉和(或)浸润麻醉,显效后在病变隆起明显处龈颊沟或牙槽突处作一长约3~4 cm纵向或梯形切口。切开黏膜,剥离后显露骨壁,去除1.5~2.0 cm×3.0~4.0 cm骨壁及囊壁。将去除的囊壁组织送病检。显露囊腔,去除囊内容物,保留腔内囊壁组织,视患者具体情况去除或保留囊腔内牙齿。将囊腔开窗口修剪成与骨窗大小一致,约1.5~2.0 cm×3.0~4.0 cm大小。将开窗口处口腔黏膜与囊壁组织对缝(图 2),留长线头,在开窗口处填塞碘仿纱条,缝合固定碘仿纱条团块(图 3)。术中保留术区涉及的所有牙齿,不作根切。术后定期复查(图 4)。

1.2.2 颌骨囊肿刮治术

常规对颌骨 囊 肿 进行刮治, 方法从略。视具体情况处置囊腔:上颌骨多作碘仿纱条填塞后鼻腔打对孔引流或与上颌窦根治术同时进行处置;下颌骨多做碘仿纱条填塞后口内引流,术后1 周开始更换碘仿纱条,直至骨腔愈合。

注:高密度金属影为囊肿塞固位卡环影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内局部疼痛或上下唇麻木情况,术后创腔感染情况。术后0.5、 1、 3 年复查骨腔骨质变化,患区牙齿及病变复发等情况。

1.3 开窗口的选择和处置

①开窗口部位选择:儿童患者囊腔内含有未萌出恒牙者,开窗口尽可能选择在最接近恒牙需正常萌出的牙槽嵴顶处,切口可做成梯形或弧形, 切口最高处即后期恒牙萌出部位; 成人患者一般选择在病变隆起最明显的龈颊沟或下颌磨牙后三角区。②开窗口大小设计:开窗口不宜过小,以免后期创缘组织增生使开窗口闭合。术者将开窗口设计成1.5~2.0 cm×3.0~4.0 cm大小,经观察无一例患者开窗口提前闭合。③开窗口处置设计:为了保持开窗口在囊腔完全闭锁前处于开放状态,术中将开窗口口腔黏膜与囊壁组织对缝在一起,形成窗口创缘连续黏膜覆盖,不暴露创缘创面,并在窗口处暂时固定碘仿纱条团块,1 周后去除,改为佩戴囊肿塞。每餐后去除囊肿塞,自行冲洗囊腔。清洁完成后再佩戴囊肿塞,直至囊腔闭锁至开窗口处即可不再佩戴囊肿塞。④开窗口愈合时间:本组开窗减压术病例囊腔最小涉及3 个牙位,最大涉及半侧下颌骨, 开窗口愈合时间最短为3 个月,最长为1 年。因样本数量,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此时间段可能不能代表一般情况。

1.4 囊肿塞的设计制作

在开窗术后1 周拆除开窗口缝线,暂不去除碘仿纱条。将开窗口处碘仿纱条向腔内压迫,使开窗口所有创缘暴露出来,取印模。以开窗口处邻牙为基牙,将开窗口处基托向囊腔内伸展约3 mm左右,形态、大小与开窗口完全一致。以热凝塑料或自凝塑料制作完成,局部有牙齿缺失可一并修复完成。囊肿塞完成后去除囊腔内碘仿纱条,教会患者自行佩戴与摘取囊肿塞,以后每餐后自行摘戴,直至囊腔闭锁至开窗口处为止。

1.5 统计方法

分别记录“开窗组”、“刮治组”2 组手术时间,术中岀血,术后疼痛麻木,术后感染及术后0.5、 1、 3 年复查局部复发等指标。对2 组指标数值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 χ2检验。

2 结 果

2 组手术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麻木等指标对比中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感染、局部复发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结合临床表现,开窗术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比传统刮治术具有明显优势(表 1)。

3 讨 论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病,早期无症状。患者多因面部肿胀变形等症状就诊,此时囊肿体积较大,骨破坏严重。传统囊肿刮治术需要彻底刮除囊壁组织,根切或拔除患牙。术区遗留较大骨腔,需长时间延期愈合,感染概率大,术中创伤大、岀血多,术后疼痛明显。若涉及下牙槽神经、眶下神经,因手术骚刮,不可避免遗留局部麻木不适。若为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可高达6.8%~62.5%[8,9],病变严重者常需切除病变区颌骨,植骨修复。对患者创伤严重,术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带来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开窗术手术方式简单、创伤轻微,术者容易掌握,术后复发率低,手术保留了残存颌骨及患区牙齿,后期功能恢复理想,膨隆变形的面部常可随囊腔消失而逐渐恢复正常。整个治疗过程患者无痛苦,对心理影响轻微。仅需患者术后长期自行佩戴囊肿塞及冲洗囊腔,患者多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经过一段时间坚持,患者会养成保持口腔卫生的良好习惯。

开窗术后囊腔逐渐缩小,最后在口内开窗口处形成一个小凹陷,一般不需要再手术处置(图 3~4)。对于混合牙列期儿童患者,邻牙难以作为基牙,囊肿塞固位困难者,可在囊腔开窗口处直接填塞碘仿纱条,不必将囊腔完全塞满。每10 d左右更换纱条,直至囊腔接近闭锁、内含恒牙接近萌出为止。因开窗口处有上皮组织覆盖,更换纱条几乎无痛苦,儿童患者多能很好配合。

颌骨囊肿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上皮细胞不断坏死脱落于囊腔中分解,使囊液渗透压升高,吸收周围组织水分,囊液不断增加。随着囊腔内不断增大的压力压迫囊壁,引起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压迫周围骨质,破骨细胞吸收骨质,使囊腔不断增大。开窗减压术造成了囊腔与外界的持续贯通,释放了囊腔内压力,囊腔内纤维组织在向外膨胀的压力消失后向心收缩,使囊壁形成向心方向牵引。周围骨质内成骨细胞活跃,修复性新骨生成。随着正常咀嚼、表情等功能活动,颌骨形态发生功能性改建,颌面外形逐渐恢复正常,而囊腔同时逐渐缩小,形成外形、功能恢复正常的良性循环。

开窗减压术对于单囊腔及多囊腔的较大牙源性颌骨囊肿,只需开一个窗口即可。临床观察,下颌骨大型牙源性囊肿开窗引流术后较上颌骨病变时间短,效果更理想,其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上颌骨囊肿常波及鼻腭管、上颌窦,含有纤毛柱状细胞的上皮都发生于上颌,而下颌非角化含牙囊肿衬里上皮几乎全为鳞状上皮有关[10]。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需长时间、大样本进一步研究探讨。对于发生在上颌骨的大型牙源性囊肿,若为成人患者,多需同时进行上颌窦根治术或直接在鼻腔开窗引流,一般不要使囊腔与口腔贯通。对于内含未萌出恒牙的儿童上颌骨囊肿适宜选择开窗减压术,有利于诱导恒牙萌出。总之,开窗减压术作为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诸多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值得在基层推广[11]。

参考文献

[1]李德伦,毛天球,李东,等.330例颌骨囊肿临床资料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4,8(4):227-228.

[2]Blanchard SB.Odontogenic keratocysts:Review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a case[J].J Periodontol,1997,68(3):306.

[3]李东.颌骨囊肿手术方法的改进[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2):258.

[4]曹建广,杨维东,雷德林,等.混合牙列期含牙囊肿保留恒牙胚的治疗[J].口腔医学,2000,20(2):91-92.

[5]杨志勇,潘爱娟.颌骨囊肿的灌洗治疗——附18例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2,11(1):95.

[6]August M,Faquin WC,Troulis MJ,et al.Dedifferentiation of odontogenic keratocyst epithelium after cyst decompress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3,61(6):678-683.

[7]Ertas U,Yavuz MS.Interesting eruption of4teeth associat-ed with a large dentigerous cyst in mandible by only marsupi-alizat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3,61(6):728-730.

[8]陈伟良,任材年,陈光晔,等.364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与预后的探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5,9(1):31-33.

[9]王洋,郭传.口内入路手术治疗下颌角升支区颌骨囊肿的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6):740-742.

[10]鲁大鹏,邢汝东,汤晓飞,等.细胞角蛋白(CK)13在含牙囊肿衬里上皮的表达[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4):401-404.

【非牙源性】推荐阅读:

上一篇:问题引导学习下一篇:信息压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