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

2024-10-26

眼见为实(精选12篇)

眼见为实 篇1

成语“眼见为实”的历史由来及传承沿用已久.足见人们对自己眼睛视觉能力的笃信无疑, 进而成为判断客观事物真象的最后的、唯一的标准, 此外还衍生出诸如“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见”等语句.作为一种人文认知常识和价值判断依据, 就常见、常有、常在的、人之目能及能辩范围内的“眼见为实”是可以成立的, 原本无可厚非.然而, 就物理科学原理而言, “眼见”是否“为实”, 其中有很多值得辩析和厘清之处.

“眼见为实”通常指的是在人眼分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客观存在, 刺激人眼通过视网膜把光、色、声、图等客观信息转换为电信息传递给大脑皮质视区的接收神经产生在人眼视觉中的映象, 从而得到“眼见为实”的感受.从物理学角度看来, 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着无可计数的宏观、微观、静止、运动、变化的事物现象.以人眼视觉分辩能力而言不可能真正明察一切, 不可能是‘实’即能可‘见’, 也不可能凡是所‘见’即是‘实’.

工具论的观点指出, 科学的知识和判断往往不能通过感官知觉而获得.眼睛的视觉作为最直接、最直观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并非绝对可靠, 因为这仅是一种感性认识.人眼视觉传递给我们的影像物景声光等信息也会遭遇空间尺度、运动速度、天候背景、视觉质量、心智品质等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 常常无法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人的判断失误和认知错觉也就或多或少的无可避免, 甚至于有时会得出与客观事实相悖的结论.因而也只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才能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判断, 故此, “眼见为实”虽属常理却非至理.

生活现实中不乏“眼见”未必“为实”的现象.

一、由汽车行驶速度看“眼见”未必“为实”

高中物理中有一常见题目.如图1所示, 当电视屏幕上出现一辆汽车匀速向前奔驰的画面情景时, 如果注视车轮的辐条转动, 有时会产生一些奇异怪悖的视觉感受.如, 虽是汽车向前行驶但会看到车轮有时“不转”或“倒转”……设汽车车轮上有八根对称分布的完全相同的辐条, 且电视画面每隔130s更迭一帧.试分析下列论述中有哪些是正确的?

(A) 若在130s内, 每根辐条恰好转过45°, 则观众觉得车轮不转动

(B) 若在130s内, 每根辐条恰好转过360°, 则观众觉得车轮不转动

(C) 若在130s内, 每根辐条恰好转过365°, 则观众觉得车轮倒转

(D) 若在130s内, 每根辐条恰好转过355°, 则观众觉得车轮倒转

分析如下:为便于理解, 此处可将车轮上的8根辐条分别编为1、2、3、…、8序号, 如图2所示.

如 (A) 选项所述, 假设某时刻汽车车轮情形如图2所示, 如果在130s时间内, 车轮上每根辐条恰好转过45°角, 则辐条1转到辐条2原来所在的位置、辐条2转到辐条3原来所在的位置……以此类推至辐条8转到辐条1原来所在的位置;由于车轮上每根辐条恰好转过的“45°”与车轮上相邻两根辐条的夹角“45°” (即360°8) 相等, 故此时人眼的视觉感受是“8根辐条位置未变”即“汽车车轮并不转动”, 但事实却是汽车整体向前行驶、汽车车轮是向前转动的.

同理, 如 (B) 选项所述, 如果在130s时间内车轮上每根辐条转过的角度θ=360°或者是θ=45°+45°×n (n=0, 1, 2, 3…) , 即车轮上每根辐条转过的角度是45°的整数倍时, 人眼的视觉感受仍是汽车车轮不转动、但汽车整体却是向前行驶.这种“汽车车轮仍不转动”的人眼视觉感受与“汽车车轮向前转动”、“汽车整体向前行驶”的客观事实完全相悖, 此时的“眼见”并不“为实”.

如 (C) 选项所述, 对于在130s内车轮上每根辐条恰好转过365°时的情形, 可仍以图2所示某时刻的汽车车轮情形为准, 并在图3中假设辐条1与虚线a、辐条2与虚线b、辐条3与虚线c……以及辐条8与虚线h的夹角均为5°.

当在130s内车轮上每根辐条恰好转过365° (相当于5°) 时, 则辐条1会转过365° (相当于5°) 而转到虚线a原来所在的位置、辐条2会转过365° (相当于5°) 而转到虚线b原来所在的位置、辐条3会转过365° (相当于5°) 而转到虚线c原来所在的位置……以此类推至辐条8会转过365° (相当于5°) 而转到虚线h原来所在的位置.由于车轮上每根辐条恰好转过365° (相当于5°) 小于车轮上相邻两根辐条的夹角45°, 故人眼整体观之的视觉感受就是汽车车轮向前转动着、汽车整体向前行驶着.这种“汽车车轮的向前转动”、“汽车整体向前行驶”的客观事实与人眼的视觉感受完全吻合, 此时的“眼见为实”成立.

如 (D) 选项所述, 对于在130s内车轮上每根辐条恰好转过355°时的情形, 仍可以图2所示某时刻的汽车车轮情形为准, 并在图4中假设辐条1与虚线a、辐条2与虚线b、辐条3与虚线c……以及辐条8与虚线h的夹角均为5°.

由图4可知, 当在130s内车轮上每根辐条恰好转过355° (相当于倒转5°) 时, 辐条1会转过355° (相当于倒转5°) 而转到虚线a原来所在的位置、辐条2会转过355° (相当于倒转5°) 而转到虚线b原来所在的位置、辐条3会转过355° (相当于倒转5°) 而转到虚线c原来所在的位置……以此类推至辐条8会转过355° (相当于倒转5°) 而转到虚线h原来所在的位置.如此一来, 人眼整体观之的视觉感受就是汽车车轮向后转动着、但汽车整体却是向前行驶着.这种“汽车车轮向后转动”的人眼视觉感受与“汽车车轮向前转动”、“汽车整体向前行驶”的客观事实相矛盾, 即此时的“眼见”不是“为实”.显然, 此题中只有 (A) 、 (B) 、 (D) 选项是正确结论.

上述现象的存在是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所致.“视觉暂留效应”指的是, 当人眼所看到的客观影像消失后, 人眼的视觉感受仍能暂时存留1/30秒到1/5秒.通常情形下, 面对汽车整体的向前行驶, 人眼对车轮的视觉只有“转动快慢”的感受而无“倒向转动”的怀疑——这符合人的认知常识.事实上, 汽车整体向前行驶时汽车车轮必然会向前转动, 且当汽车整体向前行驶达到某个速度值时, 汽车车轮的向前转动也必然相应达到某个转速值.在汽车车轮向前转动过程中, 如果某两个时刻人眼中的暂留影象的“差别”与车轮上相邻两根辐条的“角间距”满足一定关系时, 人眼便会产生车轮倒转的视觉错觉.此种怪异的视觉感受既缘于客观上汽车车轮的转动快慢, 也缘于主观上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因而, “眼见”未必“为实”, 也只有理性判断才能“避免“眼见为实”的困扰乃至谬误.

二、由红日东升、晚霞似火看“眼见”未必“为实”

文学上有好多描绘太阳颜色的语句词汇, 如, 晚霞似火、红日东升、朝晖绚丽、红彤彤的朝阳……突出的是太阳的“红色”.其实, “红”太阳仅仅是地球大气层给人类造成的一种眼睛的视觉错觉.太阳在本质上的、科学上的颜色并非“红色”, 而是“白色”, 即应该是“白太阳”而不是“红太阳”.此处人眼对太阳颜色的“眼见”并不“为实”.物理科学的研究表明,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高温炽热的汽态球体, 在其内部持续着剧烈的热核聚变反应过程, 源源不断地辐射出包含一切波长 (或频率) 成份的可见光波 (即白光) 以及高能电磁辐射.由于地球大气层和地球引力的存在, 使得地球大气层范围内存在着不同密度的气体分子以及其它杂散的宇宙尘埃微粒等等, 当它们本身的尺寸以及它们之间的间距与太阳发出的白光 (可见光) 中某些颜色的光波波长满足一定关系时, 即可产生改变光波传播方向的散射现象.

我们知道“瑞利定律”描述了光的散射现象, 光的散射强度与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在各种颜色的可见光中, 蓝光、紫光的波长最短, 最能满足被大气层散射的条件, 因而经过大气层时的散射现象也就最为明显.当我们正对太阳观察时, 引起人眼视觉感觉的主要是除去被大气层侧向散射的蓝光、紫光之外的其它色光, 也就是经过大气层直接射入人眼的可见光, 而这些能够引起人眼视觉感觉的光与所经大气层的厚度有关.由于早晨、中午、黄昏三个时刻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的厚度不同, 对蓝光、紫光的散射程度也就不同, 如图5所示.早晨与黄昏时刻, 阳光穿过大气层的厚度比中午时刻大得多, 地球大气层对蓝光、紫光的散射程度强得多, 蓝光、紫光进入人眼的成份少得多, 故而早晨和黄昏正对观察到的“朝阳”和“夕阳”呈红色, 此即所谓的“红太阳”的来由.而中午时分正对观察到的“午阳”呈白色, 因而, 无论是口语表述还是文字描述从无“红色午阳”之说.此处所谓的“红太阳”, 无非是由于地球大气层的散射作用使得人类不可能沿同一方向、同时感受到太阳辐射的全部可见光, 从而造成一种人眼视觉感觉上的“差异”和“欠缺”, 但是其科学意义上的本来面目仍应是“白太阳”而非“红太阳”, 二者并无矛盾.如此看来, 人眼对太阳颜色的视觉感受也是“眼见”并不“为实”.

此类事例多不胜举, 任何对“眼见为实”的轻易否定和笃信都失偏颇.成语“眼见为实”的成立需要前提条件的支持, 其虽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却未必能经得起物理科学原理的推敲.如果能在物理教学中加以科学的辩析, 必然有益于培养、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眼见为实 篇2

比如,在远处看轨道上的两辆火车,你就会产生错觉,以为他们会相撞,但是你错了,它们永远也不会相撞。再比如,你在沙漠中看到了一些花花草草,但它们都是假的,你要一下冲上去你就惨了。

我在说几件事情吧。你看足球赛,每一次比赛前不都要唱国歌吗,但是西班牙队,他们就是不唱,连编都不编一下,只会站着,媒体就说:“他们不爱国”。你再去看看美国nba篮球巨星乔丹,他带领梦之队在奥运会上发挥出色,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站上了冠军领奖台,乔丹就把美国国旗披在身上,大家就认为他很爱国,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西班牙他们之所以不唱歌是因为他们的国歌里根本没有字,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唱,总不能瞎编吧,乔丹他为什么披上国旗,因为他的私人赞助商是耐克,但是他们的球队赞助商是锐步,耐克给了乔丹很多钱,让他什么时候都要穿耐克的衣服,但是这回代表国家站上领奖台,肯定要穿锐步,他该怎么办,他就想到一个办法,穿上锐步的的衣服披上国旗,让耐克和锐步的人都以为他穿自己的衣服。

你会觉得这些离我们很远,但是你又错了,这些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可能发生,我的作文老师就上当过,他小时候洗衣服没洗衣液了,就去买了名牌洗衣液“金力”,买回来洗了半天都没洗出泡沫,半瓶都下去了,还是没有泡沫老师就想是是上当了,结果仔细一看,哪是名牌“金力”,是冒牌“金刀”。这些事情有许多,比如把康师傅看成康帅傅等等。这些我们看的见还好,有一些我们看不见,比如香肠里放瘦肉精,有人付给你假钱这些我们都看不见。如果我们要抵御他们,就要从自己做起。

尼日利亚:眼见为实 篇3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前驻尼日利亚大使王永秋。采访过程中,他手机的铃声不时打断我们的交谈。他歉意地说:“我刚卸任回来,别人告诉我有不少记者都在打听我,想就人质事件采访我。”我内心非常感谢王大使,因为他把百忙中接受采访的机会优先给了《世界知识》。

凭什么有“大国心态”

都说尼日利亚人普遍有一种“大国心态”,这种说法得到了王永秋大使的印证。其实,“大国心态”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褒贬色彩。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积极作为、主动承担义务、主持正义,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但如果自恃强大、无视国际规则、井底观天,那么这种心态就不可取了。

在非洲,尼日利亚应该算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了。它的国土面积为9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1.4亿(2005年)。从人口来说,它是非洲最大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每五个黑人中就有一个是尼日利亚人。

尼日利亚人的自信还来自于它丰富的矿藏资源。尼已探明矿藏30多种,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352亿桶,日产原油250万桶,为非洲第一、世界第十大产油国。目前尼外汇收入的95%、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80%、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来源于石油行业。尼已探明天然气储量5万亿立方米。煤的储量约27.5亿吨,为西非惟一产煤国。除此之外,还有锡、高磷土、石灰石等,森林覆盖率为17%。据王大使讲,尼日利亚原为农业国,上世纪70年代起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80年代后,随着国际市场油价下跌,尼经济陷入困境。1995年起,政府对经济进行整顿。2005年,尼加强石油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开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取得一定成效。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95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7美元,经济增长率为4.8%。综合地位在非洲比较靠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丰富的资源并没有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富裕的生活,社会矛盾还较突出,这也是尼日利亚安全状况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王大使出使尼日利亚三年多,对尼日利亚人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说,尼日利亚人智商高、很聪明,关心政治,喜欢侃侃而谈。1986年,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此外,尼日利亚在数学、医学、法律、电脑软件等方面的人才也遍及欧洲、美国。上世纪70年代,当我们中国的高速公路还不发达时,尼日利亚已经有了高架桥。

在地区事务中,尼日利亚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倡导西非地区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出任非盟主席国,在解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苏丹等国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事务中,尼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奥巴桑乔称两国关系处于“最好时期”

对于中国来说,尼日利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独立之初,尼日利亚奉行与西方接触的政策,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开始向东看,努力同中国、韩国、印度发展关系。1972年同中国建交。最近三年来中尼关系发展迅速,尼方认为中国发展如此迅速,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2004年11月吴邦国副委员长访尼,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尼,两国关系发展很好。2005年4月,奥巴桑乔总统访华,此行被他称为“1999年执政以来历次出访中最成功的一次”。在政治上,奥巴桑乔总统认为目前两国关系处于“最好时期”。曾经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明了尼日利亚对中国的了解在逐渐加深。曾有一名来过中国的官员感慨地说:“原来我们以为自己在世界上排老三,在美国、英国之后,现在才知道我们排第四了,你们中国超过我们了。”

中尼两国的经贸合作近三年也有较快增长。据王大使介绍,2003年,中尼贸易额为18.5亿美元,2004年为22亿美元,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数字为28.3亿美元。目前尼是中国在非洲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尼在中国对非出口中排名第二。2006年5月26日,中国与尼日利亚共同合作开发的莱基自由贸易区投资环境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尼商务部部长伊德里斯·瓦齐里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自贸区已经于当年5月11日在尼日利亚正式动工,这是中尼两国合作开发的第一个自贸区。

中尼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目前发展前景良好。2004年中国开始从尼进口石油,平均每天8万桶,2006年估计是每天13万桶。在区块合作方面,中国公司在尼石油开采的招标中中标,如果进展顺利,中石化将在2008年拿到第一桶油。此外,中尼双方在工程承包、土木建筑、农业灌溉和通讯方面的合作进展也非常快。现在在尼日利亚有17家较大的中国公司,中国政府正式派出的从业人员已达800多人。包括这些人员,目前在尼的中国人多达2.5万~3万,主要集中在拉各斯。

“你走了,我不太高兴”

谈到尼日利亚,王大使忍不住要说说他与奥巴桑乔总统的交往。他说:“总统是位政治家和外交家,在非洲政坛非常知名。”1999年他靠民选当选总统,执政期间注意实行民主,在国内推行经济改革和私有化;在外交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赢得了较高的威信。他作风干练,有浓重的军人作风。

王大使每次约见总统只不过20分钟左右,但效率很高。总统没有秘书,遇到急需处理的事情就亲自打电话给相关部长,布置工作。“我非常欣赏奥巴桑乔总统的做事风格,我们性格相投,都比较求实,脾气直爽、不拖沓。”有一次,王大使访问河流州后回来拜见总统,反映了那里的香港公司经常被当地人骚扰的情况。总统听后,立即打电话给河流州的州长。一个星期后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任职的三年多中,王大使与奥巴桑乔总统单独见面的次数多达60次。在见面中,俩人更多是谈及双边关系和经贸合作问题。总统表示:“希望更多的中国公司到尼投资,这样我们可以更多地学到你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带动我们的经济发展。”

中国大使与总统的关系不一般,这是尼日利亚的部长们都知道的,但是最初尼外交部还因为中国大使不通过他们而直接找到总统感到不满,后来也就逐渐习惯了。而其他国家的大使是绝对不可能在任期内有这么多的机会见到总统的。至于其中的原因,王大使说:“我之所以能有这么多机会与总统见面,倒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能耐,而是因为我们谈话比较投机,性格相近,更重要的是总统本人重视与中国的关系,重视与中国加强经贸关系,并对中国寄予很大希望。”

在王大使的辞行拜会上,奥巴桑乔总统的一番话让他非常感动:“胡主席来访时,我们的外长跟你们的外长说了,中国大使最好在我2007年5月执政任期结束后再离任。你走了,我不太高兴。不管将来我们俩在什么地方,我都希望我们继续关心和推动两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

前不久,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组织了一次报告会,有一百多个企业的代表参加,王大使用了45分钟介绍了尼日利亚的情况,与会者反映非常热烈。他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界有可能出现“尼日利亚热”。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在那里开设的自贸区三期工程完成后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一些中国公司将陆续去投资建厂。

眼见为实 篇4

俗话说:“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目前, 我们《电子线路》的教学活动就让学生处于“耳听为虚”的状态, 所以他们才会觉得艰涩难懂, 深奥抽象。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不再“耳听为虚”, 而“眼见为实”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归纳出了如下四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并取得了良好实际效果。

一、实物展示法

俗话说:“看得到才能想得到, 想得到, 才能做得到。”《电子线路》课程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介绍了分立元件二极管、三极管, 而学习电子技术得从元器件起步, 因为元器件是构成任何一个电子电路的基本元素, 相当于一栋大楼的水泥、钢筋、玻璃等基础建筑材料, 后序所学电路的功能是由各种元器件有机组合后实现的, 没有元器件就没有电路的功能。然而我们的学生是从初中上来的, 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那么, 如果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是“纸上谈兵”式地讲授它们的结构, 工作原理和主要特性就会显得深涩、抽象、枯燥, 学生听起来也非常费劲, 无趣。

因此, 在上课之前, 教师最好能让学生见到实物, 让学生知道其为何物。主要途径有:一是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 发给学生人手一个, 自己观察“长相”;二是找一个旧收音机或其他电子电器, 打开外壳后观察里面的电子元器件三是带学生走进一家元器件商店, 在那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元器件实物, 可以对形形色色的元器件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 并与书中学到的元器件知识一一对应, 这样就会有利于元器件的理论知识学习。

二、实验观察法

自古以来, 教育工作者为给学生以形象的知识, 通常都是把实验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对于我们《电子线路》教学是同样的, 实验必不可少。我们在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 学生多数会半信半疑, 不甚其解, 这时, 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说话。课堂上我们用直流电源、开关、电阻、灯泡和二极管组成的简单实验电路:实验过程中, 分别将电阻和二极管的两个接线柱对调后接入电路中, 让学生从中观察现象, 从而发现电阻的两个接线柱对调后现象不变, 而二极管的两个接线柱对调后现象发生变化的, 从中总结出晶体二极管的特性:单向导电性。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眼见识到了, 就能非常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晶体二极管的这一特性, 无需太多的讲解。

三、多媒体演示法

现代先进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 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 因此, 根据电子线路教学内容特点, 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一些flash动画为教学服务, 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赋予动感、情趣, 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 用眼去看、用耳去听, 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 可以加强学生记忆,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晶体三极管在《电子线路》中相当重要, 但凡放大电路中都会有它的身影, 因此, 在开始讲到晶体三极管时就可以用幻灯片演示其实物;而在讲到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时, 由于这部分内容是重点, 更是难点。实践表明:光是靠口头讲授, 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就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来演示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哦,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四、仿真教学法

《电子线路》是专业基础课程, 有一定量的关联计算, 而这部分内容对于从初中毕业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 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运用形象的手段来讲授相关的内容。仿真教学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用EWB (Electronics Workbench) 进行仿真模拟实验, 将仿真实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 实验过程非常接近实际操作的效果, 它使抽象的专业知识形象化而又不失其专业特性。具体操作是根据所学电路的原理图, 用EWB模拟连接电路, 确定电路中的各元器件参数方便的更改电路和元件参数, 更快更好的了解电子电路的各种性质, 对照电路设计要求更改相关元件参数, 对电路进行仿真运行, 观察所得的变化。最后通过与理论计算进行对照比较, 分析运行的结果, 学生印象深刻, 效果不错。例如在讲授反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时, 运用EWB软件画出的电路图进行仿真演示, 通过设置元器件的参数, 让学生观察仿真波形。然后通过更改某个元器件的参数, 再次观察波形, 通过波形的变化学生能够领会理解这一电路的特点并且学会简单的应用。

五、应用实例法

《电子线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其中包括的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 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如果让学生能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话, 学生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会大大地提高。例如在学习到三极管的放大电路时, 我们可以列举平时学生了解最多, 也看得最多的扩音器, 通过分析扩音器的电路图, 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三极管放大电路及其应用。又如我们在讲到晶闸管的时候, 学生对其不甚了解, 所以就以一个简单的应用实例引入新课:防盗报警器 (如图所示) , 当开头S闭合后, 电路处于值班状态, 晶闸管的G极被B、D间导线短路接地而使晶闸管截止。当短路导线被弄断时, 电源经R1、R2的分压使G极获得触发电压, 晶闸管导通, 防盗报警器即发声报警。学生在听完讲解后往往会很感兴趣, 在兴趣的引导下再学习晶闸管的知识, 效果会很好, 课堂效率会很高。

体会“眼见为实”-谈毕业答辩 篇5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虽然课本上早早知会过他的本意,但是当我们自己真的体会到的时候还是会那么震惊的。

所谓的很久很久之前就听年长几届的人说,毕业设计很难做,相当重要之类的,也听说毕业答辩老师不会为难你,一辩过了就没问题了。可是当事情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怎么就完全颠倒了。

早早的开始做毕业设计,大三就开始酝酿,做到毕业人家过了,我还在修改。人家大四前一个月要答辩了才刚刚开始做毕业设计,而且设计内容就是写了本设计说明书,还是所谓的“借鉴”、“参考”之类。而且轻轻松松的第一次答辩过之。更有甚答辩前一个星期才开始做。当然这些人是相当难的了。再回首自己,做的不比别人差,完成的不比别人早,修改的次数不比别人少,还是不让你过。不就是咱们设计的内容你们老人家看不懂么,说什么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还给你来个设计课题之外的问题,另外还搞娱乐节目似的将别人的正确答案重复一遍,并且加上一个问号。不懂就不要瞎参合嘛,都一大把年纪了,怎么不跟自己身边的.人学学呢。搞了几十年的老掉牙了的课题拿出来,设计来设计去。每天举着创新的口号,自己的观念还是那么闭塞。年轻老师搞个新点的课题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

开题报告如此,毕业设计答辩亦是如此,前面同学刚开始有点兴趣就让他多讲点,你们好多参合点是吧。拜托,人家准备不够充分呢,你问这么多不是吓人家吗。然后等到我们小组答辩了,一看不怎么懂,又看看要吃饭了,就一句“讲重点”,一分钟不到就让你下来。这是在答辩啊?也不看看人家准备好的东西,就算你不懂也别把人家赶下来呀。这算什么,懂不懂尊重人啊,懂不懂礼貌啊,还为人师表了。

悲哀啊,真的是盲目的悲哀。大学四年,学校给我的良好形象就这么毁在你们这么两个“老人”身上了,沉淀淀的我走了,却不同于我沉淀淀的来,我叹一叹气,不留下一丝好感。

往事已矣,苦昨日之惘然,逐明日之朝夕,搏击长空,掀起千层浪。

眼见一定为实? 篇6

而事实上,有时候你亲眼所见的,还并非就是真的。比如说,你亲眼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但真的是太阳在动吗?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日出日落的现象不是太阳在动,而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球自转引起的。可是,我们的知识说服不了我们的眼睛。日复一日,我们的眼睛,还是固执地向我们展现着太阳东升西落的景象。

就像我们总是不能避免犯错一样,我们的眼睛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聪明和忠实,它们也会错!

形形色色的视错觉

眼睛如果犯错,就被称为视错觉。

看看图①,两条线中,你认为那条线更长一些?即使告诉你这两条线是一样长的,你大概也不会相信。你会坚持认为上面的那条线更长一些。那么用尺子量一量吧。

图②,仍然是两条线,你认为哪一条更长些?更远一点的那条更长是吗?你的眼睛又骗你了,这两条线还是一样长的。

图③,垂直的和水平的线,哪一条更长些?没错,确实是一样长的,可是,实际上,我们通常会认为垂直线更长一些。

人类观察的结果总是带有某种局限性,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而这一些不真实客观的视觉现象就是视错觉,它是指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使误认物象,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心理学家一直努力地想要揭示所有情形下的视错觉的秘密,并且也颇有所得;但是,一些解释并不能使每个人都满意,而且还有很多现象是没有找到解释线索的。不过,不管结果怎样,我们不妨跟随心理学家的思路,来了解一下人类在破解视错觉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从而也能获得一些有利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启示。

眼球的移动是原因吗?

关于视错觉产生的原因,最早提出的是眼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了取样的误差,从而产生了各种知觉的错误。

我们来看看图①,它被称为缪勒—莱尔错觉。

根据眼动理论,我们似乎能解释缪勒—莱尔错觉——由于箭头向外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大的眼动,箭头向内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小的眼动,因此前者看上去长一些。

根据这种理论,我们似乎还能解释图③,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

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近来的一些研究却发现,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例如,用很快的速度呈现刺激图形,使眼动无法产生,或者用稳定图像的技术,使图形的网膜映像固定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照样会出现视错觉。

神经的抑制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波根多夫错觉(见图④),看上去3条线段并不属于同一条直线。

在学术领域,由于这种理论在解释视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起来,因此,曾经备受赞誉。但是,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人们仍然看到了位移。这,是用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无法解释的。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认为视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是常性误用和深度加工理论的主要观点。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当距离改变时,网膜投影的大小也相应发生改变,而知觉到的大小却相对不变。当环境提供了深度线索,使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也就是使它们的显现距离发生变化时,虽然网膜的投影大小不变,但人们会把知觉三维世界的方法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就会引起错觉现象,把“远处”的物体看得大些,而把“近处”的物体看得小些。以庞佐错觉为例(见图②),画面上的两条线段,其长度实际相等,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也相等,但是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估计了物体的距离,因而把“远处”的线段看得长一些。

常性误用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它的影响颇大,但有些事实仍然不能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图⑤事实上是缪勒—莱尔错觉的一种变体,上下两条线段相等,但由于附加图形的影响,人们把下面的线段看成长于上面的线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箭头和“>”形提供的深度线索,而视错觉仍然出现了。可见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充分原因。

不可忽视的文化生活因素

人们在对缪勒-莱尔错觉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文化生活的经验在视错觉的产生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家认为,在缪勒—莱尔错觉中,人们所以会把带“>”头的直线看做比带箭头直线离更远,从而把“>”头的直线知觉为较长的线,这是有一个假定的前提条件的,即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在多年的日常生活里积累起了对直线、锐角、拐角的知觉经验。再具体一点的说,我们对房间、建筑物的边和角的知觉经验让我们产生了上述的视错觉。

在南非有一个祖鲁人的部族,他们生活在一种“圆”的文化中。祖鲁人的日常生活中极少能碰到直线,他们的棚屋像一个圆的土堆,村落中的棚屋亦排列为一个圆圈,没有直的道路或方形的建筑,他们使用的工具和玩具也都是弯曲的。

典型的祖鲁人对于缪勒—莱尔错觉没有任何体验,他们或者认为两条线一样长,或者认为“>”头直线稍稍长一点。这似乎可以证实过去经验和知觉习惯在人类知觉中的重要性。

可是,和许多心理学问题一样,我们还是不能下最后的结论,因为一些新的解释线索又被提出了。人们认为,缪勒—莱尔错觉可能还受到人对直线末端位置知觉的影响。因此,外观的大小和对直线末端所处位置的不同理解可能是出现错觉的综合原因。

尽管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单独用来解释所有的产生视错觉的现象,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那就是我们看到了什么,其实并不仅仅是眼睛的事情,也是大脑的事情。当我们在知觉一件事物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很多我们自己的需要、期望、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过去的经验等等。也就是说,眼睛如果对我们撒谎了,那并非是眼睛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大脑才是那个真正的主谋。

“化虚为实式”作文开头备受青睐 篇7

一、用具体的人和事来揭示较为抽象的话题, 使作文内容形象生动作文材料展示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 然后作文: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 白云两片, 蜂鸣与蛙唱四两, 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 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 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做身材的修饰, 雷为我劈去放肆, 雨为我洗去尘土, 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事、是抱怨、是黑暗, 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你的感悟或见解。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可多角度立意的材料作文, 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珍重生命。

审好题之后, 可得出不同的立意。下面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在挫折中经受磨炼”, 采用“化虚为实法”来进行作文开头训练。

[学生习作]

郭晶晶没有因为腿骨手术后遗症而气馁, 因此成了一代跳水女王;黄秋生没有因为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而退缩, 因此成了一位电影巨星;史玉柱没有因为事业的失败而放弃, 因此成了过亿家产的富翁;小树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报怨, 因此长成了苍天大树。

[评析]这样的作文开头, 将“在挫折中经受磨炼”这一话题引用了社会热点中具体的人和事来表现出来, 语言形象, 有气势且有说服力。而对于材料作文而言, 把材料的内容巧妙地组成作文语言中的一句, 更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揭示作文抽象的话题, 使作文内容形象生动 (作文题目见作文材料展示一)

从作文材料展示 (一) 中的话题“在挫折中经受磨炼”进行延伸, 展开以“挫折”为内容的作文开头训练。

[学生习作]

挫折是夏日里的艳阳, 毒辣辣的, 却磨炼着我们的毅力, 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挫折是冬日里的雨雪, 冷飕飕的, 却锻炼着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壮;挫折是小树身边的风雨雷电, 却使它变得更加青翠光鲜。

[评析]本篇开头采用的大自然界中经常可见的景物来揭示如何“在挫折中经受磨炼”这一抽象的话题, 让阅卷者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一种坚韧的情感。

作文材料展示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 然后作文:

游山时, 发现黄山松大都是矮矮的, 树叶扁扁的。导游解说, 黄山每年七成左右的时间是雨季, 山顶之上少见阳光, 于是松树就很难长高;而在平地上, 有阳光雨露, 松树棵棵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也许黄山上的奇松其实是一种病态之美, 是“长不高的无用之‘材’”。与我同去的母亲, 看罢黄山上的松树,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要是这样树干扭曲的, 矮矮的松树长在自家的承包山林里, 定然砍了, 变成柴火了。这样的树, 取不了材, 留它作啥呢?

上面这段文字,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800字。

根据材料可得出作文话题为“位置与价值”, 然后采用“化虚为实式”的开头来进行作文训练。

[学生习作一]

老鹰与鸡群一起长大, 而雄鹰不复, 投入悬崖, 则翱翔蓝天;虎入笼中, 兽威不再, 重返旧林, 则咆啸四方;叶扁矮松, 生于承包林, 无用之“材”, 长于黄山则成为奇松。由此观之, 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地方, 方能绽放光彩。

[学生习作二]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虎啸深山, 驼走大漠, 因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小桥流水, 蝉吟虫唱, 斗转星移, 珍宝古玩, 因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造就了美景奇观。

[学生习作三]

泰山奇, 华山险, 黄山绝, 峨眉秀, 玫瑰艳, 百合香。

你是大家闺秀, 我是小家碧玉;你有芙蓉美貌, 我有诗书自华;你驰骋政坛, 跃马商界, 我琴棋书画, 吟诗作对……我们在自己的位置都可以展现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评析]这几篇作文开头, 都以自然界的生物引入, 对话题“位置与价值”作了形象生动的诠释。

高中语文课改要化虚为实 篇8

关键词:语文课改,化虚为实,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改要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突出“三维”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教育规律,继承正确理念和模式,借鉴和吸收新理念、新教法,在继承中扬弃,在借鉴和模仿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摒弃虚套,实实在在,全面提高质量。

一、要化虚为实,落地生根

新课改使教师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不受考试内容拘束,多了一份潇洒,使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任何事物超出了限度,就会过犹不及,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过分的自由虚化现象会损害教学的实效。一是教学目标设置过于玄虚,无法使语文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目标完全实现。设置目标动辄培养什么精神,什么情感,具备什么能力,大而全,课堂上难以得到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得不到落实,工具性的东西被忽视。占用大量时间分析文本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如,字音的认读、词句的积累及其运用等,结果是课堂显得很热闹,很好看,而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没有提高,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力求具体,有可操作性,便于落实。二是教师评价虚。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多是简单的“答得对“”答得不错“”活动很好”等简单的定性分析,而缺少关注过程的实质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笼统的赞扬和否定都无助于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或克服不足。对学生评价要力求具体,看到亮点, 指出不足,对思维的过程、品质作出恰当的评价反馈,以利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是课堂形式华而不实。许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煞费苦心地设计了许多活动,诸如,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令人耳目一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热热闹闹,气氛非常活跃。运用得恰当,也不失为好的形式,但倘若把课文搁置在一边, 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 教师又缺少随机点拨,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只让人感觉到热闹得空洞,那无疑是一堂失败的课。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讲,用什么方法最好,我们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加以衡量。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各行其是,但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一味地花力气在活动中求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二、要相得益彰,合理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讲授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诗文,大量制作、放映相关课件,虽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要求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 时,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部分片段,就是为了通过具体形象与抽象词语的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写贾府的繁盛和人物的不同性格,而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放映电视剧《水浒》的影视资料,也只能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大风雪,以及大风雪如何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目的都是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借助多媒体影视画面,只能更多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写什么”的理解,而对“如何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用什么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运用多媒体教学,务必使立足点回归到文本,探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要突出主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思维特征从深层次挖掘他们的潜力。要创设学习情境,用文本自身的丰富感染力,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的需求。例如,在讲析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 引出“推敲”二字的故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该用 “推”还是“敲”。当学生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环境中时,他们因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学生家住城市, 出于安全的需要门都从里边扣上,不“敲”难以进门;有些学生家居乡村,晚上门上锁迟,为了不影响邻居和家人的休息,悄悄推门进去更方便;还有些学生,当自己犯了错误不敢回家时,怎么也不能 “敲”门而进,以免被家长发现。通过深入的思考讨论就会明白,词语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心态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主体地位就会完全凸现出来。这样,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见为实 篇9

辽宁南票的赵梅和妹夫侯连华, 曾做多种买卖:如开小旅店, 小饭桌、麻将馆、烤羊肉串等生意。虽然也没赔, 但利润较低, 难以扩规模。考虑到自身生意的技术含量小, 所以难以做大, 便想找一个有相当技术含量的生意, 能长久地干下去。他们想到熟食, 做好了能有相当市场。后来在网上看到熟食技术传授的有很多家, 怎么能找到可靠一点的? 因为网上的虚拟事情很多, 怎么识别真假优劣呢? 他们反复比较, 看到长春的厚德福比较可信。因为它不仅产品多达60多种 , 还有十多家实体店 , 更有规模挺大的厂房车间。看到网上的照片, 尤其是现场操作视频, 学员的学习过程, 都是现场录像, 不像照片可以作假。而大多数加盟网站, 不仅没有视频, 就连照片, 都没有学习现场, 甚至都避开学习现场。为此, 他们认为:凭这视频, 就可以相信没有错。结果, 他们来到厚德福, 无论是店面, 还是厂房, 还是正在学习的学员, 都和网上说的不差分毫, 这还有啥怀疑的?

看到厚德福真是中药酱制认定其货品大有市场

徐州铜山区的李志成, 一直打工。后来看到当地几家酱肉卖的挺火, 便也想搞酱肉。网上一查, 酱肉加盟企业在家乡附近就有不少, 他都没太相中。后来看到厚德福中药酱制, 基本不用添加剂, 心中不由一动:因为当前食品添加剂太多, 为了追求利润, 增加口感, 不惜滥用各种添加剂。什么上色的, 增香的, 去异味的, 哪管人的健康如何? 只要吃不死, 啥都敢用。所以导致国人谈虎色变, 极其敏感多疑。为此, 他看到了厚德福中药酱制的市场前景。到长春一看, 配料间的中药大柜橱, 摆满了中药的大瓶罐。也看到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 亲手配料, 粉碎, 制成料包。他信服地加盟了!

中药酱制但没有中药味厚德福酱肉香味浓

河北张家口市的李峰、孙晓华, 原来干过毛线批发, 开过中型小客, 后来由于生意不太好做了, 便想做熟食。他们看到厚德福的中药酱制, 也知道这是绿色健康的工艺, 但不知有没有中药味。如果中药味太浓, 虽然绿色了, 但口感若不好, 还是没市场。为此, 他们在日照市看见了一家厚德福的加盟商, 干得不错。便尝了尝产品, 发现不但没有中药味, 还很浓香, 自然放心了。夫妇俩便欣然来到长春。

让朋友来厚德福悄然考察回音说确实有店又有厂

内蒙古牙克石市李树芳夫妇, 干过洗浴、服装, 后又干过筷子加工批发, 由于市场不景气, 便想搞熟食。网上找了几家, 但有的不教配方, 光卖料, 卖产品, 而且虽然附近也有这样的企业, 但考虑到, 酱肉还是东北口味好。只是网上看的虽然很实在, 但不知实际会怎样。也巧, 他们在长春有一朋友, 生意做得挺大, 应该是内行, 便托他到网上提供的店铺位置看一看。那个朋友到华正批发市场、普阳街农贸市场、 欧亚超市看了一番, 回信说:不仅都有店, 还卖得挺红火, 让他们一百个放心。于是, 夫妇俩欣然来到长春。

看《现代营销》杂志八年发现厚德福年年发展壮大

安徽宿州的张桂风, 一直在温州打工。他对熟食感兴趣, 特意在肉联厂打工。这期间, 他一直订阅《现代营销》杂志, 有八年之久。阅读中, 他发现《现代营销》报道的一些企业, 有的广告做一年半载就不见了, 说明经营不力, 大有可能夭折了。厚德福不然, 越干规模越大。通过每期的杂志报道, 可知不仅直营店由几家变成十几家, 厂房还由原来的租房, 变成了自建厂房, 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车间多设备全。一看就是经得起市场竞争的企业, 没有真技术, 是不可能达到这规模的。为此, 他不再打工, 选择了来厚德福加盟学习。

沈阳考察无厂又无店还是长春厚德福为正规企业

黑龙江安达市张永胜、陈佳, 一直在北京打工。后来看到北京的衣食住行也太昂贵了, 无法再干下去, 便回到家乡创业。他们相中了熟食项目, 看到很多家都能教技术。先到沈阳考察。网上 说的是名牌企业, 到那一看, 地址在居民小区, 住在一楼。进去一看, 是住屋, 几十平米。里面一小厨房, 货品都是现做。做了鸡爪等几样货, 一尝, 味道不正, 根本不像说的那样, 咋说俩人也不信了。后在网上看到厚德福, 有厂有店, 还让随便品尝, 便来到长春。果然如此, 便打消了准备去南方考察的想法, 加盟学习了。

厂址:长春市绿园区长白公路零公里厚德福食品公司网址:www.holdfoods.cn (含加盟视频) E-mail:holdfoods@vip.qq.com

厚德福官方微信平台二维码

眼见为实 篇10

所谓“眼见即说”,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人、事、物直接表述, 类似于美术基础训练中的速写。通过“眼见即说”的训练,让学生们能够练就一双慧眼———能观察的眼睛;练就一张利嘴———善于表达的嘴巴。

一、阅读积累,储备表达

在整个“眼见即说”的练习过程中,有一个“看”不容忽视,那就是阅读。大量阅读,丰富积累,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有效,这也是“眼见即说”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语感。什么叫语感,通俗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感觉。语感其实是个体对语言的敏锐的感知能力, 是对语言的整体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也可以这么说,个体的语感就是他的语言素养的体现。我们可能很难定性定量地评价学生的这一能力, 但这一语言感觉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文本整体审美的取向,决定了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语言是否优美、流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平时就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摘记、上网等方式大量积累各种类型的优秀范例,对于经典段落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写作方法进行精读、评析。另外,鼓励学生多读儿童文学类的小说,如《郑渊洁讲故事》《淘气包马小跳 》《男生贾里 》《女生贾梅 》《沈石溪系列》等作品想象丰富 ,富有童真童趣;读许多经历岁月洗礼却魅力依旧的经典名著,有我国的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外国文学如《老人与海》《骑鹅旅行记》《爱的教育》《简爱》等。

对于这些好书,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量吸收,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们一起阅读,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用好书推荐、人物评述、读中交流、读后感受等形式检查和调控学生的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活动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不仅注重了阅读的量,还保证了阅读的质。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诵读,积累了大量的优秀语言,这些语言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了优秀的范例,他们能认识并利用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提升对语言的感觉和调控能力;也成为学生们有效开展“眼见即说”练习的储备。

二、定向观察,指导表达

我们都知道,学生易对自己关注的内容, 自认为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他们不会像成年人一样,用思辨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眼见即说”的实践,除了引导学生对周围一些感兴趣的人、事、物的观察之外,还要留心日常 生活中平 常的经历 ,平凡的小事, 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要想“眼见即说”,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有序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情境,指导学生有序、有效的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静物。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等顺序进行有序的观察。这种观察不仅要求学生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嘴巴尝,用鼻子闻,用心感受……动用全身的感官进行观察, 使观察对象更为立体、丰满。

其次,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单一人物动态活动的方法。

此时可以采用“慢镜头法”。这是用于观察单个人物活动的方法。一个简单的人物活动,其实是由许多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让学生将看过的影像在脑海中用慢镜头进行回放,放大细节、分解 动作 ,将“做什么 ”“怎么做”看清楚,类似于体育节目中的精彩片段,如足球射门等镜头,用慢镜头进行回放,让欣赏者有足够的时间看清楚精彩的细节。定期请同学随意表演一段擦黑板、关窗、写字、看书、思考等日常活动,指导学生用“慢镜头法”进行观察并及时表达,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词的准确与连贯。一旦掌握了“慢镜头法”,对于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变化观察就很细致、具体了。

接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有多个人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活动,即具有一定规模的场景的方法。

“镜头推近法”和“镜头交替法”。“镜头推近法” 顾名思义就是先用远镜头观察整个场面, 然后再推近镜头, 选取典型代表进行特写的方法。“镜头交替法”是用来依次交替观察两个以上有交互活动的对象时所采用的方法。用“镜头推近法”和“镜头交替法”相结合适用于指导学生有许多人物进行活动的场面进行观察和描述,与平时作文中常提到的“点面结合”“双线并行”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一致,但因其方法更为形象、生动,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更快捷。

在以上的分类观察中,教师先要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观察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眼见即说”的示范训练。采取短、频、快的操作策略,滚筒式操作模式,每天利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或晨读的时间就可以让多位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这样的操作简单、省时,同时又能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一起提高,效果非常明显。“眼见即说”是一种高效、简单,且能让学生们轻松掌握的练习方式。滚筒式的练习模式,能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当的练习,从“说”中看到自己的飞跃 ,从“听”中感 受他人的 进步。一学年的时间,我班学生基本能做到“眼见即说”,而且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他们能对眼见的情景、事物作出快速、有效地反应,并能恰当、流利地进行表述。作文也一改平淡、空洞、无话可写的状况,习作中常常有精彩的细节描写,闪动着灵性的光芒。

三、触摸生活,自主表达

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即时的观察。为了让学生能够观察到事物发展的完整变化过程,我常常引导学生们进行系列活动观察。

如“寻找春天”系列。让学生们依次观察春天的草、春天的树、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鸟、春天的人、春天的色彩、春天的气味、春天的声音等。

“播种春天”系列。在3月12日植树节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让学生们到花鸟市场选种、播种,接着用几个月的时间精心培育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最后将精心栽种的植物搬到学校与他人一起分享“播种春天”的喜悦。

除此之外的系列活动还有“放学时光”“吃点心百态”“课间活动集锦”等观察的内容来源于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观察。观察的序列性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的事物或者人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其中细微的区别,同时也能对自己心理的微妙变化进行充分内省,鼓励学生们自主表达,这样能更加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细致表达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并不只局限于老师有意让他们观察的那么一小块,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精彩纷呈的,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够自主去发现。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 此时应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观察,把自己生活的大环境作为自己观察的对象, 学会选择材料并注意观察。最后,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并注意积累,每天用标题式的简洁文字在表格中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素材,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

这一自主观察、自主表达的方式,我们又进行了一个学年,其间,继续保证每个学生进行滚筒式的“眼见即说”,不过“见”的内容不再是老师指定,改由学生们自己发现,但仍需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这一时期的“眼见即说”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

四、甄别题材,想象表达

眼前有物的表达, 可以边看边说,相对比较简单,而想象表达,则因为眼前没有具体的事物,纯粹通过自己的回忆、想象,有时候甚至虚幻的构想,将事物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呈现,边想边说,要求就更高了。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自己头脑中日常积累的“资料库”中快速选择题材,边模拟想象,边即时表达。

学生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学生愿意把这些心里的构想表达出来时, 不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行为多么幼稚, 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好的情感都来自学生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通过想象表达的练习,让学生学会短时间内从众多积累的题材中甄选有效题材,或是构想题材,进行组织和表达,有效提高了学生“发现题材”和“短时组材”的能力。在高年级进行这样的专项练习,还有助于加快学生的习作速度。

眼见也未必为实 篇11

那是他带着一帮弟子仆仆风尘、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理想,而处处碰壁期间发生的故事。《吕氏春秋》中这么记载: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记载在《孔子家语》中,只是目击颜回“偷吃”的,换作子贡。不管哪个版本,颜回都“偷吃”过,虽然当时就给正了名,孔子现场还留下不可恃目的教诲。但教诲估计也就当时几个弟子记得,并没能成为普遍的教训。两千多年之后,还有曾经下过乡的知青,将亲眼所见农民在自留地和大集体的不同表现,作为国民自私的案例写进文章呢。

上世纪60年代末,文革已经彻底破坏了城市的社会秩序,伟大领袖一挥手,百万精力过人的知青就上山下乡,到农村那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他们之中不少人发现农民在耕作生产队的田地时,能偷懒就偷懒,能磨洋工就磨洋工,而在自家那边边角角不成规模的自留地上,倒是不惜力气。当然了,生产队的庄稼,难免黄黄瘦瘦,而自留地的菜蔬粮食果实累累,景象迥异。于是,农民是自私的、国民是自私的结论不禁而生——有图有真相嘛:只要有眼睛的人,都可以从地块的模样、庄稼的长势,轻易判断出哪是自留地,哪是大集体。

这是真相,但仅仅是部分真相。

中唐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生产重心已经南移,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严重依赖长江流域的粮食和税赋。而长江以南作为中国水稻主产区,连片的平原很少,更多的是低山丘陵、 冲积平原甚或陡峭的坡地。而云南哀牢山中的元阳梯田,甚至有上千级的,蔚为壮观。哈尼族人世代艰辛接力的伟大创造,成为今天摄影发烧友镜头追逐的圣地之一。

这样的生产环境之中,阴阳向背、高下远近、土质温度,千差万别。冲底的田地,土肥水足,阳光充裕,栽下5根秧苗,可以分蘖出50根穗子;而在山顶,插下5根,长出的穗子也许还是5根。即使同一块田地,靠近沟坎的或是田地中间的,因为日照的差异,庄稼生长都有不同。要是田中有口山泉,山泉是常常有的,那差异就大了去,天旱的时候,泉眼周围的庄稼当然生长畅旺,要是正常年景,泉眼周围水温低,稻子怎么都长不好。所以,因地制宜,尤其在秦岭、淮河以南,中国农业生产率最高、劳动最为密集的半壁江山中,只能是非遵守不可的事实。但是大集体时代,指挥农民种田的,至少能提炼出一个关键词:一致。“一致”还有个通俗的名字:一刀切。

余生虽晚,也还赶上了大集体的尾巴,还记得生产队出工的场景。插秧的时候,是一年两季的第一个农忙。插秧之前的耕作程序不用多说,其中有个环节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农民们自己发明用来划线的一个简易木制农具。那农具是一架带手柄的轴轮,轴上有六七只木轮子,每只轮子宽约两厘米,相互间距20余厘米,轮周和轮间等长处,横嵌着同样约两厘米宽的木条平分轮周。这样的“划行车”推过刚平整的水田,就会在泥上印出规规整整正方形的格子,在生产队长统一指挥之下,农民就将一蔸蔸秧苗分插在每一个十字交叉点。所以新插的秧田横成行、竖成列、斜成线,煞是整齐。

这样不论土质、不论寒暖、不论高下的种植效果,可想而知。农民们第一年也许还会卖力遵守领袖钦定的“农业八字方针”,但用力越多,收获可能越坏:肥沃的田地里,苗太密,光长叶子少结果;贫地里,深翻的生土涵不住水、护不了秧,即使勉强成活,也只能寄望老天慈悲。而农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依照东鳞西爪不同自留地的性子,随手点几粒豆子栽两株南瓜,也远比条件好得多的大集体更多回报。这么一来,还能指望哪个农民能像西西弗斯或吴刚,将汗水洒进基本无望的大集体呢?

于是乎,下乡的知青就见到了一份“自私”的片段。

眼见为实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语文学科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它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 更能促进自身的全面、综合发展。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是非常重要, 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情况来看, 有不少的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在思想上就表现出不重视, 要知道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是数不胜数的, 因而, 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绝对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任。

基于此, 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带着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切忌化大为小, 必须化虚为实, 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那么, 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呢?

首先要精心备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必须要体现它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实践活动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为得是落实最初的目标, 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时, 既要传授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的知识, 还要重视认知的提高, 情感的熏陶, 意志活动的发展, 尽量发挥实践活动的各项功能, 让每项活动都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要上好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除了要精心备课外, 还要在活动形式上下功夫。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 将重点放在课本、课堂和教师身上,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想要走出以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死板模式, 还需要将语文知识与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汲取知识, 锻炼技能。

1.朗读比赛。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最为基础的一项技能, 它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一方面很多学生还是有所欠缺,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比如, 七年级 (下) 中有一个“赛诗会”的语文实践活动, 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可以自己写诗参加比赛, 如果写作水平有限, 那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朗读水平与特点, 帮助他们选择不同体裁的朗读内容, 并加以指导, 最后再参加班级的比赛。

2.辩论赛。辩论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可能有人认为初中生就开展辩论赛是不是为时过早, 其实不然, 辩论是培养学生思维, 锤炼学生快速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中国的很多孩子不愿开口, 自我表现意识不强,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哑巴英语”的说法,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 这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此让学生多开口, 乐开口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十分关注的一点。

3.表演。表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 原因在于它的生动活泼性。原本课本上一个个铅字幻化成眼前一幕幕有趣的场景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 变平淡为生动, 变平面为立体, 加之参加表演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 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 表演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熟悉相关知识, 了解相关信息,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表现在语言和形体动作上。比如七年级 (下) 中“保护野生动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就可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表演素材, 在活动过程中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加深他们的印象,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4.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集传阅、观赏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报纸。在学校, 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它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查阅资料, 可以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 分类意识, 进行素材整理的意识, 提高设计、编排、绘画、书写等基本素质, 同时还能增长课外知识, 真是一举多得。八年级 (下) “如果我主办校刊”就是一次很好的活动机会, 让学生意识到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校刊必须要突出校内的新闻时事, 要求主题明确, 版面新颖美观, 让学生了解了大致的方向后再开始设计、编排、选材, 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 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访谈调查。访谈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分辨事物的能力, 快速思考的能力;而调查,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听说能力、表达能力。做一次采访调查并不是一件易事, 它要求学生对被采访被调查的对象十分了解, 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考分析, 从而确定出访谈调查的方向。比如八年级 (下) 中“市场新产品调查”就适合这样的活动形式。

总之, 丰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生动活泼。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 要了解语文是一门社会学科, 它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让学生回到实践中来, 在活动中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让语文实践活动直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服务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二版

[2]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版

【眼见为实】推荐阅读:

眼见不一定为实作文800字06-29

上一篇:电动机驱动电路下一篇:情感激励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