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X

2024-07-22

2+X(共12篇)

2+X 篇1

一、前言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显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长期以来所沿袭的教学模式可称为“3+1”, 即每两周安排3课时的精读课和1课时的听说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该模式难以平衡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英语学习成就感以及自主能力普遍较低。学生的英语技能, 尤其是听说能力与社会需要有较大的差距, 实际后果令人担忧。

由于地域弱势, 怀化学院的学生相对于其它高校学生而言英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语言综合技能, 尤其是听说技能的培养。因此, 笔者主张对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做出一定的调整, 实施 “2+2+X” 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该教学体系中, “2+2” 为主干课程, 分别指大学英语综合课和听说课, 课时安排为每周各2个课时, 注重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X”为辅助课程, 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主要指大学英语系列选修课和网络自主学习 (其中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可由学生自由安排, 但每周不得少于1课时) ,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 安排时间, 选择内容, 实现各自的学习目标。

二、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风格理论、自主学习论和二语习得的“输入假设”理论是本项目的主要理论依据。国内外关于以上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很多, 但多数都是限于英语学习的某一个领域, 未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上来展开研究与探讨。

目前, 国内关于大学英语“2+2”教学模式相关研究探讨较多, 大多是采用“大小班结合, 计算机网络支撑”的形式。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听说课的课时量来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是改革教学手段, 建立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模式。以上研究涉及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和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可继续深入挖掘。

中国期刊网上能检索到的大学英语“2+2+X”教学模式仅有一篇, 其课程构建也是大班精讲结合小班口语, 再加上网络学习。其“X”也仅仅是指网络自主学习, 没有将大学英语选修课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之中, 未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以及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本研究中的“X”不仅仅是指网络自主学习, 也包括了大学英语选修课程。

三、实验研究

1.研究假设。

(1) “2+2+X”课程体系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 “2+2+X”课程体系能帮助大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

2.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怀化学院2011级一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整群抽样) , 四个班 (两个控制班, 两个实验班) 。

(2) 研究内容: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四个学期, 在实验组进行大学英语2+2+X课程体系实验, 同期对控制组学生进行传统的3+1教学体系教学, 由一位老师担任四个班的教学工作。在建立大学英语“2+2+X”课程体系这一前提下, 本研究拟以怀化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将培养语言技能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拓宽其知识面, 提高其综合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3.数据收集及统计。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工具:两份测试卷 (参考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口笔试试题及评分标准)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此外, 为了了解学生对“2+2+X”课程体系的看法, 实验前后, 研究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为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和信度, 由不担任此研究的两位教师对测试试卷进行评分。两位教师分别给笔试试卷打分, 口试由两名教师同时打分, 若出现分歧, 由研究者和两位评分教师共同商量达成一致意见。

4.实验结果及分析。

(1)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前测成绩对比表 (表1和表2)

表1和表2的数据显示:虽然控制班和实验班前测成绩平均分相差0.7667分, 但是,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班间前测显著值P=0.135>0.05, 说明实验前, 控制班和实验班的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学生英语水平相当。

(2)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后测成绩对比表 (表3和表4) 。

表3和表4的数据显示:实验后, 实验班比控制班的平均成绩高出1.6666分, 并且, 独立样本t检验的显著值P=0.002<0.05, 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实验后, 实验班英语水平取得显著进步, 控制班英语水平没有取得进步。

(3) 实验班学生的前测和后测成绩对比表 (表5和表6 )

表5 和表6 数据显示: 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后测比前测提高了3.2833分。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值P=.00<0.05, 存在显著差异, 这意味着“2+2+X”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显著效果。此外, 标准差数据减少0.951, 说明该班英语水平两极分化缩小。

(4) 控制班前测和后测成绩对比表 (表7和表8 )

表7和表8数据显示:控制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虽然提高了0.95分, 但是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显著值P=.713>0.05, 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说明控制班英语水平没有取得进步。

四、信息反馈

1.问卷调查。两个学期后, 我们对实验班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由任课教师分班随堂向学生发放, 问卷形式采用封闭式答案, 每道题根据情况设有三至五个选择答案, 多数题只能选择唯一答案, 涉及学习动机、学习障碍、学习成效、学习习惯以及课外自主学习等方面。

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如下:

部分同学还未完全适应角色的转变, 仍然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不能完全接受新的教学方式, 还比较留恋高中的教学方式。

总体而言, 同学们普遍对“2+2+X”的教学模式持欢迎态度, 认为自己的学习信心增强, 听说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此外, 学生们表示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使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找到了努力方向,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 . 访谈结果。四个学期后, 大学英语的课程已全部结束。笔者在实验班随机邀请了20名同学访谈, 内容包括“2+2+X”课程体系对其学习能力的影响。同学们表示, 相对于传统课堂, 该课程体系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减少了学习的焦虑感。9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 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学习资源时, 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特长, 较迅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实现英语学习的个性化。

五、结语

实验结果表明:“2+2+X”课程体系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确实能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 能帮助大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

1.学生的信心明显增强, 听说能力得以提高。利用电脑网络、多媒体, 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 增强了课堂交互性, 扩大了学习的广度和效度, 拓宽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信心的目的。

英语学习也是一个试错演进的过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利用多媒体设备反复地进行听说训练, 勇于尝试, 才能在反复的试错过程中使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获得升华, 迅速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摒除以往只重考级过关的应试教学模式,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2 . 强化了以自主性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2+2+X”教学模式是以自主学习论和二语习得的“输入假设”为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 以多媒体以及网络为教学手段的资源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克服了课堂教学的有限性, 学习者不再仅仅依靠教师来获取知识, 而是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的自主选择, 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学基于各自差异性在知识的自主探究和构建过程中, 其学习能力得以养成和提升, 从而发掘自身的潜力, 实现“可持续性”学习。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某高校进行的一项基于2+2+X课程体系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课程体系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2+2+X课程体系,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8 (1) :30-32.

[3]Eugene Sadler-Smit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yle and Cognitive Styl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0, 609-616

[4]Zimmerma B J.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r[J].Theory in Practice, 2002, 41:64-67.

[5]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2+X 篇2

X家具公司88年经营至今,企业在董事长为首的董事会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一面旗帜,但是目前企业组织管理和运营体系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尤其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薪酬体系已经显得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X公司遇到了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且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时明显吃力。X公司薪酬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2.1 薪酬覆盖面不够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许多特殊人才。但是X公司本身的薪酬体系没有对这一部分人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即并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掘企业中特殊人才的价值,使得企业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2.2 岗位工资归级标准模糊,致使薪酬体系某些环节有失公平由于企业岗位工资归级模糊,缺乏明朗化的绩效评价体系与薪酬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基本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受到员工的普遍质疑,企业内不同岗位员工由于工资差异出现抱怨,不满等情绪,大大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

2.3 薪酬的激励缺乏竞争性 企业得整体薪酬价位与劳动力市场价位不一致,大部分生产环节岗位工资接近或低于所从事相同劳动强度的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不具有外部竞争性。企业内部,由于职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得不到同行业应当得到的工资,使得跳槽事件频频,尤其是关键部门的人才流失,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X公司薪酬方案设计

3.1 岗位额定工资确定 公司实行宽带薪酬体系之下的职能工资制,根据各岗位所需能力及承担责任等综合因素确定其岗位额定工资的不同等级,依据岗位特点,先确定各类岗位的薪等,进而确定薪级。

说明:a.部长正常为11、12等,资历深、业绩优秀者经公司研究可进入13等。b.车间主任正常为9、10等,资历深、业绩优秀者经公司研究可进入11等。

c.技术系统各类职等对应的职称为公司内部评定的职称,技术系统各类职称的评定工作建议公司建立员工发展规划制度进行明确。

3.1.1 岗位分类及岗位薪等设定 公司岗位按照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分为管理、技术、生产操作、营销和勤杂5个类别,所有岗位依照责任能力设定14个薪等,岗位分类及岗位薪等进入见下表(因为不知道目前公司每个岗位具体工资水平,以下只是初步意见,具体待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因此不进入薪酬等级。

3.1.2 岗位薪级和薪点表 薪点表设计思路:先设定薪点等级,根据企业岗位分类等首先设定14个薪等,每一薪等再设定9个薪级。薪等之间按照等比分布,薪等比为1.12,薪级之间按照等差分布,薪级差按照第一薪级的3%递增。随着薪等的提升,薪级差逐渐增大。上一薪等的中位值(第五薪级)等于下一薪等的第一薪级值,制定薪点表。(薪点本身没有单位,随赋予每个薪点货币价值的大小而代表不同的金额)

3.2 薪酬结构的设计 员工薪酬结构设计为四部分,即固定工资、绩效工资、福利补贴与奖金(提成)。其中绩效工资与固定工资合并称为岗位额定工资,即岗位额定工资为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之和。

3.2.1 岗位额定工资:即根据岗位综合因素设定的标准工资额度,是员工

薪酬的主要部分,是公司进行薪酬预算的基础,包括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岗位额定工资的确定方式依据本方案第六部分执行。

①固定工资:即每个月按照员工出勤情况固定发放,不受企业经营状况和个人工作业绩影响的工资部分。

以公司目前薪酬结构中的岗位工资作为岗位额定工资,根据不同的岗位类别分别确定一定比例的固定工资:高管人员(总助、总监、副总以及总经理直管部门,下同)的固定工资为岗位额定工资的40%;中层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为岗位额定工资的50%;其他行政管理、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固定工资为岗位额定工资的60%;生产一线不脱产的班长,建议将补助的60%作为固定工资。生产一线非计件工人固定工资为岗位额定工资的100%。

②绩效工资:即随员工个人实际工作业绩变动而变动的工资部分。设计后高管人员的绩效工资为岗位额定工资的60%。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工资为岗位额定工资的50%;其他行政管理、技术人员的绩效工资为岗位额定工资的40%;生产一线不脱产的班长,建议将补助的40%作为绩效工资。

③每月实际绩效工资计算方法:依据月度绩效考核得分计算。计算后:a.实际绩效工资=标准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系数,其中绩效考核系数与月度绩效考核得分对应关系:绩效考核系数=月度绩效考核得分/100

b.公司副总经理、总监、总经理助理以及总经理直管部门负责人实行季度考核,每季度前2个月绩效考核系数设定为1,第三个月绩效考核系数=3*(季度绩效考核得分/100)-2,绩效考核系数小于0时,按0计算。

3.2.2 福利补贴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关规定向职工提供相应的福利和补贴。包括:①劳动保险:公司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为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缴纳劳动保险。②学历补贴:博士300元/月,硕士200元/月,大本100元/月,大专50元/月,中专20元/月。③房贴:公司不提供住宿的一线生产员工,每月补贴50元;班组长、行政后勤人员每月补贴100元;其他特殊情况人员由公司总经理批准。④餐贴:非行政办公人员6元/天,行政办公人员5元/天。⑤电话补贴:部门经理100元;其他部门因工作需要,可由本人向部门经理提出申请,报总经理批准。⑥车贴:有私家车的员工,因工作需要,可由本人向部门经理提出申请,报总经理批准。⑦营销人员驻外补贴:业务代表500元/月,区域经理800元/月,城市经理1000元/月。(设计金额作为参考)

3.2.3 奖金 奖金分为4种:特殊贡献奖、项目提成奖、销售提成奖和年终奖。

①特殊贡献奖 对于为企业做出重大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获得地方或国家级表彰)的员工,授予特殊贡献奖;奖励金额由总经理决定。例如,对于成功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工艺流程,导致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新产品销售成功或其他显著良好效果的员工,授予科技进步奖;奖励金额由部门经理提出申请,总经理助理审核,总经理批准。为有效引导员工行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经理可以设立其他奖励措施和奖励办法。

②技术开发项目提成奖 技术开发项目提成奖:技术部门根据公司新品开发增长目标,在每年年底制定或修订项目提成政策,根据新开发的产品实际销售额按照一定的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由总经理研究决定)在一年内享受项目提成。③销售提成奖 一线销售人员销售提成奖:按照现行销售提成方案执行。非一线营销人员客户开发提成奖:公司鼓励全员参与营销。对非一线营销人员通过个人努力为公司开发的新业务项目,按照公司业务员的销售奖励政策,给予发放

6个月的销售奖(第一个月发8%提成,第2-6个月发全额维护津贴),6个月以后,客户交给营销部门统一管理,开发人员和业务人员各享受销售50%维护津贴奖励。

④年终奖 每年年终,对于达到公司的全年出勤率要求、绩效考核合格和其他相关管理规定要求者,按照每个员工岗位额定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发放;具体分配方案每年末由总经理研究决定。部门经理以上的干部年终奖按照年度绩效考核成绩发放,标准为部门经理6000元(参考),副总、总监、总助12000元(参考)。

3.3 试用期薪酬 公司新招员工试用期一般为2到6个月。试用期工资一般为所试用岗位最低岗位额定工资的80%。(生产计件工人前三天每天30元,之后实行计件),试用期员工按试用岗位享受相应的加班工资、津贴和劳动保护。因不适合原岗位工作转换岗位的员工,按照本条规定执行。

3.4 工资特区制

3.4.1 工资特区的概念 工资特区是指对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中急需的人才以及行业内十分稀缺的人才,可以不按照以上薪酬结构,由总经理根据外部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通过谈判以合同形式确定工资特区中每个人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设立工资特区的目的是通过工资特区制度,使工资向对公司有较大贡献、市场上稀缺的人才倾斜,以便激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使公司与外部人才市场接轨,提高公司对关键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公司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3.4.2 设立工资特区的原则 ①谈判原则:特区工资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由双方谈判确定。②保密原则:为保障特区员工的顺利工作,对工资特区的人员及其工资严格保密,员工之间禁止相互打探。③限额原则:特区人员数目实行动态管理,依据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及发展情况限制总数。④工资总额控制原则:特区人员的工资、交通、住房等生活补助类的相关待遇,通过谈判确定固定数额,从每月工资中直接兑现。

3.4.3 工资特区人才的淘汰 针对工资特区内的人才,年底根据合同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分数低于预定标准或人才供求关系变化,不再是市场稀缺人才将自动退出人才特区。

3.5 薪酬的调整 薪酬调整分为整体调整和个别调整、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

3.5.1 整体调整指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和物价水平等宏观因素的变化、行业及地区竞争状况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化以及公司整体效益情况而进行的调整,包括薪酬水平调整(通过调整薪点值实现)和薪酬结构调整。

3.5.2 个别调整主要指工资级别的调整,分为定期调整与不定期调整。①定期调整指公司在年底根据年度12个月的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岗位工资级别进行调整。考核结果分为4等。

说明:a.薪级调整基准:薪级调整每年度一次。依据每月的考核得分平均值决定薪级调整;

b.调整基准:考核为“优”者上调2级,“良”者上调1级。上调级别达到该薪等最高薪级后需要继续上调时,在高一等的中位值进入。

②不定期调整 a对连续6个月业绩优秀,绩效考核成绩均达到95分及以上的员工,上调1级。b公司在年中由于岗位、学历、职称变化等原因对员工工资级别进行的调整。员工在其相应岗位、职称的等级内调整岗位工资级别,达到本岗位、职称最高等级后,若岗位、职称不发生变动,则不再调整。若发生岗位、职称调整,则套入变动后岗位、职称薪等中与原薪级最近的薪级。因升职而发生的调整,调整后的岗位工资按照新的岗位标准确定;因降职而发生的调整,调整后的岗位工资按照新的岗位标准确定;因职称、学历变化的补贴调整自审批通过的次月起开始计算。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X公司薪酬现状的分析,总结出X公司薪酬存在的“薪酬结构不合理,岗位工资归级标准模糊,薪酬的激励缺乏竞争性”等突出问题,针对问题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一套可操作的薪酬方案。希望能对企业走出当前的困境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能元.金融危机下的员工薪酬管理体系改革[J].中国安防,2009(7):84-88.[2]杨宁.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46-47.[3]樊胜利.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0):17-18.[4]鲁萌.薪酬诊断的背景与时机[J].中外企业家,2009,(12):186-187.[5]方源利.浅议如何制定薪酬制度拴心留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23-25.[6]王彩峰.浅析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J].中国商贸,2010(2):65.读者喜爱度

2+X 篇3

还有一点非常不错的复古设计,那就是镜头上的光圈控制环,富士许多其他X卡口镜头也有同样的设计。光圈环与X-E2机身上的快门速度转盘配合工作,让你可以用传统经典的方式调整曝光量。将任何一者或者两者同时设置为A(自动)位置,即可搭配实现光圈优先、快门优先与手动曝光模式。曝光补偿操作也触手可及,通过机身顶部设置的独立转盘可以进行+/- 3EV范围、1/3 EV步长的曝光补偿调节。

技术上的亮点包括APS-C画幅X-Trans CMOS II感应器,支持混合型相位/反差检测自动对焦,并搭载富士EXR II影像处理器。与本次横评除尼康Df外的所有机型一样,X-E2也支持Wi-Fi连接,这一配置已经成为现今相机的标准。

性能表现

富士早期的X系列相机,对焦慢那是出了名的,而X-E2的对焦表现可以说相当迅捷。通过机内镜头优化功能,画质表现有了明显提高,甚至可以纠正小光圈下的衍射,提高画面边角位置的锐度。

机背解析

设计布局符合逻辑

1 取236景万器点OLED取景器清晰锐利,但是看起来有点局促,特别是与索尼A7的取景器相比。

2 左提供手快控门制释按放钮模式、测光模式、回放时放大缩小功能。

3 A自F动-对L焦,A锁E定-与L自动曝光锁定功能采用两颗分开的按钮进行控制。

4 液3.0晶英屏寸、104万点液晶屏显示效果出色,但缺乏可翻转或触摸屏功能。

上图 快门速度转盘和曝光补偿转盘布置在快门释放按钮附近,触手可及。

甘蔗2+X肥效应用试验 篇4

1.1 供试材料

甘蔗品种:粤糖60号

肥料品种:尿素, 产地四川美丰化肥厂, 含量46.4%;过磷酸钙, 产地北海, 含量12%;氯化钾, 产地加拿大, 含量60%。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沙埠镇望埠村委龙怀周户蔗田, 试验面积1334m2, 土壤类型为砖红壤, 耕层22cm.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甘蔗, 产量约5吨/667m2。

1.3 试验设计

“2”是指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2个处理为基础的对比施肥试验研究, “X”是指针对氮素养分而开展的进一步研究试验。

1.3.1“2”对比施肥试验设计

试验设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2个处理, 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66.7m2, 不设置重复, 行距0.8m。

kg/667m2

1.3.2“X”动态优化施肥试验 (甘蔗氮肥总量控制试验) 设计

“X”动态优化施肥试验主要针对甘蔗氮肥的优化管理, 即氮肥总量控制试验, 试验设4个处理, 3次重复, 小区面积=7.5m×4m=30m2, 行距0.8m。每小区种5行,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单位:kg/30m2

说明:2水平施肥量N-P2O5-K2O=27.6-10-19.2 (kg/667m2) 表中。0水平:指不施该种养分;1水平: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的70%;2水平:指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3水平:为2水平氮肥推荐量的1.3倍。

1.4 试验方法

2013年3月20日种植, 栽培行距80cm, 四周设保护行。施肥方法:施肥量见表1和表2。每个试验小区下甘蔗种200个芽眼, 较正区下种466个芽眼。下种后用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拌种下种, 杀防地下害虫, 下种覆盖土后用乙草胺喷雾封闭防止杂草萌芽, 4月10日出苗。5月23日, 追第1次肥并结合甘蔗小培土用甘蔗田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8月12日, 追第2次肥并结合甘蔗大培土。甘蔗生长期间因有蚜虫、甘蔗螟、蓟马等危害, 用农药喷雾防治3次。

定点定株。每小区 (连续10株) 每月观察记录1次, 记录生长动态。2014年1月23日砍收, 采取全小区砍收, 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出苗率和分蘖率的影响

芽、株/小区

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的出芽率没有太大差异, 这是因为甘蔗出芽主要受蔗种质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影响。但是不同处理对分蘖影响较大, 分蘖最多的是较正区化处理和动态优化处理4, 其次是处理3, 最少是处理1。

2.2 不同处理对生长速度和甘蔗锤度的影响

注:每小区随机连续定点10株, 每月观测1次;株高统一量至叶叉处;田间锤度测蔗茎中部, 每小区连续测5株。

不同处理对甘蔗生长速度和锤度的影响也不同 (见表4) 。从表4可知, 生长速度总体来看较正区优化处理和处理4最快, 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2, 处理1最慢。锤度的高低也是这个顺序。

2.3 不同处理对甘蔗经济性状的影响

甘蔗经济性状除了蔗种本身因素的影响外, 主要受施肥量和肥料种类搭配的影响 (见表5) 。无论是亩有效茎、成茎率、茎长、茎经、单茎重、田间锤度等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的是较正区优化处理和处理4;

2.4 不同处理对甘蔗产量的影响

从表6中可以看出, 产量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较正区优化处理和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氮3水平处理产量较高, 与处理1不施氮区相比较, 差异达48.7%

kg/667m2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氮3水平的施肥量比较适合本类型土壤上甘蔗生长的需肥量。2013年, 本地甘蔗产量普遍在5.t/667m2左右, 氮3水平处理的产量要超过常规施肥种植的, 产量达5.68t。与处理1、处理2产量相比, 差异分别是48.7%、11.1%, 都达极显著水平。与处理3比, 差异8.7%, 达显著水平。在有效茎、单茎重方面也都是最好的。甘蔗是喜钾作物, 但对氮、磷的需求量都相当大, 而且是1a生作物, 长时间生长对氮磷钾等主要元素需求相对较高, 氮元素的供给当然非常重要, 此次的试验结果支持推广优化氮区3水平的施氮量。当然, 土壤养分的缺丰, 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 在本地的甘蔗生产中, 对于其他类型的土壤要视该土壤养分含量的缺丰情况在此试验的基础上对氮肥的施用量进行增减。

摘要:甘蔗是钦南区优势经济作物之一,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不断深入开展, 在总结群体施肥的基础上开展甘蔗肥效试验, 对氮、磷、钾的合理推荐量进行了摸索, 初步提出甘蔗施用氮、磷、钾的用量范围。为了进一步验证当地获得甘蔗高产高效或优质适产施肥方案, 同时针对氮素养分开展进一步研究, 特进行本试验。

2+X 篇5

X月X日我院2013年度就业再就业阶段工作会议在XX会议室召开。院就业再就业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监察审计科等相关部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院长、院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主持。

会议首先由人力资源部X部长汇报工作进展,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

1、当前安置的再就业人员工作状况以及相关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的办理情况;

2、人资部当前收集迎检资料的工作进度。另外财务部X科长介绍了开展再就业工作以来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支出情况;监察审计科X科长反馈没有收到一起再就业人员拖欠工资等各类问题的投诉,说明今年再就业工作安排合理、扎实有效。尹院长充分肯定当前的工作情况,应该继续保持,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亮点,再接再厉完成任务。

最后分管就业再就业工作的X书记做出总结: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值得肯定,就业再就业工作政策性强,意义重大,要及时反映存在问题,并持有高度重视的态度才能保障再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X部长感谢院领导班子的关心以及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表示人资部会做好余下的工作,为弱势群体谋福利,不负卫生局和X医院的厚望。

XXXX医院

2+X 篇6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改革

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学校和软件学院发展规划为依据,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和科学创新研究为基本,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深化教学改革,取得卓越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我们提供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契机。

1.目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学校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改革不够。

高校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存在“两旺两难”的现象: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但同时企业选人难,毕业生就业也难。根源在于高校教育与实际项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即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

2.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路

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实施“2+X”培养模式,“2”指前两年在学校的基础课学习,“X”是后两年在企业按专业方向的培养,给学生以充分的职业规划自由度。学校按软件行业标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师型人才;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制定后两年的人才培养计划。

3.“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举措

以实施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教司函[2011]226号)为主线,以建设软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为抓手,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多元化软件人才;以师资建设为重点,建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以面向国防,面向航空,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制定培养计划,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114课程体系,“鱼骨式多轨制”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创新能力为手段,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6大实践平台建设为牵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与个性发展为目标革新管理模式。力争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实现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属一流、特色鲜明”的目标。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2+X”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合作“2+X”特色班,与国外高校“2+1+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二段式学生培养流程。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进行知识积累和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从知识结构上,要求重视数学和工程基础的积累、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内实验、课程大作业和课程设计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第二阶段在企业进入面向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的同时,在企业环境下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实践,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方式,实现“软件工程项目复现”,在四年级进行个性化培养,面向就业的学生全程在企业实习、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完成毕业设计,面向继续深造的学生在前半年实行专业理论课程的深入学习,后半年在合作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3.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外多方合作,促“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构建“541”师资队伍,由50%校内专职教师,40%企业兼职教师和10%国外客座教师构成;狠抓中青年教师培训,促教学团队层次发展;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及激励机制,促教学团队健康发展。

3.3 构建 “114”理论课程体系,“鱼骨式多轨制”的实践教学体系

1)“114”理论课程体系

以面向国防,面向航空,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完整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114”理论课程体系:1个公共基础课程群、1个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和4个特色方向核心课程群。

1个公共基础课程群:高数、英语等由学校基础院系完成。

1个专业核心课程群: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软件工程导论、JAVA程序设计、网络及其计算、操作系统(10门课)。

4个特色方向课程群:与江西微软技术中心合作的微软技术软件开发方向课程群、与东软集团合作的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群、与东软集团合作的航空信息化方向课程群,具有背景专业特色的软件工程课程群:会计、工程管理、无损检测、飞行器。

2)“鱼骨式多轨制”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实验、课设、实习、毕设为实践鱼主骨,以校内实践场所、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鱼骨,以设计、训练为鱼肉,以项目为海水,以就业能力反馈监控体系为指挥,使学生畅游在高就业的深海。如下图1所示:

3.4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创新能力为手段,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从方法、手段、途经和资源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探索和实践,更新教学观念“角色转变、民主课堂、因材施教、教学反思”;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讨论式”,变“填鸭式”为“参与式”,变“古板式”为“探究式”;项目驱动实践,实践充实课堂。

教学方式企业参与、专家授课,探索企校结合的6个教学手段:将课堂搬到企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增加“小学期”;增设“夏令营”;项目化实验;企业实习、企业毕设。

3.5 以6大实践平台建设为牵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总结出一套规范的、可行的、有效的“做中学”实践教学方法;以6大平台建设为牵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以卓越工程师教育为契机,构建校企联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以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牵引,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以开放实验为载体,构建自主式项目探索研究平台;以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为动力,构建学科前沿实践平台;以校企合作共建为突破口,构建项目化的实习实训平台。

3.6 以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与个性发展为目标革新管理模式

①革新管理模式,适应学生的特长发展与个性发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建立“四级管理三方互动”的教学管理机制,即教学管理人员、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教学管理三方互动机制;校、院、系、师生四级教学管理体制。

②有效的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制度

成立校企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积极推行先进技术的应用,建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教学管理;探索新型的校外实习、实训、毕设管理制度

3.7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运用前期的研究成果“江西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PID控制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采用控制理论的PID控制原理加强教学管理,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监控的闭环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如图3所示。

4 展望

“2+X”模式培养在我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与企业合作获批“国家实践教育中心”等。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效果,企业从参与人才培养中获得真正的人才储备,可谓三赢,这种形式必然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盛琳阳.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2012.16:4-8

[2]严盈富.基于串级控制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2009.1:105-108

[3]陈占伟.软件学院项目实训教学模式探索.2012.16:96-98

X波段2×3平面开关矩阵设计 篇7

关键词:开关矩阵,微带电路,定向耦合器

微波开关矩阵由于可以提供多路微波信号的选通,在多波束-时分多址通信系统以及电子战系统中可以实现上行和下行等多通道微波信号之间的互联,因此在微波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传统的微波开关矩阵中多使用多层板电路实现传输线之间的交叉互联,由于工艺限制,使得设计复杂且成品率低。开关矩阵MMIC芯片可以实现小型化和高可靠性的开关矩阵[3,4],但是相关的开关矩阵产品例如Hittite的产品限制在10 GHz以下,国内的射频芯片生产单位目前没有可用的产品,因此给生产制作开关矩阵带来较大难度。在文献[5]中提出了两种实现DPDT的方法,但back to back结构只能实现单路导通,不可以两路同时工作,ring type结构可以实现两路同时导通,但输入输出端不能出现在同一水平面上,不方便在系统中使用;该文献中的结构在多通路开关矩阵中将不可用。

本文立足于当前国内的成熟工艺条件,提出了一种设计平面开关矩阵的方法。通过使用定向耦合器实现传输线之间的交叉互联,使用PIN单刀单掷和单刀多掷开关MMIC芯片和键合工艺实现开关矩阵的小型化和高可靠性。

1 设计方法理论分析

双刀双掷开关矩阵RF原理如图1所示,图中的1-4端口均端接单刀双掷开关,实现端口之间的选通。该原理图中包括一个交叉点,通过该交叉点实现通路1→4和通路2→3。

使用支线耦合器可以实现交叉点的互联。

图2中各分支线长度为λg/4,旁边标注为该分支线的归一化导纳。按照文献[6]有

C(dB)=20lg1+G122G1(1)

G2=H2 (2)

其中分支线长度主要决定了耦合器的中心频率,H的选择可以决定带宽和耦合平衡比。

所以将双刀双掷开关的交叉点使用0 dB分支线耦合器代替后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对于其他多刀多掷开关矩阵中的交叉点同样可以使用0 dB分支线耦合器,从而实现单平面电路

2 设计实例

设计工作于12±0.1 GHz 的开关矩阵,输入功率为10 dBm,输出功率≥13 dBm。逻辑控制要求如表1所示。

说明:0、1表示TTL控制电平

(1)方案设计。

端口1首先经过功分器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继续进行功分后驱动端口3,另外一路经过耦合器后功分驱动端口4和5;端口2首先经过功分器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继续进行功分,分出后驱动端口5,另外一路经过耦合器后功分驱动端口3和4。经过功分器和耦合器之后的支路通过SPST和SPDT进行逻辑控制,然后使用放大器放大到需要的电平从端口3、4、5输出,原理如图4所示。

(2)耦合器仿真。

按照式(1)和式(2),当耦合度C=0 dB时,计算得到G1=1,取H=G2=1。选用Rogers5880的介质板,厚度为0.254 mm,介电常数为2.2。利用ADS自带的微带计算工具Linecalc计算得到1/4波长50 Ω微带线宽度为0.78 mm,长度为4.54 mm。在ADS中建立模型优化得到版图和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从仿真曲线可以看出,在理想情况下插入损耗为0.016 dB,端口驻波系数在20 dB以下,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3)其他问题。

为减小组件体积,其余电子元器件均选用GaAs的MMIC芯片。其中单刀双掷开关芯片、单刀单掷开关芯片、功分器芯片分别使用中国电科13所生产的NC1667C-618、NC1669C-218和BW494,放大器芯片使用Hittite公司生产的HMC564。使用单刀单掷开关是为了增加开关的隔离度。

设计完成后的结构外形图如图6所示,组件外形为40 mm×60 mm×15 mm,射频端口为2.92 mm的K型阴头,逻辑控制、供电、接地端口为玻璃绝缘子。

(4)测试结果。

实物如图7所示,对盒盖进行激光封盖。经过调试后,射频端口驻波均在1.2以下,输出功率13.5±0.2 dBm,满足设计指标。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利用耦合器进行射频支路交叉的方法,可以使微波开关矩阵等复杂形式电路在同一平面内实现。同时给出了利用该方法设计的X波段2×3开关矩阵,实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证明该方案有效可行。使用耦合器进行射频交叉可以有效简化电路形式,提高微波组件的可靠性,对微波组件研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中方法中端口之间的隔离度主要取决于耦合器的端口隔离度,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耦合器的隔离度。

参考文献

[1]GUPTA R K,GERSON H I.Design and packaging approach for MMIC insertion in a broadband4×4microwave switch matrix,GaAs IC Symposium[J].IEEE Trancesaction on Communication,1988(2):261-264.

[2]ROBERTO J A,ROBERT B.Advanc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atellite(ACTS):four-year system performance[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1999,17(2):191-193.

[3]NOH Y S,JU I K,YOM I B.High speed4×4microwave switch matrix using MMIC SPST switch for satellite applica-tions[C].APMC2005Proceedings,2005.

[4]CHANG D P,NOH Y S,YOM I B.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HEMT switch for S-band MSM of satellie transponder[J].IEEE,2008,17(2):2888-2891.

[5]YANG Ziqiang,YANG Tao,You Yu,et al.A2GHz high isola-tion DPDT switch MMIC[C].APMC2005Proceedings,2005.

2+X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新城街道办事处油菜坪村5组某农户责任田进行, 此地为龙山蔬菜种植基地之一。试验前测试土壤养分, 该地块含有机质28.01 g/kg、碱解氮139.43 mg/kg、有效磷29.52 mg/kg、缓效钾51.71 mg/kg、速效钾108.86 mg/kg, 土壤p H值6.5。

1.2 试验材料

供试黄瓜品种为川翠3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即常规施肥 (A) 、优化施肥 (B) 、无氮区 (C) 、70%优化施氮量区 (D) 、130%优化施氮量区 (E) (表1) 。其中, 优化施氮量是根据蔬菜目标产量、养分吸收特点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的, 磷钾肥施用以及其他管理措施一致[5,6,7,8]。处理A、B不设重复, 处理C、D、E各设3次重复, 小区随机分布 (图1) , 小区面积30 m2。基追肥比例为3∶7, 前2次追肥量一致, 各占总施肥量的25%, 第3次追肥占总量的20%[5]。

注:0水平指不施该种养分;1水平指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的70%;2水平指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3水平指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为2水平氮肥适宜推荐量的1.3倍。

1.4 试验实施过程

6月12日整地, 同时用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按2~3 kg/m2的用量喷洒, 以起到杀菌杀虫的作用;6月18日播种, 7月7日搭架, 同时用吡虫啉对水喷雾防治蚜虫;7月24日进行第1次追肥, 7月29日第1次摘果, 同时用环业一号喷雾防治菜青虫;8月10日进行第2次追肥, 8月29日第3次追肥。

2 结果与分析

分析各处理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表2) , 可以看出, 处理A、B、C、D、E的瓜粗分别为3.55、4.00、3.70、4.15、3.30cm, 处理D、B的黄瓜较粗, 分别居第1、2位, 处理C次之, 处理E居最末。处理A、B、C、D、E的瓜长分别为38.1、38.4、34.5、34.9、38.0 cm, 处理A、B、E的瓜长较理想, 处理C、D的瓜长一般。处理A、B、C、D、E的商品瓜率分别为91%、93%、78%、91%、88%, 处理A、B、D、E的商品瓜率较好, 均超过90%。处理A、B、C、D、E的单瓜重分别为277.6、288.3、165.4、212.2、243.2 kg, 处理A、B、E的单瓜重较理想, 以处理B最重。处理A、B、C、D、E的黄瓜水分含量分别为96.12%、96.38%、96.12%、96.25%、96.27%, 各处理黄瓜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处理A、B、C、D、E的折合产量分别为19 633.3、20 690.0、10 710.0、14 400.0、15 566.7 kg/hm2, 处理B的折合产量最高。处理C与处理D、处理B与处理E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处理D与处理B间差异显著。查表得F0.05=4.07<F=124.54, F0.01=7.59<F=124.54 (表3) , , 查SSR值表得SSR0.05=3.26, SSR0.01=4.74, LSR0.05=0.96×3.26=3.13, LSR0.01=0.96×4.74=4.55。

注: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5%、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优化施肥处理各项指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 但是优势不明显;各处理间产量差异基本达极显著水平。无氮区与70%优化施施区、优化施肥区与130%优化施施区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70%优化施施区和优化施肥区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谢卫国, 黄铁平, 钟武云, 等.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4]张福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5]马国瑞.蔬菜施肥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6]李宝灿, 李占元.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黄瓜栽培的影响[J].农技服务, 2011 (3) :312-313.

[7]艾希珍, 张振贤, 冯红军, 等.早春日光温室黄瓜氮肥施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蔬菜, 2001 (2) :11-13.

2+X 篇9

关键词:白菜,氮肥,调控,产量

通过小区试验获得白菜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 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 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 为白菜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3年7-10月, 在阿图什市阿湖乡阿其克村3组, 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改良青杂3号。

1.3 试验设计方案

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

处理1:氮肥总量控制处理—N:0 kg/667 m2, P2O5:20.6 kg/667 m2, K2O:23.5 kg/667 m2。

处理2:氮肥总量控制70%处理—N:45.5kg/667 m2, P2O5:20.6 kg/667 m2, K2O:23.5kg/667 m2。

处理3:氮肥优化处理—N:65 kg/667 m2, P2O5:20.6 kg/667 m2, K2O:23.5 kg/667 m2

处理4:氮肥过量处理 (氮肥总量控制130%处理) —N:84.8 kg/667 m2, P2O5:20.6 kg/667 m2, K2O:23.5 kg/667 m2。

处理5:常规施肥处理 (按当地农民施肥水平) —尿素65 kg/667 m2, 二胺25 kg/667 m2。

1.4 肥料施用方法和用量

供试肥料是尿素 (净含量46%) 、重过磷酸钙 (46%) 、硫酸钾 (净含量51%) 。磷肥和钾肥全部作底肥, 处理2, 处理3, 处理4氮肥的30%作底肥, 20%做第1次追肥, 20%作第2次追肥, 30%作第3次追肥。处理5氮肥的30%做底肥, 追肥分2次进行。

1.5 重复与小区排列

试验处理随机排列, 3个重复, 长7 m, 宽2.85 m, 小区面积20 m2。

1.6 田间管理及记载

播种时间与播种量:7月8日人工播种, 拉线点播, 平均行距40 cm, 株距30 cm, 每667 m2理论株数5 000株, 播种在当天完成, 播种量140g/667 m2。

7月19日出苗, 9月6日包心期, 灌水5次, 分别为7月25日、8月5日、8月16日、8月27日及9月17日。结合第1、第3、第4次水追施氮肥。

中耕2次, 分别为8月4日、8月16日、8月17打药防治菜青虫。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2 方差分析

表上可以说明处理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当F≥F0.05值时, 为处理间差异显著;当F≥F0.01值时, 为处理间差异极显著;F0.05 (4, 8) =3.84, F≥F0.01 (4, 8) =7.01, 这说明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2.3 肥料利用率及增产效益

表上可以看出:处理2、处理3、处理4的尿素利用率分别10.8%、13.1%、10.1%。纯氮的每667 m2施肥量在30 kg/667 m2时尿素利用率最高, 施肥收益最好。

2.4 经济效益

3 结语

2+X 篇10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田块土壤的理化性状

试验设在高淳区阳江镇潦田村 (葛卞吴自然村) , 农户葛继兵, 面积0.17hm2。前茬为水稻, 青泥土, p H值6.54, 有机质27.6g/kg, 有效磷8.0mg/kg, 速效钾86.0mg/kg。

1.2 供试作物及品种

作物为油菜, 品种秦优10号。

1.3 试验处理及实施方法

采用“2+X”方法试验设计。其中, 0水平:指不施该种养分;N2是指优化施氮量 (相当于配方施肥推荐量) ;N1指优化施氮量的50%;N1.5指优化施氮量的75%;N2.5指优化施氮量的125%;N3指优化施氮量的150%, 即过量施肥量。P2、K2分别指优化的磷钾用量 (相当于配方施肥推荐量) 。试验处理详见表1。

试验地块在本区属于中等肥力土壤、而且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基本苗的密度一致。小区面积66.7m2 (长14.5m、宽4.6m) 。试验周围设置1.5m宽的保护行, 试验前多点采集土壤混合样品并进行化验。本试验田间管理遵循“最适”和“一致”的原则, 所有田间管理措施除施肥设计处理不同外, 其余中耕、防病治虫等管理措施按常规进行, 即行常规管理。试验各重复三次, 小区随机排列。

2 水平总施肥量为纯N19.0kg/667m2、P2O56.0kg/667m2、K2O12.0kg/667m2。磷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 钾肥以基肥为主, 中后期适当追施。基肥在整地耕翻前施入, 追肥以田面撒施为主。

1.4 油菜生育期

播期9月20日, 移栽期10月21日, 抽苔期2月23日, 盛花期3月9日, 腊熟期4月20日, 成熟期5月18日。全生育期238天。株数为6038株/667m2。为保证本试验的准确、成功, 移栽时选择油菜秧苗素质较好, 且均匀一致的油菜秧苗进行移栽。

植株样品采集、成熟期考察和测产按“技术规范”操作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构成与实产

成熟期通过考察汇总, 处理5的实产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优化氮区高于常规施肥区31.57kg, 其结果详见表2。

2.2 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对处理2、3、4、5、6、7进行数理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F值为12841.42, F≥F0.01, 极显著。说明处理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表3可以看出:处理7, 4的平均产量之间没有差异和显著差异, 其他处理平均产量之间有显著差异。回归分析即得到一元二次效应方程Y2=-0.2467X2+11.407X+47.494, Y2=0.9539。经计算X值为23.12。

从本试验来分析, 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 肥力水平, 油菜亩产200kg, 纯N应控制在23.12kg/667m2左右, 比较适宜。

注:以上数据为三次重复平均数。

参考文献

[1]梅成兵, 诸化斌.高淳区油菜“2+X”磷肥总量控制试验田间肥效试验总结[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22) :127-128.

2+X 篇11

品质和价值的双重升级

X77H2-A3采用了实用的标准ATX板身,扩展空间中规中矩,毕竟这只是一款定位于主流用户的产品。不过产品在稳定性方面却做了进一步升级,采用了全新的超合金电感。合金电感同样属于密闭式电感,但镀金的外壳让产品不仅拥有稳定电能、高效储能、低损耗等特性,同时还能承受更高的工作温度,能够在- 55℃~140℃的温度区间内保持长效稳定,并且储能量相对于普通密闭式电感也有了30%的提升,在有效减少热能产生,节能省电的同时大幅降低了EMI(电磁辐射)的有害影响。

精英在主流产品上也丝毫没有吝啬附加功能,该产品使用了UEFIBIOS图形化BIOS,让用户能够使用鼠标进行BIOS调校,同时精英也保留了原创的M.I.B.Ⅲ超频界面,为超频玩家提供了方便。而精英独有的eBLU(简易BIOS升级)、eDLU(简易驱动升级)、eSF(简易风扇状态控制)和eZ Charger(简易关机充电)四项特色功能也为产品带来了更加便捷、惬意的使用体验,有效增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

合金电感尽显高品质

X77H2-A3无论是在硬件兼容性还是稳定性方面都表现得比较出色。超合金电感带来的稳定性能提升虽然无法准确量化,但它让产品始终处于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测试时的成绩也非常稳定,数据误差非常小。而在超频测试中,虽然外频方面很难提升,仅超频至103MHz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但产品仍旧能在1.35V电压下将处理器倍频超频至4.8GHz,超频后的性能提升非常明显,同时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系统也能够通过风冷散热(测试仅使用Intel原装散热器)保持稳定。

测试平台

处理器Intel Core i7-3770K

主板精英X77H2-A3

显卡迪兰恒进HD7870-2GB

内存金士顿DDR3 1600 4GB×2

硬盘影驰Laser GT 120GB

显示器优派VX2753MH(27英寸LCD)

电源航嘉多核WD500

操作系统Windows 7 Ultimate 64bit简体中文版

Super PI 1MB9.511秒

wPrime 32MB7.372秒

CINEBENCH R11.57.9

PCMark 7 Score5554

Lightweight Score5156

Productivity Score5087

Creativity Score6501

Entertainment Score5604

Computation Score7244

System storage Score5167

3DMark 11 Performance6712Graphics Score6363

Physics Score10021

Combined Score6119

《街霸4》1920×1080最高画质+C16XQAA132.41fps

《孤岛惊魂2》1920×1080最高画质+8XMSAA81.32fps

《生化危机5》1920×1080最高画质+8XMSAA116.2fps

《失落星球2》1920×1080最高画质+8XMSAA51.4fps

《尘埃3》1920×1080最高画质+8XMSAA54.35fps

极限超频成绩4.8GHz(100MHz×48)

极限超频状态Super PI 1MB7.652秒

极限超频状态wPrime 32MB(8线程)5.553秒

高效平台更需要稳定性

2+X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于2015年1~4月在临安镇干河村委会丁成明承包地完成。试验田海拔1630m, 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45.149g/kg, 速效氮284.74mg/kg, 有效磷60.94mg/kg, 速效钾270.51mg/kg, p H值7.6。试验田地平坦, 土壤类型:砖红壤性红壤——砖红性红壤——老冲积砖红壤性红壤——红土, 肥力等级中等, 代表面积:33.33hm2, 前作:三叶瓜。

1.2 试验材料

氮肥是尿素, 纯N含量46%;磷肥是过磷酸钙, P2O5含量16%;钾肥是硫酸钾, K2O含量为50%;供试作物大白菜, 供试品种为胜春。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8个处理, 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0m2。栽插规格为:株距38cm, 行距31cm, 5659.6株/667m2。氮、磷、钾试验设计, 包括氮 (N) 、磷 (P) 、钾 (K) 3个因素, 其中氮素为3个水平, 磷、钾元素为1个水平, 共8个处理, 其氮素效应试验方案处理详见表1, 氮素效应试验方案处理具体数量详见表2、表3。在表2、表3中, 氮素分2次施, 底肥施总量的70%, 追肥施剩余的30%。磷、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下。

1.4 试验过程

2015年1月7日整地理墒, 1月19日育苗, 2月1日移栽, 2月16日间苗, 3月18日追肥1次, 4月15日收获, 全生育期84天。

注:N:6.36元/kg;P2O5:4.5元/kg;K2O:8.6元/kg;白菜:2.0元/kg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由表4得出, 以N3P2K2处理6的产量最高, 667m2产量7370.7kg, 比N0P0K0处理1的4303.22kg, 增产3067.48kg, 增产率为71.28%;比常规施肥区处理2的6809.67kg, 增产561.03kg, 增产率为8.2%;比处理5N2P2K2、处理8N2P2K0、处理7 N2P0K2、处理4 N1P2K2、处理3 N0P2K2的分别增产160.34kg、721.03kg、1237.73kg、2117.44kg、2392.12kg, 增产率分别为2.2%、10.84%、20.18%、40.31%、48.05%。

2.2 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4可知, N3P2K2处理6的净增收最高, 但投入产出比以处理5的最高, 为1︰28.98;因此, 生产上以N2P2K2处理5为最佳施肥方案, 即N 10.8︰P2O5︰K2O10.8, 667m2产量7210.36kg, 产值14420.72元。

3 结论

通过本组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 合理的氮、磷、钾配方肥施用对于大白菜产量的提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及一定的增产潜力。该地区土壤类型随着氮、磷、钾肥料的合理配比, 产量呈上升的趋势。大白菜最佳经济产量配方以N 10.8︰P2O57.2︰K2O 10.8为宜, 比值为1︰0.67︰1。667m2白菜产量可达7210.36kg左右, 经济效益较好, 可为该区域今后栽种大白菜时, 施肥分区、肥料配方和节本增效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不同栽培条件 (设施、露地) 最佳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 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2015年建水县进行了大白菜“2+x”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壤类型随着氮、磷、钾肥料的合理配比, 产量呈上升的趋势。大白菜最佳经济产量配方以N 10.8︰P2O57.2︰K2O10.8为宜, 比值为1︰0.67︰1。白菜每667m2产量可达7210.36kg左右, 可作为该区域今后栽种大白菜时, 施肥分区、肥料配方和节本增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白菜,氮、磷、钾肥,配施,产量

参考文献

[1]赵敏, 乔艳美, 张振.大白菜施肥关键技术措施[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 2015, 0 (10) :60-61.

[2]林丽红.大白菜“2+x”氮肥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 2015, 0 (10) :14-15.

【2+X】推荐阅读:

上一篇:固定床反应器下一篇:商业生态圈战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