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电凝

2024-11-07

双极电凝(精选7篇)

双极电凝 篇1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以前, 多采用鼻腔填塞的方法, 但由于多数患者鼻腔的出血部位较为隐蔽, 常规填塞难以止血, 所以该方法效果不理想, 并且可能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目前,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 鼻内镜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壁鼻科医师的关注, 利用鼻内镜技术能很准确和安全的探明出血部位和了解出血部位的情况, 并且, 鼻科医师也可以通过鼻内镜进行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我科自2008年7月至20011年10月在鼻内窥镜下使用双极电凝对45例鼻出血填塞无效或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部位的患者进行止血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5例鼻出血患者中, 男30例, 女15例, 年龄35~59岁不等, 平均48.6岁, 病程30min~5d。所有病例排除鼻面部创伤史、鼻腔部肿瘤和血液病等病史。45例患者中, 伴有一般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21例, 占47%。其中左侧出现26例, 右侧出血19例。所有患者均经鼻部的填塞治疗, 21例经凡士林纱布填塞, 24例行止血海绵填塞。全部45例患者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 另有30例鼻出血患者作为对照, 单纯采取鼻塞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者半卧位, 常规消毒取出鼻腔填塞物, 然后在鼻内镜下用吸引器吸出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出血的血块, 并查明出血部位及其相关情况。然后用1%麻黄碱和卡丁因混合液麻醉鼻腔并收缩鼻腔黏膜1~2次。出血较多者可用肾上腺素和卡丁因混合行表面麻醉。用双极电凝在出血点附近0.5cm黏膜处进行电凝止血, 功率为25~30W, 电凝的功率不可过高, 时间也不宜过长, 如果功率过高, 时间过长可造成深层软骨膜、软骨或者骨组织的烧伤, 甚至会造成鼻腔穿孔, 后果相当严重。电凝应分多次, 每次1~2s, 以出血周围的黏膜变白为标准1。如果撤出双极电凝, 不再出血, 我们可以在电凝表面涂上含有金霉素软膏的明胶海绵进行微填塞, 用以保护创面并防止粘连的发生。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告诉患者避免引起鼻部损伤的行为如抠鼻或者剧烈的打喷嚏等。术后观察2d, 如未出血, 患者方可出院。

1.3 疗效的标准

术后3~6个月鼻腔再无出血, 鼻黏膜生长良好即为治愈;鼻腔有少量出血或者鼻黏膜有轻度的糜烂为好转, 鼻腔电凝部位再度出血为无效。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鼻内镜双极电凝的治疗, 45例患者中, 有40例治愈, 好转2例, 无效3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0例对照组中, 有10例治愈, 8例好转, 其余12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33%, 两组对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2所示。另外, 术后随访的患者均未出现鼻腔黏膜粘连、鼻腔损伤或者穿孔等并发症和意外。

3 讨论

鼻出血是医院耳鼻喉科室常见的急症, 既往检查出血部位不明确的鼻出血, 通常采用鼻腔填塞治疗, 填塞部位包括前后鼻孔填塞、前鼻孔填塞、气囊或者水囊等填塞, 仅凭感觉无法明确的压迫出血点, 特别是中鼻道后端的出血, 因此, 导致鼻出血治疗的疗效不确切。虽然很多患者经多次填塞, 再出血的发生率达25%以上[1]。给患者精神和肉体造成了很大的折磨。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鼻出血病因的检查和出血的治疗都提供了非常先进的手段。同传统填塞的方法相比, 鼻内镜治疗能够准确的查找到出血点, 和深部的出血部位, 操作非常简单, 而且患者的痛苦小, 治愈率极高, 目前已经成为了耳鼻喉科室治疗鼻出血的主要技术。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通过局部热效应使出血的血管闭锁进而达到止血目的, 基本符合微刨原理, 双极电凝强度可以调节, 直接作用在损伤血管的表面, 不会伤及深部组织, 可控制性极强, 特别适用于鼻黏膜表面的止血。对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通过鼻内窥镜大多我们可以发现出血部位, 建议直接进行双极电凝止血, 可有效控制鼻腔出血[2]。本组对45例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 总有效率为89%, 而且术后的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鼻腔黏膜粘连。穿孔等并发症和意外。而30例鼻出血的对照组中, 只采用了传统的填塞止血方法, 止血的总有效率为33.3%, 因此,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因此, 我们认为, 鼻内镜直视下双极电凝同传统方法相比能有效的治疗鼻出血, 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和降低患者的痛苦[3]。根据我们的鼻内镜下的双极电凝的操作, 我们体会到首先, 就是在操作过程中, 一定要保持动作轻柔熟练, 避免新的出血点或者其他黏膜的损伤, 影响我们查找和治疗原始出血点。其次, 运用双极电凝时, 应该先电凝血管断端, 然后再电凝断端。电凝的时间不要过长, 功率不要太大, 这会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总之, 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较为明确, 安全性较高, 患者的痛苦较少, 是耳鼻喉科室较为先进的新技术, 是治疗鼻出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大章, 程靖宁.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5 (4) :360-363.

[2]周长璐.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53例疗效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4) :103.

[3]滕华, 程向荣, 张鹏.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1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6) :8867.

双极电凝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3例患者, 男37例, 女16例, 年龄41岁~78岁, 平均年龄52.8岁。全部病例除外鼻面部创伤史、血液病史及鼻腔鼻咽肿瘤病史。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21例, 占全部病例40%。所有病例均经过鼻腔填塞治疗, 行凡士林纱条填塞的35例, 行进口止血海绵填塞的18例, 行前鼻孔填塞2次以上的21例, 前后鼻孔填塞的20例。行鼻腔填塞的患者在填塞期间再发出血的41例, 抽去纱条后再发出血的12例。在门诊行经窥鼻器微波治疗再发出血经鼻腔填塞无效的6例。

1.2 出血部位

下鼻道后段穹隆处17例, 嗅裂区15例, 鼻中隔后段6例, 鼻中隔前段6例, 鼻腔顶部6例, 鼻后孔外侧壁3例, 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出血。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局麻, 平卧或半卧位, 缓慢轻柔抽出鼻腔填塞物, 1%地卡因棉片加少许0.1%盐酸肾上腺素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抽出过程中若有出血, 可暂停抽取, 棉片压迫1 min~2 min后取出, 寻找出血点。纱布完全抽出者, 在0°和30°内镜下用吸引器吸净鼻腔内血液、凝血块, 对于鼻咽部淤积大块血凝块的可嘱患者从口中吐出, 仔细查找出血部位。根据出血部位不同, 可相应骨折并移位中鼻甲或内翻、外移下鼻甲, 使鼻内镜易于进出鼻腔狭窄部位。间歇期出血部位在镜下可见黏膜为红色火山样小结节状 (或粟粒状) 隆起, 可用吸引器触之, 诱发出血借此确认出血部位。用16号针头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0.5~1 ml浸润麻醉, 用双极电凝热凝。输出功率40~60 W, 每次持续5 s~10 s, 至黏膜变白, 血管封闭不再出血为止。创面用抗生素明胶海绵覆盖, 如出血血管较粗大, 可用止血材料如进口止血纱加行局部微填塞。

2 结果

53例经1次手术治愈47例, 2次手术治愈6例, 治愈率100%, 术后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支持治疗, 痊愈出院。本组病例术中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半年无再次出血。有1例患者前鼻孔填塞治疗2次无效, 行手术治疗术后48 h发生脑梗死, 经神经内科治疗后, 留下右侧偏瘫。

3 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常见的急症。儿童及青年人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下方的Little区, 出血部位容易发现, 止血相对简便。而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比较顽固, 部位常位于鼻腔后端、中鼻甲、中鼻道及嗅沟等隐蔽部位, 用前鼻镜检查时不易发现出血部位, 不易治疗。前鼻孔、鼻腔填塞及后鼻孔纱球填塞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主要措施, 患者十分痛苦, 且止血有盲目性, 一方面止血效果不理想, 后农生认为前后鼻孔同时填塞的有效率≥56%[1];另一方面鼻腔填塞会引起一些合并症, 尤其是对伴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 填塞后均可引起头痛、呼吸睡眠障碍, 老年患者可致血氧分压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可并发脑血管意外, 部分患者因多次出血, 反复填塞而产生严重的惧怕心理, 且长期填塞易致鼻窦炎、中耳炎、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鼻出血检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先进和准确的技术手段[2]。鼻内镜、电视监控的使用能准确观察到鼻内出血的部位, 而且亮度大并有放大作用, 疗效较传统治疗方法明显提高。前鼻孔和 (或) 后鼻孔填塞治疗无效者需行鼻内窥镜检查, 并热凝出血点进行治疗适合于鼻腔绝大多数部位的出血。治疗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小, 患者痛苦小, 所需设备简单, 目前已经成为我科常规治疗鼻出血尤其是顽固性鼻出血的主要方法。但是鼻内镜下电凝止血仍然有局限性, 例如, 出血汹涌的患者, 内镜镜头容易被血污染, 以至影响视野及止血效果。但是我科暂未出现因此原因电凝未成功的。综上所述, 经鼻内镜双极电凝手术治疗鼻出血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后农生.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19 (11) :516~517

双极电凝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2009年11月我科使用双极电凝完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65例。其中, 子宫平滑肌瘤53例, 子宫腺肌病12例, 子宫≤3个月妊娠大小, 年龄<60岁, 无盆腔粘连。

1.2 禁忌证[1]

年龄≤40岁需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及瘤体体积<孕16周者;合并严重盆、腹腔粘连且无法置镜或镜下难以分离者;合并宫颈浸润性癌或临床Ⅱ期以上子宫内膜癌者;患者全身状况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者;耻骨弓和 (或) 阴道狭窄不能进行引导操作者;下肢畸形无法置膀胱截石位者。

1.3 方法

(1) 术前准备: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腹部皮肤、外阴、阴道, 留置导尿管并上举子宫器。 (2) 人工气腹:设定腹腔内压力13 mm Hg (1 mm Hg=0.133 kPa) , 人工气腹后, 于脐孔上缘做纵行切口, 长约1.0 cm, 穿刺10 mm的套管进镜, 于左、右下腹相当于麦氏点的位置与脐水平线稍下方外旁开腹正中线2 cm~3 cm处各穿刺5 mm的套管, 进操作器械。 (3) 手术方法:a) 处理附件:双极电凝用双极分别电凝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及卵巢固有韧带后, 剪刀分别剪断;b) 处理子宫血管:剪开膀胱腹膜返折并下推膀胱后, 剪开阔韧带后叶腹膜达子宫骶韧带附着处。钝、锐性分离宫旁组织, 充分暴露子宫血管, 用弯分离钳钳尖朝上靠近子宫体方向钳夹子宫血管, 用双极电凝充分电凝后剪刀剪断, 出血点用双极电凝止血;c) 处理子宫骶骨韧带及主韧带:靠近子宫体方向, 用剪刀直接切断子宫骶骨韧带及主韧带, 出血点用双极电凝止血;d) 横断阴道穹隆:用剪刀沿着阴道前穹隆剪开阴道至两侧穹隆, 用双极电凝凝固局部血管后再剪开, 最后剪断后穹隆, 残端用0号可吸收线锁扣缝合。

2结果

手术时间:从人工气腹开始至缝合穿刺孔皮肤为止, 手术时间最短110 min, 最长206 min, 平均 (135.15±8.37) min.出血量:用吸出总液体量减去冲洗液量, 最少30 m L, 最多150 m L, 平均出血量 (78.72±25.27) m L.术后均无并发症, 术后体温≥38℃者2例。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2 d, 48 h后拔除尿管, 平均住院时间5.8 d.病理检查子宫平滑肌瘤53例, 子宫腺肌病12例。

3 讨论

3.1 腹腔镜手术关键是止血。

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最经济的止血器械是单、双极电凝[2], 由于单极电凝具有凝血、切割的双重作用, 广泛用于腹腔镜各种手术, 但是因为单极电凝的电传导面积大潜在热损伤的可能, 最担心的是输尿管的热损伤, 所以临床上用于LTH缺乏安全性。笔者应用双极电凝加剪刀开展LTH, 取得满意的效果。双极电凝其电路是自动连接的, 只通过介入组织而不经过患者的身体, 因此相对安全, 损伤较小, 可用于肠管、血管、输尿管、膀胱等脏器表面的止血[3]。

腹腔镜下开展LTH的操作是比较困难的, 多数文献认为必须有超声刀、PK刀等先进的能源设备, 但对于广大缺乏先进能源设备的基层医院, 能否使用双极电凝进行LTH, 一直是大家的期盼。通过本组65例的病例分析, 可以看出双极电凝完成LTH是安全的, 出血量较少, 术后基本无并发症。

3.2 双极电凝的操作技巧。

充分暴露子宫血管, 钳夹血管, 边凝边剪是操作中的关键。由于双极电凝的电流是通过两个电极流通, 且组织穿透力不是太强, 有必要剪开阔韧带后叶腹膜达子宫骶韧带, 分离宫旁组织, 充分地裸露子宫血管, 电凝效果更理想, 而且可使输尿管向后下方移动避免了热损伤。先用弯分离钳靠子宫体方向钳夹子宫血管及结缔组织再充分电凝, 这样既可使局部组织密度增大, 热传导减少, 同时亦阻断了血管内血液流动导致的电热传导, 使输尿管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由于双极电凝的功率密度不能达到使组织细胞汽化的程度, 不能同时起切割作用, 所以需要配合剪刀, 剪切组织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出血, 则需要再次电凝[3]。双极电凝有比较好的止血效果, 根据阴道上段血供的解剖理论, 子宫动脉下行支在阴道两侧穹隆部分出阴道支供应阴道上段;阴道的静脉在阴道两侧形成阴道静脉丛, 与子宫静脉在阴道两侧穹隆部汇成子宫阴道静脉丛 (utero-vaginalvenousplexus) [4]。因此, 两侧穹隆的血供较前后穹隆均要来得丰富, 故我们采取从前穹隆剪开阴道壁的方法, 分别剪至两侧穹隆时用双极电凝稍做凝固再剪开, 最后剪断后穹隆。这样既可以减少阴道残端出血, 又可避免阴道残端创面受到能源器械影响而难于愈合。

综上所述, 只有具备良好的腹腔镜操作技巧, 对解剖结构了解清楚, 并有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 才能有效掌握双极电凝的操作。广大基层医院可以在没有高端能源器械的情况下, 使用双极电凝安全有效地开展LTH手术。

参考文献

[1]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75.

[2]RicanoloA, AnaAlvarezMurphy著.翟藻春, 孟广栋译.腹腔镜与子宫镜实用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1-35.

[3]李光仪.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0-52.

双极电凝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咽喉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16~81岁,平均42.3岁;单侧出血27例,双侧出血15例;出血部位:下鼻道后端15例,中鼻道后端8例,嗅裂部7例,鼻中隔后端6例,鼻中隔Little区4例,中鼻甲下缘2例;高血压致鼻出血者10例,动脉硬化病史14例,糖尿病6例,鼻中隔偏曲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1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0~80岁,平均45.5岁;单侧出血30例,双侧出血12例;出血部位:下鼻道后端19例,下鼻甲表面4例,中鼻道后端7例,嗅裂后端4例,鼻中隔后部3例,鼻中隔顶端5例;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25例,冠心病史4例,鼻中隔偏曲5例,鼻腔术后出血3例。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凡士林油纱条、明胶止血海绵、膨胀止血海绵,采用传统前鼻孔或前后鼻孔填塞,压迫止血,一般2~5 d后将纱条取出,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止血药、输血输液、抗休克、镇静剂等。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取半卧位,采用丁卡因肾上腺素(1%丁卡因10 ml+0.1%肾上腺素3 ml)棉片表面麻醉鼻腔黏膜3次,采用鼻内镜下局麻后由前向后、由上向下,寻找出血点,同时用吸引器吸血,仔细检查出血来源。明确出血点后,一边应用吸引器保持出血部位清晰,一边再用双极电凝器电凝止血,止血成功后,不再进行鼻腔填塞。对于起初出血部位不明确者,用吸引器头轻轻吸可疑部位,诱发出血后明确出血点,再行双极电凝止血治疗。对广泛鼻腔内黏膜渗血,除双极电凝止血外,笔者还选用了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把高膨胀止血海绵剪成所需小块,对出血区域进行小范围区域性填塞,止血效果良好,填塞物一般在48~72 h后在鼻内镜下取出。由于膨胀海绵不与组织粘连,抽取过程中几乎无损伤,有利于鼻黏膜的修复。

1.3 疗效评定标准[1]

以治疗后1~3个月内未再发生鼻出血作为治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把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综合征反应以及取出填塞物鼻内镜下所见的黏膜表现、住院时间长短作为观察指标,两组差异非常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治疗后综合征反应和鼻黏膜变化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1),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短(P<0.01)。见表1、2。

实验组42例患者共治愈4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2%。一次治愈38例,4例未找到明显出血点,其中3例患者用相同方法再次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后治愈,1例术后再发鼻出血后转入上级医院采用DSA上颌动脉分支栓塞后治愈。41例患者术后没有再出血,病情稳定后顺利出院,门诊随访6个月,没有再发鼻出血。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4.05,*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5.50,*P<0.01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亦称难治性鼻出血等,目前对其采用的止血方法很多,亦无统一标准,为达到相对统一,Elahi等[2]将顽固性鼻出血定义为“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顽固性鼻出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40%~52%出血发生在鼻腔前部,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后部[3],这与中老年人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其年龄增长等因素可以造成血管硬化、血管壁变薄以及血管弹性差,鼻腔分泌物减少,干燥脱水,鼻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下降,血管脆性强,从而导致鼻出血,而且较难自止。由于出血部位隐蔽,故疗效不确切,传统治疗方法常采用鼻腔填塞压迫止血法,盲目性大,易反复发作,患者痛苦大,而且再出血率仍高达25%~52%[4],本研究结果中再出血率对照组为33.33%。此法不仅会引起咽部疼痛、软腭肿胀、头痛、鼻痛和再出血等反应,而且此法还会阻碍各鼻窦窦口和影响咽鼓管的气压调节和引流,使患者有并发中耳炎、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的可能。盲目的鼻腔填塞是造成上述弊端的主要原因,现在,有条件的医院已基本停止使用此法。

近几年来,有很多新的方法不断涌出,其中笔者所在医院在鼻内镜引导下采用双极电凝点灼出血点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提高了一次治愈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鼻内镜具有较好的清晰度及光亮度,管径细,光线可以折射,可同时进行其他操作等优点,在很多情况下几乎可清晰地观察到整个鼻腔,易在直视下较快找到出血点,给予有效的止血措施,较之常规填塞方法有明显优势[5],易为患者所接受。但有些比较深在、隐蔽的部位,须耐心查找出血点。在治疗过程中,要由前向后仔细地寻找出血点,重点检查:下鼻道后段;嗅裂;鼻中隔后段;中鼻道和鼻咽部等。鼻内镜下以不同角度的光镜结合双极电凝止血治疗,可以准确、迅速地寻找出血点,使定位的准确率明显提高。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其主要作用是出血部位血管封闭而凝固止血,是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病变在明视下封闭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操作简便,止血效果确切,对组织破坏范围很小,无焦痂,不会有热的扩散,止血后再出血少。其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双极电凝器的钳夹住突出的破裂血管,电凝时间集中,控制热能释放在电凝器两瓣尖端探头的很小空间,直接夹持、电凝血管断端,有类似血管结扎作用。因此,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避免了传统鼻腔填塞的盲目操作,减少了并发症的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鼻黏膜的损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电凝范围不宜过大、过深,夹持组织勿过多或过少,特别是在电凝鼻中隔的出血点时不能过深,避免引起鼻中隔穿孔。另外电凝时间也不宜过长,应分多次进行,出血部位黏膜变白、出血停止即可,否则,探头与热凝面粘连,分离时容易引起继发出血,导致创面增大。另外,当患者伴有过高的血压,压力高鼻出血来势凶猛,难以找到出血部位,一时也无法实施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时,在内镜引导下对可疑出血部位应用明胶海绵或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止血,避免了不必要的凡士林油纱条等的后鼻孔填塞,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6,7],实验组42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经过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治疗,有效4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2%,41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发生鼻出血。另外,双极电凝术中止血迅速、彻底,术后鼻腔黏膜变化不明显,术后很少发生鼻腔再出血现象,再出血率低,仅为9.52%,术后综合征反应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临床疗效确切且创伤极小,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的疗效。方法:将顽固性鼻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传统鼻腔凡士林油纱条等填塞止血+药物治疗,实验组42例应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药物治疗。结果:实验组术中止血迅速、彻底,术后鼻腔黏膜变化不明显,很少发生鼻腔再出血现象,术后综合征反应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能直视下寻找出血点,大多能明确出血部位,减少鼻腔填塞止血盲目性,其临床止血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病程短,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顽固性鼻出血,双极电凝

参考文献

[1]杨大章,程靖宁,韩军,等.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5):360-362.

[2]Elahi MM,Pame LS,Fox AJ,et al.Therapeutic emboliz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5,121:65-69.

[3]黄选兆.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4]张满峰,于娜.顽固性鼻出血68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8):569-570.

[5]丁海峰,张孝文,刘维荣,等.鼻窦内窥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附226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9):409-410.

[6]梁煜程.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7):1897-1898.

双极电凝 篇5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深部出血,双极电凝吸引器

鼻出血耳鼻喉科常见, 可单纯由鼻病引起, 亦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出血, 发生在鼻腔后段的出血, 来势凶猛, 不易止住。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5月在鼻内镜下用双极电凝吸引器止血治疗非外伤性鼻腔深部出血69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9例中, 男43例, 女26例;年龄31~85岁。均为单侧非外伤性出血, 排除鼻腔、鼻咽部良恶性肿瘤及血液疾病引起的出血。伴有高血压病20例 (29.0%) , 术前予卡托普利 (开博通) 舌下含服以控制血压。

2方法

2.1手术方法

以0.1%的肾上腺素4ml+2 0ml丁卡因 (地卡因) 溶液配制, 做鼻腔的表面麻醉收敛剂。在视屏内窥镜下用双极电凝吸引器 (杭州桐庐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生产) 边吸引边找出血点。术中将下鼻甲外移, 检查下鼻甲后穹隆部, 如该部位未发现出血点, 再将中鼻甲外移或内移, 检查中鼻甲后方, 中鼻道及嗅裂。明确有出血点者, 在出血点部位用双极电凝吸引器边吸血边电凝。先在出血点部位凝出一个小浅窝状, 再绕出血点加凝1周。如经过以上检查, 未找到明确的出血点, 则用止血材料填塞。填塞鼻腔时予鼻腔顶部最高处填1条、下鼻道1条、中隔及嗅裂各1条。术后观察3~5天。酌情使用抗生素、控制血压、对症支持处理。观察3个月, 如同一部位再次出血, 同法治疗。

2.2疗效评定

术后1~3月内未在同一部位出血为治愈;术后1~3月内鼻腔有间歇性少许出血为有效;同一部位1~3月内再次出血为无效。

3结果

下鼻甲后穹隆出血25例 (36.2%) ;嗅裂处出血20例 (29.0%) ;中隔后部及中甲后端出血18例 (26.1%) ;出血部位不能确定或表现为弥漫性出血6例 (8.7%) 。随访3个月:治愈5 2例 (7 5.4%) ;有效1 0例 (1 4.5%) ;无效7例 (10.1%) , 经过2~3次同法治疗后治愈。无效7例中, 出血部位不明4例, 嗅裂出血3例。

4讨论

鼻腔深部出血亦称为鼻腔难治性出血或鼻腔顽固性出血。鼻腔深部出血以往多采用凡士林纱条凭经验盲目行前鼻孔填塞, 重者甚至采用前后鼻孔同时填塞, 因缺乏针对性, 往往达不到有效压迫, 需进行二次填塞或采用相关动脉结扎术、栓塞术, 疗效不佳[1]。这些传统填塞方法影响患者正常通气、引流或吞咽, 可能造成黏膜糜烂, 继发感染, 在填塞或抽取纱条时, 患者虚脱休克现象时有发生, 痛苦较大。因此, 确定出血部位是止血的关键[2]。如果出血的血管清晰可见, 应当进行局部烧灼[3]。在鼻内镜外科技术开展以来大家一致认为:借助内镜的照明、放大和多角度观察, 易于明确鼻腔各部位的出血点;在直视下准确地对鼻出血的部位进行止血处理, 避免损伤正常结构, 减轻患者痛苦[4]。

韩德民、周兵在2012年出版的《鼻内镜外科学》中介绍鼻出血的治疗方法有: (1) 鼻内镜下鼻腔微填塞; (2) 鼻内镜下高频电凝止血; (3) 激光辅助鼻内镜下止血; (4) 鼻内镜下微波凝固止血; (5)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方法止血。笔者认为, 鼻腔微填塞适用于鼻腔出血点不明确, 或表现为弥漫性出血的患者。而激光、微波、低温等离子等止血方式要借助昂贵的设备, 治疗费用高, 患者经济负担重, 不适合基层使用。笔者所用的双极电凝吸引器, 价格低廉, 治疗成本低。其设计为一根相当普通中等粗细或是更细的吸引管, 可随意到达鼻腔各个角落, 且对出血部位可边吸边凝。这避免了传统的一根吸引管, 一根电凝器, 加上内窥镜镜头同时在一个鼻腔的操作, 加大操作空间, 降低操作难度, 明显改善操作视野。既往有不要直接热凝出血点, 应先凝固其周边组织, 再凝出血点的观点[5]。笔者借助该双极电凝吸引器, 吸引和电凝可以同时操作, 在发现出血点后吸引血液的同时进行电凝, 然后再在出血点周边加凝1周, 达到快速有效止血的目的, 使止血范围更精确, 对周围的组织损伤更小。本文结果显示, 75.4%的患者电凝止血可一次性治愈, 对一次性治疗效果不佳者经第2或第3次同样治疗, 亦可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弋, 顾兴华, 袁峰, 等.鼻内镜直视下治疗鼻腔深部出血[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7, 13 (1) :60.

[2]王丽, 王丽华, 周玉英, 等.难治性自发性鼻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 20 (2) :64.

[3]Wormald PJ, Wee DT, van Hasselt CA.Endoscopic ligation of the sphenopalatine artery for refractory posterior epistaxis[J].Am J Rhinol, 2000, 14 (4) :261.

[4]苏振忠.耳鼻咽喉创伤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91.

双极电凝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2010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卵巢囊肿患者, 且均在我院专业临床医师的诊断及治疗下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患者年龄25~48 (平均36.5) 岁。囊肿直径2.1~9 (4.5±1.1) cm;单侧囊肿75例, 双侧囊肿25例。根据止血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创面缝合组和双极电凝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囊肿直径、患侧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行手术前均采用常规术前准备、护理安排, 麻醉采用静脉吸入联合全身麻醉方法, 麻醉完毕后有手术医师在腹部脐位进行手术, 创面1~1.5cm, 气腹后控制压力在13~14mm Hg, 使用电钩打开卵巢皮质, 使用钝性分离卵巢内异物, 包括囊肿, 尽量少的损伤正常组织。剥离囊肿完毕后, 创面缝合组采用的是缝合止血的方法, 对于手术剥离完毕后的创面采用2 ̄0可吸收线镜下缝合卵巢创面, 保证缝合线结置于卵巢内面。双极电凝组的患者在剥脱术完毕后给予双极电凝止血, 这类患者使用双极电刃对患者创面进行止血, 电凝功率为25W, 完成后将卵巢恢复正常形态。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在止血方法上, 创面缝合组采用缝合法修复卵巢创面, 在包膜内涂医用生物蛋白胶预防组织粘连现象;双极电凝组则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雌二醇 (E2) 、促卵泡激素 (FSH) 、促黄体生成 (LH) 三项激素。

1.3 测定指标

测定指标分别为:手术前10h、手术后1、3、6个月, 全部患者均在月经来后1d左右空腹状态来我院门诊抽取血液检测E2、FSH、LH三种指标, 判断手术前后各种激素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 19.0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检验方法是t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首先对于术前的三项激素指标检验中, 接受双极电凝止血患者和接受创面缝合止血患者的指标差别不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次, 在术后一个月的指标检查中, 相比较于创面缝合止血患者, 双极电凝止血患者的E2水平显著下降, FSH水平显著上升, 且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再次, 术后三个月对患者的各项指标检查中相比较一个月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但是回复的幅度不是特别明显。最后, 6个月之后对患者的检查中, 患者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见附表。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就是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效果也比较好的一种手术项目。相比较其他开腹治疗的方法来说, 具有创口小, 患者疼痛较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并且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开腹手术过程有可能会伤及女性生殖器官, 不影响卵巢组织[1], 而腹腔镜则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般住院3~4d即可出院, 术后疼痛状况相对较轻。

卵巢囊肿属于卵巢肿瘤的一种, 发病年龄较为广泛, 女性青春期至更年期都有可能发病, 前期不易诊断, 往往出现症状已至晚期, 是影响女性生理, 甚至危及其生命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阶段, 已成为妇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且难治愈的一种疾病。

对于以前治疗卵巢囊肿常采用的是开腹治疗的方法, 这种治疗手段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状况有较大的影响, 并且治疗中常常会损伤其他部位, 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低下[2,3]。而现如今, 临床上多采用腹腔镜治疗卵巢囊肿, 相比较传统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止血方式是本此研究的重中之重, 研究中的缝合止血是常见的一种止血方法, 但是在临床上却是由很多的弊端, 不仅在手术中操作不便, 且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出血量较多;对于双极电凝止血来说经过本次研究得出不影响卵巢功能, 激素水平恢复较好, 对卵巢储备没有太大影响, 与陈京亭等[4,5]的结果相同。对于有报道称卵巢对热敏感[6,7]没有得到证实。双极电凝组对于近期止血两种方法没有太大区别, 而对于远期止血双极电凝止血较缝合止血效果较好。

所以通过本次研究证实双极电极止血效果显著, 而且对卵巢功能影响不大, 相比较传统的缝合止血效果较好,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20102013年来我院就诊并经我院专家确诊的卵巢囊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 其中术中使用创面缝合止血患者50例, 使用双极电凝止血5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术后1、3及6个月检查患者的血清E2、FSH、LH的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患者与创面缝合止血患者在术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 术后一个月差别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E2水平明显下降, 术后六个月各项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双极电凝止血对于患者的卵巢功能在短期内会出现较小影响, 长期可恢复正常, 但是其止血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得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双极电凝止血,创面缝合止血

参考文献

[1]郑曙红.卵巢黄素囊肿切除术后大出血一例[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6) :507-508.

[2]邱萍.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单双极电凝止血与镜下缝合止血对卵巢功能及卵巢基质血流变影响的临床比较[J].吉林医学.2014, 35 (32) :7179-7180.

[3]陶莹, 徐成康, 何力, 等.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后两种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5) :32-33.

[4]陈京亭.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双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2, 31 (6) :469-470.

[5]张绪东.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囊肿腹腔镜剔除术后卵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3) :375-376.

[6]罗珊, 杨延林, 罗国林, 等.卵巢热损伤的初步观察[J].实用妇产科志, 2006, 22 (7) :439-450.

双极电凝 篇7

鼻出血系各种原因引起鼻腔,鼻窦黏膜血管或者周围血管破裂,血液经前后鼻孔留出的临床现象,也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目前在鼻内窥镜技术的普遍应用下诊断较简易。传统的止血方法是鼻腔填塞,前、后鼻孔栓塞等,但该方法较盲目,往往填塞不到位,不能彻底止血,而且容易损伤鼻腔黏膜,导致局部感染,鼻腔黏连等。我科于2008年7月至2016年7月应用双极电凝在鼻内窥镜下治疗鼻出血患者135例,疗效满意,具体阐述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鼻出血患者135例,男85例,女50例,年龄范围为29~81岁,平均年龄52岁。单侧鼻腔出血133例,双侧2例。其中31例接受过前鼻孔填塞,其中6例次接受过后鼻孔填塞。门诊治疗40例,住院治疗95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例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及鼻内窥镜检查(必要时抽取出鼻腔内填塞物)。

门诊组:选择一般情况较好,依从性较好,出血点较明显的患者如利特尔区黏膜等。具体方法:患者取半卧位,用1%丁卡因麻黄素棉片收缩麻醉鼻腔黏膜。对于明显的活动性出血点以双极电凝止血。较明确出血点止血结束后常规以电动吸引器刺激数次,若有残余出血可再次止血,确保止血彻底。术区创面以止血凌混合红霉素软膏覆贴于术区,结束手术。

住院组:选择出血量较多,不能耐受门诊治疗,出血点不明确的患者。常规选择全麻气管插管,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以l%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1%丁卡因20 m L加1∶1 000的肾上腺素2 m L)反复收缩鼻腔黏膜3遍,鼻内窥镜下从前向后,自下而上,依次检查鼻中隔,各鼻甲、各鼻道(尤其嗅裂区,下鼻道后穹窿区)及鼻咽部。对于出血处应判断准确后予电凝,电凝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纤维素渗出黏连器械再次出血等,两侧电凝电极间距以2 mm为宜。对于既往经过鼻腔填塞医源性导致的黏膜糜烂面及慢性渗血应一并以电凝止血。若术中位发现明确出血点,则考虑使用蝶腭动脉结扎术。蝶腭动脉是鼻腔的主要供血血管,起自上颌动脉,经翼腭窝向前内上方走行,在中鼻甲后端稍上方的蝶腭孔进入鼻腔,贴蝶窦前壁和下壁交界处的黏膜下横行向内行走,大约距离后鼻孔上缘约1 cm,以剥离子将蝶腭血管神经束分离出并暴露,以双极电凝切断之。术中基本以0°鼻内窥镜操作为主,对于嗅裂区检查辅助以70°鼻内窥镜检查可以取得更好的视野,对于上颌窦口周围检查则考虑使用30°鼻内窥镜检查同样值得推广,对于因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钩突肥厚等原因导致鼻道狭窄的患者,则可以在鼻内窥镜下将鼻甲轻度骨折移位(下鼻甲外移,中鼻甲内移等)并行止血处理。术区必要时选择使用纳吸棉或明胶海绵作局部填塞。

2 结果

本组135例患者:其中126例在鼻内窥镜下可以准确找到出血点并针对性止血,9例未找到明确出血点故予行蝶腭动脉结扎术。全部门诊患者治疗观察半小时后查无继发性出血和并发症后离开门诊;全部住院患者术后3天内出院,出院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防止鼻腔黏连,感染等。出院后分别于1周、2周、4周、12周后复诊,其中1例出院2天后再次出血,鼻内窥镜下检查发现出血点为原出血处,予门诊再次双极电凝止血,以明胶海绵填塞后未再出血,余下病例均未出现再出血。其中4例发现鼻腔轻度黏连,予分离后膨胀海绵暂时填塞,约1~2次复查清理黏连带后痊愈。所有病例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

3 讨论

鼻出血病因较复杂,可因外伤、炎症、急性病、肿瘤、过敏所致,也可为系统性血管和凝血机制障碍的局部表面与局部因素协同所致。故对于较年长、反复鼻出血患者建议行副鼻窦CT检查以排除占位性病变。在门诊或急诊接诊过程中,需要仔细询问病史,确认出血源于鼻腔,排除咯血、呕血,防止误诊。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及时筛选出并行病因治疗。遇到出血凶猛以致于休克患者,积极抗休克补液等治疗,必要时输血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围手术期降压治疗同样重要。鼻出血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急诊疾病之一,传统治疗方法为鼻腔填塞。填塞后患者常出现鼻塞、头痛、鼻胀满等不适,妨碍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易引起鼻腔黏膜糜烂,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鼻腔后部出血部位寻找较为困难,尤其在中老年患者中,出血部位多发生在鼻腔后部的吴氏静脉丛及鼻中隔后部的动脉,部位隐蔽、难窥及,应用传统的填塞方法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填塞效果差,致反复出血,易引起失血性休克,而且若不能彻底有效止血为后续鼻内窥镜下探查止血带来较多不利因素,如影响出血点的判断等。双极电凝原理:利用高频电极端与组织之间形成的电弧在出血局部部位产生的点状高温和碳化作用,封闭血管残端,达到止血目的。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具有较好的术野,操作空间大,定位精确等优点,可以检查整个鼻腔和鼻咽部的各个部位,效果良好,创伤小,术后鼻腔填塞材料少,甚至不需要鼻腔填塞,术后患者痛苦少,效果好。

经过该135例患者的治疗,我们有以下治疗体会:(1)病史询问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虽然鼻出血的症状非常直观和典型,判断鼻腔出血的侧别,患者会告知最初哪侧出血、出血量及速度,有助于判断出血源是动脉还是静脉。出血速度较快难以止血常提示动脉出血,反之则为静脉出血。若患者可以自行填塞后出血能够控制,则可能提示鼻腔前部的出血,反之则提示鼻腔后部的出血。对于出血量的估计,可以让我们判断患者失血情况,是否存在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等。(2)有条件的科室门诊及病房最好均配备双极电凝设备,治疗时功率(频率)以20 W左右为宜,最大不超过25 W,防止术后鼻中隔穿孔,软骨膜炎炎等等。。((33))手手术术操操作作勿勿盲盲目目,,检检查查应应彻彻底底全全面面,,防防止止遗遗漏。操作时动作切忌粗暴急躁,防止人为损伤。电凝止血前应用麻醉止血棉片充分收敛鼻腔黏膜,以取得较好术野(医学术语,手术时视力所及的范围)。(4)对于具体出血部位的判断。儿童和青少年鼻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前部,即多为鼻中隔前部的易出血区(利特尔区)。中老年人的出血部位,大多发生在鼻腔后部。动脉性出血多为蝶腭动脉的分支,主要是鼻腔外侧壁的后部,静脉性出血多为曲张的鼻咽静脉丛(吴氏静脉丛)。(5)在行蝶腭动脉结扎术时,术中使用以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脑棉,辅以l%丁卡因肾上腺素收缩鼻腔黏膜,较之纱条对黏膜损伤更小。电凝血管神经束,蝶腭孔处断端要留有约5 mm长度,防止断端回缩至翼腭窝内。(6)全麻手术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等,术中常规应用心电监护。术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以及口服使用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等避免刺激鼻腔诱发打喷嚏,防止再次出血,使用鼻喷生理海水,或使用抗生素软膏涂鼻,保持鼻腔黏膜湿润,预防鼻腔干燥等。

摘要:文章以探讨双极电凝在鼻内窥镜下鼻出血止血术中的应用疗效为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访平均12周。其中1例出院2天后再次出血,4例发生鼻腔轻度粘连,其余无出血及并发症。最终笔者总结出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术在治疗鼻出血过程中疗效良好,手术微刨是治疗鼻出血的可靠方法的结论。

关键词:鼻出血,鼻内窥镜,双极电凝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育广,宋小平.鼻内镜下鼻出血的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13):256.

[3]王惠亭,桑建中,张国正.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694-695.

[4]张维天,王磊,殷善开,等.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343-345.

[5]CHIU T,DUNN JS.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arter-ies of the anterior nasal septum[J].head and neck sur-gery:official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06(134):33-36.

【双极电凝】推荐阅读:

上一篇:双电机驱动系统下一篇:模型预测控制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