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立县

2024-11-01

工业立县(通用6篇)

工业立县 篇1

目前中国整体发展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近几年来, 中国各级政府不断推进简政放权, 优化升级经济结构, 改革创新, 促进经济多元化和稳定化, 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有着合肥市“南部副中心”和“南大门”之称的庐江县, 具有多种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保有资源量中多种矿种居全省首位, 铜矿居全省第二位, 铁矿居全省第三位, 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多矿种资源集中区。多年来, 庐江县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当地第二产业, 也给庐江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助力, 并逐渐成为安徽省的重点开发建设的工矿基地与第五大工矿区。

随之而来, 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第一, 工业生产高投入, 低产出;总量大, 水平低;高排放, 多污染;不协调, 难循环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很长时间内持续。第二, 缺乏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和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第三, 从经济学角度看, 城市化水平低, 工业产品内需量小。第四, 县域人民受教育水平不高, “教育经济效益”低, 缺乏产品创新的主动权。第五, 县域内缺乏综合交通体系, 原有公路损坏严重。第六, 品牌影响力弱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一直是该县工业的劣势。因此, 坚持不断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 发展循环绿色经济, 努力提高庐江县综合承载能力和工业品牌化等是庐江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不断转变观点, 解放思想,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思想的解放是运动的先导,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 全县各级组织和人民应学会打破惯有传统封闭思想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力, 学会主动研究县域新情况和新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和积极行动改造客观世界, 面对如今庐江工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不可有安于现状的“知足常乐”思想, 应保持高度热情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真正落实“工业立县”战略目标。而政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法律保证, 庐江县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项目重点督办、统筹推进和目标管理机制、项目约谈问责机制和项目后期服务机制, 设置专项资金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12年始, 庐江县依照省政府提出的战略定位, 陆续出台了《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三项制度》和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自主创新等政策体系文件, 积极为中小微企业设置“续贷过桥资金”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龙桥铁矿等重点项目, 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业立县攻坚年”、“工业立县推进年”等活动。说明不断转变观点, 解放思想,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三年大变化、五年进百强”目标的实现已初步见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庐江县综合承载能力

“乘数效应”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优势作用的集中表现之一。而庐江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模式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都处于滞后型,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庐江三大产业的生产部门。因此, 依托国家、省、市交通水利工程, 发挥区位优势, 统筹构建公 (路) 、铁 (路) 、水 (运) 、空 (运) 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新格局, 基本建成合肥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刻不容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交通设施建设,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合肥市确定的“一个副中心, 两个基地”发展定位, 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示, 为实现“1+7”发展目标, 庐江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任务, 不断推进“两环四横四纵”向“两环五横五纵”的城市路网框架过渡。至2013年, 庐江县境内公路里程达到4709公里, 主要包括合黄杭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等, 铁路有合九铁路、庐铜铁路以及合安九客专等, 计划修建快速客运铁路 (合肥-庐江-安庆-九江) 、城际铁路、普通铁路 (庐江-铜陵) 等, 并积极开展庐江-巢湖等铁路项目的前期研究。在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中, 也将建设庐江等通用机场。庐江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但是县域内某些地段公路损坏, 交通设施建设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 关注水利设施建设, 创建绿色安全庐江

庐江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 主要包括杭埠河、白石天等14条河流, 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庐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梅雨特征显著, 6、7月份降水较多, 易发生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因此有序推进县河、东大河等河流的整治和逐渐沟通内城水系, 也是庐江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工作。扎实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的前期工程, 改善庐江县水域的生态环境。

(三)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满足工业能源需求

至2014年, 天然气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污染性小的优势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但是庐江县域内没有加汽站, 消费者需要增加时间成本去舒城县进行购买。到2015年, 庐江城南加油加气站才建成运营, 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改造升级工业区天然气管道路网和规划新建变电站, 特别是生物质能发电厂等能源设施建设必不可少。

三、走新型经济开发之路,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经济新常态下,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经济发展, 庐江在“工业立县”目标的拉动下, 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当地第二产业, 逐渐成为安徽省的重点开发建设的工矿基地与第五大工矿区。按照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要求, 为充分发挥庐江县域的比较优势和促进县域新经济的健康发展, 调整和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是庐江县走新型经济开发之路,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的必由之路。

(一) 推进产业集聚,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近年来, 产业集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助于提高企业间的协作效率, 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 降低劳动力成本, 扩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并不断促进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

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经济开发区或地方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大氛围下快速发展。庐江县在“工业立县”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 建立了庐江经济开发区, 园区始终坚持科学循环发展理念, 规划控制面积为35.86平方公里。园区的产业定位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食品、循环科技等四大主导产业, 目前开发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污水、能源处理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至2012年, 入驻企业63家, 项目总投资达7.57亿元。安风风机、雄风磁性材料等一批骨干企业日益壮大, 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为谋求庐江企业的长远发展, 各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应依托县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硫 (煤) 基化工 (化肥) 、矿产品上不断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依托磁性材料、机械制造、汽配等产业集群, 不断促进电机、整车制造的大发展;依托锂电池材料项目, 在隔膜、电解液、铜箔、负极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上不断进步等措施。

(二) 推进产业有序转移,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 庐江县抓住区划调整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 不断探索适合庐江县情的科学协调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合肥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的作用, 借助合肥“四港三区一中心”建设平台, 依托产业基础和劳动力、市场、政策、资源等优势, 积极承接合肥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合肥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生产压力, 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调整, 不断优化庐江产业空间布局, 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庐江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传统与新兴、转移与升级、开发与保护的四种关系。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下, 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 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坚实的后盾。不断推进庐江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改造升级, 升级才是转移的最终目的, 优化庐江产业空间布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协调发展, 提高县域工业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坚持开发和保护本土生态环境的原则, 不断改革创新转移模式, 做好节能减排, 走绿色发展之路。

四、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庐江特色品牌战略

“十三五”期间, 庐江县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 围绕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和市“586”计划, 促使区域经济越发协调。但是工业产品结构单一, 缺乏产品创新的主动权和品牌影响力弱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一直是庐江工业的劣势。而品牌战略是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为保证庐江“工业立县”战略的顺利实施, 建立庐江工业特色品牌是重中之重, 因此加大教育支出, 努力提升县域人民的教育水平, 促进技术创新, 才能不断推进庐江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总之, 庐江县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坚持“工业立县”的发展定位, 着力推进庐江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切实加大项目带动实施力度, 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加快城市步伐, 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在一个副中心, 两地基地建设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崭新美好的庐江县。

摘要:2011年8月, 庐江县因撤销原巢湖市被划属于合肥市, 从此走上了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之路。按照合肥市确定的“一个副中心, 两个基地”发展定位, 庐江县提出了“工业立县”的理念, 并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在经济新常态大氛围下不断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发展, 不断解放全县思想, 改革创新, 立足于庐江县县情, 走具有庐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常态,庐江县,工业立县,科学协调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 2014 (10) .

[2]陈刚, 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微[J].贵州社会科学, 2001 (4) .

[3]曹荣庆.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模式仁[J].中州学刊, 2001 (6) .

[4]蒋文军, 孙宏军.策应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仁[J].商贸与会计, 2001 (8) .

工业立县 篇2

――兴国县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蕴涵文化,环境彰显文明。生态环境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站在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奋斗目标;省委苏荣书记主政江西后,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突出位臵来抓,创造性地提出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标志着一场全省动员、全民参与的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的号角正式吹响。

兴国,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北部,全县国土面积321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70%以上,二十多年前曾是一个森林覆盖率不到35%的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县。多年来,特别是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以来,县委、县政府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臵,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就是科学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昔日的“江南沙漠”已变为今日的“茵茵绿洲”,一个“山绿、水清、天蓝”的绿色文明生态大县正在崛起。

一、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要始终坚持“四个结合”的工作思路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必须正确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此,我县始终坚持不把林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不给林业下达经济指标、不片面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搞毁林开发建设的“四不原则”,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良好的 1

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多年来,广大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主要依靠砍木头、卖木头等原始手段改善生计,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破坏严重。为此,我县在实施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长防林等项目工程的同时,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引导农民放下“斧头”、扛起“锄头”,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油茶、果业、工业原料林等现代林业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发展了“金山银山”。同时,创新开发方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合作开发均福山、羊山生态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休闲运动生态旅游产业,一个融“林、果、茶、游”为一体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是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只有坚持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林业生态建设才有持久动力。我县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中,把政府要“绿”与群众要“利”统一起来,既打造“绿色生态”,又建设“绿色银行”。按照“谁种、谁管、谁受益”的原则,通过鼓励广大农户承包山林,大力发展油茶、果业、工业原料林等现代林业经济;通过引导广大农民开展“四旁”植树种果,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扶持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提高林业资源开发价值,全面带动广大林农增收致富。

三是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相结合。加快农村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是减轻林业生态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依靠采伐林木来生火烧水做饭,大量消耗和浪费了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此,我县把建设沼气

池和安装太阳能列为新农村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以此为基础,积极动员广大农户“改燃节能”、“火底抽薪”,大力倡导烧饭用气、取暖用电、洗澡用太阳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较好地实现了提高生活质量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

四是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广大群众是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群众是否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林业生态建设成败的关键。一直以来,林业产业效益低下,群众生态意识缺乏,许多群众对植树造林和山林管理缺乏积极性。为此,我县把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与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林业产权落实到户,把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把山林收益返还于民,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使广大农户像保护自家财产一样保护好生态资源。目前,我县与全省一道,在省林业厅的精心指导下,已全面完成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除公益林外的所有林地的产权归属都明确到户,群众造林、管林、护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要把“四大工程”作为当前造林绿化的工作重点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先行官”,是环境保护的“御林军”。为此,我县以“一大四小”工程为总揽,坚持山上造林与城镇造林并重、造林绿化与休林保护并重,按照区域、功能、发展方向的不同,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型、绿色通道型、水源涵养型、城镇生态型、生态公益型等现代林业模式,突出抓好“四大工程”建设,努力形成造林绿化城乡一体化格局。

一是城镇绿化工程。绿化不仅是美化城市的“绿色衣裳”,更是净化城市的“绿色氧吧”。我县在实施城市绿化工程中,积极借鉴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实行在城市道路两旁、社区庭院、公共绿地种植大树的绿化方式,使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实现“园林城市”向“森林城市”的转变。近年来,兴国先后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种植了一大批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且其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大树,扩大了城市绿景,提升了绿化品位,打造了“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城市形象。

二是乡村绿化工程。一个村庄树木的多少,特别是古树、大树的多少,直接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民风和文化。乡村面积广袤,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为此,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等开展植树活动,既提升村庄绿化水平,又发展庭院经济;结合小城镇建设,把圩镇绿化列为一项主要考核指标,重点引导抓好街道两侧、公共休闲地、单位庭院的绿化美化,确保全县各圩镇路边有树木、庭院有绿荫、活动有绿地。与此同时,在村镇建设中,始终坚持“四不”:即不乱办工厂,工厂向工业园区集中,乡村原则上不办厂;不乱开矿,依法打击乱开矿山行为,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不乱占耕地林地,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山地资源;不乱砍滥伐,保护好来之不易的森林资源。

三是通道绿化工程。道路是一个地区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阵地。一条绿色环绕的公路,就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窗口”。我县在实施通道绿化过程中,坚持植树添绿和护林保绿相结合。一方面,以京九铁路沿线、319国道沿线以及各县乡公路为主阵地,按照绿色、生态和景观的要求积极抓好公路两

旁的植树绿化工作。另一方面,严禁在道路两旁可视范围内挖山取土、采矿开矿,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森林、破坏植被行为,切实保护道路周边的生态环境。

四是校园绿化工程。绿树成荫的校园是最美的校园。植树成材,育人成才,二者相得益彰。为此,我县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实施校园绿化工程,指导各学校科学制定校园绿化规划,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见缝插绿、多植大树,努力建设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雅的园林式校园,使校园成为学生在校读书、休闲、享受大自然美景的最佳去处、成为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

三、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要不断健全“四轮驱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靠一朝一夕之功、一人一物之力难以完成。为此,我县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中,围绕构建大林业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建立了“四轮驱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政府推动。一个坚强有力、运转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是确保林业生态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为此,我县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组建了绿化局,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意见,将林业生态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个人,建立了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二是部门联动。坚持既分工又合作的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林业生态建设有序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与“属地包干”的原则,全面落实了部门责任

分工。县绿化局负责统筹安排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具体工作,城管、建设部门负责城市绿化工作,各乡镇负责本辖区内的村镇绿化工作,公路交通部门负责通道绿化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实施学校绿化工程,林业、水利、农业等其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是示范带动。实践证明,工作注重抓示范、树典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县建立了造林绿化奖励机制,对带动农户多、引导农户好、辐射能力强的造林大户、经营大户进行专门奖励,培育了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林业生态示范基地、森林产品加工基地及林产品购销组织和购销大户,有效提高了社会造林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刘果芳:“项目立县”谋发展 篇3

《中国商贸》:在整个的环渤海经济区中, 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威县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 在整个的环渤海经济圈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刘果芳:本县距渤海湾300公里, 是河北省南部的一个重要县份, 是106国道、大广高速、青银高速、邢临高速的交汇枢纽之地。我们都知道, 河北是一个钢铁、煤炭、石油大省, 也是沿海省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快速崛起, 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极。面对新的发展形式, 河北省确立了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思想, 实施了曹妃甸深水巷、冀东油田、首钢迁冀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 这为威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筹建中的邯黄铁路穿境而过, 建成后, 将使威县与黄骅港与渤海湾直接联系起来, 成为我们经济发展提速的又一“引擎”。

本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牢固树立沿海开放意识, 在思想观念、产业发展、发展战略、体制机制上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 全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 以全方位的大开放, 推进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中国商贸》:威县的确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正像您介绍的, 这里不仅是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枢纽, 也是国家重点项目的聚集地。那么, 在威县产业化发展的初期有哪些突出的比较优势呢?

刘果芳:本县目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 投资成本低、回报率高, 已经成为投资置业的宝地。

威县有10万亩非耕地, 并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废弃地开发等项目存储了上万亩的可用于置换的耕地指标。目前, 在县城新区有400多亩工业用地, 已经取得土地使用证。在县城内有300多亩的商业建设用地, 能够满足落户威县的大型项目的配套用地需要。同时, 我们还制定了优惠的土地政策, 供地方式灵活, 征地费用很低。

另外, 劳动力充裕也是本县的优势。威县是河北省人口大县, 现有劳动力24万。近年来, 威县连年实施“万名劳动力输出工程”, 向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发达地区输送了6万多名劳动力, 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机械、建筑等领域, 个个练就了娴熟的技能。只要家乡需要,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招之即回, 服务家乡建设。与此同时, 省、市、县三级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正在加紧培训各类技能人才, 为县内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准备。此外, 本县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 是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的50%, 是周边城市平均水平的70%。因此, 在威县开办企业, 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

《中国商贸》:众所周知, 威县是个产棉大县, 在全国优质产棉基地县中也是首屈一指。您能否介绍一下该产业的发展情况?

刘果芳:正如你所说的, 威县是全国十大优质棉基地县之一。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80万亩, 按每亩产籽棉500斤、每百斤籽棉产出37斤皮棉计算, 我县皮棉总产量在7万吨。如果按1万纱锭每月用230吨皮棉计算, 我县棉花可供应40万纱锭的棉纺加工。威县的棉花具备的特点是色泽白、衣份高品级、绒长、强力、马克隆值等指标在国标之上, 一直在全国市场享有盛誉。因为是产棉大县, 所以最先带动了棉花加工业的发展。

《中国商贸》:除了农业外, 您也提到了威县还要工业立县, 我们知道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 威县如何保证工业的发展?

刘果芳:工业立县也是我治县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实我县的能源供应比较充足。在电力方面, 威县处于华北电网的主供电线路之中, 县内建有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国能生物发电厂, 建有一个220千伏变电站和4个110千伏变电站, 因此电力供应充足, 从未出现过拉闸限电的现象。

在煤炭方面, 威县所在的邢台市为河北重点产煤市, 所以煤炭的供应也很充足, 并与山西省相邻, 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中国商贸》:请您介绍一下威县的特色产业, 并且如何规划本县的优势产业园区的?

刘果芳:经过多年的发展, 本县初步形成了棉花加工、汽摩配件、建材装饰、皮毛加工等优势产业。这些产业都是朝阳产业, 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我们按照“成片开发、产业聚集”的思路, 着力推进了“一区五园”六个优势产业园区建设。“一区”指的是县城新区, 在县城规划内, 106国道两侧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五园”分别是:第什营化学工业园、常庄汽摩配件工业园、七级建材装饰工业园、侯贯皮毛皮革工业园、梨园屯威清工业园。这六个主要工业园区, 已经由县和乡政府出资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了公路、供电、给水、排水、通讯、宽带、有线电视和场地平整等“七通一平”。而且我们争取到的国家投资项目——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垃圾150吨的垃圾处理场正在建设。企业入区就可以直接开工建设。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一个企业, 华新建材有限公司是本县生产建筑装饰材料的专业厂家, 产品出口到欧盟、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今年援建四川震区活动板房中, 与灾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中国商贸》:在招商政策方面, 威县会有哪些优惠政策?

刘果芳:招商引资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围绕这一主体战略, 制定出台了《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招商引资的规定》和《加快县城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总的原则是, 凡是在外地能享受的政策, 在威县都能享受;一些外地不能享受的, 在威县也能享受。

其中服务政策包括, 对外来投资项目一律实行“代办制”服务, 由县政府派专人负责办理项目所需的审批、立项等一切手续。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封闭式管理”, 强调“三条禁令”, 即:未经批准, 严禁到企业检查、收费、罚没;严禁起诉查封企业, 冻结企业银行账户;严禁吃、拿、卡、要、借、报行为。今年, 我们深入开展了“局长创新、股长创优”活动, 已经组织64个县直单位制订了103条更深、更细、更实的承诺措施, 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用地政策方面, 威县兴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项目, 区别投资大小、贡献多少, 可通过租赁、出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 每亩底价最高不超过4万元。对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 一事一议, 特事特办。投资3亿元以上且税收回报率高的项目, 还可安排职工宿舍用地。

税收政策方面, 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 前5年所缴增值税、所得税县享部分全额返还, 第6-10年按50%返还。在收费方面, 对县有权处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能缓则缓、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缓收项目的缓收期为3年。对县无权处置的收费项目, 全部按最低限收取。

最后, 还有一项奖励政策。对投资项目的业主, 按固定资产投资额授予业主相应的荣誉称号, 对投资达到1亿元的, 可根据业主的要求, 在政治上授予名誉职务。

《中国商贸》:相信这些政策已经给投资方很大的实惠了, 那么您对招商工作是否有信心, 并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抱以什么样的期望?

刘果芳:经过了两年坚持不懈的招商引资、外引内联, 我县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引进实施了国能生物发电、华新冷轧钢、豪达牧业、杂粮食品加工、三高生物肥等亿元项目12个, 千万元以上项目上百个。威县良好的服务不仅使招商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而且也使得投资的客商对威县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真正达到了“引进来、留得住、回报丰”的效果, 形成了“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局面。

像国能生物发电项目为例, 2006年4月份动工兴建, 年底就建成并投产, 成为国能公司在全国各地项目建设的成功典范。目前, 该公司正在筹建第二期工程。

工业立县 篇4

存在问题及对策

镇康县委党校 赵银屏

一、政策背景及优势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中央农村工作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实施“生态立市 绿色崛起”战略的决定》再次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省委提出“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要使云南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市委提出“生态立市、绿色崛起”,要依托临沧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抓住并用好国家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机遇,把临沧建设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大美临沧。

近年来,镇康县决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镇康绿色崛起,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构筑生态高地、成就大美镇康”为发展战略。

二、独特的地域、风情、文化、产业是镇康实施“生态立县、2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镇康是中国内陆直达印度洋便捷的陆上通道,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内陆“黄金口岸”,是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前沿窗口。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沿边发展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区位独特优势,不断增强绿色崛起活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把镇康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林业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和枢纽,是打造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出口贸易加工基地、优势林产品加工基地的最佳选择,是镇康推进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良好的生态植被是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强化滇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

镇康生态植被良好,县域有大小河流44条,是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就是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节能减排等生态工程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增长,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是镇康建成滇西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

(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主要战略

镇康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秉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战略发展思路,念好“山字经”,打好“林果牌”,走好“特色路”。“十一五”以来,有效实施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工程,全县共完成新造林116.7万亩,退耕还林19.9万亩,林地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3%。截至2013年,镇康县完成人工成片造林12.7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4.6万亩;全县履行全民义务植树的人数达到4万多人(次),完成义务植树7600株。建成城区面积3.83平方公里,总人口3.51万人,绿地总面积148.98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80.1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总面积162.01万平方米,县城绿地率为38.9%,绿化覆盖率为4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9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55平方米。18条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以上,达标率在95%以上,14条城市干道的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18%以上。此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荒山告别了“放牛山”的历史。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荒山种上了坚果、核桃、咖啡……

近年来,镇康县激活庄园建设市场主体,以庄园经济推动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重点培育甘蔗、咖啡、核桃、澳洲坚果、橡胶、茶叶6大产业,发展庄园经济。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以庄园经济为引领,建立生态型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努力把镇康打造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样板区、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至2013年,新建成农产品基地31.6万亩,全县农业产业基地达165万亩,人均9.3亩。

三、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中存在的问题

6区、旅游休闲区等各类具体功能区的红线。(5)分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围绕国土整治、石漠化治理、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带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打造,分步实施低质低效农田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6)加强治污截污,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加大污染治理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严格把好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或企业入驻镇康的“关口”,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继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先进技术。(7)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低碳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积极做好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和督查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8)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治理车辆乱停、烟头乱丢、杂物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线杆乱拉、摊点乱摆、广告招牌乱设、畜禽乱跑等“十乱”为切入点,积极推行“户自洁、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

2、着力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产业是发展之根、财税之源。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紧紧抓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机遇,以“五大产业、五大庄园、五大基础设施”为重点,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庄园经济为抓手,着力构建更符合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效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若干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着力推动镇康绿色崛起。

3、着力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构筑沿边开放新高地。抓住国家扩大沿边开放和国家级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注入增强绿色崛起活力。(1)加快沿边开放步伐。要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的原则,加快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切实增强工业园区吸引能力,推动总部经济和飞地经济发展。(2)推进区域性国际金融合作。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在跨境金融业务创新、人民币兑换、跨境电子商务结算方面先行先试。

4、着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美丽家园”建设是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决定》(临发„2013‟64号),合力建设城乡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村美、民富、人欢乐”的“美丽家园”,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里过上幸福的生活。

5、着力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格局。(1)加快特色城镇化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均衡配置公共资源,释放内需动力。(2)加快“一线三区三化”统筹发展。加强“一线三区三化”(边境一线,工业园区、主城区、老城区,森林化、产业化、城镇化)统筹,突出“三区”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三化”发展进程。(3)加快生态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要加快中心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关于特色立县的几点思考 篇5

一、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树立特色理念”为先导

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 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位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我区横跨“三北”, 地域辽阔, 各旗县市区域特征千差万别。人口最多的旗县市近60万人, 人口最少的不足2万人, 面积最大的旗县市达11.5万平方公里, 面积最小的仅为585平方公里。同时, 各旗县市由于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不同,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12年生产总值最高的超过1000亿元, 而最低的仅为12.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为67.4亿元, 而最低的仅为0.58亿元。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要从县情实际出发, 进一步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提升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现实选择。要立足资源禀赋, 全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正确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树立“特色理念”, 破除“大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粗放加工”的理念误区,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发展路子。要客观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依托资源优势, 面向两大市场, 培育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因地制宜, 找准县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 突出差异化竞争实施差异化发展, 实现以特色领航发展、以特色赢得发展, 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

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挖掘“特色资源”为依托

从全国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 特色经济一般都是依托特色资源发展起来的。我区的各个旗县市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区位特点、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文化传统, 必然存在有别于其他的资源优势。有的区位优势独特 (地处交通枢纽或沿边开放带) , 有的自然资源富集 (蕴藏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的水、草、林等资源) , 有的产业资源明显 (拥有良好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发展基础) , 有的社会资源突出 (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或丰富的文化资源) 。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资源优势, 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 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旗县市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要在全面了解县情的基础上, 努力发掘自己的发展优势, 同时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 依据资源的自然、人文、科技、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的特色和属性, 对独具特色的资源进行物质形态的加工和转化, 集中各种优势力量对特色资源进行规模开发、深度开发, 培育经济增长点, 创造出本地经济的鲜明特色。

三、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建设“特色城镇”为载体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 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县城及中心镇。从国内实践看,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 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其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我区的大部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吸引力不强, 缺乏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特色经济必要的要素资源支撑。因此, 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要通过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镇的功能, 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增强发展要素聚集能力, 为县域特色经济加速发展提供有效载体。要坚持统筹规划, 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 着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级城镇体系建设。城镇建设要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的发展趋势, 在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时做大县城,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 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的重点县城。建制镇建设要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 对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打造一批集聚带动力强的专业镇、特色镇。

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

选择培育、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目前, 我区部分旗县依靠发展特色产业, 如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 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 我区县域经济仍存在忽视特色, 不注重比较优势成本, 一味追求全面发展的问题, 其结果是各地结构雷同, 没有产业特色, 产品缺乏竞争力, 进而失去了很多参与经济循环的机遇。改变这种现状, 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规模, 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要结合实际, 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 认真研究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主动参与域外的经济分工与协作, 突出自身特色,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 进一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同时, 还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引导和支持有能力、有规模的企业树立品牌, 用品牌的影响力形成竞争力, 逐步走上规模化、品牌化、名牌化的道路。要把“特色”做大、做强, 使“特色”上规模、上档次, 把“特色”做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最终实现用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大发展。

五、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提升“特色竞争力”为突破

推进巫山县生态立县战略的思考 篇6

生态立县的理论指导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今天, 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生态文明是三大文明建设面临时代危机后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强调“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是巫山最大的优势和特色, 更是最具潜力的资源, 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巫山生态立县的本质是实现科学发展, 努力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系统稳定、人居环境优美的幸福渝东门户。

二、生态立县战略举措的内容

(一)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巫山是资源富县, 煤炭储量4.7亿吨, 占重庆总量的1/6;铁矿储量3亿吨, 是重庆唯一的大型铁矿床;石灰石、大理石、水能资源丰富。要做强矿产优势产业:坚持生态为本, 提升改造煤炭产业, 有序开发铁矿产业, 形成产业集群。巫山是农业大县, 气候、土壤适宜, 要做优农林特色产业: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抓手, 因地制宜优化粮油、烤烟、蔬菜、水果等产业布局;围绕绿色农林产品资源, 对果品、油料、畜牧、茶叶、薯类、药材等深加工, 重点发展巫山干果、巫山中药材、巫山魔芋、黛溪粉条等知名农林特色品牌;发展“林上果”、“林下药”、“林边牧”等多层次生态特色产业, 发展土特产贩卖、乡村旅游、家庭农场等特色经济。

(二) 打造国际知名景区。巫山是旅游强县, 三峡风光驰名中外, 红叶、神女峰、大昌古镇等旅游品牌享誉全国。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底蕴, 构成了巫山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要做精文化旅游产业:围绕“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遗迹”, 确立巫山旅游业“一地两色三区”基本构架。以绿色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为基调, 精心打造北部小三峡大昌片区, 东部神女峰神女溪片区, 南部龙骨坡大溪片区, 推出一批旅游名镇名乡名村, 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巫山与奉节、巫溪、城口地缘接近, 旅游资源各具特色, 四县都把大力发展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支柱。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 四县要加强旅游合作, 形成奉节—巫山—巫溪—城口“小金三角”旅游精品环线;加强与神农架、三峡大坝合作, 打造三峡大坝—四县—神农架“大金三角”旅游精品环线。积极推动渝东北、陕南、鄂西区域联盟, 构建以巫山为中心节点, 西安—重庆—鄂西为环线的中国腹心生态文化旅游圈。

(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工不富, 巫山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必须努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环保型、高新技术型的生态工业经济。做大生态工业体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 整合和重新配置环境资源, 优化产业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

(四) 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巫山以山地为主, 山高坡陡, 自然条件恶劣。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事关重大。巫山要重点保护“一江六河”, 构建生态屏障。加强林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保护, 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强化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在峡谷两岸营建不同群落的森林植物生态系统, 实施“环保五大行动”, 使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景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高山退耕还林, 以生态扶贫搬迁帮助高山农村人口转移。对禁止开发区严格禁止, 限制开发区严格限制。

(五) 打造山水港湾旅游新城。既要生态巫山、绿色巫山, 也要宜居巫山。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做好早阳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高铁服务中心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库岸综合整治、江东中医院、龙门花园、安置小区和“两横两纵”主干道建设。启动文峰公园二期、高唐公园和秀峰体育公园建设。实施神女大道文化景观植入工程。升级杨柳坪艺术村功能。不断强化城市管理, 加大城乡违法建设打击力度。持续开展噪音、油烟、扬尘等环境污染治理, 逐步扩大弃管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 规范背街小巷市政秩序。做好灯饰工程, 凸显城市美感,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六) 构建“立体化”大交通格局。长久以来, 交通不畅严重制约着巫山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至关重要。坚持“建设大交通, 促进大发展”战略, 加快建立综合交通体系, 抓好五大重点工作, 到2020年基本建成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 形成“水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神女峰机场、机场公路建设, 启动郑万高铁巫山段建设, 加快对国道G347的通车和G348的全面完工, S301大七路抢险工程完工, 实现全线通车。同时, 加快对县内交通互联互通、交通运输站场建设。全面抓好建设管理, 努力做好交通建设环境保障, 推进城乡交通服务一体化, 提升公路质量, 以早日建成渝东交通枢纽, 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七) 树立全民生态意识。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潜在动力。要转变发展观念,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的作用, 举办报告会、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疾病防控, 坚持公共场所禁烟,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素养。开展生态文明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 营造有利于保护生态的社会氛围, 为生态立县提供内在动力。

三、生态立县环保体系的优化

良好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立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构筑良好发展环境。

(一) 优化政策政务环境。制定出台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决定、规划, 加强公共政策引导,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投融资体制、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 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和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强化激励约束、落实问责制度。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领导小组, 统一决策、指导、协调各项工作。

(二) 优化人才队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为实施生态立县提供人才保障。抓好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和选拔一批熟悉工业经济、财政金融、贸易和懂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工业发展第一线。

(三) 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生态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 重点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完善经济政策, 引入市场机制, 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等方式, 引入生态发展企业, 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工业立县】推荐阅读:

生态立县07-04

海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调查分析06-01

上一篇: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下一篇: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