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精选8篇)
耳穴埋豆 篇1
妊娠剧吐指妇女怀孕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卧、恶闻食气或食入即吐。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 不但影响早孕妇女的身心健康, 对胎儿的发育也有不良影响。严重者可能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形, 并发Wernicke脑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中医称之为妊娠剧吐, 以恶心呕吐频繁为主要症状。病因主要是冲气上逆, 胃失和降所致[2]。内经曰:“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耳穴, 引起相应经络感传, 调节经气及脏腑功能, 从而达到调气和中, 降逆止呕的作用。耳穴与内脏、肢体联系密切, 从现代解剖学与生理来讲, 耳廓有着丰富的神经、淋巴管和血管的分布, 刺激耳廓上的某些穴位, 可使疾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3]。近年来, 我科在采用基础治疗加耳穴埋豆治疗妊娠剧吐40例,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科的妊娠剧吐患者40例, 年龄20~37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 符合妊娠剧吐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年龄在20~37岁以上, B超诊断为葡萄胎, 经检查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胃肠炎、胰腺炎、胆道疾病、脑膜炎及脑肿瘤等。尿酮体阳性伴严重电解质紊乱者。不配合治疗而无法准确评估疗效者。
依据纳入标准, 按入院次序编号所有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平均年龄为27.9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27.85岁;另外治疗组平均孕周数为7.85周, 对照组平均孕周数为7.8周。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数、治疗前恶心呕吐程度及尿酮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基础治疗及护理:卧床休息, 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通过移情易志使孕妇保持情绪舒畅, 讲解本病的知识, 介绍成功经验, 从而增强其治疗信心;流质饮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肌注维生素B1 20mg、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支持处理。试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耳廓常规消毒, 取5mm×5mm医用胶布, 贴生王不留行籽一枚, 贴压于膈俞、肾、神门、胃、脾、肝等耳穴, 嘱患者三餐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时按压, 每次按压2-5/min, 至少4-5次/d, 以出现酸、麻、胀、痛等表现为佳。以7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耳廓常规消毒, 取5mm×5mm医用胶布, 贴塑料泡沫 (与王不留行籽一般大小) 一枚, 贴压于耳穴处 (部位同前) , 嘱患者三餐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时按压, 每次按压2-5/min, 至少4-5次/d。以7天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以7天为一个疗程,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订,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耳穴埋豆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认识尚不明, 但大多认为本病与妊娠相关激素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急剧升高有关, 主要采用补液、营养对症等支持治疗, 无特异治疗方法, 疗效欠佳, 且易反复。祖国医学治疗妊娠剧吐, 强调辨证分型, 有中药外敷、内服、针灸等多种特色治疗。临床根据患者病程长短, 体质强弱, 还要结合情志、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综合调护。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妊娠剧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患者容易接受, 如针灸、穴位注射、脐疗、拔罐等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均不如耳穴埋豆操作简单方便, 且患者可以自行按压和控制, 具有及时性和灵活性的优点。耳穴膈俞属太阳膀胱经穴, 主治呕吐、呃逆;肾穴, 肾主水, 肾为阴阳之根, 可滋水固胎;神门属少阴心经, 心主神志, 有调理情志和镇静作用。取胃、脾穴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取肝穴抑肝和胃, 以增强止呕的疗效。
总之, 对于妊娠剧吐患者, 耳穴埋豆有效地减轻孕妇痛苦, 让其更加舒适地接受治疗,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有效提高治愈率。不仅使孕妇顺利度过早孕反应期, 降低因妊娠剧吐引起的终止妊娠率, 并且对妊娠期身心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4]。另外, 耳穴埋豆法作为一种无创治疗方法, 对不愿服药或虚弱之体的孕妇尤为适宜, 因此法不会导致孕妇的紧张恐惧情绪且无损于胎气, 亦不会因为刺激胃肠道而加重呕吐。
综上所述, 耳穴埋豆疗法对改善患者症状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很有意义, 从而减少因妊娠剧吐引起的终止妊娠, 促进优生优育, 可作为本病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耳穴埋豆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科住院患者4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采用基础治疗, 联合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 对照组于相同耳穴上贴与王不留行籽一般大小塑料泡沫。1个疗程后观察效果。结果 治疗组痊愈12例, 好转6例, 未愈2例, 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7例, 好转11例, 未愈2例, 总有效率90%;两组治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妊娠剧吐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耳穴埋豆, 疗效显著, 方法简便、有效、安全, 可为妊娠剧吐常规护理措施。
关键词:妊娠剧吐,耳穴埋豆,中医外治法,护理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75.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95.
[3]钱爱玉, 杨泉林, 李东红, 等.耳穴贴压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妊娠呕吐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4, 36 (1) :126-127.
[4]王乐霞.耳穴按压治疗妊娠剧吐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4, 6:67.
耳穴埋豆 篇2
【关键词】 呃逆;耳穴埋豆;按压攒竹穴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86-02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日常生活中偶发的呃逆多数能自行缓解,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2h,则会影响患者饮食、睡眠,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烦躁。呃逆发生即应及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非药物尤其是针灸、耳穴等传统疗法对其有着很好的早期干预疗效,笔者总结应用耳穴埋豆联合按压攒竹穴治疗呃逆20例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呃逆患者40例,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呃逆,如脑血管疾病、肿瘤、外科手术,呃逆>2h而使用深呼吸、屏气、饮水弯腰法[2]等常规治疗方法均未能缓解。
12 一般资料 将40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340±1556)岁,呃逆时间为1~20h,平均呃逆时间(538±456)h;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060±1728)岁,呃逆时间为1~19h,平均呃逆时间(536±437)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呃逆时间、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对照组仅按压攒竹穴。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min,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可反复按揉。观察组应用耳穴埋豆和攒竹穴按压。首先耳穴埋豆,选取耳穴耳中、膈、交感、神门、消化系统皮质下、胃等,用75%酒精消毒,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按压方法需辨虚实,选穴亦需合理,如遇起病急、身体壮为情志所伤者,当用泻法,手法略重,按压5~10min,患者感觉耳廓疼痛,表现为皱眉、憋气,注意不要损伤皮肤;若为久病体虚而呃逆者,当用补法,即轻轻按揉,使患者耳廓微感酸麻胀痛即可;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其次,按压双侧攒竹穴。以上方法,呃逆不止,可频次反复按揉。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评定呃逆的疗效,治愈:呃逆停止,伴有症状消失;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及呃逆时间属于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呃逆疗效评定属于计数数据,计数数据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与护理
指压攒竹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法操作,对于激发经气、通经疏络有显著临床效果。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临床上治疗呃逆的经验用穴,近年来发现该穴对于治疗心动过速有显著的疗效,可能与其可兴奋副交感神经,反射性抑制膈肌痉挛而达到止呃有关。且此穴位于头面部,按压此穴亦可达到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5]。
中医学认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脏腑皆联系于耳。因此,耳与经络脏腑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与相对特异性,这为耳穴治疗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刺激耳穴,使耳廓神经体液途径与机体各部发生联系,推动气血运行的同时,调整脏腑功能[6]。膈、耳中穴(又称迷走神经刺激点),对应膈肌的位置,可调节脏与脏、腑与腑以及脏腑之间的功能,可理气降逆,解痉止痛,缓解膈肌痉挛,为治疗呃逆之特效穴;神门为镇静安神之要穴,可舒解膈肌痉挛;皮质下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可缓解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交感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解痉、止痛之效[7];根据病变选取胃穴,呃逆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动膈,引起膈肌痉挛,所以取胃穴可补中益气、和胃降逆之功效;若患者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引起,可加用肝穴。诸穴合用可舒缓神经,具有疏通经络、降逆止呃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摘 要】 目的:对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呃逆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以40例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观察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观察住院期间1h呃逆改变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攒竹穴联合应用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可用于临床呃逆患者的辅助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呃逆;耳穴埋豆;按压攒竹穴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86-02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日常生活中偶发的呃逆多数能自行缓解,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2h,则会影响患者饮食、睡眠,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烦躁。呃逆发生即应及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非药物尤其是针灸、耳穴等传统疗法对其有着很好的早期干预疗效,笔者总结应用耳穴埋豆联合按压攒竹穴治疗呃逆20例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呃逆患者40例,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呃逆,如脑血管疾病、肿瘤、外科手术,呃逆>2h而使用深呼吸、屏气、饮水弯腰法[2]等常规治疗方法均未能缓解。
12 一般资料 将40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340±1556)岁,呃逆时间为1~20h,平均呃逆时间(538±456)h;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060±1728)岁,呃逆时间为1~19h,平均呃逆时间(536±437)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呃逆时间、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对照组仅按压攒竹穴。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min,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可反复按揉。观察组应用耳穴埋豆和攒竹穴按压。首先耳穴埋豆,选取耳穴耳中、膈、交感、神门、消化系统皮质下、胃等,用75%酒精消毒,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按压方法需辨虚实,选穴亦需合理,如遇起病急、身体壮为情志所伤者,当用泻法,手法略重,按压5~10min,患者感觉耳廓疼痛,表现为皱眉、憋气,注意不要损伤皮肤;若为久病体虚而呃逆者,当用补法,即轻轻按揉,使患者耳廓微感酸麻胀痛即可;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其次,按压双侧攒竹穴。以上方法,呃逆不止,可频次反复按揉。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评定呃逆的疗效,治愈:呃逆停止,伴有症状消失;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及呃逆时间属于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呃逆疗效评定属于计数数据,计数数据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与护理
指压攒竹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法操作,对于激发经气、通经疏络有显著临床效果。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临床上治疗呃逆的经验用穴,近年来发现该穴对于治疗心动过速有显著的疗效,可能与其可兴奋副交感神经,反射性抑制膈肌痉挛而达到止呃有关。且此穴位于头面部,按压此穴亦可达到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5]。
中医学认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脏腑皆联系于耳。因此,耳与经络脏腑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与相对特异性,这为耳穴治疗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刺激耳穴,使耳廓神经体液途径与机体各部发生联系,推动气血运行的同时,调整脏腑功能[6]。膈、耳中穴(又称迷走神经刺激点),对应膈肌的位置,可调节脏与脏、腑与腑以及脏腑之间的功能,可理气降逆,解痉止痛,缓解膈肌痉挛,为治疗呃逆之特效穴;神门为镇静安神之要穴,可舒解膈肌痉挛;皮质下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可缓解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交感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解痉、止痛之效[7];根据病变选取胃穴,呃逆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动膈,引起膈肌痉挛,所以取胃穴可补中益气、和胃降逆之功效;若患者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引起,可加用肝穴。诸穴合用可舒缓神经,具有疏通经络、降逆止呃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摘 要】 目的:对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呃逆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以40例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观察组使用按压攒竹穴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观察住院期间1h呃逆改变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攒竹穴联合应用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可用于临床呃逆患者的辅助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呃逆;耳穴埋豆;按压攒竹穴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86-02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日常生活中偶发的呃逆多数能自行缓解,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2h,则会影响患者饮食、睡眠,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烦躁。呃逆发生即应及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非药物尤其是针灸、耳穴等传统疗法对其有着很好的早期干预疗效,笔者总结应用耳穴埋豆联合按压攒竹穴治疗呃逆20例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呃逆患者40例,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呃逆,如脑血管疾病、肿瘤、外科手术,呃逆>2h而使用深呼吸、屏气、饮水弯腰法[2]等常规治疗方法均未能缓解。
12 一般资料 将40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340±1556)岁,呃逆时间为1~20h,平均呃逆时间(538±456)h;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060±1728)岁,呃逆时间为1~19h,平均呃逆时间(536±437)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呃逆时间、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对照组仅按压攒竹穴。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min,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可反复按揉。观察组应用耳穴埋豆和攒竹穴按压。首先耳穴埋豆,选取耳穴耳中、膈、交感、神门、消化系统皮质下、胃等,用75%酒精消毒,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按压方法需辨虚实,选穴亦需合理,如遇起病急、身体壮为情志所伤者,当用泻法,手法略重,按压5~10min,患者感觉耳廓疼痛,表现为皱眉、憋气,注意不要损伤皮肤;若为久病体虚而呃逆者,当用补法,即轻轻按揉,使患者耳廓微感酸麻胀痛即可;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其次,按压双侧攒竹穴。以上方法,呃逆不止,可频次反复按揉。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评定呃逆的疗效,治愈:呃逆停止,伴有症状消失;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及呃逆时间属于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呃逆疗效评定属于计数数据,计数数据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与护理
指压攒竹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法操作,对于激发经气、通经疏络有显著临床效果。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临床上治疗呃逆的经验用穴,近年来发现该穴对于治疗心动过速有显著的疗效,可能与其可兴奋副交感神经,反射性抑制膈肌痉挛而达到止呃有关。且此穴位于头面部,按压此穴亦可达到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5]。
耳穴埋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4例手术前失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2例。治疗组中男17例, 女25例, 年龄17~78岁, 平均年龄47岁;中胫腓骨骨折9例, 股骨干骨折13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折1111例, 尺桡骨骨折9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0例, 年龄12~92岁, 平均年龄57岁;胫腓骨骨折12例, 股骨干骨折5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 尺桡骨骨折7例。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影响睡眠的疾病, 且单纯因骨折导致睡眠障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身高、骨科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择期进行骨科手术的失眠患者, 且配合治疗; (2) 排除标准:耳廓有炎症、冻伤或对王不留行子过敏者; (3) 终止标准:中途退出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针对性术前心理疏导和行为准备。心理疏导:根据骨折类型及相应手术类型告知患者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面带微笑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医院对此类疾病的诊疗熟知度, 消除患者恐惧不安、烦躁抑郁情绪;行为准备:患者术后大多需要卧床休息, 因此需指导患者练习卧床时大、小便的方式, 嘱家属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喂食, 并进行康复训练 (各关节的活动) 。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埋豆治疗, 具体方法为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为主穴, 心、肝、脾、肾、胆、胃为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 然后取王不留行子贴在6mm×6mm胶布中间, 对上述穴位进行贴敷, 并用手指指腹以适中力度均匀按压, 持续3min, 并询问患者有无酸、胀、麻等感觉, 若有则为得气, 若无则需微调寻找患者敏感点。传授患者家属按压方法及持续时间, 1天4次, 睡前需进行1次。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术前7天每天记录患者入睡所需时间、睡眠时间, 评估患者睡眠改善情况。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睡眠恢复正常;好转:失眠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3、5、7天, 治疗组患者入睡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n)
3 讨论
正常的睡眠有赖于人体的“阴平阳秘”, 脏腑调和, 气血充足, 心神安定, 心血得静, 卫阳能入阴, 方能入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卫阳通过阳跷脉、阴跷脉而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心脾两虚, 生化之源不足;或数伤于阴, 阴虚火旺;或心胆气虚;或宿食停滞化热, 食热扰胃;或肝火扰神, 均能使心神不安、心血不静、阴阳失调、营卫失和, 阳不入阴而发为本病。中医常辨证给予相应方剂治疗该病, 耳穴埋豆为一种患者耐受性较好的外治法, 主要通过对耳穴产生持续的刺激而引起大脑皮质网状结构电位正常有序地处在激活与抑制的交替过程中, 促进病理性睡眠转化为生理性睡眠[3], 形成稳定有序的睡眠电位波。《灵枢·口问》曰:“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人体五脏六腑、奇经八脉都能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反射区, 耳与脏腑经络紧密相连。耳穴埋豆便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使经脉循行, 疏通经络, 达到改善失眠症状的目的[4]。《本草备要》曰:“王不留行子, 通行气血, 交通心肾。”心理疏导与耳穴埋豆相结合可促进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血调调和和、、经经络络畅畅行行, , 起起到到治治病病防防病病的的效效果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3、5、7天, 治疗组患者入睡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耳穴埋豆治疗骨科术前睡眠患者操作简单, 安全方便、疗效确切, 且易被患者接受, 可促进人体经络疏通、气血运行、脏腑功能调和, 从而减少患者入睡所需时间, 增加入睡时间, 提高睡眠质量,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埋豆治疗骨科术前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骨科术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术前心理疏导干预及行为准备,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耳穴埋豆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睡眠状况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3、5、7天, 治疗组患者入睡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耳穴埋豆可减少患者入睡所需时间、增加患者睡眠时间及改善术前患者失眠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眠,耳穴埋豆,骨科手术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
[3]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46.
[4]肖敏, 陈碧云, 林小静.耳穴埋豆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失眠症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14, 29 (6) :1299-1300.
耳穴埋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内科住院病人55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其失眠病症为5天~2年。将上述对象严格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 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 女性10例, 年龄41~52岁, 平均年龄47.5±11.4岁;对照组中男性15例, 女性10例, 年龄42~53岁, 平均年龄45.5±10.3岁。两组患者平均睡眠时间均为3.4±1.6小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睡眠时间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埋豆法治疗[2]。方法: (1) 首先确定治疗耳穴, 取穴原则按照基础腧穴神门, 枕, 皮质的顺序。根据中医辩证治疗原则, 肝郁者加肝、胆、胃气失和则加脾、胃;阴虚者加心、肾;心脾两虚加心, 肝, 肾; (2) 耳穴与耳廓消毒; (3) 消毒完毕镊子夹取粘药胶布, 对准穴位贴压; (4) 耳穴贴压稍施加压力, 按压数秒后予刺激; (5) 贴压为单侧取穴两耳轮换, 3天1换, 每天3~5次, 每次1~2分钟。1个疗程休息1~2天, 行下一疗程。两耳轮换贴压; (6) 不使用其他安眠镇静类药物。注意事项:实施前耳廓行全面检查有无溃疡、湿疹、冻疮破溃等;选穴需准确无误, 必要时采用耳穴探测仪;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胶布过敏用粘合纸代之;贴压耳穴注意防水;耳穴贴压时间不可过长;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护理方法。
1.3 判定方法
以中药临床药理学中失眠分级进行评定[3], 将所有患者按失眠健忘、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和心烦等方面进行等级记录, 连续10天后符合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则为有意义, 无变化或加重视为无效。 (1) 临床治愈:即睡眠时间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夜间睡眠超过6小时, 睡眠深, 醒后精力充沛; (2) 显效:睡眠好转每日睡眠时间比原先增加3 h以上, 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时间不超过6 h; (3) 有效:症状一定程度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小于3 h; (4) 无效:治疗后睡眠未明显增加。
1.4 统计处理
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等级计量资料, 采用非参数检验 (Z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睡眠时间及总体临床疗效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异, 经治疗后, 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延长, 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5) 。给予中医耳穴埋豆法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总有效率80%,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见表1。
*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两组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照焦虑、抑郁发生的频率进行评分, 分为没有, 很少, 少部分, 相当多和绝大多数时间评分5个量度分为1~4分。两组间比较治疗前焦虑无明显差异, 经治疗后, 两组均较明显好转。但治疗后观察组焦虑自评、抑郁自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见表2。
*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比较, P<0.5。
3 讨论
耳穴压豆法治疗失眠是通过贴压籽粒, 刺激耳穴, 从而达到疏通经络, 运行气血, 调节脏腑功能, 将人体内阴阳调节至平衡的治疗目的。因此, 耳穴可以反映机体生理与病理变化, 同时可以通过刺激产生信息传入机体起到疏通经络, 调节脏器功能, 定志安眠的功效[4]。
本组研究对上述患者进行足底穴位按摩, 足底穴位同样是足底表皮及人体经络相通的部位[5]。按压足底涌泉级全足底可以使血管扩张, 且局部温度升高,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振奋氧气, 达到阴阳平衡, 可以有效地防治失眠疾病。耳穴与足底穴位同用, 可起到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耳穴与足底穴位均为人体经络、脏腑和组织器官等相互沟通的位置。虽二者一上一下, 但穴位表皮受到刺激, 就可起到疏通经络[6], 调节脏腑的效果。所以, 二者合用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耳豆辅助治疗内科失眠疗效明显,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患者的心理情绪更加稳定。此外, 我们观察到失眠时间较久的患者治疗效果欠佳。一般失眠时间不超过1周的患者使用耳豆法效果明确, 埋后的一二天作用强, 3~4天效果减弱, 需要在第4~5天重新埋豆。综上所述, 耳穴埋豆治疗内科失眠效果显著, 经济有效, 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耳穴埋豆疗法,失眠,内科疾患
参考文献
[1]田丽莉.针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30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9, 14 (4) :53-54.
[2]周红, 田冬青.耳穴压豆治疗神经衰弱75例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9, 16 (2) :119-120.
[3]陈卓.艾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5) :151-152.
[4]时秋英, 王福玲, 翟英等.耳穴压豆治疗骨折病人失眠128例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2, 14 (6) :49-50
[5]余芳, 张唐法.针刺配合耳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8) :24-25.
耳穴埋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原则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中风后便秘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患者知情同意。并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0例。所有入组患者均为中风后便秘。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缺血性中风、便秘诊断标准及阴虚肠燥证型标准; (2) 患者神志清楚, 年龄40~70岁, 能正确表达灸感; (3) 大肠俞、次髎可探及热敏腧穴者。排除标准: (1) 经检查证实由直肠、结肠器质性病变 (如肿瘤、克隆氏病、结肠息肉、肠结核等) 所致肠道狭窄引起者; (2)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3) 留置胃管, 流质饮食者; (4) 未按规定用药或接受治疗,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若出现以上一种情况则视为脱落病例。试验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0例;年龄50~80岁, 平均 (60.5±7.5) 岁;病程1~5个月, 平均 (2.2±0.6) 个月。对照组患者中, 男19例, 女11例;年龄48~80岁, 平均 (59.5±7.2) 岁;病程1~6个月, 平均 (2.3±0.7) 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给予耳穴埋豆加穴位按摩方案治疗, (1) 耳穴压豆法:选取肺穴、胃穴、大肠穴、直肠穴、三焦五个穴位作为耳穴压豆穴位。应用探棒寻找上述穴位的阳性反应点并做好标记。酒精棉球对耳廓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一只手将耳廓进行固定, 另一只手用镊子将王不留行籽耳豆固定在穴位上, 并用拇指和食指持续揉按王不留行籽所压的穴位, 以穴位酸、胀、热和微痛为宜。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每天按压耳豆, 时间控制在3 min左右, 5次/d, 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刺激的力度, 以便增加治疗效果。一般隔日更换, 夏天汗多可以每天更换, 两耳轮流交替埋豆, 连续治疗2周。 (2) 同时给予腹部穴位按摩:在给予耳穴压豆后3 h左右, 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腹胀, 此时为进行穴位按摩的最佳时机。在腹部涂抹石蜡油, 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由轻到重借助腕力对腹部进行按摩, 时间为5 min, 然后对天枢穴、气海穴、神阙穴进行揉按, 时间控制在3 min, 以局部皮肤发红及热胀为主, 每周按摩2次, 连续治疗2周。
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给予实施常规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则给予优质护理, (1) 生活护理:引导患者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每天定时排便, 即使没有大便也要按时去厕所做排便行为, 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鼓励患者适当的进行锻炼, 老年人身体比较虚弱, 久坐或卧床休息容易造成气机不能宣达, 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减弱, 诱发便秘发生。因此应鼓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宜的活动, 预防便秘。 (2)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及家属调整饮食方案, 每日增加饮水量 (2000 m L左右) , 可根据个人习惯适当加用蜂蜜水, 多吃水果及蔬菜。护理人员应重视老年饮食护理, 每日应定食和定量, 鼓励患者饮水和多吃蔬菜水果。情志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性情不定, 因此必须重视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舒畅心情。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是指经过治疗患者两天至少排便一次, 大便表面凹凸;有效是指经过治疗患者两天排便一次, 大便表面光滑, 软且容易排出;无效是指每周排便不超过两次, 大便如球状且排出困难[6]。总有效=显效+有效。应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定的“便秘症状及护理疗效评价问卷”对患者治疗及护理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分, 共包括6方面问题, 每项问题满分为3分, 6个问题总分为便秘症状总分, 分值越高, 便秘症状越重。满意度分级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便秘情况均有所好转, 但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占优势,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治疗及护理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经过研究发现, 试验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分
例 (%)
3 讨论
中风患者之所以会出现便秘, 主要与皮质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由于患者排便反射减弱, 因此很容易导致便秘发生, 同时由于患者饮食结构、排便以及姿势的改变, 卧床后减少运动量, 胃肠蠕动变慢, 排便动力明显减弱[7,8,9];卧床患者饮水量明显减少, 造成肠道内水分不足, 粪便体积减少。患者出现便秘后, 粪便在肠道内会产生大量的毒素, 且过度用力排便会造成患者颅内压一过性升高,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对中风后便秘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极为重要[10,11,12]。
此次研究通过实施护理措施,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便秘情况均有所好转, 但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更占优势 (P<0.05) 。耳穴埋豆属于中医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根据耳穴位置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等埋在阳性压痛点, 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及反应点并将信息传达到相应的脏腑部位, 调理脏腑并疏通经络[13,14]。中医认为耳区的经络和全身经络是相互串联的, 耳神经分布比较丰富, 反应点多在神经分支通路[15,16]。人体重要组织脏器在耳廓上都有一定的代表区。对耳穴进行针刺有助于调整相应的脏腑, 实现治疗目的。耳穴埋豆经过良性刺激增加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传导, 促进胃肠运动, 使患者形成便秘, 养成规律排便习惯[17,18]。便秘的病位在大肠, 与胃肠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辩证选取肺穴和胃穴, 有利于疏通各脏腑及经络, 通畅气机;选取小肠穴和大肠穴, 能够增加胃肠的蠕动, 三焦穴能够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19,20]。中医护理技术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引导, 按照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来对特定部位进行刺激, 帮助治疗方案调和气血, 激发相应器官功能并发挥扶正驱邪效果。中风患者长期卧床, 容易形成便秘, 通过护理人员进行耳穴埋豆和穴位按摩, 有助于增加肠道的传到功能, 促进大便的顺利排出。同时通过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通过心理辅导、知识宣教以及协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等方法, 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保证每位患者都能得到专业化的服务与治疗。
耳穴埋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01 2年10月至201 3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早期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患者56例, 均经X线、CT或MRI确诊, 入院后2~3天出现腹胀、便秘症状。排除标准:器质性便秘;伴消化道出血, 过敏体质, 脐部、耳廓皮肤炎症等。其中, 男35例, 女21例;年龄22~65岁, 平均43岁。腰椎骨折40例 (71.4%) , 胸椎骨折16例 (28.6%) ;致伤原因:车祸伤32例 (57.1%) , 坠落伤13例 (23.2%) , 砸伤11例 (19.6%) 。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 (1) 情志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向患者说明便秘原因, 安慰疏导, 消除焦虑、抑郁情绪, 保持心情舒畅。 (2) 饮食调护:腹胀、便秘严重者禁食, 轻者以清淡饮食为主, 忌辛辣、香燥、肥甘厚腻之品, 多食粗纤维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每日早晚空腹饮服蜂蜜水1杯, 多饮水。 (3) 腹部按摩: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环绕按摩, 每次15~30分钟, 每日3次。 (4) 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协助适应床上排便, 鼓励深呼吸和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敷脐联合耳穴埋豆。中药敷脐配方:生大黄、槟榔、炒莱菔子各5g, 大蜣螂3g, 捣碎研粉, 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 均匀敷于脐窝内, 高于皮肤1~2mm, 表面以透气小敷贴固定, 每日2次 (上午9点、下午3点) 。耳穴埋豆:主穴取便秘点、大肠、直肠, 配穴取肺、脾、三焦, 用75%酒精消毒耳廓后, 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上, 每日晨起、饭后、睡前按压埋豆穴位, 每穴每次按压1分钟, 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度。隔日更换1次, 双耳交替。期间患者无须禁食。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3天后评定疗效。治愈:24小时内排便1次, 便质转润, 解时通畅。好转:3天内排便, 便质转润, 排便欠畅。无效:症状无改善。治愈加好转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1.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9,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 (27/28)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9% (19/28)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 9, P<0.01) 。
3 讨论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常因局部出血形成腹膜后血肿, 刺激自主神经可有腹胀、肠蠕动减慢等症状[1]。中医学认为,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 督脉受损, 气滞血淤, 大肠传导失司, 大便秘结不通[2]。早期证型多为实秘、热秘, 根据“实则泻之”“脏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原则辨证施护。
脐为神阙穴, 是任脉要穴, 为先天之结蒂, 后天之气舍;为阴脉之海, 位于中、下焦之间, 临近丹田穴, 是十二经络之根, 生气之源, 五脏六腑之本。刺激该穴能通过经络循行直达病所, 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润肠通便的作用。敷脐方中大黄可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活血祛瘀;槟榔能增加肠管张力和蠕动, 有缓泻作用;炒莱菔子可消食化积, 行气消胀;大蜣螂可破血逐瘀, 攻毒通便;以醋调之, 取其散瘀之功效。
《黄帝内经》记载:“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耳部存在与人体全部器官对应的反射区, 这些反射区通过经络系统与对应的器官相联系, 刺激、按压这些反射区, 就可以对相应器官产生治疗作用。耳穴埋豆具有疏通经脉、调整脏腑之功能。便秘点是诊断和治疗便秘之要穴;大肠、直肠穴可调理肠道功能;肺主气, 主肃降, 且与大肠相表里, 肺穴可清泻腑实、通便;脾为后天之本, 脾穴主运化;三焦穴具有综合五脏六腑的作用。上述穴位关系密切, 联合刺激可有效预防便秘。
本文结果显示, 中药敷脐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早期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有较好效果, 从中医整体观出发, 调和患者阴阳、虚实, 达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且此法操作简便, 护理人员均能掌握, 易被患者接受。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敷脐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早期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骨科收治的早期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患者56例, 按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药敷脐联合耳穴埋豆, 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敷脐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早期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有较好效果, 且方法操作简便, 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中药,敷脐,耳穴埋豆,早期,胸腰椎骨折,便秘
参考文献
[1]陆以佳, 刘成璋.外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85.
耳穴埋豆 篇7
1 临床资料
30例病人来源于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外科腰骶麻下行阑尾切除的患者, 其中18例为男性, 12例为女性, 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对15例患者进行常规术后体位及早期适当下床活动的知识指导。
2.2 治疗组
对15例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技术干预——耳穴埋豆。选择药物为王不留行籽, 主穴:胃、大肠、小肠、阑尾, 配穴:内分泌、三焦。操作方法:选择耳穴, 进行穴位探查, 找出阳性反应点, 并确定主辅穴位。用酒精棉签擦拭消毒, 左手手指托持耳廓, 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 (胶布不过敏者, 过敏者可用抗过敏胶布或透气胶带) , 中心粘上准备好的王不留行籽, 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个穴, 每日按压3~5次, 隔1~3天更换1次, 两耳交替贴用。
3 疗效观察
3.1 评价方法
a、肠蠕动评估:手术6小时后开始听肠鸣音, 每2小时听1次, 每次3分钟, 听到肠鸣音即为肠蠕动恢复, 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
b、肛门排气的评估, 询问患者肛门排气时间, 并做好记录。
c、手术后开始进流质饮食的时间, 根据主管医生的医嘱记录。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体会
耳穴埋豆 篇8
关键词:痔疮,耳穴埋豆,中药熏洗,疼痛
手术是治疗痔疮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痔术后疼痛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 不但可引起排便困难、尿潴留等诸多并发症, 还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 使病人情绪紧张、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严重的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直接影响到手术质量及病人的康复[1]。从解剖学角度, 齿状线以下肛管部皮肤属体神经支配, 对痛觉非常敏感, 手术刺激后可产生剧烈疼痛, 同时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 加重疼痛[2]。痔手术后创面水肿也是引起疼痛主要原因。中药熏洗是中医传统的护理技能, 中药熏洗方由乳香、没药、生山栀、半枝莲、皮硝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功效。中医理论认为耳与人体经络脏腑关系密切, 《灵枢·素问》篇曰:“耳为宗脉之所聚”[3]。现代全息理论[4]也认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在耳上均有其相应的投影。因此, 刺激耳部穴位, 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活血止痛的功效。中药熏洗结合耳穴埋豆能有效减轻痔手术后伤口疼痛和伤口水肿,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方便抽样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接受痔疮手术的病人120例, 痔疮为Ⅲ期, 诊断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手术方法为痔切除术加套扎术, 手术麻醉方式为局部阻滞麻醉;男62例, 女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手术方法、用药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病人进行术后常规护理+中药熏洗, 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中药熏洗基础上增加耳穴埋豆。在常规护理中,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散利痛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 每片0.5g) 进行止痛。分别于术后24h、48h、72h询问病人疼痛情况, 根据长海痛尺量表测评病人疼痛情况的分值, 并且记录病人术后服用止痛药的剂量与首次排尿时间, 并根据1975年河北衡水全国肛肠外科会议制定的水肿分级标准评估、记录痔手术后创面水肿情况。 (1) 中药熏洗方法。手术后第1天, 肛门敷料取出后, 将中药房已配制好的中药外洗方熏洗倒入脚盆, 先加热水2 000mL进行热气熏蒸肛门5min~1 0min, 再加冷水1 000mL至水温41℃~43℃, 让臀部伤口全部浸没在药液中, 坐浴时间为30min。坐浴时严格掌握水温, 注意防止烫伤, 注意伤口皮肤有无变态反应。 (2) 耳穴埋豆操作法。根据人体经络腧穴的性能及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痔手术前1d选取双侧耳穴直肠、肛门、神门、皮质下。直肠穴:耳轮末端。肛门穴: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 即耳轮五区。神门:在三角窝后的上部1/3, 即三角窝四区。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将王不留行籽一粒放在胶布的中央, 然后进行耳郭望诊, 操作者左手持病人耳郭, 右手持探棒或者棉棒, 以均匀而柔和的力量寻找所需穴的压痛点, 选穴是直肠、肛门、神门及皮质下穴位。然后用75%乙醇对操作部位进行脱脂, 待干后将王不留行籽对准敏感点贴压好, 贴压时要施加一定压力。并按揉片刻以加强刺激, 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每穴按压20次以上, 每次2min~5min, 以病人产生酸麻胀或发热的感觉。每天3次~5次, 出现术后疼痛时可即刻进行穴位按压, 埋豆一般3d~5d更换1次。 (3) 埋豆操作禁忌证:耳郭皮肤有瘢痕、破损、溃疡、感染;对胶布或磁珠过敏;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过度紧张者。
1.2.2评价标准 (1) 长海痛尺量表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 是结合数字疼痛评分法 (NRS-10) 和五级评分法 (VRS-5) 制定的一种疼痛评估方法, 在疼痛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已被证明[4]。用长海痛尺评估观察记录病人术后24h、48h、72h内的疼痛强度。 (2) 伤口水肿情况评估。应用1975年河北衡水全国肛肠外科会议制定的水肿分级标准。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如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 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 否则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2χ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例
3讨论
3.1中药熏洗治疗的中医理论依据中药熏洗疗法是中草药煎汤在病人皮肤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疗法, 《外科精义》指出:“坐浴可疏通腠理, 通条血脉, 使无凝滞也”[5]。中药熏洗在古代文献《金匮要略》中有熏洗法的最早记录。本熏洗中药方由乳香、没药、生山栀、半枝莲、皮硝组成, 其中乳香中的主要成分乙酸正辛酶具有镇痛作用, 乳香还可促进多核细胞白细胞增加, 改善新陈代谢, 从而有消肿消炎功效;没药配乳香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6];生山栀和半枝莲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7]、镇静作用;生山栀含有的熊果酸具有镇静、解痉作用, 使肛门括约肌松弛减轻疼痛;皮硝中含有玄明粉, 玄明粉浸水后的主要成分硫酸钠有高渗作用, 可消除伤口水肿, 减轻疼痛。
3.2耳穴埋豆治疗的中医理论依据耳与经络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在生理方面《灵枢·口问》说:“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医学真经》说:“十二经脉, 上终于耳, 其阴阳诸经, 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说:“盖十二经络, 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客所附”。晚清医家张振鋆与其族弟张地山继承明代周于蕃的学术思想, 著成《厘正按摩要术》一书, 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 指出“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 耳上轮属心, 耳皮肉属肺, 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由上述可见, 通过经络脏腑的联属关系, 使耳与全身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相互密切维系, 从而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整体和局部的机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这正是中医学对耳穴诊治机理的认识。通过耳穴埋豆以达到镇痛之目的。肛门穴可使曲张的静脉团收缩, 促进炎症消退;神门穴有镇痛、安神的作用, 为止痛要穴;皮质下穴是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关键穴, 对镇痛有较好作用;直肠下段穴能调整局部气血运行。诸穴合用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痛阈, 达到镇静、止痉、止痛的作用。
3.3对痔手术后病人伤口疼痛的影响本研究显示, 两组病人术后48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痔术后48h与24h疼痛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则说明中药熏洗结合耳穴贴压疗法在术后48h能缓解病人的疼痛, 且效果比止痛药更好;两组病人术后72h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病人疼痛分值主要集中在1分~3分 (可忍受, 能正常生活、睡眠) , 而对照组主要集中在4分~6分 (轻度影响睡眠, 需要用止痛药) 。说明中药熏洗结合耳穴埋豆在48h后能够一定程度减轻痔术后病人疼痛强度, 改善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 痔术后72h与24h疼痛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说明此治疗方法对痔手术后慢性疼痛效果尤为显著。
3.4对痔手术后病人首次排尿时间的影响尿潴留是痔疮术后常见并发症[8], 肛肠手术后尿潴留发生率30%~40%[9], 因肛门会阴区皮肤及膀胱尿道均由骶神经 (骶2~骶4) 支配, 故在痔病术后因麻醉及疼痛刺激、手术损伤、精神紧张、局部水肿和剧痛, 使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膀胱颈括约肌痉挛收缩, 另外肛门外填塞的敷料也同时压迫膀胱导致排尿困难。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是防止术后尿潴留的关键, 通过对耳穴进行持续的机械性刺激, 从神经末梢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 使大脑兴奋和抑制而产生镇痛效果[10]。疼痛减轻使交感神经刺激阈值下降膀胱颈括约肌松弛, 病人排尿时间明显缩短, 且本研究显示, 应用耳穴埋豆的病人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为2.96h±1.58h, 均在6h之内, 因此不用采用帮助排尿的相关护理措施, 这减轻了临床护理工作量, 减少了病人术后并发症, 同时为病人的早日康复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5对痔手术后病人服用止痛药剂量的影响近年来国际上大力倡导规范化疼痛处理 (good pain management, GPM) 的镇痛治疗观念, 它的原则是:有效缓解疼痛, 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躯体功能和满意度;全面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尽可能降低治疗成本[11]。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口服散利痛的剂量主要为0g~1g, 对照组主要为0.5g~1.5g, 甚至更多,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通过耳穴埋豆、中药熏洗来调整肌张力, 促使痉挛的肌肉肠管松弛, 缓解肛门疼痛, 能够减少服用止痛药的剂量。
3.6对痔手术后伤口水肿的影响痔手术后疼痛除创伤外, 也可因创面组织水肿、术后排尿困难、排便刺激、伤口换药刺激引起[12]。中药熏洗使痔术后创面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消肿、通络止痛作用。中药熏洗与耳穴埋豆相结合尤其是肛门穴、直肠穴能调整局部气血运行, 使曲张的静脉团收缩, 促进炎症消退。本研究显示, 24h伤口水肿无差异, 48h、72h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