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钠栓

2024-11-29

双氯芬酸钠栓(精选7篇)

双氯芬酸钠栓 篇1

人工流产术选用有效、方便、副反应少的镇痛方法已成为妇产科医师特别是基层妇产科医师关注的问题。我院人工流产术前应用双氯芬酸钠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及分组

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需终止妊娠并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门诊早孕孕妇, 且对双氯芬酸钠无过敏者342例, 有人工流产禁忌证者除外, 均为无心血管疾病及药物过敏史的正常孕妇。年龄18~32岁, 平均 (22.0±4.8) 岁;孕龄45~60天;产次为0次, 孕次0~8次。将342例分成两组, 试验组172例, 对照组170例, 两组年龄、孕周、孕次情况基本一致。

1.2 方法

试验组术前30min将双氯芬酸钠栓 (国药准字H10920060: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一枚 (50mg) 塞入受术者肛门约3cm深处。常规行人工流产术, 对照组则直接常规手术。

1.3 效果判断标准

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1.3.1 宫颈口自动扩张情况[1]

(1) 直接用6号扩宫器能顺利通过宫颈口为显效; (2) 直接用5号扩宫器能顺利通过宫颈口为有效; (3) 仍需从4号扩宫器开始逐号进行扩张宫颈口为无效。显效加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3.2 镇痛标准

患者在术中能达到完全无痛, 表情安静为显效;患者在术中有轻微腹痛、牵拉感, 基本安静为有效;患者在术中痛苦明显, 不够安静或大声呻吟为无效。显效加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3.3 人工流产综合征

术中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的情况, 心率降至60次/min以下, 或心率较术前下降≥20次/min, 血压降到80/60mmHg以下, 或较术前下降≥20mmHg。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表1)

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4.58min, 对照组4.75min, 两组接近。试验组宫口松弛及镇痛效果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总体上, 试验组的宫口扩张情况及镇痛效果均好于对照组。

2.2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

试验组发生率为3.5% (6/172) , 对照组发生率为16.5% (28/17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χ2=1 6.0 9, P<0.0 1) 。

3 讨论

人工流产会损伤子宫内膜组织, 局部可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物质, 如缓激肽、前列腺素和组胺。前列腺素除其本身有致痛作用外, 还能提高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为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 缓解患者的痛苦, 近年来国内相继报道了人工流产应用阿托品、安定、丁卡因、利多卡因宫颈注射等, 均有一定效果, 但各有不足[2,3]。本研究所用的双氯芬酸钠栓在人工流产中克服以上不足之处。双氯芬酸钠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COX) 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从而缓解前列腺素引起的子宫痉挛性收缩。双氧芬酸钠抑制或阻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和减少其对靶器官的作用, 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 还有直接抑制钙流动的作用, 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受到阻滞, 从而使子宫平滑肌松弛。该药尚可抑制脂氧酯而减少白三烯、缓激肽等产物的释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同时宫颈张力松弛, 使子宫收缩引发的阵发性疼痛得以缓解[4], 其镇痛活性为阿司匹林的40倍[5]。

双氯芬酸钠栓通过直肠给药, 阻断了前列腺素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且可直接通过黏膜吸收而不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 避免胃肠反应及肝脏的首关效应, 直肠给药血中药物浓度是口服给药浓度的2倍。

[例 (%) ]

本研究发现, 人工流产术应用双氯芬酸钠栓, 孕妇术中无痛率达93.6%, 宫颈松弛度达96.5%, 较对照组效果好, 且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不影响子宫收缩及术中出血量, 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缩短。笔者认为, 双氯芬酸钠栓较适用于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润玉.复方萘普生栓在人工流产术中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 2009, 22 (2) :279-280.

[2]刘建平.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7, 12 (4) :207.

[3]张丹, 王世阆, 杨沛, 等.安定、多卡因、阿托品联合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初探[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9, 15 (4) :197.

[4]蒋惠萍, 李克湘, 曾望远.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概况[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 10 (11) :66-67.

[5]傅文君, 宋爱清.双氯芬酸钠治疗原发性痛经45例[J].医药导报, 2007, 26 (6) :612-613.

双氯芬酸钠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360例、妇科手术后120例患者, 进行对比观察。其中术后使用双氯芬酸钠栓镇痛的剖宫产术后280例、妇科手术后80例;术后使用吗啡镇痛的剖宫产术后80例、妇科手术后40例。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妇产科手术患者手术结束后送回病房, 麻醉作用消失, 感觉切口疼痛时, 将双氯芬酸钠栓 (去外壳) 100 mg (2粒) , 食指戴指套塞入肛门深度约2 cm处即可, 观察镇痛效果, 镇痛不满意可2 h后重复使用1次。

对照组:妇产科手术患者手术结束后保留硬膜外导管, 连接持续输注泵, 直接使用吗啡镇痛。

2 治疗效果

观察组:直肠给药后平均20 min~30 min起效, 维持12 h~28 h, 需追加用药的8例。患者术后肛门排气较早, 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 (1) 使用吗啡镇痛的患者中, 无痛者约占80%;微痛但能忍受, 无需使用其他镇痛剂者约占18%;不能忍受疼痛需要再次使用镇痛药者约占2%.患者术后肛门排气较晚, 并且多数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双氯芬酸钠栓为白色的双层片剂, 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消炎和止痛作用[1]。其主要成分是双氯芬酸, 可选择性切断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环加氧酶的作用环节, 阻断前列腺素合成途径, 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同时它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酯的结合, 降低了细胞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的浓度, 而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有效抑制了丘脑中枢对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传入反应及减少外周神经末梢对伤害性感知的敏感性, 具有消炎、镇痛、解热作用。

直肠给药, 可直接通过黏膜吸收而不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 以避免胃肠反应及肝脏的首过效应, 直肠给药血中药物浓度是口服给药浓度的2倍, 且较恒定, 疗效好, 持续时间长[2]。其镇痛作用强烈而持久, 而且无阿片类止痛药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操作方便, 对直肠局部刺激小, 预防或减少了哌替啶等麻醉性镇痛药所致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双氯芬酸钠栓通过直肠给药, 能刺激肠道功能的提前恢复, 也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 并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还避免了肌肉注射的痛苦, 使患者在无痛中度过手术后疼痛期, 是一种最佳的镇痛方法。

综上所述, 双氯芬酸钠因其固有的化学和药理特性, 在妇产科镇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已为妇产科手术的独特镇痛方法, 用于手术后止痛完全可以代替吗啡、度冷丁等药物的止痛效果, 且无成瘾性、耐药性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其直肠给药可作为妇产科手术后简单、方便、价廉、无毒副作用、行之有效的镇痛方法, 既解除患者的痛苦, 又减少患者的家庭负担及社会压力,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0.

双氯芬酸钠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72例进行妇产科手术的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 年龄25~42岁, 平均年龄为 (26.4±0.9) 岁;观察组36例, 年龄23~41岁, 平均年龄 (27±0.4) 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将抽取的患者收入院内, 分别编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杜冷丁镇痛, 术后患者口服每次60~90mg。最大量:每次150mg, 每日不超过600mg。观察组采用双氯芬酸钠栓治疗疼痛, 用时以少量温水湿润药栓, 轻轻由肛门塞入2cm左右, 成人一次50mg, 不超过100mg。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疼痛评定标准分为, 显效:无任何不适, 无疼痛或基本无痛感;有效:可忍受、安静;无效:剧痛、呻吟、躁动。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若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相差38.89%,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术后不同时间的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24h时镇痛的总有效率相差30.55%,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疼痛是妇产科手术治疗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其原因可能是, 盆腔创伤牵拉、腰酸背痛、肢体疼痛和其他的一些因素。双氯芬酸钠栓属于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作用机制是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来进行镇痛[1]。此外前列腺素的减少还减少了白三烯、缓激肽等介质的产生, 又进一步抑制中枢的痛觉反应, 进一步镇痛。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双氯芬酸钠栓的临床应用进行大量研究, 通过魏华芳, 陈艳, 朱翠荣等[2]教授在不同的实验中对于其在妇产科术后疼痛的研究, 可得出结论:双氯芬酸钠栓治疗效果明显, 费用较低, 术后活动早, 恢复快。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又发现双氯芬酸钠栓对机体其他器官系统的镇痛作用也有明显的效果[3]。本次我院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显效率为55.56%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22.78%, P<0.05, 证明双氯芬酸钠栓对于妇产科术后疼痛的治疗更完全,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50%, 组间比较相差38.89%,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双氯芬酸钠栓治疗效果更好。于术后12h, 24h, 1周时间时分别测定总有效率, 术后12h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30.56%和16.67%,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但P>0.05, 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时两组相差已达30.55% (观察组66.66%, 对照组36.11%) , 术后1周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差更高达38.89%,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得出双氯芬酸钠栓治疗妇产科术后疼痛更加快速。综上所述, 双氯芬酸钠栓对于妇产科手术疼痛的治疗, 效果好并且完全, 镇痛速度也较快, 所以应在临床应用中占主要地位。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双氯芬酸钠栓对于妇产科术后疼痛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进行妇产科手术患者7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均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双氯芬酸钠栓治疗术后疼痛;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杜冷丁镇痛。测定并进行分析患者治疗后的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8.89%远大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0% (P<0.05) 。观察组在术后24h时总有效率达66.66%远大于对照组在同样时间时的36.11%, 相差30.55% (P<0.05) 。结论 双氯芬酸钠栓用于妇产科术后疼痛的治疗有疗效好, 作用快等优点, 应在临床中大量应用。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栓,妇产科手术,术后疼痛

参考文献

[1]喻晓萍, 彭淑霞, 傅琼裙, 等.双氯芬酸钠栓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17 (3) :187.

[2]郭玉英, 刘小舟.输卵管结扎术前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镇痛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1) :2586-2587.

双氯芬酸钠栓 篇4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栓,术后,镇痛,妇产科

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降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离床活动有利于降低血栓发生率及肠功能恢复,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促进康复。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我院采取价廉的双氯芬酸钠栓肛门塞入,术后镇痛效果好,未发现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妇产科手术患者1000例,年龄18~65岁,无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异常,无神经系统疾患,产科术后镇痛期间暂停哺乳,其中经开腹手术全子宫切除、次全子宫切除、子宫肌瘤剔除、卵巢肿瘤附件切除、输卵管结扎、输卵管吻合术共470例(47%),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输卵管妊娠切除、卵巢囊肿、畸胎瘤剥除、不孕症检查术360例(36%),剖宫产170例(17%)。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0例,2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在术后麻醉消失,感觉切口疼痛时,立即给予双氯芬酸钠栓2枚(50mg),肛门塞入,深约2cm,观察镇痛效果,镇痛不满意者可于2h后重复使用1次;对照组在术后麻醉消失后,给予盐酸哌替啶针剂100mg肌内注射1次。

1.3 疼痛评估

根据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法)评估:0级为无痛,Ⅰ级为轻度疼痛,Ⅱ级为中度疼痛,Ⅲ级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双氯芬酸钠系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具有消炎和止痛作用,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并有阻止血小板凝集的作用[1]。NSAIDS的镇痛作用机制主要在外周,是通过抑制局部的前列腺素(PG)合成而实现的,当机体损伤时,局部释放化学介质,既有致炎作用,同时还可刺激痛觉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但是前列腺素除本身有致痛作用外,还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阈,增强神经对化学和机制性刺激的敏感性,有增敏作用,NSAIDS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产生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双氯芬酸钠栓能抑制中枢和外周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从而减少这些炎性反应介质引起的疼痛刺激向中枢传递,达到镇痛效果。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术后镇痛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采取肛门塞入双氯芬酸钠栓用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价廉、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节约医疗成本等特点,且不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无院内感染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易被患者所接受。

临床上还普遍用于人工流产术前塞药预防和治疗术中术后宫缩痛和痛经镇痛,无不良反应,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双氯芬酸钠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Ⅲ型前列腺炎患者143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7例,年龄23~46岁,平均(30.38±5.29)岁;病程0.6~35个月,平均(17.05±5.38)个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轻度15例,中度35,重度17例。观察组76例,年龄22~47岁,平均(30.42±5.37)岁;病程0.5~36个月,平均(17.22±5.41)个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轻度17例,中度40例,重度1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Ⅲ型前列腺炎诊断标准[3],有不同程度的会阴部及下腹部疼痛,阴囊及睾丸坠胀不适,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道不适;行直肠指检可有前列腺触痛;前列腺按摩液检查可见白细胞>10个/HP,很少有卵磷脂小体;前列腺按摩液及精液检查未见病原微生物感染。所有患者均排除内科严重疾病;排除尿路感染、血尿等严重并发症;排除其他原因导致泌尿系梗阻。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0.2 mg坦索罗辛胶囊口服,每晚1次,连续口服1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50 mg双氯芬酸钠栓塞肛,每晚1次。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于每日清晨加用1次。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对两组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疼痛症状评分(PS)、排尿症状评分(U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LS)进行统计。监测两组患者前列腺液中白细胞(EPSWBC)含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4]

以临床症状消失,连续两次前列腺按摩液检查正常,肛诊前列腺无压痛,质地正常,NIH-CPSI积分减少≥90%为临床治愈;以连续2次前列腺按摩液检查白细胞与之前相比减少>1/2个/HP或<10个/HP,触诊压痛减轻,质地有所改善,NIH-CPSI得分降低70%~<90%为显效;以临床症状、EPS检查、触诊均较前有所改善,NIH-CPSI积分下降35%~<70%为有效;以临床表现、EPS检查以及前列腺触诊与之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NIH-CPSI积分降低<35%或反而升高为无效。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含量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EPSWBC含量均有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降低更为明显,上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多见于60岁以下男性[5]。目前Ⅲ型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考虑与病原体改善、盆底神经肌肉异常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并无特异性,而病程迁延,给诊断和治疗都增加了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4周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NIH-CPSI: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PS:疼痛症状评分,USS:排尿症状评分,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QLS:生活质量评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4周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机体在受到损伤或者有炎症反应时可产生多种前列腺素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而引起痛觉。而炎症可导致反应又可引起内生性致痛物质的释放,加重了患者的疼痛感。双氯芬酸钠属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除了可以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以外,还可以减少炎性物质的局部浸润以及致痛物释放,减少组织进一步受到损伤。双氯芬酸钠栓通过直肠给药,有效避免了胃肠反应以及肝脏的首过效应,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加速吸收,更快到达靶器官,提高了起效速度。

前列腺组织内尿液反流被认为是引起前列腺炎的重要因素,尿道处于高张力状态可增强肾上腺素能刺激,容易激发细菌感染,因此如果可以阻滞α受体,即可在理论上阻断前列腺炎的发病过程,达到治疗的目的。而α受体阻滞剂能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肌肉,从而解除尿道括约肌的痉挛状态,同时可以有效改善尿液的层流状态[6],减少尿液在前列腺组织内发生反流。坦索罗辛为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同时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不良反应较小,患者更容易耐受,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因此该药物也被认为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首选药物[7]。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以及EPSWBC含量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过程中双氯芬酸钠栓可以有效减轻症状,为治标;坦索罗辛可以有效减轻尿道压力,防止尿液反流,为治本。两者联合应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此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生,唐科伟,薛建.前列腺按摩联合α1受体阻滞剂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2-13.

[2]房杰群,刘大乐,肖克峰.爱普列特对慢性前列腺患者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1725-1726.

[3]曾洋,肖明朝,周远大.特拉唑嗪对左氧氟沙星治疗前列腺炎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12):941-944.

[4]曾永威,邓学斌,卢桂尧,等.坦索罗辛及前列通片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老年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4):382-385.

[5]宋晓航,闵立贵.非那雄胺联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尿动力学改变[J].新疆医学,2008,38:26-29.

[6]赵富虎,刘丽春,滕宝霞.前列舒康胶囊对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及前列腺组织形态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8):189-192.

双氯芬酸钠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10月在我院门诊放取IUD患者14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 年龄23岁~58岁, 排除有药物过敏史, 既往有慢性疾病史 (高血压, 心、肺、肾、胃肠疾病) 患者。2组均无放取IUD禁忌证, 年龄、IUD类型、IUD年限、取IUD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组患者均实施放取IUD术的常规护理:术前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取得知情同意并签字, 做好心理护理;术中陪伴患者, 指导深呼吸等放松及配合技巧;术后行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于术前30 min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粒 (50 mg) 以少量温水湿润后轻轻塞入肛门2 cm~3 cm。对照组不给于镇痛类药物, 手术操作按常规进行。

1.3 疼痛评估标准

按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0级:无痛、腰腹酸胀、稍感不适;Ⅰ级:轻度疼痛、腰酸腹胀可以忍受、微汗或不出汗;Ⅱ级:明显腰腹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仍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喊叫、烦躁不安。通过观察患者术中表现及询问患者评估疼痛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中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例 (%)

3 讨论

随着人文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发展, 要求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诊疗、护理时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痛苦, 同时考虑到患者各方面的因素 (心理、经济因素等) 。双氯芬酸钠栓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而且是其中作用较强的一种, 直肠给药吸收快、完全, 0.5 h~2 h可达峰值, 长期应用无蓄积作用。双氯芬酸钠栓肛门塞入疗效确切, 副作用小, 方法简单, 在临床普遍用于术后镇痛。我们根据双氯芬酸钠栓的药理特点, 于术前30 min直肠给药, 有效减轻了放取IUD患者术中的疼痛, 避免了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 各种不适均能随时提醒术者各种异常情况的发生[2]。双氯芬酸钠栓安全、镇痛效果好, 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易被患者所接受, 适合妇科门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双氯芬酸钠栓在放取宫内节育器 (IUD) 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140例行IUD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 2组均无禁忌证、无全身严重疾病、无解热镇痛药物过敏史。观察组于术前30 min给予双氯芬酸钠栓50 mg纳肛, 对照组不给于镇痛药物, 观察术中疼痛程度, 及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和心率。结果 双氯芬酸钠栓在放取IUD术中的镇痛效果显著, 观察组术中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放取IUD术前使用双氯芬酸钠栓纳肛, 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程度, 不良反应少, 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适合妇科门诊推广使用。

关键词:IUD,放取,双氯芬酸钠栓,镇痛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74.

双氯芬酸钠栓 篇7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直肠给药,疼痛,输卵管结扎手术

局部麻醉下施行女性输卵管结扎术能够满足腹壁切口止痛的要求, 但对子宫复位和提取输卵管牵拉引起的疼痛无效。为减轻受术者的痛苦, 本中心采用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辅助局部麻醉镇痛实施输卵管结扎手术, 镇痛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本中心施行输卵管结扎手术者共516例, 无剖宫产术、卵巢囊肿切除术等妇产科腹部手术史, 无结扎手术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16例为用药组, 于输卵管结扎术前30min将双氯芬酸钠栓1枚 (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50mg/枚) , 用少许温水湿润后轻轻塞入肛门内2~3cm处;对照组200例为不用药组。手术由2名指定医师操作, 两组均按《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步骤施术, 由专人负责按统一表格逐项观察记录。术后留院观察6h, 无需住院。

1.2 镇痛效果判定标准

疼痛指标根据视觉模拟评分 (VAS) 法评定, 0 为无痛, <4分为轻度疼痛, 5~6分为中度疼痛, >7分为重度疼痛, 10分为极度疼痛。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受术者年龄、体重、产后时间、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镇痛效果观察

两组受术者术中、术后疼痛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150.38, P<0.01, 观察组受术者术中、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 见表1。

3讨论

双氯芬酸钠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 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1], 能够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并影响其释放, 使炎症及疼痛症状得到改善, 对术后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其疗效肯定, 毒副作用小, 无蓄积性, 在临床上普遍用于术后镇痛[2]。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后, 约15min溶解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血药浓度, 通过干扰致痛因子如缓激肽、PGE1等对疼痛感受器的兴奋而达到止痛目的, 同时还有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的作用[3], 因此可有效缓解和消除提取输卵管时引起的牵拉性疼痛。

采用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通过直肠黏膜吸收, 比口服吸收快且规律, 不良反应少, 可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 避开了在肝脏的首过效应, 减少了药物在肝脏的代谢以及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因盆腔局部血药浓度高对盆腔手术后镇痛作用更强;单次直肠给药不需任何技术要求, 操作简单易行, 不需重复给药增加患者的不适, 不需特殊设备, 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持续稳定长久的有效血药浓度, 很好地解决了按需给药的个体差异, 达到非常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4]。

总之, 用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辅助局部麻醉行输卵管结扎术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 可有效减少子宫复位和提取输卵管时引起的牵拉性疼痛,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操作简便, 价格低廉, 经济实惠, 便于并值得在各级医疗机构普及。

参考文献

[1]徐淑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509.

[2]胡满霞.双氯芬酸钠栓用于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2, 7:405.

[3]张兆平, 赵琼, 等.不同剂量消炎灭痛栓对上腹部或下腹部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6, 12 (4) :202.

【双氯芬酸钠栓】推荐阅读:

上一篇:集体权制度下一篇:有线电视网络图书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