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

2024-11-24

PISA(共10篇)

PISA 篇1

学生能力国际评价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为各参与国家与地区协作监控教育成效的评价项目。PISA测试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的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所具备的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PISA在2000年首次开始实施评价, 每三年一次, 以评价年命名。PISA2000有32个国家参与, 评价的重点是阅读素养;PISA2003有4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评价的重点是数学素养;PISA2006有5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评价的重点是科学素养。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06年引进并启动了PISA2006中国试测研究项目。PISA2006中国试测研究并不代表中国正式参与PISA, 实践的目的在于学习、借鉴PISA先进的考试评价理念、理论、技术,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标准、手段、技术和方法体系;PISA2009有6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我国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此次试测研究。PISA先进的评价理念、全面的实施流程及严谨的评价方法对目前我国高考地理测评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一、高考地理测评应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

P I S A特别关注科学素养, PISA2006认为, 科学素养这一领域不仅考查学生在涉及科学和技术的生活情境中对科学知识的分析、推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还要求评价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兴趣态度, 即对科学的兴趣, 支持科学探究, 对自然资源、环境等表现出的责任感等。PISA2006是通过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来描述和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

第一维度——知识, PISA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的知识与关于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知识是指基本科学概念和理论, 涉及物理系统、生命系统、地球空间系统的关键概念。关于科学的知识主要是指理解人类科学活动的属性与科学知识的作用与局限, 主要涉及科学探究、科学解释、社会中的科技等方面。

第二维度——能力, PISA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能力, 其核心是科学探究能力, 基础是逻辑推理和批判性分析, 主要是指识别科学问题、科学地解释现象、有根据地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三维度——态度, PISA认为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取决于个人对科学的态度及其从事科学相关事务的意愿, 主要是指对科学有兴趣, 支持科学探究, 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有意识地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目前, 我国高考地理考试注重能力和知识的考查, 而对学生的价值观的考查很少涉及, 也就是说主要重视对第一纬度知识和第二纬度能力的考查。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文科) 》对地理学科考核目标和要求表述如下。

目标1:获取和解读信息。要求学生能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 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

目标2:调动和运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及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目标3:描述和阐述事物。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 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 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目标4:论证和探讨问题。要求学生能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 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 地理学科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核, 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我们应学习PISA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习PISA通过书面作答等形式对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树立资源的保护意识等地理科学素养进行考查。例如可以通过对“你支持建造太阳塔吗?”问题的回答考查学生是否关注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四个人对“你支持建造太阳塔吗?”问题的回答。圈出最接近你观点的答案。

A.不建造。我们需要廉价的电力供应, 现在担心温室效应还太早。

B.不建造。应该减排温室气体, 但是我要等到科学家找到更廉价的方式来生产可再生能源。

C.建造。电力成本会更高, 如果每个人都要承担减排温室气体成本的话, 那么我愿意多付电费。

D.建造。即使别人不愿意, 我也将愿意多付电费。我将积极鼓动他人采取行动减排温室气体。

A的答案反映出该考生不关注可持续发展, 仅从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角度来看待世界, 而没有从个人与脆弱环境的关系角度来看待世界;B的答案反映出其世界观比较关注短期效益;C的答案反映出个人知道加强资源保护是为了后代, 但是他对资源保护的支持有限;D的答案反映出个人对可持续发展有责任感, 他愿意从事可能加强资源保护的行为。所以通过考生对选项的选择可以推测考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二、试题内容应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P I S A认为要准确地进行评价, 决定和控制情境的作用范围是很重要的。由于PIS A的目标是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 PISA要求必须将项目设置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并将情境选择的重点放在个人和家庭 (个人的) 、社区 (公共的) 、世界生活 (全球的) , 关注的焦点是那些与个人、家庭及社会公众有关的事物。将评价任务设置在这些情境中, PISA希望做到尽可能准确地评价学生在科学课程中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下面以PISA2006的一个问题为例, 看看其问题情境的设置。

一个农夫在一个农业实验站养乳牛。乳牛生活的牛棚里有很多苍蝇, 以至影响到乳牛的健康。农夫就在牛棚和牛身上喷洒了杀虫剂A, 结果苍蝇几乎死光了。过了一段时间, 苍蝇又多起来了, 农夫又喷洒了杀虫剂, 效果和第一次差不多。大多数, 但不是全部的苍蝇都死了。没过多久, 苍蝇又多起来, 农夫又喷洒杀虫剂。如此反复进行了5次。但农夫发现, 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农夫注意到, 这些杀虫剂是一次性大批量配制的, 每次喷洒的都是这些杀虫剂。这样农夫就猜测, 可能是时间久了, 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了。

问题1:农夫猜测, 时间久了, 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了。请你简要解释如何验证农夫的这个猜测。

问题2:农夫猜测, 时间久了, 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了。请你给出2个和农夫不同的解释, 用来解释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

由上例可以看出, 试题中所叙述的事件非常真实, 不是命题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虚假情境。这样的事件就是发生在学生周围, 学生所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实问题, 学生也非常有兴趣去解决这样的真实问题。其实, 地理是一门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地理高考测评应学习PISA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解决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凸显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题型应全面而科学

为了更全面地测评科学素养, P I S A2006测评采用笔纸测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PI S A2006把对科学的态度首次列入测评范围之内,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 不仅要学生说出对科学的想法, 而且要求学生在测评科学素养的过程中, 表达他们对测评本身的态度。PISA2006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关于学生态度的数据资料, 一种为通过调查问卷直接提出问题, 另一种为情境测试题目。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对科学探究的支持以及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感等三个方面的资料。此外, 还包括学生课外参与科学活动的情况, 以及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角度测评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下面是PISA2006中的一个关于态度方面的调查问卷。

“李克特式” (Likert-style) 问卷:你对下列哪种任务感兴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程度 (兴趣最高、兴趣较高、兴趣较低、没有兴趣) 。A.在解决犯罪问题时多了解DNA的用途;B.多学习DNA数据工作原理;C.更好地理解应用科学来解决犯罪问题的方式。

调查问卷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考查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能够适当弥补笔纸测验的不足。目前, 笔纸测验是我国地理高考测验采用的唯一形式,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是高考地理试题采用的最主要的两种题型, 不仅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进行测评, 对学生动手动笔画图、方案设计等能力的考查也无法进行。今后的地理测评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考察、社会调查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试题设计应专业, 答案设置应严谨

试题设计主要涉及到测量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等问题。PISA试题都经过了大规模的试测和精确的数学分析, “打造的是一把钢性的量尺, 试题不会像传统测试的弹性量尺那样, 随受试人群样本的能力不同而变化”。试题答案的设置是评分标准的核心内容, 为了保证测试内容的公正, PISA命题人员非常重视试题答案的设置。从评分标准看, PISA2006的评分标准由检测的能力点、评分原则的描述、参考答案、其他有代表性的符合要求的答案及错误的答案五部分构成。PISA的评分标准不但明确了得分的具体要求, 而且对答案的开放程度也做出了规定, 哪些答案能得满分, 什么样的答案只能得部分分数, 哪些答案属于错误的答案, 都有明确的界定。有些难度较高或开放程度较高的题目, 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依据评分标准还给出了为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描述, 其目的就是明确评分的临界线。

我国地理高考测试在试题设计上应借鉴PISA先进的测试理论, 使试题的设计符合专业的要求并有明确的定位。设置专门的测评命题机构, 组织一些学科专家、教育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编制。编制标准的制定以及编制过程中对标准的把握确保准确, 编制出来的试题尽量避免带有命题者的主观性, 以免影响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试卷答案设置应客观、科学, 评分标准应界定清晰, 要求明确, 杜绝“酌情给分”“言之有理可给分”等现象, 以更好地体现高考选拔的公平性。

PISA 篇2

PISA2012数学素养测评结果呈现的六个级别精熟度水平(难度)分值区间分布情况如下:

单元1 骑自行车者海伦

海伦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车把上装了一个计速器。计速器可以告诉海伦骑行的里程和该里程内的平均车速。

问题1 在一次旅行中,海伦首先用10分钟骑了4公里,接着又用5分钟骑了2公里。

下列哪个陈述是正确的?

A. 海伦在前10分钟的平均车速大于在接下来5分钟的平均车速。

B. 海伦在前10分钟的平均车速等于在接下来5分钟的平均车速。

C. 海伦在前10分钟的平均车速小于在接下来5分钟的平均车速。

D. 根据所给信息不可能算出海伦的平均车速。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根据给定的路程和时间,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数学内容:变化与关系。

数学情境:个人。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440.5,属于水平2。

满分答案:B.海伦在前10分钟的平均车速等于在接下来5分钟的平均车速。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2 海伦骑了6公里到达她的姑妈家。这时,计速器显示这段路程的平均车速为18公里/小时。

下列哪个陈述是正确的?

A. 海伦到姑妈家用了20分钟。

B. 海伦到姑妈家用了30分钟。

C. 海伦到姑妈家用了3个小时。

D. 不可能算出海伦到姑妈家所用的时间。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根据给定的平均速度和路程,计算所需的时间。

数学内容:变化与关系。

数学情境:个人。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510.6,属于水平3。

满分答案:A. 海伦到姑妈家用了20分钟。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3 海伦骑自行车从家里到河边,共用9分钟走了4公里。骑车回家时,海伦走了另外一条较短路线,只用6分钟走了3公里。

海伦去河边往返一趟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公里/小时?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根据给定的两段行程和时间,计算整个行程的平均速度。

数学内容:变化与关系。

数学情境:个人。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建构类解答题。

难度:696.6,属于水平6。

满分答案:28。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单元2 登富士山

富士山是日本著名的休眠火山。

问题1 富士山只在每年的7月1日至8月27日期间允许公众登山。在此期间,约200 000人爬富士山。

平均而言,每天大约有多少人去爬富士山?

A. 340 B. 710 C. 3 400

D. 7 100 E. 7 400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根据给定的总人数和总天数,计算日平均人数。

数学内容:数量。

数学情境:社会。

数学过程:表述。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464,属于水平2。

满分答案:C.3 400。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2 从御殿场步行小径上富士山约9公里(km)。步行者需要往返18km并在晚上8点钟前回到出发点。

渡司估计,他可以每小时1.5公里的平均速度步行上山,并以2倍的速度下山。上山与下山速度已经把用餐和休息时间包含在内。

根据渡司的估计速度,若要在晚上8点钟前返回,他最迟可以几点钟上山?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根据给定的总行程、截止时间、上山速度和下山速度,计算行程的出发时间。

数学内容:数量。

数学情境:社会。

数学过程:表述。

题目类型:建构类解答题。

难度:641.6,属于水平5。

满分答案:上午11点(是否写“上午”,均对;等价写法,如11∶00,也对)。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3 渡司用计步器来计算他沿小径步行的步数。计步器显示,渡司上山共走了22 500步。请估算渡司步行上山的平均步长,用厘米(cm)做单位。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根据给定km为单位的长度,用除法计算以cm为单位的步长。

数学内容:数量。

数学情境:社会。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建构类解答题。

难度:610,属于水平5。

满分答案:40。

部分得分答案:在km转换为cm时出错且含有数字4的答案,如:0.4(用m作为单位),4 000(单位转换错误)。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单元3 旋转门

旋转门由在一个圆形空间的三片旋转翼组成。这个圆形空间的内直径为2米(200厘米)。三片旋转翼将圆形空间等分为三个扇形空间。下图显示从顶部俯视时,处于三种不同位置时的旋转翼示意图。

问题1 两片旋转翼之间的角是多少度?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计算扇形的圆心角。

数学内容:空间与图形。

数学情境:科学。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建构类解答题。

难度:512.3,属于水平3。

满分答案:120(接受等价的优弧角:240)。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2 旋转门的出口和入口(图中的弧形虚线)大小相同。如果出口和入口太宽,正在旋转的旋转翼便无法形成密闭的空间,空气便能在出口和入口之间自由流动,造成不必要的热量增减。如右图所示。

要使空气无法在出口与入口之间自由流动,每个门口的最大弧长可以是多少厘米(cm)?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用几何模型解释现实生活情境,并计算弧长。

数学内容:空间与图形。

数学情境:科学。

数学过程:表述。

题目类型:建构类解答题。

难度:840.3,属于水平6。

满分答案:103~105(接受等价答案。若取π=3,也接受答案100)。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3 旋转门每分钟转4圈。三个扇形空间的每个空间最多容纳2个人。

30分钟内,最多有多少人从该旋转门进入大楼?

A. 60 B. 180 C. 240 D. 720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确认信息并构建一个定量模型来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空间与图形。

数学情境:科学。

数学过程:表述。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561.3,属于水平4。

满分答案:D.720。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单元4 车型

克瑞丝刚获得汽车驾驶执照,想买第一辆车。

下表是她在当地汽车经销商处找到的四种车的详细信息。

问题1 克瑞丝想买的车需要满足下面的全部条件:

●总里程不高于120 000公里;

●2000年及以后生产的;

●广告价格不高于4 500西币。

哪种车型符合克瑞丝的条件?

A. 阿尔法 B. 博尔特

C. 卡斯特 D. 戴泽尔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在金融情境中,从四种车型中选择符合条件的一种。

数学内容:不确定性和数据。

数学情境:个人。

数学过程:解释。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327.8,属于水平1。

满分答案:B.博尔特。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2 哪种车型的发动机排量最小?

A. 阿尔法 B. 博尔特

C. 卡斯特 D. 戴泽尔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在金融情境中,从四种车型中选择发动机排量最小的一种。

数学内容:数量。

数学情境:个人。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490.9,属于水平3。

满分答案:D. 戴泽尔。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3 克瑞丝将必须支付汽车广告价格的2.5%作为额外税费。阿尔法车型的额外税费是多少?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在金融情境中,计算千位西币的2.5%。

数学内容:数量。

数学情境:个人。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建构性解答题。

难度:552.6,属于水平4。

满分答案:120。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单元5 唱片

乐队A、B的新唱片1月发售。乐队C、D的新唱片2月发售。下图显示的是这四支乐队发售的新唱片在1月至6月期间的销售额。

问题1 乐队D在4月共售出多少张新唱片?

A. 250 B. 500 C. 1000 D. 1270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读懂条形图。

数学内容:不确定性和数据。

数学情境:社会。

数学过程:解释。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347.7,属于水平1以下。

满分答案:B.500。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2 在哪个月,乐队C新唱片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乐队B的销售额?

A. 没有 B. 3月 C. 4月 D. 5月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读懂条形图并会比较两个条的高度。

数学内容:不确定性和数据。

数学情境:社会。

数学过程:解释。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415,属于水平1。

满分答案:C.4月。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3 乐队B的经理很担忧,因为他们新唱片的销售额从2月至6月一直在下降。

如果这种下降趋势延续下去的话,估计他们新唱片7月的销售额大约是多少?

A. 70张 B. 370张

C. 670张 D. 1340张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解释条形图,根据线性趋势估计新唱片未来的销售额。

数学内容:不确定性和数据。

数学情境:社会。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428.2,属于水平2。

满分答案:B.370张。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单元6 车库

车库建造商提供的基本车库模型中包含只有一扇窗户和一个门的模型。乔治从基本车库模型中选择了下图的这种模型,窗户位置和大门如图所示。

问题1 下面4个图形均是基本车库模型从后面看的三维视图,其中只有一个是乔治所选的上述车库模型的从后面看的三维视图。

哪个图形是乔治所选的车库模型从后面看的三维视图?请圈出A,B,C或D。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运用空间能力根据给定的三维视图辨别相关的另一个三维视图。

数学内容:空间与形状。

数学情境:职业。

数学过程:解释。

题目类型:简单的多项选择题。

难度:419.6,属于水平1。

满分答案:C(图C)。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问题2 下面是乔治所选车库模型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图中标示出了相关尺寸。

屋顶截面是两个全等的矩形。

计算屋顶总面积。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评分标准

考查要点:解释计算方案,运用勾股定理或测量方法求出矩形面积。

数学内容:空间与形状。

数学情境:职业。

数学过程:运用。

题目类型:建构性解答题。

难度:687.3,属于水平6。

满分答案:在31~33之间的任何数值,如12cm2,12×2.69=32.28cm2,32.4cm2。

部分得分答案:(1)计算过程显示正确运用了勾股定理,但出现了计算错误;或者没有把矩形面积乘以2倍。

(2)计算过程没有显示运用了勾股定理,但使用了屋顶宽度的合理数值(例如,取值在2.6~3之间),并正确地完成了剩余的计算。

不得分答案:其它答案。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许世红编译)

参考文献:

1. PISA 2012 Results Volume 1.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Student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Reading and Science. P125-142. www.oece-pisa.org.

注:

本栏目文章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项目“研提OECD组织PISA测试项目经验启示”的研究成果之一。

美国学生PISA成绩依然平平 篇3

一些美国人认为美国正在失去国际竞争力,还有一些美国人认为美国十几年的教育改革没有成效。落后的成绩为他们提供了证据。美国教师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主席兰迪·温格顿(Randi Weingarten)在一次声明中称,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到“力争上游”计划,自上而下、问责制与高风险考试的公立学校的教育改革,并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尽管这些改革的初衷都是好的。

相比之下,中国上海在测评中表现非常出色,学生的数学、阅读以及科学素养成绩均高居榜首。德国、波兰和越南也表现出了很大的进步,而长期以来处于领先地位的芬兰排名则稍有退步。

在数学素养部分,有28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平均分高于美国学生,除了实力很强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日本以及中国的上海、香港和台北,一些欧洲国家如拉脱维亚、英国、波兰、法国、德国和斯洛文尼亚也超过了美国。

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与佛罗里达州2012 年也分别单独出赛。结果显示,马萨诸塞州与康涅狄格州学生的数学以及科学素养要优于美国全国以及国际平均水平,而佛罗里达州则低于美国以及国际的平均分。而在阅读素养方面,马萨诸塞州与康涅狄格州学生的成绩高于美国以及国际平均分,佛罗里达州与美国以及国际平均分几乎持平。

美国不仅仅是平均分不高,还缺乏特别优秀的学生。PISA测评结果显示,美国只有2%的学生能达到数学素养方面的优秀,而上海学生的这一比例高达31%。即便是在数学成绩比较好的马萨诸塞州,也只有19%的学生可以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而上海55%的学生是良好及以上。另外,与马萨诸塞州相比,上海学生超出了相当于两年正规教育的水平。

PISA为何能风行全世界? 篇4

今年年初,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齐聚纽约希尔顿酒店,召开一场“如何提高教育水平”的非正式研讨会。会议长达十多小时,规模空前,来自香港、英国的教育部门负责人和各国的教师联盟代表热烈交换着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经验教训。

上海代表团也来到纽约分享自己的教育经,这让坐在一旁用电脑记录的德国教育家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很高兴。“我注意到,当来自上海的教育官员讲话时,底下的人都开始做笔记,抄录别人的经验。这简直难以置信——10年前,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教育系统是最好的、独一无二的。”

上海人的自信是有原因的。2010年岁末,上海学生参加了以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15岁中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指标得分中均名列第一。这一消息震动国内外,也让国人开始得知这项全球盛行的教育效果测试。

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创立者,施莱克尔并不代表任何国家。他说自己代表了全世界的学生,至少代表他们的数据而来。

用数据衡量教育成果

如果没有施莱克尔,这场教育交流会就不会召开。一头白发的施莱克尔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工作,负责国际教育方面事务,近些年来,他正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

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曾多次就教育问题与施莱克尔进行协商,并在全国推广其教育理念和措施。“他深刻洞悉全球教育的重大议题和挑战,比我见过的任何专家都要好,”邓肯表示,“而且他很坦诚。”英国教育部长迈克尔·戈弗则称施莱克尔为“全球英语教育中最重要的专家”——尽管施莱克尔是个德国人,而且现在住在法国。

一个性格内向的德国科学家,转而为世界各地的学校进行评估、提供建议,这个故事听起来颇为离奇。

施莱克尔的父亲是一名教育学教授,在汉堡上学时,施莱克尔成绩平平。在高中阶段,施莱克尔对数学和科学展示出浓厚兴趣,老师也鼓励他在这些科目上有所发展,随后他的成绩得到提高,成了班里的尖子生,并获得了国家的科学奖。在汉堡大学,施莱克尔的专业是物理学,他对父亲的学科没有任何兴趣。

大学时,出于好奇心,他听了教育科学家托马斯·波斯尔斯维特的演讲,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这位教育家主张用实际的数据来衡量学校教育的优劣,在当时的1986年,教育机构还被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意识形态所占据统治着。施莱克尔决定与托马斯开展合作,研究一个国际通用的教育测试,那时,一些国家只会挑选极少数学生参加国际测试。“许多国家的教育者都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对于习惯于数据思维的施克莱尔来说,这不现实,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是最好的?

1996年4月,施莱克尔和经合组织的同事们开始设计一种更合理的测试方法,经合组织由此开始考量各国教育的效果。

到2000年,来自32个国家的15岁中学生开始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其中多数国家为经合组织成员。比起从前的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涉及的同龄学生和参与国家最多,该项目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对事实的记忆力,而是他们严谨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种测试“国际通行”

第一次PISA测试的结果令人瞠目,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了排名结果:美国排在希腊之前、加拿大之后,表现中等,后来的每一次测试中大体如此;对于一直相信自己的教育系统领先世界的德国人,他们的排名甚至更低。

美国的教育官员为自己的学生辩护,认为他们糟糕的表现与大量的移民家庭和学生有关。但施莱克尔指出,美国本国学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只会导致各国学生表现3%左右的差别。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也不直接意味着教育的成功,人均GDP指数只会导致各国学生成绩6%的差异。

在德国,PISA成了家喻户晓的考试,并催生了一档黄金时段的智力问答节目“The PISA Show”。施莱克尔走访了大量学校,观察各组数据。他的结论是,优秀的教育系统的形成,都经过了一系列的关键变革:师范学校在学生选拔上更严格;教育部门更重视发展高水平的教师和校长;将受过良好培训的人才置于合适的位置;允许在教育方式中的创新实践,而且在成功事例中最显著的是,学校为贫穷学生提供平等甚至更多的资源投入。

施莱克尔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也引来了连串的质疑和批评声。美国研究学会副主席马克·施耐德称施莱克尔是个“异常优秀的推销员”,并认为经合组织应当只收集教育数据,而不该越权提出建议。

但施莱克尔将数据转化为实际建议的做法,使之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美国、日本和德国都已将PISA的问题纳入到自己的标准考试中。如今,全球共有70个国家每隔三年向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提供超过50万份15岁学生的测试;一项关于3万名加拿大学生的研究发现,PISA的评分比本国的成绩单更能准确预测哪个学生最终进入大学。

PISA第一,让我们忽略了什么 篇5

我的内心并没有因每天在得到更多的信息而感到收获满满, 相反心里竟是空荡荡的。我在努力寻找, PISA第一让我们忽略了什么?也许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元素———学生!

连续两次PISA问鼎, 的确显示了上海基础教育的实力, 也反映了在国际公认的测试标准中, 上海在公平与质量兼顾中的独到之处。但是, 这些天当媒体不断打出“二连冠”“三项全能”字样的时候;当学生为我们“赚取”了国际声誉的时候;当我们持续挖掘不断解读数据的时候, 我们有没有叩问过自己的内心:也许真的, 在全体上海学生共同创造的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前, 我们把学生忽略了。

放一天假的代价

PISA全球概览中显示, 上海作为数学表现最优异的地区, 至少领先OECD平均水平3年, 领先最低水平国家6~7年。数据一再告诉我们, 在起跑线上, 我们的梦想实现了———非但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而且大面积赢得了胜利。那么, 赢了又怎么样呢?当我们遇到百年未遇的暴雨和雾霾的时候, 学生都不能放假!

尽管这其中牵涉到社会系统的问题, 也有可能会带来家长、社会的连锁反应, 但很多人的心中都深埋着这样的价值判断:不放肯定不错, 把孩子们“关”在学校里应该是安全的;放了就会出错, 那么多“万一”谁来担责任?更何况在放假问题上, 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也并不完全支持, 放假了, 落下的功课怎么办?

放假真的很难。没有什么比每天在课堂上学习更为重要的了, 尽管我们常常在发言中说“丰富学生的经历最重要”。记得前年参加在深圳举办的全国信息化展演, 某校学生的机器人作品入选赴展, 但是这位极有个性的学生表示, 要机器人去深圳, 自己也得跟着一起去。学校、家长都表示反对, 理由是, 出去这两天的课怎么办?最终, 这位学生在伙伴们的支持下, 以每天收看课堂实录的方式说服了学校和家长, 获得了两天去深圳的学习机会。

放假真的很难。谁来承担放了假之后的突发状况呢?事实上, 每一个决定为孩子提供校外学习经历的校长都在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压力。外出生存训练、学工学农、博物馆自由行……所有这些学校坚持推行的活动, 都以校长准备好随时被摘乌纱帽为代价的———放出去, 上级部门可以“鸵鸟”一下;但放出去一旦出事, 不仅以后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 而且校长就地免职。所以, 有多少校长真的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放假又真的很容易。只要你足够优秀, 一路刻苦, 冲到高三, 在高校提前招生大潮中, 被国内外名牌大学录取, 那么也许整个高三下半学期, 你就彻底放飞了。没有人再管着你做作业, 没有人再盯着你上补习班, 因为在社会和成人的眼睛里, 你胜利了, 你被所有人允许“放大假”。

在如此优异的PISA成绩面前, 说实话, 大部分上海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自信, 相反我们产生的是强大的危机感。我们依然在不断地追问与世界高表现国家的差距;我们依然在四处打听、反复研究如何更好地兼顾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现的办法。我们不可能像很多国家那样做到只跟自己比、在自己的进步中找成功的原因;我们也不可能像芬兰那样整个社会都做到平常心, 宁愿为一场冰球比赛全城无眠, 也不会因为PISA成绩第一而连篇累牍地宣传报道。

小小的放不放假, 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心态。负担啊, 纠结着却始终无解

“PISA算什么, 这只不过是我众多考试测验中的一次, 况且和其他测验相比, 它还更好玩更容易一些。”听上海位育中学小吉谈参加PISA测试的感受, 似乎是一件和自己无关的非常遥远的记忆。正在读高一的他告诉我, 初三那段时光, 自己犹如战神, 看到试卷大小的纸就会条件反射似地拿起铅笔涂黑或者解题。

负担, 成了所有人习以为常的无解题。

PISA结果显示, 我们在三个项目测试中, 不仅全面超越了所有65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全面刷新了自己的上一次成绩。项目负责人张民选在发布会上一再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真的有必要成绩那么好吗?我们必须思考付出的代价。我们能不能把原先要做120道题目的时间, 改为做60道, 然后把30道题目的时间用于锻炼身体, 把另外30道题目的时间用来丰富经历?这样的呼吁, 我们太熟悉不过了。在2009年成绩发布之后,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沈晓明也说过同样的话。但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太擅长做加法和乘法, 我们不可能以删减120道题目为减轻负担的代价, 因为该删去哪60道听谁的?万一删去的恰是未来要考的题目怎么办?学校删去了60道, 家庭是否会增加更多的60道?

所以, 面对120道题的删减, 我们迟迟难以形成有效的改进策略。然而, 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取长补短的意识, 又在无形中增加着学生更大的负担。

我们浸润在谦虚地寻找差距的文化之中, 因此, 我们在好得不能再好的成绩面前, 依然找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 2009年的阅读结果, 让我们发现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短板, 于是, 这三年中, 很多以阅读为特色的中小学校都加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我参加过的中小学阅读展示活动不下30次, 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加重了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水平的展示内容。但这其中, 有一点不容忽视, 以往常规的文本阅读量并没有减少。

今年或许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很多数据表明, 我们的正式数学成绩优异, 但在生活数学领域, 以及对数学问题作阐释性回答方面偏弱。注意!这已经是在数学四项领域都优异的前提下的“微距”。那么, 我们不难推导, 接下来, 我们的学校会在数学的薄弱环节花更多的力气, 而这也是在不减少长项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再作一些假设, 明年随着“问题解决”和“财经素养”的成绩发布, 我们会发现值得改进的更多问题。那时, 我们的学校会作出更加积极的改进行动。

我不反对也不是否定我们对薄弱环节的有效改进, 但值得思考的是, 叠加容易, 删减难;建设容易, 共享难。在这样的叠加和建设中, 我们学生的负担不就一点点地加重了吗?

“漂浮的一代”去哪里找回目标感

至今我都对复旦附中吴坚副校长说起的一个案例记忆深刻。

前几年, 同济大学建筑节第一次邀请高中学生参加, 当邀请发到复旦附中的时候, 原本以为学生不会对此感兴趣, 便想指派学生参加。后来校长说还是张贴海报让学生自己报名吧。没想到的是, 仅仅一天, 就有16个四人组团队报名。更厉害的是, 有好几个团队为了搭建出自己心仪的建筑结构, 四个同学钻在狭小的建筑空间里整整一夜才完工。清晨, 老师从同学们熬红的眼睛中读到的是久违的光彩, 那种成就感是从内心溢出来的。这样的任务项目给学生带来的是沉重负担吧?但是学生却以这样的负担为幸福, 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 因为他们有了目标感。

今天,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负担的减轻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 而是应该花更多的时间, 去研究如何让学生产生有意义和有兴趣的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我究竟为什么而学习”的目标感。

前不久读到《外滩教育》推出的一篇斯坦福大学教授解读“少年漂浮现象”的文章, 感同身受。戴蒙教授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 今天年轻人心里所缺乏的, 是动机的来源, 是对于目标感的缺乏。缺乏目标会摧毁人生快乐与满足的基础。在不确定感愈来愈高的时代, 寻找生命的目标, 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让漂浮的青春有了方向, 它让卡住的人生获得前进的能量。

也许比减轻学业负担更为迫切的, 是如何让我们这一代学生拥有目标感, 让他们能清楚地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学习这件事”“为什么学习如此重要”。

目标是一连串“为什么”组合而成的。但在学校里, 老师和学生自己却很少问“为什么”, 为什么学这些, 也许我们知道这是要考试的。而为什么学这门学科?人类的发展和这门学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科学家发现新定律会如此兴奋?……没有这些“为什么”, 学生就无法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相反, 就如同PISA问卷结果那样, 学生们普遍认为是因为就业或者升学的需要而学习。为就业或者升学需要而进行的学习, 会让学生变得焦虑与不安, 自我效能感不强。所以, 我们的女生会在数学学习中不自信, 总觉得还可以更好。

PISA是什么?它不是针对某一个学生或者某一所学校的, 而是一项驱动政策优化与改进的测试, 从这个意义上说得绝对一点的话, PISA与每一个老百姓无关, 而是提供给政府作为教育决策时的参考, 然后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制度和机制, 让每一个孩子更加幸福地生活在未来。

PISA中有趣的数学题 篇6

2.距离玛雅住在距离学校2km的地方, 马丁住的地方离学校有5km, 他们彼此的家距离 (用字母d表示) 有多远?

3.海豹一只海豹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要呼吸.马丁对海豹观察了一个小时.开始时, 海豹跳入海底睡觉.8分钟后, 慢慢浮出水面开始呼吸.3分钟后, 它又回到海底, 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非常有规律.1小时后, 海豹 () .

A.在海底B.在上浮的过程中C.呼吸D.在下沉的过程中

5.木匠木匠有32m长的木板, 想要在花圃周围做边界.他考虑将花圃设计成图3的造型.上面花圃的设计是否可以用长度32m的木板来围成, 对下表的每一种设计圈出是或否.

6.楼梯如图4, 一个楼梯有14级, 总高度为252 cm, 求每级楼梯的高度

7.步长图5是一个男人走路时的脚印.步长表示两个相连脚步后跟间的距离.对于男人, 公式n/p=140表示n和p之间的关系, 其中p表示步长, n表示男人每分钟走的步数.黑格每分钟走70步, 求黑格的步长.

8.书架如图6, 木匠制作一个书架需要以下材料:4个长木板, 6个短木板, 12个短夹, 2个长夹和14个螺丝.现在木匠有26个长木板, 33个短木板, 200个短夹, 20个长夹和510个螺丝, 请问木匠可以做几个书架?

9.滑板奕涵是一位狂热的滑板迷, 他到一家名为SKATERS的商店去确认几种价格.在这家店你可以买到一个组装好的滑板, 或者你也可以买一块板子, 4个为一组的轮子, 2个为一组的轮架和一套金属零件, 来组装你自己专属的滑板.商店里的产品价格如下表.

问题1:奕涵想组装滑板, 在这家店自己组装滑板的最低价格及最高价格分别是多少?

问题2:店里提供3种不同的板子, 两组不同的轮子和两套不同的金属零件, 但只有一组轮架可以选择.奕涵可以组装几种不同的滑板?

A.6B.8C.10D.12

问题3:奕涵有120 zeds, 他想用这些钱买最贵的滑板.奕涵在4个部件中分别可以负担多少钱?在表格中写出你的答案.

10.抢劫案一名电视记者展示出下面的图表, 并说:“图表7显示, 1998与1999年间的抢劫案件数字有大的增长.”

你认为这名记者对于这个图表的解释合理吗?请提供一个解释以支持你的答案

论PISA阅读素养观及其启示 篇7

一、PISA阅读素养的内涵及其理念价值

1.PISA阅读素养的内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素养”指的是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但对“阅读素养”没有明确的解释,由此就有人认为“阅读素养”等同于“阅读能力”。其实不然,阅读素养包括阅读能力,但内涵与外延又比阅读能力丰富、开放、多元。PISA把“素养”作为主要测评的内容,提出“阅读素养”的定义为:阅读素养是理解、运用、反思并积极参与书面文本的能力,以增进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活动, 实现个人的目标。[1]由此可见,PISA阅读素养是一种基本的技能,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书面文本内容意义的理解,还注重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形成阅读能力,体验阅读乐趣等。PISA测评的内容已经超越传统阅读教学字面意义理解考查的基本要求, 更为强调阅读的社会性、阅读参与度,评估学生获得了多少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公民阅读素养发展的未来方向,对提高整个国民素养水平都有深远的影响。

2.PISA阅读素养理念价值

(1)阅读的目的反映阅读用途情境

PISA评估划分四种阅读目的:个人用途、公共用途、工作用途和教育用途。

从阅读用途情境的划分可以看出,PISA除了关注阅读动机、兴趣和行为之外,还把阅读上升到满足学生在生活实际的需要、参与社会活动的层次。 阅读素养已经不再是学校单纯接受知识、理解文本的能力,而是在人生经历的各种情境当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PISA颠覆了为阅读而阅读,单纯理解和接受知识的传统阅读观,侧重测评理解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体现为终身学习、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阅读的理念,丰富和扩展了阅读教学的内涵。由此可见,PISA阅读素养观的价值导向是:立足于个人发展本位,注重理解、运用文本的能力,致力于培养能自主思考、有参与社会的知识与技能和独立评论能力的未来公民。

(2)阅读材料的内容广泛多元

PISA阅读评量划分了阅读范围和内容的文本。 阅读范围分为文本形式、类型、媒介和环境。在内容上把文本类型分为两大类: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主要是句子、段落和篇章构成,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文件或记录等;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主要包括图表、目录、地图、广告、收据等。[2]从文本媒介角度分, 除了纸质文本材料以外,还引入了电子媒体的文字材料阅读,主要包括各种电子邮件、博客、网页、论坛等。阅读测评中的材料还延伸到课堂外,包括学生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材料,多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行为和态度。

PISA阅读范围的广泛与内容的多元化延伸,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涵。面对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要想具备获取与检索信息的能力,不能只重视连续性文本阅读,必须把阅读的范围和内容拓展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各个领域,开阔阅读视野,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材料中,形成个人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理解、分析、甄别、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也蕴含了思考、推断、批判的思维能力培养。

(3)明确阅读素养的能力测评等级

PISA对阅读素养的测评主要根据提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三个阅读过程来进行评价,这三个阅读过程从应用的角度分出层次,对应从高到低的5个阅读能力等级,确定每个能力等级的分数范围,每一个等级对阅读的材料和任务都做了限定,每一个等级水平的评价都有相应等级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具体描述。[3]同时对阅读目的的情境和阅读材料也做了限定,形成了以阅读目的、阅读材料、阅读能力的构成和阅读素养等级四个要素为标准的测评框架,如图1所示。[4]

测评标准使PISA阅读素养得以科学地量化, 测评结果能取得针对性的反馈信息,为指导阅读教学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4)阅读方式强调个人语用能力

理解、运用和反思是PISA阅读素养的阅读方式要求。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在文本中找到的知识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经过思考、筛选,对文章进行深层阅读,反思和评价文章的观点、内容和表达形式等,并能说出评判依据。这种超越单向性认知理解的深度阅读,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理解词语和解释文本的考查,阅读者的思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接受性表达到主动性表达,强调评价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独立判断、甄别取舍、综合评价的语用能力,这标志着人们的语用能力获得由公共复述性到个体创造性的重大升华。[5]

二、基于PISA阅读素养观的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目标取向忽略主体性发展

长期以来,功利性一直都困扰着课堂教学,往往忽略阅读教学的特有功能,导致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取向定位过低。教学注重以篇章讲解为主导,而不是以能力为主导。“过多注重文本情意的阐释,钟情于人文世界的建构。”[6]教师倾向于传授解题思路和考试技法,而不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阅读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现代文考试的成绩,而不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没有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没有关注阅读是为了终身学习、为了达成个人目标、为未来生活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阅读目标的短视和功利性,势必会偏离阅读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2.阅读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阅读教学内容过多局限于文本的解读,教学视野狭窄。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缺乏引入生活的阅读材料,忽略了阅读的社会功能。教学仅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原本思想感情。具体的表现就是:完成文字拼写、词语理解、段落中心、 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目标就达成了。按照教材的主题单元,“亲情”的单元就教亲情,“爱国”的单元就教爱国,延伸为单一性的 “话题”或“主题”教学。教学内容偏重于背诵积累、 赏析文学作品的优美段落,过度关注文学作品的欣赏教育作用。由于阅读教学内容材料单一,学生对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较多,理解能力较好,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阅读能力较弱,习惯于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认知理解,而缺乏对图表、广告、地图的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3.阅读教学策略机械化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遵循这样的教学过程:初读感知———精读品味———熟读成诵———拓展延伸。与之相应的是机械化的教学策略,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不分文体都要整体感知,精读理解。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阅读文本还不到五分钟,马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匆匆走过场之后,教师总结概括,课件展示答案,过多地把教参和名人的解读机械认知,单向灌输给学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唯教参是从,缺乏个人的深度理解。由于对文本解读的先入为主,课堂上往往缺乏师生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无法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来理解、建构文本的意蕴,习惯于老师提供的阅读方式或策略,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流于形式, 缺乏对学生理解运用、反思评价和语用思维能力的培养。

4.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评价,对诵读、默读、略读、精读、文学作品阅读和课外阅读都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但是具体怎么评,整体表述比较主观、笼统,相比于PISA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如在对精读的评价中,对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等,都没有给出可测量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要求都不够具备具体的操作性,难以收到好的效果。阅读评价的考试题目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形式,都跟课文差不多, 试题以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为主,考试分数是判定学生阅读素养高低的主要手段。结合生活情境的测评内容很少,缺乏真实的时代感,忽略了通过阅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

三、PISA阅读素养观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1.阅读教学目标转向学生发展本位

阅读教学目标关系着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引领教师和学生对阅读教学功能的认识和选择。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一切的教学目标应该指向阅读主体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全球化时代带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新的挑战,如果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单纯满足于文本的认知理解,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阅读教学目标要转向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为了达成个人目标、为未来生活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阅读能力的教学重点除了工具性范畴的认知、理解、分析与综合能力之外, 还要注重人文性范畴的体验与鉴赏、反思与评价、 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忽略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中的哪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都是不完善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借鉴PISA阅读素养观,从提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评价三个过程科学地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关注学生阅读理解的心路历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同伴、文本和情境对阅读内容建构新的意义,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2.注重广角式开放性阅读

所谓广角式开放性阅读就是全景式阅读,拓展阅读内容的多元性和范围的广泛性,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

(1)以主题性阅读开放教材。仅靠一本教材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教材的选取与组织上,适当补充日常应用类文体的阅读,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广告、图表等,弥补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材缺陷。适当开放教材,不一定指定课文,而是采用主题式阅读,如自然科学、历史人文、生活万象等主题,让学生确定感兴趣的主题,自主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篇章,主动参与阅读社交活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筛选课外阅读文章推荐给学生,并适当加以导读和评估,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情趣和阅读参与度。

(2)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课内与课外学习最好的结合,是学生拓展知识视野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与PISA阅读素养观接轨,必须重视综合性学习。在教学中,应选取具有节点性意义的学习单元进行重点设计,把单项语文学习的目标内容置于综合性的学习条件中,与自然、科学、文化等学科领域沟通和整合,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要加强课本与课外资源的结合,加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的学习触角延伸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老师要善于遴选各种与阅读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凸显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与时代发展同步,多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3.重视阅读教学策略指导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领,以语言活动为主体。[7]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策略指导。

(1)善于引导深度解读。阅读教学要跳出唯教参是从的机械认知、单向灌输、串讲段意的狭隘范式,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和识记的基本形态,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如对散文《散步》的主题探讨, 从故事的层面概括是亲情和关爱;从寓意的层面, 是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哲理的层面,是生命的生生不息。对阅读教学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不断进行阅读技能的操练;对情感态度的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阅读过程中的多重“对话”,形成新的情感态度。按照阅读过程的三个层次,在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主题之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和生活情境,能从不同层面理解文本,同时要处理好一元解读与多元解读的关系,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反思,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2)从“被表达”到“语用表达”的转换。要改变只注重养成复述和平面化再现的“被表达”,转化为动态言语实践的“语用表达”。2011年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使用,语文教学的本质其实就是语用教学。“语用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重构”,“在于从理解到运用的转化,在于言语主体与言语对象之间的信息转换、生成和建构”[8]。在教学中可以用语言教学带动内容理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运用了很多绘声绘形的叠词,如“曲曲折折” 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 的远山……为什么用叠词而不用其他词呢?有何意蕴呢?这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 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享受。引导学生理解了语言承载的意义、情感和主旨之后,让学生模仿迁移、 创造性地加以使用:如果描写景物,怎样使用叠词或其他词语更好地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通过由理解到迁移式的运用,促进学生语用表达能力的提升。

4.构建阅读素养评价标准体系

基于PISA评价标准的理念价值导向,阅读教学评价的改革要再往前推进一步,必须要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评价的建议方面,对每一个学段都作了分层分类要求,但是如何具体操作评价,没有给出方法,难以找到操作的抓手。采纳新课程倡导的 “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又显得过于宏大。PISA对阅读能力的概括和评价描述,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1)厘清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

PISA阅读能力构成具有清晰的能力层级,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评价是否也要引入不同能力层级的概念?阅读能力结构应该有多少层要素构成?这是必须要厘清的,只有这样才能对应地设计和创新评价试题。

(2)科学划分并量化各级阅读能力水平

在我们原有的评价内容标准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能力,设计出由高到低的等级水平学习结果, 对每一层级的学习结果、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细化和完善。每一个水平层次学习结果对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都要作具体的描述,以便科学判定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阅读水准,为阅读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3)侧重功能性和应用性能力考核

测评内容材料要广泛,形式要多样。不仅包括印刷的、手写的文本资料,还要有网络媒体的文本资料和表格、地图、图片等内容。注重开放题型的设计和考查,阅读材料接近生活情境,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对校内外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相联系,主动建构可增长的知识与能力,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在全球化信息发展的时代,PISA阅读素养观的价值导向,让我们看到阅读的真正社会意义,有助于阅读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蜕变。虽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PISA的评价理念和标准,但是比较、 借鉴外国母语教学的改革实践经验并加以系统整合,能够及时发现并矫正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和评价学生的阅读素养,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PISA阅读素养观明确阅读素养的能力测评等级和阅读方式,强调个人语用能力的理念价值。基于PISA的阅读素养观,反思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阅读教学目标转向学生发展本位,注重广角式开放性阅读,重视阅读教学策略指导,注重阅读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范式重建。

PISA 篇8

一、教育评价新视角—PISA

1.PISA简介

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价)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发起的为OECD成员国协作监控教育成效的评价项目。PISA应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测试发达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结束阶段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领域的发展水平,配套调查问卷,进而评价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成效,进行国际比较,是世界上颇具影响的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之一。

2.测试项目

PISA在2000年首次开始评价,其后每三年进行一次,根据评价年命名,每次测试的重点不同,评价的主要领域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2012年又增加财经素养的测试。PISA2000的评价重点是阅读素养,PISA2003的评价重点是数学素养, PISA2006的评价重点是科学素养,随后依次轮回,PISA2015评价的重点又回到科学素养。

PISA是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基础上的测试,分别从个体学习者、教学、 学校及教育体制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同时从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教育因素等方面考查学生和学校的特征。

P I S A评价是前瞻性的,测量的是1 5岁青少年对于迎接现今高科技和知识社会的挑战的准备情况。PISA关注年轻人运用知识技能处理现实生活的挑战能力,而不仅是考查他们对学校特定课程的掌握程度。其测量的目标是发展常规的、可靠的及与政策相关的学生成就指标,从而达到提升国家教育体制的质量、公正性和效率的评价目标。PISA评价关注四个子目标的实现:学习成果的质量、学习成果的等价性和学习机会的均等性、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及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能够通过对比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教育系统的成就表现,总结已有政策的经验,改善教育体制,并基于PISA提供的指标更好地评价和监控教育体制的效力与发展。

3.测试形式

2015年以前,PISA测试主要是纸笔测验,每个学生需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测验,测验题目既包括多项选择题,又包括大量的开放性题目。测验题目通过单元的形式编排为题组,每个单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

PISA除测验之外,还包括了学生问卷和学校问卷,目的是收集有关社会、文化、 经济和教育因素的指标,这些指标与学生的成就相联系。

2015年,按照国际实施规范,PISA测试改为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

二、对房山区参加PISA中国独立 研究的思考

1.区域的社会经济背景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是首都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大区。目前有近百万人口,全日制在校生近10万人。

近些年,随着“一区一城”的建设, 城市化改造在加快,教育发展也在提速。 但教育发展能否适应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怎样评价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一直是我们在研究并努力回答的难题。

2.如何评价教育综合质量

近年来,房山区教育系统全体同志破解了教育体制、机制、资金以及政策等发展难题,推进了波浪壮阔的教育改革,使教育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以中考和高考为代表的教育质量只是结果性评价,而且评价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表现在当下的教育质量与孩子们未来成长需要的能力是否一致?现在培养的学生能否引领未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我们按照教育规律思考, 学校发育、学生发展、教育管理都应该是可以被测量、可以被评价的。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既能描述孩子们的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又能够真实比对不同区域直接的差距的客观的“标尺”;并能够借此改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设置,指导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评价研究,并引入了PISA测试。

3.理解PISA并达成共识

2008年,初次接触PISA,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甚至反对,毕竟参与PISA测试的一部分15岁的学生,还在参加初三最紧张的备考,学校领导顾虑是否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家长、学生和教师都担心PISA是否会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升学的高利害关系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考虑到由OECD举办的PISA,拥有世界顶级的教育、测量和评价专家,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科学性毋庸置疑,测试方向代表了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能从国际视角评价房山教育发展现状,站在未来发展的人才需要,指导我们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完善考试评价研究,拉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将对学生的影响和学校的教学影响降低到最小,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说服了学校、教师和家长。事实证明,参与2009和2012年的PISA中国独立研究,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中考质量, 很多学生还对这种测试形式和内容表达了浓厚的兴趣。测试质量分析报告在房山区教育发展策略制定与执行中得到了充分重视,并在教科研部门实施了多项研究。

三、跟进PISA采取的系列举措和 收获

1. 成立考试评价研究办公室,推进 PISA研究

为了组织参与PISA测试及其后期结论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房山区教委在考试中心成立了考试评价研究办公室,任命了专项负责同志,并引进研究人员,在教委领导下专门从事考试评价日常工作。这一个创新的机构对教育评价研究的推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现阶段很多全区教育工作依赖该中心具体推进,诸如组织参与PISA2015测试及结果研究和成果转化;参与区级大型考试的组考、阅卷、数据分析;开展考试评价技术的培训,促进考试评价与教学的融合,充分利用考试分析数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探索按照增值评价理念进行考试结果与背景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等。

2.及时普及PISA结论,改进管理

拿到2009年的测试分析报告,区教委请了PISA评价专家给区教委的行政领导和评价研究项目组同志做了解读和应用指导, 并通过他们,在全区教师中培训预热,普及评价理念,应用测试结论,改进课堂教学,完善课程设置,改进了教育管理和评价办法。参与2012测试后,测试分析报告被纳入全区教育系统党政正职的培训,启动了科学素养提升研究。广泛的培训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以PISA评价理论为引领的考试评价研究,确实能影响教学管理, 深化课程改革,而干部、教师的接受,使区级很多教学改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3.充分研究PISA结论,改进教育教学

基于PISA测试的理念和房山区测试结论,自2010年起,针对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训练”“科学素养提升”三大教学实验项目陆续启动,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研究团队,制订了研究方案, 都有了阶段性收获。

三个项目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基本上是跨地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实施,研究结论到学校落地方式,更是“摸石头过河”。三个项目最长的已经四年多, 项目组负责人带着大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很多领域是自发开展,主动找办法、想思路,乐在其中,收获颇丰。

4.坚持参与PISA,推进考试评价研究

第一,制定大型考试管理流程。学习PISA流程管理,制定“区级大型考试管理流程”,涉及命题、制卷、组考、阅卷、分析(命题质量、教学管理改进)等环节。特别是研究命题蓝图、编制双向细目表、规范数据分析报告表述结构等,提升了命题的规范。第二,研发了区级考试质量分析平台。提升了命题能力之后,依据教研人员分析试卷所需要的数据支撑和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所需要的数据报告,对原有的考试数据统计系统进行了升级,与“工大智源”公司合作,按照实际需要开发了“考试质量分析平台”。第三,尝试开展增值评价研究。借鉴PISA测试手段—能力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诊断。2011年9月开始,对初一新生尝试进行增值评价研究。一是开展了数学、英语的学科测试,采用了无纸化网络阅卷,方便精细分析,确保了测试结果的信度。二是开展了调查问卷,聘请教育评价专家设计涉及“学习环境、兴趣爱好、意志品质、认知能力”等方面问题。项目组完成的初一学生整体的多维度分析报告,反映了房山不同区域小学毕业学生的教育差距,房山与同步测试区域的学生对比,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均衡程度等领域,都掌握了第一手的研究数据。结合调查问卷,研究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关系,从而为更加全面地制定区域针对性教学规划提供参考,为改进家庭教育提供数据支持。第四,修订中小学阶段质量标准。反思PISA整个测评过程,体会和学习其先进的测评理念和测评技术,认真研究测试分析报告的框架和导向,从更宽的视野告诉学校本学段学生综合发展指标要素和阶段标准,淡化结果的功利性,充分发挥教育过程的对照和矫正,聚焦学生发展,实现正确导向,更有利于学校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学校的教育何其复杂,培训学校理解测评理念和测评技术,基于参照维度和标准, 学校会选择适合自己学生成长的教育方式和过程。所以我们下大力气修订原来的“中小学生阶段性质量标准”,目前已经下发,并向全区中小学做了使用推广。第五,师生在参与PISA中的教学相长是最大的收获。回顾参与PISA测试的收获,总体来说,参与其中的学生成长和教师进步应该是该项目的最大收获。首先,从学生层面看,从总体水平分析,PISA2012测试报告显示,房山区数学、阅读、科学素养的学生平均成绩较PISA2009均有所提高,且增幅较大,说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有了提升。通过问卷反映的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在学校层面推进的减负增效工作进展顺利。现在,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参加到课后素质提升工程中,学校组织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学生的喜欢。其次,考试评价项目的实施,唤醒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考试评价的复杂性和PISA测试的综合性,为推进这些工作,直接成立的项目就有十多个, 参加研究的部门从行政到教研、科研,从考试评价项目组到基层骨干,从区域整体到实验学校,陆续参与的核心组成员过百,聘请的专家有几十人。更主要的是部分同志参与了PISA测试组织、试卷评阅、试题分析和测试结果应用的分析研究。这些同志迅速成长为我区教育评价的核心骨干,并将学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应用于我区教育评价研究。这种上下联动、理论与学校一线教学的反复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源,催生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吸引了大批的学科骨干、教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激活了很多教师的研究热情。行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参与,同样影响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教与学模式的改进。

四、未来的思考

PISA 篇9

“一直以来,连续性的文本格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材料,当中以文学作品为核心,让学生从中培养文化素质与道德情操。但根据PISA的测试内容,学生要掌握的篇章,还应该包括图表、地图、说明书,甚至是网上讨论区、PowerPoint等非连续性文本格式,打破了旧有的阅读经验,要让学生多方面吸收讯息,以适应新世代的发展。故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一道文学以外的阅读天空,让学生培养理解能力,习得一种技能。”

我理解这里所指的课堂,就是“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文阅读课堂当然不能回避非连续性文本,但是否就应该摒弃“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做法,大幅度降低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的比例呢?我觉得大可不必。

中文教学,一向存在着“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毋庸置疑,工具性不声不响地已经占据着绝对优势。即使在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也往往重视其中工具性的一面,忽视人文性的一面。而PISA对于阅读能力的考察有其明确的目标,它认为阅读能力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和潜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而对阅读材料(或文本)进行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了。

但是不要忘记,中文阅读并不仅仅包含PISA类型的阅读,而学生将来要面对的也不仅仅是自然和社会,还有他(她)自身的心灵。可惜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考量,许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巴金老人的名言:“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灯》)在全球化语境中,中文学科面临困境,大有式微之势。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李隆献教授说,整个世界大环境以经济为中心,人文学科被忽视,传统研究沦为弱势学科。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更掷地有声而又万般无奈地道出了一句心声:“以理工科思维领导人文学科,这是一种失败。”而否认“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中文阅读教学,企图“为学生创设一道文学以外的阅读天空”,无疑就是从理工科思维出发,从急功近利的角度出发,所得出的荒谬的结论。

中文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一道文学以外的阅读天空”,然而也要坚守住“以文学作品为核心”这个阵地。因为中文阅读教学除传授知识外,更应启发学生思考生命自觉、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对世界的担当等问题。假如我们的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斥着图表、地图、说明书,那么哪里还是学生们心灵的栖息之地?如果我们掌握了所有的知识,却无法领悟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无法明确自己在这个世界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洞察自己生命的意义?当学生们在PISA中明白了世界之真,却无法欣赏世界之善、之美,那么学生眼中的世界是否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同样在《让PISA数字活起来吧!》一文中,杨佩欣还有一段话,我觉得才算是切中肯綮,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她说:

“如今的阅读彷佛成了一项外判工程。首先,阅读的责任,很多都落在语文老师身上,当然,彼此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其它学科也必须渗透其中,让学生接触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并与学科内容结合,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再着,阅读应该把语文与德育、数、理、史、地等学科互相协作,联系课程,把阅读元素渗入其中,共建通才。”

其实,PISA类型的阅读并不是中文阅读教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应该由中文这个唯一的学科来解决。如果一提到“阅读”,想且只想到中文阅读教学,我觉得这是对“阅读”的一种误解;如果一提到PISA类型的阅读,想且只想到中文阅读教学,我觉得这是中文阅读教学不堪承受之重。《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给“阅读”下了一个定义:“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P1451)“阅读”首先是一个“解码和解释”的过程。中文阅读教学为一般意义上的“解码和解释”提供了基础的条件,但并没有也不能提供全部的條件。正如笔者作为中文教师,能够认识《相对论》译文中的每一个汉字,但是因此就期待笔者能够理解并且阐述爱因斯坦的理论,我觉得这实在是强人所难。同样,将PISA阅读的成绩单纯地与中文阅读教学相联系,或者想让中文阅读教学随PISA应声起舞,我觉得也极为可笑。

PISA 篇10

国际学生评价计划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简称PISA) ,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实施的一项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 旨在评价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反映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否对于学习更加有效, 国家的教育体制是否能够提高不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及教育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就, PISA从2000年开始, 每3年举行1次, 每次限定1个测试重点, 分别测量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上的表现。由于PISA新颖、规范、科学的测试设计和评价手段, 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参与测评的O E C D成员国和非成员地区越来越多, 其G D P总量约占全世界总量的86%[1]。

2000年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有43个, 2003年有41个, 2006年有58个, 2009年共有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41个合作国家 (含地区) 和经济体参与。我国香港于2000年、澳门于2003年、上海于2009年分别首次参加了PIS A测试。在所有参评的国家和地区中, 表现比较突出的有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芬兰和中国上海。其中, 芬兰在PISA2003的OECD成员中表现最为瞩目, 其阅读、数学、科学和问题解决成绩均居世界第一。我国上海在PISA2009中的各项测试成绩也是世界第一, 令世界震惊。笔者将芬兰、中国香港、澳门、上海以及O E C D的平均测试成绩作了整理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芬兰的教育整体水平较高, 性别差异较小, 它代表了异于中国的另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中国参加测试的三个地区总体表现尚佳, 特别是上海的成绩更是遥遥领先, 成为PIS A2009的一支奇葩, 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中国教育悖论”关注——中国以“应试教育”著称, 为何能在这样的体现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试中崭露头角?

芬兰和中国在PI S A中成功的因素都比较复杂, 涉及多方面因素, 也有很多不同, 既有社会文化、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导向因素, 也有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师资条件的保障因素, 下面将对二者的成功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二、芬兰和中国在PI S A中成功的因素比较

1. 教育制度和法规

早在1919年, 芬兰宪法就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能享受免费的基础教育, 以及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芬兰的私立学校极少, 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商业化因素, 这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土壤。芬兰的高税收保证了社会高福利, 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很大, 各类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非常到位, 地区差异甚小, 这为公平教育创造了基础条件。芬兰学校还尽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 如提供免费医疗、免费餐饮、免费教材和学习资源, 甚至为住地偏远的学生提供免费交通, 从而保障了相对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芬兰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 各个阶层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校对特殊儿童给予格外关照, 甚至配备专门的辅导老师。芬兰对外来移民无任何歧视, 不仅为移民学生提供免费教育, 还鼓励他们使用原来的语言。如在赫尔辛基, 有2 600名移民儿童接受40多种语言的教育[2]。由此看来, “平等、品质、公正”是芬兰教育的真谛, 长期的免费基础教育和人人平等的教育是PISA成功的前提条件。

我国参加PIS A测试的香港、澳门和上海地区属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之列, 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非常多, 为各阶层的学生创造了公平教育的诸多条件, 也是保证PISA在中国测试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 这三个地区远不能代表全中国的教育水平, 因为我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地区差异甚大, 特别是西部和边远地区, 其教育现状很不容乐观。我国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 义务教育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逐年提高, 但是在许多农村地区, 家庭贫困仍是辍学的直接诱因。2008年秋,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从经济上保证了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2010年至今, 财政部、教育部又推出“午餐补贴”计划, 保障贫穷学生的基本营养。由此看来, 我国在制度和法规上一直在努力创造条件, 保障基础教育的真正实施, 大力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

2. 教师队伍

芬兰在PIS A中成功的必要条件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芬兰人对于教师的崇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年轻人对于教师行业十分尊重和向往, 对教育事业非常热爱, 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人生目标。在芬兰, 教师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经济地位也比较不错, 虽然远比不上瑞典和美国。芬兰的教师选拔非常严格, 近乎残酷, 通常10多个申请者中只有一人能够被录用, 所有教师必须有硕士文凭, 并取得教师资格认证, 上岗之前还必须有参加教育科研的经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免费在职培训, 大学图书馆对中小学教师也是免费开放的[3]。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 以及高水平的专业素养, 使得芬兰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 组织教学, 从而保证了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

相比之下, 我国的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仍有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 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高等教育学历, 但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师来源也比较复杂, 许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走上了讲台。总的来说, 我国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于芬兰, 但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他们都很敬业, 在长期的教研和考核中也逐渐锻炼出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另外, 我国的教育体制促成了班际、校际成绩横向对比的传统, 迫使教师更加专注教学、献身教育, 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我国的学生都很勤奋、刻苦、听话, 这些共同保证了我国PISA测试的成功。但是, 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 如此教育环境下, 我国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很低, 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这与芬兰有很大的区别。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2011年9月, 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试点, 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要求进入教育行业的新老师都必须经过全国统考, 在校选修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时也不再免试, 这项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的重要举措, 我们可以预见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会越来越好。

3. 教育环境

芬兰的教育环境开放、灵活、自由、轻松, 基础教育一般实行混合编班, 绩优生和绩差生同在一个教室, 每班不超过24人, 生师比维持在20:1左右。低年级采用“全科教师”授课制度, “全科教师”又被称为“教室教师”, 即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 几乎教授所有课程, 并负责学生的个人发展指导。小班教学和全科教师保证了教育质量, 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 芬兰学校没有过早地将学生分流,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业水平的差距, 这正是芬兰在PISA测试中成绩标准差最小的原因。芬兰学生的上课时间其实非常短, 但效率挺高, 每年有两个假期, 还有一个滑雪假期, 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压力, 辍学率不到1%。学校的硬件配置很好, 设备齐全, 环境整洁、干净, 学生在校感觉到很惬意。学校对其服装也没有统一要求, 鼓励个性的展示和张扬, 他们在心理上也比较放松。轻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不但没有放纵芬兰学生的学习, 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这与“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的教育环境整体上还比较封闭、落后, 表现为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盛行、整齐划一的规范要求、强调师道尊严、教育的行政化取向过浓, 这些现象虽然也在日益改善之中, 但是, 大班教学、分科教学、中考与高考的诸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虽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学生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但我国的学生不畏艰苦、刻苦努力、尽一切可能延长学习时间, 最终也收获了非常优异的学业成绩, 在PISA中表现突出。

4. 教育内容和方式

芬兰与我国一样也有国家课程, 并由教育部监督实施, 但是地方和学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教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也是芬兰的特色, 手工课、家庭工艺课和室外活动课都是学生的最爱。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许多珍贵的个性品质和修养。芬兰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芬兰教育特点是“见树又见林”, 先见“林”, 再见“树”, 先启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以及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 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4]。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对于学科的宏观理解和整体架构, 并培养其联系与反思的能力, 进而保证了在PISA的数学和科学素养测评中表现优异。芬兰家长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 但从不把学业当成唯一, 也不只在意成绩。芬兰电视台播出的外国节目一般采用原音, 配上芬兰语字幕, 这样就可以把外语学习融入平常的生活之中。芬兰的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绝不会发生, 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 教师不会在感情上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哪怕是智障儿童, 真正体现了“不让任何一个落后”的真谛。这些举措共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从而使学生在PISA中脱颖而出。

我国自20世纪初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实行了“一纲多本”教材制度, 由于受统一考试的无形制约, 教材内容整体上比较统一, 只是呈现方式有所区别而已。相对统一的教材内容允许教师比较连贯地进行教学研究和考试研究, 进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学校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很小, 教师更缺少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我国教师尚且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教学, 学生也习惯于反复演练和识记, 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大班教学的国情, 与我国的考试制度也不谋而合, 但遗憾的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被无情地忽视了, 这也正是“中国教育悖论”产生的由来。

5. 教育评价

芬兰的学校很少安排考试, 更不会组织所谓的“竞赛”, 从不在学生之间进行评比, 也不刻意强调精英、竞争, 从不强调整齐划一, 更多的是崇尚个性发展和人性自由。许多学生在小学甚至不知道何为考试, 学校仅存的评估与测评, 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改进, 提供成长的基础与进步的空间, 而不是试图挫败学生与教师的士气。此举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还降低了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 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 如音乐和体育, 保留了儿童先天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芬兰的学校管理是基于信任和尊重的模式, 学校对教师没有考核、没有测评、没有评估报告, 也没有过多的教学限制, 但教师却养成了高度负责的习惯, 完全凭借其高昂的教学热情和非凡的教学水平来组织教学。学校没有监管系统和专门的监管人员, 这不但没有造成教学混乱, 反而给教师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使得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增强, 更加愿意奉献于教育事业。

在我国, 各种考试和测评与学生如影随形, 甚至终生相伴, 各种竞赛、竞争、排名层出不穷。我国的学生有数亿人, 但优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 考试仍是目前最为公平的甄别、选拔手段。学生在考试中要么被击垮, 要么坚强地经过重重考试, 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专业“考试者”。在这个高压的态势下, 学生不得不百分百投入, 并逐渐适应了考试压力。同时, 专心、刻苦、勤奋也是中国学生的共性品质, 这些都是我国PISA取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教育体制对教师从未停止过考核和评比,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横向对比, 使得教师也不得不全身心投入教学, 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我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也非同一般, 甚至不惜血本地择校、陪读、参加各种培训班, 孩子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成绩成了家长和孩子唯一的追求与安慰。这种激烈的学业竞争, 逼迫学生奋发图强, 迫使家长孤注一掷, 敦促教师严格治学, 共同造就了学生在各种测评中的良好表现。此外, 近年来, 我国的考试评价也逐渐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成为大家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下, 我国学生在PIS A测试中自然要独树一帜。

三、启示

通过比较芬兰和我国在PIS A中成功的因素, 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 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 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 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与升学问题,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体制。同时, 整个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制度。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建设。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规范资格认证

师范高校要坚定办学方向, 把培养未来高质量的教师作为首要任务, 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地方和学校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 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完善职中培训制度, 同时与师范高校合作完善置换脱岗培训项目。教育管理部门要规范教师资格的考核与认证, 严把教师入口关, 同时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自主权。

3.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益

要逐步取消教育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 加强新的教学方式的实验、论证与推广, 逐步推进小班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 优化教育评价模式, 注重长远发展

树立全面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观, 鼓励个性发展,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创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教育环境。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减轻“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 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以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OECD.PISA2003Technical Report[DB/OL].http://www.oecd.org/pages, 2005-08-01.

[2]周航.芬兰教育成功的奥秘与面临的挑战[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11) .

[3]贺慧敏.芬兰在P I S A中成功的原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1) .

【PISA】推荐阅读:

上一篇:弹性模量比下一篇:语文复习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