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

2024-10-23

《青史》(精选8篇)

《青史》 篇1

2015年12月29日6时6分, 是一个让人心碎、令人悲伤的时刻, 被海峡两岸教育界所敬仰、受百万师生所爱戴的巩义籍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于台北安祥逝世, 享年95岁。噩耗传来, 嵩邙肃然垂首, 伊洛顿时呜咽!

王广亚先生的一生, 是办学兴教、造福两岸教育事业的一生。1922年6月30日, 王广亚先生出生于河南巩义大峪沟海上桥村。1947年, 26岁的他漂泊到了台湾。王广亚先生早年毕业于日本亚细亚大学经济系, 1977年获美国加州联合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 1997年获韩国清州大学经营学名誉博士, 2009年获韩国南部大学哲学名誉博士, 2010年获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他28岁时, 靠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省吃俭用攒下的钱, 创办了会计补习学校, 培育人才。1949年, 他创办了台北私立育达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1955年, 在桃园县创办了桃园育达高级中学。1993年, 在台湾功成名就的王广亚先生, 为了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 开始奔走于海峡两岸。1994年, 创办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1999年, 他在台湾创办了苗栗育达科技大学。2004年, 已至83岁高龄的王广亚先生, 又在故乡巩义市创办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王广亚先生还先后创办了台北点点幼稚园、内蒙古经贸外语学院、北京育达高级职业学校、泰国惠明中小学等10余所学校。60余年, 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百万, 他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 优秀校友灿若繁星。因其显著的办学功绩, 他被推举为台湾私立教育事业协会理事长, 长达27年, 并当选台湾第一届私校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他长期致力于海峡两岸的教育事业, 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王广亚先生曾说:“升达学院和成功学院不是我个人私产, 她们是属于国家、属于社会的。我办升达学院、成功学院完全为回报国家、奉献社会。”

王广亚先生的一生, 是严谨治校、重视探索、积累办学理念和经验的一生。他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 注重办学经验的积累, 总结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主要体现在:要求办学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 并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刻在石碑上, 立于校园最醒目之处。王广亚先生说:“我历来主张‘德智体美, 四育并重’, 德居第一位”。他具体提出了以“伦理、创新、品质、绩效”为办学理念, 以“勤俭、朴实、自力、更生”为校训, 以“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为办学精神, 以“三心、三严、三特色”为办学要求, 以“三个一流”“四个留人”“五个好”为办学原则, 以“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为行事准则的教育思想。他注重“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的人本主义培养模式, 年轻人要学会“吃苦、吃亏、吃气”的人才成长观, “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践行”紧密结合的终身学习实践观, 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校园建设理念等。他重视以人为本, 关心学生的成才和就业, 创造出适合学生成才就业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今天,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和育达教育事业机构的其他兄弟院校, 正是贯彻执行了王广亚先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要求, 才得以快速、稳定地发展;各校均以其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优势, 向社会展示了一条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王广亚先生正是这样一位胆识非凡、严谨治校、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丰富教育思想的著名教育家。

在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十周年校庆庆典大会上王广亚先生发表讲话

王广亚先生的一生, 是奉献社会、扶贫济困的一生。王广亚先生在台期间, 曾担任台湾私教协会理事长、台湾世界华人社团组织领导人多项社会职务, 先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教育界等参访台湾代表团千余次。积极搭建豫台两地交流往来的桥梁,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事业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难能可贵的是, 王广亚先生在创业有成后, 爱国爱乡、不忘故土、赈灾扶困、心系民众。他先后捐资500多万元建设海上桥村小学、文化广场、文化大院, 为山区乡亲们打机井、修建乡村水泥公路等;出资800余万元在郑州兴建“升达艺术馆”;捐赠云南灾区50万台币;捐赠河南台前灾区1666件棉衣;捐赠汶川、玉树灾区20多万元资金, 救济灾民;关心关爱贫困学生, 设立100多万元勤工助学基金, 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王广亚先生做的好事善举, 历数不尽。他, 大爱无疆, 施恩不图回报;他, 甘于奉献, 不求名利。他的高风亮节, 世人称道;他的风范懿德, 后世景仰!

王广亚先生的一生, 是克勤克俭、敬业尽责的一生。他一生注重人格和品德修养, 对自己要求严格, 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本色。他生活俭朴, 一年四季粗茶淡饭、身穿粗衣;他对自己克勤克俭, 为办教育、对大家落落大方。王广亚先生非常关心、关爱师生员工, 时刻把大家的冷暖挂在心上;无论走到哪里, 他都反复强调, “照顾好师生员工的学习和生活是我的责任”, 想方设法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每当师生们有了进步、取得了成绩, 他都由衷感到高兴, 并亲自为大家颁奖以示鼓励。每当师生们有了困难, 他都及时地予以关心帮助。王广亚先生办事雷厉风行, 在他的日程表里从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 长年奔波于海峡两岸, 风雨无阻、兢兢业业。他经常深入学校、深入教室、深入食堂、深入宿舍, 悉心指导学校该如何实现快速、健康地发展, 教导我们“要办就要办最好的学校”。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都浸透着他的心血、汗水和智慧。王广亚先生就是这样辛勤地走完了他克勤克俭、敬业尽责的一生, 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楷模和丰碑!

王广亚先生的一生, 是殊荣满身、光耀神州的一生。他在为海峡两岸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奉献毕生精力的同时, 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和褒奖。美国、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颁赠给王广亚先生“特别功劳凤凰奖”“世界和平教育奖”“教育精英巨龙奖”“台湾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等殊荣。大陆各级政府和组织先后颁赠给王广亚先生“中国民办教育终生成就奖”“全国教育行业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突出贡献教育人物”“中国教育事业领军人物”“感动中原60人”“豫台交流的典范”“黄河之子”“中原之子”等荣誉。王广亚先生有“屋顶上的巨人”“杏坛泰斗”“杏坛楷模”之美誉。“一生办学, 造福两岸, 名扬四海, 德高望重垂青史;三制兴教, 育才达人, 学子百万, 誉满神州泽后世”, 这正是王广亚先生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他创办的学校里, 广大师生员工发自内心地爱戴他、赞美他, 他是名副其实的“豫台两地教育界的楷模”!

王广亚先生曾深情地说:“回家乡办学是我毕生的心愿, 对于成功学院, 除了要投入我一生的积蓄外, 更重要的是, 要把我这60多年的经验全部投入到这所学校。”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他钟爱办在家乡的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建校11年来, 他不顾自己的高龄与车马劳顿, 奔波于海峡两岸, 经常回到校园视察指导工作。不管是盛夏酷暑, 还是寒冬腊月, 他莅校后即刻巡视校园, 现场指导工作。大到学校发展、校园建设、人才培养, 小到环境卫生、修路植树、树木修剪, 事无巨细, 他都操心到位。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发展建设, 他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念及此, 我们就感动、崇敬至深!

王广亚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他的伟业, 必将永垂于世、激励后人!

《青史》 篇2

一、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邺县令)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任邺县县令时,曾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百姓。同时,他还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二、赵广汉(西汉时期京兆尹)

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在担任京兆尹时,赵广汉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一时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但由于京兆尹的职责是管理京城,因此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三、黄霸(西汉时期丞相)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在担任颍川郡太守时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四、司马迁(西汉时期太史令)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后来,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张衡(东汉时期太史令)

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张衡的治地便上下肃然,民风大正。

六、徐有功(唐代专司审案的官吏)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因此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七、狄仁杰(唐代地官侍郎)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八、陈希亮(北宋时期转运史)

陈希亮嫉恶如仇,从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九、包拯(宋代龙图阁直学士)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包拯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十、王安石(北宋宰相)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王安石一生善诗好文,且酷爱收藏文房诸宝。有一位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这位朝廷重臣,特意登门送来一方宝砚,并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夸奖这方宝砚“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听了后,笑着反问他:“纵得一提水,又能值几何牵”羞得那人无言以答,只好收起宝砚起身告辞而去。

十一、况钟(明朝苏州知府)

经况钟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十二、海瑞(明朝应天十府巡抚)

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海瑞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海瑞为官,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

十三、李汰(明代朝廷主考官)

李汰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十四、于谦(明朝监察御使)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五、施世伦(清代江都知县)

施公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施公的主要事迹有: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的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等等。

十六、汤斌(清代礼部尚书)

汤斌为官一生,除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十七、于成龙(清代两江总督)

“30万/㎡” 留楼市青史 篇3

天子脚下带头起价

是刚发布“明码标价”的发改委吗?因为这明显打了他一巴掌。

是急于购房以避险通胀的消费者吗?因为该案存在刺激房价“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我看都不是。真正最最紧张的,恐怕是被外界视为“一丘之貉”的所有开发商!

近期便有某知名开发商高管气愤填膺地质疑:我国宏观调控的大好形势惨遭破坏,而且此事发生在今年房价承诺下行的天子脚下,情何以堪。强烈怀疑是倒钩,以此发动新一轮调控政策……;类似说法不胜枚举,虽略显夸张及污名化,惟基本反映了多数开发商对“钓鱼台七号”嚣张行径的不肖与不满。

明显抄袭无碍战果丰硕

这让我想起2005年10月开卖的上海“汤臣一品”,两者有太多神似之处。

显而易见的是,都选择在房地产调控的“风口浪尖”之敏感时刻,高调宣布以完全跳脱周边行情的价位进入市场(当时业界判断“汤臣一品”的售价应在6万~8万元/㎡);其次,都强调自己是“不可复制、难以效仿”之“天生豪宅”;尤其相同的是,均博得舆论之强烈关注,等同免费宣传造势。

我粗粗估算,以中央到各个地方平、立面媒体长篇累牍之报道、评析、声讨、探索,如将之转换为需要以真金白银投入之广告版面,其费用不下于5000万元人民币!

面对这样的丰硕战果,“钓鱼台七号”虽有照抄、照搬、食“汤臣一品”牙慧之嫌,我想该案主其事者也并不以为意,毕竟效果达到了,且后遗症与副作用又是由全行业与市场所共同承担,“钓鱼台七号”何乐而不为?

爆出眼球的“航天价”

上述判断绝非凭空臆测,而系有所本。事实上该案在2009年6月便已开盘,总户数106套,售出9成,最初均价“仅”7.28万元/㎡,销售过程中也不过逐步攀高至10万元/㎡,虽有“北京最贵楼盘”之封号,但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无知名度可言。惟经此一役,声名远播、家喻户晓,即使偶有“凤姐”之讥评,却明显利大于弊。

毕竟在第三轮调控的压迫下,该案已然陷入前行有虎(限购令),后撤有狼(客户退房压力)之销售困境,借着政策要求“明码标价”的契机,以剩下之23套余屋,一举推出让全体国人“爆出眼球”(“跌破眼镜”升级版)的“航天价”,然后“栽赃”发改委之苛政猛于虎!在不考虑温总理口中“道德的血液”之前提下,此举可谓高招,既退追兵又造气势,令所有备受政策煎熬的房地产商既艳羡又如坐针毡。

树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痴

于是最近每当有人问我30万元/㎡的定价“依据从何来而来、它值这个价吗?”时,我总是回答: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就是做梦想出来的,反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也有不明究里者指出,该案锋芒过露已于6月3日被北京市住建委明令禁售,并静候调查处置,恐怕 “得不偿失”。我不作如是观。

《青史》 篇4

一、无中生有的虚构

《青史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是允许虚构的, 所以为塑造理想的成吉思汗形象, 尹湛纳希把一些与史无征的嘉言懿行慷慨地付诸于成吉思汗, 以突出其仁德。如:小说第三章虚构成吉思汗扶持弱小部落珠烈部 (《元史》称照烈部) , 为其送衣物的情节, 《秘史》就没有记载, 尹湛纳希吸收《元史》成吉思汗扶助照烈部的材料, 增加虚构的情节演义成两章的内容。原来依附泰亦赤兀惕部的弱小部落珠烈部, 常遭受邻近大部落泰亦赤兀惕人的欺凌, 一年冬季, 成吉思汗受珠烈部首领之邀一起围猎, 珠烈部首领想通过围猎了解成吉思汗的为人, 在围猎过程中, 成吉思汗非常细致得照顾珠烈部, 因为知道他们缺衣少食, 成吉思汗就故意将猎物往他们的围场赶, 巧妙地让他们得到充足的过冬食物, 使弱小部落得到实惠又不失尊严, 同时又派人从自己部落运来几十车驼驮皮衣, 分发给穿着单薄的珠烈士兵。在一起围猎过程中, 成吉思汗策马射杀了一只突然跃到珠烈部首领马前的猛虎, 在危急关头救了他的命, 可珠烈部首领益如格勒不但没有感激救命之恩而且看着自己的士兵抬走那只猛虎时还显出得意的样子。勃特国 (成吉思汗乃勃特国王) 的将领非常愤怒, 要抢回那只本属于自己的猎物, 成吉思汗当即制止自己的手下, 而且在珠烈部士兵面前好好夸赞益如格勒的武艺, 既宽容他的缺点, 又保全他的面子。通过这一次合作围猎, 成吉思汗的为人处世, 深深感动珠烈部的将士们, 他们毅然离开泰亦赤兀惕, 投靠到成吉思汗的勃特国。这事不久就传到泰亦赤兀惕部落中, 百姓纷纷投靠勃特国, 他们称颂成吉思汗的美德:

“勃特国国王的铁木真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别人穿, 把自己的马送给别人骑, 极尽所能帮助别人, 而且把功劳归于别人。他人才出众, 像拨开乌云的太阳一般, 他出类拔萃, 是理想的君主, 假如我们去投奔他, 我们就一辈子幸福。”

一夜之间, 竟有二万余众投奔到成吉思汗的麾下。在《青史演义》中, 尹湛纳希将成吉思汗塑造成道德完美的典型, 在他几十年的人生中, 他几乎每一种角色都是至善至美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儒学大师孔子特别重视“孝”, 他说:“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又说:“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在《青史演义•要目》之七中, 尹湛纳希说:“汉族古代儒学大诚至圣孔夫子说:‘物有本末, 事有始终’, 知道自己的祖先和族源, 乃是世间做人的常理, 即使登上皇位的天子, 倘若不孝顺自己的父母, 那就是连普通人都不如。”因此尹湛纳希以中国传统儒学“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思想来塑造人物, 使其母子之间慈爱孝顺, 夫妇之间和和美美, 人际关系显得及其和谐。

二、添枝加叶的夸张

在中国传统史传文学作品中, 凡是明君、贤臣、圣人、高僧、高道等非同寻常之人, 出生之前或者出生之时都有异征或者异像相伴,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伴随非常态的征象来显示他们特殊的身份和超人的能力, 为皇权的神圣增添神秘的色彩也为他们巩固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但神化封建的统治, 神化封建秩序, 而且为王权提供了神学基础。在《青史演义》中, 尹湛纳希写成吉思汗母亲怀孕及其生产时也如法炮制, 将《秘史》中的阿阑豁阿感光而生孛端察儿的传说故事和“成吉思汗出生时左手握着髀石般的一个血块”的材料夸大、渲染成十种征兆迹象来表现其天子的身份。对成吉思汗诞生的夸张、虚构的描写, 作者不仅吸收了《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孛端察儿感光而生的神话, 而且借鉴了汉族龙文化的意象, 尹湛纳希开篇就将主人公成吉思汗定位为“真龙天子”, 这是因为在“中华帝国, 龙被看作国家的神圣象征, 是国家权力和庄严的象征。”尹湛纳希因受汉民族文化影响, 就为成吉思汗蒙上了真龙天子的神秘色彩。

尹湛纳希通过正面描写成吉思汗的出生, 通过侧面描写展示其真龙天子之态。如:写当初毛浩来第一次见铁木真时说:“你果真是一个真龙天子, 我甘愿在你的手下当一名马弁, 终身鞍前马后为你效劳。”“太斯钦初次见面时也是仔细打量成吉思汗说:太祖真是如皇似玉, 那脸上的光辉可以镇住臣民, 那眼睛的威严可以折服人们……太祖生来就有真龙天子的仪态。”

由《秘史》的记载, 可知孛斡而出和木华黎两位名将确实来投奔成吉思汗, 然而对于孛斡而出的归附, 《青史演义》增加了孛斡而出解牛和成吉思汗讲解肢解牛肉的窍门的道理的情节;对于木华黎的归附, 不但隐去木华黎奴隶的身份, 而且增加了摔跤比赛的情节, 增添了人物的对话, 突出人物性格, 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成吉思汗通过比武摔跤让木华黎钦服, 使他后来成为勃特国的智囊;通过讲道理让孛斡而出心服口服, 最终使他成为勃特国的名将。尹湛纳希为了说明成吉思汗用两种方式折服两种人, 在史实的基础上, 用添枝加叶式的夸张、渲染, 表现成吉思汗是一位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和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矛盾的人。

三、移花接木的剪裁

《青史演义》为了使那些不利于凸现仁德品质的事件与成吉思汗摆脱干系, 对材料采用移花接木式的剪裁。如:关于征灭泰亦赤兀惕部和征灭塔塔儿部的故事, 分别见于《青史演义》第七章和《秘史》第四、五章, 与《秘史》比较《青史演义》对这两个故事的描写发生较大的变化。内容上, 将成吉思汗征灭塔塔儿部和征灭泰亦赤兀惕部的两件事合二为一;关于战争的起因, 《秘史》是成吉思汗主动出兵征讨, 而《青史演义》则是九个部落主动归降, 说明作者刻意回避成吉思汗以强欺弱;关于战争的策划《秘史》是成吉思汗与众亲族商议诛灭塔塔儿部, 《青史演义》中则是洪格坦部落的蒙格利克提出诛灭塔塔儿部的建议, 可见责任人不同, 以此回避成吉思汗报家族私仇之嫌;处理结果也不同, 《秘史》中成吉思汗下令诛杀塔塔儿部的全部男子, 塔塔儿人奋起反抗而被残杀, 《青史演义》中则是泰亦赤兀惕人服毒自杀, 成吉思汗下令一概免死。很显然, 尹湛纳希对史料进行非常细致的取舍剪裁,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突出成吉思汗的宽厚仁德, 使其更符合“仁君”的形象。

四、去污贴金的美化

这种方法是对那些反映成吉思汗不光彩的行为作翻案、矫正, 或者干脆删除, 而加上有利于塑造仁君形象的言行以达到美化的效果。如变缉拿哈撒儿问罪为营救其被掳的家眷, 去掉杀害弟弟别克帖儿和通过角力比赛杀害不里孛阔等残忍的情节等。

《青史演义》第二十七章写当哈撒儿的家眷被赫王的儿子伊拉固劫持的消息传来, 成吉思汗来亲自去营救, 他发誓不救出弟弟哈撒儿的家眷, 绝不回自己的驻地, 而且为营救他们成吉思汗连续两个除夕在在野外度过, 这里既表达成吉思汗没能保住哈撒儿一家老小的安全的愧疚和要救回他们的决心, 成吉思汗与哈撒儿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然而, 其他史书对成吉思汗与弟弟哈撒儿的关系的记载却不同。据《秘史》第244节记载成吉思汗与弟弟哈撒儿曾经产生矛盾, 能力超常的哈撒儿功高盖主, 几乎威胁到成吉思汗的王权, 当成吉思汗知道哈撒儿被吊打后, 不但没有帮他报仇, 而且连一点同情心也没有, 甚至还连夜缉捕问罪, 如果不是诃额仑母亲及时赶到, 也许哈撒儿已经成了手足相残的牺牲品。《黄金史纲》的哈撒儿弃主逃走的记载, 印证了《秘史》的史实, 《圣武亲征录》的记载说明哈撒儿逃跑后遭到克烈部王罕的袭击, 这些可以互相印证的史料, 说明成吉思汗与弟弟哈撒儿间的矛盾非同一般, 然而《青史演义》却有意回避这些不光彩的事实, 而刻意编造成吉思汗对弟弟的帮助, 来表现手足情深。这种采用去污贴金的方法来美化人物形象, 《青史演义》中比比皆是, 此不赘述。

另外, 为了美化成吉思汗, 作者甚至直接站出来, 通过议论来拔高小说主人公。在《青史演义》第十二回回后批语中, 尹湛纳希说:“世间虽然可以分别出学习的圣人和仿效的圣人, 但是都不如与生俱来的圣人。太祖这才可谓是天生的圣人, 为什么呢?没有学习和仿效的书籍和史传, 乃是自己学习到的, 所以是天生的圣人。”在尹湛纳希眼里成吉思汗的伦理和知识是“与生俱来”、“无师自通”、“天性所有”的, 在第十四回回后批语中, 尹湛纳希又说:“古代 (中原) 那些贯通的学者, 都有一种学习和仿效的事物, 所以没有多少惊奇之处, 如今 (北方) 这些君臣完全都是出自自己内心之天生本性, 所以才更加令人惊奇。”尹湛纳希称成吉思汗为“生而知之”者, 也就是想说明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比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帝王更伟大, 是与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同样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在《青史演义》第一回回后批语曾说:“太祖诞生时的显兆, 证明他是与古代尧、舜、禹、汤等帝, 文、武等王等肩的历史人物。”在第七回回后批语又说:“这元太祖有很多超过古代皇帝的故事”还说“孔子说:‘无忧者, 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 以武王为子, 父作之, 子述之。’历史上许多帝王, 如秦始皇、汉高祖、魏武帝等等, 都没有能够像文王那样‘无忧’, 只有这元太祖, 将根基、父母、兄弟、臣宰、子女、友爱、天时、地利都得到”可见在尹湛纳希的逻辑中, 只有成吉思汗达到了孔子所说的“无忧”, 能与文王比肩。尹湛纳希从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起源的角度考察, 以“生而知之”来解释成吉思汗, 不仅饱含着追求民族平等的思想, 而且不违反民族起源的一般历史规律, 并且也符合儒家关于“生而知之”的一般解释。所以, 《青史演义》中的成吉思汗形象是至高无上的, 他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

总之, 《青史演义》是受中原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小说, 尹湛纳希以蒙汉文史料为依托, 遵循儒家的审美准则, 加以文学家的灵活创造, 塑造出了“应天顺人, 踝之以德, 慈仁安百姓, 情意动三军”的仁君成吉思汗形象。蒙古族著名的历史著作《蒙古秘史》、《黄金史》、《蒙古源流》、《史集》、《元史》也塑造了成吉思汗的形象, 但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有超人的能力和光辉的一面, 同时不避嫌, 也表现其阴暗凶狠的一面, 而《青史演义》里的成吉思汗则不同, 他是以历史人物的原型为基础, 运用文学艺术手法, 创造的艺术典型, 它既有历史的真实性, 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是理想化的帝王形象, 它是历史和文学的有机结合体, 它比历史人物成吉思汗更加集中、更加典型、更加完美。从《秘史》、《史集》、《元史》、《黄金史》到《青史演义》, 成吉思汗形象完成了从历史叙事到文学叙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尹湛纳希著, 扎拉嘎译《青史演义》, 呼尔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2]扎拉嘎, 《儒学的蒙古化与尹湛纳希的近代民族启蒙思想》, 民族文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3]红梅, 《<论青史演义>中成吉思汗形象的新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五大战神 篇5

第一名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书十三篇,至此为将重用。公元前5(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楚国几乎灭亡。

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孙武最著名的军事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在于政治清明,国力强弱。孙武著有《孙子兵书十三篇》为后世各国军事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经”。位列武经七书之首。孙武的《孙子兵法》在中国甚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普及运用。《孙子兵法》被译为英法日德等多种语言文字,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军事必备教材用书。

第二名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楚国曾主持“吴起变法”他是武庙十哲,和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吴起戎马一生,战无不胜,也曾出任宰相实施变法。不管是在军事还是政治,吴起都有所作为。可以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全能型将领。

在军事上吴起擅长审阅敌人我军情,随机应变。历任魏鲁楚三国,均立下赫赫战功。吴起还著有《吴子兵法》位列五经七书之一。在政治上吴起作为一名杰出的变革家,既可以使任职国家强盛又可以抵御外敌。吴起一生同各国诸侯军队大战了七十六次,其中大获全胜的六十四次剩余的十二次打成平手。一生打仗无败北。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场战役是吴起最著名的战役。

第三名白起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白起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白起用兵出神入化,攻取七十余城歼敌百万。仅用万余人打下楚国的都城,最后楚国无奈之下迁都。当时的很多国家,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很害怕。白起擅长野战,战必求歼,因此也有了“人屠”的.称号。他强调穷追猛打,较之孙武的“穷寇莫追”和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更进一步。他还很注重野战筑垒工事,在当时以筑垒工事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思想前所未有。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创造了冬战首例。他亲自指挥的长平之战,更是我国大规模围歼战的首例。他一生经历七十多场战争,从无败绩,善于以少胜多。可以说他既是战术家又是战略家,是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军事统帅。

第四名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对韩信的评价,其历史功绩和成就应该说远远超过此评价。即使说若无韩信就无大汉帝国也绝不为过。韩信和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说起韩信用兵连下齐国七十二城,水淹百万秦军,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垓下之战等等著名经典案例。一生从未有过败绩。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家三篇。只可惜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有神一样的军事才能却没有政治头脑,最后被吕雉所害于未央宫中。

第五名卫青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光六年(前129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

卫青可谓是文武全才,曾战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打败匈奴单于。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匈奴人不敢南下甚至不得不向北迁移。卫青擅长以战养战,用兵不拘泥于常理,为帅军纪严明,对将是亲如手足与同僚大度有礼。虽然位极人臣却不仗势欺人。卫青一生七战匈奴无一败绩。

青史下一页,谁来写? 篇6

从小到大,中国历代史一直不断提醒我,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中,比较可以确定的是造纸术由蔡伦、活字印刷由毕升所发明,至于火药,据说是某某炼丹术士发明,在孙思邈《丹经·硫磺伏火法》有提到;指南针,据说也是道教阴阳五行透过民间智慧积累出来的产物,王充《论衡》对其有所记载。为此,我们应该对身为中国人而骄傲!

老实说,对于中国老祖先的智慧,我真的打从心底佩服;但对于中国5000年历史以来,对发明、专利的欠缺重视与后续推展,就真的很难感到骄傲!因为就算像造纸术、活字印刷这些发明的发明者史上留名,但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却不是中国人;更遑论像火药、指南针这种连发明人都不知道是谁的伟大产物,将其发扬并广为应用的更都不是中国人。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最早有关发明与专利方面的法规,也要等到约莫15世纪才从英国诞生,所以中国老祖先没这方面认知无可厚非,但就算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一连串催生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而实际落实情况如何,相信大家也都心里有谱!

其实,人人都可以是发明家,有时生活中一个灵光闪过的点子,往往就可能影响世界。但现实是,不是人人都懂得用专利法保护自己的创作、人人都有足够资金申办专利与推展发明商业化,或是人人都有招商引资的能力,像爱迪生那般可以找到“金主”将发明落实为大量生产,于是结果就是灵光灭了一去不复返,或是点子被别人拿去恣意使用,当然发明者想史上留名或从中得利,就比蔡伦、毕升还更不可能,人们创造发明的意愿也就越来越低了!

创造发明与专利保护,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之一,许多国家除了动用“国力”周全地保护智慧财产之外,甚至还奖助发明人,鼓励企业资助发明家将作品发扬光大或商业化。而在国外一些知名企业,也早已看透创造发明与智慧财产的重要性,故而从发明的“源头”——教育开始关注起,搭配鼓励发明与协助知识产权申办来建构良性循环永续发展,好比我此番造访的美国BOSE公司。

BOSE的创始人Dr.Amar G.Bose,本来可以舒舒服服过着公司总裁的生活,但他选择了接受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回校任教45年,还于2011年将自己所持的多数无表决权股份都捐给母校,用于维持和推动麻省理工的教学和科研发展。这在某些人的眼里看来,或许是傻子行径,但其实这真是眼光超凡的伟大做法,不仅能让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永续蓬勃发展,也让自己能在史上留下美名。因为,他的作育英才、资助科研,甚至给学生指引毕业后的工作机会,是走上一种让个人风彩、品牌价值深入人心的大道,而且公司以后保证不缺人才;再加上在BOSE公司内部,有充满鼓励员工创造发明的氛围,有资助员工不断创新的制度规范,有健全完善的智慧财产申请保护体系,有善于行销与包装的团队来推动发明商品化。试想,这样一家处在良性发展中的公司,就算国家没怎么鼓励补贴它,它也不可能欠缺刺激市场的新玩意而不活得生气蓬勃,对吧?

今年以来,国家对于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与推动力度不断增强,这让人得以看出我们似乎要加速从倚重廉价制造与代工产业,转为更重视创造与高科技发展。但政府管理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确实很不容易,如果能有更多企业像BOSE一般将眼光放远,从作育英才开始做起,搭配智慧财产观念与管理的不断完善,或许更能起到让我国成为发明专利大国的推波助澜效果。到时,青史谁来写,荣耀谁来领,答案相信不会再像“四大发明”那般悲催了!

《青史》 篇7

沉溺于史海之中的班固做梦也没有想到, 因为著史, 他锒铛入狱;因为入狱, 他又跻身朝堂。正如大贤老子所言: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汉明帝刘庄永平五年 (62年) , 晴天一声霹雳, 雷电交加, 风雨骤至, 阻断了班固的历史之梦。有人上书皇帝, 告发他“私自改作国史”。明帝闻讯勃然大怒, 喝令拿下, 班固随即被捕, 投入长安大狱, 班家同时被抄。

班固入狱, 全家震恐。那时候, 明帝刘庄居住在京城洛阳皇宫里, 班固羁押在长安城的京兆狱中, 一旦州郡长官审理此案, 刑具加身, 箠憷深重, 生死垂于一线间。在此之前, 扶风人苏朗自作聪明, 大搞所谓“图谶”活动, 被人告发入狱, 不久就死在了狱中。危急关头, 弟弟班超呼啸而起, 快马加鞭赶往京城, “诣阙上书”。皇宫门千重, 道道煎人命。班超远望宫阙, 欲哭无泪, 求神灵, 拜佛爷,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进入了皇宫。谒见明帝时, 班超长跪不起, 嚎啕失声。他奏明皇帝, 其父班彪有感于《史记》所述西汉历史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 发愤补写了《史记后传》65篇, 其兄班固继承父亲遗志, 正在续写《汉书》, 这是一件功在社稷的事情啊!

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 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后汉书》著者范晔说他“善刑理, 法令分明”, 他即位后躬身亲政, 事无巨细, 都要过问。听罢班超的诉说, 他沉吟不语。这时, 地方官将班固的罪证呈上来, 正是《汉书》手稿。明帝仔细审阅书稿, 惊叹班固是个天下奇才, 不但文笔静美, 而且史识卓越, 立刻下令放人, 随即令班固入京, 任命为“兰台令史”, 掌管书劾奏疏。

就这样, 班固因祸得福, 完成了从囚犯到朝官的飞跃。

当了兰台令史, 班固犹如巨鲸入海, 一下子潜入了历史的深渊里。纵横交织的历史经纬, 上下抗衡的神秘力量, 左右动荡的时代思潮, 百川归海一般, 汇流到他的笔下。此后的二十余年间, 他的职位略有升迁, 从兰台令史升任典校秘书, 但他的整个身心, 却都在一部《汉书》上。等到《汉书》将要告竣的时候, 班固已经56岁, 两鬓斑斑, 齿牙动摇, 而东汉王朝, 也已经“新桃换旧符”了。

永平十八年 (75年) 秋天, 汉明帝刘庄驾崩, 18岁的太子刘炟即位, 是为汉章帝, 改元建初。章帝在位13年, 政绩平平, 却因为宠爱皇后窦氏, 埋下了东汉中晚期外戚专权的祸根。

这时候, 班固已进入了他人生的辉煌岁月。他从囚徒到朝官的传奇经历, 此时也不胫而走, 令世人仰慕不已。建初三年 (78年) , 他由郎官升任玄武司马, 虽然官阶并不显赫, 却可以经常接近皇帝。对他的学识与文采, 章帝极为欣赏, 经常请他进宫讲学, 参与廷议, 并随行巡视天下, 他实际上成了皇帝的侍从与顾问。

汉章帝虽然颇有忠厚仁义之名, 其钳制思想舆论的统御之术, 却堪称强悍有力。他主持召开的白虎观会议, 及其钦定的《白虎通》一书, 将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糅杂, 影响了东汉中晚期乃至此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发展与学术探索。

就在这一时期, 班固写出了著名的《两都赋》, 这篇煌煌大赋由《西都赋》与《东都赋》组成, 结构类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 是汉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两都赋》践行了班固“抒下情而通讽谕, 宣上德而尽忠孝”的主张, 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绮靡富丽的帝都风俗画。

两都, 指西汉都城长安与东汉都城洛阳。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 定都洛阳。为了安抚天下, 表明自己继承西汉正统, 他曾经两次亲临长安, 祭拜西汉诸帝之陵墓。西汉遗老们认为, 西京长安乃先帝旧京, 皇脉隆盛, 胜似东京洛阳, 呼吁迁都长安。直到汉章帝晚期, 迁都的呼声还一度甚嚣尘上, 人们为此争论不休。

班固乃扶风安陵人, 紧靠西京, 但他并不赞成迁都之议。《两都赋》的创作, 在于表述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的个人见解, 甚至是为了参与一场事关重大的论争, 辞彩茂盛, 文思缜密, 意气昂扬, 尽铺排之能事, 少虚夸之浮躁。《西都赋》将长安城之壮丽宏大、宫殿之华美奇伟熔于一炉, 作者的恢宏才华与古都的城阙霞辉共驰骋;《东都赋》则宣扬洛阳“宫室光明, 阙庭神丽, 奢不可逾, 俭不能侈”。此赋音韵犹似庄严步武, 雅丽雍容, 仿佛浸染了中兴东京与古老西京的帝王之气,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文风与社会思潮。

吴厚信 情寄青史 画笔圆梦 篇8

作为在电影艺术上卓有成就的编剧、导演,吴厚信仍不满足,他心灵深处认为自己仍然是个画家,绘画艺术才是他生命的归宿,为了向世人证实,年逾古稀的他用三年时间艰难地绝地背水一战。

2015年9月,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美展落下帷幕,包括毕加索、梵高、莫奈、罗丹、高更、马蒂斯等多位世界顶级艺术大师的50件作品集体亮相。然而引起轰动的,却是同期开启的“艺术南京”艺博会中,22米长,1.5米高的巨幅油画《中国记忆与中国梦》,次日《南京晨报》整版报导题为:“油画史诗长卷《中国记忆与中国梦》震撼金陵”,记者报导历史长卷打动了无数观众,他们长久地驻足于长卷前,惊叹、激动、感慨,有位老者,一连三天进场观看,叹称之为国宝。画面表现的是1840年自鸦片战争以来,到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历史跨越百年时间与空间,浓缩于一幅写实的油画长卷中,堪称巨作,此画作者是已过古稀之年的艺术家吴厚信,在他的画室里,有一本厚厚的日记本,记录着他创作整幅作品的点滴,在开始创作时也不敢想象自己能在三年内完成,他告诉记者,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卧病在床,甚至打算撰写遗嘱,安排后事。然而上天眷顾,这部震撼之作如期完成。电影思维在绘画中获得重生“2012年11月19日,习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后发表‘中国梦’宏论,那一刻起,‘中国梦’三个字时刻在我头脑中萦绕挥之不去。”吴厚信清晰地回忆构思之初的创作冲动。“中国梦”这一主题实在太宏大,虽多次易稿亦难透彻表达创作初衷,“我问自己,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怎么能形象的表现出来?忽然想到一个命题:我们曾经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有过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希望与梦想,与此有关的历史故事人物太多了!电影思维像灵光一样闪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国人为实现强国梦想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与奋斗,一代代仁人志士与精英前仆后继的画面如电影镜头般在眼前展现”。长卷的构思就此形成了!吴厚信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草图绘制,全然忘记自己的身体与精力,也没有理会画作问世后大家会如何评价。但草图完成才发现,难度之大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从珠江电影制片厂总编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多年,早已习惯在电脑前用文字思考的他,画画本是晚年怡情消遣之事,此刻他发现他自己给自己规定了一个艰难的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巨大的画布面前沉思良久之后,他终于沉重地抹上第一笔,如同当年四十多岁时放下画笔去写剧本一样,今天他又重新拿起久违的画笔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晚年艰难的长征,那一年他刚好70岁。长卷的草图用几十张整张图画纸连接起来,整个屋子挂满了,虽然与画笔久违但必竟是学画出身,用他自己的话说,画画是吃到心里的活计,况且从事编导的二十余年,画笔并未彻底扔掉,重新提起笔很快就进入状态,更有趣的是他自觉地用电影思维去指挥画笔,一个个重要的历史场面与人物细节,很自然地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段衔接起来,吴厚信娴熟地将电影的运动感、电影的空间连续性与镜头的移动、跳转和衔接,转换成他的绘画语言。画面完全打破传统绘画的焦点透视,时空的束缚,一百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详略有序地表现在长卷画作中。“我力求做到历史时空与场景,情节及人物形象与情绪,有机自然流畅地延伸与转折;既有气势磅礴的大场面,又有精致的细节处理,一切都融入统一又有变化的画面中。”吴厚信在自己评价作品的文字中这样表述。此刻,他既是画家,又是编剧和导演,正是通过这种对人物与史实的独特设计与表现方式,让观者沿着历史的轨迹一段一段地认识人物阅读史实。 “考察一位画家创作和个人风格的形成,必须了解画家的经历和历史记忆,《中国记忆与中国梦》应时代而生而且肩负重要社会使命,完成这样的巨幅创作作者需要具备至少四个条件,而且缺一不可。首先是能画,没有绘画基本功一切无从谈起,二是艺术家的责任感,三是对表现的历史深入的理解与熟知,四是要有独特的开创性的艺术手法。恰巧,命运让厚信同时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所以油画长卷《中国记忆和中国梦》在吴厚信的笔下诞生不是偶然的。” 著名电影评论家、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这样评价吴厚信的画作。“吴厚信独步画坛,以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历史观和艺术观,除了艺术上的成就之外,更使我们看到了一位对中国命运和艺术执着追求真诚献身者坚韧跋涉的人格力量和内心激情。他终于完成了电影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毕生画家梦的追求。”吴厚信的老友倪震如是说,评价十分中肯。“苦难尤来画不成,丹青只对会家吟,二十四史明月在,几人识得梦中人。”著名编剧刘和平读吴厚信油画长卷,作此七绝,谓之一叹!吴厚信曾反复强调,创作长卷的这三年是他生命长河中最有意义的三年,每天的感受都非常奇妙如在梦境中一般,经历和享受着梦的愉悦和艰辛。“灵活的电影思维显然是这幅油画长卷独特的语言,这得益于我长年的电影生涯。虽然有过病痛的折磨,这三年间经历五次入院,出院之后,重新站在未完成的画作面前,马上来了精神。” 进入坦途,却仰望另一座险峰“我就像一个海绵,一个饥饿的人进入了一个充满美食的天地,贪婪地摄取。”提起几十年前进入电影学院学习美术,第一次在专业的教学体系下接受训练时的感受,吴厚信眼中依然闪着亮光。五年制的大学生活在吴厚信眼中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五年,那里有李宗津教授,还有像倪震那样优秀的同学。天分加上优质的土壤,年轻的吴厚信成为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前,本已经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录用,自愿把机会让给了离家更近的天津籍同学,而他则远赴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 ,开始了电影生涯。刚刚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就迎来“文化大革命”。由于父亲系国民党起义人员,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吴厚信自知“狗崽子”不得造次,于是在革命狂潮中画毛主席像和革命画成为他的唯一选择和避风港,“人民战争”宣传栏是长影造反派在长春最繁华的街口设置的宣传革命思想阵地,图文并茂,吴厚信成为该宣传栏最主要的画手,他的精湛画艺使这个宣传长廊迅速成为长春街头的亮点,吸引了许多热爱绘画的年轻人的关注,有的大学生慕名而来,让吴厚信结交了不少朋友,甚至邂逅一次意想不到的爱情。革命画廊成为吴厚信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挥洒天地,这也为吴厚信的绘画技艺提升创造了条件与空间。“文化大革命是我的第二次大学。”吴厚信这样评价那段岁月,“文革”结束时,三十岁出头的吴厚信已是吉林省和长春市知名的青年画家了,刚刚复刊的《吉林画报》就刊出了他的油画《炼钢工人》,吉林出版社出经费特邀吴厚信重走长征路,1979年吴厚信编绘的《四渡赤水》画册问世。1977年到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所有电影海报都由吴厚信创作,至此,吴厚信进入早期美术生涯的巅峰。1979年吴厚信接受青年导演彭宁之邀,参与白桦编剧的《苦恋》影片的拍摄,电影美术是吴厚信大学本科专业,是他的本行,导演彭宁、摄影师张松平、美术师吴厚信被称为创新型的“三位一体”青年创作班子。1979年秋,晚霞映红了长江,《苦恋》摄制组的汽车行驶在湖洲大堤上,此时,彭宁和吴厚信正在讨论为即将杀青的影片《苦恋》起一个更响亮的片名,落日中摇曳的芦苇从车窗外闪过,“太阳和人”四字从吴厚信嘴中脱口而出,他没想到后来彭宁果然把《苦恋》改成了《太阳和人》, 再后来,影片《太阳和人》和剧本《苦恋》的遭遇则是人所共知了,吴厚信对记者说,他内心一直觉得影片的被批判与改名有关,心里一直有歉于已故去的好友彭宁。尽管《太阳和人》受到批判,但影片的思想、叙事手法和造型上的创新仍然像一股清新的空气感染和冲击着影坛,吴厚信也成为影坛人气颇旺的新锐电影美术师,珠影厂长孙长城看中了四十出头的吴厚信,几经周折,硬是把他作为特殊人才从长影调至珠影。在绘画事业处于最高峰时,由于种种原因,吴厚信放弃了一帆风顺的坦途,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甚至充满荆棘的道路。为了取得导演资格,吴厚信付出了非凡的努力,最后终于获得承认。“在影视编导创作方面我虽然也获得金鸡奖和华表奖,但我认为仅仅是及格,再就是遗憾,导演需要的身体是我的弱项,同时电影及电视剧不是一个人的创作,它的成败与影响涉及的方面太多了!”吴厚信拿出罗艺军主编的《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该书上、下两册,集入了1920年至1989年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理论文章,其中吴厚信撰写的《空间思维论思考》收入其中,他说如果说建树,在电影理论上倒是可以说有所建树,自认为自己的“空间思维”理论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说这一生涉足庞杂,始终处于一种攻坚状态,性格决定命运,但他对自己选择并不后悔,因为一直在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北京电影学院的五年是我生命中最愉快的时光,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我的第二次大学课堂,长影阶段是电影美术人生,珠影阶段是编导人生,退休后是绘画人生。”吴厚信说今年七十三岁了,虽说最后总结为时尚早,但已是人生尾声,此生大致如此了!

【《青史》】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校助学贷款违约问题下一篇:MOS协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