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骨植骨

2024-09-17

髂骨植骨(精选7篇)

髂骨植骨 篇1

骨折9个月未愈合, 并已观察3个月, 没有进一步愈合的倾向称为骨不连。一般来讲是四肢骨折, 骨折固定后2个月, X线摄影片显示骨折端没有足够骨痂形成。骨不连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 发病因素中, 全身因素主要指代谢、全身营养状况和吸烟等, 局部因素包括开放性骨折、感染、多节段骨折、粉碎性骨折、固定不牢固、固定时间不够以及不恰当的切开复位、骨折端分离、放射性骨折。根据骨折端活动情况分为2种类型, 血管丰富型的骨折端富有生命力、循环明显良好, 常为固定不牢固引起骨不连;营养不良型骨不连常常因骨折对位不良引起, 骨折端缺乏活力, 生物学反应少, 分为扭转型骨不连、粉碎性骨不连、缺损型骨不连、萎缩性骨不连。对于延迟愈合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1~3个月, 仍然未愈合的建议手术治疗。骨不连不仅病程长, 还使患者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生活质量下降, 影响工作生活需多次手术, 费用高昂, 是骨科护理的难点。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治愈率, 术前术后护理非常重要, 关键在于骨折固定后3个月内, 维持骨折复后位置;保障骨折愈合过程, 创造早期活动条件[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1年收治股骨干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2例, 女8例;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57岁;病程6~26个月, 平均12个月;从骨不连部位看, 肱骨2例、假关节型6例, 股骨2例, 胫骨10例;入院前手术19例, 2次手术1例;从入院前固定方式看, 钢板固定18例, 髓内针2例。

1.2 骨不连表现:

(1) 疼痛。骨端在积动时或试做负重时产生疼痛; (2) 骨折端有异常活动骨折6个月以上, 做骨折端活动检查时若有异常活动, 即骨不连; (3) 畸形、肌萎缩; (4) 负重功能丧失; (5) 骨传导音降低。

1.3 治疗护理和随访:

根据患者的特点,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术中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应用锁定钢板接内固定, 术后随访患者记录, 患者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 护理措施

由于骨不连治疗时间长, 护理问题多, 主要包括: (1) 患者严重肥胖、恐惧、手术后不注意功能锻炼, 患肢血液循环差; (2) 切口感染, 影响骨折愈合; (3) 吸烟酗酒; (4) 营养不均衡, 影响骨折愈合。根据患者的特点,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护理措施, 包括心理、饮食、术后体位护理、病情观察、伤口观察、肢体观察、血运观察、功能锻炼等。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是二次手术, 患者往往顾虑多, 担心术后恢复情况, 出现焦虑、恐惧、精神抑郁等负性心态。护士应向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手术效果, 使其树立信心, 与患者家属交流, 消除顾虑, 多支持患者控制体质量, 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1.2 饮食护理:

全面均衡营养。患者偏食, 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造成体质量超重, 嘱患者食品用高营养易消化、低热量的食物, 例如牛羊肉、豆制品、鱼类、新鲜水果蔬菜, 特别是粗纤维的食物 (白菜、韭菜、芹菜等) , 增加肠蠕动, 促进排泄, 防止便秘。

2.1.3 个人卫生护理:

保持衣服、皮肤清洁、干燥。患者再次手术的皮肤准备较为困难, 因此患者手术前对手术视野的皮肤不能进行痂皮的强行撕托或用毛刷进行皮肤的刷洗, 以免引起皮肤的创伤。对患者皮肤上的皮痂, 应用石蜡油或植物油涂抹在结痂皮肤的表面, 使皮痂自行脱落, 同时在患者再次手术前1 d将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汗毛清理干净, 给患者骨折创面进行清洗换药, 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当骨折部位处于患者下肢时, 使患者的肢体处于中高位, 患肢抬高15 cm左右, 以利于患肢的血液循环, 利于患者切口的恢复。当骨折部位在上肢的患者, 应用三角巾提拉, 固定患肢。当患者恢复感觉后, 可按循序渐进的方法协助患者康复活动, 如用力握拳, 足背伸等强度较小的活动。

2.2.2 病情观察:

手术中因对患者取骨操作, 可导致患者出血量较大, 因此应严密观察生命体症、尿量, 密切观察创口渗血渗液, 植骨处应观察引流管的引出液的性质、颜色、量, 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 有无活动性出血, 防止皮下血肿。

2.2.3 活动与负重护理:

每个月在X线下CT平扫检查, 视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锻炼时间及程度。原则早活动晚负重, 尽早实施床上功能锻炼, 骨折端的稳定是骨折生长的基本条件, 早期活动是保存关节功能的唯一手段。因此, 选择最适合时机及活动强度非常重要, 多数骨不连都与过早下床有关, 起床活动分为不负重、部位负重、完全负重, 在骨折没有达到临床愈合标准以前应严格遵守不负重或少负重, 达到临床愈合标准以后则逐渐转入完全负重原则。

2.2.4 功能锻炼护理:

指导督促患者进行全身锻炼, 如练习扩胸、深呼吸、抬高躯干、健肢活动等。对于长期卧床患者, 这项活动不仅能够激发积极情绪, 还能够改善神经及内脏的生理功能, 保持肌肉与关节的活力, 预防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应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粘连, 同时被动活动髌骨 (左右推动髌骨) 防止关节面粘连, 踝关节屈伸2周后可练习伸直膝关节, 膝关节屈伸应视医嘱执行, 3个月后全面锻炼肌肉, 关节6个月再下地行走, 开始不能患肢负重, 需扶拐。

3 结果

患者术后6~24个月随访, 19例骨不连患者术后3~7个月平均5个月痊愈;1例胫骨骨不连患者再次住院进行植骨手术7个月后完全愈合。无感染、畸形、下肢无不等长、取骨区无疼痛等并发症。

4 体会

目前四肢骨不连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自体骨植骨, 骨不连造成患者久治不愈, 护理需要反复手术, 病情迁延难愈,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 做为骨科护理难点, 成功的手术离不开成功的术前术后护理。我们在术前术后中提供坚强的心理、饮食、切口护理, 个人卫生护理, 术后功能锻炼。创造良好的成骨环境,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从而达到治愈骨不连的目的。成功减肥也使患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目的 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1年收治的20例股骨干骨不连患者资料, 根据患者的特点,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术中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应用锁定钢板接内固定, 术后随访患者记录, 患者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6~24个月随访, 19例骨不连患者术后3~7个月平均5个月痊愈;1例胫骨骨不连患者再次住院进行植骨手术7个月后完痊愈合。无感染、畸形、下肢无不等长、取骨区无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自体髂骨植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植骨块的成骨块效应, 使植骨迅速成活, 从而达到治愈四肢骨不连的目的。

关键词:骨折,骨不连,四肢植骨,护理

参考文献

[1]薛汉中, 孙亮, 李忠, 等.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 (8) :671-675.

[2]杜亮,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髂骨植骨 篇2

【关键词】 肱骨干骨不连;锁定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116-02

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方法是手术。其中,带锁髓内钉、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为常见的手术方法[1]。但是,部分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极易出现骨不连,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措施,提升肱骨干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34例肱骨干骨不连患者。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0.4±10.1)岁;骨不连类型:21例为肥大型,13例为萎缩型;首次骨折内固定方法:19例为加压钢板内固定,8例为单边单平面外固定支架固定,7例为带锁髓内钉固定。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2] 患者骨折时间在8个月以上,并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患肢不能够平举超过1kg的纸袋,维持时间低于1min;患者出现骨折端异常活动情况;安排患者进行X线检查,患者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并且骨折端病情发展,出席那萎缩的情况。

1.3 纳入标准 患者出现肱骨干骨骨折;患者不存在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1.4 排除标准 存在代谢性疾病、全身性疾病或者是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不能够接受本次实验治疗。

1.5 方法 对34例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臂丛神经麻醉。引导患者取仰卧位,从原切口进入,对桡神经进行游离,并充分保护。考虑到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加,周围组织与桡神经出现粘连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需要认真进行分离。确保分离完成后,将原内固定物取出,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对骨折断端的肉芽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将硬化的骨组织切除,打通髓腔。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恰当的锁定钢板,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植入自体髂骨。确保内固定良好以后,对伤口进行缝合。手术完成后1周,以前臂悬吊的方式固定患肢;术后第2周,按照患者骨折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适量的肢体恢复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入院进行X线检查,按照患者具体检查结果,指导其进行适量的负重锻炼。

1.6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3] ①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本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③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指数对患者肩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0~59分)。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5.8±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68.5±10.2)mL;治疗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0±0.8)月;本组患者肩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1%:优26例,良6例,差2例;无一例患者出现锁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治疗前和治疗后肱骨骨折X线检查结果见示例图1、图2。

3 讨论

骨不连主要是指患者骨损伤和骨折以后,超过9个月仍未愈合,且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未出现进一步愈合倾向的疾病。肱骨干骨不连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考虑与患者骨折解剖位置、内固定治疗方法、致伤原因等因素有关。在肱骨干骨不连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重视患者骨折断端的解剖复位和加强固定,还需要对骨折断端血供进行保护。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传统加压钢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是通过骨面和接骨板之间的摩擦力,来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固定。因此,骨组织本身的质地会直接影响螺钉固定的稳定性,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应用效果不佳。本研究所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有着设计独特的结合孔,能极大提升骨折端的稳定性,便于患者进行适量的早期功能锻炼,促使其尽快康复。此外,锁定钢板内固定还能有效控制骨面和骨板之间的压力,保护骨膜和血运。在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后,彻底清除硬化的骨折断端,将髓腔打通,联合应用自体髂骨植骨,便于促使新生骨爬行替代,促使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肱骨干骨不连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具有一定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林,向柄彦,柏小金,等. 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21例分析[J]. 重庆医学,2014,43(15):1933-1935.

[2]张艳萍.LCP结合自体额骨植骨术治疗肱骨干骨不连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267-268.

[3]周洪斌. 肱骨干骨不连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0):2872-2873.

髂骨植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植骨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1例 (63.39%) , 女41例 (36.61%) ;年龄14~65岁, 平均 (35.57±3.42) 岁;植骨部位:上肢骨57例 (50.89%) , 下肢骨43例 (38.39%) , 胸腰椎12例 (10.71%) 。植骨原因:骨缺损粉碎性骨折42例 (37.50%) , 骨不连31例 (27.68%) , 骨缺损23例 (20.54%) , 胸腰椎植骨融合16例 (14.29%) ;单侧取髂骨68例 (60.71%) , 双侧取髂骨44例 (39.29%)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6例, 分别采用回填重建取髂骨植骨术和常规取髂骨植骨术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植骨部位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两组对象入院后进行手术风险及预后评估, 并确定手术方案, 如合并其他疾病, 先对其他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于手术前对植骨量、植骨大小、形态进行规划, 并常规摄骨盆X线片, 掌握双侧髂骨情况。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 (1) 对照组采用常规取髂骨植骨术治疗, 行全身麻醉, 在髂前上棘外2 cm, 髂后上棘前8 cm处, 根据手术需要确定适当大小的切口, 一般长7~8 cm, 沿髂嵴方向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 显露髂嵴。 (1) 外侧单皮质取骨:采用骨刀贴紧骨面将外侧1/2处髂嵴及板骨膜予以剥离, 切取外侧1/2髂嵴与骨板, 植骨量根据需求切取。 (2) 开窗取骨:贴紧骨面剥离髂嵴与内、外板骨膜, 平行于髂嵴并在其下1 cm处, 根据需植骨量用骨刀取骨, 使髂嵴完整保留。取下的髂骨根据需要制作成不同的大小形状后植入相应部位。术中骨创面渗血一般常规填塞止血, 伤口置引流管, PGS线严密缝合髂嵴骨膜。 (2) 观察组采用回填重建取髂骨植骨术治疗, 行全身麻醉, 切开皮肤及骨膜直达髂骨嵴。骨膜下剥离, 用长纱布尽量塞进软组织与髂骨之间以减少出血。测量骨缺损的长度, 应用常规传统方法从髂嵴取与骨缺损形态相当并稍大的髂骨块, 切取骨块时为保留髂骨嵴形态应在髂骨嵴上分段纵行切取。将髂骨块略加修整, 根据缺损区的需要制作成不同的大小形状后植入相应缺损部位。然后从取骨缺损区的侧壁切取适当的薄层皮质骨片, 将这些皮质骨片稍加修整后, 呈横行分隔状填充嵌入于取骨缺损区的松质骨中。术后纱布填塞止血, 置引流管后严密缝合。 (3) 术后处理。术后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2 d预防切口感染, 切口常规引流24 h。开窗取骨者卧床休息, 4周内尽量避免下床活动。内侧单皮质取骨者可早期进行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髂嵴凹陷、供区疼痛、供区麻木、伤口感染、皮下血肿) 。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了解其骨吸收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Pearson字2检验, 检验水准α取值为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稍多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两组患者均进行了为期12~15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5, P=0.02) , 见表3。术后12个月的X线片复查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均呈骨性愈合, 移植骨无明显吸收, 骨缺损连接处可显示骨愈合结构。

3 讨论

自体骨移植长期以前一直是临床治疗骨缺损、骨不连、骨融合的主要方法, 皮质骨的存活比松质骨要延迟得多。髂骨不仅位置表浅, 取骨方便, 无需特殊加工保存, 而且髂骨质量优良, 能提供丰富的皮质骨与松质骨, 因此髂骨作为理想的植骨材料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植骨治疗[5,6,7,8,9,10,11]。自体髂骨具有成骨细胞、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并且与受区组织相容性好, 成骨迅速。优于同种异体骨及人工骨。具有植骨后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可杜绝输入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的优点, 优于异体骨[12]。虽然人工骨、异体骨坚硬程度好, 但脆性较大, 术中加工比较困难。不能满足手术中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骨缺损的植骨需求, 同时其也存在价格较为昂贵的问题, 限制了使用的范围。自体髂骨可以根据术中植骨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13]。髂骨内的松质骨丰富, 能提供完整的骨质, 植骨后能提供形态的完整性;完整的髂骨块可抵抗各个方向的应力, 能牢固结合解剖板, 使植骨处骨质更加稳定, 并能使其三维解剖结构得到良好地保持。术中对取下的髂骨形状进行修剪以保证充分的松质骨接触面[14], 使髂骨外板切除后露出的松质骨与植骨处的松质骨发生致密地接触,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髂骨有良好的血供, 植骨后易再度血管化。骨移植后宿主血管与植骨发生吻合, 能在短时间内诱导生成新的骨组织[15,16]。当将自体髂骨植入骨缺损处之后, 两端的新生血管进入髂骨并血管化;髂骨松质骨可提供丰富的成骨细胞, 从而促进新骨生成, 逐步地爬行代替髂骨块, 最后完全填补缺损骨组织, 新骨得以完全塑形。

常规的自体髂骨植骨术对操作要求较高, 无菌操作不规范, 手术切口位置不当, 术中破坏髂嵴的完整性使骨膜大量剥离, 损伤臀上、中皮神经或股外侧皮神经等原因均会出现供区疼痛或麻木、感染、皮下血肿、髂嵴凹陷等并发症[17], 供区髂嵴凹陷不仅影响躯体机能, 而且有碍身体外观。因此, 本研究采用回填重建技术, 对取自体髂骨术予以改良。取骨时, 本研究主要采用髂骨外侧1/2单皮质取骨, 得以保持髂骨取骨后的相对完整性, 外形较为美观, 而且大为减轻骨缺损骨角导致的摩擦与疼痛。由于保留髂嵴外侧与髂骨外侧骨膜, 避免了臀部及下肢肌肉在髂骨附着点的损伤, 使术后切口疼痛、皮下血肿大为减轻, 特别是能避免肌肉收缩导致的牵拉痛, 能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进行下肢恢复活动。由于髂骨的倾斜方位, 使外侧板处于上面, 取骨方便。同时附着的肌肉少, 易显露及剥离;操作时贴紧骨面, 出血量少。取一侧或双侧髂骨外侧1/2骨板对大多数患者既能满足植骨的要求, 可以有效避免全层取骨的风险。对于需大块植骨的病例, 本研究采用开窗式取骨法为外侧单皮质取骨的替代方案, 在髂嵴下1 cm与之平行用骨刀取骨, 保留了髂嵴完整性, 最大程度的保留骨强度。而且整块髂骨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优于颗粒型植骨[18,19,20]。术中在髂嵴取骨后, 切取取骨区侧壁薄层皮质骨适量, 将其呈横行分隔状填充嵌入于取骨缺损区的松质骨中, 为骨缺损区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用纱布对取骨后的髂骨创面填压止血, 使术后供骨区形成骨痂, 进而使髂骨获得最大程度的修复, 有效降低患者今后出现髂骨骨折的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回填重建取髂骨植骨术能显著促进骨缺损区愈合。相关研究报道, 髂骨取骨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6%~24%[21], 如取骨量有限、切口感染、增加失血量、血管损伤、取骨缺损处疝及髂骨翼骨折等, 并且延长手术时间。本研究根据骨折部位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取髂骨的大小、部位及方法, 取骨量均能满足手术植骨需要。观察组手术时间虽长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未发生髂嵴轻度凹陷及供区麻木。并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仅为10.71%, 低于对照组 (P<0.05) 。虽然取髂骨处局部轻微的疼痛不适不可避免, 但对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髂骨植骨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8例取髂骨植骨, 6男2女, 年龄45~63岁, 平均53岁, 6例为单节段融合, 2例为双节段融合, 该组病人7例为上肢麻木、无力、不灵活, 4例为下肢无力, 走路不稳, 5例同时伴有明显根性疼痛。B组9例, 6男3女, 年龄48~68岁, 平均57岁。7例为单节段融合, 2例为双节段融合, 该组病人8例为上肢麻木、无力、不灵活, 6例为下肢无力, 走路不稳, 4例同时伴有明显根性疼痛。

1.2 手术治疗

1.2.1 B组治疗

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 先行后路手术, 上头架固定头部, 使颈部轻度拉伸, 腹部垫空。常规碘伏, 铺单, 贴无菌手术膜。取颈后正中C2~T1纵行直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及切除项韧带, 止血。双侧棘突椎板骨膜下钝性剥离, 干纱布填塞压迫止血, 显露双侧C3~C7椎板, 对照侧位X平片, 确认C3~C7棘突, 剪短C6~C7棘突末端过长部分, 如果患者颈椎棘突较小, 可取T1棘突, 将棘突保存好留待前路中使用。选用直径3.5mm, 长10~12mm的钛质皮质骨螺钉, 先将粗丝线系在螺钉的根部, 然后在侧块上选择钻孔点, 采用Magerl方法置入螺钉。进钉点为侧块中点内上2~3mm处, 钻孔方法为偏向头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平行 (与水平面35°~45°夹角) , 偏向外侧与矢状面成25°夹角。不必穿透对侧骨皮质。在自C3~C7右侧关节突连线内侧依次咬开椎板外板, 并修成“V”形骨槽, 保留底部骨质厚约2mm。再在C3~C7左侧关节突连线内侧依次咬透椎板内、外板全层。以右侧骨槽为轴, 自左向右掀开C3~C7椎板, 并剪开各椎板附着的黄韧带, 同时分开椎板与硬膜间的疏松黏连。各棘突根部孔中穿系于螺钉的10#粗丝线, 拉紧打结。脊髓硬膜表面覆盖明胶海绵。伤口内置负压引流管, 自切口下皮肤戳口引出。分层冲洗伤口, 彻底止血, 分层缝合项韧带, 皮下, 皮肤吻合器吻合皮肤刀口, 术毕。卸除颅骨牵引。翻身为仰卧位, 肩部垫枕, 颈部中立位, 稍后仰, 常规碘伏消毒, 铺单, 贴手术膜。颈前右侧横切口, 长约5cm, 依次切开皮肤颈阔肌, 沿脏鞘间隙显露颈椎椎体和椎间盘, 定位病变椎间隙后用撑开器固定椎体撑开, 应用刮匙及椎板咬骨钳, 髓核钳行单间隙椎间盘减压或双间隙椎间盘减压。修整隆椎棘突放入减压间隙, 减压间隙的上下椎体缘打钉固定钛板, 来保证椎间隙的高度和颈椎曲度, 以及防止植骨块的脱。视出血量>50mm椎前放置负压引流一枚。冲洗伤口, 逐层缝合颈阔肌、皮下、皮肤。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甲强龙针使用三天。雾化吸入3d, 密切关注引流量及术后刀口情况。视患者的恢复情况向其建议用神经营养药。术后第2天患者可佩戴围领下地行走, 围领佩戴3个月。前路5d拆线, 后路14d拆线。

1.2.2 A组治疗

方式与B组类似, 只是后路切除的颈椎下两个棘突弃掉, 前路行间盘切除后, 取髂骨用于前路植骨, 术后一周, 带颈托下地行走, 余同。

2 结果

2.1 影像学评价

植骨融合情况:术前及术后3d, 3个月, 半年及最后随访时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 判断是否骨性融合。判断骨性融合的指征为:植入骨块与椎体间的界面变模糊, 植骨块前缘或后缘有新生连续骨小梁连接上下终板。17例患者半年后都达到骨性融合。

2.2 脊髓功能改善情况

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脊髓功能按照JOA评分标准进行测评, 并计算其改善率。改善率=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17-术前评分) ×100%。

注: (1) 与A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256, P>0.05) 。

3 讨论

3.1 颈前路常用椎间移植物

(1) 自体骨:以自体髂骨最为常用, 也有用腓骨、胸骨[7,8]的, 自体骨融合率高, 但取骨并发症较多。 (2) 异体骨:避免了取骨并发症, 但制作过程中骨的强度下降, 同时还存在免疫排斥。 (3) 人工骨:以人工骨主要是钙磷为主要成分的无机材料, 但缺乏骨诱导能力, 并且体内降解时间长, 新骨形成缓慢。 (4) 椎间融合器 (cage) :使椎节获得早期固定, 同时具有植骨融合之效, 但价格昂贵。

3.2 棘突作为颈前路椎间移植物的优点

(1) 属“弃物”再利用, 不增加手术的难度, 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 切除部分棘突本身就是后路手术的一个必要步骤。 (2) 取髂骨不可避免的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如持续性疼痛、血肿形成、感染、髂骨翼骨折、瘢痕及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等, 其发生率可达5%~20%[4,5,6]。且其下地晚, 功能锻炼也晚, 用棘突可避免。 (3) 自体骨移植, 融合率高。棘突外周是皮质骨有利于支撑, 内部为松质骨有利于融合。 (4) 减少手术费用

参考文献

[1]Samartzis D, Shen FH, Matthews DK, et al.Comparison of allograftto autograft in multi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with rigid plate fixation[J].Spine J, 2003, 3 (6) :643-647

[2]Hirabayashi K, Watanabe K, Wakano K, et al.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for cervical spinal stenotic myelopathy[J].Spine, 1983, 8 (7) :643-647

[3]唐成林, 张静哲, 张克非, 等.一次性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7, 4 (3) :227-229

[4]George S, Masood S, Peter JH.A new anterior cervicalinstrumentation systemcombining an intradiscal cage with anintegrated plate[J].Spine, 2001, 26 (10) :1182-1192

[5]Knuz LT, Carfin SR, Booth RE, et al.Harvesting autogenous iliacbone grafts:areview of complications and technique[J].Spine, 1989, 14:1324-1331

[6]Banwart JC, Asher MA, Hassanein RS.Iliac crest bone graft harvestdonor sitemorbidity:a statistical evaluation[J].Spine, 1995, 20:1055-1060

[7]郭延杰, 柯希煌, 康两期, 等.胸骨取骨在颈椎间植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9) :618-619

髂骨植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42例, 命名为研究组, 男24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为 (37.85±2.37) 岁, 根据病因分为创伤型14例, 药物型4例, 风湿型6例, 酒精型6例, 骨质疏松型2例。再回顾分析2008年以前的42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命名为对照组, 男23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为 (38.42±2.16) 岁, 根据病因分为创伤型13例, 药物型3例, 风湿型7例, 酒精型5例, 骨质疏松型3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根据统计学要求,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和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异体骨打压移植治疗:在局麻或全麻下施行异体骨打压移植术, 患者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到达患骨区, 将术前备好的异体骨移植到患骨中, 填充骨量, 缝合伤口。研究组采用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患者同样在局麻或全麻下实施手术, 患者同样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 待达到患骨区时, 使用钻孔器在患骨上钻孔以达到减压的效果, 视患骨大小, 一般3~5个孔, 再用刮匙清除坏死的骨髓, 再按对照组的方法填充骨量, 缝合伤口。

1.3 修复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疼痛消失, 行走正常, X线正常;有效:患者行走正常, 行走时间长偶有疼痛, X线可见囊肿, 阴影;无效:患者疼痛, 行走不便, X线囊肿、硬化、扁平或塌陷。调查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根据疼痛, 治疗时间, 治疗效果等对治疗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 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5~85分为满意;65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47%,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 (P<0.05) , 见表1;研究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88.09%, 对照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76.19%, 研究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的高 (P<0.05) , 见表2。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现在骨科的常见疾病, 多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骨组织缺血, 造成局部血液供应障碍, 从而导致骨组织缺血性坏死[2]。在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局部的疼痛, 活动受限, 部分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如果在股骨头坏死早期不及时治疗, 会造成骨髓组织受损以及骨细胞的坏死。

近几年的医学临床研究, 最理想的保护股骨头的措施就是及时清除股骨头内的坏死骨, 然后植入具有活性的并且可以具有力学支撑作用的物体。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的创新, 在临床上采用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采用钻孔减压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股骨头的坏死, 通过减压术可以打通坏死的病灶, 从而降低股骨头内高压, 降低高压以后可以使得静脉血回流, 从而增加血液循环, 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减压方式还可以通过增加血液循环的方式打破由于静脉阻塞导致缺血的恶性循环, 从而达到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进程, 促进骨修复[3]。但是钻孔减压髂骨取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式虽然临床疗效显著, 但是也会造成由于取骨减压造成通道的塌陷, 该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有效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我们在采用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的同时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的方式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在清除骨组织中坏死骨的基础上采用异体骨打压植骨的方式, 将具有一定成骨活性的异体骨植入清除股骨头内死骨时造成的骨缺损处, 使其在植入后可以促进成活, 提供一定的力学支撑, 从而避免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以及以后的治疗恢复中发生股骨头关节面塌陷。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 我们发现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花费小的特点, 受到的患者的广泛好评,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而且该方法操作简单, 有效, 而且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 节省患者的时间, 减少对工作以及生活的影响。在治疗效果方面, 采用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可以有效的清除股骨头内的坏死组织, 而且不影响股骨头机械强度, 还可以有效的预防因取骨造成的股骨头塌陷, 使得股骨头的完整性的得到极大的保护, 也是的股骨头坏死修复得以连续进行。

综上所述, 采用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的同时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的方式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显著, 既可以有效的清除坏死组织, 又可以保存股骨头的完整性,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适于在临床上推广和普及。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42例, 采用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 命名为研究组, 再回顾分析2008年以前使用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的42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命名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 (P<0.05) , 研究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的高 (P<0.05) 。结论 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的临床好, 而且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 减轻患者的痛苦, 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这充分的肯定了钻孔减压髂骨取骨结合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钻孔减压,打压植骨,股骨头坏死,骨移植

参考文献

[1]曹亚伟, 王义生, 韩枫, 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伞状支撑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0, 33 (4) :293-296.

[2]杨琼, 周文娟, 范李.同种异体骨骨笼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7) :42-43.

髂骨植骨 篇6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移植,内固定

由于股骨颈生长的特殊生理角度和血供支路, 股骨颈骨折发生后对于手术和愈合条件要求很高, 传统单纯的内固定不能满足股骨颈正常的血供修复, 对于股骨颈骨折端及髋关节的生理结构恢复和功能恢复都是不利的[1,2]。为探索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新思路, 分析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 该实验选取2010年9月—2013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4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重在对比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手术疗法对于术前愈合不良患者的功能改善情况, 为临床提供治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就诊于我院骨科确诊股骨颈骨折患者46例。其中男21例, 女25例, 年龄25~55岁, 平均年龄 (35.4±10.5) 岁;受伤时间5~19个月, 平均 (9.5±3.5) 年;受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24例, 高处坠落伤14例, 摔伤8例。患肢缩短:<2 cm 15例, 2~3cm 18例, >3 cm 1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采用仰卧位, 臀部垫高, 行硬膜外麻醉, 于骨折侧的髋骨前部进行手术。

1.2.2 游离骨瓣

于手术切口中央向内, 暴露腹股沟韧带, 沿着腹股沟韧带寻找旋髂深血管, 包括深动脉和深静脉, 注意避免损伤股动脉。向外分离路径依次离断腹内斜肌及部分腹横肌, 注意保留髂肌的完整性。进入髂前上棘过程中, 避免损伤神经及静脉, 以旋髂深动脉为中心, 计算取骨大小, 经骨膜下取5.5 cm×1.5 cm×1.5 cm的骨质, 重点保留血管周围的髂肌和骨膜完整性, 截取该带血管蒂髂骨瓣时不能损伤其血液供路, 用盐水纱布包裹备用。

1.2.3 暴露股骨颈及复位

常规手术路径暴露髋关节, 依次切断缝匠肌和骨直肌, 向下翻转切开耻骨肌筋膜, 注意保护骨神经分支, 结扎旋股外血管, 暴露髋关节囊, 切开关节囊, 清除死骨和碎骨, 复位骨折端, 打造5.5 cm×1.5 cm×1.5 cm的骨槽, 备用。

1.2.4 植骨和固定

将带蒂的骨瓣植入骨槽内, 助手活动髋关节, 观察关节活动度及骨瓣稳定性, 血管蒂需在关节旋转时不牵拉关节、较松弛, 无障碍后可清理手术创口, 常规放置负压引流, 依次缝合肌肉及皮肤。外固定3周。

1.2.5 术后护理

术后7 d左右嘱患者半坐位, 术后15 d开始轻微活动。术后2~5个月开始少量负重行走, 5个月后恢复正常负重行迹活动。术后随访24~48个月, 平均40个月。

1.3 疗效评价指标

1.3.1 术后骨折愈合疗效评价标准

优:骨折达到解剖愈合, 无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功能不全患者;良:骨折达到功能愈合, 股骨头无坏死, 髋关节功能尚达到功能位, 不影响生活秩序;可:骨折愈合, 无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功能不良;差:骨折愈合不良, 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功能差。以优、良计算治疗有效率。

1.3.2 Harris评分

评价髋关节功能及活动效果。总分为100分, 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活动效果

治疗后平均随访35个月, 治疗后患者仅有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导致股骨颈骨折愈合不良。其他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明显改善, 治疗前传统手术及治疗方式总有效率为2.17%, 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83%。上述结果,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Harris评分

评价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及活动效果, 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65.14分, 治疗后平均为95.68分。上述结果,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丰富, 车祸及各类交通事故频发, 尤其是青壮年的骨折发生率大大提高。股骨颈骨折是事故中好发的骨折类型之一, 传统治疗方法多以内固定为主, 固定材料可选取空心螺钉、骨圆针等器材, 由于这些手术器械在完成固定和复位后, 对于骨折断段的血液供应没有修复的作用, 多造成骨折断段愈合不良、移位或股骨颈不同程度的吸收[3,4]。对于陈旧性骨折患者, 手术清创后碎骨移除留下骨腔, 选择合适的材料填充才能达到良好的固定和复位的效果, 决不能采用单纯的内固定[5]。此时填充材料的选择对患者年龄及体质具有较大的选择性,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老年人群, 由于青壮年对髋关节的活动水平和人工关节的高要求, 本组研究对象不适宜采用髋关节置换方法治疗。因此, 带血管蒂骨瓣植骨则更适用于青壮年人群[6,7]。

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几率较大, 尤其是头下型和头颈型两种, 因此手术治疗对于完善骨折断段血液供应要求甚高[8]。目前, 带血管蒂骨瓣移植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能够完美的解决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和髋关节废用的两大难题[9]。尤其在青壮年人群适用性较高。该手术方式能够重新搭建股骨颈的血供渠道, 术后血液供应较完整, 且该骨瓣的内固定稳定, 术后移位发生率低。同时, 作为一种患者自体的移植材料, 能够避免传统手术中人工材料带来的异物感和排异反应, 不仅很好的促进骨折愈合, 还能减少股骨头坏死发生率[10]。

治疗后平均随访35个月, 术者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后, 患者仅有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导致股骨颈骨折愈合不良。可能与术者制作骨瓣时血管处理不当有关。这种技术上的提高, 非常有望改善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新局面。治疗前, 经传统手术及治疗方式治疗后, 评估患者骨折愈合效果, 总有效率为2.17%, 术后其他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明显改善, 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83%。评价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及活动效果, 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65.14分, 治疗后平均为95.68分, 患者髋关节活动度良好, 不影响生活质量。上述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对于患者年龄和体质要求较高, 因此, 术者必须对患者术前情况进行严格筛选。该手术切口较大, 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 此时, 手术无菌操作规范及术后完善护理, 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显得至关重要。术后需要定期复查植入骨瓣生存率, 若发现骨瓣有坏死倾向, 及时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宋世锋, 马业涛, 张熙民, 等.部分臀中肌髂骨瓣重建青壮年股骨头颈部血供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13 (7) :644-648.

[2]谢坤南, 王志强, 李琪佳, 等.骨移植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 (4) :641-643.

[3]邵先舫, 刘志军, 陈绍军, 等.愈髋丸结合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10) :50-51, 54.

[4]张万泉, 钟雪平, 饶放萍, 等.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6) :455-456.

[5]王伟, 杨建业, 张秉文, 等.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6) :162-163.

[6]胡轶, 何杨, 何芨, 等.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转位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0) :94-95.

[7]王昌刚.加压螺钉内固定、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髂骨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0例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2) :186-187.

[8]吴昊, 梁源, Hernigou Philippe, 等.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青少年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短中期结果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44) :8327-8330.

[9]张拥军, 张永光, 张建辉, 等.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中药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4) :100.

髂骨植骨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例粉碎性胫骨平台患者, 患者入院就诊后经X线或CT检查确诊, 其中闭合性骨折12例, 开放性骨折8例, 主要因为交通事故致伤的患者有11例, 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有5例, 重物砸伤的患者有4例。其中, 20例患者中男性占13例, 女性占7例, 年龄23~56岁左右, 平均年龄 (38.5±6.8) 岁。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积极的X线或CT进行检查, 首先确定骨折的类型及损伤度,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关节面塌陷超过2mm, 侧向移位超过5mm;合并有膝关节韧带损伤及有膝内翻或膝外翻超过5°时, 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3]。

首先对20例患者全部进行全麻手术, 常规的消毒铺单, 患者大腿近心端上进行止血带止血;确定患者骨折处的具体情况, 再选取胫骨前切口, 选取内侧、外侧或者内外侧联合切口则需要根据患者骨折情况而定。然后对骨折腔进行有效清理, 并将剥脱的关节面和粉碎的骨折块清除出体内。清理完毕后先将平台较大的骨块进行复位, 这样可以保证平台的内外侧与胫骨上端能进行有效连接, 并且十分紧密, 并用克氏针对连接出进行固定, 并对损失的关节面进行准确测量。顺延髂嵴走向的方向取弧形的髂部切口, 使之向髂嵴边缘的方向与髂深动脉逐渐分离, 但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血管蒂存在。然后从患者骨折处取出髂骨瓣, 然后根据实际测量出髂骨瓣的准确数据对其进行修整, 使之与原来保持一致;在关节塌陷出使用常规方式继续植骨, 然而缺损的地方则需要植入修整后的髂骨瓣, 然后用克氏针对修复处进行交叉固定。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保胫骨轴线正常, 发现关节面比较平整, 在复位好之后安置合适的锁定加压板 (苏州艾迪尔) , 锁定加压板必须贴近胫骨, 与此来保证平台具有良好支撑作用, 拧入螺钉固定骨折端[4]。

然后常规分离膝下内外侧动脉作为供血血管, 大、小隐静脉作为回流血管, 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 保证膝下外侧或内侧动脉能够完全与修复后的髂骨瓣动脉进行端端吻合, 并且修复后的髂骨瓣也必须能完全与大隐或小隐静脉进行端端吻合。在进行透视观察, 并满意后, 再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5]

手术后对相应的炎症、血栓以及血管痉挛等必须进行常规治疗, 并且对20例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其中使用的一种注射药剂为低分子右旋糖酐 (丽珠集团利民制药, 生产批号:051206) , 500ml静滴, 每天1次, 持续1周后停药;另一种注射药剂为盐酸罂粟碱 (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 生产批号:060728) 30mg肌注, 1次/6h, 8~9d停药。需嘱咐患者定期进行检查, 适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情况, 以及HSS评分情况。

1.5 结果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上述医疗诊断过程中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和有效的分析, 并将采集的资料进行t检验, 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骨折愈合及膝关节活动情况

随访患者在手术治疗12个月后, 骨折处均愈合, 愈合的平均时间为7个月, 并且没有内固定松动、断裂或者骨折复位丢失的情况发生。患者在手术治疗6个月后, 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是90o, 恢复情况良好。

2.2 患者术后随访期间HSS评分情况

根据美国特种外科HSS[6]评分标准, 分别对疼痛、功能、肌力、关节稳定性等进行评分, >85分为优, 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的12个月的HSS评分情况见表1。

*与术后3个月进行t检验比较, P<0.05;#与术后6个月进行t检验毕比较, P<0.05。

2.3 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3个月时随防的20例患者, 有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出现伤口的感染和脂肪易化情况发生, 经积极处理后, 6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并未出现骨间膜室综合征和其它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因其受外力的挤压或撞击, 松质骨往往容易被粉碎, 常发生关节面塌陷, 形成骨缺损, 从而增加了关节面解剖复位及维持复位稳定的难度[7]。有学者认为, 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骨折复位后的塌陷缺损处植骨重建是复位满意的三要素[8]。而传统的手术治疗虽然可以达到坚强的内固定, 但骨折部位关节面的塌陷难以解决, 患者后期可能发生关节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功能受限等并发症, 重者需要重新手术[9,10,11,12],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Taylor在1979年通过研究成功发明了额吻合旋髂深血管的皮骨瓣移植术, 这种技术为如今临床对该类手术的选择提供了解剖学的理论基础[13]。它从解剖及形态学上满足了胫骨平台处的缺损, 减少了术后因功能锻炼导致缺损处爬行而引起的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防止膝关节进一步的磨损[14]。从本研究可以看出, 20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6个月左右, 膝关节的活动度能达到90度, 基本接近生理状态, 给患者后期的生活和行动自如都带来了重大的好处。

在选择的内固定上, 以前手术都是选用的普通钢板固定系统, 如今取而代之的是锁定加压板, 选择这样技术的引用不但减少了钢板对周围软组织和手术区域的损伤, 同时还可避免破坏手术区域的供血系统。且锁定加压板对骨折块的控制及支撑作用远超于普通的钢板, 减少了骨膜因为存在内置物而受到的压迫, 并有效地改善了骨折端的血液循环[15,16], 促进患者在后期的恢复过程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髂骨植骨】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型桥梁建设下一篇: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