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精选9篇)
心有灵犀 篇1
15岁的石博文和13岁的刘诗萌,是一对阳光灿烂的兄妹组合,是一对朝气蓬勃、人见人爱的舞蹈少年,也是一对赛场上配合默契的全能小选手。在学习舞蹈近八年的时间里,他们曾获得许多优秀成绩。大概是因为血缘关系,赛场上,彼此的一个眼神,就能洞悉对方,除了尽情挥洒的柔美和阳刚,更多了一份默契和配合。
告别“病秧子”
石博文小时候经常生病,三天两头跑去看医生,身体素质极差,是个名副其实的“病秧子”。当他第一次走进拉丁舞的课堂时,就被深深吸引住,情不自禁地走到学生队伍后面,跟着欢快和动感的音乐跳了起来。父母见他如此有热情,就为他报了名。就这样,7岁的石博文成了一名小舞者。每天还没放学,他就开始惦记着练习舞蹈。他对舞蹈有一种天生的悟性和灵性,一点就透,进步神速,身体素质也不断增强。现在,当你看到他飒爽的舞姿和强健的腹肌时,谁又能想到眼前这个气宇轩昂、身姿矫健的气质少年曾经是医院的常客呢?
“送上门”的蹩脚舞伴
刘诗萌学拉丁舞的目的,很是特别。最初她来到拉丁舞班,纯粹是为了给石博文当舞伴!二人是姨表兄妹,从小一起长大,不仅是最好的玩伴儿,年龄和身高也都很合适做舞伴。
第一次去学舞,刘诗萌是被妈妈哄着、骗着去的。课上,老师让她练习站位,其他小朋友们都能站得很稳,唯独她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左右乱晃,老师一松手,她就摇摇欲坠。在班上,她年龄最小,每次练舞都哭哭啼啼,一百个不情愿。全家人一起开始了动员工作,爸爸妈妈不断地开导,姥爷姥姥还动手做起了比赛服。两人在搭档不到一年时,一起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国标舞比赛,勇夺冠军。虽然这块金牌让刘诗萌异常兴奋,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跳舞了,但也达不到痴迷和热爱的程度。
刘诗萌态度的大逆转发生在学舞的三年后。兄妹俩的舞蹈水平不断提高,来到开封市彭辉舞校进行系统、专业的舞蹈训练,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们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刘诗萌的舞蹈激情被彻底点燃了,练舞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拿痛苦当糖吃
跳舞当然不能仅凭兴趣,石博文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形体训练。当时他已经10岁,下腰、劈叉、压腿,这些动作对这个年龄的男孩来说有点晚,想拉开较硬的筋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班上许多男孩年龄比他小,基本功却比他好,每次形体训练,总有一些男生嘲笑他。
石博文暗下决心,要做就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兄妹俩一商量,强烈要求调去专业班上课,他们和家长有约在先,无论再苦再累绝不后悔,绝不放弃。形体课上,石博文经常被压得满眼泪花,可他洗把脸,擦干眼泪后继续,连老师都佩服这个小男孩忍耐力。家长都不敢去看,怕听到他们那斯心裂肺的喊叫。
可是,他俩都挺过来了。有了身体的柔韧性的专业训练,二人舞蹈动作的速度、力量感和艺术审美水平不断进步。他们先后获得“雅美杯”亚洲体育舞蹈公开赛业余少儿拉丁舞、标准舞A组第一名,“爽歪歪”童舞大赛开封最具魅力奖,河南省体育舞蹈锦标赛拉丁舞自选动作13岁以下组、标准舞自选动作15岁以下B组、自选动作青少年B组、青少年四项全能组、十项全能组冠军等等。每当看到兄妹俩在赛场上的迷人风采时,老师和父母都不禁感慨,台上一分钟,台下多少“功”。
天生有默契
相互埋怨和不理解的现象从未在这对兄妹之间发生过。由于从小就在一起生活,石博文和刘诗萌之间的信任感和默契度令其他舞伴羡慕不已。记得一次比赛前,老师临时为他们改编了一些动作,由于时间紧迫,二人一起练了三四次就走向赛场。比赛时,石博文出了一些小差错,刘诗萌看他没有按照规定的套路来跳,灵机一动,用一个漂亮的旋转弥补了动作缺陷,石博文也随即衔接上后面的动作。看台上的观众们丝毫没有察觉。比赛下来后,他俩问看出什么问题没有,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啊,看起来很好呀!”结果二人有惊无险地获得了第一名,这其中的“秘密”恐怕只有老师才知道!
尽管兄妹俩对体育舞蹈充满热情,又有极好的天赋,但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知识能让他们对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坚持走文化、舞蹈两不误的道路,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区级的三好学生。他们合理安排时间,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该放松的时候就借舞蹈来放松,而不是把舞蹈当成一种负担。8年的练舞生涯练就了坚强、自信、刚毅和刻苦的优良品格,然而兄妹俩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我们要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石博文妈妈
挖掘潜力软硬兼施
无论是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还是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我都要求他向表现优秀的孩子看齐,分析原因、找差距,这样才能激发他内在的无限潜力。比如:形体训练是我儿子的弱项,我和老师互相配合, 选择严格、科学的训练方法,力争把动作做得最好,我相信功到自然成。每次训练回来我还会帮助他做放松按摩或者拿热毛巾热敷疼痛部位,他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表扬他、激励他。将这种激励和赏识继续下去,孩子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彭辉老师
让学生品艺兼修
教书育人是教育之本,作为一名舞蹈教师需要教授的不仅仅是舞蹈这门艺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舞蹈家,但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我的学生都具有—定的艺术修养,同时也是拥有高尚品质的人。教学中的点滴都要注重孩子好习惯和好态度的养成。严谨的技术、做人的道理、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是该传授的内容。比如:教育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将严谨和细致的态度融入舞步的教学;除竞技舞蹈外多排一些艺术性较高的创新作品等。
心有灵犀 篇2
我最爱的也莫过于这个“人”,不管是吃饭、睡觉、玩耍都少不了她,她与我已融为一体。我每天畅想在她的世界和生活里无尽地享受,每天与她肩肩相并、会面相笑来娱乐自己,让自己不觉得孤独。我喜欢用心聆听她给我讲故事,她讲的故事不仅充满智慧,而且充满了人生哲理,让我易懂爱听。这使我对她也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爱她的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爱她已到了精神的境界。有她的地方肯定有我的出现,有我这个忠实的朋友理解她,欣赏她,传扬她。
我和她在世界的各个地方穿越着,探索着人类的奥妙,我走进她的世界里,看到了广阔的中国边疆、浩瀚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一切时代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神秘的科学、真理的睿智、五味的人生乐趣,还有正在历经磨炼的农民们……我所看到的.,小到一朵花、一棵草,大到社会、人生……这都是在她的世界里展现出来的。有她的相伴,我不会寂寞空虚。我喜欢在她的生活中享受生活,喜欢在她世界的海洋里遨游。因为拥有她才使我的心灵摆脱了俗尘的纷扰,飞升到一个绚丽神奇的世界,所以我快乐,我满足。
她是一个与我心有灵犀、心灵相通的“人”,因为我的赏识她才有价值,由于她的眷恋和迷恋我才会享受到美好的生活。生长在农村的我虽然没去过大城市,可她却带我遨游了全世界,正所谓:有她在手,神游天地。
她,我的挚爱――书籍,我喜欢读书胜过爱惜生命。她,一个我心有灵犀的“人”,与我朝夕相处的好伙伴,我已将她视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因为她也需要别人的赏识才会更有价值。
母女连心 心有灵犀 篇3
宝宝的到来对我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当医生拿着我的尿检化验单问我:“你怀孕了,要孩子还是人流?”我毫不犹豫的说;“我要孩子!”。而医生竟然怀疑地问我:“确定吗?”我坚定地说确定要这个孩子!医生笑了。(现在想想是不是做人流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医生对要孩子的人产生了怀疑。)
胎宝宝好像感受到了我的坚定。在怀孕的前三个月里,很多人都忙着保胎、医院检查、卧床休息的时候,我怡然快乐地工作着,没有请过一天假。虽然会感到身体疲惫,而且恶心呕吐经常发生,但怀孕的喜悦却时时刻刻伴随着我。我平安地度过了孕期中最危险的三个月。
没想到,好景不长。孕十三周我第一次到医院产检并建档,就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当时,我的血压几次测量都居高不下,医生怀疑我是妊娠高血压症,告知我怀孕初期的妊高症可能会伴随整个孕期,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并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尤其是整个孕期会非常痛苦。医生最后问我还要这个孩子吗?我故作轻松但依然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痛苦没关系的。”医生身边的护士劝我放弃,她说像我这样的情况他们见的很多,最后能保住孩子的寥寥无几。我心里一沉,突然异同往常地感觉到宝宝的存在。我的眼睛瞬间溢满泪水:我是妈妈了,为了孩子还怕受罪吗?于是,我告诉护士不管怎样我都要试试。
住院处没有床位,我被送到急诊,从急诊又转到综合性医院。辗转中我一直都在心里不断地告诉孩子妈妈要和她在一起。经过二十四小时血压监测,我被确诊为白大衣高血压,这只是一种短暂的血压高,对孩子没有任何的影响。我欣喜不已,我觉得这是宝宝用她特有的方式传递给我的坚强的信号。我顺利的回到初去的专科医院建档,跌入谷底的心情重新见到了阳光。我想孩子一定能感受到我快乐的心情,一定能健康地成长。
然而,怀孕二十四周,又有新状况:我的糖筛结果严重超标!医生建议我去听营养课,营养课主要讲了孕期食物的摄入量及搭配,妊娠糖妈妈既要控制食物量又要有选择的吃东西,很多喜歡吃但不符合含糖标准的食物就要放弃了。
一边听课我一边和宝宝商量:“我们不做糖妈妈和宝宝,你要帮妈妈在糖耐量测试时好好表现,争取出现奇迹、顺利过关。到时我会奖励你最喜欢吃的食物。”(其实是我最喜欢吃的,每次嘴馋时我都会安慰自己是宝宝想吃了。)
根据糖筛的结果,医生基本确诊我为妊娠期糖尿病,在做糖耐量的同时还需要做胰岛功能测试。一个晚上加上午我只能喝一杯糖水,什么都不准摄入,抽了八管血。宝宝特别配合,陪精神十足的我散步、聊天。等待结果的日子是漫长的,当我把血液检查报告拿给医生的时候,医生吃惊地对比我糖筛和糖耐量测试的结果,宣布我不是妊娠期糖尿病!我的宝宝呀,又一次让我有惊无险!
怀孕三十二周,彩超中发现宝宝脐带绕颈一周半,医生告知我可能的危险并提醒我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活动。朋友送给我胎心仪,每天听听宝宝小火车轰鸣般的心跳声成了我的必修课。宝宝喜欢和我互动,经常和我玩捉迷藏,今天心跳声在左边,明天又跑到右边了。每天晚上宝宝和我一起睡,半夜我醒来发现宝宝不动了,我都会轻轻在心里告诉她:宝宝你告诉妈妈你很健康吧,每当这时我的孩子都会马上伸伸胳膊踢踢腿,让我安心地睡去。
每次去做胎心监护,我都会给孩子提前做好思想工作,告诉她要好好表现,妈妈会奖励你的。每次我的胎心监护都非常不错,在胎心监护室,医生们巡视过后总会先撕下我的单子告诉我孩子很好可以走了。每次,我都会自豪地拍拍我的肚子,给她个表扬,宝宝也会踢踢我的肚皮,好像在说:“妈妈,我也很骄傲。”
我的预产期是除夕前两天。我很希望宝宝能出来跟大家一起过年,所以经常和宝宝商量希望她能成全妈妈的心愿。孩子的姑姑是一位老师也是老家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专家。姑姑打算放假期间来北京帮我度过产褥期。姑姑来的前一天我和孩子开玩笑说:宝宝什么时间来和妈妈见面呀,姑姑的寒假只有一个月,你要是晚出来几天,姑姑就少照顾我们几天了。宝宝在我肚子里做着大运动回应着我。
孩子是在我正式休假的第一天也是她的姑姑来北京的当天出生的。我是在去做产检的时候在医院里破的羊水,立即住院,紧张但毫无危险,顺利生产。5天后,我们全家一起度过了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新春。
宝宝出生了,她和妈妈的默契没有因为母体分离而有丝毫的退减,出生后一会儿,孩子吮吸着她的手指,好像是饿了。我正琢磨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下奶,医生就把她抱到我身边吸我的奶。一会儿听到了吞咽声,医生笑着祝贺我已经有初乳了,我想一定是我接收到了孩子饥饿的信号。
回病房第二个晚上,我开始涨奶,疼痛感极强,护士说缓解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吸奶,把硬块吸开。宝宝似乎感觉到了我的需要,卖力的吸着,一百下、二百下、三百下、四百下……..睡醒了继续吸,直到奶块吸开。有了孩子的陪伴我的心情喜悦,奶水丰富,身体也恢复地很快。
这就是我与宝宝心灵相通的真实故事。我始终认为这很神奇。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时,爱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满足、不仅有默契,更有化险为夷的力量和实现梦想的希望。
心有灵犀的高中语文教学法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一.当下高中语文课堂实景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各类资料搜集的迅捷都让教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欣赏到相关课文资料的视频、图片, 教师还能用实时网络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课文背景类问题。可以说,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精彩而丰富。但实际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依然处于低效状态。
(一) 偏离教学本质的教学现状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思考能力, 对于课文中的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所思所想。此时的高中语文在很多任课教师眼里, 便成了一种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 在很多地方学校的高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把大量课时放在了对于课文语言的分析, 把课文中所用到的成语字词, 修辞手法, 佳句佳篇大量地重复, 让学生能通过这些内容的掌握来归纳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与表达方式。
实质上, 高中语文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不应单单把其只看作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学科, 而应认识到语文是提升学生人文感悟的重要学科。在课堂中, 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大谈特谈文章的中心思想, 却从没想过把文章中的情感与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行联系,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中学会对比, 学会思考。这样的教学也体现了对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人生观的忽视, 不仅拉远了学生与语文学科间的距离, 让学生感觉只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背一堆程式化的语言, 更背离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 “伪提问”的热闹课堂现状
自新课改后, 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改变从前一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提问,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鼓励师生间在提问中共同进步, 培养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实际上, 鼓励学生提问本身是良好的动机, 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充斥的却是满满的“伪提问”。提问需要的是学生所思所想所问, 要问出学生所在意的问题。而现实高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为了更好地达标, 把课堂问题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已经全权垄断, 在整个课堂上, 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问的是教师期望问的问题, 教师再根据这一定向问题进行解释, 进行拓展。
这种看似完美实则“包办”的“伪提问”模式, 看起来课堂上互动频繁, 实质上只是学生问出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学生又答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 从头到尾, 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尊重与开发, 更不用说实际性的课堂参与度了。
二.“心有灵犀”的高中语文教学法
(一) 回归本质, 让学生与课文“心有灵犀”
从古至今, 文学作品是人们思想上的盛宴。而高中语文课本中所节选的课文内容都是精挑细选过最精华的文学作品节选, 只要引导得宜, 学生自然能透过课文内容看到自己的生活, 进而培养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与课文间产生“心有灵犀”的感觉。
为了做好这一点, 把课文生活化是必经途径。在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找寻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的交叉点。同时, 由于不同的情绪下学生对于课文的观感也不相同, 所以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进行课文的引入, 让学生能与课文产生“心有戚戚焉”之感。进而细品课文中的词句, 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情境的营造能让学生更快地感受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语文归根到底是一种对情绪与思维的表达, 其中蕴含的人文感悟是通过其中的故事与作者个人的感受体现出来的。无需展示大量的资料与图片, 过犹不及, 过多的背景与细节反而会冲淡学生与课文间的情感衔接。重点在激发学生与课文间的共情, 所以只有把高中语文回归本质, 才能让学生与课文“心有灵犀”。
(二) 多元提问, 让学生与教师“心有灵犀”
在教学中, 教师不应设定提问的框架, 而是要站在学生角度去想, 以学生的心智与想象, 谈到这段课文时学生有可能问出什么问题,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可能对这一段课文产生什么样的理解差异。接下来, 教师才能去想, 如果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应该如何去回答。这也就意味着, 教师应明白对知识点的提问与代表学生思维的提问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应必须准确权威, 而后者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引导, 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 去提问, 而不应一味让学生提“正确的问题”。只有学生能大胆讲出自己的疑问与想法时, 师生间才能更真实地了解彼此, 互动更为默契, 教学更为顺畅, 师生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心有灵犀”。
三.结束语
心有灵犀作文 篇5
游戏规则是:男生、女生各派出两名同学组成“搭档”,商量好谁来描述谁猜,时间限定30秒。描述者可以用上语言、动作、神态等方式进行词语的描述,但不能说出词语中含有的任何一个字或谐音,否则算错,如果遇到比划不清楚的词语,可以喊“过”,猜测下一个词语,“过”的机会只有两次。
终于轮到我和陈健晟上场了,我们非常有信心,喊着口号上了场:“心有灵犀我最棒!”“砰”,我们拍了一个手。第一个词语是游戏,我装作在游自由游的样子,陈健晟脱口而出:“游泳。”后来又猜了许多奥运项目。最后一个词语是击剑,我想:击剑这个词语太简单了吧,不就是射箭的意思嘛。然后我就装出射箭的样子,陈健晟说:“射箭”。没想到老师竟然说:“错”。后来我才知道击剑的意思是两个人各有一把剑,看谁能用剑先碰到对方。
最靠谱的“心有灵犀” 篇6
前天,偶然间看了一眼和《非诚勿扰》类似的《我们约会吧》,还别说,真是看出了点超出预期的小意思。
在这个节目中,玩的也是单身男女交友,只不过这次桥段更有趣台上施然而立16位单身“公主”,为了得到美女们的青睐,几个男青年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分别从设置了道道关卡的通道奋力向台前闯。过程中,台上“公主”们可按下控制身后彩灯的按钮,以此证明某个“青蛙”她瞧不上眼。
也许是节目刚创办,编导们经验不足,也许故意为之,四五位青年虽轮番现身,但类似于8女争一男的热闹场面没有出现,节目最后近平冷场。
事儿几乎都坏在第一环节:男青年像小白鼠一样边跑步边回答个人基本条件。当跑道里出现的男青年或矮,或稍胖时,16盏灯很快灭了8盏,当男青年说自己没房,正与人合租时,剩下的8盏灯又灭了4盏,当他再说出自己很“与世无争”时,台上的灯几乎全灭了。
到最后,主持人几乎无语:大家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好不好?
晚了。機会,真不是别人给的:错过机会,也真不能怨别人。当惟一一位闯关成功的男嘉宾走上台来,直播镜头里,不少“公主”脸上露出了惋惜的神情,当展示该男青年才艺瞬间的VCR开始播放时,她们脸上的表情则经历了从欣赏到失落的巨大转变。
许多许多年以前,相亲这事儿基本形同虚设,太多婚姻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至于悲剧连连。因为这种方式简直就像隔山打牛,隔墙买马一样不靠谱。小两口的基因是不是匹配完全靠蒙,是否心有灵犀也不管,蒙对了,恭喜,安稳顺利地过完一生,蒙错了,男人可以休妻,而女人则不能随便离,只能受屈一辈子,
现代相亲应比古代“指腹为婚”进步,物质时代,得允许人挑三拣四,可以竞技,比拼,但方向,无疑错了——手,先不那么“欠”行不?
几年前,西方的“8分钟约会”传入中国一个昏暗的咖啡厅里,男男女女在一起,一对一轮流聊8分钟,内容不涉及对方工作、财产等,只根据感觉确定日后是否再联系。
相比之下,这种方式更具合理性。人虽本质上是种物质动物,但也都向往高级的精神生活。当幸运争得有型有款的配偶的人已对丰裕的生活习以为常之后,出轨的心思也便开始蠢蠢欲动——真还就是这拨人不太老实。
西方有个著名实验:用6个脱脂棉球擦取6个男人腋窝下的分泌物,之后密封在6个玻璃瓶里,再找一个成年女性测试者分别闻这6个瓶子的气味,并让她根据自己的感受对6个瓶子做个排序觉得最舒服最性感的气味排第一,最恶心最讨厌的气昧排第8。
结果让科学家们很惊奇,气味被排在第一的男人,他的DNA与女性测试者的互补性最强,也就是差异最大;气味被排在最后的男人的DNA,与女性测试者差别最小。
这恐怕就是“心有灵犀”原动力的根本来源吧。
常在脑海中出现一个幻境如果城市里所有的青年男女都从房子里走出来,来到片平坦开阔的大草地上,大家都不想物质,只靠“心有灵犀”神聊,之后确定一个结成伴侣,那样,我们的爱情和婚姻是不是会少许多遗憾?
再回到那个节目。最后,终于有一对男女成功牵手。主持人问公主为什么选了那个男青年,女孩只说了一句我就觉得他在跑步机上的样子很可爱。
台下先是沉默,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男女能在一起因为什么?不过是被对方身上那股劲儿吸引罢了。
雪城白鸟,本名吴佳野,70后,喜静,曾做过记者、编辑,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在若干青少类杂志开专栏,喜欢生命中一切美好和细节。
心有灵犀 篇7
凤才来校后, 我俩反复研究, 尝试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序列的设计与实验”, 历时四年, 其间, 凤才自己刻篇子, 油印, 在校、区、市做过多次实验课, 获得好评, 凤才也逐渐有了名气。这项实验结果颇佳, 例如, 刚开始, 学生每分钟阅读200多字, 经几年训练, 每分钟可达700多字。令我佩服的是, 张淑玲和我之前并不相识, 她却主动找到我, 且有所托付, 这不正体现了她豁达、敢闯、富有远见、孜孜以求的特点吗?
我和张淑玲第一次见面是她担任河北区教育局纪检书记之后, 她来校调研, 学校通知我, 书记要找我个别谈话, 我煞费苦心, 做了精心准备, 所提意见也比较尖锐。怀着不安的心情, 我走进张淑玲的临时办公室, 谈完之后, 她只作了两个字的评语“深刻”。我在回办公室的路上, 不禁窃喜, 心想:“这是个识货的主儿。”
后来, 她调到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任党总支书记。一次, 我和老伴一同到她家拜访她, 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起如何管理学校、如何打造名师队伍、如何培养青年教师, 等等, 并且谈了她的“为官之道”, 她说:“要做一个境界高尚、超越自我的人, 学无止境、孜孜以求的人, 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人, 弘扬传统、勇于创新的人, 谦和包容、宽以待人的人, 严于律己、管住小节的人, 用人所长、助人发展的人, 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人。”临别时, 她笑说:“要想马上成功, 就要马不停蹄。”这一次, 她留给我的印象相当深刻, 我认为, 她是一个善于思索、重视积累、视野开阔、勇于探索的人, 且具有管理学校的丰富经验, 是一位水平相当高的伯乐式领导, 特别是她的“为官之道”, 使我很受教益。
第五十七中学曾参加中央教科所发起的“个性化作文实验”, 两年多里, 我带领课题组就作文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面向全市展示了作文实验课, 获得了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课题组成员发表了几万字的文章,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课题组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创办了展示学生作文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校刊———《心韵》, 刊登学生作文近300篇, 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正在此时, 学校接到了全国中语会、全国报刊协会、中央教科所和《个性化作文》编辑部的通知, 2005年7月, 要在吉林长春举办全国个性化作文比赛, 我心中跃跃欲试, 就看学校怎样表态了。很快, 张书记找我谈话, 说学校希望参加全国比赛, 征求我的意见, 真是不谋而合, 这大概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学校决定由我和一位副校长带队赴长春参赛。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奋战, 我校青年教师陈立芹得了特等奖, 我们高兴, 张书记更高兴, 她在学校挂起了布标, 大力宣传我们的成绩, 夸陈立芹年轻有为, 是一棵好苗子。
一天, 副校长对我说:“书记想开一个你的教育思想研讨会。”我未置可否, 第二天, 他又问到此事, 我说:“搞研讨会得有材料呀!”他向书记汇报后, 经反复研究决定, 举办大规模的“及树楠教育思想研讨会”, 并编发《及树楠语文教学论集》, 我猜想, 除了张淑玲, 谁“敢”搞这样大的活动呢!为了宣传我微不足道的一点成绩, 她耗费了巨大精力, 精心设计, 琢磨细节, 日以继夜, 以高度的责任心、极强的责任感, 终于成功举办了“及树楠教育思想研讨会暨《及树楠语文教学论集》首发式”, 召开了有市、区重要领导参加的数百人的大会, 还召集了全市绝大多数语文“名特级”教师座谈会, 邀请媒体来校拍摄电视片, 举办了有数百人参加的观摩课。这一活动在全校掀起了拜师高潮, 在全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有这一切都是张书记做总导演。作为亲历教师, 我感谢她的成全, 但我更想说明, 张淑玲是一个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好领导。在搞活动期间, 我和张书记接触频繁, 共同探讨了有关教育教学的许多问题, 成了好朋友。我越来越感到张书记的大胆实践、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力争完美, 特别是她对教师的了如指掌和善于利用人才、培养人才的实招, 这使我更加尊重她。我年事已高, 她每年都来看望我, 退休后, 和老伴一起来。总之, 她在我的心目中, 是一位热情达观的好书记。
心有灵犀 篇8
一、何谓“点”
江苏省东光小学陈素兰的《尝试点拨教学法程序》, 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出发, 认为“点拨教学, 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通过铺垫、引导和尝试练习, 启发学生比较发现, 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3]
浙江武义金穗民族中学雷岳文的《关于点拨法教学的几点思考》重在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 提出:“语文教学点拨是根据语文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针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 在贯彻启发式教育原则基础上, 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法加以指点和消解障碍的过程。”[4]
呼兰师专的刘家龙《浅析点拨式教学法》一文谈到:“所谓点拨式教学法, 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知的原理和知识, 经过逻辑推理, 把错误的想法和结论纠正过来, 得出正确结论和答案的教学方法。”[5]教师在点拨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及智力活动的水平,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这里的点主要指引导、启发、指导;拨主要指纠正错误, 得出正确结论即拨错反正。点和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要点中有拨, 拨中有点, 层层深入, 使教学很自然地进行下去, 保持连续性。
蔡澄清老师认为:“所谓点拨, 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 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 就是‘点’要害, 抓重点;所谓‘拨’, 就是拨疑难, 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6]点拨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提出来的。它强调中学语文教学只需要教师的“点”与“拨”, 而不能搞“先生讲, 学生听”的“一言堂”。
我认为, 点拨无非就是经人指点然后畅通。人们在认识世界或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产生一些疑惑, 导致自己绞尽脑汁也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思维受到阻碍, 认识停滞不前。这时, 经智者从旁指点, 便茅塞顿开, 一通则百通, 于是认识就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这一经人从旁指点而达到畅通的过程就是点拨。
二、为何“点”
(一) 历史传承。
“点拨”并非蔡澄清的创造与发明, 点拨教学是一个古老但又年轻的教学法。说它古老, 是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孔孟、程朱, 还是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他们的教育实践都无不闪耀着点拨教学的光辉。
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启发的最佳时间是学生处于思考却想不明白, 想表达却不知如何遣词造句的愤悱状态。当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但又词穷时,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采取恰当的点拨, 助学生临门一脚而解决他们的困难。《论语·子罕》中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讲的就是老师应当有步骤地进行教导, 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礼记·学记》的“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强调的“诱导”“举例”都是最初的“点拨”。《孟子·尽心下》主张教学者“言近而指远者, 善言也”, “君子之言也, 不下带而蹈道存也”。这实际上是主张用近在眼前的平常事物点拨学生, 使其明白意义深远的大道理。荀子《劝学》说的“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指的是教学要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 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 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 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 (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 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 (启发、引导学生,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得出结论) 、归纳和定义 (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等步骤。这一教育理论,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也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点拨”。
说它年轻, 是因为点拨教学在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末, 由特级教师蔡澄清研究并推介, 点拨教学自此汲取了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 从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上升成为一种深刻的教学理念和原则。
蔡澄清老师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对传统的继承上, 而是既立足于传统, 又融入各种现代科学理论,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思考悟化, 勇于创新, 力求使点拨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理论。在实验研究中, 他不但汲取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先进教学思想, 还吸收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改革名家涉及点拨思想的先进经验。更为重要的是, 他结合中国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及中国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 运用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等对点拨理论和经验进行了全面整合, 使之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就此而言, 点拨教学又是年轻的。
因其古老, “点拨教学”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教学理论的沃土中而酝酿;因其年轻, “点拨教学”伴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理论的朝阳而成长。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的交汇融合中, 蔡澄清才得以构建起较为完整、严密的语文点拨教学理论体系。
(二) 理论积淀。
点拨法从提出到确立,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蔡澄清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工作, 先后经历三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改革实验:50年代, 二年制的高中文理分科教改实验;60年代, 初高中的五年一贯制教改实验;80年代, 初中语文的年段分科教学改革实验。这三次实验可以说是蔡老师对教育事业苦苦的追寻, 他不光为此呕心沥血, 还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病。但是, 他的追寻是值得的, 这三次实验成为蔡老师点拨教学思想的基础。
蔡老师意识到, 我国教学存在三大弊病: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重课内讲解, 轻课外训练;重教师灌输, 轻学生自学。很显然,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蔡老师在改革实验中致力于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法, 努力实现从僵化模式到灵活点拨的转变。在改革教学方法时,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并点拨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改革实验经验的总结, 蔡老师终于在1982年的《重在点拨》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点拨教学法。
“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点拨之‘法’, 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7]点拨教学既然是方法, 就可以运用, 而运用也就是操作。在教学实践中, 蔡澄清老师和他的同仁经过反复实践, 多年探索, 形成点拨教学法的三个阶段六个操作步骤[8]。
WENJIAOZILIAO
三、何为“点”
“点拨法”的着眼点在于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在中学语文中教学构思精巧别致的人甚多, 但像蔡澄清老师这种将娴熟的构思技巧融于字里行间, 不显山露水, 臻于艺术的极少。运用点拨教学法施教, 就是为了让学生从繁杂无序的材料中理出头绪, 体悟出诸如行文结构、段落布置、思维联想、语言特色等构思的技巧, 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一) 点方向, 拨角度。
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是繁多而复杂的, 老师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讲解知识点, 都需要分出轻重, 分清主次。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 往往对课文中的问题认识不到位, 究其原因, 并不是学生对问题不理解, 而是因为思考问题的方向发生偏差的缘故。学生进行顺利学习的首要前提应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明白本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时老师“点拨”的作用就得到了体现, 在学习新课前, 老师要告诉学生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 怎么学, 为学生们竖起航行中的指明灯。这样, 学生确定了学习的侧重点, 便能够选准角度, 进行切入, 才能按着正确的轨道、切题的思路进行学习。
《故乡》的教学中, 蔡老师针对小说人物闰土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点拨各类各层次学生的思维, 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作者对闰土从童年到中年, 从‘小英雄’到‘木偶人’是如何描写的, 并渗透了作家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提问, 蔡老师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蔡老师运用点拨教学法, 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 突出重点, 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 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主题所在,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点障碍, 拨兴趣。
有时, 学生在学习时, 往往会碰上模糊不清的概念, 令人费解的问题, 思路上的“绊脚石”等, 这些学习障碍经常会导致学生认识发生错误, 从而产生畏难心理。这时, 老师必须对学生在学法上做出具体的指导, 清除他们的学习障碍。学生对问题了然于心,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与激励, 就能有效减轻紧张感、消除盲目性,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察今》是《吕氏春秋》的名篇, 学生本来就惧怕“文言文”, 该篇题材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去甚远。蔡澄清老师便由研讨题目“察今”入手;接着, 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知晓文中几则寓言的大意。这些都是本文所展示的故事情节, 也是学生通过阅读所能掌握的外在现象, 至于本文的主题, 即作者写作的意图, 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所在。蔡老师略加点拨, 教会学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于是学生认识到, 本文表面上讲的是寓言故事, 实质上是昭示人们:时代在前进, 历史在发展, 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在点拨过程中, 恰到好处的深度,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 清除一个个障碍, 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 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果实的快乐, 兴趣也随之得到了激发。经过蔡老师的“妙手回春”, 古老的文化遗产放射出时代的光芒。
(三) 点思维, 拨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 要想帮助学生改掉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毛病, 就要养成多思、善思、深思的良好习惯, 就要从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入手, 启发学生宽处理、深处理。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 应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想象点拨, 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拓展知识的宽度与挖掘知识的深度。
《病梅馆记》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 课文以梅喻人, 托梅议政,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蔡老师让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病梅的产生及其根源、又怎样写疗梅的,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分析, 抓住了文中展示的“病梅”与“疗梅”这一根本矛盾, 从而揭示出了社会现实与作者理想之间的矛盾, 体会和认识了作者所表达的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才, 要求个性解放的深刻社会意义。本文是一篇关于人才问题的文章, 蔡老师指导学生联系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联系今天的实际, 展开想象, 生发议论, 写自己的读后感想。这样, 一则巩固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则联系实际谈看法, 学会凭借一定材料写自己所想, 表达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剖析中累积种种奇思妙想。
(四) 点细节, 拨理解。
蔡老师根据课文当中人物的肖像、行为、心理等点点滴滴的细节, 行云流水般地进行点拨引导, 通过提问或是自由发言, 让学生表达看法和见解。
讲《香山红叶》时, 蔡老师通过让学生“五读”的方式, 对课文细节进行反复揣摩, 加深了理解, 并巩固了记忆。蔡老师在解决“课文是如何表现劳动人民的精神美”这一问题时, 引导学生注意从几个方面的细节描写认识刘四大爷的形象特点。身世:“过去是苦的”———出身苦难;肖像:“腰板挺直”———刚正不阿;举止:“慢言满语”、“不紧不慢”———老练稳重;心情:有说有笑、愉快轻松———情操高尚。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刘四大爷作为劳动人民的敦厚、朴实、健壮、开朗的特点, 是一个可敬可爱的劳动者形象。正因如此, 也让学生们理解了刘四大爷在作者的心里是“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这不是一般的红叶, 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 越红得可爱。”蔡老师的提问, 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深刻思考问题, 这种对细节的强调, 使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很好地对文章进行了分析和整合, 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
(五) 点层次, 拨灵犀。
教师设置点拨, 应由易而难, 由浅及深, 步步设坡, 逐步提高, 一方面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跟着所设置的问题难度“爬坡”。蔡老师说:“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波浪, 学生往往就会浮想联翩, 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知识世界。”课堂提问是教师有目的的设疑, 引起学生积极、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 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提问中的点拨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只有掌握了灵活多变的方法, 才能解惑释疑, 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拓展思维、迁移能力, 活跃课堂、激发感情, 培养兴趣、提高效率。教师提问时, 问题要一个接一个地逐渐扩大, 要与学生的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 让他们连贯思考, 使他们的思维逐步展开。
《孔乙己》最后一句是:“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蔡老师便问:“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大家七嘴八舌:“被丁举人打断腿后慢慢地死的”, “冻死的”, “饿死的”, 等等。这时, 蔡老师把握时机, 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孔乙己的身世和悲惨遭遇,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有姓而无名, 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 读了半辈子经书, 却半个秀才没捞到, 又不会营生, 因而穷困潦倒, 常受别人嘲笑, 成了别人的玩物。为了活命, 偶尔窃书偷笔, 因而常被人吊打, 其中最凶残的要数丁举人, 打断了孔乙己的腿, 把他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时学生认为孔乙己的死应该是丁举人造成的。接着, 新的疑问产生了:“假设孔乙己中了举人, 小说的结局会怎样?”这一“点”, 如同投石激浪, 立即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展开、扩大, 他们认为如果孔乙己中了举人, 那么就会有张乙己、王乙己等都惨死在孔举人的手下。由此文章主题得到揭示, 即封建科举制度使人死读书、读死书, 扭曲人的灵魂, 吞噬人的肉体, 毒害、摧残知识分子, 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最后得出结论, 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围绕孔乙己的死因, 由于教师的相机点拨, 使学生摆脱思维误区而进入了深层思维的情境, 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求得了问题的答案,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双方心意相通, 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用于语文教学, 喻指师生、课文、作者三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正如中医理论所云“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 “度”要把握好, 才能避免过犹不及, 把握火候, 恰到好处, 从而帮助学生攻坚克难, 逾越障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56.
[2]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9.
[3]陈素兰.尝试点拨教学法程序[J].北京:中小学教师培训 (小学版) , 1995 (2) .
[4]雷岳文.关于点拨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太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
[5]刘家龙.在浅析点拨式教学法[J].哈尔滨:呼兰师专学报, 1995 (2) .
[6]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757.
[7]蔡澄清.点拨碎语[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 1993 (12) .
心有灵犀一点通 篇9
教学是一个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的过程。心理学家也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思维之闸,一定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内容等,对教材有完整、深刻、准确的理解,作好授课准备;其次,收集有关教学的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准备;再次,了解当地当时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作好心理准备。在充分作好这三项准备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主客观条件,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设问。
一、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
1.要提出一个能够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抓住整篇文章的重点、中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的解决,是全面深入理解全文所得;这一问题,又可牵连出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更细致的理解、把握。总之,这一核心问题是整篇文章,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师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对全文的欣赏、探究和理解。
例如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教师首先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线索。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由厌-敬-憎-敬-念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与阿长的感情,而且明了了文章的主旨、线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核心问题的提出,抓住了课堂的主要矛盾,使教学和学习有的放矢,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效,避免了表面上“热热闹闹”,实无所得的弊病。
2.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要做到这点就要求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提问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新颖和角度,找准切入点。如果语文老师的提问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对之一无所知;或教师们年复一年只是提相似的老掉牙的问题,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
例如在讲《宝玉挨打》一课时,教师这样设问:“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向来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同学有没有挨打的经历呢?”这个问题新颖有趣,又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又不失时机的引导:“那么宝玉挨打和我们挨打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对课文的研究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可能有自身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个性的突显,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这样设问:“你最喜欢这首诗中哪一节?为什么?”一问激起了千层浪。有同学说喜欢“河畔的金柳”一节,因为他仿佛看到了夕阳中的新娘的婀娜身姿;有的同学说喜欢“寻梦”一节,因为读到那一节,自己好像和诗人一起到了“青草更深处”,好像真的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感觉。同学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语文课程中的许多篇目,都能引发人很多的想象,特别是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更能让人浮想联翩。如果能恰当引发学生的想象将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
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处于思维活跃发展时期;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其思维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的发展。若提问过于肤浅,或流于形式,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祝福》一课时,多次提类似这样的问题: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有几次?祥林嫂的眼睛转了几次?这类问题,过于肤浅、表面化,没有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的理解,无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都知道,《祝福》表现的主题是悲剧性的,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不幸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算真正理解了课文。而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深深的疑惑去了解背景、研读文本,联系当时和现实辨证地、多角度地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5.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针对提问的“序”而言。一堂语文课上,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提出若干问题,这就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注意层次性,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提问要针对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语文课程的特点,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理解。
例如在讲《变色龙》一课时,教师相继提出这样四个问题:1.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3.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那是什么?4.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5.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几个问题,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掌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如果首先就抛出第五个问题,则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如果打乱这几个问题的次序,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都可能造成师生双方的尴尬,课堂上出现僵局。
提问的层次性应与提问的深度结合起来考虑,讲层次性并不是说先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没有深度了,而是前后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深度程度上有差别。
6.提问要有明确性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从心理学角度看,所提问题如果模糊混乱,会弱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强化有意注意,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例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提这样的问题:“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课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等等,这类问题过于含糊笼统,学生可能拿一些套话敷衍教师;也可能经过思考,仍不能得出完整、明确的答案,造成思维混乱或疲惫,导致消极回答、甚至放弃回答,这些都可能导致课堂上的无效教学。
二、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拿提问作惩罚
提问就是抓“心”,是激发兴趣。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开小差等就拿提问作惩罚,或者故意刁难学生。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提问产生恐惧、厌烦心理,带着这种心理去想问题、应付问题。这种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师生互问有机结合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不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不能自已包办到底,以教师的“问”一统天下。有的学生在读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时,就提出这样的疑问:“精”和“荒”是相对的,“勤”和“嬉”是相对的。为什么不能把“嬉”换作“惰”呢?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深入思考了,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常识中有关平仄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明确表态
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重视他们的努力,给予积极的评价。若回答得有道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回答的不正确或者不完善,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评价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注意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如果对学生的回答草率评价或漠然置之,必然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心有灵犀】推荐阅读:
心有灵犀词汇07-04
心有灵犀的班会游戏作文05-19
小游戏心有灵犀题目12-01
“相约七夕,心有灵犀”活动策划方案11-12
三年级写玩游戏的作文 心有灵犀09-11
灵犀之间诗歌11-04
灵犀与你高中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