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磨一剑

2024-11-09

三十年磨一剑(共12篇)

三十年磨一剑 篇1

北京科海致能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科海”)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发展至今已近30年, 是一家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 专业从事数据中心机房和信息中心机房建设、屏蔽机房和洁净厂房工程建设、建筑智能系统工程集成及大楼机电设备和中央空调安装工程, 在机房增值产品研发、数据和网络中心安全管理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系统集成等方面成绩斐然, 其中“计算机机房工程技术”被评为北京市拳头产品称号, 在业界更有“机房专家”的美誉。

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第一批成长起来的企业, 科海致力于机房行业的开拓, 以规范的体系、令人瞩目的业绩、长期的技术积累、丰富的市场经验、敬业的成熟队伍、快速完善的服务及务实的承诺, 为军事单位、银行、证券、邮政、电信、保险、电力、交通等行业系统成功设计并建设了多个项目。科海在三代领导人的带领下, 经过30年艰苦卓越的奋斗, 已成长为全国机房行业发展中的佼佼者。

面对信息化高速运转、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 科海作为中国机房行业发展的老牌企业, 重新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三十年磨一剑, 只为厚积薄发。带着对科海3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 也带着对科海未来发展方向的猜想, 本刊记者采访了科海的现任掌舵人夏青先生, 就科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进行深入对话, 详实记录科海在信息化市场洪流中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 让读者更深刻地领略到老牌企业在新时代里生生不息的活力。

回顾历程一波三折

周:科海的前身是北京科海机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至今发展有30年, 见证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开启与腾飞。回顾这30年的历程, 您有何感触?

夏:科海是一家源自于中科院体系的公司, 以中科院计算所中的“科”和北京市海淀区的“海”命名。科海30年来的发展, 可以用“一波三折”来概括。

“一”代表科海是国内第一家专业做机房的公司, 是中关村最初的一面旗帜, 代表国家吹响了向高科技行业进军的号角。

“三”指的是科海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次变化是集团的事业部改公司化运营, 科海就是以前科海集团的一个分支机构, 即科海集团机房事业部。

改公司化运营后, 由集团持股, 到2003年产生了第二次变化。这次变化的结果是民营化更加彻底, 即科海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不再只局限于集团内, 更多的是独立地去面对市场。

2011年, 科海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这一年, 科海机房公司再重组, 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以更有底蕴的姿态面对市场, 这是第三次变化。

从个人来讲, 科海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代领导人, 我是第三代。就我理解, 这三代正好迎合了整个中国机房工程发展的3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以科技口为主, 如在北京, 进入机房行业的企业以建筑类企业居多, 并且主要是中科院体系中的企业, 而在上海则是偏向于电子部体系里的企业。

第二阶段是民营公司逐渐成立, 同时部分外资企业开始进入行业。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专业的设备厂家。

第三阶段开始于2008年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建设等概念兴起之时, 国内的大型集团公司开始关注数据中心和机房这个市场, 科海受到了一些冲击和影响。与此同时, 机房设备里的供应商同样关注到这一市场, 并陆续进入其中。

这三个阶段的竞争不一样, 第三阶段由于上下游企业的介入, 多元化竞争使机房行业进入一个非常繁荣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技术上, 还是从市场的需求上, 亦或是从服务的体系、架构上来讲, 这种繁荣能将中国机房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周:随着银行数据大集中, 省一级机房目前分两级中心, 一个是总行, 一个是省级分行。而地区级的数据中心则明显受重视较少, 大多面临着改造、完全更新、重建的问题, 但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条件差, 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科海作为从事这一行的专业化公司, 在这个问题上有没有相对比较好的思路或者解决方案, 能够满足这些数据中心的机房改造需求?

夏:近几年我们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是某家银行的机房在线改造。这家银行是省一级机构, 它虽对机房有需求但由于数据大集中, 实际上需求并不大, 因此这家银行只希望做容量扩容。

容量扩容的话, 在线改造是个大问题, 因为在线改造时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而在这过程中绝对不能停电, 不能停制冷, 不能停网络。这种情况下, 一般只有夜间几个小时的时间适合动工, 时间很紧。而要顺利完成在线改造, 前提是做好规划, 并且要非常熟悉这个机房。因此, 我们需要对这个机房进行跑线路、测量、重新绘图, 然后再制订改造方案。这个方案时间造价并不是很高, 但是对银行来讲, 却是不可忽略的。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前段时间我们在中科院接了一个旧机房改造的工作。它大概有6个机房, 系统非常混乱, 因为原来的机房在规划建设的时候不像现在布局清晰和模块化, 只是单纯地有需求就直接往里加, 结果系统非常混乱。这个机房我们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把所有的东西理清。

在中科院机房的改造中, 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整个工作做完后, 客户非常满意。其中有一个细节, 参加中科院第一个机房建设的同事已经退休了, 我们还专程上门拜访, 请他帮忙回忆当年机房设计时的情况。从这点看, 科海非常尽责。

在中科院的机房改造中, 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 成长为一家有长期服务能力的企业才能对客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中科院的6个旧机房时间跨度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 有6家公司参与机房设计, 而其中有的公司已经在整个社会大潮中消失了。我很庆幸, 科海作为全国第一家机房公司走到今天已30年, 依然存在, 依然强大, 还能继续为客户提供长期有效的服务。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需要更有社会责任心、有长期服务能力的企业。

周:是的, 在市场上树立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 也是企业强大实力的证明。有人说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走到现在速度开始放慢了, 但是从目前来看, 仍然有很多地区在重建数据中心。关于这点, 您怎么看?

夏:其实, 新一届政府正在重提信息化,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虽然一直在发展, 但是基础架构还不牢固, 而且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信息化程度相比,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是金融系统, 还是工业系统, 新一届的政府重提信息化和工业化, 是为了强调我们国家要向发达国家看齐, 既要让老百姓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也要让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有保障。金融系统做了很多年的信息化, 在国家整个信息化建设里是发展比较靠前的一个行业, 但是依然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

指点未来胸有丘壑

细节节能化

周:金融系统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机房的用电问题, 耗电大, 成本高。在这个问题上, 科海有没有先进的技术可以提供给行业?

夏:作为国家数据中心工作组的成员, 科海也参与到国标的编制工作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标准编制, 因循了国际上的一些标准, 总体来讲, 我们从国家标准上把机房分为A, B, C3类。

在节能环保上, PUE值是个很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是为了平衡可靠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数据中心来讲, 首先要考虑的是可靠性, 但也必须考虑成本。以前的金融系统不像现在这么关注成本问题, 原因在于以前的IT需求不大, 即一个数据中心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所占的运营成本很小。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数据中心面积的扩大, 全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总和非常惊人。因此, 对金融系统而言, 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之上, 也要关注成本。数据中心的日常费用主要是耗电量, 如何降低空调制冷以及其他周边设备的耗电量, 我们一直在做尝试。

周:在供电上, UPS占地面积大, 而且维护麻烦。目前市场上出现占地面积很小的UPS, 它在行业内的应用情况如何?

夏:这种UPS平时使用市电来供电, 当市电质量比较好的时候用市电, 当市电出现问题的时候, 它会产生一些后备能源。

供电系统需要后备电源, 后备电源一般是两种方式, 一种是化学能 (电池设施) , 一种是动态储能。其中, 动态储能通过高速旋转的轮子, 在旋转的过程中储能, 停电的时候将之转化为电能, 即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动态储能一样具备电池的特点, 但是电池使用比较少, 即能和电池搭配着一起使用, 也能独立应用。它的最大优势是环保, 而化学能则具有很大的污染性。

从现在不同的技术来讲, 都是为了节省客户前端的投资, 这是第一。第二, 投资在增加, UPS日常运行的费用也在增加。如何在降低初期投资的同时, 降低日常运作的费用, 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概念——绿色数据中心、环保数据中心。科海在供电系统上有很多考虑, 这种考虑基于科海对整个设备方面的积累。比如UPS, 我们能从节能和降低成本的角度着手, 一个是供电系统, 一个是制冷系统。

首先是供电系统, 我们正在同步追踪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除了动态储能的UPS结构之外, UPS供电系统还有更新、更高效的UPS技术, 目前科海正在推广这些技术。一般来讲, 传统的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损耗大概占8%, 主要是UPS带来的损耗。现在通过不同技术的使用, 我们可以将这种损耗降低到3%, 在节能上很有成效。

其次是制冷系统。从制冷角度考虑, 国家对大型的数据中心有3个划区, 要求长江以南PUE值尽量达到1.6, 因为该地域属于高温高湿的环境, 对数据中心而言比较恶劣;长江以北的PUE值则要求达到1.4。

未来的大型数据中心主要建立在三北地区, 一是高原, 环境温度比较低, 自然冷却既节能又降低成本;二是靠北, 纬度比较高, 自然环境对数据中心来讲是一个冷环境, 对制冷的需求不高, 一年有8-10个月只需要自然冷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北方的电比较便宜, 而且对电力传输的需求比较少。总的来说, 越往北, 我们能采取的节能方式将更加灵活, 尤其是自然冷却。

南方地区的话, 主要依靠强制制冷, 当部分月份的外部环境低于10度的时候, 启动自然冷却。一些旧机房也能通过引入自然制冷, 降低整个空调的制冷耗电需求。

除了供电和制冷外, 还需要一些小技术, 比如智能照明。从长期的效益来看, 通过采用智能照明和其他技术, 尽量从每一个细节去考虑节能的效果, 那么在未来10-15年, 节能技术方面的投资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回报。

机房“三化”

周:通过您的观察, 您认为机房行业在未来5-10年会有新走向吗?

夏:未来数据中心包括机房的发展趋势有“三化”。“三化”是按规模来划分的, 数据大集中后, 大型的数据中心如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数据中心将按照模块化架构来设计, 也就是说, 它可以按照需求进行堆叠, 可以在结构主体模块化建立起来后, 根据需求逐步添加相关配套的东西。这就是大型数据中心的趋势——模块化和定制化。

对于省一级的数据中心来讲, 基本承袭了上层的大集中的数据中心模块化的架构, 面积没大型数据中心大, 但也按照模块来分工。根据金融信息化的不同需求进行拆分, 比如说供应密度不一样、服务器和设备的摆放需求不一样等, 进行拆分之后, 再进行模块化的设计。

再往下讲, 就是分支机构了。分支机构也有通信机房, 有小型数据中心的需求, 但将逐步走向产品化。也就是说, 这些分支机构不再需要以往的大工程, 只需通过迷你数据中心、模块化机房直接部署即可。

因此, 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 机房行业将向这3个方向发展。从架构上来讲, 小型的产品化、中型的模块化、大型的以定制化模块化为主。科海目前在这三类已经做了相应的技术储备, 不久后会有相应的成熟产品和方案推出, 以适应金融系统这3个方向的发展。

此外, 信息化这几年最大的变化主要来自于金融系统的服务器、IT设备。在接下来的几年, IT设备可能会更新换代, 而IT设备又是整个机房的基础。因此, 还必须引导企业对IT设备的关注, 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考虑提出更合适的方向。

周:走过30年, 您对于科海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吗?

夏:经过30年艰苦卓越的奋斗, 科海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沉淀的有价值的老牌企业,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科海锻造成具有长期服务能力的值得客户信任的企业, 并且将这种理念与决心再往下传承第二个30年、第三个30年, 这是我们的目标。

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和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科海作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将在这个行业里坚定信念, 以30年为一阶, 重新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以厚积薄发的后劲迈开大步向前, 争取在未来两三年内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摘要:三十年的历史积淀, 三代人的艰苦奋斗, 北京科海致能科技有限公司随信息化洪流发展壮大至今, 成为国内机房行业的佼佼者。

三十年磨一剑 篇2

--------三十年同学聚会纪实{代总结}

西昌二中高七四级四班毕业三十年同学会,在刘开军。陈德刚,廖讯,朱莲花及筹备组成员的倾情策划下,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于2004年1月24日(春节初三)在泸山脚下邛海之滨的凯旋大酒店隆重举行。参加同学会的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四十一位同学,因事未到会的同学都打来了电话,发来了贺词。我班首任班主任陈绪寅老师,化学老师谌敦友(后任二中校长)和已故班主任叶华钰老师的儿子叶含涛作为特

邀嘉宾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凯旋大酒店的主楼上“热烈欢迎高七四级四班同学”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让你感到无比的温暖和亲切:主席台上方“三十年同学聚会”几个大字,让你有了回家的感觉:会场一侧的对联(三十年风风雨雨难忘老师同学情

横批:彼此祝福),让你顿生无尽的回忆和遐想分别三十年的高中同学将在这里聚会,共叙三十年的风雨人生,酸甜苦辣,共度这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共享三十年同学聚会给大家带来的快乐与欢

欣。

同学会在友好,祥和,欢快的气氛中进行。

受筹备组的委托,廖迅同学主持了上午的同学会,并与邵明远同学,白晋会同学代表全班同学向特邀嘉宾赠送了纪念品。刘开军同学代表筹备组首先致辞,他深情的说:“我们这一代人生不逢时,遇上了国家最动荡的年代,我们的青春在上山下乡,回乡,当兵的岁月中度过,熬过了蹉跎岁月。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都加倍努力,追赶时代,我们永不言老。------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相聚在我们曾经共同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一定都有很多感触吧!苦短的人生中,有你有我,有取有舍,有情有义,有生有死,一声朋友一辈子!让我们一道重拾年少的美好感觉,在苦短的人生中找寻着更多的快乐吧!这发自肺腑的语言,多么令人激动,多么令人感慨-------

在陈德刚同学的指挥下,伴随着手风琴的旋律,《团结就是力量》,《同一首歌》的合唱声回荡在月城上空,将我们的记忆定格在三十年前------甜蜜的梦想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在阳光灿烂,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手拉着手啊想说的太多太多------随后,殷维萍同学,朱莲花同学代未到会的刘雅宁同学,苑文义同学,刘文国同学,彭雪峰同学,姚建同学和王云富同学宣读了贺词,贺电。陈老师,谌老师为我们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叶含涛作了发言,他们祝大家平安!幸福!健康!快乐!事业蒸蒸日上!

忆往昔,峥嵘岁月,同窗读书,彼此互勉:看今朝,各奔东西,为人父母,操劳奉献。在陈德刚同学《我的老师》抒情散文的感召下,叶老师的音容笑貌又闪现在我们眼前,感觉他就在我们中间。昔日的老师同学激情万千,幻影连连,同学情,师生情再次得到升华------

下午的活动由钟涛,初国同学主持。在击鼓传花的鼓点声中,在男女同学前进的步伐声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当年在学校喜欢语文,体育课的陈德刚如今已成为国家主诉检察官,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的许浩当上了法官,数学成绩拔尖的白晋会在为凉山招商引资,塌实肯干的王云富在上海建宝钢,有一个聪明大脑的好学生陈陵,大学毕业去了杭州,正在人间天堂搞规划,俩个小废头刘开军,钟涛一个当了建筑总经理和州政协委员,一个成了名嘴企业家。邵明远,宁洁,彭雪峰已成为医学学科带头人,叶式进早已改行,跑起了客运,收入不菲,具有军人气质、足智多谋的吕胜华实为堂堂正正之大丈夫,同学会上面对当年的情敌轻松调侃,并当众宣读了“妇女解放宣言”,现为四班成都分会会长,他“五十岁以下都是青年人”的理论,在这位大丈夫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王成惠、张敏、罗永立、尹光慧三十年埋头苦干、事业有成,终于第一次参加同学会,来到了同学中间;王素芬、胡娟、殷维萍作为当年的校队的文艺骨干更显风姿,精神焕发;农村同学李宗美勤劳致富,建起了二层小楼,如今已作了奶奶,击鼓传花时被“点杀”。却大方的唱起了《十五的月亮》,仿佛找到了当年被阿哥追的感觉;身材高挑的朱莲花,为这次同学会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到成都联络四班的同学,着实让大家高兴了一阵,信手将“中年交际花”之桂冠摘入囊中,筹备组一致确认她为公关部长;当宁洁同学谈到当年的师生情、同学情时,声音发涩、哽咽,至今依稀秀美的脸庞上热泪盈眶,全场在数十秒的时间内鸦雀无声,在对情感紧急控制后,收住了泪花。无私的将个人的人生经验告白与大家:“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关键是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心态阳光一点,视野开阔一点,生活就会美好一点,积极向上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愿同学们以今天为新的起点,祝大家再创新的辉煌”!此话说得何等好!何其妙!真可令人拍案叫绝!而当了教师的殷维萍同学,则是用行动和“仁爱”之心来体现人格魅力的。在买不到卧铺票的情况下,自己硬坐了一夜的火车前来参加同学会。她说:”.因为我爱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我用爱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爱是一份责任,一份理解”她还把爱给了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儿子。在痛失丈夫后,她含辛茹苦,用自己的母爱把儿子培养成才,作为母亲,她尽职尽责、无怨无悔;作为女人,她实属不易、堪称楷模。廖迅同学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泸山这座“睡观音”,他不图名不图利,工作之余办起了绘画班,只图桃李满天下,不仅意间为自己创造了一大笔财富。初国同学高中毕业后攻读汉语言文学,当个老板,过去很努力,现在仍然很努力,并立志要写出文学作品,说不定我们哪位同学会成为他笔下的典型人物。陈霓同学第一次在同学会上公开承认,她在高中时代就暗恋上了白晋会,此秘密被王素芬发现,通过叶老师牵线,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为四班唯一的一对夫妻。未到会的刘雅宁同学过年要出差,但十分关心同学会的情况,和夫人一起用七律和沁园春的词牌填词二首:“敞开心扉叙今昔,露润雨滋同窗情”并赞叹:“生命如此美好,祝黎民百姓珍惜永葆,掂财富名分,略输健康,地位头衔,稍逊幸福----”。写得真好!但雅宁同学未到会亲自朗诵自己的佳作,留下的是遗憾。刘文国同学是电话同意要参加这次同学会的一位,据说是因为车票紧张无法前往,好在有订票收据为证,否则他还真不好向多年未见面的同学们作交代。钟涛同学幽默风趣,他一脸真诚地诉说自高中毕业后,自己犹如一只可怜巴巴的孤独小鸟,在茫茫的人世间飞来飞去,无依无靠。当收到同学会通知时,倍着脑门感慨的说:“我终于找到组织了,找到来家”。在下午的联欢会上,担当节目主持,其轻松的神态、幽默的调侃令人捧腹大笑,展现了他几十年的生活功底,他自嘲自己是一只孤单的小鸟,但事后有人点评,他哪里是一只小鸟,分明是一只卧(饿)老鹰。

胡娟和张敏同学至今保持着苗条的身材,咋一看,像叔叔阿姨们带来的小字辈。她俩在同学会上翩翩起舞,有同学私下感慨:这啊娜多姿的舞蹈就犹如天使般引领大家回到了高中时代,并说:胡娟的魔术表演还可以,要是能变成钞票,岂不更美;早年就成为公司团委书记的彭伟,经过二次创业,如今已拥有了几家自己的门市;罗永立下岗志更

坚,杀进成都求发展-----

吕胜华与陈德刚在下午的聚餐会上,联诀为大家演唱了军人之歌---《打靶归来》。俩同学目不斜视,抬头挺胸,气宇非凡,军人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赳赳之气严如将军。此举牵动了刘开军同学的情结,他不由自主的为大家唱起了《祝酒歌》,整个餐厅一片沸腾;而此时事业心极强的王成惠同学已悄悄离去,踏上了北上的火车---。迟亚平同学抓住机遇,及时于当年的青春偶像喝上了交杯酒,惹得全场一片喝彩,有消息说,此举动被另一位未到会的同学知道后,便拨通了那位女同学的电话,情深意长的倾诉自己同样的感觉。

晚餐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未尽兴的同学有去歌舞厅唱歌跳舞,气氛十分热闹,白晋会和陈霓唱起了《夫妻双双把家还》,王东来跳起了独舞,陈如春与廖迅在一起谈心,活动延至晚11点才结束。

此次同学聚会,算得上是参加人数最多,最有激情,最为欢快的一次,可谓盛况空前(希望不能绝后)。我们的聚会活动有影视、照片为证,刘开军同学的女儿为记者,为我们摄下了这美好时光,这将是

我们美好的回忆和历史的见证。

此次同学聚会,刘开军同学出资4600元,陈德刚同学出资1200元,廖迅、朱莲花付了文印费和电话费,筹备组的同学都作出了贡付出了艰辛。大家吃饱了,喝足了,尽兴了,还带走了一份纪念品。在此,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为逝世的叶老师,、姜开宪,代亚莉、陈贵华、刘群同学默哀,愿他们安息,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分享到我们这次聚会的快乐和幸福。

同学们:高中时代的情最真,高中时代的情最纯;三十年前我们是同窗,三十年后我们是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我们都彼此的祝福,高中时代的同学:我们都深情的怀念,高中时代的岁月,无论你如今在何方,无论您幸福与忧伤,我们都彼此的期待,每一个相聚的时光。

人生道路不会平坦,胜莫骄傲败也坦然,让我们彼此尊重,让我们忘记时空,“奔五”意味着成熟,自信永不落伍,坦然能长命百岁,爱比被爱更幸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2004年的同学会在幸福、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聚会又成了分手,但此次聚会,同学所表现出的真诚于纯洁,将永远地系在泸山的青松枝头,同学们所留下的滚烫话语和悠扬歌声,将永远地根植于邛海之滨肥沃的土地上;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将如邛海一样,永远相伴、相依、相念。

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已经成为过去,三十五年、四十年、五十年我们在相会。到时望同学们都来相聚----真诚感谢各位老师、同学参加这次难忘的聚会。

祝各位老师和同学: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天天快

乐!

撰稿:

许浩

初国

200

4年(甲申年)春

白晋会与

中国日化三十年(三) 篇3

关键词:广告、大流通、混战、明星

寻找宝洁的软肋

从2000年至2004年,洗发水领域几乎被宝洁产品全部占领,形成相对垄断。随着奥妮失败,丝宝弱化(现已被外资收购),宝洁犹如独孤求败一样,在中华大地上拔剑四顾难觅对手。

2000年后,日化界营销人一直在思索和探寻,巨无霸一样的宝洁,他的软肋在哪儿?宝洁的优点此处不再赘述,本文且把业界同仁多年总结的宝洁软肋梳理如下。

软肋1:城市强大而县、乡、村薄弱

宝洁一直采取城市辐射农村的策略。在城市中,宝洁当之无愧地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但在农村,宝洁是奢侈品和梦想消费。今天的农村消费依然是广告主导,消费者没法区分产品或品牌归属的差异,同样有广告,低价产品就成了主流。另外,宝洁假货在农村的泛滥,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宝洁的地位。

宝洁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曾开展乡村巡回路演活动,也由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和宝洁无法在农村持续传播而无疾而终。宝洁人士坦言,相比于可口可乐在农村市场取得的成绩,宝洁是失败者。

软肋2:拉力有余而推力不足

终端可选产品不多时,宝洁利用其强大的广告拉力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和渠道的最爱,但中国化妆品如雨后春筍般铺满市场之后,渠道经销商发现:原来卖其他的产品比宝洁更赚钱,只是不卖宝洁又不能吸引顾客,于是宝洁渐成渠道和终端的鸡肋。

毋庸讳言,宝洁6个点左右的利润与其他品牌倒扣35个点(有些甚至更高)的利润相比有多大的差距。即使宝洁的销量远高于同类商品,但是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卖场的顾客数量是有限的,买化妆品的顾客数量也基本上是固定的。一个买宝洁的顾客改换其他品牌,则卖场的收益要远大于卖宝洁的产品。因此,很多卖场鼓励其他品牌的促销拦截和位置更换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渠道占主导地位之后,除了直供的大店外,宝洁在终端的地位越来越差,中小型超市已经将宝洁放在最不显眼的位置,一些卖场甚至已经不再出售宝洁。

销售的关键就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零售终端,它们没有销售动力,就会严重影响销量。这是宝洁的主要弱点之一。

软肋3:规范但反应缓慢

宝洁的规范化是各企业学习的典范,但规范化也会带来反应迟钝和决策失误。当舒蕾的红色浪潮席卷全国,当拉芳、好迪等风生水起,当索芙特制造一个又一个热点之时,我们发现宝洁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直到这些对手威胁到家门口,宝洁才开始应战。

这种反应迟缓使宝洁丧失了将对手杀死在摇篮中的最好时机。宝洁一贯以来坚持了解消费者与自我竞争,长期养成的天下老大的心态,使它忽略了竞争导向,问题出现时措手不及。

软肋4:贪大求全而忽视新的潜力市场

宝洁的任何一个品牌都有着非常庞大的人群基础,追求高市场容量是宝洁的坚定方向。坦白地说,追求大市场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一些新兴的潜力市场也往往因此被忽略,给了对手切入市场的机会,并由此迅猛发展。

软肋5:目标人群定位局限

宝洁在城市拥有坚实的基础,目标顾客主要为城市25~40岁的成熟群体,是获利的核心来源。而对于新生代和农村市场,宝洁的影响力则较为薄弱,而这正是对手寻找的差异化方向。

一个全球性的公司致力于为主要人群提供不同的产品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中国农民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必然带来市场份额的缺失,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市场消费停滞不前,而农村消费上扬,宝洁的地位岌岌可危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软肋6:长于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而不能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

宝洁长于将其国际品牌在中国成功落地,却不能成功建立中国本土品牌。从宝洁的中国品牌来看,一是宝洁不想做的本土品牌,如浪奇、熊猫等,宝洁无非是利用品牌消灭对手;二是宝洁想做又做不成功的,如润妍。

在品牌兼并方面,宝洁对中国市场的发展过于乐观(也出于短期获利需要),所以一切产品以中高价位出现,期待迎合中国市场的消费趋势,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市场发展缓慢,物价指数不断下跌,兼并的品牌在提高售价之后,产生价格带断裂,难以为继,本身品牌亦受到波及;

在自有本土品牌方面,宝洁立足于国际化和既定目标群体,忽视中国市场现状,导致新品牌并没有存活的基础,最终不得不宣告失败。

宝洁的软肋被越来越多的业界同仁熟知后,他们找到了打击宝洁的方法,其中又尤以广东军团最为突出。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策略,成本领先、聚焦和差异化。在广东军团的崛起当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几种策略:

1.先切入农村市场,再反攻中心城市;

2.广告流通,满足渠道与消费者的双重需要;

3.终端拦截,掐断宝洁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

4.价格战,直指中低档市场;

5.集中资源,专注于某一专业化领域;

6.灵活机动、满足各种流行需求;

7.渠道创新,避开与宝洁的正面对抗。

以上7种模式中,尤以广告流通最为人津津乐道。

广告流通的起源

随着市场发展和消费者日趋成熟,化妆品之间的品质差异在顾客心目中越来越小,价格成为主要购买诱因,他们更喜欢物美价廉;同时,渠道商有了更多选择,谁能提供更多渠道利益,谁就可能成为渠道商的首选。

正是这两种需要,催生了广告流通模式。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好迪。一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诠释了好迪的大众定位。它的价格低于宝洁,利润空间大过宝洁。在推力上下足工夫,在拉力上加大广告支持。重点盯住广大的二级市场,避开与宝洁的正面冲突。

我们得承认,这个品牌广告是个好广告,相比较于当时概念满天飞的其他洗发水,不强调功能,只强调认同,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和记忆。快速的广告传播,加上二级市场的需求,好迪很快成了洗发水行业的新代表。

此后,好迪又着重推广睹哩水,以李玟的形象加以传播,巩固了其在洗发、护发领域的地位。

紧接着,拉芳迅速跟进,其“爱生活,爱拉芳”的口号,怎么看都有好迪的影子。渠道策略上更是如出一辙,完全就是好迪的翻版。

2001年上半年,拉芳的广告投放十分密集。陈德容的甩头动作与广州好迪李玟的魔鬼身材在电视屏幕上相映成趣。两者在入市之初有着太多的相似和雷同。当时的拉芳目标很明确:赢得与广东板块龙头洗发水企业

广州好迪—平起平坐的权利。实际上,拉芳很快就达标了。这说明好迪的品牌策略极易模仿与跟进。

2001年下半年以后,拉芳的广告口号改为“拉芳出品,优质保证”,全面学习宝洁的策略,期望实现以拉芳为母公司,构筑众多品牌金字塔。

此后,拉芳相繼推出雨洁、缤纯、圣峰、汉诗等品牌,产品线涵盖洗发水、去屑洗发水、护肤品、牙膏、沐浴露等多个品类,期待组成航空母舰。

遗憾的是这个愿望与现实相去太远。

除了雨洁专业去屑表现较好外,其他品牌表现均乏善可陈。同样的渠道,不同的产品,一样的模式,已经多次被证明无法复制成功,以操作洗发水的方法来操作护肤品,甚至是牙膏,都显得力不从心。

无论如何,好迪与拉芳都开辟了一个广告流通模式的新时代。笔者在2002年做了一些有趣的统计。打开广东卫视,出现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洗发水广告总计有20个品牌,它们分别是巧巧、名人、亮庄、绮丽、信婷、采乐、碧影、拉芳、丽涛、飘影、蒂花之秀、芬柔、飞歌、好迪、柏丽雅、好美时、莎朗、清逸、彩奇、金萱、鹤壁天元,加上全国性洗发水广告的狂轰滥炸。

当时,每天出现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洗发水品牌约有40个之多。由此可见,在2002年前后,“高空广告+地面流通”是多么流行。

尽管好迪和拉芳此后在其他产品上遭遇过失败,但这两个企业,还有上海家化、立白、纳爱斯,仍然是本土品牌的希望。

广告流通,还能风光多久

广告流通模式的操作精义在于“广告开路、销售经销权、产品快速走量流通”。这种模式一般采取明星广告、较低的价格、较高的利润空间和进入终端但无终端促销的做法,快速取得销售。

与决胜终端相比,这种做法似乎避开了终端陷阱,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品牌建设中。因此,随着好迪、拉芳等品牌的阶段性成功,国内至少有二三十个品牌纷起效尤。但笔者以为,这种做法本身就存在致命的缺陷。

缺陷1:品牌核心价值严重缺失

我们看一看他们空洞却基本雷同的品牌口号就知道了:

柏丽丝——“生活有你更精彩”;

丽涛——“美丽生活有而涛,我喜欢用丽涛”;

名人——“名人,献给天下有情人”;

飘影——“有飘影,更自信”;

蒂花之秀——“蒂花之秀,青春好朋友”;

好美时——“每天最美时,好美时”……

从上面所罗列的品牌口号来看,基本上各品牌都是沿袭好迪与拉芳的套路,但好迪与拉芳的成功,是定位区分的结果,而不是品牌口号的成功。当时各品牌均以功能性诉求为主,好迪与拉芳的感性诉求标新立异、易于传播。而这些纷起模仿的品牌,只是有样学样,根本没有找到品牌个性所在。

再看看它们的广告创意——清一色的明星阵容,一律的名人加长发:

巧巧—任达华;名人—萧蔷、罗嘉良;亮庄—赵薇;信婷—李湘;采乐—黎明;碧影—张卫健;拉芳—陈德容;丽涛—李嘉欣;飘影—陆毅;蒂花之秀—田震、张敏;飞歌—安在旭……

雷同的表现手法,雷同的媒体投放,加重了品牌识别难度,除非我这样选择品牌研究为专业的人士,消费者是很难区分的。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张张明星脸,至于品牌的记忆度,只有上帝才知道。

因此,这些走流通的品牌普遍具有品牌空洞化的倾向,跳过功能、直接采用感性诉求成了普遍做法,结果造成“有气势、没个性,有知名度、没内涵”的品牌现状。

缺陷2:从“流通”到“流而不通”的宿命难以避免

采用流通的企业大多数都销售经销权,规定出进货量与经销区域,经销商以现金进货,企业负责广告推广。

一般在上市初期,这种做法都会相安无事,经销商在现有渠道内就可以完成铺货和回款;但当其基本渠道建设完成后,矛盾就开始显现了。因为经销商都是现金购货,因此市场因为正常原因出现销售波动时,一些经销商就会急于变现,低价、窜货就会零星出现。

在流通体制下,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星火燎原,于是乎价格越做越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些经销商丧失操作信心,进货量大打折扣。企业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出现利润降低、销售不畅的局面,广告拉动成了无源之水,流而不通就此产生。

笔者这里所谈到的还是管理规范的企业,一些管理不善、狂压销量的企业更糟糕。碰到这种情况,有些企业就会放弃原有产品,以新的产品重新来过。新品不是由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而是出于企业运作模式方面的考虑,结果竞争能力进一步缺失。

缺陷3:全面放弃终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坚持终端决胜是一个错,完全放弃终端是错上加错。

一般来说,流通型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广告拉动方面,而终端建设及推广完全交由经销商来负责,企业仅提供一些指导。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企业对终端的控制几乎为零,或许都不知道有多少家终端。这绝非笔者危言耸听,市场上因为经销商信心丧失、背叛,整个渠道就此断送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

而且,品牌的建立,绝对不仅仅是媒体广告这么简单,还必须有各种与目标群体相关的活动与沟通相配合,但终端的无控状态决定了企业无法有效贴近消费者,也就不可能有效利用终端,一条广告建品牌的误区也还继续存在。

由于上述三个缺陷,这些流通型企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广州无限美以黎明为形象代言人寻求快速流通的失败,拉芳的转型策略以及丽涛的疲软传言,都暴露出这种模式的困惑。

“流通”到“流而不通”无法避免。明星越请越大、广告越投越多、包装不断变换,这些表面热热闹闹的品牌中,真正日子好过的恐怕不多,除了少数几个品牌转型比较成功之外,大部分在今天已经很难见到踪影了。

三十年磨一剑 篇4

三十年,我们驻足回眸。昔日的瓶颈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三十年间,我省通信网络规模由11万用户发展到4400多万用户;技术业务实现了由人工向自动、模拟向数字、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以运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并不断延伸,通信业成为推进信息化的骨干力量;电信资费整体水平明显下降,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从电信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当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恢弘历史长剧正在揭幕之时,我们需要回顾三十年,总结历史经验,开创改革新局,这是对四川通信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好的纪念,最好的继承,也是我们在历史新关口最重要的使命。

破瓶颈拉开发展大幕

1 9 7 8年,百业待兴,四川通信网络、技术、服务水平严重滞后,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全省电话用户只有11万户,城市电话交换机容量仅8.6万门,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仅8.5万门,通信设备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至少落后了20年。

1979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邮电管理体制和中央与地方联合建设市内电话的决定,启动了四川邮电系统的改革步伐。

1984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发展经济应从交通通信入手”的战略思想。四川邮电进一步加快了通信建设进度,按照每五年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安排建设计划,加快对外引进步伐,积极采用程控交换和光纤传输技术。

1986年起,邮电部确立以成都、重庆为中心,沿“人”字的“两线”、“两翼”,实施“搭骨架、通经络”的通信发展战略。

1988年,四川省数网一期投资7460万元,建成8城市间数字微波网络,引进程控交换设备,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转变。经过这十年的艰苦创业,通信能力、技术水平、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均比前一阶段有显著提高,用户规模增加了近两倍,逐步引进了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突破了网络、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瓶颈”,拉开了四川通信业发展序幕,为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破常规踏上跨越道路

面对通信落后的状况,四川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突破国家统包通信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加强政府领导、筹集建设资金和引进技术设备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利于通信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推行“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十六字方针,以及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四个一起上”的资金筹措方针。1990年,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重申“十六字”方针是国家确定的发展通信事业的一项根本性重大方针,对保证通信网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省通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四川通信业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1990年--1993年,四川数网二期工程投资7.1亿元。1994年--1995年,四川数网三期工程投资42亿元。1997年8月2 6日,随着四川省普格彝族自治县开通程控电话,我国所有县以上城市电话交换全部实现程控化。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为此题词祝贺:“发挥国家通信网主导作用,大力推进中国信息事业发展”。

经过第二个十年的艰苦奋斗,我省通信业在基础设施各行业中率先甩掉了“瓶颈”的帽子,供需紧张的矛盾基本缓解,装电话难、打电话难的问题也不复存在。省政府、邮电部高度评价:四川高起点、高速度、大规模、超常规发展通信,不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

破垄断迎来高速增长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联通正式成立、放开无线寻呼及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到成立联通省级分公司,我省通信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不断深化。1998年的移动剥离和邮电分营,是我省通信行业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的标志性事件。随后,我省通信业又经历了政企分开、电信重组及进一步深化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六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以及多家增值电信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几大基础运营企业相继成功上市。可以说,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是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

在这个十年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成本得以下降,业务种类更为丰富。随着我省“村通工程”的实施,数字鸿沟得以缩小,落后地区、弱势群体也享受到现代通信的便捷。通信企业由单一的通信服务商正逐步向综合信息提供商转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设备、专利和民族产业的代表产品也成长成熟起来,形成了良好的通信产业链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小康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2008年10月,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5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1%。

三十年磨一剑 篇5

医改三年磨一剑 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并全国覆盖

中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且确定了五项重点医改任务,三年磨一剑,现在改革的成效如何?三年前如果你住院花了一万块钱,当时只能报销5000,但是去年就可以报7000块钱了,今年还会进一步提高。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这三年医改第一个重点任务就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除了补助标准的提高外,还有一个就是面上的覆盖。现在我们全国的城乡居民参加的这种三项的基本医保的人数是已经超过了13亿,可以说是基本上达到了医保的全国的全覆盖。

医改的第二项任务就是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我国现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可能老百姓并不了解这个基本药物制度是什么概念,但是会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就是到医院去拿药会便宜了,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像一些居民会患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是一些慢性病的患者,所以他需要常年服药,但是这种药费压力又会非常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步建立就给他们减轻了不少的负担。因为他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就必须实行药品的零差率,所以药价会下降,如果患这些慢性病的话一年下来大概能省下一千多块钱。

腾飞三十年 篇6

中国电子工业在从1978年到1998年的发展历程中,由1978年的销售收入14.5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的5.6万亿元,在三十年间增加3850倍,产业规模居国内工业行业首位。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外知名消费电子厂商和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这些企业积极参与中国的公益事业。这里选择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介绍它们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因篇幅有限无法刊登更多企业的信息,在这里表示极大的遗憾。下面的企业排列不分先后。

索尼索尼(中国)有限公司

索尼公司早在1978年即开展中国业务,先后在北京等四个城市设立了代表办事处。1982年开始在北京和上海授权生产专业磁带录像机。1993年9月与上海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索广电子有限公司”,于第二年2月开始运营。1995年12月与上海广电集团和上海真空电子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1996年12月开始运营。主要从事贵翔平面特丽珑彩电、投影电视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1995年索尼影视娱乐公司北京代表处成立。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在1996年10月的成立。它推动索尼在中国市场业务的不断发展。2002年8月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在公益事业方面,索尼公司重视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事业,如索尼奖学金每年奖励约200名优秀大学生,还有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自1994年起每两年举行一届。

联想联想集团

1984年11月1日,在柳传志的带领下,中科院计算所的11名科研人员用20万人民币启动资金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这就是联想集团的前身,在1989年正式更名为“联想集团”。1992年12月联想首次提出“家用电脑”的概念,并推出第一台家用电脑联想1+1。1996年3月15日,联想宣布旗下“奔腾系列”电脑全面降价,成为全球首款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奔腾电脑。2002年联想举办首次联想技术创新大会,2004年将其英文名称修改为Lenovo Group Limilted,并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2005年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实现了国际化的跨越。联想在全球66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拥有超过25000名员工,年营业额达146亿美元。作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支持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圆满成功地运行。

诺基亚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985年,诺基亚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开始了在华的初期发展阶段。1993年率先在中国推出GSM移动电话,并于第二年接通中国第一个GSM电话。1996接通中国第一个无线数据电话。建立首家大规模生产GSM系统设备的合资企业。2001年诺基亚率先在中国建立的世界一流高新产业基地——星网(国际)工业园宣布开业。2003年话基亚宣布将对其在中国的四家生产性合资企业进行整合。在上海设立企业创新机构亚太区新业务发展中心。2006年10月诺基亚东莞手机生产基地增资扩建二期厂房投产。2006年诺基亚在中国全年销售及出口总额超过100亿欧元。其中,净销售额超过53亿欧元,出口额达48亿欧元诺基亚环境大使俱乐部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以关爱环境、关注环保事业为主题的俱乐部,成员都是由诺基亚员工自发组成的。

佳能佳能(中国)有限公司

佳能在1984年与中国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湛江和天津生产复印机。1989年在中国设立佳能大连办公设备有限公司。1990年在中国设立佳能珠海有限公司。1997年3月设立了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开始负责佳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及其他相关业务。2001年在中国苏州设立复印机生产基地。2002年佳能亚洲营销集团总部正式迁入北京,佳能(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开始了以投资为重心向市场为重心的战略转移。2003年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设立15家分公司,在华业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007年协助举办“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佳能已经拥有14家现地法人机构,在华投资总额已累积超过10亿美元拥有员工3万余人。在进入中国后,佳能非常重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体育文化方面的建设,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是佳能(中国)独家支持的活动。

摩托罗拉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摩托罗拉公司于1987年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2年3月25日摩托罗拉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成为当时中国电子领域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同年8月摩托罗拉在天津开发区的工厂破土动工,当年建成并投产,2007年11月7日,杭州摩托罗拉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及杭州东信移动电话有限公司第一亿台手机成功下线,2007年11月8日摩托罗拉中国创新园区落成暨正式启用仪式在北京举行。截止2007年底摩托罗拉在华投资总额38亿美元,拥有1家控股公司,5家独资公司,5家合资企业和23家分公司,员工总数10000人,其中研发投入超过10亿美元。摩托罗拉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较多,自1994年摩托罗拉已连续向中国希望工程捐款,累计金额达335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援建希望小学、配置教学设备。

惠普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1981年11月29日,惠普公司在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设立了中国惠普技术服务处。1985年6月20日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是国内电子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高技术公司。1988年7月新组建的中国惠普深圳工厂开始投入生产。1995年,11月惠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惠普计算机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450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惠普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2002年5月9日惠普全球与康柏计算机公司合并。中国惠普执行两公司在中国的合并计划,组建新的四大业务集团。2002年3月惠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惠普公司在全球推出的“世界e家”计划来到中国,该计划旨在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惠普积极推动在中国的实施,支持国内教育医疗、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

英特尔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

1985年英特尔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处,1994年1月第一个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ADL)成立,同年11月位于上海的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破土动工。2002年10月,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ADC)在深圳设立,第二年8月英特尔又宣布在四川省成都市投资建立封装和

测试英特尔半导体产品的工厂。2005年5月,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同年6月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成立全球总部设于上海。2005年6月英特尔宣布设立两亿美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 2005年9月英特尔亚太区研发有限公司在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成立。英特尔已经在中国大陆设立16个分公司和办事处,拥有本地员工6000多人,在中国直接投资接近45亿美元。英特尔重视在能源节约和人才教育方面的贡献,英特尔中国的生产设施在2008年上半年已节约660万度电。

苹果苹果中国

作为消费电子领域最特立独行的厂商,美国苹果公司与中国的渊源并不是很短,早在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AppleⅡ电脑后,中国的很多科研院校也引进了AppleⅡ电脑并当做当时最重要宝贵的科研设备,一时间“苹果Ⅱ”成为了电脑的代名词。之后基于苹果电脑在图片处理和排版方面的优异表现,苹果电脑成为国内杂志社美编和出版印刷首选的工作用机,但在普通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随着苹果公司进入MP3/MP4播放器手机领域,并推出了一系列外形靓丽,功能独特的iPod和iPhone等产品,迅速博得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苹果的品牌知名度又重新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苹果公司比较重视在科教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近日与中国传媒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为中国动画、数字影视制作和多媒体制作业培育高端师资人才。

尼康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

尼康公司首先进入中国香港地区,1986年3月尼康香港有限公司设立。1993年5月上海尼康客户服务中心开设,第二年10月北京尼康客户服务中心开设。1997年1月广东尼康相机(广东尼康照亚相机有限公司)设立。1999年4月尼康香港有限公司在上海开设办公室,6月福州尼康客户服务中心开设。2005年3月尼康上海展示厅和北京展示厅建成开放。为了在中国正式扩大数码照相机等映像业务,2005年4月在上海成立了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2006年起尼康正式开通了客户支持中心服务热线,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尼康重视在文化体育方面的投入,除举办多种类型的摄影比赛和摄影展外,还赞助了大量国内体育赛事,如2006年赞助了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并独家赞助刘翔参加的男子110米栏项目。

松下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

1979年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访华,首先向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成套设备。1980年举办松下电器综合电子技术展并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售后服务中心。1987年成立北京松下显像管有限公司。1994年成立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第二年设立“松下育英基金”。2001年成立松下电器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2002年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转变为独资公司并成立松下中国呼叫中心。2007年海外第一个企业集团展厅(Panasonic Center Beijing)在北京开业。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松下公司也积极赞助在中国举办的各项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自1991年起,Panasonic开始赞助中国乒乓球大奖赛。此项赛事的感召力逐年递增,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权威性的乒乓球大赛。2005年赞助了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网球公开赛。

华硕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4月华硕成立1999年10月占地54万平方米的苏州高科技园区华硕生产基地正式量产。华硕电脑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拥有十万余名员工。在中国大陆投资建立了苏州和上海南汇两人研发生产基地,其中苏州科园依靠强大产能成为全国进出口前五强:销售平台遍及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及西南七大地区。在国际级电磁波实验室中的严苛要求下,华硕是全球第一家获得TC099环保认证的笔记本电脑厂商,也是中国笔记本电脑厂商中第一个通过欧盟RoHS环保认证的企业。华硕赞助了“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蓝天爱心计划”等公益活动,积极助力“7+2”、“玄奘之路”等国人探险科考活动,关注“魔豆宝宝”,西部贫困学子等弱势群体,作为中国登山队战略合作伙伴,科技助力登山队员圣火传递登珠峰。

三星三星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1992年三星电子开始在中国设厂生产产品,7月成立中国天津VCR合作生产法人。1994年三星电子在中国天津建成彩色电视生产厂。1995年1月三星在中国设立总部,同年2月在中国天津成立综合电子产品生产工业园。1997年在中国苏州工业区建设洗衣机厂。同年5月首次向中国上海出口CDMA设备,2004年3月在中国建立系统LS实验室,同年4月在中国建立WCDMA合资公司。作为奥组委全球合作伙伴,三星公司对于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力支持,鼎力支持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交付1.5万部TD-SCDMA手机供奥组委宫员使用,推出结合TD网络的无线奥运工程WOW作为惟一在世界范围内全程支持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传递的企业为北京奥运会的通信保障付出了很多努力。由三星Anycall冠名赞助的2008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在北京隆重举行。

奥林巴斯奥林巴斯(中国)有限公司

1987年奥林巴斯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0年3月在广州开始了奥林巴斯传统相机及微型录音机的生产。1990年10月奥林巴斯中国香港有限公司成立1991年2月,成立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专从事相机及零部件以及其它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1997年1月与北京照相机总厂联合出资成立北京北照奥林巴斯光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MU系列光学相机和各种型号的相机产品。2000年11月27日,奥林巴斯(中国)有限公司的前身奥林巴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11月设立奥林巴斯(广州)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数码照相机传统照相机等产品。2005年10月28日,奥林巴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更名为奥林巴斯(中国)有限公司。奥杯巴斯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设,奥林巴斯向中华环境奖评选办公室捐赠了一批数码相机。

富士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富士胶片于1984年11月成立,在中国的第一个直属机构——北京事务所。1995年富士胶片在江苏苏州成立相机生产企业——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合资成立富士胶片印版有限公司,公司自主研发推出一系列高质量PS版,还率先实现CTP版材本上化生产。2001在设立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05年成立富士星光印刷器材(上海)有限公司和富士医疗器材(上海)有限公司同年在苏州投资第二家印版制造工厂,富士胶片已经在华投资额超过3亿美元,20余家下属企业,员工总数12000多名。在以“绿色”作为企业标志色的公司里,植树活动一向受到重视,其中“内蒙古沙漠绿化行动”从1998年第一次由日本总部工会发起以来,至2007年已第10个年头。

方正方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十年磨一剑 篇7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 紫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 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推进。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 初步形成依托园区发展工业的新格局。2003年以来, 创建了临江、古竹东江巨龙、县城金山民营3个县级工业园;全县共引进外引内联项目2 3 4个, 实际利用外来资金4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 7家, 形成了制药、矿冶、眼镜、电子、钢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工业产业。2007年, 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6亿元, 工业增加值18.01亿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117倍和102倍。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加大“三农”投入, 抗击自然灾害, 稳定粮食生产, 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重点, 扎实推进示范点建设, 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 带动农户1.18万户, 具有紫金特色的春甜桔、三华李、荔枝、龙眼、蓝塘土猪、三黄鸡等农副产品以及超级稻的发展初具规模。2007年, 农业总产值18.4亿元, 比1978年增长22.4倍。

第三产业迈出新步。科学编制并积极实施《紫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致力抓好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着力打造“五彩缤纷紫金游”品牌, 紫金旅游知名度明显提高。2007年, 预计旅游接待31.3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2亿元, 分别比2000年增长11.6倍和16倍。民营经济持续增长, 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商贸流通日益活跃, 房地产、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快速发展,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 比1978增长26.2倍。

财税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依法治税理财, 大力培植财税源, 财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 预计财政总收入8.9亿元,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500万元, 税收总收入25914万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81.5倍、25.2倍和42.9倍。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坚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至2007年止,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570公里, 公路密度为70.9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河紫高速公路可望在明年动工建设。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5.1万千瓦;建成5个110千伏、8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 对全县4 0%的城农网进行了改造建设, 生产用电要素制约有效缓解, 城乡居民用电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15部和25部, 移动传输网、宽带网和有线电视传输网覆盖面不断扩大。县城市政设施不断完善, 商住小区有序开发, 老城改造扎实推进, 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紫金花朝戏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

文化厚发之城.紫金花朝戏

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 密切关注民生, 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逐步完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和满意度明显提高。2007年, 农村人均收入为4092元,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678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 7.3亿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22.7倍、25.3倍和938倍。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减少到2007年的8543户45582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 5%;享受低保救济面达2.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进, 2007年度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分别占农业人口、农村常住人口的73.87%和9 7%, 报销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 0 0 0 0元, 参合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四、社会事业日益兴旺

科教事业取得新发展。始终坚持“科教兴县”战略, 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全县有中小学校、幼儿园397所, 在校学生156760人, 在岗专任教师6453人。全县创建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获国家专利69项, 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增至1 3家;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科技信息“村村通”得到推广。

文体卫事业取得新成效。广场文艺和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建成广东流动图书馆紫金分馆。县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二级馆。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市率先实施。继花朝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花船舞、象舞、春牛舞等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花朝戏剧团被列为省首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 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县疾控中心大楼建成使用, 镇薄弱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 群众就医环境大大改善。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步。积极开展造林种果、绿化荒山活动, 林业生态县创建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 按照市委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要求, 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理念,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社会全民共建

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制度、决策参与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村 (居) 自治工作,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完善县、镇领导接访日制度, 落实领导包案、个案督办, 突出解决民生信访问题, 尽力减少不和谐因素, 信访总量持续大幅下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制, 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 加强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十年艰苦创业, 三十年硕果累累。回首过去, 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 我们豪情满怀。未来五年, 紫金将紧紧围绕科学和谐发展“这一主线”, 突出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两个重点”, 致力实施强工业、重“三农”、兴科教、旺旅游、优环境、促和谐“六大战略”, 实现县域经济更加发展、城乡建设更加协调、基础设施更加配套、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建设更加进步“八大目标”, 为构建和谐社会、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紫金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徐向前元帅题词

紫金好义三黄鸡

紫金中学晋升省一级学校挂牌

一起走过三十年 篇8

《文体用品与科技》正是伴随着三十年前的时代起航点而踏上征途的, 偶尔我整理资料, 见到那三十年前杂志时, 她显得是那样羞涩、那样稚嫩。人常说三十而立, 三十年不长也不短。说它不短, 是因为三十年中我们国家以及我们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代杂志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代新人成长起来了, 更有一代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说不长, 是因为国家、社会、行业变化如此之巨大, 反倒让我们对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的印象越来越模糊, 感觉不过一瞬间, 留下的只是痕迹, 清晰的只是轮廓。

但应该说我们的进步是明显的。进步, 体现在内容、形式、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这得益于社会、经济、行业、科技以及读者的成长。虽说经济、市场的力量无穷, 但在我国, 政治、科技、民众的良性互动, 对媒体的发展更具决定作用。

有学者指出, 从整个世界来看三十年的中国媒体发展, 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浓缩”。用三十年时间, 走过了欧美等西方媒体产业用更长的时间走过的路。尤其是近十年, 新技术、新媒体逐渐把中西媒体的“鸿沟”抹平了。可以说中国以及中国媒体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我们《文体用品与科技》的发展恰恰也是中国媒体的浓缩。这种发展, 是离不开行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像诸多传统媒体一样,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 《文体用品与科技》遇到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但仍然继续坚持在文体行业传播领域中摸爬滚打, 坚持特色鲜明的办刊风格, 履行文体传媒的行业使命, 在文体行业发展过程中, 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数”说扬子三十年 篇9

30年来, 在省市委和集团公司的领导下, 扬子石化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品供应商”的企业愿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抓机遇促转型、凝心聚力谋跨越, 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扬子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以骄人的业绩展示了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 奏响了时代进步的最强音、谱写了扬子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数据印证辉煌。30年来, 扬子石化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是综合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的30年, 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在“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品供应商”企业愿景的征程上阔步前进的30年。

30年, 生产规模扩大三倍。扬子石化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大型、先进、高效的石化工业”的指示要求, 不辱使命, 切实履行国有企业三大责任, 推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确保了公司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0年来, 扬子石化乙烯产能由初建的30万吨发展至80万吨, 是初建时的2.66倍, 炼油产能由350万吨发展至800万吨, 2014年将达到1400万吨, 是初始时的4倍, 芳烃、P T A、塑料产能分别由45万吨、45万吨、28万吨发展至140万吨、105万吨、88万吨, 分别为最初时的3.11倍、2.33倍和3.14倍, 资产规模由初建的70.79亿元发展到285.39亿元, 累计向社会提供商品1.2亿吨, 为国家缴纳税费965亿元, 相当于建设29座南京长江二桥, 为社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30年, 三个阶段和三次跨越。扬子石化发扬“团结、拼搏、突破”的扬子精神, 按照“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企业”的目标和建设“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理念, 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1990年芳烃联合装置全面建成为标志, 实现了扬子石化的第一次跨越。1987年7月31日凌晨5时45分, 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打通全流程, 仅用116小时45分钟, 乙烯装置生产出合格乙烯, 开车一次成功, 创造了当时国内无乙烯开车的最好纪录, 也创出了世界同类装置开车的新水平!以1990年芳烃联合装置投入商业运行为标志, 扬子乙烯工程全面建成, 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并于2000年偿还了基本建设初期贷款本息共167.27亿元, 成为我国同期引进四大乙烯项目中唯一一家自主全部偿还基本建设贷款本息的企业。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立股份公司为标志, 公司实现了第二次跨越。1998年, 主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开始, 实施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专业化重组、扁平化管理等改革调整, 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 根据部署, 原上市公司退出A股资本市场, 转制为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原存续部分体制转换为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扬子石化分公司, 两个公司实行一体化管理;2007年底, 有限公司全资收购清江石化和泰州石化, 形成“一企三地”协调发展的格局。期间, 引入了先进管理理念, 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和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完成了范围最大的资产重组和深层次的企业改制改革, 促进了主业资产更加集中高效。同时, 从1993年开始, 边生产边改造, 实施完成了以技术提升为主的第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1999年开始, 实施完成了以“质量、品种、效益、顶替进口”为重点的第二轮技术改造, 走出了一条以内涵改造与外延发展相结合、以少量增量带动存量滚动发展之路。1998年—2007年期间, 股份公司实现利税345.74亿元、销售收入总和为2730亿元, 是扬子石化股份公司成立前11年利税总和的3.28倍, 被央视评为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第5名, 制度优势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六大发展战略”为标志, 公司实行了第三次跨越。按照集团公司确定的“资源、市场、一体化、国际化、差异化和绿色低碳”六大发展战略, 扬子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节能降耗, 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加快把传统石化工业转化为现代石化工业, 在中国石化炼化板块争先进位“勇夺前三甲”, 在国际舞台上比学赶超着力率先“打造世界一流”。期间, 从1994年起, 公司加快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 吸引外资361.35亿元, 积极发展精细化工, 延伸碳二、碳五产业链, 与跨国公司合建高科技、世界级、一体化产业集群;融入毗邻国家级化工园发展, 打造下游产业链;全面实施二轮乙烯、芳烃、P T A改造, 推动1400万吨炼油改造,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不断改善, 产品结构迈向高端, 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质量受到市场青睐, 高新产品抢占了市场先机,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主, 煤化工、生物化工延伸发展的多元化格局。荣获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公司可持续发展进入了良性发展快车道, 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3 0年, 科技进步贡献度增长了28.57个百分点。30年来, 扬子石化秉承“自我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坚持“三个贴近”和“三个一代”的理念,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 驱动力快速增强, 要素效率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支撑和引导作用。2002年—2012年科技投入8.06亿元, 是前20年总和的4.5倍, 科技开发费是20年前的23倍, 销售收入比20年前增长19倍;申请专利448件, 获得授权188件;完成了以“PX示范装置”为代表的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和成套技术开发210项。2002年以来, 完成40个新产品开发和30个新产品的技术储备, 着力向产品的高端化、差别化、系列化方向迈进, 一些领域正在接近世界一流, 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同时, 开发运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生产执行系统、生产计划排产系统、实时数据库、APC先进控制系统, 公司被评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一个“智能扬子”的现代企业已经展现。

30年, 劳动效率提高6倍。扬子石化按照“员工好公司就好, 公司好员工更好”的理念, 把规范管理、精细管理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优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和平稳实施, 大力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全程管理, 岗位责任制建设和“三基”管理, 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广泛开展向镇海炼化学习、向李安喜学习活动, 对照先进找差距、定目标、定措施, 大力推进绩效管理考核, “比学赶帮超”氛围浓厚、热烈;加强内控执行力建设, 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监察、法律的监督作用, 全面风险管理实现常态化。同时, 按照“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严控总量、用好存量”的原则通过三轮“三定”, 提高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公司全口径用工比1990年下降10526人, 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90年翻了6番, 拥有470名技师、1503名专业管理人员、879名管理人员队伍。一支朝气蓬勃、英姿勃发的石化产业工人队伍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30年, 党员人数扩大16倍。扬子石化党员队伍由初建260多人发展到4320人, 党员结构进一步优化。扬子石化按照“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 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的思路, 充分发挥党组织“五个作用”和“六个转化”,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坚持把深入推进改革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深化“四好”班子建设, 大力推进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大力实施党建达标工程、扎实开展“双向培养”活动, 不断赋予党建活动新的内涵;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关心员工、教育员工、引导员工, 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扬子石化党委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30年的实践证明, 把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是可以做得到的, 也是可以做得好的。

30年, 社会捐助超过2000万元。扬子石化始终以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为目标, 以“大企业、大作为、大奉献”为己任, 强化“安全就是利益”的价值文化和“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管理文化, 铭记“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行动口号, 成功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认真落实“绿色低碳责任在我, 安全健康幸福你我”的发展理念, 加速把绿色低碳发展从理念转化为行为。“十一五”期间, 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累计投资9.33亿元, 完成恶臭治理等26个环保项目建设, 目前公司已建有73套主要环保设施。先后推广应用余热回收、高效换热器、高性能吸附剂等节能技术和P T A、乙烯、芳烃三大节能改造, 建成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污水回用、硫黄回收等环保装置。仅2011年与2000年比, 万元产值能耗下降超过15%;吨商品新鲜水用量、吨商品C O D排放量、吨商品S O2排放量分别下降67.45%、80.03%和65.81%, 固废利用、处置率达到100%, 成为“中华环境友好企业”、“国家工业卫生示范企业”和“江苏省环保教育基地”、“中国石化管理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仅“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节约99.75万吨标煤, 名牌产品占商品总量80%以上, 荣获“全国质量奖”和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同时,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建设, 在援藏支边、扶贫济困、捐款赠物、平抑电荒、油品保供等方面, 切切实实履行了国有特大型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扬子石化在走过30年辉煌之路后又勾勒出“十二五”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期间, 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坚持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发展理念, 坚持以新带老、内涵挖潜的生产升级模式, 坚持差别化、功能化的产品方向, 建造炼油、乙烯为主体工程的新一轮发展, 争取到2015年底, 形成14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化纤原料、20万吨/年合成橡胶、30万吨/年环氧丙烷、65万吨/年苯酚/丙酮的生产能力, 年商品总量达到1600万吨, 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 利税总额突破160亿。到2020年左右, 成为“主业突出、资产优良、结构合理、财务健康、技术先进、绿色低碳、文化独特、治理规范”的“世界一流石化产品供应商”。

教育规律研究三十年 篇10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 我们可发现, 在1978~2007这30年的时间里, 尽管“教育内、外部规律”之争论几乎占据了核心地位, 也尽管人们对规律的界说大都滥觞于列宁的“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之说 (2) , 但在怎样理解教育规律的特性这一问题上, 似可以1996年为分野而显现出两种不同取向。前一种取向基本遵循“规律”的传统意义, 即认为教育规律应该在“必然性”、“确定性”、“自在性”、“客观性”、“可重复性”等意义上来理解;后一种取向则认为教育规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本质, 它应该包容“偶然性”、“不确定性”、“自为性”、“应然性”、“方向性”等特点。如程少堂指出, 自然规律是自在的, 不是为人而存在的, 不具有应然性, 但是, 作为社会规律的一个特殊部类的教育规律, 是通过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因此, 教育规律对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来说, 不仅具有必然性, 而且具有应然性, 自为性, 即主体性 (3) 。这种观点, 在随后的研究中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呼应,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复杂性哲学、科学理论的广泛传播, 有论者开始转向以复杂性理论来阐释教育规律, 从而为偶然性、不确定性等特性在教育规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教育规律的概念界定

对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建构理论和进行逻辑论证的前提。在专论教育规律的几十篇文献中, 如果忽略众论者在具体表述上的差异, 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论者基本上都是以列宁的“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为参照, 认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如扈中平等在其主编的《现代教育学》中将教育规律定义为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 (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 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4) 。

在此基础上, 另有论者认为, 教育规律的有些表现形式, 是无法用关系来加以概括的, 教育规律应有两层含义:其一,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子之间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其二,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中诸因子发展变化所必然遵循的逻辑轨道 (5) 。对这种观点, 有论者认为, 所谓“必然的逻辑轨道”只是“本质的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6) 。因而, 这种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实质上还是没有超越“规律就是关系”之说的范围。

另一种观点则是以“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来界定教育规律。如何宝安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考察始终是从性质的角度把经济规律作为一种趋势来理解出发, 认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内部各个事物或现象间及教育系统与相邻系统之间本质联系的必然趋势 (论者认为本质的联系表现为必然趋势) (7) 。这种对规律的理解和界定方式也出现在顾明远先生所主编《教育大辞典》中, 其对教育规律的定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 。

如果说上述所有定义在具体内涵上均没有突破传统的“规律”之意, 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人们对教育规律的理解似乎有了较大的转变, 尤其是随着复杂性理论的引入, 人们更是对“严格确定性”的教育规律开始持怀疑态度。如有论者于1996年的时候把教育规律定义为:教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能动的统一 (或本质关系) 。其包含如三个方面的含义: (1) 教育规律是人们的教育活动的规律; (2) 作为教育活动的本质关系的教育规律, 不仅包含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 而且包含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是这两种关系的能动统一; (3) 教育规律不仅包含着客观必然性, 而且包含着对主体来说的应然性 (3)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纷纷搬出复杂性理论来研究教育规律, 于是, 偶然性、不确定性等原本不属于“规律”的属性也被纳入到“教育规律”内涵之中, 但众多论者也坚持认为, 教育规律包括客观性规律, 但更多的是“统计性规律”。

二、教育规律的具体内涵

1. 教育规律的一般特征

概括而言, 对教育规律一般特征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可称之为传统规律观, 即严格依传统科学 (自然科学) 的“规律”观来理解教育规律。这一视野下的规律通常也可以称为“确定性规律”或“动力学规律”。其基本特征通常可概括为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如洪宝书先生指出, 探索教育规律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 我们所概括出来的教育基本规律必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三种属性;二, 根据规律就是关系的界定, 我们所概括出来的教育基本规律, 必须能说明是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是怎样的关系;三, 这种规律必须是对一切教育有效 (9) 。在教育规律研究的早期阶段以及最常识的意义上, 人们大多以此来理解教育规律。

第二种观点可称之为特殊规律观, 即认为教育规律作为社会规律中的一种, 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殊属性。在这一视野中, 大多数论者在实质上并没有超出传统自然科学的规律观来理解规律, 但他们认为, 由于人类不同于自然, 因而教育规律与自然规律存在本质区别。教育规律除具有自然规律所具有的一些属性外, 还有着自身特殊的本质。这种特殊的本质就是教育规律具有应然性、选择性、自为性、方向性等特性。如程少堂通过借用马克思关于社会同自然之区别的相关观点指出, 教育规律不仅具有因果必然性, 而且还具有应然性、自为性即主体性。教育活动中的真正的客观必然性不是无意识参与的纯粹自在性, 而是教育活动主体意志中客观内容的外化过程 (3) 。

第三种观点可称之为复杂规律观, 即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视角来理解教育规律。在以这一新的理论武器来破解教育规律之迷的过程中, 人们几乎一致认为教育规律不具有“严格的必然性”, 不是“确定性规律”而是“统计性规律” (或称统计学规律) 。如李雪等从复杂性思维方式角度出发, 认为教育规律具有必然确定性、应然随机性、弹性及非重复性等特点 (10) 。唐德海等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 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 教育中没有严格的必然性, 只存在弹性的必然性, 教育规律本质上应为统计性规律 (11) 。

2. 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关系

在这一问题上, 众多论者都认为承认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并不表明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有论者形象地指出, 人的主观能动性之于客观规律, 就好似“狐假虎威”, 人之所以能神通广大, 就在于他能驾驭规律, 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12) 。另有论者指出, 教育规律只是为教育活动预示了一种必然趋势和可行阈限, 在这个趋势与阀限范围内, 教育活动主体还有广阔的自由选择及创造的天地 (13) 。教育规律的客观性是在两个意义上表现出来的:其一是从教育活动的总体性来说, 教育规律不以任何个人的特殊意志和价值追求为转移, 并成为制约个人意志和行为的客观力量;其二是从教育活动的前提性来说,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完全凭主观意志、价值追求进行的, 而总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 在特定的历史前提下进行的。规律并不唯一地确定出进化的过程, 而是阐明进化过程发展的全部概率。它们是博奕的规则, 在每一个别情况下有待于参加者的素质和技巧来开拓 (14) 。

三、教育规律的分类

教育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几乎是教育学界一致的观点。而在教育规律具体如何分类的问题上, 则又显得异彩纷呈。概括而言, 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 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之分

对教育规律作内外之分最早由潘懋元先生于1980提出。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 一条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前者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后者指的是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 它的内部各个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 (15) 。这种分类得到了广泛认可, 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质疑。从相关的争论来看, 大多数质疑者并不是要否认教育系统同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而是认为把这种规律性联系说成是“外部规律”是不合理的。如首先提出质疑的孙喜亭先生认为, 就规律而言, 它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教育与社会诸现象间存在着本质间的关系, 这些联系也是教育这一事物的内部固有的、稳定的、深刻的联系, 不好说它是外部联系、外部规律 (16) 。在后续的研究中, 有论者认为, “教育的外部规律”说外延过宽, 但把教育与其它社会系统之间的必然联系看成是教育内部的、固有的规律, 是令人费解的, 应该把它们看着是社会规律 (17) 。尽管对这种分类的争论在教育规律研究不算太丰富的研究历程中占据了很大的一块, 并且在很多问题上最终并未形成一致意见, 但在大部分国内出版的教育学著作中,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观点总或明或暗地显现。

2. 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之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 一般规律通常被理解为为一切社会教育所共有的普遍规律;而特殊规律通常在两个意义上理解:一是为某个社会所独有的基本教育规律;二是指属于教育的不同方面所特有的特殊规律, 如在德育、智育、体育等不同方面 (18) 。对于这种理解, 其引起的歧义是很明显的, 故而在后来的一些教育学著作中, 有论者对其作了更为合理、有力的阐述。如柳海民先生指出, 应将教育规律作一般与特殊、宏观与微观之分。教育的一般规律, 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规律, 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之内为一切教育共有的规律, 这类规律有两条, 即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局部规律, 具体规律, 指存在于教育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中的规律, 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 (19) 。这种阐释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分类方法所容易引起的歧义。

3. 动态规律与静态规律之分

有论者认为, 以规律存在的作用和形式为标准划分教育规律不会发生直接交叉和重叠, 因而是最恰当的。因此, 对教育规律可作两级分类:第一级, 可分为“静态自在式”和“动态操作式”。前者指它不以实践主体的动态操作为转移而独立存在;后者指它只在教育实践主体的操作中存在。第二级, 把“静态自在式”的规律划分为以“关系”为标志的“关联自在式”规律和以“过程的逻辑轨道”为标志的“机制自在式”的规律。而对“动态操作式”规律, 则可以操作“主体”为标志, 分为“调控式”、“管理式”、“传导式”、“学习式”的规律。动态操作式教育规律对实践主体具有最直接的制约作用 (5) 。

对这种划分, 有论者认为不妥, 因为没有静止状态下的规律, 人们不可能在静止的状态下认识和利用规律 (20) 。另有论者认为, 尽管这种分类比较全面, 但规律的存在本无动静之分, 这种分类方式实质上与规律的客观性质相矛盾 (6) 。

4. 构建教育规律立体体系之分类

鉴于现行教育规律分类的混乱局面, 有论者认为, 应以教育规律的外在表现作为教育规律分类的切入点, 并借鉴分类学的要求, 严格按照性质与范围交替主导的步骤, 来建构教育学层次内教育规律的分类学谱系。其步骤为:首先从性质上的不同分出一级类 (性质主导) , 对可再分的一级类再依据各自存在 (作用) 范围的不同分出二级类 (范围主导) , 然后再依据性质的不同将可再分的各二级类分出三级类 (性质主导) 。以此交替下去, 具体到一定层次后, 必定会超出教育学层次而不再成为教育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教育规律一级类的划分可借鉴和运用马克思的方法 (其依据性质的不同从总体上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分为绝对规律和一般规律) , 可分为绝对规律和一般规律两个一级类。绝对规律不可再分, 一般规律存在于教育世界的特定领域、方面或过程。教育规律的二级分类可借用系统论观点, 分为教育本体规律, 以及教育边缘规律 (指教育系统和人类社会其它系统发生本质性联系以及和人类个体生物系统等之间的本质联系) (7) 。

除上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观点外, 还有很多论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规律进行了分类。但这些分类要么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分类方式相似或相关, 要么就是由于缺少明确的分类标准而显得较为随意。

四、教育规律的内容及其表述方式

1. 教育规律的内容

纵观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 教育规律内容的研究似乎成了一个被双重边缘化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初, 由于教育规律的研究刚刚起步, 人们对教育规律内容的论说主要以“关系”为基点,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抽离出一些重要的关系, 并认为这些关系就是教育规律。如教育部理论组总结出的“十大关系” (21) , 还有论者总结出的学校教育的“十大规律” (22) 等。而随着教育规律研究的逐渐深入, 对教育规律内容的研究并未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以及研究方法的进一步理解而有所进步。比较一致的观点则是依照“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而引申得出的两条教育基本规律, 即“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以及我们现如今在一些教育学著作里可见到, 为其他论者所补充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优先发展”等来论述教育规律。

此外, 有些论者指出, 教育规律是不可穷尽的 (23) , 依照数学集合论的概念, 它是无限集合, 是不可数、不可列的。因此, 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应通过有限的层次、方面、方式揭示无限的教育规律。正确的方法是提出几条教育基本规律 (或教育母规律) , 而不是试图列出所有的教育规律并弄清它们的层次和体系 (24) 。这种论调固然没有疑问, 但我们却断不能因为教育规律的复杂性、不可穷尽性而囿于空泛、抽象的言说,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而放弃对“确定性”的寻求一样。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寻求确定性, 对教育命运的真正关怀则是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教育规律的具体内容。

2. 教育规律的表达方式

承认教育规律的客观性通常意味着我们不能从“褒义”上来理解它。有论者指出, 规律所描述的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是事物的实然状态而不是应然状态。因此, 所谓被公认的“两个适应”规律之表述只阐明了一种单向的、积极的关系, 实质上是一种主观愿望、价值判断, 完全忽视了“不适应、不协调”的情况 (25) 。从众多文献来看, 这种单向、积极的表达习惯随处可见, 如人们常说的“不能破坏教育规律”、“要实现教育规律”等等。很显然这与人们对教育规律客观性的理解相矛盾。

那么该如何来表述教育规律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 有论者借用苏联学者M·H·斯卡特金的观点, 认为教育规律应该这样表述:A现象在B条件下得到C的结果。对此, 有论者反驳道, 这种表述作为对规律概念的泛用是可以的, 但在科学研究领域, 泛用往往引起滥用, 如果按此表述, “墙上草随风倒”也可以算是规律了, 但实质上这只是一种现象, 其背后是流体力学规律在起作用 (12) 。另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观点认为, 规律并不唯一地确定出进化的过程, 而是阐明进化过程发展的全部概率, 其重复有效性只能理解为:相似的因素体系, 通过相似的相互作用方式, 可以得到大致相似的结果。因此, “只要———就”, “如果———就”都不可能成为教育规律的表达方式, “如果———可能”也许能够较为审慎地表达教育规律的作用 (14) 。

此外, 还有论者认为, 要克服教育规律表述的不完整性, 应用数学中的函数关系来表述一个事物随另一个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这种分段函数可用x表示一个事物 (因素) , 用f (x) 表示另一个事物 (因素) , 二者之必然联系, 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x的变化, 可以一个区间或模糊集合来表示 (25) 。

应该说, 上述论者所论述的几种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人们把教育规律同教育原则等含有主观应然性的概念相混淆, 毕竟教育规律的科学表达应尽力避免使用诸如“要适应”、“应该”等这样带有明显主观应然性的词语。

五、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在研究早期, 大多数论者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基本上遵循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观, 但这种认识并未转换为实际的行动。正如有论者批判的那样, 在研究过程中, 所谓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均陷入了深深的形式化危机中。对此, 论者借鉴列宁关于事物“多级本质”的相关思想指出, 要想建立一套教育范畴的科学体系, 就必须有一种方法论上的转换, 即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研究教育的多级本质和教育实践的全部历史, 从而把握教育系统的内在结构、揭示教育系统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发展逻辑 (26) 。

而在研究的后期, 有论者从复杂性理论视角出发指出, 对复杂性的教育活动只能以复杂性的研究范式来进行 (27) 。这种范式, 有论者将其概括为:回到教育事件本身, 把教育事件作为探寻教育规律的入口和起点。通过对教育事件的深入研究, 不是去追求所谓哲学式的普遍规律, 而是通过对具体时空中教育事件的研究, 追求“一种情境化的规律” (28) 。这种趋向可能与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由追求“普适性规律”转向探寻“情境化教育意义”, 以及现象学方法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有关。

保温三十年 篇11

“你这是哪里录的?”一位老人问另一位老人。慢跑的我赶上了他们。

“我哪会录? 是我姑娘从网上下好了给我的。” 那位老人随即答道,掩不住的自豪从话音里溢出。我回頭看到答话老人的脸上,露出孩童得到好玩具般的得意与开心。他有一个多么好的女儿,可以想见那女儿在电脑前眼盯屏幕,手移鼠标,为老父细心寻觅,慢慢看听。我的心中也感到暖暖。

去年11月底的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人立在汉阳桥头旁的江水边,解脱衣裤,准备下水游泳。深秋的江风陡然吹到裸露的身上,不禁轻轻地打了个寒战。

岸坡上那十多名冬泳队员已先游完和聊完,正准备移身回返,这时,一位女队员向大伙说了声:“下面还有一个人在游,我们等他一下吧。”那群人停住了脚步,那话音像暖风一样吹到我的身上,深秋的江水没有往日那么凉寒。

三十年前大学毕业分到五十中,一岁半的儿子小嘉也离开在乡镇医院工作的妻子,来到我的身边,由我一人带养。托儿所里还有五六个这般大小的幼儿,他们围坐成半圈,由陈太一人一勺,依次喂饭。

其中一个幼儿,也是一岁多一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正在筹措去上海做手术。幼儿的母亲是位女教师,在托儿所里我和她经常碰面,却无多交谈。

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地点在市青少年宫里的运动场,我在热闹的场地外闲看。广播中教师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时,那位女教师带着一名学生来到我的面前。她看看我,目光清亮,又指了指我脚下的皮鞋说:“ 把你的鞋子和他换一下,跑完了你们再换回。”

她带来的那名学生个子和我一般高,脚上穿着一双新运动鞋。她显然是细心寻觅了一下。我感到意外,也感到心中暖暖。

时间已过三十年,这位女教师的姓名我都已淡忘,但偶然想起这件事,那句话还是依然让我心暖。

冬日的校门外,怀抱保温盒的家长们在料峭的寒风中伫立 ,他们在等候放学的孩子们出来。那高档保温盒的说明书上说能保温六小时饭菜。小巷的日杂店里,老板拍着胸向不放心的老太婆推介:“我这瓶胆可保温二十四小时,不行包换!”

天津港风雨三十年 篇12

“三步跨越”铸就中国北方第一大港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 三次连续性跨越形成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主线。

第一次跨越 (1978-1992) ——百年老港焕发青春

1984年6月10日, 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港口, 天津港率先实行了“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的财政政策, 成为我国港口改革破冰“第一人”。期间, 天津港先后建成全国第一个集装箱专用码头, 率先开展了集装箱大陆桥运输, 合资兴建了我国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 相继实现了煤炭等大宗货类的进出口装卸作业, 吞吐量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千多万吨猛增至近3千万吨。

1986年8月21日, 当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港、了解到这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时, 兴奋地说:“天津港下放两年来,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还是这些人, 地还是这块地, 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 无非是给了你们权,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权。”充分肯定了天津港的工作成绩, 深刻地揭示出改革开放是巨变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跨越 (1992-2002) ——黄金时期积极上市

南巡讲话后,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目标, 新一轮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

面对国际航运业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天津港破除了“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思想桎梏, 提出了建设国际化深水大港的发展思路。将航道水深由5万吨级推向10万吨级, 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完成了对老码头的改造, 在北疆港区新建了大型专业化煤码头和集装箱码头, 用浚深航道的淤泥吹填起了南疆港区, 建设起了南疆港区和南疆散货物流中心, 把南疆港区打造成发展大宗散货接卸和交易的专业化基地。

在此基础上, 天津港积极探索现代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 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 并先后实现了在国内A股市场和香港联交所的上市, 形成了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期间, 天津港吞吐量呈现出以每年千万吨台阶递增的快速发展势头, 2001年突破亿吨, 成为了我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 跻身世界港口20强。

第三次跨越 (2002至今) ——又好又快巩固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 天津港紧紧把握历史机遇, 提出了“实现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 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构想。

这段时间是天津港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一段时期。航道等级由10万吨级迅速提升至25万吨级, 吞吐量用两个三年时间连续跨越了两个亿吨台阶, 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双双超过百亿元, 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东疆保税港区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 进一步巩固了“北方第一大港”的地位。

“七大转变”凸显求实创新

从“匀速前进”到“加速奔跑”, 货物吞吐量跻身世界港口十强。天津港从1952年重新开港到2001年实现亿吨, 整整用了49年。而从2001年至2007年, 突然加速的天津港用了六年时间连续跨越了两个亿吨的台阶。2007年,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在中国北方沿海港口中率先突破3亿吨, 居世界港口第6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10万标准箱, 跨入世界集装箱港口20强。

从“市场开发”到“功能开发”, 辐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港口体制的改革促使天津港必须直面市场, 天津港较早提出了市场开发的理念, 并逐渐形成了以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为“四大支柱”的货源结构。近年来又以“建设国际资源配置枢纽”为目标, 走出了一条以功能开发带动市场开发的新路。目前天津港70%以上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区, 港口对城市地位的提升作用和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得到了明显增强。

从“资本积累”到“市场融资”, 资本规模不断壮大。在我国外贸事业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 仅靠“以收抵支、以港养港”的政策性资金, 难以满足市场对港口提出的超常规发展新要求。因此, 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下, 天津港先后通过从世界银行贷款、在国际、国内两个资本市场融资、成立首家港口财务公司等方式, 打通多种融资渠道, 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由“九五”时期的年均7亿元, 到“十五”时期的年均26亿元, 再到目前的年均超过百亿元。

从“浅水浅用”到“深水大港”, 实践循环发展模式。天津港曾经受到了“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观念的束缚。从上世纪末期开始, 天津港在大量的科研以及对国际航运业走势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通过持续的深水化建设, 使航道等级达到25万吨级, 成为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 能够接待任何进入渤海湾的船舶。同时, 天津港用淤泥进行吹填造陆, 既避免了淤泥对海洋的污染, 又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从“建设推着规划走”到“超前规划合理布局”, 规划和产业布局走出新路。三十年来, 天津港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逐步形成了北疆、南疆、东疆、临港产业区四大港区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除此之外, 提出要形成以港口装卸业、国际物流业、港口地产业、港口综合服务业为四大产业的产业布局。这将使天津港形成多增长点支撑、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 同时也将为滨海新区及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自发自生”到“自动自觉”, 企业文化建设全国叫响。过去的三十年, 天津港“老码头”文化的积淀与升华, 给世人留下了深刻记忆。自2002年, 天津港在整合提炼传统文化基础上, 率先在全国港口行业中系统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形成了以学校观、军队观、家庭观为“三大目标”, 以发展、人本、卓越、和谐为“企业哲学”和以“发展港口、成就个人”为核心理念的三足两耳鼎文化体系, 特色企业文化品牌正在形成。

从“注重自身效益”到“关注社会责任”, 品牌形象有口皆碑。天津港用时10年、投资100亿完成了“北煤南移”工程, 有效治理了煤尘污染;推进“节能减排”, 坚决淘汰老旧设备设施, 降低综合能源单耗;创造就业岗位, 做到“无过失不下岗”, 使员工待遇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通过向灾区和SOS儿童村捐款、举办答谢音乐会、成立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会等行动回馈社会。

天津港的现在与未来

“十一五”时期, 天津港将投资450亿元, 重点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近20个集装箱泊位、南疆散货物流中心和北疆集装箱物流中心、东疆保税港区等工程。预计到2010年,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将突破4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0万标准箱, 每月集装箱航班超过700班, 港口等级达到30万吨级, 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 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 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 环渤海最大的综合性港口。

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港区现有水陆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 陆域面积60平方公里, 规划到2010年达到100平方公里。目前, 2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港, 3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

正在建设中的东疆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其中10平方公里将建成中国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规划建设中的临港产业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将成为以发展重装备制造为主的天津港的另一个功能区。

天津港已经建成的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站式”航运服务中心和电子口岸。

【三十年磨一剑】推荐阅读:

上一篇:孕中期的饮食营养下一篇:加班政策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