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利用的景观化应用

2024-08-25

雨水利用的景观化应用(精选7篇)

雨水利用的景观化应用 篇1

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整个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中, 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正逐步显现和积累, 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设合理可持续的水环境, 构建良性的水生态循环成为城市环境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在上海进入“后世博时代”, 国内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愿景下, 对于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将雨水资源化, 并结合地区特点, 解决城市内部的防洪, 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本文针对在长三角气候条件下的雨水及景观水体的设计过程的实际案例, 进行总结和反思, 提出在生态理念下, 合理利用雨水并资源化, 同时解决小区域开发情况下, 景观自然水系的生态处理与雨水处理系统合并, 形成低碳环境下的完整生态水景观环境。

目前国内建筑给排水专业较少人关注可持续城市及绿色建筑研究, 缺乏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措施, 在建筑给排水和景观以及生态修复相交叉的学科, 常由于专业跨界的原因, 对系统设计和运营不能贯穿始终。在此结合本设计案例进行总结, 以供雨水收集利用暨景观水体处理类似项目借鉴。

2 项目概况

该项目地处江苏常州一工业园区, 约为30 000m2围合式的办公空间, 作为化工业领导者, 十分注重保护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该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办公楼响应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拓展空间。

根据建筑设计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出生态水系统的解决方案。

3 微型生态滤床技术介绍

3.1 微型生态滤床

微生态滤床是利用植物-基质-微生物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 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 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 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促进绿色植物生长, 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原水在流经该系统时, 各种污染物在微生物转化、细菌分解、氧化、还原、吸收、挥发、蒸腾和沉淀等多重作用下发生分离或转化。

微生态滤床系统作为系统设计, 主要设计参数有:滤床基质原料的配选、孔隙率、水力停留时间、表面有机负荷、表面水力负荷、处理单元长宽及其比例、进出水构筑物、隔板装置和防渗材料、景观水生植物配置、水体循环净化周期等。针对各关键参数建立反应器模型, 将进入到微生态滤床的污染物降解和分解, 最终转化为营养原料被植物吸收和转移。

3.2 技术特点

微生态滤床按照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潜流生态滤床和垂直潜流生态滤床, 其中水平潜流生态滤床的水力负荷、污染负荷大, 能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协同作用, 对BOD5、CODCr、SS、细菌和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 卫生条件较好, 占地小, 处理效果较好, 但是控制相对复杂。垂直潜流生态滤床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床体, 其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生态滤床, 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 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介质选择不当会造成堵塞[3,4]。

对于雨水暨景观水处理领域, 水系属于污染水系, 且滤床堵塞可能性较小, 容易实现无人值守控制, 易于日常管理, 与周边景观配合度高, 并具有明显的脱氮和除磷效果, 成为此类水系生态处理的首选工艺[5]。

4 处理方案的对比

与循环过滤法、曝气法相比较, 微型生态滤床系统呈现出不少优势, 如表1所示。

5 工艺流程简介

微生态滤床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设计说明:采用微生态滤床设计流程, 屋面雨水和地面洁净雨水直接流入人工景观湖体, 采用湖体的15cm超高部分作为雨水的贮存容积, 用微生态滤床生态处理法对日常水体进行维护, 将雨水处理和回用以及景观水体处理综合考虑, 设计水系循环处理周期。同常规工艺相比, 该系统由于微生态滤中中微生物项的作用, 构成整个水系的生态完整性特征, 属于典型的生态治理范畴, 其中无投药工艺, 对景观湖中的观赏鱼类、微生物等的保护形成长效效应, 将绿色建筑中的水系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微生态滤床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

微生态滤床剖面图如图3所示。

工艺流程说明:由雨水贮水池同景观水池合建后, 经循环泵取水至微生态滤床, 处理后从循环始端注入景观湖里。水体产生一个周期性强制性循环, 在此过程中微生态滤床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富营养物质以防止水系变质。滤床系统在自控系统下自动运行, 实现无人值守。处理后的出水可以常年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三类水以上水质。

水质化验报告如下:

1) 监测目的

了解水质情况。

2) 监测信息

样品类型:污水。

分析日期:2013年6月~2014年9月 (每个季度1次) 。

3) 监测结果 (见表2) 。

4) 监测方法及仪器如表3所示[6]。

从该微生态滤床出水水质长期持续监测分析得出, 该中水水质指标完全可以满足该办公楼屋顶绿化灌溉用水要求。开发和利用该类中水用于绿化灌溉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该项目微生态滤床出水流入景观湖, 经湖里的绿化提升泵直接提升至屋面, 供屋顶绿化灌溉使用。

同时, 对该屋顶景观植物进行了约1年多的观察监测, 总体来说该植物生长良好。所观察到的屋顶景观植物外观形态良好, 叶色正常, 长势较好, 与同一区域的自来水灌溉的植物相比, 基本一致, 未见有生长异常现象。

作为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方法, 用中水代替饮用水灌溉绿地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量应用。我国许多城市也已经使用或者正在计划使用中水灌溉小区、街道、公园里的绿地及树木。对于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有重要意义, 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为该类中水在绿地灌溉的研究及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6 项目运行维护费用

日常运行成本:根据其水量为500m3计算, 夏天每5d一个循环周期, 每天运行4h, 则流量为25m3/h, 据此可选择泵的型号为WQ25-15-2.2, 每天提升景观水用电2.2k W×4h=8.8k W·h, 电费以0.60元/k W·h计算, 则每天费用为:8.8k W·h/d×0.60元/k W·h=5.28元/d。冬天每天运行2h, 运行费用是夏天的一半为2.64元/d。

7 小结

微生态滤床的构建, 从开始进入环境系统, 作为水体净化处理系统的模块, 最终成为和谐环境的一个基础构件存在, 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而自身的进化和处理机能则日益稳定和强大, 对环境负荷变化的冲击具有更高的调节能力, 消除小区域水环境问题和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意义。在本次设计过程中, 原则上尽量利用现状的设施, 同景观设计理念完美结合, 创造绿色生态系统完整的健康住区, 并将非自来水水源使用比率最大化, 达到节水和节能的要求。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在还原一个自然生态体系的同时, 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绿色住区, 将引领房地产项目的潮流,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 将生态化、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尽量减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和过渡开采, 对雨水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利用的生态技术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任伯枳, 熊正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中国水利, 2000 (8) :38-40.

[3]杨永坤, 李开明, 胡和平, 等.复合生态滤床和光催化技术在景观法理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 (6) :63-66.

[4]黄德峰.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7.

[5]张军, 周期, 等.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机理[J].生态环境, 2004, 13 (1) :98-101.

[6]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分析监测办法 (第4版) [Z].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雨水利用的景观化应用 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雨水收集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使得水资源较为紧缺,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运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1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用水现状

1.1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紧缺的表现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逐渐增多,但我国水资源有限,使得一些园林景观中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绿化工程的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建有喷泉、鱼池等园林用水景观,由于水资源缺乏,使其处于干涸状态,使这些景观失去了原本的观赏价值[1],进而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的园林绿化带苗木得不到灌溉,使得一些苗木干枯而死,给园林工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也导致园林景观生态防护能力逐渐降低,不利于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1.2城市园林景观中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有的园林工程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使得城市自然水系数量逐渐减少,河流水系可利用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导致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很多设计师为了方便取水,使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景观设计用水,不但使城市自来水越来越紧缺,还对优质自来水造成浪费。大多数景观对于水资源要求较低,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二次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2]。但由于设计理念不合理,使得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度不够,影响了城市园林的发展。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水资源维持植物的生长,园林景观范围越大,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供给,从而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园林景观中植物传统的灌溉方式是对植物进行直接喷洒,所使用的水大多都是自来水,不仅会增加园林景观的成本,还会对自来水造成浪费。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植物通过雨水就能健康生长,并且雨水中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会使植物更好地生长。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雨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法

3.1构筑蓄水系统

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常常会考虑修建人工湖泊供人们观赏,这种人工水系景观不但能够达到观赏效果,还能成为雨水收集引流的渠道。以北京植物园为例,设计师在植物园中设计了3个人工湖泊,使人们在游览植物园能够观赏,还能把附近地区降落的雨水集中收集到人工湖泊中[3],使得人工湖泊水资源较为充足,能够为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减少由于植物水资源不足,导致植物枯死的情况发生。当城市园林景观的可利用面积不够时,相关人员可以把蓄水池建在地下,通过引流的方式对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确保植物健康生长,从而达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

3.2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

土壤具有蓄水池的功效,能够减少水分流失,尤其是植有绿化作物的土层中,具有较强的自然雨水收集储蓄效果。当雨水渗透到土层中,相关人员可以在地下修建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还能收集屋檐流下的雨水并通过管道引流,最后引入到园林景观植物中进行灌溉,增强土层中植物的储存水量。渗透到植物中的雨水还能对植物根茎进行过滤,减少多余的杂质成分,从而使地下蓄水池更加纯净[4]。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加大人工修建河道的弯度,减少雨水冲刷土层的速度,减少雨水流失,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3.3建造漏水型园林景观

我国南方地区有充足的雨水资源,如果缺少对雨水的合理利用,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型城市园林景观,让雨水流到地下水系中,存储雨水,从而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灌溉。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槽的引流水道,把水道与蓄水池相连接,这样会使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地下水系中,另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园林景观的蓄水池中。不但能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还能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使用,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城市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标志,其中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不但能够减少对自来水的浪费,还能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使城市园林景观植物有充足的水资源,从而实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硕.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姬晓敏.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

3袁璐.城市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的植物景观设计探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浅谈雨水设施景观化设计 篇3

关键词:雨水设施,景观化,设计

随着水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 雨水景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与此同时相应的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 常见的雨水处理设施毫无美感和设计感的出现在我们视线中。

1 雨水处理景观化概念

雨水处理景观化是指在满足景观设计各项生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把雨水收纳、传输、存储等一系列功能设施的可视性和艺术性加入到设计考虑范围内。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不忽视视觉处理艺术化的重要性。景观化雨水处理设施可应用于绿色屋顶、天然池塘、湿地和称为洼地的生物滞留池等。同时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透水铺装、水渠、蓄水池等硬质景观设施在工业及商业区的景观设计中。

2 雨水设施景观化设计的重要性

雨水设施不可避免的大量存在于当今城市景观设计中, 这就迫使当代景观设计师不得不去进一步思索及探讨雨水处理设施的美观问题。笔者认为一个完善的雨水处理设施设计不仅要满足其功能价值、生态价值, 同时也应满足文化和审美需求。

3 雨水处理景观化设计指导原则

应用于面积不同的场地, 雨水设施景观化的表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在设计过程中, 应根据具体场地条件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景观设施, 因地制宜, 在保正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 尽量营造出一个丰富多样、有文化内涵又有趣的令人舒适的景观环境。

在设计中注重雨水的收集、传导、利用, 并将三者有机结合, 是确保雨水设施景观化功能性和生态性不受影响的前提。除此之外, 不同场地有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及其相应不同的功能需求, 雨水设施景观化处理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场地特性, 将维护当地景观独特性放在设计首要考虑位置, 尊重景观设计的生态性。较之完全推翻重建的处理方法, 雨水设施景观化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当地地域性生态特征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化降雨管理以及在雨水资源利用中运用美学观点和合理的艺术化处理手法, 更好地增强当地地方性生态特色, 让设计更有价值和含金量。因此, 在进行景观化雨水处理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 因地制宜

景观化雨水处理设计必须从场地实际状况出发, 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环境等原有自然因素, 针对不同生态特征进行设计。除了有针对性的考虑生态环境和功能的需求, 还应结合当地现存景观的场地特殊性, 并将地域性文化作为主要设计要素列入设计范畴, 在尊重场所特征和场所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设计。

3.2 确保安全

一个合格的景观化雨水处理设计同其他景观设计一样, 应确保设计的安全性, 使危险因素易于被识别, 设计前应考虑到场地位置特点和雨水控制设施的设计, 以确保它们形成一个安全、整体的景观系统, 充分考虑场地的限制条件, 包括禁止游客进入区域的游览限制和临近深水区的安全问题。具体措施可在需要的位置设立设施、屏障等来限定区域, 例如栏杆或灌木丛等, 或设计相应导视系统和警示标志。同时为保证视觉连贯性以及安全出入的考虑, 设计中应釆用较缓的坡度。

3.3 易于维护

为避免因使用不善或后期养护困难等原因而造成景观设施瘫疾并且不易维修的情况。应采用符合当地地貌特征的植物材料作为设计要素, 减少人造景观的设计和应用。在设计植物配置时尽可能选用适应场地气候环境、易于维护的植物, 同时兼顾植物多样性。

3.4 保证品质

融入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外观设计是雨水处理景观化品质保证的前提。同时对设计材料材质的选用也需要求品质, 坚固耐用且对原有环境影响较小的材料是设计首选。同时为提升景观品质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考量, 设计中植物的配置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又一重要设计元素。但必须注意的是, 虽然雨水处理景观化可以提高环境质量, 但其首要目的是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加以利用, 这就要求在选择设计材料时注意材质的特殊属性, 即是否适用于雨水景观的设计。

4 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景观化雨水处理的概念, 深入分析其发展的必然性及重要价值, 且探讨了雨水处理景观化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为景观化处理雨水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景观化处理雨水不仅会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作用, 且它本身的功能运作构成了一系列拥有美丽外观的雨水处理设施, 在这个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城市环境系统中, 设计师应将物质元素与人文元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着重考虑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同时, 不忽略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的融入, 在现有基础上改进雨水景观设计方法, 创造出能够迎合整个场地设计风格和需求, 且融入了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英) 奈杰尔·邓尼特, (英) 安迪·克莱登著, 周湛曦.孔晓强译.雨水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6) .

雨水利用的景观化应用 篇4

有许多带有水景的建筑小区在总平面上和效果图上的水景景观与建成后的实际景观有着较大的差异, 受到一次性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的限制, 许多住宅及公共建筑的水景成了建成后小区的缺陷。实际上, 水景景观如果没有好的水质作为支撑, 则根本无法实现其造景的功能, 那么, 维护一个好的景观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在苏南和上海地区, 每年的5—10月, 是水中藻类易于暴发的季节, 而景观用水在无其它污染源的前提下, 对水质维持的最大障碍就是藻类的滋生和暴发。实际监测表明, 在7月份露天, 某住宅小区的2 000 m2景观水池充入自来水后, 仅仅过了7天, 除水质发绿以外, 许多藻类已浮于水面。在无处理装置的前提下, 景观水池中藻类的出现时间为5~15天, 不多于20天。如果按换水周期为12天计算, 则夏季 (特指5—10月合计183天) 需水量为:

2 000 m2×0.6 m (设计水深) /12×183天=18 300 m3

蒸发耗水量:2 000 m2×0.015 m (多次实测值) ×183=5 490 m3

二者合计:18 300 m3+5 490 m3=23 790 m3

按民用水价2.5元/m3计, 则需费用:

23 790×2.50元/m3=59 475元

该小区物管费均价为1.2元/m2·月, 6个月物管收入总计为125 000.0 m2×1.20元/m2·月×6=900 000.0元

由此算得, 仅水景池的水费就占物管费的6.6%, 这还没考虑按用途计费的水价影响因素, 未考虑不许使用自来水作为景观用水的政策性问题, 未计入其中的人工费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 造成实际景观与效果图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行维护费用的昂贵, 如何能够既满足建筑景观的要求, 又能让居民付出较少的代价呢?江南地区, 俗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是在我国版图上水量充沛的地区之一, 尤其苏南和上海地区地处长江之滨, 具有良好的、富足的水源, 目前并不存在远距离调水造成的水价昂贵, 也没有限量供应。但是, 除居民生活必须的用水量之外, 包括绿化用水、景观用水、洗车、浇洒道路等, 在运行费用上已经成为居民的经济负担。因此, 开发再生水源用于非直接的生活用水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研究再生水的利用工艺、运行维护的技术路线对缺水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居住小区雨水利用的可行性

2.1 雨水利用的优势

(1) 雨水是优质水源:雨水作为再生水的水源符合“3C认证”要求。所谓的“3C认证”是国家认监委对涉及人类健康安全、环境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产品实行统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即“中国产品强制认证”制度 (英文缩写3C, 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 。

(2) 雨水易于收集:与建筑中水相比, 雨水的收集并不需要增加集水管道的投资。一般情况下, 建筑中水的水源有3种, 即:优质杂排水、杂排水、生活排水。不论选择哪种生活排水作为中水水源, 都要求增设一个中水收集管道系统。在进行居住小区室外管线综合设计时, 小区道路下应敷设不少于八种地下管线: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煤气管、供电电缆、通讯电缆、有线电视、路灯, 尚未包括宽带、小区智能化等内部管线。因此, 增设中水收集管线将占用地下空间的管位。雨水收集系统完全利用原有的雨水排水管道, 在雨水排水管的末端设置雨水调蓄构筑物即可。

(3) 处理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廉:雨水的水质受地面污染程度、地面与屋面材料、降雨量、降雨历时、大气质量等多方面的影响。据资料介绍[1], 初期雨水中CODcr可达1 000左右, 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微生物指标较低, 初期雨水排放过后, 雨水的主要水质指标CODcr仅有50~100 mg/L, 适宜于物化为主的处理工艺。因此, 如果能够解决弃用初期雨水问题, 利用投资不大、运行维护费用低廉的处理工艺, 即可获得优质的再生水。经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指标远远好于“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可广泛地用于绿化、景观、洗车、浇洒道路、冲厕等。

2.2 居住区规模及景观用水量估算

用雨水作为景观用水的水源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雨水量, 而耗水量的大小取决于水景的规模。笔者根据已投入使用的某小区雨水利用工程实例分析, 雨水主要来源于屋面、路面以及水景水面本身。在目前小区建筑规划中, 屋面与路面面积之和约占用地面积的40%左右。如果该地区平均降雨量每年在1 000 mm左右, 按景观用水耗水量最大的时段计算用水量, 则用地面积为75 000 m2的居住区内, 利用的雨水量可提供2 000 m2水面的补充水, 约占用地面积的2.7%。以相同的方法进行另外2个住宅小区的可利用雨水量计算, 结果是分别可提供占用地面积约为3.1%和3.5%的水景水面的补充水量。因此, 可以粗略估计占用地面积不大于3%的水景水面可以利用雨水量作为补充水源。上述估算百分数适用于溪流、水面一类的水景景观, 如果配有数量不多的小型喷泉也可作为参考值。

2.3 雨水的汇集半径

一般来说, 雨水的收集过程为屋面→水落管→雨水井→雨水管道→调节池;或者路面→雨水口→雨水管道→调节池。不论雨水来自于屋面或路面, 进入雨水管道后, 均以重力流汇入调节池。在居住小区内, 常用的雨水管直径在300~800之间, 按敷设坡度为0.002计算, 在管长L=750 m时, 坡降为1.5 m, 因为道路下雨水管的起点管顶覆土深度≥0.7 m, 管顶平接则500 m管道的末端为2.8 m (按起点管径300, 终点管径600计算) , 即:调节池进口水面为室外地坪下2.8 m, 如果调节池有效水深为2.0 m, 则池底已深达4.8 m, 对于地下构筑物而言, 这样的深度已经使构筑物本身在施工和维护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了, 因此, 笔者以为, 在地势平坦的居住小区内雨水收集范围以半径为750 m左右为宜。

2.4 景观水池的水深

在进行雨水利用工程工艺设计时, 景观水面的水深问题常常是由建筑和工艺设计者之间协商解决。从建筑设计角度看, 景观水池的使用功能是观赏, 如果水面较大、水深过浅, 则缺乏厚重感, 会有一种一览无余的缺憾;如果水深过大、尤其在居住区内, 往往使人觉得不安全。从工艺设计角度看, 水深过浅, 日照直射至池底, 夏季容易滋生藻类, 所以, 倾向于水深大些, 以使水体表面和底部产生温差, 利于培养纵向生态环境。根据笔者的设计和实践经验, 景观水池的池深以0.6 m至1.4 m为宜, 岸边浅一些, 中心深一些, 既考虑了一定的蓄水量, 又可兼顾安全的问题 (参考儿童戏水池的限深) , 而水位在0.6 m和1.4 m之间波动也被建筑师所接受。

3 雨水的收集与调蓄

3.1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 配水和回水管道的布置:

如前所述, 雨水的收集系统可以直接利用小区雨水管道, 不必单独敷设回用雨水的收集管道。一般而言, 由雨水水落管收集屋面雨水, 雨水口收集路面和绿地雨水。前者要求屋面防水材料为非沥青防水屋面, 以避免造成雨水水质的污染, 较多选用模压水泥彩瓦敷面的坡屋顶结构, 天沟和水落管采用UPVC塑料管材;后者要求路两侧雨水口采用水篦, 以拦截大块杂质, 保持管道通畅。在进入处理系统之前, 设置格栅, 并设有一套溢流和超越管道, 以避免暴雨期间雨水的漫溢。

景观用水采用循环处理的方式。配合水面的景观设计, 在一端设置入水口;在另一端、设置回水口。在回水总管末端设不锈钢格栅。格栅不宜过大, 以易于清理。格栅后设置一个总阀门, 用来控制和调节水面的水位高度。大型水面进、出水部分应注意尽可能地避免死水区, 适当地设置多处进水和回水口。小溪水的回流也可考虑对小溪结构本身的利用, 设置模拟大自然净水过程的滤槽, 在满足自流回水的坡降要求的前提下, 可使小溪回水水质大大改善, 减轻处理系统的污染物负荷。

(2) 阳台洗衣机排水和初期雨水的弃水:

小区建成后, 有些居民将洗衣机设置在阳台上, 并将洗衣排水通过水落管接入室外雨水系统。洗衣排水中, NH3-N、TP的含量较高, 如果进入雨水处理系统, 必将造成水中NH3-N、TP指标增大, 极不利于景观水的水质维护。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舍弃洗衣排水, 并兼顾排除初期雨水, 建议阳台排水管道出口接入小区污水管道系统。

3.2 雨水的调蓄容积

一般情况下, 雨水的调蓄主要采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水池的方式。鉴于雨水水源补给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所以, 不论水池建多大, 都无法贮存所有的降水。因此, 结合景观水池的溢流容积贮存调蓄雨水可能是较好的贮水方式。如果景观水面面积有2 000 m2, 水深允许在0.4~1.6之间波动, 二者之间有0.8 m的贮水空间, 贮水容积有1 600 m3, 利用溢流水位空间作为主要调节构筑物, 极大地降低了工程造价, 同时, 减少了占地空间。

总之, 雨水是优质水源, 具有易于收集、处理费用低廉等优点, 雨水利用的关键在于解决雨水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利用景观水的溢流空间作为雨水的调蓄容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景观用水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环境温度、日照和水中的营养物。藻类的滋生和蔓延使景观水中的CODcr、SS增加, DO降低, 并且会产生不良气味。实践表明, 在雨水较丰沛的地区利用处理过的雨水作为景观用水的补充水源是切实可行的。在进行景观维护的过程中, 选择栽种有利于水质净化的土族植物 (如蒲草、芦苇、水葱、扁担草等) 和水生动物 (如:鲢鱼、锦鲤、河蚌、螺蛳等) , 并适时地进行收割或捕捞, 以降低水中氮、磷含量, 营造一个良好的类似于湿地的纵向生态环境。实践表明, 利用雨水作为景观水水源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雨水利用的景观化应用 篇5

早在几十年前,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对于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关于雨水收集利用的技术成果。就我国城市的雨水管理现状而言, 技术比较落后, 缺乏系统性雨水利用率低, 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1]。

在居住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减少路面径流, 同时加大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将居住区建设和城市内涝调控, 地下水位调蓄等问题相联系, 则更需要长远的视角和意识。

而居住区中雨水利用空间较大, 利用形式丰富, 景观效益强, 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回收。所以实现居住区中雨水的利用和回收是城市雨水管理重要的一部分。

2 相关案例分析

2.1 天津市融创中央学府

(1) 项目概况。融创中央学府项目总占地26.5 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约为60 万平方米, 项目分三期进行, 整体绿化率达40%。其中, 项目一期包括两大主题公园, 将水体景观和园林设计完美融合, 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主要景观元素, 结合完善的排水体系, 形成了一处兼具景观与生态的居住区绿地。

(2) 景观塑造。小区的道路系统与排水系统并行, 多在道路边侧以蓝色卵石遮挡明沟水道, 形成连续的景观条带, 通过明沟水道收集净化雨水, 作为水景的主要补充用水。整个小区的绿地中央有一方形中心下凹草坪, 使雨水被绿地消解, 并对雨水进行生物过滤。

(3) 雨洪管理。伴随小区道路的成体系的雨水明沟系统将雨水收集到一起, 并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中心草坪净化、吸收雨水, 达到减少地表径流的生态性目的。

3 雨水综合利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3.1 影响雨水综合利用的因素

雨水综合利用的程度并不是可以简单和单一衡量的, 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降雨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一般有平均时段降雨强度与瞬时降雨强度之分。降雨持续时间和降雨强度直接决定了降雨量总量, 也是雨水综合利用实施基础。

(2) 下垫面的形式。雨水落入地面后, 有三种活动形式, 即蒸发、下渗和地表径流。其中后两者与下垫面的形式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土壤主要为棕壤或褐色土, 质地细腻, 田间持水量高, 吸水和供水能力较强。雨水下渗入土壤后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 有利于植被生长, 使雨水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天然地表不断被硬化地面所取代。因此, 选择生态效益良好的硬化地面铺装是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透水铺装是一种新型的铺装形式, 使雨水就地下渗, 消除地表径流[2]。

在居住区中, 除居住区附属绿地外, 其他用地表面多为硬质铺装, 若能很好地利用合适的铺装, 并与自然土壤的性质相结合, 使雨水充分渗入土壤, 得到有效利用。

(3) 植物种植和径流情况。减少地表径流是有效的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率的方式之一, 而植被可以直接对地表径流造成影响, 主要表现在阻滞地表径流、延长入渗时间、影响水量的再分配等。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地表径流, 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河流水文状况及减轻洪涝灾害等作用。

世华龙樾小区位于北京地区, 适宜栽植的主要植物如表1:

(4) 景观水体的蓄水能力。当雨水下落到地面而不能被马上利用时, 往往被储存在具有蓄水功能的景观形式中。这些景观水体长久储存雨水, 减少蒸发的能力越强, 在需要时能被利用雨水就越多。居住区景观水体的设计, 应采取相关技术手段, 提高景观水体蓄水能力。

(5) 地下设施和建筑收集雨水。除地表的景观水体外, 在收集雨水和储存雨水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建筑和地下设施。地下设施如渗透井、渗透管沟等可以让雨水积蓄在地下, 以备使用。利用建筑帮助收集雨水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就本文来讲, 居住区在内部建筑建设中, 小区建筑密度增大, 建筑屋顶产生的汇水面积相当可观, 且雨水水质较好, 利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应结合相关技术对屋顶雨水加以收集和利用, 如: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

3.2 结合居住区的综合利用雨水方法

(1) 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的一般形式为屋顶花园, 由于现阶段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且屋面雨水收集量集中, 水资源保持较好, 无需处理或只需要简单处理即可达到中水处理的标准, 因此应用日益广泛[3]。

雨水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收集、雨水净化以及雨水储存系统。

雨水收集必须包含集水面, 输水管, 以及蓄水池。若设置屋顶花园, 则集水面为植物浅层。在建设集水面时一般需要有2% ~ 10% 的坡度, 以便于排水。雨水流入屋顶花园的植物浅层后渗透到排水层, 若屋顶花园设置有道路或其他硬质铺装则向两侧渗入绿地或形成地表径流就近流入排水渠, 再由输水管汇流至地下的排水层。

雨水净化主要包括植物净化与设施净化, 当雨水流入屋顶的植物浅沟时, 通过砾石层和植物先进行一级过滤, 之后在输水管的入水口处设置过滤网以及过滤器等用于去除雨水中的残叶和碎屑等物质。

雨水储存可繁可简, 一般来讲只需在房前屋后挖一个较大的水池, 上部盖板并留口, 并覆盖绿化即完成了一个简单的蓄水池。另外也可结合地下车库, 地下储藏室等设置。此外, 景观用水同样可用于蓄水池的作用, 应充分发挥景观功效。若条件有限, 也可使用地面储雨容器来收集屋顶雨水如桶或罐等。

(2) 景观水体对水体的储蓄与净化。水体的储存与净化最后都需要在调节池内完成。但由于建造成本问题, 地下雨水处理设备池体积不会太大, 所以应充分利用景观储存雨水, 如景观水池, 水景湖等。经输水管流入调节池的雨水, 经过潜水泵的提升再进入沉砂池, 去除那些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之后再进入曝气粗滤池, 由精细的过滤设备完成最后的过滤过程, 然后再将处理后的水输入景观水池或景观湖中, 若条件允许如有大片水面可在景观水体中种植植物如芦苇等再进行一层过滤[4]。

(3) 道路的疏导与下渗。在进行道路设计时, 最需要考虑的既是道路径流的汇集以及道路的铺装形式。道路可横纵方向均留有一定坡度, 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收集雨水, 雨水口收集的雨水又可经过输水管流入蓄水池, 再经过过滤后用做景观用水或其他生活用水。且成本低廉, 宜于实现。

道路铺装可分为透水铺装与不透水铺装, 在小区中, 人行道与车行道应尽量使用透水铺装来避免暴雨淤积造成灾害, 促进雨水下渗。一般的透水性铺装包括透水性地砖, 嵌草铺装, 碎石铺装, 卵石铺装等透水性高的形式相结合, 采用景观塑造手段丰富其景观效果。

(4) 低势绿地。地势绿地可以设置两种类型, 一种为雨水景观沟, 通常设置在道路或广场用于排水的景观凹槽中, 并在其中种植各种植物, 雨水可从切口处流入每个种植池内。在处理蓄积雨水的同时, 营造出了优美的景观。多个景观沟即可满足处理场地内的所有径流, 减轻了居住区内雨水处理的压力。另外雨水花园也是一种典型的低势绿地蓄积处理雨水的方式。雨水花园主要由蓄水层, 覆盖层, 植被及种植土层, 人工填料层, 砾石层等五部分组成, 作为一种生物滞留设施, 具有造价低, 运营简单, 自然美观, 且与景观完美结合等优点, 有效地消减了径流量, 减少淤积并减少了污染排放总量, 保护了水体。这种模式可尝试在居住区内进行充分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蒙小英, 张红卫, 孟磻磊.雨水基础设施的景观化与造景系统[J].中国园林, 2009, (11) :33.

[2]车武, 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陈娟, 叶闽, 杨国胜.绿色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研究[J].住宅科技, 2004, (10) :44-46.

雨水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篇6

景观作为一种能行使功能的载体, 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调节气候、缓和极端气温及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外, 通过应用景观的手段对雨水进行收集、循环与利用, 不仅可以很好地起到干旱与洪涝的调节作用、维持地上和地下水的平衡, 同时还能够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

一、利用雨水的循环规律打造流动水体景观

在利用雨水打造城市水体景观时, 要充分利用水体循环的自然规律, 利用雨水循环的自然排水系统, 规划场地时首先要考虑不破坏雨水渗流的自然条件, 建设项目应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融, 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尽快达到新的生态平衡。

雨水循环的关键因素在于确保雨水渗透畅通, 为了充分利用雨水循环在流动水体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采用各种渗透设施和渗透技术, 通过在城市植绿地、铺设嵌草砖等做成渗透地面, 还可以修建渗透管沟、渗水井。排水体系中的景观规划, 要注意充分利用亲水的优越性, 尽量靠近水源, 首先选择低洼潮湿的地点为开挖水面, 使水流尽量小角度斜穿等高线, 缓缓地向低处流动。

在面积较大的雨水汇集范围内, 合理利用临近水域的地块, 将其开发成滨水公园、水上游乐园等, 还可在社区、公建配套区内, 凭借雨水循环的自然优势, 增加土地的生态价值和滨水环境的文化氛围。在雨水水体景观规划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水的上游及下游的情况, 在一些散落局部低洼处, 尽可能使其保持现状, 塑造成生动的水景, 导入外来水源包括再生水更新水系, 让源头活水潺潺而来。

水体主要有喷水、跌水、流水、池水这4种形态, 城市景观的设计者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 利用循环中的雨水打造有新意、有价值的城市景观。在景观规划过程中, 如果能将光、声音与流动水有机结合起来, 便能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水体自身的循环系统营造城市水体景观, 将人工建造的环境和自然的水体融为一体, 既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性, 又把握了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 可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二、建设屋顶雨水收集系统营造三维水体景观

在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 建设屋面雨水的蓄积和利用是解决城市绿化用水、打造水体景观的重要手段。屋面雨水收集主要包括屋面雨水汇集系统和屋顶绿化系统。屋面雨水汇集系统是将屋顶作为集雨面, 通过汇集—输水—净水—储存等多种渠道利用雨水, 根据城市降雨量等特点, 可分为单体建筑物分散式系统和建筑群集中式系统。如果雨季较为固定, 建议以建筑群为单元, 采用独立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这样既解决了雨水会加大中水系统水量平衡的难题, 又缓解了为增加调蓄设备造成的经济上的浪费。

屋顶绿化可以改变建筑环境景观、降低热岛效应、改善建筑的小气候环境、也可降低屋面径流系数、有效地削减雨水流失量。

城市景观如能充分利用流体的动感效应, 就可以为静态的建设物增添许多活力与情趣。三维水体景观是指利用水体的流动性建造出的可在多个视角产生冲击力的装饰性水景观。通常, 一些宾馆、大型购物场所等公建设施的屋面面积往往比较大, 雨水的汇集量比较多, 因此, 在这些建筑物的大堂里可设置像瀑布、水帘等三维水体景观, 充分利用屋面雨水及屋面到大堂的落差高度, 经过化学净化处理, 配合假山、雕塑等, 合理设置一些多种流动路径、多种表现形式的水体景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在大型娱乐场所的屋面修建大型的水上乐园, 高价引进雨水净化设备, 通过人工和自然两种方式净化积蓄的雨水, 同时采用吸热透明玻璃木屋面, 利用太阳能技术对水体和室温进行温度控制, 这样做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而且解决了长期困扰经营者的热能源问题, 其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引进净水设备的成本。

三、结合城市雨水特点营造亲水住宅的水体景观

中国人择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傍水, 无论从生态学还是从心理学来看, 水与绿色植物、雕塑作品有机融合, 住宅小区便有了回归自然的感觉。

但事实是, 多数“亲水住宅”都存在隐患问题, 人工河湖如果不管理、不调水, 时间一长, 清水就会变成死水, 不仅失去了水体的灵性, 更可怕的是水体浑浊、异味扰人, 反而破坏了小区的环境。解决水体的补给问题, 是亲水住宅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另外, 随着住宅小区人造水景面积的不断扩大, 建造成本随之增加, 再者, 符合现代发展的新型住宅是否符合节水、节能要求, 尤其在水资源和能源紧张的地区, 更要通盘考虑。因此, 规划设计时要防止一味求大而不经济实用, 最经济的方式当然要数利用天然的雨水或者再生水系。

在小区雨水汇集和利用过程中, 需要精心设计、认真规划, 才能营造出更为和谐、优雅的水体景观。

在当今提倡低碳城市建设的理念下, 雨水更应被看做是一种资源, 尤其是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恢复城市中的雨水的收集、循环与再利用过程, 就是节约自然资源、让自然做功, 也就是低碳。同时, 低碳的城市建设就是要重塑人与自然的联系。通过应用景观手段来显露自然、让自然过程可视线化, 并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以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 达到关爱环境的目的。

摘要:随着可利用水资源的日趋紧张, 雨水以其处理成本低廉、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 成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雨水通过城市景观用水的合理运用, 对缓解供水紧张和节约用水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前景。通过应用景观的手段对雨水进行收集、循环与利用, 不仅可以很好地起到干旱与洪涝的调节作用和维持地上和地下水的平衡, 同时还能够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

关键词:雨水,城市景观,应用

参考文献

[1]车武.生态住宅小区雨水利用与水景观系统案例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 (05) .

[2]车武, 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04) .

雨水利用的景观化应用 篇7

1. 雨水收集的场地设计实践

公园整体规划设计于2012年,针对北京缺水的地理环境特点,该项目设计策略中包括两大水系功能区:湿地与主湖区和多点雨水收集区。设计最大化地保留和恢复了原有的自然湿地,并在花园办公区增设了雨水收集系统来恢复城市发展进程中自然生态湿地的破坏和流失,同时也是对温榆河沿岸历史价值的尊重与追溯。滨水森林公园人工湿地不仅可以恢复温榆河沿岸区域因城市扩张而被破坏的生态多样性环境,同时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用于园区内植物景观场所的灌溉,形成的实用而自然的功能性景观[1]。

未来科技城办公园区作为可持续景观设计设计策略,首要目标是对现状自然植被、生境的原生生态保护与修复上,通过雨水净化收集、植物种植和漏水性景观设计等改善和恢复沿岸湿地作为涵养水源,作为蓄滞洪水场地,建立植被浅沟为主的多个雨水收集区,以实现湿地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目标。

2. 重塑水体生态环境

温榆河河道底宽50m,平均水深为2.7m,流量为120立方m/s,沿岸的陡坡地形以及现有的防护林使行进的水流保持较低温度。温榆河作为城郊内部绿地的涵养水源,不仅面临水质改善的问题,河道同时也承担着丰雨期城市防洪安全的问题。森林公园滨邻温榆河道,沿河场地地势较低洼,两岸适度陡坡(比例为整个区域5%至10%),受周围沿河工业区、居民区污染影响影响,沿温榆河道污水收集管网的雨污合流通过管线未经排污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严重影响了水质,现状水质为劣Ⅴ类型,丰雨期较枯水期水质更差。在设计初期的场地调研中表明,温榆河河流非点源污染对节流水质影响日益严重,点源污染与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正相关性,在改变原有沿河区域排放方式以及建立旁路离线净化方法。

3. 基于雨水收集的生态恢复设计

由于场地原生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水土保持能力差,在丰雨期水土流失严重。在设计初期策略制定中,以周围湿地作为涵养水源作为蓄滞雨水场地,建立植被浅沟为主的多个雨水收集区,达到结合雨水收集促进生态恢复的效果。温榆河两岸多为排水性较差的黏性土壤,土壤成分农业污染较重,土壤修复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或物理清除方法,采取生物修复对环境更为友好且长期效果更佳。滨水公园生态恢复设计策略中尽可能多地保护和保留湿地周边的成熟树木,植物配置以本地原生为主,极少应用了外来物种。整个区域湿地和下沉坡地多用北京地区常见花菖蒲、水陆两栖的常绿水生鸢尾、马蔺等挺水植物配合芦苇等混合种植构成不同色彩的湿地花境系列,如图(1)所示,达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利用这些植物生长特性及对习水性的偏好,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的分解满足雨水净化的作用。

4. 雨水收集的透水性路面设计

雨水渗透利用是指通过地表渗透或辅助设施使雨水下渗至浅层土壤以及地下水层,使雨水得以利用的方式[2]。雨水渗透根据入渗量和入渗能力的不同,主要分为雨水的自然入渗和利用辅助设施渗透两种。由于滨河园区紧邻未来科技城办公区,路面承担着巨大负荷,路面雨水径流是雨水去污和收集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在方案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降低这种路面的雨水负荷。一是雨水收集的透水混泥土路面设计。园区内停车场与主干道路都是由沥青和混凝土渗透性材料铺装,该透水路面厚度为30mm,横向和纵向坡度为0.5%到0.7%之间,结构上到下分由透水混泥土面层、普通石料的透水垫层、密实混泥土基层、土基构成。结合下凹式的植被浅沟,密实混泥土基层以一定的坡度导向设置的蓄水调节池,在调节池附近路面下方布有雨水暗管,用以对路面雨水收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考虑到停车场等汇水面的雨水径流量一般比较集中,在园区停车场北向依据地形设置雨水调节池并铺设少数的排水管。透水混凝土路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强降雨情况下,雨水可以自然渗入透水混凝土面层和透水垫层,结合沿坡地表径流导向和排水管,将雨水导入周边湿地和植被沟中。二是引导路面雨水径流。园区内步道路宽度大多在1.2m到1.8m之间,路面设计略高于毗邻边沟,并在临近植被浅沟的混泥土基层表面沿路挖有雨水明渠,如图(2)所示,以缓解高降雨强度园路雨水径流。园路与湿地水体之间通过植被缓冲带进行隔离,如图(3)所示,根据地形沿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向内侧植被浅沟设计一定的角度倾斜,这样既减少雨水径流在园路沉积时间,又利用植被缓冲带降低雨水速度。三是使用乡土材料扩大透水性铺装。整个园区在最大化保留湿地和乡土植被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植物景观用地性质,选择相适宜的透水性铺装。这样不仅在取材、运输方面大大降低成本,而且便于后期蓄水与灌溉,如图(4)所示,同时从设计意图及目的上都是为了体现景观的地域性及生态性的可持续性设计。

5. 雨水收集的生态功能性景观

城市景观水体的设计,常常考虑到水源、管理等因素,将水池池底、池壁等固化,做成密闭的不透水水池。这种水池切断了水体与外界环境的自然交换和渗透,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3]。在园区中心结合设置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根据地形采取了下沉式台地的布局形式,自地面而下分为4层,每层高度为0.2m到.5m之间,整个景观利用坡地和不同层级的高差为雨水净化提供动力之外,也最大化地为雨水净化提供停留空间。景观前2层为污水净化湿地,第3层为雨水渗透花园,最后一层池底保持渗水功能。池底为自然基底的集雨面,并将收集的雨水通过自然渗透与周围土壤及地下水自由交换水分,使雨水得以回灌地下水,完善景观水体的各项生态功能。为了满足对雨水氮磷有更好的去污效果,在第3层和池底铺有砾石,相对于沸石对氮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砾石作为常用材料成本低廉且便于维护,结合挺水水生植物形成优质的视觉景观效果[4]。

6. 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5]。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项目是雨水利用的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下实现的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和实施的成功案例,其沿温榆河森林公园绿地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场地生态恢复,同时为建设健康慢行城区提供了场地生态可持续性、经济性的发展能力。

摘要:城市绿地中雨水资源涵养与利用实现了地区达到白给自足的水平衡,是当今可持续生态景观设计回归自然理念的解读。本文以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森林公园为例,阐述节水型绿地中雨水利用,在实现了生态环境恢复同时解决了场地经济性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雨水利用,绿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Breen P,Markwell K.Walsh G,et al.Constructed storm water wetland Design dry and wet tropicslCI//Building the Water Sensitive Community.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SUD,Melbourne.2012:106.

[2].王大乐,城市园林绿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观探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王沛永,张媛.城市绿地中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得与方法[J].中国园林,2006():75—81

[4].Reed S C,Crites R W,Middlebrooks E J.Natural Systems for Was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lMl.England:A McGraw-Hill Special Reprint Edition,1995.

上一篇:血运重建术下一篇:早期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