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

2024-08-12

《文赋》(通用5篇)

《文赋》 篇1

语文者,诚民族之灵魂,国家之根本。四美具,二用强。四美者,理不难;关乎声,见于形;得于人,明于情。音乐美,语言中;象意美,字内看;人文美,日益增;情感美,处处见。语文之美,美在形式,美在内容。用处可大可小,大则关乎国家之兴衰,小则决定道德之高下。

音乐美,何所见?双声叠韵叠音声调以为主,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以为辅。两者相依,相辅相成。抑扬顿挫之悦耳,慷慨激昂之动听,足以颉颃音乐之美。

“象形”性,汉字之独具。其他语言拼音符号也,惟汉字者音形义融一体。汉字为审美型文字,审美性乃汉字独具之魅力。汉字起源于自然物象之摹写,汉字摄取自然美之精华。先人造字,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丰富多彩、生动优美,汉字形象之特色。中凝大自然之万象纷呈,积淀造化之神秀,展吞吐之自然伟力。书写见形式之美,表意知抒情之酣畅。

人文美,中华文化之精粹也。泱泱华夏数千年,汉语发展日臻精;人文精神充溢汉语中,形式表达印痕深。华夏大地辽阔肥沃,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基础,整体、统一民族意识孕育于封闭自足之自然环境,民族地域心理历史皆留汉语发展之烙印。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相融汇,益增华夏语言之美感。

语文,表情达意之极品,动心见性之镜筌。喜怒哀惧爱恶欲;此七情,皆所具;色声香味触法,共六欲,备得见。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夫妻情,情情切;爱国情、阶级情、事业情,情情真。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显语文之大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语文之浩瀚;“赏心乐事谁家院”,见语文之风流;“豪华落尽见真淳”,明语文之蕴藉。似轻风,轻滑心头,送慰藉之清凉;如流水,柔拂心间,洒滋润之甘霖。燃心灯,焚心香,轻吟低唱,细品慢悟,响动人之谣曲,余音袅袅;荡心灵之清泉,深情款款。

语文处处美。美在见证历史升华历史;美在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在使人快乐使人悲伤。篇章华美为高贵之美,上口诗词为飘逸之美,方正楷书为刚毅之美,流泻行草为灵动之美,巧妙辩答为机智之美,激昂号召为正义之美,委婉劝诫为深沉之美,心灵沟通为实用之美……

祖国语言博大精深,可以感悟黄河之不羁与刚强及长江之奔放与潇洒;可以领略东北山村之威武粗犷及江南水乡之温柔秀雅;祖国语言生机盎然祖祖辈辈永葆生机;祖国语言韵味无穷世世代代流光溢彩!

(选自《新课程》)

《文赋》 篇2

这篇文章详尽的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命题,细致探讨了创作灵感问题。文章的篇幅虽很长,但此次读这篇文章却不如其他篇幅长的古文费力,这主要归功于作者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其产生了莫大的阅读兴趣,并徜徉其中。或许是受时代影响,文章的文字非常注重词句对仗工整,以及词藻华丽,而后人对骈文的态度并不是很好,但是我非常喜欢这类风格。

文章很长,但都是对如何写作的论述,纵览全文,其实,我们可以将简单的概括为写作的三个步骤:

其一,写作前。写作前可谓至关重要,这相当于建造一栋大楼之前需要确定要建楼,然后选定地址、计划使用哪些原料、以及打牢地基。写作前便需要这些过程,首先得有灵感,若没有灵感就写作,就如作者在文中讲到的那样“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如此,便难以行文,灵感当然不是凭空而来,要找到灵感,就需要多观察,多学习。观察即是深入观察世间万物。若非如此,周敦颐如何得知莲花之高洁的品质,作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学习即是学习古往今来的诗书典章。若非如此,曹操又如何了解周郎与二桥的典故,作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佳句?

其二,写作中。同样将其与建大楼作比较,建楼过程中需得构建好框架,再往里面填充混泥土等原料,写作的过程也一样,需要构建好逻辑顺序的框架,然后在用文字将他们填充完整。与建大楼不同的是,混泥土、砖块等原料同类的可以随便堆砌,而文字的运用却不能胡来,这就关系到筛选,积累这一步已经在写作前便观察学习好了,接下来,如何正确使用你所掌握的知识,则需要专心的思考,“潜心思索,旁搜博寻”以达到行文的最佳效果。

其三,写作后。即完成了写作,也就相当于建大楼竣工。竣工后当然不能就此结束了呀!万一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未查除呢?这就需要从头至尾的检查,而文章就是检查是否有病句,错别字。砌大楼的最终目的,自然是要供人使用,而人要是用的话,光有空壳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在使用之前,人们会装修一番。文章也是如此,要拿得出手,肯定还要润色一番,才能使文章更优美,更有价值。

陆机《文赋》的抄本及译本考述 篇3

关键词:陆机  《文赋》  抄本  译本

一、引言

陆机所撰《文赋》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不少理论就是在《文赋》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文赋》启其端,《文心雕龙》《诗品》承其源,《文赋》的价值不言而喻。萧统《文选》收录陆机作品赋二篇、诗五十二首、表一篇、序一篇、颂一篇、论三篇、连珠五十篇、文一篇,其中赋壬第十七卷论文类选《文赋并序》。《文赋》研究因此进入选学研究范围。

北宋中期以后,《文选》形成以李善注版和五臣注版为主、各种版本并存的时代,学者对此多有考证,不一而足。陆机《文赋》除收录于《文选》之中,另有抄本流传,近世又有各国语言的译本。

二、《文赋》的抄本

陆机传世手迹只有《平复帖》,不见《文赋》。今所见《文赋》帖为唐陆柬之手书。唐张怀瓘《书断》评陆柬之云:

陆柬之,吴郡人,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虞世南之甥。少学舅氏,临写所合,亦犹张翼换羲之表奏,蔡邕为平子后身。而晚习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绮靡。故欲暴露疵,同乎马不齐髦,人不栉沐。虽为时所鄙,回也不愚,拙于自媒,有若通人君子。尤善运笔,或至兴会,则穷理极趣矣。调虽古涩,亦犹文王嗜菖蒲葅,孔子蹙额而尝之,三年乃得其味。一览未穷,沉研始精,然工于效仿,劣于独断,以此为少也。隶行入妙,章草书入能。[1]

陆柬之(585-638)主要生活于唐高祖、太宗朝,比李善(630-689)早近半个世纪。陆所书《文赋》为书法名品,且成书年代较李善注《文选》更早,与刻本《文选》相比更是存在较多差异,故为世所重。

唐朝时期,另一种《文赋》抄本在日本流传,即空海所编《文镜秘府论》。空海(774-835)为日本僧人,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入长安学习,回国后编成《文镜秘府论》一书。该书收录中国南北朝至中唐诸多文学理论著作,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其中最早的完本有两种,一是宫内厅书陵部所藏本(据说是平安朝后期写的),二是高野山三宝院所藏本(也是平安朝后期写的)。”[2]空海生活年代晚于李善,有可能见到陆柬之《文赋》[3]和《文选》本《文赋》,故其《文镜秘府论》[4]所录《文赋》的底本值得注意。现将两种《文赋》抄本与《文选》本(底本为中华书局2007年影印宋淳熙贵池尤袤刻本)对照,校出如下70条:

以上所列各条,概而言之,可分为以下数类:

1.陆柬之《文赋》数条涉及避讳问题,可径直改正:“余每观材士之所作”,“材”,避家讳,父名“山才”;“咏廿德之俊烈”,“廿”,避唐太宗讳;“诵先氏之清芬”,“氏”,避唐太宗讳;“辞逞材以效技”,“材”,避家讳。

2.陆柬之《文赋》《文镜秘府论》与《文选》用字不同而于文意无碍者:以—之,乎—于,而—以,于—而。

3.陆柬之《文赋》《文镜秘府论》使用异体字而分别与《文选》不同者:沈—沉,採—采,瞚—瞬,按—案,岨峿—鉏铻,毫—豪,絃—弦,尠—鲜。

4.陆柬之《文赋》和《文镜秘府论》用字相同而与《文选》不同者:“余每观才士之所作”,两种抄本均无“所”字;“夫放言遣辞”,两种抄本均作“夫其放言遣辞”;“喜柔条于芳春”,两种抄本均作“嘉柔条于芳春”;“嘉丽藻之彬彬”,两种抄本均作“嘉藻丽之彬彬”;“耽思傍讯”,“耽”,两种抄本均作“躭”;“于是沈辞怫悦”,“怫”,两种抄本均作“拂”;“怀响者毕弹”,两种抄本均作“怀响者必弹”;“本隐以之显”,两种抄本均作“本隐以末显”;“思按之而逾深”,两种抄本均作“思按之而愈深”;“粲风飞而猋竖”,两种抄本均作“粲风飞而猋起”;“虽离方而遯员”,两种抄本均作“虽离方而遁员”;“炳若缛绣”,两种抄本均作“昞若缛绣”;“吾亦济夫所伟”,两种抄本均作“吾亦以济夫所伟”;“俯寂寞而无友”,两种抄本均作“俯寂漠而无友”;“徒靡言而弗华”,两种抄本均作“言徒靡而弗华”;“良余膺之所服”,两种抄本均作“良予膺之所服”;“顾取笑乎鸣玉”,两种抄本均作“顾取笑于鸣玉”;“顿精爽于自求”,两种抄本均作“顿精爽而自求”;“伊兹文之为用”,“之为用”,两种抄本均作“其为用”;“恢万里而无阂”,两种抄本均作“恢万里使无阂”;“仰观象乎古人”,两种抄本均作“仰观象于古人”;“理无微而弗纶”,两种抄本均作“理无微而不纶”。

5.陆柬之《文赋》和《文镜秘府论》两种抄本用字均误者:“漱六艺之芳润”,抄本均作“濑”。漱,《说文》:“荡口也。”濑,《说文》:“水流沙上也。”二者词义不同。[5]“物昭晣而互进”,昭晣,《说文》:“明也。”陆柬之《文赋》作“哲”,《方言》曰:“哲,知也。”《文镜秘府论》作“皙”,皙,《说文》曰:“人色白也。”“哲”和“皙”,与“晣”词义不同。“哲”和“皙”,与“晣”字形相距甚远,相比之下,“哲”和“皙”在字形上却较为接近。

由第四类和第五类可见,陆柬之《文赋》和《文镜秘府论》两种抄本相同并均与《文选》相异者共24条,占三分一强。二者应当有大量内容来自《文选》以外的文献材料。因此兴膳宏作了两个假设:1.“可以想象陆柬之和空海都不一定以《文选》为底本来抄写《文赋》”;2.“陆机的《文赋》在唐代除了收录在《文选》中以外,还有像陆柬之书那样仅为一卷的单行本流传下来。”[6]陆柬之所书《文赋》和空海《文镜秘府论》所录《文赋》的底本极有可能来自同一出处。

三、《文赋》的译本

自萧统《文选》选录《文赋》之后,《文赋》研究自然进入选学家的视野。《文赋》的《文选》本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从梁萧统(501-531)《文选》产生至唐李善、五臣注《文选》之时期;从唐李善、五臣注《文选》至宋刻本出现及以后之时期。历代《文选》的刊刻本亦形成了《文赋》的《文选》本系统。选学繁荣对于《文赋》等作品的研究又乃一大幸事。

到了近代,《文赋》继续受到关注,学者将《文赋》译成多种外文,形成了《文赋》的译本。1926年,俄裔学者马果里哀(G.Margoulies)出版《〈文选〉辞赋译注》(Le "Fou" dans le Wen-siuan. Etude et textes),其中有《文赋》的法译本和详细注释。1928年,奥地利汉学家查赫(Erwin von Zach)在《通报》(T'oung Pao)发表《关于马果里哀《文赋》之译文》(Zu G. Margoulies Ubersetzung des Wen-fu),他批评马果里哀的翻译,并发表自己的译文。[6]1944年,苏联学者阿列克谢耶夫(B.M.Alexeiev)的俄文译本问世。1948年,《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收录加州伯克莱大学陈世骧《文学作为对抗黑暗之光》(Literature as Light Against Darkness),封面上说:“本篇研究陆机《文赋》与其生平、与中世纪中国历史,以至与现代批评观念的关系,并以诗体翻译全文。”1951年,美国修斯(E.R.Hughes)发表陆机《文赋》英译本(The Art of Letters, Lu Chi's "Wen Fu," A.D.302, a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并附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同年,哈佛大学方志彤发表英译《文赋》(Rhymeprose on Literature The Wen-Fu of Lu Chi (A.D. 261-303)),注释详尽,并附有押韵格式。1983年,香港大学黄兆杰在其《早期中国文学理论》(Earl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中发布英译《文赋》。1992年,哈佛大学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读本》(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选录《文赋》,配有英译和精细的解读。华盛顿大学康维达系统地翻译《文选》,1996年出版其《文选》第三册,其中包含《文赋》英译本(Rhapsody on Literature)。1996年,美国伯恩斯通(Tony Barnstone)出版其英译《文赋》(The Art of Writing)。1999年,美国哈米尔(Sam Hamill)发表了英文全文译本(The Art of Writing),并配有他的序文。

阿列克谢耶夫是俄罗斯的汉学权威,曾于1906年至1909年造访中国。他把《文赋》当做打开中国古典诗学的钥匙,潜心于《文赋》的研究和翻译。在参考马果里哀法译本《文赋》的基础上,阿列克谢耶夫用俄语对《文赋》进行了全文翻译。俄文译本于1944年载Bulletin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de l'URSS,并遵循了他的两个原则:“一是逐字逐句地对译,不增减字句,甚至不打乱原文的词序;二是讲究韵律,努力传达原文中国式的声调和谐。”[8]他把《文赋》看做一种异质的文化产物,用“灵感”阐释陆机的创作理论,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陆机所谓之“应感”或“物感”与西方“灵感”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阿列克谢耶夫常对文本进行断章取义阐释的作法亦不可取。

1951年,修斯所译注《文赋》(The Art of Letters, Lu Chi's "Wen Fu" ,A.D.302, a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由纽约Pantheon Books出版,[9]书的序言由美国新批评代表人物瑞恰兹(I.A.Richards)撰写。瑞恰兹认为:“西方的传统在于让我们感受极端的恐惧;获得的知识只是一种责难。而在中国却是满足。所以无须畏惧和质疑:‘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他在序言的末尾说:“西方世界亦可以将‘操斧伐柯运用到自己的文学批评传统之中。”[10]修斯著作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诗学传统和中西文艺比较的概述,第二部分为陆机行年考,第三部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文赋》,第四部分为《文赋》英译,第五部分为《文赋》注释和评论,第六部分则讨论尚未解决的论题。修斯非常关注赋的对偶,对文中句式之变换均加注意。《文赋》序曰:“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犹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认为七字对七字的句式不仅改变了四字对四字的单一性,而且使得思想得以转换自如。修斯提到序言两次出现“每”字:“余每观”之“每”与“每自属文”之“每”。他认为第一个“每”与“余”相关,第二个“每”字则与非第一人称的“自”相关。其实,两个“每”字均指陆机本人,第二个“每”字言观他文知其用意、自作文则知之更加确切。修斯在此过度阐发。此类例子在文中较为多见,兹不赘述。

1951年,方志彤在《哈佛亚洲学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发表《文赋》译文(The Art of Letters, Lu Chi's "Wen Fu," A.D. 302, a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其文是中文与英文结合,逐句翻译,注释详赅,较为精到。文末依据译文段落附有各段押韵格式,并附术语对照和校勘,论述完备。1983年,香港学者黄兆杰发布英译《文赋》,收录于其《早期中国文学理论》(Earl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中。同样,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读本》亦选录《文赋》并作了英译。

宇文所安译注《文赋》的体例和修斯极为相似,即逐段翻译后附注释和作者评价。他在书中说:“《文赋》的独创性至少部分来自于‘文这个主题与‘赋这种形式的结合。”[11]他关注《文赋》的篇章结构、铺陈、对仗、词性,其译注与中国古代的注疏形成鲜明对比。

1996年,康维达出版了其宏大翻译成果之《文选》第三册,包含英译的《文赋》。他细致研究了文体风格和各类措辞,采取在译文后加注的方式解释原文,当直译无法达到要求时,他就使用了意译,以达成“撰写一部能把中国文学的伟大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12]的目标。

伯恩斯通的英译《文赋》是所有英译本中最为简略的,他将《文赋》原文分为22部分,并给每一部分拟定小标题,译文只给出了如下四个批注。1.“六经”,儒家经典。2.“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或许早期的格律变化是基于古汉语的四声;中国传统的基本颜色包括白、黑、红、黄、蓝、绿。3.“是盖轮扁所不得言”,庄子讲述了轮扁与齐桓公相遇的故事。轮扁告诉齐桓公,他的手艺精微而难以传授,以至于不能用言语告知其子。语言是生活的表达。故而轮扁谓齐桓公所读之“圣人之言”实则“古人之糟粕”。4.“六情”,喜、怒、哀、乐、爱、恶,说法不一,有时增加“欲”为“七情”。

1999年,哈米尔发表了自己的英译本并序言。他认为陆机之所以引起国外众多诗人的关注,例如霍华德·莫奈洛夫(Howard Nemerov)的《致陆机》(To Lu Chi)、威尔纳(Eleanor Wilner)的《文赋沉思》(Meditation on the Wen-Fu)、凯泽(Carolyn Kizer)的《叩寂寞》(Knock Upon Silence),是由于庞德对《文赋》序言的精到评论。哈米尔着力于主要章节思想和意象的表达,以此构建诗意的释义。部分地方进行了压缩,部分地方则跳跃或加以微调。

台湾学者徐复观于1980年在《中外文学》发表《陆机〈文赋〉疏释初稿》,进行通篇注疏。1983年,杨牧(王靖献)以陈世骧的《文学作为对抗黑暗之光》(Literature as Light Against Darkness)及徐复观的《陆机〈文赋〉疏释初稿》为基础,“参考唐朝以降至当代人所撰各种注疏,斟酌中西文学批评的重要观念,试为比类校勘,转益阐释。”这是第一部融合了中文传统译注和英文译本的校释著作,具有比较文学之意味。

1985年,韩国金世焕教授发表《〈文赋〉研究——注释一》,可惜通篇注译最终未能完成。1989年,柳汉英硕士学位论文《陆机文赋研究》,对陆机的创作论、文体论、修辞论加以分析,附《文赋》全文分析和译注。2001年,车柱环用韩语翻译《文赋》,引起了一定的关注。2010年,年轻学者李揆一发表《文赋译解》,对《文赋》作了详尽的注释、翻译和评析。

四、结语

以往对《文赋》版本的考辨多在于《文选》本之上,而《文选》各本尚存较大差异,更何况《文选》本与抄本之间存在的不同。如对抄本与《文选》本细加考辨,《文赋》单行本的轨迹可能会更加清晰。如拓宽视野,将《文赋》的接受放到世界文学与文艺批评之中考察,则《文赋》的外文译本亦具有较高的价值。外文译本和注释的关注点与传统训释多有不同,能够启发我们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注释:

[1][唐]张怀瓘:《书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2][日]兴膳宏:《试谈文赋抄本的系统》,赵福海主编:《文选学论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3][唐]陆柬之:《陆柬之〈文赋〉》,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0年版,第11-63页。

[4][日]空海:《文镜秘府论》,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第169-175页。

[5]徐桢立在《余习庵遗文拾零》(《中国历史文献集刊》第5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5月版)中对唐人写本陆机《文赋》的作者提出异议,认为其作者非陆柬之。“赋中漱六艺之芳润,误漱为濑,明是不知文义人所书。乃为赵吴兴以次,或文章巨公,或书翰妙手,翕然推为陆思谏书,思之再三,殊不可解。第其笔法潇澹古质,的为唐代人书,又其摹兰亭序字,颇复似之。”对此,陈炜湛在《关于唐写本陆机文赋》(《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1-113页)中指出:“徐氏指出的漱误书为濑,实由二字草书相似所致。但写本中的别字远不止此。”不过,观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陆柬之〈文赋〉》,陈氏所述“漱误书为濑,实由二字草书相似所致”的说法亦不准确。

[6][日]兴膳宏:《试谈文赋抄本的系统》,赵福海主编:《文选学论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154页。

[7]程汇娟:《陆机文赋英译探赜》,英语研究,2008年,第2期,第53页。

[8]李逸津:《俄罗斯汉学家对文赋的接受与阐释》,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第52页。

[9]修斯之前,有四种《文赋》外文文本。修斯在The Art of Letters, Lu Chi's "Wen Fu," A.D. 302, a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书中说:“With regard to Western literature bearing on the Wen Fu, there are four items to be noted. The first two are Dr. Georges Margoulies Le Fou dan le Wen-siuan(Paris,1926), with its translation and notes;also his learned Le Kou Wen chinois (Paris, 1926)。The third item is a translation in German by E.von Zach reported to me as contain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Richard Wilhelms China-Institute at Frankfurt (an earlier section of proceedings which was only issued to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The fourth item is Basile Alexeievs brilliant esquisse dogmatiqu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Paris, 1937)。”

[10]E.R.Hughes:《The Art of Letters, Lu Chi's "Wen Fu," A.D. 302, a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51年版,第ix-x页。

[11]王柏华,陶庆梅译,[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12][美]康达维:《文选浅论》,赵福海主编:《文选学论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文赋》 篇4

“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 喜柔条於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 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 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 聊宣之乎斯文。”

其中关于“伫中区以玄览”一句, 历家解释纷纭。争论的焦点有两处, 一为中区, 一为玄鉴。在《中国历代文论选》中, 郭绍虞先生给出的注如下:“佇中区以玄览——佇, 久立。中区, 犹区中, 谓宇宙之中。玄览, 深刻地观察, 此句言从观察万物, 引起文思。”1

这里提出两条疑问:其一, “玄览”出处于何, 作何解释?其二, 陆机《文赋》为赋体, 晋代辞赋特点是骈俪, 讲求对仗, 抒情气浓, 故称之为骈赋, 《文赋》的句式均是对仗精工的骈句, 此处也不例外, “佇”对“颐”, 皆为动词, “中区”若“情志”, “以”对“于”, “玄览”与“典坟”成对, 词性也应相当, 皆为名词, 才能通顺成文, 而郭注则将“览”解释为动词, 观察, 似与下文无法呼应。

本文即从这句话入手, 结合历代名家解释, 以“玄览”一词为中心, 再释“伫中区以玄览”之义。

一、对“中区”和“玄览”的历家解释汇总

“伫中区以玄览”一句究竟何解, 焦点在于“中区”和“玄览”两个词。先论“中区”, 此词历来解释不同, 主要观点有下: (1) (唐) 张铣曰:“中区, 中都也。”2 (《六臣注文选》) ; (2) (唐) 李善注《文选》曰:“中区, 区中也”3 (《文选》) ; (3) 笼统而言, “中区”这个词在古代泛指事物的中心, (元) 吴澄《易纂言外翼·变例第十》:“曰‘地之土有九区, 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及中区是也’”4; (4) (现代) 钱锺书曰:“区中即言屋内。盖前二句谓室中把书卷。”5 (《管锥编》) ; (5) (现代) 程千帆曰:“中区, 谓宇宙之中也。”6 (《文论十笺》) , 郭注亦采用这种说法; (6) 现代, 周汝昌认为“中区”是“心的位置之意”7 (《〈文赋〉即“文心”论——兼评〈管锥编〉之解“玄览”》) 。

再论“玄览”。关于“玄览”的争议不太多。一般认为, “玄览”即“玄鉴”, 各家解释基本认同“玄览”出自《老子》。见李善注:“《老子》曰:‘涤除玄览。’河上公曰:‘心居玄冥之处, 览知万物, 故谓之玄览。’”具体在《文赋》中, “览”多为观察之义, 则指深刻地观察。

二对李善注“伫中区以玄览”的追本溯源

唐代的李善注是《文赋》这句话较早的解释, 因其距离陆机生活的晋代较近, 这里先从李善注入手, 追溯这句话中一些术语的来源。

(梁) 萧统《文选》李善注中, 对《文赋》中的这句话的解释如下:“《汉书音义》张晏曰‘伫, 乆俟待也。中区, 区中也。’《字》书曰‘玄, 幽远也。’《老子》曰‘滌除玄览。’河上公曰‘心居玄㝠之处, 览知万物, 故谓之玄览。’……”李善注的时间较早, 从他的注中可能发现“佇中区以玄览”的真实含义, 下面对这条李善注作逐条分析:

佇, 有三个意思: (1) 本义久立, 《尔雅·释诂》:“伫, 久也。”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伫, 久立也。”; (2) 引申为等待; (3) 又表示积聚之义。

中区, 区中, “区中”之意, “区中”为何意, 《文赋》的李善注并未解释清楚, 但是《文选》还收录了谢朓《始出尚书省一首》, 其中提到了“中区”, 文曰:“中区咸已泰, 轻生谅昭洒。”李善注则有这样一句话:“《文赋》曰‘伫中区以玄览’……”说明他认为此诗“中区”与《文赋》中“中区”应为同义。结合全诗的大意来看, 谢眺诗歌中的“区中”指的应是人世之中, 政治统治的中心。这应当是李善的原意。至于“中区”是否应该这样解释, 还要看接下来对“玄览”的解释, 结合全句进行分析。

玄览, 根据李善所言, 出自《老子·十章》, 其原文为:“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注释云:“玄览, 帛书乙本作‘玄览’, 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玄, 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高亨说, ‘览, 读为鉴, 览、鉴古通用。……玄鉴者, 内心之光明, 为形而上之镜, 能照察事物, 故谓之玄鉴。”又云:“高亨、池曦朝说‘览字当读为鉴, 鉴与鉴同, 即镜子。…乙本作监, 监字即古鉴字。古人用盆装上水, 当作镜子, 以照面孔, 称它为监, 所以监字像人张目以临水盆之上。后人不懂监字本义, 改作览字。’”8由此见, 《老子》中的“玄览”其实是“玄鉴”, “览”为后人所改, 玄为幽远之意, “玄鉴”即比喻人心如镜。但是根据李善所引用的河上公注, “玄览”为“心居玄冥之处, 览知万物”这里的“览”显然为动词, 观看, 阅之意。郭绍虞注亦言“深刻地观察”。那么陆机所指的“玄览”是否为老子所说“玄鉴”?还是另有其意?

李善注讲“玄览”, 亦提到了河上公。河上公, 事迹多载于小说家言, 姓名不详, 大约为汉代时人, 《太平御览·地部》“湄”下注释:“《神仙传》曰‘河上公, 汉景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湄。常读老子书, 帝不解老子数事, 遣问公, 不答。帝驾从之, 即跃身空中矣。’” (唐) 刘肃《唐新语·卷九》云:“河上公者, 汉文帝时人, 庵于河上, 因以为号。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冲空上天, 此乃不经之鄙言习俗之虚语案。《艺文志》注‘<老子>有三家, 而无河上公注.”。《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 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 即河上公。 (明) 陶宗仪《说郛·卷十下》所录尤袤《遂初堂书目》中亦录《河上公注道德经》。由此可见, 河上公可能是一名道教人士, 其身世有一定的神话色彩, 他所注的《河上公章句》体现了道教人士对《老子》的解读。古代, 《老子》有两种影响最大的注本, 一为道教人士河上公注, 另一为经学家王弼注。老子的“涤除玄览”一句, 这两家的注释分别如下:

(1) 河上公注:“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 览知万事, 故谓之玄览也。”9

(2) 王弼注:“玄, 物之极也, 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 能不以物介其明。”10王弼, 三国时期儒家学者, 经学家,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云:“弼幼而察慧, 年十馀, 好老氏, 通辩能言。……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 甚奇弼, 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 若斯人者, 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与河上公相比, 其距陆机所生活的年代更近, 他的老子注, 体现了魏晋玄学的思想, 对于当时文人的创作影响可能更大11。

这两种注虽然有差别, 但是共同点在于, “览”似乎都不是“鉴”之本义。河上公认为, 玄览即 (心) 居于玄冥而观察万事, 玄即玄冥, 览为动词;王弼则解玄为极, 玄览即极览, 极览就是不以物介其明, 涤除一切邪物, 这种解释有较强的玄学色彩, 但并未表明“玄”和“览”的词性。

根据今人的综合研究, “玄览”在《老子》中的本义为“玄鉴”, 这应当是老子想要传达的真实意思。但由于《道德经》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变异, 魏晋时期对“玄览”一词的解读不一定就是《老子》所称“玄览”的本义。由于陆机是晋人, 理解晋人对于“玄览”一词的看法, 才是理解《文赋》这句话的关键。

《全晋文》中“玄览”一词出现了15次12, 除陆机《文赋》外, 《长阿含经序》亦有“大秦天王涤除玄览, 高韵独迈, 恬智交养, 道世既济, 每惧微言翳于殊俗”提到老子的“涤除玄览”,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有“俄而太阳告夕, 所存已往, 乃悟幽人之玄览, 达恒物之大情, 其为神趣, 岂山水而已哉!”《让征西大将军开府疏》有“伏愿陛下回神玄览, 追收谬眷, 则具瞻革望, 臣知所免。”《述志赋》云“遂乃去玄览, 应世宾, 肇弱巾于东宫, 并羽仪于英伦, 践宣德之秘庭, 翼明后于紫宸。”……等等。从意义来看, 这里的“览”大多含有体悟、观察之意, 而非老子之“鉴” (明镜) ;从词性分析来看, 大部分以名词形式出现于文中 (如前文所提“去玄览, 应世宾”“乃悟幽人之玄览”) 。由此可见, 魏晋时期, “玄览”一词出现于文中, “览”基本没有指代镜子一义, 而是引申为观察的新义, 但不能解释成动词的观察, 而是当成专有名词来使用, 可以解释为观察、察觉、玄心、洞见之类, 更符合魏晋人的理解。

因此, 虽然今人研究出老子的“玄览”本义是“心灵深处明澈如镜” (见前文) , 但是在陆机生活的年代, “玄览”却是表达某种幽远的、极致的观察之意的, 这种观察不为外物纷扰, 不以物介其明, 故称“玄”览。

三对陆机原文“伫中区以玄览”的衍生

关于陆机和文赋的创作,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南北朝卷》介绍:“陆机 (261-303) , 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太康元年 (280) , 晋将王濬率水军自蜀东下, 晏、景战死。次年, 机扶柩归里, 与云闭门读书, 仿贾谊《过秦论》作《辨亡论》, 又作《文赋》。……”13钟嵘曾在《诗品》中如下评价陆机:“晋平原相陆机, 其源出於陈思。才高词赡, 举体华美。气少於公干, 文劣於仲宣。尚规矩, 不贵绮错, 有伤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张公叹其大才, 信矣!”14

陆机擅长辞赋, 注重形式华美, 《文赋》是一片文学批评, 却通篇以骈赋形式写作, 那么它在表达思想的同时, 也要在形式上符合骈赋的对偶声律。文章第一段讲述的是创作的发生过程, 在陆机看来, 客体世界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 喜柔条於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首句表明, 在创作之前, 作者, 即创作主体需要将自己置身于“中区”之间, 达到一种玄心洞见或深刻的观察体悟, 并在历代“典坟” (按郭注, 即三坟五典, 指先祖的典籍) 之中, 培养和熏陶自己的情志。前半句强调的是空间之“广”, 后半句强调的则是历史之“深”。这讲的都是创作发生之前的准备过程。紧接着, 后文列举了因自然万物变化而感发意志, 从而产生了创作动机, “悲落叶於劲秋, 喜柔条於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讲的是客体世界和主观情志的互动过程, 是创作灵感产生的过程。其中, “悲落叶”和“喜柔条”是创作主体对自然界深刻观察体悟后, 相应地产生了心境变化, 是观察的结果;“心凛凛”和“志渺渺”则属于情志的范畴, 心境的变化同样可以与自然界产生共鸣。在陆机看来, “玄览”和“情志”一样, 都是创作前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个是对客观万物的观察和洞见, 一个是主观人心的各种情绪志向。只有创作主体具备了在“中区”中生发出来的“玄览”, 和在“典坟”中培养出来的“情志”, 才能生发灵感, 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玄览”的范围是“中区”, 我认为, 程千帆先生解释为“宇宙之中”比其他五条解释 (见前文) 都更加合理, 即观察或洞见的范围是宇宙天地万物;而颐养“情志”的土壤则是“典坟”, 即先祖的各种优秀典籍。这样才能更加符合陆机表达的文意。

陆机《文赋》译文(源网络) 篇5

【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

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 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 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 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 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 此云尔。

【译文】

我每当看到文士的作品,私下领会了他们艺术构思的意图。

他们运用语言表意修辞,变化确实够多的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 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我每当自己作文,更加体会到作文的甘 苦。常常害怕思想与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不相吻合,文辞不能表达 自己的思想。这不是“知”的困难,而是写作实践上的困难。所以 我作这篇《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 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借鉴古代作家的写作经 验,就象拿着斧子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固然榜样就在眼前,至于 笔下的千变万化,的确很难用言辞表达出来。我所要说的,完全 在这篇文章里面了。

【原文】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 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 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译文】

(在创作前的准备阶段,)长久地伫立在天地间深刻观察,在 古代典籍中任性情潜化。随着季节的变迁,他慨叹时光的流逝;看到万物纷呈又思绪纷发。深秋季节,因树叶零落而感到悲凉;阳春三月看到枝条柔嫩又乐开了花。有时,心存敬畏,如冰霜在 胸;有时,志趣高远,上及行云。咏唱先贤的丰功伟绩,歌颂古人 德行的芳馨。在文艺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优美诗篇的文质彬彬。有了感受,于是执笔进行写作,把感受在文章中加以敷陈。

【原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 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 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译文】

(进人写作过程以后)开始的时候,不看不听,沉思默想,多方探 讯;让思想向八方驰骋,想象在九霄飞腾。待到文思酝酿成熟,眼前的情景,象初出的朝阳愈见鲜明;描写的物象,也愈见清晰 不断涌现。群书中的精华象醇厚甜美的酒滴信笔倾吐,《诗》,《书》象滋润的雨露任凭吮嗽。艺术的想象,一会儿浮上天渊平静 地流动,一会儿沉到地泉尽情地洗浸。于是锤拣难熟的语辞,象 衔钩的游鱼从深水中引出;辞藻联绵,象中箭的飞鸟迅速从云层 坠殒。吸取历代古籍中脱失的文字,采辑千百年亡佚的诗篇;抛 弃古人用过的陈旧辞句,启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新语言,片刻间 洞察古今的历史,眨眼的工夫驾驭着天下的事变。

【原文】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

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 帖而易施,或龃龉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 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 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 已叹。或操斛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伊兹事之可 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緜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 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 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译文】

(作者进入具体写作阶段)然后按照内容,构思布局,提炼语言,恰当安排;有形的物象,用有光泽的语辞加以显现,发声的物体,用有音响语言,使余意尽弹。有时因枝添叶,繁衍成文;有时考 究辞义,探讨辞源。辞义隐晦的,使它明白晓畅;辞义简易的,做到从易到难。有的语辞象猛虎斑斓生色,使百兽丧胆;有的语 辞象龙鳞显现,使群鸟飞散。有时语辞运用一下子便得当,有时 语辞艰涩前后难以通畅。(作者要)竭尽心力,刻苦钻研,精心构思,然后下笔成篇。把广阔的天地都囊括在作者的胸中,把众多的万 物都熔铸在作者的笔尖。开始时口吻枯涩,吐辞不当,到末了文 辞就会酣畅华艳。(作文章)“理”是一篇文章的主旨,主旨好比树 干,文辞象枝条上的花果,斑斑斓斓。真正做到辞义一致,尽管变化 多端,都在外表上有所显现。(作者的)文思触及乐事,必然表现为 欢快;嘴上正说着哀伤,一定先来一声长叹。有时候不在意就进人 了写作,有时候拿起笔来又感到茫然。写作是一大乐事,历来的 文士都很向往。抽象的赋予具体形态,无声的给它以声响。把久 远的事物写在尺幅之上,充沛的情思倾吐自内心。扩大语言的范 围和容量,构思定能愈来愈深。(写作好比)传播草木的芳香,又好 象繁密的枝条发育茁壮。文思汹涌象暴风浓云,升腾自文章的林 海之滨。

【原文】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

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俛,当浅深 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 尚奢,惬意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诗缘 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緜而 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 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 乎冗长。

【译文】

文章的体裁多种多样,事物繁杂没有固定的尺度可以衡量; 它们纷然杂呈,瞬息万状,很难描绘那具体的形象。驾驭语言的 才能展示着作者的技巧,辞意吻合才是艺术的巧匠。无论是抽象 的或是其体的语辞,都努力追求,是浅是深都不要抛掉。虽然脱 离了一定规矩,为着能写尽事物的形貌。所以,喜欢炫耀词藻的 人崇尚浮夸,重视文章内容的人看重内容表现是否得当;描写事 物喜欢穷形尽相的人,不受表达形式的阻隘;追求文章通达的 人,主张文章思想内容开朗。诗因情而生,要求文辞优美,赋描 写物象,要求语言清楚明畅;碑文记叙事迹要合乎实际,诔萦回 着对死者的哀伤;铭语言简洁淳厚,箴清新刚健,语音抑扬;颂 闲适而又华美,论说理透辟,语言流畅;奏章稳重而又典雅,说 语言明快,浩瀚汪洋。(文章的体裁)虽是各有区分,都必须禁止 邪曲虚妄。只要文辞能够表达文章的主旨,不一定要写得冗长。

【原文】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 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 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 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译文】

事物的形体千姿百态,文章的体裁屡次变迁。表达思想离不 开艺术技巧,修辞造句要用优美的语言。有音响有节奏的语辞交 替使用,好比五色交错,才能音韵和谐。语辞的取舍虽然变化无 穷,有时候也难免艰涩而不相安;如能掌握文体变化的规律,就 象开凿水渠,接纳流泉。如果始末颠倒,失去常态,就象彩绣着 色,颠倒了玄黄的次序,色调污浊,不能鲜艳。

【原文】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 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 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 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 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繍,凄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 暗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 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或若发颖竖,离众绝致;形 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 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 珠而川媚;彼榛苦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 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译文】

(写作中),有时候干扰了前段,有时候,又侵犯了后面的篇章; 有时候文辞芜杂,文章的主旨还得当;有时候语言流利,而内容却 走了样。(如果辞、义不能互相一致)彼此分开就两全其美,合在一起 就两败俱伤。在细微的差别中品评辞、义的优劣,在毫芒之间决 定辞、义的取舍。如果经过铨衡,须要裁定,就应以恰当与否作为准 绳。有时候文章的文辞饱满、义理瞻丰,文意表达却和客观事物 不尽相融。事理表达没有两个顶点,文章好到了极点,就不能再 添增。把几句话放在显要地方,这是全篇的警句。千言万语,虽 然条理清晰,要等有了警句才显出成绩。(文章中有警句〕的确利多 弊少,所以,(写作时)取够了,就不要再改易。(文章的写作)有时 候文情并茂,光洁鲜明,象锦绣一般彩色缤纷,象琴弦那样凄切 动人。要描写得不差分毫,才合乎古典诗篇的艺术匠心。构思 虽是出自我心,却恐怕别人先我成文。如果因剽窃而有违义理,我虽然喜欢,也要舍弃不问。文章的佳句有时候锋芒毕露、超群 出众;佳句难得,就象人的形影不可追逐、音响难以留住。它们 象孤峰突起,孑然屹立,和一般平庸的词句交织在一起,很不相 宜。精心的构思虽然孤单没有匹配,作者却反复斟酌不能抛弃。(美的文辞象)石中藏着美玉使得山峦生色,水中含着明珠使得江河 秀丽。好比丛生恶木勿须剪去,由于群鸟集聚也会显出生气。又

好象《阳春白雪》中杂缀一些《下里》俚曲,更显出它的高雅和神奇。

【原文】

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 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 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 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而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 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 冶;徒悦目而偶俗,固声高而曲下。寤《防露》与《桑 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唱而三叹,固既 雅而不艳。

【译文】

有时候写成短小的诗篇,由于内容贫乏而兴味索然。看下

文孤零零没有辞句相应,看上文空荡荡无佳句接承。好比孤弦独 奏,音韵单调,没有和声。有时候寄美辞于庸音恶辞,语言浓艳 却没有光泽。将美丑混为一体,美的言辞也受连累成了瑕疵。好 比那堂下的下管乐曲,与堂上的舞蹈虽也相应,由于曲调急促却不 协调。有时候抛弃文章的义理,保存文词的奇异,空自追求文字的 虚浮和细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和爱憎,文辞漂浮而不逼真。好 比弦小而弹奏急骤,虽然曲调和谐,却不能感人。有时候文章写得 汪洋恣肆,象放荡的乐曲,只追求声响杂乱、曲调轻佻;仅只为了 随俗好看,纵然声音高亢,曲调也是不高。那《防露》与《桑间》 的乐曲,虽然感人,却不是雅调。有时候文章写得清新而柔美,也 摒弃了浮言碎语,却缺乏象不加五味的肉汁的余味。又象琴弦弹出 单调的曲调,虽是一人歌唱,三人应和,典雅了,却不艳美。

【原文】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 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 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 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虽溶发于巧心,或受吹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 龠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 予掬。患挈瓶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于短 韵,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 俱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译文】

至于文章繁简的剪裁,上下文联系的局格,随时都应适应情

况的变化,其中也有曲折微妙的差别。(语言的运用)有时语言粗糙而 比喻巧妙,有时思想质朴而语辞轻佻。(辞的选择)有时因袭旧辞而 显出新意,有时伴随浊音却更有清气。(义的表达)有的粗粗一看,便能明察底蕴,有的深入钻研才理解精细。(辞与义相一致)好比舞 者合着节拍摆动衣袖,歌者和着琴弦放开歌喉。其中的奥妙轮扁 不能用语言形容,华美文辞更不能说得精透。(作者)博于修辞与 文章的规律,我心中确很佩服。要熟悉一般人写作中经常出现的 缺点,认识先哲们文章的长处。文章纵然发自内心,十分精巧,或者要遭到钝眼的讥笑。那琼玉般的文辞,象豆粒撒满原野,不难采到。(丰富的文辞)同风箱鼓风一样没有穷尽、和天地同老。好的文辞在世上虽然纷纭繁多,可惜我所有的还不足一掬。我常怕 才知小、才思钝,恨美言难于连缀成文。所以在小诗面前跛足跳 不难采到。(丰富的文辞)同风箱鼓风一样没有穷尽、和天地同老。好的文辞在世上虽然纷纭繁多,可惜我所有的还不足一掬。我常伯 才知小、才思钝,恨美言难于连缀成文。所以在小诗而前踱足跳 跃,只好用平庸的声音来凑成曲调;写成文章常常带着遗恨,哪 能怀着满足的心情而感到骄傲?我怕自己的作品象敲蒙上尘土的 瓦钵,反被悦耳的鸣玉取笑。

【原文】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 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 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 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 之所勠。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译文】

(现在又要回到艺术思维问题)至于文思的到来的时候,它那通塞 的妙处,来的时候不可遏止,去的时候抑制不住。隐藏的时候象是 光亮熄灭,活动的时候象有声音在倾诉。正当文思敏捷的时候,多 么纷乱的头绪,也能理出思路。文思疾风般的从胸中升起,文辞清 泉似的从嘴里涌出。它们纷然杂呈,应接不暇,任慿用纸笔把它 描述。(作者想象着)文彩的光辉充满了(他的)眼睛,悦耳的声韵 洋溢在(他的)耳际。等到六情凝滞,神志停留,像一截枯树木然不 动,像干涸的河床已经断流。把握住精神去探索文章的奥密,振奋 文章的情思,再去追求。文章的主旨隐约地萌动,文思像抽丝一样,戛戛的往外抽。这就使得有的精心构思反多失误,有的随意写作 倒少错谬。虽然文章由我写作,却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强求。所以 常扪心感到惋惜,我不知道思路通塞的缘由。

【原文】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 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 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 纶。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译文】

上一篇:河北省涞源县下一篇:基层水利档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