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井箕斗技术改造设计(通用5篇)
立井箕斗技术改造设计 篇1
顾桥矿主井提升系统在试运行期间, 由于井下煤质黏度较大, 掘进煤中又常含有大块矸石, 造成箕斗被提到卸载站时出现煤卸不净现象, 箕斗在被往复提升过程中, 里面的煤与矸石越积越多, 如不及时发现, 严重时的后果相当于箕斗二次装载。大家都知道:当已被二次装载的箕斗由装载站向上提升的过程中, 尾绳对箕斗的作用力越来越大, 相应的提升机的电流也越来越大, 由于电机电气特性较硬, 当电流超出最大保护值时, 其保护元件等将会被烧坏。导致提升机无法将箕斗向上提升, 下放箕斗又可能会造成放大滑事故, 后果将会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出现这种现象后, 只有人员到井筒中箕斗所在位置, 利用手拉葫芦将箕斗扇形门打开, 将煤放到井筒中。这种处理方法的弊端就是:人员安全威胁相当大, 破坏井筒设施, 处理时间较长影响矿井产量。在这个问题上, 张集矿采用在箕斗悬挂上装设煤位探测器对箕斗中的煤进行检测。考虑到设计成本和日后维修量, 顾桥矿采取了PLC技术对顾桥矿主井提升机箕斗“煤未卸尽”问题进行了保护设计。
1 设计思想
顾桥矿主井采用双箕斗提升, 箕斗设计满载值32t, 实际最大提升量不得超过40t, 箕斗的超载范围即不能大于8t。当井筒中主箕斗C1与副箕斗C2运行到交错点时, 由于此时提升箕斗的钢丝绳的静张力最小, 系统根据电流计算得出来两箕斗的差重值, 通过比较本钩与上一钩的差重值, 如果得出差重的绝对值大于8t, 则说明上一钩箕斗中有超出8t煤没有卸尽, 箕斗到停车位时系统将不给到位信号, 装载系统中的皮带机和给煤机将停止运行, 定量斗停止向箕斗中装煤, 并向司机发出警报。
2 硬件组成
根据设计对电控系统的安全、功能、工艺上的需求, 本系统硬件主要采用SI-EMENS工控相关器件, 具体如下:STEP7编程器一台;主控PLC-400一台;装载站PLC-300一台;WINCC人机画面上位机一台。
STEP7编程器将编好的程序通过MPI网下载到主控PLC-400中, 通过调试运行装载站PLC通过DP网络将其所监视传感器、继电器状态传输给主控PLC, 并由人机界面发出指令, PLC通过执行元件控制设备。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基本按梯形图逻辑 (LAD) 编辑语言编制。
在Network 1中, 在主提升机司机操作台上取一按钮, 作为“功能投入”钮。当全自动提煤时, 将功能钮投入。利用M500.0作为此功能的自保点, 作为当Network5中的故障点426.5输出时复位用。利用M500.0作为此功能的自保点, 作为当Network5中的故障点426.5输出时复位用。见图2。
在Network 2中, 当主箕斗C1或副箕斗C2在装载位时, 将储存在“MD1118”差重值复制到地址MD630中, 可把MD630和MD1118分别理解为上一钩和本钩提煤时两箕斗的差重值。
在Network 3中, 假设C2在上勾中有煤未卸尽, 现在C1中被装入32t煤, C2由卸载站向装载站运行, 当系统检测出MD1118与MD630的值不相等时, 将它们进行减法运算。此时, 运算输出值存在MD634中的值为负值。
在Network 4中, 我们把MD634里的值取绝对值, 目的是与Netork5中的自定义常量IN2进行比较。见图3。
在Network 5中的IN2为超载范围, 此值用户可以根据现场需要自行设定。顾桥矿主井箕斗设计满载值32t, 实际最大提升量不得超过40t, 超载范围不得大于8t。现将IN2定为8, 当MD634的值大于8时, 复位线圈M426.5接通, 通过MPI网将故障点传到WINCC中, WINCC界面显示故障信号。
同时在Network 6中的常开点M426.5断电, 当PLC可编程控制器中的FM458模块计算出副箕斗C2的实际位置在装载到位上限与下限之间时, 即C2到停车位时系统将不给到位信号, 定量斗停止向C2中装煤.提升机解除自动提煤运行。
4 上位机界面
上位机通过WINCC监控系统对系统可进行绞车运行状态显示、故障监视报警, 并且对于所需记录的运行状态及报警都可以进行记录。当功能投入确认后, 如未出现“煤未卸尽”故障, 故障指示灯将一直显示为绿色, 反之, 将显示红色, 如图4。
5 结语
主井提升机卸煤不净, 造成箕斗在装载位置二次装煤, 是很多煤矿生产中经常遇见的情况, 采用PLC技术对顾桥矿主井提升机箕斗“煤未卸尽”问题进行保护设计后, 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减少了运行故障和停工工时, 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提高了运煤能力, 安全和经济效益得到显现。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顾桥矿主井在自动提煤过程中箕斗出现“煤未卸尽”现象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阐述了针对此问题而设计的编程思想, 硬件组成以及软件设计。此设计的投入, 使矿井主提升机得以有效安全的运行, 具有较大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PLC可编程控制器,煤未卸尽,主井提升机
参考文献
[1]高素芹.主井提升机非正常情况下卸煤不净的技术改造[J].中国矿业, 2009 (9) .
[2]边军, 张登岭.主井提升系统可靠性技术改造[J].矿山机械, 2007 (3) .
[3]莫其华.PLC与上位软件组成的自动配煤系统设计[J].电气应用, 2007 (6) .
[4]沈惠霞, 朱真才, 翟亚军, 等.主井提升系统增大提升能力的技改方案探讨[J].矿山机械, 2005 (3) .
[5]苗贺军, 郭广生, 吴登庆, 等.主井提升系统技术改造浅析[J].矿山机械, 2006 (2) .
浅谈立井防爆门的改造设计 篇2
1 防爆门设计要求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要求, 防爆门的更新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井下产生的冲击波能够将其冲开, 以释放能量。
(2) 防爆门距井筒位置应小于主要通风机距井筒位置10米以上。断面不小于井筒或风峒断面。
(3) 防爆门必须严密, 保证井筒漏风率不超过15%。
(4) 反风时, 防爆门不被冲开。
2 主要通风机的性能参数
型号:BDK-6-NO18.5
功率:2*55kw
风量:1320m3/min~5280m3/min
静压:670Pa~1950Pa
3 防爆门改造设计方案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对装有摩擦轮提升设备井楼的立井, 防爆门设计主要在井筒两侧设向外开的密闭门, 靠风机负压吸合, 在冲击波作用下能够打开释放能量, 但是这种方法产生许多弊端, 难以封闭严密, 再加上井楼漏风, 若管理不善, 将导致外部漏风率高于《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同时, 扩大防爆门断面必须停产, 施工也不方便, 能否有其它方法, 既能无漏风又符合有关要求, 而且施工容易, 通过分析研究决定采用如下方法:在靠近井筒的风峒上掘一立井, 再用防爆盖封闭, 在冲击波的作用下能够打开释放能量如图一所示。它有如下优点:由于风峒离地面距离近, 在施工过程中不影响生产, 施工容易、方便;用水或防冻液封口严密不漏风;日常管理比较简单。见图1。
4 立井防爆门设计
4.1 防爆盖重量、形状设计
防爆盖重要要求达到:反风时, 在取掉防爆盖配重时, 风压不能吹开防爆盖。兴源矿主要通风机最大风压为1950Pa, 风峒断面3×2.2=6.6m2, 则防爆盖面积不小于6.6m2, 取7m2。
7m2×1950Pa=13650N≈1365kg
防爆盖重量必须大于1365kg才能保证反风时要求, 因此, 防爆盖重量选为1380kg。
由于从地面向风峒掘小立井时, 为圆形断面, 因此防爆盖设计为圆形, 直径为3m, 顶部设计为拱形, 防止积存雨水和杂物。
4.2 防爆盖配重要求及设计
为保证井下冲击波能够首先冲开防爆盖释放能量, 必须为防爆盖设置配重, 将防爆盖重量降到约10kg~25kg左右。
因此, 在防爆盖四角均匀设置配重, 与防爆盖通过钢丝绳连接, 不仅保证了冲击波能够冲开防爆盖, 而且有效防止冲击波将防爆盖抛出。
配重重量由防爆盖自身重量与风机负压产生重量之和。
风机在正常工作时负压为8 0 0 P a~1100Pa, 取最大值110Pa, 负压产生重量为:1100×7=7700N=770kg≈800kg。
防爆盖自重为1380kg, 则, 总配重重量为:800+1380=2180kg, 因配重均匀分布在防爆盖四角, 所以每个配重应为:2 1 8 0/4=545kg。
为保证配重便于悬挂或更换, 将配重制成10kg、20kg、50kg及100kg标准重量, 即法码形状, 通过吊钩互相连接, 容易适时调整配重。
4.3 密封槽要求
密封槽深度必须高于主要通风机最大静压毫米水柱高度, 所以密封槽高度不得低于195mm, 取200mm。
密封槽可用水或防冻液进行封闭, 并定期清理槽内杂物。
5 使用情况
箕斗井贯通测量技术 篇3
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柳泉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约30 km的铜山县柳泉镇境内。该矿原设计井型为9万t/a, 混合井直径为5.2 m, 落底标高-220 m, 回风井直径3.5 m, 落底标高-110 m。井筒综合提升能力为15万t/a,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 为满足矿井改扩建需要, 柳泉煤矿经过两次扩大井田开采范围, 生产能力由9万t/a增大至每年30万t/a。由于提升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为此公司决定进行回风井技术改造。由于种种原因, 地面及井下控制点不是同一坐标系统, 这给箕斗井延深测量工作带来难度。为保证矿井技术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对箕斗井延深贯通工程的设计方案和贯通测量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优化, 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努力, 保证了此项工程圆满贯通。
1 贯通测量方案的选择及实施情况
1.1 贯通方案的确定
1.1.1 井上测量方案
贯通测量方案是整个技改工程的重中之重, 该风井延深工程未超过100 m, 在触底落平时要与-209 m水平清理巷相贯通。有平巷、斜巷、坡度不一, 过风门较多, 给测量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况且原风井的中心点位置及井筒十字中心线无任何资料和图纸, 要想实现精确贯通, 首先必须要找到原风井中心点才能确立延伸工程的中心点位置。而且井上、下现用的测量点又与建井时的坐标不是同一坐标系统, 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后, 参照《煤矿测量规程》最后决定贯通测量方案, 采用新技术进行井上、下联系测量, 建立统一的坐标系统来确保顺利贯通。
1.1.2 地面GPS网控制测量作业依据及方法
根据矿区周围现存的国家平面控制点的实际情况, 采用刘场、景山两个国家Ⅳ等三角点作为起算数据, 在矿区及井口绞车房等处建立多个GPS控制点, 依据1992年国家测绘局颁发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要求测设, 并对所观测的数据及时进行平差, 从平差结果看, 其最长的基线边长为3.2 km, 最短的基线边长为0.13 km, 平均基线边长为1.7 m。基线向量精度最高1/240万, 最低1/10万, 达到《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E级的规定。高程控制网控制测量随GPS控制网一并测定, 天线高采用2 m钢尺量取斜高, 平差时平差软件自动改为垂高。因矿区周围无水准起算点, 故采用GPS高程作为该矿的高程起算数据。
1.2 井筒联系测量技术方案的优化
进行井上下联系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井上下采用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确定井下基本控制导线起算边的坐标方位角。起算点坐标和高程联系测量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陀螺定向测量, 二是设点和井上下连接测量, 三是导入高程测量。
1.2.1 陀螺定向测量
井下基本控制导线起算边坐标方位角的误差大小是衡量平面联系测量的精度标准, 《煤矿测量规程》规定, 井下定向由两次独立定向结果的互差不得超过40″。此次陀螺定向采用GKA-1陀螺经纬仪, 采用中天法进行测量, 为提高仪器常数的精度, 此次陀螺定向测量的观测程序为3-2-3。即首先在地面已知边上用三个测回独立测量陀螺方位角, 求得三个仪器常数, 其次在井下定向边上用二个测回独立测量陀螺方位角。最后返回地面在已知边上再用三个测回独立测量陀螺方位角, 再求得三个仪器常数。为保证陀螺定向测量的精度, 井上下观测应由同一观测者进行操作仪器。在陀螺定向中, 水准气泡偏高中心没有超过0.5格, 每测回的测线测前、测后方向值互差最大为±8″, 相邻的时间差的互差最大为0.4 s, 间隔时间差的互差最大为0.5 s, 测前、测后零位置互差最大为0.02格。从定向结果看, 仪器常数一次测定中误差为±8.3″, 仪器常数平均值中误差为±3.4″, 三次定向中误差为±6.8″。其精度均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规定的要求。
1.2.2 投点与连接测量。
投点和连接测量是联系测量中的重要工作, 在投点前, 首先由近井点坐标向井口施测连测导线, 连测导线采用nikon530全站仪按地面5″级导线四个测回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投点和连接测量工作均独立进行二次。
(1) 投点。投点选用的是φ1.6 mm的碳素弹簧钢丝加挂80 kg重砣, 投点工作是联系测量工作中用时最长、最复杂和危险性较大的一项工作。为保证投点精度, 将重砣浸入稳定液中并加盖以减少对垂线的影响。采用标尺法实测钢丝摆动值13次以上的单数, 取平均值进行定点观测。观测前还以地面下放二组 (每组两个) 信号圈, 以检查钢丝是否处于悬挂状态。
(2) 连接。连接时井上下同时进行观测, 并独立进行三次。地面连接测量采用J2经纬仪, 水平角观测按两次对中三次测回进行, 限差按《煤矿测量规程》地面5″级导线的精度要求, 边长丈量采用比长过的50 m钢尺施以拉力以不同起点悬空丈量各三次并侧记温度。按考虑到风流影响井下, 采用点下光学对点器对中, 以减少对点误差。水平角观测的精度要求和边长丈量的精度要求同地面连接的精度要求一致。井上下连接的所有边长均加入了比长、温度、垂曲、倾斜改正。
(3) 导入高程测量。导入高程测量采用经过鉴定过的千米钢尺进行, 同钢丝下放方法一样将钢尺下放至定向水平并加挂重砣, 确认钢尺的自由悬挂后, 井上下按等外水准测量的方法和精度要求同时进行观测并侧记井上下的温度, 两次架高之差为2 mm。在导入高程的资料处理时, 加入了比长、温度、拉力、自垂等改正数。
1.3 井下测量方案
1.3.1 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施测方案及方法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 要有三条施测线路:一是从-220 m井底车场到-220 m南大巷至-163 m一部皮带机回风上山与箕斗井连接, 该导线长度达1 216 m;二是由-220 m南大巷至-209 m箕斗井底部;三是从-220 m南大巷至-185 m给煤机硐室与箕斗井连接, 导线长度达725 m。通过对这三条线路的长度及其它因素分析考虑到有以下因素影响测量精度:线路长;上下山多;拐弯多、测站多;雾气大。针对这些实际情况, 决定井下这三条基本控制导线采用nikno530全站仪以三架法按二个测回测定水平角, 限差按7″级控制导线的精度要求进行施测。
1.3.2 井下测量减少误差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少测量误差: (1) 针对棱镜系统中对点器中心和控制底座水平的圆水准气泡都不太高及导线拐弯多的情况, 在实测三架法测量时每站仪器必须重新对中, 测水平角时前后视目标一定要看垂线 (测距和高差时看砧标) 达到减少对中误差, 提高侧角精度的目的。 (2) 由于-220 m南大巷断面小、风速大, 在施测中采用硬纸板制作专门的挡风设施, 保证仪器对中精确, 对前后视则采用了浸入水桶稳定法, 即把前后视垂下的垂球浸入到水桶中, 避免垂球来回的晃动, 提高了测量精度。从三道的观测结果看, 水平角最大互差为18″, 达到精度要求。高程控制测量随平面测量一起采用三角高程的方法进行, 每条线路均进行了三次复测并及时进行平差计算, 确保三条线路的圆满贯通, 达到了贯通设计要求。
2 结语
箕斗外动力卸载装置改造 篇4
1. 卸载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改造前箕斗外动力卸载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 主要由导轨、滑板、滑槽、卸载气缸、滚轮座、滚轮组件、连板组成。气缸通过支座固定在套架梁上, 活塞杆通过连接叉、销轴与滑板连接。上下各4个滚轮组件, 每2个为一组, 左右各一组, 每组滚轮组件成90°对称安装于滑板上。钢板、角钢和耐磨板组成的导轨用螺栓固定在套架梁上。滑板在气缸推力的作用下受滚轮组件约束在导轨上左右移动。滑板上滑槽通过对箕斗下部卸料口处扇形闸门上的滑轮作用, 使扇形闸门开启, 完成卸载, 并在扇形闸门自重和气缸作用下复位。
2. 卸载装置第一次技术改造
2008年6月对卸载设备的滚轮组件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 (图2) 。
(1) 润滑系统介质由机械油改为润滑脂, 润滑脂牌号为SH/T0587。两个箕斗一上一下为一个主井提煤系统, 箕斗卸载时, 卸载装置的滑板运行距离约1200mm。每个滑板有8个滴油润滑点, 这8个滴油点为一组, 用8根油管1个固定架和1个油杯, 定期向8个滚轮组件滴油。一个提煤系统有3个滑板 (其中1个是共用的) , 共有24个滴油点, 配置24个滴油管, 分3组分别向每个滑板的8个点供油。存在的问题:定期供油, 滴油管线多, 不大的空间设备凌乱, 易碰掉滴油管, 机械油无法回收, 设备上油污太多不符合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改为润滑脂后, 只在滚轮装配时轴承室内一次性充足润滑脂, 可使用多年。
(2) 双室圆柱滚子轴承改为2个单列圆锥滚子轴承。滚轮组件改造后采用了2个单列圆锥滚子轴承, 因国产轴承质量过关, 装配时采用开槽螺母和开口销锁紧, 一次性调整轴承间隙, 该组件可使用数年无需调整。解决的问题: (1) 与圆柱滚子轴承配合的轴和滚轮受材料质量、整体调质、表面淬火质量的影响, 缩短使用寿命。 (2) 从图1可以看出滚轮组件同时受到垂直、水平两个力的作用, 在圆柱滚子上也同时有径向和轴向力的存在。根据图2中改造前的结构, 滚轮组件只能承受径向力, 而轴向力只能靠面面摩擦相对滑动, 摩擦阻力很大, 缩短零件寿命, 增大汽缸阻力。
3. 卸载装置第二次技术改造
2009年10月, 对箕斗外动力卸载装置进行了第二次技术改造 (图3) , 这次改造弃用了导向机构。
(1) 改造前存在的问题: (1) 从图1可以看出, 滑板是由两块平底V字形钢板通过15块连板组焊而成, 形成了不封闭的狭窄空间, 内部不利于防腐, 在常年潮湿污物较多的环境下使用, 缩短寿命。 (2) 滚轮组件每两个成90°用锁紧螺母对称安装于滚轮座上, 滚轮座焊接于滑板上, 滚轮座上孔的中心线与滑板中心线成45°, 用焊接的方法固定。从工艺方面考虑, 若焊后加工孔, 一个庞大的滑板和滚轮座的组合体, 在边沿加工出位置度较高的孔, 一般的机械厂是难以做到的, 若先在滚轮座上加工孔, 后焊接在滑板上, 尽管用精度较高的工装夹具保证, 也难以解决焊后变形问题。装配后两个成90°的滚轮组件的位置公差是外动力卸载装置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 也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3) 导轨由钢板、角钢、耐磨板组成。角钢焊接于钢板上, 耐磨板用螺栓固定在角钢上。整个导轨长度约4000mm, 导轨直线度难以保证, 影响了设备的正常工作。
(2) 改造后解决的问题: (1) 滑板采用了全封闭结构, 解决了防腐问题。滑板形状也做了轻微改动, 气缸改成了油缸, 整个装置减轻约700kg, 解决了目前国产气缸用于大型外动力装置推力不足的问题。 (2) 由钢板、角钢、耐磨板组成的导轨改为30kg钢轨, 即省工又省料, 不仅解决了改造前的加工难点, 关键是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3) 互成90°对称安装的滚轮组件改成与钢轨配合近似火车轮的平轮, 解决了滚轮座加工问题 (该导向机构已得到专家和使用单位的认可) 。
该大型外动力卸载装置主要用于年产1000万t矿井, 改造后的卸载装置在箕斗提煤系统中使用效果良好。
摘要:介绍煤矿生产系统主井提煤箕斗外动力卸载装置的结构特点, 及在加工、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润滑系统介质、滚轮轴承以及导向机构的两次改造, 使外动力卸载装置在制造工艺、生产成本、加工精度和使用性能上更趋于合理, 提高了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煤矿主井提升箕斗改造 篇5
原先的主要问题:箕斗卸载方式存在设计缺陷, 箕斗出曲轨即活动溜槽及扇形闸门回位时振动大, 曲轨、曲轴和扇形门常出现焊缝开焊、钢板振裂现象, 维修量大;箕斗重载偏心较大, 运行中滚动罐耳与罐道间摩擦剧烈, 罐耳寿命短, 罐道磨损严重;箕斗自重5.98t, 有效容积小, 无法增加单钩提煤量, 提升效率相对较低。改造原则:箕斗与其他部分的安全距离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改造后的箕斗不能缩短提升系统的过卷距离;箕斗设计容积≥9m3, 在保证箕斗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箕斗重量;调整箕斗重心, 使箕斗重载偏心距大大降低, 减轻罐道的磨损。
改造方案: (1) 改造卸载方式, 改活动溜槽为固定溜槽, 不但简化卸载方式, 还增大箕斗有效容积, 并相应改造曲轨, 使箕斗出曲轨时过渡平稳, 减轻振动。为不提高卸载到位高度, 固定溜槽底部采用增大煤抛角的方法。 (2) 重新验算箕斗钢骨架强度, 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 降低材料的截面积。箱体的主要受冲击部位采用高强度锰钢板, 其他部位适当降低钢板厚度。
改造后箕斗自重4.53t, 采用渐进的计算方法反复验算, 将箕斗重载偏心距降到20kg·m以下, 改造后, 箕斗卸载时仅有扇形门回位时的冲击。经过重新设计更换曲轨, 基本消除了卸载时的振动。重心偏心距调整后, 各部位磨损大为减轻。
X10.01-07
[兖矿集团设计研究院李剑峰供稿山东邹城市273500]⊙
CIMES2010北京国际机床展
第10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 即CIMES2010北京国际机床展是经国家商务部批准, 全球国际展览联盟UFI推荐, 由中国机床总公司主办, 北京国机展览中心和励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国际顶级专业机床展会。该展会将于2010年6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CIMES是植根于中国双年度北京的国际性机床大展。20多年来, 在国家大力发展机床工业的推动下, CIMES展览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自2008年起, 新老国展同时启动, 一跃成为继德国EMO、美国芝加哥之后世界第三大规模国际机床展, 成为展示中国机床企业新产品全貌和世界先进机床技术的平台, 中
现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集团分公司或展览合作机构签订了CIMES展会推广销售代理协议, 这些销售网络除了覆盖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 瑞士、奥地利、日本、韩国、台湾这些机床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外, 还扩展到了芬兰、瑞典、丹麦、罗马尼亚、土耳其、希腊、白俄罗斯等一些具有各自制造特点的国家。这些销售代理网络的建立将大大提高CIMES2010在全球范围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并且将丰富CIMES2010展会的内涵, 带来多样化高、精、尖的世界同步机床产品。
为配合CIMES2010北京国际机床展, 主办方将举办一系列丰富的配套活动, 其中包括:
主办方与相关媒体合作, 举办高峰论坛。具体有:
1.CIMES2010中国机床高峰会 (CMTS2010) ———研讨中国机床行业发展趋势与热点问题。
2.自主品牌机床推介会———向国内外的业内人士推广和宣传我国自主品牌的机床产品和设备。
3.多项技术交流活动:如企业与用户交流会、各国最新制造技术交流活动等。同时主办方还将与机床、功能部件等领域的专业媒体开展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
配对采购活动:主办方通过深入的展前调研, 获得海外采购商的意向, 联系各机床、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和有出口权的企业到会见面, 洽谈经贸合作。并与军工、航空航天、船舶、铁路、电力、通讯、冶金、船舶等行业的大型采购商沟通洽谈组团参观采购。
本届展会依旧秉承坚持力推发展我国民族机床工业, 提倡扶植自主开发创新的宗旨, 继续特设“大”、“精”、“尖”展馆, 展会展出的国产机床主要以自行开发、技术革新、自主创新产品占主导地位。X10.01-08
[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供稿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1-3号中国平安国际金融中心A座15层100027] (12)
先进实用技术和产品五则
【立井箕斗技术改造设计】推荐阅读:
主井箕斗08-06
立井提升安全技术措施01-11
立井井筒普通施工技术08-08
回风立井注浆堵水技术07-10
煤矿立井09-17
立井施工10-22
立井提升12-16
副立井提升06-11
立井提升系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