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教学改革漫谈

2024-07-30

土力学教学改革漫谈(精选11篇)

土力学教学改革漫谈 篇1

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一般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任何土木工程的设计、建造和使用都离不开土力学理论的指导。因此,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学好本专业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 且知识点离散, 各章节看似不连贯, 致使很多学生都认为抽象、难理解, 抓不住重点, 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我认为土力学课程教学应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计划中都缩减了土力学课程的学时, 导致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掌握土力学知识的精髓, 是土力学教师们亟待解决的新难题。本人认为, 在选用新版本教材的基础上, 应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讲述, 同时也为了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很多内容的表达上不应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 而是突出重点, 其余的内容点到为止。在这一点上也要关注学生们的需要,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拓展讲, 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现在的学生很实际, 他们往往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有的学生课下反映不喜欢老师推导公式, 希望老师多讲些与实际工程联系的例子。实际上也是这样, 课堂上讲枯燥的理论公式, 学生们注意力很难集中, 但是一讲到具体实例, 像汶川地震、山体滑坡等工程问题, 他们就很感兴趣, 也能提出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和看法, 这也充分说明学生们有了解所学知识在工程应用方面的迫切需求。针对这种实际情况, 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紧密结合, 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适当穿插, 例如环境岩土工程和非饱和土的相关知识, 由此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为将来进一步深造考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文字、图形等信息的输入工作从课堂上写板书移到了课前, 能够节省大量课堂时间, 给同学们灌输的知识点大大增加, 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也有不足之处。有不少同学反映老师用幻灯片授课, 幻灯片播放速度过快, 课堂内容颇多, 使学生们没时间记笔记, 抓不住内容的重点, 一堂课下来还是一头雾水, 甚至有些同学干脆不听老师讲课而是自己看书, 不懂的再问老师, 这样就事倍功半了。作者认为, 在教学手段上, 应该使用与课程和专业有关的演示模具、挂图、幻灯投影和声像资料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应该有选择性地采取教学手段。对课程讲授中需要的插图、繁冗的公式推倒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 对于实验或与工程应用联系紧密的章节, 可采用动画效果。像三轴压缩实验、直剪实验、土体滑坡等, 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 目前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讲授的方法, 对于土力学学时少的现状, 好多老师只能在课堂上精讲内容, 尽量把土力学的主要理论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办法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发展, 学生的主要作用是听老师讲, 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作者认为, 可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在目前学时减少的情况下, 抓主要内容, 将土力学的核心理论内容———渗透、变形和强度及其工程应用给学生们讲清楚, 在课堂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老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留出空间让学生们思考, 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们的主动性, 还能让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单纯讲课更加记忆深刻, 同时也理解得更透彻, 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思考问题。这种做法对今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独立承担课题或项目的能力也是一种先期锻炼, 有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

四、实践环节改革

在《土力学》课程教学中, 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 又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 同时还有理论如何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只是开设了实验课程, 让学生们参与土性实验、压缩和直剪实验, 虽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也能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但对于所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能力方面得不到加强和提高。作者认为一定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除了课程要求完成的实验内容外, 还需要由相关教师联系工程场地, 例如基坑开挖、车站施工、路桥施工现场等, 适当地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和学习, 这种方法比只在课堂上讲课更能让学生理解深刻。实践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增强分析工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空对空的泛泛而谈, 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任课教师监督制度改革

1. 教师自身水平需不断提高。

俗话说“课上一分钟, 课下十年功, 活到老, 学到老”, 社会在进步, 技术也在提升, 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要求教师不能一劳永逸, 做一次课件就用若干年,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应该平时多看文献, 多做科研, 多参与工程实践,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把土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工程中的新技术及时充实到土力学的课堂教学当中, 在自身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虽然通过了助课考核, 但是没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也不应给学生上课。

建议这类教师到各种工程单位和设计院学习一年左右的时间, 等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后, 再到课堂上给学生上课, 这种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会大有帮助。

3. 网上评教对教师待遇应有所束缚。

近几年来, 好多高校实行网上评教, 让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讲课水平、态度等进行网上评分。相对来说, 学生的打分还是比较公平。这种网上评教的方式不能流于形式, 应该在对教师的待遇或评职称等方面有所体现, 这样势必会促使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学生也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为适应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改革仍需不断更新。提高自身素质, 寻找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 仍然是广大土力学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摘要:《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近年来各高校通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仍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目前土力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可供业内同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成刚, 曾巧玲.如何用好土力学——对青年土木工程师谈土力学的理论与应用教学改革[J].力学与实践, 2002, 24 (6) :54-56.

[2]郭进军.土力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0, (23) :217-226.

[3]周镜.岩土工程中的几个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 1999, 2 (1) :2-8.

[4]高文华, 万文, 陈秋南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 (4) :50-51.

[5]韩娟, 鲁雷.浅谈土力学教学改革[M].科技信息, 2010, (21) :301-302.

土力学教学改革漫谈 篇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包括土力学(专业基础课)和基础工程(专业课)两部分,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主要课程。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运用这些原理和概念,结合有关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地基基础问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一)授课内容

绪论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地基与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本课程的内容、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本学科简史及发展方向。

第一章 工程地质概述

矿物与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土的成因类型。不良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土的渗透性,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土的组成和特性,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换算。土的物理状态、特征指标。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第三章 地基的应力和变形

土的自重应力。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地基中附加压力的计算及分布规律。

土的变形特点。土的侧限压缩性。地基最终沉降量。

沉降与时间关系。

地基的容许变形值。

第四章 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

土的抗剪强度。土的极限平衡条件。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及取值。影响抗剪强度指标的因素。

地基的临塑载荷、临界载荷、极限载荷。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第五章 土压力和土坡稳定

三种土压力的概念。静止土压力。

朗金土压力理论。库仑土压力理论。

挡土墙设计。

土坡稳定分析。

第六章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内容。勘察方法。勘察报告的内容、阅读和使用。验槽。

第七章 浅基础的设计

浅基础的类型。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地基计算。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刚性基础、扩展式基础的设计方法。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墙下板式基础及箱形基础的设计要点。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基本概念。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第八章 桩基础及深基础

桩及桩基础的类型。单桩竖向承载力。群桩竖向承载力。桩基础的设计。

深基础简介:箱桩基础、大直径桩墩基础、深井、地下连续墙。

深基坑的护坡。

第九章 软弱地基的处理

软弱地基的特性。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简介。

第十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震级和烈度。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地基震害及抗震害措施。

第十一章 特殊土地基

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红粘土地基。

(二)土工试验

密度、含水量。

液限、塑限

固结试验。

直剪试验。

三、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土力学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要求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2、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勘察资料,会选择一般地基基础方案。

3、运用土力学的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

(二)各章内容说明

绪论

建立土力学、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了解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及发展概况。

第一章 工程地质概述

了解主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分类和主要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分布规律及特征;不良地质条件。掌握土的渗透规律。了解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重点:土的三项指标。土的物理特征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必须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定义、测定、换算和应用。熟悉地基土的工程分类方法。

了解粒径级配对无粘性土性质的影响。

一般了解粘土矿物、水和离子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地基的应力和变形

重点:矩形和条形荷载面积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及其指标的确定。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熟练掌握土的自重应力计算,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运用角点法计算地基中附加应力。用固结法试验测定土的压缩性指标,按分层总和法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T-89)》,简称《规范》,下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能够正确使用教材的图表、计算附加应力。了解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规律和载荷试验确定变形模量的方法。

了解饱和土在固结过程中土的骨架和孔隙水对压力的分担作用及变形和时间的关系。

第四章 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

重点:抗剪强度定律。土的极限平衡条件、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和取值方法。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正确理解土的抗剪强度定律和极限平衡条件。掌握用直剪仪和三轴仪测定土抗剪强度指标的方法。正确理解排水条件对确定饱和粘性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

明确地基临塑载荷、临界载荷和极限载荷的意义及应用,对其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只作一般了解。

熟练掌握用《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和步骤。

第五章 土压力和土坡稳定

重点:朗金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

正确理解三种土压力的概念,并应掌握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包括规范的方法)。

会设计重力式挡土墙,对其它类型挡土墙只作一般了解。

土坡稳定只介绍条分法。

第六章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

学会阅读、使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掌握验槽的方法及局部不均匀地基处理。

第七章 浅基础的设计

重点:常用的刚性基础、扩展基础的设计方法。

掌握浅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的验算方法。

掌握刚性基础剖面尺寸确定及扩展基础的配筋计算。

对箱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墙下板式基础只作一般了解。

第八章 桩基础及深基础

重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和桩基础的设计。

了解桩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掌握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掌握桩基础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对深基础的几种型式和基坑护坡只作一般了解。

第九章 软弱地基的处理

了解软弱地基的特性及常用处理方法。

第十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了解震级、烈度的概念。

了解地基基础抗震验算。了解饱和土液化的概念。掌握饱和土液化判别方法及抗液化措施。

第十一章 特殊土地基

根据各教学班所在地区的特殊土的情况,选择有关内容进行面授,使学生了解该特殊土类的特性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三)习题课和课外习题

各教学班的辅导教师,对重点章节应适当安排习题课,并检查学生课外习题完成情况。

(四)土工试验

掌握所做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写出试验报告。

大纲中的密度、含水量试验,可结合液、塑限试验、直剪试验或固结试验进行。本课只做三次土工试验。

四、教学媒体及学时分配

1、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媒体为文字教材(学习指导书、主教材)和音像教材等。

2、教学环节和时数分配

土力学应用型教学建设的思考 篇3

摘 要:黄淮学院正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黄淮学院作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已在驻马店召开两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因此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笔者也一直在积极考虑实施应用型教学。本文以土力学为例,从两个方面思考建设土力学应用型教学,一是从教师角度,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学生方面。教师的应用型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应用型水平。本文在教师自身教育理论学习、广泛涉猎知识、积累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备好应用型课程及授课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关措施,希望能对有意教授应用型课的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土力学;应用型;教学改革

1 概述

近年来,黄淮学院紧紧围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要,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主动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行业对接,努力做好“地方”文章,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即“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二是整合学校院系,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三是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实施“3+1”和“产学一体”、“工学交替”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建立校企互动合作机制,目前学校与156家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五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设立学生创业基金、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围绕企业行业面临的问题,积极开展应用型研究。在上述学校建设应用型背景的前提下,对于土力学的教学,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 土力学应用型教学水平提高的措施

2.1 学习教育理论 学习教育理论,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同时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抽出时间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和研究学生,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实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2 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 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在学习方面做好榜样,坚持终身受教育。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精深的专业造诣,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加强自己专业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考取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些证书,例如注册结构师、岩土工程师,考试内容覆盖大学本科所学的各种课程,可以很好的巩固专业知识。

2.3 教师及学生的实践 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展实践性教学意义重大。而实践性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参加实践。

教师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后,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可以带领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去设计院参与项目设计,或者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来校讲课。

2.4 教师应用型土力学备课 首先,备“基本知识”:本节课教学基本内容、重难点、例题、作业等;其次,备应用型“上课过程”,力求改变常规灌输的方法,体现实际应用,重在案例教学,考虑采用经典案例,当前大家关注的案例、视频,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能够使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教学过程如下。①按照重难点、基本知识选择经典案例,或者日常生活的热点案例引入本次课程。通关讲解案例情况得出土力学中的相关原理、概念。做到一个案例得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最后通过总结案例、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下课前给学生留1-2个案例题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下节课由学生讲解,教师再进行总结;同时还布置1-2个案例题进行下节课学习内容的预习。②除了必上的实验课之外,与实验教师结合,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教师应该了解土力学的最新动向,作为课外资料给学生讲解,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土力学相关知识,并可以拿出1-2节课进行讨论。④教学反思:讲过每一节课内容都要进行总结,如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需要再强调,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2.5 教学技巧与方法 ①教与学的定位。改变教学定位,教师角色由“主宰”变为“主导”;学生的地位由“被动”变为“自主”,学生有学习的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方式进行授课。师生易位:让学生当小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上讲台给讲课,听课的同学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教师则适时进行点拨、指导。讨论: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讲完后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列举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出试卷,进行自测;每一章讲完以后,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比赛、测试、评分。③上好第一节课,讲好绪论。讲好一门课,首先在学生头脑中搭建该门课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具体的每章节的知识实际上是往这个框架中逐步填充。因此授课必训把绪论讲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内容框架。

3 结论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土力学应用型教学进行思考,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参加岩土工程实践,认真备课及授课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关措施,希望能对从事土力学应用型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姚学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力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方法探讨[J].昆明学院学报,2011(3).

[2]王蕊,陈葶葶.应用型本科土力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5).

[3]陈远川,李佳坤.应用型人才导向的土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5).

[4]李丽民,张贤才,唐伟.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力学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4(5).

基金项目:黄淮学院规划处教改项目(2012XJGLX0510,

2012XJGLX0917),黄淮学院双语教学改革和青年骨干教师项目。

《土力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篇4

1《土力学》教学体会

1.1 土力学的特点

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土是由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以及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交错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所生成的各类沉积物[1]。土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物理力学性质。与一般的建筑材料 (如混凝土, 钢材) 相比, 土体具有碎散性、多相性和自然变异性。碎散性是指土体颗粒之间存在大量孔隙, 可以透水透气;多相性是指土体是由固体颗粒、水和气体组成的多相体系, 每相的质和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土的力学性质;自然变异性是指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 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性质复杂, 且随着时间还在不断变化。因此, 土的力学性质较复杂, 深刻理解这些特点, 有利于掌握土力学性质的本质[2,3]。

1.2 教师应对土力学理论体系整体性把握

教师应重视土力学基本原理间的内在联系, 将内容庞杂、繁多的土力学概念、公式, 以一条主线贯穿联系起来。以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四校合编的《土力学》为例, 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 包括:第一章, 土的组成;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这两章内容是贯穿全书的基础与主线。第二部分为理论核心。包括:第三章, 土的渗流性及渗流;第四章, 土中应力;第五、六章, 土的压缩性和地基变形;第七章, 土的抗剪强度。以上五章主要讲述了土的三大特性, 即:渗透特性、变形特性、强度特性。第三部分为土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包括:第八章, 土压力;第九章, 地基承载力;第十章, 土坡和地基的稳定性。这三章内容主要讲了挡土墙的稳定性问题, 地基的承载力问题及边坡稳定性问题, 是第二部分理论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贯通全书, 可以总结为一个原理:即有效应力原理;两个变形:压缩变形和剪切变形;三个理论:渗透理论、变形理论及强度理论, 它们各自又自成体系, 有效应力原理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土力学的基本内容。

2 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2.1 结合经典案例, 激发学习兴趣

绪论课对全书内容做出系统性的总结, 即一个原理 (有效应力原理) , 两个变形 (压缩、剪切) , 三个理论 (强度、变形、渗流) 。结合相关工程案例形象化介绍。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香港宝城滑坡、阪神大地震中地基液化属于土体强度破坏问题;比萨斜塔、苏州虎丘塔、日本关西机场属于土体变形问题;九江大堤决口属于渗透破坏问题。播放工程事故的图片、录像 (基坑工程失稳事故、建筑物倾斜事故、大堤管涌、路基滑坡事故等) , 简要说明工程事故中的设计、施工问题及与土力学的关系。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 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了解学习内容的应用前景与今后工作的需要, 从而激发其努力学习的热情。

2.2 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与互动

课堂讲授注重与学生的启发与互动。上课前做好教学策划, 对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 理清本知识点在本课程的地位及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启发过程中, 思路要连贯不能跳跃, 以便掌握讲课的速度和调整讲课方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循序渐进。比如再讲土的压缩特性时, 首先提出问题:土体为什么会被压缩?压缩的实质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进而结合第二章的内容, 在土的物理性质中讲到土由三相组成, 那压缩的过程中到底是土体的哪一相被压缩了呢?在这个过程中要宽容学生的不同见解, 大学生思维跳跃, 教师对于在启发过程中的互动与思考, 都应给予应有的接纳及正面的解释, 使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

2.3 借助多媒体, 丰富课堂内容

应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比如在绪论课中工程背景的介绍, 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工程事故的图片、录像, 加强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有些章节理论性较强, 公式推导及图表较多, 板书不易完成, 可以通过多媒体清楚生动的展现在大屏幕上。以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四校合编的《土力学》为例, 第四章中地基附加应力部分, 采用了竖向集中力作用时的地基附加应力布辛奈斯克解, 其中涉及到六个应力分量和三个位移分量, 公式繁多且复杂, 若采用多媒体辅助板书教学的效果比较好。

2.4 开展实验, 激发学生动手与学习兴趣

土工试验是土力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手段, 是土力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达西做了大量砂土的渗流实验发现了土体的渗流定律-达西定律。库伦通过对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开展了剪切试验, 发现了土的抗剪强度定律-库伦定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必需做的试验项目有哪些, 试验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争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3 结语

土力学与其他力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应重视土力学基本原理间的内在联系, 将内容庞杂的概念、公式, 以一条主线贯穿联系起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探讨了土力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土力学与其他力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文章围绕土力学的特点及教学实践, 探讨了土力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土力学的教学要把握好备课和课堂设计两个环节, 同时还要把握其自身特点将繁杂的内容系统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土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湖南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土力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姚笑青.土力学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 (4) :81-85.

土力学教学改革漫谈 篇5

樊哲超

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4100

摘 要:通过参加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专业考试,认识到在本科生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要基于最新的行业规范精选教材或自编教材,并建议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以适应岩土工程生产实践对本科生教学提出的要求。

关键字:注册岩土工程师;土力学;基础工程

一、前言

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是从2002年正式开始举行的,目前每年一次的考试。注册岩土工程师的报考专业,划分为三个类:本专业(勘察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航道与海岸工程)、相近专业(地质勘探、环境工程、工程力学、煤田地质勘察)和其他专业(除本专业和相近专业以外的工科专业)。考生需满足从事岩土工程专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要求,方能取得参加专业考试的资格。

现行的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包括11个章目(科目),即:①岩土工程勘察,②岩土工程设计基本原则,③浅基础,④深基础,⑤地基处理,⑥土工结构与边坡防护,⑦基坑工程与地下工程,⑧特殊条件下的岩土工程,⑨地震工程,11工程经济与管理。涉及的行业规范有40本左右,每⑩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年的规范清单都在增删,及时的增补最新的规范,替代旧规范。

自2002年以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已实施10年。我国实行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与注册制度为岩土工程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是我国岩土工程体制发展的重大契机。

二、我国实行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后,WTO的一系列运行规则将越来越深刻地对我国的经济管理和运行模式产生影响。根据我国的承诺,加入WTO后勘察设计咨询市场3年部分开放,5年全部开放。部分开放是指国外的岩土工程咨询公司可以在国内成立合资企业,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全部开放是指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

加入WTO后,国外的勘察设计咨询公司将进入我国,同时也为我国的勘察设计单位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而国外很多国家都实行了注册工程师制度,我国由于长期游离于国际主流之外,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市场准入制度,特别是个人的执业准入制度。这样不利于我国的勘察设计业:我国没有可能通过市场准入检查来控制国外勘察设计工程师进入我国市场,而我国的勘察设计工程师也没有个人资质进入国外市场。

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出现工程承包和个人开业的问题,为保证市场运行的秩序和质量,实施专业人员“准入”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按照执业制度规定,注册岩土工程师有权以注册岩土工程师的名义从事规定的专业活动。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及相关专业工作中形成的主要技术文件,应当由注册岩土工程师签字盖章后生效。

pood

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导向的探讨

注册专业类考试是以后从事生产一线的学生进入行业的一个准入门槛,也是学生显示自身价值的一张名片。这类考试在注重岩土工程基本概念和规范的理解的同时,强调加强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考试试题的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实际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本科生教学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一环,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工程实践的要求,因此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对本科生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作者作为考生参加2011年注册岩土师的专业考试,同时作为我校土力学的主讲教师,下面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从现行的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大纲看,11个章目除了工程经济与管理外,其他几个章目都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有或多或少的相关性,难怪一些考生的考试心得都是在备考前期把大学里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先看一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有的学校将其合成一门课上,有的学校将其分别作为两门课进行讲授,我校的培养方案是采用后者。我校本科生土力学课程设置的课时量是40,实验课时量是16,基础工程课程的课时量是32,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课时量16。目前我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选择随教师变化,没有统一的教材。我院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师有5位,教材一般由任课教师指定,有时今年由张老师上指定一本教材,到明年由李老师上时,又换成另一本教材。一些学生跟班上重修课时,由于教材不统一,导致学习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现在教师上课一般使用多媒体教师,采用PPT授课。这种授课形式生动形象,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图表在幕布上投影出来,但是有的教师过分倚重PPT,忽视必要的板书,更有甚者成了念PPT,使学生像看无聊的电影一样,容易犯困和精力不集中。

3)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知识点多、公式多、复杂例题多、图形图表多,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众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重点,该一句话带过的内容应该一句话带过,不做具体推导和展开。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要求,拟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做探讨。

精选教材,做到几年内无变化,教材应该选择采用最新的规范编写的教材。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规范最近几年更新的较大,比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从2002版更新为2011版,相关内容也做了变更,新的版本中增加泥炭、泥炭质土的工程定义。因新的规范刚刚发布,现有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还基本是基于2002版的规范编写。目前我院几位主讲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师正联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编写土力学教材,以后学生可以采用自编教材,新编教材会基于最新的规范,并在以后的讲授中及时的更新内容。

教学形式多样化,加强师生互动,不能过多的倚重PPT授课。可以穿插小故事,加深学生理解记忆。有些原理深奥难懂,老师讲解起来困难,学生听起来吃力。可以讲解身边的故事,将原理寓于故事之中。比如讲解有效应力原理时,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进行阐述。太沙基(现代土力学的奠基人)有一次雨天在外面走,突然滑了一跤,他爬起来一看,原来地面是粘土,下雨了当然很滑。为什么人在饱和粘土上会滑倒?他陷入了思考。他仔细观察发现鞋底很光滑,滑倒处地面上有一层水膜。于是他认识到:作用在饱和土体上的总应力,由作用在土骨架

pood 上的有效应力和作用在孔隙水上的孔隙水压力两部分组成。前者会产生摩擦力,提供人前进所需要的反力;后者没有任何抗剪强度。人走在饱和粘土上,瞬时总应力都会变成孔隙水压力,粘土渗透系数又小,短期内孔隙水压力不会消散转化为有效应力,因而人就会滑倒。从而他总结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原理”,后来又提出了“渗流固结理论”,可见智者一跌,必有所得;愚者跌倒,怨天尤人。故事讲完后,再配合书本上的“弹簧-水”的模型,写出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这样深奥的原理通过故事就可以讲解清楚。讲台上老师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学生听的津津有味。

教学内容上应结合专业特点,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应用型学科,应加强学生的实际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多结合土建中的工程实例讲解,注重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某个特定的工程设计问题。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越来越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难题怪题不多,因此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解,避免对复杂公式的推导。

四、结语

以后在生产第一线的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执业资格有岩土师、结构师、建造师、道路师和桥梁师等,成为今后就业的一种杠杆。从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角度来看,有关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土力学教学改革漫谈 篇6

关键词:土力学;学习兴趣;工程案例

土力学是涉及土木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等多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现代工程技术飞速发展,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而与之相反的却是学时的不断减少。如何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为主,即以教师为中心,将各章节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土力学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特别是一些经典的土力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既抽象又难以理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各种课外因素的影响,对课程学习本身就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课程抽象又难以理解,造成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学习中。尽管任课教师尽力讲授,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强化教学中绪论的引导作用

绪论是一门课程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开场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后续课程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土力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绪论的引导性,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新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本课程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建立起整体概念,认识到在完成课程学习以后,自身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了解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选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引入工程案例教学

土力学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大都很抽象,而具体的计算公式,包含了大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中难以详细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起来很吃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将一些工程实例的图片或者相关的实验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就很容易吸引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相关的工程案例(如比萨斜塔、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等),在每章节的开头,通过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工程案例逐步引导到理论的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完成课程的理论教学。这样不仅更容易让学生融入课堂,一些有警示作用的案例还能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如何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故,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意义,才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虽然工程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是无法代替理论教学的,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提供支持。将案例教学引入教学环节,不应脱离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而是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材为主导,以工程案例为辅助,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吸收。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启发、引导,强化分析、讨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扮演好教学活动中“导演”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发言参与讨论,把握课堂的讨论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自的分析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还需要改进,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

四、强化土力学实验教学

在土力学课程中,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和基本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参数确定都离不开土工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测试、分析试验结果、编写试验报告的能力,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亲自参与到实验工作中来,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同时,在实验报告中增加试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对与实验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五、结语

在土力学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引入,都是为了缩小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间的距离,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化,以达到活跃学生思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的目的,使之更迅速、扎实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芳芳.基于项目教学的铜筋混凝土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9):72-75

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篇7

一、土力学的特殊性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学习对象而言, 对于刚刚接触土力学的学生来讲, 土体这一新的学习对象, 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土和空气、水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是从小就开始触摸、玩耍的对象, 对它的构成、状态有生活化的了解。陌生是因为对这种建筑材料, 我们并不了解它的物理、化学性质, 也无法对它的固结、液化、破坏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对它的熟悉, 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初掉以轻心, 又因为对它的陌生和掉以轻心, 导致在后期学习中力不从心。

从学习内容而言, 土力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其他学科一样,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土的组成、物理性质及分类入手;以此为基础, 进入到土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学习:土的渗透性及渗流、变形理论 (包含土中应力、土的压缩性和地基变形) 、强度理论;最后进入到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学习环节, 如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等。从内容安排上来看, 极具系统性, 深入浅出。但是, 对于尚未具备工程实践经验的本科生而言, 传统的土力学教学方式很容易将课堂教学带入到工科学习的理性思路上去, 使他们感觉枯燥乏味。如何在教学之初, 让课堂学习更具感性思维模式, 引导他们从土力学的角度去感知、认识土体, 这就是土力学最具特殊性的地方。

对此, 我们从教学内容上做出适当调整, 力求在保存土力学经典理论特点的同时, 让艰涩的理论教学更具通俗性, 让课堂教学更具时代性与实践性。

1.土力学自创立以来, 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 但达西渗流定律、有效应力原理、太沙基—维固结理论等经典理论的地位一直岿然不动。掌握了经典理论, 也就掌握了土力学精髓。因此, 没有必要在本科土力学教学中引入基质吸力、剑桥模型、有限元分析等内容。经典而通俗的理论学习, 更容易让学生入门。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才在第二课堂对高等土力学的内容进行补充[2]。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 教师看似随手拈来的工程实例, 如苏州虎丘塔与比萨斜塔的倾斜原因分析、上海闵行的“楼脆脆”、深圳滑坡事故等, 都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土力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对基础理论的认知。

2.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 教学内容也需与时俱进, 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比如, 我们结合九江长江大堤的决口, 开展了“流土与管涌”的探讨, 并让学生动手设计流土破坏演示实验。结合千将坪滑坡, 开展了“土体抗剪强度”、“剪切破坏”、“边坡支护”等分级讨论。学生提出来的想法也许看似肤浅, 但只要参与进来了, 就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土力学的重要性, 开始尝试独立或者找寻团队开展学习,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或研究深造做了基础但又必要的启迪。

二、多媒体教学在土力学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一)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土力学的课题教学离不开公式的推导、计算分析等, 因此黑板板书尤为重要, 但这并不能阻碍多媒体课件在土力学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

在课件制作中, 避免大量的文字“复制粘贴”, 力求文字简练, 色彩丰富而不杂乱, 配图精美的同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图1、2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觉得赏心悦目, 且与千篇一律的黑板板书相比, 有新鲜感, 不会有视觉疲劳之感。

除此以外, 我们还制作了土力学实验视频演示课件, 让学生对试验设备、试验规程、注意事项等了解得更加具体透彻、更直观。

(二) 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

如果说多媒体课件教学给教师的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那么学生在土力学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利用计算机, 则是让他们坐上了时代发展的高速列车。

很多土力学计算都习惯沿用“查表格”的方法[3], 比如附加应力的计算、地基固结度的计算等。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时代, 这样的方法确实具有简洁方便的优势。但我们也要承认, 这种方法已然落伍。因此, 我们在课堂上让大家在了解了计算原理的基础上, 尽量使用编程计算。这样的作业, 让伴随电子产品长大的学生觉得具有挑战性的同时, 也对计算原理理解的更加透彻,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 盲目地借用表格做一些人云亦云的计算导致最后收获寥寥。

三、过程化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土力学考核方式为笔试成绩 (70%) +平时成绩 (20%) +实验成绩 (10%) 。这样的考核看似全面, 但占70%的笔试成绩, 让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学会了“考前2天突击, 考后2天全忘”。为了改变这一弊端, 我们尝试在个别班级中展开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首先, 考核方式多元化:改变以往“平时成绩=考勤+课后作业”的单一模式, 增加了小组讨论, 如前文所述, 小组讨论针对实际工程案例,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实验成绩则在常规实验中加入综合性实验,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实验仪器, 针对具体问题, 如砂土液化演示, 设计并提交试验方案, 经指导教师认可后进行试验并完成后期的实验数据处理, 强化理论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运用软件的能力。其次, 改变考核权重。降低笔试成绩权重至50%, 增加平时成绩权重至30%, 增加实验成绩权重至20%。

四、效果分析

1.卷面成绩分析。土力学教学改革两年, 两个试点班级的考试成绩统计显示:平均分分别为73分和76分, 高分比例分别为12%和11%, 不及格率分别为10%和11%, 成绩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最高分、均分均高于与采用传统教学、考核方式的班级成绩 (采用卷面成绩比较) 。由此可见, 土力学教学改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效果。教改以来, 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参与项目数:12项, 48人次参与, 其中25%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后自行提出研究课题, 75%为指导教师的课题。课题结束后公开发表论文10篇。

五、结语

土力学的教学改革, 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考核方式上, 都有一定的完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 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对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的改革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也认识到:如何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 才能日趋完善。

摘要: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工程实践背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如何在课堂上将工程实践零经验的本科生引入土力学理论、实践教学环节, 是值得广大一线教育者探讨的重要问题。文章介绍了在土力学课程教学中, 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及过程化考核方式的探索与改革。结果表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力学,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广信, 吕禾, 张建红.土力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2) :13-15.

[2]缪林昌, 经绯, 邵俐.大土木工程类土力学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6 (11s) .

[3]李大勇, 崔煜.国外土力学本科教学探讨——以挪威科技大学为例[J].力学与实践, 2012, (32) :99-101.

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篇8

1 土力学课程的特点

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20世纪20年代太沙基出版的第一本《土力学》专著为标志的,与其他力学相比,起步晚,发展得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土力学研究的是具体的对象——自然界的土,土区别于其他介质的三个特性是散体性、多相性和自然变异性,土的特性导致了土的三大工程问题,即强度问题、变形问题和渗流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使得教材各章节之间内容很散,问题之间联系不紧密。为解决三大工程问题,形成了土力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强度理论、固结理论和渗流理论。

大学阶段的土力学主要学习渗透理论、应力计算、固结理论、土压力理论等经典土力学内容,所以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土力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力学是因工程需要而诞生的,其发展始终与工程需要联系在一起,许多重要理论和公式来源于实验和实践经验,并随实践经验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2 课前备课

精选教学内容是我们能否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土力学总课时分为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两部分,我们应根据所学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如建筑工程、道路工程、环境工程等,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重点和难点可以多花些课时,同时,还需整合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如《土质学与土力学》车辆荷载土压力计算与《路基工程》中车辆荷载土压力计算。因此,开课前授课计划的合理安排是实现理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教案的精心设计,好比剧本创作一样,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弄清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融会贯通各知识点,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教案的结构。1)提出问题,引出开头,激发学生兴趣;2)启发性地展开中间思维过程,要做到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3)讨论结束之后精辟地总结出理论,使学生豁然明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更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多媒体已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课件的应用可以给教学带来许多便利和良好效果。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课件内容是讲课主要思路的反映,而不是简单扫描课本,否则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和主线,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还要注意细节,文字不宜太多,最好用图件和动画来演示讲解,字体宜用宋体或黑体,颜色对比要强,但不宜过多。

3 课堂授课

3.1 理论课

针对土力学的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特点,教师应在绪论中重点介绍课程的框架体系,且在每章开始时,再重复展示该体系和介绍本章知识框架体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把握课程精髓,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总结和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很多学生在学完土力学后对基本知识点能够掌握,但是仍然对土力学这门学科感到很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

在讲授基本内容之前,首先要强调土力学的有用性,再结合工程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一个工程都是直接或间接坐落在地表上,都会与地基土打交道,如比萨斜塔的倾斜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渗漏问题、三峡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等。

既要保证教案“剧本”授课的艺术性,还要注重课堂演绎:1)要脱稿讲解、轻松自信,做到胸有成竹、思维敏捷、应用自如;2)要充满激情,富有逻辑,做到语速适当、抑扬顿挫;3)要采用生动的比喻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增加趣味性,活跃气氛,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要在讲理论时穿插对相关人物的介绍,如达西、库仑、太沙基等,结合目前许多学生准备考研的实际情况,穿插对国内许多相关学者和学校的介绍,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国内土力学领域的了解。

在上课时,我们还要着重一些细节的讲解,如强调学生要透彻理解基本概念,抓住问题本质;使用基本理论和公式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其应用前提,不要盲目的认为书本上的理论或公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

3.2 实验课

目前实验教材中理论部分写得过于详细,没有突出实验特色,而且教材内容设置以验证型理论为主,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探索一种新的土工试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创新的能力。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每个实验制作成课件发布到校园网上,让学生提前预习,缩短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为完善考核制度,实验课成绩可由原来的10%增加到25%,考核方面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实验报告三方面,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编造数据或抄袭的现象应严厉查处,激励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避免走上工作岗位不会做实验的尴尬局面。

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使教学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现有资源利用率提高的同时,也为学生开展设计型、科研型实验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4学生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是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二次吸收,简单来说,就是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那么要实现这一过程,通常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学以致用,在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公式的基础上,学生能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独立分析、独立解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际服务。例如校外实习基地与生产单位相联系,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测,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2)参加专题讲座,做到与时俱进。由于课本上仅介绍了经典土力学,所以应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一些现代土力学内容,如非饱和土、土动力学以及目前世界上正在建设的重大工程等,为选择将来就业方向做好准备。

摘要:指出土力学是一门以土为研究对象的力学分支,在分析土力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备课、授课到学生课后学习整个过程中对土力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土力学,教学方法,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光信,杜修力.2006土力学教育与教学——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土力学教学改革漫谈 篇9

关键词: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

土力学是大土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地下空间、岩土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它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原理都建立在“土力学实验”基础之上[1,2],因此实验是土力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2013年许昌学院响应教育部和河南省的号召,积极进行转型发展,面向地方进行应用型、技术型改造,把理工科应用性专业作为学校着力发展的方向,学校与省教育厅和许昌市政府签订了省地共建许昌学院,使许昌学院成为河南省第一所省地共建高校。为了体现学校提出的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原有的土力学实验教学方式、培养目标都要进行改变,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基本原理和方法都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的要求[3],因此,“土力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原土力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基础设备投入不足。过去学校对土力学的实验设备的投入不足造成实验分组少,10个以上的同学分为一组,1~3个同学动手,其余多数同学在旁边看,有的由于不能挤到前面甚至在做其他事情,这样大多数同学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实验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一组有太多同学,同学们在提交实验报告时,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都一样,造成没有做实验的同学只有抄袭做了的同学,使得这部分同学不但不了解实验的内容和方法,也无法锻炼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土木类专业就业较好,因此,这些年土木类专业在每年的招生中都突破招生限额,并且在进校后还有部分同学转到土木类专业来。每年大量的招生学生数量,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作为新成立院系,师资力量极为短缺,也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这造成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同一名教师,受精力和班数多、学生多所限,导致分组数量少,每组人数过多,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的目的性也不明确[4]。很多同学在做实验之前没有对即将进行的实验项目进行预习,甚至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只是跟着来到实验室。完全要老师在实验室现场讲授每个实验项目的目的、基本原理、仪器的使用,并且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这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实验项目都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即使这样,还有部分同学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来做实验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对所做实验的认识较为肤浅,也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4.实验项目设计一成不变。现有的实验教学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含水量、密度、液限、塑限实验、击实实验、固结实验、快速直剪实验等验证性实验项目。这些基础性实验与工程实践及科研课题中的实验项目有很大差别,学生仅仅会做一些基本的实验,对于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所进行的实验项目较为茫然,也无法培养其创造与创新能力。同时,由于这些基本实验设备除了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外,基本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同时也造成了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无形浪费。

5.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重演示、轻操作,重操作、轻原理,重结果管理、轻过程管理。这也造成学生认为只要来做实验、会操作就完成了实验要求,其实这和培养方案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也使得很多同学只能默默做实验,为了做而做,并不知道其用处何在,为什么要做,不知道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实验本是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但部分同学认识不够,这就需要在教学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做,更要教会学生为啥做。

二、适应新形势的实验改革

1.教学大纲的修订。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必要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保留原有基础性实验项目的同时,同时把一些原来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进行融合,如土的含水量、密度等项目融合到液限、塑限以及击实实验中。增加一些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如十字板剪切试验、K0试验、三轴压缩实验、渗透实验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这类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以及对后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主要通过进行师资培训、进修等来弥补。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此,根据学校对土木工程学院的巨大投资(新建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购置新型仪器设备)购置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仪器,既满足了学生基本实验和创新实验的需要,同时也为教师科研打下基础。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实验效果,加入了土体静力触探实验、十字板剪切实验等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同时针对部分优秀的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2.采用项目带动机制。为了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学校从2014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所有的在册大学生都可以进行申报,申报时必须以科研小组的模式来申报,并有部分的经费支持,学生在申报成功后,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科研指导老师的审核和指导进行实施。这类项目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大学生。此外,根据教师科研需要,吸收一部分优秀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中与实验相关部分的工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锻炼了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也了解了本学科前沿动态,学习新方法、新技术,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当前已采取让部分做论文的毕业生必须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做,让老师亲自参与到试验项目的指导中来,确保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的合理性。

3.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对同学们开放,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明显帮助。采用开放实验室后,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实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在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在实验室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把对科学研究兴趣变成自己将来的追求目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巨大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开放将采用在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的模式下进行,在开放时间上采用定时开放、预约开放和随时开放,每一种开放方式都需要学生提供实验方案,经过实验中心允许后进行。

4.建设实验教学视频。随着多媒体技术发展,实验教学视频技术能够让学生在实验预习时充分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不至于在实验开始时手足无措。部分教学项目受实验场地条件限制和理论性比较强的特殊性实验项目完全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演示,这类实验项目开展也有利于学生扩展其知识面。同时,各类实验项目通过视频演示也能让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产生初步认识,也有利于避免在实际操作时产生各类问题。为加强土力学实验教学效果,该课程已经在建设其网络课程,在网络上既有大纲、指导书、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业等,也有相关的教学视频,方便同学们预习和回顾实验过程。

三、实验成绩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土力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课程来进行安排,16学时,1个学分。我院土力学实验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含水量、密度、土的击实实验、液塑限实验、土的固结实验,以及土的抗剪强度实验、十字板剪切实验、静力触探实验等8个实验项目。过去的教学和考核方法为教师在实验室先对要做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在工程当中的应用讲解清楚,让学生知道该实验有什么用处,然后进行演示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老师演示和实验指导书自行完成实验全过程,并撰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评定成绩,成绩为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这类评定方法并不能反映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操作方法的正确与错误,现在采用的是对实验小组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成员对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采用随机抽取每组学生的方式进行,如果所抽学生不清楚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不能自行完成实验,则该小组的所有成员的成绩均不及格,根据实行的结果来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操作,也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四、转型期的土力学实验

土力学实验是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工程实践性很强,而学校转型为以理工为主的应用型高校,更加重视基础实验室的建设,这也为土力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配置也在逐渐完善。借助学校转型发展的东风,学院聘请了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学校相关专业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实验提供了与实践紧密接触的指导老师,并且还能让学生到现场了解各土层的实际情况,把工程实践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卢廷浩,朱俊高.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教学研究[C].第二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2008.

[2]崔海弘.开放土力学实验室创新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3):72-74.

[3]娄国充,王树栋,叶朝良.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06-108.

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与创新 篇10

1 当前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安排问题。

土力学课程是一门非常感性的学科,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土力学的角度去认知土,这样集兴趣和知识性于一体,学生才能逐渐从学习数理科目的纯理性思路,转变到较感性的思维方式上来[2]。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解土力学基本概念、检验土力学基本原理、探讨土力学工程应用的主要途径。由于近年学科门类增加,每门课程课时大幅度压缩,因此,如何实施课程中的实践性环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自身的创新相对滞后问题。

教育永远是人的因素。施教的人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更新知识,为受教的人提供更宽广的思考空间,激发受教人的探索兴趣,培养出具有创新潜能的人。因此教师的创新就意味着人才培养的创新,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创新能力。而当前教师这两方面的相对滞后也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矛盾。

3)教学方法的问题。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教育者永无止境的追求。如何讲授好土力学课程、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

2 土力学地基基础教学的创新

2.1 加强土力学中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学生研究训练、毕业论文综合训练[1]。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实验教学方面需要加强。如将土力学实验教学分为3类:必选教学实验、演示观摩性的现场测试实验和自选性实验。必选教学实验包括土体的物理性质实验、侧限压缩实验和三轴剪切实验。必选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教学实施时,为保证每个学生能亲自动手,每个实验小组有2名~4名学生。学生要独立进行实验,教师随时辅导。演示观摩性的现场测试实验包括静力触探实验、旁压仪实验和十字板剪切实验。通常在校园内选择场地进行演示。自选实验可安排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同时像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学生研究训练、毕业论文综合训练也可以在第二课堂完成。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增强了对土力学的兴趣,加深了对土的性质的认识,更丰富了思考的空间,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1)教师多参与工程实践,这也意味着要求学校与企业要加强联系。教师通过实践有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可以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这样就不会显得枯燥无味。同时教师参与实践,还可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开阔学术视野,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2)聘请专家到校内进行讲座,亲临指导;或定期进行教师经验交流会;或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等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地了解到土力学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3)教师知识的自觉提高。多看书、多学习,如最新颁布的规范、法规或手册都要及时吸收,使教师自身始终处于学习“保鲜”的状态。4)注重教师的仪表。

2.3 教学方法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教师本人的教学理念要有创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中授课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已经成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这种教学理念的创新要求教师教与学,师与生相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思考、有响应、有对话、有交流。

2)教学手段的创新。

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错误的。尽管多媒体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表现手法对于掌握一些地面以下的、看不见的隐蔽工程的施工方法、工艺及施工结果、状态来说,增强了趣味性和科学性,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粉笔和黑板的教学优势依然存在,如果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好或脱离授课对象,反而没有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的效果好。在去年的土力学地基基础的教学上没有充分设计好多媒体课程教学,学生的反应不理想,所以教学手段应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多媒体与黑板互相交叉来用。

3)教师教学思路要清晰。

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从纵向上来看,贯穿于全文有两大线条:a.土体的强度;b.土体的变形。书中的重点是强度问题,强度是主线,变形是副线;从横向上来看,其余内容多是围绕这两大线条进行展开讲述以及强度和变形在工程中的应用。在授课中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应力的变化使得地基产生了强度和变形的问题。整个体系在此之下又很明显地分为两大块:压缩和固结与沉降相联系,抗剪强度与土压力、地基承载力相联系。由于变形计算只作为验算条件,在讲解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后,未进行展开。只要教师在授课中思路清晰,紧紧抓住这两条线,学生学起来就非常易于接受。

3 结语

创新教学应该体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师生之间有融洽流畅的情感交流。使得学生不仅主动地学习,而且具有创新意识,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勋然.课程整合与高校的教学创新[J].教育技术研究,2003(8):63-64.

土力学教学改革漫谈 篇11

《土力学》是就读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大学生要学习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 是研究土的碎散特性及其受力后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和渗透等规律的学科。它是力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对象是土体及与土的力学性能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土力学》被广泛应用在地基、挡土墙、土工建筑物、堤坝等设计中。由于自然界的土极其复杂, 《土力学》的发展并不十分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实验科学, 基本知识既抽象又不成系统。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感觉难度较大, 不少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未真正掌握《土力学》的基本原理, 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相关工程问题时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更不能运用学到的《土力学》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处理相关工程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 本文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项目中的课程改革, 提出关于《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一些观点。

二、《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不能适应课堂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 已出版的《土力学》教材很多, 内容大同小异, 但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现代土力学技术的发展, 无法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比如, 教材重视理论和计算, 忽视要求掌握的土力学指标和参数的相关试验技术;对土的工程性质指标, 包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指标, 液、塑限等基本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及直剪、固结等基本力学性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教材基本上是以十多年前的旧规范, 对现代实验仪器与方法少有提及;一些新版教材虽然加入了一些新内容, 但讲得比较粗略, 不能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

2. 实验教学内容较少。

《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课内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是基础, 实验教学是应用。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土力学》的实验教学非常重要。而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实验课时偏少, 学生使用仪器的时间短, 往往不能熟练掌握仪器操作; (2) 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型仪器逐渐取代老仪器。但新型仪器价格昂贵, 很多院校由于资金问题不能及时更新, 使得某些《土力学》综合实验无法开展; (3) 课内实验比较单一, 都是一些验证性项目, 与工程实际结合不足, 不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 考核方式陈旧。

《土力学》课程的考核往往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等能力无法体现。这些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笔试成绩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往往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课程改革思路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课程核心知识点为基础, 以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中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理论和土坡稳定性分析为主线, 结合其他相关课程, 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土力学》课程的很多问题, 可以用内外因分析法来举例说明。例如, 基础沉降之内因是土为三相体, 具有可压缩性, 外因为土中具有附加应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其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计算的同时, 学会用力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高分析能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激活学生思维,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 适时加以提问, 对于重难点问题在课堂上要适当给予重复、强调。同时, 注重集中学生注意力方法的艺术性, 适度的手势、幽默且贴切的比拟, 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2,3]。 (2) 互动式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 这强调学生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多视角的解答, 重视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进而印证《土力学》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3) 学生的主体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 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 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精神。此外, 鼓励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扩大知识面, 拓宽视野, 让他们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探究, 融会贯通, 善于主观地思考、研究和探讨问题[4]。 (4) 在《土力学》课程学习中, 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理论知识正确进行《土力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和正确运用我国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和设计规程, 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的工程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等。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针对我校土木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课堂启发式问答、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进行教学的信息传递与互动, 在每个环节中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让他们在肯定中建立自信, 逐步在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来分析和比较, 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同时, 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灵活掌握知识的目的。

4. 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重视理论和计算的同时, 注意掌握《土力学》指标和参数的相关试验技术。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土的技术指标和参数的确定, 以及土的工程性质指标, 包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指标, 掌握颗粒分析、密度、含水量和液、塑限等基本物理性质的测量方法及直剪、固结等基本力学性质指标的测定方法。因此, 在实验教学部分的改革是集中开设实验, 在课堂教学内容基本结束时, 也对实验内容进行集中总结与讨论。适当开设1—2个《土力学》综合性实验项目, 或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某些因仪器缺乏无法开展的实验项目, 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完整的实验过程。

5. 课程考核的改革。

《土力学》理论部分的考核主要采取期末考试、日常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考量。卷面考试的内容, 以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题为主,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土力学》实验部分的考核要求: (1) 每次实验完成后上交实验报告。 (2) 成绩构成:到课率及课堂表现、实验。 (3) 考核评定 (评分) 标准:实验到课率;实验课堂表现, 如实验操作及结果基本准确、回答教师提问;实验报告, 如实验报告整洁、内容基本完整、实验数据处理正确、实验图表清晰、实验仪器清理干净、提高性实验。

四、结束语

本课程作为土木工程类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 在学习中应结合现行技术标准, 以《土力学》核心理论和实验为中心, 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它涉及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学科领域, 内容广泛, 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本文从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探讨, 以期通过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摘要:《土力学》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的学习, 与土木工程技术相关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对地基设计、施工及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多年从事《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及实验经验, 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及课程考核形式改革等方面, 阐述了《土力学》这门课程的改革思路及方案,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土力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EB/OL]. (2016-3-24) 2016-04-1].http://www.scedu.net/p/0/?St Id=st_app_news_i_x635944275092448165.

[2]李广信, 吕禾, 张建红.《土力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2) :13-14, 23.

[3]刘建新, 张新华.综合性《土力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6) :65-67.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赏识教育下一篇:韩国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