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资网络系统

2024-08-19

媒资网络系统(精选8篇)

媒资网络系统 篇1

随着电视台节目制播网络系统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复杂度的逐步提高,电视台对制作、媒资、播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需求越来越明显,这直接关系着节目制作、播出、存储能否正常、持久、稳定、安全地运行。

一、电气工程

(1)供配电。整个系统电气负荷属于一级,应该采用双回路供电,当一路外电停电或出现故障时,配电中心可自动切换至备份回路。系统内每台设备均应为双路电源配置,各电源柜、电源线、开关标签要明确。(2)不间断电源系统(UPS)。为了保证用电的安全可靠,整个系统所有设备都由UPS电源供电。要采用互为主备的两套UPS电源系统,当主机出现故障时自动转换到备机。UPS基本容量应在设备计算负荷的1.2倍以上,同时留有余量,至少能支持整个系统2小时以上,给查找、排除故障提供充足的时间。UPS系统整体运行状态要提供监控。(3)防雷、防静电和接地系统。整个系统大量的电子设备工作电压较低,精密设备较多,对雷击的耐受力较差,一旦遭受雷击,往往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各种防范雷击的措施要求较高。为防止高压雷电波侵入机房设备,可在机房设备前端采用防过电压装置。接地系统包括防雷接地、交流工作接地、直流接地、PE保护接地、屏蔽接地及防静电接地等,中心机房一般采用联合接地方式。

二、系统备份

全系统所有环节和功能点都进行冗余设计,避免任何的单点故障。制作系统的核心存储、核心数据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播出工作站等等都采用双机主备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所有服务器均采用双电源,并结合64位操作系统大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为了保证网络编辑的安全性,我们采用双存储架构设计来应对存储故障给节目编辑安全带来的隐患。在双存储架构之下,系统中的任意站点对存储的写操作均会被同时写入到两个存储中,这样系统中的两个存储体都拥有同样的素材,对于编辑站点来说,不论访问哪台存储都能访问到需要的素材。

核心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设备,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持续工作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因此,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双机主备方式是必须的。为了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安全以及播出安全,我们还各通过一台第三备服务器将核心数据库、视频播出服务器中的数据备份到第三备服务器内,一旦核心数据库数据、视频播出服务器出现任何不可修复的故障,系统还可以通过第三备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相关数据的修复,进而实现了核心数据服务器、视频播出服务器的3备功能。

另外,我们还对系统内的交换机进行了冷备份,一旦出现故障,可以快速进行更换。

三、网络传输安全

采用物理和软件的方式,封住整个系统内所有的USB口,这样就杜绝了从U盘、移动硬盘等感染病毒。

从U盘、移动硬盘、办公网络等等到各业务网络(播出、制作、媒资)以及各业务网络之间的文件交换都要经过安全网关。我们使用的安全网关结合了防火墙、网闸、杀毒软件等安全技术和特性,采用了全新的体系架构来实现业务间数据的安全传输。通用文件黑白名单控制是一些通用网络安全设备的一项基本功能,通过文件的后缀名分析实现指定后缀文件的允许或不允许通过的功能。通过对导入导出台内关键系统的视音频格式文件的分析识别,保证了进入系统的关键格式文件的编解码参数符合系统要求,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侵入系统。外网素材可通过安全传输网关直接入库,外出记者可通过手机终端、PC机将素材上传到台内FTP服务器。另外,经办公网通过安全网关上传到FTP服务器,制作人员可直接调入使用。另外,通过设置安全网关有效的保护了台内的影像资料。

四、结束语

当然对于制播一体网,电视台内部的节目制作、播出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模式、技术管理与网络管理模式也对网络安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2013年11月系统投入使用的运行情况来看,该系统实现了我们所确立的方案,满足了我台节目制作、播出、存档的要求,运行状态良好。

参考文献

[1]周芸,潘辛芊,李纬.浅谈电视制作机房的规划与建设.现代电视技术,2014,2:126-130

[2]刘玓,媒体数据安全传输产品及应用场景浅析.现代电视技术,2014,2:100-105

媒资网络系统 篇2

关键词: 电视媒资管理人力资源建设策略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8.024

一、中国广电行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现状

随着广播影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1980年,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22万人,到2006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增至62万多人。截至2006年底,中国(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498座,其中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广播电视台1935座。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62.4万多人。在学历构成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9200多人,占1.5%;大学本专科学历人员36.07万人,占57.8%;高中及以下学历(含中专)人员25.44万人,占40.7%。在岗位构成上,管理人员9.3万人,占15%;专业技术人员29.9万人,占总数的47.8%;其他23.2万人,占37.2%。

以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中大学本专科人数比例比较适中,但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含中专)仍偏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过小。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偏重事业发展,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这种学历构成和岗位构成与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型的广播电视业对人才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广播电视信息资料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因素是指信息管理机构内部的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等情况。只有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年龄、专业、知识、智能等结构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行能力,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从事信息资料管理现有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特别是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奇缺。人力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不足以适应网络化媒资管理的需要,这是全国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界的共有问题。缺乏吸引人才的环境和发展空间是阻碍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管理进步的首要问题。广播电视信息资料部门与行业内其它岗位相比,缺少创收、增收手段,缺少吸引人才的环境和业绩考核等激励机制。资料管理人员的收入与岗位、业绩挂钩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影响了从业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队伍的稳定。加之事业经费投入偏重于资料部门的基础业务设施和管理自动化,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偏低,影响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业务开展和服务多在较低层面徘徊,高层次的知识服务难以开展,信息资料人员感到没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难以形成催人向上、拼搏进取的竞争环境,从而造成高学历、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难于引进且不断流失。

人才素质构成不合理成为制约信息资料工作发展的瓶颈。由于信息资料部门在引进人员方面缺乏专业标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结构不合理,在职人员年龄构成、专业分布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缺乏合理配置,没有形成梯次,而这些人才缺口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迅速补充。这种状况使得我们很难提供到位的多元化、高层次服务。另外,缺乏有效合理的管理手段也造成资料部门缺乏管理和用人制度的自主权,人才引进普遍存在指令性调配现象,如资料人员频繁调动、照顾安置人员等,造成信息资料人员素质急剧下降,影响了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为读者提供信息导航的服务水平。

三、网络化媒资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1.复合型职业素质

资料管理人员首先必须系统掌握图书馆学、文献学、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将其原理有机地运用到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管理中,这是广播电视业信息资料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随着现代传媒科技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化媒资管理,还要求信息资料从业人员除了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素质,它包括对新闻资料快速、准确的采集能力之外,更要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分析、鉴别、重组与传递的能力。

2. 智慧型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信息意识是人们感受、洞察、捕捉、判断有用信息并及时获取信息的自觉程度,它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感知能力,是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信息能力则是指人们预测、分析、处理、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从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学习与实践来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如在日常性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中,有意识地将有传播价值、适宜于新闻报道选题的资料素材、以及处于萌芽状态新闻信息等进行分析、处理,供一线报道使用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品质,才能慧眼识珠,捕捉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 专业型新闻素质

广播电视信息资料从业人员,必须懂得"新闻专业知识",系统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在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等过程中,要按照新闻定义、标准及宣传价值去筛选各类信息,辨别出假的、旧的、空的东西,留存真的、新的、实的新闻线索,并主动利用这些新闻线索,帮助采编人员掌握采访活动的主动权。只有让自己成为新闻专业方面的内行,我们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才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新闻专业素质"有助于信息资料人才实现自我完善,增强信息意识,向着采编型、研发型、专家型方向发展。

4. 进取型学习素质

做好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管理工作,需要集中各方面知识和智慧,而人的智慧来自于不断学习和借鉴。信息资料管理作为一种文化职业,要保持持久的工作能力,就要建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有计划的读书与学习,就能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给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学习既是自身发展的前提,又是一种文化职业需求的准备,只有将自己打造成富有创造性和竞争力的学习型人才,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从容应对,不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四、网络化媒资管理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成和使用,使电视资源共享全流程化。媒体资产管理共享系统对电视资源的管理不仅限于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电视资源的制作和播出,而且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还可让这一电视资源发挥历史资料的作用。同时,科学的编目不仅作用于在新闻成为历史资料后的整理,而且使新闻在发生伊始就参与到电视节目生产流程中。因此,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将对信息资料管理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归档和提取服务是媒体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存储管理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提供的海量存储设备需要专业计算机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中包括运行管理、日常维护、安全保障、故障排除等方面人才。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引入一个新的工作就是编目。编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媒体资产的价值和效率。一个海量的数据流带库,不管它在技术上多么安全,迁移手段多么高效灵活,如果它的编目效果不好,媒体资产的服务质量将大打折扣。另外,在应用过程中,编目著录既要准确,又要迅速。以自动化编目和手工著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节目流程管理中的文稿资源,从素材拍摄初始就使编目介入电视节目生产流程,使编目的速度最快,准确性最高,易用性最好。在这方面,需要大量既懂电视,又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能熟练操作电脑的人才。另外,上载素材和快速查询检索也对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管理人才有一定具体要求的。

五、网络化媒资管理人才需求的具体对策

1.更新人才管理理念

网络化媒资管理系统的建立首先要转变管理工作的思维方式,实现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只有把信息资料人员作为一种重要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培训、科学管理与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在行业内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充满活力的人才环境。在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末到位之际,先实行人力资源集约。如对现有人员实行人岗匹配,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任职者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使之优势互补、以老带新,在激发人的潜在能力的同时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

(2)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标准,对那些贡献大的要重"奖",对那些没有尽职尽责的要重"罚",让资料人员的自身价值与能力在职务晋升、经济收入以及荣誉等方面优先得到肯定和褒扬,刺激信息资料人员的主观能动性[5],不断充实和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

(3)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尽量量化、全面,避免考核的片面性和绝对性。

(4)实行竞争上岗制度,科学设置岗位,明确职责,机会面前人人均等,择优录用,营造催人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2.建立层次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料人才队伍

网络化媒资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对信息人才构成及培养要求的特殊性。信息资料队伍的人才构成应形成如下结构:

(1)在人才专业结构方面,应重点提高信息技术、网络服务,参考咨询、信息研发、管理等专业人才的比例,把计算机知识和新闻信息管理知识作为人人必备的基础。在学历层次面应进一步提高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合理比例,并尽量减少非大专学历的人才比例。在技术职务层次方面,使高、中、初三个层次的专业人才的比例更加合理。在年龄层次上吸引部分中年业务骨干到信息资料部门工作,并有计划地提高年轻人的比例。

(2)在人才知识结构方面应该是综合型的。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的管理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资料人员的知识结构应根据不同岗位职责要求来确定,任职者只有具备条件并能达到规定标准,才能较好地胜任其工作。

3.多方位多途径培养引进信息资料人才

信息资料机构应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根据培养对象和岗位职责要求,大体上可按照补充型、更新型、研讨型、管理型和发展型等五类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借助社会办学力量、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行业间业务合作研究,开发信息项目等多种途径来达到提高现有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全面成长。

未来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6]。说到底,人的优势是传播媒介的根本优势。在网络时代,对于电视媒介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上也需要有新的对策,既懂网络又懂电视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电视媒介真正需要的。媒介的嬗变给媒介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工作环境、生存状态带来意味深远的影响。网络时代电视媒体资产管理人员应主动积累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多媒体信息整合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利平,《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启示》,《新世纪图书馆》,2006年第2 期。

2.孙瑞英,《解读图书馆人思维误区》,《情报资料工作》, 2006年第2期。

3.方德运,《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状况与需求分析》,《中华新闻报》 2007-06-22

4.胡英,《网络时代的电视新闻生产系统》,《世界广播电视》,2004年2期。

5.刘爽,《论流媒体时代的挑战与电视生存》,《媒介研究》,2004你年第3期。

媒资系统中节目的检索调用设计 篇3

随着科技的发展, 音频工作站和自动播出系统已经成为电台的主要节目制作和播出设备, 需要大量的数字化素材进行支撑, 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节目需要进行保存。这些素材和节目以及各种长年积累的媒体资料对电台来说是无穷的财富, 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 不仅能给电台带来物质财富, 更是文化的传承。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以下简称“我台”) 在2001年就上线了一套音频资料库系统, 已经经历了九年的高负荷工作, 不能满足种类日益丰富和庞大的音频资料高效快速存储调用的需求。经过综合比较, 2010年, 我们最终选择DAV POWER媒体资料库系统对原有媒资系统进行了升级和改造, 架设了一套全功能的媒体资料库系统。升级后的系统不仅满足了长期的资料积累和永久保存, 还更好地满足了目前大容量媒体资料库的应用要求, 是电台数字化资料存储和科学管理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

1 媒资系统中节目的检索调用设计

我台的媒体资料库系统要求拥有强大和完善的功能, 不仅能实现精品资料的科学归档、管理, 还包括录制播出系统在内的各种应用对其的调用。其检索调用设计主要包括:三级存储和访问架构, 独特的检索功能设计等, 做到了性能与安全的最佳结合, 使得媒资的调用高效便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三级存储架构

我们知道, 媒体资料在实际被使用过程中, 海量存储的数据在一个时间段内只有很少部分被经常访问, 因此在媒资系统设计的时候, 首先就要考虑如何使经常被访问的资料能被快速检索调用。我台的媒资系统采用三级存储架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分为一级在线存储、二级近线存储和三级离线存储, 如图1。系统把被频繁访问的数据放到一级存储设备中, 一级存储在系统中其实承担了数据缓冲池的作用, 同时二级存储设备中的数据能同样在需要的时候被高效访问而不影响系统的响应。

在三级存储架构中, 所有的应用客户端对资料的调用都通过一级存储完成, 系统自动把常用资料存储在一级存储阵列柜上, 同时, 所有的数据均保存在大容量的二级存储设备上。数据从二级存储到一级存储的迁移, 由系统自动完成。

整个数据访问对客户端来说都是直接从一级存储中获取, 客户端请求入库的数据也是通过一级存储迁移到二级存储中, 保证了最后存档的数据是完全封闭的, 用户无法对存档的数据进行直接访问和修改。

1.2 三层访问架构

对于客户端对媒体资料的访问和调用, DAV Power采用了三层架构, 客户端通过web服务和ftp以及http服务来完成对数据的访问调用。通过数据与客户端应用服务分开的方式有效地确保了数据的独立和安全。

如图2所示, 我台把数据库服务器与文件管理服务器独立设置的目的就在于把系统的数据操作分为三层, 最里面的为数据层, 中间为应用层, 最外面为客户端。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客户端请求或者下发的资源都需要经过应用层的处理, 也就是通过web和ftp的服务请求, 数据库服务器接收请求后进行数据处理, 通过数据库服务器对数据的管理, 客户端才能访问数据层的资料或者下发资料给数据层。避免了客户端直接对数据层进行修改, 确保数据层的资料有序和完整, 防止客户端的不可控操作造成数据混乱和丢失。

1.3 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

媒体资料库是整个电台精品资料的中心, 台内不同的系统都有需求对该资料库进行访问和资料下载。因此, 媒体资料库系统应该具备开放的系统接口, 通过接口协议实现有条件的数据互联。例如音频网录制系统可以直接调用媒体资料库的节目资源, 播出系统也可以直接对其调用和下载。但为了安全设计, 外部系统的资源调用都是单向的, 不允许对媒体资料库进行任何更改等操作。

新疆电台的DAVPower系统专门设计了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 为用户提供使用媒体资料的安全通道。通过独立的检索调用服务器, 其他系统的客户端同样可以实现对媒体资料库精品资料的检索和调用下载。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采用开放性接口, 不仅能够满足J2EE开发性的要求, 同时提供VC/VB/Delphi的开发接口, 前端系统无论是采用B/S结构还是C/S结构, 均能在遵从接口协议的条件下和媒资系统连接。系统采用XML作为数据交流格式, 适应任何的外部系统应用。图3表示了媒体资料库和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利用开放性接口的连接方式。

目前, 针对音频播出网 (内网) 和办公网 (外网) 的安全隔离要求, 分别部署了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其中播出系统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负责音频播出系统用户对媒体资料库的节目查询和下载, 而在办公网, 则把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集成到多媒体信息共享服务器负责办公网用户的节目查询和下载。

音频播出网的用户主要是录制系统和播出系统的用户, 为了制作出更好的精品节目, 录制人员可以通过录制软件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的接口直接检索所需的节目资料, 从媒体资料库直接下载到录制站中, 但不允许录制站发送节目到媒体资料库中, 保证了数据的单向性, 确保媒体资料库的完整性。同时播出站也具备与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的接口, 主持人可以随时查询调用媒体资料库的精品节目下载到本地, 通过快捷播放或者直接拖入栏目中进行播出, 使得精品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也体现了精品资料库的价值。办公网用户 (包括互联网用户) 也可以通过办公网多媒体信息共享服务器查询和下载精品节目用于其他系统, 例如网上广播、网上点播等。

通过这些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 实现客户端主动检索调用媒体资料库的资料, 使得最终的客户端使用媒体资料的方式更为主动, 突破了原来需要专门发送资料才能调用的限制。同时独立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的设立也增加了系统接口的灵活性, 任何需要调用媒体资料的系统都可以通过增加节目检索调用服务器实现对媒资系统节目的调用和下载, 而且不影响系统的安全性能。

1.4 其他独特的检索功能设计

媒体资料库系统采用独特的多重检索功能, 不仅能完成模糊和全文检索, 精确检索到单个节目, 而且能进行索引组合检索, 通过对对象基本编目索引的组合查询, 快速定位到指定的资源范围, 还可以通过二级检索进一步缩小检索结果范围, 精确定位到所需资源。

另外系统还提供了独特的关联检索和水印检索。系统能够根据关键字延伸出来的相关信息自动把与被检索的资料有关的信息一同检索出来, 形成一个成套的检索功能。而水印检索则是一种对特定版权资料的快速检索方法。系统在数字化的时候对资料加入了数字版权水印。由于水印技术的鲁棒性, 植入的水印不会因为资料的格式转换、压缩等操作丢失。而且水印是唯一的, 已经加入水印的资料不能重复植入水印。因此, 通过对水印的检索我们就可以查找出所需的特定版权的媒体资料。

2 结束语

媒资系统作为全台资料的管理和储存中心, 除了媒资编目和大容量存储外, 还必须考虑媒资的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媒资的价值。因此一个好的媒资系统需要有合理的存储架构设计以及开放的系统接口, 方便电台各个业务环节充分的利用媒资。在我台的媒资系统中, 通过三级存储架构和三层访问架构以及独特的检索功能设计, 在高效访问、线性扩容、安全备份三个本身互斥的问题之间做到了性能与安全的最佳结合。该系统自2010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 达到了设计目标, 现已使用2年多, 系统各方面可靠、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8, (2) :36-39.

[2]阮海红.媒资内容管理实验研究[J].现代情报, 2008, (05) :70-72.

新疆电台媒资管理系统介绍 篇4

关键词:媒资系统,升级,功能模块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于2010年对原有媒资系统进行了全新的升级和改造, 升级后的系统不仅实现了精品资料的科学归档、管理以及包括录制播出系统在内的各种应用对其的调用, 而且解决了资料永久保存和容量不断增加给存储带来的扩容问题。

1 媒资系统升级的结构设计

媒体资料库作为全台精品资料中心, 在永久保存节目资料的同时, 提供全台使用, 在整体性能和安全性上有特殊的要求, 要保证资料在高数据流量的情况下稳定流畅访问和存储的绝对安全。原有系统由一台数据库服务器支撑, 并且利用EDI光纤阵列柜和光盘柜作为资料的一二级存储, 设备型号和性能已相当陈旧。对于媒体资料的导入通过4台灌录站来完成, 灌录方式比较单一。原有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 并且能够被全台各种不同的应用所灵活检索和调用, 在升级系统中采用了高性能的硬件设备和多重的安全设计。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通过以上结构框图的对比不难发现升级后的媒资系统具有更加安全的网络架构和更为完善的资料备份手段, 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媒体资料库服务器采用四核处理器的高性能服务器, 能够出色完成多任务处理, 加快处理速度;具备大容量内存和双千兆网卡, 能够在大访问量情况下保证数据通信的畅通。

(2) 对于网络架构, 采用双千兆交换机冗余, 使用两台千兆交换机级联, 服务器和工作站以及存储设备都通过双网络链路保证网络安全, 避免网络出现单点故障。

(3) 存储设备架构采用三级存储架构, 一级在线存储, 二级近线存储和三级离线存储。

(4) 设置了多种节目上载工作站, 包括节目采编站, 批量导入站, 结合现有的4台灌录站, 基本满足了对不同来源的音频节目资料进行载入归档,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节目载入体系。

2 媒资系统的功能模块简介

全台媒体资料库规范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根据上述管理流程, 媒体资料库系统划分为系统数据库和文件管理支撑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资料转储子系统、资料采集子系统、编目管理子系统和资料库接口子系统共六大子系统。

升级后的媒资系统通过模块化子系统的架构, 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性能。对于将来系统的再升级, 只需要对各模块子系统进行小幅升级就可以轻松使整个系统性能大幅提高。新一代媒体资料库各子系统的详细架构、功能如下。

2.1 系统数据库和文件管理支撑子系统

媒体资料库系统数据库和文件管理支撑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和文件处理中心, 承载了整个系统的数据访问和文件访问下载服务, 处于系统的中心地位。如图4所示。

通过上面的子系统结构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运行的原理, 整个媒体资料数据库由数据库服务器承担, 资料文件全部通过文件管理服务器管理和提供服务, 所有一级存储资料都放在文件管理服务器的EMC阵列柜上。

由于文件管理服务器承载着大流量的网络访问, 所有客户端的媒体资料调用都通过文件管理服务器访问和下载, 因此对文件管理服务器做了Cluster群集服务, 确保在任意一台服务器故障情况下的自动无缝切换和资源的接管。

2.2 系统管理子系统

有了稳定可靠的媒体资料库系统数据和文件支撑, 保证了媒资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同时, 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庞大, 因此系统管理子系统完全改进了原灌录系统管理站简单的用户和资料修改功能。系统的编目结构设置都通过管理子系统完成, 用户可以对整个编目结构进行各种自定义操作, 也可以对标准编目框架进行无限制的树型小类别和属性设置。

系统管理子系统除了完成对媒体资料库编目的管理, 也可以对资料库的数据库结构、内容进行整理, 还可以对人员权限做出详细的设置, 在总体上完成源数据内容的创建、访问和查询以及内容发布和工作流程管理等。

2.3 资料转储子系统

媒体资料库是我台精品节目的存储和服务中心, 随着资料库越来越庞大, 需要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来保证资料的安全存储, 另外也要充分保证整个存储系统的扩容和维护。因此设计二级存储来永久保存节目资料, 可以确保媒体资料的安全保存和快速调用。资料转储子系统完成最后的数据迁移入库。

资料转储子系统主要由一级存储、二级存储 (Centera) 、CUA控制和蓝光盘备份组成。一级存储为大容量阵列柜, 保证数据调用的速度, 用来提供客户端的资料访问和调用;二级存储为数据归档存储系统, 用来永久保存媒体资料, 相比光盘柜具有数据读写快和故障率低的特点, CUA控制部分完成对两级数据迁移的策略控制;三级离线存储通过大容量蓝光刻录来实现。一张蓝光盘的存储容量为50G, 配置一台蓝光盘刻录主机和配套的光盘打印机和条码打印机以及光盘存储仓, 使得所有资料都能通过光盘刻录离线备份, 通过条码编码关联资料, 即使系统在极端条件下都能恢复资料, 保证媒体资料的绝对安全。

2.4 资料采集子系统

资料采集子系统完成对媒体资料的采集上传和格式转换, 在媒体资料库系统中是精品资料的生产工厂, 所有精品资料的制作和导入都是通过资料采集子系统这个入口完成的, 方便资料入库的审核和管理, 避免无关资料从不同途径进入系统。结构图如图5所示。

资料采集子系统包含节目采编站、批量导入站和格式转换服务器, 为了保证媒体资料库的独立和完整, 加入了临时资料库, 通过资料采集子系统导入的资料信息首先保存在临时资料库中待审核确认, 最终通过审核后的资料信息才被记录到媒体资料库中。这样既不会直接对媒体资料库进行频繁管理操作, 也保证了媒体资料库的相对独立, 保证数据安全。

节目采编站主要是将历年来积累起来的音频资料, 通过数字化处理, 转储到存储单元。一台节目采编站可以同时对4路立体声信号进行采录, 文件采用PCM格式。节目采编站主要用于对磁带等各种介质存储的节目的采集。

批量导入站给已经是数字化的资料进入媒体资料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保存在LINK2000库、本地磁盘、内部网络磁盘上的资料都可以通过批量导入站直接导入到临时资料库中。

格式转换服务器提供了对导入资料的格式统一服务。通过格式转换服务器的批量转换, 一个音频节目可以以PCM、MP2、MP3/WMA三种格式进行保存。其中PCM格式保证了资料文件高音质, MP2格式可以直接提供给自动播出系统调用, 且具备专业音频品质, 达到广播级标准。MP3或者WMA格式文件, 主要用于检索预听。

2.5 编目管理子系统

编目管理子系统的任务是完成对临时资料库资料进行详细编目, 最后通过编目审核发送到媒体资料库。由于各种节目的类型不同, 因此对编目的要求也不一样, 特别是我台的节目涉及到多种语言和多个民族的文化, 譬如维语节目需要请精通维吾尔族文化的人员进行编目, 哈语节目的编目需要请精通哈萨克族文化的人员完成, 因此一般的节目导入人员负责编目, 权威人员进行审核, 由此保证编目质量, 从而使得入库的节目能够更容易、更准确地被检索和调用。

在资料导入过程中, 可以预先把一些初步的节目属性同步输入, 并发送到临时资料库中。专业人员对临时资料库中的新增节目, 通过节目编目站对节目进行首次编目。根据节目的类别、语种等, 完成对节目类别的批量编目, 例如把一些节目批量编目到新闻/时政类中, 把另一些节目批量编目到文学/艺术类中等等;然后再把各大类别中的节目编目到对应的下级类别, 例如把新闻/时政类中的节目分别归类到新闻类或者时政类, 直到把所有节目归类到最小一级的类别中。

因此编目管理子系统承接了资料采集和数据迁移入库, 确保媒体资料入库的质量。

2.6 资料库应用接口子系统

资料库应用接口子系统是提供用户使用媒体资料的安全通道, 音频播出网的用户主要是录制系统和播出系统的用户, 录制人员可以通过录制软件的接口直接检索所需的节目资料, 从媒体资料库直接下载到录制站中, 但不允许录制站发送节目到媒体资料库中, 保证了数据的单向性, 确保媒体资料库的完整性。同时播出站也具备与媒资系统的接口, 主持人可以随时查询调用媒体资料库的精品节目下载到本地, 通过快捷播放或者直接拖入栏目中进行播出, 使得精品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 升级后的媒资系统功能特点

3.1 灵活和可扩展的数据库和编目规则

媒体资料的存储数据结构和编目信息是描述媒体资产信息的关键。一个科学良好的编目规则对于用户对媒体资料的归档和检索调用至关重要, 这直接影响了最终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因此通过灵活和可扩展的数据结构并按照国家广电标准的总体框架来实现整体科学编目要求, 使得系统的数据编目在一条主线上实现自由扩展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3.2 快速智能的编目方法

升级后的媒体资料库系统集成了国家行业基本编目模板, 避免了编目人员重复单一的录入工作。同时在基本模板基础上, 系统提供自定义模板功能, 以便相同的编目规则方便地应用到各个不同的类别中。

3.3 精品资料高效转储

为了保证资料转储的质量, 系统采用多台节目采编站并行灌录, 每台节目采编站支持多轨并行灌录, 最终实现媒体资料的快速转储。另外每个音轨都以独立编码的方式进行, 同时通过格式转换服务器把资料统一为MP2或者MP3等格式, 确保资料的高度可用性。

3.4 独特的检索功能

SMG新闻媒资系统设计分析 篇5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在SMG的应用实践已有近七年时间。在这七年里, SMG技术运营中心在媒资技术领域不断研究探索。通过与S M G整体内容产业发展之路结合, S M G对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和规划也得到壮大和发展。

目前SMG已经规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化网络平台, 实现了节目内容采、编、播、存一体化设想。特别是在存储的“媒资领域”, SMG提出了生产型媒资系统、播出型媒资系统、后台型媒资系统的理论, 使媒资应用和全台业务实现紧密融合。

1.1 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简介

SMG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简称:新闻媒资) 是SMG数字化网络平台中的一个小点。从业务板块上来说, 它属于新闻板块;从功能板块上来说, 它属于存储板块。图1是SMG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基本框架, 以便让大家能够比较直观地理解新闻媒资的定位。

新闻媒资是SMG第一个生产型媒资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它具备了作为生产型媒资系统的最大要素:专业性强、响应快捷。新闻媒资不仅弥补了非线性制播系统在存储方面的不足, 而且通过专业性的加工方式提高了资料的再利用价值。

新闻媒资的设计原则是:切入新闻生产流程, 从各个环节收集有效资料, 及时进行保存和资料整理工作;实现新闻生产过程中对资料调用的最快响应速度;符合S M G数字化网络平台统一接口标准, 实现内容的跨地域、跨系统交互和共享, 进而为增值应用服务。

1.2 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建设情况

SMG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于2005年底正式搭建, 2006年初投入试运行。由于新闻媒资是SMG第一个生产型媒资系统模型的应用, 因此SMG采取了在系统试运行过程中逐渐来调整完善系统模型的开发建设方法。通过半年多试运行的经验总结, 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对新闻媒资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到2007年初新闻媒资系统二次开发基本完成, 并且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保证系统能顺利运行。

目前与新闻媒资系统连接的后台型媒资系统——中心媒资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 新闻媒资和中心媒资的接口模块也经过了多次测试和调整, 目前正进行最后阶段的调整开发, 预计2008年3月能正式联通。

如今, 经过两年的运行和完善, 我们再回过头来, 对S M G新闻媒资系统设计进行分析, 通过利弊分析, 总结经验, 为今后其他SMG生产型媒资系统建立参照模型和建设经验。

2 新闻媒资系统设计目标和理念

SMG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简称:新闻媒资) 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新闻媒资是SMG媒资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也是新闻共享平台的一部分, 它的总体目标是规划和构造新闻内容资源管理与共享的技术平台, 实现新闻内容资源的整合, 构建SMG数字化新闻内容资源库, 实现对新闻内容资源的有效管理、高度整合和充分共享。

作为服务于新闻生产的媒资系统, 新闻媒资的定位是:

(1) 利用先进的IT技术, 为新闻日常生产快速提供内容资源 (包括历史和新产生的) 的存储、管理和再利用服务。

(2) 同时作为SMG媒资规划的一部分, 在媒资中心的统一调度下, 为整个集团的内容应用提供服务。

新闻媒资的理念有两个:一是结合新闻制播系统实现真正跨频道资源共享;二是通过合理管理实现高效资源再利用。

在真正共享和高效再利用的理念下, S M G设计了新闻媒资系统, 本文将重点通过流程分析来体现系统设计思路、分析设计利弊点。

3 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新闻媒资设计是通过3个过程来实现的。首先, 对S M G电视新闻中心进行了详细的需求调研, 包括组织结构、管理体系、节目制作需求、操作习惯等等, 在这基础上, 总结出新闻媒资的业务流程。这是新闻媒资的一个基础模型。其次, 在基础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系统软件开发, 得出新闻媒资工作流程。在工作流程中既要考虑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实用性, 也要考虑系统效率问题。最后根据实际操作需求, 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设计。

新闻媒资在设计建设和试运行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为了能使生产型媒资模型更合理实用, 并能为SMG其他生产型媒资建立参考模型, 有必要对新闻媒资系统的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经验总结。

3.1 新闻媒资业务流程模型

一个模型由众多要素组成。流程模型的组成要素则称为流程要素。

SMG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基本符合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一般规律, 都具有筛选、迁移、存储、编目、检索、调用六大流程要素, 如图2所示。

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新闻媒资业务流程中迁移和检索两大要素。根据生产型的新闻媒资在SMG数字化网络平台中的位置, 它必须实现与新闻非编制作系统以及后台型中心媒资系统的连接。因此新闻媒资各有两个迁移和检索环节。

图2中所描述的迁移环节是实现新闻资料从制作平台进入生产型媒资 (新闻媒资) 的过程;而入库环节是实现新闻资料从生产型媒资系统 (新闻媒资) 进入后台型媒资系统 (中心媒资) 的过程。检索环节主要提供新闻业务板块用户对新闻资料的浏览检索;而跨平台检索主要提供集团内所有业务板块用户对新闻资料的浏览检索。

3.2 新闻媒资工作流程实现过程详细分析

3.2.1 问题说明

新闻媒资的工作流程中目前已实现筛选、迁移、存储、编目、检索、调用环节, 入库和跨平台检索仍在建设过程中。因此在新闻媒资和中心媒资系统还未实现联通应用之前, 只对新闻媒资内部工作流程进行详解。

3.2.2 工作流程详解

有了基本业务流程模型之后, 我们仍然无法对整个流程模型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所以我们需要结合主要的软硬件设备功能, 来描述出一个工作流程实现的过程, 请见图3。

图3中主要描述了各家开发厂商实现功能的主要设备软件, 考虑到各家厂商的知识产权问题, 因此以英文简写和中文功能说明来表示, 而文中也不做详细的软硬件说明。

Gorilla所开发的新闻媒资系统是和Avid开发的非编制作系统紧密结合的。为了收集生产过程中所有需要保存的资料, 新闻媒资的筛选功能是在Avid的设备上由Avid的制作和存储管理软件来实现的。

Gorilla通过自己开发的控制软件从Avid获取筛选结果, 并通过Avid的软件实现视音频实体文件以及流媒体文件的生成。通过调用Avid传输接口功能软件实现视音频实体文件、流媒体文件以及元数据信息迁移到新闻媒资系统内。因此迁移环节是分为合并、转码、传输三个步骤来实现的。

Gorilla开发了专业的生命周期管理软件来实现新闻媒资资料的存储管理, 以便更好地提供资料再利用服务。

进入新闻媒资的资料都需要经过一编环节, 来补充资料所必须的基本信息、抽取关键帧。完成一编后就可以进行资料发布, 提供给新闻业务板块的用户浏览检索了。当用户需要调用时就可以下达调用指令。而一编后资料还需要进行专业的详细编目, 称为二编过程, 最后进行审核。二编和审核后会更新发布资料的信息, 提供给用户更多可查询的关键字和信息。

用户下达调用指令后, Gorilla开发了控制程序, 自动实现资料从新闻媒资迁移到Avid非编制作系统的过程, 提交给用户使用。

通过以上描述, 新闻媒资的具体工作流程已经是比较明朗的,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具体运行发现:该工作流程虽然能正常运行, 但是在管理上带来一定的混杂, 容易造成运行错误。

3.2.3 操作流程分解

通过反复总结和分析, S M G在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操作流程分解。根据操作流程修改完善的新闻媒资在运行上变得更流畅, 在管理上变得更合理。

操作流程分为两类:一是用户操作流程;二是系统操作流程。

新闻媒资包含了三类用户:第一类是新闻媒资使用用户, 这类用户是享受新闻媒资资料服务的, 主要面对网页进行操作;第二类是资料管理用户, 主要通过各类操作实现新闻资料的生产、研发和提供调用服务支持;第三类是系统维护用户, 通过各种监控操作,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具体请见图4。

整个用户操作流程被分为了筛选、生产清单、处理、编目、检索回调和内容管理几大部分, 每一个部分的操作流程都进行了分工。

操作流程还有一种是系统操作流程, 这个流程清楚定义了系统在运行时对整个资料处理的全过程 (这里主要描述的是资料生产过程) , 具体见图5。

系统操作流程明确定义了新闻媒资资料从来源到输出的各个阶段变化。从整个系统操作流程我们可以看出, 其实这一流程反映了资料在新闻媒资内部的生命周期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 新闻媒资的生命周期管理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2005年设计之初, 只是一个基本概念, 无法给出具体的设计思路。因此, 新闻媒资按照常规的时间范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生命周期管理方式。可是通过1年多的运行, 该管理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在运行过程中发现, 新闻媒资的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 经过多次修改, 才逐渐建立使用类型分类+时间范畴的生命周期管理方法。

描述新闻媒资的资料调用过程的系统操作流程请见后文3.3.5调用环节。

3.3 工作流程模型应用分析

新闻媒资的设计虽然是结合了业务流程、工作流程和操作流程三方面进行的, 但是最主要的依据还是工作流程模型。因为它是整个系统的骨架, 为此本文将逐一对新闻媒资流程模型各个环节进行利弊分析。

3.3.1 筛选环节

目前新闻媒资系统的筛选环节可以说是由新闻非编制作系统来实现的。这种实现方式的优势是能有效获取制作过程中各种类型资料, 例如:原始素材、粗编版节目、精编工作版以及待播成品版等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 在媒资系统刚建设的初期, 除了通过非编制作系统来收集各类资料外, 还要解决历史资料的数字化过程。新闻媒资模型的历史资料数字化过程是通过非编制作系统来实现的。这样做能节省系统成本, 但势必造成为了保障制作系统的运行安全, 而无法实现大批量的密集型历史资料数字化功能。不过从长远考虑, 历史资料数字化过程是阶段性行为, 历史资料的筛选会逐渐消亡。

对于SMG而言, 在数字化网络平台中有综合考虑历史资料数字化问题, 并通过专用系统实现这一需求。因此只支持制作环节的资料筛选功能是能够满足需求的。

正常的素材来源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闻制播平台中每日播出的半成品新闻, 另一类就是从卫星频道中收录下来的新闻素材。

对于这两类资料, 筛选人员都会通过制播系统去检索, 然后根据信息选择有保存价值的素材内容, 经过一定的处理, 譬如浏览视频打点选择有用的镜头等等, 同时会为每一个筛选出的素材定义一个ID号和定义资料的群组属性。在这个环节中, 将定义资料的几种属性, 比如A群组属性的资料为常用资料类, B群组属性的素材为档案资料类等等。定义资料的群组属性也就是定义了资料的生命周期, 资料管理员可以自定义地绑定群组属性和生命周期的关联。最后提交任务信息至清单生成环节。在生成当日的资料生产清单时会同时保存一份筛选清单, 便于将两份清单做自动比对, 让管理员知道有多少的资料没有正常流入媒资。

3.3.2 迁移环节

迁移环节是实现资料存储的一个入口环节, 当非编制播系统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由不同厂家建设时, 迁移环节就成为了一个接口环节。

新闻媒资系统迁移环节是首先实现资料的高低码流文件生成, 然后再通过网络传输存储到新闻媒资中的。这也就意味着所有资料在制播系统中的缓存时间比较长, 是一个不利的条件。通过运行实践发现, 为了确保整体流程运行顺畅, 必须保障每天产生的新闻资料迁移工作在24小时完成, 这给系统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S M G从迁移环节厂商实现的技术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 利用Avid的软件来实现低码流文件生成的效率比较低。为此, 通过反复的测试比较, SMG正考虑采用合成迁移的方式来解决整个迁移工作流程, 提高迁移环节效率, 降低系统运行压力。

由于谈到合成迁移, 本文提出一个和迁移有关的问题, 即媒资系统存储内容的真实性和系统效率性的矛盾问题让大家共同来思考。

SMG新闻媒资原本采用的是工程文件+视音频文件的资料存储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保持资料素材的原始状态 (真实性) , 能够很好地保存和还原各种不同版本视频、音频、特技等等, 再利用时能够提供快速地编辑效率。特别是针对跨频道共享时, 一个新闻半成品能快速提供多个频道同时进行多版本地快速编辑。但是这种存储方式带来的问题是一个新闻资料的文件数过多, 造成管理复杂和传输效率低下。通过运行实践, SMG最终认为效率是生产型媒资的关键, 为了最大化系统运行效率, 降低运行压力, 改变现有的工程文件+视音频文件的资料存储模式, 从而采用合成后的视音频文件的资料存储模式。

由此可见, 媒资系统存储内容的真实性和系统效率是一对矛盾体,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是一大难题, 在不同类型的媒资系统中, 这对矛盾体的权重是有所不同的, 需要“量体裁衣”地设计。

3.3.3 存储环节

SMG新闻媒资之所以定位于生产型媒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为新闻的制作和播出提供服务。所以, 存储空间的有效利用能大大优化资料的使用效率。

盘阵空间上的划分是整个新闻媒资平台的重点, 从中可以体现整个新闻媒资平台的理念。如同银行一样, 对于存入的资金债券等等其他有相当价值的东西, 银行会将划分有限的保险库空间来分别存放不同类型的物品, 并根据价值的高低提供不同的安全等级。所以利用好有限的盘阵空间将是媒资平台成功的关键。

在新闻媒资平台中, 以生命周期为主线, 贯穿新闻媒资各环节, 通过生命周期策略来充分利用盘阵有限空间。盘阵从逻辑上被划分为三个逻辑区, 分别是生产缓存区、回调缓存区、常用素材与主题服务区。生产缓存区、回调缓存区均可有不同的生命周期策略设定, 而常用素材与主题服务区内又可再分多个不同生命周期群组, 针对不同的主题素材设定不同的生命周期策略。

每日新产生的资料可以在多个环节 (筛选、一次编目、二次编目、内容维护) 修改生命周期策略。不做修改的情况下, 归档至媒资在线盘阵的资料都将会默认保存在生产缓存区, 默认采用生产缓存区的生命周期策略设定。

当资料完成编目后会自动地即刻备份至磁带上, 根据生命周期的设定, 部分资料将较长时间的保存在盘阵上的生产缓存区中, 而部分资料将被很快地从盘阵上删除。

从源头上做了这样的规划区分, 使得再利用率高的资料尽量集中在盘阵上, 大大提高了资料的整体回调效率。

3.3.4 编目&检索环节

新闻媒资的编目环节设计重点不在于新闻应该如何设置编目元数据项, 而在于编目如何为检索提供更快捷高效的应用支持。

新闻媒资的编目分为三部分:自动继承、一次编目和二次编目。自动继承和一次编目是检索的必要操作环节。只有完成了自动继承和一次编目的新闻资料, 才能提供新闻媒资使用用户的浏览和查询, 并且执行相应的调用操作。自动继承是一个默认环节, 随着新闻资料的迁移快速实现, 一次编目就成为了关键。在设计一次编目功能时, 强调的是快, 因此其编目元数据项的设计讲求的是基本和简单。在一次编目的设计上, 没有追求所谓的国家编目标准的全, 突出的是关键帧的抽取和画面描述。

二次编目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检索使用, 能够让用户更快、更准确地查询到自己所要的资料内容。因此二次编目设计上根据新闻型资料特点进行了专业元数据项的设置。其中, 把新闻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资料分类 (按栏目分、按资料密级分、按资料属性分等等) 、版权信息等定义为必填元数据;然后把国家编目总元数据项作为辅助元数据。

通过三部分编目信息的集合, 使得新闻媒资的资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3.3.5 调用环节

回调的流程分为两类, 一种是用户的回调操作;一种是资料管理员为了制作主题包而进行的特殊回调操作。

新闻媒资系统操作流程之用户回调流程见图6。

首先介绍用户回调。用户可以在检索浏览界面中通过多种不同的检索方法检索到需要的资料, 并根据资料显示的相关信息, 如低码流、文字描述、关键帧、存储状态等等来判断是否需要回调。如果回调的资料是存放在盘阵的生产缓存区或常用素材和主题服务区, 那么回调程序将直接将盘阵上的资料回调至制播网中。如果回调的资料是近线或离线的, 那么回调程序首先将磁带中的资料读至回调缓存区, 然后再被回调至制播网中。由于目前新闻媒资和中心媒资还未实现联通, 因此新闻媒资配置了临时的近线设备, 通过小容量近线结合离线的方式来保存所有新闻资料。当新闻媒资和中心媒资实现接口联通, 则近离线功能将由中心媒资来实现。

在用户回调的过程中, 用户对其回调任务的状态是可知的, 在回调开始时, 系统会提示用户回调任务将大致使用的时间和任务排队的情况, 在回调中, 用户可以看到素材回调完成过程的百分比。此外,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回调资料的紧急程度调整回调任务的优先级, 让该任务优先完成。

另外一种回调是为了创建主题包的回调。主题包的创建是为了优化用户检索和回调的效率, 预先将当前时间所关注的新闻资料和去年同期需要关注的新闻资料都存放在盘阵上。所以, 回调程序只需将近线和离线资料读至盘阵中, 而无需再读至制播平台中。对于当天资料管理员回调的主题包资料, 资料管理员先对创建的主题包定义其生命周期, 然后系统会对主题包资料生成一份清单, 列出所有资料状态, 提醒系统管理员将离线资料的磁带都放入磁带机中。为了避免大量的主题包任务回调堵塞正常用户的回调, 系统管理员将会对生成的主题包任务清单制作回调策略, 让其自动在晚上运行回调程序。图7描述的就是新闻媒资系统操作流程之主题包回调流程。

在回调环节的设计上, 新闻媒资比常规媒资多了一个主题包回调操作流程, 这也是生产型媒资的一个专项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快更高效地提供新闻资料的再利用。

3.3.6 内容维护环节

当盘阵上源源不断的存入了大量的资料, 如何能够有效的利用盘阵的空间呢?管理是最重要的。通过存储环节的设计, 可以看到生命周期管理是新闻媒资的核心。

从源头上看, 资料在多个环节可被调整生命周期属性, 定义为归档类的资料在写入磁带保存后, 因为其默认的生命周期为零, 所以可立即删除在线盘阵上的资料;而常用类的资料由于其默认的生命周期可以为一个月或者更久, 所以将继续存在盘阵中作为常用资料被调用, 直到其定义的生命周期为零。

资料管理人员可以结合用户调用情况统计以及资料使用频率重新调整和定义资料的生命周期。节目资料管理人员可通过资料管理界面检索出符合条件的在线资料 (比如根据最后回调时间, 回调次数等, 资料的类型:本市、国内或国际等) , 然后利用生命周期策略阶段性的、有选择性的清理盘阵上的相关资料, 释放空间。

在默认情况下, 盘阵上生命周期到期的资料会自动进入删除清单, 由资料管理员定期手动确认删除, 或者资料管理员根据资料的需求情况和时效性, 如回调数或最近回调时间等, 延长资料的生命周期, 这样就能使在盘阵中的资料被回调概率大大增加, 同时又能保证盘阵的空间不会饱和。但是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是, 因为管理者总是希望尽量多的回调是回调盘阵上的资料, 所以盘阵上素材的生命周期总会被设置的过长, 从而导致盘阵会较快的处于饱和状态。所以通过系统管理界面中设定存储空间最低和最高水位线警戒线, 系统管理员可以及时得到警示, 然后通知资料管理员采取措施, 尽快释放盘阵的空间。

除了从源头去做控制, S M G新闻媒资系统还提供从后端对盘阵的存储结构做优化, 即主题化服务, 把即将成为热点主题的资料预先整理在一个目录包中, 并将这类资料放在盘阵上, 既方便了用户的检索查询, 又增加资料回调使用的效率。资料管理员在进行主题包回调时, 可设定素材的生命周期群组, 资料回调至在线盘阵后将保存在常用素材与主题服务区中。

4 小结

一个好的系统设计是要符合功能和效率的相平衡原则。通过对SMG新闻媒资系统设计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一个正确的业务流程模型是奠定整个系统设计的基础;

(2) 详细的工作流程模型结合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决定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3) 工作流程模型的细节设计是保障所设计系统运行顺利的核心。

通过对新闻媒资的回顾和总结, S M G生产型媒资的模型逐步清晰, 每一个生产型媒资都将具备筛选、迁移、存储、编目、检索、调用六大流程要素。

媒资管理与分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6

1 系统总体架构

1.1 对象定义

由于我们管理的目标对象为媒资, 因此, 为了对该类信息进行管理, 需要对其进行抽象细化。在整个系统中, 需要管理的对象主要为两类, 一类是媒资对象, 另一类是媒体资产对象。媒资对象为节目的抽象对象, 其属性有供应商、导演、主演、简介、描述等。而资产对象则是对应于具体的数据文件, 如某种码率的数据媒体文件、某种规格的海报文件等, 而资产对象的的属性则有码率或尺寸、制式、PID等。媒资对象和资产对象的关系为一对多的关系, 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举例来说, 一部《蝙蝠侠3》的电影可以看成为一个媒资对象, 其元数据信息组成该媒资对象的属性, 而该对象将包含3个资产对象:一个10Mbps码率的数码媒体文件、一个6Mbps码率的数据媒体文件和一个大尺寸的海报文件。

媒资和资产这两种对象的概念以及关系定义, 为整个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 一是关注节目的管理, 这部分的管理主要基于文中所说的媒资对象管理;另一方面, 是关注于内容的分发管理, 它着重于具体的数据文件管理, 而这部分主要通过资产对象来进行管理。这两方面的管理是有密切关联的, 可以通过媒资对象与资产对象的关联进行统一管理。

1.2 系统组成

整个系统平台由媒资管理、资产管理、系统管理以及分发管理组成。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媒资管理主要针对媒资对象进行管理, 可以对媒资对象进行检索、新增、删除、更新以及统计。资产管理则主要针对资产对象进行管理, 可以维护媒资对象与资产对象的对应关系, 并提供资产对象的检索、新增、删除、更新以及统计。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模块为分发管理。分发管理对于内容提供商的节目分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运营商对于内容提供商不仅仅需要提供特定格式码率的数据媒体文件, 还需要按照其规格提供该节目的元数据文件以及对应的海报片花等, 而各个运营商的标准定义各有不同。基于此, 本系统提供对各分发商所需的元数据信息提供个性化的分发, 其分发的承载格式有Excel文件和ADI标准的XML文件。除了以上三个重要功能模块, 系统还提供了数据导入、用户管理以及分发商管理等系统管理功能。下面对设计中的重点进行细节介绍。

2 设计与实现

2.1 ADI接口分发

ADI (Asset Distribution Interface) 全称为媒资分发接口, 是由Cable Labs的VOD Metadata标准所定义的, 被世界上广大运营商广泛用于VOD节目的传送。ADI标准所定义的资产传送接口是一种逻辑接口, 与底层的物理接口无关。底层的物理接口可以是磁带、卫星传输通道和IP传输网络。资产传送接口规范了系统运营商的资产管理系统与节目制作商所使用的资产传送系统的连接。它极大地方便了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接收来自不同的VOD节目制作商的节目, 以及VOD节目制作商向不同的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传送节目。它的承载文件为XML文件, 采用这种半结构化的数据格式, 极大地方便了异构系统中的信息交换以及传递, 从而得到业界的广泛应用。

2.2 实现的用户界面

图3、图4、图5为系统实现后的若干用户界面。经测试后, 该系统已投入实际的运营,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 小结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 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息息相关。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 处理危机的能力越强, 反应速度越快, 生产效率也就越高。内容运营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在于自身拥有的媒资, 如何有效地对媒资进行管控以及分发无疑是一项核心的竞争力。

本系统从开发设计到应用实施其过程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 实践表明, 该系统完全能对内容运营商的媒资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分发, 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效率。下一步, 我们将考虑本系统与内容分发网络以及数字版权保护系统结合, 构建快速安全分发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安萍, 胡冰.有线电视业务运营支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2009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论文集, 2009.

[2]卢英锁, 杨建英, 徐志军.数字电视中心媒体资产管理平台简介——媒资管理对象及范围[J].有线电视技术, 2007, (11) .

宣城广播电视总台媒资系统建设 篇7

关键词:媒体资源,系统建设,广播电视台

宣城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于2001年3月,集广播、电视于一体,其主要职能是传播新闻、文化娱乐、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等,目前拥有2套广播频率和5套电视频道,每天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可达90余小时、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超过36个个小时,有效覆盖全市及周边的800万人口,是全市人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宣城与外界相融合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所建立的宣城广播电视制作传播中心,融合经营、服务、生产、办公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等功能为一体,具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产业平台造型美观、环保等特点,为宣城广电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物质支撑。

建立至今,广播电台积累的电视节目资料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这些资料是电视台今后开展其它新业务、增加新的效益增长点的根本。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媒资系统。媒资系统的建设,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 系统建设所需遵循的原则

1.1 标准性原则

系统的设计首先应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如果国内没有相关标准可以参照,则应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来执行。

1.2 可用性原则

系统所需要提供的可用度超过99.9999%的单机,整体系统所达到的可用至少要达到99.999%,这是对系统可用性的最基本要求。对于系统所使用的核心部件和设施需要加以冗余措施,才能为系统的运行达到充足的可用性和强劲的容错能力,进而使系统在出现错误的前提下仍然可以顺畅工作。

1.3 可扩展原则

在初期业务得以有力保证的情况下,为以后开展新的业务可以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

1.4 可升级原则

可以顺利地实现系统的升级,且不会引起系统发生比较大的改变。

1.5 全开放性原则

能实现正常连接到其它的网络,所设计的系统必须进行开放式设计,进而可以实现各家厂商的系统及其设备具有很好的集成性能。

1.6 安全性原则

每年系统的可靠运行时间不低于99.5%,保证系统具有可靠的安全性能。

1.7 可管理性原则

系统须具备健全的网管功能,可对网络、设备、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1.8 先进性原则

按照国际或国内的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在技术方面需要成熟和高效,为所建设的系统在同行业内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界内处于领先位置;同时,5年内不会落后主流技术;此外,系统所选设备在其领域内需具备先进性。

1.9 完整性原则

为招标方提供完善的存编制播一体化解决方案。

1.1 0 实用性原则

设备的选型、系统的设计圴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可以满足媒资存储的未来发展所需,尽量使系统的设计达到性价比最佳的状态。

2 各项子系统功能需要达到的要求

2.1 上、下载系统工作站

目前,总编室磁带库储存有大量的的资料,如DVD光盘格式的资料、数字磁带格式的资料,需要通过上载系统将这些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将其储存的到媒资系统;另外,需要下载系统把这些不同格式的资料通过媒资系统以光盘、磁带等为主要的输出方式传输给其它节目制作的需要。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上、下载工作站应具备如下功能:

(1)上、下载工作站在上载过程中可同时生成高码文件和低码文件。

(2)上载过程中如果有噪波大和偏色现象,应通过硬件设备予以补偿。应配备一套降噪设备和一套色彩校正设备(二期项目再购买)。

(3)直播节目或演播室节目可通过上、下载工作站定时采集上载、存储。

(4)支持手动和自动采集方式。可由上载管理服务器协同管理上载采集工作,并对所有上、下载站进行采集任务分发、实时质量控制,在采集过程中应具有黑场、断帧等自动报警功能。

(5)具有各种输入、输出接口,满足上、下载的需求。

(6)数字化存储的节目可支持片段素材下载。

(7)支持高清、硬盘、P2卡和SONY蓝光盘上载。

(8)支持关键帧的自动提取。

2.2 转码中心

转码服务器需要满足的技术要求有四个方面。第一,可以支持集群处理转码任务,通过转码调度服务器进行转码任务的自动分配和负载均衡。第二,可以兼容流媒体(mp4/Real Player/Windows/Media等)、MPEG-1 (VCD)、MPEG-2纯I帧、Motion-JPEG等多种格式之间能实现顺利的相互转换。第三,具备可以超实时的码率转换。第四,可以支持PAL制式和NTSC制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2.3 存储管理系统

整个存储系统划分为三个存储区:在线存储区、近线存储区、离线存储区。所有的存储区均经存储管理系统按照需要进行统一调度,三者相互配合来实现数据资料的维护、交换和储存等工作。对各存储区的具体要求为:

(1)在线存储区:主要适用于完成播出系统的节目交换缓存、存储编辑系统、上、下载缓存区以及数据库的数据储存任务。立足于宣城广播电视总台的实际情况,初期业务得以有效运行的情况下,需要为磁盘存储阵列的正常运行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配置多通路切换软件;同时,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磁盘存储阵列的软件和硬件提供相同的保修服务;另外,在线存储盘阵供应商要配备承重底托来减轻机房楼板的压力,符合机房的承重要求,要负责搬运到机房,并负责安装、调试。

(2)近线存储区:主要负责完成磁盘存储阵列的完整备份工作,应同时贮存两份所需要保存的存储的素材与节目,将其中的一份用于异地离线存储;另外,还需要同时具备的功能之一就是可将现有的磁带类型的资料直接上载到硬盘柜的功能;同时,在保证初期业务的前提下,硬盘柜预留有充分的扩展空间。

(3)离线存储区:具有离线存储管理能力,建议采用光盘自动刻录、自动编号、自动喷码技术,采用无人值守式运行方式。

2.4 迁移和回迁子系统

迁移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可以提供数据近线存储和在线存储间的数据传输的服务。对迁移软件技术要求如下:为满足未来系统的扩展需要,需具备可以多个操作平台的运行功能;可以具有片断性的回迁数据功能;需要支持数据流磁带的基于数据流磁带机的单机读取功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回复)。

2.5 数据库

提供数据库软件、业务操作流程管理软件,负责完成管理及调度使用节目素材方案。根据需要配置相关的服务器、工作站,系统应采用主备服务器双机群集热切换的冗余方案。

2.6 存储管理系统的网络系统

在网络结构方面,应基于交换的拓扑结构,保证良好的网络扩展性能和每个端口标称最大的带宽。在网络管理方面,能提供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能实现对存储资源、存储网络和网络用户的有效管理;能对SAN上的设备执行带内和带外的管理,遵循SNMP协议。采用分级存储管理(HSM)。管理软件能提供图形界面,监测、控制、管理网络,并实现故障显示。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基于宣城市电视台的实际情况,媒资系统定位可选为存储型媒资。所以在设计系统时,不仅要考虑宣城市电视台的综合业务功能工作流程,还要结合未来业务发展。这样才能使所立的系统达到节目数字化保存、编目、检索、发布的基本需求,还能实现电视台的办公、新闻制播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联。

4 结语

构建面向多屏融合的媒资管理系统 篇8

随着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广播电视业务已不能完全满足受众对多媒体信息的需求。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极具互动性的新媒体消费类型, 已大大拓宽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同时, 中国三网融合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在三网融合产业链上的“内容”将是三网融合的关键环节。广电行业传统的媒资系统仅局限于面向电视屏播出, 要实现面向多屏融合的新媒体应用, 广电媒资系统必须在节目生产、业务流程管理、资源管理形式、节目发布形态等方面做出改变[1,2,3]。

通过构建面向多屏融合的媒资管理系统, 用统一的系统支持多种新媒体业务终端, 实现媒资内容的共享。

1 媒资管理系统需求要点

1.1 满足海量内容汇聚的需求

通过对新媒体行业的需求了解, 总结出节目内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收录电视台卫星信号或自制节目信号;

2) 购买DVD光碟, 并将碟片视频节目上传;

3) 已有的或者购买的数字资料节目视频源;

4) 已有的录像带或者蓝光光盘、P2、碟片;

5) 从网络和或其他途径获得视频源。

针对以上来自不同途径的视频源, 系统需要为运营商提供包括ASI信号收录、DVD碟片上载、数字资料上载、磁带上载等几个部分, 从而打造出能够满足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新媒体行业用户需求的节目来源聚合系统。

1.2 满足快速内容生产的需求

系统需内置快编和快速合成功能。快编提供简单拆合、字幕等特效;快速合成则能够智能识别编码格式而不做转码操作, 合成后直接入库, 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有特技、字幕编辑需求的节目, 能够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 实现多层字幕和特技编辑, 以及绚丽的特技效果。

1.3 满足媒资内容智能管理的需求

编辑合成的节目, 将直接推送到媒资库进行统一管理。在入库之后需要对入库的文件进行编目, 记录该节目的详细信息, 还要能够把版权信息填写到媒资库中, 并与节目相互关联。

用户能够通过媒资管理系统进行内容查询。查询出的素材信息能够察看素材内容、编目信息和版权信息。

通过连接外部媒资平台的接口, 媒资管理引擎还能够查询到外部媒资平台的节目信息, 并获取到该平台的相关节目素材。用户选择合适的节目、字幕和音频后, 能够提交任务, 系统自动执行相关步骤后把用户需要的素材发布到业务平台。内容查询与分发示意图如图1所示。

如果用户需要的素材的版权已经过期, 系统会采取相关方式提醒。

1.4 满足对多业务平台进行内容发布的需求

一个基础支撑系统, 对多个在线业务系统进行内容与业务上的支持, 如图2所示。

基础支撑系统和在线业务系统之间, 通过接口服务, 实现元数据和内容的交换, 从而保证基础支撑平台以最简单的方式与多个可能出现的异构业务系统进行良好的业务信息与内容包交互。

同时, 基础支撑平台具备业务调度能力, 通过插件方式提供多种服务。各业务平台在基础支撑平台注册后, 即可实现与其他异构业务系统的协调工作。所有挂接在基础支撑平台上的系统, 都能够通过基础支撑平台的业务调度模块, 统一对需求进行业务能力匹配, 实现对终端用户的复杂业务提供。

2 媒资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上文的需求分析, 遵循安全、实用、高效、标准、可管理的原则提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设计分层模型

系统按4层模型设立, 如图3所示。

1) 核心服务层

为系统提供节目管理、接口服务、系统管理、存储管理、业务支持、数字版权管理、工作流驱动、统一系统门户等功能支持。进行内容管理、版权管理、流程管理、接口服务等工作。

2) 内容处理层

完成对内容来源的汇聚、生产、发布工作。并将内容提交核心服务层管理, 接受核心服务层的业务管理, 完成生产任务或将内容包发布到在线业务层。

3) 在线业务层

包含各种类型的针对终端用户服务的在线平台, 如IPTV平台、DVB平台、网站平台等。在线业务层接收内容处理层发布的内容包, 并以内容包作为内容服务提供的基础, 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

4) 终端层

终端层包含各类可入网的终端设备, 如PC、机顶盒和电视等, 用户通过各类终端设备接收服务。

2.2 系统结构

2.2.1 系统逻辑结构

根据设计思路, 将系统从逻辑上分为主干平台、生产平台、内容分发平台和业务平台四大部分, 如图4所示。

1) 主干平台

主干平台其功能模块具有最高的权限, 可以对其他平台进行流程管理、权限管理、内容版权信息管理等跨越各个平台的管理工作, 如图5所示。

2) 内容生产平台

内容生产平台主要完成内容获取、加工、媒体服务等工作, 如图6所示。

3) 内容分发平台

内容分发平台主要负责分发策略管理、转码服务、任务调度、发布服务等工作, 如图7所示。

4) 在线业务平台

业务平台为面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各类在线系统。可在主干平台、内容生产平台、内容发布平台的联合支持下, 完成对用户的服务。并且, 当系统规模需要扩展时, 在分布式架构下, 可在已建设的各核心服务层/内容处理层的支持下, 增加新的业务平台, 进行总体系统的业务或规模扩容。在线业务平台如图8所示。

2.2.2 系统拓扑图

系统拓扑结构, 如图9所示。

1) 总体结构说明

系统采用FC光纤网和千兆以太网作为基础网络架构, 编辑制作以及其他业务模块通过以太网通路、FC光纤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2) 系统组成说明

系统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内容收录系统、内容发布系统、网络管理服务器、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媒体转码服务器、网络设备、在线存储、近线存储、资料上载工作站、编辑工作站、媒体资料编目/检索工作站、审查工作站等。

3) 站点接入说明

系统中主要的服务器、工作站采用灵活的接入方式。其中, 存储管理服务器、合成工作站、归档服务器等都采用双网 (FC+以太网) 接入。内容聚合系统、低码率编辑工作站、发布系统、在线业务系统以及其他功能模块等采用单网 (以太网) 接入。

4) 存储结构说明

整个系统的在线存储采用FC接口磁盘阵列, 并可选用双盘阵进行数据的实时镜像备份, 以防止磁盘阵列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为扩展素材存储的容量以及存储周期, 可选择数据流磁带库或磁带机作为在线存储的扩展存储空间。节目素材可以直接被归档到磁带上作较长周期的保存, 当制作需要时再回迁到盘阵上。

2.2.3 功能模块构成

系统主要由以下一些功能模块组成:后台服务及存储模块、内容聚合模块、内容生产模块、内容管理模块、发布模块、工作流模块等。模块组成及相互关系示意如图10所示。

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如表1所示。

2.3 接口设计

接口关系如图11所示。

1) 接口关系 (1) :外部内容提供系统与主干平台的内容传递接口。

2) 接口关系 (2) :外部内容源与生产平台的内容传递接口。

3) 接口关系 (3) :主干平台和生产平台系统间的指令信息接口。

4) 接口关系 (4) :主干平台和生产平台系统间的内容接口。

5) 接口关系:主干平台和发布平台的指令消息传递接口。

6) 接口关系 (6) :主干平台和发布平台间的内容/元数据/版权信息接口。

7) 接口关系 (7) :发布平台和业务平台间的元数据/版权信息接口。

8) 接口关系 (8) :发布平台和业务平台间的内容传递接口。

发布接口采用SOAP协议+XML指令文档的方式。以SOAP协议+XML指令文档的方式主动向业务系统发布内容, 业务系统收到SOAP消息中的XML描述语言文档并解析执行。将采用的是用户主动从媒资中选择要发布的节目, 以主动通知的方式进行发布。

3 媒资管理系统的实现

广州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珠江数码集团) 与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按照上文的设计方案完成了系统的搭建。目前系统服务于珠江数码集团的数字电视业务、IPTV业务 (高清互动电视) 、移动数字电视业务、广州电视台视频网站 (“广视网”) 等, 系统运行情况良好。

3.1 内容聚合环节

1) 支持多种收录方式。收录系统支持多路信号7×24 h无人值守的自动收录任务。收录系统支持手动实时任务、自动定时任务等多种收录任务。2) 碟片上载快速稳定。

DVD上载界面截图如图12所示。

3.2 内容生产环节

系统提供整套的时间线编辑工具, 同时支持高低码率编辑, 具有精确的轨道编辑技术, 内置丰富特技效果库支持, 快速简便地实现单层特技效果。支持高标清节目编辑、配音、字幕、打包、上下载等关键业务环节。编辑工作站编辑界面如图13所示。

新媒体行业的海量节目制作更多是仅仅采用视频剪切功能, 对编辑视频文件的大部分区域并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合成工作站能够自动识别节目制作类型, 满足条件则执行快速合成, 时效比高达10∶1, 极大地提高了传统的合成速度, 加快了节目发布速度, 节约了用户成本。编辑工作站上载合成界面如图14所示。

3.3 内容分发

1) 任务的智能调度。通过优先级设置和手动改变优先级来改变任务的调度方式。

2) 服务的智能监控。将服务的状态通过图标的状态形象地表达出来, 使用户直观地了解到服务的工作状态。XPUSH调度界面图如图15所示。

3) 转码服务稳定可靠。经过广州亚运会、欧洲杯、奥运会等大规模赛事的压力考验, 能够保证7×24 h不间断多格式转码任务执行。

4) 支持网络分布式并行处理。基于集群设计, 继承了分布式计算的优点, 能够自动调配空闲服务执行任务, 并行处理以获得更高的时效性。

5) 支持多种格式之间的互转。支持新媒体格式之间、传统格式到新媒体格式, 以及新媒体格式到传统格式媒体文件的一次性互转, 不需要任何间接格式的过渡, 更大程度地保证了视频质量。

6) 提供单机与网络转码功能, 灵活配置。通过简单设置就能实现单机转码与网络转码两种功能, 能够根据用户需要灵活配置。

4 结束语

通过构建面向多屏融合的媒资管理系统, 不仅能满足传统电视受众的个性需求, 而且能够很好地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 让珠江数码集团的内容运营平台及发布渠道的更加创新化、多样化, 对于内容资源增值运营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M].宋培义, 严威, 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恒, 郑科鹏.现代媒体资产管理的发展和规划探讨[J].电视技术, 2010, 34 (8) :4-7.

上一篇:推广变动成本核算成本下一篇:减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