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共3篇)
头部CT 篇1
胰头部炎性肿块是节段性慢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 即肿块型慢性胰腺炎, 在病理组织学检查之前其CT征象、临床表现、手术所见与胰头癌十分相似, 鉴别诊断极为困难。本文通过CT影像资料综合分析, 旨在提高二者之间的CT鉴别诊断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0年3月~2008年6月均经临床、手术、病理、CT诊断证实后的44例胰头部炎性肿块和36例胰头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胰头部炎性肿块, 男36例, 女8例;年龄40~66岁, 平均55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 常伴厌油、腹泻, 部分患者有急性发作史和黄疸。胰头癌36例, 男27例, 女9例;年龄38~78岁, 平均60岁;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 腹部肿块, 黄疸、消瘦、乏力呈进行性加重。
1.2 CT检查方法
选用飞利浦多排螺旋全身CT机, 全部行胰腺平扫与增强扫描, 层厚、间距均为5 mm, 增强对比剂为欧乃派克100 ml, 流速为3 ml/s, 注射40 ml后开始扫描, 扫描期间嘱患者平静呼吸时屏气。
2 结果
胰头部炎性肿块组:病变区钙化灶12例, 胰体、尾部萎缩1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低、等密度6例;38例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 其中3例明显环状强化;胆、胰管扩张18例, 其中胰管扩张12例, 胆总管渐进性扩张10例, 没有截断病例;6例肠系膜上静脉被肿块推移, 与胰腺间脂肪间隙欠清晰但不消失。
胰头癌组:胰腺体、尾部萎缩6例。增强动脉期呈低、等密度为25例, 肿块大小、形态、边缘清楚显示;11例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胰、胆管扩张24例, 胆总管下段截断21例;胰周大血管侵袭、包绕、包埋、胰周脂肪层消失18例;腹部淋巴结肿大12例, 其中2例融合成较大肿块, 肝转移19例, 腹膜后直接侵犯5例。
3 讨论
胰头部炎性肿块是胰腺小叶或胰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的结果。炎性肿块通常局限于胰头, 方能与该处胰管的解剖分布特点有关[1]。胰管癌多源于导管上皮, 80%的腺癌, 以胰头癌为最多见, 占60%~70%[2]。由于二者的病理基础极为相似, 而且临床上多数胰腺癌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胰腺炎, 即使根据病史、体征、影像特征甚至手术所见也难以明确诊断, 为提高二者鉴别能力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增强扫描对胰头癌的诊断价值较大, 在增强扫描中, 胰头癌组中病灶呈低、低等混杂密度的少血供的例数明显多于炎症肿块组。这是因为胰腺是拥有丰富血管的脏器, 增强时强化明显, 而胰头癌多为管腺癌, 且为少血管无包膜实性的肿块, 增强早期 (动脉期) , 胰腺有明显强化而癌组织强化不明显呈相对较低的密度, 则肿块的大小、形态和边缘浸润情况可清楚显示。本组36例胰头癌动脉期无强化的有25例, 占69.4% (25/36) ;而炎性肿块组由于血液供应较胰头癌组织丰富, 动脉期无强化的仅有6例, 占13.6% (6/44) , 二者存在明显差异。胰头癌组在静脉期及延迟期前者强化仅有11例占30.6% (11/36) , 而炎性肿块组高达38例占86.3% (38/44) , 其中3例可看到明显的环形强化,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2) 胰腺癌围绕胰腺主导管和 (或) 胆总管呈浸润性生长, 即围管性浸润, 它是胰腺癌重要的生物学特征[3], 导致其结构进行性狭窄逐渐闭塞, 易造成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阻塞而引起扩张, 早期就可表现出显著的“双管征”。胰头癌常侵犯压迫胆总管下段, 引起以上部分扩张, 扩张的胆总管在胰头处突然截断变形, 本组有21例, 占58% (21/36) 。炎性肿块导致胆总管下段扩张是渐进性的, 并止于胰头区, 其边缘光整、形态规则, 无突然截断病例。 (3) 胰周围血管和胰周脂肪层消失也是二者的鉴别要点。胰头癌常围绕胰周大血管生长导致胰周大血管侵袭、包绕、包埋, 伴有胰周血管及胰后脂肪层侵犯消失。本组肠系膜上静脉推移脂肪层消失18例, 占50% (18/36) ;而炎性肿块仅有6例肠系膜上静脉被推移脂肪层, 虽然欠清但无消失。 (4) 将本组结果并结合文献分析[4], 认为病灶区的钙化是诊断胰头部炎性肿块的可靠征象, 本组钙化12例, 占27% (12/44) ;而胰头癌无钙化征象。 (5) 腹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腹膜后直接侵犯是胰头癌的重要指征。总之, 胰头癌少血管供应和围管性浸润是构成与胰头部炎性肿块CT鉴别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摘要:目的:分析胰头部炎性肿块与胰头癌的CT表现和鉴别要点, 提高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后44例胰头部炎性肿块与36例胰头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病例均有平扫和增强扫描。层后、间距均为5 mm。结果:胰头部炎性肿块和胰头癌主要CT征象分别为,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低、等密度分别为6例 (13.6%) , 25例 (69.4%) ;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分别为38例 (86.3%) , 11例 (30.6%) 。胰、胆管扩张分别为18例 (18%) , 24例 (66.6%) ;胆总管下段截断扩张分别为0例, 21例 (58%) ;周围脂肪消失、大血管包埋、侵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分别为0例, 18例 (50%) 。结论:胰头癌少血管供应和围管性浸润是其与胰头部炎性肿块CT鉴别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炎性肿块,胰头癌,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白人驹, 刘望彭, 等.医学形象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00.
[2]陈枳贤, 郭方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49.
[3]丁建辉, 曾蒙苏, 周康荣, 等.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胆管扩张的CT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 (7) :539.
[4]刘永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其价值[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4, 23 (2) :122.
头部CT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9年所收集的我院32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男117例, 女156例, 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年龄在出生后30 min~5天之间。324份病例都有出生后窒息史, 轻度窒息1~2 min, 重度窒息5~10 min, 患儿出生后发生惊厥、抽搐、呻吟或尖叫的203例, 出现呼吸衰竭、瞳孔改变、伸肌张力增强等改变的79例。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横断层面, 患儿取仰卧位, 头置于头托上并摆正, 扫描基线以听眦线为连线, 向颅顶依次扫描6~9层, 层距、厚层均为10 mm。
2 结果
CT扫描后见两侧额叶脑组织呈不规则、斑片状密度稍低区, CT值约为17~19 Hu的117例, 考虑轻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两侧额叶脑组织呈不规则, 斑片状密度稍低区, 且合并一侧或两侧枕叶区枕骨内侧见不规则云絮状、小斑片状的高密度影, CT值为50~56 Hu的89例, 考虑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合并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两侧额叶及枕叶区见不规则、斑片状密度减低区, CT值约为15~17 Hu;并伴有两侧枕叶区见枕骨内侧呈不规则云絮状、小斑片状的高密度影, CT值为56 Hu, 两侧额叶脑组织呈不规则、斑片状密度稍低区, 伴有侧脑室内呈高密度影或顶枕叶成不规则、边缘模糊高密度影118例, 考虑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合并脑出血。
3 讨论
我们都知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最易损伤大脑的是两个额叶及枕叶, 而语言及运动神经束核在这2个部位最丰富。所以头部CT扫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及预后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CT能较全面、精确反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范围和部位, 并可观察其动态变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头CT中可分为轻度:散在、局灶性低密度影, 多分布于2个脑叶;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即2~3或2~4个脑叶, 脑白质、灰质对比度模糊;重度:为弥漫性低密度影, 脑灰质、白质分界限消失, 但基底节及小脑尚有正常密度。中、重度者常伴有颅内出血。本组收集的324份病例中, 117例为轻度脑病, 89例为中度脑病, 118例为重度脑病, 其中有4例死亡。临床医生根据CT诊断报告, 可以及时、准确制订出治疗方案, 给予患儿最有效的治疗。324例患儿除4例死亡外, 其余都采取跟踪随访。117例轻度脑病患者中, 有75例2~6个月后复查无明显体征改变, 其中42例有外脑积水。89例中度脑病患者都有脑外积水 (由轻到重不等) , 重度脑外积水可见有脑萎缩, 118例重度脑病患儿2个月以后逐渐出现脑瘫、智力低下以及语言、听力等功能障碍。脑CT扫描可见两侧额叶、枕叶或颞叶呈大小不等、不规则的脑软化、脑萎缩、脑外脑积水合并有硬膜下积液等。当患儿发生脑瘫时, 康复科医生可以根据CT影像来推测脑损伤的各阶段, 以及损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来确定、调整患儿康复的治疗方案。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变化, 主要有脑水肿和脑组织坏死。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对缺氧缺血的感易程度不同, 细胞丰富、代谢率高的区域需氧量高, 对缺氧缺血敏感是脑损伤的最重要原因。众所周知, 神经系统的构造有一定层次, 按着脊髓、延髓、桥脑、中脑、间脑、皮质下、皮质的顺序, 下位中枢受上位中枢统一控制, 有高级中枢参与调节才能形成高级的姿势与运动。脑损伤时, 上位中枢发生器质性异常, 与动感神经由下位中枢控制, 由于失去上位中枢的抑制作用, 而出现下位中枢的释放现象, 出现异常的姿势与运动。所以当康复医生为患儿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时, 首先要参考出生时所做CT片内脑组织的病变情况。例如:CT片内见双侧大脑半球呈弥漫性的密度区, 脑室变窄甚至消失, 提示存在脑水肿;双侧基底节和丘脑呈对称性密度增强, 可弥漫性或局灶, 提示存在基底节、丘脑损伤, 常与脑水肿并存。在大脑大动脉分布区见单侧脑组织分水岭密度降低, 提示存在大脑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并以左侧多见。康复科医生就根据这些不同的CT表现, 再加上患儿临床表现, 就可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康复方案。本病的预防重于早期预防治疗, 但对于脑瘫患儿越早期治疗使其可改变性越大, 尤其是对患儿的坐卧、行走、语言、智力、感觉运动、情绪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而一些患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 2~5岁时可出现语言障碍问题, 所以头部CT扫描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对心理咨询科患儿诊治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
参考文献
[1]郑思竟主编, 系统解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92-297.
头部CT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36例与胰头癌患者36例,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2013年11月~2015年4月期间且均经临床确诊为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或者胰腺癌。36例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6.35±2.34)岁;36例胰腺癌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患者14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6.63±2.15)岁。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和胰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即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 (西门子公司生产)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胰腺癌患者进行检查,在检查前,嘱咐患者需要空腹4h以上,并饮用(900±100) mL的水。在检查时,先进行平扫,对胰腺及病变的位置进行确定,扫描参数:5mm的层厚,4mm的间隔,P值为1。在完成平扫之后,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胰腺癌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给予患者1mL/kg的碘海醇,通过肘部静脉注射,保持滴速为3mL/s,滴注完成后,进行CT增强扫描。CT检查的图像由两位临床检验丰富的医生同时观察,并做出判断,如有异常判定结果,则请另外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判断。
1.3 评价指标:
记录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胰腺癌患者CT扫描图像的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及特征,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平均年龄、病程、动脉期CT值、门静脉期CT值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上表看出,正常胰腺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CT值明显均高于肿块型胰腺炎与胰头癌,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且正常胰腺的动脉期CT值明显高于门静脉期CT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但胰头癌患者的动脉期CT值与门静脉期CT值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鉴别要点:①肿块钙化:胰腺炎20例,胰头癌0例。②门脉期相对低密度:胰腺炎2例,胰头癌36例,等密度:胰腺炎34例,胰头癌0例。③胰管扩张:胰腺炎22例,胰头癌30例。④胰体萎缩:胰腺炎0例,胰头癌22例。⑤胆管扩张:胰腺炎30例,胰头癌14例。⑥不相交征:胰腺炎0例,胰头癌24例。各项CT特征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表现有明显的区别,有以下几个表现:①肿块平扫胰腺炎的炎性肿块具有光滑的外形,分叶不明显,一般有钙化,呈高混杂的密度,而胰腺癌具有不规则的外形,一般有明显的分叶,但边界模糊,呈等密度或者低密度,钙化较少见[3]。②强化胰腺炎一般呈均匀强化,而胰腺癌呈不均匀强化。③胰体假囊肿与萎缩胰腺炎一般具有体尾部增粗及假囊肿,而胰腺癌有胰体萎缩,不具有假囊肿。④胰管扩张胰腺炎的胰管扩张一般呈串珠状,伴有钙化,而胰腺癌的胰管扩张呈平滑状在肿块处停止。⑤胆管扩张胰腺炎的胆管扩张呈尖嘴状,胰腺癌的胆管扩张在肿块处停止。⑥不相交征不相交征是胰腺癌特有的征象[4]。胰腺癌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CT值明显均低于肿块型胰腺炎,且动脉期CT值与门静脉CT值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临床医生可通过仔细观察CT图像进行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选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胰头部肿决型慢性胰腺炎患者36例与胰头癌患者36例,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2013年11月2015年4月期间,分别对其进行CT检查,观察其CT特点及鉴别的要点。结果:正常胰腺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CT值明显均高于肿块型胰腺炎与胰头癌,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且正常胰腺的动脉期CT值明显高于门静脉期CT值,差并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但胰头癌患者的动脉期CT值与门静脉期CT值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图像特征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具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能够有效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进行鉴别。
关键词: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胰头癌,CT,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田笑,鹿强,殷小平,等.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8):549-552.
[2]田笑,殷小平,杨颖,等.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分析与鉴别[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196-1200.
[3]陈阵.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的CT诊断[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4):71-72.
【头部CT】推荐阅读:
头部护理05-10
头部优化07-02
头部结构09-19
头部模型12-19
头部姿态估计05-28
头部亚低温疗法07-10
头部轻伤鉴定标准10-21
自我头部形象认识及设计11-12
头部反射区按摩法是什么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