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岗证赛

2024-09-11

课岗证赛(精选3篇)

课岗证赛 篇1

实践教学泛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 (设计) 等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 是一项旨在使学生通过获得感性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来促进理论联系实践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 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高职教育中备受关注的关键环节。

一、高职会计专业建立“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然性

(一) 国家政策导向

2006年6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要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结合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的一体化;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各专业不仅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 更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确保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 (学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进一步明确: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要求

高职教育总体上看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理论够用、实践性强为特征。会计电算化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 成为能从事会计电算化操作和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长期的就业跟踪信息来看, 学生的就业去向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主要从事库管、出纳员、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工作。其中, 大部分学生的主要职业生涯是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从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看, 从业者不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 但一定要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高职层次历来就倍受重视, 各院校也纷纷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章立制, 建立起符合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教学体系。

(三) 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

优秀的会计人员必须能够在深刻领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遵照会计基本操作规范完成建账、会计凭证处理、登账、对账、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编制、结账以及基本财务分析等工作, 要求多、步骤多是这一过程的特点。而且, 会计准则是全国统一规定的, 而如何运用准则则是因人而异的。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师生互动及长时间的积累方能形成, 所以, 实践教学一直都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课岗证赛”相结合, “课”, 即课堂教学;“岗”, 即工作岗位;“证”, 即各种证书;“赛”, 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的技能比赛。具体有以下要求:

(一) 课岗结合

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有效途径。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 学校在安排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的时候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做到“课岗结合”, 即将教学内容、方法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结合, 围绕专业主要面对的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授课方式。而且, 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 课证结合

“课证结合”即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会计行业实行准入制, 要求持证上岗, 所以不少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 即学生要修完专业课程且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后方能毕业, 执业后还会为提升专业技术职务而不断参加国家统一考试, 同时, 由于必须时刻紧跟国家政策、法规, 会计人员还必须按时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要求的继续教育。此外, 出于将来多方向发展的需要, 学生客观上也存在着其他证书的考试需求。

(三) 课赛结合

出于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等目的, 各行业、各级教育机构均在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 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检验知识运用能力、学习适应力以及提高自信心的良好机会, 也为各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此类竞赛以操作能力的考核为主, 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在线按手工和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供应链管理以及往来项目管理等模块的处理。虽然这些内容在相关的课程中均已安排过, 但是, 一方面由于分散在若干个学期、各门专业课程中, 学生要综合运用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 学生对比赛软件不熟悉, 为提高学生的比赛成绩, 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还是需要各专业教师的合理分工和协同配合。

三、会计专业建立“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

(一) 正确把握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基本理论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印证、内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能力。其教学难度较大, 但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应高度重视。同时, 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以会计专业为例, 学生除了要掌握完成会计基本程序中的全部技能外, 还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所以, 学生不仅需要亲自完成会计工作流程中所有步骤的操作形成会计基本技能, 还要培养和锻炼一种归纳、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既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也为将来参加各种职业考试奠定坚实基础。

(二) 在充分调研“岗证赛”的要求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好教学顶层设计

1. 按照会计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实现“课岗结合”

会计专业面对的岗位较多, 高职层次的学生大多是从中小企业的库管员、出纳员做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锻炼后可以担任企业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 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会成长为企业的财务主管。一名优秀的出纳员除了要掌握现金票证管理的基本能力及审核和鉴别现钞、票证的能力外, 还要具有严格执行国家、企业的相关管理规定和结算制度的能力, 要有依法办事的魄力和胆识。财务会计岗位是企业的重要岗位, 其岗位技能要求较高, 例如, 要能够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完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核算, 完成填制记账凭证、登账、对账、试算平衡、结账、编制报表等工作。财务主管岗位是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 其工作职责不仅涉及财务专业领域, 还涉及管理学领域, 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更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此外, 会计人员还应具备最基本的办公能力如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文档处理、Excel表格的基本应用, 档案管理等。基于以上要求,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课程, 具体如表1所示。

2. 教学内容中纳入财政部从业资格证以及初级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的内容, 保证“课证结合”

由于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理论教学只是满足于“够用”, 加之生源素质问题, 所以教学过程中的“课证结合”只能是以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 对于学而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要求到会计技术职务 (初级) 。就目前情况来看, 这些统一的考试科目在各院校中均有开设, 但由于证书考试要求与学校教育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得如何既保证学科学习的系统性, 又保证学习应考的针对性, 将课程学习与参加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 一方面, 任课教师应随时关注国家有关的考试信息, 总结命题规律, 将所授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考核要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将来考证前集大成的复习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 在教材的选用上应结合考试用书和教材, 让学生在利用教材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辅以考试用书加强对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巩固和提升。除此之外, 为增加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 也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其他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 具体如表2所示。

3. 在教学过程中配备和使用行业技能竞赛用软件, 实现课堂教学与赛前准备一体化

由于目前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系统是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根据承办机构的要求设计开发的, 为保证学生能在竞赛中拿到好成绩, 也为了提高学生对各种软件的适应能力, 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软件, 以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直观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丰富教学手段,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 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以综合应用知识力的考核为主, 为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在参赛前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高职“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扎实做好每一门课程的教学, 其间也应尽可能实现多媒体授课, 让学生熟悉在线考试、操作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三) 科学整合实践教学各个环节, 使其成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合作体系

如前所述, 实践教学体系由若干具体环节组成, 理论上讲应是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整体。为发挥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作用, 院校、系部应对其有科学认识、明确分工, 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最终实现教学体系的作用最大化。对于会计专业而言, 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分工如下页表3所示。

(四) 改革传统教务管理, 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1. 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以操作能力考核、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

适应高职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院校应对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变革, 加大对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力度, 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划分为卷面考试、实践考核、应用考核等模块, 更注重和强调过程考核, 应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进行比例的调整, 让师生均重视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 因实践、应用考核是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完成的, 为避免教师评分的随意性, 保证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应对实践、应用的考核要求及评分细则事先进行详细的规定。

2. 外引内培, 充实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为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即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做支撑, 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发挥。要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需要既有高理论水平的教师, 也有实践力强的教师;既有校内专任教师, 也有来自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 以他们的分工合作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已成为众多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共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积极为此提供条件。

3. 调整学时安排, 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时间

以形成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实训、专业见习来说, 不少学校是将其安排在正常的行课期间或者是假期, 这样的安排要么导致实践课时被占用, 教师只是简单地做一些讲解演示或视频播放草草了事, 要么是直接放任学生在假期无目的地以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打零工代替见习, 形成事实上的“放羊”教学, 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 学校应统一对学期学时安排进行调整, 每一个学期均留出两周左右的实践时间, 在这两周内根据本学期各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统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程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专业见习等, 最大限度地将实践教学纳入质量监管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

(五)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积极探寻适合高职层次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教学模式

当前, 教师要有不断采纳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 结合实践教学过程的特点, 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演示法在为学生演示会计基本操作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实证操作;以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感受职业工作要求等。

四、会计专业建立“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难点

构建和实施“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重视实践教学, 形成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

尽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直在被强调、被重视, 但是很多时候, 这种强调和重视还只是停留在学校的文件、领导的讲话和教师的论文中。“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教学教师很轻松”、“实践教学其实比理论教学简单”等观念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 也存在于很多教师甚至是教学主管领导之中。真正认真开展过实践教学的教师都知道, 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 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的讲解与演示、观察与反馈的师生双向沟通的过程, 教师虽然是以旁观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但需要不时提供专业意见和提出专业要求, 具有动态性、差异性、复杂性等特征, 较之单向的理论传授, 难度要大得多。所以, 只有科学认识, 才能真正重视。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 从调动各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入手。

(二) 学校提供必要的设备、软件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支持

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学校首先应解决硬件不足的问题, 完善实验室建设, 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与教学软件, 让现代科技切实为教学过程服务。同时, 学校也应对其使用做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设备和软件进行维护, 同时要随时关注各种设备、软件的升级情况, 及时进行升级和更新。

(三)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虽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借助校外技术力量, 但校外专业人士毕竟缺乏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 为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基本的技能培训必须在校内由专任教师完成。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必要的激励机制很重要, 如院校可明确要求教师每年一定时间的一线工作经验、继续教育培训, 对实践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经济、精神方面的奖励, 在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等等。

(四) 调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参与积极性

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否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教学质量的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学校的封闭办学, 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并不大。虽然在近些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重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但对于会计专业而言, 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 是学校更多地在强调“企业服务于教学过程”, 企业缺乏必要的利益驱动力。如何调动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 也是“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对“课岗结合”这一要求而言。

总之, 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单靠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几个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分工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 2005 (6) :39-41.

[2]马晓伟.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电子商务, 2015 (1) :74-76.

[3]李文龙.高职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17) :42-44.

课岗证赛 篇2

产业企业是职业院校的最终顾客, 是从学习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中获益的组织, 因此满足产业企业的需要是职业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只有紧贴行业发展的脉搏, 适应产业、企业和职业的发展, 才能在服务企业社会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发展。

1.1 课岗对接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分析, 课程定位和目标满足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并按职业工作过程组织与安排好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 设计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 进行单元设计, 并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体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2 课证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接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营销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营销师 (高级营销员) 、外贸跟单员、营销策划员、市场分析师等营销职业资格内容。

1.3 课赛对接

课程目标的定位对接国内外专业技能竞赛, 在课程标准中融入竞赛的要求, 课程实施过程同时体现作品形成过程。

2 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设计的过程及内容

2.1 专业及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研究目前高职专业及课程的现状, 剖析存在的与社会、产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重点查找课程中存在的差距, 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2.2 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 分析研究当前对高职专业人才需求的总体现状与特点。

2.3 企业职业群工作任务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 按职业过程系统化的要求, 分析研究专业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 对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 研究提炼并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及内容, 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能力。

2.4 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

在征求企业专家及学校教师、专业学生等多方面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 通过校企合作, 研究并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2.5 专业具体课程开发

根据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具体学习领域, 研究和提炼相应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 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选择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等。

2.6 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设计

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设计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技能竞赛标准, 进行单元设计, 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2.7 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设计

设计是基于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合作的、体现“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

3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设计的主要方面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服务化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是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几年来, 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行业企业的营销人才, 探索设计并实践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

3.1“3343”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依据德国双元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我们设计了基于职业导向的“3343”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1) 三个阶段。一是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三是课程体系开发。

(2) 三个课堂。第一课堂, 即以“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与行动领域对应的专业课程。依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即培养“能说、能干、能想、能学;会推销、会调研、会策划、会管理”的“四能四会”应用型营销人才, 我们对营销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总结出36项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出18项行动领域, 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序化为10个学习领域即10门课程:化工产品商务基础、市场营销环境、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调查预测、营销策划、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产品销售、客户管理、营销管理。第二课堂, 即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 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职业考证、学生专业社团、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第三课堂, 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课堂。主要包括专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实践等。通过实践教学课堂“识岗—顶岗—上岗”三个层次的训练, 实现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递进, 从而提升营销职业人需要的相关核心能力。

经过几年的研究设计和实践完善, 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第一课堂 (课程) 、第二课堂 (活动) 、第三课堂 (实训训练) 的“三堂”有机融通。

(3) 四个转换。一是将重点产业、企业营销职业的典型工作转换为行动领域。二是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关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三是将学习领域转换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四是将学习情境转换为具体的学习单元。

(4) 三个保证。通过课程教学的实施, 以教学单元支撑学习情境能力目标, 以学习情境支撑课程能力目标, 以课程支撑专业能力目标。

3.2 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与成熟的传统产业匹配的工科类专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不能满足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难以体现营销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而且这种模式仍然将教放在首位, 通过教师的教, 推动和实现学生的学, 并引导着做, 本质上未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方面, 我们创新并实践了“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学生能做会做为引领, 根据营销职业人员要求实施相关项目任务;以知识够用实用为要求, 在“做”中体现“缺什么就补什么”;以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为原则, 结合学生“学”的需求和营销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学生善说贯穿始终, 在“说”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锤炼团队合作精神。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 做什么、怎么做。课程围绕专业、专业围绕职业是我们确定“做什么”的准则。如根据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相关岗位能力素质要求, 确定营销管理职业对应的课程工作项目与任务。我们在《营销管理》课程中设计了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5个项目:实施营销战略与计划管理;实施营销组织与人事管理;管理营销费用;管理营销活动;管理营销业务。在营销业务管理项目中设计了营销信息管理、销售区域管理、销售合同与订单管理、中间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应受账款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2) 学什么、怎么学。在做的同时需要理论知识跟进。我们以知识够用为原则, 融合国家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考试标准, 对应各项目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序化, 作为课程学习内容。比如《营销策划》课程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234:即1个中心 (以撰写营销策划书这个课程总项目为中心) 、2个分析 (企业自身优劣势分析和市场环境机遇威胁分析) 、3种工具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营销和市场定位) 、4方面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

(3) 教什么、怎么教。教为学服务, 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特点、营销职业特点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 行之有效而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比如我们把《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第一部分确定为项目任务安排与准备, 成立“南京拓展化工贸易有限公司”,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产品营销部。教师职业定位是公司的营销总监, 同时又是营销策划方面的咨询师, 学生的职业定位是按不同产品营销部划分的营销经理和营销策划员。同时重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 融教室与策划工作室于一体。将课程教学最后一部分安排为编写营销策划书, 学生做演示介绍, 并进行团队自我评价、团队相互评价、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等活动。

(4) 说什么、怎么说。营销专业和职业特点之一是沟通, 我们将“说”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说什么”方面包括说思路、说观念、说策略、说方案、说报告、说建议等若干方面;在“怎么说”方面包括个别交流、团队沟通、方案报告交流、项目成果演示汇报等多种形式。

3.3 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营销商贸类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游离于行业企业、少有主要服务对象行业企业的参与、基本上限于教育系统内的循环等问题, 我们设计了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成立由服务行业企业的市场营销及人力资源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代表组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 共同实施教学内容, 共同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建立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自我评价、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设计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营销专家评价与教学常规考核、行业企业考核、取证合格考核、竞赛成果考核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在内的所有课程标准, 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纯实践环节, 制定了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 并逐步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办法;推行“双证书”制度, 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要求学生取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上岗能力。通过健全专业及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 实施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完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的制度规范, 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满意。

4初步效果

经过3年多的创新与实践, 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场营销专业2010年成为学院品牌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群2012年成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学校精品课程5门;完成10多项省市级教学研究课题, 30多项成果论文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等省市级荣誉;学生团队的40多个营销课程作品获得国家、教育部教指委、江苏省等营销创业类竞赛奖励。

摘要:本文从分析“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创新的要求入手, 研究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设计的过程及内容。并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设计了课程模式的主要方面:“3343”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等。

课岗证赛 篇3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强调, 要推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2]。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 除了传统理论学习和实操能力训练外, 还应融入分析思考、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 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岗位能力相结合。

我校也在多年前提出学生在毕业前达到获得“双证”甚至是“多证”的目标。目前, 学生的就业不仅与毕业证相关, 还与职业证相关, 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育婴师、妇幼保健员、养老护理员等的培训, 考取相关证书。此外, 近年来部分学生参加的“3+2”升学考试中, 操作项目涉及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儿科护理操作, 如婴儿抚触等。

综合考虑以上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既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又能训练岗位能力, 还能在各项考试 (考证) 中更具竞争力, 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 儿科护理教研室采用了“课岗证”融合的设计思路, 即在课程教学中既融入岗位需求, 又满足考证需要, 对部分儿科护理实验课进行了改革, 现介绍如下。

1 设计背景

(1) 保证课程学习需要:课程的学习还是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操作练习为主要任务 (如新生儿沐浴及体格测量等) , 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时, 应优先保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前提下进行其他训练。

(2) 符合岗位工作需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护士仅仅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不足以很好地完成护理工作, 还应具备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因此, 实验课应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临床思维方法, 并进行沟通技巧训练, 包括健康宣教与操作指导等。

(3) 满足各种考证需要:根据学生的考证需要, 合理安排理论及操作教学。掌握操作对理论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比如臀红护理, 经过实训后的学生对该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2 内容设置

(1) 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 因此在儿科护理的实验课上, 应当教会学生儿科最基本的操作, 包括儿科常用设备的使用和常用护理操作。同时, 在实训项目设置上必须兼顾教学大纲需要、学生考证需要。部分实训项目操作步骤多、耗时长, 如新生儿沐浴、体格测量等, 不适合以综合训练的形式开展, 需要专门安排时间进行示教和练习;而另一部分操作相对简单、用时短, 可通过综合训练的形式进行教学, 详见表1。

(2) 必不可少的沟通技巧训练。护士在工作中不仅要正确执行医嘱、配合抢救, 还要承担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的工作[3], 其中就包括护理技能的指导和健康知识宣教。在下面的病例讨论中也可以看出, 我们在设计病例问题时充分考虑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马洁等[4]的研究也认为, 讲授配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安全分析等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

(3) 临床思维能力训练。要求针对病例的讨论问题有可操作性, 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随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分布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以病例为载体的选择题 (A2、A3、A4) 出现在试卷中。通过对病例的分析, 发现存在的护理问题, 引出相关的护理措施及操作, 这样的思维流程不仅符合临床工作思维[5], 也符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以消化系统病例为例:赵某某, 男, 1岁, 因“大便稀溏2天”入院。近两日食欲不佳, 呕吐两次, 小便明显减少。入院体检:体温:37.1℃, 呼吸:32次/分, 脉搏122次/分, 体重9 kg。皮肤干燥, 弹性较差, 前囟凹陷, 唇色鲜红。腹平软, 肠鸣音亢进。诊断为小儿腹泻伴中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讨论: (1) 你按医嘱前去为患儿抽血查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 患儿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要给孩子抽血, 请向他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2) 患儿家长因为患儿的液体滴了几个小时都没滴完, 加上患儿时有哭闹, 有些不耐烦, 问你今天要输几瓶液, 请你给他解释一下今天大概的补液总量及原因。 (3) 医生给患儿开了一些ORS (口服补液盐) , 请你向患儿家长说明它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4) 你给患儿检查时, 发现他的肛周发红, 请对他进行臀部皮肤护理。

由病例及问题可以看出, 讨论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 还包括技能训练及临床思维训练。与消化系统相关的主要护理操作是臀红护理及预防, 这一内容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既是岗位要求, 也是考证要求。通过对这个病例的讨论和学习, 学生不仅掌握了臀红护理及预防的具体操作流程, 而且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3 教学实施

根据各班人数将学生按5人/小组进行分配, 每4个小组配一位带教教师。

(1) 集中讲解:在最初的20~30分钟内进行, 内容包括章节重点的简单回顾、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设备知识及操作。对学生没有学过的操作进行示范或播放录像, 说明本次综合实训课的病例问题及需要学生思考、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的综合实训课上, 教师给学生展示氧疗的设备, 包括鼻导管、面罩等, 重点介绍儿科特有的头罩吸氧, 并通过录像让学生学习婴儿被动操, 说明该操对婴儿肺部保健的意义;在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的综合实训课中, 重点示范婴儿臀部护理, 特别是臀红的预防和护理。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病例任务演练。在完成集中示教后, 学生分组练习, 并按病例中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或沟通工作, 如指导患儿家长拍背的注意事项、给患儿进行相关护理等。在此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观察学生表现, 实施评价。

(3) 操作回示及教师点评。在最后的20分钟时间里, 教师抽取各组学生展示练习及讨论结果, 沟通对话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 技能操作可在模型上进行。师生均可对操作的学生进行点评。

4 教学体会

4.1 精心设计, 保证质量

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 各班的实验主讲教师并不固定, 为了保证改革后各班的教学信息一致, 教研室必须进行多次集体备课[6], 对教学细节进行讨论, 可在首次课后及时总结经验, 发现不足、及时调整, 以保证教学质量。新方案实施后, 学生参加育婴师等考试的通过率均达90%以上。

4.2 理实一体, 相互联系

在以往单一的实训课中, 操作与理论知识联系不紧密, 病例讨论课也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讨论, 不涉及操作内容。而改革后的综合实训课以病例为线索、以任务为引导, 将理论学习贯穿于实践操作中, 促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复习[7]。同时, 以理论指导实践操作, 学生明确了岗位工作的意义, 有利于培养岗位情感,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

4.3 激发兴趣, 促进学习

从教学实施情况看, 学生对新增设的实训项目很有兴趣, 特别是婴儿被动操、配奶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无论在学习还是练习时都认真投入, 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考证内容息息相关, 学生也能自觉进行相关练习。同时, 工作情境的设置也促进了学生的相互沟通[9], 他们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交流, 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了护患之间的沟通, 比单纯的技能训练更有挑战性。

综上所述, 基于“课岗证”融合的儿科护理实验课改革, 使学生能更认真地对待学习。目前, 任课教师已面向学生开展改革意见征集, 这项改革还在不断完善中, 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馈。

摘要:为实现课程与岗位接轨、实现学生毕业前获得“双证”等目标, 需要对儿科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通过综合实训的方式实现“课岗证”三者融合,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课岗证”融合

参考文献

[1]曹廷礼.提高高职护生就业的路径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7) :88-90.

[2]李申, 何文.中职护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12) :91.

[3]潘金云.以就业为导向, 更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6) :37-38.

[4]马洁, 许丽璇, 林梅, 等.多层面教学方法在护理专科实习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 (10) :435-437.

[5]郭佳, 尹作娟.护理人员临床思维培养现状分析[J].护理学报, 2010, 17 (8A) :1-4.

[6]李孜孜.开设护理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07, 2 (2) :142-144.

[7]丛小玲, 杨艺, 许苏飞, 等.外科护理实践课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16) :68-70.

[8]孟黎, 李菲, 刘曼玲, 等.整合护理技术操作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3) :101-102.

【课岗证赛】推荐阅读:

上一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相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