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工场(精选11篇)
实训工场 篇1
一、现阶段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第一, 目前的教学模式守旧、单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授课模式是“师傅带徒弟”的守旧、单一的方式, 普遍存在“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 其“师傅”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
第二, 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具有创新性、程序性、专门性的特点, 学生到企业后实际上无法顶岗实习, 只能做些零星的、辅助性的工作, 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实践教学环境, 教学只停留在从课本到课堂的阶段。
第三, 实践技能教学与市场脱节。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互相缺乏关联性, 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 不能保证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下进行实践教学, 教学中的诸多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 学生完成的作品只讲“形式”, 不讲务实与应用。
二、艺术类设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工场建设的目标分析与功能定位
1、进一步加强建设目标的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仿真实训工场的建设, 目的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相互结合, 紧密围绕实训体系的综合改革, 建设满足专业教学、设计服务、学科研究和师资培训四项功能要求的实验实习基地, 其规格、设备、实训手段、师资水平和管理模式是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需要的。实训工场中的设计工作室可以承接校外实际项目, 将真实的课题项目带入课程教学, 采用工作室化教学方法, 形成项目化教学课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应对能力。
2、进一步明确建设功能的定位
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要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 不断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得会的方案、长技能的方案、能就业的方案。
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1、生产性原则。作为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的最基本的要求, 就是必须是真实的产品生产, 真实的生产性企业。
2、先进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 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 仪器设备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3、开放性原则。实习基地要能够为多方面提供服务和提供多种服务;以生产为主, 规模适度, 为教学服务;扩大教学实习, 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岗位。
4、市场性原则。要立足市场, 降低管理、运行、生产成本。建设过程中, 考虑工种、设备、工艺流程在反映企业生产实际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建设内容
1、按照“行业标准”, 构建学科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地方艺术设计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以及职业资格标准, 按岗位、能力、流程确立课程模块, 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 包括设计能力、施工能力,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 严格按照实际的操作过程,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打造实训空间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技能培养模式需要, 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学习和训练, 教师要建立一个仿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 以最大限度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如;环境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的建设, 按照企业设计管理要求设立“静态构造展示中心”“动态工艺制作中心”“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仿真工作室”, 形成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合理布局。
3、遵循“学做合一”, 制定课程设计
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的授课方式应以项目为载体, 因此其课程也必须体现出项目的特点, 探索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以及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首先, 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 坚持项目教学法, 不管是单项、专项还是综合项目, 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多举办各类比赛项目, 通过课堂展出比赛、企业项目设计比赛以及组织参加国内高职高专各类艺术设计类比赛等形式, 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团队的协作精神的培养。多引用案例和研究式教学, 结合理论教导学生。其次, 对于课程学习成果的评定,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 包括理论考核、实际操控能力考核、职业资格的考评等, 将参加各种比赛的成绩也列入考核范围, 以多种形式督促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
4、立足“产学结合”, 锤炼“双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通过校外引进、企业锻炼、国内外培训、承担科研课题、承接企业项目等途径, 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 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企业能工巧匠为核心的“校企互补, 内外一体”的教师与设计师资团队。
综上所述, 建立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轨的校内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 可以有效地解决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培养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前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体验, 更好地引导学生, 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摘要:针对如何提高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模式, 实现课程实训过程的企业化经营, 将是未来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工场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 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 是艺术设计专业办出专业特色的有效措施。本课题重点从现阶段艺术类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现状、校内仿真实训工场建设的目标分析与功能定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以及仿真实训工场的建设内容四个方面论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内仿真实训工场模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艺术设计,实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4) .
[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3]陈天祥.基于工作过程实训项目的开发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07) .
实训工场 篇2
其实算起来,正规参加的笔试只有一次,就是上次网易有道的笔试,但是那时候不太给力,也没咋看数据结构啥的,最后有道算法题没做出来,结果可想而知木有得到面试机会,这次准备的还算比较充足,去之前也上网看了些面经啥的,心里也稍微有了些底气。
首先那个第三极大厦也找了我好一会儿,好不容易最后才找到地儿!!
好吧,进入正题,讲下笔试的题目吧,上次做过一次创新工场的笔试题,填空、选择、编程都有,但这次却只有三张纸,三道编程题,
首先第一题:写一个函数,计算矩阵a[m][n]与b[n][m]的乘积,因为自己算法不太好,就写了个最简单的,直接三层for循环搞定了。
第二题的话是第一题的一个延伸,要求计算矩阵a[n][n]的k次幂,可以调用第一题写好的函数,最简单的应该就是直接用for循环k次,每次算一下乘积,自己觉着减了些复杂度,用了个递归,基本的思想是f(a,n,k) = f(a*a,n,k/2)*f(a,n,k%2),觉得也不是很理想,但自己也就只能是这种程度的水平了
创新工场毕业季 篇3
“如果你的公司当初选择一个纯粹的天使投资人,现在会有什么不同?”
“肯定死了呗。”在中关村一间办公室里,面对记者的假设,点心科技创始人张磊毫不犹豫地回答。“即使不死,也要两到三年才能做到如今的规模,而如今却只用了一年。”
点心是创新工场送走的第一批毕业生之一。今年5月份,点心科技将办公室从创新工场第三极大厦那拥挤不堪的场地搬了出来,将新办公地点选择在中关村著名的IT卖场海龙大厦。在创新工场,搬迁出去是一个庄重的极具象征意味的仪式,它意味着被孵化的项目正式从创新工场的羽翼庇护下走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迎接炮火的洗礼。
作为当前风头最劲、曝光度最高的创业孵化器,创新工场已经走出了点心科技CEO张磊、点点网CEO许朝军、应用汇CEO罗川、行云CEO唐彬森等众多的优秀创业者。最近业界盛传著名微博女魔头“冰红酒蓝”和她的团队被创新工场估值1个亿,虽然随后被冰红酒蓝否定,但此事从侧面折射出李开复一直向外界传达的理念:创新工场能帮助创业者“低成本高估值”创办公司,已经得到了部分验证。
这不由得让人们感到好奇:创新工场在过去的两年间,究竟做了什么?
影响力溢价
关于创新工场的记忆,人们首先所能记起的,是它那高调的起点:两年前李开复从谷歌高调离职,在清华科技园谷歌大厦旁边的一座大楼里,召开了成立创新工场的发布会。不仅100多家媒体到场,更有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Youtube和paypal创始人陈士骏等诸多大佬为之助兴。
李开复的影响力,是创新工场的起点。不过,将李开复的个人影响力,转化为创新工场的品牌,却让它找到了另一个立足点。而这一切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试错中达到的:从最初“吃力不讨好”的内部项目孵化,转而认准产业方向,外部寻找优质创业项目;当吸引到更多外部资金以后,就由以前大孵化、小投资的模式,转变为投资领跑的发展方向;从最初依靠李开复的个人号召力,去高校招聘没有经验的大学生,转而组建一支强大的HR团队,到腾讯、百度、谷歌等顶级大公司去寻求在技术、产品、管理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由于创新工场的光环效应,那些从创新工场出来的项目就好比被打上了“绿色食品”的标签,能够为获得后续融资加分。截至2011年11月,创新工场投资孵化了超过30个项目,,已经有10家获得了天使投资的超过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
对于那些优秀的创业者而言,创新工场的吸引力在哪里?
资源整合
在加入创新工场创办点心之前,张磊曾经在华为和百度担任过多年高管,为人低调而务实,兼具华为的狼性和百度的务实风格。而在这之前,他已经有过一次跟无线相关的创业经历。手机操作系统是张磊一直看好的创业方向,恰巧创新工场也在酝酿与手机操作系统相关的孵化项目。2010年,一次偶然机会,张磊与李开复、汪华相遇,发现彼此的创业方向一拍即合。带着自己之前的一些资源和团队,张磊随即加入了进来。
在创新工场的项目布局中,点心一直扮演着重量级的角色,也是被寄予期望最高的,因为这个公司做的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控制点产品:手机OS。而在人们的观念中,手机OS是唯有谷歌这样的巨头才有实力涉足的领域:资金需求量大,技术难度高,涉及到的产业链环节非常复杂。但张磊认为,正因为如此,他才会选择创新工场而不是纯粹的天使投资人。相比后者,创新工场帮助他完成了一场“立体化的战争”。
当张磊下定决心做手机操作系统,加入创新工场之前,已经有许多纯粹的投资人找过他。但张磊最看重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由创新工场的品牌影响力所延伸而来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一切使得点心即使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后进者,也能争取到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者的信任,这在产业链条异常复杂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本身就是莫大的优势:点心与夏普的第一笔订单,正是来自于创新工场的牵头引线。而在取得了第一笔订单之后,点心与高通、展讯等其他厂商的陆续合作,就变得顺理成章。
创新工场的资源整合能力还体现在:以一种集中化办公的方式,将所有的创业项目聚集在一起,为创业公司提供招聘、法律、财务等一系列规范的服务。在很多创业者看来,创新工场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虽然不是致命的决胜因素,但能让创业公司比竞争对手跑得更快。
“点点”网创始人许朝军则认为,与创新工场的合作,让点点推出产品的速度快了4个月,而这4个月的先发优势对于竞争异常激烈的轻博客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在创新工场,只需要专心做好产品开发,而不用担心买服务器、租场地、招人等一系列有可能在创业前期干扰创业公司精力的事情。而张磊也认为,“这恰恰是我利用工场最多的资源。”为此他笑称自己是“脸皮最厚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创业者,他非常善于利用这些增值服务配合自己的工作。
创新工场的资源整合能力还在于:旗下各个创业项目之间的群聚效应。随着前期一系列的投入,创新工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布局也越来越清晰:通过自定义的 Android系统(点心OS)占领上游终端;推广自己的市场(应用汇)拿下移动互联网的咽喉;通过移动应用占领下游细分领域(魔图精灵、布丁、涂鸦、、豌豆荚、磊友)。当完善的布局形成之后,创新工场希望发挥出自己的纽带作用,帮助旗下项目之间构建一种良好的协作关系。
应用汇就是一个从中收获颇多的例子。这是一个由创新工场孵化的基于Android系统的本土化应用商店。事实上,应用汇在Android应用商店并没有先发优势,但通过与创新工场旗下的豌豆荚手机精灵、点心合作,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起大批用户,跻身于国内一线Android应用商店行列。“大家在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时是以一种“抱团”的姿态,相互间有所借鉴、扶持。因为作为工场项目先天上具有了这种集团优势,相比其他单打独斗的项目,无疑会跑得更快更稳。”应用汇CEO罗川说。
创新工场的未来
创立两年之际的创新工场,正在迎来它创办以来的最好时期。通过两年的积累,“滚雪球效应”已经显现:当越来越多的孵化项目得到了VC的投资,创新工场在资金规模上的造血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加强。
在去年9月份,创新工场在上海的基地挂牌成立,在上海市政府、市发改委及杨浦区政府的支持下,募集到2亿元的创业引导投资基金,这意味着创新工场正将影响力往全国范围辐射。与此同时,创新工场的资金规模也在增强:一支由中经合集团、富士康、奇虎360、俄罗斯投资人尤里·米尔纳等共同参与的总额达1.8亿美元的美元基金已经成立,另一只由腾讯、巨人参与其中的7亿元规模的人民币基金也正在筹备中。
但如果就此判断,创新工场取得了成功,未免太过武断。目前的创新工场,也许仅仅走过了摸索期,找到了一点点感觉。相比去年,“创新工场究竟创了什么新,下了什么蛋”的质疑依然没有消退,有人将它称为“抄袭工场”,因为它所投资的诸多项目都能在美国硅谷找到原型;而另一方面,多重角色的重叠让创新工场目前的定位有些模糊:既做孵化,又投入大量资金做风险投资,同时它本身也是一家创业公司。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业辅导机构已经在不断涌现,它们大多和创新工场一样,将投资目光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在模式上也或多或少都与创新工场有相似之处:凭借创始人在业界巨大的影响力和人脉资源,以及创始团队丰富的创业辅导经验,希望以一种规模化的手段,批量孵化出优质的公司。它们在未来也将或多或少地与创新工场展开项目的竞争。
实训工场 篇4
我院测绘类专业群实训条件建设, 也顺应了湖南地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对测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按照“无界化情境教学工场”的理念进行建设,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无界化情境教学工场以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测绘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追求, 围绕“四工”, 即学校有工 (引进企业工作项目) 为平台、教师能工 (驾驭工作项目能力) 为基础、教学融工 (工作项目教学内容) 为中心、学生会工 (操作完成工作项目) 为目标, 按“无界化”理念管理, 把学校的主体专业群或专业按工地模式, 展示地质、测绘、岩土勘察与治理、建筑、路桥等工程项目典型建筑形式与构造节点, 营造工程项目真实的测绘生产环境和生产场景, 开发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 采用仿真教学、模拟实操、岗位实战训练的整体训练方案, 训练主要以企业产品或服务为载体,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 融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 按职业行动导向展开教学, 力图把“工地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尽可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八化” (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成果产品化、过程管理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组织学习规范化、专业无界化) , 学生犹如处在一个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部, 既接受了系统的测绘理论知识的教育, 又得到了岗位测绘能力的技能培训, 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最终在校内以工地化理念, 统筹兼顾相关专业对测绘工作的需求, 构建起校企合作工程项目部、以工程施工测量项目训练为教学核心、提供职业教育服务产品的“专业+项目部+项目”情境教学工场建设模式。
学院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测量空间位置关系、生产环境和施工工序流程, 创设与工程项目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紧密契合的教学环境, 建成融地下测绘工程情境、地面测绘工程情境、地上施工测量工程情境于一体的测绘情境教学工场, 具有“学习环境与现场施工环境一致, 学训设备与现场设备一致、实训管理与现场施工管理一致、实施过程与现场施工过程一致”的特点, 布局上突出技术上的层次感和真实感强, 实现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反复体验和熏陶中养成关键能力。
本着“集成、共享、开放”的原则, 该情境教学工场仿照真实工程项目部的组成, 设置地下测绘工程情境教学区、地面测绘工程情境教学区 (由4个中心构成) 、地上施工工程情境教学区等区域, 共计6000m2, 共设有工位200个, 集展示、教学、实习、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功能于一体, 具备现代化的实际操作、仿真、模拟功能 (包括施工工艺、工作流程、关键的操作环节等) , 覆盖工程项目施工测量的所有环节, 可供学院15个工程专业在这一真实环境中实施测量岗位课程教学和培训, 实现跨系部、跨专业的“无界化”合作, 做到充分利用学院有限资源,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每个区域完全按照企业施工真实的现场环境设置相应的设施, 如施工测量图纸、施工测量规范、施工测量技术手册、测量安全手册以及办公设备和测绘仪器设备等;同时按照真实的施工测量现场合理布置周边环境, 设置相应的挂图、宣传栏等设施。各情境教学区完成的测绘工程项目如下 (部分) :地下情境教学区 (地下水准测量、地下导线测量、腰线放样、坑底抄平、竖井联系测量、开挖断面测量……) ;地面情境教学区 (水准测量认识、角度测量认识、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数据采集、地形图绘制…) ;地上情境教学区 (角度放样、距离放样、点位放样、建筑工程放样、道路工程放样、桥梁工程放样) 。
通过无界化情境教学工场的建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测绘技能。近几年来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毕业生供不应求, 并得到用人单位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单位的好评。先后在2012~2015年的湖南省测绘测量技能大赛中三个比赛项目稳定在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2~2015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成绩, 是湖南省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湖南省精品专业、特色专业、湖南省高职学生技能抽查制标单位。
关键词:高职教育,无界化,情境教学工场
参考文献
创新工场成功案例 篇5
,创新工场由前微软、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在中关村创立,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旨在建设一个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技术企业的颠覆性的机构化、创新型的投资机构。
筛选机制。创新工场专注于信息产业最热门的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领域。创新工场的核心团队将会筛选创业方案,招募优秀工程师和创业者,让其自由组合完成各自的商业策划案。为了在天使投资总体成功率低的大环境下,尽可能降低死亡率,创新工场的前期筛选门槛较高,申请团队入选比率约为2-3%。筛选标准包括:成熟的创业者、有出色的创业者素质、优秀的核心团队。此外,创新工场还会根据完整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发掘创业项目。
培育机制。创新工场致力于非常早期的项目投资,希望在创业者刚刚有了想法和初始创业伙伴的时候,就成为他们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创新工场采用“投资+全方位孵化”的培育模式,为创业团队提供早期投资、融资渠道,以及全方位、分层次的孵化服务。
一揽子服务。通过提供针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一揽子服务,帮助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快速成长,并开创出一批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产品。
三大孵化计划。创新工场针对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设计了三个有针对性的投资孵化计划:“加速计划”针对有经验的,具备清晰的商业计划、产品模型和核心成员的创业团队,是最核心的孵化计划;“助跑计划”是针对有商业创意、初次创业的年轻创业团队的基础性、系统性的孵化计划;“创业家计划”是针对有丰富业界经验,希望开创自己新事业的高端人才的个人创业孵化计划。
盈利机制。创新工场主要通过所投创业项目或公司的股份价值增值或转让盈利。创新工场通过“孵化器”平台提供资金和服务来培养优秀创业计划,孵化成熟的创业计划将进入由第三方风投主投,创新工场发展基金跟投的A轮融资,通关者将正式从创新工场母体剥离、单独成立公司,而未通关团队则将面临解散。独立后的公司将进入B轮融资,创新工场将获得一定的股份,而这也成为创新工场的盈利来源。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创业公司能否迅速成长,实现价值提升。
主要成就。创新工场的基金来自全球顶尖的投资者,由人民币基金(4亿元)和美元基金(4.55亿)构成,共计5亿美金。截至12月,创新工场已投资孵化了140多个项目,其中130多个运营状况良好,50多家获得A轮融资,15家获得B轮融资,2家估值超过15亿。代表性的孵化项目有豌豆荚手机精灵、图秀秀、墨迹天气、乐视TV、知乎、行云、友盟、安全宝等。
经验与启示。创新工场的创业指导与资源链接的孵化思路为后来的众多创业苗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其产业链投资战略也十分值得借鉴。第一,创业指导与资源链接。以教练的身份为被投资项目提供国际国内顶级创业培训、指导和建议。同时,以合伙人的身份帮助创业者建立起与国内外行业领航者、潜力客户、潜在合作伙伴和关键管理部门职位候选人之间相互配合的网络。第二,产业链投资战略。创新工场根据完整的产业链进行战略性的主导投资,目前所投项目几乎涵盖行业的每个领域。
2、车库咖啡
车库咖啡创业孵化器(简称车库咖啡)由前Chinacache战略投资总监苏菂创立,股东团队由十余位投资人和IT精英组成,于4月开始营业,是国内第一家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咖啡厅,旨在通过打造低成本的办公环境和沟通、聚会场所,促进创业团队间的互助与交流,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培育新兴创业项目。车库咖啡致力于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办公与社交环境,是一家带有准公益性质的创业苗圃。到车库咖啡来办公的创业者,只需要每人每天点一杯咖啡(30元左右),就可以享受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共享手机、平板电脑测试机、投影、桌面触屏等30多种移动测试设备、远程测试服务器,分享IT界名人推荐的图书和与投资人接洽的机会。
服务对象。车库咖啡倡导创业的态度、极客精神和开放合作,所服务的创业者大多集中在IT、高技术、互联网领域,分为非会员和会员两部分:非会员,对普通创业而言,车库咖啡是一个不设门槛、开放的底层机构,创业者和团队可以自由互动,思想碰撞,自发组成团队,车库咖啡也会提供一些引导,帮助创业者探索合作空间;会员通过微博等媒体招募,并给予相应的创业服务,会员审核标准包括创始人以往的工作背景、经历,项目目前是否已立项,是否有清晰的展示,项目未来的规划、可成长性等,截至月拥有会员274人。
服务模式。车库咖啡关注以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为主的多形式草根创业,采取“实体+虚拟+流动”的孵化模式,为创业团队整合资源,提供高性价比服务。“实体孵化”利用车库咖啡开放式的低成本办公空间吸引和孵化早期项目团队;“虚拟孵化”通过会员制的方式为经过筛选的早期项目团队提供价值百万的创业服务包,如云存储空间、移动开发工具等;“流动孵化”主要是非紧密式的孵化,帮助来车库咖啡交流的创业项目解决各类问题,如产品构建、融资对接、团队融合、技术咨询等服务。
在上述模式的基础上,车库咖啡广泛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拟孵化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多元化创业支持,免费的互联网产品、服务和一揽子金融服务。第一,立足创业者需求,整合跨界资源,提供多元化创业支持。第二,与互联网大企业/厂商达成合作协议,为创业者提供免费产品和服务。第三,一揽子金融服务。车库咖啡与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车库咖啡及其认证团队推荐的创业企业,均可享受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提供的包括存贷款服务、公司注册服务、日常结算服务、专属信用卡业务、公司及个人理财咨询等在内“金融产品服务包”,并在车库咖啡内设立“银行角”。
最新动向。为解决创业者的生活困难,车库创始人苏菂着手打造车库咖啡的兄弟品牌“You+”,旨在为创业者提供“居住、生活、社交、办公”一体化服务,第一期位于“北上广”三地的全国并网的12座物业已经落地,并将于明年向创业者开放。
收入来源。车库咖啡创始团队坚持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创业环境的初衷,并未采取在创投双方达成意向后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是一家带有准公益性质的创业苗圃。车库咖啡目前的收入来源包括:咖啡馆经营(即餐饮收入),活动广告收入和会员会费。其中会员会费为1200元/年,会员可以享受免费带宽、云计算、开源小组技术学习、与值班投资人/法律顾问交流等服务。除此之外,车库咖啡还得到了中关村管委会的专项资金支持,并被授予“创新型孵化器”称号,进驻车库的创业团队可以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同等优惠政策。车库咖啡第一年即实现收支平衡,目前,创始团队正在布局新的收入模式,苏菂指出,待服务产品逐渐固定并标准化后,车库咖啡将采取“向外输出”模式,形成服务产品清单,并将其打包销售到其他地方,会员根据服务清单各取所需。
主要成绩。目前,车库咖啡占地面积500平米,11个符合审批条件的集中办公区工位,已累计接待3000多人次的创业者,200多位领军企业家和400多位天使投资人到访,200多家投资机构在车库咖啡开展了超过200场各类创业活动,诞生了100多个新融合的创业团队,其中40多个创业团队累计获得融资超过1亿元,10个创业项目被并购。受车库咖啡影响,全国创业咖啡类的早期创业服务机构多达百余家,推动了社会资本参与早期创业活动、创业服务向早期项目延伸的热潮。,车库咖啡被评为中关村管委会“十大新锐品牌”、CVAwards年度最具影响力创业服务机构。车库咖啡逐渐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开放式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华盛顿邮报、BBC、经济学人、镜报等欧美多家主流媒体均对车库进行过实地采访与报道,500Startups等多家硅谷天使投资机构与投资人到访车库咖啡沟通交流。
北村独立工场 篇6
历史从来未曾前行或后退,它一直在分岔的叙事中被描述、被构想、被显现。
过去、将来与我们的此刻共时性地发生着,在分叉时间的另两端。
如同这花园中交错分岔的小径。
魏言
北村独立工场定义为是一群成员并不固定并自我组织进行各自思想和观念实验的艺术实践平台。它的大致结构遵循了弗雷泽政治学倡导的“平等分享”和“均衡参与”,即从分别主体出发,形成展览效果的异次元平等结构。2007年11月由艺术家魏言在成都创办以来,到现在已经有5年时间,先后邀请过161人次参加过十余次活动,其中包括开幕展、先后八次季展和部分影像放映活动。2013年6月7日开幕的第8次季展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创办以来最正式的一次季展。参展艺术家有24位,其中成都艺术家17位、5位澳大利亚艺术家、上海艺术家2位。有24件参展作品,作品种类有影像、行为、装置、还有雕塑、综合材料。
创新工场汪华如何真正地做创新 篇7
第一个感觉,首先创新是为了满足需求。有三个类别的创新:一种是创造一个新的需求;第二是创造一个新的方式来满足需求;第三是让一个需求从少部分的用户扩展到很大的用户群。
比如手机,20世纪60—70年代摩托罗拉创造了手机。而苹果在2007年的时候创造了iPhone,把手机提升到了互联网的智能手机。最近,小米的创新,让手机从五六千元钱的高价品降到了普通大众都能使用。创新实际上是在更好地满足需求。
创新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变化,有几个层次:一是整个社会基础设施的变化。比如蒸汽机的发明、火车的年代、电力的发明。20世纪70年代个人PC的流行,一直到90年代的互联网,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二是整个社会的运行生产方式变化的创新。比如最近几年的社交网络,还有更小的一些创新,发生在垂直领域和垂直人群。
其实创新本质上就有两件事:一是来自于用更好地方式满足一个需求。二是来自于变化。越大的需求能产生越大地创新,而越大地变化,也能产生越大地创新。
最大的两个变化来自于两个:首先人群的变化。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已经造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群,比如3岁的小孩能使用手机玩游戏,5岁就会用微信了。移动互联网这么多年来培养了一群全新的人群,他们在使用行为、习惯、思想,已经跟原来的人完全不一样。而互联网已有的那些,在人群更替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替换掉,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变革的机会。
其次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有可能重构整个社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整个方法论,快速迭代、去掉中间层等等, 不仅仅限于互联网圈,这些做事情的方法有可能扩散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互联网人实际上是整个国民经济重构和改造的先锋。
如何真正的做创新?无外乎就几个事:第一、你做得早,你比别人早一步抓住这个需求,抓住这个需求的变化。第二、做得狠。你颠覆整个行业的规则。第三、做得难。你做了一件非常非常难做到的事情,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或者是非常花精力的事。
何为做得早?互联网里没有蓝海可言,在互联网里只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你抓住了一个时间窗口,进去的时候没人跟你竞争;第二种你做的是一个小池塘,别人不会跟你抢;第三种你做的是一个死海。就算你将来一定会成功,比如你在2000年做移动互联网,大方向是没错,但这是死海,你首先要活到2006年、 2007年。
举个例子,2009年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做手机。按道理说,移动互联网这件事情我已经了解得很深了,但我当时选择不做一家手机公司,而雷军开始做小米。在我看来,硬件很快打起价格战,到最后硬件会趋于零。但我忽视了电商的变化,这是我的弱项。雷军为什么敢做手机,实际上他在电商的积累非常强,所以在我看来做手机是一件坏事情,在他看来是一件好事情。
何为做得狠?打破既有的利益机制。这里面的关键字是“风险”。你敢冒多大的风险才有多大的创新。你做任何一个创新本质上都有竞争对手。比如微信做得非常成功,按道理来说,最应该成功的应该是手机QQ。但背着包袱,不可能完全不管以前的用户体验和习惯,这是做得不够狠。为什么陌陌更狠呢?因为在微信已经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陌陌就敢专注做小的领域。这样一个小的领域微信很难兼容它的需求,否则会损失用户。再比如安卓狠在哪里?它不但免费,还开放源代码,还允许每个手机厂商、运营商自己修改安卓的操作系统。
何为做得难?你做这件事情多容易,别人也有多容易,你创造的价值越薄,实际上别人复制你的价值越容易。你有可能通过精益创业去获得一张门票,但是完全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壁垒,去做一些很难的事情,有可能是在技术上的,有可能是在运营上的,有可能是在传统上的。
实训工场 篇8
直隶是当年推行“新政”的模范省。1902年, 时任北洋银元局总办等职的周学熙 (1866~1947) 受直隶总督袁世凯指派, 东渡日本考察“工商币制”, 目睹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繁盛, 从而得出了“日本维新最注意者, 练兵、兴学、制造三事” (1) 的深刻观感。返国不久, 便呈准袁督, 创建直隶工艺总局, 并受命出任总办。由周学熙主持的工艺总局, 在天津先后创办了高等工业学堂、考工厂 (商品展览馆) 、实习工场、教育品制造所、劝业铁工厂等多个单位, 并推动了全省的工业建设事业。其中, “规模最大, 收效最宏” (2) 的当属设于天津的直隶实习工场。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是首要能动的因素。在一个世纪前, 具有浅近文化知识、略知近代理化原理、能操作简单机械的工匠 (技术工人) , 无疑应属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当年, 以“储各项公司工匠之才”为宗旨的实习工场, 应当说是培养先进生产力的摇篮。
实习工场成立于1904年10月, 其申办呈文表明, 它是“以推广民间生计为主……俟练习有成, 拟合绅商开办各项公司, 使学者得所用”, 期以“风气日开, 民生日裕” (3) 。在其《试办章程》中规定:“以提倡制造, 培养民生, 储各项公司工匠之才, 成本局学堂学生之艺为宗旨。”工场专辟讲堂, “工徒每日须分班讲习书课一点钟”。同时明确工场“与工业学堂联络一气, 兼以工场为工业学生试验之所, 而学堂各科教习即可为工场工徒讲课之师, 相辅而行” (4) , 取名“实习”, 意即为学生、工徒实地练习工艺之场所。依朝廷《学堂章程》要求, “高等工业学堂应附设实习工场”, 以供学生实习之用, 但实际上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工匠的单位。一些相关史料的不同说法也证明了这一特质, 如“设实习工场以练习其技能” (5) , “为培养工匠之才以兴实业” (6) , “实以技术之传授为主” (7) , “以更番传习, 养成各项工师之人, 格振兴实业, 补救漏卮为宗旨” (8) , 等等。用今天的话语概括, 就是培养造就实用型人才, 为振兴实业服务。创办实习工场的首任“管理” (场长) , 由高等工业学堂庶务长、后成为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赵元礼兼任。
《实习工场试办章程》规定, 拟先招选工徒200名, 年龄12~15岁为“幼童”, 16~22岁为“及岁”, “因材施教, 分习各艺”。工徒又分官费、自费两种, 官费工徒按月发给二三元津贴, 免费发给书籍、纸笔、器具, 毕业后须在本场“效力三年”;尔后可升为正、副工匠, 正、副工师, 并酌加薪资;私往他处或违规革退者, 则须追回历年津贴。自费工徒毕业后“去留听其自酌” (9) 。
办场计划获准后, 因陋就简, 先以教养局移交房屋数十间, 修葺使用, 拨付开办经费银五千两。约一年后即行移址扩建, 再加上材料成本支出, 又拨付银三万二千五百两。遂即雇聘向工徒传授技艺的工匠、工师, 除高等工业学堂教习兼课之外, 聘汉文教习、图画教习各一名, 又先后聘日本籍木工模型、机织提花、彩印、化学工师4名来现场传艺任教。另配备监理、总稽查、稽查、采办等管理人员十余名, 监工若干名。招收工徒主要来自本省, 也有奉天、蒙古、山东、山西乃至四川、广东等外省籍青少年。官费工徒约占七成, 自费工徒约占三成。工场之设与通常作坊习艺、师父带徒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对工徒“每日须分班讲习书课”, 包括文化课和技术专业课。
1905年末, 实习工场迁入河北窑漥旧右营扩建的新址, 从现今存留的该场平面图看, 规划有序, 布置规整, 专设东、西讲堂两处, 具有相当规模。至1907年, 已拥有房舍500余间, 开设科目有织布、织巾、染色、彩印、木工、砑光、制皂、窑业、制燧 (火柴) 、图画、刺绣、提花等10多个, 在场工徒近700名, 仅机织工 (织布、织巾) 即有400余名, 成为当年颇具规模的“储各项公司工匠之才” (10) 的重要基地。
工场制成品多属纺织、轻化工业物品, 以机织各色斜直纹布袍面、被面、褥单, 大小毛巾, 各色布匹、纱线漂白等为多, 也有化学类的火柴、黄白条皂, 手工制作的洋式木工桌椅, 日用瓷器, 绘制扇面、镜心屏幅, 刺绣花卉禽鸟等。用今天的眼光看, 这一切都属于初级工业产品乃至手工艺品, 而在当年, 则是向近代工业进军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 实习工场的产品不但曾受到农工商部颁发“匾额”的奖励, 有的还曾“进呈御览”, 得到“上意甚为嘉悦”的评价。遗憾的是, 受到奖励和赞许的产品, 虽“巧思独运, 花样翻新”, 但仅是“绣竹”和“绣鹰”而已, 均为手工刺绣, 此类称之为“最精货品”, 但全然没有近代工业的影子, 这也是时代使然罢了!
1906年10月, 实习工场举办了第一次“纵览会”。据时任工场管理员 (场长) 、县丞 (副县职) 陈秉鉴呈报称:“东西洋诸文明国, 工业进步速若电芒, 其原动力之所在不外理化之研究日精, 社会之鼓荡日剧, 故能月异而岁不同。”此次“纵览会”的功能, 就是发挥“社会鼓荡 (宣传) 之力”, 从而使“人人知工业为富强根本”。“纵览会”十分隆重, 总局员司到场, 总办周学熙莅会讲话鼓励, 并以“在事诸人各尽义务, 精益求精, 勿以小成而自满足, 勿以困难而生懈怠”诫勉。来宾天津县学董李家祯致祝词, 赞赏“场中出品之精美”, 更盼“冀我祖国之工业驾驶东西洋而上”云云。随后, 依次参观各科产品, 称织布厂“所织各色布五色缤纷”, “花样新鲜”;织巾科“所织各巾匀密坚致”;染科兼彩印科“布置得法, 染法、印法亦均敏妙”;刺绣科“花卉翎毛鲜艳飞动”;制燧科“分杆、蘸药、装匣分用手摇机, 灵捷巧速”, 总之备加赞赏。“纵览会”会场有多支乐队吹奏助兴, “各官绅、工商庶眷属, 陆续来观, 车马喧阗, 几至途为之塞”, 称“天津从来开会之特色无逾其是者”, 五天会期内, 共接待参观者达五万数千人, 且当场便有“本邑诸巨绅”提出“拟即行创开工厂, 以通风气而兴实业者数家”, 足见“其影响于阖邑绅商工业之思想甚非浅鲜”。因此, 决定以后每年举办“纵览会”一次。直隶总督袁世凯对此也做了批示, 称“观听所倾, 成效已著, 仰仍督饬切实考校, 力求进步”, “嗣后准于每年秋间开会一次, 俾众观感” (11) 云云。
至1907年, 实习工场已毕业工徒近七百名 (自费回籍者未计) , 均授予文凭, “分投各属传习”, 或留场效力, 或下派省属州、县服务。可以说, 他们为当年起步不久的民族工业提供了人力和技术支撑, 实现了办场宗旨规定的“储各项公司工匠之才”的目标。
为适应直隶全省纺织业发展的需要, 1906年, 实习工场还开设了一家“织染监工传习所”, 招收20~40岁“书算精通, 文理明白, 身健品端, 且无家事之累” (12) 者30人, 作为期3个月的培训, 满足了各府、州、县对织染监工的需要。如同今天的短期技术培训, 做到了需要什么人才, 就及时培训什么人才。
在此期间, 直隶工艺总局属下的工商研究总所还曾对实习工场的经营管理作过专题研究, 提出了“各科分别各计盈亏”, “盈余酌给花红”, 工料与出产成品挂钩、比较, 以提高工效等措施。可以说, 这是早期的经济核算, 是对于按贡献给予奖励, 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有益探索。
1910年, 实习工场经过五六年的实践, 根据需要, 对该场《章程》又做了一次“续订”, 称为《续订实习工场章程》, 计六章、二十条。除重申办场宗旨外, 科目设置增添了纸工;招收工徒取消了12~15岁的“幼童”, 改为招收16~25岁“体壮性纯, 粗知书算者”;明确了织染、胰皂、织巾4科, 培训期为6个月, 其他各科为1年;还规定了实行月考、季考和大考以及纪律、赏罚等条款。
综观实习工场的创建与发展, 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兴工艺以强国, 辟工场以济民生。由于清王朝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中国错失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机会, 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东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成了任列强掠夺宰割的对象, 国弱民穷, 尤其是没有土地的城市贫民更是生计无着。因此, 从中国实际出发, 行“振兴实业”之策, 不但是强国所需, 也是为贫民谋生计的一条重要出路。1904年, 《大公报》就载有一篇短文称:“实业可以救贫”, “有子弟的, 万不可错主意, 趁机会教他学一份手艺, 将来就不愁没饭吃了。待工艺大兴之后, 国家也就不愁贫穷了。” (13) 实习工场的创办, 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第二, 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兼顾。实习工场以造就工匠为目标, 但不同于传统的工场作坊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只以掌握操作技能为满足。在注重实地练习的同时, 专设讲堂, “课以修身、汉文、历史、地理、算学、体操等浅近课程, 俾得略具普通知识”, “期得成才”。其“聪颖者”更可参加“工业学堂所有之各项科学, 量材施教”。如总办周学熙在一次视察时所说:工场系为“造就人才”, 而非“平常木匠铺收徒” (14) 。工徒培训结束就业, 凡“技艺超格异常勤奋者, 可渐升副匠目、正匠目, 以至副工师、正工师” (15) 。如果没有文化、道德 (修身) 素质的培养, 仅是造就单纯的劳动力, 这一目标则是难以实现的。
第三, 实习工场为追赶和掌握近代先进技术, 不惜重金, 聘请外籍工师来场传授技艺。如1905年, 聘日本籍化学工师中泽政太, 月支银150两, 数倍于本国教习, 并付给来往“川资” (旅费) 各150两。与之相应的是, 对高薪聘来的洋工师也有严格、具体的要求, 如需听从场方管理员 (场长) 、总教习之命令, 与“共事之华人, 均应和衷共济”, 对学生、匠徒“不得自行打罚, 及诸无礼举动”, 要做到“尽心传授”, 使匠徒、学生六个月毕业时“均可自行制造, 考验如法”, (16) 等等。
第四, 学用一致, 实习工场培养的工徒为推广近代工业起到了储备人才和示范作用。在“振兴实业”的大气候下, 这一时期工艺总局又倡导天津城乡建民立工场及艺徒学堂十余处, 北京小学堂工场两处, 外府州县工艺局厂六七十处。最有学以致用意义的, 当属省内高阳土布业的发展。为提倡工艺, 工艺总局曾行文各县, 高阳李氏积极响应, 派人来实习工场实习机织, 并购置天津劝业铁工厂仿造的铁轮织机, 逐年推广, 遂“造成河北省高阳土布之巨大工业” (17) , 民国后则更加兴盛。时至今日, 高阳仍具有河北省“纺织之乡”、“纺织强县”的声誉。
作为向近代工业进军, 培养先进生产力的实习工场, 经过一段时期的繁荣, 终因起步较晚, 产品水平落后, 敌不过质高价低、汹涌进入中国市场的各种洋货, 致使产品滞销, 日见亏累, 于辛亥革命成功不久便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它在历史上留下的足迹, 今天已少有人知, 乃至完全被遗忘。但幸有留存的一些珍贵文献史料可以追寻。当我们重新审视它的时候, 会发现它的一些经验, 如关注民生、学用一致、重金引进人才等等, 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摘要:在清末“新政”时期, 直隶工艺总局为振兴全省实业发展, 创办了实习工场, 培训工匠, 以满足新兴工业的需要。此举的目的是为民众谋生计, 它以实训操作为主, 兼授以书、算普通知识, 同时也生产产品, 是早期职业教育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清末,直隶实习工场,先进生产力,实业强国
参考文献
①② (17) 周小鹃:《周学熙传记汇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第111, 128, 128-129页
③④⑤⑦⑨ (11) (12) (14) (15) (16) 虞和平:《周学熙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92, 93-95, 123, 128, 94-95, 152-155, 136-137, 185, 95, 120-122页
⑥⑩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 北洋官报局出版 (北京首都图书馆制网络版) , 第136, 190页
浅谈钢筋加工场的整体布置与规划 篇9
关键词:钢筋场,布置,规划
0 引言
随着施工项目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地建设单位对钢筋加工场的建设整体布置与规划要求的也比较高。以前钢筋场布置随意, 无统一规划布局, 现场布局混乱, 钢筋二次搬运量大, 钢筋场地占用临时用地多而且杂乱。没有统一对生产线进行设计, 造成钢筋场内原材料堆放混乱, 半成品存放无序, 并且没有进行编号, 没有遵循科学的生产线布设, 导致钢筋场地不能有效利用, 场地杂乱无章, 经常发生钢筋错用, 钢筋加工各工序之间出现交叉作业, 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 钢筋加工场的设置应当根据工程特点、进度要求和施工环境条件,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节约用地, 注重实用, 符合标准。钢筋加工场应合理选择设置地点, 减少进入现场的二次搬运量, 同时做到加工与施工互不干扰。钢筋加工场应实行封闭管理, 储存区、加工区、成品区布设合理, 设置明显的标志标牌。场内加工棚采用轻钢结构搭设, 主要作业区、堆放区及道路用混凝土硬化。
1 钢筋场整体布置与规划
钢筋场整体布置与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包含工程数量、工期要求、线路里程、施工队伍分散程度等;例如我分部管段里程为DK157+946.315~DK171+888.285, 全长13.942km, 包含4356根桩基, 432个承台, 432座墩身, 工程量相当大, 对钢筋笼、承台、墩身钢筋的需求量很大。针对桩基钢筋笼的加工及运输, 在DK160+000及DK168+000设置了两处规模比较大的钢筋场;承台、墩身钢筋除了在两处大型钢筋场内加工, 根据工期要求, 进行施工队伍配置及模板配置, 在计划施工的工作面附近, 在红线内已经施工完桩基的位置, 设置了两处简易而实用的小型钢筋场;钢筋场四周封闭隔离, 场区地面硬化;场内施工用电规范管理, 各作业区用电回路分开设置, 加设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配电箱关门上锁。
2 钢筋场各功能区的规划
无论钢筋场的规模多大, 场区的划分大同小异。钢筋场分区包含钢筋作业区、生活区、变压器房、废料存放区、场内道路;钢筋作业区是一个综合作业区, 包含原材料存放区、对焊作业区、钢筋加工区、半成品存放区、成品存放区;钢筋场规划中钢筋加工作业区的规划设计是钢筋场设计的核心, 钢筋加工作业在钢筋加工棚内进行。
生活区与作业区尽量保持最远距离设计, 防止作业产生的噪音污染, 影响到作业人员的正常休息;作业区尽量靠近钢筋场的出入口, 方便钢筋半成品的运输;变压器房尽量设置在钢筋场一角, 且需要采用围栏进行维护, 避免人员随意闯入;废料存放区尽量靠近钢筋加工区, 以便废料的运输;场内道路的设计需要考虑钢筋运输车辆的长度、宽度及车辆数量, 场内运输主要道路, 尽量正对钢筋场门口, 方便钢筋的运输。 (图1)
3 钢筋加工作业区生产线布设
生产线的布设必须根据生产流水线的要求进行布设, 保证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机械化程度高, 工序不交叉, 生产工效高。钢筋加工作业在钢筋加工棚内进行, 钢筋加工棚采用轻型钢结构, 单跨搭设, 钢筋加工棚尺寸根据各区需要的操作空间进行确定。
3.1 桩基钢筋笼加工制作生产线及工艺流程图
钢筋笼加工分区为原材料存放区、钢筋加工区、对焊作业区、半成品存放区、成品存放区;钢筋笼加工工艺流程图如图2。
钢筋笼骨架成型区是钢筋加工作业区的中心, 其它区的位置要根据钢筋笼骨架成型区进行确定。考虑到钢筋笼主筋切割下料的方便, 将钢筋切断机紧邻钢筋原材料存放区, 下完料的钢筋半成品, 送入半成品存放区;需要闪光对焊接长的半成品钢筋, 送入对焊作业区, 对焊完成的钢筋半成品, 送入半成品存放区;加强箍筋加工及焊接是利用下完料的半成品钢筋弯制成一定半径的圆圈, 在钢筋接口处进行焊接, 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 加工完成的加强箍圈, 送入半成品存放区;然后, 将钢筋半成品、对焊接长的钢筋半成品及加强箍圈, 送入钢筋骨架成型区, 进行钢筋骨架的焊接成型;钢筋骨架焊接成型后, 脱离胎具;然后, 进行钢筋笼箍筋的加工及安装;最后, 将保护层垫块按照设计位置焊接固定, 至此钢筋笼加工完成;人工将加工完成的钢筋笼推运滚动至钢筋笼成品存放区。
钢筋笼装车方式, 可以在紧邻钢筋笼成品存放区, 顺着钢筋笼长度方向, 设置一条地沟, 地沟宽度宽于钢筋笼运输车辆的宽度, 地沟深度大约于运输车辆高度平齐;加工完的钢筋笼可以直接通过自制的滑轮小车, 将钢筋笼在平地上, 很方便地从存放区运输至车辆上, 极大地降低了人力, 提高了工效。
3.2 承台、墩身钢筋加工制作生产线
承台、墩身钢筋加工分区为原材料存放区、钢筋加工区、电弧焊作业区、半成品存放区;承台、墩身钢筋加工工艺流程图如图3。
承台、墩身钢筋加工制作与钢筋笼加工制作生产线的区别在于承台墩身钢筋在钢筋场内只加工成半成品, 采用自制钢筋运输车运输到施工地点, 现场绑扎。承台钢筋一般需要加工的种类少, 但是墩身台帽的钢筋需要加工的种类比较多, 针对钢筋种类比较多的情况, 钢筋一边加工一边将同种尺寸、型号的钢筋绑扎放置在一起, 并采用小纸片标识清楚, 这样就解决了钢筋场内存放、钢筋运输、钢筋现场存放及使用时, 不会发生错用钢筋;台帽钢筋绑扎是比较独立的一道工序, 不与其它工序交叉, 为了加快墩身整体施工进度, 台帽钢筋绑扎可以比墩身模板安装超前加工, 超前加工的数量根据现场模板数量及周转次数确定。
总之, 承台、墩身钢筋的加工要与现场施工速度一致, 不要过于超前加工也不要加工滞后;如果过于超前加工, 需要很大一块场地来放置, 且放置到现场的钢筋容易锈蚀;如果加工滞后, 影响现场施工进度;及时将加工完成的承台、墩身钢筋采用自制运输车运到现场工点存放, 存放做到下垫30cm, 上面覆盖防雨布。
4 效果分析
通过科学合理的钢筋加工场的布置与规划, 钢筋场内原材料堆放规范, 明确标识, 待检区与合格区明确区分, 避免了未检先用的问题;半成品存放区堆放有序, 避免了钢筋的错用;钢筋生产线的合理布设, 避免了工序之间的交叉作业, 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施工现场工作面及队伍配置情况, 合理选择地点进行小型钢筋加工场的布设, 大大减少了钢筋半成品及成品的二次搬运量, 大大节约了工程成本。同时, 钢筋场的建设严格遵循了建设单位对钢筋加工场的建设整体布置与规划要求, 得到业主的一致认可,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钢筋加工场的整体布置与规划, 根据工程数量、工期要求、工作面情况、队伍配置、建设单位标准化要求, 进行统筹考虑。钢筋场区内钢筋加工作业区的合理规划与布置, 直接影响到钢筋加工的工效, 应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 合理规划布置, 努力实现工厂化、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随着人工费的不断提高, 自动化、机械化作业程度越高, 对企业创效越有利。
参考文献
[1]杨文超, 梁永春, 张小兵.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维修方法探讨[J].内蒙古水利, 2011 (03) .
[2]景萌.碳纤维加固复合受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抗扭性能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5.
实训工场 篇10
“这, 就是南京生态化工场养鱼基地!”南京市水科所所长周国勤手指眼前的“塘中塘”对记者说, 这里投放了5万多尾青、草鱼苗, 密度是普通鱼塘的50倍!如此高密度投放, 不但一尾尾长得“膘肥体壮”, 产生的残饵粪便也被全部吸走, 其“诀窍”就在这套“工厂化原位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俗称“圈养鱼”。
一亩投放5万尾鱼苗, 相当于一立方米放了一百条———这么多鱼“嘟”在一起, 会不会缺氧?活动空间少, 不能游来游去, 会不会光长肥?“不会!”水科所副所长茆建强说, 秘密就在鱼槽边的一排气提式推水机, 它能模拟水流环境, 产生循环水流, 同时产生高溶氧, 把大塘里的水不停地往水槽里置换。由于水流加速, 每条鱼都像每年秋季争相到上游产卵的大马哈鱼一样, 逆水不停摆动, 所以每一条鱼都是“运动健将”, 不但产量高, 而且肉质紧。此外由于长期生长在流水环境中, “圈养鱼”体质优于大塘鱼。
周岗养鱼基地借鉴的是畜禽工厂化养殖模式。但奶牛进公寓, 猪牛鸡鸭进工场, 不只为了提高养殖效率, 更重要的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池塘圈养”污染治理如何?周国勤介绍, 整个鱼塘面积50亩, 可吃食鱼全部集中在内塘, 饵料投放、疾病预防精准度大大提高。因此和大塘养殖相比, 这里饵料投喂率降低20%~30%, 用药不到20%, 水体污染也相应减少了。集中“圈养”后, 鱼苗吃剩的残渣、排出的粪便沉淀下来, 全部被管道吸走, 是农民种菜的好肥料。
治理渔业养殖污染, 周岗基地更重要的“撒手锏”是只有2%的养殖比——1亩内塘大养精样, 49亩外塘只投放些吃草的花鲢、螺蛳, 目的不是为了产出, 而是净化水质。
50亩水面只用1亩来养鱼, 江宁渔业工场真够“舍得”。但周国勤和他的伙伴们用“实绩”证明, 他们“产出”更多———去年一亩内塘打了6万千克鱼。“折算到50亩水面, 亩产也达1 200 kg, 比普通鱼塘多产出20%~50%。投喂、人工成本降低, 鱼塘综合经济效益比普通鱼塘高出近一倍。”
从产出到治污, 周岗渔业工场堪称传统养鱼业的“完美颠覆”。湖熟街道工委副书记杜春泉介绍说, 传统养殖模式中, 不但尾水对水环境有很大污染, 残饵粪便沉淀将塘底垫高, 被迫清淤疏浚, 投入成本和环境污染都不可小觑。而“池塘圈养”不但养殖效益高, 还自我修复生态, 值得推广。
看到池塘圈养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周岗模式”在南京郊区开枝散叶。市水科院负责人介绍, 目前浦口永宁、溧水石臼湖也正在复制“池塘圈养”。2014年底, 江苏省渔业养殖现场会在周岗召开, 专家认为, 相比“网箱养殖”, “池塘圈养”不但经济效益好, 水质要高一个等级, 是可持续、友好型的养鱼模式。
再探创新工场 篇11
时至晌午,200多个年轻的工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午饭。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打招呼的欢快声音——李开复来了,永远的一身黑色正装、一丝不苟的三七分发型,还有儒雅自信的笑容。
2010年9月末,《商界》记者再次见到李开复,是在创新工场位于北京海淀区第三极书局的新家。见到记者,他热情地挥手:“我一直记得你啊,上次那篇报道写得很好。”
恰好一年前,正值李开复离开谷歌、创立创新工场的关键时刻,《商界》记者深度追踪采访了他,发表了《李开复的时光碎片》一文。
整整一年过去了。李开复发布了创新工场5个比较成熟的产品。
不料,外界关于“创新工场不创新”的质疑随即甚嚣尘上。一些业界人士苛刻地认为:这些项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是对既有产品的改良。曾有网络评论说:在苹果、微软和谷歌有着辉煌履历的李开复,如果不能带领创新工场孵化出中国的微软和谷歌,那么将伤害一代中国IT青年的感情。
事实上,这一年来,有关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争议从未间断过。
李开复和创新工场刻意低调、回避媒体,全身心地投入创业,却招致一轮“创新工场徒有虚名”的质疑与误解;
2010年7月初,李开复应一个老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个浙商大会,立即被人解读为创新工场缺钱、想圈钱;
8月,又有媒体报道,质疑创新工场是一个空壳……
外界的纷纷扰扰之下,也许只有亲历现场,才能看清一个真实的创新工场——这一年,它究竟怎样运转“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又究竟孵化着哪些创新项目?
带着这些疑问,《商界》记者重返创新工场,对话李开复和他的工友们。
创新从哪里来
在这个创新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年代里,怎样发现优秀的创新项目?
有一种理论是,优秀的创业者不会选择孵化器,他们会选择去荒野生存,而不是在温室中成长。如果找不到足够优秀的创业者和足够优秀的项目,创新工场“孵化器+风险投资”的模式就注定面临失败。
优秀的创新项目从哪里来?这是李开复必须为创新工场解决的第一个也是决定性的难题。
这一年来,创新工场一共收到10万份简历和1万多份项目计划书。尽管李开复一再强调,创新工场只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这四大领域,但仍有许多完全不搭界的项目找上门来,比如拍电影、卖盒饭。
真正的好项目却需要万里挑一。经历了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后,李开复终于明确了方向。创新工场分别以“内部孵化”和“外部寻找”两种方式来发现项目。在目前正在孵化的12个项目中,两种方式各占一半。
“点心”系统便是“内部孵化”的第一个项目。
2009年12月,整个创新工场还只是一个20多人的团队。在当时外部资源一时难以有所突破的情况下,李开复带领团队尝试着通过内部讨论、观点碰撞来产生点子。
当时,一部分人全凭兴趣,自发地开始制作一款手机换肤软件。可通过几次讨论会,大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在移动互联网领域,Android平台逐渐走红,但它是按照欧美人的使用习惯设计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用户,何不设计一个适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手机操作系统?
原来制作换肤软件的团队眼前一亮,迅速调整方向,朝着手机操作系统这个更大的目标开进。2010年初,从业10年、在百度任职的张磊,经朋友介绍加盟创新工场。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名为“点心”的系统终于在创新工场成立一周年之际,搭载在新款夏普手机上横空出世。
对于外部资源,创新工场按照专注的四个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工友们广泛的人脉关系,通过面对面交流、参加论坛和朋友推荐等方式,直接接触创业项目。2010年上半年,创新工场首次对外投资了一家已注册的独立公司——团购网站乐啊,该团队创始人是分别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李琪缘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田鸿飞。
微创新之争
看似改良的微创新,能否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高速通道?
在首次公开5个项目之后,被寄予太多希望的创新工场,立即遭到了“不创新”的指责。对此李开复坦然回应:苹果、微软和谷歌所创造的革命性创新,在整个IT历史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创新工场目前所做的基于既有产品的改良,其实也是一种微创新,这更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更容易市场化。
为了让创新工场能够迸发出更多的项目点子,李开复几乎腾挪了每个老东家最优秀的文化理念。改善用户痛苦的地方,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之一,李开复把这个理念变成了创新工场寻找项目的一个重要切口。
中国用户的独特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与使用习惯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诞生的第一年,创新工场发布的5个项目中,绝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对当前的热门产品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中国用户的使用需求。“点心”如是,“豌豆荚”更是这种适应性开发的典型。
业界共知的是,Android平台必将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的一大趋势。但很多Android平台的手机,因为文件格式不匹配等诸多问题,下载影音文件并不是很便捷。智能手机管理软件“豌豆荚”就针对用户的这一痛苦应运而生。除了一些基本功能,它的亮点在于,可以将网络上的文件直接下载到手机中,并自动转换成匹配的格式。
一个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打造的手机操作系统,一款简单好用的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一种为中国开发者定制的应用统计分析工具,一套个人移动设备的图片编辑解决方案,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社交、网页游戏开发、发行平台。这就是成长的第一年里,李开复带领创新工场向市场交上的答卷。
其实,如果更理性地来看,这种看似改良的微创新,也许更适合中国的市场需求与用户使用习惯。先在内部改良出足以孕育革命性创新的土壤,这正是一年来,李开复和他的工友们所做的。
我们的角色
在“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下,创新工场对项目的运作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在“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下,有了优秀的项目,如何对项目成长发挥作用及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创新工场需要进行的另一场试验。
最初,创新工场也经历过迷惘: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是一个孵化器,还是一个基金,还是自己也是创业者?
模式几乎是随着项目的成型而逐渐完善的。
孵化器给项目供给养料,待项目长成幼苗后,再放手让其到荒野中野蛮生长。李开复给创新工场制定了这样的项目孵化模式。
对于旗下项目,初始的3个月,工场提供种子基金,让创意变成具体的产品雏形;接下来的6个月,工场注入天使投资,将产品雏形改良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成熟产品;随后的9个月,项目团队逐渐从工场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并将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工场推动项目与外部资本对接。
在这一孵化过程中,工场对于项目团队一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平衡——既不能让种子自生自灭,又不能将其养在温室中。
目前,创新工场的大平台包括行政、孵化、商业、法务、财务和用户体验等服务部门,大约40人,服务于旗下的每一个项目。但项目团队本身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工场平台无权干涉项目团队的每一个决定。只是,如果项目团队在一定阶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工场可以决定是否继续投资。
这一年来就有4个项目,因为偏离市场需求、未达预期目标而被迫中止。这些项目的工友们只能自谋生路,不过求贤若渴的其他项目团队,会立即自动地将这些人才一抢而空。
在每周的定期会议上,李开复会带领工场平台上的工程技术、用户体验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跟项目团队分享经验,并提出建议。
点心团队工程师叶哲伟向记者回忆:在点心项目起步时的一次交流会上,大家正热情高涨地讨论点心系统应该添加哪些新奇的功能。但这时,李开复拿出一台苹果手机对大家说,苹果一直对用户体验进行了很认真的研究,让用户一看就知道该怎么用。我们还是应该针对中国用户的习惯,从最基础的功能做起。
最终,点心系统确定了电话、短信和音乐等七大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功能进行开发。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初谷歌中国刚成立之时,员工热切地希望开发又酷又炫的产品来对抗百度,但李开复却力排众议,坚持集中力量做好最基本的搜索功能,最终使谷歌得以立足国内市场。
在这样的模式下,李开复和专家们的经验诚然宝贵,但工友们仍然保持着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即使对他们崇拜的李开复也不例外。
有一次豌豆荚项目的交流会上,李开复提出,在音乐功能的显示页面上,可以添加按音乐专辑分类的方式。但项目团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国用户通常只按歌曲名和歌手来分类,极少有按专辑分类的习惯。
李开复坦诚地表示接受。豌豆荚工程师郑焕德告诉记者,开复经常对工友们说:“我不认同你,但我支持你。”这是二十多年前,李开复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他的导师对他说过的话。
加入你的公司
充实、自信、疯狂并快乐,创新工场如何支撑起这样的企业文化?
与传统行业不一样,创新工场从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要像创业公司一样珍惜每一分钱,和其他创业公司在成本上竞争;另一方面又必须提供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文化与氛围在一刻显得格外重要。
即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李开复仍选择了一个普通的玻璃隔间作为自己的办公室。而在搬家之前,在日益拥挤的清华科技园办公室,他有一个独立的小办公间。与大公司森严的总裁办公室不同的是,年轻的工友们经常用这个办公间开会。
一次大家开会的时候,李开复竟然非常礼貌地敲门,然后轻声地问:“我可以进来拿一个东西吗?”全场愕然,但又感动。一个当时在场的工友告诉记者,那一刻,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也是这里的主人。
曾经,李开复成功地将谷歌开放、平等的公司文化从美国带到中国。现在,他尝试着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文化植入创新工场的基因。创新工场的工作场地就像一个大网吧,各个团队之间、各个工友之间座位都没有间隔,工作起来亲密无间。
不过,仅仅有一种适合创新的工作氛围,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种业内的说法是,华为的人打了激素,而创新工场这帮人则是打了鸡血。李开复一般早上四五点起来,收发电邮、发发微博,然后8点到办公室。工友们很奇怪,晚上10点、11点都还跟开复有邮件往来,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2点、3点时开复还有邮件发过来。开复到底什么时候睡觉啊?
工友们则更夸张。一天清晨,一名工友来到办公桌前,突然感到踩到什么东西,埋头一看,竟是一名熟睡的工友。原来这位仁兄熬夜加班累了,索性就在桌下睡觉了。
表面上看,这类似于华为的床垫文化,但两者又有根本区别——一种是艰苦地完成目标,一种是快乐地追寻未来。无论何时,工友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充实、自信与快乐的表情。
值得我们追问的是:支撑着这一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公司组织模式?
一种流行在美国硅谷的说法是:在追求创新的创业公司,每个人应该拥有股份,但月薪应该正好“月光”,这样每人都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股票带来的高额回报上。
李开复的这场创新工场试验,其实就是在中国尝试一种微型的硅谷模式。创新工场2010年的招聘海报上,有一条打动人心的口号:加入你的公司。李开复说,就是加入自己持股的公司。“来创新工场的,都是冒险家。”
创新工场工友的持股比例,是按照硅谷的平均水平制定的,远高于国内业界的水平。而他们的工资虽不及一些业界巨头的开价,但也达到了清华科技园里所有IT企业的平均水平,不至于“月光”。更重要的是,在创新工场工友们被充分信任、充分放权,自己决定项目的方向和命运。
负责法律的裘伯纯曾在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就职。2009年11月,在和李开复面谈后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创新工场的邀请函。他问跟他联系的工友:“合同在哪儿?”工友回答:“那要律师写。”他更疑惑地问:“律师在哪儿?”工友一本正经地说:“律师就是你。”于是,裘伯纯自己写了自己的合同,并以此为范本跟后面新来的工友签约。
2009年9月还在腾讯任职的工程师郑焕德在看到创新工场的招聘信息后,成了豌豆荚项目的一名工程师。尽管他在腾讯的工资要比在创新工场高出30%~50%,但他却在创新工场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如果做坏一个东西,我会感到无比失望,这意味着我的公司完了。”
一个明显的对比是:以前在大公司时,中午同事一起吃饭,谈论的是房价、汽车和旅游等话题,而在创新工场,午饭时大家讨论的,仍旧是业务技术、产品研发。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把如今中国商界泛滥的资本,和稀缺的创业与创新,巧妙地化合在一起。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稚嫩的创新工场必须迈过一道至关重要的坎——当人们想到创新工场时,第一联想到的不再是李开复,而是它取得成功的创新模式。
对此,李开复向记者给出了他的答案:“只有让大家看到一两个公司成功上市、四五个产品深受用户欢迎,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开始忘掉我的个人色彩,开始相信创新工场的模式。”
编辑 李 楠
E-mail:ln@caistv.com
一个工友的一年心路
口述/创新工场 叶哲伟整理/本刊记者 曹一方
2009年10月,刚刚北大硕士毕业的我,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就在即将与腾讯签约的前一天,我接到了一个令人兴奋无比的电话:创新工场的面试通知。
此前,我一直把开复视为自己学业和人生的导师,他的博客、网站和书籍伴我度过了青春、迷惘、奋进、快乐的大学时光。
还记得有一次,开复来学校演讲,偌大的礼堂里挤满了学生,很多同学都是挤着站在过道上听完整场演讲的。开复在大学生中的人气可见一斑。当时,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提问:开复,我能跟你合一张影吗?由于担心造成秩序混乱,主持人婉拒了这位同学的要求。
我当时虽然没有提出这种问题,但心里其实在想: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可以与开复近距离接触交流一下就好了。没想到两三年后,这个愿望居然真的有机会实现了!
2009年9月初,我一得知“开复从谷歌辞职创办创新工场、正准备招兵买马”的消息,就立即登录了创新工场的官方网站,情绪激动地投了简历。后来我才知道,我就是招聘首日那7000份简历的投递者之一。
腾讯公司是业界巨头,对我开出了比创新工场高30%~50%的工资。我必须在两者中做出选择,我更明白,这个选择对我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如果从自我历练的角度考虑,我毕业前曾在一家大公司和一家创业公司分别实习过。我明白,在大公司里,我的工作很可能只是一颗螺丝钉,甚至只是一颗螺丝钉的一部分。而在创业公司里,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更何况这还是自己持股的公司。
如果只从工资利益的角度考虑,我记得开复在校园宣讲会时,强调了一点:创新工场虽然只提供清华科技园里的平均工资,但每个工程师在其项目里都持有股票,这是你们自己在经营自己的公司,一旦公司最终上市,股票的回报率将是几十上百倍。
一番仔细比较后,我最终坚定了加盟创新工场的决心。
我终于可以跟开复近距离交流了,这次还是与他并肩作战。更令我没想到的是,在创新工场的办公室里,我的格子间就被安排在开复的旁边。那段时间的早上,开复一来办公室,看到我就会关切地问:“小叶,又吃这些没有营养的早餐啊?”
后来,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了点心项目团队。随着项目的推进,我曾一度陷入一种迷惘:我们这样不厌其烦地埋头改良产品,可我们的产品比起外面那些野蛮生长的同类产品,真的会更有生命力、更受用户欢迎吗?我们的公司最终可以盈利吗?
在创新工场,任何工友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约时间与开复单独交流。一个午后,我走进了李开复的办公间,把我的疑惑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面对我的疑惑,开复非常亲切、耐心。他以他在微软和谷歌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其实都是建立在庞大的用户群体的基础之上。要积累庞大的用户群,只有把产品做得无可替代,或者用户更换其他同类产品所付出的成本非常高。这,就是我们埋头专注于产品细节改良、专注于微创新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