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肺

2024-09-26

健脾益肺(共3篇)

健脾益肺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益肺汤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健脾益肺汤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哮喘症状、哮喘发作次数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1.67%, 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和哮喘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FEV1、PE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健脾益肺汤能降低小儿哮喘缓解期的哮喘发作次数, 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 改善患儿肺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哮喘,缓解期,健脾益肺汤,临床研究

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是一种高反应性慢性气道炎症反应, 以肥大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反应为特点[1]。临床分为缓解期和发作期, 其中缓解期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西医临床治疗以舒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为主, 但往往治标不治本, 效果不甚理想[2]。中医本着标本兼治、扶正治本的原则, 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采用健脾益肺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 获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小儿哮喘缓解期患儿120例, 入选患儿均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确诊为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所有患儿家长都对本研究知情,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9例, 女21例;年龄2~13岁, 平均年龄 (7.12±1.9) 岁;病程3个月至4年, 平均病程 (2.14±1.21) 年;每年发作1~5次, 平均发作次数 (2.12±0.91) 次。对照组中男40例, 女20例;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 (7.02±2.2) 岁;病程4个月至5年, 平均病程 (2.34±1.34) 年;每年发作1~4次, 平均发作次数 (2.01±1.11) 次。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3]:缓解期小儿哮喘在中医上分为两种证型, 即热哮与寒哮。热哮临床表现为咳嗽哮喘, 声高气涌, 面色红赤, 发热口渴, 烦躁, 咳吐黄稠黏痰,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黄腻, 脉数浮滑;寒哮临床表现为咳嗽哮喘, 有哮鸣音, 四肢发凉, 流清稀涕, 可白色多沫痰, 舌白腻, 脉浮紧。西医诊断标准[4]:临床表现为发作时呼吸哮鸣音, 听诊器双肺均可闻及, 呼吸时间延长;发作时喘息、呼吸急促、咳嗽、憋闷等, 一般由接触变应原、外界环境刺激以及运动诱发;抗哮喘药物治疗有效;部分患儿临床症状不明显, 需要多加注意。排除标准:因感冒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咳嗽者, 具有精神及心、肝、肾等重大疾病可能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 包括:孟鲁司特钠咀嚼片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53, 4mg/片) , 嚼服, 1片/次, 1次/天;匹多莫德口服液 (意大利多帕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H20150635, 7ml/支) , 口服, 饭后2h服用, 1支/次, 1次/天。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健脾肺益汤治疗, 健脾肺益汤组方:太子参、茯苓、白术各9g, 陈皮、半夏、甘草各6g, 砂仁6g (后下) 。出汗较多者加黄芪、防风, 不思饮食者加神曲。幼儿及幼童用药取汁180mL分2袋装, 每袋90mL;学龄期儿童用药取汁260mL分2袋装, 每袋130mL。服用方法:1袋/次, 2次/天。两组患儿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哮喘症状、哮喘发作次数及肺功能改善情况。哮喘症状采用症状评分量化:哮症中, 无哮鸣音积0分, 轻微哮鸣音积2分, 中度哮鸣音积4分, 严重双肺哮鸣音积6分;喘症中, 无喘促积0分, 轻微哮喘积2分, 中度喘促影响睡眠积4分, 中度喘息影响生活积6分。肺功能测定采用德国JAEGER MS-CS肺功能仪进行, 主要检测指标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最大呼气流量 (PEF) 。

1.5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发作次数与积分降幅达95%以上;显著进步:效果较好,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发作次数与积分降幅在70%以上;进步:疗效一般, 临床症状改善, 发作次数与积分降幅在30%以上;无效, 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发作次数与积分降幅未达30%。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计入总有效。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1.67%, 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2.2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和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哮喘发作次数和哮喘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和哮喘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FEV1、PE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FEV1、PE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s)

3讨论

小儿哮喘常在春季或者秋季发病, 气候相对干燥之时, 气道反应更加敏感。有调查[5]显示, 我国小儿的哮喘发病率约占总数的1%, 并有上升趋势。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 降低复发率, 防止患儿症状加重。临床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 但效果欠佳。

小儿哮喘属中医学“哮喘”范畴, 而其缓解期又分为寒哮和热哮[6]。病位在肺, 与脾、肾关系密切, 多因感受外邪引动“伏痰”所致。肺为娇脏, 小儿更是如此, 哮喘往往反复发作。中医治疗哮喘本着标本兼治、扶正治本的原则, 既可治标, 攻邪祛伏痰, 又可治本, 培土生金, 益肾纳气。本研究所用健脾益肺汤方中太子参滋阴益气健脾,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 茯苓利水渗湿, 半夏、陈皮为二陈汤的主药, 可健脾化痰, 砂仁后入, 醒神健脾,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化痰理气之功。本研究中的观察组患儿采用脾益肺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 并与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哮喘症状明显减轻, 肺功能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健脾益肺汤能减少小儿哮喘缓解期的哮喘发作次数, 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改善患儿肺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迁.酮替芬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2) :166-167.

[2]康家祥.小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寒性哮喘临床对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13) :126-127.

[3]丁逵.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21) :100-101.

[4]叶华, 邱新英.健脾益肺汤联合孟鲁司特片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78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 (5) :356-356.

[5]顾敏勇.自拟培土生金方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50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5) :79-80.

[6]王艳波.冬病夏治穴位导入敷贴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102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34) :84-85.

健脾益肺 篇2

1 临床资料

2012 - 02 ~ 2012 - 12, 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2], 收集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88 例, 男性49 例, 女性39 例, 年龄49 ~ 79 岁, 平均 ( 61. 5 ± 8. 9 ) 岁; 患者稳定期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轻微。中医辨证[3]为脾气虚或脾气虚兼夹其他证候。排除合并心、肾等严重疾病和遗传疾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5 例中男性24 例, 女性21 例; 平均年龄 ( 63. 3 ± 9. 3) 岁; 平均病程 ( 7. 3 ± 2. 7) 年。对照组43 例中男性22 例, 女性21 例; 平均年龄 ( 60. 5 ± 8. 5) 岁, 平均病程 ( 7. 1 ± 1. 8) 年; 两组具有可比性 ( P > 0. 05) 。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治疗, 如患者出现喘息、呼吸困难, 听诊散在或满布哮鸣音者, 加用喘乐宁原液5ml雾化吸入和氨茶碱0. 25g静脉滴注; 严重者可口服强的松20mg / d。治疗组加服中药健脾益肺方 ( 组成: 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麦冬15g、桑白皮15g、玉竹20g、沙参15g、知母12g、陈皮9g) , 水煎取汁, 每次100ml, 每日2 次口服。

生存质量评估: 参照生存质量评分表[4], 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评分越高, 生存质量越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分析, 采用t检验。

3 结果见表1。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气流受阻为特征的疾患, 是呼吸系统的常见多发病, 主要特征为气道不完全可逆受限[1]。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范畴, 脾属土, 脾与肺具有土金相生母子关系, 脾为肺之母, 肺主气而脾益气, 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 “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 脾运的强弱决定肺气盛衰, 肺气不足多与脾气虚弱有关[5]。治宜健脾益肺。

生存质量是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健康状况的一项综合指标, 受多种因素影响; 临床症状的改善、病情及肺功能改善, 生存质量也相应提高。以往的文献报道显示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优势在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6]。本临床观察基于中医培土生金的理论原则应用健脾益肺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抑郁、焦虑及生存质量总分几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说明健脾益肺中药复方具有确定疗效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文, 陆再.内科学.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原则 (第1辑) .1993:58.

[4]蔡映云, 梁永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 12 (6) :241.

[5]陈创荣, 刘小虹, 刘建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五脏相关论治.新中医, 2008, 40 (12) :3.

健脾益肾论治眩晕浅述 篇3

1 补虚为主, 当重脾肾

眩晕的病位在脑, 脑的生理特性就决定了眩晕的论治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头为诸阳之会和脑为髓之海两方面。

1 . 1 头为诸阳之会:《素问 • 脉要精微论》提出:“头者, 精明之府”, 张志聪注:“诸阳之神气, 上会于头, 诸髓之精, 上聚于脑, 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因此,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 又为髓海之所在, 五脏精华之血, 六腑诸阳之气, 皆上注于头, 方能成七窍之用, 若“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灵枢•口问》) 。因此, 若五脏六腑之精气匮乏, 无法上奉于脑, 脑无所养, 眩晕必作, 故治疗眩晕, 当实五脏六腑之精气。脾者,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 无力运化水谷, 气血生化乏源, 五脏六腑皆衰, 何来精气上供养脑;脾主升清, 脾气一虚, 清阳不升, 五脏六腑之精气又何能上奉于脑, 因此, 眩晕当从脾论治。

1.2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中指出“脑为髓之海”, 生理上, “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 病理上,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痠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故眩晕宜从脑髓不足论治, 肾主藏精, 精可生髓, 脑为髓髓之海, 故补肾精可以促进精生髓, 髓海有余, 则脑自然不晕, 因此, 眩晕当从肾论治。

《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 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故眩晕一病, 虚证居多, 可兼邪实, 故眩晕论治, 补虚为主, 兼以祛邪。补虚者, 当以脾肾为重。《脾胃论》所谓“真气, 又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非胃气不能滋之”, 亦指出“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脾胃是元气之本, 因此, 补虚之中又以健脾为先。

2 攻邪为辅, 风火痰瘀

眩晕一病, 虽以虚证居多, 但可兼夹邪实, 《景岳全书》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当以治虚为主, 而酌兼治标”。故眩晕论治, 法当补虚为主, 攻邪为辅。其一:熄风。《类证治裁》云:“头为诸阳之会, 阳升风动, 上扰巅顶, 耳目及清空之窍, 风阳旋沸, 斯眩晕作焉”, 巅顶之上, 惟风可到, 风性主动, 风阳上扰清窍, 故发眩晕, 故当熄风, 又经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阴血亏虚, 阴不潜阳, 肝阳化风, 故熄风之时可考虑兼以滋肝;其二:清火。《医灯续焰》云:“夫火性炎上, 得风愈炽, 冲于巅顶, 动摇眩转, 不言可知”, 火性炎上, 头居上位, 火上扰清窍, 头颅被扰, 当然可晕, 法宜清火, 因肝属木, 木最易生火, 故可考虑兼以清肝;然“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阳主乎动, 两动相搏, 则为之旋转” (《素问玄机原病式》) , 故熄风、清火二法又可合而用之;其三:化痰。《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 痰, 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 挟补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 人之脏腑气机功能失调, 身之津液运行失常, 停聚而成痰, 风火挟痰浊上扰清窍, 自当眩晕, 故宜化痰;其四:祛瘀。《医灯续焰》云:“血死, 则脉凝泣。脉凝泣, 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 瘀血阻滞, 脑络不通, 故见眩晕, 治宜祛瘀。然痰瘀形成, 必有其因, 或为气虚, 运行津液气血无力, 或为气滞, 津液气血不畅, 或为热炼寒凝, 津血凝滞, 凡此等等, 又当审成痰瘀之因, 兼以治之, 方可祛致病之本, 防疾病之复。

3 健脾益肾, 灵活加减

眩晕一病, 以脾肾亏虚为主, 兼以风火痰瘀, 故治宜健脾益肾, 兼祛风火痰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枸杞子、沙苑子、蝉蜕、蔓荆子、丹参、炙甘草等组成。兼风者, 去柴胡、升麻, 加天麻、钩藤;兼火者, 加栀子、菊花、钩藤;兼痰者, 加法半夏、僵蚕、石菖蒲、天麻;兼瘀者, 加地龙、水蛭、川芎。

4 典型案例

患者男性, 55岁, 因头晕反复2年加重半月而就诊。患者自诉2年前, 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 经休息后缓解, 其后反复发作, 尤其近半年来, 患者明显感觉体力不支, 劳动能力较前逐渐下降, 有种一日不如一日感觉, 劳动稍多即感头晕, 飘飘晃晃, 休息后缓解, 近半月来症状较前进一步加重, 劳动严重受限, 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 为求中西医诊治而来我院。现症见:患者精神倦怠, 面色萎黄, 头晕, 无外物旋转, 行走不稳感, 无头痛, 有时恶心, 无呕吐, 纳食不香, 疲倦乏力, 动则尤甚, 无口干口苦, 无腹胀、心烦, 夜寐可, 小便调, 大便稀, 舌淡有齿痕, 苔腻略滑, 脉细弱。处方:黄芪、枸杞子、仙鹤草各30 g, 党参、炒白术、沙苑子、蝉蜕、蔓荆子、法半夏、石菖蒲、天麻各10 g, 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各6 g, 丹参15 g。服药7剂后复诊, 头晕较前明显减轻, 体力大有恢复, 恶心缓解, 纳食增加, 大便成形, 原方去法半夏、石菖蒲、天麻, 加麦芽30 g, 增加黄芪、仙鹤草剂量至50 g, 当归改为10 g, 甘草改为炙甘草, 继续服用14剂。2月后电话随访, 患者欣喜告知:一切正常、万分感激。

按:头以法天, 诸阳之首, 清阳出上窍, 清阳者气也, 气不足则不能上达, 以致头目空虚, 而眩晕时时作矣。本例患者平素从事重体力劳动, 常年耕作, 操劳过度, 劳倦伤脾, 脾与胃相表里,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共化水谷为精微, 补五脏六腑之精气, 脾胃损伤, 生化乏源, 反复发作, 久病及肾, 以至于脾肾俱亏, 故症见头晕、行走不稳、神疲倦怠、纳食不香, 体力一日不如一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助清者升, 协浊者降, 共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 脾胃气弱, 升降失司, 中焦气机不畅,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故见恶心欲吐;脾虚, 水湿不化, 故见便溏、舌苔腻滑;脉细弱, 提示虚证。综而观之, 本例患者起病之因乃劳倦所伤, 损及脾胃, 迁延日久, 累及肾脏, 水湿不化, 痰浊内生, 治宜健脾益肾, 化痰和胃, 药证相符, 效如桴鼓。

摘要:本文从头为诸阳之会和脑为髓之海两方面进行畅叙, 认为眩晕的论治以补虚为主, 当重脾肾, 攻邪为辅, 风火痰瘀, 制健脾益肾之法, 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佐以典型案例, 以资说明。

【健脾益肺】推荐阅读:

上一篇:先行行为若干问题下一篇:波浪能发电装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