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尖缺粒

2024-09-19

秃尖缺粒(通用4篇)

秃尖缺粒 篇1

一、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1. 品种。

由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发生秃尖缺粒。

2. 土壤。

沙性土壤盐分较高,低洼易涝,耕作层过浅,蓄水保肥能力差,瘠薄的土壤,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3. 营养与肥水。

施肥时,氮磷钾配合不当,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特别是土壤中磷肥、硼肥不足;或玉米生育中后期,水分供应不足,特别是玉米开花灌浆期缺水脱肥,影响植株有机质的制造与运转,使玉米吐丝较晚,田间花粉减少,花粉、花丝寿命缩短,致使玉米秃尖缺粒。

4. 气候。

玉米生育中期连续干旱,造成多次卷叶,或开花时遇高温干燥天气,土壤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或玉米散粉时阴雨连绵,影响了正常的开花授粉;或授粉时天气无风授粉不良,都可造成秃尖缺粒。

5. 栽培管理。

管理粗放或种植密度过大,致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合成减少,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造成秃尖缺粒。

6. 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玉米各种叶斑病和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造成秃尖缺粒。

二、防治措施

1. 种植优良的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和种植抗病、抗虫性和适应性强的品种。

2. 改良土壤。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深耕、中耕技术,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3. 合理施肥用水。

要增施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尤其是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硼肥;在水分供应上,要防止旱害和涝害,玉米拔节后生殖器官发育旺盛,水分供应要适时、适量,以促进雌雄穗的发育。

4. 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要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密度,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满足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二是要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尤其是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三是采用大小垄种植技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四是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而影响正常授粉时,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技术。

5. 防治病虫害

(1) 防治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可选用占种子量0.3%的30%的苗菌敌可湿性粉剂或用占种子量0.02%的12%的三唑醇乳油、12.5%的烯唑醇乳油拌种;也可在田间发现发病植株后,用30%的苗菌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80%的绿亨2号700~800倍液与稀释1000倍的天达2116混合喷雾,对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都有较好的防效。

(2) 对各种叶斑病的防治。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当玉米叶斑病发生后,可用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原因及防止 篇2

玉米秃尖缺粒的发生与品种、土壤、营养、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秃尖发生原因总的来说有三种:一是顶部小花在分化过程中因干旱或肥料不足等原因而退化为不育花。二是抽雄前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抽穗散粉提前或顶部花丝抽出过晚,失去受精时机,造成秃尖。三是栽植过密,肥料供不应求,遇干旱或遭受雹灾,或遇到连阴雨天气,叶片光合作用减弱,致果穗顶部的受精胚得不到足够的养料,不能发育成籽粒而缺粒。具体分析及防止办法如下:

一、发生原因

1. 品种。

由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及抵抗能力不同,在开花吐丝期当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容易发生秃尖缺粒。在玉米果穗上,各个小穗花着生部位和花丝伸长的速度、时间不同,花丝从苞叶中抽出的顺序也不同,常是自雌穗的中下部开始,以后由此处向上向下同时进行,最后在顶部结束,顶部的花丝抽出苞叶最晚,如果顶部花丝从苞叶中抽出时间恰逢大田花粉量不足或散粉末期,很容易造成顶部花丝授粉不良的秃尖现象;有时由于部分花丝伸出时恰遇不良的环境条件未能授粉而造成相应部位的缺粒。从玉米雌雄穗开花上来看,玉米的雌穗一般要比同株雄穗抽穗晚5~6天,而雌穗开花(吐丝)一般比同株雄穗开花晚2~3天,也有雌雄穗同时开花的,如果条件不利,则大量散粉期和吐丝不能恰好相遇。从穗柄和包叶等情况来看,穗柄短的品种比穗柄长的品种吐丝性好;包叶短、包叶松的品种比包叶长、包叶紧的品种吐丝性好;多果穗的品种和自交系往往因雌花早熟吐丝早;如果是长苞叶品种,基部花丝伸出需要很长时间,或者花丝很难抽出苞叶,常常由于授粉不良而造成基部缺粒。从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上看,在干旱缺肥或过密遮光的情况下,雌穗发育减慢,而雄穗的发育受到的影响不大,这样就容易出现雌雄穗开花不协调的现象,因此也容易出现秃尖和缺粒。

2. 土壤。

沙性土壤、盐分较高地块、低洼易涝地块、耕作层过浅的、蓄水保肥能力差的、瘠薄的土壤,因营养原因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3. 营养与肥水,这是造成玉米秃尖缺粒重要原因。

氮磷钾配合不当,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尤其是磷肥、硼肥不足时更容易造成秃尖和缺粒;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水分供应不足,特别是开花灌浆期缺水脱肥,严重影响有机质的制造与运转,致使玉米吐丝较晚、田间花粉减少、花粉和花丝寿命缩短,造成玉米秃尖缺粒。

4. 气候。

气候的影响是造成玉米秃尖缺粒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1) 低温,低温是造成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因素。玉米生长的各个生育阶段都有其适宜的温度范围:穗分化期如果环境温度低于16℃则分化停止;开花至授粉期的温度低于18℃则开花授粉不良,雄花甚至不开放;乳熟期日平均气温低于20℃,灌浆速度减慢,低于16℃灌浆基本停止。尤其是玉米抽雄开花期,如果环境温度低于16℃,往往造成幼穗分化不良,花粉量减少,花粉败育,甚至形成畸形花粉粒,或者受精后子房在中途停止发育,或灌浆过程中胚乳生长停止,形成空瘪粒,同时也影响雌穗的发育。只要在玉米大喇叭口至灌浆期出现过连续低温的时数超过20小时(16℃以下),秃顶缺粒就会显著增加。

(2) 干旱,空气湿度低,是造成玉米秃顶缺粒的又一主要因素。玉米随土壤湿度(50%~80%)的递增而出现秃尖和空瘪粒减少的规律,如果土壤湿度低于45%则出现秃尖和空瘪粒增加,产量严重下降。在花粉粒发育期间,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如遇干旱缺水(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就会出现部分花粉粒败育,花粉生活力减弱甚至丧失生活力。其次,开花抽丝期也是玉米的需水临界期,对水分特别敏感,如干旱缺水就会影响雌穗发育、延缓抽丝;或者花丝容易丧失生活力,从而造成花粉粒萌发困难,受精减少而结实率下降;也会造成雌雄穗抽出时间间隔拉长,花期不遇。玉米散粉时阴雨连绵,影响了正常的开花授粉;或授粉时天气无风授粉不良,都可造成秃尖缺粒。

(3) 强风,如果雄花刚开放授粉时遇到强风,很容易造成花粉粒随风飘散,且容易失去生活力,进而由于授粉不良造成秃顶缺粒。

5. 栽培管理粗放。

生产中为了追求高产往往是种植密度过大,致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使有限的花粉不能充分利用,这是造成秃尖缺粒的一个主要原因。一般的紧凑型玉米密度在每公顷6万株以上时就会使秃尖缺粒增加;如果密度在6.5万株以上时,就严重出现秃顶缺粒,影响产量,同时伴随空瘪粒和空秆。现在超密品种正在选育中,目标是每公顷密度7万株。

6. 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玉米各种叶斑病和纹枯病、茎基腐病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再就是玉米螟和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造成秃尖缺粒。

二、防止措施

1. 选优良品种、合理间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和种植株型紧凑,耐密植且短苞叶、抗病、抗虫性和适应性强的品种。为了保证散粉期和吐丝期相遇,可以把不同的品种、类型串带种植,既可以保证散粉也可以提高玉米的多抗性。一般地硬粒型品种秃尖发生轻,而马齿型则较重。一定要因地制宜确定科学播种期,确保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处于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尤其是要确保抽雄授粉期日均温度必须在16℃以上,即避开当地的最低温度期。

2. 合理施肥用水。

要增施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尤其是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硼肥;玉米由于生长期间受低温的影响,对肥料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对磷、锌、钾肥的吸收仅为正常条件的2/3左右,因此要根据测土来配方施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施好促苗肥和拔节肥,为了减少空瘪粒要特别重施穗肥。同时要施用硫酸锌,能有效增加子粒饱满度和减少秃尖。灌水要结合每次施肥进行。在水分供应上,要防止旱害和涝害,玉米拔节后生殖器官发育旺盛,水分供应要适时、适量,以促进雌雄穗的发育。

3. 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要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密度,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满足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二是要加强中耕除草,尤其是拔节后中耕,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三是采用大小垄种植等技术,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四是在必要时喷洒叶肥,促进根叶的健康生长、增强抵抗力。

4. 防治病虫害

(1) 防治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可选用含三唑醇的种衣剂包衣;也可在田间发现发病植株后,用80%的绿亨2号700~800倍液与稀释1000倍的天达2116(或好普)混合喷雾,对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都有较好的防效。

(2) 对各种叶斑病的防治。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可用甲托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篇3

玉米果穗缺粒的主要表现为: (1) 果穗上结粒稀少、大小不均, 俗称“癞子”苞谷; (2) 果穗的一侧从基部到顶部基本上没有籽粒, 果穗朝缺粒一侧弯曲; (3) 秃尖, 即果穗顶部籽粒细小甚至无籽粒, 严重的可达到果穗的2/3。其中, 秃尖是玉米缺粒的主要形式。

一、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特性、土壤、水肥、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1. 品种特性

由于不同品种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抗能力不同, 当外界环境变化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 就易发生秃尖缺粒。如遇高温干燥天气, 秃尖缺粒发生就会更加严重, 造成玉米大幅减产;又如遇高温阴雨延绵, 有的品种属轻感纹枯病类型, 同样缺粒严重。

2. 土壤

丘陵区旱坡地因水土流失严重, 耕层浅薄, 保水保肥力极差, 土壤贫瘠, 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3. 肥水

肥料投入不足, 或氮磷钾配合不当, 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 导致土壤营养极不均衡;或玉米生育中后期水分供应不足, 尤其是玉米开花灌浆期缺水缺肥, 会造成玉米吐丝较晚, 田间花粉减少, 花粉、花丝寿命缩短, 致使玉米秃尖缺粒。

4. 气候

玉米生育中期连续干旱, 造成多层卷叶, 或开花时遇高温干燥天气, 土壤水分供应不足, 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玉米授粉时阴雨连绵, 影响了正常的开花授粉;或授粉时天气无风, 授粉不良, 都可造成秃尖缺粒。

5. 栽培管理

管理粗放, 间苗和定苗不到位, 弱苗多, 参差不齐;种植密度过大, 致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 光照不足, 植株光合作用减弱, 有机质合成减少, 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 也会造成秃尖缺粒。

6. 病虫危害

我县玉米主要的病虫危害有螟虫、蚜虫和纹枯病, 大、小斑病等, 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 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 造成秃尖缺粒;纹枯病也因近几年来防治滞后, 危害较为严重, 轻则减产, 重者几乎整个地块全部感病, 造成幼果穗过早干枯。

二、防止措施

1. 合理选择良种

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 要求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 轻感病的品种尽量不要选择。品种长势要强, 抗性要好。部分品种长势差, 本身缺粒秃尖较重。可选用适应本地气候特点, 比当地有效积温早100℃左右的品种为主栽品种。

2. 改良土壤

采用工程措施增厚土层, 深耕、中耕土壤, 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创造玉米良好的发育环境, 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3. 合理施肥用水

要增施有机肥, 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 尤其是要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钾肥;在水分供应上, 要防止旱害和涝害, 玉米拔节后生殖器官发育旺盛, 水分供应要适时、适量, 以促进雌雄穗的发育。

4. 加强栽培管理

(1) 适期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 (包括有利的气候条件和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时间、频率、延续时间的长短等) 、土温、湿度以及栽培制度和品种特性等因素确定播期, 以规避不良气候的影响, 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热资源。影响玉米生育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 玉米种子在温度为10~12℃以上时才能迅速发芽。所以当气温稳定通过10℃时应及时早播。我县的最佳播种期为3月上旬左右。

(2) 合理密植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前茬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不能过密或过稀。过密时, 光合作用低下, 有机物质积累少, 影响正常授粉, 使缺粒秃尖增加。过稀则导致收获亩株数不够, 从而影响产量。紧凑型宜密植, 平展型宜稀植。一般在确保亩保苗株数的基础上, 去掉弱势苗, 留壮苗, 力争收获株数达2 500株/亩。

(3) 加强中耕除草、培土加强拔节后覆土, 理沟排水, 促进玉米根系发育。

(4) 加强管理采用双二五、移栽时叶片定向等种植技术, 确保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由于人为播种造成出苗不整齐或产生的弱苗, 而亩保苗数又达不到标准的地块, 对弱苗要偏管。争取达到发育整齐, 抽丝一致。

(5) 采用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采用隔行或隔株去雄。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或苞叶过长影响正常授粉时, 采取辅助授粉。

5. 防治病虫害

(1) 玉米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 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 穗期蛀食雌穗、嫩粒, 造成籽粒缺损霉烂。防治方法:在玉米心叶末期, 亩用36%的杀虫双大粒剂或3%的辛硫磷颗粒剂1~1.5kg于早晚撒施于心叶中。

(2) 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和叶片上, 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叶鞘病斑椭圆形, 常互相遇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防治方法: (1) 剥除茎部叶鞘; (2) 在玉米拔节至抽雄吐丝期亩用井岗霉素50g对水喷雾或涂秆。

秃尖缺粒 篇4

关键词:玉米,秃尖,缺粒,空秆,原因

玉米是北票市的第一大作物, 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市总耕地的60%, 每年玉米的播种面积一般在90万亩以上。北票地区气候干旱, 水浇地面积少, 大部分耕地靠自然降雨, 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因此我市农民种粮大丰收得益于“天帮忙”, 同样靠“人努力”, 二者合一是我市粮食获得大丰收的法宝。近几年来部分地区玉米出现空秆秃尖现象, 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玉米秃尖是指玉米果穗顶端不结实、籽粒不饱满的现象。秃尖、缺粒和空秆是玉米种植生产中常见的现象, 也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

一、密度不当

不同的品种, 种植密度的栽培条件要求不一, 密度过大造成封行、蔽郁, 使果穗的功能叶光照时间过短, 缺乏营养, 腋芽不能转化成花芽, 影响雌雄生长发育, 形成空秆。密度过大, 叶片互相遮掩, 花粉不易落到雌穗上, 影响正常的受精结实, 形成空秆、秃尖、缺粒。玉米生长后期通风、透光条件不良, 也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二、营养物质供应失调

拔节后, 茎叶生长加快, 出叶也随之加快, 雌雄穗逐渐发育成熟, 此时如果营养不足, 空秆率增加。另外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 也会造成空秆率的增加;如果土壤中缺乏磷影响细胞分化, 特别是在花丝伸长期因缺磷导致花丝伸长缓慢而影响授粉;如果穗顶端籽粒瘪小, 呈不正常的白色, 则表现为缺磷、钾, 特别是缺钾。

三、环境条件不适宜

1. 温度和光照

玉米在抽雄开花期, 遭受异常高温危害, 使生殖器官受到损害, 造成不育或部分不育;低温寡照会使玉米光合作用受到影响, 生成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雌穗分化的需要, 造成雌穗不分化或分化不良, 形成秃尖、缺粒、空秆现象。

2. 气候因素

玉米授粉期如遇到阴雨寡照天气, 容易导致玉米雄穗不散粉, 或即使散粉, 由于雌穗花丝有雨水导致花粉死亡, 影响受精, 直接导致空穗无粒现象。

3. 干旱缺水

玉米在开花授粉期缺水, 会造成雌雄花期不协调或花粉活力下降甚至丧失, 导致花丝伸出时错过雄穗散粉盛期, 使授粉不良影响结实, 形成秃尖、缺粒甚至空秆。

四、土壤中缺少微肥

玉米缺硼肥影响雄花花粉的形成和授粉时的活性;玉米缺锌时容易形成白化苗, 老叶片出现白色斑点, 并迅速扩大, 形成局部的白色区域和坏死斑, 节间缩短, 容易使果穗生长发育畸形, 导致秃尖。

五、良种良法不配套

整地粗放, 土块大, 播种质量差, 盖种不均匀, 造成玉米出苗不整齐, 生长势不同, 形成大小苗、强弱苗, 形成大苗欺小苗, 强苗欺弱苗, 弱小苗不能与正常其他苗竞争光照、水肥, 容易形成空秆。另外瘦地选用了耐肥的品种, 田间管理不及时, 也容易形成空秆。

六、病虫危害

【秃尖缺粒】推荐阅读:

上一篇:脑电分析下一篇:古诗词美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