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美读

2024-09-19

古诗词美读(共8篇)

古诗词美读 篇1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掘古诗词教材中蕴藏的美,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审美教育。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 打动学生的情感, 启发学生的心智。要引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感受古诗词的情感之美, 更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格之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感受美, 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 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 需要老师结合教材进行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品味揣摩, 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但是古诗词的产生时代久远, 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着理解障碍, 再加上学生生活阅历与认知水平的局限, 要让学生深入领悟其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不易的。另外, 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 初中语文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是特别重视, 更多的是背默名句。有时也会很具体地讲解了古诗词, 注重传授知识, 答题技能训练, 结果学生只能片面地理解大意, 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古诗词原本蕴含的浓浓诗味和古典韵味渐渐被淡化, 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日渐僵化。

初中阶段, 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 有了一定的积累, 情感日渐丰富, 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 正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 在古诗词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有助于他们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 热爱生命,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笔者认为, 初中阶段是引导学生品读古诗, 提高审美情趣的最好阶段。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凝练蕴藉。因此, 古诗词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文学样式。笔者认为,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独到的美。一首古诗词, 可能是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韵律吸引了你, 可能是意蕴深远富含哲理的意境打动了你, 也可能是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染了你, 还可能是诗人超越常人的胸怀抱负、人生境界激励了你, 等等。

那么, 在古诗词教学中, 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浅吟低唱, 读出古诗词的音律之美

古诗词通常是可以配乐吟唱的, 在音律、押韵及对仗方面均有讲究。音韵婉转和谐, 格律精工严整, 吟唱起来朗朗上口。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 朱光潜先生一直把诗歌的音乐性称为诗歌之灵魂。“吟咏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灵魂, 是学生吸收古诗词营养“丰富语文素养”, 接受精神熏陶的有效途径!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 朗朗上口的古诗词,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音律变化之美。

在吟诵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式, 五言2-3式, 七言2-2-3式, 其中3可拆解为2-1式或1-2式。学生了解这种基本的诗歌断句形式后, 会自然的进行停顿, 无形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之美。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的押韵。每一首古诗词都会有一个或几个韵脚, 抓住这些韵脚读古诗, 才能感受到古诗朗朗上口的音乐之美。在吟诵的基础上配上适当的音乐, 学生随着音乐自然地吟唱, 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诗人营造的意境。

二、抓住意象, 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古诗词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常常用寥寥数语, 通过一些丰富、生动、鲜明的意象, 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情思。在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首先, 要教给学生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意象所寄托的情思。如, “月亮”“大雁”往往传递的是思乡念亲之情, “杨柳”象征着惜别不舍之意, “酒”营造的是一种愁闷心绪, “松柏”象征着正直刚毅, “山”则寓意着艰难险阻。“燕子”多象征春天的到来, 传递了欢乐与生机;而“乌鸦”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暗示了衰败与荒凉等。

其次, 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想象画面。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有如下意象:朝雨、柳、酒、故人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是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而是通过杨柳青青, 杯中酒和怅然若失的故人, 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想象画面可以分两步来实现:一是直译, 读懂意思;二是借助意象, 丢开书本, 充分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所营造的画面。甚至在课后可以通过小作文的方式, 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扩写。当学生真正读懂意象感悟意境时,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读出古诗词的典雅之美。

三、联系生活, 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之美

诗词是情感的艺术, 《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秀的古诗词能打动人们并流传至今,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诗词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读着诗人们的故事也许就是在读着自己的故事;品着诗人们的或喜或悲的心情, 也许就是梳理着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情感之美,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所选的古诗词内容丰富、情感蕴藉。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钱塘湖春行》中, 白居易把春天寄托在“湖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上, 生动地表现了钱塘湖畔春来到时的盎然生机, 诗人快乐、喜悦心情流淌在字里行间。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用夸张的方式再现了泰山秀美而壮观的景象, 让人体会到诗人心中的自豪之感和对泰山的崇敬之情。读这类的古诗词, 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体会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从而更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有惜别友人的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等诗句无不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有天涯游子的怀乡: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希望归去的大雁能替自己捎传家信;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借依依不舍自己的故乡水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念;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中“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毫不掩饰的眼泪无声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故乡给人一种历史的延续感, 也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这类古诗词, 传递出人类对家的眷恋, 不管漂泊至何处, 举头仰望, 心底最深的呼唤仍然是对家的呼唤。还有闺中妇人的哀怨:不论是《武陵春》中“载不动许多愁”的李清照, 还是《望江南》中“肠断白频洲”中的妇人, 中国古代妇女的情感世界通过这些诗词悄悄地传递了出来。这类古诗词大多情感细腻、意境清冷, 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别有一番凄美的味道。

四、升华境界, 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格之美

正所谓“大美美于心”。清人叶燮曾说:“诗是心声, 不克违心而出。功名之士, 绝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 轻浮之子, 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 李白有遗世之句, 杜甫兴广厦万间之愿, 苏轼师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类, 皆应声而出。其心如日月, 其诗如日月之光, 随其光之所至, 即日月见焉。故每诗以人见, 人又以诗见。使其人其心不然, 勉强造作, 而为欺人欺世之语, 能欺一人一时, 绝不能欺天下后世。”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诗人们的人格魅力, 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精神养料。

有的诗人淡泊名利, 追求精神超脱,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有的诗人心胸豁达积极乐观, 如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等等;有的诗人心系国家百姓, 忧国忧民,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等等。还有的诗人一片冰心傲骨凛然于世,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是最好的写照,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更是满怀豪情。

这些古诗词中所流露出的诗人们的精神追求, 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熏陶了他们的内在气质, 培养了他们积极进取、向往美好、关心国家的素质,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实际的教学中, 审美教学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当然, 审美情趣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就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加以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审美情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岑金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简谈[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3 (8) .

[2]张国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探索[J].祖国 (教育建设) , 2013 (9) .

[3]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晓碧.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12) .

古诗词美读 篇2

教学细节是能够“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能够预设一些细节,预设一些精彩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细节,首先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肤浅的表面“作秀”;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主角,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要进取引导,创造一种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教师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课之前,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同时把自我不认识的字词、语句以及不懂的做好笔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学习中当然要让学生真正的读进去,我们教师还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机制,把孩子的心灵中“灌输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学生大胆提问,进取思考,在简便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课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本事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经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一样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我们教师就是要带着学生去阅读,开始是泛读,了解文章的大意,而后才是精读,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疑问,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语句来表达自我的内心世界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充分理解学生的创新,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新见,把具有创新天赋人的人扼杀于摇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要从我们的课堂教育着手,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祖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与此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也不要急于参照教参,缺少独立思考,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我,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会有新的感悟,避免了讲课资料千篇 一律的现象,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好了模范带头作用

小学的语言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要注意自我的汉语发音必须要标准,为孩子营造一个发音标准的良好环境,小学是学生学好汉语最重要的阶段,我们要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动画片以及少儿节目,让他们学习电视节目中标准的汉语发音另外,我们能够多组织一些诗歌诵读比赛,让孩子在活动中爱上语文教师的板书也要采用楷书且要整洁,为学生练好字做个带头人教师也要将学生的表现给个评价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热情,不能及时地进行恰当的评价,而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不想再发言

最终,我们要充分信任自我的学生,和他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也是长辈和后辈,更是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从教学任务上来说是职责与义务的关系,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是平等的关系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篇3

一、音读

整体感知是教读任何文学作品的第一步,而整体感知的方法可通过音读实现。一般情况下,一首古诗词(也包括曲)会有学生读不通的地方,如有的字词不会读,有的地方不会断句等,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清除这类障碍。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播放录音解决音读中出现的障碍,也可让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这类问题。在学生读顺一首诗词的同时,他们已初步感受到其中美的意境,形成初步的印象,这一印象是进一步鉴赏其内容和技巧的先导。

二、意读

古诗词是同学们不熟悉的文学样式,另外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大的集约性,里面有大量典故、文化常识,且思维有较大的跳跃性,这造成古诗词在阅读上有很大的障碍。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扫除文句上的障碍。例如,教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孙仲谋、刘裕、刘义隆等”历史典故,理解这些典故是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的基础。

三、情读

中国诗论家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诗缘情”的主张。“言志”,要求表现崇高的志;“缘情”,要求抒发真挚的情。“情”和“境”的结合就是诗歌中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披文以入情”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传统做法,通过这一方法可把握住诗歌的精髓之处,即可领略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说,把握了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志,也就从内容层面上读懂了这首诗。如何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志呢?

指导学生抓住直接表达情志的诗句。诗中的情志有时很容易看出来,因为有些诗词有直接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如杜甫的《蜀相》只要抓住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情何志就清楚了。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指导学生看景。众多的诗歌所表现的情志不那么直接,很多时候是间接抒情的。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入景是古诗中最常见的手法。因此注意看景非常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诗人所选择的诗中之景是符合诗人自己的表达需要,经过诗人的主观过滤,呈现在读者眼中的大多是经过了诗人取舍,包含了诗人主观情感。因此,看清诗人写的是什么景,也就容易捕捉诗人的情和志。如杜甫的《登高》诗人选取“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这些景物,很显然这些景物蕴涵着诗人悲秋的情感。我们不仅要抓住诗人写的是什么景,而且必须要抓住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之所以会选择这些景物来表现,那是因为这些景物本身具有表现性,也就是说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他所表现的情感的特点具有一致性。

四、美读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鉴赏诗歌。

首先看抒情手法。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这一点很清楚,不再赘述。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移情入景、寓情于景等。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助“大江、乱石、惊涛”等抒发豪情。移情于景即将诗人的感情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上。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没有感情的,所谓的“愁恨”是诗人的感情转移到所写的景物上。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其次看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渲染、烘托、动静、虚实。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渲染了一个别离的场景。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烘托有正衬和反衬。正衬是从正面烘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烘托出公瑾当年指挥的那场战争的波澜壮阔,也烘托出公瑾的非凡气度。反衬可使表现对象更鲜明、效果更强烈。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衿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词人以梦写现实,以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二者是“天上人间”的差别。动静指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衬动和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有关。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虚实即虚实相生。所谓实就是正面写,写眼前的事;所谓虚,就是侧面写,写想象中的所感。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上阕主要写与红颜知己的临别情景,是眼前景,这就是实写;其下阕就是词人想象与红颜知己别后的情景,是想象景,这就是虚写。

美读《虞美人》 篇4

关键词:美读,诗歌诵读,韵味,情感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读”,因为朗读是人们碰触知识的主要获取方式,是领略文章之美的重镇。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美读”的要求:“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文,就用各地的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1)叶先生把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为美读的首要前提,只有体悟作者的情感,即通过“意”知其“志”,方能生成与作者相类的情感,进而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同时在美读的过程中,读者也会受到熏陶与感染,增强审美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仅仅面对作品尚难迅速体验到作者之情,故还需要“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品创作时的背景将有利于美读的展开。

美读法在中学语文古代诗词的朗读中作用是最为明显的。下面就李煜的《虞美人》为例来体会其美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首韵文学的代表作品而言,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李后主亡国后的生存状况,探得作品中蕴含词人情志的概貌。王!《默记》载:后主降宋后学与金陵旧宫人云:“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又引《江南录》云:“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宛转避之。”又云:“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李煜由帝王成为阶下囚,隐忍苟活,难以保护自己的妃后,其痛苦尴尬的境遇和内心的强烈悲悔可以想见。后主以泪洗面,寄托己之苦情于词,可又因此惨遭鸩杀,更增词之悲苦之情。把握了这首词的背景知识,我们能较快地生成与词人相类的情感,最终成功地实现美读。接下来我们从读法方面看一下具体分析:就句式方面,我们从“春花秋月何时了”来看,在读的时候要尽量用舒缓悠长的语气,因为词人胸中充满了悲凉,一年一年的岁月重复与更迭,加重了词人不堪回首的情味,而这样的味道被慢节奏带了出来;第二句,句式短促,因短小而有感慨之味,与前一句一问一答,又因它本身又是反问句,将第一句的不堪回味的味道表达得更加强烈。第三句七字构成,还可以延续用漫长舒缓的语气,以表现出词人被困“小楼”的孤独与落寞。接下来的九字句,读来一定要深沉、缓慢,词人对故国无尽的怀想和对自己身世的飘零之感如浪潮般拍打着他不堪一击的心岸。下片“雕栏”一句变成浅吟低唱,虚写出对眼下故国的猜想。接着又是一个短小的句子,“只是”让这个句子产生了转折,五个字又将心中刚刚对故园的怀想沦为了深深的绝望。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首先,它的一个设问(尤其是其中的“问”“能有”“几多”几个词的语气),感叹的意味再次出现,词人终于将郁积已久的绵长的愁闷倾吐干净;其次,词人运用比喻将自己的愁怨化成一江春水,绵延无尽,汹涌澎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在整首词中的情感归宿。

就节奏而言,最后两句为长句,很好的抒发了词人那种悠长无尽、倾泻似的悲哀,这样的长句两音一“顿”。在“问君能有几多愁”这句中,恰是诗词中的“四顿”“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出现了“五顿”,这样的节奏很难在诗词中见到,将词人那种漫长无尽、奔涌般的情感彻底的表露了出来。就全词而言,通过这种体验式的美读作者与读者达到了心意相通的境界,虽远隔时间与空间,却令今人扼腕,仿佛那千年的叹息声还在我们耳边。

美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将文本的典范力量、优美的文字和文本内在的逻辑规律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一点一滴的铸造起语文的审美感受。在美读中,领悟诗歌的韵律之美,展开对诗歌的虚实想象,从而领悟文本的情感意蕴。当然,这种“美读”能力的获得不可能是快捷的,就一篇作品而言,必须要反复诵读,循序渐进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并且长时间的培养这种阅读习惯,才能最终提高生成体验的速度,迅速品味出作品的内涵,获取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蒋念祖.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赴美读高中的留学优势有哪些 篇5

美国的中学分为公立及私立两种,公立中学由政府资助供当地学生就读,不需费用。美国私立中学一般为9-级。在美国有近所获得认证的私立中学,其中著名私立中学有几百所。美国私立中学一年的费用是两万多至四万多美元不等,著名私立中学通常设有才华奖学金和助学金。一般而言,在美国著名私立中学上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名校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公立中学。例如,美国纽约市有很多著名私立中学,它们每年成功跨进长春藤学府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市内的公立中学。据统计,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的私立中学毕业生成功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常春藤顶尖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来自美国公立中学的学生,有些著名私立高中的毕业生进入长春藤名校的比例是公立高中学生的数十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美国私立高中的优势。

优势一: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

在美国私立中学,国际学生可以同英语国家的同学一起生活、学习,环境非常适合学习英语。ESL(Englishasa Second Language)课程能够帮助国际学生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小班授课,课程包括听、说、读、写等部分。

优势二:升入美国名校机会更大

在美国就读高中,参加SAT考试非常方便,可以直接参加AP,IB等考试,所有的学业成绩并入了美国大学的评估体系之内,对于申请美国顶级名校的学生来说,在美国高中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历、课外活动、社区活动经历更易被美国大学评估,提交的自我陈述和推荐信亦更具公信力。

优势三:更早了解美国大学教育

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最优秀的部分,易进难出,同时拥有课程难度大、负荷重、淘汰率高的特点。中国学生通过美国高中阶段的磨砺,真实体会老师的授课方式、评估体系,了解在学分制下如何选课,进入大学更能如鱼得水。转学在美国是相对简单,纵然不能一步到位入读名校,也可在大一、大二阶段通过转学跨入名校。

优势四: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选择在美国读高中,不管是选择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学校的管理都非常严格。学生通韩国弘益大学留学过与美国学生、家庭的.充分接触与交流,更易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获得地道的美国式思维方式,美国文化能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

优势五:发挥潜能,自我规划

美国的教育体制优秀,它将未来所需的各项能力融汇在严谨而宽泛的课程设置上,提供了广泛的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触机会,学成之后,可直接为社会服务。有选择、有尝试才有可能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

优势六: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

美国家长和老师广泛运用教育心理学,鼓励教育贯穿于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觉得受到尊重,由此激发实现自我的愿望,并愿意脚踏实地地实施,最终,不仅成绩得到提高,人格完善、习惯形成等方面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优势七:多文化融合开阔眼界

美读,读出语文新境界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美读 韵味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21

美读,能让学生潜入文本深处,丰富阅读体验,用心聆听作者的心声,领悟作者的情感。在声情并茂、激昂澎湃的美读中,学生感知语言美、韵律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一、以美读搭建桥梁,激发阅读激情

美读是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将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灵动的综合活动。然而,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忽略美读的重要作用,要么学生齐读一遍,要么多媒体示范朗读,这种简单而直白的朗读并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更不要说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事实上,美的文字还需美读。孩子们以饱满的情感或吟诵,或记背,才会产生“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情愫。请看《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你们猜是什么?(“燕子”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真的只有燕子吗?别的不行吗?

……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读郑振铎爷爷笔下的“燕子”,会有什么感受呢?

(大屏幕出示: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描写好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作者写出了燕子的特点,很有画面感。

师:“很有画面感”,多么真切的感受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小燕子的机灵可爱和“画面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辟蹊径,让课堂兴趣盎然。教师以“美”搭建桥梁,引导学生全身投入美读,因美而生情,因美而激趣。

二、以美读增添韵味,提升阅读体验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就是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可见,美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其中,“美”的意义,不仅在于以美的声音传达美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美的韵味,如作品本身的节奏感、作者表达的情感,都可以通过美读再现出来。

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师生一起品读。这时,角落里一只手一直举着,得到教师示意他后,他站起来。

生:我觉得拉萨的天空很美,但是也有不美的地方。

师:说出来听听。

生:文中说“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句子确实让人觉得拉萨的天空纯净美丽。但是,这么低的天空,拉萨的人们就不会感到压抑吗?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只是为了证明那天有多蓝,心儿有多开阔吧!

师:老师也真说不准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但能让大家产生期待心理的地方一定有美的一面!我们再读课文,用心感受一下……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借学生的质疑点燃美的火焰,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拉萨的天空,拉近与拉萨的距离,在愉悦的情感和美的熏陶下深化了体验。

三、以美读内化情感,启迪学生心灵

文学作品之美在于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思来令人如痴如醉。在指导学生美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将浓浓的感情寄于朗读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入情诵读,获得情感的浸润和心灵的启迪。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如第一段的“低低地”“缓缓地”“最后一个”;第二段的“呜呜”“痛悼”“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这些词语字字千钧,情景尽显。在此,教师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骨灰撒进大海”的神圣,想象大海“呜咽”的悲痛,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在“入情”“蓄情”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纵情朗读。此刻,孩子们的情感与文章的意境实现了融合统一,抵达了“人”与“文”相通的彼岸。因此,他们读得深情、悲伤而又沉痛。在美读的引领下,学生们真正地认识了一代伟人,领悟了伟人的精神。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文章语言深沉的特点,充分地渲染熏陶,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邂逅一位传奇的老人,借助美读读懂生命之美、理解生命的意义。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利用好美读这一方阵地,注意方法引领、情感熏陶,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发现美,也让语文课堂在朗朗书声中走出“美”的路。

课堂因美读而精彩 篇7

一、美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话语,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成真情实感。美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教师利用课本中的美文来煽情,使学生“为美动情”“因美生情”。对于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让学生或朗读或吟诵或记背,学生就能在美读中走进文本,轻松愉快时恰如莺啭,欣喜如狂处声如洪钟,伤心难过处如泣如诉,义愤填膺处铿锵有力……如朗读《开天辟地》一课中读“盘古左手拿凿,右手握斧,一阵猛劈猛凿”时,就要读得有力,感受到盘古的神力无比;读“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时声音要如风云轻柔如丝,读“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时声音要高昂浑厚,读“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时要读得心潮澎湃……学生通过一系列声情并茂的朗读,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文章真谛,无形中喜欢上这个故事,喜欢上朗读。

二、美读让课堂更活跃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非常有趣,角色之间的对话较多,而且角色的性格分明,很适合学生分角色美读。所谓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像演员一样,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之中,强烈的角色意识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分角色朗读能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喜欢幻想是学生的天性,一想到自己能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演一次戏,心里就特别高兴,也特喜欢抢着去读。学生在朗读时进入了角色,一边演一边读,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再现人物本来的面目。由于朗读落到了实处,学生更能发现课文中的疑问,并且积极去解决这些疑问,相互之间进行探讨,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充满生机。

例如,教学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让学生戴着头饰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通过朗读,及一系列的神态、动作的辅助,把狐狸狡猾的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光表演者,其他观看的学生也能深深体会出狐狸的本性,读懂了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深意。像这一类对话较多的童话故事,如果让学生充分地去美读,课文所要表现的含义根本就不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在读中自然而然就会领会。由于反复的分角色朗读读出了文中的韵味,读出了文中的乐趣,学生自然会抢着朗读,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自然而然活跃起来。

三、美读增添语文课的韵味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语文就是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这就说明了美读的重要性。美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作品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走入作者的内心,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古诗的诵读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朗朗上口地诵读,也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可以是配乐诵读,也可以是边画边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无形间增添语文的韵味。

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在学生初读了古诗后,又让学生朗读诗的每一句,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动词):日照、生、遥看、挂、飞流、直下、疑是、落。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反复诵读,读出了诗的韵味,也体会到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和诗人李白运用的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不光是古诗,其他体裁的课文也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体现文章的韵味。

四、美读提升课堂实效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的美读,领会了文章内容,有了浓重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这种独立自主的情感却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小学语文的课堂,不光是智慧的传递,更应该重视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教师不单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美读”教学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己的兴趣,意志、情感、注意等,并使其得到不断地发展,创设一种和谐、智慧的课堂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能协调学生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当学生朗读精彩时,老师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的掌声,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与文本语言相碰撞,相交流,相融合,从而把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由于学生课堂上全身心地专注和投入,教学效果则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让灵魂诗意地栖息——美读散文 篇8

散文要“美读”, 读出散文的随意、自然。散文阅读教学, 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 品味体验”。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 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 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 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 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读作品:理解内容, 品味语言

读形象, 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 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 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 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 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了。

读语段, 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 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 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读语句, 有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 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 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

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 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一是含有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等词语, 二是意蕴丰富、含义新颖的词语, 我们只有多留心, 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 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二、读作者:分析主旨, 把握情感

读文题,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这眼睛, 往往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 朗读时就比较容易把握感情的基调了。

读文眼。文眼往往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 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 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 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作用。好的散文总是以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 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读基调。感情基调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 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 有的散文从第一个字或第一段开始, 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开头往往为通篇铺下全篇语言的底色, 如《济南的冬天》《夏》。有的散文在篇末, 如《阿里山纪行》。所以我们对于散文的开头和结尾不可掉以轻心。文本中议论抒情句往往是一篇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地方, 所以朗读时要细细品味这些句子, 读出它们在文章中的特殊意蕴, 从中把握文章的情感。

读作者。要熟悉散文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作品风格以及散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 文本和作者是息息相关的, 读文如读人, 文如其人, 尤其对于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散文。借助作者简介帮助解读文本, 有利于把握文本情感, 深刻地领会作者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文本朗读教学活动中, 我们有意识地巧妙地不落窠臼地相机推出作者简介, 并选择与文本相契合的相关信息来读一读, 可以使文本的核心价值得到提升, 使作者情感世界更加饱满而丰厚。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会, 不仅达到了深刻全面准确解读文本的目的, 还达到了自然培养学生情感价值的目的, 给他们人生之路以深刻的启迪。

三、读自己:进入散文情境, 抒发个人感悟

散文无非就是景物情理的一种混合物。作者总是由一些事物或生活现象生发出一些的态度或感悟, 这些态度或感悟是否正确呢?一般来说, 作者的观点与看法有他的道理, 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但每个作者受生活阅历、个人、认知标准的限制, 这些观点与看法有时也明显地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学生如果能结合生活阅历与知识水平认真地分析与揣摩, 对文本发表自己独特的认识或见解, 并且理由充分, 令人信服, 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这不正是一种个性化的认识吗?既培养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又培养大胆挑战的创新精神。

美读散文, 在美读中体验, 在美读中理解, 在美读中感悟, 我们的灵魂也就会在美读散文中升华!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散文“教学内容”应如何定位[J].语文学习, 2008 (1) .

[2]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以《听听那冷雨》为例[J].语文学习, 2008 (5) .

[3]李乾明.散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与方法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 (3) .

[4]刘占泉.散文阅读教学路径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 2010 (3) .

上一篇:秃尖缺粒下一篇:审计全覆盖